五禽戏教学反思

2024-07-13

五禽戏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五禽戏教学反思 篇1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语言法对五禽戏的历史起源、发展、养生保健理论等的讲解,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习五禽戏做好心理准备。虽然五禽戏的教学比较注重功法在“形、神、意、气”四个环节的整合,但学生技能的形成也符合“泛化分化巩固提高自动化”这一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所以高校五禽戏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以高校五禽戏的教学特点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为依据,充分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同时,考虑自身的素养条件,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去教授和讲解,增加其知识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保健、健身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身气功运动观。

“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这里的“形”指的是练功时的形体姿势、动作的路线、规格等,它是“意、气、神”的基础。学生学习五禽戏“形”的过程,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和分化阶段。所以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五禽戏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应重点、难点突出,将简单动作完整教学,难点和重点动作分解教学。此阶段教师应以直观教学为主,首先运用示范法对五禽戏12个动作进行演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感性认识,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然后结合五禽戏独特的仿生特性,让学生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此时不应过多的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而应着重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通过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及时对学生正确的动作进行强化和肯定,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动作掌握从泛化阶段向分化阶段过渡,加强对动作细节的要求,在学生掌握动作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的基础上,及时纠正错误动作。然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交叉,教师将五禽戏每一个动作所蕴含的中医学的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详细讲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动作的分析和思考,形成对健身气功动作技能的正确认知,从而进一步要求动作的方向、角度、高低、缓急、虚实分辨等,促进学生技能形成过程中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完善,使动作由外形的模仿到动作要领的把握,达到动作熟练圆滑。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教师将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将所感知五禽戏技术动作与中医学和现代健身理论等相联系,进行思维贯通,把握五禽戏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使学生达到技能学习、锻炼体质的目的同时,也能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理论的理解。

“形”与“意、气、神”的整合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巩固提高和自动化阶段的过程。“神”即神态、神韵;“意”即意念、意境。“意”也是领悟,是健身气功学习的关键,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随五禽戏中不同动物的动作而产生意想不同场景的变化,此时在教师语言暗示的情况下,结合具体动作让学生联想到具体的场景,学生通过表象,在体悟动作的同时,融入到动作所完成的环境情景中,创造一个美好的内环境,赋予动作丰富的情感。如虎戏,要让学生意想自己是深山中的猛虎、伸展四肢,威猛无比的抓捕食物的情境。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动作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五禽戏运动技能的巩固提高阶段,首先要让学生尽可能排除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情绪和思想,然后强调练习的经常化和精细化,加强对意境的理解,并在五禽戏意境中不断转换,从而达到“形随意转,意随心动”的境界。“气”也称调息,是练功时对呼吸的锻炼。由于五禽戏是根据中医医理出发,每一戏的动作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而是针对脏腑经络而设计,学生通过充分的全面的肢体运动,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要太注意动作姿势和呼吸的配合,而是采用自然呼吸就可以,让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教师也可以明确说明“气”的习练方法和呼吸规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注意呼吸的调整,并且不断去进行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与动作变化相适应的呼吸方式,从而达到“外导内引,形松意充,呼吸自然”的境界。养生之道在于“形神合一”,“神”即是神态、神韵。“唯有‘神’守于‘中’,而后方能‘形’全于‘外’”。“五禽”神韵的展现是在掌握“形、意、气”的技能、技巧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内省,保证身心合一精益求精的过程。此阶段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传统古典音乐进行诱导练习和自我诱导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运用内省方法,不断地练习体悟,不断自我调整,将“五禽”动作进入形象玩耍、游戏的意境,达到精神与形体统一,形神俱秒,与道合真的境界,从而演练出五禽独特的神韵。

五禽戏的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动作没真正搞清之前,追求内在体验是不可能的,只有牢牢打好基础才能防止出现偏差,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对高校五禽戏教法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充分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有针对性地去教授和讲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加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健身气功的锻炼。

五禽戏教学反思 篇2

五月朝阳四射,五禽戏健身协会于5月31日在体育场举办了“欢乐五禽 健身养生”为主题的趣味活动.活动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都非常高兴,当然,欢声笑语过后我们也有反思,有收获有悟„.1.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表演队人员和各社团人员都积极的参与,使大家在活动中相互认识 相互了解,增强了大家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大家之间的交流,达到了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2.活动过程中大家都得到了心灵上的放松,现如今大家的学业都异常繁忙,就算有空闲时间也是上网和看书,很少像这样去玩耍去游戏,而这个活动恰恰就给了他们这样一次机会,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四十五分钟。

3.活动中大家都锻炼了自我,在处理事情的能力 交际能力 待人处事 应变能力和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活动当中也存在了不足。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如:知识竞赛的题目类型单一且较难;活动细节也存在了不足,如活动时间未控制好等。

大家在活动中都收获了很多;友谊,快乐。。。。虽然活动中存在了不足,但是有不足才会有进步,希望大家以此为鉴,争取将下次活动办得更好。

健身五禽戏 篇3

每种动作都是配合气息调理,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现在以左式为例,分述如下。

虎戏

身体自然站立,两腿屈膝下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虚步,脚掌点地,靠于右脚内踝处,同时两掌握拳提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图1)。

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坐于右腿。左脚掌虚步点地,同时两拳沿胸部上抬,拳心向后,抬至口前时两拳相对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度保持与胸平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眼看左手(图2)。

练虎戏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如目光炯炯、摇头摆尾等,动作刚柔结合,变换自如。

经常练习能使人筋骨强健,精力旺盛;可以增强人体肝胆的疏泄功能,对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鹿戏

身体呈站立姿势,右腿屈膝,身体后坐,左腿前伸,左膝微屈,左脚虚踏;左手前伸,左臂微屈,左手掌心向右,右手置于左肘内侧,右手掌心向左。

两臂在身前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同时要注意腰胯、尾骶部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慢慢过渡到以腰胯、尾骶部的旋转带动两臂的旋转(图3)。

练鹿戏要仿效鹿那种心静体松的舒展姿态,要把鹿的探身、仰脖、缩颈、奔跑、回首等神态表现出来。

经常练习能增强体力,益肾固腰。此动作适合中老年人长期练习,对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熊戏

双臂自然下垂,两脚平行站立,两眼平视前方。先右腿屈膝,身体微向右转,同时右肩向前下晃动,右臂也随之下沉,左肩则向外舒展,左臂微屈上提。然后左腿屈膝,其余动作与上述动作左右相反。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图4)。

练熊戏要表现出浑厚、沉稳、刚毅的神态。

经常练习能促进消化和睡眠,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不思饮食、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

猿戏

两眼平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两腿屈膝,左脚向前轻轻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至与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成钩手,手腕自然下垂(图5)。

右脚向前轻轻迈出,左脚移至右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与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成钩手,左手同时收至左肋下。

左脚向后退步,右脚随之退至左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与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最终成为钩手,右手同时收回至右肋下(图6)。

练猿戏要模仿猿的敏捷好动,要表现出爬山跳涧、攀树登枝、摘桃献果的神态。

经常练习能使头脑灵活,增强记忆力,可以悦心情、畅心志,改善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盗汗、四肢发冷等症状。

鸟戏

两眼平视前方,两脚平行站立。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图7)。

右脚前进与左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图8)。

练鸟戏要仿效飞禽的昂然挺拔、悠然自得,表现出亮翅、轻翔、落雁、独立等动作的神态。

经常练习能调和呼吸,疏通经络,增强肺的呼吸功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胸闷、气短等症状。

练习五禽戏时,要排除杂念、精神专注。根据各戏不同的习练要求,将意念集中于相应的意守部位,以保证意气相随。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情绪要轻松乐观。乐观轻松的情绪可使气血通畅,全身放松可使动作不过分僵硬紧张。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注意平静自然,均匀和缓。

五禽戏不仅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练习者应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精足气通,气足生精。这样,全套五禽戏做下来就可以达到气血并行,阴阳平衡。

上一篇:重庆市动物防疫条例下一篇:不争不抢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