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减负教学论文

2024-10-13

播下减负教学论文(精选6篇)

播下减负教学论文 篇1

播下“减负”之种结出“增质”之果

——在小学科学课中实施“减负提质”的几点体会

岳阳市云溪区长岭小学苏战湖

摘要:科学课教学活动内容较多,往往一个课时就有好几个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笔者认为 “减负”如同剪枝,剪去只吸收营养而不结果实的枝条,目的是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实。为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减负”,把“减负”寓于教学中,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时常反思,及时评价。这样“减负”之种就必能结出“增质”之果。

关键词: 减负增质小学科学教学

上过科学课的教师都知道:科学课教学活动内容较多,往往一个课时就有好几个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教师我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对待“减负”

生活中人们往往看到“减负”就会这样认为:“减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造成学生无事可干,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很显然,我们必须弄清“减负”的含义。所谓“减负”是减去学生过重负担,换言之就是删除多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去开拓和发展,改变现在的学习方式。“减负”如同剪枝,剪去只吸收营养而不结果实的枝条,目的是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实。小学生活泼好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抑制学生的这一特点。为此,我们要真正理解“减负”精神,正确对待“减负”,并抓好“减负”这一突破口,才能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减负”于教学中

“减负”之势不可挡,立足“增质”更重要。要从根本上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除了改变现在的考试制度外,加大改变课堂的教学力度更为重要,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真正防止“课内损失课外补”、“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有限,讲得过多,甚至满堂灌,1学生未必记得住,相反还阻碍他们素质的发挥,因此,教师应讲得活,讲得精,教给他们最本质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因为教师讲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应着重引导他们去进行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艰苦的劳动所带来的欢乐,充分展示他们的长处,因此,我们要把“减负”寓于教学的全过程。

1、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以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很片面的,说真的写材料写论文我常这样写。可是今天我这样写感受是很深的。特别是今年我上五年级的科学课,感触就很深了。五年级的科学课活动内容较多,以前自然课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五年级的科学课中只作为一个小活动,要完成这么多的活动,如果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就难以完成。如要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的时间有限,教学时我把第一、二个教学内容合并一起探究,第三个、四个活动教学合在一起,先演示后,再由学生自行探究验证,最后完成活动手册的填写。同时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改为课外探究,并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这样更方便操作。虽然科学课一改以往自然课的死板,但是如果没有认真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教学任务是很难完成的。

2、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从根本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真正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之火。众所周知,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天生的好奇心又能够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如在上《给冷水加热》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能使冷水变热的几个简单易行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说明在生活中我们将冷水放在热水中也能将冷水变热,并让学生猜测一下我把一袋冷水放在热水中它会浮还是会沉?学

生们进行简短讨论后,预测现象。多数学生认为会沉下去,理由是冷水比热水重,这一点在学习太阳能热水器原理的时候,老师就已经介绍过了。当我把冷水放到热水中,果然如他们所料,沉了下去,下面一片欢呼。此时,只有少部分学生保持冷静并继续思考,冷水受热后有可能还会升上来,一位学生如此回答。你们同意吗?学生们将信将疑,眼睛盯着塑料袋。慢慢地塑料袋果然改变姿态,站立起来,先悬浮起来,最后部分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下来。为什么冷水会漂浮起来呢?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我想要的,也是我希望看到的。在这个环节中,之所以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就是想在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不断冲突、不断修整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3、精心准备,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小学科学重在实验教学。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学生有权获得教师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材料的准备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创造性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如《传热比赛》一课,我为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小棒、杯子,热水,各种金属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传热得快,哪种材料传热得慢。从实验仪器的选用到实验操作,无不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实验等形式,认识了生活中传热的原理,为学生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中提高素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实践则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大课堂,是学生展示素质的源头。为此,我让学生走出课堂,践行科学的验证。例如学习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之后,大部分学生对种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有个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种的凤仙花开了。”明天又会有个学

生把他种植的韭菜苗端进办公室,还大声地嚷着“这个韭菜叶怎么这么细呀!”后天就会有几篇观察日记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从这些现象看,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课后反思,及时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在我们的科学活动手册上,每上完一个单元,均有一个单元自我评价,这份评价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们究竟学懂了什么?学完这单元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是哪些?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不足?小组成员对他的评价及家长的评价。教师要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不过一单元一个评价,是不是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不会,我认为,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得更快,更加有兴趣的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总之,“减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减负”的教育宗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要做到教也乐,学也乐。我相信:“减负”工作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减负”之种就必能结出“增质”之果。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小学科学)

3、《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思维方法

播下减负教学论文 篇2

一、会心诵读,感受诗歌的趣味与韵律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音乐性,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生命的存在。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深挖的微言大义,反而会破坏诗歌的美好意境,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对于一些浅显活泼的儿童诗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儿童清亮的嗓音去朗诵,让儿童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趣味和韵律。

春天的早晨(金子美铃)

雀儿喳喳叫,天气这么好,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一觉。

上眼皮想要睁开,下眼皮却不愿醒来,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一觉。

类似这样的诗,简单、清浅又不失童真、童趣。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会与诗人产生共鸣,仿佛觉得就是在写自己,于是会心一笑,读诗的愉悦感油然而生。教学中就不需要再深入细致地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用天真的嗓音去唤醒它,就是最好的解读方式。

打翻了(张晓风)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遍了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

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

风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读着这样的诗,就像品尝了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但它的美味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任何解释分析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画蛇添足。如果儿童能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的语言环境中,用动情的朗读表现出这首诗特有的韵味和美感,从而体会到诗歌言语的魅力,那对于这首诗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诵读,可以还母语教学以简单朴实,还童年以轻松快乐。在我的班上,每天清晨学生都会读上几首儿童诗,遇到特别喜欢的就背一背。此时的诵读重自我感悟与意会,而轻教师分析与讲解。陶渊明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对诵读、感悟情形的极好描写。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与静气。

二、生命对接,释放诗歌的效能和力量

“如果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堆与他完全无关的词语堆砌,那么,它们就是沉睡着的,或者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使一首诗对学生当下的生命直接起作用,让学生的生命因此而变得激昂、充实、沉静或者丰富。”这一点,爱读诗的人都深有体会,合适的诗歌总能在关键时候给予你莫大的鼓舞和力量。心灰意冷之时,总会想起普希金的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于是,眼前的困境也就变得不那么令人煎熬了,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而当学生遭受挫折时,我也会将这首牧也的《跌倒》写在卡片上送给他们。

跌倒(牧也)

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读着这样的诗,诗歌所独具的力量就会融进学生的生命,他们的心灵在受到鼓舞的同时,也会爱上诗歌,与之结下终身的情谊。诗歌的力量,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诗的滋养中得到慰藉,得到排解,得到共鸣。如有诗情伴随,人的心便不会感到孤独。

三、精读深思,领悟诗歌的技巧与神韵

一首诗,尤其是耐人寻味的好诗,必须要读得认真、仔细。教师应该给学生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依托具体的诗歌,让诗歌本身来说话。比如:金波的《春天》

晨光叫醒了风,

风叫醒了树,

树叫醒了鸟,

鸟叫醒了云。

云变成了雨滴,

滴落在大海;

海水变蓝了,

洗亮了升起的太阳。

太阳睁着亮眼睛,

望着树,望着花,望着鸟,

到处花花绿绿,

到处热热闹闹。

金波老师的诗常常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孩子般的节奏。他曾说过:“我总是把诗意看作是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理想状态。他们对于生活的好奇、美的感受,他们奇幻的想象以及对语言音乐性的敏锐感觉,常常使我认为儿童与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学这首诗时,我会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后自己去寻找这首诗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从而发现每句诗的首尾都有相同的意象,这就是诗歌语言艺术中的顶真。《春天》把春天的风、树、云、雨、海、太阳一个个串在一起,仿佛是一次精彩的亮相。最后落笔到太阳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欣欣向荣,满眼春光。诗歌一般都有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万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且存在着因果联系。太阳将光辉洒向大地,大地又将无限春光回赠给太阳。我们带着学生欣赏诗歌时,就要引导学生超越语词的表层意义,而走向艺术或者美学与哲学的意义层面。

四、仿写创作,体悟诗人的奇思与妙想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给学生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是不可能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来培养,这就离不开多读多写。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形式,教师应常挖掘优秀的诗歌范例,引导学生仿写,进而走向创作。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5》中,有这样一首小诗:

秋(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这是一首通过一片红叶表现秋的神韵的小诗。虽然短小,却耐人寻味。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后品味:这首诗最有味道的是哪一句?说说这句诗妙在何处?从而深入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用语的妙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仿写前,我先出示一首仿写的《春》,“湖波上,荡着绿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春天”,请学生评一评写得如何。学生很快发现,这首诗虽然和沙白的《秋》形式一样,但内容不够贴切,我们在仿写时,还要注意抓住能反映季节特征的事物。这样教学既有形式的示范扶持,又有内容的引领提示,学生可以登着梯子采摘诗歌这朵似乎遥不可及的花,体验成为小诗人的乐趣。以下是学生的仿写:

原野上

冒出绿芽一抹,

如一封邮件

里面装着春天。

碧波上

浮着莲叶一片,

如一柄绿伞

下面藏着夏天。

蓝天上

飘着白云一朵,

如一片绒毯

上面躺着暖暖的太阳。

实践证明,儿童的确是天生的诗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诗歌创作之路上的引导者。

五、挖掘教材,品味诗性的语言和情怀

虽然我们的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教材作为课堂的主阵地,我们不能忽视了这块沃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虽不具备诗歌的形式,却含有丰富的诗性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教材中诗性的语言,所得功效和诗歌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姥姥的剪纸》一课中,村里人夸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说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生动有趣的小诗,学生读得兴致盎然。于是我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果姥姥剪的是植物,村里人又会怎么夸呢?以下是学生的创作: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棵大树能乘凉,

剪株牡丹万里香。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朵玫瑰待盛放,

剪枝腊梅能傲霜。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反对被动接受,主张积极参与的自觉教育。因此,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开展教学,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是不可低估的,当他们也经历了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后,创作出如此富有情趣的精美语言文字时,那种成就感和心理愉悦是对他们的心灵实实在在的润泽。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语言文字的美更能唤起人深层的共鸣和满足。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望和热爱,远比教他们怎样去读重要得多。身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双诗意的慧眼,挖掘出教材中诗性的语言,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语言的营养。

播下希望的种子作文 篇3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角落需要去播撒爱心的种子,需要伸出爱心的双手,需要留下爱心的脚印,需要开放爱心的花朵,需要浇灌爱心的雨露,需要开辟爱心的通路,需要书写爱心的篇章,需要

弹奏爱心的音符,需要高唱爱心的赞歌,这种的需要太多,太多……

朋友,你愿意作为一个爱心的播撒者吗?付出爱心,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得到的将是最美丽的、最可爱的、最高尚的、最蒙福的硕果。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的,人生在世,你怎么种就怎么收。顺从爱心去播种,就会收到生命的喜乐、平安和富有;顺从情欲去播种,将会收到一生的败坏、唾弃和穷苦。圣经说:你付出的是一分爱心,所要收获到的却是一百倍的,六十倍的,三十倍的祝福。

播下善良的种子初三作文 篇4

在一个平淡而无奇的周末。“沙沙,沙沙……”铺满了大大小小彩纸的桌旁,几个少年正围坐一起。Z同学正忙着放映幻灯片,而我正躬着背、曲着臂,用眼睛盯着指尖滑动着。我们正在为因发烧而落课的X同学悉心地讲述着一页页繁多的笔记。整间屋子里只有我们零落的婉语和鼠标滑在桌子上的“沙沙”响声。我与两个同学耐心地倾听着X同学提出的问题,并一一解答,好似真的当起了老师!对视的目光、认真的解答、悉心地倾听,如一副副剪影映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留下一抹彩色的回忆。此事虽微不足道,但是善意的种子却早已埋于心底。临行时,X同学感激地握着我们的手。我动容地将U盘递与他。他说:“不用,我全懂了!你善意的笑,我也在心中记下了。”整间房中洋溢着爱的气息。同学的友爱、兄弟的温情,都难以忘怀。现在回想起来,突然一下子觉得好温馨,也许这就是善良的种子结成了爱的果实吧!“沙沙,沙沙……”X同学勤奋的记录声久久回荡耳畔。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因为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巩固新知了。

还记得去年的寒冬,我的阿姨尹姨突然因过度劳累病倒在床。想起往昔她与我朝夕的陪伴,对我悉心照顾的恩情,我落泪了。看着卧在沙发上的尹姨,心中有不尽之苦。端水、拿椅子、拿餐具……一贯不改陋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今天却主动照顾起尹姨来了。贴心的问候,善意的微笑,有礼貌的“服务”,在尹姨的心中也播撒下善良的种子。在我的照顾下,尹姨的病情好转了。这不仅使她与我之间的情谊不断深厚,而且更使我在品尝善意果实中收获成长!

人与人之间就是如此。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彼此交往中的善良,使人间的美与爱开花结果;因为爱是相互的,其实没有人无爱,只是有些人不愿将爱显露仅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生活中做一粒爱的种子,善良的种子,去传播正能量,会使社会更加美好向上,让真爱传扬四方!

播下爱的种子初一作文 篇5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的绿地里一起玩耍。突然,不远处一位老奶奶滑倒在地板上,头发凌乱、无助的目光四处张望,希望有人来扶她一把。我和小伙伴们看到了情形,都惊惶失措,愣愣地站在那里,等缓过神来时,我们连忙跑到墙角躲起来,生怕老奶奶看到我们。

这时,大姐姐刚好路过,看见老奶奶摔倒在地上,立即跑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把老奶奶扶了起来,像是捧着奇珍异宝似的。只见大姐姐轻轻地把老奶奶身的上灰尘拍了拍,抖了抖,从口袋里拿出梳子来,帮老奶奶把头发梳平。凌乱的头发在大姐姐的细心梳理下,逐渐变平了。梳好后,大姐姐将梳子放入口袋,再把老奶奶扶到不远处的石凳上坐下。平常一向凶巴巴的大姐姐好像一下子变得温柔了许多,用关切的口吻问道:“老奶奶,哪里摔伤了吗,要不要我帮您揉揉,还是我带您到医院检查一下?”“不用了,我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没什么大事,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了,谢谢你!现在能主动帮助老人的人真少啊,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充满感激地说道。大姐姐的脸”唰”一下子红了起来,说道:“老奶奶,尊老敬老是我们应该做的,书本上是这样写的,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对待我的爷爷奶奶的!”

大姐姐发现了躲在墙角的我们,生气地瞪了我们一眼。那眼神好像在说:你们也太不懂事了,哼,以后再这样,不懂得尊敬长辈,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原来还是温柔的大姐姐,瞬间变成了一副凶巴巴的样子。我和小伙伴们羞愧得低下了头,恨不得地下有个缝可以钻进去。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向大姐姐学习,勇敢地伸出我们的双手,一起播洒爱的种子!

播下一粒创造的种子 篇6

我原以为一说表演,学生们会“冲破”“掀翻”,一起“冒”出来,谁知他们对文本领悟深刻,“冒”出地面却有先后,多么默契!我故意生疑:“小竹笋们,你们为什么没有一起从泥土里冒出来呀?”“我们是一个一个从泥土里冒出来的!”说的时候还故意强调“一个一个”。

接下来的教学预设是品读春笋的外形特点——“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学生的出色表现让我随即调整了教学环节,安排了“采访”活动,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我用书本卷成话筒,开始采访,学生们完全沉浸在所扮演的角色中了。“笋娃娃们,你们不怕困难,这么勇敢地从地里冒出来,现在心情如何?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这一下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我现在可高兴了!”“瞧,这儿的春天真美,虽然我费了很大劲才长出来,可我不后悔,却很快乐!”“今天的阳光真好,晒在我身上真舒服!”“有了春雨的滋润,我长得更快了,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这虽是课文原话,可学生真正领会了,一边说一边还做着努力向上生长的动作!)

我乘机出示:我们(把“它们”改成“我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笋娃娃,把你们的心里话一起告诉大家吧!”

“笋娃娃”们读得入情入境。此时,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春意,俨然一幅独特的春景。

春,这边独好!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普通的语文常态课,课前我还疑虑重重,生怕学生对这样的课文不感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感悟文本,我还顺应学生爱表演的天性,安排了表演阅读。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学生们一听说表演,个个兴趣大增,涌动着表现的欲望,他们不但演得好,而且读出了“味”。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更让我震惊,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被还原成流动的画面,学生的感悟也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深入文本,变得丰厚起来。

看来,只有顺应学生,让他们有施展空间的课堂,才会真正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唯有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活动才真正有效。试想,在学生们入情入境地表演“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后,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循规于教学预设而直接转入品读春笋的外形特点,忽略学生的需求,那么刚刚燃起的灵感可能会被浇灭,创造的种子也将被遏制在萌芽状态。因此,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唯其如此,课堂上才会出现新的教学“生长点”,学生们的创造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

上一篇:爱国演讲稿_永恒的誓言与爱国演讲稿_祝福您亲爱的祖国下一篇:私人房屋买卖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