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

2024-09-11

教育减负(通用12篇)

教育减负 篇1

初中数学内容多、观点新、要求高。所以学生不但要有接受知识的能力, 还要有应用数学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如何, 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 把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对知识遗忘率反而更高, 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所以, 教师应该践行新课改理念, 切实为学生减轻负担。

一、实施减负教育, 坚持以本为本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这种教学方式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所谓的难题, 那么他们就会感到这样的学习没有效果, 从而丧失信心, 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 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所以, 教师应加强对数学课本的重视, 对其进行把握, 以纲为纲。学习任何一门科学知识, 都需要以本为本, 这里的“本”指的不完全是课本, 也是根本、基础,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内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 对定义、法则、定理、公理、规律等表述, 都表述得十分的严谨。在阅读这些内容时, 只有准确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 其中有同类项需要合并。所谓同类项, 就是指所含字母相同, 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因式。这样的项才可以合并。要理解这个定义, 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单项式中所含的字母必须相同;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这两个条件有一个不符合, 即不能称之为同类项。如3a4b2与7a3b3虽字母相同, 但字母的次数不同, 即称它们为同类项。

二、提高表达艺术, 讲解清楚明了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联系知识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桥梁。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 教师表述得清楚明了, 学生就会很快的理解并掌握知识。反之, 学生听起来吃力, 听得似懂非懂, 那就一定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 教师的数学语言是力求做到准确、清晰、简洁、规范, 特别是对定义、定理的叙述。在概念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对概念的实质进行透彻的表述。例如, 在画平行线时就不能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 因为你已经说是两条平行线了, 怎么能不够平行呢?再如“最小的整数就是0”这句话, 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没有任何准确性可言。这样的表述容易让学生理解上产生偏差。其次是讲解中必须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很多数学教师普通话不过关, 在表达概念、法则、性质时还夹杂着一定的方言, 这会对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最后要严谨简约, 除了具有准确的表达外, 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句读分明等。

三、整合同类知识, 提高复习效果

初中数学内容丰富, 知识点众多。不仅有代数知识, 还有平面几何知识。在复习初中数学时, 我们不妨要对各个部分的知识点进行综合的复习, 对类型相同的基础知识进行联系复习。这不仅节省复习时间, 还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例如:在中考前我们总是与学生一起梳理历届中考数学考核重点部分, 其中函数知识与运用考察得特别多, 于是就做专题复习。在复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基本性质后, 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 进行归纳、对比、分析。然后以“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联系, 把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结合起来, 选其中的“函数与几何图形”作为综合复习的突破口, 这样, 就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 来复习函数知识, 从而使函数知识更加的系统化、结构化。通过这样的复习, 学生不仅有效的复习了函数知识, 还巩固了大整体之中的小整体。同时, 还渗入了另一个小整体, 就是几何知识中的面积公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相关知识。这样就整合了函数系统内的各部分知识, 还对系统外的其他知识有所涉及, 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四、拓宽知识容量, 减负而不减质

减负的主渠道是通过课堂教学起作用的, “减负”而不能减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认真、尽心, 真正把创造带进课堂。在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形式上要活, 教学内容适度、教学容量适中, 课外作业量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如在教学某些概念时, 让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概念的含义,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概念, 从而减轻了死记硬背的负担。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概念作变式的描述, 以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思维的辨别能力。学科与学科之间总是相互融合的, 加强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适当的采用一些教学手段,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能拓宽知识的容量, 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教学“圆与圆位置关系”时, 就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观察一个轴承, 抽象出这个轴承的几何图形, 共同讨论它的五种位置关系。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分析, 学生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圆”在初中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中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适当的拓宽这部分内容, 对复习整个初中数学内容十分有益。

素质教育下“减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作为义务阶段的教师, 我们责无旁贷。不仅如此, 减负增效这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需要各学科的协调平衡, 统一思想, 才能更见成效, 更有生命力, 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更有现实意义。

教育减负 篇2

摘要: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关键词:减负 增效 提高教学效能

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于是教委提出了中小学教学应从应试教学中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为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减负增效。这种新的要求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与实施,我想就语文教育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行吗?我说:这想法不正确。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所以,面对课改新形势,我们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探索追求,让学生真正吃到“好草”,消化吸收,健康成长!

二、教师给自己加压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减负增效”的教改精神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化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我认为,备好课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认真的实施。

1、备教材。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2、备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

3、备教法。教法应是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是在结合考虑教材、学生、设备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再以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育界有个说法:教无定法,但教有法。教师确实要全面考虑,恰当选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实际上,不管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学法,提高素质的教学境界。教师在考虑利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是积极的,多种形式并进的,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思路,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懂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如多读、多写、多练等,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要准备好这些内容需化一定量的精力去实施安排。

4、备练习。在以前,教师搞“题海战术”的很多。布置的练习没有选择性,不管是有用无用,是否重复等摆出了一大堆,学生苦不堪言,穷于应付,事倍功半。现在要减负,就必须精选习题,精心琢磨,自编自拟也必不可少,这样的习题目的性更强,减负增效更明显。准备好了的习题可早作准备,或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一部分可作课堂练习之用,另一部分作课后作业。另外,在作业的选择上,可布置一些“弹性作业”。

三、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慢不用心,这戏肯定演砸。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几点是关键。

第一是课堂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应师生互动,且动而不乱。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注意双边活动来引起学生注意力。上课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试想,教师上得很认真,学生不积极参与,不认真听讲,有何效率可言?

第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和综合利用。任何事作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所以,我们要综合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必须注意到:

1、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论使用什么教学手段,都必须目的明确,计划周到。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运用辅助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处,少而精,绝不能搞花架子。运用好教学手段,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智力,而不能把它们变成课堂上的娱乐,或分散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注意力。

2、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凡是能通过挂图,插图,教材能讲清的内容,就不一定要用电化教育工具。电教工具应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便如一些重点句段的理解训练上。

第三是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语文,更要让学生会学语文。“给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生学习语文方法也就是说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来触类旁通地学习语文知识。

第四是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不能不知,在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很必要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很多,可提问一些中差生,可面向整体学生发问,可让学生上黑板练习,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知识点、某一练习后让学生举手示意获取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

第五是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时间概念,上到哪里是哪里。若没有完成原本应一堂课完成的内容,就延长一节课时间或教学时数,把完整内容分割开完成,这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最优化原则,也加重了学生负担,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艺术性。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负增效,教师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时间结构,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了上面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和课务负担减轻,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能力明显增强了。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减负增效”是项系统工程,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上介绍的五大方面上坚持不懈以外,减负增效这项系统工程还需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各学科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更蓬勃发展,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和灿烂!

减负才是最好的教育 篇3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据悉,这是对我国中小学校积极心理环境质量的“体检结果”,首次设立了“学校心理环境预警线”。

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软环境质量上差异巨大,约11%的中小学校心理软环境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之下,在学校纪律秩序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自主发展等软环境指标上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有专家指出,当学校的心理环境处于较低等级时,说明学校基本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如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对学校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从而影响学生发展。

2.减负才是最好的教育

北京市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行为的意见》,严控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评優、推优等活动,不得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对学校奖惩的依据。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政府要对学生过重的书包动真格儿的了。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如何解放?就是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能自主探索。要充分尊重和顺应学生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探索科学教育的方法和规律。帮他们放下沉重的书包,或许正是更好的教育。

3.到底谁更应该哭?

在南京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陈骏当着现场约3500名本科毕业生及500多名学生家长的面,以“孝”为题发表讲话,说哭了很多毕业生家长。

百行孝为先。尊老本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现在却要拿来在毕业典礼上强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苦涩。

陈骏认为,一个不念父母养育之恩的人,怎么可能去真正热爱祖国、感恩生活、帮助他人?这个极富逻辑性又浅显易懂的观点,却恰恰被很多人忽视。

众多毕业生家长的眼泪,折射出中国教育在“孝道”方面的缺失。学生的分数上去了,道德水准却下来了,出现这种现象,难道该哭的只是学生家长吗?

减负下的“三生教育” 篇4

一、加深对“三生教育”内涵的理解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 其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 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生命、发展生命, 珍惜生命;生存教育, 强调学习生存知识, 保护珍惜生态环境, 关心社会和自然, 强化生存意志, 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 了解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关心他人和集体, 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三生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 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又是一种教育行为, “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 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注重基础, 强化创新,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通过教育的力量, 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其主要包括三方面意思:

1.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要使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

2.“三生教育”是学生自我认知和行为实践的过程。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 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引导好学生认知、实践, 使其变成一种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往被动的德育缺陷。

3.生命教育是基础, 生存教育是根本, 是关键, 生活教育是方向, 是目标, 是“三生教育”的最高境界。生活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教育, 而是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为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教育。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生教育”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是发展的需要,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程,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合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的需要。“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 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 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 其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

人活着就是生命, 生命是人生的载体, 是生存, 是生活。幸福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有价值的生活, 有价值的生活是人可以从中找到幸福感的生活。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只有人才能创造财富, 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在学校只有学生的欢声笑语, 活泼身影, 才能使我们的校园充满阳光, 充满生机, 在家里只要有孩子, 才能使家充满温馨和甜蜜。但是, 人的生命又是非常脆弱的, 如果我们不注重安全意识, 视安全隐患而不顾, 对安全问题措施不及, 防范不严, 责任心不强, 把生命当儿戏, 那么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例如, 在《真爱生命》活动中, 让学生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诚可贵, 人生价更高, 只有生命的存在, 才能去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所以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 也是社会永恒话题。生命教育, 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 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 尤其是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环境等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学, 让他们对自己的成长有一定的认识, 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对社会及他人, 尤其是对残疾人的爱心, 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使教职员工更加珍惜生命, 让生命更有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 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用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使学生知道一般的情况, 知道自己名字的来历, 懂得自己名字的意义。如中国多数以父亲的姓多, 也有以母亲的姓作为孩子的姓, 而且民族不同起名也不同, 比如, 西双版纳傣族男的多数为岩, 女为玉, 爱尼的名字是顶真的, 比如父亲叫翻车, 他的儿女就叫车某某, 后面的字就是孩子的姓, 不管是男还是女。学生听后回答非常积极, 懂得了自己名字的含义和意义, 了解父母的苦心。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灵活使用教材, 力求使“三生教育”课更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不断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生教育”课既开拓了思想, 又锻炼了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思想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和创造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实施“三生教育”的对策

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是实现家庭幸福, 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 去追求一种有真正意义的生活, 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实施“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 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 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关注“三个资源”的整合。

整合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首先, 学校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要整合校内教育教学资源, 开好“三生教育”课, 抓好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次, 要抓好学科中渗透“三生教育”, 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 科学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延伸, 要建立健全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机制, 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建立家长热线电话、家访制度、家长会等形式, 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家长对“三生教育”理念的认识, 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社会教育是“三生教育”的拓展, 要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支持, 形成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的功能, 为实施“三生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载体。

2. 重视“四个结合”。

注重“三生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实践体验的结合。一要将“三生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将各学科教学中“三生教育”的资源进行整合、强化, 使“三生教育”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提高并扩大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二要将“三生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使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既相对独立, 又互为犄角;三要将“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将“三生教育”活动的灵魂内化于学校精神文化中, 在学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中显现“三生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不断增强“三生教育”的生命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建立“三生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四要将“三生教育”与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验证所学知识, 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素质。

“三生教育”研究旨在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案例, 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 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珍惜生活, 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 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减负增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篇5

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于是教委提出了中小学教学应从应试教学中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为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减负增效。这种新的要求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与实施,我想就物理教育谈谈研究体会。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行吗?我说:这想法不正确。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所以,面对教改新形势,我们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思 想,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探索追求,让学生真正吃到“好草”,消化吸收,健康成长!

二、教师给自己加压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减负增效”的教改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教学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矗为此,教师应化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我认为,备好课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认真的实施。

1、备教材。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2、备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

3、备教法。教法应是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是在结合考虑教材、学生、设备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再以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育界有个说法:教无定法,但教有法。教师确实要全面考虑,恰当选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实际上,不管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学法,提高素质的教学境界。教师在考虑利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是积极的,多种形式并进的,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思路,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好物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懂得怎样才能学好物理的学法。如多做实验,多用投影片、板画、示教板等。当然,要准备好这些内容需化一定量的精力去实施安排。如要做演示实验,教师首先要预先做一遍,看看仪器的好坏,现象清晰程度,同时考虑到可能要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意外,做到课堂上演示效果良好,不出差错。如果学校里暂时没有你所要的仪器,教师尽量得自制,可能时间化费了些,但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兴趣,直观教学,轻松学习,减负增效。一位苏大教授也曾说过:瓶瓶罐罐做实验乃不可少。如果投影仪来辅助教学,投影片的制作要精心 准备好,达到最好的效果。

4、备练习。在以前,教师搞“题海战术”的很多。布置的练习没有选择性,不管是有用无用,是否重复等摆出了一大堆,学生苦不堪言,穷于应付,事倍功半。现在要减负,就必须精选习题,精心琢磨,自编自拟也必不可少,这样的习题目的性更强,减负增效更明显。准备好了的习题可早作准备,或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一部分可作课堂练习之用,另一部分作课后作业。

三、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剑

课业减负呼唤教育理性的回归 篇6

关键词:教育理性;课业负担;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但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虽然许多省市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对作业时长作了具体限定,但收效甚微。许多学者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思辨分析,将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归结为个三方面:一是教师素质低或者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二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标准单纯以成绩来区分学校、教师、学生,忽视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三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思想提倡苦读加大学生的学习强度。但鲜有深入研究为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都要求减轻课业负担却减而不少的原因,更鲜有探索减轻课业负担的实践经验。

一、教育理性共识的缺位导致课业负担难减

目前,在中小学阶段的既定评价体系是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评比,其是衡量一个学校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中心依据来评价学校教学水平和筛选学生接受更高教育的评价体系为繁重课业负担的存在提供了存在的理由。学校及家长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必然重视对学生在升学竞争中有利的短期利益,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偏离教育规律和教育理性。

中小学生的课业学习作为一种工具,在教育竞争中成为获得更高教育机会的途径,因此学校、家庭,甚至学生为了避免在社会资源的竞争中失利都愿意承受课业负担。这实质上是一种功利的生存理性,对课业负担的认可是基于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而并非从教育理性出发,基于学生也心智发展和个体的社会化需求设置课业学习内容。虽然两种理性都旨在促进学生成长,但两者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最终观念指向及教育结果将有天壤之别。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家庭都在呼吁减轻课业负担,但又不得已承受课业负担,为何会存在如此矛盾的状况呢?首先,从教育主体角度分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各自都具有一定的教育理性,但当其中一方主体秉承教育理性预减轻课业负担时,却无法确认其他方主体是否会基于生存理性继续承受课业负担,也就是说,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教育理性的共识。那么,在这种不确认的状态下,各方主体只能选择依旧屈从与生存理性,以免在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其次,从教育评价体系角度分析,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以生存理性为主要的运行逻辑,我国尚未构建起符合教育理性的评价制度,因此,“减轻课业负担”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即使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再多的减负规定,学校及家庭愿意给学生减负,最终还是会屈从于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回归到生存理性。

二、回归教育理性,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既然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难的原因在于教育理性的缺乏,那么就必须重新构建教育理性的共识,重新审视和反思既定教育评价体系,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推动改变以成绩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重新构建以学生发展性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使中小学教育突破现有“减负难”的窘境。

既然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是课业减负难的症结所在,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主体,首先应通过制度形式确定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确保各层级学校都依据该体系考核和选拔学生,从而保持制度性的统一,为达成教育理性共识提供前提;其次应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者积极探索与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有效地减轻课业负担的途径;再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发展性考核方式及小升初升学制度,既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进步。

三、充分承认学校的自主权利,让学校和家长主动走出生存理性误区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长,让学校和家长主动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减负工程的核心。当教育行政部门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来考评学校教学水平及选拔学生时,学校和家长就会达成教育理性的共识;当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承认学校的自主办学地位,学校就会积极探索减轻课业负担的途径,既保证学生知识的增长,又能实现全方面多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质,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全社会呼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今天,让教育理性真正回归,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鼎力共建。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工上海市委员会课题组.中小学过重学业负担的综合分析与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B):47-52.

[2]沈玉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评价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28-31.

[3]李曉栋.生本教育理念下减轻我国中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6(5):113-116.

作者简介:庞宁(1980—),女,辽宁朝阳人,就职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减负 篇7

高扬教育理想

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时代, 教育有了遵循自身规律运行的可能, 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更好地发挥引导功能, 引导社会更好地认识教育、理解教育和支持教育。教育不是功利主义和浮躁舆论的附庸, 教育者不应当低眉顺眼地迎合庸俗教育的观念, 而应当高扬教育理想的旗帜, 坚定不移地探索育人的本真规律。即使教育者不能改变世俗的教育价值观, 也依然可以改变自己,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民族基业的昌盛而进行探索。所以, 解决学生负担重的问题, 就是要从学校教育自身的改变开始, 让学校小环境影响并逐步改变社会大环境, 从而为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思维方式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指导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教育的思维方式就是改变对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重新建构破解教育难题的新的思维模式和坐标系。打破或者创新思维方式, 确立理解教育的思维模式, 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重要基础。

跳出教育看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发展受到社会运行的影响。同时, 教育的运行有其自我轨道和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者不能只是在自我封闭的系统内循环, 必须跳出教育来旁观教育或者俯视教育。如此以来, 才能对教育运行方式有清晰的价值判断。

站在世界发展的视角看, 国际教育已经汹涌澎湃地进行着变革, 并且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潜质的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

站在中国富强和民主发展的视角看, 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追求变成现实, 就必须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之真谛, 充分实现学校教育的变革与转轨。

站在社会现实的视角看, 当更多的人不是因为自己的优异学习成绩———如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而取得成功甚至是伟大成就时, 教育者就不应极度崇拜和畸形地追求学习成绩。

站在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视角看, 社会用人机制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才观, 不唯成绩与学历, 更加注重人的能力与素质。对此, 教育者就需要有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不管什么样的视角, 都能够深深地刺痛教育, 都应当引起教育者去彻底反思:教育应当怎样走下去?

跳出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 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 是指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几千年的人类教育史上, 教育者运用线性思维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 正因为这种思维在解决某些简单问题上有效, 却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解决。

比如, 认为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高, 因而为了提高成绩, 就必须用增加学习时间的方式, 所以学生的学习时间被极端地延长到极限, 甚至必要的休息时间都被压缩和侵占。认为练习越多, 学习效果越好, 因而为了提高学习效果, 每一学科都布置大量的习题训练。认为学习压力可以完全转化为学习动力, 从而取得好成绩, 因此教师可以用周考、月考和数不清的小考来训练学生, 让学生毫无学习上的安全感。与高考无直接相关的科目不是被完全减掉, 就是被大大压缩……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教育的直线思维:只要耗费足够的时间, 只要强化训练, 只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上, 学生就会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减负则必须跳出这种直线思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依靠兴趣激发、依靠思维提升、依靠学科价值引领、依靠习惯支撑的过程, 学习成绩也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者不仅要努力改善学生的智力水平, 而且要创造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环境, 使每个学生达到持续学习和高水平学习的状态。因此, 非线性思维就能够多视角、多因素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有益的支持。

站在学生发展角度看教育

纵览几千年的中国教育, 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第一, 学校本位, 即教育者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设计教育, 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教育设计者的主观愿望取代了学生对于教育的需要和追求,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存在价值, 正如厨师根据自己的口味做好了菜, 却全然不顾顾客的要求。

第二, 社会本位, 即学校培养的人总是按照社会的需要, 而没有从人自身的角度确定教育目标。由此, 教育者只会按照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育人, 而往往忽视了“人是目的”。

第三, 知识本位, 即以知识作为主要内容, 忽视学生更多素质发展内容。“文革”后, 国家恢复了中断10多年的高考制度, 回到学校、回到书本、回到课堂, 让更多的人因此改变了人生轨迹。但是, 这段时间的教育只是一个否定“知识无用论”而归位的过程,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责任与使命的承担。而且, 这个回归过程, 大大强化了社会对于教育价值的狭隘性认识, 以至于这么多年来, 人们只是用知识的多寡来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用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 必然导致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

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 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 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把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设计的出发点;回归为了人的教育, 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存在, 让学校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转向以人的素质发展为追求的教育, 用素质发展的标准来评判学生, 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支持, 而且让学校成为学生发展的宽广平台, 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最佳环境。

素质教育下怎样切实减负增效 篇8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 其功能很多, 但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 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 英语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视牢固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 导致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 语法知识也很牢固, 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有时甚至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套用外语, 以致闹出笑话。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不了解外语文化背景的人, 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从而使学生不仅克服“母语的干扰”,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把英语学“活”, 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而且有助于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 提高文化修养。如当听到别人自己称赞时, 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 哪里, 说得不好。”“不敢当, 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用“Thank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回答。

二、掌握几种技巧

(一) 开场技巧。一个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他笑容可掬地出现在教室门口, 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 亲切地问候:‘Hello, boys and girls!’我一下子觉得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 我爱上了英语老师……”其实, 这位英语教师是因为较好地把握了开场的技巧, 所以才赢得了学生的信赖。

(二) 声音技巧。为使学生听到真实的英语, 即自然的, 以正常的语速、语音和语调重现的英语, 英语教师可经常收听广播或电视英语节目, 多看一些英语原版原声电视电影, 多作模仿, 多作练习, 以使自己的语音更加接近原声, 而那种如在异乡却在眼前的情调, 怎能不吸引学生呢?英语教师那时高时低、时快时慢的语调, 宛如动听的旋律, 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

(三) 语言的输入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整、简化自己的语言, 以使学生能够听得懂,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学进去。同时, 必要的风趣幽默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一个英语教师无论语音多么标准, 若教学过程呆板乏味、缺乏变化, 给学生的感觉就只是一部留声机, 所以英语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风趣幽默, 让学生笑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英语教师还要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实物投影仪、电脑课件, 加快语言输入速度, 改善输入效果, 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资源。

(四) 举例的技巧。恰当地举例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解释, 因此, 英语教师在选用例句时一定要认真考虑, 精心挑选, 既要注意它的适应性、趣味性, 又要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细雨无声润物”, 从而在学科教学中, 落实素质教育。

(五) 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这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所以教师只有讲究提问技巧, 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首先, 提问不可没有, 但又不可过于频繁。另外, 教师不可为了省事, 一味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更不可用难题来刺激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样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有梯度,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课堂纠正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 教师纠错是正常的课堂交往活动, 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反馈非常敏感, 教师如果不注意纠错方式, 便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在纠错过程中, 教师点名纠错或抓住一个学生的一处小小的错误一纠到底是绝对不可取的。对于共性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引导的方式, 提出来让学生共同探讨予以解决, 极个别问题可以私下找个人单独解决。教师适时适当地纠错, 能使学生在领悟的同时, 增强用英语表达的信心, 从而在少有顾忌的讲练中, 切实提高自身的“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七) 评价、点拨技巧。课堂的评价、点拨好比导航的灯盏,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 教师以评价点拨形式进行的“导学”仍很重要。在评价方面, 教师要以积极评价为主。对学生取得的成绩, 教师应不吝惜用“Good”, “excellent”予以鼓励, 即使学生出错, 也应该委婉评价鼓励:“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这样能使整个课堂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讨论法”的应用

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 (task-based activities) 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 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 记录员记录整理后, 再向全班汇报。此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 占课堂时间较多。

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 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 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 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听读理解过程中作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 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讨论话题应具有开放性。对于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理解, 如果小组讨论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好现象。例如, 在教Lesson 5 Modern Heroes这一课时, 我根据课文内容向各合作学习小组提出两个问题:What opinions do people have towards Yang Liwei?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sult of the story?通过讨论, 各小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想象丰富且言之有理。

减负提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篇9

关键词:减负,提质,素质教育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困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顽症, 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而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减轻学生负担, 又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要向40分钟要质量, 真正让学生学的轻松, 学的愉快, 学有所成。

一、转变观念, 反思自我

减负提质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以分数为唯一评价学生标准的质量观, 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 只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转变观念的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你是否想过、问过自己这些问题: (1) 你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板书等是否必要或费时太多? (2) 学生的答问、演练、小组讨论等活动是否有实效?学生讨论发言是否在原地打转? (3) 你在进行某一教学活动时, 是否有一部分学生无事可干或者随意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刘婷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新形势下, “90后”大学生自身所特有的思想行为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寻找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90后”是相对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第一代“80后”而言的新生代。自2009年八九月入学的大一新生,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3-0004-02

绝大多数出生于1990年, 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已经迎来了“90后”大学生的时代。在“90后”踏进高校之前, 这一群体

----------------------------------------------

开小差? (4) 你安排的教学活动有否挤占了学生的思考、计算等实践活动的情况?只有反思自己, 才能改变策略, 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的时间是教学上的黄金时间, 课堂的40分钟很重要。只要抓好课堂的40分钟, 就等于无形中给孩子们减少了很多负担, 从而有效地把减负与提质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了减负这一目的。这是所有人都期待的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学习质量,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1. 减负提质, 备好课是前提, 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法。

备课的充分与否, 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败, 所以, 上课前, 要用心钻研教材, 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首先, 巧妙新颖的导入设计会给学生强烈、新奇的感知, 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中注意力, 为完成学习任务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其次,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要始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动手动脑,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一要鼓励质疑, 引导发现, 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使他们敢想、敢说, 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二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三要结合教材这一金钥匙,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现在班上有很多孩子能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 并通过思考有更深的理解。这表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或方法, 努力做到“以人为本”。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我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 因人而异, 因人定教, 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动手动脑,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接收信息, 在课堂当中去体会, 去尝试, 去探索, 去求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们都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巧妙的练习才能在减负的基础上提高质量

有了减负的这个大方向, 很多相应的练习就减少了, 很多老师担心会因此使很多学生的成绩下降, 其实不然, 只要我们巧妙的把各种练习加以归纳, 并有机的结合, 变成学生喜欢的综合练习,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花点心思把生硬的练习变成学生喜欢的游戏, 这样学生就更开心了, 也就不觉得有负担, 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尤其适用。教师要能钻进学生脑子里, 看着学生大脑密码的说明书和心理变化趋势来设计练习。

四、注重作业管理的科学化

1.“预习案”导学, 作业速批选讲。

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下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编写预学案, 交语文备课组交流审阅后, 统一印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利用预学案做好课前的充分预习。作业及时批改, 不拖拉, 才能获得及时的信息, 及时地反馈与矫正作业, 学生才能及时了解自己解题、答问的正误率, 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并就作业方法、作业内容等方面对学生作业进行指导性评讲。

2. 提倡多布置口头作业———读书。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不能在这上面怕花时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通过读书, 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 培养语感十分重要。在读书的过程中, 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 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 掌握读书的方法, 养成读书的习惯。

3. 增加弹性作业。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改革单一的作业布置模式, 进行弹性作业实验。要求每次作业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种, 必做题占三分之二左右, 面向全体学生;选做题占三分之一左右, 面向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求多布置实践性、操作性作业, 减少机械性、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既要有书面作业, 也要有动口动手作业;既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作业, 也要有情境陶冶、能力培养方面的作业;既要有家庭作业, 也要有学校作业。

五、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科凝聚力,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当前, 压在学生身上的不仅是沉重的课业负担, 而更为重要的是心理负担。通过开展各学科的课外活动,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他们学得轻松, 学得活泼, 学的有趣。让每位同学在不同场合都能露脸, 闪光, 以成功激情趣, 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书法、美术、围棋、体育兴趣班及举行各项小型比赛。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情感热线等, 对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行疏导, 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小学教育要淡化竞争减负提质 篇10

近年来, 小学教育改革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许多学校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而且在教育对象、教育本质、教育宗旨、教育现实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许多共识, 比如要立足每个学生、打好基础、面向未来、直面现实。

小学教育改革的进展十分可喜, 但不容回避的是, 虽然我们能上学的问题已经解决, 办学条件也已大大改善, 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做人、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素质教育的推进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小学教育承载的压力过大,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已成为部分地区和学校的顽症, 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务之急需要解放小学教育, 需要解放小学生。

笔者认为, 当前小学教育应当重点研究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有限作业的有机结合, 从而将“每一位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落到实处。课堂的有效教学重点是研究教师“会教”与“教会”的统一。课外的有限作业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我们教学研究的空白。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 每周多学75分钟数学的孩子成绩平均可提高3%, 但对其他学科没有任何改善。美国孩子做了至少150年的家庭作业, 可家庭作业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帮助, 仍是一团迷雾。我们也很需要加强这种研究。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教育质量, 解放小学教育, 解放小学生, 笔者以为要下定决心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学校引领, 综合治理;二是突出主题, 标本兼治;三是淡化竞争, 立足长远。

首先, 要学校引领, 形成合力。

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的,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在政府统筹之下, 学校需要发挥引领作用, 各方才有可能形成合力。有些人认为, 即使学校将负担减下来, 家长、社会还是会将负担加上去。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由此得出学校无能为力难有作为的结论, 则是问题的所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学校必须率先实现减负。由此可见, “减负提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但要由学校引领;“减负提质”是一个漫长过程, 但要从学校开始。学校内部减负确有成效, 是转变家长和社会认识的开端, 也使形成合力成为可能。

其次, 要突出主题, 标本兼治。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创造了学生健康发展的条件, 本身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减负提质”应当成为现阶段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而真正有效的减负, 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要把教师的积极性, 引导到教学上来, 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 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上来, 并以“在课堂上学会、学好”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尺度, 把不留和少留课外作业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重要标准。现在,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加法思维”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教学改革就是看又增加了什么内容、方法和活动, 但很少考虑增加以后所付出的代价和产生的效益。丰田公司曾经倡导“精益管理”, 即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以真正提高效益。教学研究应当倡导“精益思维”, 也就是“减法思维”, 减去所有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再其次, 要淡化竞争, 立足长远。

小学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阶段, 学校应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46页) 当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打好基础和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 从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 不应过早强化竞争, 要引导学校淡出功利, 立足长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减少并统一规范各部门对小学的检查评比, 保证小学集中精力办好学校。同时, 了解学科教学情况的测试应当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 取消小学阶段一切整班建制参加的统一考试, 更不能以此作为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要进行科学的、以调整教学策略为目的的质量监测。

学校要以培养做人为主线, 以培养能力为导向, 以培养良好习惯为检验尺度组织教育活动, 不得随意增加小学课程内容;依照北京市的规定, 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留课外作业, 中高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一小时, 学校要严格检查教师留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取消一切“家长作业”, 引导家长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课外作业负担”为主题, 加强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 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减负 篇11

“变态娘”以及众多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確实存在许多误区和弊病,造成学校累、家长累、孩子更累,应切实为孩子减负,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变态娘”自述:父母为了孩子愿意牺牲自己,可学习无法替代

署名“大熊猫”的网友日前在“家长100教育论坛”上发布了这篇题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历数自己的“变态”行为: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拿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培优机构;孩子上学我们工作、孩子培优我们作陪,节假日不属于孩子也不属于家长;眼睛盯着的是考试成绩,耳朵听的是各路有关教育的小道消息,鼻子要灵敏嗅出培优市场孰优孰劣,嘴上谈论的也都是奥数呀培优呀;甚至认为爱她就是害她,心疼她就是狠心,总不能为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就失去美好的未来吧。

“大熊猫”说:变态?变态!是呀,哪个儿女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又愿意强加给孩子无尽的压力和无穷的重担。上刀山下火海,为了孩子父母愿意牺牲自己。可学习是无法替代的。竞争如此白热化,做家长的,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挣扎在洪流中,疲惫着厌倦着烦恼着痛苦着,努力向所谓的岸边挤去,即使心如刀绞却不肯伸手去捞,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家长们都磨炼出了一颗变态的心!

此帖引起7 000多名网友观看,230多名网友跟帖,大部分人自认“变态娘”或“变态爹”,表露出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愤懑和无奈。

记者调查:教育部今年6月起公开征集减负良策

教育部此前表示,今年6月起向社会公开征集减负良策。一贯为社会所热议的减负等于“加正”的教改怪圈,是否能被终结?记者寻找到这位“变态娘”,亲身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真实的无奈。

这位母亲原是一名中专老师,现在做个体生意。她告诉记者,女儿今年12岁,刚小学毕业。从三年级开始参加培优、上奥数班。看到女儿一度被奥数折磨得内向、忧郁、少言寡语,她也允许女儿中断过一段时间的培优,但面对“小升初”的压力,迫不得已又拽着女儿重回培优大军。

她坦言,当前取消小升初统一考试、控制上课时间和作业等措施,看似为孩子们减了负,然而实际情况远非人们想象的美好。一些名牌中学为了获取优秀生源,设立了诸多路障和门槛,如奥数获奖证等。为了进入名校,有的孩子下午不去学校上课,直接参加培优。有的孩子从上学到小学毕业,要积攒一大摞奥数证,减负的效果全都体现在了加证上。

武汉武展广场一家培优机构负责招生的女士告诉记者,暑期语文培优班80个名额,刚开始报名就报了50个名额。“不早点报名就报不上了,再拖下去,就算报上了也没有好座位。”

记者查看了相关培优费用,一般为15次课时900元,英语和奥数的费用1 000元。这样的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并不轻松。

教育减负 篇12

一、“家校联动”的设计创意

为了解决我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上实际面临的两大问题(不同家庭之间的教育能力水平差异大,年轻教师缺乏指导家庭教育的经验),我们推出了“家校联动”这一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方式。“联”即“家校联手、协同”,“动”即“互动”。“家校联手、协同互动地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就是“家校联动”的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

第一,缩小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及主题范围,加强针对性。以“家校联动”为理念的家庭教育指导将突破以往“家庭教育指导大锅饭”的局面,缩小每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主题范围选择,活动不再选择一些“大而空”的普适性内容,而是选择一些切入点更小的内容。参与的对象不再是全部家长,而是对这个主题内容有学习需求的家长。

第二,家校共同确定家庭教育指导的主题,增强实用性。以往,学校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家长可能遇到的问题,再展开具体指导,对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不一定有实用性。在“家校联动”理念下的家庭教育指导由家长和学校共同来确定学习的主题,共同研究如何开展这一主题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是从家长中来,更具实用价值。

第三,家庭教育指导的人员由学校一方转换为学校和家庭双方,提高能动性。这是针对年轻教师缺乏家庭教育经验这一问题所提出的策略。虽然教师缺乏指导力,但我校却不乏家庭教育经验丰富、理念新、做法好的家长。把这样的家长吸纳到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队伍中来,不仅能加强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主动性,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师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从而为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减负。

第四,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从“一对多”到“一对一”或“多对一”,增强互动性。每个家庭在教育上可能都有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一对多”的讲座等形式去解决;但个性的问题则需要“一对一”的咨询形式或“多对一”的沙龙形式来解决。相对于“一对多”的指导方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更能够增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性,也更能增强指导的实效。

二、“家校联动”的设计目标

1. 通过“家校联动”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能动性。

2. 通过“家校联动”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挖掘家长中的优质资源,借家长之力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减负增效。

3. 通过“家校联动”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4. 通过“家校联动”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教师和家长双方的合作意识,使学校、家庭和学生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三、“家校联动”的实施步骤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我校“家校联动”的运作方式,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展现活动内容和实施步骤(见表)。

按照这样的实施步骤,我们每学期开展3-4次家校联动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最近一次“家校联动”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个主题不是由学校单方面选取的,而是学校以问卷的方式请家长勾选出的主题。随着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能够理性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有着很大程度的关联。但无奈缺乏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方法,于是向学校求助。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很多学校的家长都会遇到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想以此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一些做法。

家校联动组的成员拿到了这个议题以后就着手准备,准备周期大约需要一周。在这一周中,我们召开了一次成员见面会议。会上主要做两件事:第一,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这次活动,是“一对一”咨询式还是“多对一”沙龙式。最后我们考虑下来是“一对一”,一组成员对一位家长,主要是考虑到有些家长的问题可能具有隐私性,不想在更多的人面前暴露自己孩子的不良习惯。第二,围绕这个议题,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设想他们可能会提及的各种问题。形式确定了,问题也聚焦了,接下来的时间是联动组成员在微信群中的互动。大家围绕着这个议题找了很多资料,在群中分享与讨论。就连那些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也都表示:“看到教师和家长们找来的资料,我们觉得自己仍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班级微信群向一至三年级的各个班级发放了每班两个名额的电子预约券,预约券上是本次活动的形式、地点和主题。我们一共要接待来自各个班级带着不同问题而来的36位家长,根据年级大致被分成5个小组,每个联动组4名成员要接待7-8名家长。

活动当天,家长们如期而至。虽然主题已经相对聚焦,但家长们却是一个个着眼于自己孩子的更为具体的问题。“孩子早晨总是赖床不起,迟到怎么办?”“孩子作业拖拉怎么办?”“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怎么办?”“孩子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不愿意再接受课外作业怎么办?”“孩子学习数学计算总是出错怎么办?”……有些问题是我们想到的,有些问题却并不在预料之中。一旁负责记录的一位年轻教师事后说,她真为我们捏了把汗。但联动组的两位家长与两位老师互相补台,一方从学校教育出发,一方从家庭教育出发,分别对这些问题给出建议,每个问题都尽可能提供多条建议。我们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在那个孩子身上奏效的办法未必适用于这个孩子,因此我们尽量多地为家长提供可用的办法,供其选择。活动很顺利,三个小时的紧张工作,虽然我们都十分疲惫,但能为某个孩子、某个家庭带去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这样的工作让大家觉得很有意义。

果然,前来参加的家长在各自班级的微信群中对我们这个活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这一趟来值了”、“家校联动活动太给力了,方法回来就试了,果然有些用处”。这次没有参加活动的家长也都表示,下次有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一定要来参加。连续几场做活动记录的新教师也说:学到了很多可以“对付”家长提问的招儿,以后不担心被家长问倒了。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个活动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极大考验;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教师不仅在专业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专业自信心和职业尊严感上有了很大提升。下一步,我们要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巩固专业精神,为更多的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家校联动”的操作要点

在“家校联动”中,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教师经过参与“家校联动”工作的全过程,总结了操作要点如下:

1. 组建过程的要点

家校联动组由教师和家长两类人员组成。我们挑选联动组成员时,除了要考虑年龄、性别和学科结构上的均衡之外,对于成员个人还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经验。比如在习惯培养、心理辅导方面有一定指导能力的教师或家长,也可以是学科学习上积累一定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第二,要具有亲和力,善于沟通。家校联动组面临的求助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且有着不同需求的家长,有亲和力的组织者更能够听到家长真实的声音,沟通能力强的成员则能更好地帮助家长解决问题。

2. 活动过程的要点

第一,家校联动组成员需要事先对确定的主题进行集体研讨和个人准备,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对每次主题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求助的家长有所收获。

第二,在每场分组活动的人员搭配上,既要有教师,又要有家长,便于他们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

第三,邀请家长参加活动,以家长从班主任处自愿申领预约券的形式进行。预约制可以帮助家长更明确地了解活动的主题,有需求才参加,避免了被点名参加的尴尬;也让联动组事先了解了参加活动家庭的基本情况。

第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邀请一部分职初教师进行记录,这不仅为以后开展活动积累了资料,也是对这些新教师在家校沟通方面进行的一种培训。

第五,对于一些家长在活动中透露出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言语,家校联动组成员要进行保密。这方面,我们在活动前并未预计到,但的确有家长在活动中谈到对学校某位教师的工作不满意等等,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家校联动组的成员必须为其保密,同时要引导其将言行指向解决问题。

五、“家校联动”的效果评价

1. 促进家校沟通,使家校关系更加和谐

学校和家庭各自承担了不同的教育任务,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发展。但有时候,因为沟通上的不顺畅会造成家校关系紧张,甚至产生矛盾。用“家校联动”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家长参与学校的工作,也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这些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们更多地了解学校所做的工作和做出努力,增进了家校友谊。

2. 加强家教指导,增进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

学校从家长中采集信息,了解家长的需求,再邀请家长共同研究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提高了这项工作的实效性,为更多的家庭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

3. 整合家校资源,提高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作为中心城区的小学,我校有着一批能力强、素养高、愿意参与学校工作的家长。以往的家校互动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家长参与的形式进行,而在“家校联动”这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创意下,一大批有能力的家长直接进入到活动的策划与开展过程之中,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使得学校和家长的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效益。

4. 提高教师能力,增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话语权

面对越来越强势的家长,面对家长对学校、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有些教师特别是缺乏经验的教师难免会丧失话语权。“家校联动”的工作,为他们创造了向有经验的教师、家长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水平,增强与家长对话的能力,让教师面对家长时更有自信,工作更有成效。

上一篇:安全氛围分析下一篇:项目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