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减负

2024-12-10

自主减负(精选7篇)

自主减负 篇1

近年来,“减负”热潮依旧风靡,但收效甚微,陷入怪圈。深究原因是没有从学理角度透视学业负担本质概念,导致学业负担问题解决过分依赖外在减负,归因错位,盲目责难教师的教,放大外围因素在减负中所占比例,忽视甚至漠视了学业负担主体或本质因素,如“减负”中的“负”究竟指什么?“减”的可能性或根本性在哪里?这是厘清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根本逻辑思路。因此,本文主要是基于课题研究,从理论假设或学理角度探讨学业负担问题解决的虚拟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保证基于学习效能的自主减负有理有据,形成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减负观念和操作措施。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时代诉求,以新课改理念和精神为新视角,从学理(理论)和方法论维度体认学业负担本质内涵和表征形式,进而从内部或本质角度厘清学业负担与学习效能间的逻辑关系,深度归因,优化学业负担的学习效能机理或机制,以期在减负过程中充分彰显自主减负理念和实效,做到真正的减负提质。

一、新课改背景下学业负担本体认知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面临学业负担过重、身心压力大等现实问题。新课程改革从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提出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规划,深刻体现出新课改的时间全程性和空间无限性,关照学生本体性回归[1]。深入解读和领会《纲要》及《课标》文件,可知新课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无不渗透或蕴含“以生为本、以学为中”理念,提高学习自主性是其应有之义,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其必然之举,创建共生和谐课堂教学环境是其外在支撑,形成知识、人文、情感于一体的教学文化场域是其内生场域。从这一层面看,新课改下的学业负担是从义务教育质量与公平宏观角度来阐释,从课程标准这一微观领域来践行。同时,新课改内隐着从价值论新视角阐释学业负担本体价值,以此审视现实中学业负担价值样态,从而真正领略学业负担本真存在意义。

有关学业负担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多学者虽表述不一,但都围绕学业负担核心要义,即主观感受与客观责任。从理性角度来看,学业负担不是一贬义词或极端概念,而是一中性概念。因此,从认知观点或观念角度来说,需对学业负担持有辩证的看法,不能带有先天的或绝对的价值判定意味或负面化倾向,即任何一种学习都有一定学习压力,任何学习都应有适度压力。学业负担是学生学习系统的一部分,本应由学生自己来掌控,而不是由外在力量操控,是学生自己对自身学业负担的体认和调控。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个体对学习任务难度、广度等认识和情绪、情感体验等主观感受,以及学生面对学业负担时身心方面的反应或倾向等客观表征。概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素养的培育,力求为学生快乐学习、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塑造良好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所以,本文主要从学生自身学习角度出发,寻找解决学业负担问题的根本或内在出路,以期在减负过程中,充分彰显学生自主减负理念,实现个体意义上的真正减负。

二、学业负担与学生学习效能间逻辑关系显著

在明晰新课改下学业负担本质内涵基础上,可知学业负担是客观责任在个体心理中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学业负担是一有机统一整体,取决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学习效能是关键核心要素。学习效能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以及对自身学习效果的客观表征,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业成就的重要指标,是学业负担的内生力量。从学习效能和学业负担本质涵义来看,二者间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学习效能是学业负担产生的内发因素。同时,新课改蕴含的学生发展理念无疑更坚定了“减负”的内基———学习效能。学习效能包括个体主观学习效能感和一般客观学习效能,即主观信念认知和客观能力表征两方面,二者间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 学生个体主观效能感认知图景归因分析

(1)学习态度:价值内核

学习态度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情感及行为等方面形成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或行为方式。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意向,学习意愿控制学习行动。学习态度不是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的,态度需要激发、策略和培养。学习是学习者情感释怀、学习交流、成就体验的过程,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内化为学生学习需要,增强学生求知欲,形成稳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促进学习行为转化。总之,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学习信念强,学习劲头饱满,意志力坚强,有克服困难、挑战压力的勇气,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强化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自我认同感,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学习心向,适切体验学习活动或成功失败事件,形成稳定、积极情感模式,做出正确思考和抉择,自主学习,自主减负。

(2)学习期望:期望效应

学习期望是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和当前学习刺激对今后学习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目标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程度所抱有期望基础上的意念或心向。学生坚信通过学习能有美好未来,能力能得到发展且有广阔发展前途,他就会主动学习,努力克服困难,自觉调控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学习经验,自觉评价学习结果,学习效率高,负担自然小。其次,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期望教师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施教。具体而言,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学科性质和教学情境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达到“高效低耗”理想教学效果。为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小心呵护学生微妙的“星火”期望,更要留足生存与发展空间,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习乐趣。总之,教师期望如同久旱逢甘露般神奇或如润物细无声般轻柔,能给学生带来“书山有路趣为径”的学习乐趣,能建构起持续有效的期望系统。

(3)学习动机: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是为促使学习行为朝某一目标实现而不断激发与维持内部学习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内部动机是学生出于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有强烈求知欲,想通过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满足自身内在发展需要,是其人性完善使然。内部学习动机强,学习兴趣浓厚或强烈,学习方法多元化,学习策略智能化或模式化,学习坚持持久化,能把学业负担当作学习进步的阶梯或挑战,压力感小。而外部动机是指学生在受到外部诱惑时而需付出一定努力的心理倾向,包括师长期望和避免惩罚,如我学习是为了不辜负父母或老师的期望,我学习是为了避免惩罚等。外部动机受外界诱惑大,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承担的责任和承受的压力很难以一贯之。但二者间不是完全绝对的、割裂的。教学中找准教学契机,适当引导,内化外在动机,建构稳定的个性动力系统。

2. 学生一般学习效能客观能力表征归因分析

(1)学习能力:充分条件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经验和能力,在完成一定学习情境下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是对学习知识的动态运作,是学习素养的核心组件和学习基本素质形成的必备条件。学习能力高低关系学生能否高效学习、学习质量提高及其学业负担减轻等问题,主要包括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低级层面,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评价、反思、创造等高阶思维方面,二者间不是断裂、决然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学生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巩固较扎实,有较强的记忆力、判断力、评价、分析和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或策略智能化或可控化,学习效能感强。诚然,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相比,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同样时间内完成不同质的任务,或同样学习任务有不同收获,学习效果一般低下,学习乐趣退化,负担感重。

(2)学习策略:有力保证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有意识或有目的采取一定认知图式、信息加工方式及调控技能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新课改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情境发生动态迁移,学习策略也应有所变迁,具体需要根据任务情境、自身性情及其目标导向不断反思和调节学习策略。因此,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设置学习目标,安排学习时间,计划学习步骤,丰富学习方法,归纳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利用学习资源,久之将其内化为个性学习系统一部分,形成稳定的学习策略或模式。如图式图(问题链)、概念图、思维导图、语义网络等认知工具、效能工具、知识获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层级间的语义关系,反映出思维层次和认知结构的灵活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标示各观点间的动态关系,体现出心智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如学业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向老师或同学求助,亦或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学习资料等,都可以使学生从学业无助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从中感受学习乐趣,化解负担之感。

三、优化学习效能是实现“自主减负”的有效路径

1. 养成以学生自主性为核心的学习信念体系

从学业负担本体认知来看,学业负担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学业负担是一中性概念。新课改下的学业负担是被置于更广阔的视域中,将学业负担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能力培养等基础教育改革要素相结合,诉诸理性思考与真挚关怀的本体回溯与前瞻。学业负担涉及学生自由、个性等人性全面发展,学业负担问题解决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自主学习。所以,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前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养成“以自主性为核心”的学习信念体系,继而达到“教育即自我教育”的本真境界,践行自主减负理念[2]。

自主减负是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质量而主动生成适切的学业负担即“量力负担”,自主性是自主减负的核心,即自觉、自愿、自律[3]。首先,自觉即自我觉察。其建立在深刻、正确的自我认识基础上,自觉能力越强,越能深刻认识自己,正确评价学习能力,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自觉承担合理的学业负担。其次,自愿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的内部心理倾向或状态,是内在的动力机制使然,是较自觉更高一层的心理准备或潜在状态。当学生认识到学习价值时便主动学习,积极投身,自觉、主动承担应有负担,积极克服不良学业负担。反之,盲目学习时,学习成为可有可无的一件事,避重就轻,此时的学业负担就成为一压力。最后,自律是学习者内化为个性系统的良好习惯,自律是慎独、慎思、慎行的集中表现,是个体对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及自我追求的高度认同。具体来讲,即学习者将学习上升到一种自我提升或修养的一种态度、习惯及境界,虚怀若谷、见贤思齐、精益求精,随时尝试寻找合适的学业负担。总之,培育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信念体系需加强自觉、自愿、自律品质的孕育和根植。

2. 构建以学生高效能学习为关键的学力发展策略体系

新课改下“学力”不仅包括“双基”,也包含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非智力能力,是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能力及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学习者既要扎实基础性学力,增强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更要逐步向思维型学力转型或跳跃,使其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4]。

首先,要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已有知识会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而产生交叉、综合,相互印证。知识学习中学生围绕知识要点进行多角度、多路径探讨,这符合认知弹性理论,对于扩展知识的深度,探索方法的抽象性等程序性或内隐性知识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及创造等高级认知技能,增强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能,实现深度学习;其次,要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即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内部学习情感系统。反过来,学力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习方法的娴熟运用和模式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是形成综合性能力的前提或条件,方法是通向途径、策略的载体或抓手;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常规性学习、善于思考及探究问题、合作性学习等习惯会使学力各个维度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学习自觉化、可控化,即学习能力或学力的形成。总之,提高学生学力素质水准是学生快乐学习、成长的不竭源泉。减负的终极目标不是消除学生学业负担,而是通过塑造、培养学生个体素质结构,尽可能扩充其行为空间,即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控制学业负担。

3. 创生以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为支撑的教学文化体系

课堂文化是师生这一教学主体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师生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本土场域和基本方式[5]。传统课堂教学倾向知识传授和灌输,忽略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彰显和对照,规避了情境的动态性,隐略了智慧的刺激,忽视了审美的体验,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单一、枯燥、乏味。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倡导高效率、轻负担,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倡导建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课堂教学生活世界。因此,师生间需建构持续有效的对话机制来形成相互维持或共享的精神、文化价值与心理倾向,以此来不断扩大学习活动意义领域而激发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活力[5]

首先,从“向师”到“向生”转变,以生为本,依需定教,归还学生话语权和活动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批判性判断,暴风式发言;其次,从“经验”到“体验”,不仅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学生情绪、情感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知识殿堂和生命休憩地,成为精神游历和经历探险的历经,成为一种“生命摆渡”的过程;再者,从“独作”到“合作”,充分利用潜在和现成学习资源,信息共享、情感交流、互励共勉、高效低耗,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喜悦;最后,从“单极”到“多极”,建立多维度、立体型的师生双向激励评价机制,发展学生个性,关注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相长。总之,新课程教学是生成、互动和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场域,加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增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扩展学生认知领域范畴,着力将文本化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真实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构建师生“双主共学”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搭建师生生命价值的生活体验之旅。

4. 建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的积极“自我学习”世界

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是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世界,构建积极的学习自我,发展持续有效学习的不竭动力,创造属于自我学习的一片广阔天地。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为自己学习负责而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学习者有能力或潜能预设学习目标,计划学习安排,选择学习方法,主动根据学习环境变迁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过程式能力,而这需激发学生内驱力、丰富多元认知策略、训练问题解决能力及其提供社会性和物质性学习工具等。总之,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心理资本和行为技能智能化或心智化的内化过程。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留有学生充分思考、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科学评价学习过程,积极反思、正确归因,通过问题发现(任务学习)、分析及解决过程,发展元认知的觉知力、元认知的广度及元认知的技能水平,提高自我学习效能,追求学习本真意义,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学习场域。同时,要关照好学习系统内外各要素,如认知方式、认知策略、时间管理和资源管理等要素,争取发挥最大合力。总之,自主学习能力或水平不仅影响学习结果或学业成绩,更对今后长远发展或终身学习有其深刻影响[6]。当前,在终身教育理念倡导下,学生只有建构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生活世界,才能登越知识顶峰,享受生命之瑰丽。

摘要:21世纪新课改为学业负担问题解决提供人本价值理论和方法论视角,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能。学生对学业负担有主观认知体验和客观担当责任,而学习效能是学业负担产生的内发因素。基此,厘清学业负担主观感受与个体学习效能间的内在关联,学业负担客观责任与一般学习效能间的内在逻辑,是新课改下学业负担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最后,养成以学生自主性为核心的学习信念体系、建构以学生高效能学习为关键的学力发展策略体系、创造以师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文化体系、构建以自主性为旨归的积极“自我学习”世界来寻找学业负担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新课改,学业负担,学习效能,自主减负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新课程“新”在何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2]邓友超.教育在什么意义上是自我教育——读伽达默尔的《教育即自我教育》[J].中国德育,2008(4).

[3]王贤文,熊川武.学生自主减负: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4]李庾南,陈育彬.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法,2008(8).

[5]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蕴及其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

[6]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6).

自主减负 篇2

【摘要】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这一意见的实施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规范了学校的管理,促进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面对这样的改革,学生多出了大量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在高三这样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教师要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减负增效,另一方面学生要在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实行有效地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必要性高三英语学习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97-01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式的阅读、质疑、分析、理解等来完成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面对过去由教师来主导的学习变成目前的可自己支配的学习,学生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理智上都还没有能够正确地对待这件事情。大量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就达到我们减轻学生负担,让其更好地发展的目的。而怎样来处理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高三学生,在高考的紧要关头,有必要把这些自由支配时间用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时就提出自主学习。主要原因: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二是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转变。人本主义强调人本身的情感需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共同合作学习。主张所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这种教育哲学认为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要具备自我决策、自我选择、自我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在这个转型时期。我们应该不断向学生渗透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方法。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检查,自学的时间、途径、方式、自学材料、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必须要制定好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其次,树立目标,为着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奋斗,即使辛苦但是快乐。再次,注重合作学习,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学习来说无疑帮助很大。当然在这过程中学生要注重心理调节,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

二、怎样指导高三学生进行英语自主性学习

首先。课堂上学生对于知识的本质上的掌握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我们在高三英语复习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于语法的学习感觉枯燥无味,又难又烦。难是因为语言的结构不懂,烦是因为语言规则又多又琐碎。譬如在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的学习中,我们以学案的方式把这些从句的规则都罗列出来,让学生在自主支配的时间里自主复习,课堂上主要进行句子结构的分析。由于学生结构意识的薄弱,我们必须让学生花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句子结构了解后,接下来让学生明确在定语从句中一定缺少的是哪个成分,是需要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同时区分定语从句与名词性从句中的同位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的学习也是先分析结构,其次看意思。最后对于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最重要的是:首先定性,究竟是哪类从句,然后注意区分名词性从句中用what,定语从句中用which。作为教师而言,在语法学习的课堂上一定要简单明了地指出一类语法的分析方法解决途径,不能简单的罗列规则,而不注意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教师教授知识应该从最根本的要素人手,让学生能接受、理解、运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保持学习的兴趣是教育者最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短短的课堂里教会学生根本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参考资料,课后学生就能以点带面较好地掌握好所学知识。

其次,学会怎样处理同一类型的文章,了解重难点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对于高三英语而言,教师对于文章的处理相比较高一、高二而言就没有那么细致入微了。减负了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磨”学生了,这时学生的自学就很重要。那么怎么自学?一句简单的“回家自己看书。”肯定一点不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然后以学案的形式明确学习过程中应该去处理那些问题。譬如,简单的阅读文章,我们会通过学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后完成,以图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通过精选的少量习题让学生抓住重难点,也可以以英文翻译中文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于文章难句的理解。最后不可或缺的是英语的学习还需要一定的背诵。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学习步骤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我们就可以推荐他们自主阅读一些英语杂志与报纸开阔自己的眼界。也可以教他们模仿或者背诵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优美句子,注意观察阅读文章的写作结构,通过不断地积累学生是可以写出好的句子,甚至是好的文章。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利用可支配的时间去解决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信心、能力是课堂学习中所不能获得的。

最后,一定量的限时自主练习是必要的。我们的英语学习最后都要过考试这一关。目前减负取消了很多考试机会,而一学期两次的考试机会是不能满足高考需要的。因此在课时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指导学生自主练习。以听力为例。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背单词,了解一些固定表达方式。除此之外,我们给学生推荐一些专项练习,譬如听主旨、听数字等练习。他们就可以在自主听完之后及时对照听力材料弄明白自己错的地方,把与错误相关的单词和句子积累下来记忆。这些学生弄错的地方一般都会因人而异,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明显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因此一定量的不同层次的针对性限时听力,完型、阅读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自主探究学习全面减负增效 篇3

关键词:探究学习,探索空间,实践参与,交流合作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探究式学习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 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潮流。

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经历探究过程, 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式学习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探究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探究是一种需要, 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二、探究学习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 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 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当学生独立探索到4分钟时, 教师发现有几位学生没完成任务, 便延长了1分钟时间, 然后用1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并进行验证。这位教师先后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时间达到20分针, 占总时间的近50%。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三、探究学习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青少年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 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 从理论上说青少年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青少年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相对而言, 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 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 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利过程,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 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 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为此, 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 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探究学习要有反思的过程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都会有自己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 就会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 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法,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数学, 学好数学。

自主减负 篇4

关键词:创新,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

“减负增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主旋律, 它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如何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成为新时期历史课堂“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见解。

一、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学会自主探究

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 针对某一问题喜欢追根溯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一些学生难免会出现标新立异的想法或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对于历史教师而言, 教师先不要进行简单的禁止和否定。相反, 教师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 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有的时候也会成为其创新思维生长的土壤, 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不懈动力。

例如, 我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个专题时, 通常要学生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原因;在谈到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呈现突飞猛进趋势的原因时, 一般强调“一战期间,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主要原因。有学生就对此提出异议, 并反问“美国和日本并没有受到一战的影响, 理应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才对”。对此, 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的努力, 很多课本没有的知识被发掘出来。有学生不仅发现了课本上未曾提到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而且有的学生还指出, 这段时间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的确减少了, 并提供了具体数据:“据统计, 1913年至1920年, 主要消费品的输入明显下降,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棉纱由269万担下降到129万担, 粗布由521万担下降到253万担……”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 不仅强化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 而且加深了基础史实的储备。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 找出历史教材中的错误和模糊不清的知识点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表述, 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也存在各种矛盾的表述。以我市所用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 课文表述“鸦片战争前夕,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又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学生对此表示不解。这时候, 教师可适当引导, 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分清楚“解体”这种现象“出现”和“普遍存在”的差别,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对历史教材的某些传统观点提出质疑

现今高考试题中非常注重对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的吸纳。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 使历史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愈加明显, 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 已经明显过时, 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在遇到此类问题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 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 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 不能盲从“权威”。

(三) 对教辅资料、日常的练习题提出质疑

在现今高中教学中, 学生不可避免要使用相当多的教辅资料。一方面, 教师应要求学生慎重选择;另一方面, 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成熟的课外资料, 也不见得没有缺陷和错误。许多学生在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 或与课本描述相悖, 或习题答案错误。对于此类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立足史实, 发挥创造思维, 给予批驳指正。

(四) 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虽然是知识的传播者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但教师并不是知识的权威者与垄断者。况且, 很多历史问题还尚处在研究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中对于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授单一科目的教师知识储备不如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也不足为怪。所以, 学生能发现问题, 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疑义, 求得解决,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对于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样尤为重要。只有当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 学生才能有长远的进步。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求知

(一)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即以现场辩论的形式将历史探究课题引入课堂。在教学中, 教师应认真组织正反双方, 引导学生针对关键问题进行辩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互相补充和完善本方观点。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 并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例如, 在古代史章节的教学中, 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 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 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

(二)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 就是以史实中的某一要素为线索, 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教师可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以时间、区域、事件为线索,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而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

(三) 问题教学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即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 再通过课堂讨论, 或师生的共同探讨, 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激发其创造潜能, 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 把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总之, 教学改革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关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面所提到的很多想法和做法, 有的还很粗浅, 有的想法还待实践检验。教海无涯, 学无止境, 我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汲取, 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小兰, 《新课改中“问题教学”的“问题”反思》,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8.02

[2] .李茵梅,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14

自主减负 篇5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提倡交际法教学

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主张外语教学应重视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 不只局限于语法结构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语言谬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不频繁纠错来打断学生语言表达的连续性。长期以来, 以应试教育为终极目的传统教学模式, 导致“费时低效, 高分低能, 聋哑英语”等现象日益突出,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交际法英语教学强调语言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 教师由过去的“主宰者”这个单一的角色变为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检测者、启发者、参与者, 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 处于更为积极主动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合理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首先, 所面对的学生水平层次不齐, 就有个教学梯度的通盘考虑问题。其次, 教师在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长短也很重要。最后, 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一个合理适当的问题反馈。总之, 老师应该利用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自主学习习惯。

3. 及时进行课堂评估

课堂评估是教师用来获取学习情况的一种课堂操作方式, 是课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实施监控的一种手段 (Angelo and Cross, 1993) 。其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信息反馈, 借以观察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所以评估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中心。在目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中, 课堂评估是一种很好的了解教学效果达到与否的手段, 从而为日常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必要的反馈, 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这一流程有利于发现问题, 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兴趣, 激发动机, 促进自主学习。

4. 利用动机激发学生的热情

Harter (1981) 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 (extrinsic motivation) 和内部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内部动机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来自学习者本身, 来自主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外部动机指学生只是为了外部奖惩而学。学生的学习一般是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合力所致。内部动机比较持久, 外部动机容易受学习效果的影响, 外部学习动机较强的同学在失败面前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所以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动机一直被视为教学的关键, 不论是听说读写还是语言教学, 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于教学来讲, 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动机有了, 兴趣来了, 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就有了。

二、课外引导

1.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在课前预习中, 学生要看懂教师未讲授的新知识, 对新材料进行认真思考、分析, 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发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 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以及教学目的设计一些容易激发兴趣的问题。

先贤云:“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组织学生及时且有规律的进行复习, 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 发现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重视课外的“海量”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际上就是“授人以渔”。因此在学生中提倡“海量”阅读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在课文教学以外选择较简单、生词少、有趣的短文,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 从而丰富新识、巩固旧知、培养语感。北京外国语大学钱青教授就积极倡导学生课后的大量阅读行为。大量阅读 (包括简易英语读物) , 是吸收新语言现象的最好途径。一些基本的语法和词汇现象可以反复接触, 从而进一步得到巩固。

3. 积极参加英语活动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目前中学外语教育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差, 所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一些英语学习活动, 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夏令营活动等,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 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了学习自主性。

自主减负 篇6

减负后, 教师的组织教学时间少了, 学生的课余时间多了。如何保证减负而不减质, 真正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又能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教师应注意在有限的课堂组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内很好地实施自主性的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 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并不是老师可以放手不管, 而是充分相信和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 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很难自觉形成的, 需要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步形成。

1 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最好的源动力, 兴趣将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 以 “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笔者在讲授职高《计算机系统操作工中级考核指南》中“Photoshop文字处理”内容时, 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 结合自荐书封面的设计, 讲解文字工具的使用及特效字“发光字”的制作。首先向学生出示了各种各样自荐书的封面设计图, 精彩实用的自荐书封面设计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2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减负后, 学生之所以在课余时间不能进行自主性学习, 主要是缺乏一种明确的学习任务。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 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的, 势必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因此, 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前,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明确学习的目的。从教科书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 看懂书的内容及要求,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 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在讲到“自荐书封面设计”这一内容时, 将任务分成3个子任务, 分别是背景的导入、普通字的制作和发光字的制作, 要求学生首先仔细阅读教材, 了解常用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 以及普通字的概念及普通字的制作方法和发光字的概念及制作方法。在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课前下发的操作步骤要求, 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上述内容, 为以后自行的创新设计的实际操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1.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减负后, 由于减少了教师课余时间的组织辅导,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促进了师生教学相长。自主学习应倡导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 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 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讲授“自荐书封面设计”内容时,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将学生进行了均衡搭配, 成立了若干个学习小组, 然后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互相协作, 共同来完成自荐书的封面设计。小组长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 积极主动地指导和帮助小组内其它未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充分的动手实践, 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 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团体协作的力量。

1.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减负后, 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检验。自主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 由于减负后教师组织教学时间的减少及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 有些内容, 可以做简单的讲授, 让学生去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 去掌握;有些内容, 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去学习。

在讲授“自荐书封面设计”时, 只是对发光字的含义及操作要求作了简单的介绍, 然后让学生按照操作步骤的要求进行自荐书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发光字制作流程,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新设计一张自己的自荐书的封面, 各式各样的精美的封面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有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 称不仅自己能切实掌握书本知识, 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 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1.5 培养学生的自测能力

减负后, 教师的组织教学时间减少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得不到即时性的解答, 久而久之, 问题多了, 而阶段性的检测少了, 问题既没有被学生及时提出来, 老师也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测能力对于保证学生自主性学习效果的高质量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自检不仅可以对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同时通过自检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讲授“自荐书封面设计”时, 在课前向学生分发了操作问题记录表, 要求学生在自行动手操作过程中及时记录所遇到的一些困难, 然后自行通过查阅操作步骤或者教材内容, 对问题进行解决, 若还有困难, 可向老师或其它同学请求帮助。在对本堂课进行小结时, 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即发光字的制作流程提炼出8个选择题, 这8个选择按制作顺序进行编号, 串起来其实就是发光字的制作流程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及问题记录表中的解决方法进行回答。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回答与答案都一致时, 无不为自己这节课掌握了发光字的制作流程而高兴。

2 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而且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同、学生起点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 同一教学模式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实践于教育教学过程, 可能是一种并不成熟的教学模式, 不可能是永远的定势, 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 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环境的改善, 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生个性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内涵会不断扩展, 形式会不断变化, 环节会更加严密。减负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减负后, 自主性学习活动开展得好不好, 质量高不高, 关键是看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是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是否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

摘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减负更加加快了教学改革的发展速度。减负后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无限的自主学习能力, 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减负后一些现象的剖析, 结合职高计算机教学实际,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自主减负 篇7

一条“国产脑起搏器打破美国独家技术垄断”的消息, 在2013年岁末让众多帕金森患者和家属看到了希望。这一技术创新, 是我国实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战略的硕果之一。

自主创新为患者减负

帕金森病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 患者会出现颤抖、僵硬、迟钝等综合症状。据统计, 我国帕金森病患者超过200万。治疗帕金森病比较好的疗法是在脑部植入脑起搏器, 电流让人体神经发生反应, 并控制身体不再出现颤抖等症状。它不损伤脑组织, 是一种可逆的神经调节方法。

“脑起搏器1999年首次应用于我国临床, 但此前全部被国外公司垄断, 价格一般都在20万元左右, 且使用几年后一旦电池耗尽还需要重新更换。由于进口产品费用昂贵, 普通患者无法承担, 得不到及时治疗。”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路明介绍。

“长期以来,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低, CT、MRI、PET/CT、高性能彩超等大中型、中高端医疗装备和高值医用材料、高端植介入体主要依赖进口, 医疗费用较高。”这些年始终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鼓与呼的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生物医药处副处长张兆丰对此深有感触:“为给老百姓医疗费用减负, ‘十二五’以来, 科技部制定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 》, 成立了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启动实施了‘医疗器械重点专项’支持医疗器械企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通过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专项, 由北京市大力支持, 清华大学研发,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脑起搏器, 于2013年5月正式获得国家颁发的产品注册证, 这意味着我国在该领域打破了全球市场被美国产品独家垄断的局面。

国产脑起搏器价格比进口同类产品便宜一半, 更重要的是, 脑起搏器相关技术, 还可应用在治疗癫痫、抑郁、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李路明更加看好的是相关神经调控产业, “在2020年全球市场将高达160亿至200亿美元”。自主创新为企业百姓“减负”, 更为推动产业发展找到了出口。

基层升级高端突破前沿创新

“在国家持续支持下, 特别是在科技部‘医疗器械重点专项’支持下,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重大产品不断取得突破。”张兆丰介绍, “医疗器械重点专项”围绕“基层升级、高端突破、前沿创新”三大方向, 以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为急需, 重点布局了20个重大战略性产品、10项前沿技术及10项基层应用解决方案, 已投入经费12亿元。

64排螺旋CT机是高端CT的入门型机器, 也是当前大中型医院配置装备的主流机型, 临床需求巨大。东软集团在16排螺旋CT基础上, 于2012年5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4排螺旋CT机Neu Viz64, 填补国内空白, 标志着国产CT机迈入高端行列。

据了解, 国产化的东软64层CT售价约600万元, 比进口品牌便宜30%。国产品牌CT的出现将拉动进口品牌的价格下降, 在未来2—3年预计产生30%的下降幅度, 国内装备年均节省费用6亿元左右。

目前, 在专项政策的扶持下, 医疗器械行业龙头引领作用显现, 深圳迈瑞监护仪、临床检验设备、数字超声设备等, 山东威高一次性医用耗材、骨科材料、心脏支架等, 山东新华医疗灭菌器、放疗设备、手术器械等, 已经成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势产品。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化学药与医疗器械处副处长华玉涛说, 国产化医疗器械平均购置成本比进口品牌便宜30%以上, 填补了多项同类技术空白, 为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国产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的配置升级, 以及医疗器械科技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兆丰表示:“我国医疗器械创新成果密集涌现, 取得了‘自主原创’、‘从无到有’和‘从低到高’的重要突破。”

“十百千万工程”扎根基层

重庆渝中区的社区老人只要戴上一个比手机大不了多少的小设备, 社区卫生中心就可以通过仪器实时监测血压和心电图, 而老人却依然可以在家做饭、看电视, 甚至出门逛街。对一些拿不准的数据, 社区卫生中心还可以通过网络传送给大医院, 专家会诊后给出治疗方案, 再通过社区医院传送给病人。

近年来, 按照“创新驱动和需求拉动”双力推进的工作思路, 一方面, 科技部加快推进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创新, 另一方面, 科技部会同卫计委、有关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 (简称“十百千万工程”) 的实施, 力争到“十二五”末, 在全国10个省 (市) 的100个县 (区) 选择1000家医疗机构试点应用10000台 (套) 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截至2013年底, “十百千万工程”已在重庆、广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6省市进行试点示范, 在基层医疗机构示范应用了10万余台 (套、件)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近3.8亿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服务覆盖人群达9600万, 直接受益1161万人, 带动产值201亿元。科技创新扎根基层, 科技创新更加“接地气”, 为老百姓带来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健康收益。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 重庆市以医疗信息化为切入点, 实施了“医疗信息化技术综合集成与应用示范”工程。该工程开展了区域影像、代理检验、远程心电与血压监护、院前急救等多项医疗信息化服务, 当基层医院遇到疑难病症时, 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大医院实时进行远程专家会诊, 从而免除群众异地就医的路途奔波。浙江则重点开展了对低成本、高性能、普惠型、适宜基层医疗和常规诊疗需求的心电图机、监护仪等基本医疗器械产品的评价。通过示范产品评价体系的应用, 该省将积极扶持一批创新型高技术企业。

上一篇:深入了解教材下一篇:《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