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2024-06-30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1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秦丽平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从小组实验中知道地球昼夜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地球仪上找出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2、说一说人们在认识地球时认为地球有哪些形状?

二、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标、2、解释课题:“昼(白天)夜(夜晚)的形成”。

3、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4、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交替进行)。对昼夜交替变化这一规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在课件上出示四种假设: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 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 太阳转。(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7、出示温馨提示:(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 计录结果.8、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依次合作完成实验。

9、教师运用课件作演示、解释、总结。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2

【摘要】目的:对两种光线环境对早产儿昼夜节律形成时间的比较。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胎龄及纠正胎龄介于32-34周的早产儿,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昼夜循环光环境,对照组采用持续暗光环境,观察两组在出院前形成昼夜节律的最短时间。结果:实验组昼夜节律形成时间明显短与对照组(P<0.05)。结论:昼夜循环光环境有利于早产儿昼夜节律更早的形成.

【关键词】早产儿;昼夜节律;昼夜循环光线

早产儿是指胎龄>28周而<37周出生的新生儿,体重一般不足2500克,身长小于50厘米,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早产儿因其生理上的特点,生命的初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住院治疗。早产儿长时间持续暴露于不正确的光照中会造成视网膜损害、睡眠模式的紊乱、影响近日节律的形成及造成早产儿体重不增,因此,医院的环境对他们的早期发育非常重要。光是环境中的重要元素,所以住院环境中的灯光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近日节律,又称昼夜节律,是指生命活动随着昼夜交替而进行24小时连续的周期性的变化,是生物生命活动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节律,睡眠和醒觉节律就是一例。人类内在的生物钟位于下丘脑的视变叉上核,其内源性的节律周期接近于24小时[1]。为了使内源性的生物钟与外环境昼夜周期相符合,输入信道把从视网膜处获得的光信息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束传递到视交叉上核,使生物钟能与昼夜的节律同步化,输出通道则是对睡眠节律的明显表达[2]。而早产儿的昼夜节律尚未发育成熟,需要外界条件来促其成熟,有研究表明早产儿阶段昼夜节律的形成受到外界光线的影响,在昼夜更替光线的作用下能够逐步发展成熟[3]。对暴露于昼夜循环光的早产儿进行研究,发现循环光有助于早产儿产生有益的睡眠模式及体重的增加[4]。 经对动物及人类的研究发现,为期10天的光照干预足够以诱导昼夜节律的产生。但是当前大多数医院实行持续黑暗环境,这种做法可能基于新生儿在母亲子宫内就是黑暗的环境,因而主张在黑暗的环境中抚育。但是这一方法忽视了另一方面,即胎儿是与母親一起过上以24小时为周期的规律生活,即建立生物钟。胎儿脉搏、呼吸、血压、新陈代谢及荷尔蒙的分泌均会依据生物钟而变动[5]。如果早产儿持续在黑暗的环境中抚育,这会剥夺他们的昼夜信息的传递。而且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黑暗环境下并不能改善患儿预后或提高早产儿睡眠[6],反而是处于光明-黑暗循环交替的环境下会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和睡眠的增加,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4]。本研究通过对早产儿设置昼夜循环的光环境,观察昼夜节律的形成时间,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希望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实际指导作用。

一、数据与方法

1.资料

1.1 病例收集: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胎龄和纠正胎龄介于32-34周的早产儿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50例,其性别、胎龄、出生时间、出生体重、喂养方式等,无显著差异(均P>O.05)。

1.2 剔除条件:排除严重感染性疾病及畸形,如严重宫内感染、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2. 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持续黑暗光环境,常规护理 :保暖,鸟巢护理,非营养性吸吮等。

2.2 实验组运用昼夜循环光交替环境进行护理。昼夜循环光的环境的设置:早7点至晚7点灯光采取亮光线,晚7点至早7点采取暗光线(亮光线采用200 lux~225 1ux,暗光线采用<25 luxL,夜间可关闭不必要的灯光,可在暖箱上放置遮光毯或者给早产儿带黑色眼罩)。

2.3 评价方法:记录昼夜节律形成的最短时间。

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二、结果

两组患儿形成昼夜节律所需的时间:对照组平均用18±3天,实验组平均用15±3天,两组昼夜节律形成时间有显著差异(P

三、讨论

早在1986年就有学者提出,住院环境中昼夜不变的灯光、噪声对早产儿存在不良影响。Mann等认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光线、噪声的变化能够促进人体固有昼夜节律的改变,而昼夜节律的正常运转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7]。有学者对狒狒的早产儿进行光照试验,并由此推断人类的早产儿在24周时位于下丘脑前部的“生物钟”就能够对光线产生反应,据此证明对24周以后的早产儿进行循环光照将会有实际意义[8]。昼夜循环的灯光比持续的黑暗更有助于早产儿的体重增长,特别是对纠正胎龄32周的早产儿这一作用尤为明显。有研究表明,早产儿如果曾暴露于周期性的光亮和黑暗环境中,其在住院期间的生长发育得到改善;而曾暴露在几近黑暗的早产儿则较易罹病。

本实验通过对早产儿设置昼夜循环的光环境,与持续黑暗环境进行对比,观察昼夜节律的形成时间,发现昼夜循环的光环境对早产儿昼夜节律形成时间明显短于黑暗环境,两组有显著差异。说明对早产儿进行循环光照更有利于其昼夜节律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对昼夜节律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考虑到其对早产儿健康的影响,昼夜循环光环境的护理必将成为早产儿护理中的重要部分。而且循环灯光实施方便,也符合节约能源的倡义,可以在新生儿护理单元中广泛应用。目前本研究只涉及到住院期间早产儿昼夜节律的形成时间,对其出院后体重、身长等生长发育的影响还需在日后工作中进一步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Panda S,Hogenesch J B,Kay g A Circadian rhythms from files to human【J】Nature,2002,417:329—335

[2]金星明. 婴儿24小时生理节奏的发育.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4,16:74

[3]Rivkees SA.Developing circadian rhythmicity in infants[J].Pediat—ries,2003,112(2):373—381.

[4]Brandon D H,Helditch D D.Belyea M.Pretcrm infants born at less than 31 weeks’gestgtion have improved growth in cycled light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flear darkness【J 】Pediar.2002.140:i92—199

[5]阑辉,杨洁莹,邓莎,颜萍霞,张梅萍.周期性黑暗与光照对早产儿体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6:33-34

[6]Kennaway DJ.Melaton in and development: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J].Semin Perinatol ,2000,24:258-266.

[7]赵 瑛.人体昼夜节律和健康[J].生物学通报,1999,34(8):18—20.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昼夜形成的原因

2、掌握昼夜更替的原因、周期、意义

3、掌握晨昏线的概念、判读、特点 课前小测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称什么,时间多长?

2、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

3、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是什么?

4、画出阳光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

5、判断阳光直射的半球和移动方向?

建党节

国庆节

元旦

课程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这一想象是怎样产生的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昼夜变化的有关知识。课程学习

学习探究一:为什么有昼夜之分 学生读图

地球会发光吗?

地球是透明的吗? 一.昼夜交替 1.昼夜成因 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②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一半地球

探究活动二:为什么地球上会昼夜交替

2.昼夜交替

成因: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②太阳照射③地球自转 周期:24小时(1个太阳日)意义:①作息;②调节地球的温度

3.晨昏线①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上各点正在日出

昏线上各点正在日落 课堂练习

4、晨昏线的特点:

二至日光照图二分日光照图

① 晨昏线所在平面是过地心的大圆并平分地球 ②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 永远平分赤道

昼夜更替教学过程 篇4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

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4.课后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 1.构成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

导入新: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篇6

昼夜温差是由白天温度的最高值和夜间温度的最低值之差决定的。在实际测量中,白天最高温常在午后的.14点左右,夜间最低温常在日出前。

阴天的时候,白天的云层厚实,太阳辐射不容易直接到达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气温就不会很高。所以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就好比大中午的时候打伞,遮阳隔热。

阴天的时候,晚上的云层厚实,地面辐射依然不断地把热量从地面带走,但因为云层能吸取大量的地面辐射,且能把地面辐射转化成大气逆辐射,重新返回给地面,所以这时气温会比较高。就好比晚上你盖了一层棉被,所以不觉得冷。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篇7

2014年4月14日,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以领袖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精神切入点,紧紧抓住周恩来通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停办公社大食堂,以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中心叙事线索,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围绕着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来营造故事,围绕着真话与假话、好与更好之间设置矛盾与悬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艺术虚构。特别是结尾处随行记者拍摄“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震撼力。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从片中我们还看到,那些“落后分子”急于找总理说出伯延的真实情况,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起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党的信任,相信中央一定能改正错误,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影片中连弟奶奶以当年曾给刘伯承、邓小平做过拽面为荣耀,这次宁肯卖了寿材也要让总理吃她做的拽面,这一笔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区精神永远是党领导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在这种老区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现了困苦和灾难却又没有陷入悲观失望,反而贯穿着一股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的激情。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这个最本质、最突出的人格特征,自始至终用平视的角度拍摄人民总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周恩来坐在炕头、门槛上与社员谈心的情景的拍摄和氛围的营造,真实地凸显出周恩来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用真实的艺术细节去表现当时已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周恩来,面对群众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责,而是检讨自己这个总理没当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诚道歉,对犯错误的干部有批评更有理解和爱护,那样发自肺腑,那样催人泪下!从平易中写崇高,越显其崇高;以自律来写博大,更显其博大。生动地呈现周恩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而倾其所有、鞠躬尽瘁。用自己身上最后的钱给张二廷的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连弟奶奶卖了寿材请总理吃拽面,周恩来出钱把寿材悄悄赎回来,安排人在自己离开伯延后再把寿材送还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如此能体悟和尊重每个底层百姓的主体愿望和生命尊严感,这就是周恩来最伟大而又独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鞠躬尽瘁。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看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恩来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篇8

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心得体会

由陈力导演,孙维民、黄薇、刘佩琦、牛犇等主演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主要讲述1961年周恩来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故事。公社主任郭凤林本着为党分忧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的行为,但周恩来明察秋毫,甩开干部访贫问苦,得知真相后与毛泽东含泪通话,决定调整农村政策,取消大食堂分户吃饭,使得伯延公社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解散大锅饭的公社。

影片中,周恩来准备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迈了进去;他到连弟奶家,在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完全融在其中;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儿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导演通过上述这些场景,把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放到特定环境中去表现,把总理对人民的似水柔情也刻画得很细,很感人,牵动人们对于周恩来总理的美好回忆的心思。

正如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指出,片中,周恩来到老区考察,解决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的问题,核心问题就是要不要办公共食堂,这件事情抓得非常准,有很高的历史含量,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氛围。“虽然影片中的具体细节和语言是编出来的,但是大的历史感觉、历史精神却是真实的,这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打开了一个思路:抓准历史的本质、主题和精神,虚构就可以放开手脚。”同时,通过这部电影的放映也给当下的年轻人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给我国老百姓生存带来极大威胁的客观历史事实,再一次的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

这部影片虽然是历史题材,但它的参照系始终是现实生活,是用历史来关照现实:周恩来到伯延公社调研的基础就是要听真话,但时隔半个世纪,敢于说真话和听真话,这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

食品假,药品假,商业假,连学术界也假等等,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敢说真话、办真事,这是一个很重大的现实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开展工作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既是韧性意志,更是务实作风。古人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无小,不为不成。” 我们切实要践行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摒除“空、虚、假”,就要树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田七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篇9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也包含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寓意。同时,这也是我在公司党支部组织下观看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让我觉得周总理的精神是把这句话的意义和精髓表现出来的最好也是最合适不过的。影片虽然很短,但却深深地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启发了我。

电影讲述的是一段周总理在河北邯郸伯延公社革命老区考察调研、体察民情的真实历史情节,在四天时间里,周总理和老百姓同吃同劳作的过程中,夜以继日、深入调研,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刻,去了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真正内心感受。他深爱着每一个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为由于饥饿而在表演的台上站不稳的端花女子而落泪;为赵二廷在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下仍然独自抚养四个孩子而动容;为不想让领导难受而谎报灾情、关押“闹事”百姓的郭凤林而愤怒;为忍住饥饿在深夜的农民夜校里坚持给孩子们补课的赤脚汪老师而欣慰……电影里的背景时间离我们有50年,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痛苦无从让我们现在物质优越的人感同身受,但是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真实的周总理,这就是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老一辈革命家们。

民间的声音,老百姓真实的心里感受,如若不是身体力行,只是形式主义,只是走场子,何来的“深入群众”?调研的调查研究,是对真实情况的全面掌握和了解,才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调整政策的方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主席语录的一句话,也是影片中掷地有声的一句台词,几个字却饱含了哲理。这样说,同样也是这样做的。父母辈就是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深入一线,共同生活,他们深知走入群众是多么重要,这在如今物质优越的中国,在社会经济中流砥柱的充满年轻和活力的青年当中,就非常需要有这样接地气的品质和精神。而少数领导干部,身染恶习,借着调查研究的名义,实则在下面机构大吃大喝,夜夜笙歌,调研结果照抄照搬,这样的数据和结果,如何能让决策者引导正确的方向?

在战争年代,战争后的初期建设时间,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中国人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国富民强。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曾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一句话。如何“居安思危”?只是了解字面意思,挂在口头上成为口头禅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无从感受电影中喝糊糊,吃自制窝头,导致肠胃病,只是为了充饥;也无从感受他们在之前奢侈浪费到后来饥寒交迫的悔恨之心。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然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然而“国富”不等于“国强”,尤其在其他强国的眼中,中国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国防不巩固,国民沉醉于和平安宁生活之中,即使生产发展了,也有可能毁于一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就是一例,由于粉饰太平的风气弥漫,仅仅经过六个星期的闪电战,号称强国之一的法兰西就在首都巴黎城头挂起了白旗。不铺张浪费,不搞奢靡之风,居安思危,才能把国家建设成一个真正的健康的强国。

社会要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离开不教育。影片中的汪老师让我落下了眼泪,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光荣伟大的职业,是真正推动社会往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自己小时候上学到现在送自己小孩上学,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在九年义务教育上,真正完成了我们儿时上学课本里的梦想。教育的一步步改革,科技的一步步创新,在众多高尖端领域当中都活跃着中国人的身影,这是让我们高兴和自豪的事情,正是有了这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大批不计得失、不辞劳苦的“赤脚汪老师”,才有我们真正国富民强的中国。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篇10

电影中的总理首先展示的是一个亲民爱民、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就用急促的脚步告诉我们,他多么想立即看到这里的老百姓生活怎么样了,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看到总理说的这句话,突然就明白了,我们有时时将老百姓生活记挂在心的总理,有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不惜千里迢迢来基层调研的总理,我们国家才最后战胜了自然灾害。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情感。看完电影以后,我一直在感动着,被总理,被里面的每一个共产党员。感动于周总理弯腰给因饥饿而脚部浮肿的汪老师穿鞋,雷雨天为田地里抢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白天在外奔波一天,晚上还工作到凌晨不得不换上高度老花镜才能看清字,给毛主席汇报情况时,打电话一直快到天亮。

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也感动于老区人民在饿得头晕眼花时,还坚信党和总理,还能体谅国家的困难,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也不要跟国家添麻烦。感动于灾荒时期垂暮之年卖了寿棺,只为让辛苦的总理吃上一口自己亲手做的抻面的老奶奶,甚至于村支书违法关押村民、跟总理撒谎都不让人感觉可憎了。

《周恩来的四昼夜》观后感 篇11

《周恩来的四昼夜》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周总理到伯延公社考察调研时,用四个昼夜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故事。影片观后,个人认为,对于正在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借鉴意义。一要做到求真务实。周总理调研过程中,公社主任为了不让国家为基层的“小事”操心,用瞒、藏、演等方式,把村里的真实困难藏了起来,把敢讲真话的人藏了起来。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那么,面对第一天的调研情况,周总理看到的将是一个表面欣欣向荣的火热场面,调研不免走了过场。只有拿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把问题一点点摸透找准,才能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二要真正融入群众。片中,周总理听老大妈唱落子戏、与老支书啦家常、与群众同喝野菜汤,正是这种亲民爱民的做法,才能真正的融入群众。如果高高在上,说一套,做一套,群众不会对你真心信任,更不会掏心窝子说实在话。只有真正融入了群众,让群众拿你当自己人,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才能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三要及时进行整改。对于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拿出解决的办法。片中,周总理在凌晨3点跟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决了村里的公共食堂问题。只有真心改正,立说立行,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才能换来群众的满意。

上一篇:点燃学生的心灯下一篇:统筹城乡就业 改善农民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