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授信管理办法

2024-12-05

商圈授信管理办法(共9篇)

商圈授信管理办法 篇1

授信管理部关于对大力发展商圈融资的几点思考

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不再单纯的追求大客户及信贷规模的增长,业务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以前不被重视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先进入的业务领域,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点有限,客户拓展方面存在劣势,优势在于产品创新、内部管理组织架构等方面,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风险缓释工具和企业信用增强上的创新,以突破传统的基于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担保要求,发展商圈融资亦可采取此种思路。

一、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路径

对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主要集中在风险缓释工具和企业信用增强上,主要基于信用叠加、信用联结、信用支持、信用增级等几个方面。

(一)信用叠加(同行业企业)

信用叠加是指同行业内多个中小企业组成联保小组,集体向银行申请授信的行为。信用叠加突破了中小企业单体规模较小、缺乏有效担保的困境,通过组建信用联盟,形成多个中小企业间的互保、相互监督,有效提高了授信对象的综合实力,而且组员间的相互监督也有利于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凸显外部约束对中小企业经营的制约。信用叠加最为

成功的业务实践就是联保贷款。

(二)信用联结(上下游企业)

如果信用叠加是实现水平方向上的企业集合或组合,则信用联结则是产业链上各企业纵向的延伸和结合。信用联结是形成以行业核心企业为基础,结合整条供应链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应收账款、预付款、订单等在内的融资服务。信用联结强调了核心企业的作用,同时帮助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经营,提升整条产业链条的竞争力。信用联结最为成功的业务实践是供应链融资业务。

(三)信用增级(担保、抵质押物)

信用增级是利用中小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或者外部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实现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进一步缓释或者转移。主要包括动产质押、浮动抵押、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和业务创新(银行+创投+企业的合作模式、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企业的合作模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企业的合作模式、银行+保险公司+企业的合作模式等)。

(四)信用支持(政府、商会等)

信用支持就是政府、园区、商会、协会等为银行批量推荐中小企业客户,银行针对推荐的客户,进行信贷调查审查,经审核后批量化放贷。此种模式实际上是借助政府、园区等机构的力量,选择优质客户,节省营销和寻找优质客户资源的成本,而且部分政府部门或者园区为了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会提供部分风险补偿基金,帮助银行分散风险。

二、推广适合商圈特点的融资模式

“商圈”是指集聚于一定地域或产业内的商贸业经营群体。但由于商圈内多数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抵押物少、信用记录不健全,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商圈授信管理办法 篇2

一、授信风险种类

1. 违约风险。应收账款发生后, 可能会由于客户无法偿还而造成损失。这是公司面临的违约风险。

2. 流动性风险。

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应收账款可立即无损地迅速运转或变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不能以较低的成本、不能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使客户按时履行付款义务的风险。应收账款是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账款能否按时收回, 对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应收账款能够按时收回, 其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就能够用来满足同期的现金流出的需要。反之, 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发生坏账, 那么, 企业原计划的现金流入将会落空, 进而严重影响到当期的现金流出计划。

二、企业授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 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信用管理不重视, 风险防范管理意识淡薄, 对风险防范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往往对授予客户的信用未作调查了解就匆忙发生业务往来, 授信的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必然使企业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一些企业则片面地追求产品销售数量, 却对产品销售后存在的潜在风险不够充分重视, 引起了企业产品售后账款回收艰难等问题。事实上, 我国企业目前很多风险都是来自于老客户的身上, 由于对于老客户过于信赖, 而忽视了对企业老客户的风险防范管理与正确估计, 风险发生之后就变得格外小心谨慎, 因为害怕承担信用风险, 结果造成销售额急剧下降。因此,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是加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 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诱发授信风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够健全与完善。在以信用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 我国大多企业还不能适应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一整套风险防范管理体制, 在风险防范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而且缺乏对国际国内客户风险防范的科学、合理、系统的研究与评估。很多企业因缺少风险防范管理部门, 没有具体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有效的信用管理就不能进行开展, 使得企业因合约不能履行或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企业在经营中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3. 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

良好的诚信投资环境, 对于企业积极防范风险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诚信环境不够优化的状况下, 诚信的选择性表现得就更加强烈, 因为诚信环境不够优化表明完全讲诚信的企业不多。由于我国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 必然导致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 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目前, 我国企业的诚信环境不够优化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一方面有的债务人违背诚信原则, 违约赖账。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对违反诚信经营的做法采取容忍态度, 不少企业即便自己能够做到诚信经营, 但对于其他企业的不诚信经营行为, 却没有加以制止。缺乏有效的信用保障机制, 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不完善。同时, 我国也缺乏有关信用管理制度的立法, 即法制不健全, 人治重于法制, 使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较差。

三、对企业授信风险防范管理的对策研究

1. 增强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正确的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理念, 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切实搞好了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建设,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企业潜在风险, 才能使企业以最少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着力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 牢固树立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使命感、紧迫感, 不断增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的自觉性、坚定性与创造性。

2.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

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与沟通交流力度明显不足, 一些关键客户信息仅仅掌握在少数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手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加。所以,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 形成对客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 是加快促进企业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交流, 有效防范与控制我国企业信用风险, 促进我国企业不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健全完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机制, 特别是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企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健全完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体制机制, 是我国企业进行信用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健全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 必须重视和强化客户信息收集, 首先通过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构建企业的客户资信资料信息库;其次是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信用分析, 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准确的估测, 为后续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不断降低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成本, 提高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徐龙华, 刘金山.信用风险下的变化类型权证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0, (4) [1]徐龙华, 刘金山.信用风险下的变化类型权证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0, (4)

公司授信风险管理 篇3

一、授信风险分析

公司授信风险一般是指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出现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它的两个重要要素,一是损失,二是这种损失的可能性。

1.授信风险产生的原因。①公司自身的原因。从公司自身角度进行分析,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司内部管理的缺陷,对客户信用风险防范能力的不足给客户失信以可乘之机。缺乏健全的授信管理制度。授予客户的信用在主观的决策控制下运作,缺乏有效的授信决策系统,信用销售的审批程序不健全,财务、销售等相关的部门在授信管理上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等。没有统一的授信管理制度。客户的档案不完整,授信的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重市场,轻管理。企业领导只注重销售业绩,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②客户的原因。客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市场决策失误、资本运用不当、购销渠道不畅、债务负担过重等许多因素引起客户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甚至财务状况恶化,从而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造成坏账损失。客户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故意拖欠、欺诈。由于客户在供应链中处于“链主”的地位,产生“客大欺店”的行为。

2.公司面临的授信风险种类。①违约风险。应收账款发生后,可能会由于客户无法偿还而造成损失。这是公司面临的违约风险。②流动性风险。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应收账款可立即无损地迅速运转或变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不能以较低的成本、不能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使客户按时履行付款义务的风险。应收账款是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账款能否按时收回,对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应收账款能够按时收回,其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就能够用来满足同期的现金流出的需要;反之,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发生坏账,那么,公司原计划的现金流入将会落空,进而严重影响到当期的现金流出计划。倘若企业此时有到期的欠款需要偿还,或者有新的投资机会出现,都会出于应收账款引发的流动性问题,造成公司财务状况出现危机,或者丧失投资机会。这时候,公司管理层往往为保护公司的声誉,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来筹措资金。所以,控制授信风险,有效地进行管理,对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授信风险管理的原理

1.授信风险管理的原则。①目标性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企业应收账款可以及时收回、免遭坏账损失的可靠性。保证安全性的核心就是有效防范并正确处置各类信用风险)、流动性原则(企业资产可立即无损失地迅速运转或变现的能力,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和盈利性原则(这是授信风险管理要坚持的最根本的原则)。②手续性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对同一信用水平的客户要公平对待)、准确性原则(对不同的客户进行授信时,对其授信额度和期限的计算要力求准确,防止授信风险的发生)。

2.授信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授信风险管理作为中期信用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基本原理就是实现对授信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达到既能得到信用销售的利益又能合理控制授信风险。而信用额度的确定是授信的关键环节。

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它实际上也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风险额。必须从风险和收益两方面同时考虑,对客户的授信额度确定既不能过度严格而失去客户,导致市场份额的损失,影响竞争力,从而影响潜在收益,又不能过度赊销,超过客户的实际支付能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信用额度不仅反映客户的偿付能力,而且反映客户偿付的意愿,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1、客户预期销售额;2、付款期限;3、盈利程度。

三、授信风险管理的典型流程

客户授信管理制度 篇4

根据淄矿集团公司财字【2013】16号文件,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印发《“四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制定客户授信管理制度。

一、运销科建立客户信息档案

1、大客户的认定标准,为单次交易额超过50万元。

2、客户信息由运销科按月搜集、填制、月末报风险管理部门汇总建立本单位完整的客户信息档案。

二、矿风险管理部进行客户信用评级和授信

1、对初评的客户,要按正常信用标准的50%授信。

2、每年年末对在档客户全面进行信用评级,授予客户下信用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核和调整,对于新增客户需要调整信用等级的客户,及时办理授信。

三、客户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BBBBBCCCCCC九档

1、具体评级办法根据客户信息档案、年购煤数量、煤款交付情况、合同执行情况、合作期限、诚信度进行评级。

2、信用标准只对购煤重点用户的终端客户,中间商不予授信,原则上信用额度不超过一个月的销售额,信用期限不超过一个月。

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宜兴 篇5

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银行(以下简称“本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根据《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及本行信贷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集团客户(含关联企业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

(一)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二)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三)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

(四)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本行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授信包括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保函敞口、贸易融资、信用证敞口、外汇贷款等表内外业务。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是指由于本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经营不善以及集团客户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导致不能按期收回由于授信产生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或给本行带来其他损失的可能性。

第五条对集团客户授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原则。对集团客户授信实行总行统一管理,集中对集团客户授信进行风

险控制。

(二)适度原则。根据授信客体风险大小和本行风险承担能力,合理确定对集团客户的总体最高授信额度,防止过度集中风险。同时针对集团客户内的各个授信对象,充分考虑其自身的信用、经营和财务状况,区别授信。最高授信额度根据集团客户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适时调整。

(三)预警原则。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集团客户授信风险。

第二章组织管理体系

第六条基层支行和总行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一)基层支行。负责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根据客户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还款能力及对本行的综合贡献度等情况,提出授信建议。负责贷后管理工作。

(二)公司金融部。负责审核基层支行提交的集团客户授信资料、授信额度和期限等信息,并参与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调查。

(三)授信管理部。负责拟订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负责集团客户的认定,授信的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

(四)风险管理部。负责集团客户的风险预警和防范工作。

(五)稽核审计部。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检查工作。

(六)合规管理部。负责审核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定期编制有关报表和了解集团客户生产经营等基本情况。

第三章授信条件

第七条授信对象必须具备《综合授信管理制度》规定的条件。

第四章授信操作流程

第八条申请。客户向基层支行提出授信申请,并提供真实、完整的申请材料,包括集团客户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注册地、注册资本、主营业务、股权结构、高级管理人员情况、财务状况、重大资产项目、担保情况和重要诉讼情况及本行要求提供的其它授信资料等。

第九条调查。基层支行客户经理受理客户申请,通过查询贷款卡信息及其他合法途径,充分掌握集团客户的负债信息、关联方信息、担保信息和诉讼情况等重大事项,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授信尽职调查,形成授信材料,经信贷主管、主持工作行长审核同意后,报总行公司金融部审查。基层支行客户经理对授信材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负责。

第十条审查。总行公司金融部根据支行提供的授信资料和调查分析进行审查,鉴别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对重点内容或存在疑问的内容应汇同支行实地开展调查,最大限度的真实了解和反映集团客户的基本情况。经总行公司金融部审查同意后,报总行授信管理部复审。

第十一条审核。总行授信管理部根据总行公司金融部提交授信资料和调查报告进行复审,并对授信风险进行评估,并形成建议意见。

第十二条决策。按照权限规定报总行贷款会办小组和贷款审查委员会确定是否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期限等。对集团客户授信超过行长室决策权限的,按照本行董事会的决议执行。

第十三条授信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授信额度不得突破。特殊情况需增加授信额度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五章授信风险控制

第十四条集团客户授信应与本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不得超过本行资本净额的15%。

第十五条单个集团客户内成员原则上只能在一家支行取得授信,因特殊原因需在其它支行取得授信的,由总行整体控制,协调分配。

第十六条对集团客户授信时,提倡采用抵(质)押担保方式,防范集团客户内部关联方之间互相担保的风险。对于集团客户内部直接控股或间接控股的关联方之间的互相担保,应当严格控制。

第十七条对集团客户授信时,应当严格控制并要求集团客户及时报告被授信人净资产10%以上关联交易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一)交易各方的关联关系;

(二)交易项目和交易性质;

(三)交易的金额或相应的比例;

(四)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

第十八条对集团客户授信后,贷款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行有权单方决定停止发放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并依法采取其他措施:

(一)提供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经营财务事实的;

(二)未经本行同意擅自改变贷款原定用途、挪用贷款或用贷款从事非法违规交易的;

(三)利用与关联方之间的虚假合同,以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债权进行贴现或质押,套取资金或授信的;

(四)拒绝接受本行对其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和有关经营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

(五)出现重大兼并、收购、重组等情况,本行认为可能影响到贷款安全的;

(六)通过关联交易,有意逃废银行债权的;

(七)本行认定的其他重大违约行为。

第十九条对集团客户授信后,应当及时把授信总额、期限和被授信人的法定代表人、关联方等信息登录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其他相关部门的信贷登记系统,同时应做好集团客户授信后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集团客户贷款的变化、经营财务状况的异常变化、关键管理人员的变动以及集团客户的违规经营、被起诉、欠息、逃废债、提供虚

假资料等重大事项必须及时登录到本行信贷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十条本行应进一步加强与信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必要时应当要求授信对象出具经本行认可的中介机构的相关意见。

第二十一条总行信贷管理部门以及基层支行应当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后的风险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针对整个集团客户的联合调查,掌握其整体经营和财务变化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第六章附则

银行个人授信风险管理暂行规定 篇6

为适应个人授信品种的迅速发展,促进我行个人授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总行总结了近几年开展个人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制定了《##银行个人授信风险管理暂行规定》,将消费贷款、经营贷款和综合性贷款纳入统一的个人授信风险管理体系,确定了不同类型贷款的授权管理原则、统一的个人授信程序和个人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和内容,作为对各种个人授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统一模式和制定各种具体操作办法的依据。

关于下级行超权限个人授信的报批途径,总行确定由风险管理部门和零售业务部门双线拉直上报。风险管理部门从授信信用风险审批的角度上报和审批,零售业务部门从业务组织、品种规划和客户结构的角度审查。两部门的审查分别同时进行,上级行两个角度都同意的贷款下级行才能发放。本《暂行规定》明确了授信信用风险审查报批的程序,需上报上级行零售业务部门的内容、权限和方法由总行零售业务部另行规定。

现将《暂行规定》印发全行,请遵照执行。##银行个人授信风险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发展##银行个人授信业务,防范信贷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银行个人授信的对象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经核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贷款人指办理个人授信业务的##银行各级机构。海外机构暂不执行本规定。

第二章 个人授信品种、币别、金额、期限和利率

第四条 个人授信有信用贷款和个人担保贷款两种类型,按用途分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综合性贷款。消费贷款用于个人生活需求;经营贷款用于个人或个体工商户的投资经营活动;综合性贷款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投资经营活动。

第五条 个人贷款可以使用人民币和外币,使用外币的贷款对象应是有外汇还款来源的人员,包括外籍来华工作人士、出国留学生和出国工作人员。

第六条 种类消费贷款和各类经营贷款的贷款用途、贷款比例或限额、利率、期限、逾期的处理等由规范具体业务品种的操作办法规定,各类个人贷款的审查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针对具体品种的操作办法。个人综合性贷款暂按经营贷款的操作办法办理。

第三章 个人授信业务的授权管理

第七条 信用卡透支额度的授权管理执行信用卡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八条 消费贷款的授权方案为总行对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全额授权,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不得对下级机构全额转授权,但可以分品种确定零售业务部门的消费贷款权限,并对下级机构分品种转授

权。二级分行对具备经营条件和管理能力的县级支行可以再转授权。

第九条 经营贷款和综合性贷款的授权方案执行总行对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按期限和担保方式授予的单笔贷款权限。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应就经营贷款和综合性贷款确定零售业务部门的贷款权限,并按照审慎原则对下级机构转授权。

第十条 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可按照家庭个人授信余额制定权限和转授权。

第四章 个人贷款程序

第十一条 贷款申请。客户申请个人贷款时应向零售业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柜台提出借款申请,并按照相应品种操作办法的要求提供申请资料。

第十二条 对借款人条件进行核实。零售业务部门受理贷款申请后,先核查借款人是否符合法规和我行规定的借款人资格,是否备齐##银行需要的文件资料,检查借款用途,根据我行掌握的客户资料和情况及借款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借款人提供的资信陈述进行核实。

第十三条 贷款信用风险调查和分析。零售业务部门对借款人资料进行核实后,根据借款人品德和还款意愿、家庭收入、家庭支出、家庭债务等情况分析预测家庭收支,根据每月还款金额占借款人家庭总收入比例、家庭财产和担保条件分析借款的信用风险,形成是否同意贷款和确定贷款金额、期限、担保等内容的书面调查报告。分析方法应符合第五章的基本规定。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申请,将完整的贷款材料报送贷款评审人员审查。贷款评审人员提出贷款评审意见,按程序报有权审批人员批准。

第十四条 贷款审批。个人贷款实行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一定金额以下的(由各行行长分别确定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综合性贷款、同一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员再次贷款、法人担保的个人贷款需送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尽职调查的具体标准)贷款由零售业务部门内部进行尽职调查后审批,风险管理部门定期进行贷后批量抽查。上述金额以上的贷款申请需送同级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尽职调查后由有权审批人审批。对于下级行超权限的个人授信,由风险管理部门和零售业务部门双线拉直上报。风险管理部门从授信信用风险的角度审查,经办行应将借款人提交的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上一级行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尽职调查后由有权审批人审批。零售业务部门从业务组织、品种规划和客户结构的角度审查。两部门的审查分别同时进行,上级行两个角度都同意的贷款下级行才能发放。本《暂行规定》明确了授信信用风险审查报批的程序,需上报上级行零售业务部门的内容、权限和方法由总行零售业务部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 借款合同的签订。贷款一经批准,零售业务部门检查法律和操作风险并落实放款条件后,由有权签字人代表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应当采用##银行的统一合同格式并约定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贷款的发放。借款合同生效后,贷款人应按借款合同规定按期支付。经借款人授权,贷款直接支付给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

者。对于向个人账户(含各类银行卡、信用卡、消费卡、会员卡)支付现金的业务,应当事先通过借款合同约定贷款人对借款人账户的监控。

第十七条 除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外,贷款人可将客户筛选、资料核实、信用调查和分析、贷款抵押手续的办理等环节的部分事务委托##银行认可的律师事务所或咨询服务机构办理,但受托机构进行客户筛选和资信调查的工作程序、评审标准和风险控制措施需经贷款人零售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双重认定。

第十八条 贷款人可以按照总行确定的统一模式建立客户信用评分制度,评分结果用来筛选客户,并作为贷款审批的参考。

第十九条 贷款人可与开发商或经销商等单位就个人贷款事项签订合作协议,如合作内容涉及期房按揭、开发商或经销商等单位回购和担保等事项时,须事前将合作协议送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审查合作协议时应重点审查项目的各项法律手续是否完善;开发商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按时竣工交楼;开发商/经销商是否具备担保或回购能力;项目的综合素质和前景;开发商/经销商在我行的贷款情况和抵押状况;开发商/经销商的财务状况等。

第五章 个人贷款信用风险分析内容和方法

第二十条 借款人道德风险的审查。可根据以下资料评价个人偿债意愿:

(一)借款人信用的历史记载,本行、关联机构及个人信用登记机构的档案记录;

(二)借款人的性格特点和综合素质。是否拥有固定住所和职业;

(三)贷款动机有无不良企图,贷款用途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和我行信贷政策;

(四)借款人申请贷款的比例,首付款到位情况,首付款到位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五)审查消费品的定价是否合理,抵押物评估价值是否高估,调研当地该类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市场情况,供给与需求现状与预测,同类产品的定价情况,审查是否存在开发商或销售商套现的风险;

(六)借款人对贷款发放方式的要求。对现金支付和资金监控措施的态度。

第二十一条 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分析。从以下方面分析借款人各项收入和支出,预测可自由支配的现金。借款人父母或子女是否作为家庭成员,由贷款人审查时按照审慎原则个案确定。在调查家庭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情况时家庭成员应当一致。

(一)家庭收入。根据借款人及家庭成员从事现职业的优劣势,借款人近3年和最近一个月经营活动的内容和效益(可通过当地税务机关确定的应纳税金额等方法来验证),经营活动的前景,在当地行业的地位,行业风险和地区风险等情况,分析核实家庭全部成员的个人收入,计算家庭总收入,并对借款人个人及家庭收入进行预测。

(二)家庭支出。日常消费和重要支出如私有汽车、购房、子女教育、家人特殊疾病、赡养义务等。

(三)家庭负债及或有债务。审查全部家庭成员在全部金融机构的各种类型负债(贷款金额、信用卡透支额度,贷款期限,担保情况,偿还情况),借款人或有负债情况,或有负债转为实际负债的可能性等方面的审查,全部家庭成员在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各种类型欠款和债务,以及是否有家庭成员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等,如在某企业中承担无限责任,要分析该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

第二十二条 借款人偿还能力的评价。根据借款人和家庭成员职业稳定性和各项经营投资活动对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影响,分析预测借款人家庭可用来偿还贷款的现金。借款人家庭每月应偿还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金额之和占家庭月收入总额的比例是借款人偿还能力的评价标准,这一比例的高限由各分行风险管理部门根据个人收入高低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一般为50%,高收入家庭可放宽到70%。

第二十三条 贷款保障条件的评价。对借款人各类家庭财产的数量进行核实,分析其变现能力和价值变化趋势。每笔贷款均应进行担保审查。根据家庭财产和担保状况判断贷款的补充还款来源。

第六章 担保和保险

第二十四条 除按照规定标准核定个人信用贷款额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外,个人贷款应视借款人信用状况和贷款风险状况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也可以由借款人购买信用保险(保证保险)替代担保。对经营贷款和综合性贷款原则上只接受抵(质)押担保和信用保险(保证保险)。

第二十五条 抵(质)押率的掌握遵照##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并根据抵(质)押物的市场波动分析抵押贷款的市场风险。贷款抵(质)

押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登记。抵押物的评估可以由贷款人完成,也可以委托贷款人认可的评估机构进行。

第二十六条 贷款采取保证方式的,如保证人是自然人,应当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具有足够的代偿能力。保证人是法人的,必须有代为偿还全部贷款本息的能力,且在贷款行开立账户。置业担保公司作为保证人时,要按照##险〔2000〕191号文的要求审查担保公司的资信。

第二十七条 借款人购买信用保险(保证保险)作为担保的,保险受益人应是贷款人,并由贷款人保管保险合同。贷款人应谨慎对待保险条款和理赔风险。要确认办理信用保险的保险分支机构已取得其法定代表人的授权。

第二十八条 贷款实行抵押担保时,贷款人可视情况要求借款人为抵押物办妥保险手续,保险权益属贷款人。贷款每月偿还数量大且依赖于家庭个别成员时,贷款人可视情况要求借款人办理人寿保险。

第七章 贷后管理

第二十九条 贷款发放后,贷款人要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资信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抵押物和保证人的状况、保险的延续、对借款人及家庭成员职业与住址、收入与支出、投资与经营、存款和信用卡使用等方面的情况予以监控。遇利率调整,要及时与借款人协商,调整贷款偿还计划。

第三十条 贷款人应严格监督合同的履行。贷款合同履行期间,如果借款人违反借款合同的约定,或借款合同期满借款人不能按期归

还贷款本息,贷款人可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或按照抵(质)押合同的约定,处置抵(质)押物,必要时应诉诸法律,依法收回贷款本息。

第三十一条 贷款人应按照不同品种、不同风险状况对个人贷款制定贷后管理程序和标准。对出现逾期等现象的贷款要提高管理标准,缩小检查间隔,增加检查手段。对经营贷款和综合性贷款要针对具体的风险点制定管理措施。

第三十二条 提前还款的处理。借款人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可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贷款人可视情况决定是否收取一定的费用。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其他业务涉及对个人资信进行调查和评估时可参照本规定。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银行总行负责解释、修改。

金融机构综合授信管理体系的构建 篇7

关键词:金融机构,评级授信,授信额度

一、综合授信业务的概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对其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所辖服务区及其客户所规定的内部控制信用最高限额。具体范围包括贷款、贴现、承兑和担保。”而综合授信业务则泛指金融机构统一向客户提供的各种信用支持的总和。其实质是法人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 按照统一的标准, 集中统一识别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并向客户统一提供信用支持, 并对集中管理和控制客户整体的信用风险和具体业务风险。综合授信业务既包含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等表内业务, 也包括票据承兑、保函、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 以及不可撤消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

二、金融机构开展综合授信管理的意义

一是综合授信管理将金融机构的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结合为一体。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BA-SEL II) 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一个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应该是其表内信贷资产和表外信贷资产, 但一个金融机构未形成完善的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之前, 其信用风险的管理多侧重于贷款等表内业务, 并且其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相互独立。但是在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 其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风险管理被纳入同一管理框架内, 并且被赋予同等的重要性, 可以使这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框架。二是金融机构的授信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各项信用风险的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对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管理方法不同, 因此将其确定为这类金融机构授信管理的主要对象有利于其业务人员甄别不同风险, 保持适当的信贷操作、风险衡量及监控程序, 实施有效管理, 确保信贷风险监控的充分性和全面性。三是无论商业银行还是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授信管理的层次都可以分为客户的风险识别、公司的信贷资产组合计量, 以及客户的单项信贷业务管理等几个层级。从多个维度与层面, 为其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从而更有效地管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综合授信管理对金融机构信用类业务的规模进行宏观控制。在保证其各项指标严格控制在监管部门要求的范围内, 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以及自身的资金实力, 合理安排信托贷款、贷款、贴现和承诺等表内外资产的结构与规模, 并实时监控业务发展动态, 确保全行各项业务发展指标合规运作,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四是通过综合授信管理体系的搭建, 可以合理控制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 平衡表内表外资产的占比, 进而调整优化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针对客户不同区域、行业、实行差别的授信政策。一方面, 加大对国家鼓励行业的信贷支持, 另一方面加大对产能过剩等行业的减退力度, 加快对低端客户和回报率较低客户的压缩和退出, 保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三、金融机构的综合授信管理体系探究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无论是商业银行的多层级授信审批体系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扁平化审批体系。其综合授信管理按照功能和层级划分, 都由四个子功能管理板块构成:一是对客户总体债务上限的评价, 二是最高授信额度的核定, 三是公开授信额度管理, 四是授信余额管理。这四个层级由相对宏观至具体业务管理, 体现了综合授信业务在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精细化推进过程。

(一) 客户总体债务上限评价。

客户总体债务上限是指其能够偿还的最高的有息债务总额。它是以客户风险分析为主, 测量客户所能承担的由外部各单位授予的各种形式的信用量总和。它的测定方式, 主要是以客户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为核心, 以客户信用评级情况为基础, 并结合其所属行业的平均合理的债务水平, 同时将其所处的地区因素以及客户特质 (如客户成长阶段、信用程度) 、近况 (如客户资产的具体构成、当前及未来预期的盈利水平) 等定性因素作为调整因子, 而将调整因子对应情形折算成一定的修正系数, 对其最高负债水平进行修正而获得。

在授信业务管理中, 对于非贸易单一法人客户的总体债务上限可以通过综合授信参考值公式取得。

其中:Fn为授信测算参考值;R0为客户基期资产负债率;L0为客户基期负债总额;T为行业付息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NA为客户基期有效净资产;C为客户风险调整系数 (通过客户的评级体系获得) ;Rm为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客户最高资产负债率。

关于参考值公式的分解。授信参考值公式是以客户的资产负债率为核心指标评价其理论上所能承载的最高负债。首先假设客户基期的资产、净资产与金融机构核定的可承担客户最高资产负债率时的资产、净资产均不发生变化, 对公式进行假设的简化处理为Fn=客户最高负债*T*C。

Rm为一个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客户最高资产负债率, Rm的确定可根据客户历年经营情况的资产负债率和基期的定性分析情况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确定, 当客户属于国家重点支持或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时, 可适当选取其历年资产负债率较高值, 放宽对其风险容忍程度。反之可选择较低值。

(二) 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核定。

客户总体债务上限的评价是金融机构对一个法人客户所能承受最高信用量的测评, 其只能为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管理提供客户的最高风险承载能力情况, 并没有与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偏好和自身状况相关联。

最高综合授信额度, 也是一个金融机构对一个法人客户所能承受的最高授信额度上限。金融机构依据自身实力和风险偏好在一定期限内能够和愿意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总量。与客户最高债务上限的评价相比, 它是以提供授信的金融机构风险分析为主, 依据金融机构风险资本配置及资产组合情况, 测算对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 并综合考虑其他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融资情况, 测算出一家金融机构理论上可对该客户提供的表内外最大信用风险敞口。它是在总体债务上限范围内的授信额度理论最高值。通常核定客户最高授信额度最简单的方法是客户总体债务上限减去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有息负债, 并结合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进行调整。

(三) 公开授信额度管理。

最高授信额度通常只是一个金融机构给予一家法人客户授信额度的理论最高值, 实际上它只作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客户风险计量参考数值。最高授信额度的制定只是在客户最高债务上限的基础上, 参考了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偏好情况, 并没有结合授信业务的具体品种和其的流动性管理情况。因此在最高授信额度的基础上需进一步确定给客户明确的授信额度, 即公开授信额度管理。

公开授信额度也称承诺授信额度, 是指在确定客户最高授信额度的基础上, 金融机构通过内部程序审定后, 公开承诺或内部约定, 给予客户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使用的信用额度。它是金融机构根据客户提出的融信需求量的申请, 并结合考虑其近期的资金供求状况及客户未来现金流量情况, 在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下核定的在一段时期内可用于客户信用交易的风险限额。

在公开授信额度的管理中, 可以根据金融机构不同业务品种风险系数的差异, 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平衡各项授信业务品种的信用风险敞口。公开授信额度的使用通常需要附带一些授信条件, 如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或遵循一些限制性契约条款, 以寻求第二还款来源、减少借款人道德风险等措施来缓释或降低第一还款来源存在的风险等措施。

(四) 授信余额管理。

授信余额是指客户实际使用公开授信额度后形成的各项未偿还信用余额的总和。对授信余额的管理是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中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的措施。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在进行综合授信额度的执行中, 具体的操作环节都涵盖在授信余额管理的板块中。授信余额的管理在操作上类似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 不同的是授信余额的管理更侧重于债权与债项 (含表外事项) 的结合评价。业务人员需实时关注并记录债务人每一债项债权变化, 记录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定期评估债务人的风险状况, 调整授信额度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郭清马.商业银行综合授信风险管理探讨[J].征信, 2008 (6)

[2] .于淑娟.论商业银行综合授信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23)

[3] .章璋.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统一授信制度的不足[J].金额论坛, 2002 (1)

商圈授信管理办法 篇8

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规范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促进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履职尽责,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及本行《小企业授信管理办法》和有关新产品制度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授信工作尽职免责是指在辖内机构授信出现风险后,按照本办法规定,对授信工作各环节进行尽职调查,并根据尽职调查结论对授信工作人员作出是否追究责任的处理。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贷款责任人,包括客户经理、审查人、审批人。

第四条 贷款风险责任认定的范围和程序

(一)贷款风险责任认定的范围按贷款五级分类由正常、关注转入次级以下的贷款。

(二)总行风险合规部负责贷款风险责任认定工作,解决有争议的责任贷款; 根据对贷款风险的责任认定,提出对贷款风险责任人实行责任清收的具体方式,并根据责任清收完成情况,提出对贷款风险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第二章 贷款风险尽职要求

第五条 贷款主办调查人对借款人、担保人或其他还款义务人调查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按规定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和经营动态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影响贷款安全的情形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对贷款监督检查的有效性负责;贷款辅助调查人对贷款主办调查人在调查期间的真实性负次要责任。

(一)贷款主办调查人具体尽职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负责受理借款申请和调查借款人、担保人和其他还款义务人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现金流量信息、非财务信息等,收集的信息资料需完整、有效;

2.对借款用途和收集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初审,对借款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品行、经营管理状况、资产负债(含或有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及保证人或抵押人、出质人、抵(质)押物等方面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3.根据调查核实情况,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等级、偿债能力、经营效益以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等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示贷款风险程度;

4.将核实情况、分析结果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对贷款方式、金额、用途、利率、期限、偿还方式、担保条件等提出调查结论和风险防范的措施。

5.严格执行贷后检查制度,对贷款用途实施跟踪监督检查,提示贷款用途是否真实、合法,是否符合贷款合同约定;对借款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品行、或有负债进行检查,提示对贷款偿还的负面影响程度;

6.采用现场实地检查,按照规定的频率和内容对借款人的合同履行情况、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7.定期(按季)、不定期的对保证人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核实保证人的财务和经营情况等,确认保证能力;

8.定期(按季)、不定期地检查抵(质)押物,确定抵(质)押合同的有效性,核实抵(质)押物真实、完整,评估抵(质)押物价值,确认抵(质)押物完整无损;

9.根据检查分析情况,对发现的贷款潜在风险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并形成检查报告,向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二)贷款辅助调查人具体尽职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负责受理借款申请和调查借款人、担保人和其他还款义务人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现金流量信息、非财务信息等,收集的信息资料需完整、有效;

2.对借款用途和收集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初审,对借款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品行、经营管理状况、资产负债(含或有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及保证人或抵押人、出质人、抵(质)押物等方面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3.根据调查核实情况,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等级、偿债能力、经营效益以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等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示贷款风险程度;

4.将核实情况、分析结果形成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对贷款方式、金额、用途、利率、期限、偿还方式、担保条件等提出调查结论和风险防范的措施。

第六条 贷款审查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对客户经理提交的贷款资料进行审查,对审查的贷款业务的合规性负责。

贷款审查人具体尽职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对贷款调查人提供的贷款资料、调查报告等进行审核,确定提交审查的材料是否全面、完整,调查人提出的观点是否有充分的佐证材料,是否客观合理;

2.审查贷款是否符合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以及系统内部信贷政策和制度的规定要求;

3.对贷款调查人提供的借款人资产、负债、经营情况、资信情况、抵(质)押物或保证情况及其他非财务信息等进行分析评价,对贷款调查人提出的贷款方式、金额、用途、利率、期限、偿还方式、担保条件等的合理性进行确认;

4.按规定对贷款业务的合规性、可行性和资料完整性进行审查,有效识别和充分提示风险,提出明确的意见和防范控制风险的措施。

第七条 贷款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对贷款进行 4 审批,对贷款决策负准确性责任。

贷款审批人具体尽职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审批发放符合国家方针政策、金融法律法规和信贷规章制度的贷款;

2.在授权范围内审批发放贷款; 3.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审批发放贷款; 4.对关系人申请的贷款业务,应申请回避;

5.应严格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受外部因素干扰明确决策意见。

第三章 贷款风险责任界定

第八条 除“三违”(违法、违规、违程)贷款责任追究另有规定外,对其他每笔贷款风险责任人追究责任时,根据其在信贷业务中职责的不同和过失的大小,可将其责任划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四种。

(一)贷款主办人及其责任界定

1.贷款主办人对贷款及其他授信业务提出同意发放的建议并经有权人批准而发放贷款形成风险,应负主要责任,审查人、审批人负次要责任;

2.贷款主办人在贷款手续上明确签署“不同意发放”字样的,而贷款审查人、审批人同意发放所形成贷款风险的,贷款审查人、审批人负主要责任,客户经理无责任。

(二)贷款继办人及其责任界定

贷款继办人,指原贷款主办人因工作变动而对该笔贷款进行接收,并承担管理和催收责任的现客户经理。

对贷款主办人、继办人交接的贷款,出现下列情况的,由贷款继办人承担完全或主要责任:

1.贷款接管后,因贷款继办人管理和催收不力造成贷款损失或丧失胜诉权的。

2.贷款接管后,继办人对原贷款主办人所移交的贷款风险没有在书面移交中提出异议的贷款形成风险(主办人的三违贷款除外)。

对贷款主办人、继办人交接的贷款,出现下列情况的,由贷款主办人承担完全或主要责任:

1.冒名贷款。

2.违法、违规、违程办理的贷款。

3.贷款主办人在办理贷款移交时,为逃避责任,故意隐瞒风险事实的贷款。

4.丧失贷款胜诉权的贷款。

5.在贷款办理移交时,没有按规定办理书面移交、界定手续的。6.移交时贷款已逾期或欠息的。

(三)贷款审查人及其责任界定

贷款审查人明确提出同意发放该笔贷款的建议并得到有权人批 6 准,而形成的贷款风险的,贷款审查人应负次要责任;对审查人签署不同意发放意见,审批人决定同意发放贷款而形成风险的,贷款审查人不负任何责任。

(四)贷款审批人及其责任界定

除贷款主办人签署不同意发放贷款的意见后,贷款审批人却签署了同意的意见,对所形成的贷款风险由审批人负主要责任外,其余贷款审批人只要在贷款手续上签署了同意的意见,对形成的贷款风险的只负次要责任;签署不同意发放意见的,不负任何责任。

第四章 贷款风险免责条件

第九条 在贷款真实、合规、准确和有效的前提下,贷款发生风险,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依法追究后剩余部分,根据贷款责任人在自己岗位的尽职情况,可予以贷款责任人全部或部分免责:

(一)自然人借款人信用记录良好,无主观逃废债意图,还款期内由于重大疾病、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导致伤残、失踪、死亡的;

(二)借款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主要经营者(或实际控制者)信用记录良好,无主观逃废债意图,还款期内意外死亡或发生重大疾病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

(三)由于国家行业产业政策调整,使整体行业、产业出现风 险,导致借款人经营困难的;

(四)国家政策性贷款出现贷款风险的;

(五)抵(质)押物因市场原因自然降价或因不可抗力致使抵(质)物全部或部分灭失的,经依法处臵抵(质)物所得价款或保险赔偿的金额不足以补偿抵(质)押贷款本息的部分;

(六)落实债务贷款,贷款风险较原来没有增加的;

(七)其他因外部客观非正常原因造成的贷款风险;

(八)其它认定免责的情形。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贷款责任人不得免责:

(一)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地方产业政策的贷款;

(二)授信决策过程中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审批的;

(三)违规发放的以贷收息、以贷还贷的贷款;

(四)借名、冒名的贷款;

(五)未对客户资料进行认真、全面和准确核实的;

(六)未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对授信和担保物进行授信后检查的;

(七)授信客户发生重大变化和突发事件,未派员及时实地调查的;未根据预警信号及时采取必要保全措施的;

(八)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信息的;

(九)未按规定依法办理抵(质)押登记或抵(质)押登记手续不全的贷款;

(十)超规定抵(质)押率的贷款或抵押物评估严重失实明显偏高的贷款;

(十一)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同类借款人贷款条件的贷款;

(十二)其他违法违纪和严重违规的贷款。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2014年12 月31日后发生的小微企业问题授信的责任认定。

商圈授信管理办法 篇9

为加强公司经营管理,规避业务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公司的资 产安全,加速公司资金周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经公司研究决定自2002年7月1日起,在业务往来中对客户实行“授信额度管理”。授信额度管理是公司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和实施对于扩大公司的销售、促进公司物流、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此,特制订本规定,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此规定执行。

一、授信额度的范围

指在销售、业务往来过程中超过一定业务量且信誉良好归还欠款及时的客户。其具体划分标准和划分等级应根据业务量占总销售的比例、应收账款占销售的比例,应收账款的归还时间、银行的信用评级、客户的现金流量状况、资产负债情况、收益情况、资产(房屋等)抵押等相关指标来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济南、成都、上海分公司属于公司内部往来客户,不纳入授信管理。此外,各厂也不纳入授信管理范围,但各厂成立的物流公司除外。

二、授信额度的确定审批

为合理、严格地确定授信额度,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减少人为因素,制定授信额度的审批程序如下:

1、各业务部门在对客户进行授信额度前,由有关业务人员(第一责任人)对该用户的信誉、资产、经营状况等进行首次详细考察,写出书面考察报告,并附被考察企业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银行评定信用等级复印件或书面证明,上年度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的财务报表等,以资产抵押的要提供有关合法有效证件。

2、各部门负责人(第二责任人)收到第一责任人形成的书面报告后应根据用户情况,由部门负责人和业务人员共同对客户进行审查,并填写受信额度审批表,经部门专题会议研究同意后,将审批表及有关资料报公司受信额度专题小组。公司受信额度小组人员组成由总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公司受信额度小组人员名单附后)。

3、各单位对客户分配授信额度后,原则上不再批准任何临时授信额度申请。

三、授信额度管理制度的执行 授信额度一经确定,各部门必须按规定执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客户的欠款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过授信额度,对没有授信额度的客户决不能赊销,同时对授信额度以内的欠款也应关注其风险性,以确保资产的安全。

客户总欠款=应收账款额+已发货未开票数额+其他欠款

客户总欠款由各业务部门会计掌握,形成准确的动态欠款总额,随时提供给业务人员和仓库保管员。

若因提供数据不准确而出现超出授信额度发货或在授信额度内未发货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每次发货前业务人员必须确定客户总欠款额,查看是否超出授信额度,如超出坚决不予发货。

如客户在授信额度内欠款发生风险,公司将追究该客户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由相关责任人配合公司有关部门追讨欠款。

四、特别规定

1、对未发生过业务的新客户不予赊销,必须货款到账方可办理盖章发货手续。但是以下情况除外:业务人员自愿以个人财产为该客户的欠款提供担保,该担保限 额3万元,担保期3日。若担保期满欠款客户未结清货款,由担保人负责清偿。

2、押支票月结客户和押远期支票结算的客户属于授信管理的范畴,各单位须确定这两类客户各自的授信额度。对押支票月结类客户要求支票到期日不得超过次月3日,对押远期支票结算的客户要求赊销业务发生日至支票到期日最长不得超过60日。

3、带票拿款业务参照第1条中业务人员个人为客户欠款提供担保的规定办理。

4、欠款协议必须加盖欠款单位印鉴,即单位公章或财务专用章。

5、电汇传真件不作为客户付款凭据,业务部门必须在电汇款项到账后再发货。

6、已经超授信的客户拿现款或银行承兑购货,应视同现款交易,可以盖章发货。

五、动态管理

1、市场瞬息万变,用户的经营状况、资产状况、信誉等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各部门要对享受 “正式授信额度”的所有用户从各方面每季组织一次重新审核,根据 本规定的要求,每季提报变更申请。

2、一次失信,全部取消。用户在使用“押支票月末结算”或“押远期支票结算”时,如发生空头支票、假支票、支票故意填错等情况,使货款不能在向银行提示之日起三天内到账,只要发生一次类似失信事故,该用户“押支票结算”资格即予取消,再发生购销业务必须以现金结算。在发生上述结算失信事故时,各部门必须向上汇报,从速组织货款催收,有明显业务风险的从快组织清欠。

3、对于新发现的信誉好、有偿还能力的客户,应马上组织人员进行考察,按规定及时上报、审批。

以上规定有未尽之处须及时请示。

上一篇:幼儿园感恩教育活动总结下一篇:水电站机电安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