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2024-09-30

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共8篇)

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篇1

1 企业开展物流融资的概述

1.1 物流融资的定义

物流融资是指融资企业以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作为质押物, 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质押, 并以此作为授信条件, 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获得融资的综合服务业务。其是融资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三方密切合作前提下的全新金融业务形式, 其为融资企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融资渠道, 也为物流企业和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空间。

1.2 我国物流融资的发展现状

物流融资这一全新的融资理念被引入我国的时间虽然较短, 但是却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特别之处在于, 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方式, 在国外其发展的推动者往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 然而在我国物流融资的发展推手却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现在我国的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如:中远、中储) 纷纷推出物流融资业务, 在此带动下金融机构才意识到物流融资的重要性, 并逐渐放宽和开展了物流融资服务, 并加大了与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力度。由此可见, 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物流融资的前提条件。

据世界最大的快递物流公司UPS发布的2005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 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正在遭遇现金流的困扰, 而同时2005年全国中小企业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当然现在这个比例更高, 存货、应收账款金额也更大, 如果可以对其进行质押担保贷款, 也就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燃眉之急。物流融资的开展, 成功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动产质押的障碍, 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发展桎梏, 同时其还通过对第三方物流的引入增强了融资企业库存管理能力, 并且物流供应商和银行各方也得到了相应的收益, 可谓是达到了三方皆赢的效果。由此可见, 我国开展物流融资具有很大的潜力市场并且也必将赢得很大的市场响应度。

2 物流融资服务开展的优势分析

物流融资这一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 必然会给融资企业、物流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多方带来一定的发展契机, 已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并认识其发展优势, 以求最大程度地促进物流融资的发展。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如下几点:

(1) 就融资企业角度而言, 物流融资业务的开展为身处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融资途径和融资平台, 有效化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加大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有效供给和周转量, 为企业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提供了可能, 同时其有效减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应收账款比例, 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和资产收益率, 进而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 就物流供应商而言, 一方面其可以利用物流融资这一中小企业的有效融资渠道的竞争优势, 吸引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进驻, 进而扩大其仓储规模, 提高仓库利用率, 减低资源空置率;另一方面其被赋予货品流通过程中的执行者和监控者的身份, 有效协助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 规避了货主和银行的风险,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进一步促进业务发展;最后其为了满足物流融资过程货品监管的需要, 促进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各项配套服务, 同时加大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力度, 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全面发展。

(3) 就金融机构而言, 开展物流融资业务, 第一, 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放贷机会, 加大利息收入,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 物流融资是以动产抵押为基础的质押贷款, 同时还有物流供应商的中间监管环节,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风险系数;第三, 物流融资的开展还为金融机构带来了诸如手续费、汇兑差价等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

3 开展物流融资的风险分析

虽然发展物流融资业务可以为融资企业、物流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多方带来共赢的效果, 然而其也并不是无风险的, 只有充分认识并了解其风险才能更为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 这也是决定物流融资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现将物流融资的主要风险归结如下:

3.1 企业的运营风险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其承担着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 所以企业的运营风险尤为重要, 因为一旦企业在物流融资过程中, 企业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 极易发生毁约等现象, 所以应加深对企业运营情况的了解, 最大程度避免风险。同时加强对监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 及时回馈企业运营异常。

3.2 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起步基础较差, 内部管理极不健全, 组织机构不合理、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员工综合水平较低等现象严重, 这些都极易造成管理者的经营策略失误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定位不准, 进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 可以说这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广泛存在的风险之一。

3.3 技术手段风险

鉴于第三方监管的要求, 开展物流融资业务中对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对称性也有严格的要求, 而信息的及时、准确以及对称就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保障, 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没能引进和开发, 同时相关的技术人才也比较匮乏, 致使这种信息技术风险可能会伴随着物流融资业务开展相当长一段时间。

3.4 市场波动风险

任何货品都必须进入市场流通, 而市场必然存在着波动性, 也就是说货品也必然存在着价值波动的风险, 同时由于国内外经济以及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亦有可能带动贸易以及汇率等因素的变动, 进而造成市场波动, 只有尽可能地挑选保值能力强、受汇率影响小的货品作为质押物才有可能降低这种风险。

3.5 安全、诚信风险

作为货品必然受保质期、人为损坏、保管不当等因素的影响, 而在物流融资过程中, 物流供应商必须对其发生的各种损失负责, 因此仓库的安全, 员工的诚信, 以及提单的可信度都要加以考虑。同时还应充分考虑质押物的合法性以及融资企业的诚信度, 这些都是安全和诚信风险涉及的内容, 也正因如此要加大对仓库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保管条件和环境就、增强对融资企业诚信度的考核来分散此类风险。

3.6 合同以及法律风险

物流融资涉及到融资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多个部门, 其在合作时也必然会签订各种双边和多边协议, 而在签各种协议的时候, 就应该注意协议的内容, 尤其是针对合同的条款规定和对质物的所有权问题的规定, 以防范法律因素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时由于物流融资是一个新兴的概念, 目前我国的《担保法》和《合同法》中涉及物流融资相关的条款并不完善, 又没有其他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 因此该业务合同以及法律风险较高。

4 中小企业开展物流融资的可行方式

4.1 仓单质押模式

仓单质押模式是指在融资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公司达成三方协议的基础上, 由融资企业把质押物存储在物流公司的仓库中, 然后凭借物流公司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银行根据质押物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其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在质押期间, 物流企业作为监管公司应承担对仓单所标的质押物进行监管, 并承担人为因素的损坏和灭失责任。

仓单质押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有效手段和渠道, 也是我国物流产业拓展服务项目和开展增值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保兑仓模式

保兑仓模式是指对于需要采购材料的融资企业, 金融机构先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企业凭借银行承兑汇票向供应商采购货品, 并交由物流公司评估入库作为质押物。金融机构在承兑汇票到期时兑现, 将款项划拨到供应商账户。物流公司在融资企业履行完还款义务后释放质押物。如果融资企业违约, 则质押物可由供应商或物流公司回购。

保兑仓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供应商的销售能力以及融资企业的采购能力, 降低了融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销售商的销售成本, 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4.3 融通仓模式

融通仓模式是指融资企业把质押物移交给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质押物所有权由金融机构占有, 委托物流公司监管, 物流监管公司按照金融机构核定的监管质押物总值、数量, 同时承担审定质押物权属和保管的责任。金融机构根据融资企业实际提供的经监管公司确定的质押物价值的一定比例发放贷款。

融通仓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实现资金流和物流之间的灵活转换, 进而有利于中小企业缓解短时的资金压力, 同时有利于调整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 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4 海陆仓模式

海陆仓模式是指将以海运或海陆联运方式运至国内港口或内陆仓库的未来进口货物作质押, 适用于进口开证和该信用证项下进口融资的一种单笔贸易授信业务。一般而言海陆仓模式都与国际结算相连, 除给金融机构带来融资利息收入外, 还可以带来手续费、汇兑差价等中间业务收入。其实质是在传统“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基础上, 发展成为集货物在途运输质押融资监管模式与仓单质押模式为一体的供应链全程质押融资监管模式。

5 结语

综上而述, 物流融资作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的金融服务形式, 其采用交付式动产质押方式, 在保障了风险可控的同时又做到了实施中的简便可行, 已经逐渐受到了众多中小企业的认可, 并发展成为了中小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之一。本文在阐述了物流融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详尽分析了其发展优势和风险, 并指出了可行的发展模式, 旨在为我国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提供一条全新的途径, 同时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和金融行业的合作力度, 加快物流融资业务的发展。

摘要:物流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其有效地盘活了企业的库存资金, 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利用率, 同时有效解决了企业自有仓储条件差、场地不充裕等问题, 并且物流融资的运用可以有效带动我国物流产业以及金融业的发展, 通过融资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 已达到三方皆赢的效果, 可谓是一举多得。然而, 物流融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 如何充分利用其优势规避其风险, 达到融资效应最大化是企业要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在阐述了物流融资的定义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企业开展物流融资的优势及风险, 并归结了五种开展物流融资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物流融资,优势,风险,方式

参考文献

[1]江宇.物流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5) .

[2]李毅学, 张媛媛, 汪寿阳等.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10.

[3]李毅学, 汪寿阳, 冯耕中等.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评论[M].科学出版社, 2010.

[4]刘兆国, 物流金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01) .

[5]刘翔天, 郭玉保.基于金融物流的融资模式探析[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 (Z2) .

[6]陈雪松.商品融资与物流监管实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篇2

[关键词] 包頭市百货大楼 包百商圈 优势 问题 对策

包头市百货大楼(以下简称包百)成立于1985年。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不断变革体制、改善经营、优化服务,企业规模逐渐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商业零售为主,兼营代办仓储、租赁招商和超市连锁等业务,拥有资产总额1.68亿元, 20年来累计销售43亿元,实现利税1.65亿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一个老商业企业,包百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稳步发展,因而不能不促使人们去思考。本文拟就从包百商圈各商厦的比较、包百的经营现状(包括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几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包百商圈各商厦情况的简要介绍

包百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昆区的繁华地段,在其周围有8个大型商厦,形成一个高度集中、竞争激烈的商业集群,构成了一个以九大商业企业为主体、百余家小商店错落其中的商业圈,即包百商圈。其具体情况如下:

二、包百的经营现状分析

1.优势

从企业的大环境来说,包百人用“包百”这块金字招牌,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包头,作为在内蒙古自治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前茅的较大城市,近几年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无疑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当然也就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包百作为包百商圈中的核心市场,坐落在市五个区中的昆区的最繁华地段,而昆区又集中了包钢、几所高校和市区两级政府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大众购买力相对较高。二十多年来,包百以自己的诚信经营和优势服务,在包头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受到了市民、当地主管部门和政府各方面的一致好评。作为一个老商业企业,包百扬长避短,大做自己的优势文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锐意进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企业自身来说,包百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展示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企业文化个性鲜明

总结20多年的经营经验、结合现今面临的实际情况,包百确定企业精神是“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敬业创新、追求卓越”;企业服务理念是“顾客一分不满,我们十分不安”;企业经营定位是“大众时尚,百姓之家”。为了培养团队精神,对外展现企业的良好形象,每天早晨全体员工大声诵读企业精神,高唱店歌,列队做广播体操。正式开始营业前,商场领导干部和礼宾小姐,列队站立于正门两侧,迎接第一批消费者;其他员工做好迎宾的三步准备。包百以天蓝色作为企业的基本色,寓意包百人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主体营业楼以天蓝色玻璃墙作为外装修色,在外景的醒目位置镶嵌着包百的店徽;店徽是一双手托起一轮红日,双手寓意着一手连着消费者、一手连着供应商,红日是“包百”两字平放重叠的变形,寓意着蓬勃向上的包百;员工服饰以天蓝色为主色调,与公司的整体色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通过这些,人们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出企业的文化精髓,并自然而然地接受企业的这些文化内涵。

(2)消费者的购物环境宜人

据有关部门观察和统计,消费者在包百购物一般要停留两个小时以上。如何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和高雅的购物环境,是包百经营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为消费者是和企业利益关系最直接、最明显的外部公众,是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环境因素之一。为此,2000年包百投资3200万全面装修了营业大楼,店堂设计、布置格局更强调人性化。商场一楼大厅山水相间,鱼儿自由地游弋于其中,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商品布局分别是一楼为化妆品、手表和珠宝,二楼为女装、针织和内衣,三楼为男装、皮鞋和箱包,四楼为家电、床上用品和童装。在包头这样的城市里,百货商店是消费者购买中高档男女服装的首选场所;服装类是商场提升销售额、增加利润的主要商品门类。因而,包百大楼有针对性地对二、三楼进行了重点布局,从装修的样式到饰品的摆放,都作了极为精心的安排,使其更贴合目标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消费习惯。

(3)供应商的经营环境友好

一个商业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供应商的支持,为供应商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吸纳合适的品牌、稳定货源和提高销售的重要一环。多年来,包百本着和供应商“双赢”的宗旨,真诚合作,良好沟通,采取了诸如优惠费用、直接和间接激励等办法,鼓励好的供应商加大业绩,差的经营商自动退出,充分发挥了商场的主动性。为了实现更快捷、方便地服务于供应商,2003年包百花巨资构建了ERP系统,受到供应商的高度赞赏。这么多年来,包百从多个方面与供应商实现了“双赢”。

(4)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浓厚

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现代管理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的本性,进行人性化管理。包百力求用现代理念创建良好的内部人才成长机制、制定良性竞争的人力资源规划准则,为员工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公司提出了未来的愿景:第一步,在3年内,巩固包头商业第一的地位;第二步,在5年内,成为自治区强势企业;第三步,在10—15年内,成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员工的收入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稳步提升,达到自治区同行业领先水平。美好的愿景为大家指明了方向,也使大家感到了压力和挑战的巨大,更有大干一场的愿望,决心全体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包百已经成为在包头凝聚力、集客力和辐射力最强的商业企业之一。但是冷静分析,在近几年发展的过程中,包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存在问题

(1)配套服务设施不到位

①交通拥阻

包百商圈处于包头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带,人流每天以数十万计,加之近几年机动车数量激增,自驾车、出租车来往聚集, 这一带成为整个昆区最忙的路段。自驾车无停车泊位,出租车难以停靠,自行车、行人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供应商的送货车有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停车位。而包百由于面积的局限,对于门前的交通配套设施问题表现得无能为力。交通不便,目前已经成为包百无法吸引更多客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休闲娱乐设施跟不上

据调查,来包百的顾客中,只有极少数的用于休闲,而其他全都是购物;即使是购物完毕想要玩玩,或者将孩子临时托管一下,也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消费者往往是完成购物过程就走,休闲娱乐型消费几乎没有。究其原因,包百目前的经营布局在卖场、休闲场地的比例上不够合理,楼内餐饮、休闲设施少,没有为消费者提供更完善的购物环境。

(2)商品存在同质化

通过前面商圈内九个商厦的经营定位和目标公众的分析,包百大楼有自己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包百和其他一些商厦还有交叉的消费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所经营的商品要么以服饰为主、要么全部是服饰;还有所服务的消费者的年龄段有交叉;再有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在品牌、质量和价位等方面的档次没有很明显地拉开,造成商品同质化,竞争优势不大。

(3)各类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篇3

商业票据是买卖双方在真实贸易背景下, 依据双方或银行信用, 通过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的方式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而形成的债权债务书面凭证。

近两年, 由于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 国家为了控制物价上涨和抑制通胀率, 实行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 银行的贷款规模不断缩减, 造成企业融资难,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票据融资因其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 不占用银行贷款规模, 企业又可通过开立商业票据达到延期付款或者办理贴现取得资金的目的, 因此, 在”双赢”的前提下, 票据融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全国票据融资数据为例, 2012年上半年总额为22 788.53亿元, 而2011年同期的总额为13 620.92亿元, 同比增长67.31%。再以陕西省票据融资数据为例, 2012年上半年票据融资总额为591.17亿元, 2011年同期为389.88亿元, 同比增长51.63%。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 每月的票据融资环比也基本都处于上升趋势, 具体分析见表1。

单位:亿元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

施工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 上游企业是设备和材料供应商、下游是建设单位。在货币紧缩的经济环境下, 一方面建设单位融资受限, 既无法正常拨付工程款, 又要求施工单位自行垫付资金保证工期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供应商先行垫资提供部分设备和材料款, 之后要求先支付垫款再继续供货, 否则就停止供货或者提起诉讼。施工企业受到两方的压力, 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持续增加, 流动资金日益不足, 如何解决融资瓶颈是所有施工企业面临的难题。

二、票据融资及施工企业进行票据融资的必要性

(一) 票据融资的含义

票据融资又称融资性票据, 是指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下, 通过开立商业票据进行结算支付, 收款人 (或者持票人) 可将票据背书转让或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 实现融资目的。在我国, 商业票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过去票据仅作为支付手段被充分利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融资的需求, 票据贴现实现补充流动资金的功能被企业所推崇, 票据融资已成为企业结算过程和资金融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 票据融资的特性

从供需双方的角度分析, 票据融资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销售方而言, 一是取得商业汇票可降低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 如果进行背书转让, 可冲减应付账款, 在不增加融资成本的前提下达到资金融通的目的, 同时, 优化了财务结构。二是进行票据贴现手续简便, 可视为银行以购买未到期商业汇票的方式向企业发放贷款, 贴现者可预先得到银行垫付的融资款项, 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三是贴现融资的期限、利率设置灵活, 融资成本低, 节约财务费用支出。以期限6个月、金额1 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为例, 如果持票人在银行申请同期限、同金额的短期银行贷款, 按照6%的利率 (贴现率) 计算, 利息支出为1000万元×0.06÷2=30万元;如果取得汇票后背书转让则不需要额外的利息支出;如果取得汇票后进行贴现则利息支出最多为30万元。

对购买方而言, 一是开立商业汇票可拓宽融资渠道, 改善融资品种单一的局面, 尤其是在国家货币紧缩的政策下, 银行融资规模受限, 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取得资金的情况下, 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二是利用远期付款, 缓解短期资金压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营运资金的占用与需求。与货币乘数效应原理相似, 企业可以按银行要求缴存一定比例保证金后, 取得全额的资金进行延期付款,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降低财务费用支出。仍以期限6个月、金额1 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为例, 与同期银行贷款相比, 付款人可节约财务费用30万元。

(三) 施工企业进行票据融资的必要性

由于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特殊性, 施工企业对上游企业来说是购货方, 对下游企业来讲是销售方, 具有付款人和收款人的“双重身份”。一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面临业主因资金不足而垫付工程款;另一方面, 为了尽量避免资金占用, 通常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物资采购。如此一来, 施工企业面临应收和应付账款金额“双高”的局面, 具体以某公司下属部分全资子公司2011年度报表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从表2不难看出, 这10个公司的资产规模相当, 应付账款最低为57.9亿元, 最高为171.49亿元;应收账款最低为20.19亿元, 最高为93.54亿元, 不论是应收还是应付账款, 占资产和负债的比例都较高,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制约企业的发展。换个角度讲, 虽然各兄弟单位都存在“双高”现象, 但是利用票据融资的比例却非常低, 应付票据占应付账款的比例最高为25.45%, 最低仅为1.27%;应收票据占应收账款的比例最高为2.46%, 最低仅为0.28%。同时, G公司的应付账款最低, 但是应付票据占比却最高, I公司的应收账款最低, 但是应收票据占比却最高, 这说明, 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财务结构, 通过开立票据和贴现的方式进行结算和补充流动资金是非常必要的。

除此之外, 再以某公司2011年报表数据为例, 其中短期及长期借款总额为32.89亿元, 下属单位向公司申请内部借款总额为32亿元;外部借款的利息支出为1.57亿元, 下属单位向公司支付的利息支出为2.01亿元。一方面, 如果公司资金存量不能满足下属单位内部借款需求时, 要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 增加了公司的财务费用支出;另一方面, 下属单位为了补充流动资金向公司申请内部借款, 同样也增加了下属单位的利息负担, 降低了利润空间。为此, 在不增加融资成本的前提下, 通过票据融资方式解决下属单位流动资金短缺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三、施工企业票据融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票据融资产生背景、含义、优势的阐述, 结合施工企业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施工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核心地位, 即:上游企业 (供应商) ——施工企业——下游企业 (建设单位) 。作为购货方, 开立票据可以延迟付款, 并且在不增加融资成本前提下, 拓宽融资渠道;作为销售方, 接收票据可降低坏账风险, 如果贴现可获得流动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企业收付票据金额相当, 那么直接将应收票据背书转让给上游企业, 可在不占用自有资金和增加融资成本的基础上支付应付账款, 使得供应链融资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但是, 从表2的数据中分析, 施工企业的应收票据占应收账款比例太低, 应收票据与应付票据及账款相比金额太小, 根本无法实现直接利用应收票据支付应付账款的要求, 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何加大应收票据占比及充分利用票据融资资源是施工企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可行性建议

施工企业利用票据融资可以从三点入手。首先, 加大应收票据的占比。这主要是和建设单位积极沟通,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争取说服建设单位将工程款以商业汇票方式进行支付, 以此减少应收账款, 增加应收票据金额。其次, 进行票据融资集中管理。施工企业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票据池业务, 利用商业银行强大的系统网络优势, 将票据集合管理、代保管, 并可以根据需要, 把期限错配、金额错配的收付票据通过票据池将其“改装”, 通过期限长变短、短变长及金额整变零、零变整的方式, 实现期限和金额的搭配。另外, 还可以随时进行票据提取、贴现、质押开票等融资业务, 全面盘活集团企业票据资产, 切实提高票据收益, 有效降低票据风险, 为施工企业创造拓宽融资渠道和节约财务费用的“双赢”局面。最后, 票据融资到期后的资金保证是关键。目前, 施工企业票据融资基本都是项目融资, 项目现金流的正常周转是票据融资顺利开展的前提, 因此, 资金头寸的预测与资金的调度至关重要。一方面, 各项目要认真执行预算管理, 合理预测现金流;另一方面, 要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利用商业银行的“现金池”业务实现集团公司资金的归集与统一调配, 确保到期时资金的足额支付, 保持企业的良好信誉。

参考文献

[1]林伟新.基于企业票据池的信用承兑业务.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2 (2) .

[2]张莉.利用银行承兑汇票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财会月刊, 2012 (11) .

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篇4

关键词:廉租住房,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金融工具,信托计划,合规性

一、背景分析

(一) 廉租住房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很大

根据我国《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 3年时间要解决至少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粗略估算:若不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统一每户按照50平方米, 1700元/平方米的建造成本计算, 3年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廉租住房的建设资金将达到6349.5亿元, 其中, 中央对廉租房建设的补贴资金 (统一按照400元/平方米计算) 约为1494亿元, 归属地方政府解决的廉租房建设资金为4855.5亿元。可见, 从上述数据来看, 无论中央和地方政府, 筹措建设廉租住房的资金总量很大。

(二) 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不足情况普遍存在

目前, 绝大多数省市都存在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以贵州省相关数据为例, 在贵州省2009-2011年廉租住房规划中, 3年内, 贵州省计划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27.4万户低收入家庭纳入保障, 除国家补助外, 各级地方政府需要配套资金150多亿元。但是, 实际情况是截至2009年上半年, 贵州省到位资金仅7.5亿元, 尚有140多亿的资金不能到位。根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2007年发布首份住房绿皮书, 1998-2006年全国累计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仅为70.8亿元, 2007年1月-2007年11月全国投入资金也仅为83.2亿元, 远远没有满足“十一五”期间每年近500亿元的廉租房资金需求。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不足情况普遍, 资金缺口很大。

二、原因与潜在风险分析

(一) 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原因

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财政收入本身有限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一般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不能体现政绩、很难拉动地方GDP”的廉租住房工程上, 政府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二是廉租住房建设很难得到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企业支持, 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很有限。

(二) 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潜在风险

毋庸置疑, 因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不足将导致中央关于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和制度的搁浅, 城镇低收入群体人员无法做到“应保尽保”。近期在河南、贵州等地出现的廉租住房“租售并举”的现象, 实际上已经把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从城镇最困难的低收入人群转移到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夹心层”上。如果都因建设资金不足为由这样“变通”, 那么城镇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可能要更难解决。所以, 应该引入新的融资渠道来解决这个长期不能解决的难题。

三、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的发展

(一)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概念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又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或REITs)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是一种专营于房地产项目的金融工具, 它通过向市场发售可自由流通的受益凭证, 集聚众多中小投资者的资金, 然后凭借专业机构的管理参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组合, 最后将投资收益项目以股息、红利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

(二)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的理论研究现状

综观国内对REITs的研究文献,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我国发展REITs的必要性、重要性方面的研究;二是关于对国外REITs优、缺点和借鉴意义的研究;三是关于“私募”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研究;四是关于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制度和法律建设方面的研究。总之, 目前有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理论研究领域比较宽泛, 但是研究深度还有待突破, 特别是结合具体项目的研究更是匮乏。

(三)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的实践发展现状

当前, 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在我国还不存在, 现在市场上普遍操作的是一些“类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 或者称之为“私募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 这种类型的REITs基本上是投资于特定项目的单一信托计划, 房地产公司兼有开发角色和投资角色, 信托投资基金应有的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但是, 这种“私募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发展非常活跃, 融资规模很大, 国家有与之匹配的法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做为业务支撑。

四、可行性分析

(一) 合规性分析

1、从立法角度分析

客观地讲, 目前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所处的法律法规环境还不十分完善, 还存在一些需要立法和完善的工作。但是, 就目前我国已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而言, 应该说运作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是可行的。截至2010年, 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投资基金法》、《信托公司集合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公司法》等与 (REITs) 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REITs实际上是基金和房地产领域的交汇业务, 因相关领域比较成熟, REITs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 欠缺的是要有专门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出台。

2、从项目角度分析

廉租住房建设项目相对于一般的商品住房或者商业项主要有如下特点:廉租住房的产权主体是地方政府;土地是采取划拨方式获取;建设资金规模较小, 资金主要用于土建和市政方面;不存在滞销问题, 因本身主要用于出租, 所以也无关销售问题;租金水平明确, 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项目角度看, 因廉租住房本身属于民生工程, 一旦确定为廉租房工程, 就不存在不合规的风险, 开发过程应该会比较顺利。

(二) 操作性分析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的操作模式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

1、募集方式

已颁布的《信托公司集合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 不得有以下行为:一是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 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二是进行公开营销宣传;三是委托非金融机构进行推介。若要用信托资金参与廉租住房建设, 则需要政府或者政府委托的国有公司与专业的信托投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信托公司已有的募集渠道来筹措资金, 这也与其他一般性的房地产项目信托融资募集方式基本一致, 具有操作性。

2、融资规模

单一的廉租住房项目所需资金并不大, 以10万平方米、1700元/平方米、50平方米/户为例, 解决2000户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所需资金为1.7亿元人民币, 这对于动辄二三十亿融资规模的信托融资来讲规模偏小, 很难调动信托公司的积极性。为此, 地方政府可以县或者市为单位, 将廉租住房建设项目打包, 依此来与信托公司合作则具有可行性, 当然需要地方政府做大量的协调和配合工作。

3、参与主体

因为廉租住房的所有方是政府, 建设主体可能是地方政府, 也可能是政府委托的专业管理部门或者国有的房地产公司, 建设主体只负责廉租住房的建设事宜, 工程竣工后按照要求向政府交纳廉租房。按照这个逻辑关系, 若要发行廉租住房信托计划, 其参与主体可能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信托公司、投资人;二是政府委托的专门公司、信托公司、投资人。无论何种形式, 都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加以规范和约定后, 具体业务才能操作。

4、资金安全性

廉租住房建设引入信托资金,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突破的环节是投资人资金的安全性问题。对于廉租住房而言, 既不存在所谓的房地产项目公司, 也不存在土地权证的抵押关系, 因此, 关于这一点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创新和突破。如能否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 如果发生项目风险或者在信托计划终止投资人收回本金时, 政府可用财政收入进行收购等。

5、信托计划的期限

信托计划期限《管理办法》约定不少于1年, 实际操作中一般信托产品是2年-3年, 廉租住房若进行信托化运做, 期限应该延长。一方面, 要考虑信托计划终止时投资人本金的支付问题。之所以地方政府有资金困难, 才采用信托基金方式融资, 如果也采用2年-3年的短期限计划, 无疑地方政府是不能筹集相应的资金, 相应的信托计划产品风险是不可控的。客观上只有放大计划期限, 给地方政府更多的时间, 来争取更多的方式和机会偿还资金。

6、投资回报率

一般的私募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年投资汇报率在6%以上, 低于这个水平就很难受到资金的青睐。对于廉租住房, 上文也提到物业出租的风险很小, 租赁客源比较稳定, 并且在租金收取上也有所保证, 地方政府根据政策也有相当数量的租金补贴。所以, 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 投资回报率不妨可以设定的高一些, 在高回报率的条件下, 中长期投资才有可能。

(三) 风险控制分析

对于一般商业项目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运作, 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三方面:

1、项目销售层面的风险问题

对于廉租住房而言, 这项风险主要在于租金收益的稳定性, 以及在租金收益不足以支付基金投资人投资收益时, 政府的租金差额能否及时补充到位的问题。对于这个风险, 在项目的前期评估环节, 基金公司应该就租金收益水平和政府的租金补贴政策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 对于待投资的项目的租金收益进行详细务实、客观地评估。另外, 政府也应该就此问题出台一些租金保障的办法, 以打消基金投资人的顾虑。

2、项目合规层面的风险问题

因项目的拆迁、规划、土地等原因造成项目搁浅和无法继续实施。对于廉租住房而言,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在拆迁问题上的风险, 如果拆迁成本增加, 以及拆迁进度受阻, 对于信托计划来讲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过, 信托资金完全可以在拆迁完成后进入, 以规避风险。

3、项目管理风险问题

因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管理问题造成项目亏损而带来的风险, 直接影响是基金投资人不能按约定获取投资收益。对于廉租住房而言, 这项风险即管理风险的规避问题。除了一般的规避办法外, 对于廉租住房项目地方政府可在资金的收支环节、租金的收取环节追加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措施, 以确保信托计划顺利实施。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在廉租住房建设资金不足这个大背景之下, 引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这个特殊的融资渠道非常必要, 用REITs参与廉租住房建设在法律政策层面有依据可循, 客观上可行、实践上有操作性。建议政府重点在如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为REITs参与廉租住房建设铺平道路:一是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立法的落脚点应放在如何维持和建设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市场之上;二是调整相关的税收制度, 出台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税收优惠管理办法, 如果将REITs引入到廉租住房建设, 政府应该在税收方面进行让步和优惠;三是加强信息披露与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信托权证的登记管理制度。总之,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监督监管工作,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定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融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晓红.中国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07 (3) .

[2]、刘中显.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对策[J].中国物价, 2007 (8) .

[3]、李智.房地产投资信托 (REITs) 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8.

[4]、 (美) 拉尔布洛克.房地产投资信托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M].中信出版社, 2007.

[5]、中国人民共和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S].

[6]、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S].

[7]、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S].

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篇5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现状

1. 中小民营企业界定

所谓中小民营企业, 是以非国有方式出资, 非政府机构或个人经营的企业。其与其它组织形式的企业的显著区别就是资本构成和经营管理的非国有化。

2.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现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缺乏融资与投资两方面的经济基础, 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1)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因素

(1) 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财务制度不完善和社会信用偏低影响了其筹资能力。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产生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原因之一是企业自身素质偏低, 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目前有相当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客观和人为因素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财务制度, 会计核算不健全, 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连续的经营业绩。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发展前景等情况难以了解, 不敢轻易提供信贷支持。

(2) 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 寻求担保非常困难, 大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如果不能提供抵押和担保, 中小民营企业因难于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 获得贷款的机会大大降低。

(3) 中小民营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较低, 产业层次低, 科技含量低。此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档次的提升, 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效益下降在所难免。

(4) 中小民营企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塑造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等实质性的工作, 最终导致企业失去了凝聚力, 企业内部或各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观, 没有协同能力, 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粗放、松散。

(2)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环境

(1) 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开启不足, 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央行自去年以来, 先后5次加息, 1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资金链已经越绷越紧。政府也积极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 初衷是好的, 但“僧多粥少”的局面, 加之从2004年9月开始, 根据央行的规定, “贷款利率封底不封顶”, 和中小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 融到资依然很难。

另一方面, 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资金扶持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 加之中国常见的政策多变且政出多门所导致融资渠道和政策体系建设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缺乏, 以及政府扶持政策的作用对象针对性或重点的模糊,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依旧非常严重。

(2) 现行金融体制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程度过高, 不利于开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活动。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普遍采取歧视态度, 经营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 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使得其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同时, 国有商业银行机制也缺乏灵活性, 信贷经营体制改革反而提高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据统计, 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15%左右。中小企业,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又受到所有制不同的不公平待遇

(3)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思想将中小民营企业拒之门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门槛要求较高, 尤其对信用资质的审核, 担保要求要高。同时, 由于其商业性特征和政府的政策制约, 结合中小民营企业特征, 设定了较高的融资门槛和贷款利率。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现行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综观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选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000年8月2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时, 在面对国有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上, 还是有意无意的“抓大放小”。在中国货币政策刚刚转为“从紧”之后, 一向主要依赖银行信贷发展本地经济的地方政府, 便开始频频召开“银政座谈会”或者一对一拜访, 对那些手握信贷指标的银行进行大力公关, 要求“与会银行能否多想想办法, 加大对当地的信贷投放力度”。笔者认为, 单靠法律的制定, 政策上的空调控, 地方政府的务实, 不敢给地方民营经济做后盾, 法律和政策将起不到支持和保障的作用。

2. 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 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投入

无论是国有银行, 还是地方性、股份制银行, 依其赢利性的客观要求, 若想让其自动自发转变经营理念, 做赔本的买卖绝非易事。这意味着, 银行努力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承诺, 其实很难真正得到落实。即使执行, 贷款利率也高得惊人。从2004年9月开始, 根据央行的规定, “贷款利率封底不封顶”,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操作余地, 也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强烈, 而贷款业务基本上垄断在几大商业银行手中, 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银行可以大幅度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3. 完善担保体制, 鼓励引导非金融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既然政策支持是无奈的, 银行贷款是得不到的, 那就通过其他途径寻求非金融机构的帮助。但事实上, 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生结构的巨大差异, 使得有的企业连像样的财务报表都拿不出来, 再加上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盈利心切, 而科学管理观念缺乏, 甚至随时面临企业倒闭, 经营无果的结局。再完善的担保机制也需要实物做依托。2008年4月23日, 太原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公布对省城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据不完全统计, 太原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缺口在25亿元以上, 有98%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不能直接融资。由于这些民营担保机构得不到政府担保风险补偿金的支持, 经济实力小, 担保品种少, 抗风险能力弱, 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开展担保业务, 勉强维持的担保数额也不大, 难以满足需求。

4. 中小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感, 提高自身素质, 科学经营

从我国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申请条件上看, 准入门槛低, 使得我国现已登记注册的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经营风险高, 社会地位低, 更是导致其为了生存疲于奔命, 以盈利为唯一经营目标, 不断增加财务上的经营成本, 与收入相抵, 或以其他方式逃税、避税, 减少纳税额。

三、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对策分析

1. 政府要坚定立场,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的职能早已有了很明确的定位, 即由全能型转变成服务型。借鉴美国经验, 建立专门机构,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及援助。美国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的部门是联邦小企业管理局 (SBA) , 在各州设有派出机构, 作用是为小企业争取平等的竞争条件, 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经济群体。

2. 积极引入“天使投资”, 鼓励风险投资公司发展

“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一种, 但与大多数风险投资投向成长期、上市阶段的项目不同, “天使投资”主要投向构思独特的发明创造计划、创新个人及种子期企业, 为尚未“孵化”的种子期项目“雪中送炭”。简言之, 有好的想法, “天使投资”就给钱。但它只将发明创造或种子期项目“扶上马”, 而“送一程”的任务则由机构风险投资来完成。针对我国国情, “天使投资”因其独特优势, 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不足的困难。

3. 清理不合理收费, 为中小民营企业减轻负担

从1994年至2004年10年, 全国770万户中小民营企业消失。这些企业的短命很大程度上与苛重的乱收费直接相关。此外, 税费相连, 双重锁链, 使得刚刚起步, 规模小, 社会地位低的民营企业难以呼吸。减免税、取消不合理收费是对中小民营企业最好的激励机制之一。

4. 建立对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部环境的积极作用, 要靠内在原因传导, 使事物发生质的改变。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条件差, 就得不到政府或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善待, 于是, 要么自力更生, 好坏是一拼, 拼好了是自己的, 政府也别想从我这里得到回报;败了自甘承受。这样一来, 败了的怨恨重重;成功了的, 有的依然自立门户, 但更多的却发现, 随着企业由小变大, 不论姓私还是姓公, 对国家的依赖性会越发明显, 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起一种对中小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从工商行政审核的准入条件开始, 使企业成立之初就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将企业申办者的信用资质列入审核范围, 提高准入门槛。同时, 政府要拿出真诚的态度, 给企业尤其是创业初的艰难时期, 伸出援助之手, 减费、减免税, 形成以诚信为基础, 机制监督为保障的社会责任循环体系, 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得到国内外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 集合实际再提出新的解决融资渠道和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笔者相信, 中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不可被忽视, 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现实意义使得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好, 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原松华:民营经济步入发展新阶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7/02/content_8473428.htm

[2]郭奔胜李薇薇: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半壁江山”[N]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1/17/content_5344740.htm

[3]时寒冰:正视中小企业的融资痛苦[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2a21a0100aatb.html.

[4]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探析[EB/OL]中华会计网校http://www.chinaacc.com/new/287/290/318/2006/5/sh0690111733151560021298-0.htm

[5]民营企业的应对之道对话实录[EB/OL]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0511/17434854780.shtml

[6]曹建兴:浅谈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4/14/109329.html.

[7]盛立军: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融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8]黄飞鸣: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经济论坛, 2003 (5)

[9]雷仕风:化解民营经济融资难五策[J].企业政策与管理, 2004

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篇6

1 结构性融资

结构性融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最早的结构性融资产品是将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 作为20世纪国际金融业最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 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壮大, 其发行量曾一度仅次于美国国债发行量[1]。结构性融资 ( Structured Finance) 是基于“对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进行结构性调整”, 进行证券发行从而达到融资的目的。根据扈企平的定义, 结构性融资是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不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而是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来出售未来可回收现金流从而获得融资[2]。证券化是结构性融资市场上参与者常用的方式之一, 常用的融资方式如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等。水利工程等基础建设利用结构性融资方式获得资金通常采用实体资产证券 化方式。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 将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组合在一起构建资产池, 以资产池为基础进行增级、评级和切片, 在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 Asset - Backed Securities) [3]。从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 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基础资产, 在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都有可能成为结构性融资的标的资产。我国结构性融资于2005年正式起步, 在遭遇了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的结构性融资试点也戛然而止, 2011年国务院为了缓解政府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小企业融资压力, 消化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长期融资约束, 被暂停的结构性融资重新启动。

2 我国水利项目结构性融资现实需要

2. 1 我国水利发展空间巨大

《规划》指出目前我国水利投资缺口仍然较大, 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现有投资规模和渠道难以满足水利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建设资金到位率低, 部分工程难以按合理工期建成发挥效益。“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水利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配置的先导作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的关键时期。尽管在 “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与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洪涝灾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国家重大战略, 都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总投资预计达1. 8万亿元, 这些也说明我国水利在未来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 2 我国水利投资结构单一

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慢等特点, 致使大部分水利工程项目融资筹资十分困难[4]。依往年的数据来看 ( 图1) , “十五”期间全国水利总投资3 625亿元, 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 23%, 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 772亿元, 占全国水利总投资48. 88%; “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利总投资7 000亿元, 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0. 76%, 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2 934亿元, 占全国水利总投资41. 91%; 水利部部长陈雷预计全国水利“十二五”期间总投资将达到1. 8万亿元, 其中中央水利投资约8 000亿元。随着我国水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水利建设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强, 但由于水利工程自身拥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 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水利投资仍然是以中央投资为主, 其他投融资手段为辅的局面, 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总体来说, 目前我国水利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且不稳定, 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化融资渠道不畅, 存在投资结构单一、水利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例较低的问题。同时, 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已经达到8502亿元, 水利工程单一的投资结构, 给我国财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当前我国水利投资规模和渠道难以满足我国水利快速发展的需要。

2. 3 政府经营管理效率低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仍然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 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效率和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5]。对于政府部门参与经营的项目管理效率往往较低这一现象, 学术界一直存在2种观点: 产权学派的观点是, 相对于私有产权, 公有产权具有方便的“搭便车”环境, 以及集体行为和监督不完全性的缺陷, 不能对生产管理者形成有效和足够的激励与约束, 导致公有产权企业效率相对低下的局面。竞争学派提出第二种观点, 认为政府公共部门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垄断势力, 垄断意味着缺乏竞争, 缺乏竞争的经营环境, 会使其管理者缺乏竞争压力, 政府官员缺乏自由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家精神, 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也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 因此管理的低效率是由于缺乏有效竞争造成的。这2种观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 说明了在国家公共工程和基础建设过程中, 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建设并由政府经营, 不仅会降低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且还会浪费原本就缺乏的基础建设资金, 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

为了改变这种长期以来的低效率局面, 政府部门应当突破常规思维, 引入竞争, 重新构造水利部门的产权结构, 建立起相对公平有效的竞争结构, 从而改善水利部门经营管理效率。因此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过程中, 引入结构性融资方式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提供资金, 让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 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构建一个可进入的、有效竞争的市场形态, 改善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 有利于提高我国水利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水利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

3 我国水利工程结构性融资可行性分析

3. 1 部分水利建设符合结构性融资基本条件

根据经济理论可以将当前的人类从事的事业分为3类, 分别是纯公益性事业、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纯公益性事业是指非营利的生产公共物品的事业, 一般应由政府来投资和管理。准公益事业是指其具有垄断或半垄断特征, 为保证市场的有序运作, 需要政府对这样的事业进行严格的管理, 这类事业有一定收益但不能完全补偿其成本, 如限定价格的供水等。经营性事业是指能够较为清晰地界定产权, 市场上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对象, 通过经营管理产生的现金流收入补偿成本的事业。按上述理论可对水利工程分为3类 ( 表1) 。

结构性融资的标的资产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最基本的条件: ①结构性融资标的资产虽然缺乏流动性, 但在未来能够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收入流。大部分水利资产具有体积大, 流动性差的特点, 同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部分属于混合型, 即水利工程除了满足基本的公益性需求如防洪排涝之外, 同样可以自身创造经济效益, 如供水发电、旅游养殖等。在美国的华尔街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 你就可以将它证券化。”[3]。②本金和利息的偿还能够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结构性融资的投资者对于投资收益的要求, 通常以年金的形式获得, 因此标的资产在较长的运营期间内是否能够产生稳定而持续的现金流, 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证券化产品决策的依据之一。水利工程中如发电供电、旅游、养殖、污水处理等都可以在未来保证持续的现金流提供给投资者, 满足投资者的收益要求。我国大部分水利项目属于国家重点项目, 受政府信用的支持, 对未来现金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③基础资产具有较高的变现价值或其对债务人的效用较高。此条限制, 是为了防止未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满足投资者本金和利息的要求时, 特殊目的机构可以将基础资产变现从而补偿投资者。水利工程相关资产虽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 但是在行业内仍然具有较高的变现价值和效用, 可将所有权出售给运营效率较高的企业, 保障投资者权益。④基础资产具有标准化以及较高质量的合同条款。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资金投入需求高达上亿元, 相关基础资产合同条款的制定过程细致而又周全, 合同质量高于其他一般合同的质量, 符合结构性融资标的资产的条件。所以, 在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并不能完全解决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的情况下, 可以将具有产权明晰和未来稳定现金流收入的优质水利资产进行真实出售和证券化, 通过结构性融资这种较新颖的融资方式为水利建设筹集资金。

3. 2 适合的宏微观环境

3. 2. 1 相关政策性支持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水利工作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 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政府仍是水利建设的投资主体, 同时引入社会资金, 进入水利建设投资领域, 引入市场投融资机制, 进一步转变水利建设投融资方式。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 对当前我国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全面阐释, 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和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进行部署。

近年来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 水利建设与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为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投融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根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建立灵活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改善水利投融资制度, 进一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水利投资渠道, 对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

3. 2. 2 法律法规的保障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正不断出台和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结构性融资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2001年4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该法为我国实施结构性融资资产证券化、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提供了可行的法律环境。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开发力度, 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 2005年4月, 由财政部牵头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确定了在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基本法律框架, 人民银行2005年6月13日发布《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 2005年9月, 人民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 2006年2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2006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 结构性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 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水利项目进行结构性融资的运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3. 2. 3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结构性融资是一种依托于资本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 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相关。各种数据表明,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初步开展结构性融资的客观条件。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及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根据来自证监会网站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6月, 我国通过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筹资合计为4012. 68亿元, 其中境内筹资合计为3591. 56亿元 ( 表2) 。同时我国债券市场也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结构不断优化, 到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25. 96万亿元 ( 图2) 。投资银行一直对金融创新业务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动机, 同时各大券商之间由于同质业务竞争激烈, 经济市场的利润变窄, 证券市场对金融创新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这些都为我国水利结构性融资的操作提供技术保障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3. 2. 4 投资者的需求

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统计资料显示, 截至2013年6月, 我国股票总市值达3. 71万亿美元, 在全球排名第四, 股票有效账户13676. 79万户。可见, 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投资群体, 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具有投资意识。另外, 截至2013年5月末, 我国广义货币余额已高达104. 21万亿元, 位居世界第一, 这是由于我国居民缺乏更多的投资方式, 日益膨胀的民间资金找不到理想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 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到2013年5月底, 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81家, 其中合资公司45家, 内资公司36家; 管理资产合计39757. 58亿元, 其中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30037. 20亿元, 非公开募集资产规模9 720. 38亿元。对水利投资有投资意向的中小投资机构, 可能因为投资起点高或投资渠道不畅的原因, 无法涉足上亿元的水利投资领域。结构性融资将为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让巨额的民间资本参与到我国水利建设中来。近年来一些长期资产, 如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保险等机构也纷纷参与到资本市场中, 这些机构的资金具有存续期长、资金量大、来源分散等特点, 适合收益稳定、期限长、组合灵活、种类多样的投资。而以水利资产进行结构性融资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恰恰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结构性融资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 其信用级别的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并且以水利资产未来产生的稳定现金流量来支付本息, 其独立安全的收益和较高的流动性, 都将有力地吸引广大投资者, 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新途径。

3. 3 结构性融资在其他基建中的实践

我国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大, 投资回报期长, 单一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当前投资需求, 某些领域尝试对一些新型融资模式的探索, 而结构性融资就是其中之一。

在国内相关政策明确发布之前, 各种结构性融资的实践已在某些领域进行了尝试, 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有过成功的结构性融资试点经验。例如1996年8月, 珠海市以未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产生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持, 由摩根斯坦利安排在美国发行, 总规模达到2亿美元, 2006年南京城市建设污水处理收费资产支持收益计划, 发行规模约为8亿元。上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实验成功, 为我国未来开展水利基础设施结构性融资积累了经验, 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 水利项目结构性融资的流程构建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 SEC) 认为, 结构性融资是将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或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进行构造和转变, 成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在该过程中, 企业的实体资产被出售给特殊目的公司 (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或中介机构, 然后特殊目的公司或中介机构以获得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 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以获得资金[6]。结构性融资的整个过程当中, 主要涉及的参与者有: 发起人 ( 原始权益人) 、投资银行、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受托管理人、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投资者。

参照经典结构性融资流程, 结合我国水利项目特点, 构建了具体的结构性融资流程 ( 图3) 。①对水利基础资产进行审核, 将具有缺乏流动性且未来拥有稳定现金流收入等共同特征的基础资产所有权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 完成真实出售的过程, 并由特殊目的机构进行组合, 构建资产池, 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增级机构对资产池进行信用的评级与增级。一旦出现发起人管理不善导致未来现金流不能持续稳定的产生, 特殊目的机构有权转让或出售资产池中基础资产的所有权, 获得资金以偿还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 保障投资者利益。②特殊目的机构与会计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依托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收入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可流通的证券, 并对证券进行分级切片处理, 由承销机构将不同级别的证券出售给持不同风险态度的投资者, 投资者根据其手中持有的不同级别的证券享有不同的收益、风险以及求偿权。③资金通过投资者购买证券的过程流入特殊目的机构, 由特殊目的机构支付给发起人, 发起人获得项目建设资金。④资产池中基础资产组合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由资金保管机构保管, 并由资金保管机构支付给投资者。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不经过发起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投资者的收益。⑤水利工程的现金流收入是否稳定, 一方面取决于经营管理的水平, 另一方面也会受到意外事件的影响, 例如地震、水源受到污染等, 意外事件的发生将会导致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收入有可能不足以支付投资者未来应获得的收益。因此, 在资产池与资金保管机构之间, 构建担保、保险公司或风险基金环节, 当出现由于突发因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基础资产无法正常地产生现金流以支付投资者收益时, 由担保、保险公司或风险基金先行支付投资者的本金与利息, 保障投资者利益。

5 结 语

水利工程在化解水资源难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运用这种较新的融资模式, 将更多的民间资本引入水利项目的建设中, 减轻中央财政负担, 提高水利资产的流动性, 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此背景下, 通过对我国水利建设新开拓的投融资渠道现实需要的分析, 结合结构性融资的特点与理论, 探讨了将结构性融资运用在我国水利建设当中的可行性, 最后得出可以将结构性融资运用于我国部分水利资产, 改善当前的投融资机制, 拓展水利融资渠道, 帮助推动我国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的结论。结构性融资作为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对会计制度、金融担保制度、信托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有严格的要求, 未来我国必须继续加强相应配套措施的落实, 保障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结构性融资的顺利实施。

摘要:概述结构性融资的基本特征, 讨论我国水利对新的融资方式的现实需要, 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分别对我国水利项目建设运用结构性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得出我国水利建设运用结构性融资方式切实可行的结论, 并构建了我国水利建设运用结构性融资的具体流程。

关键词:水利工程,结构性融资,可行性,流程构建

参考文献

[1]MEDER A, SCHWARTZ S T, SPIRES.Structured finance and mark-to-model accounting:a few simple illustrations[J].Accounting Horizons, 2011, 25 (3) :559-576.

[2]孙碧荣.关于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几点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 (4) :85-86.

[3]刘扬.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 国内现状及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0) :127-129.

[4]薛亚云.多元化水利融资体制研究[J].会计师, 2012, 147 (12) :60-62.

[5]李洁.关于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生态经济, 2013 (5) :160-162.

商圈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篇7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连接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新型融资工具, 在国外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对国外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 各方面制度和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与完善。资产证券化能否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成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对此做了深入探讨。

1 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融资渠道狭窄和融资成本过高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两个主要表现,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1. 1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过高

资本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个方面。从股票市场融资来看, 我国《证券法》对申请上市公司在净利润累计额, 营业收入和股本总额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风险大和盈利能力不稳定, 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申请上市, 同时由于近年来股票市场持续低迷, IPO放缓以及更为严格的审核要求, 使得中小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变得更为困难。从债券市场融资来看, 我国目前对企业通过发债融资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企业债目前主要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发行,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技术改造, 公司债目前还主要限于上市公司发行, 而且即便符合相关条件, 中小企业也很难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 同时投资者出于风险考虑, 对中小企业债券也缺乏购买信心。

1. 2 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不足

我国作为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 银行资产占有我国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 而且由于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因此, 间接融资就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惜贷现象, 主要原因有:

1. 2. 1 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 1) 信用风险较高。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上, 还是在经营管理上都远远落后, 因此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市场淘汰率和违约风险相对较高, 从而导致银行更偏向于向大型企业贷款。

( 2) 企业信息不透明。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完备性和规范性要远远低于大型企业。同时大型企业在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上都较为规范, 因此在信息披露方面要强于中小企业, 从而使银行贷款更偏向于大型企业[1]。

1. 2. 2 银行方面原因

( 1) 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惜贷。正是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 同时有较高的违约风险, 一方面使得银行的信息甄别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预期整体下调, 从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如贷款担保和抵押以及要求较高的浮动利率, 使得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成本提高, 最终导致柠檬市场产生, 即优质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欲望下降而退出市场, 劣质中小企业开始充斥市场, 最终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增加, 贷款支持减少。

( 2) 银行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而惜贷。自《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以来, 各国监管部门愈加强调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性, 要求商业银行严格遵守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 存贷比不高于75% 的标准, 而大型银行更是要求资本充足率达到11.5% 以上。因此在一系列较为严格的监管约束条件下, 商业银行放弃一部分由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带来的风险溢价经营所得也属必然。同时, 由于利率管制, 使得银行往往采用信贷配给的方式向企业提供贷款, 这又进一步将中小企业排挤出贷款市场。

2 资产证券化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2. 1 对微观主体的分析

2. 1. 1 企业角度

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 资产证券化融资有着许多明显优势, 主要包括:

①能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通过破产隔离原理, 使得企业符合资产证券化条件的资产能够不受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的影响而获得投资者认可, 同时通过资产重组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 使得企业能够顺利出售该资产而获得有效融资。

②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只要企业拥有符合可证券化条件的资产, 便可以通过真实出售而获得所需资金, 大大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保证了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③中小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还具有示范效应, 有助于企业信息披露和规范经营, 保证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中小企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提高有重要促进作用。

2. 1. 2 银行角度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缓解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行为和促进银行自身发展, 具体原因有:

( 1)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银行收益。银行将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出售给SPV, 从而实现资金回笼, 使得银行可以通过利用回笼资金继续放贷, 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银行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 使得银行在提高表内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 又增加了表外中间业务的收入[3]。

( 2) 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降低信用风险。银行通过将信贷资产的真实出售, 使得银行可以将资产负债表中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 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转移分散到投资者手中, 从而起到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 化解不良资产的作用, 提升资产负债表的整体质量。

( 3) 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减少银行惜贷行为。通过资产证券化, 可以使银行信贷资产可以迅速回收, 同时又转移了风险, 使得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方面的压力会相对较低, 从而减少信贷配给行为, 使得银行更有动力去发掘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 并相应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和门槛, 从而减少信贷配给行为, 有利于银行信贷自动向中小企业倾斜,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2 对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宏观分析

2. 2. 1 供求分析

( 1) 从资产证券化的供给角度看, 第一, 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银行都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动机。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资金进行再生产, 而银行则迫切需要资金来补充资本, 因此中小企业和银行都有对符合条件的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第二, 从可供证券化的对象来看, 中小企业和银行都有大量符合条件的资产, 银行中的信贷资产由于审批较为严格, 因此资产质量较高, 而中小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在不断壮大的同时, 也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符合证券条件化的资产, 如对信誉较好的大企业的应收账款, 对国外企业的优质出口应收款, 高科技中小企业专利和知识产权以及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具体收益项目。

( 2) 从资产证券化的需求角度看, 我国房地产价格近10年来经历了高速增长, 尽管政府多次出台调控政策但仍然无法遏止房价过快上涨,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居民的投资需求旺盛而投资渠道狭窄。在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理财产品市场, 但由于创新不足以及缺少高收益低风险的标的资产, 绝大部分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分布在3% ~5%, 在扣除通货膨胀率后, 实际收益率远远无法满足投资者对其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此外银监会近期出台的对银行理财产品非债券标的资产不得超过35% 的规定, 更加剧了投资者对证券产品的投资需求, 而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收益高, 风险小, 必将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

2. 2. 2 市场环境分析

能否将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有效的联系和匹配, 是检验一个市场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 1)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发展,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 银监会于2005年4月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此后又多次制定和实施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 有力促进了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我国资产证券化未来的大规模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 2) 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和壮大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正在快速膨胀和增长, 并且已经出现了类似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托受益权模式, 此外金融租赁和资产评估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也为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 3) 资产证券化理论日益完善, 实践经验日益丰富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学界便开始了对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又一轮新的修正与完善, 从而使得资产证券化理论朝着更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的方向而发展。此外我国近年来在资产证券化的本土实践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努力, 产生了众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案例。

3 对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建议

3. 1 继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尽管我国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为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环境, 但是资产证券化的专门性法律仍然没有出台, 而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层次较低, 适用范围较窄, 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大规模发展的需求。因此, 要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 必须对现有分散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整合, 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专门统一立法, 从而保证其规范有序的发展。

3. 2 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

尽管我国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 但从专业性和规范性的角度来看, 整体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 同时资产证券化相关人才的匮乏, 也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 我国在不断培养本土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同时, 可以考虑大力引进国外对资产证券化有成熟经验的机构和人才, 从而迅速提高资产证券化整体专业水平, 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3. 3 循序渐进推进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 主要原因是可供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准入门槛过低, 同时运用过高的金融杠杆, 而忽视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所致。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必须严格防范由基础资产质量过差所带来的风险, 具体做法有:

( 1) 对发起人资产池中的基础资产进行严格规定, 保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 在最初阶段, 可以要求发行人必须对资产池中部分资产进行购买, 使得发起人在建立资产池时能够对资产的风险和质量更加重视, 从而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 2) 循序渐进推动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在资产证券化初期, 为了提高投资者的购买动力和购买信心, 可以对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资产优先进行证券化, 当市场逐步认可接受后, 再逐步对风险较高的资产开展证券化, 同时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此外, 监管部门应对证券市场的杠杆运用进行限制, 从而减少市场投机行为, 降低市场整体风险, 保证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毓斌.资产证券化可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经济论坛, 2004 (6) .

[2]朱萍.中小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J].资本运营, 2009 (2) .

商圈与商店选址分析 篇8

一家成功的商店, 其成功的因素很多, 商圈的影响有着关键作用, 因为地点好坏直接影响营运的效率。据调查, 商圈的影响程度达60%以上。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商圈, 对商店日后的经营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外, 对于成熟商圈来说, 商圈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各零售商家在商圈内能够产生倍增效应, 降低零售商独立宣传推广的成本, 还能产生巨大的集客能力。商圈的存在对于商业来说, 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商圈的暗淡也必将使零售商家暗淡, 因此维护商圈的平衡和繁荣, 寻求商圈资源的最佳配置, 是一项明智之举。

一、商圈的内涵

商圈也称购买圈或商势圈, 是指在一定经济区域内, 以商场或商业区为中心, 向周围扩展形成辐射力, 对顾客吸引所形成的一定范围或区域。商圈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商业设施和商业企业的位置情况与地理范围情况;二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商业企业经营商品种类与客流情况。根据在经济区域中的地位, 可以区分为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 如图1所示。

核心商圈一般占据该经济区域顾客总数的60%~70%, 每个顾客平均购买额为最高。一个城市可以拥有一个以上的核心商圈, 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在超大型城市中, 例如北京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拥有西单和王府井两个核心商圈。但是, 在一般大中型城市中, 因为消费者和购买力有限, 客观只需要一个核心商圈。

次级商圈是指核心商圈外围的商业区, 它一般拥有着该经济区域20%左右的顾客, 顾客较分散。这个区域的大型商场在软硬件各个方面与核心商圈的大型商场完全一样, 但由于位置上的差异, 客观环境使它们很难像核心商圈的大型商场一样进行市场定位, 消费者的数量和消费水平使其难以维持较高级的经营项目和较高级的经营环境。

边缘商圈是指次级商圈外围的商业区, 其拥有顾客的比例低于次级商圈, 一般来说, 非核心商圈商业密度相对较小, 其商场适合建立经营挑选性不强、档次相对较低的商业物业。

可以清楚地看出, 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的客流量、营业额是依次递减的, 而且其商业物业的价格必然由高到低。例如:一个城市以百货市场为中心, 由西向东延伸, 由西向东的商业物业就比较典型, 商业物业的价格、商场的装修情况、经营项目的档次等都可以画出一条逐渐下降的曲线, 如果在最靠东的路上开设较高级的百货商店, 客观的困难就会相应增大。

二、商圈的类型及形状分析

1、类型

(1) 互补型商圈。这类商圈是建立在购买力消费连锁反应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消费者步入商圈内哪一个专业商店, 均有可能去别的专业店, 这是一种错位现象, 如图2所示。

(2) 专业型的商圈。专业型的商圈处于一种竞争型的商业环境中, 在这类商圈中, 商家经营同类商品, 在价格、款式、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在竞争中, 商圈形成同类产品的价格凹地, 竞争者的大量广告投入及专业商圈的价格、商品种类、规格, 吸引远近的大量购买力, 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使商圈内商业企业得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3) 综合型的商圈。综合型的商圈过去多为人为安排布置的。它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日常所需, 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商店, 商圈内各店各行其道, 相安无事。由于缺乏竞争, 商圈内企业缺乏竞争力。在现代连锁商业迅速发展后, 这类商圈原先的平衡被打破, 或形成一个新的平衡或此类商圈衰落。

2、商圈的地理形状

(1) 十字状。该类商圈多见于居住小区内或中小型城镇, 商圈内以两条商业街的交叉处为中心, 向四个方向延伸, 沿街开设相连的各种商店或百货公司, 随着街道向外不断延伸, 远离中心, 街市逐渐冷落。

(2) 环状。这类商圈延续了传统的商业街市布局, 多见于国外大型商业中心区域。商圈以中央绿地、广场及停车场为中心, 周边环状矗立着大型商业设施, 道路呈放射性延伸。如上海徐家汇商圈就属于发射型环状商圈, 上海豫园商城则属于封闭型环状商圈。

(3) 条状。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商圈形状, 如北京的王府井步行一条街、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四川北路商业街、天津的和平路步行街等都属于此类。

三、影响商圈的因素

商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诸如商店类型、商店规模、竞争对手的位置、居民居住模式、行程所需时间和交通状况 (如过桥费和糟糕的路况) 以及媒体接受状况等。

在同一商业区或购物中心内, 由于商店类型不同, 其商圈的范围会有所不同。如果商店品种齐全, 进行广泛促销, 并注意树立良好形象,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目标商店, 那么其商圈将比一般商店的商圈大得多。例如, 即使在同一购物中心内, 特色突出的服装店能够吸引30英里以外的顾客, 而一般的鞋店只能吸引10英里以内的顾客。另一类商店被称为附着式商店。这类商店自身并不创造客户群, 也不真正形成自己的商圈。顾客由于其他原因被吸引到商店所在区域。例如, 书报亭、购物中心内的美食广场均属附着式商店。顾客并非被这些商店本身所吸引, 可一旦他们来到附近, 往往会顺便光临这些商店。

商店商圈的范围受商店规模的影响, 随着商店规模不断扩大, 其商圈的范围通常也不断扩大。两者之所以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主要是因为商店规模的扩大通常表现为商店和服务种类的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 商圈并不随商店规模同比例增加。例如超市的商圈比便利店的商圈要大得多, 主要原因就在于规模不同。超市市场经营的产品种类较多, 而便利店则主要满足顾客零星应急性需求。

竞争对手的位置会对商圈的范围产生影响。只要潜在客户处于两家商店之间, 那么每家商店商圈的范围都会比预期的小。每家商店商圈的范围却并不一定会由于竞争而缩小, 商店群很可能会扩大每家商店的商圈, 这是因为这一区域由于商品和服务种类齐全而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在此情形下, 每家商店的市场渗透率很可能会降低。

居住方式对商店商圈有所影响。在许多城区, 人们都集中居住在商业区附近的住宅楼里。由于人口密度大, 在顾客居住区附近开设商店成本较低, 因此形成了若干个相距不远的商业小区。于是每家商店的商圈都比较小, 而在郊区, 人们各自分散居住在单独的房子里。因此, 零售企业为保证其销售额, 必须吸引其远处的顾客。

步行或驱车时间往往也会对商圈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仅从人口地理分布的角度进行考察, 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 交通障碍如过桥费、隧道、路况差、河流、铁路、单行道通常会使商圈缩小和变形。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对商圈进行分析, 商店还应该考虑时间因素。市中心商业区平时顾客和周末的顾客数量不同, 特殊事件如节假日会吸引远处的顾客, 但只限于特定时期内, 一旦结束, 商圈立即缩小, 因此, 必须经过完整、持续的调研才能确定商店商圈的范围。

最后, 零售企业开展的促销活动也会影响其商圈大小。因而, 当借助报纸等各种形式的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时, 对于媒体所辐射到的地区, 零售商店能够很容易地收回投资、扩大商圈。如果存在当地媒体辐射不到的地区, 零售企业则应将成本和在全城地区大做广告可能产生的额外广告支出与扩大商圈的可能性进行权衡。

四、如何进行选址

1、商圈调查

商圈实地调查十分重要。商店在开店之前, 对于实地调查作业应精心细致, 如考虑商店出入的人口流量、附近有几家同类店或不同类店、其营业情形如何、商品的内容如何、价位的高低等, 均是调查的重点。商圈实地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规模和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年龄分布、文化水平、职业分布、人口变化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习惯。

(2) 城市结构。包括交通, 地形。

(3) 商业结构。包括销售动态、零售商店的种类和经营方式、竞争的饱和度情况的分析。

(4) 商圈基础设施。

(5) 商圈潜力。即未来商圈发展趋势及未来零售市场销售空间的期待和预测。

通过上述商圈调查, 就基本可以预估商店坐落地点, 可能交易范围内的住户数、消费水准、流动人口量、营业额;通过实地评估, 就店铺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人的流量、车的流量、接近性、视觉效果等, 判断该点是否适合开店, 这样才不致因为盲从而贸然开店, 得不偿失。

2、商圈分析

在进行了这一系列的调查之后, 就进入了商圈分析阶段, 商圈分析包括理论计算和实际评估操作。一般常用的商圈计算理论有零售吸引力法则和零售饱和理论。

(1) 零售吸引力的赖利法则。通过确定两个城市或社区之间的无差异点, 进而分别确定商圈。无差异点是指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分界点, 这里的顾客去那里采购都无所谓。根据赖利法则, 许多顾客都被吸引至大城市或大社区, 因为那里商店多, 商品种类多, 路途多花时间也值得。假设前提为:两个竞争性区域的交通同样便利, 两个城市的商店竞争力相同, 其他因素如人口分布状况等或视为不便, 或忽略不记。具体表述如下:

式中:Dab为城市或社区A商圈的范围, d为城市或社区A和B主要干道之间的距离, Pa为城市或社区A的人口数量, Pb为城市或社区B的人口数量。

(2) 顾客吸引力的赫夫法则。从不同地区商店的品种、顾客从家庭住处到购物区所花的时间及不同类型顾客对路途时间不同的重视程度这三个方面出发, 对商圈进行分析。商品品种种类以商业区各商店某种商品的总销售面积来测算。在考察顾客对路途时间的重视程度时, 购物类型既包括购买目的, 也包括购买内容, 计算公式为:

式中:Pij为消费者从住所前往商业区的可能性, Sj为某类商品在商业区内的总营业面积, Tj为消费者从住所到商业区所需花费的时间, Λ指数用来衡量因购物类型不同而对路途时间的重视程度不同, 通过实际调研或运用计算机程序加以确定, N为不同商业区的数量。

赖利的零售吸引力定律认为门店对于顾客的吸引力是随着门店可用面积的平方根的增加而增加。赫夫提出的模式是顾客在某一地点购物的可能性与销售面积和到达商店所需的时间之比相一致。但是赖利的理论只与商店位置的相关吸引力有关, 认为购物所走的距离是不同的, 它是由人和所选商品的性质决定的。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势 (如有山或河的阻隔) 、生活习惯、市场情况及收入水平的差异性, 计算商圈的大小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 需要结合实际的环境进行推测, 这些方法只是在做一些粗略的估计时才有意义。

(3) 零售饱和理论。饱和度指数是测量商圈饱和度, 使用比较广泛的是, 其公式为:

IR S= (C*R E) ÷R F

其中:IRS为饱和度指数, C为顾客总数, RE为每一位顾客的平均购买额, RF为商圈内商场的营业面积。

假设某年某商圈的商场每平方米平均营业额10996元, 顾客为350万人, 全年人平均购买5000元, 现有商业物业为110万平方米, 那么该商圈的饱和指数为:

(350*5000) ÷110=15909元/平方米

那么, 该商圈每平方米的营业额与正常水平相差近5000元, 说明该商圈的商业物业已经饱和了, 不应该在此开设新店。

3、商圈评估

评估对商店的成败关系很大。一般而言, 评估是开店前必要的工作, 以国内而言, 大多是靠有经验的人员来论定, 因此评估的结果可能各不一样。不过普遍来说, 调查经验丰富的老手, 比起刚加入评估作业的新人, 其评估结果的准确度优于后者。评估过程中, 数据化、定量化的评价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可将人为干扰的因素减至最低。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下评估作业的方法, 方法如下。

首先要确定商店的位置, 然后以其为中心由内向外画三个圆, 各代表50米、150米、250米的范围, 可将250米内的道路、住宅及公共场所分别标注在圈内, 再进行分析与判断。将车辆路线标示清楚, 这时设立商店地点附近的相关位置就清清楚楚, 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哪一点比较有利, 其车辆的路线是在哪里汇集, 广告效果哪一个比较理想, 哪里停车较方便等。最后再把距离内的商圈标注清楚, 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断该点是否可以设店了。

其实, 商圈的调查分析是为门店的设立服务的, 各项指标也因为其局限性需要结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衡量一个门店的店址合适与否。在结合分析了各项商圈的统计数据之后, 我们才能说对于门店的将来有一个成功的预期。

摘要:商圈的选择对于在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商店的选址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商圈的类型、形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来确定商店在进行。选址时应该考虑的方法和因素, 以便为商店的成功经营提供前提。

关键词:商圈,商店,选址

参考文献

[1]姜新国:商铺投资[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黄桂芝:零售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CAD绘图下一篇:网络时代的信用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