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精选10篇)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篇1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新与昌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体呈现出周期性的递增增长趋势,其中,出现过三次发展高峰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而在唐代时期,由于国势强盛、国家开放、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等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时期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代的商业发展有自己特定的环境、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一般分析与阐述 ,对当今社会商业经济的协调、快速有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关键词:商品经济
柜坊 飞钱 汇兑制度 对外开放
市场制度
唐朝是繁荣昌盛的大朝代,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美国学者L.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到,中国的唐宋时期是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人均收入的角度来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有说到,唐代的人均收入相比以前的朝代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相比当时的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因此,对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 市场比较发达,管理日渐规范,商人遍布全国,商船往来频繁便利。“长安百万家”,长安、扬州、洛阳、成都等成为了国际型大都市,城内有市(商品贸易区),有坊(居民居住区)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市内店铺林立,有200多种行业,四方珍奇聚齐,繁华异常。李白的《估乐客》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说明了商业贸易的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唐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反映了夜市的繁荣,酒店、餐饮服务业的昌盛。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杜牧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都体现了当时扬州的繁华与奢靡气息。
二 在唐代的商业发展过程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这种柜坊,接受存钱,并凭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钱者支付款项,而收取一定的柜租。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汇兑制度,可以避免长途携带钱币的不便和可能出现的危险,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这也是一种经济进步的标志。而唐朝对货币的改革,通用“通宝”即确定了后代货币的范式,对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此外,像牙人牙郎得出现,也是一种经济进步的标志。
三 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是唐代商品经济中的一大亮点,唐代对外开放是促成其盛世形成的主要因素,英国著名学者威尔斯说到,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有唐一代,“盛唐气象”的恢弘、博大与开放,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象征。在当时,与世界的联系是空前的紧密,商品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对外贸易亦随着国力的强大而扩展到更广阔的国家和地区。而开展对外贸易必须首先扩展对外交通,这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唐朝在扩展对外交通方面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在这方面,史书多有记载。如唐德宗时宰相贾耽撰写的《皇华四达记》就曾记述说:当时,通往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的主要有七条交通干道:一曰营州人安东之道,二曰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人回鹘道(参天可汗道),五曰安西人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此外,还记有从长安分别通往南诏的南诏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上述道路,西向可通往西域,穿越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的各个山口,到达中亚、南亚与西亚,甚或远至欧洲,即著名的陆路“丝绸之路”。此外,外国商人来此经商的规模也空前庞大,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有一个时期竟达12万人以上,他们带着香料、药物和珠宝,换取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也是基于海运事业的发展。《新唐书·阎立德传》记载,唐贞观时阎立德在洪州造“浮海大航五百艘”。《西山杂志》提到唐天宝中泉州所造海舶“舟之身长十八丈,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底宽二丈,作尖圆形。桅之高十丈有奇。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万石之多。” 四 在商业的发展中,唐代对商品的产销和流通的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在商品生产上有官方的质量监督和样式规范,在销售上,有交易制度,价格管制以及行会操控制度。在流通管理上,有公验、过所制度。这些制度均比较完善,执行也十分有效。
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一 国家社会的稳定以及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唐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过隋末大**后,四海一统,人心思定,社会出现了安定祥和政治局面。再加上唐政府对商业进行改革,创造一系列法令等,这些都便利当时商业的发展。
二 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根据现在国际贸易理论,这是十分有利与商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的。
三 唐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唐代的均田制基本满足了“耕者有其田”的要求,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的进步,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的大量兴修,农业的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制造业也在不断进步,像丝织、陶瓷、金属冶炼等都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四 人们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理念得到了提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商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五 唐代柜坊产生、飞钱的出现、货币的统一都加速了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业发展对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启示意义
一 社会安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都市空谈,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又会促进社会政局的稳定。
二 广开国门,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这在现在尤为重要。当前世界,是知识技术大爆炸时代,一旦脱离国际轨迹,缺乏国际贸易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与落后。
三 重视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建设。商品的流通是商业活动的灵魂,有了商品的流通贸易才能正常进行。而商品的流通又依赖于交通。另外,农业发展也不容忽视,虽然说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比重在不断下降,但这并不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提高社会福利。四 完善市场制度。诸如:商品产销、流通监管、产权维护、灵活金融制度、保险制度。
五 统筹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经济发展区,进一步构建现代商品流通市场,重点建设商品物流中心,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以带动经济的协调全面发展。
回顾中国的王朝历史,唐代的繁荣永远都像一颗耀眼的明珠,让人自豪而又不得不感慨,研究分析其商业发展的特点与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学习并运用,以此加速当前中国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实现跳跃式赶超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篇2
1 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况
展示设计的目的是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中最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 展示对象陈列形式的设计也是展示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除了研究一般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外, 展示设计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提高展示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进行的除了展示环境本身的设计。研究人在观赏展示对象时的视觉生理和心理过程是展示设计的基本前提。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展示陈列品是展会的主角, 要体现经典性和代表性。展品外观要比平时销售的产品更特殊关照。展览期间要在每天开展前安排专人擦拭维护, 让展品始终以崭新的外观面对消费者, 消费者也会对展品有亲近倾向, 愿意靠近观看;色彩运用应结合企业形象推广选择企业标准色彩, 注重色彩统一性设计;尽量采用新产品、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工艺[1]。
2 商业展示设计的规律
2.1 商业展示设计的基本规律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 展位的设计不单单是理解为展架和展板的罗列摆放在一个特定空间中的陈设, 还要将展位的消费人群、使用功能、从属环境、人文特色、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展示设计在商场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着商品为中心, 通过强化商品, 传达商品的信息刺激顾客的心理与视觉, 增强商品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从而促进商品销售。展示的内容一般更换较频繁。这就要求应在较短的展示期限内通过独特的展示设计给顾客以全新的感受[2]。作为一种营销手段,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必须满足使用者 (消费者) 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以及以时间概念划分的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按一定的消费水平进行定位, 设计风格、年龄特征定位, 设计色彩定位和环境因素定位等。在视觉层面上, 设计元素主要通过造型元素、照明特性和材质性能的因素体现。思想层面上, 设计元素会通过人的感觉、视觉等直接元素和以媒体数字导向等间接元素来体现。在满足前期设计的整体构思之后, 依据形式美法则与制作手段 (设计施工图、手绘构思草图、手绘设计效果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静态模型展示、多媒体动态模型展示等等) 来完成整个前期设计工作。
2.2 商业展示设计的循环规律
商业展示设计的设计规律包括两个层面分别是基本规律与循环规律, 这两者以设计作品的阶段为分界线。基本规律是让设计者在设计前期在头脑中掌握展示设计的基本设计体系。而循环规律则是设计作品通过相关的物质技术和生产流通手段, 将设计作品转化成客观存在的设计商品投入使用, 从而通过市场信息反馈检验设计成果, 丰富和完善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并进入下一个设计阶段, 以体现设计的周而复始、无限循环、日益更新和与时俱进的特征。商业展示设计流程见图1。
通过对展示设计规律的逐步深化, 使消费者 (使用者) 认识到设计的对象并非其设计的展柜或是商品本身, 而是通过展示设计这种方式激发隐藏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设计手段更新。商业展示设计规律的深化具体体现在展示设计作为一类宏观的公共性的活动空间正在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掌握商业展示的设计规律, 有利于用简单的设计语汇来表达设计意图, 体现深刻的设计内涵和广博的知识层面, 通过掌握展示设计规律, 有利于将被动设计向主动设计的转化, 在动态的环境中把握设计的整体。
展示设计的循环规律体现了设计的联系规律、发展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规律主要表现为设计的前期阶段将设计对象的特征与消费者 (使用者) 需求相联系, 将设计对象与其存在的环境相联系等。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消费者 (使用者) 需求方式的变化决定设计的日益更新和与时俱进。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在展示设计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这三点哲学理念决定展示设计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商业展示设计规律与人性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性化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是展示设计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商业展示设计是围绕使用者 (消费者) 的需求展开, 强调设计的实用性, 如果脱离使用者 (消费者) 的需求, 就失去设计的意义。在商业展示设计规律中, 使用者 (消费者) 的需求是人性化概念的体现, 从设计作品转化到设计商品, 是为了满足使用者 (消费者) 的需求, 人性化不断完善和发展是商业展示设计循环规律的核心。
3 商业展示设计的方法
依据商业展示设计规律, 设计中存在理工科逻辑思维、绘画艺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设计思维。理工科逻辑思维、绘画艺术形象思维是展示设计的表象, 创造性设计思维是展示设计的本质, 表象通过本质来体现。由此可见, 创造性设计思维贯穿展示设计的始终。在设计中, 设计思维渠道的获得基于图示思维的理解和掌握, 包括计划理论、设计心理学、符号学、类型学和语言模式等。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图示思维法, 图示思维法包括三个阶段, 即设计思维渠道、对比综合分析和图解形象思维表达。
3.1 设计思维渠道
1) 形象联想。形象联想是以某种关联形象为联想出发点, 通过形象结构、形状、质感、颜色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原因和结果、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形象与形象之间相同、相近、相反的关系, 跳跃式地联想。抓住可能发展出的每一个结果和变化去发展, 最后达成新的派生形象。2) 概念联想。事物的概念, 指一种理念、一种风格、一种时尚或一句简单的词语。运用类推、抽象、转化等联想思维, 把它转换成设计概念。展示设计阶段, 不妨从与方案有关的几个方向打开思路。艺术风格:包括中式、欧式、古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国际派、光洁派、现代派、后现代派、浪漫主义等。空间形式:矩形空间、圆形空间、三角形空间、复合空间、并联空间、子母空间、迷幻空间、共享空间、虚拟空间等。建筑构件:横梁、柱体、墙、地面、天花、藻井、坡屋顶等。文化风格: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
3.2 对比综合分析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 设计方案的产生经常将多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出优劣, 选择适合的方案, 进而确定设计的发展方向。
常用的方法有对比综合分析法, 将几种设计方案取长补短, 经过提炼优化整合为一种新方案, 甚至将不相关的材料结合成一个裂变体。综合往往能产生形式, 容易失去个性。对比综合分析法有几个阶段, 一个设计项目, 构思成不同概念的形象方案。经过功能分析, 对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每个方案都会有自身的优缺点取舍选择。精心推敲后做出的选择, 又产生新的问题, 从而开始下一轮构思循环。
3.3 图解形象思维表达
在展示设计之前, 首先要调查与项目有关的各种要求, 对调研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 使之成为概念设计的依据, 才能做到准确到位的设计。图解形象思维表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展示设计中, 图解形象思维表达使用频率较高, 常用的有三种。平面和立面空间界面样式草图, 透视图解方式和抽象几何平面图解方式。抽象几何平面图解方式常用于概念设计阶段, 即关联矩阵坐标法、树形系统图形法、圆方图形分析法、气泡系统图形法。
1) 关联矩阵坐标法。关联矩阵坐标法是根据数学中的空间坐标模型为基础, 利用空间模型Y纵向轴线和X横向轴线交点运动而制定的图形表格。该方法用于展示设计的各种功能分类、工程进度控制, 针对各种设计要素可行性图解形象比较。再分析某一平面功能分区各种要素的要求, 如面积需求、邻里关系需求、公共使用程度需求、采光和景观需求、私密程度需求、特殊因素要求。经调查了解后, 将其坐标关联排列, 使用各种简单的符号加以注解, 进而变成条理有序的数据库。
2) 圆方图形分析法。圆方图形分析法是对纷繁复杂的公共空间进行科学分析, 运用模糊概念开启思维禁锢, 从圆形方向的不确定性和形状可塑性强的特点, 由“圆圈”到“方框”, 由模糊到清晰过渡, 从中寻找各种要素的变化方案, 最终确立方案的平面形态与空间尺度。
圆方图形分析法是设计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一是要用手绘草图方式设计;二是在草图阶段不要试图把图形绘制精准。
3) 树形系统图形法。树形系统图形法是针对各种公共空间关系分析, 摆脱了空间具体形态、量度及距离, 以二维空间中点的单项运动与分立作为图形的表象特征, 利用类似原子裂变的树状形结构形式, 形成树状分析系统。树形系统图形法常用于展示设计系统分类、空间系统分类及概念设计的交通关系、人流关系、邻近关系、序列关系分析等。
4) 气泡系统图形法。气泡系统图形法与树形系统图形法的共同特点在于, 针对各种公共空间关系分析, 摆脱空间具体形态、量度及距离。不同点是树形系统图形法以二维空间中点的单项运动与分立作为图形的表象特征, 利用类似原子裂变的树状形结构形式, 而气泡系统图形法更加直观地分析公共空间的关系, 即交通关系、人流关系、邻近关系等。
上述四种图解形象思维表达孤立, 使用的频率较少, 一般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交替使用。对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以及矩形的运用是最基础的设计视觉元素。直线在视觉中是最常见的现象。使用得当的直线, 也是展示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视觉元素之一, 会具有明确的视觉效果。展示中应用得当的曲线, 能丰富整体效果, 创造出富于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效果, 改变由单纯直线造成的冷峻、严厉的气氛。从几何学的角度说, 圆是一个被连续曲线包围的形状, 曲线上各点与该形状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说, 圆是非常有用的形状, 既可以是实心的盘状, 也可以是空心的圆环。圆形的使用, 应当使整体的各个局部都能有效地和谐。三角形或菱锥形等形体的运用, 可在展示设计中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想象力与对比效果;构图中, 通常将一组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布置成不对称的三角形组群, 以产生丰富而有序的变化。展示中的矩形, 实际上是两种形态, 即长方形和正方形, 不同面积、体积的矩形与立方体的有机组合, 可造成无数种变化形式。这也是展示实际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
4 结语
从商业展示设计规律以及设计方法中得出结论, 设计规律是商业展示设计的灵魂, 设计方法是商业展示设计的整体思路。归根结底, 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 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3]。依据设计规律, 掌握设计方法, 商业展示设计是从设计对象的特性和使用者 (消费者) 的需求出发, 依据设计定位, 统一设计概念, 最终通过造型元素、色彩元素和材料表现反映出来。在设计过程中, 强调设计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基础, 明确展示设计的适用对象, 体现展示设计的内涵, 促进展示设计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在新形势下的科学技术, 新媒体以及数字化的新潮流带领下商业展示设计将不断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冰.试论商业展示设计的创意原则和途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8, 1 (10) :50-52.
[2]辛艺峰.商场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必须遵从商业运作规律 篇3
回头检讨蓝光广场,首先我对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不能轻易评价。但仅从本案例介绍的情况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发展商过于注重硬件条件,对软件建设非常不重视,特别是经营管理不到位。这一点是许多发展商的通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而过于自信,进而忽略了综合条件,这是发展商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事实上,商业的成功,特别是大型商业中心的成功,更多的是得益于软件建设的到位。一般说来,商业的成功,硬件占40%,软件占60%。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设计上。专业商场的设计有其特点,轻设计而重装修,特别是在没有确切的经营管理意图下去装修,只能是浪费资金。
二是对市场研究不深入,只对市场有个粗浅的认识,就盲目决策。聘请一家专业性不强的咨询公司,数据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就存在很大的疑问。
三是在没有任何市场基础的情况下,就定位为“最高档的灯饰市场”。实际情况是,往往档次越高,市场就越窄,难度就越高,这和要做“最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做最高档的市场,就不可能做最大的市场。
四是价格体系定位混乱。一个不成熟的商场,一开始价格就要得很高,比同档次的商场高出25%,明显违反了商用物业发展运营的规律。一个市场需要几年时间的培育期,不想这么走,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不被市场认同是必然的。
五是发展商在团队建设上不重视。招商工作本来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系统工程,而蓝光广场的招商人员不专业,对行业不了解,以卖楼的方式去招商,难免会带来不良后果。
六是出现问题乱下药。没有搞清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负面影响,突然将价格大幅度下调及超长免租期的推出,犯了商用物业经营之大忌。
七是工程的延迟使招商工作断断续续,致使商家的经营计划落空,由此纠纷不断。商业招商要一气呵成,切忌停滞不前、断断续续。错失商机,商家经营不旺,信心大失,不交租也是很正常的事。
八是广告推广不得法。广告播出的时间不对,当然无法吸引消费者,这无异于自断客路,商场经营要细水长流,无源之水,迟早要干枯。
九是混淆了商场管理与商业经营的差异。前者面对的是场地与商家,后者面对的是商品。前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旺场,如何营造环境、氛围,如何选择商家;后者的关键是商品流通,货品是否适销。而蓝光广场却犯了一个大错,以一个百货零售经理来管理蓝光广场。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深入的市场调查+长远发展的眼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设计+专业的操作管理团队+及时应变的措施+合乎行业特性的经营管理与商家组合+细水长流的推广+一定的硬件设施与商场区位优势。
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今天,过去的成功不等于今天的成功。同样,在住宅开发方面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开发、经营商用物业的成功。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与提高,是每个开发商和专业顾问中介机构必修的功课。
论人不断发展的规律 篇4
论人不断发展的规律
人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发展也有着规律性.深入了解人不断发展的规律,自觉地遵循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才有利于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人的不断发展的规律主要有:人的本质受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社会存在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社会素质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作 者:王孝哲 Wang Xiao-zhe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723(6)分类号:B038关键词:人 发展 规律
普通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篇5
普通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结构语言学、解释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以及当代的认知语言学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表现在后一学派的创始人通常都曾师从前一学派的导师,后一学派的语言学理论是对前一学派理论的”扬弃“而来.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遵循从历时到共时,从个别到一般,从描述到解释的规律.
作 者:张征 侯万忠 ZHANG Zheng HOU Wan-zhong 作者单位:张征,ZHANG Zheng(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75)
侯万忠,HOU Wan-zhong(北京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北京,101300)
规律的决定因素与事物的发展趋势 篇6
规律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是有区别的,规律无可感性,规律通过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静止点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规律是由事物的基本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它与事物同时产生、发展,它不是既成的先定的.趋势.主体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可根据实践的需要利用它,加速、延缓事物的发展.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8(5)分类号:B021.4关键词:规律 趋势 实践 基本要素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篇7
近年来, 教育领域、心理学领域、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多, 但这些研究成果与教育实践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将研究成果及北京市特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教育实践, 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 旨在促进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在不同学段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 提升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及师生关系的质量, 真正实现科学育人。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1. 尊重规律, 科学育人,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需求
我国的教育发展已经走过了以规模扩张为显著特征的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 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的战略目标, 将提供更加丰富的高质量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育人为本是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育人为本的前提是要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因此, 落实纲要精神, 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需要建立在了解学生成长规律、遵循规律科学育人的基础上。
2.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认知心理发展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 不同能力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 能力发展涉及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不同。因此,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关键时期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以发展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 有助于教育管理者、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调整育人策略、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 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发展规律, 不了解学生行为和表现背后的规律, 就会“凭感觉而教”、“凭经验而教”, 还有可能出现“好动机——负面结果”的情况, 因此,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有助于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育目标, 采用恰当的方式, 使教育工作由盲目走向科学。
3.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教育者更新人才教育观念, 转变育人方式。
更新人才教育观、转变育人方式, 要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突破口。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首先要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 研究教育规律, 在教学中实践规律, 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这样才能摆脱以往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式, 推进教育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若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 采用无效的教育方式, 学生发展受限, 教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职业价值感,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整体设计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 揭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 概括和提炼出6~15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并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形成有效的育人策略, 提高教育质量。
为实现遵循规律、科学育人的目标, 本项目基于时代需求,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原有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和分析, 确定了基于规律、以实践策略为主、及时反思的整体设计思路, 通过三大途径促进教师由意识到行为的全方位改善与提升。
1. 认知体系
本项目系统揭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 总结提炼出小学低、中、高年级及中学阶段学生的重要发展任务和每个阶段的关键问题, 指导教师不仅要从横向角度看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 更要学会从纵向角度看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关注学生的当下发展和持续性发展, 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奠基作用。这是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 策略体系
本项目分别针对梳理出的小学低、中、高年级及中学阶段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生成长中的关键问题, 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学校适应、行为习惯养成、人际关系、家校合作等几个方面提出科学、有效且可行的育人策略, 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使用、体验并验证学生成长规律和策略的有效性, 使教师学习和掌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3. 评价体系
本项目在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及中学阶段学生成长规律梳理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科学有效、系统、可操作的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估体系和工具, 为教师的各项工作提供准确的反馈, 帮助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评价育人策略的效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反思“培养得怎样”的问题, 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三、项目理念
教师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其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其重要影响因素等都有所不同。要真正实现科学育人, 就要在把握规律、尊重规律、应用规律的基础上, 逐步探索有效的育人策略。
1.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全面关注学生各个领域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因此学生的成长包含了认知、情绪、行为、人际、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 而且, 多方面的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系统发展的教育规律,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绪情感、同伴关系、行为习惯等, 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生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期和最佳教育时机
学生的发展是连续的, 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体现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如小学生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 生活、学习等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低年级学生的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中年级学生发展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发展阅读能力、完成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到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得到迅速的发展, 同伴的影响力会超过老师和家长产生的影响力, 为青春期做好准备。
然而, 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又有各自的特点, 如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 到了高年级逐渐发展为有意注意为主;记忆力方面,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无意记忆、机械记忆为主, 进入高年级开始掌握记忆策略, 以有意记忆、理解记忆为主。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 掌握学生在每个阶段要发展的关键任务, 充分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育优势, 探索学生各种能力及要素的最佳发展期, 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生关系中顺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 通过有效的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3. 学生成长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顺应学生发展的群体特征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学生的成长遵循一定的规律, 认知能力、行为习惯、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发展规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用的,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理特征、家庭养育方式等具有不可避免的差异, 因此学生在学习方式、交往模式、情绪感受等方面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世界。因此,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握每个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潜在需求, 在把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这才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
4. 学生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环境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学生生活在由家庭、学校、社区等组成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系统环境中, 其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方式及同伴关系等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育也要多方协同, 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作整体合理的规划, 也需要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环境, 更需要家长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 塑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四、项目实施
1.通过多种方式梳理成长规律和关键问题
这一阶段主要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 邀请大量知名教育理论专家、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专家、发展心理学专家、学校校长和家长, 系统梳理6~15岁学生七大领域的成长规律。通过访谈和座谈会的形式, 对经验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收集和梳理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问题, 归纳和梳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学业、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总结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实施发展性评价, 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
这一阶段主要实施发展性评价, 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 全面了解北京市小学生的发展现状。本项目将主题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规律和育人策略, 基于“测评与诊断—分析与反馈—反思与改进—后测”的测评模式,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编制用于教师和学生的测评工具, 在北京市的50多所中小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测评。通过数据分析, 向参与测评的学校和教师出具测评结果反馈报告。
3.围绕低年级学生的关键问题, 组织实验校实施前测, 形成育人策略, 实施后测检验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低年级学生的关键问题, 组织实验校实施前测, 基于学生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和方案, 通过组织育人策略的交流和指导活动, 促进反思工作, 通过后测检验育人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根据梳理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聚焦适应和习惯培养、认知能力和学习品质、社会性发展三个主题, 编制有效的测评工具, 在全北京市16个区县40多所小学实施大规模的测评。基于前测的结果, 实验教师选择参与的研究主题, 参考低年级学生育人建议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培养策略与实施方案, 并应用到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此外, 这一阶段围绕不同的主题, 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 组织一系列形式丰富、有针对性的育人策略的指导和交流活动, 促进教师分享自己的有效经验和策略, 为实验教师设计育人策略、培养方案提供具体指导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同时辐射更多的教师, 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项目当中来。通过对前后测结果进行分析, 检验育人策略的有效性。
五、项目成果
1. 系统梳理出6~15岁学生七大领域成长规律
本项目通过近2年的时间, 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专家研讨的方式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出北京市6~15岁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适应和习惯培养、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品质与能力、情绪和自我发展、亲社会行为和品德、人际交往、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等方面的规律。
2. 提炼出北京市小学低、中、高学段学生发展的30~40个关键问题
本项目概括提炼出小学生不同学段发展的关键任务, 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发展问题, 用“五星级”的方式清晰地标识出七大领域能力在各个学段发展的重要性程度, 为教师教学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 形成《小学低年级教师培训手册》
本项目通过指导并参与实验学校教师的实践活动, 收集近一年来的教学有效策略, 形成了让教师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且具有指导性价值的《小学低年级教师培训手册》, 对学生每个发展领域的具体发展特点、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并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培训手册太好了, 爱不释手呀!”很多教师在拿到手册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理论性知识的讲解不再抽象, 离实践工作的距离逐渐在缩短。同时, 《小学低年级培训手册》给出了很多具体做法, 教师看了之后会受到启发。
4. 整合实验学校教师育人策略, 编制《实验学校教师育人策略精选》
参与本项目实验的教师在学生成长规律的指导下, 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探索, 并在课堂教学、班级氛围、行为习惯塑造、人际交往、家校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策略, 编制了《实验学校教师育人策略精选》。
5. 涌现出一批优秀学校和教师
“受益匪浅, 学校被带动整体发展!”很多参与实验的学校有这样的感受。北京市史家小学通州分校、丰台区第五小学、昌平回龙观中心小学、房山良乡第三小学、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东城区培新小学等众多学校都脱颖而出, 成为践行这一育人策略的优秀学校。这些学校自从参加项目之后, 学校教师开始真正地研究学生, 结合自己任教学段、班级确定研究课题, 让学校有了发展的内在动力。
链接
乔树平院长 (本项目研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乔树平院长首先对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及阶段性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指出本项目梳理出的学生成长规律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关键问题, 是提高教育针对性的核心。通过本项目研究, 应该看到只有立足于校情、生情, 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 学校才能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 教师才能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家长才能塑造积极的家庭氛围。通过本项目的研究, 教师变得更善于调查研究, 更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更愿意反思。将行动研究渗透在教学中, 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乔院长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发展观, 指出本项目在统筹设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 要将小学低、中、高段及初中进行分段研究, 考虑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 研究学生, 尊重规律, 向研究型教育者转变, 不断丰富教育智慧, 让教育逐渐走向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
乔院长指出:“教育是事业, 需要我们去奉献;教育是科学, 需要我们去探索;教育是艺术, 需要我们去创新。”期待本项目能够深入研究规律, 走出教育误区, 借助创新平台, 成就孩子一生!
张凤华处长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
张凤华处长从北京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角度对本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期望。
张处长认为通过项目研究积极倡导所有学校树立尊重规律、科学育人的理念, 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导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之所以受到重视, 是因为这是在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之后提出的有关小学教育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支撑项目, 关注的重点体现时代的命题, 是时代的呼唤。项目体现出鲜明的学生立场, 通过研究学生, 尊重学生成长, 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 张处长特别强调了项目的专业视角,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及发展性评价系统的专业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同时, 项目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指导, 还是实践的方法, 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能够转化成实际的策略和育人的行为,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创新和指导意义。
张处长还特别呼吁要把科学育人作为教育的信念, 把尊重规律看作教育者的一种职业责任, 把研究学生当成专业自觉;要处理好教书育人的关系, 教书是途径, 是手段, 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是目的。
最后, 张处长希望更多的区县、学校关注学生成长规律和育人策略, 这是未来教育工作的方向, 希望学校教师学习、借鉴项目成果, 结合实际实践、创新、丰富这一项目成果, 真正把尊重规律、科学育人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让教育更成功。
刘永胜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刘永胜校长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表示了肯定。刘校长指出, 教育也是成就教师的事业。项目研究主要依靠基层教师。在这一年中, 教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实验校的领导和教师根据测评结果, 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 从关键问题入手, 探索出了很多育人策略, 许多思考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刘校长指出, 各位教师的发言都涉及了“基于评价结果、遵循认识规律、运用育人策略”的内容, 这恰好是本项目研究中的三个关键环节, 说明我们教师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都有认真的思考和总结, 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刘校长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让教师们感受到项目的意义, 并推进项目的继续实施, 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大的热情、更多的思考, 使更多的学校和个人都得到成长, 为实现北京教育的梦、中国教育的梦、整个民族的梦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 完成我们的使命!
家长反馈
丰台区第五小学三年级3班嘉嘉同学的爸爸反映, 孩子从入学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 不论是在生活习惯、礼貌礼仪, 还是在自律自信、求知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家长还特意讲到学校通过精美的系列图书陈设、鼓励亲子阅读等方式, 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情况。孩子入校后, 家长参加了新生家长培训, 根据学校设计的习惯培养量化表, 共同制订了家庭评价方案, 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流, 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逐步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 聚餐时主动扶着老人入座;小心翼翼地给每个人倒茶水;参观园博会时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 将其扔进垃圾桶里。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篇8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2)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晗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
(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1)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3)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3)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首先是天文学一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数学也开始发展。——后来,在农业的某一阶段上和在某些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力学。不久,力学又成为航海和战争的需要。——力学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它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可见,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280页。
(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1)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2)在本书(指《反杜林论》——编者注)中,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3)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4)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5)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
(1)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2)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3)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4)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5)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6)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
(1)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2)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o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篇9
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了解社会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社会主义改革
【高效预习】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 __,马克思主义的 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的矛盾、的矛盾,是贯 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的规律, 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实现的。 是推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和 、和 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 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 加以解决。
改革的性质是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改革的意义是: 。
【重难点剖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问题探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 变化是同步的。
【课堂训练】
一、判断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承认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相反。( )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 )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 )
4、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
二、单项选择题
6、如果说“江南Sty le”是娱乐模仿秀的话,那么“航母Style”的走红,背后是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群众的自豪之情 。这体现了 ( )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 篇10
近年来,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各地政府对金融业和金融中心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作用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挣建金融中心的热潮。但由于对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不足,目前国内城市挣建金融中心所形成的竞争态势是一种无序竞争,引发了许多问题,既影响了金融中心的建设速度和发展质量,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就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为国内城市建设金融中心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金融中心的一般理论阐析
(一)金融中心的概念界定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金融中心的定义不同。美国金融学家Kinderberg(1974年)从金融中心的功能角度给出的定义是:金融中心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商,是承担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地区价值贮藏功能的中心区。它不仅对个人和企业的储蓄及投资进行跨时结算,将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手中,还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资金交付和转移。我国台湾学者李芝兰指出:所谓金融中心,系指全球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借款者及投资者聚集并进行国际资金借贷的城市或地区。很明显,她所给的定义强调了金融中心的国际金融交易集中地的特点,但这一定义显然不适用于某一国的全国金融中心和国内的地区金融中心。我国香港学者饶余庆(1997年)对金融中心的定义是: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够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其他地方更有效率地进行的都市。我国内地学者刘文朝认为: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集中,在金融的筹集、分配、流动方面起着枢纽作用的中心城市称为金融中心[1]。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所谓金融中心,是指市场经济相当发达的城市聚集了为数众多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及大量的资金,金融业高度发达,具有较强的资金吸引和辐射功能,成为资金融通和资金集散的枢纽,金融影响遍及某一地区、某一国度甚至全世界[2][3]。
(二)金融中心的内涵
从金融中心的定义可以看出,金融中心通常是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起来的金融影响面较大的融资枢纽,该城市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4]。金融中心一般包含三层含义:金融产品交易和资金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5][6]。金融中心首先应该有大量资金在此集散,金融产品交易额巨大,这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一个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可以从它的资金流量来简单判断,但资金的进出不只是资金简单的走账,而必须存在金融产品的交易,通过交易联接资金的一进一出,实现资金的再配置。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一般会产生对所在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金融价格。金融中心是金融信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地方。无论哪个金融中心,都汇集着大量的金融信息,包括资金流动所代表的个体供需要求,也包括以市场价格为代表的总体均衡水平等信息。
金融中心能够驱使大量金融资本和由其驱动的各类生产要素集中于金融中心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极大地带动该城市并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所以,凡市场经济有相当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努力把某一中心城市培育成金融中心。在一国范围内,全国性金融中心可以不止一个,但数量不能太多,否则就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在一个区域内,一般只有一个金融中心,但介于区域范围的不同,有时也可以有不止一个金融中心,但是一国或区域范围内金融中心过多也有不经济的问题[7]。
根据金融中心影响力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国际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三类,其影响力由大到小,作用范围由广至窄。根据金融业务辐射的范围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又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前者的金融业务福射全球,目前只有伦敦和纽约是公认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后者的金融业务辐射洲际地区,如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新加坡等。全国金融中心是一国金融市场的枢纽,其交易活动覆盖全国,与各个地区金融市场有经常性密切的业务往来,如我国的北京、上海。区域金融中心则是在国内一定区域发挥金融辐射作用的金融中心,这个区域可以是一国之内跨省或省内跨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所提出的金融中心建设,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二、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目前公认的两个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以及新加坡和香港两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历程的考察,笔者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对我国各城市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模式
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各类金融中心,无论是国际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还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其形成和发展都可以归纳为自然渐进模式和政府推进模式。
1.自然渐进模式
该模式也称市场主导模式或经济主导模式,是指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随着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不断增加,于是产生了各种金融机构,并不断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金融市场不断扩张,金融制度和法规也随之完善。同时,该地区的经济则借助于金融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过来又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良性促动,最终导致金融中心的形成。
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见图1。
以自然渐进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市场经济长期自由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发展的,其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经济的发展,通常以所在城市发展成强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作为前提和基础的。这种模式下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发展时间,其发展过程充满曲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这种发展模式缺乏时间效率。自然渐进模式一般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典型的如伦敦和纽约、法兰克福、多伦多等,20世纪70年代之前产生的金融中心都属于这种模式。
2.政府推进模式
该模式也称政府主导模式,是指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政府有意扶持下进行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尚未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心城市还没有达到能够自然形成金融中心的条件时,政府抓住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调整的某一契机,利用相应城市或地区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某些优势,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政府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由政府主导、推动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发展而形成了金融中心。超前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起到先导作用,为本地经济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刺激了所在城市及当地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这种模式下,政府、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四者之间的关系,见图2。
以政府推进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国家或地区有意而为的结果,经济发展并不是主要动力,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推动。通过这种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多产生于二战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典型的如新加坡、巴拿马、巴林等,20世纪70年代之后产生的金融中心大都属于这种模式。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竞争,亟需发展金融业以促进本国或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政府着眼于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推进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是一国或地区有意识建设的结果,是突变式产生的,具有时间效率,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和繁荣本国或地区的金融、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两种模式的比较
自然渐进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与政府推进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在发展动力、发展时间、政策取向上和作用发挥方面都有区别(见表1)。
无论是自然渐进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还是政府推进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基础性力量,只不过经济发展对于前者的重要性远大于后者。同样,两种模式所发展的金融中心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只不过政府的积极作为对后者显得尤为重要,但在两者的后期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政府监管,如政府的支持政策和监管制度等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演进过程
无论是通过哪种模式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中心,其演进的一般过程是:先是国内某个地区的地区性金融中心,影响范围仅限于直接腹地;继续发展成为部分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影响范围扩展到直接腹地之外的区域;然后发展成全国性金融中心,影响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或国家的绝大部分地区;继续发展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影响范围跨越国界,到达邻国和政治属地;最后发展成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影响范围为全世界。这一过程可以用图3来形象地表现。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金融中心都一步一步地经历了上述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所有阶段(目前只有伦敦和纽约经历了所有阶段),绝大多数金融中心只经历了前两个或前三个阶段。
(三)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关键是要看其是否具备建立金融中心的一系列软、硬条件,只有基本条件具备了,才有实现的可能。通过对伦敦、纽约、新加坡和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所离不开的主客观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总体环境因素和金融因素,见图4。
1.总体环境因素
一是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指地理优势和时区优势。一个城市如果处在交通枢纽位置并且有广阔的腹地和适宜的气候,就具备了发展成金融中心的自然基础。如果该城市处在合适的时区(能保证其金融市场在世界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关闭后继续交易)以及国际交通枢纽,那么它就具备进一步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主要指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和城市建设。电讯、网络等通讯设施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发达,有利于金融机构快捷地开展业务;城市完善的设施和合理的规划,能降低金融机构的营运成本。三是稳定的政治环境,主要指社会的安定和政府的合理作为。政府要确保自身的廉洁高效,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应提供充分的优惠政策和得力的措施,吸引金融机构进驻,促进金融业发展。政府还应提供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环境,包括较完整与有力的法律制度,简明、合理、高效及透明的监管体系。四是持续增长的经济。经济持续增长能够促进本地经济的繁荣,本地经济的繁荣能够保证腹地对金融中心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同时,经济的持续增长会产生对金融产品的巨额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五是开放的经济体系,主要是指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自由,外汇管制宽松,商务活动公平等。六是充裕的金融人才。一个城市要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在金融业务劳力供应上应具有良好的条件(包括质量、数量与价格)或有很好的开拓潜力(包括国外专业熟练劳力进入的可能性),同时还要有大量的高级金融人才。
2.金融因素
一是金融机构云集,主要指数量众多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存在。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存在既指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多,拥有各类银行、保险、证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还指金融机构来源广泛,不仅有国内金融机构还有国外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能够促进竞争和金融创新,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同时,金融机构云集可以扩大金融行业的规模,产生外部经济,为金融机构实现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8]。二是完善的规模化的金融市场,主要指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交易量大,交易价格对其他地区的金融市场有影响等。三是健全的金融法规,主要指涉及金融交易、监管、司法以及信息流通的规范体系得到确立,金融管理制度和法规完备,能够保障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和商业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四是高效的金融监管,主要指系统、严明、高效、完备并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制度和体系得以建立,能够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五是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高,主要指金融中心所在城市或国家采取开放式发展战略,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干预适度,金融交易自由、资本进出自由,对金融市场的限制少。
(四)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倾向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首都和沿海港口城市更容易发展成为金融中心。首都作为金融中心的条件比其它城市更优越,首都的政治基础更稳定,对经济的控制力更强,凭借其在国家内的特殊政治地位,能集聚起大量资本,成为一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从而可以支撑起一大批金融中介机构在此集聚。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更是强化了首都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特别是其金融地位,各金融中介机构为了获得中央银行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往往将其全国性总部布局在中央银行周围,进一步加强了首都的金融集聚力。沿海港口城市在发展金融中心方面较内陆城市具有优势,沿海城市的交通更便利,与国外的联系更密切、更快捷,经济外向度高。发达的经济和快捷的交通,使沿海港口城市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易于发展成为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可.建立东北区域金融中心问题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2):48-50.
[2]张兴洪.对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3(12):60-61.
[3]范从来,姜宁,夏江.区域金融中心: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J].江苏社会科学,1999(5):39-44.
[4]殷孟波.西南经济发展中成都金融中心的构建(上)[J].四川省情,2002(7):11-15.
[5]姜波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J].新金融,2003(7):3-5.
[6]于福生.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109-110.
[7]王益澄.宁波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1):33-34.
【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背景09-16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路径08-28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11-20
浅议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转型发展07-14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发展08-09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10-01
商业银行发展研究06-18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08-28
商业银行公司客户发展08-22
商业银行发展战略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