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流程图

2024-09-07

介入诊疗流程图(共8篇)

介入诊疗流程图 篇1

介入科介入诊疗流程

1.住院病人由病房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并送介入科导管室,接诊医师到病房查看病人后决定诊疗时间;

2.介入科接到病房要求介入诊疗的会诊单后,由住院总医师或值班医师尽快到病房会诊,并在会诊单上写明会诊意见,对适合介入诊疗的病人由主管医生写介入诊疗申请单到导管室约定诊疗时间;

3.门诊病人须行介入诊疗时,由介入科接诊医师检查是否有介入诊疗的适应症,在排除禁忌症后完善术前检查和预约诊疗时间;

4.对确认可以接受介入诊疗的病人,由介入科主管医生向病人或其家属详细介绍介入诊疗的方法、途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预期的效果、术中所用的介入材料及其费用,征得病人或其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委托书、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使用协议书。肿瘤介入治疗的病人应提前确定化疗方案,并将化疗药物及其他术中用药写在预约通知单上,再由病房主管医生下医嘱生药;对各种需放置支架的病人,由介入科主管医生根据精确测量情况提前预定合适的支架;

5.住院病人由病房医生携带病历陪同护送到导管室,病情严重或手术复杂时病房医生应全程陪同监护,并待手术结束后护送病人回病房。每天早晨上班后由总住院医师将当天的手术安排表送到检查室,并按照事先的安排顺序叫病人,急症病人优先。

6.病人到达导管室后,由当班技师详细登记病人的信息,并将知情同意书、委托书、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使用协议书放在病历中;由当班护士安排病人上检查床,接心电监护,打开手术包准备手术,其间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7.手术中医生、护士和技师均应坚守岗位,各事其责;

8.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医生或助手压迫血,并向病人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由护士协助包扎止血,非危重和复杂病人介入诊疗结束后可由介入科医生护送病人回病房。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让病人自己来、自己回病房;手术医师应及时书写手术记录,技师应及时处理图象、刻录光盘或照片,急症病人应尽快将胶片交给病人;护士应及时结算手术费用、整理房间并安排下一个病人上检查床;

9.对单纯接受介入造影检查的病人,手术医师应在24小时内将诊断报告写出由病人家属取回交病房放病历保管;

10.对保留导管的病人,手术医师应定期到病房查看,并根据情况及时拔管和包扎止血。

介入诊疗流程图 篇2

2015年美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全球头号死因[1],每年死于血管类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他死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预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血管类疾病将继续成为单个首要死因[2]。血管内微创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血管类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并得到了不断推广与应用。而影响血管内微创介入手术效率与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术中影像导航的直观性和准确度[3]。

血管内微创介入临床手术中,医生通过屏幕上2D血管造影和X线透视图,凭经验在脑中想象三维组织结构,判断导管插入的路径与到达的位置和植入支架的位姿。该影像引导血管内介入诊疗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对术前影像定量分析不足,未能给医生提供病情严重等级的先验信息和组织变形信息等,且术前影像未在术前高效使用。

(2)为了实时追踪导管位置,医生需要术中重复注射造影剂进行X-线照射,使医生和患者被暴露在大量的射线辐射下,造成安全隐患。

(3)医生基于2D血管造影图像定性判断血管分支位置和支架距离血管目标的距离,会导致支架放置位置不准确。特别是对血管狭窄严重的病人,通过2D影像难以准确确定血管狭窄的位置,会引起支架放置位置误差。血管内介入微创手术中放置支架是通过人体自然血管通道到达血管病变区,导管植入过程中血管分支会带来路径干扰,影响导管快速到达病变目标区,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所以2D的X线透视图或血管造影无法提供给医生三维的解剖信息,影响手术成功率和导管插入时间。

(4)手术过程中,医生从2D屏幕获取引导影像信息,容易造成手眼不协调的问题。

为解决临床血管内微创诊疗导航手术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不断展开。首先,为了实现影像定量分析,Sandhu等[4]通过实现血管造影图自动分割算法,对血管异常、血管堵塞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但基于2D血管造影图的分析方法,会因不合适的投影角度使图像出现线性放大,导致定量评估精度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作为介入式血管内成像新方式,临床证明IVUS比传统的血管造影对血管成像更清晰,对血管钙化和斑块程度的诊断更准确。Wong等[5]比较了血管造影、血管镜和血管内超声影像对病变血管的管腔直径和面积的评估,认为血管内超声可以正确评估管腔直径大小和内膜缺陷。关于IVUS影像自动分割算法也相继展开[6,7],如利用一些曲线变形和统计学分类的方法。但这些算法需要医生进行较复杂的参数设置且对噪声敏感。特别是对IVUS图像中存在的伪影噪声、Ring-down噪声、导丝噪声和斑块弱边缘等。除了结构影像,一些研究也从血管功能成像出发,采用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染料,利用荧光分子成像对血管进行细胞分子水平成像[8,9],但受限于光学成像的约束、功能成像深度浅,只能实现血管表层微米级成像。

其次为了解决术中X线过度辐射问题,Sandhu等[4]提出利用电磁线圈定位系统跟踪导管导丝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基于X线透视图的追踪方式。但是单一的电磁定位信息并不能直观反映导丝导管与目标血管区域的距离,所以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部分术中X线透视图或者血管造影图,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显著解决辐射量问题。一些研究也提出将磁定位和术前CT影像结合,但该方式缺少术中组织成像,缺少术中组织变形信息,影响导航精度[10]。此外,一些研究利用超声来取代X线透视图,引导血管内诊疗导航。Onogi等[11]提出利用3D超声引导,来判断血管分支与流向并重建血管网来实现血管内治疗。Ormesher等[12]提出利用3D对比度增强的超声来引导血管内导航。但是,术中实时3D超声影像在临床手术中的使用率比较低,所以该方式的临床实用性需进一步提高,而且多普勒超声作为血管常用的成像方式,并没有被有效使用。作为血管内导航方式,利用单一模态的超声影像,其导航精度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为了使术中导航影像更直观,为医生提供三维解剖信息,一种利用多方向透视图来重建3D影像、提供三维导航信息的方法被提出[13]。但这样的方式至少需要3个方向的透视图,才能完成重建,会延长手术时间,且增加了术中辐射量。George等[14]通过外部标志点实现术前MR与术中X-ray影像的融合来引导介入手术,模型实验精度为2.4 mm,未进行动物或病人实验,难以满足临床应用准确性要求。一些研究[15,16]也提出将X-ray透视图与IVUS进行融合,通过在X透视图中分割出血管的中心线,来实现IVUS序列的重排,为医生提供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目标血管,但这样的方式受限于IVUS成像深度问题,无法直观反映出血管分支信息,且提供的三维信息不全,周围组织三维解剖信息无法呈现。这样的结合方式自动化程度差,一般需要医生进行手动干预,临床实用性低。

为解决现有血管内微创介入方式的不足,相关的医疗公司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美国强生公司开发的CARTO Merge(Biosense Webster,USA)系统[17]和圣犹达医疗公司开发的Ensite Nav X(St Jude Medical,USA)系统[18]将术前影像和心肌组织三维重建图进行结合为医生提供三维导航信息,采用磁电双定位(Advanced Catheter Location,ACL)原理,通过电场感知定位导管。该系统能减少射线辐射,但主要基于术前影像,术中实时结构影像信息少,无法提供给医生定量的血管诊断信息,且设备较昂贵。

上述相关研究未能解决临床中影像引导血管内介入诊疗的不足,所以本文从基于影像分析的术前先验、术前术中影像结合与引导、直观的血管内影像引导显示3个方面展开,提出了术中无辐射的影像引导血管内介入诊疗方法,为辐射量少、3D定量、显示直观的影像引导辅助血管内诊疗的实现提供新思路。

2 影像引导血管内精准介入诊疗中的关键技术

2.1 基于术前影像精确分析的先验信息

2.1.1 基于CTA影像的血管变形分析

以颈动脉为研究对象,Ohya等[19]分析了颈动脉周围骨骼(如头骨颌段、颈椎等)对颈动脉5个分支点变形的影响。利用一些常用的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如Mimics、3D slicer对6组病人的两类CT血管影像(CTA)进行分割处理,提取出颈动脉周围骨骼以及颈动脉并标识出5个重要的分支点。为保证分割的准确性,以同一个病人两类CTA数据集分割得到的骨对象的DICE系数>0.95为检测标准。CT扫描过程中,病人位姿的不一致(如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会导致不同病人术前CTA坐标系的不一致。为了保证采集到的多组病人数据在相同的坐标系下,引入了一个新的标准化的坐标系统。该坐标系统以颌面骨段的惯性主轴为主方向建立。把两类CTA影像中得到的骨模型及颈动脉模型过渡到该标准化坐标系后,通过图像配准的方式,获得两类骨模型及颈动脉模型之间的变形量,该变形通过X、Y、Z三个轴方向的平移和旋转欧拉角来表示。为实现两类点集模型的精确配准,使用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最后通过线性回归的方式,分析周围骨组织位移与颈动脉变形之间的关系。基于CTA影像的血管变形分析,确定颈动脉变形先验信息,为术中提高导管导航的准确性,提供一定参考。如利用非侵入式的骨固定转置或者侵入式的头销方式来减少周围骨移位,防止颈动脉变形。或者通过术中周围骨影像与术前骨影像位移测定量来矫正术中颈动脉变形,而不需要术中血管造影成像,从而减少术中辐射量和造影剂的使用。

2.1.2 基于IVUS影像处理的斑块等级分析

血管内超声(IVUS)成像是一种基于导管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可用于辅助诊断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IVUS图像分析或管腔膜和内外膜的自动识别是血管形态学特征定量分析的关键步骤,也为评估病人斑块严重程度提供了参考。血管内超声影像的自动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各种图像噪声(如导丝和环状伪影等),为提高自动分割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将图像纹理特征与血管膜曲线形态特征结合的IVUS影像分割方法。该方法先提取图像的laws纹理特征后,通过训练得到有监督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20]。通过图像测试,得到基于纹理特征的分类结果,利用该分类结果与曲线变形模型[21](如参数变形模型和几何变形模型)结合,实现自动初始曲线获取,自动变形参数调整以及对图像噪声的去除。该方法将图像纹理和血管轮廓拓扑结构结合,克服了传统的变形模型分割算法的不足,可实现自动的IVUS图像术前分析,且参数和初始曲线的自动设置大大减少了临床医生繁杂的手动辅助过程。

2.2 术前、术中影像与电磁定位结合实现术中无辐射影像引导

2.2.1 术前与术中影像融合技术

在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中,2DUS或者X-ray影像由于实时成像的特性,往往被用于对术中组织或者介入导管及设备的成像。但是受限于图像质量和2D影像的限制,单一的术中影像常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术前高质量的CT/MR影像不仅可用于术前诊断,且通过术前术中影像的融合,可提高术中影像的清晰度和影像范围来提供更有效的影像导航信息。在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中,为了减少X线辐射,术中US作为血管血流成像的重要影像模态,可用于术中导航。

但是US影像成像质量低、成像范围有限且对骨头等组织穿透力差,需要与高质量的术前影像融合,来提高术中影像的清晰度。但是,由于两种影像维度和模态的差异,实时的术前与术中影像融合是一个挑战[22]。为解决该问题,在术前利用一个已标定的三维超声探头进行一次扫描,得到术前3D超声影像,并记录探头在跟踪定位系统转置下的位姿。对术中2D超声探头,同样在探头上固定定位小球或线圈,实时记录2D超声探头在术中扫描时在跟踪定位系统下的位姿。为了获得2DUS和3DUS的粗配准关系,需要融合2DUS探头和3DUS探头的标定矩阵和(标定矩阵代表了超声图像坐标系与超声探头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和2D、3D超声探头的位姿信息(如公式1)。对于不同的超声探头,将选择不同的探头标定方法,对于2D探头,设计N-线标定板。改变标定板中的绕线方式,可得到IXI线标定板,用于3D超声探头的标定。2DUS与3DUS的粗配准关系由下式求得:

基于粗配准关系,利用图像信息进一步实现2D-3DUS图像的精配准。考虑到2D-3DUS具有相同的图像模态,图像归一化相关系数是图像间配准优化度量的合适选择,同时结合Powell优化方式得到最优的配准参数。为实现术前3DUS和3DMR的配准,对两组术前影像进行分割处理后,得到组织模型,并在3DSlicer平台下手动完成两者的配准,获得配准关系。融合2DUS-3DUS同模态配准和3DUS-3DMR同维度配准,最终得到术前3DMR-术中2DUS间不同维度不同模态配准关系,如下式

Chen等[23]提出的配准框架将大部分任务(如超声标定、耗时的三维配准等)在术前完成,术中只需完成基于图像信息的局部微调,故可保证配准的速度和精度。以一个动态的心脏模型为研究对象,搭建实验平台,得到的2DUS与3DMR配准结果,见图1。经融合后,术中2DUS与术前3DMR中心室轮廓可实现匹配。

注:a.术中2DUS与术前3DMR影像;b.2DUS-3DMR配准前相对位置关系;c.2DUS-3DMR配准后相对位置关系。

人体正常的呼吸作用会引起组织变形,给图像的配准融合带来困难。为解决该问题,为医生提供更精确的影像信息,一种基于可变弹簧模型的非刚性配准方法被提出[24],通过加入一个物理约束项来保证变形中不违背器官的弹性特征。假设人体器官为弹性体,利用与连接各相邻体素的3D弹簧体作为模拟。配准中以B样条变形的非刚性方式,配准优化度量是图像信息与弹簧势能相结合:

其中,Ei代表图像信息,Ep为弹簧势能,α为权重变量对于同模态影像,图像信息选择平方差,对于不同模态影像选择互信息作为图像信息。该方法不但考虑了不同组织图像信息的一致而且考虑了组织弹性特性(如硬度和柔软度)。该方法对变形影像配准精度高,能更好去除呼吸作用影响。

2.2.2 术前CT/MR影像、术中US结合磁定位引导血管内介入诊疗

传统的术中X-ray影像引导方式,只能提供给医生2D的组织结构信息和介入导管的2D相对位置信息。而且术中需要大量重复的X线辐射并对病人重复注射造影剂。为了实现术中无辐射情况下的血管分支判别,提出了一种结合术中Freehand 2D超声(Doppler效应)、术前3DCT及电磁定位的图像引导血管内导管介入的方式[25]。跟踪系统坐标系下,介入导管的路径和位置通过电磁线圈定位的方式获得。术中Freehand 3D US运行在功率Doppler状态,将得到的US图像、导管路径与术前影像结合,可获得精确的术中血管3D图像,提供给医生目标血管与导管的相对位置信息,进行术中无辐射的影像引导。

该导航方式涉及3个重要的坐标系:病人坐标系、跟踪系统坐标系和术前图像坐标系,这些坐标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流程,见图2。由于导管路径是在电磁跟踪系统坐标系下探测的,所以导管路径能直接过渡到跟踪系统坐标系下。考虑到所记录的导管路径会受到噪声点的影响,使用最小二乘样条曲线拟合,得到一个光滑的导管路径。Freehand的Doppler超声图像利用探头标定矩阵和电磁系统下探头位姿信息,也过渡到电磁跟踪系统坐标系下。对获得的Doppler图像,通过图像分割获得代表血管的彩色像素点,利用这些像素点经三角面片化得到术中血管模型。从导管路径和术中Doppler获得的血管模型,难以得到血管分支信息,因为术中超声成像范围有限。术前CT影像成像质量高,成像范围广,所以将术中影像与术前影像结合,可以解决分支判别的问题。在3D slicer软件平台下对术前CT影像分割,可得到术前图像的血管中心线。导管路径与超声图像中血管中心线已经过渡到了跟踪系统坐标系下。应用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实现术前图像中血管中心线与术中超声图像中血管中心线的自动配准,将术前影像过渡到跟踪系统坐标系下。这样导管路径、术中血管、术前血管都过渡到了相同坐标系下,通过渲染显示为医生提供影像和导管的位置信息,引导血管内介入手术。

注:病人坐标系、跟踪系统坐标系、术前图像坐标系相互转换流程。

术前影像、术中US结合磁定位的血管内引导方法,在动物猪(44.5 kg)颈动脉(血管内直径约3 mm)进行了导管介入实验。实验证实,目标血管分支定位误差为2.4 mm,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引导方式可以准确引导导管介入目标血管进行治疗。

2.3 导航影像直观的显示方式

传统血管内诊疗导航通过屏幕2D显示的方式仅供医生进行二维观察,缺乏对目标血管和血管内病灶的空间信息感知。为医生提供更直观的引导影像显示方式,能让医生对血管内病变情况及介入导管与血管相对位置信息有直接的信息反馈,是影像引导血管内介入诊疗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2.3.1 基于虚拟视觉反馈的无辐射血管内影像引导方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X线透视作为目前导管介入的引导影像,由于缺乏事实的血管内视觉反馈,难以将一个柔性导管放置到形态复杂的目标血管位置。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视觉反馈的无辐射血管内影像引导方法[26]。从术前CTA影像中分割出血管,建立术前信息树(图3a),完成路径规划。术中在介入导管的前端和拐角处固定两个磁定位线圈,并利用数学建模确定两个磁定位线圈固定点与导管形状之间的关系图(图3b)。则术中通过对电磁定位确定线圈处位姿信息,可进一步推导出导管模型形态。为了实现跟踪系统和CT术前影像之间的配准关系,在术前CT扫描时,先在病人的头部和颈部放置一些皮肤标志点。这些标志点在术前CT中的坐标位置可获得,同时利用磁线圈可获得这些标志点在磁定位跟踪系统下的坐标位置。利用基于点配准的方式可获得术前CT影像与磁定位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点配准中利用无迹卡尔曼滤波来减少误差。确定了两个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即可确定导管在术前CT信息树中的位姿信息。最后通过导管位姿来确定虚拟内窥镜的视角和镜头方向,基于虚拟内窥镜技术,实现虚拟视觉反馈,获得血管内成像图。所以通过将电磁跟踪与虚拟血管成像和路径规划相结合,为柔性导管介入提高直观的视觉反馈导航图像,从而减少术中X线辐射和对比剂剂量。

为了验证基于虚拟视觉反馈的无辐射血管内影像引导方法,搭建了颅骨模型颈动脉导管介入系统(图4)。术前采集CT影像,图像尺寸为512×512×258,物理分辨率为0.43 mm×0.43 mm×0.7 mm。术前CT影像与电磁跟踪系统配置误差为0.73 mm。该方法的导管定位精度为(1.80±0.85)mm。在一名专业临床医生的帮助下,利用提出的影像引导方式,在5 min内成功地将导管放置到目标位置处。传统影像导航方式下,往往需要20 min~2 h的导管放置时间,这取决于病人情况和医生技能。初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注:a.术前路径规划与血管信息树;b.双线圈导管定位;c.视觉反馈导航图像。

2.3.2 原位透视融合显示与血管内诊疗影像引导

DSA和X线透视作为引导影像通过2D屏幕显示的方式,需要医生在屏幕和患者病灶区域之间进行视野切换,来判断手术入口、介入导管和目标血管之间的相对位置。这样就会带来手眼不协调问题,且2D屏幕导航显示方式缺乏深度空间信息感知。原位透视融合显示技术[27,28]能够提供给医生叠加到真实病灶组织中的医学影像信息,见图5。该显示导航方式能够满足三维原位可视化的临床需求,解决手眼不协调问题,提高导航精度。该技术已经应用于膝关节、导针穿刺、牙科和微创手术模型、动物实验中,也将进一步被应用到血管内介入诊疗中。

3 结论与展望

医学影像分析与引导为血管内微创精准介入诊疗提供了可能,辅助医生判断介入装置或导管与目标血管病灶区和周边组织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保证血管内手术的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是传统的术中X-ray、DSA影像引导的方式,只能提供给医生2D引导信息,术中过于依赖医生经验,对术前影像未有效利用,且2D屏幕的显示方式很不直观。另外,术中重复的X线辐射和造影剂的使用会带来不安全因素。

本文从基于术前影像精确分析的先验信息、术前、术中影像与电磁定位结合,实现术中无辐射影像引导和导航影像直观的显示方式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了目前影像分析与引导在血管内介入诊疗中的关键技术。术前影像分析主要包括基于术前CTA影像的血管变形分析和基于IVUS影像处理的斑块等级分析。通过术前影像分析为医生提供组织和病情的先验信息,辅助术中治疗。术前术中影像结合与引导包括术前与术中影像融合技术及术前影像、术中影像结合磁定位引导血管内介入导航方法。术前术中影像并与磁定位跟踪结合,可实现术中3D影像信息和无辐射的术中导航环境。导航影像直观的显示方式部分主要介绍了基于虚拟相机的血管内虚拟视觉反馈技术和原位透视融合显示技术。直观的显示方式能够解决手眼不协调问题,提高导管介入效率和精度。相较于传统的X线导航血管内介入诊疗的方式,本文介绍的影像引导血管内介入诊疗的相关技术为3D直观术中无辐射的影像引导血管内介入诊疗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制约,如图像处理的实时性和US影像对组织成像质量需要提高,且所提出的技术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实现系统效率与可行性的评估。

可以预见,安全精确的血管内影像导航方式是血管内介入诊疗重要的发展方向。其相关研究包括:①影像分析的精确定量化,即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相关处理算法,实现影像的定量化分析;②术前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与术中高时间分辨率影像结合,通过时空分辨率互补来丰富导航影像;③通过新型影像显示方式来提高导航影像的直观性;④开发设计诊疗一体化的介入设备,在诊断的同时进行高效治疗。引导方式的安全性、导航影像的精确直观性,以及介入设备的诊疗一体化将会为更精准安全的血管内微创介入诊疗提供可能。

摘要:血管类疾病作为全球头号死因,其诊断与治疗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原因,微创介入诊疗成为血管内疾病治疗的新趋势。而血管内介入诊疗需要借助于术中影像的引导,如术中2D X线透视图。但是X线透视图引导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术前影像的定量分析不足;缺少对介入装置及组织的三维实时影像且影像显示方式不直观;术中依赖重复的X线照射会带来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基于影像分析的术前先验、术前术中影像结合及引导、直观的影像显示3方面展开,提出了术中无辐射的影像引导血管内介入诊疗方法,为医生提供3D定量、显示直观的影像引导信息,辅助血管内诊疗。

介入诊疗流程图 篇3

卫生部:接受介入诊疗,应选三级医院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主要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 由于目前宣称开展这项技术的机构越来越多,卫生部最近发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其中特别规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原则上只能在三级医院中开展,并且还要符合一些条件,比如,要求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医生要求有5年以上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县级以下二级医院暂不允许开展,拟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县级以上二级医院应当符合更多条件。

王陇德院士:中老年人锻炼,不宜过度负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最近在一次健康报告中称,体育健身对维护健康意义重大,非常值得推崇。但是,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爬山是中老年人最好的锻炼方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王陇德指出:“人老腿先老”,中老年人大多都有关节软骨老化,过度的负重活动(包括爬山),可加速其退化和磨损。为此,他提出了3点建议。①锻炼频度:每周至少三次;②锻炼时间: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③锻炼强度:心率最好达到170减去本人年龄所得的数字,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负重锻炼。

数据

10%成年人有颈椎或腰椎疾患

研究人员对北京地区3000余名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发现,颈椎病患病率为13%;女性患病率(16%)高于男性(10%);小于45岁、45~59岁、60~74岁和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8%、20%、19%和10%。腰椎病患病率为9%;女性患病率(10%)高于男性(8%);小于45岁、45~59岁、60~74岁和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4%、13%、16%和12%。研究中所涉及的颈椎、腰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增生性颈椎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研究人员指出,工作压力较大、不良生活习惯、缺乏适量运动等是造成颈椎、腰椎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调查提示,女性、45~74岁的中老年人是颈椎病的高危人群, 75岁以上的人群是腰椎病的高危人群。属于高危人群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北京积水潭医院及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2.3亿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最近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告估计,我国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患者总人数已达2.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专家指出,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心血管病发病人数增长的主要因素。比如,体力活动明显不足,其中我国男性体力活动量在10年间减少了27.8%,女性减少36.9%。肥胖或超重问题也比较严重,18岁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5亿和7000万。另外,我国成人血脂异常者占18.6%,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

富含大豆蛋白膳食有助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美国杜兰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富含大豆蛋白的膳食有助于控制人体血压。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临床试验,300多位受试者被分成三组,分别每天摄入40克大豆蛋白、碳水化合物补充剂,或是其他膳食物质。8周后,服用大豆蛋白的受试组,其收缩压平均降低了2毫米汞柱,而舒张压也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早前美国其他研究数据推算,收缩压下降2毫米汞柱,人们因中风死亡的风险将降低6%,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将降低4%,而总体死亡风险将降低3%。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可以将膳食中的部分精米、白面等替换成富含大豆蛋白的食品或饮料,如豆腐、豆浆、豆芽等,并认为这会是有助改善血压的一种重要的营养干预措施。

抗氧化营养素有助减少听力下降

老年性耳聋是全球听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寻这类疾病的危险因素,以便减少其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朵中一些部位的血液供应逐渐减少,产生大量的活性氧,造成耳蜗等结构的受损。有专家提出,抗氧化营养素可以减少氧化损伤,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性耳聋的风险。

介入诊疗流程图 篇4

1、拟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数量的诊断性心导管

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50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例和不少于2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0例导管消融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10例起搏器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5例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1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3、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

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4、境外接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年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医务部

前期介入项目报建流程 篇5

前期条件:土地未摘牌挂,但已与政府签订(土地出让)意向协议

操 作 程 序

1、对所要开发建设地块现场考察;

2、召开专题会议,确认使用功能;

3、地质勘测及规划设计;

4、与区政府(管委会)协调确认土地“场平”事宜;

5、编制可研报告或《初步认证方案》

6、发改委立项;

7、参加管委会牵头召开的《初步认证方案》会审;

国土、建设、消防、市政、环保、发改委、电力、水务、电信

8、市(县)级主管领导召集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醒目最终会审;

9、图纸图审;

10、环评报告;

11、民用建筑的人防审批;

12、建筑白蚁防治工程(合同书)

13、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因属提前介入项目,相关材料仅限递送到受理窗口,暂无相关批复文件或许可证件的发放,相关批复及许可证待土地摘牌后补领

工 作 标 准

根据政府提供的地形红线图,确认实际地形 及地貌,并拍照存档;

企业内部规划,建筑的基本布局及使用功能; 相应资质的勘测及设计机构出具报告及图纸 确保建设地块达到“三通一平”的基本条件,与政府(管委会)推进科正式工作对接; 阐述企业及项目情况,投资额度、规模,工艺流程,环境保护,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 与发改委进行工作对接,开具项目联系单; 会前提供企业执照、组织代码、税证、可研报告或《初步认证方案》、发改委的《项目联系单》、设计蓝图等相关资料,参加会审由开发单位现进行企业及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再由设计单位对设计蓝图及认证方案进行讲解,最后收集及整理各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完善《初步认证方案》; 决定报建项目是否可以正式列为提前介入项目,如是则开具《提前介入联系单》;

相应资质的图审机构对项目蓝图进行检验; 相应资质的环评机构对项目环境影响及因素进行评测,企业需提供发改委的项目联系单,可研报告或《初步认证方案》,产品工艺流程、污水处理等相关文件和资料,环评报告完成后递交政府环保部门,待审批后取得环评批复;

提供建筑总评、发改委批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建筑面积详细表并加盖技术章、人防审批表格(企业公章);

提供建筑平面图及发改委批文,签署合同; 申请表格各三份、发改委批文及提前介入联系单、图审后的总平图三份、施工图纸及建施图纸各一套、施工图电子光盘一份、工程设计及工程勘察合同原件各一份、白蚁预防合同书三份、环评审批意见三份、人防合格证一份、地质勘察报告一份;

介入诊疗流程图 篇6

一、适应证

(1)腹主动脉瘤的直径大于或等于5.5cm者。(2)随访过程中其直径每年增加超过1cm者。(3)有症状的腹主动脉瘤。

(4)动脉瘤直径4.5-5.5cm者,患者及家属意愿强烈,可行腔内治疗。

二、相对禁忌证:

近端瘤颈直径>28mm;瘤颈长度<15m m;瘤颈角度>60°;瘤颈呈圆锥形(瘤颈近远端直径差>4mm);腹主动脉分叉处直径<18m m;髂动脉直径<7mm;髂动脉严重扭曲或双侧髂动脉瘤等。

三、禁忌症

1.腹主动脉瘤的位置或形态不适于腔内隔绝手术者,如范围广泛的胸腹主动脉瘤或近端瘤颈<1.5cm因而无法固定移植物者。但近年已开发出近端带有裸支架的移植物,近肾腹主动脉瘤已经不是绝对禁忌证。

2.导入通路病变使手术难以完成者,如双侧髂动脉严重狭窄扭曲以至导丝、导管不能通过。

3.有严重伴发病,如严重心肌供血不足、心律失常、难以纠正的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障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

4.并存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不超过1年者。5.穿刺部位局部感染及高热者。

6.1个月之内的大面积脑血管意外或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7.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1.基本完善项目

术前需患者及其家属签署《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知情同意书》。2.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检测;

(3)12导联心电图、胸片、彩超(心脏、腹部、颈动脉及双下肢血管)检查;

(4)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检查(如近期已查,可不再重复检查); 3.特殊检查项目:(1)主动脉CTA评估血管条件。

(2)头颅 CT 检查:近期(1月内)有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同时伴有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

五、术期用药选择:

1.根据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对症治疗。2.控制心室率100-120/60-80mmHg,控制心室率60-70次/分

3.术前 30 分钟内如需要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4.认真做好穿刺、置管部位的皮肤准备。

六、手术详细步骤:

1.选择髂动脉通畅的一侧,在腹股沟韧带下沿股动脉走行以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导入5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

2.经导鞘送入导丝至腹主动脉,沿导丝送入猪尾巴导管到第12胸椎水平,撤出导丝,行主动脉造影。

3.在监视屏上做相应标记后,准确测量瘤颈和瘤体的长度和直径、髂总动脉直径、肾动脉开口至髂内动脉开口的距离,并与术前螺旋CT和磁共振动脉造影结果对照,据此选择适当口径和长度的移植物。

4.穿刺对侧股动脉,植入6F动脉鞘,双侧股动脉预埋血管缝合器缝线。5.插入超强导丝后退出造影导管,沿导丝导入标记导管至腹主动脉。当移植物上缘到达肾动脉开口水平释放移植物的前端(2节),再次造影证实移植物前端与肾动脉开口位置,逐渐释放支架,直至短臂弹出。

6.保持固定移植物输送杆,经对侧股动脉送入泥鳅导丝经短臂开口至升主动脉,送入标记导管至支架内,退出导丝造影证实标记导管位于支架内并测量接腿支架长度,经标记导管送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退出标记导管,经对侧股动脉送入移植物至短臂内,准确定位后,释放该单支,使其自动张开,与移植物短臂妥善连接连接部分至少要重叠一节支架的长度,远段固定于髂动脉血管壁上。

7.释放对侧主体,再次做腹主动脉造影,观察移植物和肾动脉、髂动脉是否通畅,移植物有无扭曲、异位,近端和远端有无内漏,必要时球囊扩张。8.证实瘤体已被完全隔绝后,退出标记导管,双侧股动脉缝合止血,加压包扎后返病房

七、术中注意要点

1.近肾(瘤颈长度<1.5cm)腹主动脉瘤不能使用普通移植物,应使用近端带裸支架、即近端1.5~2.0cm一段支架外没有人造血管覆盖的移植物。这种支架可以固定在肾动脉开口部位或开口以上的动脉壁上而不会阻断肾动脉的血流。2.导入动脉狭窄者,可先行球囊扩张,再插入导丝和导管。如不能成功扩张,需通过辅助手术经腹膜外途径显露髂总动脉,直接插入导丝和导管。

3.在释放近端移植物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肾动脉通畅情况,避免误闭肾动脉。如误闭不幸发生,应尽量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将充张适当的球囊保留于原位,藉助血流冲击带动球囊和移植物一同下移,直到肾动脉开口开放。确实无法补救时,应紧急施行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

4.放置分叉形移植物时,要掌握好移植物的三维位置,谨防移植物短臂在转向状态下被释放。一旦发生短臂位置错误,可试行将导丝导入短臂以帮助其与随后导入的单支人造血管对接,若原导丝无法导入短臂,或虽然导入短臂但仍无法实现对接,则应放弃此种尝试,改从一侧肱动脉插入导丝,经移植物主体和短臂出口导入髂动脉,以两头持引导丝法完成与单支人造血管的对接。5.两段移植物的对接,必须重叠一节支架(2cm)的长度,严防滑脱造成严重内漏。一旦发生滑脱,应另选一段口径适宜的移植物,经原导丝导入,将滑脱的两端对接起来。若无法按原导丝导入,可经两头持引导丝导入。6.扩张移植物远侧端时,应掌握好力度,防止造成动脉破裂。一旦发生破裂,可立即用球囊阻断破裂部位,暂时控制出血,同时准备一段口径适宜的移植物,导入至适当部位,将破裂处封闭隔绝。

八、术后处理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严密监护24h。

2.注意观察有无内出血征象以及下肢血供(足背动脉搏动)情况。3.一般无需继续抗凝。

4.术后可以进食,次日可以下床活动。

九、并发症

1.内漏 发生率约7%~20%。持续存在的内瘘可导致腔内隔绝术失败,瘤体继续扩大甚至破裂。发生内漏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适应证选择不当(瘤颈血管壁斑块钙化,瘤颈严重扭曲,动脉瘤壁大量斑块使移植物变形等);②移植物类型选择不当;③移植物口径和长度不适当;④未曾处理仍保持通畅的腰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继发性内漏可以通过手术结束前腹主动脉造影发现;延迟性内漏的诊断则有赖于定期的严密随诊。近端内漏后果最为严重,应在手术中即时解决。可用球囊在瘤颈部做适当扩张,或添加一段套管,一般可以奏效。如仍有大量内漏,应果断施行传统手术,以免发生破裂。远端附着点内漏大多由移植物与动脉口径不匹配造成,延长一段移植物通常有效,但应避免同时隔绝双侧髂内动脉。

2.肾动脉闭塞

肾动脉闭塞大多在释放移植物后立刻发生。原因是定位不准确或操作失误,致使带膜支架覆盖了肾动脉开口。少数病人发生手术后延迟性肾动脉闭塞,可能与移植物裸支架超肾动脉固定对肾动脉血流动力学产生干扰有关。肾动脉闭塞会导致肾功能减退和高血压,但若肾梗死面积不很大,肾功能有逆转可能,高血压也可用药物控制。如果肾动脉完全闭塞,需行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手术。

3.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

有些病人手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一般不超过38.5℃,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一过性C-反应蛋白升高,但无感染证据,故笼统称之为“术后综合征”。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瘤腔内血栓形成后的吸收、移植物的异物反应、移植物对血细胞的机械性破坏等因素有关。对症治疗可用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吲哚美辛)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一般可以奏效。

4.缺血性结肠炎

多发生于乙状结肠,主要原因是肠系膜下动脉封堵后乙状结肠侧支循环供血不足。因此,两侧髂内动脉不宜同时隔绝或栓塞,至少保留一侧通畅。即时发生乙状结肠缺血病死率甚高(>50%),但很少见。在腔内隔绝术后,多数缺血是由逐渐发生的髂内动脉闭塞引起,病情呈渐进性,从出现症状到发生肠坏死有一个过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主要症状是腹痛,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苍白、水肿或散在出血点便可确诊。使用血管扩张剂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微循环的药物,促使侧支循环尽快建立是主要治疗措施,效果尚好。若发生肠坏死,只能手术切除。

5.截瘫

截瘫为腔内修复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6%-12%,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注意预防及治疗方法有:脑脊液引流、控制血压、糖皮质类固醇、低温及物理治疗。

6.穿刺并发症防治

(1)穿刺股动脉时勿太靠近腹股沟韧带。

(2)对应血管扭曲可使用抗折长鞘或者可调弯鞘。

(3)穿刺出现血肿或者假性动脉瘤需充分压迫止血,必要时外科切开缝合。

7.造影剂肾病

预防: ①.对高危患者应严格掌握造影的适应证: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造影剂,必须行造影检查者,应保证充分足够血容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积极预防造影剂相关的肾损害。

②.水化:造影前的充分水化和纠正血容量不足,可减轻造影剂的肾毒性,对于高危患者,特别是已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或多发性骨髓瘤者尤其重要。

③.调整治疗用药:造影术前24~48h应停用非类固醇消炎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其他潜在肾毒性药物,改用钙通道阻滞剂控制血压,可对抗造影剂的缩血管作用。糖尿病患者应停用二甲双胍。

④.选用等渗性造影剂:已有肾功能损害(SCr> 1 40 μmol/L)的患者应尽量使用非离子型、低渗或等渗造影剂,并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而。肾功能正常者,使用新型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并不能降低肾损害的发生率及程度。

⑤.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可促进NO合成,舒张血管,通过减轻直接氧化应激损伤和改善肾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减轻造影剂的肾毒性。

介入诊疗流程图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拟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62例, 其中男42例, 女20例, 年龄46~70岁, 平均 (56.4±11.2) 岁。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 2组患者一般情况相匹配。实验组接受本研究制定的完善的术前指导方案,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1.2 方法

(1) 2组患者均于术前1d清晨8时左右测量血压及心率 (用上海生产的台试血压计和护士专用秒表) , 作为病人的基础血压及心率。2组患者在术前3min再次测量血压及心率, 并与术前1d测量的数据作比较。 (2) 护士在术前1d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和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 并配以图片、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Flash动画以及冠状动脉造影视频录像, 以上内容均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播放给患者观看, 并告知患者应对术后并发症的具体预防方法, 并训练一侧下肢制动状态下患者床上平卧排尿的方法, 直至能顺利排出尿液;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术前教育和健康准备, 口头告知手术过程、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2组患者的术前健康教育均挑选临床经验、社会经验及专业素质较高的护士进行讲解。 (3) 护士测量术前血压 (收缩压) 、心率, 观察术后1d2组患者排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情况, 并进行详细记录。 (4)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组患者心率、血压 (收缩压) 的测量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及心率随着手术时间的临近而增加, 但实验组增加程度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2) 2组患者术后发生排尿困难和尿潴留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有一定的创伤性, 患者因对手术缺乏信心、过分关心手术过程、手术结果以及担心可能出现并发症 (如脑卒中、死亡) 等因素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2]。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 表现为对某一事件过分担心、紧张、恐惧或担心某一不良事件即将发生[3]。研究表明, 焦虑能激活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机能轴和交感神经系统, 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4,5], 容易再次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缺血加重[6]。当反应过于剧烈时, 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 甚至个别患者产生恐惧心理以至于放弃手术从而失去诊疗机会[7]。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术前健康教育和详细、具体的术前指导是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护理手段, 能够减轻病人的焦虑[8]。因此, 如何有效地帮助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减轻术前焦虑情绪, 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治疗, 已成为广大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者日益关切的问题。

冠脉介入诊疗术前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及心血管内科导管室环境、仪器、设备、手术有关问题认知能力差, 往往导致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 以致手术产生焦虑性高血压, 心率加快和行为异常 (烦躁不安、与医护人员合作差) , 严重影响了围手术期的准备, 术前进行心理学调查, 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学干预, 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利于冠脉介入诊疗手术顺利进行。本研究对手术患者手术前1d血压、心率的监测进行比较, 并对实验组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心理干预, 从表1、2中可以看出2组的心率、血压是随手术的临近而递增的, 提示2组患者术前心理应激的程度随手术的临近而增强。但对照组患者心率、血压值的波动程度比实验组更大, 2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主要原因是对手术环境不熟悉, 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害怕手术带来的痛苦, 从而引起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实验组变化值偏小, 主要原因与护士为其提供了完善的心理干预的措施, 使患者了解整个手术过程, 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心理准备有关, 避免了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不符时产生的心理反应, 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手术, 所以实验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人员术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 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起到药物难以取代的作用。

冠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需平卧且术侧肢体制动10余小时, 部分病人因不习惯卧床排尿和担心伤口出血而精神高度紧张, 出现排尿困难。如不进行有效的床上排尿训练则会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有资料研究证明, 通过全程护理干预及护理人员的协助, 术前患者积极主动配合训练, 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减少[9]。本研究中表3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第1次床上排尿指标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说明术前床上排尿训练能有效的减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 经采用完善的术前指导和教育后, 有效的缓解术前紧张情绪、减少床上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 通过术前逐步量化的健康教育,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更好的配合手术的进行, 使其安全的渡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1]潘宁萍.冠心病介八诊疗术后并发症厦其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9 (19) :837~839.

[2]Chair SY, Thompson DR.Patient teaching prior to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Hong Kong[J].J Clin Nurs, 2005, 14 (1) :114~115.

[3]An K, De Jong MJ, Riegel BJ, et al.A cross-sectional examination of changes in anxiety earl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Heart Lung, 2004, 33 (2) :75~82.

[4]Bally K, Campbell D, Chesnick K, et al.Effects of patient-controlled music therapy du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on procedural painand anxjety distress syndrome[J].Crit Care Nurse, 2003, 23 (2) :50~58.

[5]Chair SY, Thompson DR.Patient teaching prior to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Hong Kong[J].Clin Nurs, 2005, 14 (1) :114~115.

[6]沈思媚, 黄晓丹.心理疏导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焦虑和心肌缺血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4) :99~100.

[7]徐静, 邵素云, 周静, 等.术前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 (1) :97~99.

[8]王秀香.健康教育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血压和情绪状态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09, 15 (21) :130~131.

介入诊疗流程图 篇8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视频宣教;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32-02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进步,器械的改进,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已广泛在临床中应用。因经桡动脉其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术后不需要卧床休息,能立即行走,并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日,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点[1]而被患者乐于接受。但心脏诊疗毕竟是有创性的操作技术,风险高。由于患者对手术过程不能正确理解,常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并且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为了减轻患者的压力,术前保持良好心态,利于介入诊疗的的顺利实施和患者的早日康复。我们对120例患者进行术前介入视频宣教,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要求

首先,选择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者进入实验组。2010年上半年在我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128例,Allen试验阳性者120例,女66例,男54例,年龄27~82岁,平均57岁。诊断:冠心病 前壁心梗23例,下壁心梗32例,心绞痛65例,其中合并高血压78例,糖尿病30例,冠状动脉腔支架植入术(PCI)69例. 按随机、平均原则把120例患者分成视频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诊断、合并症均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2 具体措施

2.1 对照组:病房护士给予冠脉介入护理常规指导。内容如下:首先,向换者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知识宣教,如:发病原因、诱因、饮食、治疗等。其次,介绍冠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大致过程以及手术成功后的获益。最后,向患者介绍经桡动脉途径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不需卧床,术后病人可立即行走,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告知患者术前晚保证充分的睡眠,术前不需禁食,术前一餐六成饱为宜,指导在手术六小时以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口服量达300mg,指导患者练习有效咳嗽、吸气、闭气以便术中顺利配合手术。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如:多饮水、按时服药等。并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增强信心。

2.2 视频组:给予冠脉介入护理常规。同时把PCI手术过程从穿刺到造影到支架释放再到患者走出导管室制成的断片由导管室护士放给患者及家属观看,使患者对介入有一个感性认识,解除其对介入的陌生和恐惧心理。对每位患者确定手术后进行宣教。观看短片过程中,导管室护士针对患者疑虑给予解释和疏导,使患者对冠脉介入诊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3 测量指标与措施

2.3.1 心理状况: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患者的心理压力,测量时间为确定手术后、手术前各1次,指定人员统计分值,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变化情况。

2.3.2 血压、心率的测量:采用 麦瑞多功能监护仪测量患者术中血压、心率。

2.3.4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两组计量资料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部分数据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见表1。

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确定手术后SAS评分差异不大(P>0.05),手术前SA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视频宣教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2 两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变化值的比较,见表2。

表2结果显示,对照组收缩压差值、舒张压差值和心率差值均明显高于视频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

4 讨论

由于多数冠心病患者发病急,生活不能自理,心理状态欠佳,对冠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可靠性了解不足,害怕疼痛,怕身体不能耐受,又担心预后,进而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2]。而视频宣教有其独特的优点,通过逼真的音频和视频效果让患者有一种参加手术感觉,再加上护士的解析,加深了患者的理解,消除对手术的神秘感和恐惧,使患者建立自信心,提高了机体的应激能力,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减轻了患者躯体性和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稳定患者心率和血压的作用,使手术顺利完成。从表1和表2结果可以看出,采取视频宣教后,视频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收缩压差值、舒张压差值和心率差值均明显高于视频组(P<0.05或P<0.01),说明采取视频宣教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躯体的应激反应,保持心率、血压稳定,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王春艳,隋洪波.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09,33(3):338

上一篇:《我就是数学》心得体会下一篇:质量审核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