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择题巧法

2024-06-10

高中地理选择题巧法(共6篇)

高中地理选择题巧法 篇1

高中地理学习中,有许多规律性知识需要记忆和理解,如果运用一些技巧,在做题时,就能立竿见影,出奇制胜,省去繁琐的思考过程,节省宝贵的时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选择题巧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选择题巧法

一是排除法:如对于给定的条件是多个的题目,可先根据题目的某一条件,在被选项中找出符合这一条件的对象,其余淘汰,缩小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中逐渐进一步淘汰,更后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如果肯定某个是对的,那么排除没有该选项的也可以。

反证法:是通过证明逆命题是错误的,从而得出命题的正确性。

信息转换法:将题目中的信息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内容或便于理解的形式,达到化难为易、快速求解的目的。

图解法:根据作图来辅助解答。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像等方面,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以图解文有助于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数据比较法:有些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定量分析,并对一些相关的量和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高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三】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及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模板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点作答,答题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中地理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高中地理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高中地理答题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名称。

(4)高中地理答题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

高中地理选择题巧法 篇2

一、“同课异构”之后的追问

近几年来,基于“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研究的载体与考察分析的标本。新课标背景下,同一具体内容标准取代了以往的同一“课题”,为参与“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老师们所共同面对。比如,在我县组织的高中青年教师优课竞赛活动中,参赛老师面对的只有比赛主办方所提供的“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参赛老师有10 天时间去完成各自的教学设计。

以往比赛,为了解教师个体在课程理解水平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方面的真实情况,往往都是临赛前才公布“课题”,将了解参赛者独立教学设计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次打破常规,提前公布是为了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课程资源、素材等,避免以往出现的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雷同的现象。虽然,从比赛公平性来说,可能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外人参与的“集体智慧”成分在内,但是这次活动的目的不单是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等次之分,而且更主要的是借助比赛来实现地理课程实践中新理念、新方法的普及与推广。从这个视角来考量,多数参赛老师算是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经过充分准备的老师们没有让大家失望,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真正体现了比赛活动“异构”设计的初衷。

出于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教学研究意义的重视,笔者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观察、及时地记录,而且在活动过后仔细地翻看听课笔记,对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细节进行回忆、分析、反思、小结。总体上看,每节课在知识内容、教学素材、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情境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撇开教师素质、方法选择等个体因素,仍可以发现包含上述五方面在内的教学内容选择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内容的适切性不足;内容的地理性不突出;内容空洞、庞杂,不够具体;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由此引发这样的追问:在新课程倡导并鼓励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同时,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有没有“边界”?这种选择的自主性会不会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如何处理好自主性与规定性之间的平衡?总而言之,就是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概念的理解

地理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一般有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分别对应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因此,对教学内容概念的理解往往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相联系。

课程内容的概念有宏观与微观理解两种,其中微观层次的理解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本文所指即基于微观层面的视角,具体到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地理方法、地理学习的态度等要素。其中暗含了结构化的思想,比宏观层面的理解更为深入。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表述,不能轻易改变,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规定性”。其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如果说课程内容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教”,即教学素材搜集与组织的问题。地理教材不仅为教学准备了充分的素材,而且按照知识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这些素材进行结构化组织。这些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而非对象。在素材之外,教材内容还为教师教学提供基本的操作框架、步骤和方法指引,以及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引。换言之,教材不仅要方便于教师的教学,而且还要方便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服务于教学目的、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是从社会文化、学科知识等课程内容当中选择并结合学生学习经验组织在一起的。按照时间尺度的长短,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本文专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活动的全部。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尽管重要,但不能直接作用于师生而成为学习的对象。教材内容包括一切有效地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学内容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和传递的一切材料和信息,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法处理的种种结果,它具备了教材内容所无法包含的内涵,涉及教师的主观作用,因此隐藏着种种不确定性。可见,从课程内容到教材内容再到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大片的开阔地带供教师自主发挥,教师也因此不得不面对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虽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来源、选择的方式等做出思考,但是从平衡自主性与规定性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无疑起着基础的、核心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宏观上看,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首先有利于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这两大价值追求的实现,同时微观上又要为达成具体教学目标而服务。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紧扣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学内容固然体现着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创造性,但追求特色和个性也必须以“标准”为前提。因此,教学内容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不能离开课程标准这一根本的依据,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基本导向。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地理课程目标。追求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必须把握好相关课程内容的核心,选准教学内容,这应该成为地理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时的自觉。

比如在准备“人口迁移”的教学内容时,须对内容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进行认真的解读,从而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人口迁移的原因”是本“标准”教学的主要知识目标;而通过“举例说明”则体现的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能力目标的要求;对“本地人口资料”的搜集、分析过程,则蕴含着情感(对家乡的关心、热爱)、态度(严谨的数据搜集、分析态度)和思维能力目标。然后,围绕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2.体现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科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具有研究范围广、研究方法多、对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综合以及对如何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视等特点。我国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紧扣人地关系主线,注意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还要突出观察、研究的地理视角。

在“人口迁移”教学内容选择时,应当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人口分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典型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导致人口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即人口迁移)的地理背景。比如2014年6 月份伊拉克内战导致的难民潮,因发生突然、短暂而容易被学生察觉与理解。而在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农村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的变化,进而思考农村中的“人到哪儿去了”时,会因这种人口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缓慢而不易被察觉。这样也为学生研究、理解地理事象空间分布变化提供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对照。这些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让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更加容易、透彻,对地理科学本质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刻。

3.突出地理知识的基础性

地理科学与地理学科之间有着不同的性质。华东师大的陈澄教授指出,“地理学科的内容应该是地理科学中公认的基本概念、原理、事实和最近成果,并且地理学科的内容还受制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选择地理学科中那些基础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材料和学生可以接受的地理基本原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既能够“知其然”,又能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经由教学内容的学习,既促进了地理知识的生成与地理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学生将审视的目光从地理环境转向自身,从而实现地理意识与地理观念的养成。这种“基础性”已经超出了传统“双基”的范畴,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地理观念等基础素质也收纳其中。

就“人口迁移”的课程目标达成而言,人口迁移的定义、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应该是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这样的内容选择及其组织顺序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口迁移的案例也是本“标准”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内容,它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外地的,这要视资料取得的条件与使用价值等情况而定。强调地理知识的基础性,也是为了对选择的范围进行必要的限制,以避免它的“知识触角”一不小心伸展到其他相邻学科的领域内。

4.体现地理教学的思想性

吴传钧院士曾指出地理教育应当重视以下四个方面:地域差异性的观点、生产建设须因地制宜的观点、综合分析的观点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其中人地协调是核心。这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了课程倡导的主要地理观念,其背后的“灵魂”就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它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象的观念和规则,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思想,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地理教学应该在帮助他们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思想和地理观念。

以“人口迁移”的教学为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比如选择那些因生态退耕而移民的案例,以便通过人口迁移前后的人类活动方式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对比,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水平。

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那些具有地理思维含量的教学内容,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些内容应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组织起来,要体现思维的连贯性和探究的准确性,以引导学生按照思维的规律,有深度、有广度、有角度、有梯度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5.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地理新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另外,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选择身边的地理事象与案例;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使之生活化。如“人口迁移”的教学内容选择,应更多从学生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入手。这个案例可以是某个学生家庭,可以是当地某个知名人士家庭迁移的案例,等等。

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和抽象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观念。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以教学内容选择为主的教学准备过程的重要性,它是课程内容的技术化和微观化,而且必须考虑与教学活动相适应。选择的内容既有具体的实例,也有理论模型的建构,包含了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思维顺序,通过案例说明观点,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促进科学精神、科研能力的形成。

摘要:对于同一内容标准,参与“同课异构”的老师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这之后也引发了关于教师理解的“自主性”与课标的“规定性”等的关注与追问,特别是其中有关如何平衡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与课程的规定性的问题。在理解教学内容概念的基础上,领会与贯彻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是一线教师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参考文献

[1]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以英语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求解高中数学选择题的三个巧法 篇3

关键词:选择題;巧法;高中数学

方法一:特例法

从题干出发,通过选取特殊情况代入,将问题特殊化或构造满足题设条件的特殊函数或图形位置,进行判断.特殊化法是“小题小做”的重要策略,要注意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可使用,特殊情况可能是:特殊值、特殊点、特殊位置、特殊函数等.

【例1】如果a1,a2,…,a8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差数列,公差d≠0,那么( )

A.a1a8>a4a5 B.a1a8a4+a5 D.a1a8=a4a5

【解析】取特殊数列1,2,3,4,5,6,7,8,显然只有1×8<4×5成立.

【答案】B

【例2】(2015·四川高考)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6,| |=4.若点M,N满足 =3 , =2 ,则 · =

( )

A.20 B.15 C.9 D.6

【解析】(特例法)

若四边形ABCD为矩形,建系如图1.

由 =3 , =2 ,

知M(6,3),N(4,4)

∴ =(6,3), =(2,-1),

· =6×2+3×(-1)=9.

【答案】C

特例法具有简化运算和推理的功效,比较适用于题目中含有字母或具有一般性结论的选择题,但用特例法解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取特例尽可能简单,有利于计算和推理;

第二,若在不同的特殊情况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论相符,则应选另一特例情况再检验,或改用其他方法求解.

【例3】如图2,在棱柱的侧棱A1A和B1B上各有一动点P,Q满足A1P=BQ,过P,Q,C三点的截面把棱柱分成两部分,则其体积之比为( )

图1

A.3∶1 B.2∶1 C.4∶1 D.5∶1

【解析】将P,Q置于特殊位置:P→A1,Q→B,此时仍满足条件A1P=BQ(=0),则有V =V = V ,故过P,Q,C三点的截面把棱柱分成的两部分的体积之比为2∶1.

【答案】B

方法二:构造法

用构造法解客观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和结论的特殊性构造出新的数学模型,从而简化推理与计算过程,使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得到解决,它需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积累,需要从一般的方法原理中进行提炼概括,积极联想,横向类比,从曾经遇到的类似问题中寻找灵感,构造出相应的具体的数学模型,使问题简化.

【例4】如图3,已知球O的面上有四点A,B,C,D,DA⊥平面ABC,AB⊥BC,DA=AB=BC= ,则球O的体积等于( )

A.4π B.3π C.2π D.π

图3

【解析】如图4,以DA,AB,BC为棱长构造正方体,设正方体的外接球O的半径为R,则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即为球O的直径,所以CD=2R,

图4

所以R= ,故球O的体积V = =π.

【答案】D

构造法实质上是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构造的方向,通过构造新的函数、不等式或数列等新的模型,从而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本题巧妙地构造出正方体,而球的直径恰好为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例5】(2015·四川高考)设a,b为正实数,则“a>b>1”是“log2a>log2b>0”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y=log2x(x>0)为增函数,当a>b>1时,log2a>log2b>0;反之,若log2a>log2b>0,结合对数函数的图象易知a>b>1成立,故“a>b>1”是“log2a>log2b>0”的充要条件.

【答案】A

方法三:排除法

排除法也叫筛选法、淘汰法.它是解选择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根据选项的特征,通过灵活赋值,利用一些特殊的对象,如数、点等代入选项进行验证,根据选择题的特征——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这一信息,可以间接得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例6】(2015·湖北高考)设x∈R,定义符号函数sngx=0 x=01 x=1,则( )

A.|x|=x|sgnx|B.|x|=xsgn|x|

C.|x|=|x|sgnxD.|x|=xsgnx

【解析】当x<0时,|x|=-x,x|sgnx|=x,

xsgn|x|=x,|x|sgnx=(-x)·(-1)=x,

排除A,B,C.

【答案】D

排除法适应于定性型或不易直接求解的选择题.当题目中的条件多于一个时,先根据某些条件在选项中找出明显与之矛盾的予以否定,再根据另一些条件在缩小选项的范围内找出矛盾,这样逐步筛选,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7】(2015·山西四校三联)已知函数f(x)=3x x≤0logx x>1,则函数y=f(1-x)的大致图象是( )

解析:当x=0时,y=f(1)=3,即y=f(1-x)的图象过点(0,3),排除A;当x=-2时,y=f(3)=-1,即y=f(1-x)的图象过点(-2,-1),排除B;当x=- 时,y=f( )=log ,即y=f(1-x)的图象过点(- ,log ),排除C.

【答案】D

浅谈高中地理案例的难度选择论文 篇4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案例教学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而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可。如何选择适合的案例,如何处理高中地理案例的难度问题,即选择哪种难度水平的案例进行教学,是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案例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考虑案例的难度,即呈现维度、概念维度与分析维度,每个维度由易到难可分为三个水平。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案例的难度立方图,如右图所示:

一、呈现维度

这个维度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案例提供了多少信息?如何才能把它们呈现出来?学生根据现有的信息形成了多少种解决方案?

水平1:案例以简明的形式相当完整地表述了所需信息,不需要重新整理。

水平2:案例包含了一些冗余信息,但需要对数据、信息等进行加工整理。

水平3:案例表述缺少一些条件或故意加入了大量冗余信息,结构也较为松散。

如案例1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现代工业起源于19世纪,在早期的煤炭炼铁时代,钢铁工业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钢铁企业靠近大煤田,例如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见表5.3),钢铁企业转向靠近大铁矿,例如我国的包钢、武钢、鞍钢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钢铁工业转向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输出,上海宝钢的区位选择就是一例。

这一案例从呈现这个维度来看属于水平一,以简明的形式相当完整地表述了钢铁工业区位的三次变化,从煤炭作为主导区位因素到铁矿作为主导区位因素,最后临海港口作为主要区位因素,并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

二、概念维度

这个维度涉及的问题有:案例中的概念或问题是否简单易懂?它们的复杂程度、综合程度如何?

水平l:简单概念,概念陈述直接明了,学生可以轻松把握案例中概念的含义以及问题情境等。

水平2:一般概念,概念信息没有直接陈述出来,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重复、总结等处理才能形成。

水平3:复杂概念,概念表述十分模糊,抽象程度高,并且综合性强,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总结出其含义。

如案例2,人教版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概念维度来看,这个案例为水平3,包括了褶皱、褶皱中背斜与向斜、断层、褶皱山、断块山的概念,这些概念比较复杂,抽象程度高,综合性强,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或动画,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三、分析维度

这个维度是指案例信息对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所起的.提示程度。它涉及的问题是:案例信息对学生的分析提供了多少帮助?

水平1:透彻分析,案例信息已暗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这种案例,教师一般只要简单提问,学生就能自己总结出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个案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水平2:一般分析,案例信息只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显示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对于这种案例,教师需要辅助学生分析思考,使其形成结论。教师的问题可以这样表述:“这个案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你们能否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

水平3:不分析,案例信息只提供了一个关于问题情境的描述,其中隐含的问题需要挖掘。这种案例不仅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处理这一问题情境,而且需要学生寻找关键问题的所在。教师经常这样提问:“这个案例中包含了哪些问题?哪个是关键问题?有哪些适宜的解决方法?”

如案例3:地理环境为新加坡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这个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马六甲海峡,由新加坡岛及附近约60个小岛组成。面积647.5平方千米,人口326万。靠近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自然资源匮乏。新加坡原是个商业城市,1960年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战略,并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与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炼油、石油化工、修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至1980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8%。工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炼油、造船、钻井平台制造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近些年来,新加坡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

1、试分析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新加坡哪些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3、什么地理条件影响了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的选择?4、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条件外,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这个案例从分析这个维度属于水平2,案例信息只提供了一个关于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问题情境的描述,并没有作详细的分析,需要学生讨论分析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及对选择主要工业部门有何影响。

2011年地理选择题集萃 篇5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 (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所处纬度为

A.23°26′N B.3°26′N

C.0° D.20°N

2.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频次为1时,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频次为2时, 历时不到半年

C.频次为3时, 其中一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D.频次为4时,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下图是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XX医科大学毕业生想开一家私人卫生所, 根据中心地理论, 应选择在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4.选择上题答案的理由是

A.该地卫生所集中, 利于经营

B.位于其他卫生所服务范围的边缘

C.靠近大医院, 可获得其技术支持

D.城市边缘有足够的空间

读下面的地理漫画, 回答5~6题。

5.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A.建筑物密集, 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 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 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 用地紧张

6.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A.建设新城区, 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 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建设卫星城, 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下图为家居风水图, 图中蕴藏着我国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据此回答7~8题。

7.家居风水八卦图没能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

A.大气 B.水

C.岩石 D.生物

8.“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这是八卦的基本原理之一。其不能反映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A.相互联系 B.相互独立

C.相互影响 D.相互渗透

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能源更具战略意义。据此回答9~10题。

9.目前, 全球95%以上的稀土都由中国生产供应。下图中是世界最大稀土产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稀土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风力涡轮机等环保技术领域。下列省区风力涡轮机市场潜力最大的是

A.四川 B.贵州

C.江苏 D.江西

下图是山东核电站分布图。读图, 回答11~12题。

11.在山东东部沿海建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 科技领先, 交通便利, 建站优势明显

B.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C.人口稠密, 建站优势明显

D.解决矿产资源缺乏的问题

12.下列关于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意义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B.应对国内能源紧缺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措施之一, 填补能源需求缺口

C.是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唯一举措

D.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阴影部分表示聚落) , 回答13~14题。

13.图中聚落分布在

A.河口三角洲

B.山麓冲积扇

C.河流阶地

D.河谷平原

14.下面四图中为人们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所看到的河床, 其中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下游的是

下图中是沼气池、猪圈、厕所和蔬菜日光温室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读图回答15~16题。

15.“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改良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积温 光照 B.温度 土壤

C.土壤 水分 D.光照 土壤

16.图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A.海南岛 B.云贵高原

C.山东半岛 D.江南丘陵

读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图, 回答17~18题。

17.下列对我国冬小麦最主要产区及其农作物熟制的叙述, 正确的是

A.陕甘宁地区 一年一熟

B.冀鲁豫地区 两年三熟

C.云贵川地区 一年两熟

D.鄂湘赣地区 一年三熟

1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纬度和地形

B.纬度和距海远近

C.地形和季风环流

D.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中高纬度地区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北两侧, 由于光照时间长短不同, 出现了明显的温度差异, 即阳坡温度高于阴坡。读中纬度某内陆地区等值线图, 回答19~20题。

19.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所在位置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B.甲、乙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C.丙、丁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D.丙、丁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20.若m为12℃等温线, 则乙地的气温数值可能是

A.6℃ B.8℃ C.9℃ D.10℃

工业布局强调企业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而城镇的合理分布能提升城镇功能, 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下图中为我国某城市工业现阶段和计划扩散情况。读图完成21~22题。

21.现阶段, 该中心城市大型工业的配套企业主要布局在距离中心城市10 千米左右的卫星镇。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①政策 ②原料 ③地租 ④运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该市政府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 计划采取“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梯度扩散模式, 将大型工业的配套企业由卫星镇转移到县城。为应对工业扩散, 各县城要

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②在市场调控下降低地价和运费 ③提升服务等级 ④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 道路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下图是某特大城市道路密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23~24题。

23.甲地的值可能为

A.4.6 B.5

C.3.1 D.3.8

24.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

A.十字路口 B.绿地

C.卫星城 D.商业区

发展轨道交通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读北京市地铁规划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25~26题。

25.图中地铁换乘站附近几乎都已发展成为北京著名的商圈, 其中以西单商圈, 建国门至国贸附近的CBD商圈地租最高。由此可见, 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B.历史传统、知名度高低

C.行政因素、社会因素

D.环境因素、自然因素

26.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有

①节约用地 ②逐渐从大城市推广到中小城市 ③合理利用地质和水文条件 ④保护环境, 避免次生灾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在大陆拟订的台海隧道计划中, 专家主要提出了三个方案, 即北线、中线和南线方案, 起点均在福建。读下图, 回答27~28题。

27.如果近期开工建设台海隧道, 则影响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经济因素 B.科学技术因素

C.自然环境因素 D.政治因素

28.受两岸三通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经济区是

A.环渤海经济区 B.海峡西岸经济区

C.长三角经济区 D.珠三角经济区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29~30题。

29.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30.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读“木桶效应”图, 完成31~32题。

31.某一封闭区域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000、4500、10000, 则该地的人口容量取决于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32.下列影响我国各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 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新疆—水资源

下图所示箭头表示某半球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读图回答33~34题。

33.图示①②对应的天气系统, 正确的是

A.①—甲 B.②—乙

C.①—丙 D.②—丁

34.如果只考虑热力原因, 则下列关于图中各数码的近地面对应点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①近地面对应点是阴雨天气

B.②近地面对应点为晴朗天气

C.③近地面对应点出现冷锋

D.④近地面对应点吹偏南风

下图表示四种气候类型的月均温和年降水量, 读图回答35~36题。

35.下列各城市的气候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一致的是

A.伦敦、悉尼、莫斯科、开普敦

B.圣保罗、开普敦、孟买、北京

C.圣保罗、开普敦、北京、巴西利亚

D.巴西利亚、伦敦、开普敦、北京

36.当丁气候类型分布地区处于少雨季节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沿岸多雨

B.中国江淮流域正值伏旱天气

C.青藏高原景区正值旅游旺季

D.我国江南地区桃红柳绿

读某地1月份等温线分布和不同月份台风移动路径图, 回答37~38题。

37.关于图示半岛1月份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沿海气温低, 内陆气温高

B.沿海气温高, 内陆气温低

C.北部温差大, 南部温差小

D.北部等温线向南凸, 南部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38.下列对东亚台风的叙述, 正确的是

A.东亚各国受台风影响的时间相同

B.台风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属于反气旋

C.4~7月台风移动路径变化方向与7~10月相同

D.台风移动路径变化方向与气压带、风带有关

图A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图B为图A中甲地某河流流量变化过程曲线图, 甲地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读图回答39~40题。

39.甲地大致位于

A.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B.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东岸

C.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D.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40.甲地河流在7月前后流量减少, 这是由于该地区

A.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B.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读下图, 完成41~42题。

41.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气压带, 则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A.①—副热带高气压带

B.②—极地高气压带

C.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D.④—赤道低气压带

42.《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 “天旱, 燃木崖上, 推其灰烬, 下移渊中, 寻即降雨”。“寻即降雨”的神效, 并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动感动了神灵, 而是蕴涵着某种科学道理。其主要原理对应上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网格模式是储存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主要方式之一。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不同地理图层的网格图, 每格约100km2。读图完成43~44题。

43.EⅤ区域最可能是

A.丘陵 B.耕地 C.海域 D.沙漠

44.该地规划修建大型山水生态公园, 最适宜的区域是

A.BⅠ B.CⅡ C.DⅣ D.EⅢ

民居最能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读我国四地传统民居景观图, 回答45~46题。

45.最能反映出当地高温潮湿气候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6.图片④所示景观所处地区是

A.塔里木盆地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有一些干涸湖底, 常因干燥而龟裂, 定向风沿裂隙进行侵蚀, 使裂隙日益增大, 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 这种地貌为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 完成47~48题。

47.我国下列省区中, 雅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是

A.广东 B.四川 C.辽宁 D.青海

48.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围湖造田

C.过度采伐林木

D.过度农垦, 用水量大

下面图甲为我国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图乙为沿图甲中MN一线所作的地层剖面图。读图完成49~50题。

49.该区域地质构造以及有利于储藏的资源是

A.背斜 地下水 B.背斜 石油

C.向斜 地下水 D.向斜 天然气

50.图中河流的干流

A.从东南流向西北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南流向北 D.从西北流向东南

等流时线是指流域内径流能同时到达流域出口的所有地点的连线。按一定的流速, 在流域图上可作出许多条等流时线。读图 (图中数值为相对值) , 回答51~52题。

51.关于图中信息的解读, 正确的是

A.一般距流域出口越远, 到达流域出口所需时间越长

B.等流时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一致

C.等流时线越密, 说明流速越快

D.等流时线平直, 说明地形坡度变化大

52.据图分析, 下列结论可以确定的是

A.图示流域内, a、b等流时线之间植被覆盖率最高

B.图示流域内, c、d等流时线之间地形最平坦

C.图示流域内, 等流时线数值大小与流量无关

D.甲、乙、丙三河段中, 甲河段落差最大

下图示意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区缓慢的水循环与洋流运动, 图中序号⑧表示的是冰体的运动。读图完成53~54题。

53.图中序号分别代表水循环蒸发和升华环节的是

A.①⑤ B.②③

C.④② D.⑤③

54.图中⑥与⑦示意的是洋流运动, 引起此海区海水大规模运动的首要因素为

A.盐度差异 B.热量差异

C.密度差异 D.风力差异

读洋流模式图, 回答55~56题。

5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乙海区均为副极地海区 ②甲、乙海区均为副热带海区 ③1、2所示洋流交汇处会形成大渔场 ④1、3所示洋流的形成主要与盛行风吹拂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6.若图中洋流2、4之间的水温差异会引起热力环流, 则

①2处空气上升 ②4处空气上升 ③高空空气由2处上空流向4处上空 ④近地面空气由2处流向4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2004~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产量的变化图。读图回答57~58题。

57.各种谷物产量变化表明世界

A.谷物总产量下降

B.农业劳动力减少

C.谷物需求量减少

D.谷物单产下降

58.埃及是世界十大粮食进口国之一, 保证该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最佳措施是

A.提高粮食单产, 加强国际合作

B.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劳务输出, 减少粮食消费

D.控制人口增长, 调整饮食结构

读下图, 回答59~60题。

59.图示时间是

A.1月 B.7月 C.3月 D.11月

60.关于图中旧金山与诺福克两城市的说法, 正确的是

A.旧金山的气温年较差大于诺福克

B.旧金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因此其气候的海洋性强于诺福克

C.旧金山受暖流影响, 因此冬季气温高于诺福克

D.冬季旧金山受西风控制, 且有高大山脉阻挡了北部冷空气的侵入, 故气温较诺福克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图示该地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且频次为2, 说明此地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46°34′。北半球各地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冬至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计算出此地的纬度为20°N。

2.C 频次为1时,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北半球各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为冬至日, 地球接近近日点, 公转速度较快;频次为2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范围为46°34′~90°, 说明太阳两次直射20°N时, 历时大半年;频次为3时, 一次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另外两次为太阳直射16°34′N, 此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86°34′;频次为4时, 太阳直射点位于16°34′N~23°26′N, 为北半球的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3.B 图示B区域距离医院较远, 且没有卫生所分布。

4.B B区域位于其他卫生所服务范围的边缘。

5.B 漫画中一只小鸟满身灰尘与油渍, 这说明城市大气等污染严重。

6.D 城市主要污染物来自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 因此应分散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7.D 图中有风 (为大气运动) 、山 (为岩石) 、水、地 (为土) , 没能反映出的是生物。

8.B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说明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不断变化的, 当某一要素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9.B 我国的稀土矿区是白云鄂博。

10.C 我国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选项中各省风能资源最丰富的是江苏省。

11.A 我国东部地区矿产、能源缺乏, 经济发达, 能源需求量大。

12.C

13.B 图示为山地等高线地形图, 阴影部分为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平原。

14.B 河流下游地区沉积物的颗粒比较小。

15.B 图示“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通过改良低温、增施有机肥, 提高温度和土壤肥力。

16.C 图示生态模式改善温度条件, 海南岛、云贵高原、山东半岛、江南丘陵四地热量相对不足的是山东半岛。

17.B 我国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 图示为陕甘宁、冀鲁豫地区, 陕甘宁、冀鲁豫地区农作物是两年三熟。

18.A R地等值线东西延伸, 其影响因素为纬度;Q地等值线南北延伸, 影响其走向的是地形。

19.C 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 图示甲与丙的海拔相同, 但甲的气温低于丙, 说明丙的纬度低, 图示为北半球;根据等温线m在c纬度海拔高, 在a纬度海拔低, 说明丙地处于阳坡。

20.B

21.B 工业企业外移主要是由于城郊地租低, 交通便捷, 运费低廉。

22.D 产业移入区应主要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硬件是基础设施, 软件是服务能力。

23.A 根据“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规律, 甲地应大于4, 小于5。

24.B 甲地道路密度较邻近地区高, 说明交通便捷, 不可能是绿地。

25.A 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26.C 建设轨道交通主要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27.A 影响交通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28.B 图示经济区为海峡西岸经济区。

29.D 图示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大, 该国通过外来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30.D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1.C 依照“木桶效应”的涵义, 人口容量大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题中数据表明淡水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最小。

32.D 新疆深居内陆, 降水少, 制约人口合理容量。

33.C 根据图示①②两地气流方向, 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 ①地高空为反气旋, ②地高空为气旋。图甲中为北半球高空气旋, 近地面是反气旋;图乙中为南半球高空气旋, 近地面是反气旋;图丙中为北半球高空反气旋, 近地面是气旋;图丁中为南半球高空反气旋, 近地面是气旋。

34.C ①近地面受低压控制, 为阴雨天气;②近地面是高压, 盛行下沉气流, 天气晴朗;③近地面为低压槽, 出现暖锋;④近地面为由②近地面吹向①近地面的偏南风。

35.D 图示甲、乙、丙、丁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6.A 丁气候类型分布地区处于少雨季节时为北半球的冬季, 此时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37.C 图示半岛1月等温线北部密集、南部稀疏, 说明北部温差大, 南部温差小。

38.D 东亚各国受台风影响的时间不同;台风移动的路径不一样, 其影响因素是气压带和风带。

39.A 根据图中甲地某河流流量变化过程曲线, 可以判断甲地处于冬雨区, 位于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40.C 甲地河流流量减少是由于7月该地受副高控制, 降水少。

41.A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热高压、热低压、冷高压、冷低压。副热带高压是热高压, 极地高压是冷高压, 副极地低压是冷低压, 赤道低压是热低压。

42.B “祈雨”利用的是热力环流, 属于热低压。

43.C EV区域是河流的入海口, 应为海域。

44.B 山水生态公园应位于山地与平原交界处, 且有河流经过。

45.C 图示民居分别为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双版纳的竹楼、新疆的敞房。

46.A 塔里木盆地空气稀薄, 光照强, 降水少, 屋顶平。

47.D 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48.D 我国西北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 入湖水量减少。

49.B 从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岩石中老外新, 为背斜。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50.A 根据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可以判断河流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流的。

51.A 距流域出口越远, 则到达流域出口所需时间越长;等流时线越密, 说明流速越慢;等流时线平直, 说明地形坡度变化小;等流时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2.C a、b之间等流时线稀疏, 说明费时少, 植被覆盖率低;c、d之间等流时线密集, 说明用时长, 可能是植被覆盖好, 或地形平坦;甲、乙、丙三河段中, 甲河段费时长, 说明落差小;等流时线数值大小与流量无关。

53.A 图示①表示蒸发, ②表示降水, ③表示水汽输送, ④表示降水, ⑤表示升华, ⑥⑦表示洋流。

54.B 热量的不同导致密度差异, 从而使海水大规模流动。

55.D 图示甲、乙为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 4处形成大渔场, 1和3分别是受信风和西风的影响。

56.C 2与4之间产生的热力环流为沃克环流, 2处盛行上升气流, 4处盛行下沉气流, 高空空气由2处上空流向4处上空, 近地面空气由4流向2。

57.A 图示谷物产量变化表明世界谷物总产量在下降。

58.A 埃及是粮食进口国之一, 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一个是提高单产;另一个是加强国际合作, 进口粮食。

59.B 图中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说明是北半球的夏季。

60.D 旧金山与诺福克分别位于大陆的西岸和东岸, 旧金山是地中海气候, 诺福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旧金山的温差小于诺福克;旧金山沿岸为寒流;冬季, 旧金山受山脉的影响, 冷空气不易侵入, 气温相对较高。

高中地理选择题巧法 篇6

所谓“易错题”, 就是学生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容易出错的题目。学生在做作业或测验中出错是正常的, 但“易错”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普遍性或群体性, 也就是对某一道题大部分学生都是按错误的逻辑思维、从错误的角度去解答, 然后得出貌似“正确”的答案。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对易错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方面能使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与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错误中寻找疑点, 在误中思, 在思中悟, 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犯类似的错误, 真正做到少犯错, 甚至是不犯错。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教师只有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错误, 才能优化纠错策略,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笔者在此结合自身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学生的易错题, 并对其成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选择题易错实例及错因分析

1. 忽略隐性条件

图1为太阳光照图, 当AB为晨线, 次日是 () 。

A.3月21日前后

B.9月23日前后

C.12月22日前后

D.6月22日前后

学生错解:D。

错解分析:此光照图非学生E常见的昼夜分布图, 学生错误判断的原因是忽略了地球自转方向这一隐性条件。根据图中条件, EF、BC为极圈, 若AB为晨线, 则B AC为昏线, 北极圈为极夜, 故应为北半球冬至日 (12月22日) 前后。正确答案为C。

2. 概念混淆不清

图2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 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则北京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升起 (与日出同步) 时, 北京时间是 () 。

A.5时44分B.5时56分

C.6时整D.6时16分

学生错解:C。

错解分析:很多学生的解题思路是从光照图判断出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即春分日或秋分日, 推断出该日出时间为6时。对北京地方时和北京时间概念混淆不清, 认为北京地方时即是北京时间而致错选。根据条件, 北京日出时 (116°E) 为6时, 北京时间 (120°E) 为6时16分。正确选项应为D。

3.读图不细致

图3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分界线的地方时为0时, 阴影部分为4月5日, 则北京时间为 () 。

A.4月4日12时40分

B.4月5日12时40分

C.4月5日3时20分

D.4月5日3时40分

学生错解:C。

错解分析:由于测试过程中学生读图不仔细导致的错误。图中0时经线应为70°W, 而不少学生做题时把它当做70°E进行计算。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已知经度, 即70°W为4月5日0时, 可以推出北京时间为4月5日12时40分。

4. 没能正确把握事物间内在联系

图4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图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 () 。

A. (1) B. (2) C. (3) D. (4)

学生错解:B。

错解分析:很多学生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时, 即为人口数量最多时。易错选B答案。而自然增长率即使降低了, 但只要其仍为正值, 人口数量仍在增加。 (3) 时期人口数量才达到最多。正确答案为C。

5. 惯性思维, 思考不全面

图5为太行山区某地降水量随海拔变化曲线图, 由图中可知该地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 。

A.1600米B.1500米C.1300米D.1000米

学生错解:A。

错解分析:大部分学生解题思路是在降雪量曲线上找到最大值的点, 过该点向纵坐标引垂线, 得到的点的高度即为所求。这是惯性思维、思考不全面导致的错误。正确的方法应是综合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 降雪量最大值对应横坐标的点约距山区中心27公里处, 找到地形剖面线相对应的确定点, 过该点向纵坐标引垂线, 得到的点的高度约为1000米。正确选项应为D。

二、应对策略

1. 重视基础知识复习, 狠抓知识体系构建

地理基础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和结论。而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 复习备考应紧抓教材、巩固知识, 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 首先是回归教材, 先从课本目录中提取主干知识, 形成章节主干, 再看章节间的联系, 将主干知识归纳出来。其次进行各类地理原理、规律、成因之间构建, 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 构建学生头脑中合理的地理认知结构。

2. 精选题型, 限时训练, 精讲精练

高三阶段的复习, 大都遵循讲练结合的原则。讲解需透彻, 练习要有针对性、时效性,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 选题要典型, 特别是与生活实际以及热点问题相结合的题型更具代表性;其次, 选择题训练要讲究时效性, 题量要适宜, 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学生的潜能;最后, 讲评要突出重点, 重在指导, 让学生揣摩解题方法, 掌握解题原则,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3. 指导解题方法, 形成选择题解题的模式

(1) 认真审题, 读懂题意

审题就是审视题意, 了解题目的要求。审题主要包括:从文字、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找出关键词, 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做题要求。通过认真审题, 才能读懂题意, 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 正确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2) 仔细读图, 看清图示, 分析解题条件

高考地理选择题中, 图像、图表所占比例非常大。因此, 如何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 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读图时应先看清图例、注记, 再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并注意将各要素组合分析, 从而获取关键信息。

(3) 筛选信息, 排除干扰

筛选信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 学生筛选信息应紧扣图表材料, 围绕问题的主干把有用信息挑选出来, 最后用关键信息解决问题。但有的题目信息量大, 并有干扰信息, 因此, 学生还应提高抗干扰能力, 最佳的途径是夯实基础, 掌握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4) 思维加工, 得出正确选项

思维加工就是对整理和统计分析后的文字资料和图表、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平时训练时, 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提取有效信息, 而且通过思维发散联系学过的相关地理知识和做过的相关试题, 再进行思维聚合, 寻找要点, 得出正确选项。

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解题方法, 不断强化解题模式, 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 用这种解题模式可提高考生得分率。

上一篇:非主流友情浪漫句子下一篇:赴合肥学习考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