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圩新区产业分析

2024-06-14

徐圩新区产业分析(精选8篇)

徐圩新区产业分析 篇1

关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情况介绍

2013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关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编制和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的复函》,明确在连云港布局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一、关于石化产业基地规划思路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正在开展5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基地规划研究工作,力争2014年6月底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主要思路为:近期(2015 年),开展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1600 万吨炼油+120 万吨乙烯+100 万吨芳烃);中期(2016-2020年),建成炼化一体化一期工程,启动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2000 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120万吨芳烃)前期工作;远期(2021-2030年),炼化一体化二期工程建成投产,通过深度优化改造,基地最终形成炼油5000万吨/年、乙烯330万吨/年、芳烃3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建成多产品链、多产品集群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二、关于项目建设的环境与条件

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国务院明确批复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主要实施载体,已达到“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主要的特点和优势有:

港口岸线:港区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116个大中型以上泊位。截止目前,已建成徐圩港区10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各一个,30万吨级深水航道及原

—1—

油码头2015年建成投用。

土地资源:新区拥有194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其中石化产业园84平方公里),属于工业用地,非常适宜布局和发展临港大工业。

综合交通:已建设配套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可实现海河、海铁联运。

配套设施:目前已经建成投用供水能力9万吨/天自来水厂、处理能力3万吨/天污水处理厂、2座220KV以上变电站以及一期装机容量为120MW的热电中心。

三、关于投资合作主要政策

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赋予了徐圩新区财税、投资、土地、开放、金融等领域的优惠政策。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支持各类所有制主体参与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取消对于投资项目主体的所有制限制,促进民营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基础能源行业,同时,石化产业基地新建项目申报程序将会简化,这是国内外石化企业投资的有利时机。

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类主体入驻基地,共创石化产业新优势。

—2—

徐圩新区产业分析 篇2

与经济区相比新区的建设发展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与经济区上万平方公里相比新区地域面积较小, 例如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 浦东新区1210平方公里, 天府新区1578平方公里, 两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二是与经济区可划分为核心城市、城市群和经济腹地不同, 新区整体上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并按照城区的标准进行建设。三是功能上与经济区相对自成体系不同, 新区功能则是城市功能的延伸和扩展, 必须依附城市发展。四是与经济区产业选择更加宽泛不同, 新区产业选择则集中于城市战略定位中的核心产业和新兴产业。因此, 天府新区是通过影响成都这一特大城市的产业发展, 间接地影响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而在成都城市区域布局上, 建设天府新区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成都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的南移。

1 天府新区建设的总体效应

1.1 竞争效应

天府新区建设必然吸引更多企业进入, 特别是高科技部门、重化工业部门等, 这些企业的进入将增强与天府新区周边地区已有产业的竞争。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 它必须改进技术, 扩大生产规模, 力争实现在更大区域市场范围内的规模经济, 占领整个市场。因此, 竞争效应, 指由竞争带来的改进。天府新区建设为企业间的竞争注入了动力, 客观上有利于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

1.2 关联效应

指某一产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引起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由于各种产业的特点不同, 关联效应大小以及强弱也不同。关联效应分为三种, 产业向后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引起其下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产业向前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引起其上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产业环向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相互发展的作用效果。天府新区未来将形成多个千亿级的产业, 如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 其关联效应明显, 将带动四川更广泛区域的配套产业发展。重庆的汽车产业关联效应就延伸到四川达州、南充、内江、资阳等地形成配套。

1.3 示范模仿效应

天府新区建设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通过招商引资, 国内外大量优质企业将进入新区发展, 从而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质技术。这些优质企业通过本地采购销售, 以及广泛的商务接触, 为四川本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模仿榜样。从而形成无形的技术外溢, 提升本地企业的管理水平。

1.4 互补效应

天府新区建设将形成650万的人口规模, 两大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产值都将在万亿元以上, 并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国家创新中心等, 都是瞄准的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这些产业与四川已有的重大装备制造、影音电器、农产品深加工、化工等传统产业形成互补。

1.5 挤出效应

政府为推动天府新区建设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涉及土地使用、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创新鼓励和人力资源奖励等。客观上, 与周边地区相比就形成了政策洼地, 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将大量积聚, 短期内对其它地区的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必然产生挤出。例如, 成都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本计划投资资阳市数字电视建设项目, 现在公司转而计划在天府新区投资7亿元建“物联网”基地项目。

2 天府新区对成都产业发展的影响

成都一二三圈层共分布着1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 承载了90%以上的战略性产业功能。天府新区内涵盖了成都13个市级功能区中的7个, 包括天府新城、金融总部商务区、汽车产业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功能区 (龙泉山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国际航空综合枢纽功能区。相应的, 几大战略性产业就成为天府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 如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天府新区的建设吸纳了成都优势产业功能区 (见表1) , 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区内国家级产业平台密集。新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迅猛, 金融、科技、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拥有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 双流经济开发区、新津经济开发区、彭山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 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 新建新川国际科技园、新增西港国家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7大国家特色产业基地等。天府新区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国家级产业平台密集区。因此, 从成都产业发展整体上看, 建设天府新区将极大推动成都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具体来说, 对成都产业发展的影响如下:

——有利于成都主城区产业转型。从产业层面看, 现代服务业, 提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工业分工深化的结果。天府新区产业定位与成都主城区产业定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同时, 由于天府新区的大部分区域位于成都二、三圈层内, 并覆盖了成都主要工业园区, 因此天府新区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成都圈层发展的优化和升级, 特别有利于主城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天府新区的高端制造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服务需求 (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 对成都主城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强化和推动作用。

——短期对二三圈层产业发展产生冲击。天府新区建设是做强成都核心的重要依托, 总投资2114亿元, 工业方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 短期内必然对区域外成都二三圈层发展工业产生较强的挤占效应, 特别是主导产业定位类似的区域。比如郫县的电子电气产业, 新都的装备工业, 金堂的新能源产业、都江堰的软件产业等。

——长期来看, 减轻了成都生态本底压力, 扩大了成都西部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市域西部的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是以平原为主的地区, 是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 也是成都生态本底的核心区, 不能高强度地布局工业。从成都整体来看, 建设天府新区是成都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 将市域西部的“沃土良田”从发展工业中解脱出来, 而且天府新区未来650万人口总量也为市域西部发展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天府新区建设产生的市场需求将对成都区 (市) 县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强的拉动作用。如新都的家具产业, 青白江的冶金建材产业, 郫县的电气设备产业和川菜产业, 彭州的塑胶及服装产业, 都江堰的健康食品产业, 崇州的家具及皮革产业, 大邑的通用机械产业, 邛崃的农副食品加工和精细化工产业, 蒲江的食品饮料产业和印务包装产业等。同时, 由于部分区 (市) 县产业定位与天府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 为了避免产业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还应根据总体战略进行调整, 区 (市) 县之间错位发展, 密切产业关联度, 加强产业间配套协作, 与天府新区之间形成1+1>2的竞合关系。

3 天府新区对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

成德绵区域主要以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为主, 国防科技产业实力突出,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与天府新区的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大基地建设的产业定位有一定的重叠。特别是绵阳国家科技城要建成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正在全力实施电子信息千亿元产业, 冶金、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化工、食品五个百亿产业集群的战略, 从产业发展定位看, 短期内, 与天府新区容易形成较强的竞争态势, 相互间的挤出效应较为显著;长期看, 该区域与天府新区将形成竞合显著的“伴随型经济增长”态势。

川南片区主要发展新材料、石化下游产业、盐卤化工、机械制造、临港经济和白酒产业。其中, 盐卤化工和白酒产业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的资源优势, 与天府新区的产业定位并不重合;临港经济尽管建设时间不长, 但黄金水道港口资源无可替代, 并且天府新区的产业发展对长江水运的需求也将稳步上升, 互补性较强;但是新材料和高端机械制造与天府新区的产业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边界, 相互间的挤出效应在短期内难以避免。

川西北和雅安片区则是以水电 (清洁能源) 、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态势, 总体上属于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发展格局, 资源条件独一无二。天府新区的产业发展对该区域的能源需求, 天府新区的人口集聚对该区域的农产品和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 都将对该区域的产业发展形成很强的拉动力, 因此, 互补效应突出,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 双方主导产业彼此需要形成共同受益的发展格局。

徐圩新区产业分析 篇3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布局要和连云港市的经济地位现状和发展趋势之间相适应,教学目标设置和调整要和教学计划及大纲的编制、教师、教室、实验室和其他软件和硬件相结合,以适应教学资源的配置和连云港各个产业的发展。

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产业结构是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基础,科学的专业设置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因此,中职的专业设置要能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

一、产业结构决定中职专业设置

各个地区的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及技术结构也都不相同,不同的经济特征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也不同。例如,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就业人口也更多,人才结构和类型就得以第一产业的需求为主。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其他行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那这一区域的人才结构和人才类型也应该以此为主。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也是同样。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可以直接反映在区域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结构上,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不仅应反映区域人才构成的状况,也应该是区域人才供给状况的反映。人才的需求和供应结构要求产业结构相应进行调整,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基础也是中职学校人才类型培养渠道。因此,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必须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

二、中职专业设置影响产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如果产业结构是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反之,中职学校合理的专业设置又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如果符合目前当地行业、产业现状,培养的人才结构才会满足社会经济所需求的人才结构,才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结构的层次,并为当地的行业和企业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这样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学校也会因此不断地壮大和发展。但是,如果专业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那就不能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其为之需要的人才,不但会阻碍当地的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更会限制学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把握好几条原则:适应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原则、效益最佳原则、前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灵活多样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适应区域经济和人才需求原则。

三、结语

三大新区管理体制分析 篇4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研究设立“两江新区”。随后国务院于2010年5月7日正式批复了重庆“两江新区”总体方案,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区域,规划总控制范围12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50余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用地400平方公里左右。大致的地理位置位于重庆北部新区和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规划的范围包括江北区的江北中心区、江溉片区、唐家沱-寸滩片区与鱼嘴-复胜片区;渝北区的北部新区、龙溪片区、两路地区、木耳-古路片区以及龙兴-石船片区;北碚区的蔡家片区与水土-复兴片区。“两江新区”计划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要达到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以上,占全市总量的1/4;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0亿元以上。据测算,“两江新区”成立后,对西部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为,拉动“成渝经济带”制造业等配套产业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云南和贵州水电和矿产等能源产业发展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同时,可促使湖南、湖北、陕西、广西等与西部市场协作加强,50%左右的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通过“两江新区”走向西部市场,预计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两江新区将对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将重庆建设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甚至于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第四极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的两江新区一切准备工作业已就绪,唯独行政管理体制久未敲定,然而这股东风却面临重重困难久久没有到来,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利于发展为出发点的考量、利益关系调整的思考、行政区域划分的考虑甚至于对原有干部的去向安排等等。因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之前的两个新区管理体制的设计和沿革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吸取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以便在新区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少走弯路。

一、上海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万。1990年4月,中国 1

政府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经过近二十年开发开放,浦东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所谓通过现象看实质,在这一过程中,浦东让世界震惊的经济发展奇迹不过是一种外在表现,其内在实质却是管理体制的科学设计、行政的高效以及自身体系的创新变革,浦东的管理体制通过不断自适应性的改变优化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浦东新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2年底,是全市性开发体制阶段,设立了浦东开发办进行协调;1993年建区,设立党工委、管委会;2000年8月建政,完善了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套班子。

(二)浦东新区现行管理体制

1、率先探索按职能模块化综合设置政府机构,建立精干的组织机构。目前,浦东新区区委共有工作部门9个(包括合署办公的5个部门),政府部门19个,功能区7个(含川沙新镇),乡镇街道37个,整个政府内设机构设置不到其它区的一半,工作人员数量约为其它城区的三分之一。

2、建立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一是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了功能区域管理体制。二是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相对集中行使过去分属不同机构的绿化、水务、环保、市政等领域的行政执法权。同时,新区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在六个功能区域成立城管执法大队,全面启动了城市管理网络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快速发现和处理机制。三是推进“区镇合一、镇管社区”的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四是推进建立四项制度。出台了《浦东新区行政效能投诉暂行办法》、《浦东新区行政效能评估暂行办法》、《浦东新区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和《浦东新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暂行办法》,探索建立体制内的监察制、体制外的投诉制、自上而下的问责制及社会化的评估制。五是进行财政绩效预算改革。

3、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一是建立简便快捷的“一门式”行政审批服务方式,并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区级市民中心。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三是着力推进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在主体、机构、职能、资产、住所、人员方面的“六分开”,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四是在街道探索剥离经

济管理职能的改革。长期以来,街道作为基层政府派出机构,承担了较多的招商引资等经济职能,导致社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较弱。针对这个问题,浦东在两个街道进行剥离经济管理职能试点。街道剥离招商引资职能后,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功能区域统筹”的财政保障机制,使街道集中精力做好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202万。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先行试验。滨海新区在近几年时间内通过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凸显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然而,滨海新区在探索行政体制改革突破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一)滨海新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1994年,设立滨海新区领导小组并成立专职办公室;2000年,成立了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2006年,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7年成立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2009年11月,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建政。

(二)滨海新区现行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了统一的行政架构,撤销了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以及塘沽、汉沽、大港现行建制,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辖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全境。东丽区和津南区的部分区域,不划入滨海新区行政区范围,仍为滨海新区产业规划区域。

二是构建了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建立了滨海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同级机构比原有三个行政区大幅度精简。

三是组建了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类是城区管理机构,成立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工委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保留经济管理职能;一类是功能区管理机构,成立九个功能区党组和管委会,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

四是形成了新区的事在新区办的运行机制,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

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

三、重庆两江新区管理体制设计

两江新区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困难:行政体制复杂,大区夹小区,行政区夹功能区。新区既包括传统行政区,也包括寸滩内陆首个水港加空港保税港区、北部新区、江北嘴金融核心区等以经济形态为主的功能区;既有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北中心商圈,也有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虽然两江新区行政管理体制仍未确定公布,很多方面的关系也正在理顺过程中,但笔者认为体制改革基本框架的方向应是:政府职责由社会、经济管理到提供公共服务进行转变;政府管理范围和方式向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行转变;政府组织结构按照“小政府、大部制”与权力制衡进行优化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运行,特点是组织机构高度浓缩,管理权限高度集中,机构设置突出经济管理职能为主。

1、对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简要分析

两江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近来各方面人士都曾提出过种种设想和建议,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案:第一,以新区规划范围为基础,整合相关行政、部门和资源,组建新区区委和新区人民政府,统筹管理辖区内所属行政区域及各功能区。第二,以新区核心区即原江北区、渝北区两个行政区域和原北部新区、保税港区等功能区为基础,整合相关部门和资源,组建新区人民政府,属北碚区的蔡家片区与水土-复兴片区,不划入两江新区行政区范围,但仍为新区产业规划区域。第三,沿用原有行政区,在此基础上成立新区管委会居中协调联系,并成立市级层次的新区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兼任组长。第四,成立党政合一的管理机构。

2、职能部门设置

本着体现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等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减少层次、提高效能,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可以考虑设置以下综合部门:发展规划和改革委员会、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教科卫委员会、文化广播与体育委员会、经济信息与商务委员会、人力资源与劳动社会保障委员会等。

四、新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及启示

相同点:一是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管理体制变迁。随着新区开发开放的逐步推进,行政体制与现实发展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新区内部行政效率低,规划缺乏统一协调;下辖的功能区和行政区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金、人才流动不畅等。二是发展路径类似。两大新区管理体制大体上都经历了3次变革和创新,第一次是以原有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综合协调部门;第二次是建立新区管委会;第三次也是最核心的一次就是建立一个行政性和政策性合一的实体化新区,即一级人民政府。三是功能区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整合开发小区与周边区域的资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两大新区都先后组建了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在新区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考虑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土地资源配置、市政设施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推进了整体城市化的进程。

不同点:一是各自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改革侧重点不同。浦东新区经过几次体制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促进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功能向行政区延伸,行政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经济功能区延伸,其具代表性的是在以建立健全功能区域管理体制为重点的改革创新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内容是川沙功能区域和川沙新镇实行合署办公,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滨海新区虽然在整体体制上实现了突破,但由于成立时日尚短,其体制改革的步伐还处于浦东新区的前一阶段,即整合原有行政资源和各种要素,以新的行政性实体(区委区政府)推进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二是基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各自的行政层级存有差异。浦东新区区划面积较小,人口相对也较少,因此在管理体制设计上区政府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管理到乡镇街道。而滨海新区由于行政区划面积大,原行政区多且分布广,整合起来较复杂,因此在新区政府与乡镇街道之间设立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工委和管委会,进行联系协调管理。

启示:

1.实践证明,在新区紧密围绕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来进行相应的管理体制创新,对推动新区的开发建设,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起到了重

要的保障作用。

2.任何体制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要适应政治经济任务的需要,应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创新。两大新区均经历了基础开发、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并重、功能开发为主、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以及综合配套改革等阶段,其行政体制的演变映照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要求。

徐圩新区产业分析 篇5

为大力培养和发展创意产业,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依据浦东新一轮发展规划及总体部署,结合新区实际,编制浦东新区创意产业区布局规划纲要。

一、载体选址和空间布局

(一)载体选址。根据创意产业集聚需求及产业链集群效应,利用已经或即将面临产能淘汰的旧厂房、旧仓库、九码头等工业存量资源,结合工业遗产保护,作为培养和发展 创意产业的空间载体。经普查和评估,选择20块用地(旧厂房、公共绿地、街区、办公楼宇等)作为创意产业项目规划载体(当前用地性质为工业、科教、商办、居住、绿地配属公建、对外交通和农业),其中包括已授牌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张江创意大厦、张家浜创意街、车博汇的3家选址,及由都市型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东星创业创意园。

(二)空间类型。按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质和效益的不同,其空间载体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园区,即空间规模小、有单个产权主体和边界的最基本产业集聚空间。结合项目选址和区域定位,首批规划10个重点园区建设项目。另一类为片区,即占地连续成片或含园区,能够提升集聚规模和效益的空间组合。由北向南,拟定民生港、南阳泾、张江核心区、恒大路、三林老街、极地国内极地等6大片区。其中,三林老街和民生港为首批推动的重点片区规划项目。片区规划旨在通过对广阔开敞空间的保护性开发,构造优美的街区环境、完善的配套和服务,建设多业态混合和东功能复合的创意产业集聚空间。

(三)布局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确定主题聚焦、错位布局、疏密相间的适度集聚布局模式。一是考量载体选址的区位选择性、发展混合性、特征创新性要求,进行“三个集中”布局,即设计策划类和经典艺术类分别向空间成本较低和文化场馆区间集中,文化科技类向旗舰级企业集群所在产业配套程度较高的区域集中,高端的时间消费、影视传媒向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区地标性区段集中。

二是根据世博园区周边区域定位,会展服务、民俗旅游等创意产业项目在世博服务区集中配置,提升三林区域的特殊配套功能。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中力量、有序推进”的开发建设原则,既是全面开发,综合布局,着力微观基础,又要集中力量规划间建设体现浦东特色和水平的重大亮点项目。

四规划目标。改善和优化城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多样化塑造浦东城区的建筑风貌,拓展提升服务经济的产业功能。通过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激活工业存量资源,通过规划片区型集聚载体,为倡议产业发展预留空间。二总体定位、重点领域或首批重点项目

(一)总体定位。培育艺术创意产业,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壮大创意内容产业。拉动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创意设计和策划服务,提升传统产业能级,改善城市空间品质,创造宜人环境。

(二)重点领域。根据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定位,确定数字化创意内容产业、设计制作业、策划服务业和文化艺术产业为四大重点领域。

1、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和出版权经营为特征的内容创作与生产(网游、动漫、影视后期制作、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内容定制服务、数字出版等)

2、以创意设计引领的生产性服务(高科技民用开发、软件应用设计、工业造型等设计,日用消费品艺术设计,展厅展台设计,包装纸制品、展架、游戏品设计、服装、珠宝设计、品牌设计、旅游纪念品、工艺设计制作、环境艺术与家具设计等)

3、以创意策划引领是社会服务于生活服务(社会经济金融、科技中介、知识产权服务、广告艺术创作、商业策划、会展商务、农事休闲旅游服务、休闲产品开发,创意培训,创意餐饮制作、艺术生活设计、节庆轰动策划、文化遗产开发、艺术展馆展示等)

4、以 经典艺术、时尚艺术引领的文化艺术创作与经营(各类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各类时尚艺术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与开发经营,艺术品展示与交易、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经营)

(三)重点项目。

1、围绕扩大创意内容产业规模,培育数字出版和基于网络的内容定制产业,拉动版权贸易和服务外包,在已建张江创意大厦集聚区基础上,重点建设张江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动漫谷、上海国际(外高桥)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等3个园区,着力打造数字化内容产业板块。

2、围绕集聚设计人才,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能级,延长产业链,以创意设计带动传统产业,重点建设张家浜创意街、界龙工业与消费品设计中心、金桥创意园区,以标准化创意制作和集聚展示提升扩大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市场化能级,建设蓝天绿地创意园,以上4个园区精心打造设计制作板块。

3、围绕配套世博、强化会展服务功能,先期建设以时尚服饰展示发布、会展策划、会议信息化为主题的时尚会馆、三林世博创意园,围绕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升孙桥农业体验创意园,合力打造以时尚策划、会议服务、旅游会展为主导及世博会的策划服务板块。

4、围绕提升文化引力,树立上海文化创意地标形象,规划建设两大片区:一是着力保护黄浦江沿岸历史建筑遗产和码头产业文化轨迹,引进国际时尚、奢侈品、艺术、工业等领域著名品牌的投资商,高起点规划筹建世界级中西艺术和影视互动中心----民生港片区内浦东湾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地域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和促进民间艺术展示交流,完善世博园服务区内特殊配套功能,在三林老街重点规划集原创艺术设计、健康服务、艺术教育、创意住宅、时尚生活、度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标性三林老街创意城镇片区项目。以上两项整体打造体现浦东水平的文化艺术板块。

5、围绕极地的核心品牌概念和独特资源,集聚一批以极地系列高技术应用开发为主的孵化型研发机构和以极地品牌的内涵为支撑的科普制作、商旅活动策划机构、建设集研发、策划为一体的上海国际极地城片区综合创意板块。

三、扶持政策

培育创意产业发展,新区政府在空间开发、工程建设、财政补贴、市场推广、政府采购、教育培训、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政府扶持,并设立跨部门工作机构,实施规划协调和政策指导,通过中介组织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其宗旨是鼓励低成本开发创意空间,促进创意机构和人才快速集聚,其具体内容包括:

(一)土地利润

支持列为新区创意产业规划选址载体的工业用地产权单位,按“三个不变”原则继续利用存量房屋土地资源。对规划用地性质与土地用途一致的原则拨工业用地,符合存量房补地价条件的,按照“三个不变”原则办理补地价手续;对已收缩的选址地块,按照规划批准的用地类型,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地;对中心城区因故长期闲置的原空转工业用地上的选址眉目,本着科学协调各专项规划、统筹兼顾各法定利益主体的宗旨,加快利用存量资源,推动创业产业布局规划落实。鼓励按本市相关法规保护性开发利用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创意产业区或片区。

(二)工程建设

支持列为新区创意产业重点园区项目的工业存量资源再利用单位,按“三个不变”原则自主或引入社会投资、按照现状用地(工业用地)先行操作,并视发展前景以“现状保留”类型适时间调整控规;在严格规范抗震加固等设计施工标准,准保建筑结构承重承载安全和卫生、消防、环保、节能、绿化等质监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创意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联动机制,依法简化旧厂房实施装饰装修或厂房大修工程的立项,报建流程。

(三)财政补贴

1、惠普适用层面。新区创意产业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在新区“十一五”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财政扶持政策中已有规定的。相应适用于新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中符合条件各类主体。

2、专项扶持层面。为保持对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高效推进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孵化和培育符合新区发展导向的创意类企业和人才,特别安排针对重点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的财政扶持科目,由新区和相关功能区域按现行财政体制,对申请财政补贴并经核定的创意产业园区开发主体、创意类企业或机构及创意人才,实施财政扶持(细则另定)。

(1)对新引进的、注册在新区重点创意产业园区内的创意孵化型企业或机构,经评估审核后,对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形成的新区地方财力部分,前三年给予100%补贴、后三年给予50%补贴。(2)鼓励符合条件的开发建设主体在新区重点推进的创意产业园区内进行投资建设,对因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而对旧厂房等存量资源进行装修改造的,经批准可给予其投资总额10%的配套资金支持,扶持资金总额不超过200万元。(3)对新引进的重点创意企业或机构在新区重点创意产业园区租赁自用办公房并实际经营的,经批准二年内给予每天每平方不超过2元的租金补贴,补贴的建筑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

3、政策聚焦层面。在载体建设方面向重点项目区域聚焦;在产业鼓励方面向重点领域或行业聚焦;在品牌形象方面向产品或服务聚焦。

其它已经或将由市、区财政安排的产业结构调整、导向资金、现代业引导、特技发展、中小企业、技改、创业、专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走出去、信息化、品牌、服务外包、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展品保税等各类财政扶持政策,向规划确定的重点园区建设项目中各类创意产业类主体倾斜,并提供便利服务。

对急需引进的重点园区(片区)内创意类企业中设计策划专业人才,在自主创业、创意培训、学术交流、人才奖励等方面加大配套扶持力度。

(四)管理服务

1、按照上海市创意产业聚焦区建设管理规范,允许重点园区建设项目内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公共设施)达到一定规模,但原则上不超过总面积的10%,有特殊配套需求的(时尚消费主体定位及世博会服务区域配套功能等),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放宽。

2、按照“主业突出、配套完善、形态新颖、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重点园区项目的开发主体和入驻企业或机构经认定达标后,可享受新区相关政策;同时,经新区推荐并经市创意中心评估认定后,可获得“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授牌。

四、推进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工作措施

建立由区政府有关领导为总召集人,新区经委、文广电视局牵头,新区发展改革委、建设交通委、科委、财政局、工商分局、环保市容局、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和陆家嘴、三林、张江等功能区管委会为成员单位的浦东新区创意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工作。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新区经委),由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主要负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统筹部署各项工作,制定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布局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跨部门、跨行业相关事宜,整合拓展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优化服务环境。具体工作措施:

是研究制定新区创意产业园区重点项目预审评估流程,形成预审工作机制。对项目开发主体资质、主导产业定位、创意资源基础、方案设计要求(生态环境重塑、绿化设计利用、节能系统安排、建筑形态创意、功能结构安全)等进行会审评估,以规定和约定的标准要求作为立项批复和工程质量监督的依据。同时,研究制定新区创意产业园区规范制定,对配套服务保障、登记注册监控、园区认定授牌、品牌形象推广、专业孵化服务等作出明确规范。

二是制订对创意产业园区开发主体、创意类企业或机构及创意人才的财政扶持实施细则。

丹东新区发展问题分析 篇6

1.未从港区一体化的角度审视丹东新区的战略定位

我市新区建在港口和中心城区之间的空白带, 主要的作用是拉近港口与城市之间距离。然而, 现实中新区成为港口功能辐射先导区的重要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这直接影响了港口对新区集聚与辐射功能的形成。

2.没有认识到新区是丹东老百姓的新区

发展新区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丹东市老百姓需求, 目前新区的产业结构与老百姓生产需求结构不相符合, 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老百姓生活需求不相匹配。总之, 新区建设理念脱离了“人的新区”的要求, 还是停留在建设开发过程中, 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需求结构。

3.没有认清新区管理的变化

目前, 临港产业园区更名为新区, 新区不仅要管理, 还要发展产业。从本质上来看临港产业园区是以经济发展为主, 而2008年规划的新区组团是严格按照全国开发区整顿之后新区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 不仅包括产业功能、还包括生态环境、交通体系等方面。现在, 我市将园区 (临港产业园区) 和新城区 (2008年新区组团) 合并之后, 因为新区名称变化快、部门职能复杂、作用不明导致了新区发展中出现了城市管理负担重、产业发展不合理等问题。

二、对外开放力度不够

对外开放度不够是新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受朝鲜地缘政治环境影响

丹东与朝鲜长期存在屏蔽效应, 即地缘政治影响经济发展, 国内外有部分企业到丹东投资, 主要是看中新区的对朝优势, 即“朝鲜是丹东的市情”, 但大多数企业最终没有在新区境内投资, 主要是受到朝鲜地缘政治的影响, 可以说新区乃至全市经济发展是“成在朝鲜, 败也在朝鲜”。

2.受开发开放经济环境影响

新区开发开放没有找到突破点, 未结合自身“对朝”的基础条件, 进行“开发、开放、试验”探讨, 新区开发建设一直借助沿海优势, 没有充分发挥沿边优势, 导致涉及沿边地区的战略举措、优惠政策等红利没有及时释放, 影响投资环境的吸引力。

3.软环境建设不尽如意

我市新区随着区内外各种环境的变化, 慢慢显示出不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 如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内部与外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三、产业本地化能力不足

产业是新区的重要载体。我市新区产业制定与本市及周边城市 (特别是东北三省) 民众需求相脱节, 无法形成产业本地化优势,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产业链条延伸受限

虽然近几年多数外资企业增加了对新区的投资, 与之配套的本地企业也有所增加, 但大多集中在非核心技术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抑制了产业链的延伸, 因此容易导致产业群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不利于本地资本的积累。

2.产业发展没有形成项目化

新区虽然形成十大产业集群, 但是缺乏强有力的主导产业, 更没有形成产业项目, 我市新区每个产业集群都有相应的龙头企业, 但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 产业没有以龙头企业形成项目化生产, 以至于形成的产业集群不集聚。

3.缺乏适合地区的富民产业

新区中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是“外部资源+特殊政策+异地市场”, 这一模式决定了新区发展容易与周边区域 (特别是丹东本市) 发生脱节, 缺乏当地居民就业, 无法满足丹东老百姓生产、生活需求, 对服务业需求不足, 不利于形成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四、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

新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处于落后状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缺乏政府包装的引擎项目

新区建设初期, 项目主要集中在住宅地产等投资回收快的项目, 生活性服务业配套项目植入和培育进度则相对缓慢, 这些大项目需要政府包装, 如果没有“启动器”的政府项目, 将会制约新区异地通勤人口的导入。同时, 新区的金融、法律、咨询、中介等专业服务业发展不足, 商务环境与中心城区相比差距较大, 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企业、企业后台办公部门等向新区集聚。

2.缺乏特色服务产业

目前新区产业定位与周边城市新区的差异性不显著, 缺乏养老产业、对朝经贸文化旅游产业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引擎来助推丹东经济的发展。

五、社会事业配套不健全

从国外经验来看, 社会事业的配套是新区加快人口集聚的重要支撑。但目前, 新区对于社会事业并没有完全按照城市化地区的高标准来规划。一是表现为“量不足”。我市新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没有充分估计到导入人口的需求, 造成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便利店、超市、菜场等生活服务设施相对紧缺;二是表现为“质不高”。我市新区在建设过程中虽然已经开始按较大的人口规模配置文、教、体、卫设施, 但对于高等级社会事业设施的配置还没有上升到中心城区的水准。新城的医院、市级重点小学和中学、市级体育场馆、音乐厅等高等级公共设施比较欠缺, 整个社会事业的层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

我市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严重影响了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

1.缺乏一套有效协调各方权益的高层决策机制

随着合作区社会管理事务的不断增加, 管委会需要具备县区级以上政府的执法主体资格 (如城管、动迁、拆违等) , 但合作区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法无授权不可为”, 无主体资格组织实施。 同时, 由于在制度创新及其各项政策报批上与现行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着诸多矛盾, 使原本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新区开发,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有意或者无意地降低到了市级版的经济开发区层面上。

2.没有充分下放管理权限

新区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 如土地规划权限、环卫管理权限等导致审批进度缓慢, 延长了企业建设投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

3.未建立一套新区特色的绩效考核机制

新区管理上由经济区模式回归到行政区管理模式, 分别对新区和区块两类不同的区域进行管理, 承担着等同于其他县区的全口径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任务。但同时新区建设在前期主要是培育, 而不是大规模建设, 同一张表格考核的结果必将导致管理职能机构舍本逐末地全力发展经济继而重蹈之前无序竞争、各自为政的覆辙, 难以继续推进改革。

4.现行财政体制不灵活

新区财政资金入不敷出, 因为多个财政体制捆绑 (如上解体制、固定基数上解、每月上解资金) 导致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摘要:从产业、规划、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丹东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为今后发展新区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新区,发展,问题,丹东

参考文献

茶园新区物联网产业竞争力分析 篇7

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四大关键要素是:生产要素,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同时发展机遇与政府角色也会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四大关键要素加上机会、政府角色, 彼此互动, 形成完整的钻石体系。钻石体系中的每个关键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的, 任何一项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其他条件的配合之上, 任何一项关键要素出现问题, 都会伤害它升级的潜力。

重庆市现有的生产要素有一定优势, 重庆市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校、研究生毕业生数在都呈逐年上涨态势, 然而真正能够从事电子科技研发工作的人才只占少数, 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培训, 还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 2009~2012年重庆市全年R&D经费支出分别占当年全市总产值的1.21%、1.27%、1.3%、1.4%, 呈现逐年上涨趋势。2012年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3个, 包括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 包括国家级中心10个, 高新技术制造业总产值3495.56亿元, 软件业总产值129.01亿元。茶园新区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新区内设有完善的行政机构、卫生机构、教育机构、休闲娱乐场所, 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茶园新区。

重庆市对物联网的潜在需求庞大,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可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车辆自动计算行驶长度, 按行驶长度进行收费, 降低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重庆市人流量、物流量均超过全国各省市的平均数, 居民私家车拥有量增长速度较快, 2012年年末, 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已接近118万辆, 推广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对交通管理有很大帮助。重庆地质环境复杂, 物联网技术可用于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但是部分核心部件需要进口, 技术成本较高, 价格超过普通百姓的承载能力, 因此应该推动政府示范效应、细分市场需求、吸收民间投资、加强宣传力度刺激需求增长。

目前茶园新区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有待提升, 要实现聚集物联网相关企业150户, 确保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 拉动应用市场10000亿元的目标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力度更需要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企业应加入到这一行业, 才能形成较强的行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不足, 新区目前缺少传感器/芯片环节龙头企业, 缺少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 西南地区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 引进系统集成商, 加强在此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投资力度是必要的。新区在服务提供商方面有优势。总体看来, 上下游企业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部分关键环节的企业尚未入驻, 已有的企业应制定长远规划, 做大做强。

国际竞争与产业革命浪潮的机遇有利于物联网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处于全球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传统产业面临优化升级的背景下, 它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乏力、就业压力、增强社会信息透明度、改善食品安全状况、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等, 重庆应抓住现有机遇实现较快发展。同时, 茶园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强的政府支持力度, 为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波特认为, 政府政策的影响力固然可观, 但也有它的局限性, 产业发展如果没有其关键要素的搭配, 政府政策再帮忙, 也是扶不起的阿斗。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与控制, 强化宣传力度, 为企业打开市场需求提供方便, 同时对科技研发环节投入不可松懈。在涉及企业自身竞争力时, 应减少政府干预, 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茶园新区物联网产业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源和完备的基础设施, 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虽然潜在需求巨大, 真正拉动需求不仅需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更需要企业不断创新、降低成本以适应客户需求;由于龙头企业较少, 市场前景模糊, 使企业处于观望状态而不能果断制订方案, 因此, 政府示范作用需要加强;上下游产业已初步形成, 但产业链上各环节发展不充分, 影响良性互动, 各企业应向产业链两端扩展, 增强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和资源共享。物联网发展要抓住机遇, 政府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只有这六方面相互促进, 才能使产业尽快进入成长期, 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114-116.

[2]周晓唯, 杨露.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研究[J].理论导刊, 2011 (08) .

[3]王光辉.物联网战略的国际观察与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 (04) .

徐圩新区产业分析 篇8

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具有良好的海洋文化底蕴的地区之一, 培育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天津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客观需要。近年来, 天津滨海新区深入挖掘和整合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资源, 将继承和创新融合在一起, 发挥区域特色优势, 注重品牌的力量, 繁荣海洋文化发展, 着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努力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 沧桑厚重的历史遗址、渔家特色的民俗风情、悠久的造船和海战历史, 构成了天津滨海新区特有的海洋与海防文化。

用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是滨海新区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带的新思路。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北塘旅游区时, 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复建了炮台营、凤凰街等历史风貌建筑, 还原了北塘古镇的市井风情, 努力体现出北塘小镇的文化底蕴。这种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在天津滨海新区还有很多, 比如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塘沽南站、潮音寺、大沽炮台等。这些体现海防文化的历史风貌遗存是游客了解近代中国的窗口, 见证民族的屈辱、自强与抗争的教材。此外, 航母主题公园、外滩公园、极地海洋馆、大港贝壳堤博物馆等旅游景点也凭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 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旅游者。极地海洋馆自试营业起, 每天都要接待上千名游客, 每逢节假日, 参观者都有一万以上。天津滨海新区的滨海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 海盐文化和海运文化是中国诸多沿海城市的共性, 天津在这两项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文化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天津北塘文化学者李学韩经过多年研究发现, 明清时期的天津海疆制盐技术已颇为成熟, 民国时期产盐质量已达全国最佳。早年的海运渔港今日已演变为世界年吞吐量第四的天津港, 制盐工业也逐渐转型升级为发达的海洋化工业。

(三) 悠久的岁月积淀孕育了天津滨海新区丰富的海洋文化。

2012年, 滨海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357.72亿元, 占全区GDP的5%, 提前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目标。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后发先行的实践中, 探索着特色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这些成就无疑给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和信心。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优越的区位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 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 陆域面积2, 270平方公里, 人口248万人, 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被誉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2005年, 天津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2012年, 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7205.17亿元, 环比增速为20.1%[2]。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部, 位于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结合点,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 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 走向太平洋的对外通道。目前, 天津滨海新区对外交通已初步形成以海港为龙头, 以空港为依托, 以铁路、公路、管道为骨架的综合运输系统。

2. 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 它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优劣的因素[1]。天津滨海新区拥有海岸线153公里, 陆域面积2, 270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3, 000平方公里。在1993年建成区110.8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 重点规划建设面积350平方公里, 2012年底建成区面积已达322.64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拥有水面、湿地700多平方公里;拥有1, 20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盐碱荒地;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 天然气储量1, 937亿立方米,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滨海新区有1, 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盐碱荒地, 油气和地热资源丰富。每年可开采地热2, 000万立方米。

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并且多种多样, 既有特色的自然景观, 又有风景怡人的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比如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塘沽南站、潮音寺、大沽炮台等历史风貌遗存, 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海防文化, 成为游客了解近代中国的窗口, 是一本本见证民族的屈辱、自强与抗争的教材。此外, 航母主题公园、外滩公园、极地海洋馆、大港贝壳堤博物馆等旅游景点也凭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 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另外, 2012年,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海洋博物馆落户天津, 国家海洋博物馆是我国首座海洋类综合性博物馆, 选址天津滨海新区滨海旅游区, 计划2016年建成。目前已征集到的4万余件藏品中, 不乏镇馆之宝级别藏品。其中80平米的大型海百合化石、15米长鱼龙化石为国内馆藏之最。这为天津滨海新区未来海洋文化发展建设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 雄厚的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投资和消费, 海洋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而引领投资和消费的基础则是经济的发展与强大。天津市经济实力较强, 2013年生产总值达到14, 300亿元, 且环比增长12.5%。而作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更加迅猛的滨海新区, 已然成为天津市的先锋, 成为经济最发达, 对外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013年天津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8020.4亿元, 环比增长17.5%, 比2009年增长了1.1倍,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2]。它不但是天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阵地, 也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阵地。随着全球海洋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基础地位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这必将成为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优势。

4. 完善的基础设施。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天津滨海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 不但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 还包括动力能源设施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沿海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了海内外的联系, 利用客货的运输, 有效地促进了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2012年, 天津滨海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额高达909.79亿元, 其中, 海空港项目投资额达124.7亿元, 环比增长5.8%, 铁路和轨道投资额达60.2亿元, 环比增长14.7%, 能源建设投资额达35.21亿元, 环比增长53.3%[2]。高铁的修建、机场的改建扩建、四通八达的滨海公路、能源设施和通信设施的建设无疑将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5. 强大的科技力量资源。

天津滨海新区的科技力量较为强大, 2012年,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有48, 138人, 教育从业人员有20, 482人,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有2, 299人。此外, 天津滨海新区的文化科技力量也较强大, 文化馆有3个, 2012年组织文艺活动次数380次, 比2011年多102次, 举办展览次数85次, 比2011年多48次, 公共图书馆3个, 书库和阅览室面积达35, 584平方米, 总藏书量达211.11万册[2]。这些为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文化和科技支撑。

(二) 劣势分析。

虽然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优势条件, 促使其不断迅速发展, 但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还存在一些弱点与不足, 影响着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1. 海洋文化产业链不完善, 产业发展不均衡。

在全国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 即滨海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 而对于滨海旅游业以外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海洋民俗资源等开发利用较少, 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除了滨海旅游业以外, 其它的海洋文化产业的产值、规模都较小, 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另外, 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意-生产-营销的海洋文化产业链[3], 出产的海洋文化产品比较单一, 且质量较差, 因此, 就影响了它的综合效益。

2. 缺乏创新意识, 海洋文化产品雷同, 无序竞争严重。

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新, 没有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而盲目效仿以致造成了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造成了海洋文化资源的浪费。海洋文化产品形式比较单一, 大部分还停留在旅游观光方面, 缺乏一些有文化底蕴的海洋资源, 如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 没有形成立体化的海洋文化产业集群, 致使经济效率底下, 不利于海洋文化的发展壮大。可见, 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创新能力不足, 综合竞争力较差, 致使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4]。因此, 天津滨海新区应该挖掘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 从而使海洋文化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海洋文化企业规模较小, 没有形成海洋文化产业集群。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附于海洋文化企业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企业呈现出规模小、较分散、竞争力差的特点, 还没有形成海洋文化产业的集群[5]。企业规模小直接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专营性较差, 由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海洋文化品的开发与消费也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且大部分文化企业专营的不是海洋文化产业而是其他的产业, 海洋文化产业只是作为兼营部分。这也因此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 机遇分析。

1. 全球发展趋势的要求。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有关海洋的资源与地理要素以及海洋发展战略越来越呈现在人们面前。文化产业又被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6], 而海洋文化产业又是文化产业中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这就为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天津滨海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 随着滨海地区地位的提升, 必然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 从而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营造出更好的氛围, 促使海洋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 加速一体化进程, 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政府对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视。

2012年9月, 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明确指出了在“十二五”时期全国海洋经济的建设重点, 其中, 在北部海洋经济圈的发展中强调要依托天津港, 推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支持天津邮轮游艇经济发展和东江保税港核心功能区建设。另外, 着重强调发展海洋经济要特别加强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国家海洋博物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弘扬海洋文化, 充分挖掘以涉海文物、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海岛生活习俗、节日庆典、体育活动等为特色的民俗文化, 支持开展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继续办好中国海洋文化节、海洋周、开渔节、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等海洋文化活动, 广泛传播海洋文化, 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海洋特色的博物馆和民俗文化景区, 积极培育以海洋为主题的演艺、展览、出版、动漫等海洋文化产业。政府为海洋经济提供的这些政策扶持为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也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3. 旺盛的消费市场需求。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由相关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的[7]。一般来说,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该地区的人们对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越高。根据国际惯例计算,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确实直接影响着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据统计, 我国人均GDP为1, 000美元时, 文化产品消费水平应该为10, 900亿元, 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5, 300亿元, 实际文化产品消费水平水平还不到相同发展水平国家平均数的25%;在2008年,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达到3, 000美元时, 实际文化产品消费不到8, 000亿元, 和理论消费值40, 000亿元差距很大。这就说明我国实际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相同发展水平的平均数, 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还很大。可见, 我国是一个有很大潜力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3, 866元, 环比增长12%, 人均消费支出也高达22, 964元, 相应的文化产品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 其中, 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达2, 566元, 比2011年增长了12.8%[2]。这说明天津滨海新区的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增长较快, 将大大刺激人们对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为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动力, 同时也为该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 威胁分析。

1. 其他沿海各省市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

基于海洋文化特色的不同, 各省市在“十二五规划”的号召下, 都在培养和利用海洋文化产业, 比如青岛、秦皇岛、辽宁沿海、浙江沿海等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海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沿海省市都很注重的一个发展方向, 因此, 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山东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过, 势必会给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舟山市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目标, 立足于海岛, 突出发展海岛生态资源与海岛的民俗风情的特色, 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海南市以“热带风光、碧海、沙滩、椰树”为特色, 是闻名中外的海洋文化旅游胜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推动力;此外, 福建、广西北部湾地区等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8]。一旦这些地区形成了较强的海洋文化产业优势, 势必会吸收资源到此, 形成了“洼地效应”, 使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要素外流, 从而使该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处于不利地位, 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2. 海洋产品的可模仿性、可复制性较强, 不易形成十分突出的特色。

现今, 我国海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但是目前的海洋文化产品相似度较高, 没有较强的独特性。研究表明, 海洋文化产品具有极为相似的生产要素与资源, 所以海洋产品具有很强的可模仿性、可复制性。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来说, 由于具有的自然资源相同, “阳光、碧海、蓝天、沙滩”就成为了几乎所有的海滨旅游景区的特点, 这就很容易造成了同质化竞争, 旅游者就会有到每一个滨海地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 被称为“金沙滩”的地区就有大连金沙滩、青岛金沙滩、珠海金沙滩、北海金沙滩等等。滨海度假区、度假村的修建也是同样如此, 宾馆和娱乐设施的修建同样也显示出了互相模仿的态势。这就使海洋文化产业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所以, 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突破这个瓶颈, 不断创新, 发展更具地方特色的海洋产品, 减少可替代海洋产品的出现, 使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7]。

3. 海洋文化产业易收到不可预知因素和业务周期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主要还是体现在滨海旅游业上, 而滨海旅游业容易受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灾害、政府政策的影响。比如经济危机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 就直接影响到了海内外游客的滨海旅游, 取消或是推迟旅游时间。如2012年的强降雨, 就造成了天津滨海新区的飞机航班的取消或延迟, 这就波及到了来津旅客的旅游计划。另外, 滨海旅游业受季节的波动比较大。旅游的旺季主要是夏季, 游客主要是到海边避暑乘凉, 而到了冬季客流量明显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单一, 受限制的因素较多[9]。因此, 天津滨海新区要大力创新海洋文化产品, 对消费者形成一个持续的吸引力。

三、结语

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笔者认为, 虽然滨海新区的海洋文化产业面临着不小的劣势与挑战, 但是它更具有突出的优势, 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时机。天津市应该把握好良好的机遇, 实施海洋文化创新, 创造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海洋文化产品, 重点突破, 克服不足, 从而带动天津滨海新区乃至全国各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要: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当今世界对海洋的关注是最富有远见的。海洋文化产业是具有知识产权且高附加值的产业, 在海洋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 学术界对海洋文化产业给予了诸多关注, 海洋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各国新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引擎, 但是薄弱的相关理论研究, 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对海洋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的研究无疑是当今最重要的课题, 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结合国家海洋开发战略, 立足于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运用SWOT分析法, 对该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现实优劣条件进行分析, 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全面掌握天津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构成了研究滨海新区海洋文化产业坚实的基础, 以期对天津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海洋文化产业,SWOT分析,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韶华, 林宪生.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133~135

[2] .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3] .李思屈, 诸葛达维.面向海洋时代的文化产业[J].文化艺术研究, 2012, 7:1~8

[4] .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4:18~19

[5].何龙芬.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D].浙江海洋学院, 2011, 6:20~27

[6] .张开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16:3~4

[7] .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1, 4

[8] .张开城, 张国玲.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5

上一篇:贝聿铭简介下一篇:2015初级职称知识点《初级会计实务》: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