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2024-09-22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共3篇)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篇1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第三框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及其产生的过程产生,了解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表现。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封建国家实现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农民阶级的工具,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能力目标

1、利用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的能力。

2、通过教材中所给材料与小栏目,结合“自读自悟”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3、在全面分析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辨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4、注重“自读自悟”教学环节,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思想认识目标

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中核心的体现,因此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几点:通过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对比,来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注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形成;重视分析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阐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为主线,引入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表、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前一课内容(展示投影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或补充)

投影片 :

1、奴隶及奴隶主的产生

2、阶级的含义以及阶级的产生

3、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

4、国家的产生及其本质

5、奴隶制的建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6、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7、文字出现的意义

8、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原因、意义

9、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0、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11、奴隶社会是怎样来统治奴隶的

12、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二、自读自悟

要点提示:(展示投影片)

1、 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过程

2、 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标志

3、 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因、表现

4、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

5、 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6、 封建制国家的本质

7、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8、 封建制国家的统治(政治、经济)

9、 封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和主要矛盾

10、封建制度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讨论题)

自读要求:找出要点并在书本上做好标记;发现问题,做好提问的准备。

(开始自读,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三、讲析释疑 一课三框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一)封建制度的确立

——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不愿意劳动,你是奴隶主,你会怎样对待奴隶?(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隶农制。

2、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产生过程:(课本P13)

4、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标志。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标志:封建制国家的建立(简述过程)。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篇2

阉人歌手兴盛于17、18世纪,18世纪初发展到顶峰,衰落与18世纪末,渐趋消失与19世纪初。阉人歌手的对象是宗教教堂合唱团里具有歌唱天赋或具有良好嗓音条件的男童,对其通过阉割手术,使其正常生理发育发生变化,再经过系统的练习声乐,严谨的培养音乐素养而形成的一种歌手。至于阉割过程,至今无法确定其做法如何,据史料记载既非切断睾丸本身也非切除通向睾丸的血管,而是动手术前先让男童进行温水浴以便软化睾丸,然后按住他的颈静脉,男童失去直觉后才开始动手术。做完手术的男童少量或者不在分泌雄性激素,男童的喉头不在变大变粗,伴随着声带也不再变厚变长,并且声带始终保持变声期前的形状,膜片只有大约7—8毫米,甚至比妇女的还要短,这样声音就会变得嘹亮细腻。成年后他们的身体结构呈现出女性的特征:肌肉柔软,没有胡须,皮肤呈土色而松弛,臀部和胸部脂肪过多,酷似女子,甚至有些歌手面部变形,看上去很臃肿。在这种生理条件下进行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是很艰苦的,要长达数年,每天上午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训练歌唱技巧,一个小时文化课训练,一个小时面部表情和行为举止训练,下午半小时音乐理论课半小时对位学习,一个小时文化课训练,一个小时作曲练习。经过长期的训练他们的肺活量和横膈膜的支持力是很强大的,不仅可以唱一分钟时间不换气,并可以长很高的音,并在声音上玩弄各种技巧。当然也有受不住这种压抑的学习环境而放弃的,甚至还有受不了生理缺失的嘲讽而自杀的,总之阉人歌手的演唱与技巧迎来了“美声歌唱”的黄金时代。

二、阉人歌手的形成与时状

阉人歌手的出现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产物”,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宗教统治的王国,宗教音乐即是音乐起源说的一种,也是统治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公元367年劳第契阿会议,禁止群众在宗教集会时歌唱,于是宗教集会时的歌唱就交给了唱诗班,到了15世纪中期,无伴奏合唱盛行,要求合唱团具有更宽的音域和更高的演唱技巧,加上16世纪末罗马教皇要求“妇女”在会中闭口不言,于是合唱团就交给了男童,男童的音色固然漂亮,但要经过变声期就无法继续了,于是“假声歌手”应运而生,但是假声歌手的音色不太自然,不如男童优美,于是阉人歌手开始混进了假声歌手的行列,随着教会是否将其开除教会的犹豫,直到1599年罗马教皇公开聘用阉人歌手为止,阉人歌手就迅速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由于阉人歌手饱满、甜美的嗓音以及杰出的表演能力,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青睐,阉人歌手的表演受到观众的崇拜至极,犹如当的女歌手席琳迪翁。当时出现的阉人歌手有巴尔达萨莱.菲利、法拉内利、卡法雷利等,如著名意大利男性女高音歌唱家巴尔达萨莱.菲利由于幼年不幸事故走上了声乐艺术道路,他的音色自然优美、丰满甜润、颤音明快多彩,他惊人的气息可以支撑50多秒的演唱,一次在回故乡意大利的路上,他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市民们城外三里为他组织了欢迎活动,在他的马车上萨满了鲜花,人们在高呼他的名字时热泪盈眶,菲利在当时的受欢迎度不亚于当今当红的明星。可见阉人歌手在当时是多么的受人青睐。当时很多作曲家如亨德尔、哈塞等不仅为这些歌手量身定做音乐,甚至因阉人歌手的个人技巧与喜好而改动戏剧情节。于是就有了阉人歌手不仅影响了唱法上的技巧,还影响了正歌剧。

三、阉人歌手的衰亡与意义

阉人歌手从1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衰落,到了19世纪初阉人歌手剩的就为数不多了,个别阉人歌手的演唱现象虽然继续存在,但已经根本起不了左右乐坛的作用了,因为由于声乐技术的进展,男高音和男中音找到了”关闭”的唱法,音域随之扩展,高音也变得雄壮、丰满,比及阉人歌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从技术层面取代了阉人歌手;不人道的阉割行为,遭到人们的反对,法国大革命以后,意大利国王佛朗契斯下令禁止阉割行为,于是阉人歌手后继无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封建制度基本被冲破,妇女们冲破封建制度的牢靠,走上了歌剧舞台的表演,从而减少了“假女高音”的阉人歌手的演出机会;阉人歌手本身角度讲他们过度的炫技和表现自我,将作曲者和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置之不理,更打破了表演者对作曲者二度创作的原则,肆意的在作品中加花,使得作品面目全非,这种虚荣心甚至让阉人歌手在舞台上争风吃醋,他们开始不尊重舞台,缺失了演员的职业道德,这种日趋变异的做法导致他们最终必然灭亡;格鲁克对歌剧的改革影响: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的内容阐释是第一元素,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唱段,他反对炫技性的演唱,追求自然的音乐;加上当时喜歌剧开始盛行,这样就不需要阉人歌手超人的演唱技巧了。阉人歌手衰亡的根本原因还是他违背了科学性,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是发展的,企图摧残人性与人体的方式获得好的声音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建立在自然的身体机能之上才会使之长久。

浅谈封建科举制度的衰亡 篇3

一、生活时代不同

范进和孔乙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大背景中的人物。《范进中举》创作于18世纪中叶,正值清王朝的康乾盛世,科举制度如日中天,八股习尚弥漫社会,范进便是这样的时代里一个热衷举业的读书人。当时统治者用科举的办法,用官爵俸禄笼络、收买一批为他们效力的文人。只要登科中举,就能从一介书生摇身一变为官老爷,不但显身扬名,光宗耀祖,而且土地、房屋、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这对于读书人来说,的确是一种莫大的诱惑,所以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到54岁共考过二十余次,仍不甘心放弃机会。

孔乙己所处的时代就与范进不同了。《孔乙己》写于1919年,而孔乙己应是生活在19世纪90年代的人物。那时已是清王朝崩溃的前夕,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的震撼下,维新变法正在积极酝酿,八股取土制度受到了批判和否定,面临着最后的灭亡,孔乙己便属于最后一批不觉醒的受害者。范进和孔乙己都是生活在清王朝的读书人,但最后的归宿并不相同,一个飞黄腾达,一个潦倒而死。尽管结局不同,他们的遭遇却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他们周围的人们所筑成的人文环境也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走向灭亡的进程。

二、生活环境不同

范进周围的人群中,胡屠户被刻画得最为充分,作者层次分明地描写了他对范进态度的前后变化。当落魄的范进考中了秀才时,胡屠户态度稍变,他送来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相贺,并叮嘱范进要在做田的、扒粪的平头百姓面前“立起个体统来”。但秀才毕竟等级太低,所以胡屠户仍不住地啐骂范进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当范进果真中了举人时,胡屠户的态度大变,他提着七八斤肉,带了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他认定范进是天上的“文曲星”,称之为“贤婿老爷”,连声吹捧他的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连城里头张府、周府的老爷们都没有他女婿这样的“体面的相貌”。胡屠户只是成千上万个市侩中的一个,他们不仅仅庸俗、势利,而且形成了一股庞大的世俗的动力,促使范进热中科举,执意考取举人,进而维持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存在。

还有乡绅张静斋、那群邻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举在当时下层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众乡邻和胡屠户所巴结、奉迎的不是范进这一个人,而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统治阶层,中科举制度之毒的岂止范进一个人,在他周围还有形形色色、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受害者。

鲁迅在《孔乙己》中细致描绘了格局特殊的鲁镇咸亨酒店,那曲尺形的大柜台和对着柜台的门槛,便是主人公出没的背景。作者又通过众多的做工的人、掌柜、小伙计、孩子们以及丁举人和孔乙己,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一片纷繁生动的人文环境。

孔乙己的遭遇原本是不幸的,其生活境况也应该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嘲笑、轻蔑他的偷窃行为还情有可原,最让孔乙己难堪的是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所以,每当提起这个问题,孔乙己便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眼中,孔乙己无异于一道下酒菜。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创伤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只是要用戳别人的伤疤来找到他们生活中少有的乐趣,并以欺压弱小者来维持心中那份短暂的平衡。当孔乙己用手最后一次“走”到咸亨酒店的门槛前时,面对这个濒死者的“颓唐”的面孔、“恳求”的眼光,掌柜的第一句话便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人们报之的也依旧是嘲讽与讥笑。孔乙己悄无声息地死了,可以说孔乙己不只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毁灭了,也是被他周围的人吞食了。

三、命运结局不同

范进和孔乙己同样只会读书,热中举业,同样不具备劳动生产的能力。但范进没有堕落成孔乙己那样因为偷窃而受人嘲弄、遭人毒打,他因为无能而经常被丈人训斥、辱骂,其滋味也未必好受。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范进不是依靠“科举取士”这块敲门砖敲开了功名利禄的大门,其生活之困顿决不会亚于孔乙己,其最后结局恐怕同样是挨冻受饿吧。

范进和孔乙己展示给我们的是封建社会众多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的两种命运。孔乙己在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在旁人的冷笑声中悲惨地死去;范进进学、中举当了官,爬到了统治阶层,他要在做田的、扒粪的平头百姓面前“立起个体统来”,而和那些乡绅、贡生、知县去交往勾结。实际上,他那忠厚老实的灵魂已被腐蚀掉了。孔乙己的死固然是个悲剧,而范进又何尝不是一个比孔乙己更大的悲剧?尽管他的肉体还存在,然而作为人的崇高的品质和精神价值却早已荡然无存了。

孔乙己与范进两者的悲惨命运的制造者恰恰就是那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可以说,这旧的制度不但剥夺了人们起码的物质生活的权利,而且对于人的精神品质,对于人的才能和智慧也予以了无情的毁灭。人是一切财富中最可宝贵的,正是这最宝贵的财富却成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最不惜力的践踏对象。这正是学生从范进和孔乙己两个人物命运的表面差异中能够挖掘出来的共同认识。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人们对于读书人、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变化:从艳羡到轻蔑,从吹捧到嘲笑,这正可以折射出封建科举制度从兴盛走向彻底衰亡的历史变化进程;我们还可以体察到人们对于统治阶层由崇拜、奉迎到畏惧、冷漠的转变,从而审视封建主义统治趋于崩溃的社会基础。

上一篇:有关腊八节的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