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通用9篇)
评估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篇1
资产评估公司(事务所)
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参考文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单位的业务档案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明确业务档案的归档内容、归档形式(或方法)、保管期限、管理责任以及其他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和《安徽省档案管理条例》,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办理评估业务与办理与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形成的业务档案。本单位办理其他业务形成的业务档案,可参照本制度管理。
第三条 业务档案是指资产评估师及其执业人员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反映评估程序实施情况、支持评估结论的工作记录和相关资料。本单位的业务档案,是评估证据的载体,是出具评估报告的主要依据。本单位的业务档案是考查业务工作的依据,是本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条 业务档案包括纸质文档、电子文档或者其它介质形式的文档。
第五条 业务档案的所有权属于本单位。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本单位由 副总经理(副所长)负责业务档案的组织管理工作,由 部门负责评估业务档案的登记及日常管理工作,设一至两名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是全面负责本单位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调阅、销毁等档案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应当指定专人专职(或兼职)负责本部门的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配合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完成业务档案的移交、归档等工作;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对所承办业务项目的业务档案归档过程和归档质量全面负责,是本项目档案质量的直接责任人。
第七条 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本单位的规定,恪尽职守、认真负责, 严格保密,不得外传,不得丢失。
第八条 档案管理人员因工作需要发生变动时,应办理档案交接手续,负责业务档案管理的本单位领导监交。交接手续办理完毕后,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要在移交表上签章。移交人必须办完移交手续后方可调离该岗位。
第三章 业务档案的整理
第八条 业务档案首先由业务部门负责整理
1.项目负责人在评估报告日后90日内,及时将工作底稿与评估报告等资料整理归档,任何人不得将应归档资料拒绝归档或据为己有。
2.工作底稿通常不包括已被取代的工作底稿的草稿或财务报表的草稿、对不全面或初步思考的记录、存在印刷错误或其他错误而作
废的文本,以及重复的文件记录等。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评估业务未完成就终止而形成的底稿,自行决定保存或销毁。
3.针对同一基准日,不同评估目的,委托资产范围重叠的评估业务,出具两个或多个评估报告,应将其视为不同的业务分别整理底稿,形成相应类型的业务档案。
4.整理的资料要做到完整有序,索引号要与目录保持一致,反映工作底稿间的勾稽关系。
5.资产评估档案的归档内容参考格式见附件一。
第九条 整理后的评估工作底稿,要按工作底稿目录顺序排序,底稿需由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交给档案管理部门。
第十条 档案管理部门人员整理。档案管理人员的整理是业务档案的最终把关,要严格按照业务档案的内容和底稿中的目录顺序做进一步整理。在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要拆除底稿中所有的金属物,以防装订时发生意外。2.纸张超出规格的,在不影响资料完整的前提下可剪裁,不能剪裁的可加以折叠,折叠的纸张要确保装订后不影响阅览全部内容;破损、卷角、折皱、装订线过窄和纸张小于规格的,要用白纸予以裱衬;传真资料要复印后才能装订。
3.如发现底稿中有问题,如:评估人员、项目负责人等相关人员没有签字,主要归档资料不全、页码混乱等,要及时将档案退回给相关人员,补齐后重新整理、验收。
第十一条 业务档案登记。档案管理人员在整理业务档案的同时
应填好《业务档案登记表》。《业务档案登记表》上的主要信息应与本单位的《发文记录》保持一致。
1.资产评估报告《业务档案登记表》应包括:序号、报告文号、签发人、项目负责人、参加评估人员和签发日期,被评估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产总额,评估类型和报告类型,收费情况等信息。
2.利用计算机登记的,为防止停电或计算机故障等因素影响档案的使用,每次登记后应及时形成纸质文件。
第十二条 业务档案装订和护封。将整理并登记好的底稿进行装订、打页码,并附封皮、封底。
1.装订。装订要做到牢固、整齐、美观,不压字,不漏页,不影响阅读。
2.打页码。
3.护封。业务档案的封面应有事务所的全称、业务单位全称、报告文号、卷数、页数、入档盒号、审核人和立卷人盖章、存档日期等。应用黑色水笔、正楷字体填写以上内容,字体要清楚工整。
4.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将已移交的业务档案进行整理、登记和装订。
第十三条 业务档案装盒。档案装订、护封后应及时装盒。本着便于查找、利用的原则,档案盒封面写清本单位名称、档案类型和年号;档案盒脊部写清档案类型、年号、档号、卷数和盒流水号等内容。
第十四条 业务档案的码放。档案盒应以档号从小到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码放,档案码放不得过挤,方便于档案的查阅和
整理。为了节省空间和开支,对于比较厚的、卷数多的业务档案,可以在档案的脊部贴上醒目的标有年号和档号的标签,直接按顺序竖排在档案柜里也可。
第四章 业务档案的保管
第十五条 设专柜保管业务档案,要做好防盗窃、防火、防尘、防潮、防虫、防鼠、防光、防污染,确保业务档案的安全。档案柜上应插有注明柜号、档案种类、年号、档号的卡片;对于档案较多的评估机构应做档案查找索引,该索引只要包含档案的名称、年号、柜号、层号就可以了,有些比较特殊的档案需要单独存放的,可在备注栏中注明。
第十六条 电子档案等的管理。在评估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档或者其它介质形式的文档均应收集齐全,立卷归档。电子或者其它介质形式的重要工作底稿,如评估业务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处理记录,对评估结论有重大影响的现场勘查记录、询价记录和评定估算过程记录等,应当同时形成纸质文档,分别保存。
第五章 业务档案的调(借)阅 第十七条 业务档案的调阅
1.本单位业务部门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的,须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非业务部门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的,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然后在档案管理人员处办理借阅手续,方可借阅。借阅后应及时归还,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周,自借阅当天起算。
2.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责需了解有关情况,应同时出示介绍信和能够证明经办人身份的证件,经本单位负责人同意后,才能办理查阅手续。
3.资产评估协会和监管机构依法进行的质量检查,应同时出示介绍信和能够证明经办人身份的证件,经本单位负责人同意后,才能办理借阅手续。
4.其他依法可以查阅的情形。
5.借阅档案时,借阅人应承担保密责任,不得泄露原委托方商业机密时,也不得外借他人。
6.档案借阅人应当保持案卷整洁,不得勾画、涂改、伪造、拆页,损毁和丢失,不得擅自抄录、复制,确需抄录、复制的,应征得本单位负责人的同意,并在抄录件、复印件上注明来源。
第十八条 业务档案的归还
1.归还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检查档案的完整性,档案收回后,借阅人要记得办理退还手续。
2.归还的档案若出现损坏、涂改、拆页等现象,档案管理人员应要求借阅人恢复原样,必要时填写《业务档案毁损、丢失报告单》说明原因并由责任人签字盖章、档案管理人员和本单位负责人签字后存档,并追究借阅人的责任。
3.借阅人员若将档案丢失,应填写《业务档案毁损、丢失报告单》,写清丢失原因,由责任人签字盖章、档案管理人员和本单位负责人签字后存档,并保留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的权利。
第十九条 业务档案的拆卸。业务档案装订后不得随意拆卸,如因业务报告的补充、修订等原因确需拆卸的,须附上“业务档案更改说明”,按规定批准后,由档案管理人员拆卸并及时装订。
第二十条 涉及离职员工档案清理。当业务人员办理离职手续时,应由档案管理人员清理有关业务档案,并在其流程表上签署意见;若存在有欠交工作底稿或未归还业务档案情况,档案管理人员应催其及时上交;若已将责任转移给其他员工的,应办理转借手续;如已丢失的,按档案丢失制度处理。未查清前不得办理离职手续。
第六章 业务档案的销毁
第二十一条 评估业务档案自评估报告日起至少保存十年。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评估机构不得在规定的保存期内对已完成归档的评估业务档案删改或者销毁。保存期届满后,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由档案管理人员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书面销毁意见,编制档案销毁清册,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书面同意后销毁并进行监销。
第二十二条 评估业务档案销毁清册应列明销毁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监销人员在档案销毁前,应认真审查、核对档案销毁清册;档案销毁后,应在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章。书面销毁意见、档案销毁清册主要负责人书面批准件应作为永久性档案长期保存。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由 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一
评估档案的组成范例
一、管理类工作底稿
(一)评估业务基本事项的记录;
(二)业务约定书;
(三)评估计划;
(四)评估业务执行过程中重大问题处理记录;
(五)评估报告的审核记录。
二、操作类工作底稿
(一)现场调查记录与相关资料 1.委托方提供的资产评估申报资料; 2.现场勘查记录; 3.函证记录;
4.主要或者重要资产的权属证明材料; 5.与评估业务相关的财务、审计等资料; 6.其他相关资料。
(二)收集的评估资料 1.市场调查及数据分析资料; 2.相关的历史和预测资料; 3.询价记录;
4.其他专家鉴定及专业人士报告; 5.委托方及相关当事方提供的说明; 6.证明和承诺; 7.其他相关资料。
(三)评定估算过程记录
1.重要参数的选取和形成过程记录; 2.价值分析、计算、判断过程记录; 3.评估结论形成过程记录;
4.其他相关资料。
评估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教师业务档案,内容,作用,问题,策略
教师业务档案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可开发利用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参考,是改进教学工作和促进学校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资源[1]。因此,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对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促进科研开展和学校科学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
教师业务档案涵盖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繁琐复杂,根据各项内容的特性及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基本信息。
包括记录教师出生年月、籍贯、毕业学校、专业、学历、学位、毕业时间、职称、晋升时间、高校教龄、教研室、工作简历、获教师资格证等信息的教师登记表、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的复印件及其相关证明材料,以及外语、计算机考试成绩单、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审批文件或聘书等的复印件和学习进修、短期培训、访问等学术交流活动期间形成的能够反映这些活动真实情况和结果的文件资料。
1.2 每年度教师教学工作情况。
教学工作材料有教学任务书、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总结、班主任工作等情况的统计表、教学质量评估表和教学工作量登记表等。逐年积累,是评职称的必备材料。
1.3 教师科研工作的情况。
包括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反映学校的报道及在各级学术教研会上交流的论文、编写的练习题、考试题等。这些材料我们有的收藏原件,有的收藏复印件。
1.4 获奖情况的材料。
包括各类荣誉证书的原件或复印件,各级各类表彰的优秀、先进、模范、论文获奖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指导教师奖等,这些材料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该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
1.5 考核评估的材料。
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和组织对教师的评估、年度考核登记表和材料等。
2. 教师业务档案的作用
2.1 教师业务档案能够为学校改革方向、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教师业务档案在整体上反映了学校师资队伍素质、学术水平情况,对学校能够准确定位自身办学层次、发展方向、目标定位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对学校寻找出既能发挥本校优势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办学路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设整体方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业务档案的分析,有的放矢地改进学校的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进一步使学校的管理走上科学合理的轨道。
2.2 教师业务档案能够为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提供真实有效的凭证。
教师业务档案,如实地反映了教师的学历、学位变化,教学及管理能力的提高,学术科研水平的发展,以及同行、学生、社会对他的评价等基本情况。这些档案信息为学校开展考核评优、职称评审、工资晋升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得在职称评审中,考评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对教师进行评价,省去了重新收集整理数据的繁琐步骤,更重要的是使得考评工作做到了科学性和准确性。公平的职称评审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而合理的聘任则体现了优胜劣汰。学校聘任领导小组根据教师业务档案中的业绩进行公平、公正的聘任,做到认真严谨、有理有据,对于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教师业务档案是很重要的,是一个教师成绩体现的基础,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2.3 教师业务档案是学校科研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储备形式。
业务档案收集了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论文论著等,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财富,是知识原载体与教师智慧凝结的结晶,是学校不同时期学术水平的总和,不仅为学校积累和保存了历史文化财富,而且是学校实力的象征。这些档案能给教师提供丰富、有价值的信息,鼓励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改革,激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同时,通过参考利用教师业务档案,可以使每位教师克服自己过去和别人的教训,吸取成功经验,少走弯路,集中更多精力,站在更高的角度,高起点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2.4 教师业务档案为教师本人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保障。
建立健全的教师业务档案给教师个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利于其进行比较总结,查找不足,提高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3. 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师在科研、教学和学术水平等基本情况的真实纪录,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不够规范。二是对教师业务档案重视不够。由于高校对整个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因而在人员、经费和设施等方面不愿对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过多的投入,致使教师业务档案从管理到利用环节上仍是手工操作,影响了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三是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由教学管理人员兼职负责,缺乏档案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业务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变教师业务档案的现状,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使得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够合理、科学发展,提升教学建设改革的速度和质量,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师业务档案。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领导应重视教师业务档案工作,充分认识教师业务档案对教育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教师业务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资金投入充足、设备配置到位、人员配备齐全。
3.2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由于教师专业性质的不同,活动规律各异,形成的业务档案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广泛性等特点,收集工作相当困难。只有建立健全业务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制度,才能确保收集工作及时、完整、准确。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教师档案的内容、特点、目的等方面采用合理的档案分类方法、整理形式和应用手段对档案材料进行编目;同时应选择有效的管理及调控手段,制定档案查阅及维护制度,使得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建立健全档案整体的管理机制[2]。
3.3 及时更新教师业务档案内容。
教师业务档案不像文书档案、教学档案、会计档案那样固定,而是随人流动,人在档案在,人调离档案随之调离。这些档案材料形成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档案意识,及时全面地将其收入教师业务档案,准确记录和反映教师素养和业务工作的个体差异,真正发挥档案在教师评估中的凭据作用[3]。
3.4 加强宣传,增强教师档案意识。
通过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对教师业务档案的认识水平,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档案作用,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搞好档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协助或配合管理人员工作。
3.5 提高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应根据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一是要认真学习、执行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加强业务学习,增强工作责任性。二是坚持平时分类预立卷归档工作,每年初根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将教师业务的不同内容与载体的文件材料,预立卷类目并编号,以便平时归卷时对号入座,方便查找利用。三是负责教师业务档案的形成、积累、保管、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保证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系统,维护教师业务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四是按“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收集完整的要求,及时做好档案登记、工作,文件的借阅要严格实行登记、清退手续。五是主动接受院档案室的业务指导、督促与检查,提高档案的案卷质量。同时要不断学习档案专业业务知识,参与学院档案工作参评活动。在调动工作时,应办理文件材料移交接手续,并报学院综合档案室备案。
3.6 使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水平。
教师业务档案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费时费力,大量的数据需要经常统计汇总,如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及课时津贴的计算、汇总;大量的教师业务档案需要收集、整理、提供查询;每年一次的全校教师花名册的修订、教师结构统计、教师上课率统计,等等,都是量大、繁杂、枯燥的数据处理工作。要提高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水平,就必须运用计算机建立教师业务档案综合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全校师资及教师个人实行全方位、多角度、动态的网络管理和服务,实行全社会网络化动态管理,既便于有效利用,弥补科研成果分散管理带来的不足,又能使教师的科研成果系统化,便于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估,还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教师们逐步体验到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所辐射出的无限优点,一定会主动及时上交应该归入其业务档案范围的材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态势,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总之,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为正确评估教师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因此,我们应不断增强对教师业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明确的档案管理制度,实施对教师业务档案的有效、规范管理,以此激励教师教学热情,不断进取,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光彩历史,进而使教师业务档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红.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营造教育人文环境[J].南通高等师范学报, 2005, (3) :13-14.
[2]张燕.谈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1 (17) :248.
评估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人事档案;业务考绩档案;高校;管理
高校的人事档案与业务考绩档案虽属不同门类,相互独立,各有特点,但都是以个人为立卷单位,从不同侧面反映个人的学习工作经历、社会关系、品德修养、专业特长、业务能力,工作情况及奖励处罚等方面成长的过程。因而造成了管理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二者本为同根生,应合二为一,由干部人事部门管理;有的认为业务考绩档案主要是由教学业务部门利用、为教学业务部门服务,应该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更有的认为人事档案与业务考绩档案都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归于高校档案部门管理。究竟哪种管理模式能够更适合,更优化,更好的为高校管理服务,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体制、归档范围和特点
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要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内容涉及当事人一生的经历,其中不乏一些个人隐私,这些个人信息只能由组织上掌握参考,不能随意传播交流其内容,因此对人事档案在保管和查阅使用方面都有严格的保密要求。
(一)管理体制
根据中组部、人事部等部门下发的文件规定,依据“管人管档”原则,干部人事档案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因此高校也遵循、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人事档案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
(二)人事档案的归档范围
第一类履历材料;第二类自传材料;第三类鉴定、考核、考察材料;第四类学历、学位、培训和专业技术职务材料;第五类政审材料;第六类党团材料;第七类奖励材料;第八类处分材料;第九类工资、任免、出国等材料;第十类其他可供组织参考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三)人事档案的特点
1. 真实性。真实性是干部人事档案的生命。如何来保证它的真实性,一定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属归档材料必须经过组织审查和认可;属归档材料必须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要求;属归档材料必须经过认真鉴别。
2. 完整性。完整性是指干部人事档案必须反映干部的全貌,干部人事档案的内容应当反映干部的全面情况的全部历史。为了保证干部人事档案的完整性,要及时地、经常地将反映干部变化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做到完整、真实、条理、精练、实用。
3. 动态性。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每个人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干部人事档案特点之一是动态性。由于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色彩,特别是历次运动中形成的材料,更具有其局限性,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保证干部人事档案准确可靠,必须根据情况变化和有关规定,将那些丧失价值或不准确的材料进行清理。这同样是一种“动态”。
4. 机密性。“干部人事档案是党的机密”。这是因为干部人事档案记载着干部各个方面的情况,涉及到本人有关的工作和一些重大事件,反映干部的功绩、过错和失误。其中既有组织上的考核、考察材料,也有知情人为组织提供的旁证情况,以及本人撰写的材料,有其“隐私”部分。它的绝大部分内容只能限于组织掌握,不能向社会扩散,也不得随便公开。
二、高校业务考绩档案的管理部门、内容与作用
业务考绩档案以个人为立卷单位,是业务部门在了解使用有关人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以及个人在业务活动中发表的论著等材料。
(一)管理部门
由于业务考绩档案具有鲜明的个人业务性质,通常由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二)高校业务考绩档案的内容
1. 履历类:本人基本情况、主要经历、学历证明、进修情况、参加重要学术和业务活动材料等。
2. 论文、成果类:本人或与他人撰写的,经组织审查认定发表、出版的论文、论著代表作及其鉴定评价意见。论文、论著的目录、索引、创造发明、技术革新成果的评价材料等。
3. 奖惩类:各种奖励证书复印件或批文,处分材料。(含:证书或文件)
4. 考核类:德、能、勤、绩四方面的考核材料
5. 聘任(任命)类:一切有关聘任(任命)的材料(评审表、批文(任职文件)、聘约或任务书)
6. 其他类:有关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的其他材料
(三)高校业务考绩档案的作用
1. 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提供了业绩凭证。
2. 为组织人事部门和教学业务主管部门对干部的考核、考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
3. 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4. 为高校的人才开发提供了条件。
三、人事档案、业务考绩档案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 档案归口管理部门不同。
2. 档案材料归档内容侧重点不同。
3. 对档案的机密性要求不同。
4. 都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综合情况。
(二)联系
1. 都是反映同一个人的各方面成长的历史过程;
2. 都能从不同侧面为组织人事部门和教学业务主管部门提供反映同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经历、社会关系、品德修养、专业特长、业务能力,工作情况及奖励处罚等方面成长过程的依据;
3. 业务考绩档案的建立,弥补了人事档案存在的不足,二者在归档范围上互有重叠,最终利用时又相互补充。
四、建立“大人事档案”管理意识
所谓“大人事档案”就是将业务考绩档案充实到人事档案中,统一纳入到高校档案综合管理。档案工作中执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的最优功效,而“大人事档案”意识的建立,使人事档案信息更全面、更立体、更科学,但也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人事档案”“利”的方面
1. 可以增大档案信息的包容量;
2. 可以用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率;
3. 可以满足利用档案信息系统性和时效性的需要。
(二)“大人事档案”“弊”的方面
1. 违背了档案分级管理原则;
2. 造成交叉管理,权责不清;
3. 鉴定困难加大,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4.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人事档案与业务考绩最终如何管理才能更适合、更优化、更好的为高校管理服务,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干部人事档案工作问题解答.2004年2月,上海金融学院人事处编.
[2]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
[3]专业技术干部业务考绩档案的归档范围及要求.
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篇4
一、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建立业务考核档案,作为对本人考察、使用,晋升、奖励的主要依据。业务考绩档案由学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和保管。
二、业务考绩档案范围
1、任职资格申报表。
2、考核材料。
3、成果材料。
4、其他有关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价值的表册和材料,如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作辅导报告、优秀教案、先进班主任工作小结等方面。
三、业务考核材料的收集。
1、按归档材料的范围,形成收集归档材料的网络,将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己办理完毕的有关材料经负责人审核后,及时送交业务考绩档案的负责人。
2、业务考核档案的负责人应在每年6――7月份到到有关部门收集一次,拾遗补缺,经清理后利用暑假分类归档。
四、业务考核档案的传递和借阅
1、专业技术人员调动工作时,其业务考核档案应及时转入有关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转出时须办理登记注销手续,不得个人自带。
2、部门借阅,一般在档案室进行,特殊情况,经学校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借出,但不得超过借阅期限,如本人要求查阅,须经单位领导同意,但只能借阅不得将档案带出档案室,有关的组织推荐意见,鉴定、民意测验一般不允许查阅。
3、借阅档案一般不超过一周。如确因工作需要超期借阅,应办理续借手续。
4、任何人不得涂改、增删档案材料,归还时要清点核对。如发现问题,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五、业务考核档案的保管和保密
l、保管人员要模范地执行国家、机关上级机关和单位制定的档案工作法规、制度,忠干职守.积极地做好本职工作。
2、保管人员要定期将收集的材料讲行清理、分类和归档,对已形成的档案定期进行检查。
3、对业务考核档案要进行科学的管理,按照便于利用、便于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编号,要定期做好业务考绩档案的统计工作。
4、保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保密法规按照要求办事,做到万无一失。
业务档案保密制度2011 篇5
为做好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安全,使档案更好地为各项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档案库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二、档案员要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对档案库房内所保管的档案,不
得以任何方式对外泄露。
三、未经领导批准,档案员不得私自复印或摘抄档案内容。
四、绝密档案要在公司档案室阅览,严禁借出档案室。
五、档案员要严格借阅制度,无关人员不得随意翻阅档案。
六、档案调阅完毕应及时放回档案柜内,一旦发现档案丢失或被盗,必须立即报告上级领导。
投资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投资业务档案管理,确保项目资料的完整性,促进投资业务经营的合法性和项目资产的安全性,根据《投资管理基本制度》、《投资业务操作流程》等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投资业务档案是指在办理投资业务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记录和反映投资业务全过程及与客户关系的重要文件、凭据和图表、声像等资料。主要由融资人的基本资料、投资业务中的相关契约和投资管理资料等组成。
第三条 投资业务档案管理是综合档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各公司部门应配合综合档案人员,对投资业务档案按照“集中统一”原则进行规范化管理。市场部门负责投资业务档案移交前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并对移交前档案资料的真实、完整、有效、保密等负责。综合档案人员负责投资业务档案移交后的整理、保管和日常维护工作,并对移交后的投资业务档案的安全管理、提供利用、销毁整理、保密等负责。
第四条 各级管理单位要制定有关投资业务档案的移交、立卷、归档、调阅、提取、保管、销毁、人员交接等制度,做到科学管理、有效利用,严防损毁散失,确保投资业务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第五条 投资业务档案涉及国家、本公司和客户的秘密,档
共 8 页 第 1 页
案管理人员、调阅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均需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第二章 投资业务档案的归档方法
第六条 投资业务档案按照法人客户建立,一户一档,自然人客户也可按区域建档。
第七条 投资业务档案分为五类:
权证类:采用抵押、质押担保方式的投资业务,能够证明对抵押物、质物享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的要件;
要件类:办理投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能够证明投资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基本要件;
管理类:融资人的基本资料; 保全类:资产风险管理的相关资料; 综合类:本公司内部管理资料等。
每个客户档案分为三个区域即:立卷区、归档区、权证区。
1、立卷区存放执行中业务的权证类、要件类、管理类、保全类、综合类档案。
2、归档区存放已经执行终了业务的权证类、要件类、管理类、保全类、综合类档案。
3、权证区(立卷区和归档区的权证类主要是指抵(质)押物的清册和移交清单等)抵押物、质物享受所有权处置权的相关要件不在项目档案中管理,其中有价单据必须存放于保险库,其他权证类档案存放于档案库内的保险柜中,但必须双人、双锁保管。
共 8 页 第 2 页
第三章 投资业务档案的基本内容
第八条 权证类档案包括:抵押物(质物)评估报告或作价依据,抵押物(质物)所有权、使用权证或证明文件,已办理抵押(质押)登记的他项权证或有关证明文件,抵押物清单,权利质押中的各种有价单据,抵押物(质物)保险单,抵押(质押)公证书(企业办理的要收集)等,抵押物的保险单。
第九条 要件类档案包括:企业情况有关资料、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报告和审定意见、各类客户融资申请报告和申请书、各类客户投资业务调查报告、各类客户投资业务调查审查审批书、评审会会议纪要、各类法人客户投资业务投资合同(协议书)、融资凭证、担保合同(担保协议)或担保函、核保书、抵(质)押核实书、保险合同、逾期投资款本息催收通知及回执、投后检查记录和投资业务检查报告、企业经营活动分析报告、以及涉及投资审查、审批、发放的其他必要资料。
项目融资还应包括项目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工报告、环保部门及其他国家有权部门对投资项目的批复文件,项目变更及概算调整的批复文件复印件,项目概、预、决算审查报告及工程竣工验收报告,项目评估报告,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证明文件、项目建设进度表、资金使用计划等。
其他业务所必须的要件等等。
共 8 页 第 3 页
第十条 管理类档案包括借款人的基本资料和担保人的相关资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事业单位登记表》副本或复印件、《企业资质登记证》复印件、《特种经营许可证》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复印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贷款卡证明材料复印件以及以上资料的最新年检证明,企业法人注册资本验资报告复印件或有关注册资本来源的证明材料,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代理人的签字样本,法人授权证明书,企业章程、联营协议复印件,印鉴卡,融资人企业项目责任人任职资格表,企业变更登记有关文件的复印件,企业各期财务报表,企业转制、改组等重大行为的相关资料,有关审计报告,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批准事项的文件复印件等。
专业担保机构为保证人的还应包括一定数额的担保基金已存入在设立的专门账户、实行专项储存和专户管理的证明文件,担保责任余额表,同意提供该保证担保的书面文件。
自然人作为保证人的还应包括保证人及配偶的有效身份证件、保证人的居住证明、保证人财产及收入状况证明、保证人及配偶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文件。
第十一条 保全类档案包括:项目诉讼全过程相关资料,全部相关项目档案,以物抵押资产清单、权属证明、抵押协议、法院裁定书,投资资产的投资协议书、股权证明等法律文书的其他必要资料。
共 8 页 第 4 页
企业兼并的有关批示文件,包括各类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借据等契约,社企三方或四方签订的借贷关系转移协定,兼并方企业承接被兼并方企业积欠贷款本息协议以及分年还贷计划。
呆坏账核销申报材料,包括申请核销报告及责任认定文件、债权证明材料、债权损失证明材料,破产终结后需要继续追偿我公司债权的有关文件和材料,呆坏账核销后收回投资款的重要凭据、帐务处理凭据和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综合类档案包括:公司内部有关投资业务的各类报表、授权文件、行业分析资料、投资分析报告、调查检查报告等。
第十三条 权证类、要件类必须存放原件,其他各类档案原则上存放原件,如有特殊情况,无法取得原件的,在不影响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存放复印件,市场人员将复印件与原件核实,在复印件上签署“经核对与原件一致”字样,核对日期并签名确认。
第四章 投资业务档案的日常管理
第十四条 项目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收集:市场部人员应根据每笔业务的类别收集要件归档,档案中随每笔业务发生和产生的项目资料、审核权证类、管理类、综合类等齐全和有效,已失效的资料要及时补充,第一笔业务的要收齐和审核各项目档案类别的相应资料。
整理:业务实际发生结束后,应对投资业务原始资料进行排序,编写页码(附件一),从项目资料的首页到尾页逐页编号(凡有字迹
共 8 页 第 5 页
即为一页)填写卷内目录。
立卷:资料整理后,根据目录和编号存放在本年项目档案立卷盒中,法人客户一户一盒,每盒按档案类别分为五块,分门别类,权证类中的抵押、质押等权证类(他项权证等)应填写收样凭证(附件二)一式两份,双方签字移交会计部门按规定保管,另一联收样凭证,存放立卷盒中的权证类袋页中,自然人以每一户一档,不分类别。
归档:对已还清投资款的随笔和已失效或已处置完毕的项目资料从本年项目立卷盒中抽出,按结清日期排序,编写页码,填写卷内目录,案卷封面,分类装订后存放在档案盒中,编制移交清单,最迟不得超过次年的3月31日前移交给综合档案管理员管理。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移交清单逐一核实,并对卷内资料进行审查,保证其齐全(附件八),对接收的档案进行排序,放入固定位置,记载档案归档登记簿,载明案卷号、档案内容、形成时间、页数、是否原件、存放位置等要素,对权证类档案,同时单独建立权证类档案并单独建立权证类档案登记簿进行登记(附件九)、管理、定期核对。
第十五条 项目档案的调阅、外借、保管、销毁
调阅:建立投资业务档案调阅登记制度,本级相关人员调阅项目档案应填写调阅单,登记调阅人姓名、日期、内容等需经本级主管负责人签字同意(附件十)。
外借:投资业务档案的调阅原则上只能现场调阅,不得外借,如遇特殊情况,需报风控部门备案,必须填写档案外借单,登记外借人姓名、日期、内容、原因和归还日期等,存放在保险库的权证类档
共 8 页 第 6 页
案一律不得外借。
保管: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投资业务档案妥善保管,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定期检查项目档案的保管情况,并作书面记录。
尚有投资关系的项目档案作永久保管,清理全部投资业务的档案从客户与本公司的最后一笔投资业务结清后次年的1月1日起,保管期五年。
综合类投资业务档案为长期保管,保管期限十五年,其中各种报表的汇总表为永久保管。
投资业务档案保管及核销清册为永久保管。
销毁:档案管理人员提出销毁意见,编制项目档案销毁清册(附件十四),到期销毁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经分管领导在销毁清册签署意见,报风控部门审核,总监签字同意。
档案管理人员和市场部人员共同监销,监销人应按销毁清册上所列内容清点核对,销毁后,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盖章,并书面将监销情况报告风控部的总监。
第五章 责任
第十六条 对未按规定履行职责,造成档案损坏、遗失及擅自销毁,擅自对外提供、涂改、伪造和透露投资业务信息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责令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
共 8 页 第 7 页
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投资业务档案管理所需档案盒和清单均按规定格式统一印制。
第十八条 以录音、录像、扫描等方式保存的投资业务档案归集在综合档案部门保管。
第十九条 本制度规定的投资业务档案内容是各投资管理部门至少应包括的基本内容,不仅限于此。
第二十条 市场部人员收集好资料应在次日按移交清册交档案管理员做好立卷、归档工作。由于投资对象不同,项目档案管理也略有不同,各单位参照本制度,具体细化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执行,修改、解释权归董事会。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探析 篇7
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管理上的“误区”
一讲到“社会保险业务档案”, 不少同志很容易将其同办公室产生的文书档案联系在一起, 因此, 把形成的业务资料全部推向办公室, 由文书、档案人员判定是否具有归档价值。实际上, 业务档案与文书档案形成的范畴、利用的对象都不同。业务档案来自于业务运行过程, 是整个业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业务部门有责任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编目、装订、归档, 直至移交档案室,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至于收集范围、整理方式要达到什么程度, 业务部门可与办公室共同探讨, 业务部门有了解业务全过程的特长, 办公室人员有收集、归档、保管文书档案的经验, 这样各取所长、相辅相成, 可制定出比较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分类方案》。在办理业务过程中, 业务部门本着谁经办、谁整理、谁归档的立卷原则, 可根据归档范围先分类别, 以“参保单位—年度—业务环节 (类别) ”分类方法, 先区分参保单位, 再区分年度, 第三区分业务环节, 同一单位同一年度社会保险文件材料中, 件的排列依照社保登记类、参保人员类、申报结算类、保险关系转停类、待遇类顺序排列。密不可分的材料依顺序排列在一起, 经办机构的材料在前, 参保单位提供的材料在后, 结论性材料在前, 证据性材料在后。按照业务档案流程编制归档文件目录、加盖归档章、填制备考表, 然后装盒归档, 全部实行了“一户一档”的管理办法。这样, 业务部门就完成了立卷的任务, 并于次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业务档案移交档案保管部门统一编目、存档、保管和提供利用。值得一提的是, 在移交时要办理档案交接手续。这一过程的有分有合, 有序流转, 也体现了各自“职能”和“责任”的不同, 避免了原始依据的遗失、混杂, 方便以后利用。
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在载体上的“误区”
目前, 计算机在社会保险业务运作中应用广泛, 各种数据已通过计算机生成、存贮、共享。有人认为最初记载于纸质的原始资料已无保存价值, 认为通过计算机直接查寻更加快捷明了。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计算机固然有其科学、准确、检索方便、存贮量大、易于修改等特点, 但纸质文件、纸质档案却始终保持和发挥着原始凭证的作用, 并且有永久保存价值。这一点恰恰是电子文件所欠缺的。因为档案的法律效力是国家《档案法》赋予的。目前, 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没有得到《档案法》的认可, 所以遇到数据更正、司法公正时, 只能依靠纸质文件、纸质档案。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即使在国外先进的国家, 也重视纸质文件、纸质档案的凭证作用。所以, 首先要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载体保管有个正确认识, 纸质文件要归档, 计算机形成的电子文件同样要归档, 从而发挥各自不同的利用价值。对纸质业务资料的归档形式可延用文书档案的管理方式, 对电子业务资料的归档则通过程序控制和备份, 并刻录成光盘存放在防磁柜里永久保存, 每四年再重新刻录一次保存。
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在操作上的“误区”
在具体操作中, 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 也需要有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1. 归档范围
有的同志认为, 凡是业务工作中形成的所有资料都要归档, 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一定要视业务资料的利用价值而定, 实行优化收集, 在保管期限上也可以区分一下。同时, 也要防止重复劳动。例如:社会保险基金征缴部门形成的一式几联“征缴凭证”, 因财务部门托收后将其中一联按月整理装订成基金凭证, 并按规定移交档案室, 这样基金征缴部门产生的一联存放于本部门保管就可以了, 因为一个档案室存放两套完全相同的档案也是一种浪费, 应根据需要确定归档内容。
2. 业务档案形成也要有“收支两条线”的观念
社会保险主要有征收和支付两块工作, 征收和支付形成的原始资料不应混杂。一个卷一个内容, 即使是以一个单位, 也要分清“收”与“支”分作两类归档。
3. 案卷排序问题
既要贯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又要兼顾不同档案的各自特点, 分别排序, 同一类别的案卷流水号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上架, 不同类别的案卷不得排列在一起。档案上架后, 对各架编制档案存放示意图, 便于查寻。
浅谈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 篇8
1.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运行状态,属于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的薄弱环节。
1.1缺乏统一的管理法规
在2009年9月《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颁布实施前,我国无一部有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法规,也没有权威性的制度约束。因此,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制度不规范、职责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约束的情况下,经办机构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抓经办业务上,忽视社保档案资料的管理,使得社保档案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保档案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1.2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经办条件的限制,很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没有固定的专门档案室,参保人员的档案被随意分散保管、分割保管、分室存放。有些材料甚至散落在个人手中,一旦人员调动,就会造成部分档案材料的流失。有些虽有档案室,但没有对各种类型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室只保管文书档案,其余业务材料都存放在业务科室。有些部门虽然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硬件及人员没有很好的结合,有的缺乏相应的软件,有的缺乏专业人才,很多仍然沿用过去的手工操作和陈旧的管理方法。
1.3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低
目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主要靠兼职或搞突击的办法,缺乏专业人才的专业管理。一些经办机构没有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一些经办机构虽然有较高学历的兼职档案工作者,但档案专业人才很少,未经档案专业培训的兼职档案工作者,往往业务水平偏低,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社保经办机构对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少,开展经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这些都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2.加强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思考
2.1争取广泛支持
2009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使我国社保档案的管理有法可依。经办机构要以此为契机,在全社会加大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加大对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库房紧张等实际问题,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
2.2扎实开展工作
围绕四个方面扎实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领导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考核,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二要建立健全机构,配备专、兼职档案员,在管理体制上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档案人员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三要建立完善制度,明确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原则方法、管理体制等,确定社会保障档案的保存期限、鉴定标准,移交及利用要求等具体事项,以使在建立和保存社会保障档案时有所遵循,为集中统一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系统整理所有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确保齐全、完整,确保分类正确、整理规范。
2.3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收集和整理,同时,谁经办,谁保管。这些都使得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利用率不高。把本应属于参保人员的参保信息、业务资料束之高阁,或者以查不到等理由搪塞、推诿,这有悖于经办机构的服务理念,也给相关部门、参保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它的宗旨应是为参保人员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要对业务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之后,逐步提高检索技术。建立符合规范的全宗卷,绘制业务档案存放示意图,编制室藏档案的案卷目录、专题目录,配备适用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全部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2.4转变服务方式
社保所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篇9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社保所业务档案管理,维护民生档案真实、完整和安全,发挥档案服务民生作用,推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保所业务工作同步发展,根据《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及市、区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社保所形成的业务档案,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保所业务档案(以下简称业务档案),是指社保所在办理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四条 区人力社保局和区民政局共同负责全区社保所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档案局负责全区社保所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监督和指导;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和区档案局应加强相关工作的沟通与配合。
各镇(街道)应承担并履行对社保所档案工作的主体责任,具体负责对社保所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切实保障社保所开展档案工作所需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
各社保所负责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统计、利用、移交等工作。
第五条 社保所须设置档案室,配备专或兼职档案管理员和必要的设施,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与统一。根据需要配备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技术设备,保证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保所应按60平方米/万卷配置业务档案库房,有条件的社保所,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应按要求分设。档案库房应满足防盗、防火、防潮、防光、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等档案安全保管要求。
按照保存档案的载体类型,应配备存放纸质档案的活动密集架、档案柜,以及存放磁性载体档案的防磁柜。
配备档案室专用的计算机、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复印机、空调、防盗门窗、加湿机、吸尘器、空气清新器等必要设备。
第六条 社保所在本镇(街道)主管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档案工作,接受本镇(街道)档案员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业务窗口应明确一名兼职档案员,负责本窗口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
社保所专(兼)职档案员应参加区档案局举办的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档案员调动或调整工作岗位时,需做好档案交接手续,确保档案的安全与完整。
第七条 社保所应认真落实档案保管、保密、利用、移交、鉴定、销毁等管理规定,制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业务档案及时收集、妥善保管、有序存放,严防损毁、遗失和泄密。
第八条 社保所应对照《昌平区社保所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将办理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记录、证据、依据等文件材料,及时归档,并在规定时间内,移交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
档案收集。各业务窗口档案员按照“办结完毕业务”的时间顺序收集业务文件材料。社保所档案员定期将办结完毕的业务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汇总。业务档案收集须做到应收尽收,应管尽管,确保归档材料齐全、完整、手续完备。
档案整理。业务档案一般按年或月整理组卷,不同保管期限、不同的业务档案应单独组卷,不得混合整理组卷。每日工作结束前,业务经办人员按当日业务办理时间顺序对各类业务档案进行分类和初步整理。每月底前,由业务窗口档案员按业务办理时间顺序对当月业务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业务档案附有金属物的应予剔除,破损的材料予以修复,易褪变的材料(如复写纸、传真热敏纸等)予以复制,复制件与原件一同归档,纸型规格一致,档案折叠整齐美观。归档材料页码应按顺序在有信息内容的文件正面右上角和反面左上角用2B铅笔标注,不得出现重号、空号、错号。
档案装订。每月5日前,各业务窗口档案员应将上月业务档案及时装订。装订业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装订的有关规定操作,每本档案厚度在80页左右。装订内容应包括档案封皮、卷内目录、归档文件、备考表、封底等,并按此顺序排列,采取左侧三孔一线方式装订。档案封皮填写内容应包括镇(街道)名称、社保所名称、案卷题名、文件起止时间、保管期限、案卷号等。备考表填写内容应包括本卷情况说明、立卷时间、立卷人、检查人等。
档案移交。各业务窗口档案整理完成后,须经社保所档案员审核,符合归档要求的,由社保所档案员和窗口档案员双方签字确认后,移交档案室管理。不符合要求的,退回经办人员限期整改,合格后方可移交。
第九条 业务档案分类应根据社保所业务经办的规律和特点,以方便归档整理和检索利用为原则,采用“--业务类别”或“业务类别--”的方法对经办业务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编制卷内目录、案卷目录等。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应当对接收的档案及时进行分类、整理、编号、入库保管,并及时编制索引目录。业务档案目录每年6月底前移交镇(街道)档案室集中保存。业务档案包括以下十四类:
(一)失业管理类
(二)就业管理类
(三)无档人员管理类
(四)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管理类
(五)外埠人员社保管理类
(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类
(七)社会化退休管理类
(八)社会保障卡管理类
(九)医药费报销管理类
(十)征地转非管理类
(十一)劳动监察管理类
(十二)公益性就业组织管理类
(十三)死亡丧葬管理类
(十四)低收入和低保管理类
第十条 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0年、10年。具体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各社保所可结合《昌平区社保所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和实际业务范围进行划定。保管期限的起始时间,为形成之日的次年1月1日。
第十一条 社保所须认真开展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推行档案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各镇(街道)应将社保所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统筹安排。
第十二条 社保所档案员每年应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包括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编等。
第十三条 社保所应严格落实《档案借阅制度》。内部工作人员需查阅业务档案时,应严格履行档案借阅手续。外部人员需查阅档案时,应向形成档案的社保所提出申请,经同意后,由业务窗口工作人员按照《档案借阅制度》有关要求办理借阅手续。业务档案一般不外借。因特殊情况需要将档案借出时,须经镇(街道)主管领导批准,借出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天。
第十四条 对已到期的业务档案应定期进行鉴定。镇(街道)档案员应组织成立由社保所相关负责人、业务人员和档案员组成的业务档案鉴定小组,负责鉴定已到期档案并提出意见、建议。对确无保存价值的业务档案逐一进行造册登记后,履行相关程序,予以清理销毁;对尚有保存价值的业务档案,经审查后重新立卷,并确定保管期限。
第十五条 对经过鉴定可以销毁的业务档案,社保所应编制销毁清册,经社保所负责人批准后分别报镇(街道)和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备案,方可销毁。未经鉴定和批准的业务档案,不得销毁。社保所应指派两名以上人员监督业务档案销毁工作。监督人员须在销毁清册上签名,并注明销毁方式和时间。销毁清册永久保存。
第十六条 社保所档案员应做好业务档案统计工作。永久保存的业务档案,按照有关规定,须随同镇(街道)档案一并向区档案馆移交。
第十七条 社保所档案员应充分发挥业务档案事后监督、内部控制的作用,发现业务差错或违规问题应填写《档案监督业务限期整改通知书》,通知相关窗口限期整改。
第十八条 社保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档案局、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和各镇(街道)责令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负责人、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理;给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按规定归档或者不按规定移交档案的;
(二)伪造、篡改、隐匿或者擅自销毁档案的;
(三)玩忽职守,造成档案遗失、损毁的;
(四)违规提供、抄录档案,泄露用人单位或者个人信息的;
(五)违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和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业务档案中涉及会计、电子文档等档案材料,国家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对于本办法实施前形成的业务档案,社保所应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保质保量地完成整理、归档工作。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评估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资产评估机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08-11
评估业务承接07-20
评估业务介绍09-15
业务服务质量评估09-19
评估业务操作规范06-26
高校评估档案管理08-17
医疗业务档案管理08-08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05-10
业务档案管理目录表格10-14
图书馆业务档案管理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