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教学大纲

2024-07-09

旅游资源教学大纲(精选9篇)

旅游资源教学大纲 篇1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英文名称: Developing and planning of tourism resource 学时:32学时 学分:2 编写人: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日显重要,开设这门课就是希望学生掌握最新的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理念,在实践上能够设计出更好的规划作品。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规划篇,主要讲述旅游资源与市场的优化匹配、开发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以及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和不同层次规划的比较等的旅游资源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开发篇,主要讲述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节庆活动与艺术表演的组织与开发、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等多方面内容;第三部分动态篇,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经营的经验与教训、时权经营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等为主要内容;案例篇为第四部分内容,通过一系列成功与失败案例,指导学生实践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Introduction:

This less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In the first part, it focuses on planning of tourism.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n plan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 such as optimizing match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markets, studies on feasibility of tourism developing, general planning, subarea of tourism functions and compar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planning, are taught.Tourism developing is the second part,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include organizing & developing of feast celebration & arts performing and studies on theories of developing cycling from birth to death of tourism place.The third part includes sustainable developing of tourism, developing trend of subject park abroad,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bout develop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place, investigation of timeshar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of tourism place etc.Cases part mainly instructs students to practise developing and plan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through a series of success or defeated practices.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规划: 资源与市场的优化匹配(1学时)

1、概念体系

2、规划思想的演变与悖论

3、旅游规划的核心思想与流程

4、旅游开发规划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开发可行性研究(2学时)

1、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分析

2、旅游资源评价

3、资源约束:区域承载力 第三章 总体规划(3学时)

1、总体规划过程与要素

2、旅游发展的总的目标

3、旅游区规划的总原则

4、设施、活动与服务综合体

5、主题与形象的塑造

6、融资方式

7、人力资源计划

8、市场营销计划

9、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估与控制

10、开发进程

第四章 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2学时)

1、旅游开发区的选择

2、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与设计原则

3、天人合一的旅游规划布局理念

4、典型布局形式

5、功能分区

第五章 不同层次规划的比较(2学时)

1、规划空间层次的比较

2、区域、目的地、景点层次的旅游规划

第六章 节庆活动与艺术表演的组织与开发(2学时)

1、表演性、群体性、参与性相结合2、节庆活动是艺术表演的载体

3、根植于地方文化,移植与嫁接外来文化

4、合作与交流是艺术表演长期活力的来源

5、民间开发与商业经营相结合

第七章 国外色情旅游的评述(2学时)

1、旅游吸引物、竞争手段、还是潘多拉的盒子

2、色情旅游的控制与管理

第八章 博彩旅游的发展与评述(2学时)

1、博彩旅游的演变与地区分异

2、博彩旅游的类型与风行的原因

3、博彩旅游的危害

第九章 旅游1区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2学时)

1、Butler的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

2、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的功效

3、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

4、旅游区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第十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1学时)

1、旅游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

第十一章 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2学时)

1、主题的变化

2、影响主题公园成败的关键因素

3、区域分化趋势

4、经营策略

第十二章 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经营的经验与教训(1学时)第十三章 时权经营(3学时)

1、时权经营的产生和发展

2、时权经营的经济分析

3、时权经营存在的问题

4、时权经营对中国旅游业的启示

第十四章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2学时)第十五章 案例(5学时)

1、巴厘岛

2、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与社会影响

3、井冈山旅游战略布局

4、夏威夷旅游战略规划

四、教学参考书目:

1、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东旅游出版社。

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专业系列教材编写组,旅游风景区开发与规划,陕西旅游出版社。

旅游资源教学大纲 篇2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所用的旅游地理教材大多是由高校组织编写的,其对象虽然是中职学生,但是仍然难以脱离高校的烙印,尤其在中国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始终摆脱不了应试的理论框框,教材中理论研究式的内容痕迹很重,同时存在“看高”中职学生的现象,即将中职学生放在学习习惯较好、基础较好的学习前提之下,因此,编写的教材与中职现行教学有不吻合的地方。

1. 理论“大于”实践。

很多篇幅都是理论性文章,文字相对生涩,而现在的中职学生一般文化基础功底较差,对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望不是很强。所以学生学不懂,又不愿意学,而老师照本宣科的教法,使得学生更没有兴趣,上课听不懂,也懒得听,教学效果较差。

2. 案例“远离”实际。

教材中引用的案例本应是最生动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但是教材的编写多是面对全国的,因此选用的案例多为全国性的知名景区,名气虽大,但“离学生太远”。因为我区中职学生以农村人口为主,以本地学生为主,以家境贫寒的为主,少有出去旅过游的。以我班的学生为例,全班43名学生,只有两名城镇户口,其余全是农村孩子,经调查只有3名学生出去旅游过而且没有出重庆市,所以见识相对浅薄。因此,这些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的感性认识难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差。

尽管如此,现行教材的理论研究仍然是我们的必教内容,但在我们无法改变教材现状的情况下,只能挖掘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而改良教法、改进内容就成了当务之急。北碚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我们丰富教材中的案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北碚本地旅游资源的现状

北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风光优美的城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相当可观。就人文资源而言,老舍故居,张自忠烈士墓,贺龙院,北温泉石刻,众多抗战西迁遗址等闻名遐耳。就自然景观而言,缙云山,北温泉,嘉陵江小三峡,磨滩瀑布,金刀峡等闻名中外。因此,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教学便可以大大改善教材中的案例离我们太远的问题。

三、我校学生的构成现状

我校学生多为本地学生,本地学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故这些学生对本土的旅游资源较为熟悉,对很多景点都耳熟能详。这为我以乡土旅游资源作为契入点进行旅游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四、教学实践

首先,我确定了学生的培养目的:以实用为主,理论次之。以实用带理论,以实用促理论。

其次,我将旅游教材的要点进行了梳理,对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对理论知识进行精简,筛选出适合我校学生的相关知识。

最后,将北碚的旅游景点及开发现状和对未来的前景分门别类地贯穿到教材的知识点中进行教学,尽量做到每一个理论知识都有北碚相关的旅游景点做支撑,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学有所获,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五、教学案例

案例一:我用缙云风光讲述旅游资源的特点。缙云山又有川东小峨嵋之称,我校位于缙云山下,同学们基本上都徒步爬过缙云山,对它的一草一木可以说较熟悉,但是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不行,我将它们熟悉的景观结合教材中所讲的几大特点一一对应、剖析。结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睡觉、讲话的少了,答问的多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极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本节课在理论上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过关,而且学生的记忆深刻,课堂秩序好,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

案例二:我用北碚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分析教材理论中旅游景点的集群性对旅游的影响。我以北碚城区周边的几大旅游景点的组合如缙云山在北温泉之上,两者的主景点之间车程相距不过半小时,同时也可徒步登山往返于两景点之间,游客一天之内可游完两个景点,而北碚城区的名人景点如张自忠烈士陵园、梁实秋的雅舍、老舍故居,乃至于重庆自然博物馆等景点都聚于距缙云山一小时车程内,这种景点之间的距离恰当,集群效果好,有利于发展北碚旅游,相反金刀峡与缙云山之间相距三小时车程,这两个景点之间的集群性就远不如前者优越。我以此为引子过渡到教材当中的案例,学生听起来既轻松又容易接受。

案例三:我用北碚偏岩古镇与沙坪坝的瓷器口的交通的差异比对,进行旅游资源的交通通达性的教学。偏岩古镇位于北碚的东北部,距北碚主城有近三小时的车程,而瓷器口距沙坪坝的车程只有十分钟的距离。而两者同为古镇,两地政府都在大力倡导旅游经济,但是现状却大不一样,偏岩镇门可罗雀,而瓷器口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究其原因,就在于两地交通的通达性的巨大差异上。我再将教材中苏杭景点的旅游现状和天山附近的旅游现状加以比对,学生顿觉豁然开朗。

六、结语

1. 利用本土旅游资源进行教学效果好。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这种将本土的旅游资源融入到书本的理论教学中去,“近攻远交”的实际效果远远大于统一的教材的传统教学。从心理学而言,学生对周边的事物比较敏感,因而更易于接收相关的信息,同时先有感性的认识就更容易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2. 这种方式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旅游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区域大多在学校周边的地区,他们最终将投身家乡的旅游建设,将本土旅游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将为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本土的旅游资源与教材达到水

乳交融的效果,老师必须精心准备素材,要有充分的准备,首先在选材上要贴近教材,必须做到精当、准确,既不堆砌材料,材料又不能太少。其次,老师必须准确熟悉旅游景点,尽可能实地考察,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提炼景点与教材的相同点或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驾轻就熟,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

高职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 旅游资源学 范式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韵琴(1970- ),女,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管理。(湖南永州425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22-02

一、关于范式和高职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

范式,即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其本质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范式教学是为学习者提供的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规范。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则是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通过旅游资源的规范化教学,在构建具有指导性的旅游资源的基础知识、亲历具有普适性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以获取在不同区域进行本土旅游资源研究和开发的通识性、综合性、职业性的知识和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学习的同时,示范实践教学的设计、组织;强调学习者领会、遵从发展旅游经济的基本精神,尽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职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学是研究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开发利用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培养服务地方、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高技能的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这门课程对丰富学生旅游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本土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热爱,促成强烈的本土旅游情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短,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成熟,许多高职院校旅游资源学的教学没能走出本科院校重基础理论教学的路子,即:贪大求全,重国家、轻地方,重理论、轻应用,本质上就是地理学的变种,很少涉及旅游资源科学分类、辨识及本土资源开发方面的内容,这与高职旅游教育培养服务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宗旨相违背。事实上,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可操作性的旅游资源学在高职旅游专业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范式到教师本身都存在着各种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范式粗糙滞后,没有跳出传统的“理论+课堂讲授”为主的粗线条教学范式。教师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堂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自主知识丰富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旅游资源知识结构平台很难建立起来。(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知识群结构不合理,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院校,很多旅游资源学一线教师是地理老师转行或是院校毕业生,对于旅游资源学和地理学的概念界定不清,又缺乏景区或资源生发地实地的感性认识,凭着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条目,最后考几个“死题”完事。(3)教师对旅游资源学教学的动态性缺乏掌控能力,基本没有启动现代教学手段。许多教师上课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来讲解景点和各种资源分类理论条目,对资源开发范例和应用规则不甚了解,没有启动现代多功能教学手段,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直观认识,课堂教学收效甚微。(4)忽视本土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学习,使学生痛失对本土旅游资源获得初步感知的机会。(5)课程配置比例不科学,强调理论教学课时,忽视实践课时的加强。(6)教材编撰方法陈旧,知识模块设置不合理。知识群仅限于宏观类,缺乏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认知模块,本土旅游资源知识缺失,学生很难形成合理的综合旅游资源知识体系。

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中突破传统的旅游资源学的教学模式,开展新型范式化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职旅游资源学新型范式教学的构建及特点

(一)高职旅游资源学新型范式教学的构建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规定,高职旅游资源学是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属专业主干课程。按原有高职旅游课程设置总体计划,本课程的有效教学课时是68学时(一学期),其理论和实践比为52∶16,这不符合高职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笔者自2001年开始,一直从事旅游资源学教学工作,针对上述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摸索,构建了一个较有成效的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流程,如123页图所示。

我们对这一范式教学流程进行了应用,教学效果很好,该课程教学被列为学校优秀课程改革成果。其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1.调整教学目标。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结合本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全面调整教学目标,以建立学生全面旅游资源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新目标,彻底摒弃了基础理论教育对高职旅游资源学教学的影响,让老师和学生都明白:旅游资源学不是一门呆板的理论课,而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实践型的动态课程,必须通过以实践导向为主的范式教学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2.调整教学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旅游资源学的课时内容分配一直参考本科教育,突出其理论学科体系。新范式教学的理论课时占总课时的38%,约27课时,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对旅游资源学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的诠释,资源分类的方法、条目、类别及等级的界定及依据的介绍,约占8个学时。(2)通过各种媒体、文字资料对国内外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展示、比较、分类,挑选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明白旅游资源学学习的意义以及开发旅游资源的前景和重要性。这一部分约占10个课时。(3)在高等职业旅游教育的目的基础上对本土旅游资源进行引进、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本土旅游情结,激发学生对本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心度和热爱度,为学生日后立足当地、服务本土旅游经济建设搭建第一知识平台,约占4课时。(4)阐述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基本原理、原则,展示规划方案模版,让学生对旅游资源规划设计有一个基本印象,约5学时。

3.整改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约为43学时,占总教学时间的62%,实行模块教学,具体情况如下:(1)实践课程前期准备。由教师完成各种实践目标设置,分几个模块进行;让学生熟悉各模块必须掌握的一些工作技巧,如生态旅游资源的动植物资源鉴别模本、分类依据;负氧离子空气测试器、数码相机等仪器的使用;各种表格填制、参数合成、权重计算等;野外工作、生活的常识等,使学生心理上有准备。(2)实践基地建设。重视实践基地的选择,建立好2~3个实践基地。一方面基地要从符合范式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具有广布性、普适性特点;同时要符合从景点到景区的认知规律,即旅游资源无论是丰富度和品位都较高,既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又有品位较高的自然旅游资源,能由点及面地满足学生探索各类旅游资源的求知愿望,为学生进行初级的旅游资源规划实践提供素材。比如说北京、云南等地都是综合度较高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要考虑将本地的旅游景区,最好是把学校所在地区的城乡过渡带景区作为基地,这类景区通常最能代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准,为学生准确定位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状况提供了直观的参照物。(3)实践教学方案甄选。采取集体活动、分组工作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设计自己的方案。教师实践教学的内容以课题的形式分成许多小命题,每一命题又设定许多知识群指标和实践知识模块。每一个小组在完成个人命题习作的前提下,还要以小组的名义挑选一个共同研究的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并写出实践报告或就某类资源写出规划书。如园林这一章,其基本实践课题式命题内容如下(结构或命题的方式自定):

b.各种园林的造园手法及特点(提供中外名园范例,以每种2个为准,越多越好);

c.各种园林的造园布景方法、材料应用及鉴别;

d.中外园林审美(提供案例,中外各一个);

e.你现在所考察的园林的类别、基本情况、特点、开发、保护、客流、管理及存在的问题等;

f.就学生考察的园林,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既能推陈出新,又能拯旧如旧的园林规划方案;

g.写出符合基本步骤和程序的规划书或资源调查报告(提供范文)。

采用这种课题式命题实践范式教学,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教学效果明显。

(二)新型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的特点

1.浓缩理论知识,构建知识群框架和模块互补的理论教学法。旅游资源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学科门类多,知识点繁琐。如何在27个学时中诠释所有的教学内容实非易事。新的范式教学则采用构建知识群框架,以精炼的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教科书、媒体信息、各种最新参考文字资料中,提炼出各级各类知识模块,构筑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框架。

2.实践教学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大。旅游资源学采用现场指导学习的方法,突出了高职实践应用性特色。将枯燥、晦涩的教学内容在动态的景区实践活动中展开,学生能够直观接触和感受到各类资源的实物,内容丰富多彩,自主学习的空间得以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劳动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提高学习者的劳动综合素质,提升其综合能力。学生在本范式教学过程中,要想较好地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或命题解答,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务实求是,亲历勤为,方有所获。同时一个课题的研发,尤其是野外实地考察,需要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比较顺利地积累资料,合成参数,高效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无形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得以加强。

4.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制约高等职业旅游教育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指导实践能力弱。高职旅游资源学新范式教学的铺开,不仅使学生受益,而且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也有了新契机。因为新的范式教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也可在与学生的共同实践学习中获得启迪,从而达到师生知识结构双优化的效果。

四、旅游资源学新型范式教学的保障体系

新的范式化教学的促成,需要一个比较有力的保障体系:(1)建立一批资源丰富度高、品位高的旅游资源实习基地,使学生有一定数量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实践场所;(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水平;(3)建立现代化实践教学信息平台,提供师生教学互动保障;(4)建立健全学校假期勤工俭学体系,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五、结论

高职旅游资源学教学实践证明,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体的新的范式化教学,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资源观察、分析、归类、开发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旅游业职业综合素质方面效果明显。范式教学在浓缩课堂理论讲解与示范的同时,采用学生自行组队并确定研究命题,用管理科研项目的规范流程来组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察、分析、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有助于巩固学生旅游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完成旅游资源初级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知识,锻炼学生野外工作和生存技能,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伯庄.加强高职专业实践环节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1-12-21.

[2]王静爱.乡土地理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晓楠.《旅游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4]苏筠,王静爱.高师乡土地理范式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3).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篇4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培养学员具备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能力,解决乡村旅游日常经营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是学员具备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供给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乡村旅游意义

1、乡村旅游的概念

2、乡村旅游对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第二章 乡村旅游的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1、乡村旅游的分类

2、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表现

二、乡村旅游的定义

三、乡村旅游的特点

1、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2、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3、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4、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5、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乡村旅游开发的背景与现状

一、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主要是城市进程加快的结果

二、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

1、回归的需求

2、求知的需要

3、怀旧的需要

4、复合型需要

第四章 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一、森林公园模式

二、度假区(村)模式

三、野营地模式

四、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五、租赁农园模式

六、休闲农场模式

七、农业公园模式

八、教育农园模式

九、农村留学模式

十、民俗文化村模式

十一、乡村俱乐部模式

第五章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四、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五、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七、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

八、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

九、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六章 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

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我国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步伐

五、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

第七章 个例展示与分析

一、上海孙桥模式

二、浙江滕头模式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篇5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World Tourism Geography 总 学 时:36学时

学 分:2学分

课程类别:旅游管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先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从世界各大洲、各旅游区、各主要旅游国家和地区作为不同等级的旅游地域进行研究,侧重研究旅游区的区域旅游特色、各主要旅游国家的旅游形成条件、旅游资源特点等。较为系统地讲述世界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课题和区划方法。并对六大洲主要的旅游区域和旅游线路,作了详细、生动的介绍。在介绍各大洲各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时,本课程注重突出特点,以点带面,着重叙述各大洲最富盛名的旅游内容,如亚洲的古代遗址、欧洲的宫殿教堂,非洲的野生动物、美洲的古印加文化、大洋洲的原始生态等等。使学生能够在本课程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把握世界不同地区的旅游地理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二十一章。

概论篇 2课时 第一章 绪论 0.5课时 第一节 世界旅游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世界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世界旅游市场 0.5课时 第一节 世界旅游客源市场 第二节 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第三章 世界民俗风情 0.5课时 第一节 世界宗教文化 第二节 世界建筑文化 第三节 世界著名节日庆典

第四章 世界旅游地理区划 0.5课时 第一节 世界旅游区划原则 第二节 世界旅游分区 第三节 世界名胜古迹集锦

亚洲篇 4课时 第五章 东亚旅游区 1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韩国旅游亚区 第三节 日本旅游亚区 第四节 蒙古旅游亚区

第六章 东南亚旅游区 1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泰国旅游亚区 第三节 马来西亚旅游亚区 第四节 新加坡旅游亚区 第五节 印度尼西亚旅游亚区第六节 菲律宾旅游亚区

第七章 南亚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印度旅游亚区 第三节 尼泊尔旅游亚区

第八章 西亚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土耳其旅游亚区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旅游亚区第四节 以色列旅游亚区 第五节 伊朗旅游亚区

欧洲篇 4第九章 东欧旅游区 0.5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波兰旅游亚区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旅游亚区第十章 西欧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法国旅游亚区 第三节 英国旅游亚区 第四节 荷兰旅游亚区 第五节 比利时旅游亚区

第十一章 中欧旅游区 0.5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奥地利旅游亚区 第三节 德国旅游亚区 第四节 捷克共和国旅游亚区第五节 匈牙利旅游亚区 第六节 瑞士旅游亚区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第十二章 南欧旅游区 1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西班牙旅游亚区 第三节 意大利旅游亚区 附:梵蒂冈旅游亚区 第四节 葡萄牙旅游亚区 第五节 希腊旅游亚区

第十三章 北欧旅游区 1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瑞典旅游亚区 第三节 丹麦旅游亚区 第四节 挪威旅游亚区

美洲篇 4第十四章 北美旅游区 2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美国旅游亚区 第三节 加拿大旅游亚区

第十五章 中美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墨西哥旅游亚区 第三节 多米尼加旅游亚区 第四节 巴哈马旅游亚区

第十六章 南美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阿根廷旅游亚区 第三节 巴西旅游亚区 第四节 智利旅游亚区 第四节 哥伦比亚旅游亚区

大洋洲篇 2第十七章 大洋洲旅游区 2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澳大利亚旅游亚区 第三节 新西兰旅游亚区

非洲篇 1.5第十八章 北非旅游区 0.5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突尼斯旅游亚区 第三节 埃及旅游亚区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课时 第四节 摩洛哥旅游亚区

第十九章 东非旅游区 0.5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肯尼亚旅游亚区 第三节 坦桑尼亚旅游亚区

第二十章 南非旅游区 0.5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南非旅游亚区 第三节 津巴布韦旅游亚区

南极洲篇 0.5课时 第二十一章 南极旅游区 0.5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主要游览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成绩考核方式

考查共分期中与期末两次,期中以书面作业形式进行考查,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吴国清:《世界旅游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参考资料:

翟忠义、何佳梅:《中国旅游文化》,学苑出版社,2000。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金瑾乐、端木杰:《世界名胜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成都地图出版社编著,《世界知识地图集》,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李绍明:《新编实用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孙宝玉、雷景魁:《世界旅游名胜词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韩杰:《现代世界旅游地理》,青岛出版社,2001。

孙玉琴、袁绍荣、袁雄:《世界旅游经济地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于向东:《中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概况》,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姚昆遗:《中国旅游客源国家和地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李松龄:《世界奇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李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段宝林、武振江:《世界民俗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王成家:《各国概况·非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许必华:《中美洲七国》,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人力资源规划教学大纲 篇6

第一讲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使企业从容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纲领,可加快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步伐。

领会: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需要注意人口和劳动力队伍的变化、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变化、国家法律和法规、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员工对工作和职业态度的变化等各种因素。

掌握: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实用性、能级层序性、员工适度流动性和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等原则。

运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时,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集合转移法(SST)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第二讲

领会: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价指标是我们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条件。

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由发展状态指标体系、使用效果状态指标体系和人力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组成。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与加工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条件。

运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如果不完全,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补救。

第三讲

领会: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主要分析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环境和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现状,分析目的在于找出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形成正确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理解: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环境包含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对这两个环境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PEST分析方法、战略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模型、行业竞争模型、价值链分析等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企业资源规划、企业业务流程重整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企业环境是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发展环境分析的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现状的分析需要从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内容、工作业绩和现状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讲

领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完成的工作,没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支持,任何规划都不是可信的。在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中可以选择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

理解:企业人力资源定性预测的主要方法是特尔斐预测法,该方法主要通过选择有经验的专家、设计专家调查表、专家回答调查表内容、处理调查表获得预测结果。该预测方法往往需要通过与专家的多次交流才能完成。

运用: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定量预测方法比较多,通常可以采用时序模型、回归模型和计量模型等。在应用定量预测模型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时候可以采用Microsoft Excel等计算机技术来完成,这样可以加快预测的实施、减少预测的费用。

领会:在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时应该先预测内部供给情况,然后再考虑外部供给情况。

理解: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外部供给的因素有地域性因素、全国性因素、人口发展趋势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素、政府的政策法规因素、工会因素、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劳动力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等。

运用:在预测企业人力资源内部供给情况时,首先需要对员工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员工的供需现状进行核查、确定员工的接替状况,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或微观集成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在企业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分析中可以采用综合分析图以判定企业人力资源的供求是否达到了平衡。在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分析中需要针对供不应求、供过于求或结构失衡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调整对策。

第六讲

领会: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不同:在初创时期企业急需核心人力资源;在发展时期需要大量有潜力的优秀人力资源;在成熟时期需要更新人力资源;在衰退时期需要保留关键人力资源。

理解:在企业兼并收购时期需要根据兼并收购前、兼并收购准备中、兼并收购后的不同特点实施合适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抓住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目标确认、总体战略选择和业务战略规划制定三个主要环节。

运用: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组合中可以采用SWOT组合法和IE组合法。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组成。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还需要由相应的政策提供支持,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把握政策的服务性、系统性和规则性。一般由体制改革政策、组织领导政策、重点发展政策、发展方式政策、资金投入政策、条件政策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政策组成。

第七讲

领会:企业人力资源业务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支持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晋升规划需要考虑员工的资历因素、工作成绩因素、潜力因素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等因素。

理解:企业人力资源补充规划形式主要有内部选拔、个别补充和公开招聘三种形式,规划制定的主要步骤有:确定企业人力资源补充总量、对外部招聘环境进行分析、确定招聘信息的发布方式、确定招聘人员的测试形式、员工具体招聘计划的制定和评价。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应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考虑,需要进行培训的投资收益分析。培训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在职培训的投资收益分析、一般培训的投资收益分析和特殊培训的投资收益分析。企业人力资源调配规划应该服从企业长远需要、从全局考虑、人适其职、人畅其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和协商一致等原则。

运用:企业人力资源补偿规划在制定中主要考虑现值补偿方案、福利保障补偿方案和期望补偿方案三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业务规划的主要内容,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将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与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确保二者的同步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缩减规划不是简单地裁减员工计划,而是需要加强裁减员工或离职员工的管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泛、更雄厚的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业务规划制定好后,必须对规划实施所需要的各种支持资源进行评估,并设计出最终的规划方案组合。

领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必须通过规划任务的落实、组织机构的支持和有关资源的配置才能保证规划的具体实施。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控制包含了实施控制目标的确定、控制指标的设立、控制体系的建立、实施效果的衡量和控制措施的落实。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修订时,最好采用滚动修订方法,以避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过大的震动。

运用:平衡计分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管理效果的工具,平衡计分卡的应用首先要解决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测量性,其次需要注意其整体性和激励效果的问题。

第九讲

领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信息系统是支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强大技术,该系统一般应该包含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规划的制定支持以及规划实施过程信息的查询等功能。

理解: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是支持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有力工具,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完成核心员工的挖掘、发展环境的分析以及规划实施效果的研判等任务。

旅游资源教学大纲 篇7

目前我们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的《人·自然·社会》,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童趣盎然。但是如何让我们的地方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地方特色?如何从本土资源中寻找一些可用素材, 并活用、巧用这些素材?我们实施了利用仙都旅游资源有效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仙都旅游资源的开发, 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搭建了一个舞台, 让孩子走出学校, 走进仙都旅游, 学会与人交流, 学会体验, 学会观察, 从而了解家乡, 让我们的地方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地方特色。

一、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盘点资源, 确定方向

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 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研究, 分析了仙都旅游资源:我校地处缙云县县城西南侧, 距离国家著名AAAA级风景旅游胜地——仙都风景区仅5公里,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 我校拥有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特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这些为开发具有本土旅游资源特色的地方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我们确定了“利用仙都旅游资源有效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研究课题。

2.精心策划, 细化目标

(1) 常态性。我们充分利用仙都旅游资源, 实现地方课程教学常规化、常态化。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拓宽学生学习的天地,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 我们把利用仙都旅游资源的教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制订不同层次的实施目标。如低年级配合品德与生活课开展以“热爱家乡”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访问等活动, 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中年级以调查、采访、摄影、绘画、读书、观察等形式,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高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小导游活动和素质训练拓展等,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全面发展。

(3) 专题性。专题活动是挖掘仙都旅游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如在“导游”专题活动中, 指导学生走进旅行社, 与人交流, 在实践中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中, 开展仙都旅游环境保护行动,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 系列性。我们根据不同年级, 确立不同要求, 纵向上逐步加深序列化, 横向上注意系列化, 把各种活动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框架中, 达到“育德、益智、长才、出新”的目的。如把“读故事, 知历史”“寻故事, 觅足迹”“编故事, 抒情怀”纳入“仙都奇石多”系列;对今日仙都旅游的认识, 我们设计了“喜看家乡新面貌”等系列活动;“争做绿色小卫士”系列, 则是引导学生投入到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活动中, 让教育的效果在“近”“真”“实”“小”“新”的系列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5) 差异性。正视学生的不同需要, 利用不同的资源, 设置不同的学习、运用环境, 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3.科学规划, 落实主题

少先队开展“小导游”特色活动, 通过校外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仙都黄龙旅游拓展训练场地的资源, 开展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教学活动, 让他们对自我有新的认识, 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以后生活中的挑战;开展“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 并且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

二、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1.利用仙都旅游资源, 开展“小导游”特色教学活动

2012年初, 我校组织学生成立“小导游”队伍。仙都旅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风景, 随着旅游的开发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我们的“小导游”活动, 是为了将文明旅游的精神传递。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 发动全社会, 做文明游客, 共同保护自然资源。同时, 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 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 激励他们学习名人名家的精神, 并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

2.利用拓展训练场地, 开展培养协作能力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增强学生的胆量和勇气, 我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风景宜人的仙都黄龙旅游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教学活动。训练中的每个项目都紧紧围绕“团结、互助、默契、信任、责任”展开,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鼓励学生战胜恐惧心理, 学会沉着冷静。正如一位学生说道:“通过拓展训练, 我不仅锻炼了体能, 更磨炼了意志。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我认识到团队的可贵, 唯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3.利用植物观光园, 开展科学观察教学活动

仙都旅游农业植物观光园被列为“缙云浙大科技农业示范基地”, 位于仙都景区的南部——小仙都景区, 以果园、温室大棚、休闲垂钓和观赏运动为主要景观, 种植有樱桃、蜜梨、油桃、美国提子、草莓等水果和各种各样的蔬菜。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观察认识植物, 同时自已动手, 掌握一些简单的栽培技术。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 并与课堂探究相结合, 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1.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 丰富了地方课程资源, 延伸了学科课堂, 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本土旅游文化。让学生了解仙都旅游的由来、民俗、经济、文化, 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努力探索的精神。

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开设的各种实践活动课程,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这满足了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增强了他们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

3.加强教师的课程观念

在地方课程教学实施中, 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课程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开始由课程的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 鼓励了教师自我发展、创新思维, 构筑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4.在教学中凸现地方特色

我们在利用仙都旅游资源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有效地提高了地方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仙都旅游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校办学形成了三大特色:“仙都风景区”的小导游实践活动、“仙都黄龙拓展训练场”的素质训练活动、“农业植物观光园”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旅游资源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中职旅游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5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质量,旅游成为人们普遍选择的项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放松心情,我国的旅游业也在持续发展,但相应地也出现了旅游从业人员不足的现状,一方面是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职业要求,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要认清当前的旅游教育现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从当前的教学来看,在中职旅游教学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只有了解当前的教学现状,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一、中职旅游教学现状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现状,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当前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当前中职旅游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从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质量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基础差、不爱学习,并且个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自我的问题,从近几年的招生来看,学生质量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不仅仅学生质量上有待提高,在学生数量上也存在下降的趋势,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扩建,学生选择的余地多,生源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也是影响当前旅游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质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当前的中职旅游教学来看,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进中,教师还要从自身的教学出发,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学习平台。

(三)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难发现在中职旅游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中职学校的生源来看,很多学生都是由于自身基础差,没有达到普通或者重点高中的要求因此会选择职业高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才能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改进中职旅游教学措施

针对当前中职旅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针对当前中职旅游的生源问题,教师在招生期间要加强职业教育宣传,让人们了解到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选择中职学校。此外,还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当前我国的旅游现状,帮助他们分析旅游专业的就业情况,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对旅游行业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和家长才能心甘情愿的选择旅游专业。通过这种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旅游专业,才能提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生源质量。良好的生源质量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当前旅游行业中人才紧缺的问题。

(二)提高教学质量。在中职旅游教学中,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引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科学教学。因此,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应该及时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反思自身教学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不正确的观念要及时改正,认清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二,加强学生基础教学。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旅游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带来形象生动的教学,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场所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比如,讲解餐饮服务以及客房服务练习时可以利用学校的餐厅以及学生的宿舍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得到实际锻炼,并且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这就使得教学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相应的旅游场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应对相应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教学资源教学论文 篇9

2012年,我来到工贸技校。在这里我担任语文授课老师,担任一个传授知识的园丁。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2013年也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现在我就我在授课期间的如何提问和阅读做一些浅谈。

理解的标准则是“解释学循环”:所有部分和整体的和谐。教师的提问是导读。提问 设计应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做到系统性、层次性、恰当性,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双重建构”,既 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 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 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 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如何组织一个课段的提问呢?遵 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由表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就如课文中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呐喊》自序,里面运用了“梦”为开头,有哪些“梦”,然后根据这些“梦”来分析当时的背景,鲁迅先生的心境。让学生从浅入深“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为何说是“梦”呢?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由来。“自序”回顾了作者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过程,以及作者的文艺观点与创作态度的重大转变。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人格。

2、层层深入。提供的新信息为依托,层层递进。在《父子应是忘年交》中,作者讲述了他跟儿子发生的一些小故事来层层深入描写他跟儿子的感情发展,从文中我们可以思考:儿子的独立人格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对儿子的爱前后有什么变化,有哪些事情可以印证这些变化?作者通过哪些努力与儿子成为忘年交?学习本文,一要从作家特有的观察视角出发,感受父辈对子女成长的时刻关注和积极思索;二要抓住描写父子间相互关怀的细节,进而体会这种民主和谐的新型父子关系。

(二)整体——部分——整体。

在课堂上,提问的展示由“回合”到“课段”,再到“课”;可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是从“课”到“课段”再到“课”。将课文通读,有个大致的了解,再逐段推进,慢慢深入,然后将前后段串联在一起再回到课文的整体,就可以充分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深意。

在课文《一碗清汤荞麦面》中,小说通过大年除夕之夜母子三人合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描写了他们在遭受厄运后勇敢面对生活、积极乐观、顽强奋斗的经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启迪。从课文的标题,课文所要讲的内容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再逐段分析解读。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道亭面馆吃面?母亲由非常害羞地开口要一碗清汤荞麦面,到少一些害羞,再到非常平静地说出要三碗清汤荞麦面,这里面有一个变化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 解(通过信息加工,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 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 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 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 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 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 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 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 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 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 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 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

(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 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 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 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 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 着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 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 出版。)

(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 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状态便是正确理解的标准。

根据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阅读理解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资料驱策加工和概念驱策加工(注: 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驱策加工”是对来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从 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语音平面、书写平面、词汇语义平面、句法平面、语篇平面和语篇所指平面。对本文 各平面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加工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一层意思。可是读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 ,本文仅仅是信息的一个来源,其它信息还来源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一个人对有关本文的知识越多,理 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时间、最少努力,有选择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线索探索文章语义和句法制约关系,从本 文中构造出意义,这种加工方式称为“概念驱策加工”。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当于解释学家说的“前理解 ”,因此这种加工方式也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二层意思。任何认识的发生、发展都是认识的外源因素和 认识的内源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阅读也是双向建构,阅读理解要达到两个平衡:作为客观的本文的整体和部 分的协调,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起导读作用。这就要遵循“ 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启发学生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主要从解释学维度讨论了何以要提问,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就有了根据。

课堂提问的组成是阶梯式的:最高层次是“课”,其次是“课段”,再次是“回合”(一次问和答),最 低层次是“话步”(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能主动积极地阅读课文,从中学到知识学到要点,明白课文中的哲理,感悟人生,积极向上。

上一篇:花叶万年青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下一篇: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分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