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新(精选8篇)
英文翻译新 篇1
在首尾一英里换乘到公共交通的创新概念 马修·柯蒂斯莱什 摘要
尽管燃料价格上涨、经济环境恶劣、能源安全问题严重,世界运输系统中拥堵状况持续恶化,证据表明,尾气排放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尽管有这些的问题,车辆行驶里程(VMT)单一乘员车辆(SOV)持续上升,过境乘客不断占用道路。
个人有相关需求的运输系统,既灵活又方便。多数旅客喜欢的汽车,它可以提供门对门的服务,是运输的最可靠、最方便的形式。但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车辆行驶里程、尾气排放、车辆拥堵和相关的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充满活力的公交系统,如地铁、通勤铁路或快速公交(BRT)线路可以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安全,实用的完成必要的出行方式。然而,超出一个核心服务区的中转服务,对用户的吸引力和效率迅速降低。该0.5~1英里半径的核心被称为首尾一英里。个人要么选择不走路到系统中,或觉得很难、不安全或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迅速转向机动性强的汽车。
在美国,城市化地区外土地利用的分散模式占主导地位。学校、家庭、工业和零售区是分散的,除了用汽车很难起到相应的服务功能。这种趋势也国际上越来越大。这种趋势越来越国际化。郊区到郊区的通勤增长使固定路线运输系统使用复杂化。在过去的四十年车辆行驶里程稳步增长,直到最近因经济下滑而有所下降。
有许多正在开发政策和战略或部署以满足首尾一公里的挑战。经营策略和技术正在制定或加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流动性需求,预测需要的更清洁、更便宜、更灵活的选择以应对越来越拥堵和环境问题。
介绍
在繁忙路段,机动车交通是最有效的中长距离出行。而另一方面,步行和自行车是短距离出行的有效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中转交通的组合,可以提供高整个行程时间内的流动性。然而,这样的组合并不总是可能实现的。对于许多人来说,站终点可能位于超出了他们舒适的步行或骑自行车的距离,因此中转交通的使用并不方便。这导致门对门出行最方便的形式为私家车辆。此方案称为公共交通的首尾一公里的窘境。它是无法充分与私人车竞争的,这导致公共交通乘客量较低。
因此,公共交通的成功,往往因“首尾一公里”不能安全接入到系统中而受限制。例如,缺乏安全行走和自行车的存取设施可以是阻碍公共交通使用率。如果没有足够的人行道,林荫道,车行道或在周围的交叉口,进入该地区交通可能是危险的、不友好的、无聊的、或者效率低下。如果想要交通工具的潜在用户是用安全、方便、实用的方式接入路由到现有的系统中,有必要发展行人和自行车的基础设施。给自行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在公交车站提供基础设施可以比只提供机动车停车位更经济。提供安全存取可让骑自行车的人有机会行驶更长的距离。而距离可以影响居民骑自行车旅行或上下班,公共汽车可以提供一个骑车到不了的目的地。这种关系提供了一个减少SOV使用,并且可以最终降低车辆行驶里程的环境。
设施,如长椅、凉亭、车站照明也对行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最成功和最有用的公共运输系统有安全、便捷的接入点,并提供舒适的等候区。在成功的例子中,车站有公交导向的开发方面(TOD)如零售和娱乐选择,以鼓励和支持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吸引行人使用周围传输节点区域。
当最基本的解决方案,如步行或骑自行车过境不可行时,其他的出行方案可以用来解决首尾一公里的困难。由于距离、地形、街道模式或安全隐患问题,有的出行者起讫点远离公交车站以至于不能步行或骑车到达,这些替代方案可以帮助缩小这个距离。
本文将回顾当前和未来可能的在新技术和需求下的流动性解决方案。
这些移动选择范围的复杂性,增加了流体强化旅客的整体流动性,以及现有交通网络的有效性和利用率。选项包括规划和加强行人和自行车结合的访问,如实施自行车共享系统、采用新的拼车战略、旅客信息系统的开发、新形式和其他创造性的操作技术。
目前的移动解决方案
自行车共享
公共自行车是短期自行车租赁服务形式,人们可以使用一个自行车上的需要的基础上共享车队。这些系统提供了便利的自行车短途旅行,比如跑腿或公交上下班,所以用户不必担心使用自己的自行车或停车问题。在国际上,各种规模的城市已经开始实验公共自行车节目。直到最近,公共自行车系统计划都经历很少成功,但在过去五年创新的技术已发出上升到新一代技术驱动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这些新方案可以显着提高单车的知名度和降低使用障碍,只需要使用用户有能力骑自行车和使用一些电子支付的形式(智能卡,信用卡或手机)。
45年前,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运输方式出现在欧洲。自成立以来,公共自行车系统已经发展到解决地域和技术需求。公共自行车系统已扩大到包括四大洲经过3进化阶段,包括:1)第一代白色自行车(或免费自行车系统),于1965年开始在阿姆斯特丹使用;2)第2代投币式系统,1995年开始在丹麦哥本哈根使用;3)第三代基于IT系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新兴的第四代系统包括所有出现在第三主成分代系统,但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与公共交通相连。目标是公共自行车系统与公共交通及其他公共交通系统(如出租车和公共汽车)的无缝集成模式。如出租车和汽车共用。这意味着,公共自行车车站及停车场交通便利,靠近公交车站,交通计划的协调,一个单一的支付智能卡就能获得所有可用的使用权限。这些系统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截至2011年估计136 公共自行车项目存在于世界各地的165个城市。这些系统持续表现出其潜力,可以影响私家车的使用量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燃料消耗。(沙欣,2011)。
公共自行车循环系统,在科罗拉多州丹佛的一个公共自行车系统,根据其成员的调查结果显示,43.16%的公共自行车循环系统出行取代汽车出行,导致减少了大约300,000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出行使用的约15868加仑汽油。但是,这些系统将来的需求、长期可持续性是不确定的。存在的障碍包括限制和支持的基础设施(如音响底座,自行车道)、盗窃、高科技成本,资金问题还有安全问题。对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是必要的。这包括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使它兴旺的条件(例如,城市中骑自行车是作为日常模式下将较受欢迎,住宅/商业存储空间限制)、商业模式、运营理解、先进的技术应用以及公众的潜在作用政策在保持该模式,并支持其扩张。柔性或“休闲”拼车
灵活的拼车,也被称为“猛击”或散拼车,可以完善公共交通的现有模式。休闲拼车指一个驱动器和一个或更多的乘客,合伙乘车的地方搭车在个人之间未建立或预先安排提前做好,但行程是前不久协调的。游乐设施是共用的,并从普遍的起源点和目的地,如从居民区附近有巴士站到市中心商业区。休闲拼车提供了一种替代乘坐传统的匹配和正规拼车/共乘方案。它不同于因为它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时的“实时”匹配传统合伙用车潜在的司机和乘客前往和来自同一地区。该利用灵活的拼车超过正规“固定时间表”拼车是参与者不必满足在固定的时间上车。拼车司机或乘客可以离开家里或在任何时间工作,仍然形成自己的拼车“对飞”在指定区域一般位于靠近公交车站。
而相比之下,正式的拼车方案,随意拼车出行最大化灵活性和更好的适应偶尔的和/或不定期需要共享一个出行。休闲拼车也不同于正式的拼车和司空见惯在朋友和家人一起,司机和乘客分享游乐设施通常不认识对方事先并可能从未一起旅行一次。休闲拼车需要最少的预先规划和容纳可变旅行时间,相对于传统的拼车降低了参与门槛。在2009年,近14万美国人代表国内工作出行的10% 超过所有其他非SOV的工作出行方式相结合。
拼车还提供其他出行目的,如学校,娱乐,和购物。这是很重要的,因为71%的VMT发生非工作出行,占交通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家庭出行消费的大多数。(奥利芬特,2011)。
折叠自行车
折叠自行车扩展“自行车公交”选择中乘客需要的灵活性、便利性、并获得交通系统。骑自行车过境使用折叠自行车征途允许用户登上客运车辆及完整无缝的能力首尾一公里连接。折叠自行车的多功能性可以解决存储不足或骑自行车被盗的问题。自行车被“折叠”成一个紧凑大小时,可以让用户使用更少的空间很容易地运输自行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人们不愿意走半英里到一中转站或停车场,往往倾向于个人开车去中转站。对于骑自行车,火车或公交车并不总是能够提供可容纳全尺寸自行车。折叠自行车开始缓解这些问题。
大多数公交公司允许带折叠自行车乘坐他们的火车或公共汽车,甚至在高峰时段也可以。提供诱因以鼓励折叠自行车的使用可以解决拟生产能力问题,并协助与自行车交通的关系。加州洛杉矶脚踏车补贴开发计划将很快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过境连接及周边区域部署700折叠自行车。该计划的目的是鼓励和指导的推出全面的计划。该计划试图确定对折叠自行车的需求根据一些指标,如位置、社会人口因素,并设计个别时可以应用不同的激励方案计划扩大自行车交通选项。图1中,显示了携带折叠自行车上火车的尺寸和易用性。
图1 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搭乘轻轨列车的折叠自行车
公交导向发展(TOD)
公交导向发展(TOD)通常被定义为步行即可到达,或有半英里到达中转站内的高密度混合使用发展。TOD是有关创建有吸引力的、适合步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让居民有住房和交通的选择。居民追求方便、价格实惠、舒适的生活与孩子们玩的地方和父母舒适的白头到老。社区希望推行的TOD项目也应该增加“位置效率”,使人们可以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提高交通载客量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
在阿灵顿,弗吉尼亚州,罗斯林-巴尔斯顿走廊说明了TOD如何能适应了巨大的发展,有利于居民的方式。该走廊是建立在概念,创建可以方便地前往的社区以有益于公交乘客,私营企业和社区。当低密度商业走廊下降到30年前时,当地政府决定重点发展围绕五个密集的铁路车站。结果是非凡的。尽管发展迅速,独栋街区被保存下来的仅有很短的步行路程,交通量也少量增加。增值收益已包括土地周围站评估值比十年前增加81%,事实上50%居民乘坐公共交通上班,73%的步行到车站。通过协同定位密集的城市住宅并靠路边经营发展,几十年前的牧场已成为历史,现在由于交通的发展和渐进式的土地利用政策牧场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中心。
创新性的移动性策略
动态搭车
实时搭车(也称为瞬间搭车,动态搭车,自组织搭车,或者动态拼车)是用很短的通知安排一次性共享服务骑。这种类型的拼车一般使用三个最新的技术:GPS导航设备,以确定驾驶员的路线,智能手机以随时随地传递出行需要,社交网络来建立乘客和司机之间的信任和责任心。
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已经进入了主流。一些用电动马达更换踏板,另一些则需要蹬踏,但放大一个骑自行车的努力。旧金山不用费力或诉诸一辆车就会很快有导航城市臭名昭著的山的一个新选择。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电动公共自行车计划今年将开始运营。
自动运输网络(ATN)
自动交通网络(ATN),通常被描述为个人快速交通(PRT)或布丁的汽车,新产生的一个新兴的运输技术。ATN,使用最少的土地和能量沿右侧专用路不停站运送乘客。电磁动力,这些系统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占用空间小的特点。
A版ATN已在摩根,西弗吉尼亚州已成功运营超过35年。新系统启动并在马斯达尔城,阿联酋运行(2010年),并在伦敦希思罗机场(2011年)。ATN系统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顺天湾,韩国,印度阿姆利则,并根据考虑世界各地发展。
ATN的概念自1950年已经出现,开发出的后二战郊区的增长,但通常是航空航天公司的产品。由于成本、损失的地方或联邦资金和利息、以及技术的限制,大多数系统就再也没有过去的测试。一些这方面发生了变化,利率再次上升为高效运营的证据,并降低实施成本得以实现。
工作日平均载客量为摩根PRT达到每小时15,000人次,而系统可容纳接近每小时7,000人次。虽然学生占大多数的出行,最近的数据显示普通市民使用系统频率增加。这表现在图2中,在摩根PRT系统已经成为历史名城的一部分。
图2 西维吉尼亚州摩根PRT系统是一个独特的和易于使用的运输
今天,有面积广泛的ATN,包括机场,城市应用(尤其是进纸器/分配器)和校园。最近的研究表明显著当他们被按需支持现有巴士及铁路服务对ATN网络有益。例如,在门框即进行了斯图,英国的结论是一个21公里PRT网络服务于城市内部会增加高峰期使用的铁路旅行168%和在非高峰的232%。
结论
城市交通是不断变化的,正如证明了服务的演变和创新的前景进行的讨论。从需求的创新茎用户对高效,可靠和安全的移动性。机动车往往是最运输的高效模式。然而,机动车是与不断的竞争SOV作为最便捷的门对门的选择。随着用户需求两个效率和易用性,运输必须继续通过开发创新,令人鼓舞的是,解决首尾一公里接入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存在,而其他的概念保持在示范的各个阶段。城市,国家及机构将需要为用户创建引人注目的,无缝接入的系统。通过提供安全,便捷的移动性选择存取交通工具,减少车辆行驶里程并最终减少有害温室气体排放。
英文翻译新 篇2
电影片名作为停留在观众脑海中的“第一印象”, 要被当作重中之重来对待。因此, 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除要遵守传统英文翻译中“信、达、雅”的原则, 还要考虑观众的文化知识背景, 做到将电影片名的翻译做成一门艺术。
2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实质与应遵循的原则
2.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实质
电影, 是文化与商业的共同体。它在承载着向大众传播其文化内涵、宣传其拍摄目的任务的同时, 也要兼顾商业目的, 关注票房收入。因此, 电影片名的翻译实则是带有文化目的与商业目的的一种宣传手段。具有艺术性、深入人心的片名翻译本身就是吸引观众、提高票房的亮点;而粗糙的片名翻译则是在宣传的路上为自己设置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障碍, 毁坏了电影本身在观众心目中的“第一印象”。
2.2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2.2.1 传统英文翻译的一般性原则
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 文辞畅达谓达, 有文采谓雅。”此翻译理论在对中国翻译界产生巨大影响, 而“信、达、雅”也成为翻译界人士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对于英文的翻译来说, “信”是指所翻译出来的译文不背离原文, 即是译文要保证准确, 对原文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要随意地增减意思;“达”是指对原文的翻译要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译文追求通顺明白;“雅”则是指翻译原文时所选用的词语要得体, 并追求文章本身的古典雅致, 简明优美。
2.2.2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殊性原则
(1) 遵守传统英文翻译“信、达、雅”的原则。“信”方面要做到使得片名反映出影片要传达的部分信息, 为观众留下“第一印象”, 例如影片的类型等;“达”方面要做到影片译名在通达准确方面能够与原名相媲美;而“雅”方面则是要求做到在“信”和“达”的基础之上考量用词用句的优美典雅。作为对严复先生的翻译原则“雅”方面所作的补充, 后来人也添加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内容, 即保持原文的风格, 译文的格调要与原文相匹配。一个翻译得好的英文电影片名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包含和传递原影片的信息, 雅俗共赏, 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兼顾票房收入。
(2) 明确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殊性原则
1) 英文影片译名要为影片反映的内容服务, 忠实于影片内容
片名是电影的名片和标签, 虽简短明了, 却在某些角度反映了影片类型、影片内容等, 对影片内容进行了高度精准的浓缩, 体现了影片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片名的翻译能够决定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初步印象, 影响票房收入。但是绝对不能因此忽略译名与影片内容的匹配程度。所以, 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时, 要保证译名与影片的匹配, 在此基础上追求翻译片名的技巧性与艺术性。这对翻译人员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要求其对影片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认识, 包括影片体现出的文化体系、内涵要义等等, 认真琢磨, 反复推敲。
2) 英文影片译名要承载文化信息, 要彰显文化特色。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 无论是存在的时间长短, 都具有本身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土语、习语以及典故, 虽然具备简短精炼的特点, 实则是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有的反映历史时间, 有的反映民间习俗。英语学习者, 尤其是专攻翻译的人, 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 要想在英语学习、翻译上有所建树, 必须认真学习英语国家的相关历史、文学史, 还要对英语俚语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除此之外, 翻译者还要了解面对译文的读者或观众所处的文化体系, 用渊博的知识、准确优美的翻译来征服对方。针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就要求译者了解西方语言特点和语言内涵的同时, 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 对成语、寓言、典故、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以及深刻的体悟, 还要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当前网络普及, 网络上也大量涌现新鲜词汇, 这些词语往往犀利贴切, 也是译者可以加以借鉴的。
3) 要注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艺术性。喜好读文章的人会发现, 一篇好的文章, 会让读者身临其境, 对作者所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色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想象, 对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体验有一种强烈的共鸣。其实, 一个翻译出色的电影片名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电影片名具有简练、概括的特点, 往往几个字就概括了影片的类型、内容。具有艺术性的翻译片名, 会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大众的眼光, 使其在脑海中不自主构建对影片内容的想象, 而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期待值也是英文电影翻译应承载的责任之一。
4)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不可忽视其商业宣传作用。当今电影市场上, 上映的电影良莠不齐, 好的电影须有好的片名来配, 才能在竞争的大军中惊艳亮相, 从而赢得获取票房的筹码。因此,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要综合电影投资方的意见, 也要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口味。一味地追求“阳春白雪”的效果会让一些观众摸不着头脑, 过度地偏重“下里巴人”又会让人产生粗俗的印象。翻译英文电影片名应该做到雅俗共赏、顺达明白。
3 部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简要分析
(1) Waterloo Bridge (《魂断蓝桥》)
这部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红极一时, 家喻户晓。即使在当下海外电影不断涌入的情况下, 它的经典地位也未被撼动。其中的经典桥段也无数次被提及和引用。总结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其优美的画面、感人的爱情故事自然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 但其片名的翻译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直译的话, 片名可译为《滑铁卢桥》, 这样一来, 原本一部凄美浪漫的爱情电影很可能被观众误认为是介绍滑铁卢桥的纪录片或讲述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战争历史片。而被译者翻译作《魂断蓝桥》的片名, 恰到好处反映了影片的内容, 结合了中国历史上“蓝桥”的典故, 让人联想到影片可能讲述的是爱情故事;而Waterloo在西方文化中的悲剧色彩也对观众进行了一种暗示。两相结合, 字面上优美简练的片名实则传达出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意味, 真实贴切地反映出影片所要呈现给观众的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 让人在欣赏过影片后不禁为这一神来之笔拍案叫绝, 当然, 也为电影赢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同样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佳作还有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等。
(2)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
该部影片的片名如果不结合影片内容和背景知识来看, 可以直译成为《飞越杜鹃巢》。cucko的意思为杜鹃, 还有另外的含义, 即疯狂。对于在翻译片名时, 多义词的取舍, 就要求译者观看原片或对电影脚本有一个比较清楚全面的了解。结合电影本身的内容, 这部影片是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一部反映政治内容的杰作。它以疯人院为背景, 折射出了美国的部分社会问题。这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恰恰很好地说明了对影片本身内容的了解和对文化特点的掌握, 对翻译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的片名翻译佳作还有Farewell My Concubine《霸王别姬》, 运用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将影片译名做得简单精炼, 又具有本土气息。
4 结语
翻译工作者要掌握大量的知识, 具有敏锐感性的头脑, 才能把翻译做得出色。对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更加需要译者有艺术性的认识, 把片名翻译当作艺术来钻研。
参考文献
翻译伦理:翻译研究的新途径 篇3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伦理 切斯特曼
1. 引言
翻译是人类主体间的活动,它离不开人际交往,因而就离不开道德问题。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所以伦理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有其明确的现实基础。早在1997年,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就预言“翻译研究的下一阶段将以伦理主题为特征”。可见,翻译伦理将是段翻译研究下一阶的重点。
2. 翻译伦理
作为翻译研究与伦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翻译伦理学研究一般伦理学原则在翻译领域里的具体应用。“翻译伦理”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Antoine Berman)提出,自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探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安东尼·皮姆、切斯特曼和劳伦斯·韦努蒂。皮姆(1997)将翻译视为译者为客户提供的职业性服务,并强调从译者的文化间性出发,思考翻译的伦理问题。韦努蒂反对文化殖民主义,提出翻译的“差异性伦理”,提倡异化策略,以保留原文本的异质性成分。切斯特曼(2001)总结出翻译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该文是迄今为止对翻译伦理研究贡献最大的一篇杰作(骆贤凤 ,2009),这五种伦理模式是对翻译伦理较为系统、全面的划分,影响最深远。
2.1 再现伦理
再现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即译者应尊重原作和原作者,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内容、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原语文化,要求译者不得随意增添、削减或篡改原作内容,还应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风格、笔调等,凸显了“真实”(truth)这一价值。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权威文本的翻译, 尤其是文学、宗教经典文本及多语国家社会与大型国际组织官方文本的翻译。
2.2 服务伦理
服务伦理(ethics of service)中,翻译活动是一种商业活动。它涉及的主体有原文作者、翻译客户、译者、译文的接受者等。它主要指译者有义务完成与客户或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该伦理模式要求译者首先要对翻译活动的委托人负责,同时要对原作者和译文读者负责,对应“忠诚”这一价值。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实用文本的翻译。
2.3 交际伦理
交际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不同于再现伦理,翻译活动主要被视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体现翻译活动的目的,即与“他者”沟通交流,而非再现“他者”。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媒介,有责任完成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该模式主要适合翻译文化地域色彩浓厚的各类文本。
2.4 基于规范的伦理
基于规范的伦理(norm-based ethics),对应“信任”价值,要求译者的翻译行为满足目的语文化的期待和规范,该模式关系到目的语读者能否理解和接受译文。译者应当考虑译文读者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符合规范,符合人们的期待。“通过接近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自己的译作能够在译语文化语境中得到认同或发挥特定的作用”(侯丽,许鲁之,2013)。该模式适用来解释翻译实践, 不具有实用性。
2.5 承诺伦理
切斯特曼经过仔细研究后认识到,上述四种伦理模式都只侧重整个翻译伦理的一个方面, 有时不同模式之间会出现冲突,为解决冲突, 他提出了第五个伦理模式,即承诺伦理(ethics of commitment):译者作为一名翻译从业者,应当承诺在翻译中追求更好的表现。这允许译者根据实际情况偏向不同的伦理模式(杨镇源,2013:67)。
3. 结语
尽管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还不够完善,但它总结了迄今为止的翻译伦理,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分类。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其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不容忽视。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伦理学必将成为新的热点。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Andrew.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Translator,2001(2).
[2]Pym,Anthony.Introtroduction:the Return to Eth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The Translator,2001(2).
[3]侯丽,许鲁之.从 Andrew Chesterman 的五个翻译伦理模式谈译者主体对翻译 伦理的坚守[J].外国语文,2013(6).
[4]骆贤凤.中西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2009(3).
新学期寄语英文 篇4
Hesitation at junctions, helpless tears in their eyes, you do not know the way forward where; hovering in the sea, the roar of howling, you do not know where drifting in; hesitated in the sky, craving attention, you do not know to stay where. First day of school to calm down a good mood, the back of the the ideal bag loading belief compass, tomorrow in front of the future in front!
犹豫在路口,无助的泪眼,你不知路向何方;徘徊在海面,怒吼的嚎叫,你不知漂泊在哪里;踌躇在天空,渴求的目光,你不知停留在何处。开学日到了,平复好心情,背上理想的书包,装载信念的指南针,明天就在眼前,未来就在前方!
适应新环境英文作文 篇5
When freshmen enter the university at the first time they have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affairs independently.Whether a new student can understand and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rapidly will determine whether he can live and study freely.
Firstly,the freshmen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layout of the campus as soon as possible.As soon as freshmen arrange properly their luggage after entering the university,they should familiarise themselves with every location in the campus at once.In this way,they will save more time and get along smoother than others when they go through various kinds of formalities and solve various kinds of problems.
Secondly,freshmen should consult seniors more. It is the swiftest method to ask those familiar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加入新公司英文自我介绍 篇6
As a fresh graduates, to a strange city, the first job in the face of their own life, I am disturbed more than joy, there is a feeling of uncertainty, coupled with the passing of a student sad, just started my mood is relatively low. Fortunately,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pany given adequate care and detailed guidance for us, Deng total, manager Wu, manager Li Fu repeatedly talked to me; in the entry, the office in sister is zeal for us to go through the formalities;
in the work, in a work week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edecessors is my study example, as everyone knows. Technical work is boring, but Is already working in this industry more than a dozen or even decades of predecessors but still with their full spirit deeply infected with me, here to express my thanks to them. Finally, to thank my alumni and colleague Yu Fang classmate, roommate and colleague Huang Jing Ceng Lingkui Deng Hongming colleagues, classmates, colleagues, thank them in learning the working life of the help. Of course there are those who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 friends classmates, hope they like me to enter the warm family like deep water, and write a new chapter in his life.
英文翻译新 篇7
在第二章中, 卡特福德把翻译定义为“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 比奈达的定义更科学、更严谨。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因为他认为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 他们之间存在着冲突, 而要解决这种冲突只能用译入语的对等语来替代源语。所以, 在他看来, 不管是音位翻译、字位翻译, 还是语法翻译、词汇翻译, 即使两种语言再相似, 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此外, 他还把翻译分成完全 (full) 翻译和部分 (partial) 翻译及整体 (total) 翻译和局部 (restricted) 翻译。他认为, 同时达到四个层次的翻译, 即音位翻译、字位翻译、语法翻译和词汇翻译是不可能的, 最多只能完成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的翻译, 并要以牺牲音位和字位两个层次的对等为代价, 这就是他所说的整体翻译:“the replacement of SL grammar and lexis by equivalent TL grammar and lexis with consequential replacement of SL phonology/graphologyby (non-equivalence) TL phonology/graphology”。与整体翻译相对, 局部翻译则是一个层次的翻译。
第三、四章分别讨论了翻译对等和形式对应的问题。卡特福德认为, 形式对应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并且要以语篇对等为基础。语篇对等是翻译的目的, 也是形式对应的前提, 在语篇不对等的情况下追求形式对应是没有意义的, 这倒与奈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相似, 只不过奈达是以译义达到动态对等为前提, 而且此“形式”也并非彼“形式”, 范围似乎更广, 不光局限于单一的语言表现形式, 而是包括音位、字位、语法和词汇四个层次的语言形式。换句话说, 要同时达到完全的语篇对等和形式对应是不可能的, 不管两种语言有多相似, 因为不同的语言分属不同的系统。这一观点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可以使译者避免由于盲目地、刻意地追求形式对应, 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篇的对等。
第五章主要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界定, 并指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意义, 一种语言的意义是不能完全用另一种语言精确地传达出来的。卡特福德是从语言系统论出发, 认为不同语言的意义是不能翻译的。正如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语法、词汇系统, 其中包括指示词、数、时态、阴阳性等方面的变化, 所以, 要把一种语言完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要把源语中的意义传达到译语中, 就需要在译语中创造源语系统, 这样才能进行两种语言间的转换, 就像第六章中所说的那样。而在实践中这种完全的转换是不可行的, 因为在转换过程中源语的某些意义会或多或少地缺失, 不可能完全转换到译语中去。一定程度内的转换是可以的, 但这并不是卡特福德所认为的翻译, 只是把源语移植到译语中去, 而翻译是用译语来替代源语, 并不是转换。从以上分析看来, 翻译似乎是无法进行了, 其实不然, 虽然不同的语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 源语几乎不可能与译语的意义相同, 但它们可以在相同的语境中有相同的功能, 所以翻译还是可能的, 第七章中介绍的翻译对等的条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源语与译语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 也就是说, 它们的意义要有重合的部分, 并且要共享一些语境因素 (contextual meanings) , 它们才是翻译对等语, 正如卡特福德所说:“translation equivalence occurs when an SL and a TL text or item are relatable to (at least some of) the same features of substance”。但在局部翻译中, 卡特福德认为, 口语是不能翻译成书面语的, 即源语不能从音位翻译成译语的字位, 因为它们的语言介质 (substance) 完全不同, 一个是语音 (phonic) , 一个是字体 (graphic) 。同理, 音位或字位翻译也不能转换成语法或词汇翻译。
第八、九章分别具体介绍了音位翻译和字位翻译, 它们都属于局部翻译。音位翻译就是用译语中的对等语音来替代源语中的语音, 而源语中的语法和词汇并没有翻译。音位翻译的基础是源语与译语要有相同的语音成分 (phonic substance) , 否则就无法建立起对等。比如, 根据发音特点, 英语had的/h/与希腊语的/x/发音相近, 而/?/与希腊语的/e/相似, /d/与/nt/相似, 所以, /h?d/译成希腊语就是/xent/。字位翻译也是如此, 卡特福德自创了一些笔画, 通过不同语言相同或相近的笔画可以建立起翻译对等, 可见其独特的分析角度。这种分析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一种语言中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实际上只是一种语言之间近似的替代, 译文就像一条函数曲线无限地接近坐标轴, 即原文, 却永远无法与之相交。第十一章对语法翻译和词汇翻译进行了介绍。当然, 这两个层次的翻译也属于局部翻译, 同样需要相同的语言成分 (situation-substance) 作为对等的基础。
但与第七章指出的音位与字位两个层次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有所不同的是, 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在翻译时的转换却是可以的, 这就是第十二章所讨论的内容。这种转换 (shift) 属于翻译转换中的层次转换 (level shifts) , 也就是说, 一种语言中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 反之亦然。比如, 俄语的完成时态sdelal可以翻译成一个有完成意义的英语词汇achieve, 英语中的指示词this可以用法语词汇ce mot来替代。此外, 还有一种类别转换 (category shifts) , 其中又可分为结构转换 (structure-shifts) 、种类转换 (class-shifts) 、单位转换 (unit-shifts) 和内部系统转换 (intra-system-shifts) 。结构转换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结构上的变化, 如英语句子结构主语+谓语+附加语经过翻译会转换成盖尔语的谓语+主语+附加语结构。种类转换当然就是不同类别的语言成分间的转换, 如英语词组a white house中的前置修饰语 (modifier) white会转换成法语une maison blanche中的后置修饰语 (qualifier) blanche。单位转换也就是翻译对等语在各个不同的级 (rank) , 即句子、词组、单词和词素之间的转换, 如源语中的词组可能会转换成译语中的小句。内部系统转换就是语言系统内部之间的转换。比如, 英语和法语有大体相似的数系统, 英语的单数可以译成法语的复数。它们的冠词系统也是如此, 虽然同样有四种冠词:零冠词 (zero) 、限定冠词 (definite) 、不定冠词 (indefinite) 和表部分的冠词 (partitive) , 但经统计, 法语中表部分的冠词有51.3%被译成英语中的零冠词。
语言会由于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卡特福德把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语言称为语言变体 (language variety) , 这无疑会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 第十三章就对其进行了具体介绍。语言变体有两类, 一类是比较稳定的, 与说话人有关;另一类是暂时性的, 随语境发生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特点, 在不同的场合, 面对不同的人, 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些都会无形中增加翻译的难度, 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特别注意。此外, 最后一章中指出的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也限制了翻译活动。所谓语言不可译性, 也就是语言上的歧义、多义和减义造成的语言模糊, 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原文, 变模糊为清晰。而文化不可译性自然就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
从翻译的本质、种类、方法到翻译的局限, 卡特福德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传统译论不同, 他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其理论的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专业性也使其有一些抽象难懂。正如他在该书前言中所说, 此书针对有一定语言学基础的读者, 这就使没有语言学知识的读者难以深入进去, 领会他理论的精髓, 从而影响它的推广和传播。但不可否认,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确实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摘要:卡特福德突破传统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用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问题, 解答了以往不能解释的问题, 使我们对翻译问题有了更清晰、更新的认识。他的分析以理论为依据, 视角独特,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说服力, 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卡特福德,语言学,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Catford, 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2]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思路 篇8
【关键词】翻译教学 翻译理念 新方法
翻译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都是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教学翻译。老师往往直接给出参考译文,没有将翻译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容易使学生对翻译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主观上不重视翻译,客观上翻译水平低下。学生在翻译时,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背景知识、不懂翻译技巧、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达原文,不能把握语言内涵等。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改革和完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态度和翻译意识
什么是翻译?在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心目中,翻譯就是英译汉、汉译英。他们不了解翻译的概念和实质,只是简单地认为用一种语言来代替另一种语言就是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不少学生望文生义、敷衍了事、胡译乱译,译文中出现误译、欧化的句式或汉化的英语是常有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要尊重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原文和译文负责,他们并没有译者主体性的意识,而是完全被动地参与翻译的过程。由于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容易对翻译产生倦怠的心理,尽管做了很多翻译练习,但他们的翻译技能和翻译水平却没能得到提高,久而久之便对翻译失去兴趣。
“翻译是文化符号系统之间进行的文化替换过程和结果。因此,不能仅仅把翻译看作一种结果,还应该重视翻译的过程,即注重译者的个人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译者的文化修养对翻译作品的影响等等”。近年来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得到确立,译者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虽说学生还不是真正的译者,但老师在授课时还是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态度和翻译意识,让他们养成严谨的翻译作风和求实的治学态度,充分认识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和良好的翻译意识是学好翻译的根本。
二、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适度讲授翻译理论
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翻译理论没有用,甚至有人认为翻译没有理论。这反映出学生对翻译理论的陌生,也说明有必要在课堂上适度地讲授翻译理论。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常常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把直译等同于死译,把意译理解为翻译出原文的基本意思。他们没有“忠实”的概念,不知道“信达雅”等翻译标准,不明白创造性叛逆以及可接受的翻译度,更不用提翻译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不少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生搬硬套、死板地沿用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不考虑特定的语境,忽略两种语言的特征和差异,造成译文生硬、难懂,毫无美感可言。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理论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各种文本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翻译批评的方法以及解决各种翻译问题的思路,向译者展示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帮助译者做出选择(翻译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选择的问题),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有了翻译理论的指导,学生的译文才能更规范、更严谨,译文质量才更容易得到提高。在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适当地将一些翻译理论融入到学生的翻译实践中,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新手段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译教学必须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积极探讨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是由老师发布任务、学生被动接受任务,再由老师给出参考译文,结果造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致不高。而且,受到自身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字数的翻译任务。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开发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翻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手段。
依托网络平台,有效利用语料库、翻译软件、翻译论坛等条件,采取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老师可以补充大量有针对性的翻译理论、翻译例证供学生学习,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不够的缺陷。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外利用语料库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系统,为自己提供参考资源,帮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翻译任务。此外,通过翻译论坛,学生可以交流翻译信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构建知识和提高能力。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大潮下,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加,而翻译工作涉及很多专业领域,需要多学科知识,如科技、法律、经贸、医疗等,这对我国现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模式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文学和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这种现状不利于我国翻译人才,尤其是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将部分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较强、具有本学科专业知识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培养为翻译“后备”人才。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外,对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高校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如在高年级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翻译课等;而且有些学校和院系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翻译模式,而应该对自身重新定位,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辅助教学,切实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我国人才培养尽到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