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

2024-10-1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共9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 篇1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参考答案:

(1)赞叹

(2)碧 红 映日 荷花

(3)感受 实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 篇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品味“碧”“接天”“别样红”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3. 通过几种送别诗的吟诵对比, 了解作者送别的深刻含义, 体会诗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了解诗人

1.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诗人, 他在一句诗里。这个人擅长写景,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被他写成了诗, 于是朋友姜夔便写了一句诗来赞美他。

出示句子:年年花月无闲日, 处处山川怕见君。

2.他就是杨万里。谁能背一首他写的诗?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

【设计意图:以诗句导入,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诗人杨万里, 还营造了一种诗的氛围。】

二、初读古诗, 了解大意

1. 谁来读课题?题目比较长, 要注意停顿。

2.解读诗题的含义。

3.初读古诗。

(1)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 指名读。

4.读出韵味。

(1)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 讲究韵味。我们也来找一找古人的感觉。一、二声为平声, 要舒缓一些;三、四声为仄声, 要轻快一些。

(2) 学生自由读。

(3) 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体味古诗的大意和情感。】

三、品味古诗, 理解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和同桌互相讨论, 两人都不明白的再提出来共同解决。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二句。

(1) 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六月的西湖就在这诗句里。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想象画面。

(2)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交流讨论。

▲品味“碧”

1诗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荷叶的色彩?“碧”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为何不说无穷绿, 无穷翠, 无穷青呢?

2“碧”不仅是一种颜色, 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颜色的由衷喜爱。“碧”不属于画家, 只属于诗人, 它是大自然的色彩与心灵的美妙结合。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青绿蓝, 不管是青山、绿水还是蓝天, 都可以用“碧”来形容。

3哪些诗句里有“碧”字? (出示含有“碧”的诗句)

4无论是草、叶, 还是水、天空, 都可以用“碧”来形容。一个“碧”字让我们回味无穷, 古人的诗歌真是妙哉!再读诗句, 读出内心对这“碧”由衷的爱。

▲品味“接天”“无穷”

1你看这荷叶不仅色彩让人喜爱, 而且还很多!

2从哪个词品出来的?那得多少荷叶才能接天呀?

总结:一眼望不到边, 近处, 远处, 直到看不到的地方都是荷叶, 仿佛与天相连。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3这是一种壮美!读出这种画面。

▲品味“别样红”

1除了一池的荷叶, 在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得夺目, 红得耀眼, 红得娇艳。

2读出你的体会。

4. 荷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这般美景令人情不自禁地吟诵——— (引读第一句)

5.到底是六月的西湖呀, 风光竟那么的与其他季节不同。一起读古诗。

【设计意图:诗句的妙处就在于其用字的精巧, 如果逐字逐句地分析, 只会破坏诗的意境, 也无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品字悟词入手, 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感悟送别, 体会情感

1. 从课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读读诗句, 你有什么疑惑?是呀, 诗句中并未提到送别之情, 这是为什么呢?

2. 古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 你知道哪些送别的古诗?指名回答。

3.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送别诗相同在哪里, 不同又在哪里。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好友前往西北边疆, 王维以酒壮行。送别可以在浓浓的酒里, 这是情在酒中。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好友前往美丽的广陵, 李白深深地祝福。送别可以在深深的注视中, 这是情在目中。

出示《赠汪伦》。好友即将远行, 汪伦以歌相送。送别可以在动听的歌曲中, 这是情在歌中。

再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中都是景, 原来诗人是以景相送, 情在景中。 (出示句子。板书:情在景中)

4.好友即将远离此地, 两人畅谈一夜, 走出净慈寺, 那无边的荷叶、娇艳的荷花映入眼帘, 你不禁吟诵道———男生背!

当你和友人依依惜别, 漫步岸边, 阵阵荷香扑鼻, 你不禁吟诵道———女生背!

送君千里, 终有一别。此时此刻, 你以景相送。一起背!

【设计意图:“送别之情体现在何处?”这是理解诗句的一大难点, 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式并不可取。将不同形式送别的诗句放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到其中的奥妙, 明白送别的方式虽然很多, 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 达到了举重若轻的教学效果。】

五、吟唱古诗, 升华情感

1. 因为笔下有景, 心中有情, 这短短28字才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别样的精彩。一起来听听别人怎么吟唱这首诗。

2.古诗是一幅画, 也是一首动听的歌, 在美妙的旋律中, 我们会深深地沉醉。让我们和着这首动听的歌, 轻轻吟唱起来。

【设计意图:“吟唱”古诗词, 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品味情趣, 滋养诗情, 深切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六、书写古诗, 陶冶心灵

1.古诗的美, 不仅美在我们的心中, 更可以流淌在我们的笔下, 散发出淡淡的墨香。我们来欣赏一下古诗有哪些写法, 如条幅、扇面、题画等等。

2.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方式, 在优美的古琴曲中书写这首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谈 篇3

开篇两句出其不意,先声夺人,以议论的方式感叹西湖六月风光的特别——“不与四时同”,重在说明此时西湖风光的独特,为下文的景色描写巧妙铺垫,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接下来的两句一气呵成,分别描写了莲叶的辽远和颜色——“接天”“无穷碧”,荷花的情境和色彩——“映日”“别样红”,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天、日、无穷碧”等词语以宏阔的视角,展现西湖与众不同的美。这哪有“送”的踪影和那分别的眷恋或离别的伤感呢?随着诗句的展开,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清晰而美好的画面:清早,诗人杨万里和好朋友林子方并肩走出净慈寺,诗人感慨:六月的西湖好美啊,和其他季节相比总是不同凡响。莲叶一碧千里,与茫茫的天际相接,翠色欲流无与伦比;在金灿灿的阳光映照下,荷花红艳艳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再试着用“送”来敲打字字句句,竟然找到了“送”的身影:“西湖、六月”是诗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不与四时同”是送别的感受,是否暗示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告别呢?“莲叶”无疑是诗人最心仪的意象,“莲”音同“怜”,而“怜”者,爱也,“莲”成为他们友爱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不就表明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吗?那“荷花”呢,则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祝愿,“荷花别样红”就是祝愿友人前途光明,走出别样成功的人生!

想到这,不禁为诗人别具一格的匠心拍案叫绝。是的,诗的字里行间的确没有“送”字,然字字句句分明都是“送”,真是字字有意,句句含情啊!如此含蓄,如此情致,如此意蕴怎能不耐人寻味,唇齿留香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质朴无华,言浅情深,意韵悠长。如果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其中的“蕴”,领略其中的“趣”,分享其中的“情”,岂不成一杯索然无味的白水?要以“言”为凭借,让学生品“言”悟得“言”中之“味”,“言”外之“意”;再以“意”来感悟“言”是怎样言说,怎样传情,怎样达意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诗意行走。

在学生朗读,初知大意之后,我们津津有味地探究:

1. 诗的年龄。这首诗多大了?为什么能这样古老又这样年轻?

2. 诗的意蕴。诗人“送”林子方了吗?是怎样“送”的?这样“送”好在哪里?

3. 诗的延展。还有哪些送别诗是“送”却没写“送”的?你能找到有关“送”的句子吗?

第1题意在让学生透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扇窗,追溯古诗悠久的历史,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认识我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体悟诗句言简意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涵,感受其言外之音,话外之意。诗人含蓄、委婉、别具匠心的表达,扩展着无穷的张力,召唤着学生的阅读热情,破解着表达的秘妙,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渴望。

第3题意在以“送”为线索,让学生搜集,阅读,积累和欣赏送别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有目的地运用资料的能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看短片 初识作者

3.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4.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5.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

2、去杨万里的家乡看看,更深刻的了解诗人

3、选读杨万里古诗

4、做手抄报,两两一组。

5.总结全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5

一、授之以渔,教方法。

我在破题理解古诗题意后,就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诵韵味。因为就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目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老师加以总结,明白地出示给学生,即是对过去学习古诗的总结,又是对本课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朗读教学,特色鲜。

对于诗歌朗读追求正确、通顺、有节奏和韵味,正确和流利自不必说,有节奏和韵味方面,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读出古诗的停顿,并用左斜线标出,接着让学生诵读古诗,后来我大胆范读、引读,采用了男女生分句读等,最后还设计了看图吟诵古诗,总之朗读教学特色鲜明。我觉得填空读也特别好,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小,采用各种读给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练习了朗读感受能力。对古诗的范读,既为学生树立了读诗的榜样,还起到示范作用,把古诗的韵味诵读出来,才是学古诗的境界所在。通过一段诵读视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学生随着视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的独特韵味。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想象画面,好体验。

二年级的学生善于想象,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感受能力。我先引导学生先弄懂古诗中的字词之意,并以课件辅助理解,如,“毕竟”之意为“到底”,“四时”之意为“四季”,“接天”之意为“与蓝天相接”,“无穷碧”之意为“异常碧绿”,“映日”之意为“在朝阳映照下”,“别样红”之意为“特别红艳”。接着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诗句的第一、二行和诗句的第三、四行,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之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如果在拓展环节留给学生一问题:“这首送别诗中为什么没有一个送别的字呢?”就更能凸显送别诗的“妙”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教学目标: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那儿最有名的景点吗?

出示“西湖”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说成美人,无论是久居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都为它的美丽所倾倒。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妙词佳句来赞美它。昨天我们和苏轼一起领略了它夏季的雨景。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了解他吗?

(生答,师补充: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四大家有“尤袤、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他的文章清新自然、生动逼真,被称为“诚斋体”。他自己被称之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写过二万多首诗,有一个集子,称为《诚斋集》。)⒊理解诗题。

(二)学习新课

⒈出示要求,自读古诗。⑴读通诗句; ⑵ 理解诗句意思。⒉初读课文

⑴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⑵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读好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指名读,读出韵味。齐读。

⑶师:同学们,这首诗诗句简洁,意境深远。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景色。⑷诗句中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交流词语意思:晓出

毕竟

四时

接天

映日(5)谁能来说说全诗的意思?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6)我们来给古诗和解释找一找朋友。我来读古诗,你们读解释。⒊精读课文

⑴师:诗人杨万里所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这时的景色有什么特别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夏日,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⑵你看清那美丽的六月荷塘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无穷碧: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出示图片感受)

师讲解: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②别样红: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教师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结: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PPT)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⑶生齐读古诗。

(三)比较两诗的异同(1)出示要求(2)小组讨论(3)指名汇报

(4)小结:相同点:都是写六月西湖的景色。

不同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是楼上所见的雨景。句句写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莲叶”和“荷花”两景,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是在寺下所见的晴天湖景。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四)总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六月西湖晴天时的风光。用大片的荷叶做背景,又点染出朵朵荷花,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六月时的西湖荷塘的赞美之情。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7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到学习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 篇9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配乐背诵古诗。

上一篇:共青团山西师范大学委员会文件下一篇:《鹤群》续写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