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2025-01-13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通用12篇)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篇1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肇东市跃进中学 张春影 肇东教师培训

5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确实可以发挥越来越优越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结合我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我发现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省了备课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并且整合教学资源,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资源。

2.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包括影音,视频,课件,各种图片素材,丰富了课堂的形式,使得教学内容充满了立体感,学生可以多方位地接受知识,使知识变得生动,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学习更主动。

3.信息技术使教学评价更具系统化,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统一的记录和统计,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我的信息应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有用的多媒体技术,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的氧气和活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篇2

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反应都被教师看在眼里。在持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没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班级对物理课表现得比较冷漠, 体现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低, 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对教师不太喜爱。而用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班级, 明显对物理课比较喜爱, 体现在学生上课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欢呼和热爱, 对物理教学直观明了的喜欢和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只要很好地应用教育信息技术, 就可以让枯燥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就可以让死板的课堂变得神奇有趣, 就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加分。

一、视频的应用

教育信息技术中, 视频是我们新一代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喜爱我们的一大法宝。有了好的视频, 上课时教师和学生都轻松, 而且学生可以直观地去了解许多教师无论怎么描述都描述不清的知识, 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教学中, 教师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进行详细的描述, 并对其特点进行解说, 或许在以前的年代中教师会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仔细了。而有了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现实视频, 只要在讲台上一放, 效果就来了, 不耐烦听教师解说的学生起兴致了, 不用再听枯燥的解说, 看看视频中有什么新奇的东西, 认真听的学生也想看看视频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以前每个学生脑海里都有一个自己的模型, 只要一看, 以前模糊的东西和猜测变得明了, 直观的观察结合教师的解说, 多种角度让学生接触同一个知识,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更全面地了解。

二、课件的应用

课件, 是物理教学中黑板的助手。用黑板的话, 教师就会每天尘里来尘里去, 对自己身体不好, 会得呼吸病。对学生也不好, 只要是教师就会发现每次教师在擦黑板的时候学生就在下面扇扇子和捂鼻子, 让人不禁尴尬和恼怒。这还不算, 教师每天在黑板上写字写得比较慢浪费时间, 特别是文字特别多的时候。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黑板的问题, 找个好的课件, 再经过自己的加工, 就能用了。找不到的话, 就自己亲自动手丰衣足食, 让课堂的信息量大增。

三、投影仪的应用

投影仪是我们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工具, 用途很广。投影仪常常是我们教师用来出小测的, 或者上课直接用来投影课本习题之类。投影仪进行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静态的方式表现事物的瞬间特性, 能够让学生详细地、清晰地观察事物的细部, 能够放映出较大较稳定的画面, 图像的点与线条细腻、清晰、鲜艳。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 提供清晰、鲜艳的视觉形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与制作有关讲解重点、难点的光学投影媒体, 加上教师生动的解说, 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 建立和强化认知固定点, 提高记忆效果。比如, 像小学的英语和语文课, 教师都可以利用投影图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画面,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又可以让全班学生都看得清晰明了。我记得, 我们小学上英语的时候, 教师拿着一张卡片需要绕着教室走一圈才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 但是那样既浪费时间, 又给了一些学生捣乱的机会, 如果教师用投影放出来后再去问学生, 这使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

(二) 实验演示教学

在特定的条件下, 把投影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不仅能够提高可见度, 增加可信度, 而且对于加深印象, 增强教学效果, 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说到这里, 我想起初中学习生物的时候, 教师拿着动物或植物标本在讲台上面晃来晃去的, 我当时由于比较矮小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 都看得有点辛苦, 现在想想后面的学生怎么可能看得到?要是当时学校教室配有投影仪, 教师直接把标本拿到投影仪下面就是了, 哪里还需要学生个个像长颈鹿一样张望呢?

(三) 代替黑板, 提高教学效率

说到投影仪的这个优点, 我这次讲解练习, 它可是帮了不少忙啊!我记得以前我的老师要教两个以上的班, 他每次布置作业或抄写练习都要写两三遍以上, 但是现在, 不管是练习还是听写句子, 我只要写一遍, 然后四个班都可以用, 方便快捷, 既节约时间, 减轻劳动强度, 又使教师的表达更充分, 改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信号,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 引导学生的行为参与

在教学中,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 采用抽查的方式将学生在玻璃或透明胶片上做的作业映射到银幕上, 师生共同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既可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节约时间, 又可以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增加课堂面批作业的数量。

少了教育信息技术, 教师将会再一次回到一支粉笔打天下的状况, 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维度, 又会降低学生对科目的喜爱, 还会降低学科的丰富程度。教育信息技术不仅仅在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 而且在学校中, 在学校和家长之间都起着重要的信息传输作用。

四、校讯通的应用

校讯通既能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又能让教师很好地将家长拉近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学校教育有了家长作为后盾, 而且还送话费。这些好处让教师越来越喜欢校讯通, 如果没了校讯通, 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校讯通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了, 举个例子, 比如, 我班的某位家长的校讯通没了, 家长就立刻怒气冲冲地打电话给我:“为何我的校讯通没了, 是不是我儿子不用你们关心了?”说实在, 真的冤枉了教师哪, 不过也从侧面说明校讯通对家长的重要性。又如, 很多家长会很关注校讯通, 如果有反面事例通过校讯通传达, 家长就会立刻询问子女并进行一定的教育。这些事经常发生在各个家庭里, 小学中的校讯通更像家长的“宝贝”似的, 对校讯通中的信息特别关注。现在教师跟家长的沟通渠道主要通过校讯通, 校讯通在学校教师成员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校讯通来传达信息, 无论是学生的事情还是教师的事情都需要校讯通。

参考文献

[1]张景中, 王继新, 张屹, 彭翕成.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1) :13-18.

[2]董向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性应用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 (6) :5-7.

[3]周忆陶.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6) :128-130.

[4]穆玲芝, 丁满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法学学科教学整合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6) :21-22.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篇3

一、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

多媒体课件中生动有趣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会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抓住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特点,用精心制作的电脑课件按课文描写顺序依次展现,将形声色融为一体,构成了美丽的画卷,仿佛将学生带入小兴安岭之中,学生兴趣盎然,陶醉其中。我适时点拨,学生通过读看想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美丽的小兴安岭四季,有哪些不同特点,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的手段。它能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功效。例如,教学《趵突泉》一文,由于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趵突泉的景致很陌生,对喷泉的各种不同的优美姿态更是难以想象。仅凭阅读课文内容和老师的描述及勾勒的简单图示,学生难以理解。我按作者的思路把趵突泉、大泉的特点,小泉喷水的不同优美姿态精心设计成有声有色强烈动感的画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视频中展示出来,让学生尽情欣赏,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进而诱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课文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拓宽思维空间,使学生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美丽可爱又容易破碎呢?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尽情欣赏太空所拍摄的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五彩缤纷、美丽可爱的视频后,引导他们说让我们回到大自然中,我们的身边去看看。接着再展示几处祖国各地的美景,让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体会到地球的美与可爱。最后出示当地的沙尘天气泥石流雾霾及滥砍滥伐森林造成的后果,在前后两者的鲜明对比中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激发了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生态的意识。这样,使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篇4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中职校进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必要性,重点结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了在任务引领型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引领 信息技术 实施过程 注意问题

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探索任务引领、项目导向、场景模拟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显然,为了满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势在必行。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下面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任务引领型教学

任务引领指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任务引领型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任务引领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任务引领型教学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上岗能力,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符合“就业导向”的职教办学方向。

任务引领型教学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增强了学习成效,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与职校生的认知特点。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下面结合我对本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应用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分析和任务设计。

(1)综合性。任务应该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2)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过于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

(3)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么该任务也是失败的。

(4)创新性。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可以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任务设计为让学生以某公司新职员的身份为自己配置一台指定价位范围内的办公用组装机,这个任务将计算机硬件知识和上网查找信息的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的空间,符合上述任务的特点。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揭示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引出新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作品交流→知识归纳总结。

在这个阶段,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教师先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对总体的思路有一个概念。如:在关于Word或Exce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任务要求告诉学生使用工具的位置以及最终的大致效果是什么样子的。在引出新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巡视,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偏差。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交流总结。

激发学习动机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思路引入到预定的任务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顺利完成任务打好基础。如:在开始学习PowerPoint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事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有趣的作品,通常他们都会看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评以提高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创作的欲。完成任务环节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或者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 3、课后点评。课后点评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为了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过程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地改进教学方式。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职校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教师不妨事先给出一定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在Excel关于创建图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操作演示一个通过选取所有数据就可以创建出简单图表的任务,待学生掌握后,再设定一个需要选取相关数据创建出相对复杂图表的任务,同时补充进对于图表相关元素进行局部修改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对于完成简单任务的理解,完成起较难任务就有了思考的方向,而不至于一下子无从下手了。

2、要注意以“评”促“学”。评价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是后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绝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过程,也就是以“评”促“学”。

3、教师本身应具备更高的能力。由于任务的设计可能涉及到多个信息技术基本模块和多门学科知识,因此要突破孤立地学习某一应用软件的概念,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熟知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即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譬如我们学校所有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会定期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中的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既体现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也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任务引领,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引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职业素养。

虽然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任务引领型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能够让大多数学生由“厌学”变成“乐学”,让教师由“厌教”变成“乐教”,能够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但任务引领型教学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使这一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

[2]蔡新平《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国电脑教育报,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篇5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第四周期继续教育又开始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程,非常好,非常实用,也非常有效地提高了我的计算机水平,解决了许多我不懂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可以较为熟练地利用网络资源,修改网上的课件,并很成功地制作了自己的课件,使我感受很多,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现代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

现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越实用。一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代替的。

特别是初三复习课中,课堂容量大,知识信息多。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加大了知识的密度,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对学困生的辅导。

二.现代教师,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目前,我们各种层次的老师,由于很多人没有学过信息技术,所以必须在工作的`同进,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与操作,使自己素质与现代教育需要相统一。平时,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正是这次继续教育,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很有效地促进了自己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提高。

三.学好信息技术,需要理论联系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我边学边实践,达到了学以至用,用之有效的作用。真的意识到,信息技术较好地帮助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自己在操作时,感觉还是有些费力,不熟练,而且作出的课件质量不高。 本课程解决了我急需解决的问题。老师安排的内容非常实用。今后我要更加真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并活学活用,把自己的能力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篇6

撰写人 符燕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优化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主要是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可以是熟悉的生活镜头、有趣的教学活动或者是需要研讨的教学问题等。情境教学也正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传统教学通过书本等有限的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将电子白板引入课堂,它不但具有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广,优化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进入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情境引入中,利用拉幕工具,将水和冰、铁和铁锈、铝片和易拉罐、木柴和火焰的图片依次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一系列变化与化学的关系,并在上课的初始就给出学生一系列的冲击,激发学生对一系列变化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案例二:《金属材料》一节中,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利用页面缩放功能,将金属的不同用途依次放大凸显出来,在引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金属材料的同时,引起学生对金属材料不同用途的认识,并由不同的用途,引发学生思考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灵活使用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对书本的问题情境进行优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弥补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从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例如:(1)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实验无法完成;(2)一些实验反应速率过快,实验现象不易观察;(3)有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但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及时观察到实验结果;(4)有关微观粒子运动的实验用肉眼无法看到,以致于学生难以理解;(5)有些实验药品有剧毒,或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易造成环境污染;(6)具有高危险的实验,很难在课堂保证其过程的安全性。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堂上不能或不易做的实验,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能优化化学实验的教学

由于上述的种种表现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所以我们应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有机整合,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

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它仅仅是实验教学的补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化学实验教学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绿色实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来辅助教学,同时又要注意克服缺点,防止滥用。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 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 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 通过不断地实践,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了操作技能, 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 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 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 学生可以接受, 但并不一定认同, 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功能时, 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 演示一下,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 让学生面对计算机, 解剖整台计算机也是非常自然的, 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语句写得对不对, 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在机器上运行一下, 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就能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 也不会留到课后, 或者是下一节课。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 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 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本人以为, 教无定法,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现在高二下学期上的Pascal语言, 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 有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 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使用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 将课时一分为二, 一半上机, 一半上课, 而是根据实际需要, 有时在教室上课, 有时在机房练习。需要讲理论知识时, 在教室上;需要运行程序时, 学生在机房进行。这样, 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 教师既传授了知识, 在练习课上, 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 在完成任务后, 可深入学习其他知识, 而学困的同学, 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学困同学, 既保证了课容量,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 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量很少, 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 学生易忘, 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当然, 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 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论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教学法, 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总之,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 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摘要: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之一。因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跟踪新高技术的能力,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因人制宜, 因材制宜。实践过程中教无定法,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材;应用策略

随着各种多媒体设备扎根教学课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已成为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中一种常态,并对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变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建立在师生互动以及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学习过程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模式,那么,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将数字化教学信息生动、高效且快速地传播给学生,推行个性化互动的数学课堂交流方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笔者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辅助教学带来的便利和高效,既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基于此,笔者浅谈几点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和反思心得。

一、基于数学教材从知识点入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就小学数学而言,其中存在诸多知识点可供信息技术切入,教师对于此类知识点应加以充分利用,以知识点的阐述、揭示、展开以及总结归纳等不同环节为中心,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整合教学。以“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章节教学为例,本章节知识点分为三个方面,即面、棱以及顶点,而通过电脑制作出以长方体以及正方体为基本元素的动态过关游戏,使之能够拆解或者拼凑,然后将棱长、面以及顶点的认识设置为游戏活动的三道关卡,并为其设置针对性的认知操作,系统则会评估操作完成情况,然后确认其能否过关。教师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开展竞赛,要求小组成员成功操作过关方可判定该小组获胜,以此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正方体以及立方体的认识。从知识点入手,着眼于教材应用信息技术合理恰当切入,并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整合教学,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出。

二、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营造积极的互动课堂氛围

基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可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情景,给予有效的课堂智力激励,此种情况下学生应积极开动脑筋,基于问题情境来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还可利用情感互动交流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从而使其能够主动、热情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进而拓展自身认知。以“圆的认识”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演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圆形事物,例如,飞机、自行车、火车以及汽车的轮胎,并让学生仔细观看它们在运动中的外形,并提出假设:为什么要把轮子设计为圆形?如果将圆形的轮子换成正六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会是什么情况?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深入思考和探索,在其主观能动状态下更易于辨识圆的特征。这种基于生活中的具体原型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实际上是对数学课程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其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和欲望,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求知兴趣大大提升,其思维处于相对积极的状态,此时教师给予合理的引导则可启发学生,指导其深入探索,并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有效培养其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利用,并对课程资源展开有效整合,进而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与思考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传统教学由于受到诸多因素(例如时间、空间等)限制而无法实现其中一部分实践性教学内容,由此导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应对,或表现出能力受限。而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整合式教学,则能够为学生创造出虚拟现实,或贴近于现实的一种学习环境,学生在此课堂氛围中有了不同于以往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在信息化学习氛围下学习数学,并积极构筑个人学习经验。以“年、月、日”章节教学为例,对于小学生而言,年、月、日和农历闰年的形成与演变无疑是一个极为抽象且晦涩难懂的认知过程,教师单凭讲解教材和口头说教很难给予学生有效的启发,学生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规律和奥秘。而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学生对于其中的演变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原本富有逻辑性以及抽象性思维的数学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处理下显得简洁明了,抽象性的数学思维与形象性的学生思维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得以有效连接,这恰恰凸显了数学课程资源整合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智慧型学习平台。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有效加快教学节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能动性,从而大大提升数学课堂效率。作为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师更应灵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确保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点转化成富有趣味性、生活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的交互式数学资源,让学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探究,以拓宽知识面,充实自身知识架构,最终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运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8):178.

[2]柯昌文.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时机[J].速读:中旬,2014(02):113.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历程和现状,知道整合的涵义和整合的内容;

2.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途径;

3.辨证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各种功能和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4.了解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知道Webquest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它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2.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网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评价

收集并评价两个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作品。

教学概要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1.涵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具有方便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

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层面有4个: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可将其理解为我们经常所说的课件制作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的获得;二是课程资源建设。也就是网络型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已经系统化了的教学资源;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教学应用平台的开发。2.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内容

(1)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化学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学生使用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

(2)以系统论的观点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3)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起“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5)在化学教学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手段相统一。

3.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途径 建构新型教学环境的整合

(1)硬环境(设施、资源、平台)和软环境的构建;(2)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发校本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基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整合

(1)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发现式学习);(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研究性学习);(3)网上学习——协作探究(合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功能

帮助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实现因材施教与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可能会影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潜能的开发。也可能会给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来限制,教师人格力量的直接感染和模范行为的潜移默化作用将受到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可能会导致少数学生沉湎于网络,干扰部分学生的正常学习。不能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和现象来代替实验。另外,微观结构的动态显示虽然生动,但也容易犯科学性错误。

2.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简称,网络的最大优势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通讯与交流。各类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与教学功能:

(1)网络课件——知识点的辅助教学;(2)网络课程——全部课程的教学;(3)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的学习和探讨;(4)案例库——典型个案分析;(5)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

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四川省双流教研室 王平

问题提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新型的教育资源,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将在广度、深度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当前“校校通”工程逐步建设,“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目标,网络教学争先恐后成为广大教师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

什么是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意义何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区别,怎样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一、网络教学的定义

网络教学:广义上,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狭义上,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解释:广义的网络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网上教学(E_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利用已有的互联网平台,学者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无论通过网页发布的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BBS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如WebQuest,以及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型课程等等都属于“网络教学”。)狭义的网络教学:强调网络技术,寻求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怎样的教学活动是独特的,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我们只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就学习环境而言可以分为: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广泛互联网环境。(重点讲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二、网络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落脚点: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新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两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学习和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所以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备可行性。

1.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 网络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口交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适时交流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网络以上功能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将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为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2.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差异)(1)教学内容的变化 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课程涉及到学生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因此网络本身也是“教学内容”,比如在应用网络教学时候,学生也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如: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使用,信息的搜索下载,网上聊天BBS的使用,整理信息的工具Word、记事本等字处理软件,还有各种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的使用。

(2)教学过程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网络环境教学大致经历:给学生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学生接受任务,分析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求帮助或在线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教学步骤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构建知识,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4)教师角色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 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充当手段作用),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根据网络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教学模式适合网络教学。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主题任务(注重任务的实用性)设计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这一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比如:《word对象的插入与设置》中自选图形的应用,将《一米阳光》剧照、《中学生吸烟有害健康》作为学生活动任务;在学习网络技术基础时,布置“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主题任务;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事(世界环境日,爱滋病,3.15等热门话题)与《搜索与下载》、《电子小报制作》、《网页制作》等进行教学。)(2)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任务具有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此外,明确目标要求,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大小适当,考虑小组和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等。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经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土地沙漠化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A.相互教学法(教学相长、学生相互帮助);

B.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布置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对教师而言,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小组,实行集体备课(双中教研组)。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当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努力推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软件教学与学科内容结合,把学生活动过程中把实质性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例我们可以把学习内容大致分为:网络基础知识,畅游网络世界、网上搜索与下载、网上交流、网页制作,将网络道德与文化贯穿于网络部分的始终,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典型的、健康的网络资源。我们在学习搜索引擎时候,可以先让到网上搜索文章,然后请他们谈自己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经验技巧,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总结出搜索信息的两种方法:关键字和分类法,最后老师通过实例讲解在具体搜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在这一课中,可根据实际增加如何将网上的图文资料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作为网络资源,将搜索与下载联系起来。学习网上交流时可以教学生上网发表文章,在网上请名师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探索QQ聊天软件的多种功能。这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上网的习惯,使他们上网目的更加明确,更健康,也会积极主动、有效避免网络中一些不良影响。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区分度,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非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大同小异,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

知识材料设计:在知识材料组织上,要将教学资源与教材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对于某些专题,还需要教师能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把零散的知识集成在一起,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自主学习。比如,高中信息技术课Word文字处理模块部分,《电子小报的设计与制作》作为学习字处理软件的终极学习任务,在学习“电子小报制作流程”时,给学生增加“什么是电子小报”,“电子小报由哪些部分组成?”等知识,在学法指导栏目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于科技类、环保类、作品类、素材类网站,以及在具体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使用《Word2000教程》的帮助等,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准备电子小报的具体制作过程,比如:设计制作报头、编写刊头,制作标题等。补充页面设置、如何添加页眉、页脚,分栏、打印预览等。从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增加这么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搜集、加工、整理素材。即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技巧。

在知识材料的表现形式上,教师除了使用超文本的方式编排与组织教学内容外,还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

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会“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比传统高了许多。

学习环境设计: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一点常被很多教师忽略,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将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其实不然,就侧重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资源共享教学法(网络资源的利用,共享文件夹的使用;其中网络资源包括专题学习网站,教育论坛、BBS、各类教学资源网和资源库)、信息技术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发表教学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研究成果等);就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网络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作业提交系统(包括评价)、虚拟社区如留言板、BBS、E-mail、ICQ等。

教学评价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利用评价结果也可以帮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问题,有效调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过程评价)

网络教学中常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成绩的评价,教师怕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实际上网络教学中的评价更加方便、快捷。(1)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对学习过程评价;

(2)作业和考试结果可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比如搭建作业提交系统);

此外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学生活动过程中,现场评分)、小组互评(小组学习,由小组长给组员评价)等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评价都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除了要根据以上的要求来设计外,还应做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五、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网络学习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表现在电脑游戏、网络图片、聊天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诱惑会转移学生注意力,例如: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课当做休闲娱乐课,偏爱上网、聊天、游戏,没有感到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对当前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没有学习的需求导致学习兴趣很低。对学生认识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引导,同时有必要联合学校领导、班主任一起教育。要时常告诫学生,信息技术课是终身学习的工具,要坚持学习以便维持信息技术学习的历程,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软硬件的管理。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现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很有限,(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的经历不可能相同,自学的能力有大有小,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决定了其学习成绩。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比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自己的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寻求帮助;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等。也就是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关于网络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看作教育的“至高点”。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像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上差异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跟不上步调,久而久之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课堂参与性差)。

六、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

1.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比如:与地理教师一起举办“走进身边的世界”学生小论文活动,开展对某一专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举办电子小报比赛等,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参与度。

2.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戏等)或者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部分,这样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情景包括上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充分利用实境教学创设课堂情景、创设问题情景等。比如: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阅读《人间仙境──九寨沟》文章,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深深打动学生,当学生陶醉在美丽的画卷之时,教师嘎然而止,提出问题,如果在文章中插入有关九寨图片,九寨就更加美丽了,通过课前引入,使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欲望。

4.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也很重要,作为教师,在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上教师始终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主线,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任务,适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比如:监督学生学习,组织小组间成果交流与汇报,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等)、对于共性问题集体指导,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力有所发展。

5.在网络教学中,根据课题需要,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来提高参与度。6.此外,有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学教学系统、在线作业提交系统),经常给学生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比如:学生登录到作业提交系统,可以看见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和老师对提交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声的关爱,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结束语: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前条件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毕竟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大家可以凭借网络环境这一广阔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尝试网络教学,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网络教学案例: 1.《信息技术在线》

游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游戏教学

爱玩是人的天性,中学生正处于最爱玩的时候。我国儿童教育家胡书异在《小学游戏教学法》中指出:“儿童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游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国内外实践证明,合理科学地采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进行教学对教学大有裨益。游戏教学法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具有极强的优越性。

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的公开课,在这堂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活跃主动,设计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时间,学生很开心,也很积极地参与,但在游戏中学生已经忘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因为这个游戏的设置里只有很少的知识点。同时课堂有点稍显混乱。有时候教师为了追求效果而忘记了初衷。游戏教学首先要由教师事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设计,然后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同时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讲清楚游戏规则,把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年龄大都在13到17岁,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同时这个阶段学生专注力不够,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上,他们有更好的条件接触网络,心思更容易分散。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如果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安排一些任务,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和游戏中,并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则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现在,教育部门在不断推行游戏教学法,如何将游戏、任务安排到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时不仅仅是游戏,还需要任务,需要安排学生动手的环节,下面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1.设计任务和游戏(操练游戏)

采用任务和游戏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对任务、游戏的选择和设计。在任务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信息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比教师单独讲解收到的效果好很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在设计时一定不能脱离教学,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把任务放到游戏当中。比如键盘的练习,可以设计打字比赛,评出打字最快的,比赛结束后让第一名的学生说说心得,之后老师讲解键盘的操作指法。最后布置键盘练习的任务,让学生打开金山打字通练习。这里,在最初的游戏设置时让学生的情绪高涨,然后根据游戏结果进行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优化任务布置,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愿意练习。

2.合作性游戏

这样的游戏属于小组游戏的一种,可以是展示性的,也可以是竞争性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作品展示。八年级信息技术课里有几章是关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的,在进行一定的教学之后,给学生分组,让学生一起进行比赛做课件,要求学生将所学习过的内容都应用到,小组之间竞赛,由学生做评委。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兴趣浓厚,并积极动脑动手。因为让学生做评委,这是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电视、媒体中的游戏推陈出新,电脑游戏吸引大部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游戏还是传统的,就比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游戏设计时,应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使课堂成为学生真正乐玩的游戏。但需要注意不能滥用,避免学生的疲劳,注意时间的安排,避免顾此失彼,丢失课堂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教学应用

信息化环境下, 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 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占有量大的特点, 提供给学生历史学科领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争议的热点问题, 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下面我以《他们改变了世界》一课为例, 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历史课, 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每人一台电脑, 重点讲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课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造纸术组、指南针组、火药组、活字印刷组。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四大发明的视频片段, 创设情境, 引入主题。

第二个环节是利用Moodle平台的交互性功能, 通过做题对学生进行前置性评价。Moodle平台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 学生做完题, 老师会利用电脑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这样能及时了解学情, 准确体现重难点, 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针对性更强。

第三个环节是你秀我秀,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课本, 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 使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有效前移。小组成员课前分工合作, 课上各组派代表展示查找到的资料, 重点介绍每项发明的产生、应用及影响。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强化用口头和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思维导航。面对四大发明零散的知识点, 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归纳总结。使用思维导图,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二次加工, 深化记忆、合理创新, 使学生由记忆式学习转向意义构建的研究性学习, 由依赖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最后将绘制好的思维导图上传至Moodle讨论区。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 打破小组展示的模式, 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大大提高课堂参与度, 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第五个环节是谈古论今。谈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讨论三项发明都产生、应用于唐宋时期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增强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论今:随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四大发明新的发展应用的资料。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整理, 上传到Moodle平台,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充了课本知识, 打破了普通教室时间、空间的限制, 使教学过程由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交互的交流过程, 为自主学习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最后一个环节是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再次检测, 进行总结性评价, 检验学习效果。这一环节再次利用Moodle平台的在线测试、即时统计结果的功能, 高效便捷地把握学生课堂掌握情况, 解决了普通课堂反馈不及时的难题。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网络为平台, 以活动为载体, 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Moodle平台具有强大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 能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强化教育教学效果。使用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

21世纪对人才评定的标准 , 不仅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具备了怎样获取知识的能力。计算机网已经开始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及信息时代的特殊要求, 历史教学应适应这种趋势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以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 方便快捷直观的功能, 能使广大师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天地中畅游,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历史课堂,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我们怎样思考.

[2]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上一篇:it专业面试笔试题集下一篇:英语小组口语对话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