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权利而斗争》的读后感

2024-10-14

原创《为权利而斗争》的读后感(精选6篇)

原创《为权利而斗争》的读后感 篇1

《为权利而斗争》的读后感

这本书很薄,可要完全理解,这对我来说很难,但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我依然从书中收获了不少的知识。

本书的题目是“为权利而斗争”,其实说的就是如何地实现权利,即使普通私权的实现,靠的是斗争。书中提到“斗争和和平是法权(法和权利)概念中存在的一对对立”,和平是法权的目标,斗争为其手段,两者经法权的概念和谐一致地得出,且与之分不开。正如,没有斗争的和平与没有劳动的享受,是属于伊甸园岁月,历史只知晓,和平和享受两者都是不懈努力的艰苦努力的结果。所有的和平和享受都是通过斗争得来的。

据了解,权利唯有有法的规定才能得以保证实现。可是法一旦被制定之后,就不会轻易修改,否则就会失去它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可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法随着发展,这就明显与显示不符。法的发展是斗争的结果,是各个阶层力量斗争的结果。很多时候,法不以严重的方式损害无数个人和特权阶级的利益,就不能废除既存法。孙志刚的悲剧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通过互联网及报刊杂志各媒体,民众呼吁严惩凶手、要求违宪审查。虽然我国依然还有制定违宪审查的相关制度,可是最起码的是它促使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让无数个孙志刚的悲剧免于发生。一个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血淋淋的案子。

可是那不费吹灰之力获得的法,就犹如仙鹤送来的孩子;仙鹤所送来的孩子,可能又被狐狸或兀鹫叼走。人们不懂得珍惜。但是狐狸从生育孩子的母亲那里叼不走孩子,同样很少从民众那里夺去他们在艰难困苦浴血奋斗中获得法和制度。就如不知是用多少鲜血换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我相信没有人能够从我们的手上夺走它,因为我们会拼了命去捍卫它一样。

其实为权利而斗争是一种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因为当你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你自己都不去维护,那还有谁会帮你维护呢?当你的权利收到侵害时,受侵害的不仅是你的权利,还有你的人格。可能对不同阶层的人在处理不同事件中,人格的重要程度不同。就如书中所提到你打坏了农民的一只眼睛,他可以与你商量并和解。但是当他的财产权收到侵害时,他会与你对簿公堂,即便是要倾家荡产。或许这被称为诉讼癖,那是因为他受到了侵权之痛。正如书中所说,没有经历自身或他人的痛苦者,不知权力为何物,即使他把民法大全倒背如流。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威尼斯商人》里面的夏洛克是害人不成终害己的,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故事,其实侧面反映了权利和法律一起的毁灭。夏洛克可以依照当时的威尼斯法律要求安东尼奥履行诺言的,但在有法有据的情况下,夏洛克还是败诉了。这是有法不依。再细想一下,既然有法可以不依,那么还为什么要用通过法律赋予人们权利,通过法律保障人们的权利得以实现呢?我们可以说,权利是由法律赋予的,侵犯了权利就是侵犯了法,所以注定了法与权利共存亡。

为权利而斗争也是国家的义务。当一个国家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你不去主张权利,不去维护它,而是选择息事宁人的方式妥协的话,那个国家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得到安宁。因为将会许多来自世界各界的代表来侵犯你的国家的权利,直至你反抗成功或者你被“吞噬”了为止。就如清末的时候,清政府对列强的妥协,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很长时期的社会动荡。幸好,在中国还没被瓜分完时,我们觉悟到了国家的权利必须维护的,即便是付出极大的代价。

其实不管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当你的权利收到侵害时,你不去主张,不会维护,别人会以为你好欺负,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地侵害你的权利。

读完这本书,我的获益匪浅。

原创《为权利而斗争》的读后感 篇2

德国学者耶林说, 法的生命是斗争, 即国民的、国家权力的、阶级的、个人的斗争, 世界上的一切法都是经过斗争得来的。经过斗争而得到的法赋予我们权利, 为我们行使权利给予合法的肯定。我们在获取权利的同时却也时刻面临着失去权利的危险。不管是国民的权利, 还是个人的权利, 大凡一切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都准备着去主张权利。法不仅是思想, 而是活的力量。因此, 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 另一只手握有为主张权利而准备的宝剑。 (1)

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 (2)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我们不仅是拥有肉体的生命体, 而且拥有我们与动物相区别的更高层次—精神层面。我们人类拥有精神的追求和理想, 因此我们不仅为了维持生命体而生存, 还要更好的生活, 而各种权利正是我们更好的生活的重要保证。当保证我们的权利受到威胁和剥夺的时候, 为权利而斗争就成了我们的义务。这是耶林的伟大之处, 他用他的学说向世人昭示了斗争的意义。

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 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3) 我们的权利在受到侵害之时, 侵害到的不仅仅是权利本身, 还包括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以及由法建立起来的良好的秩序和法本身。很多情况下, 当人们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侵害时, 人们会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即使维护自己权益的成本会比权益本身高出几倍, 人们也在所不惜。这种不计成本的维权似乎是不明智的, 其实不然。人们在不计成本的维护自己的权利至少从长远来看是非常值得的。前面我们讲到, 人是区别于动物的有尊严和价值观的群体。虽然我们在维护权利时花费的成本要高于权利本身的成本, 但是我们却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我们的尊严和价值观, 而在有些人看来, 我相信是大部分人看来, 尊严和价值观是无价的。这是隐藏在法之后的更深层的价值。同时我们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 也维护了法律秩序本身, 使之得到巩固, 从而使法的价值得以凸显和体现。这也是我们为权利而斗争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之所在。

二、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

真正的和唯一的政治社会是, 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放弃他的自然权利, 把所有的请求保护的事项都交由社会处理。于是每一个别成员的一切私人判断都被排除, 社会成了仲裁人。 (4) 根据洛克的观点, 公权力是社会成员通过让渡一部分私权利而形成的, 公权力来自于私权利, 公权力形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私权利的拥有和行使。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法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们越来越关注权利的保护和行使。当个人权利与社会公权力发生冲突时, 人们也不是一味的牺牲个人利益, 而是据理力争, 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甚至不惜与公权力发生激烈的冲突。这在某一方面说明了人们私权意识的提高, 而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公权力的扩张确实侵害了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私权利与公权力发生冲突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 公权力和私权利发生冲突的现象也时常出现, 其中典型的就是非法暴力拆迁。个别地方政府在拆迁过程中动用城管、警察等公权力量参与拆迁, 再未取得房屋所有权人同意的情况下, 强行拆除房屋, 甚至为此与房屋所有权人发生冲突。单从暴力拆迁本身来看, 这就是对公权力的滥用, 对社会成员私权利的侵犯。社会成员在让渡私权利, 赋予公权力强大力量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私权利得到保护, 而公权力却因为过于强大而伤害了私权利, 这与社会成员让渡私权利的初衷相违背。社会的发展不能以削弱和牺牲私权利而扩张公权力为代价, 这样的模式只能导致公权力的急剧膨胀和私权利的急剧萎缩。社会矛盾因无法排解而爆发, 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当然, 这并不是否定公权力, 当私权利的行使对社会产生危害时, 公权力有责任对私权利进行干涉和限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维护公权力的权威和正当性。我们反对的只是公权力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侵犯社会成员正当的私权利的行为。

三、为权利而妥协

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的观点在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其维护个人权利的方式的代价是高昂的, 甚至是不理智的和毁灭性的, 会对我们既有的法律秩序造成巨大冲击。因此, 我们在与公权力的交锋中要懂得为了争取权利而妥协。妥协并不是放弃权利, 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与公权力达成相对的平衡和默契, 以此来最大限度的争取我们的私权利, 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从私权利的角度看, 我们以个人为单位的私权利在与公权力交涉过程中, 付出的成本是高昂的。这促使我们把微小的个体集合起来, 达成共识, 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妥协, 放弃个人部分利益, 从而形成能对公权力构成制约的力量。同样这种力量在与公权力交锋过程中也要学会妥协, 以和平的方式与公权力进行交涉, 既让公权力感到这种力量的强大, 以此获得应得的权益, 又避免因激烈冲突而带来不必要的流血和损失。从公权力的角度看, 迫于私权利的压力, 虽然这种压力是和平的正当的, 也会使公权力意识到必须妥协, 让渡出一部分利益, 以此来保护来公权力的稳固和长久性。这样公权力和私权利就达成了一种的妥协, 虽然这种妥协是不对称的和不平等的。但双方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和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从而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摘要:法赋予我们为权利而斗争的权利, 为权利而斗争也是我们自己的义务。当今社会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不断涌现。为了维护私权利,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要与公权力达成妥协, 最终实现双赢。

关键词:私权利,公权力,斗争,妥协

注释

1[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M].胡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1.

2[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M].胡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23.

3[英]洛克.政府论 (下) [M].叶启芳, 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5.

为权利而斗争 篇3

关键词:权利;义务;是非感;斗争

耶林在开篇说道,法的生成、发展是通过我们为权利而斗争来实现的。在开篇,耶林就批判了历史法学派对于法的生成、发展解释的浪漫主义做派,他批判道,“历史法学派认为法同語言或艺术的产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的干扰,就和习惯一样自然而然的潜移默化的形成”,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学派的做法。与此同时,他指出存在的制定法的软弱和缺点,他说道,“制定法的产生虽然修改了既存法,然而,其仍然可能局限于既存法,因为制定法总是以无数个人和特权阶级的既存利益为支撑,只有严重的侵犯既存法和私人利益,这种现状才能改变”。对历史法学派进行批判和制定法进行指责之后,耶林紧接着说道,“法是吞噬自己孩子的撒旦,法只有通过和过去的决裂才能使自己变得年轻”,“法非不费吹灰之力便降临于民众,我们必须为之角逐和争斗和流血”,“我们的法律史必须记载下的一切丰功伟绩是:奴隶制的废除、土地财产自由、经营自由、信仰自由,如此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经过最激烈、最流血的常常是几百年的斗争才能取得”。也即法律的生成、发展是因为我们为权利而斗争而实现的。

用法的生成、发展的动力引出为权利而斗争之后,耶林给出了两个为权利而斗争的理由:一是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二是为权利而斗争又是权利人对集体的义务。

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他说道,“生物界的最高法则是主张自我生存,我们每个生物,都存在自我维护的本能,这种自我维护的本能关乎生命,关乎人的道德存在,而人的道德存在的条件的体现就是权利”。这种权利的内在即道德存在就好像土地对于农民、名誉对于军人、诚信对于商人一样,一旦有人侵害这些特定的权利,就是在消灭他们的道德存在,农民、军人、商人是会为此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如果他们不为此而流血拼命,那么,“一个放弃自己的权利的人,就是在进行道德上的自杀”。然而“我们都明白道德存在条件——权利——会因职业、阶层、教育的不同而感触不同”,从而做出不同选择——妥协、和解、诉讼,但我们所有人,都会有共同的道德存在条件——比如说财产,因为“财产是我们生存享乐收益的手段,他凝结了我们的辛苦劳作,当我们使物变成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物上烙上我们的人格之印,谁侵犯我们的财产,就是侵犯了我们的人格,财产是我们人格在物上外展的末梢”,任何一个人都会基于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存在——人格权利而斗争。所以,为权利而斗争是对我们个人的道德生存条件的维护,主张它就是对个人道德的自我维护。一个把尺寸之地拱手让人的国家是迟早会沦为他国之手的,一个在战场上不行使杀敌权利而逃逸的胆小鬼迟迟早会因造成全军覆没并且因为胆怯而在日后生活里放弃权利的。

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集体的义务。耶林说道“具体的权利从抽象的法中获得生命和力量;同时,它也还抽象的法以生命和力量”,“法的本质在于执行”,“私法规范只有得到实行,才能表明其存在和有威信”。所以,“当我们主张权利时,我们就是在维护法律,维护制定法”,就是“在捍卫集体不可或缺的秩序,谁都不会否认这是履行对集体的义务”。因此,为权利而斗争同时是为制定法而斗争,也是在履行对集体的义务。

耶林在论述要两个义务之后,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夏洛克和米歇尔·科尔哈斯,他称赞他们拥有健全的是非感、是高尚品行的勇敢者、是法律神圣的信仰者、是为权利而斗争的殉教者。他们的结局虽然在诗人的笔下不是那么美好,但是殉教者的血没有白流,他们既履行了自己对自己的义务——维护了自己的道德生存条件即权利,也履行了对集体的义务——“使其他的人免遭他所经历过的法律的强暴”!

耶林还指个人的阶层、职业、教育等不同而相互差异,但行动力确是和人的品行相关,而是否对侵权予以拒绝的勇气和决心,是一个人品质好坏的试金石”,斗不斗争,行不行动,这就是品行的问题了。

在快要结束自己演讲的时候,耶林十分悲痛的指责了近代法学的单纯的唯物主义评价标准,他说道“权利不同于权利的标的”,因为“在侵权中,完全不关乎金钱的价值,而在于补偿受伤害的是非感”,他深情款款的向大家呼吁:“为权利而斗争!”他说:“从权利放弃作斗争的这一刻起,它就放弃了自己,唯有每天为自由和生活奋斗者,才配享有它们。”

耶林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的演讲让短短几十面的《为权利而斗争》变的光芒四射、闻名遐迩、引人深思。

今天,再读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振奋人心。《为权利而斗争》,在增强权利意识、提高法律信仰、依法理性斗争、勇敢维护自我、维护集体生存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M].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12.

[2][英]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

[3][德]萨维尼.历史法学派的基本思想[M].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9.

[4][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70.

作者简介:

李毛崽,(1993~ ),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法学系。

齐力莼,(1995~ ),女,汉族,江西余干人,华东交通大学法学系。

为权利而斗争(共) 篇4

——1311,***,钱圣达

任何生灵从未停止过为自身利益的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为的是自己生存的权利;保护自己的族群,为的是可以繁衍生息…..至于人类小到民事纠纷,大到发动一场革命,同样是因为自己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奋起斗争。可以说“为权力而斗争”这件事,无时不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距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远。

1,为什么要为权利而斗争。

或许到目前为止我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经历少之又少,但这只因我们至今任身处象牙 塔之中,与这社会的接触还太少,所以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为权力而斗争”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我们一方面在校园中被很好的保护着,也就是说从根源上我们并无很多需要自己亲自斗争才能换来的权利——这与真正的社会差别很大。另一方面,平和的世界似乎证明着在下“斗争”的无用。其实正相反,从历史上来看,斗争是为了权利以及日后“安定”“和平”“享受”的开始。例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而一旦人们因“安定”“和平”“享受”而腐化,而停止为权力的斗争。那么这些轻而易举就享受了安定的一代,就被必须在战争的煎熬中为安定的再次降临而斗争的一代人所取代。最好的例子无疑是罗马帝国的强盛到覆灭。所以否定为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的人,都是片面的,主观的,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斗争的和平与没有劳动的享受,属于伊甸园岁月,历史只知晓,和平与享受两者是不懈艰苦努力的成果”①

同时还有一种质疑不可回避,那即是这种斗争是否合乎法的精神。而事实是,正义女神一手拿着天平用以衡量法权,一手握着利剑。没有天平的利剑,当然无所谓正义,仅仅是一台暴力机器。但是没有利剑的法权也同样毫无执行力,何来正义可言。而现存的法律制度的漏洞,法律的不完善,如没有法典,法律解释不到位造成的法律漏洞,法律制定者的不规范都说明我们的斗争远不可结束。

所以综上,要为“为什么要为权利而斗争”寻求一个答案,那便是“为了可以持续的安定”以及“为了正义的存在”

2,放弃为权力的斗争是权利的毁灭

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我想提前说明的是:这里的说明对象是某个群体,而非个人。因为作为个人来说,其对个人权利的放弃,至多对其产生恶劣的印象,而对权利本身是无害的。但是一旦这种行为以群体载体,上升为了行为的一般准则,那就意味着权利的毁灭。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军事上,逃兵可以被就地枪决。如此严厉的惩罚难道仅仅是为了惩罚这个人吗?当然不是的,一百人的连队与九十九人的连队丝毫没有战斗力的差别。这惩罚的是这种行为,是为防止这种行为成为一般准则而被所有人模仿,已造成全军覆没的后果。那么在法律的领域中也是一样的,法律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而非个人,因为个人仅仅是个人;而一旦是一种行为就可能带动所有人,以至于伤害法律的威严。

另一方面,我认为即使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这一群体并不是出于是非感,那么仍然会对权利造成伤害。而在生活中最占据多数的情况便是“因标的物的价值而进行抵抗”。同样举一个例子,一个陌生人抢走了我的一块橡皮,那么对于这种非法占据我的财务的行为,无疑侵害了我对这块橡皮的物权和排他性,我可以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但也可以不做追究,在心里骂两遍了事。这两者都是可以的,因为毕竟只是一块橡皮而已。这便是典型的“因标的物的价值而进行抵抗”的行为,也即面对橡皮这种无足轻重的东西便放弃了斗争,而下次损失了一台电脑则会奋起斗争。这种不出于是非感,而视价值大小来决定斗争与否的态度究

竟来自何方。“在开化的国家,当当国家权力把一切严重侵害个人的权利,生命,人格和犯罪交由刑事法官和法庭处理时——警察和个人担负着最主要的工作,国家权力大规模的参与到其中……当个人失去了刑事司法的支持,我们就处于古罗马那样的时代,对偷窃和抢劫的追究,纯粹是受害者的事,权利的自我放弃必定导致某种后果……”②所以一旦当问题升级,例如国家间的交往,失去了这样的刑事司法的支持,那么一国当面临一块橡皮大小的土地遭侵略时,不是出于“是非感的斗争”就会因为这样的土地“无足轻重”而停止斗争,这样的后果难道不同样是权利的毁灭吗?

所以放弃为权力的斗争是权利的毁灭,且斗争本身必须出于是非感。3,威尼斯商人事件

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按合约要割去安东尼身上的一磅肉,但却在伪装的法官与众人的努力下,因“割肉时必然要发生的鲜血涌流”成为其致命伤而失败。那么在这个故事中夏洛克本身贪婪,吝啬,充满了复仇情节。但是除去这所有的负面因素,有一点他没有做错,那即是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法官和众人使夏洛克对权利的希望落空了,这种落空一旦造成对权利的放弃那根据上文的理解就是权利的毁灭。而作为法官面对这样心怀恶意的人,是坚持程序正义,鼓励为权力而斗争(实际意义上)最后造成其他人生存的权利受损,还是坚持实质正义保护“安东尼”们的人身安全,但却偏离了中立的角色呢?

要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要回溯到故事发生时的十六世纪晚期。十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已经进行,封建制度瓦解,资产阶级的地位上升,经济繁荣。人文主义(当时确切的说不存在人文主义这一词,在此提到凭后世的理解加以冠名)深入人心,而且衡平法已经出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正义与公平,并趋向于前往法院解决纠纷。由此便出现了“割肉还债”这样一幕。

我们面对《威尼斯商人》这样一个故事,往往将夏洛克冠以恶名。但是从一个法学人的视角来看他的做法并无太多过错,尤其是他对自己权利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平等的渴望可以说是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人的重要性以及人的权利被放到了首要的地位,夏洛克作为备受欺凌的犹太人希望在这个理性的新时代找回自己的尊严,他在剧中义正言辞的做了关于人性平等的辩论:“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你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你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就是本民族的特色。你骂我是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自己的钱博取了几个利息......"夏洛克对于平等的以及法条的契约可以说人现今的人感到敬佩。另外,当时的威尼斯是个自由城邦,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但是法律却对他们没有施以平等的保护。才加上文艺复兴时期对正义的狂热的追寻,导致一旦诸如安东尼奥的人被认为是正义的一方(在本剧中,夏洛克因为割肉额合同以及放高利贷的行为被认为是恶意的一方,安东尼奥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正义的一方,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以及对放高利贷行为的厌恶有着很大主观性),甚至可以做出替换法官也要保护安东尼奥的行为,这无疑偏离了司法公正性。因此在公平正义条件下个人的权利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护,从这点来看,夏洛克是一个被害者也不为过。

再次援引现在的观点(请求权是在近代才有德国法学家温德塞提出)对于夏洛克来说他是否具有相应的请求权呢?我们不难看出夏洛克的请求权系债务请求权并基于夏洛克和安东尼之间的债务,确实有相应的请求权。

那么夏洛克是否真的生不逢时呢?是否在现代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判决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夏洛克积极的为自己权利而斗争,重视法律追求平等,但是割肉条款却是不能被忍受的。也就说,尽管权利应该积极的去维护,应该为权利而斗争,权利也确实没有东西可以限制,但是权利的本身却有着限制,即不可滥用权利,这也是权利的适用的原则之一。权利被认为是对事实关系的价值判断,应该是一种正当的利益。所以不是所有的主张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律对各个法律关系主体之间都做了权利义务的界定,这就意味着,权利的行使

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责任最普遍的体现在“不侵害他人权利”这一前提上。耶林说:“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一种利益,但是并非所有的利益都是权利,只有法律所承认和保障的才是权利。所以纵使夏洛克再如何斗争,也并不能最终取得自己的权利,下面引用《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的看法“在我看来,夏洛克迫使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十分悲惨的利益正是基于此,他事实上对权利的希望落空了。因此,至少法律这必须审查案件。当然,全听诗人的便,做出起自己的判决,且我们并不愿遗憾,莎士比亚这样做,或真确的说,原封不动的保留这个古代的虚构故事。但当法律者愿意承受一个批评时,他可能不外说,那个证据是无效的,因为它包含着非道德性;假如有朝一日让“聪明的丹尼尔”起作用,那么,这是一个贫瘠的推辞,一个可耻的讼棍的花招,他已向那男子说过,从活生生的身体上割下一旁肉,却不同意割肉时必然要发生的鲜血涌流。人们可能几乎认为似乎夏洛克的故事曾在罗马法中上演过;因为《十二铜表法》的编纂者认为这是必要的:关于“撕碎债务人”,明显的感到,割多割少或许不重要,如果多寡可以保证,那就免去欺诈之虞”③

原创《为权利而斗争》的读后感 篇5

——读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摘要:鲁道夫·冯·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1818—1892),被认为是新功利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然而从其一篇演讲及之后改写成的文章来看,即《为权利而斗争》,这一定论并不准确。而其中的核心思想,对如今国人的权利观念非常有借鉴意义。通过本报告,这些都将得以展现。

关键词:权利,斗争,是非感

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历史法学派的捍卫者,到概念法学的追随者,再到权利法学的开拓者。《为权利而斗争》虽然并非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却体现了耶林法学思想的转变,其中的核心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每当我读到那些文段,总是仿佛又回到了他在1872年春天,在维也纳那场博得热烈掌声与喝彩的告别演说的现场。

《为权利而斗争》一书共六章,字数虽不多,却充分展现了耶林对“权利”的深度理解。具体而言,在耶林看来,法律最终目标是和平,但是达到和平就必须斗争。1在耶林看来,法律存在着两种形式:即主观意义上的法和客观意义上的法。所谓主观意义上的法,即对抽象规则加以具体化而形成的个人的具体权利。所谓客观意义上的法,则是指由国家适用的法律原则总体的、生活的秩序。可以看出,《为权利而斗争》先是从法的概念的主观方面来考察,同时由于为权利而斗争,也改变了客观意义上的法。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耶林在本书中所关注的问题,其实就是对历史学派观点的批判。

首先,在耶林看来,法起源于斗争,而且法的生命在于斗争。在本书中,耶林首先考察的是主观意义上的法,即权利。在耶林看来,法的斗争形态首先 1 参见[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1—2页。即是为权利而斗争。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对于社会的义务同样也是对于自身的义务。2那我们不禁追问,对于权利的侵犯到底侵犯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权利的核心是什么?在耶林看来,“为权利的斗争”的问题,并非纯粹计算得失和衡量利益的问题:“窃贼和强盗„„他们在否定我的所有权之时,同样否定所有权的理念,并因此否定我个人的根本的生存条件。如果人们以为他们的行为方式是普遍的,是权利的准则,所有权的理论和实践上就被否定了,因此,他们的行为不仅包含对我的财物的侵害,还同时有损我的人格。”3“财产只是我的人格在物上外展的末梢。”4所以有人才会为了胜诉不计成本,有所谓的“诉讼癖”;国家才会为了一点不毛之地而大动干戈、寸土必争。5这不是为了既得利益,而是为了“张扬人格本身和个人的是非感。”6所以,罗斯科·庞德将耶林归结为功利主义,显然不对。在耶林看来,任何一种侵犯权利的行为侵犯了权利人的人格本身和是非感。所以他说:“抵抗不法是义务,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因为抵抗是道德的自我维护的命令——是权利人对集体的义务——因为为了成果丰硕,抵抗必须是普遍的。”7这其实和康德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律一样,不顾变化的利益,都坚持同样的观念和行为,才能成为普遍而有效的法则。8

接下来,耶林对此展开论述。虽然,主张自己的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最高法则;但是,对于人类而言,不仅关乎自然的生命,而且关乎道德存在,而人的道德存在的条件是权利。所以说,主张权利是道德自我维护的义务,完全放弃这种义务,虽然现在不再可能,但过去有可能,这是道德上的自杀。9

他认为,不法有主客观之分,但这只是法律如何看待事物的方式,指明了不法导致的结果;但对于主体,其遭受不法引起的是非感的的方式不是随着体系抽象概念跳动的脉搏,对立不是绝对的。10“对不知道有关债务的情况,且其偿还取决于证明存在债务的我的债务人之继承人,如同对厚颜无耻地否认给付的借款,或无理地拒绝还债的债务人本人,法律赋予我相同的返还借贷之请求,23 同上书,参见12页。

同上书,13页。4 同上书,21页。5 参见上书10—11页。6 同上书,11页。7 同上书,12页。8 参见[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9 [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13页。10 同上书,参见15页。这并不妨碍我用完全不同用的眼光看待两者的行为方式,并据此安排我的行为方式„„”11所以他认为,对于不同的权利主体来说,是非感是不同的;同样案件不同对象,引起权利主体的是非感也是不同的。12

为证明“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耶林进一步对是非感进行论述。他从两方面对是非感进行界定:第一因素,是非感是对它所遭受的侵害作出反应的剧烈程度和时序性,是其健全程度的试金石;第二个要素,是非感是行动力,是纯品质的事情。13他解释道:“敏感性即感觉权利受到侵害的痛苦的能力,行动力即对侵权予以拒绝的勇气和决心,是健全的是非感的两个标准。”14“贫富的对立„„在财产权受到侵犯时,并不起什么作用,这里不涉及事情的物质价值,而关乎权利的理想价值,也即,在具体财产全方面上的是非感的能量,不是财产,而是是非感被获得,并具有决定性意义。”15

“为权利而斗争”,同时是一种对集体的义务。他先探讨了主观意义上的法和客观意义上的法。原来的通说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即具体权利只有在抽象的法律规范通过各种条件,与特定的人本身相连,才能存在。但他认为:“具体的权利不仅仅从抽象的法中获得生命和力量,而且它也还抽象的法以生命和力量。法的本质是实际的实行。一个从未享用过的,或者又失去实行机会的法律规范,无权称为法律规范,它是一根松倦的弹簧,在法律机器中,不再一道工作了,人们可以不要它,丝毫无碍。”16他强调主观意义上的法,对客观意义上的法的反作用是如此的重要。就像从血液心脏流出,又返回心脏的血液循环17一样。故权利人主张自己权利来维护法律,并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是不可或缺的秩序:“法律和正义在一个国家成长发育,不仅仅是通过法官持续地坐在其椅子上待命,警察局派出密探,而且是每一个人必须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一个人有使命和义务,当任意妄为和无法无天的九头蛇,敢于出洞时,就踩扁它的头。”18就连莎士比亚笔下那个作为反面形象的夏洛克,也因为喊出了“我要求法律”,于是“一个弱不禁风的男子的形象膨胀得多么高达,多么伟岸,这不 1112 同上书,16页。

同上书,参见17—21页,13 同上书,参见23页。14 同上 15 同上书,参见25页。16 同上书,25页。17 同上书,参见26页。18 同上书,28页。再是要求属于自己一磅肉的犹太人,而是叩开法院大门的威尼斯的法律本身。”19

他总结了他的思路:“我们从个人的动机,即从纯利益计算的最底层,经由强调人格和其道德深层条件的理想层面,直至正义理念实现的最高峰。”20他再次强调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国家的关系:“如果单个个人的是非感,正如他必须在私—关系中得到证实一样,表现出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漠不关心,由于不公正的制定法或腐败的制度对它的阻碍,是非感就找不到发展和强化自己的活动天地;假如是非感在可以期待的支持和协助的时候,却遇到了挫折,谁能认为,当利益超出了私权的范围而关乎国家法律或民族法律的的问题时,这种奴颜婢膝、失去活力的、病怏怏的缺乏所有理想热情的是非感,可能会一下子振作成活力四溢的情感呢?未曾一次习惯于勇敢地捍卫自身权利的人,又如何可意识到那种为了整体而献出自己财产和生命的冲动?„„不可能!”21他这句话对如今的中国仍可适用,批评一语中的:“一个民族对外的政治权利和地位与其道德力量相适应——相对与外族,拥有数亿人口的中国将从不会有小小瑞士的令人尊重的国际法地位。”22维护个人权利和国家的关系,除了正面的,还有反面的:“每一个暴政都始于干预私权,始于使个人失去法律的保护,当它完成此工作时,便推倒树干本身。因此,这个道理也尤适合于暴政抗争。”23

他按是非感的变化,将罗马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其激烈性上,还是完全无节制的;第二阶段,是有节制力的中世纪的罗马法;第三阶段,是减弱,乃至麻木不仁的晚期帝国时代,尤其是查士丁尼法。24而耶林当时的罗马法,仍然是缺乏是非感,扼杀是非感的。他批评道:“近代法学的标准完全是无聊的标准,单调的唯物主义:只有金钱兴趣。”25 那种对一百个债权人公然地不公,而不能严惩一个债务人,以及紧急防卫的权利的萎缩(因为法律要求损害不得超过防卫获得的利益,但既然是紧急时刻,被害人难以理性地去进行计算,法律却强人所难26)

大多数案件中保护犯罪者,这种错误可以称得上对权利理 1920 同上书,32页。

同上书,36页。21 同上书,37页。22 同上书,38页。23 同上书,39页。24 同上书,参见42—46页。25 同上书,47页。26 同上书,参见57页 念的暗杀,对是非感的最恶劣的亵渎,这一亵渎已发生在学术界。27

综上可见,耶林认为: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和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在斗转星移中,无数个人和特权阶级的利益与既存法相连,其方式为:不以严重的方式损害它们的利益,就不能废除既存法——质疑这种法律规则或者制度,意味着对所有这些利益宣战,意味着把一个用无数触须紧固着自己的珊瑚虫包剥开。”28他批判萨维尼—普塔赫关于法的产生的理论:“据此理论,如同语言或艺术的形成,法的形成同样是毫无痛苦地发生的,无需奋斗、斗争,甚至连探求也不需要;相反,它是事实的静默作用之力,此力没有暴力的奋争,舒缓但安定地开辟着法的道路,是气质徐徐展露的、经由自己行为外显的确信力——一条新的法律规则,如同某个语言规则,也是自然而然地产生。”29实际上,就连语言和艺术,也都受权力的操控,不是什么自然而然产生的。30 他主张的是:“世界上一切法权是经由斗争而获得的,每一项既存的法律规则,必定只是从对抗它的人手中夺取的。每一项权利,无论是民众的还是个人的,都是以坚持不懈地准备自己去主张它为前提。这种法权不是逻辑的,而是一个力的概念。正义环绕着它,正义一手提着天平,以此去衡量法权,一手握有干戈,用以去维护法权。没有天平的干戈,是法权的赤裸裸的暴力,没有干戈的天平,是法权的软弱无能。”31

耶林为了充实是非感,赋予其丰厚的伦理性,将是非感的力量等同于民族力量。因而呵护和促进公民的健康的是非感,正是培养国家的健康和力量。32

然而,他的理论激情之余,仍有问题。关键一点,是非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情绪和价值判断,法律难以对此进行考量,也就无法得到一个普遍而公正的评判标准。既然是法权中的正义,就必须接受法律的评判,而是非感实在难以评判。过于强调这种个人的主观性,将导致康德道德律同样的问题:自己觉得正当,结果就是正当的吗?人人都坚持自认为正当的理念和行为,结果很好吗? 2728 同上书,参见49页。

原创《为权利而斗争》的读后感 篇6

2017高考考素材:为女性的权利和自由而战

8月16日,当裹着头巾、身着运动短袖T恤、运动长裤的阿富汗短跑选手罗比娜·穆基亚尔努力冲过100米跑道的终点时,整个“鸟巢”为这个顽强的小姑娘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虽然最后一个冲过终点,但对于生命仍受战火威胁,妇女参加社会活动仍被视为“行为不端”的.阿富汗来说,不论结果如何,罗比娜在奥运赛场上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罗比娜与柔道选手弗里巴·拉萨耶成为阿富汗历史上第一批参加奥运会的女运动员。

之后的4年里,罗比娜一边训练,一边还要如同多数阿富汗人一样,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我们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专业的塑胶跑道对我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

今年刚满19岁的罗比娜对《国际先驱导报》如是说:“当奥委会通知我接替原定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阿哈德娅时,我还在喀布尔的一家银行上班,那时距奥运会开幕只有2周时间。”据报道,阿哈德娅受到了极端分子的死亡威胁,不得不以“失踪”的方式放弃比赛,那些极端分子反对妇女参加奥运会。

阿哈德娅的“失踪”并没有让罗比娜畏惧。她说,她拿出每周工作之余的三天时间,在自己家的附近找了块稍微平坦的水泥地开始恢复训练,虽然这样很容易受伤,但罗比娜说,“这是在阿富汗,我们别无选择。”

即使在塔利班极端政权倒台7年后的今天,阿富汗社会对妇女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仍持保守态度。在这个首都电力都无法保障的国家,关心奥运的人已是寥寥无几,关心本国女运动员比赛的更是屈指可数。

“罗比娜是个勇敢的姑娘,我能想像她和她的家庭为了参加奥运会受到过多少异样的眼光乃至污言秽语。”工程师哈利姆对《国际先驱导报》说,“阿富汗当地电视台没有奥运会转播权,我是在网上看的罗比娜的比赛,我还让我的大女儿看了,她说罗比娜是个了不起的人。”

事实上,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阿富汗妇女逐渐多了起来,首都喀布尔甚至出现了为“女白领”们开立的“女性体育俱乐部”。

上一篇:党基层组织工作下一篇:居家室内的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