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 》 教学设计

2024-10-02

《桂花雨 》 教学设计(共12篇)

《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1

《桂花雨》是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寻找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沐浴桂花雨的芬芳──《桂花雨》教学后记]

《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2

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同学们, 预习时老师提了个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能说说吗? (生答略)

师:老师听出来了, 同学们读出了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 (板书:香) 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 (板书:乐) 。这就是文字带给我们的滋味。这是一篇散文, 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复地去读、去品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字, 去读文字中香的味道, 乐的味道, 甚至更多的味道。 (板书:……)

片段二

(PPT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浸在桂花香里”是什么感觉?我们的教室前就有一棵桂花树, 最近我们每天都能闻到桂花的香, 怎么就能感觉到是“浸”在花香里了呢?先不说, 拿出笔来,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在“浸”字旁把感觉写下来。

生:我觉得桂花香香得让人陶醉。

师:陶醉就是“浸”的感觉。

生:好香啊, 都把我熏成了香人儿啦, 一直香到了我的心坎儿里。

师:不仅闻到了香, 而且香味跑到心里去了。身心沉醉, 这就是“浸”的感觉呀。

生:在桂花香里仿佛我自己也成了一朵桂花了。

师:自己就是一朵桂花, 忘我的感觉!多美妙的感觉, 就是课文中这一个“浸”字呀!那怎么读能把自己浸在桂花香里的感觉读出来呢? (一生读)

师:好像还在香外徘徊。两个人读, 看看香味儿能不能浓一点。 (同桌齐读)

师:香味儿变浓了, 好像还不够。我请一组同学读, 能不能让香味变得更浓郁一些。 (一组学生读)

师:这回香味更浓了。全班同学一起读, 让这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 (全班学生齐读)

片段三

师: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 让我们用心去品味。 (出示文中第三自然段) 读散文有好多种读法。会读的小朋友会从文字中看到画面。静静默读这段文字, 用心去品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默读)

生:桂花随着风儿在空中飞舞, 香味弥漫整个天空。

生:孩子在树下拼命地摇着桂花树, 她的身上全都落着桂花。她都陶醉在其中了, 沁人心脾的香味儿弥漫整个村庄。

师: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你们想不想做这个摇桂花的小女孩啊?想不想体验这摇桂花的无比快乐啊?

生:想。 (全体起立。音乐。)

师:现在我们就是小女孩, 抓着桂花树干, 憋着劲儿使劲地摇。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生:桂花像一阵很香很香的雨。

生:这桂花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生:这些桂花像碎金一样从天而降。

师:孩子边摇边喊——

生: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摇啊摇啊, 头上是桂花, 身上是桂花, 连小辫儿上也是桂花啦!孩子高兴地喊着———

生: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这摇桂花真有这么快乐吗?

生:因为孩子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觉得很快乐。

生:因为孩子一想到桂花摇下来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就觉得特别快乐。

师:这摇桂花呀真是一件乐事, 可作者为什么说是一件大事呢?

生:作者觉得摇桂花很有趣, 然后就天天盼望着摇桂花。

生:因为每年只有一次摇桂花, 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师:因为每年一次, 所以珍贵;因为能创造快乐, 就是孩子最大的事情。这摇桂花成了孩子最快乐的事情, 所以一直记在心里呢!

……

片段四

师: (PPT出示琦君照片与介绍) 本文作者琦君, 是著名女作家, 出生在浙江, 后在台湾居住, 又在美国定居。她写过好多文学作品。我们来读一读她的作品名 (《水是故乡甜》《烟愁》《橘子红了》《两只辫子》《一对金手镯》《阿荣伯伯》《母亲》……) 你能发现, 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作家吗?

生:她非常爱她的家乡。

师:是的, 《水是故乡甜》。

生:她虽然长大了, 但是有一颗童心, 她在回味童年。

师:我想《两只辫子》可能是写她的童年的。

生:她很怀念自己的母亲。

师:对!在她的文学作品中, 经常会写到母亲, 写到故乡、童年、亲人。琦君在写桂花雨的时候, 全家已经搬出了摇桂花的旧宅院子。当她在回忆这段童年时光时, 她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她的脸上又会是怎样的表情呢?请同学们静静地聆听老师朗读全文, 继续从文字中寻找带给我们的滋味。 (师配乐朗读全文)

师:你们听出什么滋味了?

生:我仿佛又闻到了那阵阵的桂花香。

生:作者和她的妈妈都非常思念故乡, 怀念故乡。

生:还很快乐。

师:有快乐, 有幸福, 更有思念!孩子们, 我们能想象, 当琦君写到家乡桂花树, 写到摇桂花, 写到父亲母亲, 她的脸上会是怎么样的表情呢?

生:也许脸上有些泪水, 但是她是微笑的, 因为她在回忆童年的快乐。

师:有笑有泪啊。她想着, 写着, 当她写到摇花乐时, 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女孩摇桂花的情景, 那个小女孩就是她自己。

师:她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这时的她会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快乐地喊一下呢?

生:我想一定会的。她会激动地喊:“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师:她想着, 写着, 沉浸在童年的梦境里。也许她只是喃喃地对自己说———

生: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师:也许她什么也没说, 只是反复默默地念叨着———

生: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师:想着, 写着, 她记起了母亲说的那句话———

(PPT: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生齐读。)

师:孩子们, 你们能明白母亲的这句话吗?

生:其实, 旧宅院子里的桂花不见得比外地的桂花香, 她是思念家乡, 思念那棵桂花树。

生:这棵桂花树和她们全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已经成了她们家里的一员了。这桂花树, 就是家乡, 亲人呀, 所以母亲说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最香。

师:说得真好, 让我们也深情地读一读。

师:学到这儿, 你们觉得这桂花雨还是一场什么雨?

生:一场难忘的桂花雨!

生:还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

(板书:念)

师:为什么琦君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故乡、亲人、童年呢?一起读读她的心声———

(PPT:像林木花草一样, 怎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 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琦君)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 家乡、亲人、童年……今天我们从桂花雨中品出了好多的滋味, 好文章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去读的。读文字, 读作者, 读滋味……让我们多阅读琦君的作品, 书写自己的五彩人生。

教学谈

《桂花雨》是一篇散文。琦君的散文有一个风格:文字朴实淡雅, 就跟桂花一样, 朴实却芳香迷人, 越读越有滋味。散文的解读是多元的, 同样一篇《桂花雨》, 每个人解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四年级的儿童在学习这一课时, 通过字词预习, 哪些已经懂了?哪些不懂需要教?课文会读了, 读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很容易读出来?哪些不容易读出来而确实存在、需要我思考并花力气去教的?这是一篇散文, 如何根据文体特点, 结合学生情况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需要我在备课之前考虑的。我想象中的散文教学的境界是师生深深地沉浸在文字的音韵、节奏中, 在文字的阅读与品味中, 在声音的聆听与画面的想象中, 感知文字的温度, 感悟语言的滋味、情感的滋味。基于此, 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多元阅读, 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方式, 感悟一般散文的阅读方法是重朗读、重感悟、重体验和想象。

2.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把握全文香、乐、念的文心, 联系语境悟出文字带来的滋味和情感, 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

3.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作用, 让学生获得自主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

本课教学过程很简单, 首先教学预习后的字词, 接着在“这是一场 () 的桂花雨”的统领下, 按照“香、乐、念”三大阅读板块, 体会桂花雨香的滋味、乐的滋味和念的滋味。对不同的内容, 教学方法也不相同, “香”以进入文字品读滋味为主, “乐”以走入情境感受体验为主, “念”以聆听朗读还原情境为主。具体讲:

基于预习基础上的词语学习, 把学生本来已经会读的词语读活, 把词语的内涵读宽。

基于形象层面的桂花香, 把带有个体生活经验 (如教室前的桂花香的浸润体验与表达) 与文本拓展 (如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的朗读品味融入文字, 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是学生在预习时无法体会到的。唯有对文字的深度阅读与品味, 才能懂得桂花不显山露水, 不喧哗张扬, 默默散发芳香, 扣动人的心灵的品质, 读出桂花香的特殊意味, 悟出作者文字的朴实、亲切与芳香宜人。这是一种基于文本文字体验的深度阅读。

基于情感层面的摇花乐, 是可以传染给正在学习着的孩子的, 因为这种快乐的方式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有过体验, 学生预习时会很容易找到这种“快乐”。教学中用表演的方式现场体验摇花的快乐, 目的是清晰地再现并熟悉文中一个个鲜活的场景, 这是作者在写作时最为清晰的画面, 也是孩子们在学习写作时需要掌握的一种场景描写方式。这样的教学, 既为“念”板块的还原情境作铺垫, 也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还能帮助学生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学习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 为课后仿照“摇花乐”片段, 以“ () 乐”为题, 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

基于作者层面的思念雨, 是学生在预习时不容易读出来的, 需要老师的引领。

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还原情境, 逐渐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字是作者心灵的声音, 读作者和读文学作品一样重要。阅读中去聆听作者的声音, 语言, 表情, 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作者的心灵, 特别是还原一个个已经熟悉的鲜活的场景, 从同样的场景中体会不同的滋味。听也是在读书, 那是用心灵的耳朵聆听。徜徉在文字与音乐的美妙境地里, 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的心跳和自己脉息的呼应。这是一种阅读意识的培养, 也是一种阅读思维的训练。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教学内容;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98-0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桂花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2、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读懂了什么?

根据生答板书:爱花、香、乐。

师:所以,作者在最后写到:(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2、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搖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自主学习3、4自然段,情悟“摇花乐”和“花雨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快乐的。并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出示)“摇花乐”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自由读这句话,说说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习、生活中哪些事对你来说是“大事”?“缠”字像丝线一样地缠着,谁来“缠一缠”?

作者多么想摇桂花呀,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我们从作者摇花前迫切的心情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是快乐的。你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到摇花的快乐了?

(2)(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你从两个“帮着”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能把这种快乐的景象读出来吗?

还有哪些地方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呢?

(桂花纷纷落下,落到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配乐范读,闭眼想象:这下,我可乐了,帮着抱桂花树使劲的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假如你是文中的小姑娘,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桂花纷纷落下来,像——,一朵朵黄黄的、小小的花儿带着浓郁的香味,落到了——,你感觉——

【设计意图: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儿,教师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自我感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谈感受,实质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配乐读更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做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学习5、6自然段,感悟思乡情

1、(出示句子)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为什么母亲这样说?你是怎么想的?

后来,作者去了台湾,又去了美国,她打电话对母亲说:

(1)这里的橘子真红,母亲一定会说:——

(2)这里的人真好,母亲一定会说:——

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他乡的水再美,也——美不过家乡的水。正如歌曲《故乡情》中唱的那样。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故乡情》?(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一首《故乡情》,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去,使他们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相同的情感历程,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莫道人间情万种,最真莫过思乡情。”在这场缤纷的桂花雨中,承载了作者甜甜的梦和那份浓浓的乡愁。让我们再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让那场美丽的桂花雨在我们的心头绽放。(配乐朗读最后一段。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四、总结拓展

这亘古不变的思乡情曾令多少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魂牵梦萦,夜不成寐,他们往往借助一花一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愫,聪明的孩子们,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

五、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1、喜欢读书的同学,课外搜集一些表现思乡的散文和诗句,读一读,背一背,举办一次“花雨缤纷入梦甜”的朗诵会;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4

课题:《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课文。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给人以芬芳的印象,令人神往,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深处关于故乡最美好的印记。“桂花香”是全文的线索,浓郁的桂花香气仿佛就萦绕在鼻翼唇齿间,字里行间弥漫着桂花那迷人的香气,牵绕出作者的那股思乡情怀。同时,通过写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为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纯朴感情,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略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语句,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中。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个性的阅读中感悟课文情感,可以采用“以读促进”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合作探究,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营造充满灵性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设计思路:

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摇花之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学习生字词,自由读课文,交流感受,了解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其次,通过多样化朗读,与文本绿色对话,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回想你的童年,有什么有趣、好玩,让你至今难忘的事情吗?

2、是呀,童年似一杯暖暖的茶水,让你回味无穷;童年似横跨天际的彩虹,绚丽多彩,叫人难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首先,我们来认识作者。(多媒体展示琦君的照片、作品封面和介绍文字)

3、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认识了作者,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提问,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能动

性,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解答吧!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用笔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把你喜欢的那一段再读一读。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2)分析字形、拼音,理解词语。(3)齐读词语。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4、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通过刚才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老师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很认真。桂花雨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完后同桌相互交流。(学生默读课文,自行交流)

(2)点名回答,师生共同帮助总结。(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表达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恋与向往。)

三、精读感悟,感受桂花“香”

(一)对比桂花与繁花

1、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分别是什么花?(出示姿态高雅的梅花图、雍容华贵的牡丹图等,引发学生的惊叹)

2、(出示桂花图)这是桂花,说说你的感受吧。(学生自由说话)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桂花与繁花的图片对比,引导学生挖掘桂花的“香”,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之下,学生会主动去学习、去发现,这样便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过渡:是啊,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中找细花。如此平凡而又朴素的桂花,却是作者的最爱,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原因,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4、根据回答出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吗?

(1)原因一:“不与繁花斗艳”,作者喜爱桂花的朴实。(2)原因二:“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作者喜爱桂花的香味。(板书:桂花香)

5、让我们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吧!(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桂花“香”

过渡:桂花的香气味儿是如何吸引作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读一读。(学生默读课文)

1、师生交流描写“桂花香”的语句:(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出示句子)

①(指名朗读)用你朗读,让同学们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味儿。

②老师注意到,你把“香飘十里”这个词语读得很重,为什么?(交流体会:“香飘十里”,桂花的香味能飘很远很远,形容桂花香味很浓烈。)

③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桂花香的“浓烈”?(板书:“浸”。交流体会:桂花香扑鼻而来,形容桂花香无处不在,无处不存。)

④多么浓郁的桂花香呀,每当桂花盛开的季节,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荡,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之中。让我们用朗读将这浓烈的香味儿读出来吧!(指名读,分组读)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用朗读,读出你对“桂花香”的感受吧!(指名读,读出三个“!”所表达的情感)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指导朗读: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品上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呀!谁来感受这样的香?(指名朗读)吃着美味可口的桂花卤,过年时尝一口甜糯的桂花糕,这花香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指名再读)

②桂花香可真令人魂牵梦萦呀,让我们一同沉浸到这桂花香中吧!(齐读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采取默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运用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感悟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有所感悟。】

(三)难忘故乡“香”

1、读着读着,这香味将我们陶醉,难怪作者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学生一起说出作者的心声,出示句子。)

2、是呀!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但是,在作者的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气味儿吗?(不是,难忘的还有童年时代的“摇桂花”和那阵阵桂花雨。)

下节课,我们再去感受作者的摇花之乐吧!

四、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1、出示生字:吩 帮

2、指导写法。“吩”:左右结构。“口”字旁要写小,在中线左上方。“帮”: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宽,下半部分“巾”要写窄一些。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后第二题)。

五、完成作业,迁移运用

1、比一比,再组词。

拣()吩()左()茁()

练()纷()右()拙()

2、在本子上摘抄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桂花香 浸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5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展想象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出示学习目标、检查生字词

三、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我”为什么喜爱桂花?画出相关的句子。

2、为什么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3、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出示幻灯片,进行比较。桂花的香气,也把作者给迷住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3)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4)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出示幻灯片)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出示幻灯片)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或古诗,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指名说)幻灯片出示有关桂花的古诗。

六、说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摇花真像下雨爱花赏花拾花仿佛回到故里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6

1、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琦君。原名潘希真,现当代女作家。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最让她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

二、基础达标

1.请同学们头放正,肩放平,捧好书自己大声的读读课文,要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二人小组交流: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以二人小组交流一下你的预习成果。注意,一个人说的时候另一人要认真倾听,并且做好发言准备。

3.全班汇报:字音:拙、撮,左,吩。部首:左、右,尤(请大家把这些特殊部首标在生字旁边)

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大家很容易写错?(拣)你的提醒很重要。这个字不难写,但是容易写错,抬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别忘了这一笔是横折钩)看清楚了吗,自己再书空一次。

以前我们还学过一个“捡”字,(板书“捡”)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生答。这两个字都是提手旁,这个“拣”是表示“挑拣、挑选”的意思,比如拣个好日子、拣菜、挑肥拣瘦等。这个“捡”是表示把东西捡起来的意思。你看对比也是学习生字的好方法。

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去桂花中的小枝小叶。

他弯下腰()起了掉在地上的那本书。

4.出示词语:新鲜尤其帮忙姿态感谢糕饼左右吩咐?

指名读“左右”一词。谁发现了左右这个词的规律?(反义关系)能不能照样子说几个有反义关系的词语?(开关、昼夜、黑白、生死、没有、南北、来往)

“吩咐”什么意思?能不能给“吩咐”找个意思相近的词?(嘱咐、叮嘱)“吩咐”与“嘱咐”有什么区别吗?嘱咐一般是指长辈对晚辈交代的话。如嘱咐孩子要认真学习。“吩咐”是指上级对下级交代的话。带命令口气,如吩咐大家不要误了时间,吩咐去做什么事情。

选词填空。有什么活儿要干,您只管()。

上学前,妈妈一再()我上课要专心听讲。

你们看,小小的一个词,竟然蕴涵着这样丰富的学问,看来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啊!

齐读词语。

5、完成学习报上的1题和2题。请2名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后。同桌互判。

三、设问导读

1、字词掌握了,相信你们再来读课文一定能读的更准确更流利。课文有6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段,读给你的同桌伙伴听。

2、思考设问导读: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喜欢桂花香,喜欢快乐地摇桂花。

(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琦君说:“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你知道作者小时候为什么最喜欢桂花吗?捧好书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找找原因。

出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第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桂花树的特点?(笨笨拙拙)

看图欣赏:是啊,你们看,梅花盛开,枝头上挨挨挤挤,开满了粉红色的花儿,春风吹来,花枝摇曳。它是多么的富有姿态呀。而桂花金黄而又细小,得在绿叶丛里仔细寻找,才能见到它的踪迹。作者就是喜欢它的朴实,所以作者说,出示: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过渡: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什么原因使作者那么喜欢桂花呢?

请你来读这一句。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3、琦君爱桂花,爱它的朴实无华,更爱它的香气迷人。深吸一口气,好好闻闻;你闻到这迷人的桂花香了吗?捧好书,美美地来读第一段。

《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7

为了达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我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与环节: (1) 歌曲《童年》导入, 引发阅读期待; (2)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忆桂花—摇桂花—比桂花; (3) 再读课文, 寻找桂花乐; (4) 精读品析, 感悟思想感情; (5) 执笔拓展, 延伸情感。特别是对于“精读品析, 感悟思想感情”这部分的设计, 应该是这堂课的亮点。

[片段一]

师: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答第六自然段)

师:那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表现作者摇花时的快乐吧! (生齐读, 比较整齐, 但那份快乐似乎没有)

师:你觉得哪些词可以表现快乐?

(生有的说“可乐了”, 有的说“使劲”, 有的说“满头满身”……)

师:“满头满身”是怎样的?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满头满身”的经历?

(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 过了好久有一生举手……)

师:那就请你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 摇花之乐荡然无存)

师:哪个同学能把快乐读出来? (巡视四周, 无学生举手, 遂抽一生朗读)

师:你们满意他的朗读吗?能提些朗读的建议吗?

(众生低垂着头似乎很难作出判断……)

[片段二]

师:你从“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感悟到了什么? (生面面相觑, 没有反应)

师:“这里的桂花”是怎么样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生:“杭州有一处小山, 全是桂花树, 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这句话写出了杭州桂花的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又一次低头寻找, 圈画, 交流)

师:那么家乡的桂花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再找一找具体的句子。 (生再次低头苦苦搜寻, 圈画……)

……

经历了如此的课堂之旅后, 我大失所望, 学生不但丝毫感受不到那份摇花的快乐, 而且整个课堂死寂、沉闷, 学生始终处于那种被动的状态中, 一路由我牵引着……我隐约感觉我的设计有些问题。

[诊断]

1. 文本感知欠透彻。按照我的设想,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摇花的快乐, 如找一找表现快乐的词语, 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桂花落在“满头满身”的感受, 找到了那种共感后再朗读摇花这一部分, 效果一定一遍比一遍出色。然而, 这些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学生并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感知, 只是作了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的理解, 因而才会有如此低调的交流和肤浅的体会。

2. 教师引导不到位。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内只有教师死板的问话和学生僵硬的答话, 不见应有的灵动、有效的师生“对话”。即使是在“你从‘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感悟到了什么?”这一引导失败时, 教师的挽救还是缺乏合理的取舍, 过分细碎的分析引导, 使学生在我的号令中不停地往返于课堂和文本之间, 整个教学线索支离破碎, 混沌不清。

3.略读地位没体现。《桂花雨》作为一篇略读课文,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我探究、学习。然而课堂上教师过分关注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诱导, 使得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学习状态, 这样人为地加大了教学容量,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策略]

初教时, 我设计:“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表现作者摇花时的快乐?”拉开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使得学生对原本充满情趣的摇花语言的感悟过于直白而平静, 课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 缺少了心灵的交融和碰撞。只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把自己当成作者, 才能情真意切地感受到摇花时的那份欣喜和快乐。于是, 我对教案作了如下修改:

出示句子:“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摇呀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指导朗读)

师:是啊!这就是摇花的乐趣, 桂花雨的奇妙, 让我们一起来尽情感受这份快乐吧! (请生朗读)

师:可是老师觉得你还不够“乐”, 能更“乐”一些吗? (生读)

师:能再“使劲”些吗?这么摇, 可摇不下桂花啊! (生读)

师:现在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吧。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教师范读:“摇呀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师:听着听着, 你笑了,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笑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头上都落满了金黄的桂花。

生:桂花的香味真让我陶醉啊!

师:好美, 好生动的画面!所以我喊着——生接:“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快乐地喊呀——生接:“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同学们, 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美丽的画面, 再来读读这段话——

……

在一遍又一遍动情的诵读中, 学生似乎来到了那棵花香四溢的桂树底下, 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摇桂花的作者, 真情地表达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欣喜!

同时, 为了确保略读课文的地位, 凸显生本观念, 避免试教过程中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 枯燥乏味的串联式提问, 在教学“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 我又舍弃了先前的设计, 以“你认为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为切入点, 先请孩子们默读全文, 寻找答案, 然后展开一次辩论会, 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默读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 也把自己和恋乡的母亲融合起来, 从而走进母亲的心灵深处, 以情体会情, 以心感受心。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生:我认为杭州的桂花才是最香的, “全是”和“才是香飘十里”就是有力的证明。

生:我认为家乡的桂花香里有着杭州桂花所没有的香味!

师 (因势利导) :那请你找找还有哪些杭州桂花感受不到的特殊“香味”?

在我的暗示下, 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

生:因为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栽种的, 家乡的桂树有着妈妈的辛劳和爱, 所以感到更香。

生:妈妈因为思念家乡, 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生:还有, 在家乡时妈妈总是将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 这体现了妈妈和村里人浓浓的乡里情, 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生: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 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 所以家乡的桂花更香。

生:我觉得家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香气应该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杭州的桂花是用鼻子闻的, 家乡的桂花是妈妈用自己的感情在品味。

……

多么透彻的洞解, 多么独到的分析。精彩的辩论又一次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反思]

经过那一场桂花雨的洗礼后, 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沉入文本, 潜心会文, 深度解读, 真心品悟, 才能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芳香四溢。

1.含英咀华, 运用移“情”法。心理学主张在德育教育时使用“移情”法。其实语文教学也适合训练学生自主运用“移情”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潜入文本, 全方位地感受文本, 方能感知文本“冷暖”。所以, 教师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词句, 在此基础上, 反复含英咀华, 让学生“徜徉在语言之途”“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挖掘内涵, 感悟真情;其次创设情境, 让学生设身处地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与作者进行心与心沟通, 感情与感情的碰撞。同时通过朗读以声传情, 产生共振, 把抽象的文字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真情, 在情愫流淌的朗读中感动真心, 在丰厚深邃的朗读中滋养文本灵动的生命。

2. 化繁为简, 找准切入点。教学略读课文, 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不应面面俱到, 泛泛而谈。教师要学会相机筛选, 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以此入手,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空, 潜心会文, 层层推进, 使教学环节丝丝相扣, 浑然一体。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穿行于字里行间, 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 “读进去, 想开来”。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产生独特的体验, 迸发思维的火花,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独特的感悟, 读出真实的情感, 真真切切挖掘文本的内涵,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动静结合, 增强读味。阅读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是有效感悟文本的保证。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阅读的起始, 朗朗书声充满律动的激情, 学生可以用全部的身心演绎出文本的情感美和思想美。同时, 不出声的读书——默读, 则是语文阅读的延伸和提高。它能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课堂默读的机会, 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因此, 课堂上要注重朗读和默读的穿插运用, 动静结合, 珠联璧合。

4. 巧妙引领, 凸现生本观。无论是精读课文, 还是略读课文, 都应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当然, 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绝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由, 这中间也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指引。教师引领的目的在于“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在学生有知识困惑时, 教师可以指引性引领;当学生深入思维时, 教师不妨采用提升性引领;在学生情感升华时, 教师还可以运用拓展性引领……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態、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感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的课堂也飘入阵阵芬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摇花乐”又是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欢摇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快乐的?用线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适当写写你的理解与感受。

三、交流发现(课件出示几个句子)

1.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讨论点:

(1)“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2)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3)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师:还有哪些语句也传达了这种快乐。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也走入这片桂花雨中,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音乐起)

(2)学生漫谈各自的想象的情景与感受。

(3)指导朗读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心中的兴奋、激动、快乐尽情地喊出来吧——啊!

过渡: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感受着这份快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课件单独出现父亲的诗)

(2)指导配乐朗读

师:今年还没过,就盼着明年了。正如父亲说的“入梦甜”啊。我们依然沉浸在快乐中。谁再来接着读。

出示《摇花乐》

集体吟读

师:多么让人难忘的快乐啊。伴随着这快乐的是浓浓的桂花香。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读一读

5.师:这么多的句子中,这一句是不是有点奇怪?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明明是秋天,怎么是香了全年呢?

生:吃,其他季节吃时,也香。生:泡茶,糕饼,全年都能吃到。就香了。

师:都了香的时间特别长。还有什么让你感受到这“全年”的香。

生:整个村庄沉浸在,表示程度很深。师:整个村庄都香了。你来说说看哪些都是桂花香的。生:桂花茶、糕生:花瓣师:村中还有什么是桂花香的?生:铁罐生:风都是香的 生:风香不大对。风过去了就不香了。是桂花落在泥土里了。所有的香味在一起,被风吹来吹去的。都是香的。(掌声)

6.感悟“思乡情”

出示: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

然,风景是家乡的美 ,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引导朗读:

师:当年,母亲触摸着故乡的桂花说——生读

师:每当我捧一大袋桂花回家,母亲总是说——生读

师:每年丹桂飘香,母亲总是说——生读

师:当八十多岁的琦君回到家乡,仿佛听到母亲在说——生读

集体读:每到这里,我就会……

读到这里,你觉得这还是那落得我满头满身的桂花吗?还是——

奶奶对故乡的赞美

对故乡的思念

四、拓展延伸

师:就是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思乡情。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她被称为台湾的冰心。请大家课后找来她的作品读一读。

五、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一起品味了浓浓的思乡情,相信同学们在交流是一定有很多的感受,现在就请你把你的感想,体会都融入到这一首小诗中吧!

试着作小诗:

我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摇出()摇出( )摇出()

六、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美 思乡情

桂花雨教案设计 篇9

北赵川镇中心小学

王伟锋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1—64页第三单元第十二课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设计理念:

桂花雨,飘洒在故乡的小院里,飘洒在我的记忆里。思乡的情,就这般如阵阵桂花的香味一样,浓浓淡淡,飘飘洒洒。“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乡情的浓缩。以此为窗口,让学生走进窗口,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灵性的桂花雨。

3、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4、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28人,其中女生17人,男生11人。他们活泼开朗,对未知充满好奇,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存在的问题对学过的课文读的不够熟练,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在本节课中给学生多练习朗读的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课后10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糕饼、香飘十里、沉浸、即时”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五、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六、教法选择:

1、阅读法

2、对话法

七、学法指导:

这篇散是文作者回忆童年和母亲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所以学生在读的时候需要静静地读、轻轻的读,体会作者对桂花的那种情。

八、教学准备: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九、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本课

1.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季,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雨?在暖风习习的春天,在天高气爽的秋天,我们又可以看到什么样的雨?是的不同的季节,就会下不同的雨。但是,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沐浴一场奇特而又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板书课题:桂花雨

二、解题 1.解题

那么同学们见过桂花雨吗?(没有)老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发现课文有一句话,读过之后好像见到了桂花雨似的,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发现了没有?(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当桂花纷纷落下落,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好像下雨,好大的雨呀!)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介绍作者

琦君,台湾女作家,出生于浙江温州的瞿溪,后来随家人一块搬到杭州,再后来定居台湾,成为当今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原名叫潘希珍。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桂花雨这个题目是从课文中总结出来的,以及作者的情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过度: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琦君回忆小时后同大人们一起摇桂花的情景,那么阅读这篇文章就像在翻阅一张一张的旧照片,需要我们轻轻地读,静静地想,下面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的字和词语用笔圈出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认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理解

糕饼

尤其

新鲜

谢落

吩咐

挑拣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认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

过渡:刚才同学问阅读了这篇文章,以及学习了本课的重点词语,那么老师现在在教同学们一种方法“浏览”。什么叫浏览呢,就是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好!给大家1分钟时间浏览一遍,然后思考:这一行一行的桂花雨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怎样印象呢?

1、思考:桂花雨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桂花“香”,瑶花乐。

提问:桂花雨不仅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印象,还在那些人心中留下印象了呢?

爸爸、妈妈、全村人(读他们说的话)

2、阅读桂花雨这篇文章要读出一个字来“情”字,那么要体会这一场一场的桂花雨,作者所包含的那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我们要通过这“香”字来体会情,明白吗?好!先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分别叫两个同学)

(2)老师范读(学生打分)

过渡:既然同学们给老师打了高分,那么同学们也一定很喜欢这个自然段了,谁来回答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呢?

(咱这同学们都非常的低调,不愿意说,那么老师同大家一起看第一自然段)

(3)逐句分析,突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除了对桂花的香有了感情,还回忆过小时后发生的什么事呢?

对,摇桂花,主要体现了一个字“乐”(4)指导同学读句子。

3、小结:本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6个重点词语,还知道了作者对桂花雨的那种感情是通过桂花的香和摇桂花的乐体现出来的。

七、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我

爸爸

情 妈妈 全村人

八、课后反思:

这篇优美的散文诗,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摇桂花”这段既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又是教学重点。这部分的教学应该注意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欢快心情,以读为主。对于“桂花雨”的感受,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爱直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趣事,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九、资料袋: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10

桂花雨这篇文章是曾经的老课文,他在人教版的教材当中是一篇略读课,在今年五年级上册的新的教育部编的教材中是一篇精读课。

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对于故乡情,对于家乡的思念,可能是还不是很了解,所以这篇文章在感情的处理上边儿,我是这样来进行的。先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熟读课文,再读课文当中,明白桂花雨这篇课文在文本里面讲述了与桂花相关的有哪一些事件,让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能够把这些事件给理清楚,并且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在这些事件当中,桂花盛开时泡在桂花的香气里,柜花开的时候来摇桂花,桂花鱼和桂摇桂花乐,这是同学们能够在读课文当中就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当中,他们有的不容易,在文中直接找出相关的句子,比如,在第三段里面,他就不容易找出具体的事件,所以对于孩子们整体的进行概括,阔在这些事件当中,桂花盛开时泡在桂花的香气里,柜花开的时候来摇桂花,桂花鱼和桂摇桂花乐,这是同学们能够在读课文当中就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当中,他们有的不容易在文中直接找出相关的句子,比如在第三段里面,他就不容易找出具体的事件,所以对于孩子们整体的进行概括,课文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锻练课文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锻炼。由于在四年级的时候,对于学生整个概括能力,初步的渗透,那么在这篇文章的事件概述当中,同学们还是可以找到文中的,要桂花和桂花乐以及做桂花糕饼送人,这些事件的。那么所有的事件都与桂花相关,这是故乡的桂花在文中大量笔墨,作者运用了浓彩的一笔来勾画出来的一张一张的图片,同学们来进行理解的时候,就容易能够感知到作者对于故乡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当把第一部分里面,对于家乡桂花的喜爱之情理解到位的时候,那么最后一部分为什么到达杭州之后,母亲一再来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呢?引出地理位置的不一样,一个是家乡的桂花,另一边是杭州的桂花,他们都是桂花,只因为地点的不一样,所以母亲对他们的判断就不一样,那么这里面参加了对母亲对于桂花的什么样的感情呢?当课文讲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就很容易来理解出来,那就是母亲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浓浓的桂花香在这里边持传达着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思念,对于母亲浓浓的爱,所以这篇文章运用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先理清事件,然后对比,从而来达到对于感情的升华,孩子们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到位的。

《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11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桂花雨》,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生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开花时也得仔细地在绿叶中找细小的花。

生:摇桂花时“我”可开心了,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通过查资料,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琦君,她是台湾的女作家。琦君,是笔名,原名叫潘希真。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生:我还知道琦君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章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师:同学们真会预习,不但认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查资料了解了作者,读书习惯真好!

【点评】检查预习这个环节,放在这节课的开头,真是恰到好处,教师对预习的关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预习的重视。本次检查中,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的内容,搜集了作者的资料,教师恰当地点评,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下一次该怎样预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作者琦君一生漂泊,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那么,琦君小时候对桂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印象,又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朗读。

2.出示生词,读读悟悟。

糕饼 尤其 新鲜

拣去 撮和

姿态 笨笨拙拙 香飘十里

谢落 湿漉漉 吩咐

檀香 桂花卤 沉浸

左右 帮着 即时

(1)读第一排词语,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尤其”。

(2)读第二排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师:“和”这个字读得真准!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查过字典,“和”有五个读音,huò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课文中“和在茶叶中泡茶”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读huò。

师:你预习得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后,教师提示“拣”的写法和字义,以及与“捡”区别;提示“撮”的读音)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继续学习下面几排词语。

生:我要提醒大家“笨笨拙拙”的“拙”是翘舌音,还是第一声。

生:我要提醒大家“漉“和“卤”都是边音。

生:我还知道“桂花卤”的意思:“桂花卤”,是用桂花与蜂蜜混合,滴少量凉开水,拌匀,装入瓶子压紧,装满后,压一层白砂糖,封口,将瓶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便可取食。可以泡茶、也可以做桂花糕。

生:“檀”和“浸”都是前鼻音,我提醒大家不要读错。

【点评】这一环节处理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先抓后放,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教师做了认真地思考,前两排词是难懂的,易错的,如“拣”和“捡”易于混淆,课上教师采用做动作,比较辨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两个词;“和”是个多音字,教师既引导学生复习了“和”字的五种读音,又教会他们根据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的方法。

三、多读多悟,延迟开讲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男女生比赛读第3自然段。

【点评】课文读得很到位。第3自然段文字较长,又是课文的重点,这一环节采用了多种方式读,指名读,赛读,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既读通了课文,又为精读文本做了铺垫。

四、默读全文,学习概括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摇桂花的快乐。

师:课文除了摇花乐还写了什么?

生:课文还写了桂花枝叶很茂盛,花很小,但香气味儿很迷人。桂花还可以做桂花卤。

师:这些都是在写桂花香啊。(板书:桂花香)

师:谁能再完整地说一遍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我”家乡的桂花香和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点评】这一环节设计体现了学段特征,三四年级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当然,如果本环节再多一些方法的指导,如填空法、归纳法就更好了。

五、精读课文,感受花香

1.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琦君已经是个60岁的老人,可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浓浓的桂花香和摇花乐,一直深刻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2.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找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

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原因是桂花的香气味儿迷人。

师:除了桂花还写了什么花?为什么?

生:还写了梅花。

生:通过比较的方式,突出了桂花朴实无华,但香味迷人。

师:你闻过迷人的桂花香吗?请用个词语形容。

生:我前几天到灵谷寺去玩,一下汽车,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扑鼻而来。

生:我家小区的桂花也开了,我放学时一进小区,就闻到了桂花的芳香。

生:我家住10楼,早上一起床,打开窗子,就感到浓浓的桂花香直往鼻子里窜。

生:(齐读)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我都感到芳香扑鼻的桂花香味了。轻声读句子,从哪些词语还可以体会到桂花的香?

生:“香飘十里、浸”可以看出桂花非常香。

(指名读,齐读)

六、总结,问题揭示

师: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生字词,并品味了作者家乡桂花浓浓的香。同学们也谈了自己身边的桂花香味是十分浓烈的,可是“我”的母亲却说——

(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母亲的话)

师:可是,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点评】在关上第一课时教学门的同时,又打开了第二课时教学的窗,教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进一步触摸文章的中心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的度把握得很好。

《桂花雨 》 教学设计 篇12

近期, 笔者听了一位张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 颇有感触。教学中, 张老师以读为本, 读中有练, 练中有悟, 力求让朗读、言语、思维等诸多训练协同发展、相互提升。她自如的教态、飞扬的才情, 学生活跃的思维、奇特的想象, 令人折服、欣喜。整堂课的教风与文风贴切自然, 宛如一条山间小溪, 顺流而下, 时而舒缓, 时而激越, 时而跳跃, 时而流连……对于摒弃语文课盲目“跟风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范例。

一、一唱三叹, 建构课堂

新课伊始, 张老师就紧扣课题, 直奔文章的重点句, 以“点”带篇:“桂花雨到底是什么样的雨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浏览课文, 找到了课文中“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这一关键句子。然后, 以此句为主线统领教学,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以及不同深意的感悟, 将课清晰地分成三大板块:带着敬意读, 感受桂花的清香迷人、朴素无华;快乐地读, 体会摇桂花的快乐与欣喜;带着思乡情意读, 理解母亲思乡的情感。这一句作为全文的灵魂, 就像全文的眼睛, 被教师牢牢盯住, 一直深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 “一唱三叹”, 层层渲染, 步步营构, 高潮迭起。

二、巧用媒体, 对接文本

张老师在教学中, 恰到好处地播放了一段紧贴文本的MTV——《江南桂花香》。《江南桂花香》旋律优美, 节奏明快, 演唱者嗓音甜美, 加之生动的画面, 再现了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孩子们使劲摇着桂花, 金黄色的桂花瓢泼似的从天而降, 孩子们跳呀、摇啊、喊啊, 开心的样子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成筐的桂花堆在船头, 顺着清凌凌的江水而下, 每一个桂乡孩子的笑靥里都盛满了收获的喜悦。如此一来, 令未到江南之乡的学生亦如临其境, 乐在其中, 就连听课的教师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想冲上去摇一摇、疯一疯呢!到此, 对文本的理解还需要繁琐的讲解吗?难怪在观看“摇桂花”视频后, 学生们发言踊跃而又精彩:

师:“桂花雨”是怎样的雨?

生1:

这是一场快乐的雨。我们都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多开心啊!

生2:

这是一场香气袭人的雨。这么多的桂花落下来, 好香啊!

生3:

这是金色的雨, 因为金黄色的桂花轻轻地、密密地从树上落下来,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生4:

桂花非常之多, 犹如瓢泼而下的雨,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生5:

这是一场幸福雨, 因为摇桂花很快乐, 江南孩子真幸福。

生6:

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雨, 因为我们缠了妈妈好久了, 才盼来了这摇桂花的快乐。

三、读中品悟, 润物无声

《桂花雨》是一篇叙事性抒情散文, 读起来好似闲话家常, 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教师采取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悟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体验人物的情感。

师:你闻过桂花的香味吗?

生:闻过。

师: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1:

香气袭人、十里飘香……

生2:

浓香、醇香、香气扑鼻……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桂花的香味的?请大家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桂花香味的句子。

(生边读边找)

师:找出来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你从哪里读出桂花香气袭人的?

生:“至少”“十几家”是说香气飘得远, “没有不”“浸”是说香气之浓。

师:你能通过朗读, 让我们都闻到桂花那袭人的香气吗?

(指名读、评议)

师:谁再来挑战一下, 让我们闻到更浓更香的味道。

师:你闻到了吗?怎么闻到的?哦!把描写桂花香的地方用心读好就可以了。

像这样的例子课堂上随处可见。张老师把繁琐的分析和脱离语言文字的侃侃而谈, 变成了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语句, 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润物无声, 悄悄滋养着学生的心田。

四、创意板书, 诗意解读

好的板书总是让一堂课更显完美, 甚至成为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桂子飘香摇花乐, 花雨入梦思故乡。”张老师这充满创意的板书, 既概括了课文内容, 又极富诗意。

在品完桂花之香、对桂花朴实无华心生敬意时, 张老师板书“桂子飘香”, 观赏视频读了课文后板书“摇花乐”, 在全家人倾听父亲口占一绝后书写“花雨入梦”, 最后当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读“外地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 黑板上出现了“思故乡”三个字, 连听课教师也和学生一起沉浸在母亲的思乡情深中了!谁都没想到, 教师似乎不经意的挥笔, 却是板书艺术的精妙之处。

上一篇:到了北京请找我-随笔下一篇:追赶幸福网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