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大名著

2024-11-29

小学语文四大名著(精选8篇)

小学语文四大名著 篇1

报考小学语文教师的考生若想在面试中取得好成绩,不论试讲还是说课,都需要对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六年十二册的语文课本课文很多,考生如果对每一篇都进行分析的话,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收到面试通知到面试开始这一较短的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所以需要概括出一个共性的材料,使考生知道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才有较好的表达。小学语文共有四种文体比较常见:记叙文、说明文、语言童话和古诗。在此,将对以上四种文体进行分析。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章体裁。记叙文也是中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从记叙文的种类、特点、结构、教学以及如何教小学生写好记叙文等几方面来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记叙文的种类和特点

记叙文从内容上分,有写人为主的和记事为主的两种。从形式来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纪实、回忆录等等。

相较于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有下面三个特点

1、形象性。说明文和议论文直接运用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来说明问题。而记叙文则不象说明文和议论文那样,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进行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以表达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是通过记叙“我”与伯父鲁迅的谈话,来歌颂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并教育下一代人。

2、典型性。记叙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不是一些平凡之事、人。如《一件小事》中的主人公是革命前辈鲁迅先生。他对朋友的关爱无微不至,体现鲁迅为人的高尚情操。《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的典型。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无比憎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赴汤蹈火,以至献出生命。而邱少云一生,文章只选了几个片断特别详细地叙述了他在危险时刻仍遵守纪律的英雄事迹。

3、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成分。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在一篇记叙文里,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还常常揉合在一起,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能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力。如课文《小珊迪》,在课文结局时的“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短短的一段精妙的议论,作者抒发了小珊迪善良的品质,对读者起到感染作用。

记叙文的典型性、形象性以及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这三个特点,对培养小学生的选择思维、发散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因而它的组织结构也是多式多样的。

1、开头和结尾

记叙文开头常用的方法:

概述内容,提示要点——使读者对整个事件先有一个总的认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捞铁牛》。

谈原因,后谈结果——显出因果关系,使文章脉络清楚。如《西门豹》。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有助于烘托英雄人物的形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记叙文结尾常用的方法:

首尾呼应、作一小结使文章结构严谨,有助于深化中心思想和突出英雄形象。如:《捞铁牛》。

作出评价,阐明意义——起到点明题意,加强文章思想性的作用。如《绿色的办公室》

提出号召,展示理想——有些记叙文用战斗性、概括性强的话来结尾,给人以教育和鼓舞。如《珍贵的教科书》。

2、段落和层次

从内容来说,文章的段落也就是层次。文章的一段又可以由一个自然段或者两以上的自然段组成。要学习记叙文,首先是要给课文分段。分段的目的在于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段的要求,是要使所分的段要有完整性和单一性,以说完一层意思为尺度。

3、先说和后说

记叙文在安排材料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有利于把事情发展的脉络交代清楚,较容易看出人物不断成长的过程,如《西门豹》。倒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要写的人物和事件,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如《珍贵的教科书》。插叙往往用于对人物或事件作补充说明,有助于展开中心思想,如课文《科利亚的木匣》在叙述科利亚挖木匣时,插入了当年和妈妈埋木匣的原因和经过,对事件的起因以及主人翁的变化进行叙述。记叙文在记事情时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一般都要把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情)交待清楚。

4、详写和略写

记叙文是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的。因此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就详写,否则就略写或不写。文章写得详略得当,才能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5、过渡和照应

写记叙文往往要用过渡句或过渡段来连接上下文,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前一层的意思和后一层意思连贯起来。写记叙文前面交待的,后面要有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完整、清楚地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

(三)记叙文的教学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记叙文的教学。教好记叙文,对学生思维发展及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记叙文的教学呢?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理清文章层次,明确中心思想。

前文已经提过,记叙文是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的。所以,抓住中心思想,能透彻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如何才能够理清、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呢?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可以从结构上、记人叙事上去探索;还可以从题目启示、开头提示、议论或文章的结尾等方面研究。

先谈从结构入手归纳中心思想。这种方法是先按照文章顺序分段,弄清各段内容,写出段意,点明其包含的思想;然后将各段所体现的思想进行统一、归纳,就得出中心思想。但是,用这种方法,学生往往会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混淆。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两者区分开来。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关系,是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两者虽然关系密切,归纳中心思想时也把主要内容写进去,但两者并非一回事。通常所指的中心思想,不是指主要内容,而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的、最突出精神、思想。如《西门豹》一文,写了西门豹首先经过明查暗访,了解人民受苦的原因,然后巧妙地惩治官绅和巫婆这一群恶人。通过这些内容的叙述,我们了解到破除迷信,宣扬科学的重要性以及西门豹的机智、实干。而这些由主要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可以从记人或叙事方面去归纳。通过记人或记事表明作者对人或事的观点、态度,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记叙文最基本的特点。如果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着重分析人物的形象。联系人物的身份、行动、语言、以及作者要表现人物哪一方面的高贵品质。这些品质便是作者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东西,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小珊迪》一文,这篇文章写了小珊迪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把零钱找给我的故事。课文中从小珊迪三次请求“我”买火柴的语言语气以及小珊迪的着装、动作,都有表现出小珊迪的穷。而从弟弟的话中,就可以了解小珊迪如何受伤的过程和原因。课文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都表现出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如果是记事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找出它的情节,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领会作者写这些事件所宣扬的什么观点。把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宣扬的文章所宣扬的思想、观点结合起来,就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不只用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文章开头的启示、作者的议论和文章的结尾入手去归纳中心思想。因此,领会和归纳中心思想应结合各种方法,在教学每一环节,特别是在每一段具体分析中,要引导学生边分析内容边揭示所包含的思想,进而归纳出中心思想来。

2、着重分析好课文的主人公。

记叙文往往要突出人的因素。写事也是为了写人。课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分析好人物,就可以用人物的品质来教导学生。分析人物,就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来分析。如《小珊迪》,描写小珊迪外貌“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这句话是为了烘托出小珊迪的穷困。从弟弟的口中“我”了解到小珊迪没有回来找零钱的原因,反映出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分析好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就能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抓住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内容是通过形式去表现的。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对深刻理解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在记叙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塑造、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等特点进行分析。一篇好的记叙文,总是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塑造,总是站在矛盾的最前面,紧扣中心,详略得当地选材,人物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和独特的个性。讲清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并使他们逐步掌握写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四)记叙文写作的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记叙文则是小学生最常用、最熟悉的体裁。因此,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写作是习作的最主要任务。了解记叙文的特点、体裁、学好分析记叙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写好记叙文。教学记叙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写作,克服普遍存在的“流水帐”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去写作,使学生懂得写文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中心,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作文时,引导学生动笔前,先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一步一步地展。

2、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写得具体些、生动些、克服“空话连篇”的现象。在学生作文中,通常会存在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喜欢用一些笼统的句子去代替具体的内容,结果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为了扭转“空话连篇”的现象,要求学生作文时写得“具体、生动、让事情说话”。在写作时,要选出几件比较好的事件,然后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选择最典型的材料来写,并且要做到详略得当。

3、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无从下笔”的现象。有部分学生虽然知道如何写才好,但是在下笔时始终都毫无头绪,半天也挤不出半点来。要改变这种现象的最好方法是要热爱生活,细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如每天回校时看见蚂蚁时停下来想一想,每天坚持认真、观察它们的在各种环境的活动。晴天、阴天、雨天时蚂蚁的具体表现如何;捕食时团结合作„„这样,他们就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并且做到每天都记录所观察到的东西和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写作文是,选材选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加上教师的具体指导,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写记叙文。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发方式,通过客观的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类别、来源等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一)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1、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

2、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二)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1、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

(三)说明的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四)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2、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列数字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

5、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

6、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7、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8、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2、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3、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六)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的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第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第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遗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三、寓言童话

一、童话的教学

(一)童话的概念和特点

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的新奇有趣的故事,它以叙事的手法来表现中心,故事情节曲折,常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深入浅出的来给儿童一些教益和启迪。小学教科书中有选编了很多童话。其主要特点是:

1.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

我们看《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小牛郎说到大牛郎,再说到他与织女的相遇、给合、生儿育女,最后天各一方。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动人,而且形象鲜明,一读不忘。

2.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

幻想是想象的一种。它是与个人愿望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这是一种创造想象而不是再造想象。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在童话世界里,牛羊会说话,木偶能旅行,人死能复生,咒话会现出金银珠宝,桌布可生出山珍海味。衣服能刀枪不入„„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里,孩子们也感到有趣、自然。但是幻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它们之间往往是通过象征法结合起来的。

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如果童话话里的幻想的内容没有夸张就会失去光彩;童话形象如果没有夸张的修饰就会显得暗淡。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童话的话言如果缺少夸张,就会缺乏感受染力。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自以为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就是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意义。

3.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童话这种特定的体裁,又有其独具的特点。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活泼、准确、朴素。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来讲。童话多用似人、对照、反复等表现方法。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金鱼的渔夫和贪婪凶残的老太婆构成鲜明的对比,;一些情节、景物的反复叙述,形成了有节奏的反复。这们的语言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曲折有趣。

(二)童话的种类

从表现题材上看,童话(大概念的“童话”)又分为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和文学童话(又称“品德童话”)两类。而平时所说 的“童话”则默认为“文学童话”。

1.文学童话

①拟人化的童话。将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中的人物。

②人物童话。是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③超人化的童话。即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的形象,如神仙妖魔或者把某些抽象概念人格化。

2.知识童话。也就是科学童话。以严格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据,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科学发展的未来远景,用童话故事表现出来,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三)童话的题材和体裁

读童话同读其它体裁课文一样,也有字词句篇的要求,这是共性。童话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指导学生读童话,除指导把握共性之外,重点应放在个性上。

1.童话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幻想性。它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便不成为童话。只要有幻想的激情,童话的河流便不会枯竭。其次是故事性,它需要有吸引儿童的精彩的情节,能让他们欲罢不能地看下去,关注故事的发展进程。

2.童话的题材。童话的题材是最为广泛、自由的,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以及不论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还是抽象,都可以通过人格化方式,作为有鲜明个性的角色在童话世界里粉墨登场。

3.童话的体裁。按照童话中出场人物的特性,童话可分为三类:①常人体。出场的人物以平常人为主,如《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②拟人体。出场人物以各类生物或无生物的人格化为主,如《快乐王子》、《小马过河》;③超人体。出场人物以具有魔法的神怪巫师为主,如《海的女儿》、《西游记》。

(四)童话的结构

童话结构通常有两种:

1.反复式。即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反复性,让不同的人物在相似的处境中活动,通过比较显示出他们各自的个性,这种结构契合了儿童的接受心理美学。如格林童话《灰姑娘》中三个姑娘的对照,灰姑娘的两次拣扁豆、三次到母亲坟前的榛树下,都有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反复性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为塑造人物提供了机会;

2.还原式。从日常生活跃入童话世界中,经过一番畅游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如著名的《绿野仙踪》在文章开头写女主人公多萝茜连同整座房屋一道被巨大的旋风带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与稻草人、铁皮人、小胆狮一起历经一番光怪陆离的奇游后,她把银鞋后跟连续碰了三下说:“快带我回家,到爱姆婶婶那里去!”于是她又回到了家。

(五)童话的语言

低幼童话的语言,除平实、鲜明、形象外,多用短句和反复句,这是最突出的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反复了三次;《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也反复了三次;《一粒种子》中的“把身子挺一挺„„”反复了四次。这样的语言,节奏感强,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儿童化的语言,学生便于理解,易于吸收。

(六)童话的思想

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已成为人类精神共同的部分,作为真善美的化身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童话对于儿童具有震撼人心的品格。它往往展示一场场正义与邪恶之战,具有鲜明的立场,吸引儿童与自己理想人物一起欢乐、一起紧张,甚至是同呼吸共命运,使儿童的精神受到一次潜移默化的洗礼和觉悟。

(七)童话教学的要点

1.运用多种方式唤起儿童想象,从而理解童话内容。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童话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学童话时,不要过早地做理性的分析,应注意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中的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有人说:“幻想是未来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摇篮。”①用音响唤起想象。②用图画唤起想象。③用表演唤起想象。④用说故事唤起想象。

2.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童话故事虽然是通过幻想虚构的,但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实.教学童话,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读童话,联系现实生活,受到启发,教育。如《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是以小孩子兴趣无常,办事有始无终,顾此失彼这些常见的缺点为依据的。为了使学生能体会到童话反映的基本思想,受到教育,教师要做好由童话的内容,思想到联系现实的引导.3.引导学生把握住童话的情节,建立起结构的感性概念。

童话故事的情节复杂有趣,其结构都是完整的,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一个不缺,我们不必进行细致的分析,只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情节,建立起故事要完整的感性概念就好。《美丽的公鸡》公鸡自以为美丽—公鸡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们都不与公鸡比—公鸡很难过,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一个道理—公鸡天天打鸣,为人们做事。

4.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童话的语言,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语言。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形象,对于发展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语言有积极的作用。揣摩角色,略带夸张的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的有效办法。朗读童话,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速度应放慢一点,要读得亲切,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有些童话,如《小马过河》,还可以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受到教育,学习语言,提高朗读能力。有些童话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有意识的将一些情节和语言稍加改变重复出现,如《美丽的公鸡》,教师可用来训练复述,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阅读经验的整合与多角度的改写。

童话特别是民间童话和古典童话经常会呈现类型化的特征,在童话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整合所有童话的经验,进行故事类型的比较和归纳,培养提升学生对童话艺术的鉴赏能力。

童话的幻想趣味及情节的离奇曲折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预测、证实、补充、修改,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在各个年级,都能顺利地开展读写结合的练习,应寻找特别的写作角度,变化写作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获得理想的写作成果,锻炼和提高写作水平,并建立写作的自信心。

二、寓言的教学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寓”就是包含、寄托的意思。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和童话一样,也是受孩子们欢迎的文学样式之一。

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刺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情节一般比较简单);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二)寓言的教学指导

根据寓言的特点,小学寓言教学必须抓好一个“寓”字,处理好“意”和“言”的关系。从阅读教学角度说,小学寓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能力,同时懂得寓言的寓意,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怎样进行寓言教学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紧扣题意,设置悬念。

教学寓言时,可首先通过题意的分析,让学生产生悬念,诱发学生的思维。如第五册《守株待兔》,株:树桩子;待:等待。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又如第四册《狼和小羊》,教学时也应先抓住题目中关键词“和“,让学生想象狼和小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2.引导读议,感受形象。

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的。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到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因此,寓言教学和其它文体的教学一样,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感受形象,通过感受形象来领会寓意。具体地说,可以从下面的几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句: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如《狼和小羊》一课教学中,教师只须抓住“故意找碴儿“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狼要故意找碴儿?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哪几次?这样,使学生对狼强词夺理的丑恶嘴脸和狡猾凶残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抓寓言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紧紧抓住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句子“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与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抓感情朗读。

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朗读。感情朗读,可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如《狼和小羊》,就要指导学生读出狼恶狠狠的语气,小羊那温和、委屈的语气。在学完全文以后,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这样,在读中既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形象。

总之,教学寓言时,教师不能只讲是什么故事,什么教训,而应该从“语文”这个角度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去感受寓言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深刻地领会寓意做好铺垫。

3.深入浅出,理解寓意和拓展寓意。

寓言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所说明的、所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如果他们从寓言中理解到新的寓意的时候,正确的,教师要鼓励,错误的,教师要注意引导。为此,教师往往要为学生跃上一级台阶做好铺垫。如《狐假虎威》。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培养观察事物,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增强是非观念。

4.走进情境再现或补充故事

寓言是故事性很强的文体,有些老师对内容情节分析得较多,虽然这样的学习学生也能明白其中的寓意,但获得的教育意义是不够深刻的,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被榨干了水份的标签式的抽象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讲故事,在表演与领悟中让学生轻轻松松领悟寓意。也可以抓住一些意犹未尽的地方,让学生扮演寓言中的角色进行一定的补充,这样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距离,学生对寓言中的艺术形象的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对寓言的理解也就加深。

5.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自编寓言。

寓言的主题往往鲜明而深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主题或话题,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之上自编寓言,可以将方法、观察、思考等连为一体,对学生知识的内化大有帮助。

(四)在寓言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寓言的学习应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遭遇

2.寓言的教学要重视让学生生自己去理解

3.寓言的教学应当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

4.寓言的教学不能偏离育人的目标

四、古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这些古诗时,除对生僻难懂的地方进行适当点拨外,主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学懂古诗,从而形成自学能力。

一、适当进行点拨,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的古诗浅显易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要适当地对作者,对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适当就是抓住“点”来简介,切忌长篇大论,“点”是画龙点睛的意思,“拨”是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诗歌是诗人的心声,是时代的回音,一首诗的产生,总有它的时代背景。因此,学习古诗首先得了解时代背景。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我是这样点拨的,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唐朝皇帝的兄弟,李要篡夺皇位,结果被镇压,李白当时整好在其手下做事,受到牵连,被流放,走到白帝城的地方传来了皇帝的赦免的命令,他非常高兴,随即坐船返回江陵,这首诗表达诗人返回途中的愉悦心情。由于教师的“点”学生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到白帝城,又为什么返回江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喜悦之情。这样适当点拨,使学生很快得就能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利于下面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总结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按照学习步骤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具体方法:首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使用工具书;上网查询资料和与同学、家长、老师及其他的长辈讨论。让他们自己相对独立地通过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询、问大人、从诗书上找等方法解决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选取适当的义项,这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过程:二是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的替换。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要懂得“翠”是新绿色,“上”是飞上,飞翔的意思,进一步用其替换“翠”、“上 ”。

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方法是替换、添加、省略、换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除了替换“翠、上”外,还要用“叫”、“欢唱”替换“鸣”;“青天”用“蔚蓝的天空”替换,进一步用“万里晴空”换位;用“一对”替换“两个”。这样连起来解释就更通顺上口了。

第三步,引导学生找准诗人写的人、事、景及特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草堂周围的景色,顺序是先写树上,再写天上,特点是黄、白、翠青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

第四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直接用一个词语表达;二是间接用某个词语表达;三是暗含在全诗中。引导学生弄懂并能分辨出一首古诗属于哪一种类型,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绝句》就属于第三种类型,只能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领悟古诗的意境。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文言文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鼓励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把握诗中所写事物的整体形象;把握诗人整体的思想感情;把握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概括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上述程序结束后,可以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因为通过教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地教方法,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性认识就不能深化,同时也达不到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

因此还要引导学生概括并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学习技能的意识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古诗方法的自觉性。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刚才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同时强调这就是学习古诗的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的方法要点概括出来。用一定的形式(多媒体更好)出示要点,由学生读,以强化对学习方法的意识。最后告诉学生这种古诗学习方法完全可以在学习其他古诗时使用。学习方法的要点是:

1、理解字、词的意思;

2、弄懂诗句的意思

3、找准诗中所写的事物和特点;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领会古诗的意境。

四、引导学生用掌握的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初步形成古诗学习方法的意识,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悟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运用方法的训练。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最后要引导学生议一议自学古诗的结果,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有效,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会是否准确。对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要给予纠正,对理解模糊的地方,要帮助分析给予点拨。

这种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古诗学法自学古诗,属于模仿学习。当学生经过多次这样的指导训练,反复强化后,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上升为独立学习水平,这时学生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就内化为古诗的自学能力,让理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真正转 化为了技能。

考教师就关注微信公共号17学堂!

考证考编视频课全都有!

小学语文四大名著 篇2

欲阐明“四大名著”改写成课文的立场, 绕不过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编选上, 即学生所读到的作为课文的文本, 教材中作为课文的文本的整体形态是小学语文教材价值观的主要体现。那么课文的价值观应有哪些呢?这是教材编选的首要问题, 这关乎到什么内容可以选入或不能选入, 以何种语言形态选入编成课文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一般而言, 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观应该有哪些呢?我觉得一套小学语文教材价值观至少应该有五个“关注”:言语、母语、文学、史料和教育价值。

言语价值指的是课文应该是言语活动规范性的实用文本。言语活动既包括言语的理解也包括言语的表达;既包括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文辞篇章, 也包括说话和写文辞篇章的过程。由于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各有侧重, 小学语文在言语价值方面应该以规范性为核心, 同时也应该强调其实际生活中言语活动的需要, 即课文应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规范地理解别人的语言文本 (包括别人所说的话语) , 同时也应该有助于学生规范地用语言进行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因此, 课文既要体现书面言语的规范, 也要再现口头言语的规范。诸如苏教版《田园诗情》, 在言语规范性上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可视为言语价值的缺失。当然我们在书面语文本中要注意特殊的口头语的言语价值, 如一些小说中的对话, 这是体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 一般不能作出不恰当的删改。如人教版《慈母情深》中母亲和其同事的对话的删改就无视这一言语价值, 虽然文本成为所谓规范性的“教材”文本了, 但小说的文学言语特征丧失了。

母语价值指的是课文应该体现母语的基本特征和语言传统。作为母语的汉语系统有两翼:现代汉语系统和古代汉语系统。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基本上只在现代汉语系统, 小学六年只有20首左右的古代诗词, 是不能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拥有了古代汉语系统这一翼的。在某种程度上看,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单翼飞行”的。现代汉语系统未形成之前的蒙学教材多为韵语形式, 这体现了汉语 (母语) 音律美的基本特征。李白《静夜思》入选教材不仅因为其写乡愁动人心魄, 带有强烈的民族审美心理, 同时也因其为唐诗声律优美的代表, 虽然用严格的近体诗格律衡量可知其并非为格律诗, 但是著名的唐诗选本和清代流行的蒙学教材《唐诗三百首》都将其归入“五绝”, 所以从另一侧面可知其声律的动人了。现代汉语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区别于古代汉语系统而言的, 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不同:段落、标点和三类助词。即便是古代白话小说, “在创作时原本是不分段落的, 往往一回即一段”, 而现代汉语文本一般是分段落构成的;标点在现代汉语文本中除了具有语法的功能外, 还有情感语义的功能;三类助词指的是不同于古代汉语系统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及语气助词“了、吗、吧”。作为教材中的课文应该体现现代汉语系统在这三个方面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如《黄河的主人》课文, 将原来“一, 二, 三, 四, 五, 六”处的逗号悉数改为顿号, 原来逗号所体现的情感价值没有了, 这就未能关注现代汉语系统的价值。

文学价值指的是课文应该不仅具有规范性、实用性, 还应该具有文学性, 课文最好是一个审美的文学文本。由于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目前仍“纠缠”在一个“语文”体系中, 所以这一价值的关注程度在小学阶段极其微弱, 文学教育被语言教学的功能残酷剥离。当然所有课文不能都用“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要求,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原本极有语言审美性的文学作品肆意“改动”成一个仅仅为了语言规范或儿童能懂的“课文”吧?优美散文《珍珠鸟》的改动便是其中典型的例证。把文学作品改成语言教学所需的“实用文本”而丧失了其文学的基本特征, 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教育的悲哀。

史料价值指的是课文应该成为学习者理解本民族的重要文本。不是说每一篇课文都要体现这一价值观, 而是整套教材所有的课文系连起来要展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群体心理。课文应从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的任何一个角度出发充分地展示其民族特征, 它要有效地体现民族的积极健康优秀的方面, 最大限度地规避民族的丑陋、恶劣、虚假、低俗的方面, 当然, 不回避本民族历史上的“弯道”和错误甚或罪恶, 一个民族只有时刻学会真实地反省才会有“人类”意义上的进步。当然, 我们并不主张在小学阶段通过课文告诉学生关于我们这个民族所有的历史, 这大可不必, 事实上也无法做到, 那么, 我们就应该选择能够凸现民族自信力的历史场景, 用恰当的文本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如《黄河的主人》, 这是一篇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的一个时代群体的民族心理在那个苦难的时代, 我们只有“战天斗地”才能够建设“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当然这一 (课文) 文本价值观在今天看来需要作出新的诠释。从战胜自然到顺应自然。从顺应自然到与自然相拥和谐相处, 从拥抱自然到敬畏自然, 我们在今天可以作出各种角度的诠释, 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当年确实就是斗志昂扬地歌颂着这“与天斗与地斗”的革命浪漫主义。我们不是要孩子在文本中作出对与错的判断, 而是旨在引导孩子通过文本 (课文) 去理解我们这个民族在那一时代的艰辛。

上述四种价值具体到一篇课文中未必均要获得体现, 其实, 甚至也不必要求这四种价值在一个文本中都能获得高分。我们认为落实到具体的文本在其中某一方面获得较高的价值, 其他方面不出现负向价值即能入选课文。但是有一种价值观是必须所有的课文都要获得高分才能入选的, 这就是教育价值。在这一价值观衡量之下, 所获低分者慎入, 负分者坚决杜绝选入成为课文!

教育价值指的是课文要符合学生 (儿童) 接受的特征, 并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健康的情感及心理的养成。教育价值是立足于普通人的正常价值立场, 而不是以英雄圣人的标准成为课文的主体。比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样一个神话在课文中呈现, 并在一般的课堂上被演绎的是对英雄的普罗米修斯“盗火”造福人类的赞颂, 对宙斯主神暴君行为的谴责。然而, 我们是否忽视了正确价值观的问题呢?基本的事实是:在规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时候, 普罗米修斯盗火违反规定契约要不要受到惩罚?宙斯惩罚他是否就是暴君的行为?认同普罗米修斯为英雄是人站在人类受惠的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是否合适呢?这涉及到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价值立场。因此我们在课文中应该作出正确的提示和显现, 否则我们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建构会有不好的引导。

教育价值要关注孩子正常的心理和健康情感的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人总要经历悲欢离合, 一切美好与苦难将在孩子未来的人生中同时存在, 在正常的判断中让孩子获得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情感, 哪怕是毅然接受因自己的错误行为而应得的惩罚。《哪吒闹海》的改编于此说实在不算高明。还原一下哪吒闹海的整个事件, 我们可以知道苏教版《哪吒闹海》前面增写的一段“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 经常兴风作浪, 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 哪吒决定治一治他们, 为百姓出一口气”, 其实是为了凸显哪吒为小英雄歪曲了事实。在《封神演义》中, 哪吒这一形象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顽皮闯祸的孩子, 因为闯了大祸, 所以接受了惩罚。哪吒去东海洗澡是因为天热, 同时不知道自己两件宝贝的威力, 撼动了龙宫, 夜叉出来看竟被他打死, 三太子出来讨说法又被他打死, 闯大祸了!整个事件龙王父子始终站在“理”的一边, 改写之后, 哪吒成为一个为民除害的小英雄的教育性一定比做错了事情要接受应有的惩罚的原型好吗?

教育价值在课文编选时应该成为最后一道“关隘”, 并且是一票否决的价值标准。由教材价值观的五个方面我们来审视“四大名著”选入课文的问题也许就容易做出相对清醒的判断了。

“四大名著”之说具体起于何时恐难考订, 李渔曾在醉畊堂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 曰三国也, 水浒也, 西游与金瓶梅也……”这是明代四部古代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统称为“四大奇书”的提法。晚近现代学者也已有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合称为“明清四大小说”, 而其文学史地位一再提高则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将“明清四大小说”“提高”成“四大名著”是特定时期的文化主流价值观所决定的。新中国建国初期, 文化主流价值观主要是体现农民起义和反封建皇帝的革命性, 这四部小说是极为合适的中国文学的代表。《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着纯正血统 (刘氏) 的汉代农民起义;《水浒传》是完完全全的宋代农民起义;《西游记》有孙悟空把水中、阴间和天上的皇帝统统赶下龙椅的故事;《红楼梦》是一部为封建统治阶级“送葬的挽歌”。任何一种经典的确立都是某一特定时期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考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与解经典化过程, 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对文学经典的接受方式与阅读态度, 就不仅具有文学史的意义, 而且也是勘测社会文化史的重要线索”。应该说, “四大名著”入选课文其史料价值很强。

“四大名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得到大家公认, 其文学价值自然也是极大的。然而文学价值不是仅仅通过内容体现的, 或者是故事情节就能够凸显的, 文学价值必须通过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才能显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是要通过古代白话章回体小说的语言形式体现的, 若语言形式改变了, 只有相同的故事, 那么其文学性或文学价值是无法等同存在的。“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因此,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 用现代白话语体文形式改写“四大名著”之后的文本, 都不能仍然拥有“四大名著”的文学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因此“四大名著”具有的极高的文学价值, 不能递推等同说明经过改写的课文也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 (同样, 所有“青少版”、“改写版”也无法拥有“四大名著”原本的文学价值。) 因为这两者之间作为文学文本来考察, 唯一相同的只是故事情节, 而改写者似乎也从未署上姓名, 因此不能把曹雪芹他们所创造的文学价值成就落到一个个“无名氏”的头上。由此来看, 把“四大名著”原文选入教材其文学价值较高, 而修改成现代白话文本成为课文, 其文学价值是否同样也很高还无从判断。

由此, 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经过改写的“四大名著”的文本的言语价值因为作者创作水平的高低很难作出判定, 同时, 经过改写的“四大名著”课文的母语价值是不存在的。因为, 以明清白话文的语体形式出现才是母语在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艺术史上的价值体现, 否则仅仅从情节的动人程度的相同就可以说是具有同样的母语价值, 那是不符合小说艺术性评价标准的。

即使在情节的选择上我们也要尽量有效规避现在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基本价值观中错误的方面。如《林冲棒打洪教头》, 在主题的选择上固然是对的, 要学生接受“虚心谦让使人成功, 嚣张无礼使人失败”的道理, 但是在细节上没有能够规避柴进用钱贿赂解差开枷的问题。

若诸如柴进私开刑具尚有林冲被冤枉这样的背景而被弱化了的话, 而整个一部《水浒传》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在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时候其教育价值绝对是负值!并且也非所有上梁山的好汉都是被腐败的官府逼迫, 如石秀、杨雄、时迁等完全就是犯罪之后逃亡梁山者。《三国演义》中的“虚伪”, 《西游记》中“官场哲学”的恶俗体现均不能获得正值的教育价值,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实在无法让一位小学生去理解, 在儿童特征的衡量下也是无法获得正值的。承认“四大名著”是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 不能成为一定要将其选入教材的理由, 何况在教育价值的评判中, “四大名著”只能获得负分的最后“关口”。我认为“四大名著”不能改写选入课文, 并且决不能整本成为教育内容作为课外阅读的必选部分。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经典名著;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教育中,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真正有潜力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积淀,还要有厚重的人文积累,有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胸襟和情怀,这些情感培养单单通过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语文教学要将经典名著渗透进学生的生命中。

一、经典名著教学的意义

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名著,传承着祖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古典名著教学也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实施单纯的文本阅读,而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促使其带有文学鉴赏意味地实现对古典名著的阅读与理解。

以《草船借箭》为例,虽然它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所改写的,但伴随着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次修订却依然存在,可见其经典性,不仅仅代表了《三国演义》,也代表了古典名著这一类文学作品。由此可见,语文教材的编订意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我国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同时更应激发起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1.让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

很长一段时间,“阅读”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而言近乎成为了一项奢侈的活动,这也是常常被中国家长和学校所忽略的。有报告指出,一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将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培养阅读能力上。在欧美国家,阅读占到幼儿园及小学课程的60%~80%,睡前亲子阅读、假日聚会阅读更是孩子们成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欧美国家的学校、家庭、图书出版机构、媒体及政府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了积极、和谐的阅读环境和良好的阅读风气。而在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

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和亟待改善的成长问题,而这亦是此次语文改革的重要缘由之一。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阅读不仅能够增长见闻、丰富知识,还能够有效强化审题速度和写作水平,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看来,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阅读能够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改善人类的思维习惯,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诵读经典名著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优秀的品格和修养,让那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终日埋没在考试习题中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借鉴他人的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厚重。

2.鼓励学生尽量诵读原著

要支持并鼓励学生读原著,原著就好像原汁原味的面包,各种改编版的著作就好像被人嚼过的面包,原著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改编版的著作体现的是改编者的思想,读原著才能更好地吸收作品的营养,能更好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原著是一种内涵精微、信息量巨大的表意符号。可以让人联想和想象的曼妙世界,传达丰富情感和艺术形象。一旦沉浸其中,就会反复阅读,吟咏品味,吸纳精华,和作者产生共鸣。

3.增加对国学经典的诵读

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回归人文传统。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取决于阅读的力量。古人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教育家朱永新提倡学生应坚持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还有专家强调学生应有最真实的原生态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今后将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小学阶段,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通过熟读成诵,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通过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让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更好地掌握古典名著知识,从而提高鉴赏与阅读的能力。比如,在故事情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阅读与学习,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草船借箭的过程从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视的动画演示,从而更加形象、生动、直接地将“连船、调转船头、两面受箭”等描写展现于学生面前,加深其理解,进而帮助其将这些看似简单地问题提升到对诸葛亮层层设伏、层层惊险的神机妙算的故事情节之中,剖析人物形象,深化教学主题。同时,在视频或动画的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对课文描写的精度,提升其阅读理解的速度,丰富其详细那个空间,引导其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5.重视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并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在《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并从中掌握人物的特点,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提升其语文能力。例如,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此段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曹操、刘备等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对课文着重赞扬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深入的了解与掌握。而课文中对周瑜形象的描写仅限于“心胸狭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的描写以及相关史料,来激发学生对周瑜形象的深入了解,并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在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同时,引导其走出教材、走进原著,更加全面地了解名著中的人物性格,深入掌握文章内容,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全面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伟.将文学名著引入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30):11.

[2]吕沙东.外国文学经典解读与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5(03):46-49.

小学语文四大名著 篇4

摘要:笔者以新课程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小学生阅读心理特征为理论依据,对名著导读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该课题从名著导读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在对小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探究中,想为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提供借鉴,从而能真正将“名著导读”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名著导读;阅读方法;实施策略

一、遵循规律,选择推荐合适的名著

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可能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同时过渡性、闭锁性、向师性又是这个时期小学生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存在种种不足。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名著。

教师在名著导读中要结合教学大纲推荐一些优秀书目。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吸收领会的名著,如《西游记》《汤姆索娅历险记》《爱的教育》等。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去阅读、欣赏和品味。

1.师生共同参与,选择恰当合理的阅读计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确定阅读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参与阅读计划的制定,合理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语文教学大纲中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其次由教师推荐自己认为最值得阅读的名著书目,再次由学生自荐最喜欢阅读的名著书目,最后由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名著导读书目。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自然就拥有了对名著阅读的介绍权、推荐权和帮助学生选择权,但是最终选择权和确定权在于学生自己。

2.阅读由浅入深,采用循序渐进的阅读步骤

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计划实施的初期,按照小学生的年级特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握好阅读材料的难易度、阅读进程的速度、阅读面的广度。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必须选择适合自身阅读能力的阅读材料,才能达到文学名著阅读的目的。教师一开始可以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或者向学生推荐名著的学生读本,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便能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慢慢地适应并喜爱上名著。

3.习惯逐步培养,确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及进度

文学名著阅读的初级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阅读速度不宜太快,盲目冒进影响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在月初与学生商定利用课间、午间、自习课的空闲时间,每日根据能力大小读10至20页名著,把计划页数与实际页数按日期一日一清地填好,一个月下来几百页的文学名著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养成良好的阅渎习惯,达到阅读的目标。

二、以点带面,唤起阅读整体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学生一旦对语文阅读这一科目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国评书就是很能激发兴趣的,每次故事说到关键处就刹住,引得人们不断地去听。我们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也可以借鉴此方法:以点带面,用部分唤起阅读整体的欲望。

1.展示丰富的图片资料

名著一般都较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投其所好,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走近名著。电脑电视是直观的形象刺激,利于学生放松心境。在前一段的实习期间,我有幸听到了小学高年级一堂名著导读课,这堂课并不是公开课,但这位老师也准备地很仔细,在多媒体室实施其教学,把雨果思想简介以及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建筑的图片等相关资料下载,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纷纷举手问《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是讲什么的,好不好看,这位老师于是趁机向他们介绍这两本书,布置学生利用五一长假阅读它们,并布置写读后感。

2.观摩优秀的电影片段

用电影片段也可以很好地激起阅读兴趣。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处于一座荒岛,赤脚艰难地走在水中,脚烂了,鲜血从红肿的腿脚上流出来。主人公咬着牙,脱下上衣,把它撕开,包裹在脚上,拄着棍子继续前行。主人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出现这一幕呢?学生都很想知道。这时候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3.穿插多彩的成语俗语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晨会课、或阅读课期间,可以与大家分享与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四大名著 篇5

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四大

名著知识练习题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暇”指的是()。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

出自《红楼梦》中人物()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

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

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这部作品是《》。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

舌战群儒。、。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

七擒:北拒: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

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

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

21,《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三国演义》。

22,“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

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名)之口。

23,《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24,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5,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故事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

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26,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27,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28,你在阅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答案:1,曹雪芹 2,(1)鲁智深(2)曹操 3,林黛玉贾宝玉4,林黛玉 5,赤壁之战失街

亭 6,吴用 智取生辰纲 7,林教头 曹操 8,吴用 水浒传 9,武松 10,关羽大意失荆州(温

酒斩华雄)11,青梅煮酒论英雄 12,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等 13,六出祈山、东和

孙吴、收取东川西川、七擒孟获、北拒曹魏、摆设八阵图。14,C 15,大闹天空 16,示例:

(1)武松打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2)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17,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空(或与各种恶势力坚决斗争的精神,如三大白骨精)18,三国演义

19,红楼梦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21,章回 22,曹操23,孙

悟空。24,赤壁之战。25,略。26,(1)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2)义盖云天,关羽私

放曹。(3)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27,略。28,如:写读书笔记,即将读书的独特感受及时记入笔记;通过读书报告会、辩论

会等方式与同学之间交流;尝试对名著进行再创作。

语文复习

2010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 篇6

一、*《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1、《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锲斯为九至十三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叫作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

2、《爱的教育》全书100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个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为中心。

3、《爱的教育》中,老师讲的故事,大概可以分为爱国故事和美德故事两类。爱国故事包括《少年爱国者》

《少年侦探》《少年鼓手》三篇。

二、《繁星》、《春水》:母爱

·童真·

自然

1、冰心,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爱的哲学”著称。

2、《繁星》

《春水》

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1、《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作者是伊索2根据要求,写出《伊索寓言》中的相关故事。

(1)影射当时社会现实:

①揭示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例如《狼和小羊》、《狼和鸡》。②表示穷人对为富不仁的不满,例如《赫刺克勒斯和财

神》。

(2)表示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①告诉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的,例如《农夫和蛇》。②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例如《狐狸和山羊》。③说明任何事都有自尊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例如《乌龟和老鹰》。④嘲笑吹牛皮说大话的,例如《蚯蚓和狐狸》。⑤讽刺好逸恶劳的,例如《蚂蚁和蝉》。⑥批评贪得无厌的,例如《骆驼和宙斯》(《鼹鼠》)。

四、《童年》:在苦难中长大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生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2、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贪婪、吝啬、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情“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五、*《鲁兵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1、18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宾孙漂流记》

。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2《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事鲁宾孙上当,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矩无束的生活,显示了一个硬男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英雄。

3、《鲁宾孙漂流记》的主要部分就是主人公在荒岛生活的记述。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成为一个忠实的奴仆。

六、《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1、昆虫学家法布尔毕其一生观察研究昆虫,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其中的《昆虫记》(又叫做《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衣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蛇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物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七、《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已经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阿长与<三海经>

》等。

2、《午唱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唔唱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八、《骆驼祥子》

: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1、《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故事。

2、《骆驼祥子》一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一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战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3、《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全身瘫痪泼拉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九、《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1、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全身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其后,他又开始了另一部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就与世长辞了。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擦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十、*《西游记》

: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明(朝代)的吴承恩。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除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三

打白骨精、三届芭蕉扇、真假美猴王、大闹天宫等清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道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到达龙宫索取定海神针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而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3、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和美猴王,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爱憎分明、幽默、桀骜不驯,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他好吃懒做、耍小聪明、说谎、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另一方面,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淳朴憨厚。

十一、《海底两万里》

:科学与幻想之旅

1、《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第三部是《神秘岛》。

2、《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十二、《名人传》

: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

2、《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过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三为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他们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琦具有的独特家长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死朵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这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十三、《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2、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则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3、林冲和武松同是《水浒》浓墨重彩之人,也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绰号豹子头的林冲曾是东京八万禁军教头,一直安分守己、循规韬矩,后来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最后火烧草料场,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而武松是下次侠义之士。他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抱。因此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4、《水浒》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先讲单个英雄人物的的故事,然后海纳百川,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坐享失败。

5、《水浒》中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所用的武器是两把板斧,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6、鲁智深绰号花和尚。他在渭州扫拳打死镇关西,在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

7、《水浒》中吴用绰号智多星,他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岗智取了生辰纲。

8、梁山泊中三员女将的名字及绰号分别是:①名字:扈大娘

绰号:一丈青②名字:孙二娘

绰号:母夜叉③名字:顾大嫂

绰号:母大虫

十四、《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1、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20实际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2、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细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

十五、《培根随便》: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1、“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作者就被马克思成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英国思想家培根。2、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树。

十六、《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理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2、《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3、《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十七、《简·爱》:人生最求的二重奏

1《简·爱》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2、《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感情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的尊敬和爱恋。

小学语文四大名著 篇7

一、涵泳阅读, 发掘语言魅力

在电视传媒如此普及的今天, 这些课文的内容早已被编导们搬上了荧屏, 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吸引力——甚至可以说它的吸引力远远不如一集电视剧来得强烈和直接。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中来呢。我采用了反复涵泳式的阅读和动作如情入境的阅读,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猴王出世》这一课时, 我在课件中“把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 草木, () 涧泉, () 山花, () 树果;与狼虫为 (伴) , 虎豹为 (群) , 獐鹿为 (友) , 猕猿为 (亲) ; (夜) 宿石崖之下, (朝) 游峰洞之中。”把文中的词有意隐去, 让学生从课文中把它们补出, 或是把重点字通过颜色把他们突出, 在通过多次朗读中 (尤其是标出的重点字) , 学生体会了名著经典的语言的凝练简洁, 形式的对仗铿锵, 意义的准确传神。

又如在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段落, 我让学生用圈圈出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 用短横线划出老虎的动作, 然后同桌分角色互读,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 作者为何把老虎写得那么凶猛, 原来是衬托出武松的英勇。阅读再次扩展开去, 文中为何用那么多的笔墨写武松喝酒, 为何两次写落日, 也是在反衬武松的英雄形象, 为后面武松打虎埋下伏笔。课堂教学也较轻松地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吸收祖国的语言文化遗产,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思辨阅读, 走进文化内涵

在教学古典名著改编的课文时, 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 这些作品到底从哪些方面让人越品越香, 越品越有意蕴。难道仅仅是只有语言的魅力?还有没有文化的神韵?于是我抽空也阅读经典名著, 阅读有关评论经典名著的书籍, 渐渐地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我从《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介绍入课, 告诉学生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 无论是专家还是平民, 都爱都这本书,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说这是一本谋略的书, 一本智慧的书, 一本人事的书, 一本天文的书, 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可以获得这样的感受。经过这样一介绍, 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刻调动了起来。然后我提出问题, 认真读读课文, 在文中圈圈划划, 请你说出文中“谁谋谁?”, 最终谁谋算成功?学生读后交流, 纷纷发言, 说先是周瑜谋诸葛亮, 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想谋害他于死地, 然后是诸葛亮谋周瑜, 谋曹操, 曹操也谋周瑜和诸葛亮, 最终是诸葛亮谋算成功, 因为他谋对了周瑜部下鲁肃忠厚老实, 谋对了三天后有大雾, 谋对了曹操不敢派兵迎战会放箭, 正是彼此的“谋”, 让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这是彼此的“谋”, 才使诸葛亮告诉鲁肃不要把他的计划告诉周瑜, 正是这些“谋”, 让诸葛亮“神机妙算”, 让诸葛亮在船里笑得潇洒自如。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从篇课文中去寻找诸葛亮的“智慧”之所在, 去探秘诸葛亮的“人事”之道。就这样, 我通过“谋略”, “智慧”“人事”三个关键词语把学生引向了《三国演义》的文化的领悟之路。

三、拓展阅读, 引向大书世界

石如军老师说:“在对经典作品的教学阅读中, 如果对文本的感悟脱离原著, 忽视其作为“节选”的特性, 会走入“教教材”的误区!”因此我们在进行古典名著阅读教学时, 我们最终的落脚点要把学生引入原著。于是, 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拓展阅读。

一是利用课外时间把改编的课文与原著中的篇章进行对比读。

二是把课本的内容进行延伸读, 如读了《景阳冈》后, 武松打死了老虎, 后来故事又是怎样了, 石猴称了王, 故事又是怎样发展, 引导学生读下一篇。

三是向学生推荐读。因为原著语言有很多生字, 对小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 有了阅读障碍, 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此, 我便向学生推荐少儿版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 并告诉他, 以后对于原著一定要读, 并且多读。

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 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对于古典名著选编的课文教学, 只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努力, 不断探索, 不断改进, 通过从古典文学里选编的课文的“一扇窗”教学, 学生是含得住语言魅力的“千秋雪”, 通过在古典文学中节选文本的“一扇门”的指引, 学生将会踏上精神文化的“万里船”的旅途。

参考文献

[1]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

小学语文四大名著 篇8

一、深入研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准确解读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每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也无不受到所处时代的深刻影响。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离不开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名著的节选部分由于篇幅所限,用来揭示历史背景的笔墨通常比较有限。如《晏子使楚》中开篇一句“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将相和》中“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更简单的如《草船借箭》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景阳冈》中“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深入好历史背景呢?

(一)品析节选部分介绍背景的词句。

如《晏子使楚》中的开头一句:“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看似简洁,传递出来的信息却非常丰富。众所周知,“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你攻我伐,“春秋五霸”先后诞生。在这样一个混乱时代,外交官频繁出使,奔走于各国之间。这是时代的大背景。

而后半句“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更值得揣摩。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这句话的:

向学生提问:“晏子的口才的确无可争议,凭他的才能,他很好的维护国家的权益和尊严。不过,我还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弱国无外交。’光凭口才是无法真正维护国家权益和尊严的,国家之间外交讲的是实力。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你赞成那个观点?”

此问题一抛,一石激起前层浪。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认识到外交官的才能固然重要,而国家之间实力则更重要,仅靠外交官的才能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由此,再回头来看“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就会明白其中的意味深长:晏子最终受到礼遇,除了本人的外交才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对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就又得到了提升,看待这个历史问题也就能够更全面,更准确些。

与《晏子使楚》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将相和》中对与历史背景的交代:“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只有理解“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个背景,才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赵国和秦国在外交斗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赵王及其他官员的懦弱退让;蔺相如力挽狂澜形象的高大。

(二)紧密联系原著。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明明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动静,鲁肃也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如诸葛亮向他借船之类的,他为何不向周瑜汇报,反而私自帮助诸葛亮实现了借箭的计划?”

经过讨论,一些学生认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心看诸葛亮计谋失败而获罪。一些学生认为他比较守信用,因为他答应了诸葛亮不告诉周瑜真相,他不能言而无信。一些学生说,鲁肃不赞同周瑜这种做法,而比较同情诸葛亮的遭遇。一些学生认为,鲁肃和诸葛亮是私底下的好朋友。

这些观点体现学生了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的确是忠厚老实、慷慨大方、有“长着风范”。那么是否认为这个问题就可以到此为止,下结论了呢?

仔细一想,似乎还有发掘的空间。比如鲁肃是否一贯都是忠厚老实呢?《单刀赴会》不是他为除去关羽而亲手导演的吗?只不过最后失败了,反而成全了关羽的美名。鲁肃是否真的是诸葛亮的朋友呢?是否就仅仅是以上原因,才让他选择了帮助诸葛亮?

要解开这个结,要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要从《三国演义》原著中找答案。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不战而降荆州,一时气势极盛。在刘备奔逃于江陵之际,曹操的“会猎于荆襄”的檄文也传到了孙权手中。江东人心浮动,孙权害怕曹操消灭了刘备后,又跨江而来,毁了自己三世基业。却又不敢现在就翻脸,公开对抗曹操。紧要关头,主战的鲁肃请命出使荆州,游说刘备,带回诸葛亮,制定了“联刘抗曹”的战略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到了周瑜军中担任军师,诸葛亮也就成了刘备的全权代表。试想,如果让周瑜定了诸葛亮的罪。乃至军法从事,杀害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先前定下的国家战略也就落空,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东吴极为不利。鲁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屡次劝谏周瑜不要对诸葛亮动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肃还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要让学生准确认识鲁肃的形象,应该说,离不开对原著的分析。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解读

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也能起到非常好的帮助解读的作用。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剪辑来体会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谈笑自若”的场面,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诸葛亮“运筹帷幄”、“镇静自若”,曹操的“疑心重重”、“追悔莫及”,周瑜的“嫉贤妒能”、“自叹弗如”。

在上《晏子使楚》、《将相和》等课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用读和演的方式来加深对文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在学习《猴王出世》时,亦可找出《西游记》剧本或视频片段来进行比较阅读,是学生能够读懂原文比较深涩的语言。

上一篇:卫生监督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石膏几何体、静物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