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腐败(精选9篇)
GDP与腐败 篇1
很容易进行国际比较:你找到透明国际或反腐国际的腐败指数,查阅中国的排序,然后再收集一些与中国排序相当的其他国家的腐败资料,自己估算,例如拉美国家的腐败系数。最后,应用于中国。这套方法,是数据不详时的标准估算方法——不论是社会学还是经济学。此外,根据王晓鲁的灰色收入研究,2009年灰色收入可能高达9万亿。假设“灰色”与“腐败”可比,则这一收入约占GDP的30%,这与上述估算是殊途同归(一致的)吧。再从个案推测,一个铁道部长的私人集团,已涉及腐败资金两千亿。每年我们有多少这样的腐败案,已曝光和更多没有曝光的?你自己推测吧。三万亿?这是下限,上限,若遵循王晓鲁灰色估算,应在九万亿的水平。即便如此,九万亿也不过养活了几十位铁道部长这样的腐败集团。以往双规的部级官员大约已接近这一数目了。况且,这是名义GDP的构成,若以今年上半年的统计为据,到年底中国的名义GDP可达四十万亿元。腐败,其实贡献了相当大部分的通胀率。这才是中国特色,却很少人注意。我列举的那位小包工头的故事,5万元的施工款,在支票上居然变成了50万元,其中只有5万元是真实GDP,其余的呢?当然是名义GDP当中的政府开支,也就是通胀因素。再具体一些吧,借助于米塞斯的同类描写,这45万元新增钞票是这样投放的:首先,小包工头从银行兑换那张50万元支票,将其中5万元用于发放自己工人的工资和他自己的利润(2万元)。其次,他将45万元赃款返还给那位官员,于是那位官员在他的党羽之间分配,这些新增加的钞票于是首先被这群腐败官员用于私人消费品的购买,但真实GDP并没有增加,所以,这些腐败官员的花销,挤占了一部分真实消费品,等价的表示就是消费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最后,穷人,如果没有穷到连工资收入都没有,月底领取自己的工资,扣税之后,用于生活开支的时候,发现物价早已上升了,因为新钞票是最后流通到他们手里的。这样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只有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才当作常识呢?
GDP与腐败 篇2
1.1 定义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 中文即国内生产总值, 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的核心指标,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季度或一年)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1.2 核算
GDP是当前世界各国衡量总产出的最主要指标。目前, GDP已经形成比较确定的核算指标和核算方法, 其具体衡量方法有三种:即增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3 缺陷
总的来讲,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 宏观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重要指标, 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其一, 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总量的所有指标;其二, 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状况, 主要是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和公平指标;其三, GDP只考虑当代人的收益最大化, 没有考虑长远的收益最大化 (代际均衡) , 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 要全面客观地看待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 在强调它的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要看到它的缺陷。
2 绿色GDP的定义、核算、现状
2.1 定义
绿色GDP, 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 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 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 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负面效应越低, 反之亦然。
2.2 核算
目前, 绿色GDP也有三种核算方法:其一, 从生产角度看, 是国内生产净值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公式为:绿色GDP=总产出-中间投入价值-固定资本消耗-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其二, 从收入角度看, 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公式为: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其三, 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看, 是消费、净出口和所有资产上的净投资之和。公式为:绿色GDP=最终消费+净投资+净出口-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
不过, 无论什么方法, 都是在GDP上考虑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社会综合成本之后的净值。因此, 绿色GDP应该是剔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创造的真正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总公式应为:绿色GDP=GDP-资源成本 (资源损耗、恢复费用) -环境成本 (环境退化损失、恢复费用) -社会综合成本 (环境损害预防费用、因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核算的部分) 。
2.3 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就开始研究和推广绿色GDP, 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近年来, 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绿色GDP核算的研究。但是, 由于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目前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以, 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 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没有登上国家政府的“大雅之堂”, 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 认识不够;其二, 技术难度大;其三, 制度空白。当前, 我国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数据发布制度, 与绿色GDP核算理论相关的环境法规不够完善;与绿色GDP核算有关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不够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实施不力等。
3 GDP与绿色GDP的比较分析
3.1 相同点
与绿色GDP相比, 两者有共同点:其一, 都是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 反映出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其二, 都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依据;其三, 都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四, 都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以此衡量一个国家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的比例。
3.2 不同点
其一, 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 如反映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综合成本以及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其二, 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 如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维持、就业保障、居民住房等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其三, 绿色GDP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 如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其四, 绿色GDP能更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如环境损失和环境改善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4 绿色GDP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
由于绿色GDP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自觉行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 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具体体现在:其一, 绿色GDP是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的需要;其二, 绿色GDP是创新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需要;其三, 绿色GDP是吸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其四, 绿色GDP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左玉辉.法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 (2009重印) .
不可估算的腐败GDP 篇3
最近听闻“金岩石艳遇事件”,这让人想起“郎咸平教授采访郭美美”的旧事,还有邹恒甫在北大“抓奸”的往事,实在让我“艳羡”不已。但是,这些事件背后似乎都夹杂着某种利益纠纷,也有某种刻意渲染,无疑反映出当代中国经济学者的思想困顿。
中国人爱谈钱,所以经济学者比其他学科的学者容易获取公众关注,动辄开坛收费,成为媒体焦点,从而名利双收。
早几年,这些经济学者尚能搞社会调查,针对时弊讲出某些道理。可惜,一旦他们在某个观点上获得认可,就越来越刻意夸张反复宣传同个话题,制造噱头,渲染广告效应,导致自己的观点失去学术价值。反观西方的经济学家多为穷书生,即使是经济学诺奖获得者出场讲演也不过几千美元费用,更没有成百上千的听众。
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今中国经济学学者所学大多是西方经济理论,面对中国经济模式这个“异类”只能没话找话说,蒙对了或说瞎话都无法找第三方论证,因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种违反西方经济理论的存在。
中国的GDP和西方国家GDP的可比性不高,橘子和苹果相比没有意义,某些学者硬是去比较,如瞎子摸象,逐步失去听众。近两年网络上经济问题讨论的读者越来越少,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金岩石说北京没有“30万一平方”的房价不合理,大家也许并不感到惊讶,这种充满各类“腐败叠加效应”的价格到处都是。一个为了特权利益而设立的制度不产生这类高价才令人奇怪。虽说中国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私有经济”的民企,但这些企业离不开国企主导的市场大环境,更无法摆脱各类“腐败成本”影响。
可以肯定,中国的经济模式可以用一个公式归纳:腐败±反腐=中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循环不断,任何以西方理论为根据的经济分析都是自作聪明。
有人问:中国GDP中有多少腐败的成分?这个科目,在统计局的统计中肯定没有。GDP是国民生产总值,是个经济指标,它是不问政治成分的。
腐败主要表现为高档消费与权钱交易。这类消费与权钱交易都是GDP。所以,腐败也能增加GDP。如今还有人高唱“提高消费,促进发展”,这在当今语境中无疑造成社会舆论误导。
腐败形式是多样的,有直接或间接的请客送礼、权钱交易等。其中,直接请客送礼的总金额自然拉动了等额消费,这消费是GDP。间接的请客送礼,除了请客送礼的金额外,还得加上请托人的费用,这种消费也是GDP。比如,过去武汉刀鱼2000元一斤,如今不到400元一斤,显然那2000元中包含了公款消费回扣。羊毛出在羊身上,贪腐成本必然打入项目成本,权钱交易的总额自然也是交易,所以也是GDP。
腐败还催生出许多行业,比如各种高档消费场所,北京的“天上人间”等,催生出诸如三陪女郎、公关小姐等专业人士,催生出各种有背景资源的中介公司、中介人等,专门从事“了难、搞定”事务。加上各类假中药、假名牌、假服务、假理财产品、假教育、买官卖官、数字参水等,中国GDP就是个“腐败泡沫”。
腐败消费与权钱交易的总值、腐败实体的经营总值、腐败文化的经营总值,在中国,这三者加起来的总和是多少?那么,中国腐败的GDP就应该是多少。
当然,还催生出腐败文化。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事先做人”,这“做人”就是平时得多跟有权势、有资源、有背景的人请客送礼,多溜须拍马,表现大方,建立感情。到“做事”的时候,就有机会搞腐败,从而捞取好处。这些文化思想,古典书籍如《厚黑学》、《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现代官场腐败小说更是多不胜数。
腐败与反腐败问题(范文) 篇4
关于腐败的概念,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败的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当某个群体感到其核心利益在正式政治体系内被忽视或被认为是非法之时,这一群体的成员就会被吸引到那些获取影响的非正式渠道中去,而这些渠道又往往以腐败的形式表现出来。
为何官多,何以成患?
“官多”和中国几千年一贯制的“官本位”、“重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一旦拥有了官位,往往就有了掌握其他社会资源的可能,故容易吸引人们趋之若鹜。今天“得官”是五花八门,虽然有比较正规和正派的“考而优则仕”、“绩而优则仕”,但也有任人唯亲的“血而优则仕”、玩弄权术的“术而优则仕”和巴结上级的“诌而优则仕”、还有赤裸裸的买官卖官的“钱而多则仕”。买官卖官似已成为官场痼疾,它将上下级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一手交钱,一手交官”。这自然意味着“权力”在迫不及待的要求“变现”。有识者不无悲哀地评论说,屡见不鲜的卖官事件可以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可以腐化到什么程度。当局者强词夺理“贫有道,贪亦有道。”但权力本是天下公器,岂容个人用来为一己之私!且贪污所得也无非是民脂民膏。所以,不论其贪是“有道”还是“无道”,“贪”这件事本身就是不正当的,就是罪行。因为他设计把并非应归自家所有的掠入自家囊中。当官者的腐败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
掌握权力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谋取私利的腐败问题,一直是民众至为关心和愤慨的问题。虽然对贪官污吏的惩治不绝于耳,但社会上的腐败问题依然严重。如此我们不应努力从制度上考虑怎样防范这样窃夺公器和公财的“梁上君子”吗?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反腐经验,尤其是市场经济等制度先行发展的地区,就说离内地最近的香港、台湾。
香港商业文化发展较早较盛,一度也出现过严重的权钱交易、贿赂收买等腐败现象,但毕竟法律制度比较严密周全,尤其是声名赫赫的专门机构廉政公署成立后,依法处理了一些大案要案,吏治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官员比较自律,因为他们知道始终有法律和舆论的力量在盯紧他们,而由于在市场经济的法制制度也比较健全,对公司企业也有相当有力的监管。另外在文官系统又有一整套长期形成的严密考试、选拔、任免和监督制度,通过金钱来直接获取内部的任免和提升也就相当难下手。台湾08年连续爆出一系列涉及陈水扁“第一家族”的弊案,反映出当局者严重的品格和公信力危机,这固然说明民选的权力也难免被玩弄乃至贪渎,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发现和推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恰恰也还是民主的制度在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些弊案诸如内部交易、收受礼券、假发票报销、家人揩公家之油等,这些事情都是以权谋私,是权利的僭越,也都被民意机构代表的在野党紧紧地盯住。陈水扁也许还可利用他掌握的地区最高权力而暗中干扰司法,但他绝不可能是他免受批评、免受舆论抨击和司法介入,甚至他反复道歉、屡做谦卑态而仍被穷追猛打,这的确使我们看到了制度反腐的某种基本希望,乃至鼓舞人心。
香港的经验主要在法制,台湾的经验主要在民主。当然,这都需要一种自由公开的舆论环境和民间社会的组织力量。港台属于中国,从民族国家来说属于一家,故他们的经验应当说更为切合大陆,至少没有什么不可学的“国民性”障碍。我认为,“一国两制”的原则并不是消极隔离的,还是可以积极互动的。那么,在最牵动社会民心的反腐败问题上,也有理由开始一种积极的制度借鉴和互动。
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 篇5
朱 磊
腐败现象伴随着政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一直困扰着政治社会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杜绝腐败。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腐败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的一大治理难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人类为了反腐败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依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处在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国家,腐败的危害尤为突出,治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研究腐败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俄罗斯腐败问题的重要性
俄罗斯腐败问题由来已久,自从苏联时期就大量存在,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以后,这个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自苏联解体、俄罗斯走上市场经济道路以来,腐败问题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严重影响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一大“毒瘤”。腐败无处不在,给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公民对国家政权机关已经失去信心。腐败和其他犯罪有紧密的关系,相互作用,使俄罗斯的腐败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可以说,腐败的蔓延正严重威胁着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也给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带来剧烈震荡。因此,如何科学而全面地认识俄罗斯腐败现象,如何寻找更加有效的防范与打击腐败犯罪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1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俄罗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均加强了对腐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反腐败实践探索,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措施,但目前俄罗斯的反腐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因此,以俄罗斯腐败犯罪为研究对象,从腐败问题的历史渊源、犯罪成因、犯罪特点、危害性及发展趋势等切入点着手,梳理俄罗斯腐败犯罪的大致脉络,将重点放在俄罗斯政府如何治理腐败犯罪这个问题上,这对中国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滋生了大量的腐败现象。目前,腐败遍布各行各业,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到教育、卫生、体育、学术领域,腐败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案要案频发、大批省部级高官相继涉案等现象时刻提醒我们,反腐败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对俄罗斯腐败及反腐败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如何应对腐败提供参考,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腐败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以介绍西方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反腐败经验为主到剖析中国特殊的腐败问题本土化研究为主的转变,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和扩展。1990年王沪宁与竺乾威联合编译的《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将国 2 外关于腐败的各种理论流派、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介绍到国内的书籍,极大地启迪了国人的思维;王沪宁的《反腐败——中国的实验》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具有学术性的反腐败专著。笔者于2011年8月25日在中国知网(CNKI)以“腐败”为题名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是,有以此为题的相关记录共34097条,这表明我国学者对腐败问题的研究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而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笔者继续以“俄罗斯腐败”为题名进行检索时,与之相关的记录仅有33条,且其中有32条全部发表于2000年以后,研究的大多是普京执政以后的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涉及叶利钦执政时期的文章仅有一篇《俄罗斯宣布:向腐败开战》,且这根本算不上是一篇学术论文。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俄罗斯2000年以前的腐败问题研究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无任何学术成果的阶段。2000年以后发表的与俄罗斯腐败问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文章中,很多内容雷同、论点相似,大部分都以陈述事实为主,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分析。专著方面,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著述。笔者仅知道2006年问世的一部社会史专著《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中,黄立茀研究员对苏联官僚主义与干部腐败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截止到2011年8月25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尚未找到一篇以俄罗斯腐败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博士、硕士论文,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查到吕静的一篇硕士论文涉及2000—2008年的俄罗斯腐败问题研究。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对俄罗 3 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深度、广度上都远不能与同期的欧美国家及俄罗斯学术界相比,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些含糊不清的概念和现象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澄清,如此重要的课题亟待国内学者的重视。
综观上述材料,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
1.俄罗斯腐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戴隆斌在《俄罗斯腐败的特点及其原因》一书中概述了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的腐败状况,并指出了俄腐败具有如下特点:(1)腐败范围广,层次深,几乎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腐败程度深,总体呈现长期严重腐败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势头;(3)腐败手段多种多样,且不断翻新,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4)腐败数额的多寡与城市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5)呈现公开化的特点,往往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相勾结。作者将俄腐败的原因归结为:(1)转轨期间的过渡性质;(2)政府反腐不力,反腐制度建设不完善:(3)腐败的惯性作用和个人利益的驱动。
戴隆斌在另一篇论文《俄罗斯的腐败及其后果评析》中指出,苏联解体后,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感觉到俄腐败现象的存在。俄腐败的主要类型有贪污型、互惠型、勒索型。俄腐败问题给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政府公信度降低,老百姓对政府官员不信任;国有财产大量流失;恶化投资环境,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并产生大量资金外流,严重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发 4 展;败坏了俄当前的社会风气,社会犯罪猖獗,严重影响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徐向梅在其编译的一篇文章《最大的犯罪——腐败威胁着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中提到,俄每年至少要揭露出2000起官员收受贿赂事件,但这还只是冰山的一角。石油与酿酒行业中的腐败、金融与外汇领域的腐败、司法部门与军队中的腐败等都非常严重,而且俄反腐败斗争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很多,困难重重。
2.俄罗斯政府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杨斌在《普京对私有化腐败的打击与俄罗斯经济复苏》一文中指出,普京执政后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特别是惩治私有化过程中的严重腐败,采取措施打击金融寡头的违法掠夺,促使俄罗斯长期萧条后出现了经济复苏。从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俄罗斯新型权贵寡头崛起的过程可看到,前苏联党政官僚和企业经理的蜕变,还有西方产权理论和改革药方的误导,是私有化中滋生严重腐败的重要原因,普京惩治腐败未能解决深层次矛盾,未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走向充满变数。庞大鹏和金哲在《俄罗斯的“反腐败国家计划”》一文中认为,当前俄罗斯反腐败的基本特点是普京执政团队将反腐败定位为一项国家计划,这表明反腐败的政治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否可以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更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能顺利进行。反腐败问题既然已经成为俄罗斯政治中的系统性政治难题,因而也就涉及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反腐败现状具有直接影响,俄罗斯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反腐败问 5 题高度关联。
胡仁霞在《俄罗斯新一届政府反腐败措施及其预期成效》一文中提到,梅德韦杰夫政府2008年5月上任后,大力推行反腐败措施,相继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反腐败计划》和《国家反腐败法》,新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构建了反腐败的法律基础和预防机制,赢得了俄罗斯舆论界的广泛称赞。俄罗斯政府采取的反腐败措施包括:(1)建立完善反腐败法律法规,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行为;(2)严格规范政府各部门权限,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3)强化国家和社会对腐败行为的监督;(4)政府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确保腐败官员难以逃脱惩罚。
3.从法学的角度看俄罗斯的腐败及反腐败立法。李景华将《俄罗斯联邦反腐败法》翻译后发表,同时在《<俄罗斯联邦反腐败法>凸显预防腐败思想》一文中提到,该法律突出强调腐败预防,将腐败预防优先作为反腐战略。俄罗斯的《反腐败法》之所以规定了优先适用预防的反腐败措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只有消除腐败根源,消除腐败产生的条件,才能减少和控制腐败,俄罗斯的反腐实践已经证明,打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预防才是根本;二是腐败在俄罗斯被认为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之一,反腐败是对国家安全的防卫,因此,要消除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事后的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好事先预防;三是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与国际反腐败标准接轨。崔浩旭在《俄罗斯司法腐败透视》一文中分析了俄罗斯司法腐败的现状及危害,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司法腐败的传统、法治环境的不 6 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俄罗斯治理司法腐败的措施包括:(1)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制度约束;(2)重新分配资源,增加司法投入;(3)实施信息公开,加强公众监督;(4)促进司法独立,实施司法问责。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研究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研究人员集中在国际政治和法学领域,历史学界尚未有人系统地研究此问题;(2)目前研究腐败问题所涉及的时期几乎全部集中在2000年以后普京执政时期和2008年以后的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几乎没有涉及苏联时期和1991—2000年叶利钦时期的腐败问题研究,具有完整历史连贯性的研究更是罕见;(3)即使对2000年以后的腐败问题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对总体状况、原因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时期、研究领域都过于单一和集中;(4)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的规模和投入的力量都不是很大,导致成果分散且数量不多(平均每年仅有几篇论文发表),2011年到目前为止仅有3篇相关文章发表:陆南泉在《同舟共进》上发表的《俄罗斯缘何难以遏制腐败》及在《俄罗斯学刊》上发表的《关于俄罗斯腐败问题的评析》,敬菁华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政治文化与腐败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当今俄罗斯为例》。成果偏少使得国内研究跟不上俄罗斯腐败犯罪的发展趋势,出现一些研究上的薄弱地带和理论空白点。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研究力度,争取在深度、广度上均取得一些成果和突破。
三、国外研究现状
尽管苏联时期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腐败问题,但受意识形态的制约,此类问题可以说是学者研究的禁区,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相关成果并不多见,仅是1980年代中期,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对一些严重的腐败大案有些许报道,如勃列日涅夫的女婿、内务部第一副部长丘尔巴诺夫贪污案,勃列日涅夫后期莫斯科和各加盟共和国的“渔业案件”、“索契案件”、“克拉斯诺达尔案件”、“海洋案件”、“乌兹别克案件”等。另外,这一时期有很多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败问题的著述,如别利松的《资产阶级国家警察机构的腐败与滥用职权》。该作者认为,腐败是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有关苏联腐败问题的成果有利哈诺夫的《帮派的构造》,文中讲述了国内主要商业机构中的腐败事件;雅基缅科在《如何加强反受贿斗争?》一文中阐明了受贿的危害性并提出了治理受贿犯罪的一些建议;格里沙耶夫和兹德拉沃梅斯洛夫在《受贿:概念、原因、分类:教学参考书》中分析了受贿的定义、危害性、原因及预防方式;克维齐尼亚的《职务犯罪:刑事法律和犯罪学角度》讲述了苏联如何从立法的角度同职务犯罪行为作斗争;雅科夫列夫的《社会生产领域的犯罪》分析了滥用职权盗窃国有资产的行为;加尔佩林的《有组织犯罪、腐败与刑法》一文中提到了与有组织犯罪、腐败作斗争的刑法完善问题;沃尔任金的《腐败与刑法》提到了苏联刑法中腐败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总之,苏联时期对腐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将其作 8 为与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交锋的工具,大力抨击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腐败问题,从而掩盖国内严重的腐败现象;二是苏联法学界对腐败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致使苏联没有出台相关的反腐败法律,对腐败行为的遏制缺少法律基础。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随着近年来腐败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腐败也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腐败问题成为很多科学著作、出版物、研讨会研究的课题,这不只是因为腐败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更主要是因为腐败在俄罗斯国内已经引起严重的恐慌。如今,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上腐败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腐败除了呈现一般共性外,还有俄罗斯自己的特点。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俄罗斯要解决目前的腐败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俄罗斯迫切需要强硬、连续、逻辑性强的反腐败政策。
一些俄罗斯学者对本国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基尔皮奇尼科夫的《俄罗斯腐败》,介绍了俄罗斯腐败的历史、俄罗斯不同领域的腐败状况以及如何进行反腐败等问题;索科洛夫—米特里奇的《人民的敌人:从官员到寡头》,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揭露了俄罗斯官僚阶层的阴暗面;波波夫的《反对俄罗斯国内外的有组织犯罪、腐败、恐怖主义》,阐述了有组织犯罪、腐败和恐怖主义在俄罗斯及国外的发生、发展状况以及治理情况;波格丹诺夫和加里宁合著的《俄罗斯的腐败》,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角度介绍了俄罗斯腐败产生的根源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介绍了近十年来发生在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领域的 9 腐败问题,作者在对俄罗斯各界学者提出的反腐败策略的统计分析和世界各国的反腐败经验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遏制腐败的具体建议;此外,俄罗斯民主信息学地区基金会2004年出版的《反腐败政策》也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腐败蔓延的根源,并提出了具体的反腐败对策,该书已经成为俄罗斯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必读书目。另外,道尔戈娃的一系列成果《犯罪、其组织性与犯罪社会》、《俄罗斯的犯罪状况》、《俄罗斯犯罪:统计与现实》、《护法机关人员的犯罪》、《犯罪学:法学教材》、《作为犯罪问题的权力》、《腐败的确定及反腐败立法》、《腐败与反腐败》、《犯罪与权力—会议论文》、《俄罗斯的腐败犯罪问题》等,其中都有关于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相关专题研究。
纵观俄罗斯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表象研究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全国各地发生的腐败事件本身,注重对事件过程的记述并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为理论探讨阶段,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侧面对腐败的本质、危害以及反腐败对策等进行探讨,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第三阶段为理论提升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对腐败的基本原理进行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和阐述,甚至提出了“反腐败学”或“腐败学”的建议并对此做了开创性的尝试。该阶段的研究比较薄弱,尚处起步阶 10 段。
四、俄罗斯腐败问题的研究建议
今天,腐败成了各种政治制度的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说,腐败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之“癌”,一场全球性的反腐败斗争正在展开。要反对腐败就必须了解腐败的实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而研究俄罗斯的腐败问题为我国应对类似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因为俄罗斯经历了当今世界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即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解体后至今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俄腐败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较完整地了解腐败问题,从而有助于我国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因此,如何深入研究两种制度下俄罗斯的腐败问题,以及如何准确找出苏联时期腐败和现代俄罗斯腐败问题之间的异同和关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来综合分析腐败的缘起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寻找遏制腐败蔓延的有效方法。
1.对研究对象做科学的界定,即对“腐败”这一概念给予准确的理解,这是研究腐败问题的前提。目前,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对“腐败”这一概念做了很多界定,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政治价值意义上的腐败和行政规范意义上的腐败,还有的学者采用市场供求关系的模式,将腐败看作一个市场,还有的人将腐败定义为追求利益而违反或偏离公职范围的行为。笔者认为,每种观点虽能成一家之言,但界定的内容都过于个性化或界定的外延过于宽泛,因此在研究腐败问题 11 前,对“腐败”这个概念做出全面、合理的科学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2.建议在研究俄罗斯腐败问题中,一定要强调该问题研究的历史连贯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俄罗斯各个时期腐败问题的种种表现,从俄罗斯对腐败问题的界定、种类划分入手,着重分析俄研究腐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俄境内腐败的本质、根源,综合分析俄国内的反腐败形势,系统梳理俄罗斯的反腐败立法、反腐败战略、反腐败机制和反腐败主体(包括各强力部门、护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各种规模的反腐败行动中的组织和实施。
3.建议利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犯罪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力争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俄罗斯腐败的基本理论问题,犯罪概况、特点、危害和原因及采取的反腐败措施。透过俄现有的研究成果,尽力对错综复杂的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实践作出自己的分析,并立足于我国反腐败的需要,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例如有的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和紊乱,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不能普遍形成对权力有效制约的机制,因此就会大量滋生蔓延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还有的学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环境和社会风气对滋生腐败的影响极大。有的民族对腐败持一种默许的态度,并在生活中屈服于腐败行为,而有的国家则视腐败为国之大殇,从儿童时期就培养公民们的反腐败习惯,在这 12 一点上,非洲国家和北欧国家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研究俄罗斯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中去。
4.力争在选题、研究方法和结论等方面有所创新。选题上,突破以往仅限于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内容研究,尽量全面建构一脉相承的苏联解体前后各时期腐败与反腐败问题发展史;研究方法上避免以往国内翻译介绍性居多的情况,要利用大量的俄文文献和俄专家的研究成果,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既有宏观概述、又有微观个案分析,得出有价值、有新意的结论。
GDP与腐败 篇6
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机遇、挑战与对策
自1990年代提出“绿色GDP”概念到当前“绿色GDP”成为中国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关注热点,表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即将进入一个绿色GDP的时代.本文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发展,分别论述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面临的四大机遇,阐明了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面临的观念、制度和技术三大挑战.针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构建适合于 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五大对策.
作 者:王金南 於方 蒋洪强 邹首民 过孝民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5)分类号:X3关键词:绿色GDP核算 机遇 挑战 对策 中国
绿色GDP与科技进步 篇7
1 GDP与绿色GDP
1.1 GDP
GDP即英文(Gr os s Domes t i c Pr 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
(1)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2)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3)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1.2 绿色GDP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社会和谐度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即:
绿色GDP=GDP-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社会综合成本(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社会和谐度)(1)
其中,资源成本又称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北方及西部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水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
2 科技进步与绿色GDP关系分析
在如何看待科技进步对绿色GDP的影响和社会后果及前途的问题上,目前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危害超过它所获得的成就,认为科技进步对绿色GDP既有贡献又有损耗,损耗大于贡献;认为经济增长带来的自然和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核战争威胁、贫富不均等,应该归结为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过程中造成的;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超出了人的控制,成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因此,应该采用限制进步与增长的办法来延缓自然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二种观点主张用更长远的时间观点看待世界,提出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思想,描绘了一幅美好诱人的“信息社会”的前景,认为当今的问题是这个“过渡期”产生的,随着过渡期的结束,就将摆脱目前的困境。
第一种观点夸大了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把科技进步与产生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社会根源混淆了。科学技术仅仅是隶属于社会的一种现象,污染和核威胁等问题固然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联,但它们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的真正根源在社会,尤其是社会制度,正如把人变成机器奴隶的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人类自己。实际上,科技进步出现的负面影响,不是科技进步本身的结果,而正是科技进步不够即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表现或科技成果未被正确使用的结果,这表明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与其正确应用的方向,而不是限制其发展。第二种观点把自然和社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完全归结为工业化社会进程,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功能,认为科技进步对绿色GDP影响完全是贡献,忽略了科学技术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把科学技术当作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的唯一因素,这也是片面不符合实际的。
可持续性与科学发展是作为人类长期发展的一种战略提出来的,其指标绿色GDP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关系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相统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等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无论历史还是未来,科技进步是推动可持续与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更应形成共识和主流意识,科技进步是推动自然和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 科技进步促进绿色GDP增长
我们应当全面准确地看待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和强大的动力。根据绿色GDP的计算公式(1),运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降低环境、资源、社会综合成本,改善与实现绿色GDP的增长促进自然和现代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1)自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当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技术一是针对污染源的,多数用在工业生产线或市政工程的末端,因而称为“后处理技术”;二是以控制“点污染源”造成的污染为目标,它对非固定的污染源如对“面源污染”不起作用。然而,面源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却占很大比例。虽然现有的环境技术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全球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国也如此,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也与环境保护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有关。因此,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要提高其科技含量。主要是通过新技术,特别是生态技术的应用,从“点源污染”的治理向“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从“回收利用废物”向“再制造”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改变其“后处理”的性质。这样,就能为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2)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动脉,解决资源问题就要依靠新型材料技术和新型能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资源问题主要是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浪费。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节约资源以及加强资源利用的计划和控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关的科学技术。如开发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开发运行安全、高效清洁的核能技术;开发利用水力与地热资源,开发应用人类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海水中氢同位素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海水淡化设备低成本制造与普及等。我们相信随着科技进步与进步,人类将以最理想的方式解决自己对资源的需求。
(3)社会综合因素成本如何降低。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影响社会综合因素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是人口数量与质量,因为人口问题直接影响着资源分配、影响着贫富悬殊、影响着社会公平和谐,解决人口数量与质量问题也要依靠与人的教育和健康有直接关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当前人口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二是人口素质提高的滞后。一方面人口激增,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日渐消耗减少,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其结果是自然资源分配极度紧张。人口的激增,由于财力和资源局限,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国民因教育受到限制,人口素质提高往往滞后。解决人口问题,一要通过现代管理与医学技术手段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二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的文化水平,使每个人能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把人由资源的消耗者变成财富的创造者。这样,就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使人与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得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绿色GDP代表着一种要求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技进步是推动绿色GDP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石建平.关于绿色的简化计算与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中国与贪污腐败 篇8
09自动化4班
丘劲松
中国与贪污腐败
以下为本人的一点点愚见,有不足和错误之处,还请老师指出。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有一岁了,在这31个年头里,祖国的经济飞速增长,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老百姓们的生活也富足起来了。但是,进入转型期以来,中国的腐败状况却在不断的恶化,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构成了对法治社会的严重挑战,也形成了严重的社会污染,使得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病。
由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高官腐败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研究》,以副部级以上高官的腐败案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过去二十多年(1978——2002年)中查处案件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揭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腐败的发展状况和反腐败斗争的变化情况。总结起来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贪官的数量和等级以及贪的严重程度都大幅增大,贪污的花样也不断翻新,贪污腐败不再是以前那样拿点钱收点礼这么简单了,官官相护、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买官卖官、构建庞大的权利网络,另外,现在的腐败呈现出隐蔽化、间接化的倾向,影子腐败(利用自己在任时期的影响力荫庇他人或者为自己的将来铺路)、期权腐败(钱权交易,未来兑现)、裸官腐败(配偶子女全在海外,一人在国内做官,资产不断转移海外)、软腐败(不是直接进行权钱交换,而是接受各种服务、好处、艺术品等)、性贿赂、二奶腐败等越来越严重,而所有这些让司法和监督部门越来越头疼,虽然政府不断增大对贪污腐败的调查、打击以及惩处力度,但贪污腐败现象却依然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层出不穷。
网上关于中国腐败至极的描述有很多很多,于是,现在的年轻人们开始觉得中国的统治阶层已腐败至极、无可救药了,觉得是中国的一党独大制度有问题,觉得是中国的制度的问题,开始向往美国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会是又一个开眼看世界后的正确想法呢,还是在西方国家文化侵略、思想侵略阴谋引导下走向的误区呢?历史会告诉我们真相的,关于腐败问题,我是这样觉得的,中国政府不像网上大多数愤青们说的那样无所作为,政府已经在不断地加大对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了;共产党也不像他们说的那样腐败至极,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共产党员比我们要爱国得多,我们在一旁无所事事或者只是努力想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的同时,没有资格去指责那些尽心尽力为祖国的共产党员们;外国更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如天堂一般自由民主和没有腐败,当然,这不是说,好的,美国有腐败,日本有腐败,全世界都有腐败,所以我们就让腐败继续下去吧,反正大家都腐败,即使外国的腐败现象都比我们严重,我们也应该继续我们的反腐大业,其实,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一个通病,爱拿跟别人比,放到国家的层面上就是爱拿中国跟其他国家比,比别人好了就洋洋自得,比别人差了就妄自菲薄,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做好自己,相信自己,实现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想着赶美超英,我们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不是吗,外国对于我们来说,在这个层面上,只是借鉴和参考,我们可以像他们学习,但不要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就像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那条人尽皆知的准则一样,国与国之间也是得互相尊重的,当然也包括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祖国。扯的有点远了,还是说回中国和腐败吧。我承认,在反腐一事上,中国政府有花很大的精力去整治和打击,但是,法律和制度再完善,咱们这些聪明的中国人还是能找出漏洞进而通过这个漏洞为自己谋利,况且我们的法律和制度还远不够完善我们却没有花功夫去完善,而是只是去打击腐败然后等着下一次打击,当然,花功夫去打击腐败其实也没什么不对的,对腐败份子的严惩可以警示那些有贪念的准备贪的官员们,而且有腐败的人存在就去找到并惩处他也是必须要干的事,但这有点像田里面长草了我们就拿着剪刀使劲地剪,剪完一次又一次,当然会越剪越少,但一个贪念的春风,又会让贪官们冒着被剪的危险冒头了,何不,从根源上去解决呢。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中国的腐败,与制度无关。大陆的体制让腐败在我们这泛滥成灾,但与此同时,一国两制下,的有点葡萄牙体制的澳门腐败着,有点英国体制的香港曾经很腐败,而海峡对岸的祖国的孩子----自称“民主”的资本主义台湾,腐败的更是可称为世界之最了,这也许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海峡两岸血脉相连吧。另外,在拥有众多华人的东南亚各国腐败现象也颇为严重。这就是聪明的中国人,腐败,是我们的传统,不管什么体制,都能被我们弄的很腐败。
中国腐败问题与防治资料 篇9
作为公共管理微观和具体方式一项重要变革,公务博客的构想、实施和推广,一般说来不会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简单过程。有朋友直言不讳地说:公务博客这样理想化的构思无非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一百年也不会实现的。以愚人的有限自知也并非全然不能预料这一主张被非难和轻蔑的可能性以及付诸实施的困难性。但是,人类做事的选择依据,并不是仅仅决定于是否存在困难和是否会受到非难。人类历史反复地证明,在决定自身命运的重大选择时,杰出的人类代表还有更多和更高的、远远超越于狭隘观念和利益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依据,那就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和谐、健康、文明、正义、公平等等。在真正重大的历史关头,往往是代表人类根本利益的正义的选择把历史推向前进。
估计,困难和阻碍主要不会来自于公众和社会,而且,公众和社会恰恰会给予极大的支持、拥护和期待,因为,裸政、廉政和还政于民一向是民众的愿望和
无他。2013/2/26 11:25:15
[3/8]所以,人类必须设法使自己优于兽类与禽虫。其途径就是约束,尤其是那些与兽类所受的自然界的有形约束不同的无形的社会约束,即道德,法律,合同,契约等等。没有约束,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要订立和实施这些约束,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公务机构及其人员。公务博客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人性化的约束。如果接受了这种约束,并不意味着落后,卑微,屈辱,而恰恰是意味着文明。民主不可缺失,方式可以创新
民主虽然大体是随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才逐渐成为世界潮流,但是,民主的潜在机制,即对独裁君主权力的制约,即使在君主制的开明朝代也有其萌芽状态。一切相对亲民、体恤下情、倾听民声、珍惜民力的君主或大臣向人民让步、顺民意决策的行为即使不叫作民主也都含有民主的原始成分。中国古代的华表,又称“谤木”或“诽谤木”,当时由官方用来征集民间意见;沿用若干时期后在其收集民意的功能之外也成为了民主的象征。
[5/8])等等,是形式内容各具风味的。
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经济与文化、资源与人口与东西南北各国各族均不相同,照搬任何国家的民主都可能有严重的水土不服或体态不合的弊端。因此,中国的选择难免又必须是独具中国特色或是超越欧美传统特色的民主。目前,中国是滞后了一段距离。正因为特殊国情和发展滞后,就更须积极探讨、及早赶上,而不是唱什么不需要、不适合的怪腔怪调。
那么,中国民主的可能性基础是什么呢?
那就是:宪法党章的坚定原则、走出个人迷信和崇拜后的集体化权力运行结构、经济文化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所造就的民意民力、新世纪的和平取代战争的世界大势以及同时存在的危机和挑战、新一代年轻人类的成长推动等等。这是一种强大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推进民主的历史的潮流和力量。
如果说关于裸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看法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选择的话,对于具体的微观的实施操作的方式则可能有许
[6/8]多种选择。笔者所以主张采取填写公务日志并输入网络存储和流通,为监督考察提供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系统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裸政的作为主要和基本的方法,是在较长久地经历了公务生涯的曲折坎坷和磨砺之后,在痛苦和忧郁的观察思考中将感悟和思索不断推敲,日渐积累的结果。德能所限,必多缺损、愚陋、谬误之处,但是,思索再三,作为引玉之砖、探路之石,愚人还是愿意不揣浅陋,大胆抛出。无非在和谐社会的建造中尽一己之力,添一砖半瓦,以慰余生而已。
一,什么是公务博客? 愚人设想的公务博客的定义是:依照既定的规范必须由一切履行公务的人员本人及时撰写、填制并传输进入特定的互联网络的,客观、真实、准确、完整且简明扼要地描述、记录公务行为情形和过程的标准化、格式化、定性定量化的网络日志。依据这种日志所提供的原始、系统的资料信息,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对相应的公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4/8]如今,它被雕刻成汉白玉的石柱屹立在天安门前,向全世界昭示着新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传统、理想和志向。说中国不需要民主的人应该看到中国人也是具有悠久的民主实践的而不是不需要或不适应。
中国GM和中国GCD的成功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两者都是与民意民心和民力(人民生产力量和武装力量)分不开的。至于,执政多年之后出现意料之中或超乎意料的贪污腐败问题,那并不能说明不需要或不适合施行民主。党章、宪法、顶层言论、社会舆论无不确认民主对与国家民族的重要和必需。一致的看法是:不存在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施行民主的问题。
民主的机制、趋势、功能实质是全人类基本一致的。民主的具体方式却是不必或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号称民主先行的欧美国家在具体形式和体制上也不尽相同。譬如,以首脑的地位看,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加统而不治的君主,法国的总统加总理,美国的总统直辖内阁(?
[1/2]
(六)以现代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粗放管理 传统的组织领导方式受军队作战的影响深重,“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只要在生死攸关的战时的重要关头服从指挥、表现英勇,平时的管理可以放松。然而,和平时代的公务机构虽然没有流血牺牲的紧张严酷场面,公众的委托、希望和关注是同样重要和庄严的不可怠慢的使命。而且,以我们的普遍情况来看,各地各级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能都存在极大的有待挖掘的潜在空间,几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和精简只是着重在“队形”和编制上进行了调整,而在组织管理机制上没有对传统的方式进行大的改变。现行的公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普遍存在相对粗放的状态。文山会海、虚张声势、应付上级、敷衍塞责仍然是难治之症。“为领导服务”的事项完成后,大量的“剩余”时间形成难以考察的暗箱,许多消极的情况很容易由此而产生。“公务博客”的制度方法在设计上可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将全部的公务时间的行为状况真实记录,消除这种暗箱或死角,[7/8]包括思维、态度、作风等状况进行观察、了解、分析、评价和记录存档。对于填写日志的公务员本人则可形成一种必要、经常、有效、规范的激励、约束和督促以及素质培养和训练。二,填写日志的必要性.(一)述职的义务 公务员接受国家即公众给予的薪酬,权力和委托处理公共事务,作为公仆向委托者报告行使权力、履行公务的情况这是最普通的常识、最简单的逻辑和最基本的义务。述职报告、工作总结是上上下下各种机构每年终结都在忙于应付的例行公事。撰写工作日记也是在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已经在做的事情,仅仅是其应用的方法还不够到位。不够有效.“公务博客”无非是在这一基
础上加以提高完善,使之更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因此,其必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改变是公开,而公开的必要性也已经讨论太多,这里就不必再重复。
(二)工作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公务员的职业权利和责任以及行为后果和影响相对重大,[8/8]必须经常不断地加强工作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以防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和作风的侵蚀。“公务博客”的填写将在每个公务员的行为习惯上注入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严密思考、谨慎行动等等积极的因素。这是早就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应该做得更好。
(三)提供考核任免的原始依据和完备档案 公务活动如果不能留下足够完备的原始记录和档案,则事后就难以分析评价当初的是非曲直、功过利弊,不利于工作的总结和继续,也不利于人才的识别、选拔和任用。譬如说选举,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候选人是等额还是差额的选举,由于缺乏充分准确可靠的、客观的[2/2]使之成为可以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发挥才智,更忠诚、更卓越地服务公众的透明空间。这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趋势。
(七)自我评价是考核评价的必要和合理的基础 虽然客观的考核和评价才是被认可和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只有以有前提、有质量的自我主观描述和评价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形成系统完善的客观评价。因为,个体的行为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处于暗箱状态的。这种暗箱状态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约束、限制下的自我描述才能转化为白箱或明箱,转化为被认可的客观描述和评价。以目前的科学技术状况而言,录音、录象等记录手段不仅成本高昂,难于设置,也难以进行量化处理。人工的文字、数字和图表则相对地易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所以,“公务博客”成为最佳选择。
中间漏了三,四,五。下面补上
无他。2013/2/26 11:27:09
[1/4]
(三)提供考核任免的原始依据和完备档案 公务活动如果不能留下足够完备的原始记录和档案,则事后就难以分析评价当初的是非曲直、功过利弊,不利于工作的总结和继续,也不利于人才的识别、选拔和任用。譬如说选举,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候选人是等额还是差额的选举,由于缺乏充分准确可靠的、客观的原始资料信息,所依靠的多是为着选举的现时和直接目的而临时由特定人员按照特定目的专门制作的信息。这无疑会使执着和认真的选举人感到极大的盲目、被动、轻蔑、亵渎、遗憾等消极潜意识的伤害。即使是在某些能够主导或控制候选人及其有关信息产生的情形下,那些居于主导和控制地位的人也往往会对必要信息的缺乏感到无奈。填写“公务博客”则使建立信息资料档案这一重要且浩繁的工程由公务员各自分散、独立、及时、主动地完成,堪称是一举多得。而且,基于这样原始、客观、完备且可能定性定量的档案信息资料,所可能支撑的将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最可
[4/4]了解到未经层层加工整理的最及时、最原始的信息资料,一位偏僻乡镇的公务员也可以向任何远隔万里的其他公务员借鉴工作态度、作风和方法。其效益可想而知
[2/4]靠、最科学、最称心、最公平的选举或选拔过程。
(四)经常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利
用激励约束机制来控制人类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抑制其消极性,扬长避短,优化合作和竞争的状态和效果。“公务博客”是一份思想文字和行为品质互相凝聚的作品,填写“公博”的过程恰恰是自我描述、自我审视、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能力、品性、责任感都将面临一种相对严格和精细的考验。迟速繁简、是非优劣、功过得失、真伪善恶,如何描写,如何选择?是对每一个公务员的考验。每一项不诚实、不妥善、不认真、不负责的选择和描述都将难以安放得合适,都会埋下消极被动的隐患。所以,每一个理智的人都会选择实事求是、规范填写。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自身的行为自然也只能努力优化。因为,如果不努力优化自我、提高素质,仅靠涂脂抹粉来隐藏和掩饰自己,很快就会露出马脚、付出代价,[3/4]因为“公务博客”的信息是要及时公开和流动的。形象一点地说,“公务博客”的实施,就象给权力带上了笼头,随心所欲地处理公务的消极现象将会极大地减少;而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会消踪匿迹。这对于公共利益和公务员自身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五)构筑跨越时空的公务运行状态信息网络 由于网络特有的功能,关于各地各级公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状态的原始信息可以跨越时空地传递和汇集。这对于庞大组织机体运行过程中的调研、决策、协调、监督、指挥、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收集、存储和传输手段。这一手段在计算机网络普及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在计算机网络普及之后则是不可忽视的和不难实现的。按照相应的程序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公务博客”的信息,可以在第一或第N时间了解任何地方和层级的任何机构和公务员的作业状态。譬如,国务院总理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查看到乡镇街道一级最基层公务员的“公务博客”,无他。2013/2/26 11:28:46
[1/3]实施和奏效的前提条件
实施公务博客的制度是公共管理方式的重要改进,它必将对公务员自身,对公务机构,对公众舆论和社会运转都会产生深刻的、显著的、广泛的和持久的积极影响。但是,也会遇到一系列困难、阻碍和问题。它的实施和奏效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以法律的形式体现的社会意志 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来明确规定公务员每天填写公务博客的义务和有关的奖惩措施。这种法律应当属于基本法的范畴,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规定”,“办法”或“实施细则”之类的法规,虽然它也会涉及到许多微观具体的操作细节问题。它的重要地位应该是与孙中山先生当年主张的五权宪法中的考试权相当的。可惜的是,孙中山先生关于考试权的卓越论述一直没有得到后人的足够重视和实践,而他防治腐败理想也就和其它理想一样未能实现。
(二)由法定的机构来管理操作 如果承认比考试权更为可靠和科学的考核权和人事任免权的重要,[3/3]革的必经过程。这样比操之过急、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或成或败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好的多。重要的是,这种解决重大问题的微观方法不会导致任何风险。如俗语所说“只要锯响就会有末儿”。只要认真去做,效益是肯定会有的。更何况,人民公仆拿着人民的薪水,描述一下每天的工作,总是天经地义的吧?而且积极、健康、真实的写作和思维也是一种成长、成就和享受。广西烟草局的日记作品不就是一种发自内心完全自愿的写作和享受吗?何况作为纪律呢?
无他。2013/2/26 11:30:49
[3/3]因为,如前所述,先哲有言: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社会生活的生命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建立最佳的合作与竞争的秩序,就不可能应对严峻的挑战;如果其公共管理机构和人员不能建立最佳的合作与竞争秩序,这个国家民族又怎么可能建立最佳的合作与竞争秩序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其说是人们的愿望,毋宁说更是环境的驱使。那些看清历史、顺应历史的进步的节奏的人们成为了优秀和楷模。
[2/3]历史的趋势。所以,困难和阻碍可能存在于公共管理机构及其人员自身。因为,给权力带上笼头和加以约束毕竟会与沿袭多年的官僚特权思想和行为习惯以及少数当权者的狭隘利益有所冲突。而在构建这种管理体系和机制的时候又要进行许多新的看似烦琐和困难的工作。很显然,这是与加薪大不相同的事情,积极性和顺畅性也会大不相同。但是,就提高公务行为的绩效和抑制消除腐败而言,裸政、廉政和还政于民却是加薪之类的普通事物性工作无法比拟的更为重大、更为本质、迟早必须解决的千古政治课题。即使困难,也无法回避;即使回避也无法回避一百年;那不是任何个人主观所能决定或导演的戏剧,而是客观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譬如,环境变化的严峻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在瞬息万变地对人类发出挑战,任何不能及时有效地变革自身、优化自身的社会和群体都将不可避免地限于被动,限于困境。而这种优化和变革必须首先从政治、从公共管理开始。
无他。2013/2/26 11:46:15
暂时先发这些给你。今天陪老太来打吊针。你看上面这些资料整得出一篇论文,我就没发了。整没出再帮你找。
无他。2013/2/26 11:28:49
[2/3]那么就应该由拥有足够权威的、专门的常设机构来负责组织实施,执行监督、考核、评价、奖励和惩罚。并且必须强调,按照公务博客管理规则和方法而作出的客观准确的定量考核评价结论,应当成为人事任免过程所必须采用的、法定的、首要的基本依据。这一机构的职能其实是覆盖着现有的组织人事、行政监察、纪律检查、人大常委会的部分职能的。如果合理调整组合,无疑会使机构精简达到新的境界。
(三)培训一大批从事科学的现代人事管理和考核评价的专业人员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考核评价走向现代的科学的定量化,系统化,信息化的考核评价是相对新生的、有待开拓和完善的技术和业务,要培养和训练一大批品性、知识和技能优秀的人才来从事这项工作。这个队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公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GDP与腐败】推荐阅读:
论我国的腐败与反腐败07-26
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07-08
预防与治理腐败12-17
高校廉洁与腐败07-16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08-21
反腐败与建设廉洁政治11-28
试析贪污腐败的危害与对策01-07
“一把手”腐败:原因与防治01-07
经济社会发展与反腐败12-05
论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