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2024-06-27

雨霖铃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雨霖铃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在我们的心灵之谷中似乎依然回荡着“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铿然之声。今天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的婉约派词人, 柳永的《雨霖铃》。二﹑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 年一约1053年), 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 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 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他的词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 纪购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 诗当学杜诗, 词当学柳词”。可见, 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三﹑词牌介绍

《雨霖铃》又名“ 雨霖铃慢”, 唐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相传, 唐安史之乱时, 玄宗西逃入蜀。贵妃在马嵬坡死后, 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 遇上连日霖雨, 在栈道中, 又听见铃声阵阵, 倍感凄凉哀婉, 于是作《雨霖铃曲》 , 寄托思念之情, 曲调极其哀怨。有前人称“ 一曲霖铃泪数行” , 可见一斑。四﹑写作背景

为了便于理解作品内容, 通常我们要了解写作背景, 那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呢?本词是作者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异在《花庵词选》 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摆柳永,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 其中“衰游凤晕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 仁宗感到不快, 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官职六品, 但无实权, 是虚职), 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 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 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 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内心充满哀怨, 于是作此《雨霖铃》 以寄别恨。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基调:低沉﹑ 哀婉﹑悲伤﹑凄清。词的上片写在一个秋天雨后的傍晚, 词人和恋人在都门外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六﹑ 品读鉴赏(串讲)(一)“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在旦夕, 因此这寒蝉更增添了悲凉。“凄 切”一词为本词定下基调。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 十里设一长亭, 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时当秋季, 景己萧瑟, 且值天晚, 暮色阴沉, 而骤雨傍沱之后, 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 却暗含情, 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二)“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在“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的情境之下, 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 虽然有酒相送, 但也无心饮用,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想必是一桌子的酒菜, 筷子动也没动。两人心中是百般留恋, 依依不舍。但是人要留, 船家却催促了:“天色已晚, 开船了”。“留恋处﹑ 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 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正因为如此, 后面进发出:“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 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三)“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承上启下, 全句写景, 又全句写情,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 自己将愈行愈远, 离心爱的人也越来越远, 心中的愁思也愈来愈深。这里, 浩渺无际的江水与词人心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 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从眼前所见写起, 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 写法上是半虚半实。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这里的“ 自古” 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 但紧接着用“更那堪” 翻进一层,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突出当秋而悲, 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 只能借酒消愁, 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丽句” , 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品读)提示:切入点: 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 哪些景象?)美在: “杨柳岸” “ 晓风” “残月” 四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杨柳” “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 物, 但文人却赋予其特殊含义。“ 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 《诗经》 有: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况且“柳” 谐音“留”, 有不舍之意。“晓风” , 这里是秋天的晚风, 清冷, 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 这里“晓风” 两层意思兼有: “月”是“ 团圆”的象征, 而“残月”则是不团圆, 为孤身远行的词人心头添了一层凉意。而在这里的景纯为情设, 虚写, 营造了浓烈的愁思, 有“愁”则需“销” , 借酒吧, 可此时己是酒醒时分, 正应了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

(六)“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 也如同虚设。纵然有千种的风情, 万般的情意, 又与谁去诉说呢? 这两句道出了 “余恨无穷, 余味不尽” , 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词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 既突出了前景渺茫, 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下片在写法上是虚写。七﹑归纳艺术特色 1.白描手法。没有堆砌辞藻和大量用典, 以本色语言进行铺叙, 告别过程逐层展示, 离别之痛渐次加深。2.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合理意象的选择,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徘恻的离愁别绪。

3.虚实相济。前后呼应, 层层深入, 眼前实景﹑事。实情与别后虚景﹑ 虚事﹑ 实情相结合。八﹑课堂小结

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 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 落拓江湖, 辞别情人, 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它不是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

语文建设

201301

教学板块

面, 词人的情感也没有随着离别戛然而止, 而是被充分抒写并表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层层推进的过程。(千年风霜纵是无情, 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看来这首词不单纯是写一对恋人的分离, 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的人生况味。九﹑ 布置作业

1.结合本课第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雨霖铃》, 鉴赏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另一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2

课前大家都诵读了柳永的《雨霖铃》, 下面请大家完成一道高考题, 请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课堂作业本上。

(20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学生写出答案: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正确, “那”不能写成“哪”)

二.讨论

问题:为什么词人说“更那堪”?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人世间往往如此, 为什么柳永说他“更那堪”, 有什么非常之处呢?

学生走进文本, 寻找“更”的佐证依据。

点拨:这句话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离别的感伤之情。但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 这首词在词的下阕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情感, 它是建立在上阕重点描写的基础上的。大家要对上阕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 才能体会到“更那堪”的含义。

明确:这首词上阕是描写了离别的场面, 这是“即事抒情”的表达方式。词人把离别之事选择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的一场暴雨之后, “寒”字更显离别场面的凄清, “初”字更能突出离别的急促与无奈。离别之时告别话语千万句齐涌心头, 但一个“竟”字的转折又道出离别之人的心情伤悲, “无语”则是一个极致, 用“无声胜有声”可谓恰如其分。

除眼前之景外, 词人还通过想象别后情境, 遥远的行程之后, 前途未卜, 世事难料,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绵长无期。有了这样“冷落的清秋节”, 自然这种离别的感伤则显不同寻常了。

不仅如此, 下阕所写“今宵酒醒何处”, 酒深情更重, 即便“良辰好景”也是虚设徒劳, 因为今日一别, 从此知音难觅。

通过以上的分析, “更”字才有据可依, 才有根可寻。

三.拓展

文本的学习不是一个固定的学习,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挖掘文本, 研究文本, 运用多角视觉, 进行专题式阅读。专题式阅读可以指定式阅读和自助式阅读。指定式阅读是教师确定主题, 学生根据主题进行阅读, 开展讨论, 再总结出阅读体会, 这种阅读, 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体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放任自流, 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自助式主题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阅读选择和确定主题, 进行探究, 这种阅读比较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意识, 自助式阅读不是学生天生具有的, 它是在指定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而且在学生自助式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提供的帮助。

1.指定式阅读

举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人称“千古俊句”, “俊”在何处?明确 (要点) :运用“点染”, 意象鲜明, 情景交融。

2.自助式阅读

在大家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每个人自己确定一个主题, 查阅资料, 准备交流。阅读主题不要求大, 可以是对本词的整体欣赏, 或与其他词的比较, 也可以对一句话或一个字词进行局部推敲。

操作:每个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列成提纲, 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每个人先在小组内进行一次交流, 交流后再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主题阅读写成书面文字。

四.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3

课前大家都诵读了柳永的《雨霖铃》,下面请大家完成一道高考题,请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课堂作业本上。

(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学生写出答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正确,“那”不能写成“哪”)

二.讨论

问题:为什么词人说“更那堪”?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世间往往如此,为什么柳永说他“更那堪”,有什么非常之处呢?

学生走进文本,寻找“更”的佐证依据。

点拨:这句话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离别的感伤之情。但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这首词在词的下阕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情感,它是建立在上阕重点描写的基础上的。大家要对上阕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才能体会到“更那堪”的含义。

明确:这首词上阕是描写了离别的场面,这是“即事抒情”的表达方式。词人把离别之事选择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的一场暴雨之后,“寒”字更显离别场面的凄清,“初”字更能突出离别的急促与无奈。离别之时告别话语千万句齐涌心头,但一个“竟”字的转折又道出离别之人的心情伤悲,“无语”则是一个极致,用“无声胜有声”可谓恰如其分。

除眼前之景外,词人还通过想象别后情境,遥远的行程之后,前途未卜,世事难料,“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绵长无期。有了这样“冷落的清秋节”,自然这种离别的感伤则显不同寻常了。

不仅如此,下阕所写“今宵酒醒何处”,酒深情更重,即便“良辰好景”也是虚设徒劳,因为今日一别,从此知音难觅。

通过以上的分析,“更”字才有据可依,才有根可寻。

三.拓展

文本的学习不是一个固定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挖掘文本,研究文本,运用多角视觉,进行专题式阅读。专题式阅读可以指定式阅读和自助式阅读。指定式阅读是教师确定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进行阅读,开展讨论,再总结出阅读体会,这种阅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体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放任自流,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自助式主题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阅读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这种阅读比较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意识,自助式阅读不是学生天生具有的,它是在指定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而且在学生自助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提供的帮助。

1.指定式阅读

举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称“千古俊句”,“俊”在何处?明确(要点):运用“点染”,意象鲜明,情景交融。

2.自助式阅读

在大家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每个人自己确定一个主题,查阅资料,准备交流。阅读主题不要求大,可以是对本词的整体欣赏,或与其他词的比较,也可以对一句话或一个字词进行局部推敲。

操作:每个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列成提纲,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人先在小组内进行一次交流,交流后再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主题阅读写成书面文字。

四.反思

这样的阅读指导非常有利于学生增强阅读意识,培养阅读能力。但在实际过程中,比较多的可能会出现学生沉默、教师急躁的情况,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有效回答问题,教师按捺不住,缺少“等待心理”,急于代替学生。在这里,教者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发现与驾驭。教师要善于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机地结合,要巧妙地发现学生提出的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同时面对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足够的驾驭能力,既要能放得开,又要能收得回。2.积极尝试与循序渐进。无论是指定式阅读,还是自助式阅读,教师要带领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培养阅读意识,对于这种尝试教师要有循序渐进的意识,不能苛求一蹴而就,无论是对于指定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的见解与看法可能都会是肤浅的,学生的能力就是从肤浅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练就的。3.放手与点拨。指定式阅读与自助式阅读的阅读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放手的意识,要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要有过程把控、适时点拨的意识,表面看两种阅读研究的方式,前者倾向于教师,后者倾向于学生,但实际上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教师的点拨是贯穿于学生阅读研究的全过程中的。

刘立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舒 坦

《雨霖铃》 教学设计 篇4

《雨霖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袁行霖主编)第四册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柳永的《望海潮》,对作家有过深入的了解,对作品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杭城美景。本节课则学习代表柳永惯常风格的一篇作品——《雨霖铃》。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与点染相结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哀怨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更是打动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理科班的特点,力求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和发言机会,使他们在诵读、感受、讨论、想象、思考、移情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鉴赏的学习循环圈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从时间角度划分本词的层次结构;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蕴含的三个画面的具体内容;

(3)鉴赏名句,并简要分析欣赏该句的理由;

(4)把握意象,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

二、技能目标:

(1)熟悉巩固诗词的诵读方法;(准、味)

(2)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正视别离所带来的忧愁,挖掘离别背后催人奋进的力量;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本首词所写内容,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哀怨,掌握词中常见意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感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词在古代本来就是配乐歌曲,惟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妙处);

2、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课前布置:

学生复习柳永的相关文学常识,预备第四册课本与优化设计等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所需的录音带及录音机,以及有关资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感受的是“壮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品味的是“优美”;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体会的是“凄美”!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展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美?

二、研讨全词:

(一)诵读诗词:

1、放录音。(正字音,划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明学生单独诵读,并略加点评。

4、师生有感情的集体诵读。

(二)相互质疑:

(要求学生就句意不明白之处相互质疑,主要的解答由学生完成,难以解决的,教师再给予点拔指导)

(三)赏析全词:

1、全词写作者与恋人的别离,它是分几个阶段来写的?

(别前、别时、别后)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本词也一样存在三个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为我们描述一番。

(分组进行:一组(别前);二组(别时);三组(别后);四组点评)

3、这么美的画面,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展现的:

(分组进行:一组(鉴赏“别前”),依次类推,四组同学点评,补充)

4、分析的过程中,点出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5、分析完毕,全体学生再次有感情诵读全文。

三、课内延伸:

本词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个意象,请分别找出,并指明它们的象征意义。

长亭: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

杨柳: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柔情。且谐音“留”,用来表达惜别挽留之情。

月亮:以月的阴晴圆缺,说人间的悲欢离合。

四、小结:

正所谓“一切景语且情语”,长亭,杨柳,月亮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与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便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万千离愁!

至此,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体会到的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凄美”别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片断练习:周末,离家去学校的车上。马上车开了,我看着窗外的母亲……

《雨霖铃》教学反思 篇5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如谢予舜同学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这个环节的实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结合语言的讲解。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动作神态细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问,“年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等,这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说是顺畅的。

五、明情环节:很多学生都知道是“伤离别”,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问学生“自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这2个字,引导他们思考诗作的情感范畴。

六、修正作业:上课之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上了课,尚有3分钟,我要求学生自己修改预习的作业,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错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写的不够的,要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一点,作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大多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6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 经年(11), 应是 良辰好景 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该是)形同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 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 有千种风情(12),更 与何 人说!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7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 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因为是婉约诗, 所以这首诗的意象特别多, 而且都是离别诗中特别典型的意象。这是本诗最大的特点, 也是鉴赏本诗的难点。所以, 我把本课的教授重难点定位为鉴赏本诗典型意象。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诗歌意象的兴趣, 我还专门为这一教学环节起了个标题“破译意象的密码”。受时间限制, 本堂课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三句写景名句: (1)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别前) (2)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别时)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

我让学生找出了三句名句分别对应的典型意象“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酒、杨柳、风、月”等。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品味这些意象的内涵。在这一环节中, 我还按照惯例要求学生运用两个双音节词把这三句诗歌的感受表达出来, 也即诗句的意境。第一句诗句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容易, 我们用了“凄切悲凉”来形容。但学生在把握第二句时受“千里”“楚天阔”等字眼的影响, 认为这句诗给人一种“宽广雄伟”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一个特点——共同指向性。这时我抛出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 说诗歌有宽广雄伟的感觉合适吗?”“如果不合适又如何理解‘千里’‘楚天阔’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也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探讨。接着, 经过学生的讨论, 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实际是把离别之情形象化。离别像烟波般绵长;离别如暮霭般沉重;离别又像楚天般无尽。甚至有一位学生还理解得更理性, 他认为诗人故意把一个人放在广大的天地间, 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渺小, 更符合这种离别时的落寞感。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见一斑, 让我有一种收获惊喜的感觉。最后, 学生们把这一句的感觉定位为“苍茫落寞”。接着学生在分析第三句诗句时就有点轻车熟路了。最终, 学生们把第三句诗歌的意境定位为“清冷孤寂”。

这时, 课堂氛围几乎达到了高潮。学生在把握意象方面有了很好的经历, 并认可了古人的情感审美, 而且对于意象的把握积极性也很高。经过对离别诗常见意象的探究解读, 解开了学生对诗歌的神秘感。这时, 我想如果能激励学生试着创作出一两句简单的诗歌, 则不单对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有巨大提升, 而且也能较好地达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

基于这个想法, 我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给学生再补充并小结了一些古代离别诗常见意象, 让学生去拓展了解离别诗更多常见的意象, 并理解这些常见意象的内涵。 (1) 空间意象:长亭、桥、南浦、渡口、古道; (2)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 (3) 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 (舟) 、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风、烟波、雾霭、远山、箫声、笛声。接着, 我鼓励学生向柳永学习, 试着在这些意象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加以组合, 尝试着在课堂上创作一首简单的离别诗。这个环节我把它叫作“小试牛刀——你行的!”。学生原来就特别怕读诗歌, 更不用说尝试写诗了, 现在经过对意象的探秘, 可以说是摘下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他们发现诗歌并不是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创作诗歌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 对这些意象进行了排列组合, 结果因为有了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的加入, 他们也能写出一些像模像样的诗歌了。因此, 学生有了较大的成就感, 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这时, 课堂才算是真正达到最高潮。学生积极踊跃地在课堂上读着自己创作的诗, 虽然可能有的学生只有一两句,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热情。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 让整个课堂俨然成了一个“赛诗会”, 这是我在课前万万没有意料到的效果, 而且有些学生的作品很有韵味。

在这堂课上, 我原本只是想尝试着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并没有对学生抱有太高的期望, 结果却让我惊喜连连。可以说, 这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而言, 这也是一种“体验成功”的极好经历。我想这也契合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雨霖铃”的教学让我明白:许多时候教师都是被所谓的经验所困, 在教学上缩手缩脚、保守拘谨。其实, 如果教师勇敢尝试, 也许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收获无限惊喜。有了这次难忘的体验,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定会有更多的勇气去尝试。

读《雨霖铃》 篇8

[关键词]浑伦雄厚 羁旅 顿挫

柳永所作《雨霖铃》中有这样的语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写离情的名篇。词中密集的意象群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自由,但寒蝉、长亭、骤雨、杨柳、晓风、残月都是传统的离别意象,未脱窠臼,且一提离别就无语,就伤感,岂不又落俗套了?

不然,宋翔凤《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恒流。”能把相思离愁写得浑伦雄厚,这是柳永的特色。

词人将时间定格在一个冷落的秋天,阵雨刚过的黄昏,一对恋人在都门外难舍难分。既是离别,词人大可将缠绵悱恻进行到底,但柳永的高明在于他并不一味婉约下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一扫之前哀怨的个人天地,境界大开。不仅千里,而且阔,既有烟波,又有暮霭, 这是长亭外一个开阔的世界,是词人羁旅行役途中的所见。相较于同时代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人的离别之作,它迈出了闺房世界,以一个男子的口吻述说对女子的思念。虽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界却大大提升了。这正是前人所说的“不减唐人高处”的地方。

不仅仅是空间的博大,词人还将个人的痛苦置于时间的深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于是,这一次告别恋人的个人事件被放大为千古同悲。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里,个人的体验上升为人类的共同体验,有了永恒的意味。

郑文焯说:“屯田,北宋名家,其高深处不减清真(谓周邦彦)。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棹之声。冥探其一词之命意所注,确有层折;如画龙点睛,其神观飞越,只在一二笔,便尔破壁飞去也。”(《大鹤山房全集·大鹤山人词论》)在《雨霖铃》中,空间的寥廓和时间的悠远构成这一二神来之笔,从而使离别不再是单纯的压抑低沉,而是有一点高亢和雄浑。宋人说,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此话不然。像“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壮,又岂是“红烛昏罗帐”里的少年所能明白的。

古人评价杜甫,常用“沉郁顿挫”四字。所谓“顿挫”,指的是杜甫的诗境界有大小开合的跌宕曲折。以此来观照《雨霖铃》,全词由离别时的凄婉宕开一笔,借时空的无限形成情感的悲壮雄浑,最后又回归到离别后的悲抑无助,一波三折,有柔媚,有刚健,起伏跌宕,也是有“顿挫”之风。

这种顿挫来自于其人生的起伏。在宋代文坛上,柳永是个异数。心怀用世之志,却终身不得志;多次考举,却无缘补天。他的《倾杯乐》传唱一时,深得皇帝赏识,却又不小心触犯龙颜,讨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却又被主流文学嗤之以鼻,指责为“词多亵渎”。也写词的晏殊等人,却瞧不起同样写词的柳永。一方面看不起他,一方面苏轼这样的大师又要与他相比。总之,这是个风流浪漫却又终生落拓的词人。

于是,在他的笔下,春女善怀与秋士易感两个迥然不同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夜半乐》中,他说:“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玉蝴蝶》中云:“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曲玉管》云:“隴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八声甘州》里写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政治追寻的落空、相思离别的惆怅都一起糅合在高远的境界中了。

这是柳永的深邃。因而若将《雨霖铃》理解为纯粹的离情别恨,也就失去了柳永的精髓了。在《少年游》中词人写道:“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宋代是一个风流的朝代,柳永又是一个不羁的诗人,然而终日厮混于秦楼楚馆,年少尚可,当日暮人老,仍功名无望,这样的悲切绝不是几个歌伎所能慰藉得了的。

如此看来,《雨霖铃》就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离愁别恨这么简单了。离开心爱的人,离开熟悉的地方,而奔向未知的世界,多半是为了稻粱谋,为了仕宦。 词中,“留恋处”,不仅留恋恋人,还留恋在汴京仕宦的理想。整首词既是伤离别,更在伤自己的前程,前途未卜的迷茫;伤羁旅之苦,一生流离辗转的悲慨。古人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谓言长,不是说篇幅的长短,而是给人无穷回味。如此读法,词方越读越长。

雨霖铃教学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连类钩沉,迁移导入

1、人生无常,聚散不定,自古以来,离别总伴随不尽的伤感,请同学回忆有关“离别”的名句,并情感朗读。

(幻灯提示)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2)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是啊,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最消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别离的天空——板书《雨霖铃》。

2、走进词人

(1)、关于柳永,你知道哪些? 学生简介

(2)、教师补充: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大量创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3)、师简介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雨霖 1

铃》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

1、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正确看待诗人的离别真情

2、了解词的一般常识,探讨词中表现离情的方法,熟读成诵。

3、初步训练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三、合作探究,鉴赏诗词

(一)、美文大家读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地去触摸到了他的灵魂。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放声的读。

1、投影:朗读的基本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抑扬顿挫、充满感情

2、抽学生朗读。

(二)、质疑求理解

学贵有疑,初读这首词,在内容的理解上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奇文共欣赏

1、初读时的惊艳只是粗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这首词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中心情感?(伤离别)

2、作者又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这种情感的呢?

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3、学生自由选点赏析,并在书中作旁注,再小组交流并汇报

4、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语句

5、教师小结:(1)、板书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实景)烟波、暮霭、楚天

杨柳、晓风、残月(虚景)概括艺术特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发酵得依旧浓烈。那么谁愿有感情地把全首词在朗诵一次。

抽生读(配乐);听视频读

(3)、回顾刚才鉴赏这首词的方法:(投影:诗词赏鉴歌)

知人论世显个性,背景提示莫相忘。一景一物皆关情,多种手法细思量。一字一句讲锤炼,醒句标题概全章。熟读成诵记心上,细心感悟为鉴赏。

(四)、心音求共鸣

好一曲《雨霖铃》,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读完此曲,我们的内心一定也泛起了层层涟漪。就让我们拿出笔,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份感动吧

示例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示例2:古汴河畔的女子啊,你可曾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 示例3:暮霭沉沉中,孤柳独立处,带雨的晚风可曾憔悴了你的容颜?

四、回归本源———合乐而歌

1、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词牌是做什么的?

2、播放FLASH动漫音乐《雨霖铃》

五、诵读结束,余音绕梁

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最后在齐诵全词

《雨霖铃》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连类钩沉,迁移导入

1、人生无常,聚散不定,自古以来,离别总伴随不尽的伤感,请同学回忆有关“离别”的名句,2、走进词人

(1)、阅读课文第一个注释

(2)、你还知道关于柳永的哪些情况,请做简介

(3)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雨霖铃》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合作探究,鉴赏诗词

(一)、美文大家读

放生朗读(朗读的基本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抑扬顿挫、充满感情)

(二)、质疑求理解

学贵有疑,初读这首词,在内容的理解上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我的疑问是

小组讨论结果是

(三)、奇文共欣赏

1、、这首词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中心情感?()

2、作者又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这种情感的呢?

A、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赏析:深秋时节,蝉的生命将要终结,故鸣叫就更加凄凉,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自然界的骤雨虽已歇下,但送别人心中的雨呢?是否下得更大?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B、我赏析的是:

3、总结鉴赏词的方法:

知人论世显个性,背景提示莫相忘。一景一物皆关情,多种手法细思量。一字一句讲锤炼,醒句标题概全章。熟读成诵记心上,细心感悟为鉴赏。

(四)、心音求共鸣

读完此曲,我们的内心一定会被词中描写的意境形象深深打动,词中传达的情感也一定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就让我们拿出笔,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份感动,给课文加上题记或者后记

示例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示例2:古汴河畔的女子啊,你可曾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 示例3:暮霭沉沉中,孤柳独立处,带雨的晚风可曾憔悴了你的容颜? 我拟写的是:

四、回归本源———合乐而歌 学唱《雨霖铃》

宋词《雨霖铃》教学实录赏析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永、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运用想象和讨论法,领悟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中的意境、离别之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名句的鉴赏方法

2.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上一节的《望海潮》中,柳永带我们一起领略了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富庶繁华,那这一节,让我们继续随着柳永去感受他那凄美的离愁,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人、写作背景、词牌简介 师:学习新课文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在上一节《望海潮》中呢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柳永,那现在就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离开汴京时和他心爱的歌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师:同学们知道“雨霖铃”这一词牌的由来吗? 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就给大家说说。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入蜀,霖雨连日,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三)整体感知全词

师: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老师先给大家示范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感受词中的离愁别绪,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教师范读)

师:好。老师读完了。那老师想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生:悲凉,伤感

师:嗯,很好,确实,这首词是离别作品,基调哀婉、伤感、凄清 师:古人曾说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融入自己的感情在读得过程中,把难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生: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师:好,读完了。对于刚才的朗读,你们觉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xx同学,你来说。生2:… …

师:还有同学要点评吗? 生3:… …

师:同学们感情投入不够的,原因可能是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没关系,我相信在我们品读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可以读得更好。读完课文后同学可以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吗?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对,非常好,请坐。这首词写得就是离别。在进入品读鉴赏课文之前呢,我们先来解决难理解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

生4:…… 生5:…… 凄切:凄凉悲切 骤雨初歇:急雨刚刚停下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念去去:想到将来行程遥远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学们要记在课本上。

(四)品读、鉴赏作品

师:好,解决这些词语之后就更方便我们品读课文了,先品读上阕。同学一起朗读上阕,读得时候呢,要用心的想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在那样的环境,面对离别,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好

师:寒蝉凄切,一二读。生:……

师:这次的朗读比第一次进步很多,节奏把握比较好,也比较有感情,看来同学们学习能力挺强的。谁能告诉老师,词的上阕讲了什么内容?

生:词人和爱人悲苦不舍得分离场面

师:这离别场面作者用了很多意象,是那些呢?同学们找一找。好,XX同学,你来说。(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

生6: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板书)师:回答得很好,但还不够完整,谁来补充?XX同学。生7:兰舟、楚天

师:很好,同学们都找出来,看出来,同学们都很细心。这些意象有虚有实,这些意象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就是真实的,看的见摸得着的。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是实景,烟波、暮霭、楚天是虚景。

师:从哪看出来是虚景?

生:一个“念”字,想到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细心,意象有渲染凄清悲凉意境,烘托人物内心感情的作用。

师:柳永的词都写得极美,这上阕就有很多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品味,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同学们可以从意象和人物刻画方面去分析。首先老师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老师喜欢的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老师觉得“去去”二字用得极好,表达出了作者不愿离别而又不得不去的无奈和伤感。烟波和暮霭又具有迷忙飘渺的特点,和词人的忧伤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烟波和暮霭其实就是作者心中的离愁。“楚天阔”是说南方的天地之间也因烟波、暮霭而变得辽阔而无法相接仿佛天地间都充满了离愁。这种表现方式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老师说完了,下面轮到你们说了。

生8:我喜欢课文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他写了寒蝉、长亭、还有骤雨。当时离别的时候,加上寒蝉凄凉的叫声,使离别气氛更加愁畅。长亭是人离别的地方,然后雨停了之后,天变凉了,又会使人感到凄凉。作者是通过对离别地点的环境描写以表达伤感的氛围和 离情的。

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心中的凄凉,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呢?用一个成语来。

生:借景抒情。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好,XX同学。生9:我喜欢的是“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一句写的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时候,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物描写这一角度来分析,说得很好,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要把这种难以割舍,不忍放手情感读出来。还有哪位同学来和我们分享?XX同学。

生10:我喜欢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则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分离在即,再回无期。此时彼此心中如浓雾愁云,满腹的哀愁却难以启齿,因为这只会给彼此徒增哀愁,只能执手相握。恨泪相对,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达效果。

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同学的分享中我们也将上阕品读完了,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上阕的内容。XX同学。

生11:上阕写了离别之景和离别之情。

师:嗯,写的就是离别之际难分难舍的场面。这离别之景在柳永的描绘下美得如同一幅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用自己话来描述这一离别之景。

生12:… …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那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读词的下阕。词的下阕也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下阕。XX同学,你来。

生:朗读

师:好,读得很好,老师也被你打动了。词的下阕,作者一开头就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作者不说自己的离情,却说自古以来的离情,这“自古”有什么好处?

生13:……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14:作者是想说他离愁并不是特殊的,而是和大家一样的,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增添了悲伤之感。

师:说得太好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愁不仅仅是作者独有的情感,自古以来谁不伤离别啊,是不是。这里,作者将一己、一时的情感化为一种普遍的永恒的离愁,从而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伤离别”点明了词的主旨

接下来呢,作者又进一步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也用了许多意象,是哪些意象呢?

生:酒、杨柳、晓岸、残月

师:这些意象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这些意象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来讨论,每个小组分析一个意象。可以联系以前所学过的诗词来分析。

生:讨论中

师:好,时间,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说说。

生16:古人喝酒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心的时候,再者就是伤心的时候。很显然,作者是属于后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萦绕在作者身旁。古人有借酒消愁的说 法,作者也想通过喝酒把离愁忘掉。然而只是暂时的,醒来之后离愁仍在。

师:说的很好,举杯消愁愁更愁,其实这酒象征着词人的离愁,那关于“柳”这个意象,哪个小组来说呢?好,你说。

生17:“柳”与“留”谐音,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成了送别的象征。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师: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作者是借“柳”来表达那种想留下来,却留不了的哀愁。接下来是关于风的,哪个小组?

生18:晓风,黎明时分的天气是挺凉的,而在此时离别更给人添了几分凄凉的意境。,这个时候凉的不仅是身,心更凉。像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风就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储存量挺大的,还可以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证明,很好。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最后一个意象“月”,XX小组。

生19: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其实月就是人的离合的象征。残月,就是不完整,不完整就是离别,作者通过“月”这个意象来表达离别后的那种相见无望的愁情。

师:分析得很到位。两句话,作者就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以虚写实,真正做到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被世人称位千古名句。

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老师有点疑惑,“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既然是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的呢?谁能帮老师解除这一疑问?哎,好,你来。

生20:一别很多年,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如果在一起)本应是良辰美景、夜夜笙歌,可此时此刻爱人不在身旁,无人分享,内心孤独,再美都只是虚设。

师:其实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更加深刻的表达心中无奈和伤感之情。这句“良辰好景虚设”正好对应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身边没有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爱人,就算是良辰好景,就算心中有千种思念和情意,也无人可以倾诉啊,陪在身边的是无限的孤独与凄清。下阕也品读完了,谁来概括下阕写了什么内容?好,XX同学。

生21:想象离别之后的孤独

师:对,就是设想别后的孤寂凄清。整首词到这里都品读完了,这首词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生: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师: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是一样的。其实还有一个就是直接抒情。看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大胆而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首词让人回味无穷,下面请同学再次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的离愁。“寒蝉凄切”一二 读。

生:……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希望可以继续保持。我们知道宋词分成两派,一是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二是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结合以前所学过的婉约词,我们可以总结出婉约词的特点。婉约词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形式上则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雅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雨霖铃》就是婉约词风的经典之作。

上一篇:别舍己救人表彰大会序下一篇:关于诚信的议论文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