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2024-10-12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共6篇)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篇1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保险虞鹏飞1220130310 在认真学习了《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工作意见》的报告之后,我对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目的性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我们谈论任何问题,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一开始众说纷纭,漫天彻地,古今中外,宏旨博辞,但慢慢地会返璞归真,越来越简单,直至回到问题的原点。这些年关于教育的讨论,就在不断地由繁到简,不断地向本真靠近。这个本真,就是“立德树人”。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是由这个根本问题生发出来的。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放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点,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立德树人的“德”是社会主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德”是做人的根本,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的功能之一,就在于通过培养人,提升世道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现在,关于世道人心的议论很多、担忧也很多。老人摔在地上扶不扶都说不清楚,可见世道人心真的出问题了。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理应想得更深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党中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升世道人心,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量,更有可持续性,让人民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教育工作者要在这方面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将“德”的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不同学科中“德”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来,使“德”“智”交融。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其衡量的首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德”究竟如何。

“立德树人”,科学育人是关键。科学育人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就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把学生作为主体。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干事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是教师,是家长,而不是学生。

“立德树人”,总得有抓手。我认为,最重要的抓手有三个,第一个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第二个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三个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法治意识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遵法守法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起码准则。一个人只要有了法治意识,那他就会有底线、不出格。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迟早要出问题,终究要遭惩罚。一个人只要具备科学精神,就能把干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干事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成功。人文情怀是现代文明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一切的奋斗,最终的目标,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幸福感。总之,学校“立德树人”,要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为抓手,教师、教材、教学要把着力点放在这三个方面。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篇2

——校园1+1工程总结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本是教育的本位、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灵魂,是人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本是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可是现时情况却并非如此。学生、教师、家长仍然深陷于实用主义教育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仍然困扰于应试教育的藩蓠中而难以超脱,使教育这一原本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光明自性的轻松愉悦的生命成长过程,变成了无可奈何的疲惫不堪的应试教育的奴役过程,这一教育本质的变异使神圣的“育人为本”的教育低贱为“谋生”、“ 竞争”的手段,这种“结茧自缚”成了难以解脱的顽疾,这正是当今教育的悲哀!

教育不但是为人立世之本,更是立国强国之本。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键!党的十七大就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却至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人民对此并不满意,其根本症结在于教育本质的异化!中华民族素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优良传统,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最伟大的教育家,早在2500多年前就对

教育的本质做出了精辟的阐释,那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境界和博大胸怀,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大师,创造了世界上唯一五千年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是,近一百多年来,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却发生了教育本质的异化,偏离了教育的本位,割断了对古圣先贤智慧的传承,萎缩了民族文化之根,导致了严重的道德危机和生存危机。

自开展党员1+1工程以来,我不断向前辈们学习,带领年轻教师,共同在实践中摸索探究、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钻研《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学习,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地理科组外出学习的机会虽然明显减少,但是经校内教师集体备课和有效教学的研究,仍然让我受益匪浅。

为落实党员1+1工程的具体要求,本学期各个科组都做了研讨课的公开展示,我借着这个机会,在课程不冲突的前提下,尽量多听课,多学习。遗憾的是有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因为上课时间冲突没有能够听到。在吸收所听课教师的优点,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开展了一节地理研讨课。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对学生知识架构不了解,总存在教师的希望与学生表现的偏差过大

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作为一线工作的教师,在开展党员1+1工程的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尊师重教,望子成才”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传统美德,伴随着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首要的需求,人们迫切地期盼早日超越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在科学的扬弃中创造出中华民族教育新的辉煌。无数志士仁人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这正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厚基础和希望所在,我们今后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需要我们党员教师带头克服困难,为教育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篇3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之申论范文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一、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民生即人民生活,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既包括对衣食住用行等生活资料的追求,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更高的要求;既包括本代人生活,也包括后代人的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是无止境的,人们奋斗拼搏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生活。就全社会而言,如果为增长而增长,就容易陷入一味追求GDP的泥潭,社会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就企业而言,如果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忽略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考虑员工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状态,这样的企业迟早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其发展也不会长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既包括经济指标,也涵盖了城乡居民收入、住房、环境、教育、社会保障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福祉,切实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是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建国初期的73元和改革开放初期的134元增加到2011年的6997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建国初期的235元和改革开放初期的343元增加到2011年的21820元。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实现小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大、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发展程度大体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只有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二、正确认识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这两者本质上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把握眼前,实现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决定消费,生产量决定消费量,生产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有赖于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劳动者才有收入。只有生产发展了,国家才有充裕的财力用来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才能提高人们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各项事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发达国家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之所以要比发展中国家高,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有相对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得到极大改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文化和思想素质,通过教育投入和支出形成人力资本从而推动发展。马克思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同时消费也中介着生产,正是消费为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通过扩大消费需求诱导投资需求,促进生产发展并形成以消费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只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才能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发展氛围。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达5400美元,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一关键的发展阶段,要想避免掉进拉美国家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两者既有相互促进也有互相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了发展与改善民生的互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国民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用于发展的积累和投资多了,能够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消费自然就少了;如果一个时期消费多了,投资和积累就必然减少。投资率和消费率多高才算合适,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参考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世界各国平均投资率一般处在21%—22%。而自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2010年更是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48.6%,成为全世界投资率最高的国家。尽管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低而且分布不均衡,工业化和城市化任务还没有完成,积累率或投资率适当高一点属于正常现象,但显然目前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已超出了合理范围,依赖过高的投资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当前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三、努力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摒弃传统的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过度牺牲和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道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包括持续不断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也包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等;既要为当代人谋求福利,更要顾及下一代人的生活。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重点扩大消费需求;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考德上2013国考交流群:24230832考德上——为国育才 德者为上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世界上多个国家包括我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体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政府的职责,更要把它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生产力才会像火山一样从内部迸发出来,人们生活水平才能够得到最大的改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从开放中获得了好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而且直接推动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以最快的速度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因此,在今后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风浪,我们都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中促进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同样重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在坚持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前提下,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千方百计地消除贫困。二是加快形成促进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关系民生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进入农村、进入贫困地区的有效机制。三是要确保把更多财力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了10万亿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基础,下一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均衡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努力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篇4

在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年干部要把思政学习作为“终身课题”,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实践“学与思”,在“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力求“思有果”,在“闻过则喜,闻过则改”中践行“过必改”。

青年干部学好“思政课”要“坐下来”思,厚植学与思的“求索精神”。“浮躁、无恒”好似是青年干部的通病,只想着求成,快速看,速度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无恒心、不耐烦,“坐不下来”学理论,“静不下来”思方法,游走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好似拥有了“理论宝典”但仍无法“举一反三”答出满分试卷。“不动笔墨不读书”,毛主席在读书时时常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这些心得与体会都是毛主席思考过后留下来的印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坚持在政治阵地上“站得稳”、思想理论上“扎得深”,青年干部要力戒学而不思,做到常学常思,如何思?要带着目的去思,带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去思,带着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去思,带着如何行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之问去思。

青年干部学好“思政课”要“站起来”行,构建思与行的“实践桥梁”。长期的坐对身体无益,要适时“站起来”行,青年干部在切身抓好学习的同时,更要“站起来”为,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在实践中,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将党的人民至上、群众路线,贯穿于干事创业、修身处世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要到基层去,用脚丈量为民情怀,用行动实践措施的有效性,“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切记想得再多不如拿到实践去检验,思政学习底子再丰厚也要会到现实中应用,要将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相结合,切实让思想更成熟起来、理论更实际起来,进一步激发出学与思的“化学反应”,碰撞出“真理的火花”品尝到“真理的味道”。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篇5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笔者认为,上好思政课,要下好“三种功夫”。

要围绕“教什么”,在课程内容上下功夫。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培养怎样的人”至关重要,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好思政课,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都包括哪些内容。要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个人理想、具体行动中。另外,还要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多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说话,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要围绕“谁来教”,在师资队伍上下功夫。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个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教材。从自身来说,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性,从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从小在心里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资源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外部来说,要把好思政课教师入口关,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等监管,坚决杜绝不当言行。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违反师德师范现象,视情况予以处置,绝不姑息。

要围绕“教得好”,在综合保障上下功夫。学校思政工作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思政课实效,需要党委政府、学校、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党委政府要把学校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判情况、拿出措施、解决问题。要整合有关部门力量,形成齐抓共管、配合有序的良好格局。学校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把思政课工作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带头抓思政课、讲思政课,形成“人人重视思政课 人人上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优化考核激励制度,评先选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培训学习等适当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感。要把思政课工作和家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同步教育,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篇6

3月31日上午,阜新市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作会议在海州高中召开。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海景春,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包峰,纪委书记刘跃军,正县级督学梁柱义,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孔艳秋等领导出席会议。教育局督导室、机关相关科室的同志,两县五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分管局长,教师学校校长、教研室主任,全市中小学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20余人参加会议。包峰主持会议。

会上,清河门区教文体局,阜新市第三中学,阜蒙县蒙古族实验小学三个单位做经验介绍。20多所学校的经验材料在会上进行了交流。

包峰做题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立德树人,努力开创我市教育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2009年以来的课程改革工作,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市中小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实验2009年启动以来课改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明显效果,校长、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方式、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形成高效课堂基本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课程改革机制及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基本形成,全市先后涌现出一批省级课程改革示范校、市级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先进校,造就了一批省市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极大地推进了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特别是2013年以后,我市的课程改革已经涉及到课程改革的各个领域:诸如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学科立德树人,学科课程整合,思维可视化教学,分层走班制教学,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校本研训,教育教学管理等等,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到课程改革领域,标志着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深入与成熟。

下一步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省市教育工作会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以“三项研究”(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式、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四个走向”(课堂走向课程、教学走向教育、校内走向校内外、传统走向现代)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和业务素质为关键点,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

海景春在讲话中要求,要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巩固成果,统一思想,主动适应课改工作的新常态,提出要把尊重教育规律做为第一法则,要把敢为人先第一精神,要把解放思想做为第一利器,要把促进公平、造福百姓做为第一要务;要稳步拓展,建立课程改革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心爱的笔作文下一篇:雪景作文五年级优秀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