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精选10篇)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篇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肿瘤, 但其绝对发病率很难确定。因很多患者无症状或因肌瘤很小, 临床不易发现。随着晚婚、高龄分娩人群的增多, 围生保健质量及重视程度的提高,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1]。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 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 年龄23~42岁, 平均年龄 (28.9±2.5) 岁;孕周36~41周, 平均 (38.5±0.9) 周;其中初产妇73例, 经产妇51例;孕前检查中经B超证实子宫肌瘤48例, 孕期经B超证实56例, 20例为剖宫产术中证实。124例患者中, 单发子宫肌瘤101例, 多发性子宫肌瘤23例。单发子宫肌瘤中, 浆膜下肌瘤为59例, 肌壁间肌瘤为52例, 黏膜下肌瘤为11例。
1.2 研究方法[2]
以回顾性方法对患者病例进行分析, 根据子宫肌瘤类型的不同分为3组, 分别为浆膜下肌瘤组、肌壁间肌瘤组、黏膜下肌瘤组。将肌壁间肌瘤组根据肌瘤大小分为3组, 分别为小型组 (直径不超过2cm) 、中型组 (直径在2~5cm之间) 、大型组 (直径超过5cm) 。对比分析各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子宫肌瘤类型下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见表1。
2.2 不同大小子宫肌瘤类型下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见表2。
3 讨论
目前已明确子宫肌瘤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和组织中雌二醇含量较正常子宫肌组织高, 雌孕激素还与子宫肌瘤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 并且雌孕激素及其受体是相互促进的。近年研究发现, 子宫肌瘤细胞中存在多条克隆性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异常, 其中7、12、14号染色体异常最为常见, 子宫肌瘤细胞本身存在遗传密码的改变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3]。根据肌瘤生长部位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 子宫体肌瘤多见。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 根据肌瘤的生长位置可分为肌壁间、浆膜下和黏膜下三种类型。所有的肌瘤开始生长时均为肌壁间肌瘤, 肌壁间肌瘤占总数的60%~70%, 浆膜下肌瘤占20%~30%, 黏膜下肌瘤仅占肌瘤的10%[3]。黏膜下肌瘤较多引起临床症状和影响妊娠, 被认为是临床最重要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认为, 子宫肌瘤只要不影响受精卵种植, 均能妊娠。浆膜下肌瘤不影响子宫内膜, 也不影响受精卵种植, 故多不影响妊娠。黏膜下子宫肌瘤突出在子宫腔内, 可影响妊娠。肌壁间肌瘤要根据肌瘤的部位及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而定。子宫肌瘤对妊娠和分娩的影响是, 妊娠早期流产率明显增加, 多表现为习惯性流产、死胎。妊娠晚期可发生早产, 肌瘤大时亦可造成胎位不正, 使手术产率增加。分娩过程中, 由于肌瘤影响子宫正常收缩, 可使产程延长, 如宫颈肌瘤或子宫下段肌瘤, 嵌于盆腔, 可造成阻塞性难产。分娩后由于肌瘤影响胎盘剥离及子宫收缩, 可引起产后出血, 产褥期感染率亦增加。
妊娠后子宫肌瘤常随子宫增大而增大, 容易发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产后由于子宫血运突然减少, 发生退行性变的机会更多, 有时因肌瘤增大, 在盆腔内引起压迫症状, 发生尿频、尿急、尿潴留或大便困难等。带蒂的浆膜下肌瘤, 由于随妊娠的子宫上升进入腹腔以及组织疏松, 容易发生扭转。妊娠期黏膜下肌瘤存在, 可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 并且产后可能由宫腔脱出至阴道内, 继发感染及组织坏死。
根据妊娠月份、肿瘤类型、大小、部位、临床症状、患者的年龄以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而定。一般认为, 妊娠期不必急于手术处理, 经密切观察, 多数能顺利渡过妊娠及分娩。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原则是保胎、防止流产。妊娠期做肌瘤摘除术极易引起流产, 但若因误诊或不能明确诊断则需进行剖腹探查。如剖腹探查证实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应根据其类型进行不同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70例的临床治疗及并发症临床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0) :16-17.
[2]王月玲, 杨娜, 王利娟, 等.子宫肌瘤在妊娠期的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J) .陕西医学杂志, 2004, 33 (11) :982-984.
[3]曹泽毅, 主编.妇产科学 (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叶小萍, 史帆.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临床诊治48例 (J) .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3) :373-374.
别让妊娠并发症来捣乱 篇2
溶溶觉得自己的体重增加好快,比怀孕前增加22斤了!最近一周她常常感觉头晕,赶紧量了量血压,竟然高达150/100mmHg,想想自己没有高血压病史啊,难道就是这个小家伙闹的?她赶紧去医院检查,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妊娠高血压,这下真麻烦了,不能吃太咸的,还要每天检测血压。医生说如果不好好控制的话,很可能发展成危险的子痫前期。
妊娠并发症之妊娠高血压
在怀孕20周之后出现高血压,即收缩压高于140或舒张压高于90,被称为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若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准妈妈一般还会出现水肿及蛋白尿的症状。怀孕前或怀孕12周内出现高血压,则不属于妊娠高血压的范畴。调查统计显示:平均20个准妈妈中会出现一个准妈妈患有妊娠高血压,发病率高达5%。妊娠高血压虽然常见,可是一旦未及时治疗就会增加子痫发病的危险,准妈妈不得不警惕。
谁是高发人群?
初次怀孕时年龄太小或者高龄,体型矮胖者,营养不良,特别是伴有严重贫血患者,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发病率较高,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此外,妊娠高血压还比较青睐怀有双胎、羊水过多及葡萄胎的准妈妈。妊娠高血压有遗传因素,有家族史,如准妈妈的母亲有妊高征病史,其患病风险也会大幅上升。
危险在哪里?
妊娠高血压发生时间越早,对胎儿的影响就越大:在高血压的影响下,胎儿血流量异常,会导致胎儿在子宫内获得的营养不足,有生长迟缓的可能性。准妈妈血压高还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胎儿可能会出现窘迫的征兆。另外,妊娠高血压有可能导致胎盘早期剥离,造成准妈妈早产。尤其要提醒的是,患有妊娠高血压的准妈妈一旦血压控制得不好,很可能会发生危险的子痫前症。
防治措施
争取在合适的年龄怀孕,及早去医院进行孕前咨询,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并且要将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些措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怀孕后患妊娠高血压的几率。
怀孕后,准妈妈应按时接受正规的产前检查,孕早期就要认真测量血压,以便了解自己的基础血压;妊娠36周后,更要每周测量血压、体重,化验有无尿蛋白,并观察是否出现头晕等症状。
孕期要保持心情舒畅,尽量多休息,争取每天卧床10个小时以上,并以侧卧位为佳,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肾脏供血条件。
平常的饮食不要太咸,避免摄取过多的腌制食品。尽量多选择高蛋白、多维生素、低脂的食物,保证孕期摄入充足的铁和钙。还要少吃甜食、油炸食物,多吃新鲜蔬果。
积极控制好血压,血压偏高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药。如发现贫血,要及时补充铁质;若发现下肢浮肿,要增加卧床时间,并把脚抬高休息。一旦出现持续头痛、上腹疼痛、眼花、恶心、呕吐或面部及手背浮肿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妊娠并发症之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孕前未患糖尿病,怀孕后才出现高血糖现象,其发生率约1%~3%。有些准妈妈可能会好奇,为何怀孕后血糖就这么不听话呢?罪魁祸首还是激素:怀孕后身体分泌的激素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但也有抵抗胰岛素的作用。加上某些准妈妈饮食不合理、运动过少,如果有遗传因素的话,自然就容易被妊娠糖尿病纠缠上。妊娠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吃多、喝多、尿多,但体重减轻,此外可能还伴有呕吐、疲乏无力等症状。
谁是高发人群?
高龄妊娠是目前公认的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超过33岁的高龄准妈妈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高;曾经生育过巨大儿的准妈妈,或者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也很受妊娠糖尿病的青睐。此外,身材肥胖、孕期营养过剩、运动过少的准妈妈都属于高发人群。
危险在哪里?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患妊娠高血压、流产、尿路感染的几率比普通准妈妈要高;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更容易出现羊水过多、产后大出血等情形,且在随后的几年内发展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风险较高。妊娠糖尿病不仅对准妈妈健康极为不利,对胎儿也有很不好的一面:妊娠糖尿病是产生巨大儿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容易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出生低体重儿,增加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胎儿畸形、胎儿死亡。
防治措施
积极进行营养咨询,被医师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首先须向营养师做营养咨询,请其帮助提供正确的饮食方式,同时配合适量的运动。
积极控制饮食,原则为既能保证准妈妈与胎儿的营养需求,同时又不引起饥饿性酮体产生及餐后高血糖。具体措施包括:少吃多餐,每天可吃5~6餐;减少每餐主食摄入约1/3,多吃新鲜蔬菜;戒掉甜食,避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低脂饮食,烹饪食物要避免采取油炸、煎、熏等方式。
积极参加运动,控制好体重的增长,每天餐后可进行30分钟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等。不过,有低血糖、高血压、先兆流产、早产等风险的准妈妈不宜运动。
如果采用上述方法仍无法将血糖控制好,此时必须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以确保母体与胎儿的健康,避免发生并发症。一般不建议使用口服降糖药,以避免药物造成的不良影响,如胎儿畸形、新生儿低血糖症及新生儿乳酸中毒等。
妊娠并发症之胆汁淤积症
产科胆汁淤积症,又被称作“妊娠期胆汁淤积症”“OC”或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有产科胆汁淤积症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而且瘙痒在夜间会比较严重,以致引起疲劳和失眠。瘙痒一般从手掌和足底开始,然后可遍及全身。有些准妈妈瘙痒难忍,就不停地抓挠,甚至抓得皮肤出血。少数患病的准妈妈会出现黄疸。在分娩后一两周内,瘙痒症状就会完全消失。
谁是高发人群?
在1000个准妈妈当中会有1至2名准妈妈受胆汁淤积的影响,南方高于北方。如果怀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肝脏曾经受到过伤害,或者是母亲或姐妹当中有人出现过胆汁淤积的情况,具备这当中一个或者多个条件的准妈妈出现妊娠胆汁淤积的可能性较大。此外,第一次怀孕时如果患有胆汁淤积症,再次怀孕后患病几率会上升为60%~80%。
危险在哪里?
胆汁淤积症对胎儿影响较大,可发生胎儿窘迫、妊娠晚期不可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等。和其他准妈妈相比,患有产科胆汁淤积症的准妈妈所生的宝宝死亡率要高出15%。
防治措施
穿着宽松、轻便的棉质衣物,避免进入湿热的环境,可通过洗冷水澡和冰敷降低身体的温度,来减缓体内血液的流动。
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减少乳制品、油炸和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严格限制酒精,摄入足够量的水,减轻肝脏负担。
在分娩之前,每天需要给准妈妈补充维生素K,以预防颅内出血,同时保护胎儿。
每天计算胎动,及时了解胎儿宫内情况。一旦发现胎动异常,包括胎动次数较平时明显减少或特别频繁,都需马上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准妈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如果妊娠已经超过32周最好能住院观察,通过胎儿监护仪、测定胎儿成熟度、测定胎盘功能等来进行监护。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篇3
关键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活产,新生儿体质量
新生儿体质量是反应胎儿在宫内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 出生体质量过低或超重均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出生以后的健康有关”[1]。因此, 将出生体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是优生优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新生儿体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对于预防和减少低出生体质量儿和巨大儿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拟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和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13281名单胎活产产妇进行医学检查和问卷调查, 探讨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与新生儿体质量的关系, 为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和浏阳市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 (28周≤孕周≤42周) 。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为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制作的中国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孕产妇个案调查表》, 问卷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妇产科医生填写。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姓名、出生年月、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婚姻状况、受教育情况等;②孕产情况:妊娠次数、产次、剖宫产次数、产前检查次数、终止妊娠日期、终止妊娠方式、终止妊娠孕周、本次妊娠胎儿数等;③本次合并症/并发症情况:本次有无与妊娠、分娩相关的合并症/并发症及其类型。本研究按照《儿科学》[2]的诊断标准将新生儿体质量分成3组, 低出生体质量儿是指新生儿体质量<2 500 g、正常体质量儿是指新生儿体质量为2500~3 999 g、巨大儿是指新生儿体质量≥4 000 g。
1.3 统计分析
将调查表统一录入“中国危重孕产妇医院监测网络直报系统”, 然后将所得数据用Excel导出。应用SPSS 1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 挑选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的因素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14 670份, 收回问卷14 593份, 问卷回收率为99.5%, 剔除不合格调查表、住院保胎以及双/多胎及死胎产妇的调查问卷1 312份, 有效问卷13 281份, 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1.0%。其中产妇平均年龄 (26.5±4.1) 岁, 最大56岁, 最小15岁;已婚13 195人 (99.4%) , 单身/离异/丧偶/同居86人 (0.6%) ;受教育情况:大学或以上1 972人 (14.8%) , 高中5 905人 (44.5%) , 初中5 061人 (38.1%) , 小学及以下343人 (2.6%) ;
2.2 本次妊娠情况
产检次数:<5次1 308人 (9.8%) , 5~9次8 577人 (64.8%) , ≥10次3 396人 (25.6%) ;阴道分娩7990人 (60.2%) , 剖宫产5 291人 (39.8%) ;终止妊娠孕周平均为 (38.8±1.6) 周, 最大42周, 最小28周。
2.3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次调查的13 281人中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者1 800人, 检出率为13.6%。
2.4 新生儿体质量情况
新生儿体质量最重5 800 g, 最轻500 g, 平均体质量3 267.5 g (男婴3 320.6 g, 女婴3 208.8 g) ;低体质量儿545人 (4.1%) , 其中早产低体质量儿339人 (占低体质量儿的62.2%) 、正常体质量儿11 814人 (89.0%) 、巨大儿922人 (6.9%) 。
2.5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选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肝病、羊水过少、妊娠合并性病、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心脏病、低蛋白血症、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低下、高脂血症、妊娠合并生殖器肿瘤/囊肿、羊水过多、肾病等19种可能与新生儿体质量相关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进行χ2检验 (α=0.05) , 结果显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贫血、妊娠期糖尿病、肾病、胎膜早破、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羊水过少等11种合并症/并发症与新生儿体质量有关 (P<0.05) 。见表1。
2.6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以新生儿体质量分组作为应变量 (正常体质量儿=1, 低体质量儿=2, 巨大儿=3) , 选择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的11个自变量纳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结果显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及羊水过少5种合并症/并发症与新生儿的体质量有关。见表2。
注:覮确切概率卡方值
3 讨论
3.1 新生儿体质量
此次调查的13 281名新生儿中89.0%的新生儿体质量处于正常范围, 11.0%的新生儿体质量异常。其中, 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为4.1%, 高于上海、天津等地报道的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率[3,4], 比2007年全国低出生体质量率4.7%稍低[5], 但已达到发达国家低出生体质量儿3.0%~6.0%的水平。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是衡量社会发展和妇幼保健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 因早产所致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占总低出生体质量儿的62.2%, 而早产儿相对于足月儿来说, 其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有很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早产儿肺部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易导致通气困难、肺发育不完善;此外, 早产儿肌肉张力低、大脑血管非常脆弱、血容量少、表皮薄、皮下脂肪含量少等, 正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 而使新生儿易发生窒息, 若这些新生儿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 所造成的危害可持续终生, 甚至危及生命。浏阳市巨大儿的发生率为6.9%, 与于冬梅[5]报道的全国调查结果接近, 但低于ENGIN[6]报道的发达国家9.0%的水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巨大儿的发生与多种遗传、环境等有关”, 对母婴安全均产生不利影响[7], 此类胎儿通过正常产道常常发生困难, 需手术助产, 且发生难产的风险较大。就母亲而言, 易出现子宫破裂或严重的软产道损伤、尾骨骨折、尿瘘和粪瘘等;新生儿则易发生窒息、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或手术时产伤, 严重者可造成死亡等。研究结果提示:在孕期保健工作中, 需加强胎儿宫内发育的监测, 及时发现胎儿体质量的异常, 并给与正确指导, 以减少母婴的危害。
3.2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本次被调查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检出率为13.6%, 仍处于较高水平, 与易念华等[8]报道的孕产妇危急重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接近, 其中主要合并症/并发症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7.4%) 、贫血 (2.8%) 、胎膜早破 (2.5%) 、妊娠期糖尿病 (1.9%) 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母亲及胎儿健康, 甚至会导致孕产妇死亡。因此, 在孕产期保健工作中, 要对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给予足够重视, 尤其是对检出率高的疾病, 应给予重点关注,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笔者认为, 为了减少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和保障合并症/并发症孕产妇的安全, 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市、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 加强医疗保健人员高危评分的培训, 使其能及时筛查出围生期高危妊娠的固定因素 (即整个孕期永存因素) 和动态因素 (可变因素) , 实行专册登记, 重点监护, 对于病情复杂而严重者应及时转诊;二是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孕期保健专业培训, 使其能对妊娠期间发生率较高的急危重症快速地进行判断和及时地处理, 同时建立完善、有效的转诊制度, 保障母婴安全。
3.3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
3.3.1 前置胎盘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 国内前置胎盘发病率为0.2%~1.6%, 国外为0.3%~1.9%。本次调查的13 281例产妇中, 妊娠合并前置胎盘95例, 发病率为0.7%, 与顾颖[9]报道的0.9%接近。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妊娠合并前置胎盘者新生儿体质量异常是无妊娠合并前置胎盘者的2.134倍, 单因素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点, 前置胎盘者低体质量儿的发生率 (25.3%) 远远高于无前置胎盘者 (4.0%) 。研究表明, 前置胎盘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 是导致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10,11,12], 严重时危急母儿生命, 其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可能与多次刮宫、子宫手术史损伤子宫内膜有关。因34周以前中央型前置胎盘易出血且凶猛, 为了减少对母婴的损害, 需进行治疗性引产, 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相对增高。而有部分前置胎盘的孕妇孕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 导致胎儿的慢性缺氧, 引起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增加[13,14]。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作为医务人员, 应加强对服务对象有关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 避免多次刮宫或引产, 预防生殖道感染, 减少子宫内膜损伤和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3.3.2 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往往起病急, 发展快, 若处理不及时, 可威胁母儿生命。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孕妇患有严重高血压、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有关。此次调查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3%, 低于国内胎盘早剥发生率0.5%~2.1%[15]及国外胎盘早剥发生率0.5%~1.8%[16]。这可能与分娩后对胎盘检查的仔细程度有关, 有些轻型胎盘早剥患者症状不明显, 易被忽略。本研究证实胎盘早剥与新生儿体质量有关系 (OR=2.58) , 即有妊娠合并胎盘早剥者所生新生儿体质量异常是无妊娠合并胎盘早剥者的2.58倍, 由单因素分析结果可见, 胎盘早剥孕妇所生低体质量儿率 (29.7%) 明显高于无胎盘早剥者 (4.0%) 。妊娠合并胎盘早剥时, 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 引起远端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 导致胎儿慢性缺氧或早产, 从而影响胎儿体质量, 故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率增加。因此,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 应加强孕期管理, 防止外伤, 避免性生活与重体力劳动, 同时也应鼓励孕妇在妊娠晚期或分娩期作适量运动, 避免长时间仰卧, 并积极治疗。
3.3.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其中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是妊娠期特有疾病。该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 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期病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15], 是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17,18,19,20], 也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重要原因。浏阳市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为7.4%, 较全国发病率9.4%~10.4%稍低, 处于国外发病率7.0%~12.0%水平。本研究表明,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新生儿体质量有关 (P<0.05, OR=2.14) , 即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生新生儿体质量异常是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的2.14倍。因此, 医务人员需做好此病的预防工作, 如加强健康教育, 使孕妇掌握孕期卫生基础知识, 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减少动物脂肪及过量盐的摄入, 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愉悦的心情, 适当补充钙剂 (1~2g/d) 及吃富含钙剂的食物如奶制品等。
3.3.4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包括两种情况, 即妊娠已有糖尿病和妊娠后才发现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 后者又称妊娠期糖尿病 (GDM) 。GDM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 对孕妇而言, 妊娠期糖尿病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正常妇女的3~5倍, 巨大儿的发生率高达25.0%~40.0%, 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为21.0%, 胎儿畸形率为6.0%~8.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生率增加[21]。GDM发病率世界各国报道为1.0%~14.0%, 我国为1.0%~5.0%[15], 而本次调查GDM的发生率为1.9%, 与上述报道一致。从本研究结果可得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生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儿, 多因素结果也表明妊娠期糖尿病与新生儿体质量有关系 (P<0.05, OR=2.883) 。相关研究证实妊娠期糖尿病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 (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 [22], 其原因可能为:一是孕妇血糖高, 胎儿长期处于母体高血糖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环境中, 促进蛋白、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作用, 导致躯干过度发育;二是早期高血糖抑制胚胎发育及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 影响胎儿发育。因此, 需督促孕妇加强产前检查、合理营养、常规于24~28周开展糖筛查试验, 从而达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目的。
3.3.5 羊水过少
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 m L, 或B超羊水指数≤5 cm即可诊断羊水过少, 此次调查中, 羊水过少发生率0.7%, 高于国内报道的羊水过少发生率0.4%~4.0%[15]。虽然羊水过少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多数学者认为引起羊水过少的常见原因是胎儿泌尿道畸形、胎盘功能异常等。由于胎盘功能不良, 胎儿宫内慢性缺氧, 从而引起胎儿生长受限 (FGR) , 导致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率增加[23,24]。ERIKA等[25]也认为FGR与羊水量减少呈线性关系, 羊水过少是FGR的特征之一。同时,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羊水过少者所生新生儿体质量异常是无羊水过少者的1.816倍, 且羊水过少者所生低体质量新生儿率 (18.9%) 远高于无羊水过少者 (4.0%) 。羊水过少是胎儿危险的重要信号, 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 与正常妊娠相比, 轻度羊水过少围生儿死亡率增高13倍, 而重度羊水过少增高47倍[26]。
妊娠合并肾脏疾病的护理 篇4
肾脏疾病属泌尿系统疾病,对于患肾脏疾病妇女的妊娠问题以及妊娠后产生什么影响,其预后如何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护理,使孕妇能安全度过孕产期,减少不良并发症,降低母婴的危险系数,最终降低围产期的死亡率。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观察护理
任何肾脏疾病,肾功能和血压都是重要的观察指标。应重点观察血压、浮肿、尿量的变化,及时正确记录,发现血压变化和尿量减少时,应警惕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以及并发心力衰竭、脑水肿、尿毒症等疾病的可能。
2 饮食指导
饮食与营养息息相关,饮食营养更与孕产妇的健康、胎儿的生长发育、优生、肾脏疾病的控制关系密切。科学地、针对性的指导妊娠合并肾脏疾病孕产妇的饮食营养,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2.1 对水肿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1-3克每日。浮肿明显者无盐饮食。限制钠盐的摄入有助于水肿的消退及高血压的控制。可以指导患者食用低钠盐,少吃或不吃腌制食品。多食蔬菜和水果,尤其可食用对消肿有利的蔬菜,如冬瓜、赤豆,以帮助消除水肿。
2.2 大量尿蛋白的丢失可导致负氮平衡和蛋白质不足,热量降低及营养不良。应给予适量的优质蛋白并给予足够的热量,同时满足胎儿的营养需求。对于合并慢性肾炎及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主张低磷、低蛋白、低脂、高钙、高维生素、高铁饮食,以减少肾小球高滤过,减慢肾小球硬化的进展。总之,对于妊娠合并肾脏疾病的孕妇,为了减少蛋白尿,应对蛋白质的摄入作一定的控制,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不超过40克每日,同时,必须讲究蛋白质的高生物价,并补充必需氨基酸,告之患者禽肉、鱼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并可增加钙、锌的摄入,如多食牛奶及奶制品,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以及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配合利尿剂应用的饮食 对于水肿严重者,利尿剂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使用利尿剂时,需增加钾的摄入,如橘子、香蕉。若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则应限制钾的摄入,包括避免摄入高钾药物、含钾食物和输库血。
3 对症护理
3.1 水肿护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其是液体量的摄入;每天清晨早餐前定时使用同一磅秤测体重并及时记录;定期测腹围,检查全身水肿情况,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无异物,防止皮肤损伤和擦伤。
3.2 血压的控制:控制血压是防止肾脏疾病恶化的关键,由于高血压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的变化而加重肾脏负担,可每日3次或4次测血压,及时了解血压的变化。
3.3 尿异常的护理:正确宣教留取尿标本,包括尿常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等,要求方法正确,送验及时。如有血尿时,注意观察血尿的颜色和量,每天测尿蛋白一次,适当多饮水,以冲淡尿路,防止血块堵塞和感染;尤其是尿细菌检查阳性者,配合多饮水或静脉滴注5%的葡萄糖注射液,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
3.4 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清洁,减少家属探视,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按时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勤洗手消毒,以勉交叉感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减少传染源;必要时配合医生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及时有效地试用抗生素。
4 一般護理
卧床休息,休息不仅有利于肾脏疾病急性的恢复,而且卧床休息可自发利尿。对于合并肾脏疾病的孕产妇,在卧床休息的同时,可保持适当的床上及床旁活动,以防肢体血栓形成。
5 母胎监测
正确及时自测胎动和测听胎心,熟知正常值范围,及时告之患者配合措施;每2天进行胎心监护,每周进行超声检查,及时了解胎儿生长情况。
6 抢救配合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选取收治的12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作为A组,年龄26~34岁,平均年龄28.9岁,孕周5~7个月,同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12例作为B组,年龄27~32岁 ,平均年龄28.4岁 ,孕周5~8个月 ,糖尿病病程1~5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文化差异等一般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A组12例视患者实际病情 ,3例患者加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其余均单纯进行饮食控制;B组12例患者全部采用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方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与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评定标准
GDM的诊断标准为 :2次空腹血糖检测结果大于5.8 mmol/L或随机血糖检测大于11.1 mmol/L,再验空腹血糖大于5.8 mmol/L。
1.4 统 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所有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均数(±s)表示,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母体部分并发症,可见A组在经过相应的饮食控制及少数胰岛素治疗后,并发症相较B组明显较少(表1),妊娠结局较好;而B组的各个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多为两个以上并发症发生,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n(%)]
而对比两组婴儿的部分并发症(表2)可见,A组患者病情对新生儿的影响明显较B组更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n(%)]
综上可知,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明显好于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母儿的并发症明显较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糖类代谢絮乱型疾病,而妊娠期的生理改变则会加重糖尿病病情,更加难以控制血糖,容易造成母儿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多种并发症。在本研究中可见B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并不理想,给母儿带来多种并发症,较A组来说,妊娠结局明显较差。有研究表明,在妊娠期严格控制血糖能够有效降低母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为糖尿病合并妊娠期患者往往会因为血糖量得不到良好的控制而导致流产或医源性早产。而糖尿病孕妇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供给胎儿的糖物质也明显增加,从而刺激胎儿产生大量胰岛素以分解这些糖物质,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增加胎儿的氧耗量,使新生儿窒息率增加。
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合并妊娠期患者的血糖量,应该做到:第一,严格控制饮食;第二,适量增加运动;第三,配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用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尽最大可能控制患者的血糖量。尤其是妊娠中晚期患者体内分泌的各种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正常胰岛素用量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视情况增加胰岛素。由于糖尿病孕妇容易出现早产、死胎等现象,因此需要提早入院护理,通过检查、饮食控制、运动护理等严格控制患者血糖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此外,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是降低糖尿病母儿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手段,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妊娠期培训班,由糖尿病专家、心理学专家、妇产科医生等专业人士支持演讲,务必使糖尿病孕妇了解到妊娠期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与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给予糖尿病孕妇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降低糖尿病合并妊娠期患者的心理压力。还要加强妊娠期检查的宣传,鼓励所有妊娠期孕妇都要进行定期体检,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若有GDM患者也能够提早进行血糖控制,有研究证明若GDM患者若没有及时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不但会增加巨大儿的出生率,也容易变成2型糖尿病的诱因。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妊娠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母儿并发症的诊断。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GDM患者12例与同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期患者12例,分别作A、B组,A组患者视病情采取饮食控制与必要胰岛素治疗,B组患者全部饮食控制与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母儿并发症与妊娠结局。结果 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明显好于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母儿的并发症明显较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妊娠结局。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接收的6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中40例初产妇,24例经产妇,年龄22~38(平均25.7)岁,孕周24~37(平均31)w;选取我院在同一时期内妊娠未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42例初产妇,18例经产妇,年龄21~35(平均25.5)岁,孕周24~36(平均32)w。观察组中患者的肌瘤大小2.5~7.5cm。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妊娠期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24h之后的出血量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数据,用t表示检验的数据。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妊娠期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8.12%先兆流产,20.31%先兆早产,14.06%胎位异常,7.81%前置胎盘,4.68%肌瘤变性;在分娩时期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7%胎盘早剥,10.93%胎儿窘迫。而对照组分别为5%、3.33%、2.33%、3.33%、0.00%、3.33%、0.00%。由此可见,两组患者中的并发症发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见表1,观察组中使用剖宫产分娩方式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的情况见表2,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2.7±15.8min,对照组为58.9±15.5min,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24h后的出血量分别是181.9±21.5ml和385.9±35.1ml;对照组中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24h后的出血量分别是175.8±20.5ml和378.9±32.5ml。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它是一种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的肿瘤[2]。通常情况下生育妇女的发病率在25%左右,它将可能造成育龄期的妇女实行全子宫切除手术[3]。子宫肌瘤的高发人群主要是30~45岁的女性,其中性生活失调以及没有生育过的女性,常常会因为内分泌紊乱而引发子宫肌瘤疾病。当处在妊娠期的子宫出现子宫肌瘤的症状,例如子宫肌瘤的体积变大进而引起宫腔变形,情况严重的患者将会造成早产或是流产现象,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先兆流产的发生率为28.12%,先兆早产的发生率为20.31%,这两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会增加早产和流产的发生率。如果在发现子宫肌瘤之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与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早产与流产的发生率[4]。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分娩时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还有胎盘早剥以及胎儿窘迫等。
患有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在妊娠期与分娩期时,会出现很多的并发症,临床医生在对患者的并发症确诊之后,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该病症,进而避免出现不良心理,且要求患者随诊。笔者认为在对患者是否实行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方面,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在对患者实行该手术时会延长一定的手术时间,但是在手术期间的出血量以及手术之后24h的出血量没有出现显著的提高,这种能够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并且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5]。此外,还能避免进行第二次手术对患者带来的疼痛,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费用。由此可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患者及家属的意愿,临床医生可以建议患者进行剖宫产的同时,并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这种方式安全,有效,且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68例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接收的6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与60例妊娠未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将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作为观察组,妊娠未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观察组中使用剖宫产并实行肌瘤剔除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实行剖宫产并实行子宫肌瘤手术,安全有效。
关键词:妊娠,子宫肌瘤,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胡晓云.7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1(8):24-25.
[2]李秀芸.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8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9.23(20):32-33.
[3]吴心妍.13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3(7):45-46.
[4]沈崇荣.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8例治疗体会[J].交通医学,2009,21(3):35-36.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钟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住院分娩人数5184例, 其中收治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有78例, 发生率为0.65%;年龄为25~46岁, 平均 (32±3) 岁。78例中以30岁以上居多, 其中初产妇32例, 占41.3%;经产妇46例, 占58.7%。
1.2 确诊孕周时间
孕龄<28周者17例, 占42.3%, 孕龄≥28周者61例, 占57.7%。其中孕前发现4例, 孕7周发现2例, 孕12~28周发现27例, 孕28~37周发现34例, 剖宫产当时发现1例。
1.3 子宫肌瘤类型
浆膜下肌瘤12例 (145.4%) , 肌壁间肌瘤49例 (62.8%) , 黏膜下肌瘤17例 (24.8%) 。肌瘤直径为0.8~60cm, 以4~13cm为多。单发肌瘤31例, 占38.5%, 多发肌瘤12例, 占48.7%。
1.4 治疗方法
根据妊娠前妇科检查, 妊娠时子宫生长速度B超检查结果, 以及有无腹痛及阴道流血等情况综合考虑处理对策, 给予住院卧床休息、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调以及对症处理等姑息治疗, 剖宫产时同时剔除子宫肌瘤, 产后阴道摘除肌瘤等治疗。
1.5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有流产、肌瘤红色变性、早产、前置胎盘、胎位异常、胎膜早破等。本组78例中并发流产10例 (12.82%) , 早产1例 (1.28%) , 肌瘤红色变性1例 (孕7周, B超发现合并有子宫肌瘤, 肌瘤大小为67cm×56cm, 人流术后1周行次全子宫切除术) 。前置胎盘4例, 占5.13%。
2 结果
除流产和早产患者, 余78例中行剖宫产者63例, 占80.8%, 阴道分娩者15例, 占19.2%。在剖宫产的63例中同时行肌瘤切除术者50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者8例, 无生育要求者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 单纯剖宫产术者3例, 分别占79.4%、12.7%、1.65%和4.8%。对全部病例随访1~4年, 平均随访2年6个月, 母婴愈后均良好。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
子宫肌瘤的发病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妊娠期妇女雌激素水平升高, 且妊娠胚胎生长发育成胎儿时, 孕妇机体负担加重, 经检查发现除妊娠外还合并有子宫肌瘤。本组资料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0.62%, 与文献报道一致[1]。
3.2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可能的机制
肌瘤使血循环受阻, 血管栓塞破裂, 发生红色变性。受精卵发育受阻, 宫腔变形或机械性障碍, 致流产、早产。胎儿在宫腔内活动受阻, 增加了胎位的异常率;子宫内膜相应部位蜕膜组织的发育及孕卵着床和胎盘发育受阻, 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粘连;胎儿先露部正常衔接或胎膜发育影响受阻, 致胎膜早破;产道或子宫收缩力受阻, 引起产道或产力性难, 影响子宫收缩, 增加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2]。
3.3 子宫肌瘤的病理分类
子宫肌瘤按照病理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滑肌瘤, 最常见;另一类为特殊类型, 很少见, 有以下几种: (1) 富予细胞瘤; (2) 高分裂像细胞瘤; (3) 习予性细胞瘤; (4) 血管性细胞瘤; (5) 上皮性细胞瘤; (6) 静脉平滑肌瘤病。
3.4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妊娠分娩的影响
雌激素使子宫肌层变厚, 肌细胞增生肥大, 雌激素受体和E2含量高于正常组织, 合并妊娠时, 胎盘生乳素促进E2对肌瘤的作用, 加快了肌瘤的生长。常见并发症有流产、肌瘤红色变性、早产、前置胎盘、胎位异常、胎膜早破等。
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引起宫腔形态改变, 导致阻碍受精卵着床或早期流产、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前置胎盘等。
子宫肌瘤对分娩的影响:影响子宫收缩, 引起子宫收缩乏力, 产程延长。下段肌瘤引起梗阻性难产, 导致剖宫产率升高。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妊娠分娩的影响与肌瘤的发生部位、大小、数量有关。浆膜下肌瘤可发生慢性或急性蒂扭转导致肌瘤坏死, 感染化脓。妊娠期肌瘤可发生红色变性[3]。
3.5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
(1) 妊娠前子宫肌瘤的处理:黏膜下肌瘤不孕率高, 可先手术再怀孕。肌瘤单发, 且直径≥5cm, 可先手术。若为多发且肌瘤小, 可怀孕。 (2) 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处理:孕早期时, 若发现子宫肌瘤,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加保胎药以防流产。中晚期时, 若肌瘤不大于6cm, 密切监测宫缩、分娩机转等以阴道分娩, 产后应注意应用宫缩剂。对于剖宫产术中是否行肌瘤剔除术, 我们认为恰当的手术处置可以实施。恰好的切口深度达肌瘤包膜, 迅速分离, 切断根部, 缝扎止血。缝合时应用细针层层缝合不留空腔, 以防出血, 术后继续静点缩宫素2~3d[4,5]。 (3) 妊娠或产褥期合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一旦确诊首先保守治疗, 否则对变性的肌瘤予以剔除。
综上所述,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应予以高度重视, 做好产前宣教及孕期各环节的检查及处理工作, 以保证母儿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妊娠和分娩过程的影响, 以及其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钟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7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除流产和早产患者, 余78例中行剖宫产者63例, 占80.8%, 阴道分娩者15例, 占19.2%。对全部病例随访1~4年, 平均随访2年6月, 母婴愈后均良好。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应予以高度重视, 做好产前宣教及孕期各环节的检查及处理工作, 以保证母儿安全。
关键词:妊娠,子宫平滑肌瘤,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95-298.
[2]李秀芸.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8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 2005, 32 (20) :39-40.
[3]连利娟.林巧稚肿瘤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68-371.
[4]何萃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及处理[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0, 159 (2) :642.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篇8
1 病例资料
患者, 23岁, 孕1产0。因停经8月余、气急2周、加重2 d入院。孕妇在妊娠早中期能平卧休息, 妊娠32周开始出项双下肢轻度水肿, 尿蛋白阴性。入院前2周开始出现活动时气急、心悸, 休息后能缓解, 夜间只能半卧位休息, 偶有咳嗽、咳痰。近2 d上述症状加重, 休息时仍感气急。无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不适。在我院门诊产前检查发现血压18.62/12.37 kPa, 双下肢水肿 (++) 。过去史:患者6岁时患神经纤维瘤背部, 在成长过程中胸廓逐渐向左侧后凸畸形。曾于2004、2008、2009年在外院行神经纤维瘤切除术。既往月经规律。22岁结婚, 丈夫健康。查体:体温36.2 ℃, 脉搏 96 次·min-1 , 呼吸24次·min-1, 血压 19.68/14.63 kPa, 身高 137 cm, 体重45 kg。自动体位, 呼吸稍急促, 四肢及躯干散在分布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数十个咖啡色斑。口唇未见明显紫绀, 颈软, 无颈静脉怒张。胸廓短, 两侧胸廓畸形, 胸段脊柱向左侧后凸畸形, 胸椎度活动差, 肋间隙宽窄不等。背部间见一象皮病样神经纤维瘤, 约15 cm ×15 cm, 色暗红。两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心率96 次·min-1, 律齐, 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隆起符合孕周, 肝脾触诊不满意, 会阴无静脉曲张, 双下肢水肿 (++) 。专科情况:腹围85 cm, 宫高32 cm, 头位, 未入盆, 胎心率140 次·min-1, 无宫缩。骨盆外测量:髂棘间径 21 cm, 髂嵴间径23 cm, 骶耻外径17 cm, 骨盆出口横径7 cm。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05 g·L -1, RBC 4.19×1012 L -1, WBC 9.32 × 109 L -1 (N 0.81, L 0.18) , PLT 199×109 L -1。尿常规:比重1.02, 蛋白 (++++) 。肝功能:总蛋白27.5 g·L -1, 白蛋白30.1 g·L -1, 余正常。胎儿B超检查双顶径88 mm, 头围283 mm, 腹围283 mm, 股骨长径62 mm, 羊水指数:124 mm, 胎盘Ⅱ级。入院诊断: (1) 孕 1产0妊娠35+6周, 头位。 (2) 妊娠高血压疾病。 (3) 胸廓畸形。 (4) 神经纤维瘤。 (5) 均小骨盆。 (6) 慢性呼吸功能衰竭。入院后予解痉、降压, 抗生素预防呼吸道感染, 并予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 间断低浓度、低流量给氧。入院观察2 d后, 该孕妇气急症状无缓解, 于第3天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手术顺利, 术中孕妇生命体征平稳。术后4 h转入病房, 术后28 h患者突然昏迷, 颜面紫绀, 呼之不应, 经面罩给氧不能缓解, 急查血气后诊断为呼吸衰竭 (Ⅱ型) , 转入ICU, 立即予气管插管。 因患者胸廓及脊柱严重畸形, 在纤支镜下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 插管过程顺利。镜下见部分气道受压变形, 部分气道开口可见赘生物堵塞, 气道分泌物引流不通畅。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考虑肺部感染, 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炎、盐酸氨溴索祛痰, 纳洛酮、可拉明、洛贝林呼吸兴奋剂以及纠酸等治疗。治疗2 d脱机后患者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嗜睡、SPO2下降, 予间断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但每次停用呼吸气囊数分钟后患者SPO2就明显下降, 双肺可闻及少量散在湿啰音, 心率增快至150 次·min-1, 诊断为左心衰竭。予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 但呼吸困难症状无缓解, 再次在纤支镜下引导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肺部CT检查提示胸廓、脊柱畸形, 肺动脉造影未见明确栓塞征象, 诊断为两肺感染合并双侧胸腔包裹性积液。经积极控制肺部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后, 于术后第8天成功脱机, 以后予持续低流量鼻导管给氧, 维持治疗1周后治愈出院。
2 讨论
胸廓畸形最常见原因是脊柱结核或佝偻病, 而该孕妇胸廓畸形的原因为其自幼患周围型 (NF- 1) 神经纤维瘤所致。据报道[1], 1/10~1/3神经纤维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
胸廓畸形首先使患者胸腔容积缩小, 肋骨运动受限, 胸廓顺应性下降, 导致肺组织纤维化、肺不张、代偿性肺气肿, 从而使肺内通气不足;随着妊娠的进展, 横膈抬高, 胸廓进一步缩小, 使肺泡的扩张受限制, 加重肺内通气不足。其次胸部畸形使支气管变形, 肺内气体分布不均, 血管扭曲、闭塞, 血流灌注不均, 造成局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2]。同时, 由于支气管扭曲、狭窄, 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 则排痰不畅, 使支气管及肺部反复感染, 造成管腔进一步狭窄, 气道阻力增高, 引起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3], 以上因素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 危及孕妇生命。胸廓畸形的孕妇其胎儿也常容易宫内缺氧, 出现胎儿窘迫、早产、胎儿生长受限, 甚至胎死宫中等。
本例患者由于胸廓向左侧后凸畸形, 位于凸侧的肋骨发生移位和旋转, 导致凸侧胸廓隆起、肋骨成角, 从而使该侧胸腔的冠状径缩短, 而凹侧肋骨塌陷, 使该侧胸腔矢状径缩短, 这些骨性结构的改变, 使胸腔容积缩小, 肺实质受压, 导致肺容积减小[4], 加上患者身材矮小, 腹部相应较短, 随着妊娠的进展, 增大的子宫挤压膈肌, 进一步影响了呼吸功能, 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 表现为慢性呼吸衰竭, 住院后虽及时终止妊娠, 但术后第2天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考虑除原有胸廓畸形外, 也可能存在手术麻醉过深, 麻醉药抑制呼吸, 舌和会厌部肌肉松弛、导致舌根后坠、阻塞咽喉部, 以及术后使用镇痛药抑制呼吸等因素的影响;术后肺防御功能受损, 分泌物增加, 通气严重阻塞, 故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导致急性呼吸衰竭。
有严重胸廓畸形的妇女不宜生育。胸廓畸形孕妇由于代偿功能和自身适应, 常无明显不适, 难以发现肺功能下降, 故妊娠晚期应随访其肺功能, 行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逐渐下降或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及时住院治疗。对有严重胸廓畸形、心肺功能下降者以剖宫产为宜。另外分娩前后有呼吸道感染者, 应予足够的广谱抗生素, 有气道分泌物者应促进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及术后减少或避免应用抑制呼吸的药物, 慎用镇静剂、止痛药和麻醉药;取半卧位休息, 减少心脏负担和肺内阻力;应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监测动脉血气, 当出现SPCO2持续高值时, 应及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人工呼吸和辅助呼吸治疗。
参考文献
[1]吕国华.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有何特点[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 (5) :356.
[2]施毅, 陈正堂.现代呼吸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470.
[3]王鸣崎, 萨藤三.实用肺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568-569.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篇9
医学专家表示,糖尿病孕妇出现的几率高达5%。如果同时有“孕妇”和“糖尿病”两个标签,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可能宝宝不保,母体也受到伤害。
糖尿病孕妇产后仍要控制饮食
糖尿病妊娠和妊娠糖尿病虽然看起来只是词语顺序不同,但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妊娠糖尿病是怀孕前没有糖尿病,但在怀孕期间由于激素原因产生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需求增大,导致血糖升高,出现了糖尿病;糖尿病妊娠则是孕妇怀孕前已有糖尿病,可能自己并不知道,怀孕后产检时才查出糖尿病。
临床上,80%的糖尿病孕妇都是妊娠期糖尿病,而糖尿病妊娠少于20%。不过,虽然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但相比于正常孕妇,以后演变成糖尿病的几率要高很多。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有些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会直接发展成糖尿病。这些患者要有意识地控制饮食,增强运动,以减少今后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
怀孕期间有糖尿病危害多
不管是妊娠糖尿病还是糖尿病妊娠,都属于高危妊娠,对妈妈和孩子都有很大危害。
糖尿病孕妇出现高血压的几率是一般孕妇的4~8倍,并且容易出现严重的血管病变,影响胎盘的供血,导致死胎、早产。孕妇的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也比普通孕妇高不少。另外,由于血液中白细胞功能下降,免疫系统作用被削弱,孕妇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霉菌多见),严重的还会发生败血症、感染性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糖尿病孕妇羊水也特别多,很容易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甚至死胎。糖尿病孕妇导致产后子宫收缩不良,容易发生产后出血。
糖尿病对腹中胎儿的影响也非常大。巨大儿的发生率达到50%。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超过8斤的孩子,是母亲血糖水平过高,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体重过多增长的结果。巨大儿容易导致分娩困难,出现难产的几率更高,孕妇产后出血的可能性也更大。
另外,由于受到妈妈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孩子体内的组织器官发育受到干扰,先天畸形率比一般孕妇高好几倍。如果胎儿胰岛功能受到损害,容易出现低血糖症;如果肺部发育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些病危险性都很高,会导致新生儿死亡。糖妈妈生下的孩子比正常新生儿更容易生病。
产前筛查最有效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还不清楚妊娠糖尿病的确切原因,只是发现和某些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包括激素异常、遗传因素、肥胖等。
部分妊娠糖尿病孕妇会出现糖尿病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不增或体重增加与孕周不相符合的“三多一少”症状。还有一部分孕妇虽然没有这些症状,但会觉得特别乏力,容易疲劳,还会有皮肤瘙痒等症状。还有些孕妇会出现霉菌性阴道炎等。
目前发现妊娠糖尿病最有效的办法是产前筛查和规范产检。及时检查,及时采取措施,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消除各种不良影响。
“糖妈妈”也可以有健康宝宝
虽然糖尿病对胎儿发育有不良影响,但只要经过积极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保持轻松的心情、愉快的精神,“糖妈妈”同样会有健康的宝宝。
早期和症状较轻的糖尿病孕妇,一般通过饮食调整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如果症状比较重,单靠饮食控制不了,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患者还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结果随时调整用药。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 篇10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7月收治1例双胎妊娠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 年龄34岁, 孕1产0, 因停经29+3周, 全身水肿1个月, 头痛、头昏3 d, 下腹坠痛1 d入院, 10年前发现血小板减少, 查体:血压140/85 mm Hg (1 mm Hg=0.133 kPa) , 一般情况差, 重度贫血貌, 全身水肿, 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产科检查, 宫高32 cm, 腹围95 cm, 胎位RSA、LOA, 胎心148次/min、152次/min, 宫缩不规律;血常规:WBC 2.92×109/L, Hb 46 g/L, PLT 17×109/L;尿常规:尿蛋白 (+++) ;骨髓穿刺结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2 结果
经综合治疗, 妊娠32+2周出现急性左心衰症状, 行剖宫产, 母子平安, 随访至今母婴均健康。
3 讨论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是一组以骨髓无效造血、成熟障碍、外周血细胞减少、形态功能异常为特征而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1]。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是妊娠期比较少见的一种内科并发症, 病死率高, 双胎妊娠更是罕见, 该病绝大多数进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 偶有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处理原则: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时, 由于贫血易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新生儿颅内出血, 故应注意纠正贫血, 必要时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产前处理, 除纠正贫血外, 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丙种球蛋白等增强机体应激能力。产程处理:尽量缩短各产程, 保持静脉通路开放。产后处理:常规应用宫缩剂, 预防产后出血, 分娩前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以防产褥感染。
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以支持治疗为主, 常规补充维生素B12、叶酸、铁剂, 及时成分输血, 力争Hb升至60~70 g/L以上, 一般PLT<20×109/L有大出血的可能, 危险性大;若<10×109/L, 大出血的可能性更大。
复习文献报道:例1因产前血红蛋白80 g/L, 血小板33×109/L, 且住院时已经临产, 故未作特殊处理。例2, 住院时血红蛋白55 g/L;血小板17×109/L, 住院时已临产, 仅给予浓缩红细胞4 U, 足月分娩健康婴儿, 但出血较多, 达500 ml[3]。激素的应用:分娩前1周每日用强的松40~60 mg, 分娩日给予地塞米松10 mg, 产后强的松逐渐减量[4], 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者, 在少量多次输新鲜血的基础上, 补充白蛋白并配合利尿中药。降压药物应首选硝苯地平, 因其不仅扩血管、降压, 还有保胎作用。终止妊娠母婴时机:若病情稳定, 无出血及感染倾向, 血压控制理想, 白蛋白应用适宜, 维持在32周以上, 最好达37周, 可考虑终止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由于贫血, 血小板减少, 患者对失血的耐受性降低, 易导致产后出血、休克, 故无明显产科指征应尽可能经阴道分娩, 但临床有争议。
处理双胎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 笔者的体会是: (1) 输注悬浮红细胞后, Hb上升, 上升持续时间约1周, 1周后又迅速下降, 原则是少量多次, 间隔输注, 尽量给全血、新鲜血。 (2) 血小板输注时机, 文献报道输注浓缩血小板的剂量与输注后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 HLA抗体的不同及多次输注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均能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5], 反复输注血小板易产生同种免疫, 导致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无效[6], 本例患者入院时PLT 17×109/L, 定期查血常规, 未输血小板, 观察血小板下降情况, 14 d后即术前5 d, PLT 6×109/L, 全身出现出血点, 给血小板每天1个治疗量, 共4 d。手术当日给血小板3个治疗量, 并且术后3 d每天给血小板1个治疗量输注, 术中出血少, 刀口一期愈合, 说明血小板输注时, 如无明显出血倾向, 尽量不输, 但分娩或手术时应连续输注, 止血效果好。 (3) 应用白蛋白, 入院时总蛋白为51.9 g/L, 白蛋白为28.97 g/L, 入院后每日或隔日输注白蛋白10 g, 连续21 d, 定期复查肝功能, 肌酐、尿素氮无明显上升。复习文献[4-7]结合本例患者可知, 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产后出血一般不多, 更无死于产后大出血的报道, 其原因应归于预防措施的充分。 (4) 妊娠终止后, 连续做化疗3个月, 每月1次, 以后每年定期随访至今, 母婴均健康。
总之, 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临床少见, 双胎妊娠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更罕见, 但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原则除对症处理外, 预防出血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更是关键, 在母亲安全的前提下, 尽量延长孕周, 力争达到胎儿成活, 并且产后给予及时的化疗是必要的, 对母亲终止妊娠后的康复起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文秀, 周振业.贫血基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4:253259.
[2]艾胜辉, 罗荣成, 乐晓峰.现代白血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6.
[3]高瑜, 陈泽宏.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4, 13 (5) :389-390.
[4]尹玲, 马明信, 赵瑞琳.妊娠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1998, 3 (1) :145-148.
[5]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76-184.
[6]陈澍英, 肖露露, 邹小立, 等.HLA配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J].中华内科杂志, 1999, 38 (8)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