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实验

2024-08-05

尸体实验(精选7篇)

尸体实验 篇1

实验教学在临床医学解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解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开放性实验能克服验证性实验向学生单方面传授知识的不足,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及爱好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 使学生发挥教学主体作用, 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受尸源紧缺的影响, 一般只有大三的局部解剖学课程才设有尸体解剖实验内容。鉴于我室现有一些局部解剖学实验课中学生用过的尸体和使用多年准备淘汰的教学尸体, 虽然已不具备完整性, 但有些结构仍然可以用来制作游离标本。我们利用这些准备淘汰的尸体, 尝试对大一的学生开设游离标本制作的开放性实验, 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课程设计

1.1 学时安排

大一新生在系统解剖学快结束时, 安排10学时的开放性实验, 采取自愿报名原则。

1.2 实验流程

(1) 根据自愿报名的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分配一具尸体。 (2)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前现场了解尸体具体情况, 对于标本设计有个初步意向, 然后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阅资料, 同时我室向学生提供系统解剖教学录像和人体解剖操作录像, 供学生熟悉人体结构及学习解剖技能, 最后每个小组制定游离标本制作方案。 (3) 方案交由老师审核, 审核通过即可开始实验。 (4) 每次实验课后书写实验报告, 记录思路、实验过程及结果, 交带教老师批改。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准备

废旧尸体5具, 手术器械20套, 相关耗材若干, 多媒体一套用于播放解剖录像, 并在实验室四周墙壁挂上相关解剖挂图, 供学生操作时参考。

2.2 课程内容

首先向学生讲解手术器械的名称、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根据学生自己制定的标本制作方案, 先在尸体上取材, 取材前一定要做到对结构比较清楚, 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 方可进行胆大心细的操作, 尽量避免破坏需保留的组织结构。取材后, 按设计方案对组织结构进行局部精细制作, 力求结构完整、暴露清晰。本次开放性实验, 共解剖尸体5具, 制作心脏及出入心脏大血管、双肺、喉及气管杈、空回肠及对应动脉弓, 食管三个狭窄及胃、孤立和集合淋巴滤泡、盲肠及阑尾、女性内生殖器、阴茎海绵体、各种关节等标本共计52件, 充实了教学标本和陈列标本。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反映普遍较好, 再次参与开放性实验的意愿较高。

3 实验收获

3.1 增强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本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新生3个班, 共132人, 自愿报名98人, 全程参与90人。通过参与开放性实验, 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他们在操作时非常专注, 遇到问题积极商量、探讨, 每次课后还会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寻求解决办法。开放性实验结束后,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97.96%的学生愿意多参加开放性实验, 95.92%的学生认为本次实验对今后的学习有帮助。

3.2 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开放性实验中主动探索, 获取新知识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好的标本,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 学生前期设计标本时独立思考能力和后期制作标本时的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参与实验学生的97.96%认为学到了新知识, 93.88%认为提高了动手能力, 89.80%认为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88.78%认为提高了独立工作能力, 81.63%认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3 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大一的新生开设了这次游离标本制作的开放性实验, 提前让一年级新生在学习系统解剖学时就有机会进行尸体解剖, 使学生对人体结构掌握得更清晰, 并初步掌握基本手术操作技能, 为以后的局部解剖学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4 改善了教学条件

学生制作得比较好的标本, 经老师改选后可用于解剖教学或充实标本陈列室, 缓解了教学标本不足的情况。同时充分利用废旧尸体, 变废为宝, 减少了实验设施投入, 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

4 结束语

针对大一学生在即将完成系统解剖学课程的时候, 开设了10个学时的开放性实验, 既是一个学生对该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复习、深化基础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学习过程, 还是一次优化课程设计、创新实验教学的有益尝试。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 使实验教学从深度上进行开放, 这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2]。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本项开放性实验设计是合理的, 适应了现阶段大学生的需求, 他们在实验中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加深了对解剖知识的掌握, 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并充实了教学标本, 可谓一举多得。

如果将这项开放性实验作为常规课程每年进行开设, 将使大三局部解剖课中学生解剖过的尸体物尽其用。同时, 我认为此项开放性实验应不仅仅适用于大一新生, 大二学生在学习病理解剖等课程时, 参加类似开放性实验同样能深化对解剖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韩云海, 李海岭.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9) :163-165.

[2]邵丽军.充分发挥开放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14) :70-71.

尸体标本霉变的防治 篇2

关键词:尸体标本,霉变,福尔马林

3年前, 我校人体解剖学实验室3具已投入使用的尸体标本发生了霉变, 而其他尸体标本并未发生霉变。仔细分析相关因素发现, 那年学校新购买了3辆推车式、升降式尸体槽, 发生霉变的3具尸体标本刚好放在这3辆尸体槽内, 由于这种尸体槽密封性较差, 导致槽内的甲醛挥发, 甲醛浓度不够引起尸体霉变。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克霉菌战。

1 分析霉菌的生长情况

我们查阅文献了解霉菌的生长情况[1],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而且繁殖速度非常快, 但是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合理使用药物可抑制霉菌的生长活动, 甚至引起霉菌的死亡。所以人为地破坏适宜霉菌生长的条件, 再合理使用药物, 可以有效防止尸体标本发生霉变。

2 方法及结果

2.1 用不同方法处理尸体标本上的霉斑

2.1.1 外涂制霉菌素和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我们先处理霉变较严重的一具尸体标本, 排空尸体槽内长满霉斑的液体, 用自来水冲洗尸体后, 用布轻轻擦拭尸体表面的霉斑, 再将尸体标本晾干, 第二天, 将制霉菌素药粒研成粉末涂于尸体标本上, 放置7天并观察情况。7天后, 这具尸体外表仍然有新的霉斑。因为制霉菌素在热、光、空气或潮湿状态下会变质而失去抗霉菌的作用, 同时霉菌的生命力很强, 在内脏特别是肠腔内, 制霉菌素无法渗入, 霉菌仍大量繁殖, 为了去除病根, 决定切除全部肠管, 其他脏器暂时保留, 接着用3%来苏儿对尸体和尸体槽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消毒之后再晾干, 并开启尸体库的通风抽气设备, 降低房间内空气的潮湿度;配制5%福尔马林、3%水杨酸、4%石碳酸、30%酒精的混合溶液, 将尸体浸泡在该混合溶液里, 霉菌全部消失, 每3个月校对一次混合溶液的药物浓度, 3年来未发现新的霉变。

2.1.2 5%福尔马林溶液擦洗及浸泡

先用5%福尔马林溶液擦洗第二具霉变尸体上的霉斑, 之后直接浸泡在新配制的5%福尔马林溶液里, 然后同样放置7天并观察情况。7天后, 第二具尸体虽然没有发现新的霉斑, 但是尸体槽内的福尔马林溶液表面有少许霉点。估计是残存在尸体标本上的霉点浮到了液体表面, 直接加入水杨酸粉末、石碳酸粉末、无水酒精和少量纯福尔马林溶液, 将保存液配制成5%福尔马林、3%水杨酸、4%石碳酸、30%酒精的混合溶液。3天后观察到液面上的霉点消失, 同样定时校对液体中的药物浓度, 3年来未发现尸体霉变。

2.1.3 5%福尔马林溶液擦洗及用电风扇定时吹干

不用任何药物, 而是用电风扇间断将福尔马林溶液擦洗后的第三具霉变尸体吹干, 每天上午吹两个小时, 下午吹两个小时, 同样放置7天并观察情况。7天后, 尸体表面未发现霉菌, 最后同样用5%福尔马林、3%水杨酸、4%石碳酸、30%酒精的混合溶液浸泡该标本, 3年来未发现尸体霉变。

2.2 用两只家兔做对照实验

配制20%酒精+20%福尔马林+60%水的混合液作为灌注液, 将窒息而死的两只家兔剥皮, 按家兔体重30%的液体量从家兔的颈总动脉内持续灌注, 为了让灌注液通过动脉完全渗入组织间隙, 灌注结束后结扎颈总动脉切口的近心端和远心端, 并将手术切口缝合, 24小时后将这两只家兔浸泡在5%福尔马林溶液里保存, 两只家兔都浸泡在保存液液面之下。其中1只家兔放在新买的但密封性较差的尸体槽内, 并将尸体槽放在一间温暖但通风不良的小房间内。另1只家兔家放在密封性较好的玻璃缸内, 并将玻璃缸放在环境干燥、通风良好的尸体库内。半年后, 放在玻璃缸内的家兔没有长霉;而另1只家兔由于尸体槽内的液体蒸发, 尸体的一小部分已经露出液面, 露出液面的肢体开始长霉, 而且液面也浮着霉点, 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发现甲醛浓度不足1%, 将外表有霉变的家兔的腹部切开, 内脏并没有霉变, 同样用5%福尔马林、3%水杨酸、4%石碳酸、30%酒精的混合溶液浸泡, 7天后, 霉点消失。

2.3 使用P M防霉防腐剂[2]

因为福尔马林溶液价格较低, 我校尸体库各大尸体池仍使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未解剖的完整尸体, 因为尸体池密封性好且福尔马林的浓度定期校对, 所以尸体池内没有发生过霉变, 而投入教学使用的尸体标本经常接触空气, 相对容易霉变, 为了防霉, 对投入使用的尸体标本每隔两三周就要重新放入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因为福尔马林溶液刺激性较强, 且对身体有一定的损害, 目前我校改用PM防霉防腐剂浸泡使用率较高的尸体标本, 尸体标本从PM防霉防腐剂里捞上来之后, 放入防水油布做成的尸体袋内, 使用两周后, 再将标本放回PM防霉防腐剂浸泡两周, 标本从未发生霉变。PM防霉防腐剂的化学名是2-砒碇基一氧化物异硫脲氢溴酸盐, 为浅灰色或奶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用0.05%PM防霉防腐剂加15%酒精配制的保存液保存尸体, 防霉效果很好, 但是每年或每两年须适量添加PM防霉防腐粉末才能保证保存液的药性。目前, 市场上有出售质量更好的其他类型的尸体保存液, 但由于价格较贵, 我校尚未使用。

3 讨论

3.1 加强室内通风, 有效减少霉菌滋生

3.1.1 加强室内通风, 减少室内空气中霉菌孢子的数量

在自然界中, 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是霉菌主要的繁殖方式, 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霉菌孢子的数量较少, 所以加强室内通风能有效减少霉菌滋生。

3.1.2 加强室内通风, 降低室内湿度

水分是霉菌生长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霉菌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所以, 加强室内通风, 降低室内湿度, 破坏霉菌的生长条件, 能有效减少霉菌的滋生。

3.2 福尔马林混合溶液优点和缺点

3.2.1 优点

使用福尔马林混合溶液的防霉效果比单一使用福尔马林作为防腐防霉固定剂效果要好。福尔马林溶液具有防腐杀菌性能的原因是其能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和溶解菌体类脂, 从而杀灭物体表面或空气中的细菌繁殖体、芽胞下真菌和病毒, 所以常用于消毒、防腐、防霉。但是单一使用福尔马林溶液存在一些缺点, 如果甲醛浓度不足, 杀菌力就会下降, 譬如上述尸体发霉, 主要是由于保存液中甲醛浓度不够引起的。但是, 如果甲醛浓度过高, 气味重, 渗透力反而不强, 并且对人的损害更大, 在福尔马林溶液中加入其他防腐防霉药物可以弥补单一使用福尔马林溶液的不足, 这便是使用福尔马林混合溶液作为防腐防霉固定剂的优点。

3.2.2 缺点

我校使用5%福尔马林、3%水杨酸、4%石碳酸、30%酒精的混合溶液处理尸体霉变时, 虽然彻底把霉菌清除干净了, 但是用这种混合溶液浸泡尸体标本时浸泡液颜色变红, 并使原来硬硬的皮肤和肌肉变得软软的,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颜色和性状的微小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 福尔马林混合溶液配制过程相对麻烦且不宜长久存放, 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 而单一福尔马林溶液作为防腐防霉固定剂时, 尸体标本性状改变也较小。

3.3 其他措施

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或医院太平间目前常用冰冻法保存尸体, 冰冻法的缺点是消耗较多的能源, 但是, 如果要将尸体加工成塑化标本或者有其他特殊用途, 冰冻法是最好的选择。此外, 古人还曾使用水银对尸体进行防腐防霉处理, 这是因为汞盐或铅盐等金属均能使蛋白质变性而起到防腐防霉的作用。还有, 在沙漠等较干燥的地方, 尸体由于水份快速蒸干而不会腐败或发霉, 利用这一点也可以对尸体进行防腐防霉。

4 结论

破坏霉菌生长条件, 合理使用药物, 可以有效防治尸体标本发生霉变, 但是防治尸体标本霉变涉及内容较深奥, 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清太, 吴效普, 马邦新.尸体标本防霉的研究[J].菏泽医专学报, 1999, 11 (2) :8-9.

浅议病死动物尸体的处理 篇3

近年来人畜共患病频频发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病死动物尸体处理不规范造成的。如2005年,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人都有宰杀、加工或食用病死猪的经历。病死动物的尸体是疫病的播种机,尸体的多少是疫情的晴雨表,管好尸体一不会扩散疫情、二不会让人“吃”到禽流感和其他的病、三不会污染环境,如何规范病死动物尸体处理已经摆在人们的面前。

1 通过立法,规范处理病死动物尸体的行为

目前,我国涉及病死动物尸体处理的法律法规有《动物防疫法》、《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试行)》、《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相互间不能很好衔接,执法难以规范,处罚力度较小。其中,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这些法律、法规,对于我国农村广大散养养殖的养殖户很难落实,而疫病又恰恰是从散养养殖户向大、中型养殖场传播的。因此,通过立法建立动物尸体管理的“适度补偿”制度,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动物尸体管理”可用经济手段引导,这是“动物尸体监督”由政府“买单”。政府出钱买“尸体”,同时实施违法处罚。一方面引导全社会参与动物尸体管理,一方面加大打击动物尸体违法销售、加工、丢弃的力度,疏导与堵漏双管齐下。通过立法,建立政府投入和财政保障机制,完善监控、报告、处理制度,做到依法管理,规范养殖户处理病死动物尸体的行为。

2 设立病死动物尸体处理的专门机构

目前,我国各地都建有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但这些无害化处理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畜禽养殖业和畜禽加工业的发展,设立专业的病死动物尸体处理机构迫在眉睫。设立专业的病死动物尸体处理机构的目的在于有效消除疫病的疫源,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养殖业发展。发达国家早已经有类似机构,如德国法律规定,病死畜禽不准随意抛埋,种类大到大象,小到小猫。德国的畜体清除所有三个职能:一是收集处理所辖区病死畜禽;二是负责处理屠宰场的下脚料和肉铺的废弃畜产品;三是处理传染病患畜。畜禽死亡后通过电话或电脑联网向清除所报告,也可将病死畜禽送到指定的收集站。清除所每天派车巡回到企业 (农户) 和收集站收集。法国兽医卫生保护局的方法是:对死亡的动物,畜主不能随意处置。牛必须由兽医察看,并出具死亡单,放在指定地点,耳标齐全。其他动物同样必须放在指定地点,死亡的家禽必须放在有冷冻设备的地方,然后通知焚烧场搜集、烧毁动物尸体及废物,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疫病的发生与流行。鉴于国外的经验,我国这样的养殖大国,在动物防疫水平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设立病死动物尸体处理的专门机构显得尤为必要。

3 提高病死动物尸体处理标准

《动物防疫法》第三十八条: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货主在动物检疫员监督下作防疫消毒和其他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其意思为:(1)销毁不是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应是确保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的有效利用。(2)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首先是考虑无害化处理即合理利用。我国《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 16548-96)对高温、化制处理的方式、对象、技术要求都有特定的规定,但对处理后的用途等,我国法律法规并无明文规定。特别是高温处理检疫不合格的、病死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作食用的,与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不相适应。对化制产品的使用、包装、标识也没有明文规定,后续监管无法保障安全。这实际上是我国短缺时代经济思想的沿袭,落后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对动物产品的安全要求。对检疫不合格动物、动物产品的处理上首先要以疫病为中心,保证彻底消除疫源,消除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隐患,而不是首先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检疫不合格的和病死的、毒死的、自然死亡的动物、动物产品。销毁不仅是一种无害化处理方式,而且是一种最彻底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广大农村地区病死等动物无害化处理,应首选销毁。

4 普及科学知识及法律法规,让养殖户自觉规范处理病死动物尸体

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后,政府加大了对人畜共患疫病的宣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初步建立了食品公共安全的概念。加大宣传教育,将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相结合,既让养殖户知道随意丢弃或抛售病死动物尸体的危害性,又要知道随意丢弃或抛售、收购、加工、出售病死动物尸体的行为,将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让广大养殖户懂得病死动物尸体(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性,自觉、正确、规范的处理病死动物尸体,杜绝动物疫情扩散和危害人畜健康。

5 加强现代防疫意识,加大对病死动物的处置力度

动物尸体解剖的一般操作程序 篇4

1 外部检查

剖检前先检查尸体的外表状态, 记录待检动物死前的临床症状。包括:尸体概况;动物营养水平;体表有无溃疡、脓肿、创伤、肿瘤、外寄生虫;天然孔检查是否出血等。

2 内部检查

2.1 内部检查的程序

剥皮和皮下检查→腹腔检查→胸腔检查→颈胸部脏器的采出和检查→腹腔脏器的采出和检查→其他组织器官检查。

2.2 内部检查剖检注意

脏器检查时要注意保持其原有的湿润程度和色彩, 尽量缩短其在外界环境中、暴露的时间;未经检查的脏器切面, 不可用水冲洗, 以免改变其原来的颜色和性状;切开脏器时, 要求刀、剪锋利, 由前向后一刀切开, 不要由上向下挤压或拉锯式切开。

2.3 内部检查具体内容

2.3.1 剥皮和皮下检查

检查皮下有无充血、出血、水肿、脱水、炎症和脓肿等病变, 并观察皮下脂肪组织的多少、颜色、性状及病理变化的性质等。

2.3.2 腹腔脏器、胸腔脏器的检查

腹膜、胸膜的颜色及其表面有无纤维索附着;脏器的位置、大小、色泽和外形;肺脏、胸腺、心脏、淋巴结等器官有无病变;腹腔液的数量和性状;腹腔内有无异常内容物等。

2.3.3 颈胸部脏器的采出和检查

先检查颈部动静脉、甲状腺、唾液腺及其导管、颌下和颈部淋巴结有无病变。

2.3.4 腹腔脏器的采出和检查

先检查各器官的位置和概貌, 然后依次将脾、肝、胰、肾、胃、肠等脏器采出, 为保持各器官的生理联系最好将内脏器官一同采出。

2.4 具体器官检查

2.4.1 心脏的检查

检查心脏纵沟、冠状沟的脂肪量和性状。

2.4.2 肺脏的检查

检查肺脏大小、色泽、重量、质度、弹性、有无病灶及表面附着物等, 用剪刀将气管和支气管剪开, 注意检查器官和支气管黏膜的色泽、表面附着物的数量及黏稠度一将整个肺脏纵横切割数刀, 观察切面有无病变, 切面流出物的数量、色泽变化等。

2.4.3 脾脏的检查

检查其形态、大小、质度, 纵行切开, 检查脾小梁、脾髓的颜色及红、白髓的比例, 脾髓是否容易刮脱。

2.4.4 肝脏的检查

采出肝脏一检查肝门部的动脉、静脉、胆管和淋巴结, 检查肝脏的形态、大小、色泽、包膜性状及有无出血、结节、坏死等, 切开肝组织, 观察切面的色泽、质度和含血量等, 检查切面是否隆突, 肝小叶结构是否清晰, 有无脓肿、寄生虫性结节和坏死等。

2.4.5 胰脏的检查

检查胰腺的大小、色泽和质地, 沿胰腺的长径切开, 检查有无出血点、坏死和寄生虫等。

2.4.6 肾脏的检查

检查其形态、大小、色泽和质度, 由肾的外侧面向肾门部将肾脏纵切为相等的两半 (禽除外) , 检查包膜是否容易剥离, 肾表面是否光滑, 表面有无出血点和梗死灶, 检查皮质和髓质的颜色、质度、比例、结构, 检查肾盂黏膜及肾盂内有无结石等。

2.4.7 胃的检查

先检查胃的大小, 浆膜的色泽、有无粘连, 胃壁有无波动感、破裂和穿孔等, 沿胃大弯纵切, 检查胃内容物的性状、黏膜的变化。

2.4.8 肠管的检查

分段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进行检查。

2.4.9 生殖系统的检查

分别对睾丸、阴茎、阴道、子宫等检查。

2.4.1 0 淋巴结的检查

重点检查颔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结、腹股沟淋巴结等。

3 病料采集

对病料的采集主要在无菌操作下采集, 并针对检测重点采集不同样本。

4 尸检后处理

病死动物尸体安全处理技术规范 篇5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玉福、李晓慧、时宇飞、胡斌、唐晓云、袁陆、王超、张丽、杨智勇、王维娜、张翠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病死动物尸体安全处理的基本方法、收集运输、其他要求和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病死动物尸体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动物尸体安全处理

通过焚烧、掩埋、化制、生物降解等方法对病死动物尸体进行处理, 消灭其所携带的病原体, 防止造成动物疫病传播, 处理过程严格遵守环保相关法规和标准, 减少环境污染, 从而达到保障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目的。

3.2 生物降解法

利用微生物等繁殖使动物尸体分解并杀灭有害病原体的方法。

4 基本方法

4.1 焚烧

4.1.1 直接焚烧法

4.1.1. 1 操作方法

(1) 可视情况对动物尸体进行破碎预处理。

(2) 将动物尸体或破碎产物, 投至焚烧炉主体燃烧室, 经充分氧化、热解, 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二燃室继续燃烧, 产生的炉渣经出渣机排出。燃烧室温度应≥850℃。

(3) 二燃室出口烟气经余热利用系统、烟气净化系统处理后, 排出气体应符合GB 16297的要求。

(4) 焚烧炉渣与除尘设备收集的焚烧飞灰应分别收集、贮存和运输。焚烧炉渣按一般固体废物处理;焚烧飞灰和其他尾气净化装置收集的固体废物如属于危险废物, 则按危险废物处理。

4.1.1. 2 注意事项

(1) 严格控制焚烧进料频率和重量, 使物料能够充分与空气接触, 保证完全燃烧。

(2) 燃烧室内应保持负压状态, 避免焚烧过程中发生烟气泄漏。

(3) 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从最后的助燃空气喷射口或燃烧器出口到换热面或烟道冷风引射口之间的停留时间应≥2 s。

(4) 二燃室顶部设紧急排放烟囱, 应急时开启。

(5) 应配备充分的烟气净化系统, 包括喷淋塔、活性炭喷射吸附、除尘器、冷却塔、引风机和烟囱等, 焚烧炉出口烟气中氧含量应为6%~10% (干气) 。

4.1.2 炭化焚烧法

4.1.2. 1 操作方法

(1) 将动物尸体投至热解炭化室, 在无氧情况下经充分热解, 产生的热解烟气进入燃烧 (二燃) 室继续燃烧, 产生的固体炭化物残渣经热解炭化室排出。热解温度应≥600℃, 燃烧 (二燃) 室温度≥1 100℃, 焚烧后烟气在1 100℃以上停留时间≥2 s。

(2) 烟气经过热解炭化室热能回收后, 降至600℃左右进入排烟管道。烟气经过湿式冷却塔进行“急冷”和“脱酸”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和除尘器, 处理后排出气体应符合GB 16297的要求。

4.1.2. 2 注意事项

(1) 应检查热解炭化系统的炉门密封性, 以保证热解炭化室的隔氧状态。

(2) 应定期检查和清理热解气输出管道, 以免发生阻塞。

(3) 热解炭化室顶部需设置与大气相连的防爆口, 热解炭化室内压力过大时可自动开启泄压。

(4) 应根据处理物种类、体积等严格控制热解的温度、升温速度及物料在热解炭化室里的停留时间。

4.2 化制

4.2.1 干化法

4.2.1. 1 操作方法

(1) 可视情况对动物尸体进行破碎预处理。

(2) 动物尸体或破碎产物输送入高温高压容器。

(3) 处理物中心温度≥140℃, 压力≥0.5 MPa (绝对压力) , 时间≥4 h (具体处理时间随需处理动物尸体或破碎产物种类和体积大小而设定) 。

(4) 加热烘干产生的热蒸汽经废气处理系统后排出。

(5) 加热烘干产生的动物尸体残渣传输至压榨系统处理。

4.2.1. 2 注意事项

(1) 搅拌系统的工作时间应以烘干剩余物基本不含水分为宜, 根据处理物量的多少, 适当延长或缩短搅拌时间。

(2) 应使用合理的污水处理系统, 有效去除有机物、氨氮, 应符合GB 8978的要求。

(3) 应使用合理的废气处理系统, 有效吸收处理过程中动物尸体腐败产生的恶臭气体, 废气排放应符合GB 14554的要求。

(4) 高温高压容器操作人员应具备从业资格。

(5) 处理结束后, 需对墙面、地面及其相关工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4.2.2 湿化法

4.2.2. 1 操作方法

(1) 可视情况对动物尸体进行破碎预处理。

(2) 将动物尸体或破碎产物送入高温高压容器, 总质量不得超过容器总承受力的4/5。

(3) 处理物中心温度≥135℃, 压力≥0.3 MPa (绝对压力) , 处理时间≥30 min (具体处理时间随需处理动物尸体或破碎产物种类和体积大小而设定) 。

(4) 高温高压结束后, 对处理物进行初次固液分离。

(5) 固体物经破碎处理后, 送入烘干系统;液体部分送入油水分离系统处理。

4.2.2. 2 注意事项

(1) 高温高压容器操作人员应符合相关专业要求。

(2) 处理结束后, 需对墙面、地面及其相关工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3) 冷凝排放水应冷却后排放, 产生的废水应经污水处理统系处理, 符合GB 8978的要求后排放。

(4) 处理车间废气应通过安装自动喷淋消毒系统、排风系统和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 (HEPA过滤器) 等进行处理, 排放气体应符合GB 16297的要求。

4.3 掩埋

4.3.1 选址要求

4.3.1. 1 应选择地势高燥, 处于下风向的地点。

4.3.1.2应远离动物饲养厂 (养殖小区)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隔离场所、动物诊疗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生活饮用水源地。

4.3.1. 3 应远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主要河流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

4.3.2 操作方法

4.3.2. 1 掩埋坑体的容积以实际处理动物尸体数量确定:

每头牛1.3~1.5 m3, 每只 (头) 羊或猪0.3 m3, 每只禽0.093 m3。

4.3.2. 2 坑底距地下水位1.5 m以上, 尸体到地表1.5 m以上。

4.3.2. 3 动物尸体入坑前在坑底加0.02 m厚漂白粉或生石灰, 动物尸体入坑后进行焚烧处理, 在尸体上覆盖0.4 m土层后再覆盖0.02~0.05 m漂白粉或生石灰。

4.3.2. 4 掩埋后高于地面0.3 m。

4.3.2. 5 掩埋后地表进行消毒。

4.3.3 注意事项

4.3.3. 1 掩埋覆土不要太实, 以免腐败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

4.3.3. 2 掩埋后, 在掩埋处设置警示标志。

4.3.3. 3 掩埋后, 第一周内应每日巡查1次, 第2周起应每周巡查1次, 连续巡查3个月, 掩埋坑塌陷处应及时加盖覆土。

4.3.3. 4 掩埋后, 立即用氯制剂、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药对掩埋场所进行1次彻底消毒。第1周内应每日消毒1次, 第二周起应每周消毒1次, 连续消毒3周以上。

4.4 生物降解

4.4.1 操作方法

4.4.1. 1 投入动物尸体前在罐底放0.2 m厚辅料:马粪、牛粪、稻糠、木屑、秸秆、玉米芯、落叶、干燥的动物舍垫料等。

4.4.1. 2 将动物尸体平铺辅料上, 再放一层辅料盖严动物尸体, 如此交替放入尸体和辅料。

4.4.1. 3 当动物尸体堆到容积的3/4时移去罐盖, 用辅料将口完全填满, 用罐盖盖好罐口。

4.4.1. 4 动物尸体完全降解后, 挖出降解产物和其他农家肥混合后做肥料使用。

4.4.2 注意事项

4.4.2. 1 乡镇、村等单独设置的降解罐应选择地势较高、处于下风向地点, 选址等应符合防疫条件要求。

4.4.2. 2 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死亡动物尸体处理不得使用该方法。

4.4.2. 3 降解罐应为玻璃钢、砖混或钢筋水泥结构, 应防渗防漏, 盖要透光便于增温。

4.4.2. 4 盖顶部要设置投料口、并加盖密封加锁, 设置排气孔及异味吸收除味装置, 使废气符合GB14554的要求。

4.4.2. 5 每次投放后对投入口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4.4.2. 6 降解罐周围应设置围栏、设立醒目警示标志并写清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管理人员电话等。

4.4.2. 7 随时检查降解罐, 发现破损、渗漏及时处理。

5 收集运输

5.1 包装

5.1.1 包装材料应符合密闭、防水、防渗、防破损、耐腐蚀等要求。

5.1.2 包装材料的容积、尺寸和数量应与需处理动物尸体的体积、数量相匹配。

5.1.3 包装后应进行密封。

5.1.4 使用后, 一次性包装材料应作销毁处理, 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应进行清洗消毒。

5.2 暂存

5.2.1 采用冷冻或冷藏方式进行暂存, 防止无害化处理前动物尸体腐败。

5.2.2 暂存场所应能防水、防渗、防鼠、防盗, 易于清洗和消毒。

5.2.3 暂存场所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5.2.4 应定期对暂存场所及周边环境进行清洗消毒。

5.3 运输

5.3.1 选择专用的运输车辆。

5.3.2 车辆驶离暂存、养殖等场所前, 应对车轮及车厢外部进行消毒。

5.3.3 运载车辆运输途中应尽量避免进入人口密集区。

5.3.4 若运输途中发生渗漏, 应重新包装、消毒后运输。

5.3.5 卸载后, 应对运输车辆及相关工具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6 其他要求

6.1 动物尸体的收集、暂存、装运、无害化处理操作的工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 掌握相应的动物防疫知识。

6.2 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胶鞋及手套等防护用具。

6.3 工作人员应使用专用的收集工具、包装用品、运载工具、清洗工具、消毒器材等。

6.4 工作完毕后, 应对一次性防护用品作销毁处理, 对循环使用的防护用品消毒处理。

7 记录

7.1 病死动物尸体的收集、暂存、装运、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应建有台帐和记录。有条件的地方应保存运输车辆行车信息和相关环节视频记录。

7.2 接收台帐和记录应包括病死动物尸体来源场 (户) 、种类、数量、动物标识号、死亡原因、消毒方法、收集时间、经手人员等。

7.3 运输台帐和记录应包括运输人员、联系方式、运输时间、车牌号、病死动物尸体种类、数量、动物标识号、消毒方法、运输目的地、接收时间以及经手人员等。

7.4 处理台帐和记录应包括处理时间、处理方式、处理数量及操作人员等。

尸体防腐——动脉灌注静脉排血法 篇6

此法是在将防腐剂注入动脉的同时, 切开静脉放血。其优点是因有大量血液从尸体中流出, 防腐剂能充分渗入组织, 可使固定效果更可靠。

(1) 切口的选择。尸体表面冲洗清洁后, 选择一侧颈动脉三角或一侧股三角, 亦可选用肱动脉或心腔等部位灌注, 可按该血管的体表位置, 划定切口, 切口长一般不超过10 cm, 切透皮肤后, 用钝性剥离法暴露动脉与伴行静脉, 纵行切开动脉壁 (注意勿损伤血管的分支, 以免灌注时发生渗漏) , 插入T形塑料管, 管的末端最好制成壶腹形, 便于捆扎, 不使其滑脱。导管两分支分别向远侧和近侧插入动脉切口, 以便同时向远近2个方向灌注。静脉可选择伴行静脉亦可选择别处的大静脉。

(2) 抗凝和溶栓。对死后不久、血液尚未凝固的尸体, 经股动脉以140 mmHg左右的压力注入抗凝剂, 防止血液凝固。常用的抗凝剂有 (1) 3%~5%枸橼酸钠; (2) 0.15%草酸锂; (3) 0.2%草酸钾。对死后时间较长, 出现血凝现象的尸体, 一般不再灌注, 因特殊需要, 则经股动脉以150 mmHg左右的压力注入溶栓剂, 并按揉躯干、上肢、下肢, 使血凝块溶解。常用的溶栓剂有 (1) 4%重铬酸钾酒精溶液 (95%酒精100 ml, 重铬酸钾4 g) ; (2) 3.3%硫酸钠溶液 (硫酸钠3.3 g, 乳酸1 g, 蒸馏水100 ml) 。

(3) 灌注和排血。灌注时先灌注抗凝剂或溶栓剂1 000~1 500 ml后再灌注防腐剂 (常用含甲醛的混合液适量:10%福尔马林、5%石炭酸、30%酒精、10%甘油) 。如由股动脉加压灌注, 一般切开颈内静脉排血, 同时将20 cm长镊向头端插入静脉腔, 把血凝块捣碎, 便于残血排出, 再将股静脉切开并同样处理。待残血排出3 000 ml左右结扎静脉血管。继续灌注防腐剂, 在灌注与排血过程中, 要经常按摩上、下肢, 以加快血流。股动脉灌注足量后结扎, 再由颈动脉灌注, 最后结扎全部血管, 缝合切口。

尸体实验 篇7

1 成人尸[1]

成人尸是重要的教学工具, 因此也是防腐处理的重点。一般在灌注的时候常选用表浅的动脉, 如股动脉、桡动脉, 因为这些动脉管径较粗且位置不深, 便于寻找和灌注, 当然也可选用肱动脉、颈总动脉等进行灌注, 不过这些动脉由于位置较为隐蔽且较深, 因此对于灌注的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尸体灌注前, 先选好要灌注的动脉, 然后将该动脉找出并做钝性分离, 将灌注导管的远端用Y型管连接两个注射针头, 针头的型号最好大一些, 防止灌注液或血液反流而堵塞针头, 针头的尖端不要太锋利, 防止将血管刺穿。两个针头分别向远端和近端插入要灌注的动脉, 这样便于同时从远近两个方向进行灌注, 从而保证灌注效果。在灌注前, 要将导管内的气体全部排出, 否则容易出现气栓, 从而影响灌注效果。插好针头后, 要用手术线将插入血管内的针头部分进行结扎, 防止针头滑脱。由于目前销售的医学灌注液种类多、质量好、气味小, 灌注效果好, 因此在这里就不针对灌注液加以详细介绍了[2]。当灌注量达到1 500 ml左右时, 要观察一下尸体的灌注效果[3], 当下肢比较饱满时, 即可拔出远端针头, 留下近端针头继续灌注。成人尸的灌注量一般为体重的20%, 大约10 000 ml左右。待彻底灌注完, 将针头拔出, 将动脉的破口扎紧以防漏液。如果是在寒冷的北方, 冬天收集到的尸体一定要先解冻再灌注。可用3%石碳酸冷水浸泡24~48小时, 使尸体内部冰冻部分完全融化。切不可放在室内自然融化, 这样的话尸体内部还没完全融化, 体表就已经开始腐烂了, 所以要用石碳酸溶液浸泡, 待尸体内外完全融化后, 才能开始灌注。尸体在灌注前, 一定要事先摆好体位, 否则待灌注完成, 尸体变硬后再想纠正尸体姿态就不容易了。

2 未成年尸

该类尸体的灌注方法和成人尸相同, 但由于未成年尸体的动脉比较细小, 不易操作和灌注, 因此一般常选用颈总动脉或心腔灌注。由于颈总动脉位置较深, 且周围的重要解剖结构较复杂, 因此在操作时要尽可能减少对周围重要结构的破坏。

3 婴儿尸

婴儿尸的灌注一般选用脐静脉或心腔。如果用脐静脉灌注, 在灌注前, 一定要先将婴儿的脐带剪切整齐, 在切面上可以看见一条略粗的脐静脉和两条细小的脐动脉, 这时选用脐静脉进行灌注即可, 同时要将脐动脉结扎, 以防止漏液。如果选用心腔灌注, 一般在胸骨左缘第三或第四肋间隙将针插入, 抽吸时如有回流血即可滴注灌注液。如果液体流动顺畅, 不出现胸腔积液, 即可继续灌注。一定要将针头位置固定, 否则极易因为针头位置的改变造成针头口与心腔壁贴得太近或插入心腔壁而使针头堵塞, 灌注无法进行。如出现上述情况, 要及时调整插针的位置和深浅, 待灌注顺畅后, 再将插针的位置进行固定, 防止再次出现阻塞情况。

4 外伤尸

外伤尸的灌注和一般的正常尸体不同, 由于有创口, 因此在灌注时液体会从创口溢出, 导致大量灌注液流失, 继而导致血管内灌注液体压力不够, 从而达不到灌注要求, 影响灌注效果。根据不同外伤尸创口的不同情况, 可以使用缝合、填塞及局部压迫等方法来达到防止液体外溢的目的。以下以脑外伤和心胸外伤尸体为例做重点介绍。

(1) 脑外伤尸。脑外伤尸体如果颅脑损伤的创口较小, 可以采用填塞压迫的方法来防止液体外溢。如果创口较大, 也可以先将创口填塞, 减少灌注液外溢的量, 同时用厚塑料薄膜将头部裹严, 这样即使有液体从头颅外溢, 当包裹的塑料薄膜内的液体量达到一定体积, 就具有一定的反压力, 这时液体就不会继续从头颅往外溢了。同时用铁丝把颈部上端扎紧, 然后找出股动脉, 从该动脉的远近两端分别灌注, 从而达到灌注效果。也可将尸体摆放成垂直位, 然后从颈总动脉灌注, 这样由于重力作用, 液体流到头颈部的量就会大量减少, 从而达到防止灌注液外溢的目的, 然后再单独采取头颅局部注射加浸泡的方法来达到固定效果。

(2) 心胸外伤尸。心胸外伤尸体一般损伤的部位是心脏和肺, 这类尸体的灌注一般在胸腔内部进行。首先把左侧的胸锁关节及下方的肋骨和肋软骨连接处离断, 然后把与其相连的颈部、胸部、腹部肌肉切断, 再把左侧胸腔打开。如果是心脏损伤[4], 则只要在主动脉远端进行灌注即可, 近心脏端需要扎紧, 防止液体回心后外溢。如果是肺脏损伤, 则需要在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及膈肌下方的腹主动脉分别进行灌注, 这样既可以防止液体流入肺脏而外溢, 又达到了全身灌注的目的。同时在灌注的过程中, 仔细观察胸腹腔内的脏器和血管有无液体外溢现象, 如果有, 要及时结扎或改变灌注部位。需要说明的是, 在灌注前, 不要切除破损的大血管, 以防血管弹性回缩, 增加灌注插管的难度, 因此只要将破损处结扎即可。

5 微腐败尸

某些尸体由于放置时间较久, 出现了轻度腐败现象。这样的尸体, 血管内往往有血栓, 直接灌注防腐效果不佳, 可以先在动脉内注入95%酒精或4%重铬酸钾300 ml左右, 帮助血栓溶解, 然后再注入防腐液, 最后做局部补充注射, 增强防腐效果。

6 离断的肢体及内脏

对于这种局部肢体或内脏, 不能单独采取药物浸泡的方法, 因为这样做浸泡液往往无法渗入大而厚的实质部位, 时间一长内部就容易自溶变质。因此在浸泡前一定要进行灌注, 如果效果不佳可采取局部注射。比如上、下肢的灌注, 灌注部位一般采用锁骨下动脉和髂外动脉进行, 单独的脏器可以找到营养它的大动脉进行灌注, 肺脏除从肺动脉进行灌注外, 也可以从气管进行。只有采取灌注、局部注射外加浸泡的方法, 才能真正达到固定的目的。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离断的肢体和内脏在浸泡的时候, 外露部位要用湿纱布或湿毛巾盖好, 防止干燥。

除了以上尸体种类外, 尸体的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及死亡原因往往都会影响灌注效果。因此, 在灌注前要综合分析尸体情况, 调整好灌注的液体量及选好灌注部位, 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灌注效果。

关键词:尸体,防腐处理,灌注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辉, 钱卫清, 李文, 等.尸体防腐处理要点评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22) :2733-2736.

[2]周雪媚, 杨德慧, 姜思朋, 等.遗体 (尸体) 防腐剂研究现状[J].解剖科学进展, 2008, 14 (4) :457-460.

[3]崔玉发.尸体防腐——动脉灌注静脉排血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0) :76.

上一篇:五味子/分析下一篇:质量控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