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机构

2024-07-31

中国学术机构(共6篇)

中国学术机构 篇1

摘要:在最近几年,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相应的院校也随之增多, 而教师的水平却参差不齐。因此, 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督导工作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文章重点分析了目前学术机构的职责范围及职业院校教学督导制度的不足, 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讨论出学术机构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督导方法, 以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借鉴。

关键词:学术机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督导

1 学术机构的意义及培训所出现的问题

1.1 学术机构的内涵及弊端

学术机构具体是指由政府指导、社会各界支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 专门从事高层次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和对教学、教师进行培训的非营利性团体。

为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其培养和督导, 国家加大了财政方面的支持和力度, 建立了专门的学术机构。但是, 对于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 最突出的是学术机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 其培训内容几乎是在“补缺漏洞”, 即大部分的内容都已经在职前教育中学习过, 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财力、物力和时间, 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①一直以来, 国家对教师的职后培训非常重视, 总是将其作为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重点, 然而却忽略了职前培养, 这就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出现, 所以对于职前培养, 国家也要加大力度, 这是为后期的培训打下良好基础。此外, 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考虑, 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经过系统和长期的专业培训方可养成。但是, 学术机构在对教师进行培养时总是以短期和高效为目的, 违背了长期培训的根本宗旨, 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企图将职教教师培训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利用短期培训来提高、解决, 是一种“走捷径”的方法, 并不可取。因此, 政府的侧重点必须从教师的职后培训转移到职前培养中来。②

1.2 职业院校教学督导能力不足

目前, 大部分职业院校虽然都设有督导机构, 但都形同虚设, 多数都不具备完善的监督制度和具体的执行能力。学校的督导机构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咨询机构;二是行政管理机构。虽然学校会设立“督导室”, 并且让其与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并列, 但是实际上却因为缺乏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而变成了单纯的咨询机构, 丧失了监督、教导的能力。而将督导机构设置为行政管理机构相对较好, 不仅可以进行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全面监控, 还可以行使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职权, 并履行考核中层干部的职责, 但是监控力度也远远不够, 相关人员仍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课程并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 以便更好地管理学校。③

2 学术机构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监督体系

2.1 建立培训基地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低下的情况而言, 加大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非常重要, 具体做法是利用专业的学术机构进行系统的培养和督导, 并建立培训基地, 为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培训系统开辟道路, 进而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建立培训基地的方法是以普通高等院校和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为载体, 形成联合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实践证明, 这样做不仅能使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而且还能迎合对职教教师的特殊要求,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 确定培养对象

由于职业院校的局限性, 就职人员除本校教师外, 还有许多兼职人员, 虽然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批准聘用兼职教师进行教学, 但是对其有具体要求。首先, 兼职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教育水平和五年以上的从业资格, 以保证其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其次, 聘用单位要对兼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充分的了解, 以保证其在教学过程当中尽职尽责;第三, 还要保证兼职教师对教育事业有足够的热心, 防止半途而废, 造成教育资源的空缺和浪费。④在进行培养和督导期间, 本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都是学术机构培养的对象。

2.3 选择合理、科学的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学术机构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机构, 必须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优势, 肩负起培养职教专业课教师的重任。对于职教教师的培养, 需要同时具备复合型和独特性, 并依照职业教育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采取“三双”模式, 即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双基地”指除招收职教师范生的学校本身以外, 在校外建立职业教育教学的实习基地和企业生产实践、工程实训基地;“双导师”指除职教教师教育机构的导师以外, 在校外的两类实训基地都配有相应的专业人员作为导教;“双证书”指除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外, 还应具备教师职业资格证和从业资格证书,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是教师在培训期间的重点。

2.4 加强培训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在学术机构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监督体系中, 培训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的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是核心。在明确培训对象和培养模式后, 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 那么对于职教教师的培养和督导就不会顺利进行, 而国家加大财政和物力的支持力度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 确保培训人员的水平和素质非常重要。在对培训人员的选择上, 不仅要考虑学历和经验, 还要考虑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约束力, 并确定其没有不良记录和违法行为。只有高水平的培训人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 进而教育出高技能的学生, 这是培养人才的“三高”准则。

2.5 加强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保证学术机构培训人员水平和素质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职教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关键。面对规模日益壮大的职业教育行业,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相关教育部门和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必须关注的重点, 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知识理论方面必须精通, 在实践教学上, 既能给学生传授原理, 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水平。⑤也只有这样, 职教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全部知识教给学生, 为国家培养人才。

3 总结

从教师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要求出发, 创新对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策略意义重大。在职业院校中, 教学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技能是综合实力的反映, 也是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 不仅对培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可以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力, 为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打下基础。因此,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督导力度非常重要, 利用专业的学术机构进行系统的培训是重要手段, 同时还可以帮助建立完整的教育督导质量监控体系。

注释

11 肖莹.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

22 贺文瑾.论我国职教教师素质提高的政策转轨[J].职业技术教育, 2010.12 (34) :55-59.

33 桂建生.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2.6 (5) :112-115.

44 陈波升.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3 (1) :50-52.

55 苗蕴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策略创新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10.25 (7) :63-65.

中国学术机构 篇2

1.提高认识,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图书馆流通部是工作职员最多,读者流量最年夜的部门。流通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文献的借还,看似简单的工作,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它技术含量低,从而忽视其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十几年的流通部的实践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企业经营管理方案(最新精编)(14个doc8个ppt):不管图书馆的技术如何提高,网络如何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依然是读者服务的重中之重。所以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 流通服务工作就是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为读者提供各种劣质高效的服务,最年夜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图书馆馆员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新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每天带着愉悦的心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定期检查读者借阅图书的时间,通过发邮件或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读者偿还图书,指导读者每一类图书的寄存位置,经常整理书架;热情与读者进行交流,采用文明用语,态度谦和,尊重读者;耐心细致地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疑问问题,变单一的借阅服务为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真正做到:保证开馆时间,让读者顺心;保证服务态度,让读者舒心;保证图书质量,让读者安心;保证工作效率,让读者称心;保证幽雅环境,让读者静心。从而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真正的师生关系,营造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良好环境氛围,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到达最佳的流通服务效果。

2.完善信息文献检索制度,提高借阅效率

读者借阅文献首先要进行文献的检索,查到索书号和书名后再到各个库室借阅图书。高职院校图书馆检索制度不够完善,没有文献检索课,图书馆缺少这方面的培训和宣传,虽然设置了检索机,但是检索机经常出现故障,导致读者来到图书馆象个无头苍蝇,不清楚借阅图书的步骤,进入库室找不到自己所要的图书或者是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自己所要的图书,这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降低了借阅效率,也损坏了图书馆的形象。

为了提高借阅效率,节约读者的时间,必需完善信息检索制度。首先,要引起馆领导的重视。馆领导要充分认识文献检索对图书馆流通服务的重要性,文献检索是读者进入图书馆的门户,完善的信息文献检索制度是提高流通服务质量的根蒂根基和保障。其次,开设文献检索课,加强培训和宣传力度。文献检索课可以使读者了解图书检索的基本常识,了解图书资料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辅助读者查阅资料,提高借阅速度。图书馆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者通过图书馆的一些机构如阳光书友会等对读者进行培训,或者通过图书馆的网站开辟一个专栏在线对读者进行培训。在图书馆网站的主页和图书馆宣传栏的醒目位置宣传文献检索知识。第三,流通部的馆员不但要熟知图书的排架和分类,而且要对本馆的系统软件熟练掌握,如我院使用的是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尤其是流通控制中的借阅管理、读者管理、流通数据检索、催还管理等功能熟练掌握,其中流通数据检索对于完善信息文献检索制度,提高借阅效率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有的读者想查询自己借了多少书,有几本书没还或该什么时间还书,通过读者条码或姓名,就可以从外借管理中取得详细的答复;有的读者图

书丢失或超期罚款可以通过流通日志查询详细的信息记录;有的读者图书证丢失或离校,通过流通控制中的借阅管理可以对图书证进行挂失、注销或停用等操作;还可以在馆藏数据中通过题名、作者、出版地、文献名等为读者查询他们所要的图书。

3.加强书库管理,严格排架,减少乱架

2007年高校评估以来,我院图书馆藏书量由几万册骤增至二十几万册,电子图书三十余万册,广年夜师生的借阅量不断上升。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需加强书库管理,严格排架,减少乱架的发生。

首先,书库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的首要环节。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流通书库采用的是计算机管理下的全开架借阅方式,实行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开架借阅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和操纵率,得到了广年夜师生的好评。开架借阅后,读者进入书库后可通过计算机的金盘管理软件进行阅览登记,。有效操纵代书板,取书阅览时将代书板插在书的位置,阅毕把书放回代书板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少乱架的发生。然而全开架借阅方式也使书库的错架、乱架现象频繁发生,有些读者不懂得如何使用代书板,有些读者即使使用了代书板也不按规则操作,阅后的图书乱摆乱放,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读者教育,一方面工作职员要加强巡库,发现违章事项及时纠正,随时整理书库、书架,把错放、乱放的图书归位,严格按照中图法对图书进行分类、排架。

其次,定期剔旧、修补图书,及时上架。

有些图书借阅率很低,副本量又年夜,要定期剔除。有些读者需求量大的图书,破损率也大,如果不及时修补,就会影响图书的流通。还要注意保护图书的条形码,对于消磁的条形码及时更换。对于入库新书和读者偿还的图书要及时上架,使图书的流通周转加快。

第三,创建一个宽敞、通亮、整洁、温馨的借阅环境。

书库是读者流量最大的场所,我馆每天接待读者上千人,每天偿还图书上架1千到2千之间,创建一个整洁、温馨的借阅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情绪和效率,还能陶冶读者的情操。所以馆员要及时清理门窗、地面、桌椅、书架的卫生。在全体书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馆几百米的书库宽敞、通亮,屋内容纳了二十组新书架,行列整齐。书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类书籍,丰富的类别可以基本满足读者的需求。所有的图书都由计算机管理,还有一台监测仪。书库的两面都是通透的玻璃,使得书库阳光充足,再加上新设的供读者阅览休息的桌椅,更体现了我馆对读者的人文情怀。

4.开展读者导读工作,满足读者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有效地操纵图书馆资源,提高阅读能力,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成为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任务。导读工作就是适应读者读书活动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一种知识教育,是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根本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读者进行导读。主要形式有印发新书通报、揭示馆藏、编写“导读书目”、开设有关专题讲座、教室教育、“定题服务的书目或索引”及一些“参考咨

询”、“文献检索”等。做好不同阶段学生读者的导读工作,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一般不会操纵图书馆, 不了解图书馆的一些基本常识,不懂得如何操纵各种文献和检索工具,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可先对他们通过专题讲座、教室教育等形式介绍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利用图书馆的步骤,文献分布的流程,借阅书刊的办法等。对于大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对图书馆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目的明确,能够运用各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参考咨询和与学生直接沟通和交流等方式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专业特点和最新的阅读量排名在前的书籍,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文献,辅助他们完成毕业论文,还要辅助他们学习社会知识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大他们的阅读量,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丰富其精神食粮,使他们沿着正确的阅读方向健康发展。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深入了解高职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对读者进行导读,从而使图书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强大支柱。

5.提高流通服务的质量,实行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服务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服务,借阅方式也改为由图书馆集成管理软件和监测仪器监测,现代化装备的使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流通服务的质量.首先,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流通控制中提供了外借管理、检索流通数据、读者管理、催还、统计汇总、流通参数设置等功能。

借阅通过扫描读者条码和图书条码就可以完成;在读者管理中可以了解读者的姓名、借书证号、系部、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在读者忘记带借书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姓名、借书证号等查询读者借阅图书情况。检索流通数据可以全面了解读者借、还、赔书、超期罚款等情况;催还功能能够查阅所有读者图书借还期情况,以便读者及时归还图书,避免图书超期;统计汇总功能可通过各种分类如读者类型、流通类型等进行本年、本月统计分析,尤其在图书馆利用统计中可以统计外借排行、热门书排行、分类外借分析等,这些内容对于提高流通服务的质量、了解读者的借阅动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流通参数的设置可以限制读者的借阅期限、外借册数,加强图书的流通管理。

中国学术机构 篇3

关键词:学术期刊 出版机构 学术不端 责任 控制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107-04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Controll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Wu Lin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At present,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grows constantly in our country. The causes are complex, its harm is seriou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rolling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th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should do something to reduce and eliminate such activities. We can control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comprehensively and from multi-angles to purify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by detecting, searching, communicating when manuscripts submitted, reviewing accuratel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publishing, communicating, re-detecting, editing in the medium period, and supervising in the last period.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 th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cademic misconduct; obligation; controlling

CLC number: G237.5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107-04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剽窃抄袭、数据造假、重复发表、不实署名、一稿多投、参考文献作伪。学术不端行为在国际上并不鲜见,但在我国的近年来却异常频繁,涉及各科研机构和各层面的研究人员。据中国知网对已发布的期刊文献的检索,发现大量存在文字重合率超过30%的文章[1]。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论文剽窃等事件更是引起舆论哗然。针对这一现象,各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教育部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文件和规范,明确了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了学术不端行为,主张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者诚信档案,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同时,全国50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同发表《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尽管如此,不端行为却仍然泛滥。究其“劣根”,其根源复杂也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我国学术不端的存在也与我国的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体制及职称评定机制有一定关系。”[2]多数学者将学术不端的主要根源归因于不合理的学术评价、学术体制的误导和法律规范的缺位。[3][4][5]

在学术不端行为遭到社会诟病的同时,学术期刊作为呈现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学术评价的主要依据也广受质疑。因此,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除了学术管理制度、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社会、教育各部门的联合“作战”,学术期刊自身在打击学术不端方面,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如学者朱剑所说:“学术不端行为毕竟要在涉嫌不端的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后才算完成,因此,学术期刊是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后关口。”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做好最后的“把关人”。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流程是作者向期刊投稿,期刊初步审稿、组织同行审稿、退修稿件、编委或编辑部定稿、编辑对稿件编辑加工、出版发行、读者阅读。本文从期刊出版的稿件提交、出版前期、出版中期和出版后期四个环节来探讨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控制。

1 稿件提交时的控制

学术期刊编辑部在收到稿件时的第一步工作为初审,对稿件的初审是“拦截”学术不端稿件的第一步,在初审阶段的扎实工作可以将一部分不端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因此非常必要且关键。但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在初审环节还存在片面理解作者文责自负、对引文规范不够重视、“迷信权威,对知名教授、博士等写作的文章或有基金资助的文章轻松放行”、“ 漠视作者的署名权”等误区[6]。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努力:

1.1 不断提升编辑职业道德和业务修养

要做好学术不端的“防火墙”,学术期刊编辑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律,明确自己的责任,提升职业道德,敢于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培养独立人格精神和责任感,突破思维定势。在具备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识别真假、认定水平高下、判断是否抄袭、剽窃的锐利的学术眼光”,“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要注意不断更新知识,熟悉有关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较全面地掌握各类问题研讨的进展情况”[7]。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面,不断积累沉淀,做“博”中有“专”的“学者型”编辑,增强学术洞察力。不仅要求编辑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博知识,增强文化积淀,而且要提高信息意识,尽量多了解各学科的前沿和进展,而且要有自己的专长,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帮助编辑配合其他辅助方式练就一双能识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锐利之眼,提高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识别率。

1.2 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国内外陆续推出了一些检测系统,国外如CrossCheck反剽窃软件,我国国内如清华大学推出的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武汉大学推出的ROST反剽窃系统等。目前运用广泛的为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进入专家审稿前,运用学术不端系统,能够检测疑似抄袭、多次发表等学术不端的论文,为出版机构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快速掌握被测文献的信息,有效剔除一部分不端行为明显的来稿。但在使用中,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仍存在一些局限,如检测不出从国外文献翻译过来的抄袭论文和刚发表但尚未被系统收录的论文,只能检测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等收录的文章,而这些数据库以外的文献则检测不到。同时,系统检测毕竟没有人脑能够“变通”,有时会出现论文“误判”现象,必须结合编辑的判断。加上一些作者运用“对策”可以逃过不端系统的检测,因此,目前对一些精致的抄袭还是无能为力。因此,有些出版机构对来稿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后觉得没有问题就录用的做法是欠妥当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辅助编辑进行学术审稿的“第三只眼睛”,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唯一和最终手段。

1.3 利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

“网络搜索引擎是一种用于帮助互联网用户查询信息的搜索工具,它以一定的策略在互联网中搜集、发现信息,对信息进行理解、提取、组织和处理, 为用户提供与所需信息相关的网页名称, 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目的。”[8]目前有谷歌、百度等功能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而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都是覆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其丰富而强大的检索功能不仅可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对初审论文的作者、论文题名、关键词、参考文献或者截取部分正文内容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一旦发现疑似文章,及时配合各数据库进行下载、阅读、人工比对相似论文,可以很及时地发现剽窃抄袭、重复发表等情况。

1.4 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以减少一稿多投

学术期刊出版从作者投稿到出刊,根据各期刊刊期和稿源情况均需要长短不同的周期,而投稿的学生常常迫于毕业和评奖、找工作等需求;教师迫于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或结题等压力,要求一定时间内见刊。为了增加论文发表几率,一稿多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很多作者甚至直接在投稿的邮箱中复制几十家刊物以增加录用概率。一稿多投在造成学术资源浪费,阻碍了学术的繁荣发展方面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种现象,出版机构多少有些“无奈”,因此对网络和纸质来稿,笔者认为出版机构应尽量主动联系作者进行“有声”联系,而不能仅靠书信或电子邮件回复作者提请其勿一稿多投。这种“无声”的提请对很多“急切”的作者来讲是无关痛痒的。因此,应主动联系和耐心沟通,与作者达成口头协议,请作者在本编辑部审阅稿件过程中暂勿一稿多投,并告知会及时将稿件情况、反馈意见于第一时间反馈,如果作者不能同意则必须及时退稿。这样的做法对一部分游离于一稿多投边缘的作者有一定的作用,他们愿意“暂时”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等待审稿结果,但对一部分急切又“胆大”的“脚踏多条船”的作者来说又是徒劳的。因此,借鉴海外期刊管理经验,请所有来稿作者提交“稿件专投承诺书”或签署“作者出版承诺书”,实施“版权转让书”,对于一稿多投有较好的警示作用。要求作者投稿时需附单位证明,应注明稿件无一稿多投,无署名争议,不涉及保密内容,资料真实并加盖单位公章,达到作者自律的目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一稿多投导致的重复发表问题。

2 审稿时的控制

2.1 完善审稿制度

合理明确的审稿制度能使审稿专家在最佳的时间内准确地评审稿件。在评审制度中采用专家双审匿名审稿制即审稿专家和作者在“背对背”的不知道“谁是谁”的情况下进行,能提高审稿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实行专家匿名评审是国际一些学术名刊普遍采用的稿件评审制度,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及《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哈佛法律评论》等世界知名期刊,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格、完善的匿名审稿制度。”[9]双审匿名审稿制度能打消审稿人出于人情因素的顾虑,提高严格度和公正性,从而利于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

2.2 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

一般来说,人们把在一级或二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大同行”,而把在三级或四级学科水平上专业相同的同行称为“小同行”[10]。小同行通常与稿件作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方向。实行小同行审稿是能够较好地进一步把好学术质量包括控制学术不端行为关的做法。“在审稿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往往笼统模糊,‘小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恰当充分,而且审稿速度快。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力争把稿件送给高水平的‘小同行’专家评审,以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论文的时效性。”[11]因此,在审稿专家的选择上,首选应该是在专业领域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应略胜一筹“小同行”。同时,在选择审稿专家时,不仅要考虑其学术品格即在审稿中能否做到客观、公正,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要了解审稿人是否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时间观念,愿意承担审稿工作,以免影响刊物的正常时效。这样才能在宏观上运用其对该领域学术发展态势的了解准确把握被审论文的创新度和对所论述问题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或退稿理由,给编辑部取舍论文提供有力参考;在微观上审阅论文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一稿多发、抄袭、篡改数据、做伪注等不端行为。因此,选对合适的审稿专家对控制学术不端行为也异常重要。

2.3 完善审稿评价指标

在提供给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书中,大部分期刊提供的评价指标都比较“宏观”,一般为创新性、学术性、可读性等等级供审稿专家勾选,然后请审稿专家提出具体意见,给审稿意见发挥的空间较大,但同时也增加了一部分审稿专家的随意性。为在专家审稿阶段提醒审稿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把握,编辑应该在审稿意见书中增加或者另附页特别提醒是否有涉嫌剽窃、数据篡改、做伪注、引用不当等评审指标,从而使审稿专家特别注意把关论文的抄袭、剽窃和低水平重复现象。

2.4 加强编委的监督

学术期刊大多设有编委会。但编委会的职责在大部分期刊中已经流于形式,编委的责任意识严重弱化。很多期刊由于常常难以召集各编委召开稿件评审会议,或嫌召开会议麻烦而渐渐取消或者弱化了这个环节,使有疑似不端行为论文减少了一道“检测关卡”,同时也放大了编辑的权利,给部分存在不端嫌疑的关系稿或人情稿得以突破重重屏障而最终“登堂入室”。因此,应加强编辑部与各编委的联系,重塑编委会的职责和作用,同时也应通过相关可行方法增强编委的荣誉感及积极性,坚持定期召开稿件定稿或稿件评审会议,每期出刊后及时将刊物发至编委手中,请其翻阅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发现问题及时与编辑部沟通。

3 出版中期的控制

3.1 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以加快稿件处理速度进而缩短发表周期

“小同行”审稿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稿专家一般多为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各领域的研究专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较深入的看法,了解前沿的研究情况和创新点,对该领域的论文具有话语权。但同时,正因为他们的学术威望,往往身兼多职而工作繁忙,加上自己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对期刊的审稿很难及时兼顾到,很多学者甚至视期刊审稿工作为“盛情难却”之邀,因此审稿周期过长而使很多作者“实在等不及”而改投他刊,一方面使很多编辑部为同一篇稿件做了“无用功”,另一方面也使作者产生了“无奈”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期刊编辑应该多与审稿专家进行交流,或通话、或用短信或电子邮件真诚地进行沟通,使其及时查收待审稿件、了解及时的审稿对于期刊甚至消解学术不端风气的重要性,重视对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尽量缩短审稿时间,并使其客观公正真实表达对论文的看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3.2 对稿件在付印前进行再检测

有一部分“特殊”稿件,无论用不端系统或者是网络搜索引擎或者数据库都无法查出其不端行为,那就是“此”学术出版机构正在受理中的稿件,同时也正在接受“彼”的审稿,或者已经经过审稿等待录用的稿件。这部分稿件的一稿多投或抄袭、剽窃等现象因为无法被检测到而暂时处于“安全区”,很容易“安全着陆”。而稿件从受理到出刊必然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就算审稿及时并通过的稿件,还要等待编委定稿、编辑校对和终审、印刷等程序。因此,在付印前的出版中期,还必须警惕“漏网之鱼”,及时对论文的题目、作者、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进行再检测,一旦发现,及时撤稿,虽然比在审稿初期发现时会产生一定损失和浪费,但比起重复刊发或一稿多投的论文或者抄袭剽窃的论文造成的危害要轻。

3.3 编辑加工中对可疑点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并重视引文的规范化

出版机构在在编辑加工中需要对论文进行详细通读、编辑、校对,因此容易透过一些细节发现问题,碰到“可疑”的地方应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检索或与作者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另外,参考文献的正确标引也是判断学术不端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检查参考文献文中文末是否对应标注,必要时通过数据库核对真实性。根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对引而不标、伪造参考文献、不实标引等情况都应严肃处理。

4 出版后期的控制

4.1 充分运用社会监督

“学术成果的检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期刊编辑、专家审阅仅仅是论文发表的入门审查, 重要的是发表后在社会上接受实践检验。”[12]因此应注意收集社会各界对发表论文的反映,随时关注已发表的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如经过调查研究表明确实存在学术不端现象, 则应及时通知作者并作相应处理。同时,可以借鉴“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模式用最新的网络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社会监督。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网站,因此可以将预出版的论文及时上传到自己期刊的网站,同时也可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同步上线,请全社会的研究者来监督发现预出版论文是否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免去了传统出刊后再处理的复杂性。

4.2 把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

学术出版机构对发现或举报的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根据严重程度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和处理,而不能姑息纵容,隐瞒不报。但在处理中要注意把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例如,有的学术出版机构专门开辟曝光专栏,请期刊主办单位向作者工作单位发文请校方对该行为进行查实和处理,在本刊及相关媒体、数据库上刊登宣布撤销该论文的通告,向作者本人致函提出书面批评或在期刊和网页上通报其学术不端行为且一定时期内不接收再投稿等。

5 结语

学术不端行为在阻碍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加强作者道德自律,健全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制度,必要的社会监督和相关法律固然是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措施。但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也应积极做好“守门人”,自觉承担起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着力从学术期刊出版的四个环节,加强编辑从业人员自身建设,提高“识别度”,利用检测工具,与同行审稿相配合,加强内部审核,结合社会监督,规范程序,推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控制,提高期刊质量,创造健康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如华.从初审环节防范学术不端论文[EB/OL].[2011

-10-12].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0912/t2

0091211_5230839.htm.

[2]张宏等.学术不端现象分析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0,(2):55-57.

[3]孙瑞灼.对学术不端“零容忍”需要制度保障[J].教育与职业,2009,(28):86.

[4]李靖波,厉亚.学术不端:内涵、类别、根源与治理[J].科技与出版,2011,(8):80-82.

[5]朱剑.学术风气、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J].苏州大学学报,2011,(2):7-13.

[6]庞海波.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的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J].编辑学报,2011,(2):13-14.

[7]孙昕光.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报编辑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4):139-142.

[8]张仪清.搜索引擎——网络信息检索的好帮手[J].农业网络信息,2008,(8):77-79.

[9]肇英杰.学术期刊稿件评审机制及编辑学者化探讨[J].图书与情报,2009,(5):141-144.

[10]李新根.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实著录及对策[J]. 出版广角, 2009,(8):64-65.

[11]赵丽莹等.如何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7,19(1):77.

[12]谢燕等.从防范学术不端论文中提升编辑职业素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 4):60-62.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探析 篇4

一、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基本概念

目前为止, 在进行机构知识库定义的过程中,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机构知识库的作用来看, 其主要作用就是为“机构知识库的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该服务在使用的过程中, 使用数字化产品来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通过对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以数字化的表现形式, 进行对于数学领域的各种数据资料的存储、索引、长期保存及相应的脱出处理, 是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杰出产物。

虽然还没有形成对机构知识库的明确定义, 但其依托单位是互联网平台, 所获取的知识都是数字化表现形式, 都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储,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传输形式有更高的储存效率, 也有更高的信息传输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 可以形成对机构知识库的概括性认知。

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特点

1. 机构知识库构建主体的多样性。

在进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特点分析过程中, 首先要对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主体、机构知识库的基本组成单元进行分析。在机构知识库实际运行过程中, 机构知识库建立和运行的主体都是以机构为基本结构单元。具体来说, 机构知识库的主体既可以是一个大学的图书馆系统, 也可以是研究所的内部档案存储部门。当然, 机构知识库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物体, 例如, 本文介绍的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就是一种电信的虚拟联合数据库。

2. 机构知识库载体的可操作性。

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使用环境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都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平台, 通过对于互联网平台的高效使用, 可以实现机构知识库的高效管理。截至目前为止, 所使用的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都是通过web优化设计所实现。与此同时, 在进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使用过程中, 还要意识到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传输性能, 可以通过对OAI协议的合理规划使用, 促进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操作效果的提升。

3. 机构知识库知识资源的学术性。

顾名思义,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中心部分就在于机构知识库之中所存储的丰富的数据资源, 这也是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资源丰富性的具体展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机构知识库存储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产生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所蕴含的数据资源都具有学术性特点, 也有很多机构知识库也只包括相应的学术类期刊, 只会收录一些学术性很强的数据资源, 这也是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学术性特点的具体展示。

三、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 从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对机构的作用看来, 通过对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为机构库提供一种高效、综合性强的应用方案,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可以利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将机构涉及到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规划设计, 并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展示, 有效提升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表现力, 为提升机构知识库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提供可能。

第二, 从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对资源提供者的作用来看, 通过对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将各种资源的数字化发表内容进行整合性规划设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应的数据资源的传播和长期保存就具有了更高的可能, 这也为资源的数据传输和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为促进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作用的提升和数据资源作用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第三, 对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者来看, 通过对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源的有效途径, 是方便资源获取的一种有效途径,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在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机构知识库数据资源的获取和传播途径, 并对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基础性内涵进行分析研究, 充分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洁.国外机构知识库运行模式分析[J].当代图书馆, 2008 (4) .

[2]徐速.机构知识库[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 (1) .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篇5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和发达国家比,中国书十分便宜但读书的人均时间少得可怜,有网友忧心忡忡的感叹中国人过于势利,过于物质,不爱精神上的享受。其实私以为读书并不比其他人类活动高尚多少。作为生物之一的人类仍然是以获取最大生存及繁衍资源为第一目标,读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行为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读书获取生存资源的效率太低,也就没什么用了。在遍地黄金的地方,学习提炼黄金的技术是低效的,你需要的是行动起来——捡。因此,经济发展初期爆发户会比较多,他们行动力更强。书读多了,必定犹疑多思。待社会稳定发达,知识的力量才会逐渐显现。人们爱读书与否与社会获得生存资源的方式有关。孔子当年读书算多了,也四处碰壁,皆因当时需要的是打仗、侵略、富国的学问,孔子那些君子学说就显得无用了。

以上都扯远了,和所要推荐的书无关。曹先生那代学者是真正的读书人。我是赞成曹先生的观点的,我们现代年轻人没必要,也不应该读古代的经书,学习所谓的国学,那些有志于投身中国古代历史的朋友除外。

以下摘自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那未,“六经”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书呢?我们以为《诗》是一部最古的经集。其中小部分是西周的诗,大部分是东周(孔子以前)的诗。什么人辑集的,当然无法考征了。……《书》似乎是三代的‘文件类编’或‘档案汇存’,应认它为历史。……因为它常常被人称引,于是‘托古’的人们,不免来伪造了。现在二十八篇中,有历史价值的怕不很多。……“

”《礼》的部分,《礼仪》是战国时代人胡乱钞成的杂书;清代毛奇龄、顾栋高、袁枚、崔述等人,已经证明的了。《周礼》是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的;……。《乐》本无经,古文家造出了’魏文侯乐人窦公献书于汉文帝,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之说……,其意殆以此冒充《乐经》。《易》,钱氏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的生殖器的记号。初演为八,再演为六十四,后人用做卜筮之用,于是有人做上许多卦辞爻辞,正和现在的签词一样。《春秋》,王安石说它是断烂朝报,梁启超说它像流水账簿,都是极确当的批语。那位战国时的孟轲,为了要借重孔氏,于是造出‘《诗》亡然后《春秋》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话来。……”

中国学术机构 篇6

自古以来,知识与权力、学问和治理之间就有密切关系。在各伟大的前现代文明中,大概都有“贤人统治”(meritocracy)的要素和印记,都有把学识灌注于政治的意图和努力。但是在传统社会里,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处于低度分化和低度制度化的状态,经常与宗教和伦理相交叠混同,并且常常没有专门化的、具有技术功能的知识,能够在政治和治理中发挥作用。只有到了较为晚近的现代社会,专业化的社会知识才被大规模地、系统地、日常地运用于政府运行和公共生活。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政治的这种新关联方式,是以专业化的、制度化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出现为前提,也以作为专家的知识人以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需要的自觉努力为前提。

在美国,这正是19世纪晚期以来所发生的事。“大学革命”时期,各社会科学学科进入大学并在自然科学的旁侧确立稳固的制度地位;而在进步主义运动中美国版的科学主义勃然兴起,把新生的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加以倡导和实践。大学革命的知识运动和进步主义的政治运动在时间上大体重合,这绝非偶然。在这两个运动发生之后的20世纪,多个学科以系统和制度化的方式生产具有“科学”形制的知识,同时也不断地拓展其知识产品被运用的社会空间。在美国建国时期固然可以通过国父们的政治思考和辩论看到其具有厚重学养,但那时知识的形态和内容,以及知识运用的方式和范围,实在与20世纪的情况相去甚远。

20世纪美国构建“大政府”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专业化社会科学知识的利用。政府扩张其责任和权力、建立新的职能部门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知识被动员、被利用和向学术之外的领域渗透推广的过程。可以说,脱开对知识史的考察,美国现代政治史将缺失一个必要的立足点。以中央情报局为首的、由多个文职和军方部门组成的美国“情报共同体”是二战以来美国大政府中醒目的新分枝,而社会科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关于知识史和政治史的关联交叠的一个有趣案例。在二战和冷战中,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总能在各方面显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美国情报共同体的历史即为其一端。而美国情报史也显示出美国之注重和擅长动员利用学术、智力资源服务于国家目标,相比之下很多其他国家谈不上有这个优势。

情报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

在二战以前漫长的“孤立主义”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大体上是在不必考虑重大外部威胁和战争风险的条件下运行,其目标和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与此相关的是高层决策活动对情报的需求维持在低水平上,情报部门的发育不充分。陆海军和少数文职部门有各自的情报部门,但配置弱小、活动分散,缺乏海外情报的分析评估和汇总协调的中心制度设施。(而且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对情报机构有一种内生的排斥,如成尔逊总统曾专门论述说,只有专制政府才豢养间谍,而民主政府不需要专门的情报机构。)但是这种情况在总体战时代越来越难以持续。时至二战前夕,美国人终于认识到,大规模的、日常的情报供给是美国对外政策有效运行的基础,于是生发出“战略情报”(相对于战场战术情报而言)和“中央情报”(面向高层决策的综合性情报)的理念,着手打造现代“情报共同体”。1941年7月,罗斯福总统下令建立情报协调办公室(COI);次年6月,COI改名为战略情报局(OSS)。OSS是1947年成立的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也是战后美国情报共同体的基石和母体。

美国“情报共同体之父”、OSS的创建者和领导人比尔

多诺万将军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清晰理念:情报工作本质上是处理信息的智力活动,有价值的情报更多地靠的是以合理、得力的方法对公开渠道资料信息、予以收集和分析,而不是秘密渠道和间谍活动;面向高层决策的情报工作必须系统地、大规模地利用社会科学家的专门知识。这使得多诺万属意于将情报活动建立在学术共同体的已有基础之上。早在1941年夏,多诺万就延请著名外交史学家、戚廉斯学院院长威廉-巴克斯特第三在COI内组建了一个分析家委员会,吸收各学科专家加入其中。在COI向OSS演变的一年内,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分析工作已在这个新生的情报机构落地生根了。于是当OSS正式成立时,就毫无争议地设置了一个力量强壮的研究分析处。此时巴克斯特因身体原因退出,杰出的欧洲史和外交史专家兰杰出任研究分析处处长。

兰杰后来回忆说:“多诺万对知识和想象力予以同等重视。他坚信,在许多美国大学里平静地从事教学研究的人中不乏专攻外国历史以及外国地理和语言的人,(情报工作)不去吸收利用这一巨大的知识储备,乃至于这种密集的学术研究训练和这种从更广阔的视野中看问题的习惯,是一个莫大的错误。”在这种理念下创建的OSS自始就拥有一种浓重的学术色彩。英国的军事情报工作有悠久传统,美国在创建其情报共同体的过程中对英国经验多有效法吸收。但情报机构从学术界系统地汲取社会科学智力资源,在两者间建立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却是美国情报系统甚于、胜于英国的特色。兰杰断言:“显然多诺万比我们的英国盟友更看重学术,也更努力地、更好地利用了我国的学术人。”

由社会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分析处无疑是政府官僚机构里的异类,不时会遭到些轻慢排斥。而且最初上司也没有对研究分析处的工作职责加以清晰规定。但是社会科学家在学识和判断力上的优长在战争环境中总能更快地表现出来。研究分析处下设一个项目规划委员会,大多数情况下自主选择重点开展的研究项目。而他们做出的研究成果被送达政府各个部门,经常被认为具有极高的价值。战后杜鲁门总统授予兰杰以“功绩勋章”(美国政府授予文职人员的最高奖章),授勋辞中称,兰杰“掌管着关于世界许多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地理情报的收集、密集分析和分发。应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和其他许多机构的要求,他率其部下开展先驱性的工作,生产r大批研究、调查、手册和指南,对战争的进行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价值”。这些话,当然也是对整个研究分析处的作用的恰切评价。

“学术明星的银河”

美国东部大学中向来有所谓“老男孩网络”(old boy networks),在情报共同体的创建中,这种社会精英的人脉关系再一次成为一种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社会资本”。巴克斯特,特别是兰杰,从一开始就在美国各大学中寻访征召社会科学学者,也把自己的同事以及博士研究生带进OSS,而先来的人又继续把他们的同事朋友拉入,使得研究分析处像一个快速滚动的雪球,在短时间内扩充起来,最多时聚集了大约900名学者。来自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滨州大学的杰出学者充斥着研究分析处,以至于曾供职于OSS的著名作家斯图尔特·阿尔索普称研究分析处为“由学术明星组成的名副其实的银河”。而兰杰则称:这些情报机构里的社会科学家是二战期间“高层决策和大战略的全部历史中被遗忘的人”。

一个情报机构有如此高的智力密集度,着实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在研究分析处供职的学者往往要求别人称呼他们时要带上“博士”(Dr.)的头衔,但研究分析处的智力品级远非博士这个称呼所能代表。在成名学者之外,研究分析处里还聚集着一批出类拔萃的年轻学者,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即便在当时还算不上名家火腕,战后也都在各个学科充当领军人物。1943年以后,研究分析处还招募到多位来自欧洲的流亡学者,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学者。更足可惊叹的是,研究分析处里出了,七位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五位美国经济学会主席,以及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上一篇: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下一篇:作业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