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机构(精选7篇)
学术机构 篇1
摘要:在最近几年,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相应的院校也随之增多, 而教师的水平却参差不齐。因此, 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督导工作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文章重点分析了目前学术机构的职责范围及职业院校教学督导制度的不足, 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讨论出学术机构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督导方法, 以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借鉴。
关键词:学术机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督导
1 学术机构的意义及培训所出现的问题
1.1 学术机构的内涵及弊端
学术机构具体是指由政府指导、社会各界支持、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 专门从事高层次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和对教学、教师进行培训的非营利性团体。
为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其培养和督导, 国家加大了财政方面的支持和力度, 建立了专门的学术机构。但是, 对于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 最突出的是学术机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 其培训内容几乎是在“补缺漏洞”, 即大部分的内容都已经在职前教育中学习过, 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财力、物力和时间, 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①一直以来, 国家对教师的职后培训非常重视, 总是将其作为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重点, 然而却忽略了职前培养, 这就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出现, 所以对于职前培养, 国家也要加大力度, 这是为后期的培训打下良好基础。此外, 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考虑, 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经过系统和长期的专业培训方可养成。但是, 学术机构在对教师进行培养时总是以短期和高效为目的, 违背了长期培训的根本宗旨, 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企图将职教教师培训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利用短期培训来提高、解决, 是一种“走捷径”的方法, 并不可取。因此, 政府的侧重点必须从教师的职后培训转移到职前培养中来。②
1.2 职业院校教学督导能力不足
目前, 大部分职业院校虽然都设有督导机构, 但都形同虚设, 多数都不具备完善的监督制度和具体的执行能力。学校的督导机构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咨询机构;二是行政管理机构。虽然学校会设立“督导室”, 并且让其与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并列, 但是实际上却因为缺乏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而变成了单纯的咨询机构, 丧失了监督、教导的能力。而将督导机构设置为行政管理机构相对较好, 不仅可以进行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全面监控, 还可以行使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职权, 并履行考核中层干部的职责, 但是监控力度也远远不够, 相关人员仍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课程并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 以便更好地管理学校。③
2 学术机构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监督体系
2.1 建立培训基地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低下的情况而言, 加大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非常重要, 具体做法是利用专业的学术机构进行系统的培养和督导, 并建立培训基地, 为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培训系统开辟道路, 进而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建立培训基地的方法是以普通高等院校和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为载体, 形成联合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实践证明, 这样做不仅能使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而且还能迎合对职教教师的特殊要求,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 确定培养对象
由于职业院校的局限性, 就职人员除本校教师外, 还有许多兼职人员, 虽然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批准聘用兼职教师进行教学, 但是对其有具体要求。首先, 兼职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教育水平和五年以上的从业资格, 以保证其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其次, 聘用单位要对兼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充分的了解, 以保证其在教学过程当中尽职尽责;第三, 还要保证兼职教师对教育事业有足够的热心, 防止半途而废, 造成教育资源的空缺和浪费。④在进行培养和督导期间, 本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都是学术机构培养的对象。
2.3 选择合理、科学的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学术机构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机构, 必须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优势, 肩负起培养职教专业课教师的重任。对于职教教师的培养, 需要同时具备复合型和独特性, 并依照职业教育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采取“三双”模式, 即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双基地”指除招收职教师范生的学校本身以外, 在校外建立职业教育教学的实习基地和企业生产实践、工程实训基地;“双导师”指除职教教师教育机构的导师以外, 在校外的两类实训基地都配有相应的专业人员作为导教;“双证书”指除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外, 还应具备教师职业资格证和从业资格证书,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是教师在培训期间的重点。
2.4 加强培训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在学术机构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监督体系中, 培训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的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是核心。在明确培训对象和培养模式后, 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 那么对于职教教师的培养和督导就不会顺利进行, 而国家加大财政和物力的支持力度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 确保培训人员的水平和素质非常重要。在对培训人员的选择上, 不仅要考虑学历和经验, 还要考虑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约束力, 并确定其没有不良记录和违法行为。只有高水平的培训人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 进而教育出高技能的学生, 这是培养人才的“三高”准则。
2.5 加强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保证学术机构培训人员水平和素质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职教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关键。面对规模日益壮大的职业教育行业,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相关教育部门和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必须关注的重点, 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知识理论方面必须精通, 在实践教学上, 既能给学生传授原理, 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水平。⑤也只有这样, 职教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全部知识教给学生, 为国家培养人才。
3 总结
从教师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要求出发, 创新对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策略意义重大。在职业院校中, 教学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技能是综合实力的反映, 也是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 不仅对培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可以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力, 为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打下基础。因此,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督导力度非常重要, 利用专业的学术机构进行系统的培训是重要手段, 同时还可以帮助建立完整的教育督导质量监控体系。
注释
11 肖莹.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
22 贺文瑾.论我国职教教师素质提高的政策转轨[J].职业技术教育, 2010.12 (34) :55-59.
33 桂建生.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2.6 (5) :112-115.
44 陈波升.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3 (1) :50-52.
55 苗蕴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策略创新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10.25 (7) :63-65.
学术机构 篇2
1.提高认识,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图书馆流通部是工作职员最多,读者流量最年夜的部门。流通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文献的借还,看似简单的工作,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它技术含量低,从而忽视其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十几年的流通部的实践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企业经营管理方案(最新精编)(14个doc8个ppt):不管图书馆的技术如何提高,网络如何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依然是读者服务的重中之重。所以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 流通服务工作就是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为读者提供各种劣质高效的服务,最年夜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图书馆馆员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新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每天带着愉悦的心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定期检查读者借阅图书的时间,通过发邮件或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读者偿还图书,指导读者每一类图书的寄存位置,经常整理书架;热情与读者进行交流,采用文明用语,态度谦和,尊重读者;耐心细致地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疑问问题,变单一的借阅服务为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真正做到:保证开馆时间,让读者顺心;保证服务态度,让读者舒心;保证图书质量,让读者安心;保证工作效率,让读者称心;保证幽雅环境,让读者静心。从而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真正的师生关系,营造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良好环境氛围,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到达最佳的流通服务效果。
2.完善信息文献检索制度,提高借阅效率
读者借阅文献首先要进行文献的检索,查到索书号和书名后再到各个库室借阅图书。高职院校图书馆检索制度不够完善,没有文献检索课,图书馆缺少这方面的培训和宣传,虽然设置了检索机,但是检索机经常出现故障,导致读者来到图书馆象个无头苍蝇,不清楚借阅图书的步骤,进入库室找不到自己所要的图书或者是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自己所要的图书,这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降低了借阅效率,也损坏了图书馆的形象。
为了提高借阅效率,节约读者的时间,必需完善信息检索制度。首先,要引起馆领导的重视。馆领导要充分认识文献检索对图书馆流通服务的重要性,文献检索是读者进入图书馆的门户,完善的信息文献检索制度是提高流通服务质量的根蒂根基和保障。其次,开设文献检索课,加强培训和宣传力度。文献检索课可以使读者了解图书检索的基本常识,了解图书资料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辅助读者查阅资料,提高借阅速度。图书馆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者通过图书馆的一些机构如阳光书友会等对读者进行培训,或者通过图书馆的网站开辟一个专栏在线对读者进行培训。在图书馆网站的主页和图书馆宣传栏的醒目位置宣传文献检索知识。第三,流通部的馆员不但要熟知图书的排架和分类,而且要对本馆的系统软件熟练掌握,如我院使用的是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尤其是流通控制中的借阅管理、读者管理、流通数据检索、催还管理等功能熟练掌握,其中流通数据检索对于完善信息文献检索制度,提高借阅效率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有的读者想查询自己借了多少书,有几本书没还或该什么时间还书,通过读者条码或姓名,就可以从外借管理中取得详细的答复;有的读者图
书丢失或超期罚款可以通过流通日志查询详细的信息记录;有的读者图书证丢失或离校,通过流通控制中的借阅管理可以对图书证进行挂失、注销或停用等操作;还可以在馆藏数据中通过题名、作者、出版地、文献名等为读者查询他们所要的图书。
3.加强书库管理,严格排架,减少乱架
2007年高校评估以来,我院图书馆藏书量由几万册骤增至二十几万册,电子图书三十余万册,广年夜师生的借阅量不断上升。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需加强书库管理,严格排架,减少乱架的发生。
首先,书库管理是提高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的首要环节。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流通书库采用的是计算机管理下的全开架借阅方式,实行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开架借阅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和操纵率,得到了广年夜师生的好评。开架借阅后,读者进入书库后可通过计算机的金盘管理软件进行阅览登记,。有效操纵代书板,取书阅览时将代书板插在书的位置,阅毕把书放回代书板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少乱架的发生。然而全开架借阅方式也使书库的错架、乱架现象频繁发生,有些读者不懂得如何使用代书板,有些读者即使使用了代书板也不按规则操作,阅后的图书乱摆乱放,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读者教育,一方面工作职员要加强巡库,发现违章事项及时纠正,随时整理书库、书架,把错放、乱放的图书归位,严格按照中图法对图书进行分类、排架。
其次,定期剔旧、修补图书,及时上架。
有些图书借阅率很低,副本量又年夜,要定期剔除。有些读者需求量大的图书,破损率也大,如果不及时修补,就会影响图书的流通。还要注意保护图书的条形码,对于消磁的条形码及时更换。对于入库新书和读者偿还的图书要及时上架,使图书的流通周转加快。
第三,创建一个宽敞、通亮、整洁、温馨的借阅环境。
书库是读者流量最大的场所,我馆每天接待读者上千人,每天偿还图书上架1千到2千之间,创建一个整洁、温馨的借阅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情绪和效率,还能陶冶读者的情操。所以馆员要及时清理门窗、地面、桌椅、书架的卫生。在全体书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馆几百米的书库宽敞、通亮,屋内容纳了二十组新书架,行列整齐。书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类书籍,丰富的类别可以基本满足读者的需求。所有的图书都由计算机管理,还有一台监测仪。书库的两面都是通透的玻璃,使得书库阳光充足,再加上新设的供读者阅览休息的桌椅,更体现了我馆对读者的人文情怀。
4.开展读者导读工作,满足读者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有效地操纵图书馆资源,提高阅读能力,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成为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任务。导读工作就是适应读者读书活动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一种知识教育,是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根本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读者进行导读。主要形式有印发新书通报、揭示馆藏、编写“导读书目”、开设有关专题讲座、教室教育、“定题服务的书目或索引”及一些“参考咨
询”、“文献检索”等。做好不同阶段学生读者的导读工作,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一般不会操纵图书馆, 不了解图书馆的一些基本常识,不懂得如何操纵各种文献和检索工具,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可先对他们通过专题讲座、教室教育等形式介绍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利用图书馆的步骤,文献分布的流程,借阅书刊的办法等。对于大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对图书馆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目的明确,能够运用各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参考咨询和与学生直接沟通和交流等方式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专业特点和最新的阅读量排名在前的书籍,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文献,辅助他们完成毕业论文,还要辅助他们学习社会知识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大他们的阅读量,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丰富其精神食粮,使他们沿着正确的阅读方向健康发展。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深入了解高职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对读者进行导读,从而使图书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强大支柱。
5.提高流通服务的质量,实行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服务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服务,借阅方式也改为由图书馆集成管理软件和监测仪器监测,现代化装备的使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流通服务的质量.首先,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流通控制中提供了外借管理、检索流通数据、读者管理、催还、统计汇总、流通参数设置等功能。
借阅通过扫描读者条码和图书条码就可以完成;在读者管理中可以了解读者的姓名、借书证号、系部、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在读者忘记带借书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姓名、借书证号等查询读者借阅图书情况。检索流通数据可以全面了解读者借、还、赔书、超期罚款等情况;催还功能能够查阅所有读者图书借还期情况,以便读者及时归还图书,避免图书超期;统计汇总功能可通过各种分类如读者类型、流通类型等进行本年、本月统计分析,尤其在图书馆利用统计中可以统计外借排行、热门书排行、分类外借分析等,这些内容对于提高流通服务的质量、了解读者的借阅动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流通参数的设置可以限制读者的借阅期限、外借册数,加强图书的流通管理。
从学术机构到文化地标 篇3
如今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已经成为京城最著名的电影文化地标之一,连影院旁边的饭馆“没名儿生煎”都跟着出了名。
从周三到周末,这里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馆藏佳片放映。国产老片、奥斯卡经典、主题影展……全是主流商业院线中难得一见的作品。艺术影院大厅里一到售票时间便门庭若市。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几次大型活动。如2012年7月的“戏梦人生:侯孝贤回顾展”,免费放映7部影片,开幕片《悲情城市》的票头几天就被全部抢光,侯孝贤本人也亲临开幕式现场。2013年5月,台湾文学电影展“他们在岛屿写作”不仅聚集了大批影迷,还引得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
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它原本只是一个档案馆和学术机构。文化发达,尤其是电影文化繁荣的国家通常都有自己的电影资料馆,如法国、韩国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职能分三部分:收集整理、研究利用和文化交流。收集整理属于档案职能,包括收集拷贝、修复、转换格式等工作;还有学术研究工作,以及文化交流工作。而艺术影院的放映属于“文化交流”。
资料馆的官网首页上标注有如下文字:“本馆放映之所有影片均为学术观摩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无论这里的放映多么热火朝天,都属于文化公益活动,不纳入商业体系。然而,它的存在不仅培育了一批高品位的电影观众,而且在非商业电影的推广营销上作出了有益探索,推动着中国艺术电影商业市场的形成。
自从2007年开始担任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负责人,沙丹一直站在第一线,见证了资料馆艺术电影放映的逐年兴盛。他以“奇爱博士”之名在互联网上积极传播电影资料馆影讯,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今年资料馆的关注度暴增,前来采访他的媒体也特别多,他说自己现在平均一周要接受一到两次采访。
片源优势
资料馆如果一周放六场电影,一年便超过300部电影,基本上跟主流商业电影院的放映数量一样。这样的文化资源是除此一家,别无分店。相比其他放映机构,资料馆在片源上最大的优势是坐拥近30000部影片的馆藏,以及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身份便利。中国资料馆馆长傅红星去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参加了《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的美国首映式庆典。这部影片经过8K扫描、4K修复,是该电影目前最高质量的版本。傅红星与该修复公司老总在典礼上碰面,促成了它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放映。《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许多前来“交流”的国外影片一样,在资料馆展映完便立刻完璧归赵,不能留存,因此更显珍贵。
资料馆的放映名曰“学术放映”,由此规避了版权问题。但是由于放映大量进口影片,都是不占用进口片配额的,必须经过电影局的报批程序。由于不少影片没有经过正式审查,资料馆也有“十八岁以下观众不能入场”的规定。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从1996年开始投入使用,9*21米的银幕也成为当年北京市最大的一块单体银幕,现在来看,除了IMAX银幕外,它仍是普通银幕中最大的。经过了10年的“学术放映”,2007年,艺术影院进行了第一次装修,原来是900座,装修后减少到600座,座位空隙加大,座椅也更加舒适。
2009年后,随着多厅影院成为潮流,资料馆进行了二次扩建,经过很艰难报批后,获准加盖两座电影院,一个85座,一个40座。今年9月初,85座的2号厅正式对公众开放,一天不到影票便售罄。沙丹透露,按照资料馆现在的观众人次,两个小厅仍然不能满足观众需求。“资料馆最需要的影厅大小应该是150到200座。假如有一两个150座的厅再配上600座的大放,会比现在的情况好得多。”资料馆不久后将在百子湾东边启动建设新影院,大概有160个座位。“另外我们也在探讨一种新方式,看能否与北京市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空闲的影厅办影展。”
“赔本”
电影资料馆放映一部影片的成本是多少?以《阿拉伯的劳伦斯》为例,沙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最大支出是影片的授权费,每一场的授权费都在数千美元以上。因为涉及谈判机密,沙丹婉拒透露《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具体授权费用。“每部电影情况不一样,要看谈判能力。有可能他要价五千块钱一场,最后谈下来两场六千美元。”第二是租片费。版权方手里不一定有拷贝,拷贝可能上交到了国家某个机构,机构要收取租片费,一般在数百美元左右。第三是运输费。胶片拷贝从国外运到中国,大约需要几千人民币的费用。还有翻译费。资料馆放映的国外影片,不少没有中文字幕,一般的做法是花钱找翻译公司,一部影片通常需要三千块钱。这之后还涉及校对、拍字幕(将字幕一行行打到银幕上)、售票等人力费用,以及固定的水电费用。
“4K修复版《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票为什么要卖到80块钱?放映一场的成本就是两万多人民币。假设能卖500张票出去,一张票的成本就是40块钱。而且我不保证一定能卖500张票。也许那天突然下大雨,只来200人怎么办?
《阿拉伯的劳伦斯》总算不负众望,为资料馆带来了收益和人气。但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资料馆整体赔钱的局面。即使是日常放映,每场的放映成本也有2000元。“‘國片场’10块钱一张票肯定是赔本的。我们的支出包括水电、空调、暖气、灯光,人员加班费。以前是2K放映机,现在是4K,亮度更高,耗电更大,最高可达到3万多流明数。”据他回忆,资料馆前几年举办过一次以色列电影回顾展,请了一位著名的女明星,花了13万,最后票房只有5000元。观众对以色列电影实在太陌生了。
nlc202309021723
文艺青年们对于票价的敏感度,沙丹深有体会。
“通常情况是,放一部定价20块钱的电影,人特别多;一旦票价提到40块钱,会立即从之前的每场400人降到每场100人。“有次我们放映一部佳片《亨利的罪行》,只卖出去175张票。加上电影资料馆自己的研究生,一共也就200人,但其实观众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文艺青年也‘追名’,只要大师拍的就去看,有些影片名头没那么大,就不爱去。”
沙丹认为,中国的艺术片观众的特点是眼高手低。“眼光高,水平高,要求高,但是消费水平低。资料馆放一部160分钟的电影,卖40块钱,只放一场,其实很划算。但就是有很多人嫌贵,因为他可以不花钱看盗版。”
资料馆的电影票价曾经有25、30甚至60元的定价,但近年来恢复到了20元,周三的“国片场”甚至只有10元。无论物价涨得多快,资料馆的票价始终维持不变。只有“周末放映”价格稍高,《黑客帝国》三部曲连映,票价总共也才100元。
放映服务不断升级
过去资料馆只在每周四进行学术放映,从晚上六点半开始,两部电影连映。从2007年开始,增加了周五场,改成每次只放一部电影,以免观众旅途奔波。周四、周五通常放映外国影片,每月不同主题,如今年8月主打歌舞片,包括《雨中曲》《欢乐满人间》《芝加哥》等;9月主题则是美国歹徒片,放映《天生杀人狂》《十三罗汉》等。专题化放映可以深化观众对该类影片的认知。
自2011年11月起,资料馆又在周三开辟了颇受好评的“国片放映”,專门反映如今难得一见的国产经典老电影,如《太太万岁》《十字街头》等。沙丹表示:“外国片的专题化有时候并不太严格,但国产老片的专题化一定要强,这样才有利于引导观众去看。”他甚至还为某些老国片设立了映前讲解,亲自到影厅对观众做背景知识介绍。8月份国片专题是“吴天明电影回顾展”。沙丹正在为《人生》做映前讲解时,吴天明本人突然不期而至,坐上观众席,引发一片哗然。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放映他的另一部作品《老井》时,吴天明接到了正式邀请,参与了影片放映前后的交流活动。沙丹坦言,他希望能请到更多主创人员与观众进行现场交流,但由于经费所限,多半难以实现。
半年前,资料馆的放映又增加了“周末放映”。周末的充足时间,让《黑客帝国》三部曲连映得以实现。一些大名鼎鼎却时间超长的经典影片,如《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宾虚》等也有了放映空间。
从9月开始,资料馆新增“怀旧专场”。有些观众较少的老国片转移到了85座的2号厅。于是,周三晚上,1号厅在放映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广岛之恋》,2号厅则放映老国片《月牙儿》。无论一晚放映几场各项支出是恒定的,多厅放映无疑更加经济。
从2007年以来,电影资料馆的观影热度经历过数次攀高。2010年1月,艺术影院大放映厅装修完重新启用后,观众人数明显增多。除了硬件水平的提高,几次飞跃都是由社交网络带动。很少有人登陆资料馆官网查阅影讯,大家都爱从豆瓣、微博、微信获知排片信息。因为“奇爱博士”在发布影讯的同时,还能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信息为观众提供观片指南。
“有了豆瓣网是第一次提升,新浪微博是更大的提升,微信又带来第三次提升。”这是沙丹的亲身体会。“能够卖满场的影片一定是前期网络宣传激发大家兴趣最多的影片。”现在,他已经可以通过微博的转发量来预测当晚观影的人数,甚至据此判断当天的工作量。“如果这条帖子被转发了150次,说明这部电影很可能满场,今晚放映就要增加人手,保证现场秩序。如果就转发了三次,估计也就来百八十人,留五个人就够了。”
在沙丹所在的“事业发展部”办公室里,立着一块小白板,上面画了一张月历,密密麻麻地填满了9月份的排片计划。计划一般提前一个月完成。他觉得目前平均一周六场的放映计划有点太满了。“电影太多,对观众有分流作用,大家全部看完也很累。大型活动一个季度办一次就够了,不要让观众一下子花那么多钱。”
新机遇
在沙丹看来,中国电影资料馆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可以在电影产业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但这个契机需要政府给予推动。“资料馆以数字节目中心为核心,可以组建一个国家级的电影版权交易中心,让资料馆代电影机构将这些影片加工、修复以及转制成数字格式等,提供给院线,收取中间费用。这样一来,资料馆的资料就全面盘活了。”
电影档案的数字化转型为版权交易打下了基础。同时资料馆还有专门团队负责经典老片的2K修复。修复之后可以重新利用,在全世界进行文化交流。“以前在全世界一年可以搞10个活动,未来可以搞50个活动。”他认为,假如未来一个电影院一年有300部主流电影,同时还有200部正版艺术电影,竞争差异性就会体现出来。他举例说,“米高梅、派拉蒙都在利用过去的影片持续挣钱。比如说《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我们每放一次都要交钱。”
“说到底,资料馆的所有职能归根到底还是那三条:收集整理、研究利用、文化交流。”沙丹认为,资料馆的辉煌时期远不是今天。“我们最辉煌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的人们重视理论研究,学术氛围浓厚。看场电影,拿两张资料馆的电影票都能谈个女朋友,换辆永久自行车。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只有和产业搭边的单位才能名利双收。”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探析 篇4
一、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基本概念
目前为止, 在进行机构知识库定义的过程中,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机构知识库的作用来看, 其主要作用就是为“机构知识库的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该服务在使用的过程中, 使用数字化产品来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通过对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以数字化的表现形式, 进行对于数学领域的各种数据资料的存储、索引、长期保存及相应的脱出处理, 是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杰出产物。
虽然还没有形成对机构知识库的明确定义, 但其依托单位是互联网平台, 所获取的知识都是数字化表现形式, 都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储,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传输形式有更高的储存效率, 也有更高的信息传输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 可以形成对机构知识库的概括性认知。
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特点
1. 机构知识库构建主体的多样性。
在进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特点分析过程中, 首先要对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主体、机构知识库的基本组成单元进行分析。在机构知识库实际运行过程中, 机构知识库建立和运行的主体都是以机构为基本结构单元。具体来说, 机构知识库的主体既可以是一个大学的图书馆系统, 也可以是研究所的内部档案存储部门。当然, 机构知识库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物体, 例如, 本文介绍的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就是一种电信的虚拟联合数据库。
2. 机构知识库载体的可操作性。
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使用环境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都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平台, 通过对于互联网平台的高效使用, 可以实现机构知识库的高效管理。截至目前为止, 所使用的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都是通过web优化设计所实现。与此同时, 在进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使用过程中, 还要意识到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传输性能, 可以通过对OAI协议的合理规划使用, 促进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操作效果的提升。
3. 机构知识库知识资源的学术性。
顾名思义,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中心部分就在于机构知识库之中所存储的丰富的数据资源, 这也是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资源丰富性的具体展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机构知识库存储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产生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所蕴含的数据资源都具有学术性特点, 也有很多机构知识库也只包括相应的学术类期刊, 只会收录一些学术性很强的数据资源, 这也是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学术性特点的具体展示。
三、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 从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对机构的作用看来, 通过对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为机构库提供一种高效、综合性强的应用方案,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可以利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将机构涉及到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规划设计, 并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展示, 有效提升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表现力, 为提升机构知识库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提供可能。
第二, 从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对资源提供者的作用来看, 通过对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将各种资源的数字化发表内容进行整合性规划设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应的数据资源的传播和长期保存就具有了更高的可能, 这也为资源的数据传输和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为促进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作用的提升和数据资源作用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第三, 对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者来看, 通过对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源的有效途径, 是方便资源获取的一种有效途径,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在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机构知识库数据资源的获取和传播途径, 并对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基础性内涵进行分析研究, 充分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洁.国外机构知识库运行模式分析[J].当代图书馆, 2008 (4) .
[2]徐速.机构知识库[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 (1) .
学术机构 篇5
自古以来,知识与权力、学问和治理之间就有密切关系。在各伟大的前现代文明中,大概都有“贤人统治”(meritocracy)的要素和印记,都有把学识灌注于政治的意图和努力。但是在传统社会里,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处于低度分化和低度制度化的状态,经常与宗教和伦理相交叠混同,并且常常没有专门化的、具有技术功能的知识,能够在政治和治理中发挥作用。只有到了较为晚近的现代社会,专业化的社会知识才被大规模地、系统地、日常地运用于政府运行和公共生活。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政治的这种新关联方式,是以专业化的、制度化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出现为前提,也以作为专家的知识人以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需要的自觉努力为前提。
在美国,这正是19世纪晚期以来所发生的事。“大学革命”时期,各社会科学学科进入大学并在自然科学的旁侧确立稳固的制度地位;而在进步主义运动中美国版的科学主义勃然兴起,把新生的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加以倡导和实践。大学革命的知识运动和进步主义的政治运动在时间上大体重合,这绝非偶然。在这两个运动发生之后的20世纪,多个学科以系统和制度化的方式生产具有“科学”形制的知识,同时也不断地拓展其知识产品被运用的社会空间。在美国建国时期固然可以通过国父们的政治思考和辩论看到其具有厚重学养,但那时知识的形态和内容,以及知识运用的方式和范围,实在与20世纪的情况相去甚远。
20世纪美国构建“大政府”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专业化社会科学知识的利用。政府扩张其责任和权力、建立新的职能部门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知识被动员、被利用和向学术之外的领域渗透推广的过程。可以说,脱开对知识史的考察,美国现代政治史将缺失一个必要的立足点。以中央情报局为首的、由多个文职和军方部门组成的美国“情报共同体”是二战以来美国大政府中醒目的新分枝,而社会科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关于知识史和政治史的关联交叠的一个有趣案例。在二战和冷战中,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总能在各方面显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美国情报共同体的历史即为其一端。而美国情报史也显示出美国之注重和擅长动员利用学术、智力资源服务于国家目标,相比之下很多其他国家谈不上有这个优势。
情报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
在二战以前漫长的“孤立主义”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大体上是在不必考虑重大外部威胁和战争风险的条件下运行,其目标和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与此相关的是高层决策活动对情报的需求维持在低水平上,情报部门的发育不充分。陆海军和少数文职部门有各自的情报部门,但配置弱小、活动分散,缺乏海外情报的分析评估和汇总协调的中心制度设施。(而且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对情报机构有一种内生的排斥,如成尔逊总统曾专门论述说,只有专制政府才豢养间谍,而民主政府不需要专门的情报机构。)但是这种情况在总体战时代越来越难以持续。时至二战前夕,美国人终于认识到,大规模的、日常的情报供给是美国对外政策有效运行的基础,于是生发出“战略情报”(相对于战场战术情报而言)和“中央情报”(面向高层决策的综合性情报)的理念,着手打造现代“情报共同体”。1941年7月,罗斯福总统下令建立情报协调办公室(COI);次年6月,COI改名为战略情报局(OSS)。OSS是1947年成立的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也是战后美国情报共同体的基石和母体。
美国“情报共同体之父”、OSS的创建者和领导人比尔
多诺万将军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清晰理念:情报工作本质上是处理信息的智力活动,有价值的情报更多地靠的是以合理、得力的方法对公开渠道资料信息、予以收集和分析,而不是秘密渠道和间谍活动;面向高层决策的情报工作必须系统地、大规模地利用社会科学家的专门知识。这使得多诺万属意于将情报活动建立在学术共同体的已有基础之上。早在1941年夏,多诺万就延请著名外交史学家、戚廉斯学院院长威廉-巴克斯特第三在COI内组建了一个分析家委员会,吸收各学科专家加入其中。在COI向OSS演变的一年内,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分析工作已在这个新生的情报机构落地生根了。于是当OSS正式成立时,就毫无争议地设置了一个力量强壮的研究分析处。此时巴克斯特因身体原因退出,杰出的欧洲史和外交史专家兰杰出任研究分析处处长。
兰杰后来回忆说:“多诺万对知识和想象力予以同等重视。他坚信,在许多美国大学里平静地从事教学研究的人中不乏专攻外国历史以及外国地理和语言的人,(情报工作)不去吸收利用这一巨大的知识储备,乃至于这种密集的学术研究训练和这种从更广阔的视野中看问题的习惯,是一个莫大的错误。”在这种理念下创建的OSS自始就拥有一种浓重的学术色彩。英国的军事情报工作有悠久传统,美国在创建其情报共同体的过程中对英国经验多有效法吸收。但情报机构从学术界系统地汲取社会科学智力资源,在两者间建立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却是美国情报系统甚于、胜于英国的特色。兰杰断言:“显然多诺万比我们的英国盟友更看重学术,也更努力地、更好地利用了我国的学术人。”
由社会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分析处无疑是政府官僚机构里的异类,不时会遭到些轻慢排斥。而且最初上司也没有对研究分析处的工作职责加以清晰规定。但是社会科学家在学识和判断力上的优长在战争环境中总能更快地表现出来。研究分析处下设一个项目规划委员会,大多数情况下自主选择重点开展的研究项目。而他们做出的研究成果被送达政府各个部门,经常被认为具有极高的价值。战后杜鲁门总统授予兰杰以“功绩勋章”(美国政府授予文职人员的最高奖章),授勋辞中称,兰杰“掌管着关于世界许多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地理情报的收集、密集分析和分发。应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和其他许多机构的要求,他率其部下开展先驱性的工作,生产r大批研究、调查、手册和指南,对战争的进行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价值”。这些话,当然也是对整个研究分析处的作用的恰切评价。
“学术明星的银河”
美国东部大学中向来有所谓“老男孩网络”(old boy networks),在情报共同体的创建中,这种社会精英的人脉关系再一次成为一种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社会资本”。巴克斯特,特别是兰杰,从一开始就在美国各大学中寻访征召社会科学学者,也把自己的同事以及博士研究生带进OSS,而先来的人又继续把他们的同事朋友拉入,使得研究分析处像一个快速滚动的雪球,在短时间内扩充起来,最多时聚集了大约900名学者。来自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滨州大学的杰出学者充斥着研究分析处,以至于曾供职于OSS的著名作家斯图尔特·阿尔索普称研究分析处为“由学术明星组成的名副其实的银河”。而兰杰则称:这些情报机构里的社会科学家是二战期间“高层决策和大战略的全部历史中被遗忘的人”。
一个情报机构有如此高的智力密集度,着实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在研究分析处供职的学者往往要求别人称呼他们时要带上“博士”(Dr.)的头衔,但研究分析处的智力品级远非博士这个称呼所能代表。在成名学者之外,研究分析处里还聚集着一批出类拔萃的年轻学者,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即便在当时还算不上名家火腕,战后也都在各个学科充当领军人物。1943年以后,研究分析处还招募到多位来自欧洲的流亡学者,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学者。更足可惊叹的是,研究分析处里出了,七位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五位美国经济学会主席,以及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学术机构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指数,评价指标,科研学术机构,平衡记分卡
科学研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科研学术机构则是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对于科研学术机构而言, 科学地衡量其信息化水平, 是了解其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现现有建设水平的不足, 把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调整重点、合理资源配置和科学决策、提升其信息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前提[1], 也对其深入开展信息化工作乃至协调推进全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的研究, 可以使社会各界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有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而为倡导和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为科研学术机构了解其信息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提升其信息管理能力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 为我国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提供一套全面的、客观的、适用的、动态的、可比的、公众认可的信息化总指数, 有利于国家相关部门了解我国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发展状况, 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分析各个专业领域以及各个研究机构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也可以横向比较各个专业领域以及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别, 为相关科研信息化政策和决策制定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改善定性分析和非量化决策带来的种种问题, 促进我国国家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 针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衡量的研究还非常少, 概览已有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鲜有以系统梳理信息化理论、结合信息化内涵的动态发展为基础而提出的, 这样, 将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随意性, 使得现有的评价体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渐失去评价价值。科学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对评价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之上, 信息化内涵动态发展, 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
研究信息化指数与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如单机、网络交互、高速海量多用途等阶段密切相关[2], 也与信息化建设的属性 (科技项目、基础设施) 密切相关[3], 而研究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除了前述两点之外, 还要结合科研活动与科研学术机构的工作及管理特点, 在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注重其普遍适应性。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的研究, 应当以理论研究为先导, 在充分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科研学术机构的特点, 选取适合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指标, 构建指数模型, 建立一套衡量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全面、客观、适用、动态、可比的信息化总指数, 用来衡量科研学术机构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获取、存储、使用和分享以及创造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1 信息化指数研究的现状
1.1 信息化指数的内涵
信息化普及程度的加快、重要性的加强, 使得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其战略意义深远。目前对于信息化发展的评价或衡量的研究很多, 信息化指数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其他还包括对信息化评价、信息化发展水平等的研究。
信息化指数是借用经济学中“指数”的概念。在与信息化相关的研究中, “信息化研究”、“信息化评价研究”、“信息化指数研究”是三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 其中, 信息化研究是本体研究, 信息化评价研究是“就事论事”的方法研究, 信息化指数研究强调学科范式, 是理性的、规范的。也就是说, 这三个概念是相互关联、逐次深入的, 信息化指数研究进一步突出科学性、理论性的同时, 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化指数是对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全面、系统、量化的衡量, 可以为科教、经济、产业等乃至全社会发展水平提供“全过程、多视角”的视图:从历史角度, 通过信息化指数, 可以进行国家或行业信息化进程的回顾与比较;从过程角度, 可以跟踪信息化建设水平, 把握走向、调整重点;从管理角度, 可以发现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 防患于未然;从决策角度, 可以为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4]、合理配置资源。总而言之, 通过对信息化指数的研究, 不但有助于与时俱进地深入理解信息化的内涵, 而且有助于信息化工作开展得更加扎实, 更加具有前瞻性。
1.2 信息化指数研究的现状
(1) 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信息产业的宏观测度是分析和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描述方法。该研究的代表学者为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 (1965) 和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 (1977) , 他们提出了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两种测度方法[5,6,7]。
A.信息化指数模型。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于1965年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模型, 它从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功能方面选取社会信息化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4大类11项指标因素来反映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 如图1所示:
计算信息化指数时, 先将测算年度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 求得测算年度的各项指标值的指数, 然后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者二步算术平均法进行测算。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现成的统计资料进行测算, 方法简单, 实用性强, 作为一种相对比较结果, 既可用来测算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程度的纵向发展过程, 也可用来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别。但是其模型不够全面, 指标的选取覆盖面有限, 没有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无法区分变量间对最终指数贡献的差异。
B.波拉特法。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 (Marc·U·Porat) 1977年出版了九卷本巨著《信息经济》, 在第一卷《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中, 提出了GNP比重法或称为就业结构分析法。
该方法从经济角度来考察社会信息化程度, 首先将整个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产业, 使信息部门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区别开;然后以信息活动中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是否市场化为标准, 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 分别算出其产值;同时从产业角度出发, 将社会职业分为信息职业和非信息职业两大类, 并归纳出五大类信息劳动者 (知识生产与发明者、知识分配者、市场调查与管理人员、信息处理工作者、信息机械操作者) , 统计出信息部门的就业人数。由此生成三个指标, 即信息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占整个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波拉特的一级信息部门包括所有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 使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计算出信息活动产值, 数据来源于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波拉特的二级信息部门是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部门, 包括经济领域中行使计划、决策、管理职能的民间和政府机构, 以部门内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购入信息资本的折旧之和来测算其产值, 使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波拉特法从人类信息活动的经济角度和生产结构与就业职业分类入手, 着眼于与物质经济相对独立的产业构成———信息产业, 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通过上述三个指标测定信息经济规模在一国国民经济的相对程度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 应该说是比较科学、客观、可信的。该方法适应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测算方法比较复杂, 计算工作量较大;与现有统计口径不符, 统计数据不全, 对两级信息部门无法准确地测算;测度时需进行修正、加权, 结果的精确性难以保证。
C.我国学者近年来对信息化指数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贾怀京、许飞月 (1997) [8]对我国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定, 马忠庚 (1999) [9]对我国的社会信息化指数进行了测算与分析, 张晋平 (2004) [10]研究了我国信息化指数的演进及影响。周荣莲、肖宏文、黄瑞华 (1999) [11], 刘铁兵 (1997) [12], 邢志强 (1998) [13], 孙方礼 (2000) [14], 张文军、卫民堂、赵莹 (1998) [15], 韩毅、邓小昭、樊志伟、邬晓鸥 (2003) [16]从本省 (市) 统计数据的实际出发, 在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 (RITE) 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对陕西、湖南、河北、宁夏、西安、重庆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
(2) 机构或企业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Economist Intelligent Unit提出了IT产业竞争力指数, 包含6个类比的指标 (整体商业环境、法律环境、IT基础建设、人力资本、研发环境、政府对于IT产业发展的支持) 和若干子指标, 并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给出了指数的计算方法。阎慧 (2004) 设计了由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教育信息资源指数、教育网络建设指数、教育信息化主体水平指数和教育信息消费水平指数构成的教育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 并且应用了二次球面函数来计算教育信息化指数。李柳、李一军 (2005) [17]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比较了信息化指数方法,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企业信息化指数模型, 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齐二石、王慧明 (2005) [18]在分析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给出了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并对信息化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
(3) 小结
总体来看, 国内外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学者、研究机构对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涉及十个方面, 包括:环境 (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的普及应用情况、信息通信技术接入成本、质量与安全情况、人力资源建设情况、数字鸿沟情况、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领域的应用。其评价方法呈现既有多元化, 又有共性的特征, 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国际通行的、比较权威、科学、系统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此外, 目前的信息化指数研究更多的关注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角度, 多数研究者以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在1965年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基础,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改进, 进而用来评价当地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微观层面, 制造业、教育领域、IT产业均有学者作了相应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着眼于行业或企业的信息化状况, 很少提及科研学术机构。
因此, 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发展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方面,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3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化指数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对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对于科研学术机构而言, 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企业, 非常缺乏针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评价需要根据评价主体的特点和目标而设立。就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 绝大部分的学者和机构将信息化指数的研究主体设定为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企业, 很少见到针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2) 科研学术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 有着不同于其他组织形式的机构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复杂特点使得科研学术机构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也是复杂的, 已有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有限。
科研学术机构具有自己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发展的特性要求, 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企业, 没有考虑科研学术机构及其特点, 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企业的评价指标显然不能满足科研学术机构展开信息化评价的需求, 因此, 可借鉴性有限。
(3) 对信息化的内涵和动态发展规律的了解是建立信息化指数的重要前提, 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内涵及其动态发展规律的分析薄弱, 缺乏理论分析。
在建立指标体系之前, 需要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内涵进行研究。科研学术机构有着不同于国家、地区以及行业、企业的特点, 其信息化的内涵和动态发展规律更是建立信息化指数的重要前提。
(4) 已有的信息化指数的评价示范存在不足。
首先, 绝大多数信息化指数比较偏重硬件设施、IT系统等现实情况的评价, 具有片面性。其次, 现有的信息化指数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对于指标数据的获取, 权重的确定, 以及指标计算方法、指数计算方法还处于探讨阶段, 缺乏对于评价指标实际应用的理性分析, 难于操作。
综上所述, 针对科研学术机构特点, 以信息化相关理论为基础, 跟踪信息化内涵发展, 建立一套客观、适用、动态、可比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亟待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模型
2.1 平衡记分卡用于科研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可行性
平衡记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过去的业绩的方法, 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客户指标、内部流程指标和员工的学习与成长指标作为未来驱动因素, 形成了四个维度的综合考核模式, 它既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
平衡记分卡以企业的远景战略为核心, 通过对财务指标 (Financial) 、客户指标 (Customer) 、内部流程指标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学习与成长指标 (Learning and Growth) 的测量, 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组织管理业绩, 将难以操作的对远景战略的评价, 转化为对四个相互关联的大体方向的考查, 被评价对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进一步分解为对若干个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的衡量, 它平衡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企业组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19,20], 满足了管理者对了解组织战略实现情况的需求, 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组织与个人的共同进步。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 旨在通过对具体指标的考查, 向领导层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全面反映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为未来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发展方向、战略安排、规划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贯穿于科研学术机构的所有科研管理活动中, 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就是利用新一代的网络技术和广域式分布的高性能计算系统, 在庞大的数据库的支撑下, 建立起全新的科学研究模式, 即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活动, 同时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运用系统科学原理, 促进各部门资源共享、协同工作, 实现每一环节都可管可控, 通过信息的充分交流, 最终使得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缩短科研周期, 提高创新效率, 提升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科研学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将平衡记分卡运用到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中, 有助于我们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做出全面的评价, 将机构战略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根据科研学术机构的特点灵活调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考核维度, 设置相应的可量化指标, 准确的识别出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辅助领导做出进一步的决策安排。
2.2 科研学术机构与企业的差别分析
科研学术机构一般倾向于被归类为社会公益性机构, 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主要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的研究、开发,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快社会文明的进步, 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而企业一般都以营利为目的, 有明确的经营范围,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 利用各种管理学方法、经济杠杆原理来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具体而言, 科研学术机构与企业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
(1) 财务考核目的不同
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会落实在对财务指标的考核上, 包括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在内的财务指标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而科研学术机构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业务, 多为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 少有盈利能力, 对科研学术机构的考核多以科研成果为评价标准, 相比较而言, 科研学术机构的财务考核在整个组织的运转过程中并没有企业中那样重要的地位。
(2) 面对客户群体不同
不同企业依照自己的经营范围, 都有着明确的客户群体, 一般而言, 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 都是企业的客户群体, 这个群体通常具有明显的特征, 是相对固定的一个群体。而科研学术机构的客户群体并不明确, 从理论上说, 因为科研学术机构的科研成果而受益的群体都是科研学术机构的客户, 然而, 科研学术机构的产出服务于整个社会,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科技发展受益者, 因此, 科研学术机构的客户群体并没有特定的对象。
(3) 业务流程设置不同
企业的业务流程一般都是由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 在不同的行业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 同一行业中的企业, 其业务流程是相对固定的, 是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科研学术机构的业务流程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中, 科研学术机构的业务流程, 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 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 根据科学研究的具体需求来进行设定, 并及时地做出调整。
(4) 发展关键因素不同
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以资源为中心, 通过对原材料的改造加工, 达到资源增值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 企业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者, 企业员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企业创造利润。而科研学术机构的成长与发展是以知识为中心, 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对科学技术加以创新, 生成新的知识, 在这个循环中, 知识是出发点, 也是目的地, 知识在科研学术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研人员正是利用这些知识, 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 供给企业使用。
2.3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模型
平衡记分卡的提出是基于企业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角度, 所选取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具有鲜明的企业的特征。根据上一小节的分析, 针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 需要对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评价维度进行一定的调整, 以适应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实际需求。
(1) 基本投入
经典的平衡计分卡中, 财务角度是从资本投入、生产运作、消费收益等角度来衡量企业过去的发展情况,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用经济学的眼光展开评价工作。对于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而言, 财务指标没有足够的代表性, 我们选取基本投入作为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研究平衡计分卡的第一个维度, 主要考查科研学术机构对信息化工作的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从过去的角度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工作做出评价, 考查对象包括各种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等等。
(2) 用户满意度
经典平衡计分卡中的客户角度是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角度来对企业的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评价。正如上一小节所说, 科研学术机构的受益群体非常广泛, 在这里仅选取与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工作相关的使用群体, 将平衡计分卡的第二个维度设置为用户满意度, 以包括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在内的相关用户对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考查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为将来的信息化发展指明方向, 具体的考查对象包括信息安全、网络资源等。
(3) 内部运行情况
经典的平衡计分卡的第三个角度是内部流程, 通过对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流程设置的考查, 进一步评价企业的整体管理情况。与企业相比, 科研学术机构的内部流程环节较少, 但形式多变, 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的评价, 可以从信息化的应用情况以及信息化政策的制定情况两方面综合考查, 因此, 将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的平衡计分卡的第三个维度设置为内部运行情况, 一方面清晰地反映出目前的状况, 另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4) 学习与成长
经典的平衡计分卡的最后一个考查角度是学习与成长,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这是一个任何企业、任何机构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系到企业或者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直接影响企业或者机构未来的发展空间, 因此, 在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的平衡计分卡中, 最后一个维度仍然是学习与成长, 通过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方面相关培训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的评价, 考查科研学术机构对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规划部署与重视程度。
通过上述分析,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模型如图2所示:
3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评价指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评价指标设置如表1所示。
4 结语
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指数研究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 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指标体系, 有助于科研学术机构正确的认识自身信息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更加科学地制定未来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从而进一步对提高科研学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起到支撑作用。
学术机构 篇7
一、于利刚理事长总结回顾了学会2015 年的主要工作进展
2015 年学会的工作主要围绕5 个平台的建设:一是“广东省硅酸盐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完成了2015年广硅科技奖的评选工作, 评选出基础研究类评出三等奖1 项, 技术发明类评出二等奖1 项, 科技进步类评出二等奖2 项, 三等奖2 项。二是“广东省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该项工作是为推广硅酸盐材料专业, 促进硅酸盐学科发展而设立, 2015 年青年科技奖的获奖人为华南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武艺教授、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顺、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谢燕, 其中推荐周武艺为第十一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三是设立“广东省硅酸盐学会高校奖学金”, 目的为促进硅酸盐材料专业发展, 鼓励更多学生选择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并奖励无机材料专业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研究生) 。这项活动得到各大专院校的积极响应, 目前学会第一笔高校奖学金已经拨付到位, 第一家设立学会高校奖学金的高校为广州大学。四是开展“广东省硅酸盐学会学术沙龙”活动, 积极推荐和表彰我省优秀的科学技术人员, 推动学术交流, 关注行业热点学术问题。学术沙龙的相关筹备工作已经完成, 争取2016 年开展活动。2015 年学会在水泥行业开展了“广东省水泥检验操作能手”的评选活动, 评选出广东广信青洲水泥有限公司陈彩平等18 名水泥检验技术人员为“广东省水泥检验操作能手”, 并由学会向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励。五是搭建“广东省硅酸盐学会社会实践平台”, 目的是为我省高校无机材料专业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交流平台,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也为更多学生毕业后从事无机材料工作创建条件。实践平台目前得到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
二、讨论研究了学会2016 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1.2016 年, 学会的工作将以开展学术交流为重点。确定召开“广东省硅酸盐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会” (暂定名) , 由我省硅酸盐科学技术相关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做学术报告。报告会采取推荐制, 首届会议由学会理事长 (副理事长) 推荐, 获推荐做报告的学者同时具有下一届推荐人资格。学会将对做学术报告学者颁发学术研究贡献奖 (暂定名) 证书及奖金。会议确定了首届报告会学术报告的学科及拟推荐报告学者。
2.讨论学会的会员及分支机构管理问题, 就如何加强会员管理以提高学会凝聚力, 新吸收会员问题、会员会费征收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会议同时认为应加强学会专业委员会的管理与建设工作。
【学术机构】推荐阅读:
中国学术机构07-31
教育部补助国内文教机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处理要点第四点,第五点修正规定08-20
学术与学术出版的冲突07-23
张维迎: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07-10
文学学术07-18
学术综述07-21
学术纷争05-09
学术传播05-23
学术诚信05-25
学术训练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