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2024-08-06

道家文化(通用12篇)

道家文化 篇1

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 其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 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而生万物, 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指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以自然为宗, 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 大自然之所以美, 并不在于它的形成, 而是在于它完美的诠释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即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而这种自然之美的思想也无形地造就了江南园林的魂。

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所追求的这种无为顺应、道法自然、飘逸洒脱、返璞归真、淡薄高雅的“仙风道骨”, 反映在艺术精神上就是空灵质朴的自然美学, 也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一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主要精髓之一。

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内在寓意,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 实际上也并非对自然形式美本身的单纯模仿, 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打破“小自然”和“大自然”的界限, 同时也构筑了江南古典园林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同时注入了造园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造景手法最后达到天人合一。例如江南园林建筑总体是依托着自然环境而存在, 其个体形象、群体的空间组合, 都要与自然相互配构, 高处建阁、峰回路转处建亭、濒水为榭、僻静处设斋建馆等都是在追求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和谐。建筑借山峦灵秀之气, 亦会增加魅力。江南园林的建筑没有太多的约束力主要是因为它抛弃自身法则, 无需通过传统意义上的轴线对位或建筑的壮美来引人注意, 而将游者的注意力引到固定的一点发现新的境界。

台湾艺术史学家蒋勋先生也说过:“大自然, 是中国人的宗教”。所以古代建筑在选址上有了喜好与自然山水为邻、与植物相伴的特征, 而这一特征在江南园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南园林从一开始就有文人参与设计与规划, 这些文人不愿意放弃舒适、便利的世俗生活, 但内心又充盈着对大自然的向往, 他们在园林建筑中寻求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氛围。最终模仿自然山水的园林成为替代品, 这也进一步的促进了建筑对自然美的发掘。江南园林讲究再现山水——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无处不体现中国道家思想对园林审美的影响。位于无锡的寄畅园正是道法自然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西靠惠山、东南靠锡山, 园林的总体布局也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引惠山泉水作园内池水, 在西、北处用惠山石堆砌假山, 仿佛是惠山的自然延伸。近以惠山为背景, 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 整个园林面积不大, 但山外有山, 楼外有楼, 这就是所谓的“青山正补墙头缺”, 园林与所处自然环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巧夺天工。

此外, 江南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均崇尚自然追求画意, 小至一棵树, 一丛草都是画中点景, 一丝不苟。植物造景讲究因境成景, 即“园因景胜, 景因园异”, 不同院落有不同景色。江南园林造景手法精湛还体现在以植物的季相变化或形态特性来模拟四时之景, 植物作为古典园林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 同时也取之于大自然, 它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 它的色彩、形态以及生气的不同变化不仅丰富了整个园林景观, 同时也为其注入了更多活力。

二、气韵生动——园韵与意境美

庄子首先认为气乃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 是宇宙自然一切之本原。并且指出了气运动的根本方式:“聚”和“散”, 即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天运》说:“四时迭起, 万物循生;一盛一衰, 文武伦经;一清一浊, 阴阳调和, 流光其声。”江南园林运用了道家关于气的表述, 从整体着眼, 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江南园林的设计中也做到了气化和谐、气韵流通, 这种气韵即所谓“园韵”——园林的神气和韵味, 气质和风度。

江南园林依靠它独特的空间节奏, 虚实对比与变化产生和谐感与节奏感。整个江南园林的立面也充分利用起伏与层次变化来加强立面的韵律变化与节奏感。江南园林重在写意, 总在有意无意间给游览者留下无数联想和无限回味的余地, 气韵带给江南园林以不确定性、神秘感、不可言状之情, 即“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由于气韵的贯穿, 山竹捧映下江南园林更加淡雅韵致尤如水墨画一般摇曳于春秋冬夏, 看似随心所欲, 实际上合乎美的内在规律。充满了独特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 也正是这种存在于江南园林中的气韵使每座园林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性格与生命。园林中依附住宅的侧墙来建造亭、榭、游廊, 成为园林中另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宛如乐章, 起伏跌宕。

江南园林由气韵的贯通又引发了对意境的追求。意境, 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文化积淀及其形象联想最大限度的凝聚物, 同时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 通过有限物象来实现无限意象的空间感受和体验, 园中寓情, 园中寓理, 可谓意蕴深远。“境生于象为”, 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景色, 而是使观临者获得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从而使物象给人情感体验和理念升华。“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相, 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 园林景物, 取自然之山、水、石组合成景, 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 心知口难言”之感。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让人在若有若无、若实若虚的恍惚之中触景生情, 由具体形象到精神层面, 最后悟出道, 得到最高的精神享受。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 充分发挥了道家思想概念中关于对立面之间的对称性, 变异性和无限性, 并通过有与无, 虚与实, 形与神, 屏与借, 对与隔, 动与静, 大与小, 高与低, 直与曲等园林中的空间的组织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

三、弱者道之用——虚静阴柔的曲空间之美

中国的“阴柔文化”最初是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主张无为。“道”绵细柔和, 若有若无, 柔弱乃道之性, 弱者道之用。老庄认为, 坚强刚直易亡, 而柔弱平和易存。世界上最柔弱之物是水, 水乃阴柔之极之物, 但水却能贯金穿石, 消钥蚀铁。江南园林贯穿了“园不在大, 有水则灵”这一思想, 水成了园林造景的主角之一, 就如整个园子的血液一般, 以其独特的美展现整座园林的生命。而水在整个造景中也是起到了引导、分隔、点缀、倒影、连接等作用, 为园林的生机盎然、景象万千创造出了更多生动逼真、惬意舒适、多姿多彩的景观。

道性贵柔, 柔刚必曲。在江南园林造景空间处处以“曲”之美为上, 其中的路径就是典型, 它千姿百态, 有婉转曲折、通花清壑的曲廊, 遗迄多姿, 一转一致幽。有纤余委蜿、莫不

艺术与市场的“联姻”

——演艺文化产业《日出先照》在日照的亮相

王蕾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日出先照》是由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首个大型歌舞表演, 作为日照市唯一的演艺文化产业项目, 它是艺术与市场的“联姻”, 即艺术、文化和旅游业的强大联合。本文从SWOT分析法入手来分析《日出先照》这个演艺业项目, 从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深入剖析, 以展现日照市演艺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关键词:《日出先照》;演艺业;艺术;市场;旅游业

一、引言

文化艺术与旅游相生相伴, 文化艺术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传播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 日照市正处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实现旅游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艺术产业化的背景下, 日照为了树形象、谋发展, 市艺术剧院打造了大型歌舞表演《日出先照》。《日出先照》作为融合日照地域特色、历史人文和现代风采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 成为了日照旅游文化的新地标, 是演艺产业在日照发展的里程碑, 同时, 演出单位已被省文化厅纳入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候选单位。

二、《日出先照》的概况

《日出先照》作为由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一个大型歌舞表演项目, 是艺术和旅游业的完美结合。这个项目在2010年7月初开始在日照市会展中心开始首场演出, 契合了日照

可测的曲径, 《园冶》中有“不妨偏径, 顿置婉转”的说法, 唯有“曲径”方可“通幽”。在江南园林的曲径、曲廊上, 人行其间, 步步如景、如画。园中还有若断若续, 道通相接的曲水如游龙、似惊蛇、起伏不尽的云墙, 凹凸不平、随形而筑的曲岸, 谓处处见曲姿, 时时呈柔美。园林中的“曲”本身就是一种如画的景观美, 在品赏者的静观视野中, 增加园林画面的层次;动观游赏时, 能增加观赏者眼中的对景画面, 可以极大地拓展园林空间, 延留观赏者的脚步。

江南园林的柔美之情, 还通过园林中的花、木、竹、绿苔、弱柳、瘦菊、幽兰、残荷、曲梅、山水清流、溪涧、瘦石、天象澹阴、等景致的综合融汇来体现, 它们柔而不弱, 形成园林之中另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徜徉其间, 可以感受到岸芷汀兰的清秀、云光水色的空灵、幽纂映花墙的淡雅、林泉稼浪的静谧、曲岸绿池的舒徐……这诸多因素共同构成江南私家园林的柔性之美, 既有地域文化的特色, 又有道家文化的内涵。而有文人雅士参与设计的江南园林深知这一道理, 整个江南园林宛如小家碧玉, 秀姿艳质, 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命意在空不在实——虚实相间的空白之韵

道家认为阴阳结合, 虚实统一, 有无相生的。《老子》的第二章也提到过“有无相生”这个词语, 有“有”才能显出“无”, 有“无”才能称出“有”。它和“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一样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虚实相生, 计白当黑是中国人对空间艺术的一个重要认识。“空白”在形似中求神似, 由有限中出无限, 使空间更具意义, 以少胜多, 以虚代实, 计白当黑, 以一当十, 中国艺术均讲究“虚实相生”的意韵。中国园林通过虚实对比的手法来突破有限的空间, 所谓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都是相互联系从而使得整个园林的空间或虚或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园林中的墙是旅游业的黄金季节, 这场演出时长60分钟, 历时两个月, 每周的周五、周六晚上演两场, 让来观看演出的观众用一小时读懂日照五千年。

作为一个实景演出景点的大型歌舞项目, 《日出先照》主要介绍了日照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发展变迁以及精神生活风貌, 把日照的文化底蕴、婚俗等风土人情、现代发展面貌用很短的时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节目共分为五个篇章, 依次是“文明曙光”“东海子牙”“鲁莒会盟”“海曲风情”、“相约大海”, 到目前为止, 该项目已历经三年的公演。这台演出的推出, 使来到日照的游客, 既能领略日照的蓝天碧海金色沙滩, 享受日照自然的生态之美, 又能了解日照的历史文化渊源、感知亿吨大港、感受北方茶韵、解读民俗风情, 实现了演艺业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

三、《日出先照》成功的原因

1. 政府的支持

《日出先照》是由日照市委宣传部和日照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策划的, 政府对于日照的演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大力支持, 全力打造日照新的城市名片, 为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2. 与民俗风情相结合

《日出先照》这个大型歌舞演出真实地展示了日照当地的民俗风情, 尤其是《海曲风情》这一章, 把当代日照的地域特色、

实, 漏窗是虚;亭台楼阁是实, 水是虚。园林中虚实的意韵关系着园林的气势, 江南园林构图中的空白处理的得当与否, 也直接关系到园景的气韵生动。所以“空白”并非一无所有, 而是一种提炼, 一种贯注于自然的魂和造园艺术的生命律动和韵味。

江南园林的门窗不仅是为了进出与光线的需要, 而更要从门窗体会外界的生命, 自然的律动, 宇宙的节奏。“南山当户牖, 沣水映园林”“窗中列远轴, 庭际俯乔木”“栋里归白云, 窗外落晖红”“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诗句都在展现了窗户和窗外景致律动的关联;由于门窗的虚空, 人在房中就能感受到万物之律动, 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天高地远, 通过门窗而移远就近, 四季更迭, 通过门窗就能体会到宇宙的盈虚与节律。墙是实的, 窗是虚的, 窗内有花纹, 花纹是实的。墙上开窗加花便构成了形成虚实对比使原本生硬僵直的墙壁变换的有了生气。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传统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江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苑囿里的瑰宝, 也深受其影响。“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是道家对美的表述, 而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也影响着江南园林的内在寓意和造园框架。

参考文献

[1]张承安.中国园林艺术辞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19.

[2]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3]周苏宁.园趣[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4]张家骥.园冶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5]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6]冯钟平, 中国园林建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142.

[7]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道家文化 篇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做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则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充电,从不断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和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完全展现其超时代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的。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 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 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试论李白山水诗中的道家思想文化 篇3

【关键词】李白 道家思想 山水诗

一、道家思想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李白的思想意识极其复杂,他既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又受到道教庄子的影响,追求及时行乐;更是“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具有仗义杀人的游侠精神。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曾说:“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李白身上主要融合了儒、道、侠这三种思想,并多体现在他的诸多诗篇中,其中在李白的山水诗中,道家思想尤其突出,他自由、亲近自然、浪漫潇洒的追求,与道家的思想文化意识相照应,道家思想文化对李白性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一生正处于唐朝的辉煌时期,在文化上政府实行开放政策,鼓励多样化文艺创作,统治者自称为道家思想创始人李耳的后代,在一定程度上推崇道家思想,文人士子普遍了解老庄思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李白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李白成长在蜀地,蜀地是道教的发源地,李白自小就接受道家思想的熏陶,并且在少年时期四处游历蜀地各处的道教圣地,结交了许多道士,其中有三位对其有深远的影响,分别是司马承祯、元丹丘和贺知章。司马承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元丹丘是李白一生的挚友,他不趋炎附势的高雅情操时刻影响着李白的性格,现存赠元丹丘的诗就有十多首,而贺知章在与李白的初次见面时就称其为“谪仙人”。在这三位友人的先后影响下,李白的崇道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涨,壮志难酬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第二次游历,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转而投情山水,游仙方外,受篆入道,吞金服砂,以求精神上的超脱,麻醉痛苦不堪的灵魂。[4]他诗中追求个性自由,浪漫随性的风格,亲近自然的文字和在诗中描绘想象奇特的神仙世界多是以道家文化为思想渊源。

此外,李白的文学观也带有明显道家思想。其一,追求纯粹的自然之美。道家庄子在《庄子》中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而李白亦继承了庄子这一崇尚天地自然之美的思想,他明确指出诗歌创作应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原则,并且肯定了钟嵘的审美思想和魏晋南北朝谢灵运、谢眺等诗人的文学成就,认为诗篇创作主要以抒发个人的感情思想为主,要求情真意切,融入个人对事物的所思所想。其二,反对模拟之风。李白追求自然之美的文学理论与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清真和主张无拘束的审美思想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庄子主张艺术应顺人事“以天理四时,太和万物”,李白继承了庄子的思想,反对过度矫揉造作,认为顺应自然、顺应天性才可以创作真正的美。其三,主张语言的清新自然。李白的诗歌风格“似乎粗,似乎拙”,用简单的言词即可勾画美景,表达感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现思乡之情。而道家也推崇“以质朴为美,追求外观的本色、自然,内蕴的深沉醇厚”[3],李白认为创作可突破形式和诗词格律的限制,情感即来就挥毫直抒,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美,语言清新简朴,情真意切。

二、李白山水诗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文化

李白自幼接受道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庄子的审美思想和道教崇拜神仙的信仰是奠定李白基本的诗歌风格、文学观的思想基础。他崇尚自然,追求本真,反对因循守旧的简单描摹,其诗豪放潇洒,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风格,都基于此种思想来源。道家主张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观念使道观多建在僻静优美的名山百川中,以求“在山川中静养修行,抛开凡尘杂念以达到与神仙会合。”的境界[1],李白半生流连于山水之间,在访道悟道中感受自然的神奇壮美,形成了他独特的山水情怀。因此,李白的山水诗多融合了道家思想,这些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李白推崇庄子的思想理论,在《李太白诗集》中可以看到李白曾多次引用《庄子》中的典故,如《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引用了庄子中关于鲲鹏的典故,李白对扶摇直上九万里、尽情翱翔于空中的大鹏十分向往,可以说大鹏是李白对自由追求的化身。他对自由的追求使他不屑于做一个走科举之路的儒生,而是希望依仗自己的才情和社会声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受官场羁绊。而他对自由的追求也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李白将道家不拘于世俗观念的束缚,打破思想僵局,追求自由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诗中,[]并在诗中体现自己独立不羁的个性。

夸张的想象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夸张的想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而在他的山水诗中夸张的想象往往与神仙世界相关联,二者互相交融。李白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政治腐败使李白在离开长安后不久便决意远离官场受篆入道,成为一个道士,而道教文化中美好的神仙世界则给予了李白极大的精神寄托,同时塑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李白把自然山水与道教中的神仙世界相融合,“将真境与幻境合二为一”[2],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和描写天姥山的奇景时神仙下凡的景象等,都体现了他的诗中奇特的想象和对乘风而去的仙人仙境的向往。

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并且超越自然之物,包容万象。李白曾说:“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桃李园序》),“大块”即自然,《庄子?大宗师》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李白继承了庄子“大块噫气”,把自然中的声音、颜色、感觉等一切流动天成的东西融合。与其他盛唐诗人不同,王维的山水诗静谧悠远,带有参禅的味道;而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则有一种农家气息,归于平淡,把景物概括化描写。李白没有局限于仅简单的描绘山水的神奇与美,而是突破自然事物,“有吞吐群星,包孕日月的气象”[2],在李白心中瀑布可比拟九天之外的银河,山岳可随平野尽,云间可生结海楼,“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答俗人》)他可以把山水万物融会贯通,笔下景物随着作者心境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李白在描绘自然景物时,会着重描写主体“我“与自然的互动,把主体精神寄托在山水中。如“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落日忆山中》),还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听蜀僧濬弹琴》),“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这些诗句中,都有李白与自然之物的互动,突出了主体的“我”看自然的感受,王维或者是孟浩然的诗描写景物或者为了渲染气氛,衬托作者自我感受,或是纯粹的写景,而李白的山水诗则带有几分生动和随意,他不仅限于山水本身,而是自带有潇洒豪迈之气,融汇天地万物为我所用,并且把自然界中的景物看作是与人平等,突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性,在盛唐诗坛中李白的山水诗因此而显得清新脱俗,雄阔大气,别具一格。

山水诗是李白创作比较多的种类,其中所具有的追求自由、拥有夸张的想象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还有人与自然交融互动这些特征,追溯到本质上都是道家思想文化,特别是庄子的思想作为其的思想渊源。道家思想文化不仅对李白的诗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也在无形中使他建立了不惧世俗束缚,追求人格独立和不羁的性格特点。它与儒家思想和游侠精神一起融合成为李白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识中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展永福. 论李白的诗歌创作与道教[D]. 青岛大学 2008

[2]季美含. 道教思想对李白人格及诗文创作的影响[J]. 时代文学(上). 2010(06)

[3]李天铭. 论李白诗歌中的儒、道文学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2)

[4]熊芳沁. 论村上春树小说传统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D].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9).

道家文化与企业竞争战略 篇4

企业文化是基于各种文化系统之上的。企业文化基石模型包括五大层次:世界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特点、培育独具特色并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制定出相应的企业战略, 是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 有着深远浓厚的文化根基, 这种传统文化根基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如何建设适应时代趋势的企业文化, 并制定出相应的企业竞争战略, 从而使企业实现国际化、持续化, 是每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道家文化的竞争观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宝库中, 留下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辉煌灿烂的文化。其中,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 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的柔性管理为特征。道家文化关于竞争的最突出特点之一是强调“不争大争”、“为而不争”。

道家认为人世间的残杀和失败, 皆由一个“争”字引起, 为争私利遭到惨败而失利, 不如与世无争。《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夫唯不争, 故无尤” (第八章)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第七十三章)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 等等。道家之用如水, 水有不争之德, 不去争功利, 反而能保持功利不失。

企业作为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 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根本属性是创造价值。韩国现代财团创始人郑周永说:“企业不是赚钱的集团, 而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引导国民奋发向上的特殊团体。”根据“为而不争”等道家文化理念, 可以更好地运用独特的竞争战略, “立于不争而无尤, 立于不争而有成”,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 创造独特的客户价值, 取得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成都恩威集团公司总裁薛永新提出: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现代商业竞争中, 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 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 或者说, 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 否则, 就没有竞争可言。回避有竞争的领域, 寻找“无竞争点”, 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 即未被满足的需要。由于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 因此也就没有竞争, 为社会和公众创造的才是真利益。对别人、对别的企业而言, 没有去骚扰, 没有去争夺, 别人和别的企业没有什么怨尤;对自己、对自身企业而言, 不费心争斗, 专心一意干实在的事业, 自己和自身企业也“一帆风顺”, 没有什么烦忧。企业才可以安安然然地尽其企业的天职──造福于人类, 服务于社会。

二为而不争的企业竞争战略

道家文化“为而不争”、“不争大争”的竞争理念, 对于企业制定独特的竞争战略, 从而形成超出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最常见的是采取差异化战略, 企业设法向顾客提供与竞争者存在差异的产品和服务, 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 以特色来取得竞争优势。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关键是在消费者感兴趣的方面和环节上树立起自己的特色。一方面, 外部条件存在很多途径创造企业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 而且这种差异被顾客认为是有价值的;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使用要求是多种多样的, 即顾客需求是有差异的;采用差异化策略后竞争对手很少, 即真正能够保证企业是“差异化”的;企业技术变革很快, 市场上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特色产品上。另一方面, 内部条件企业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 且研究人员要有创造性的眼光;企业在行业中具有产品质量或技术领先的声望;企业在这一行业有悠久的历史或吸取其他企业的技术优势后自成一体;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企业能够得到各种销售渠道强有力的合作;企业的研发部门, 市场营销部门等职能部门能够实现密切协作;企业具备能吸引高级研究人员、创造性人才和高技能职员的物质基础和良好氛围。

实施差异化战略常见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 技术革新战略

这种战略要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或新的生产技术, 通过技术革新和首创求得市场占有率上的领导地位。如果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水平很高,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都可以凭借这一优势, 在国内或国际市场抢占制高点, 领导产品新潮流, 以新取胜。此战略适用于投入期的产品即刚投放市场的新产品。追求这种类型战略的企业需要较多的投资, 因此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在生物制药、电子计算机等领域的企业一般采取这种战略。

2. 新品改良战略

新产品刚投入生产或投放市场, 顾客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缺陷, 因而提出种种意见。企业应根据顾客的反映认真研究, 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使之更符合顾客的需要, 达到满意的程度。此战略适用于投入期的产品即刚投放市场的新产品。

3. 新品形象战略

新产品要突出其“新”, 从产品的造型、色彩、包装设计上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同时通过广告宣传, 传递新产品的独特功能信息, 吸引顾客, 促使其购买, 如果用户用后感觉满意, 便树立起产品在顾客心目中良好的形象。此战略适用于投入期的产品, 即刚投放市场的新产品。

4. 名牌战略

名牌即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使之逐步成为名牌产品。在产品成长期进行创名牌的宣传活动是十分关键的。制定有效的名牌战略, 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 并为企业带来活力。此战略适用于成长期的产品。

5. 产品更新战略

老产品相对于新产品而言, 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后。因此, 需要吸收新产品的长处或按照顾客新的需求进行改进, 改善产品性能, 增加新功能, 提高质量, 扩大用途, 从而开辟新的市场, 以延长老产品的寿命周期, 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利润。此战略适用于成熟期的产品。

6. 产品差异化战略

针对成熟期阶段竞争对手多、竞争激烈的特点, 努力改变企业产品单一化的状况, 改进老产品, 发展新品种, 使企业的产品有自己的特色, 并与对手的产品相区别。能够满足老顾客的新需求, 能以新的产品、新的品种和优异的服务争取新的顾客, 从而获得产品和市场的优势。适用于成熟期的产品。

7. 见好即收战略

预测到产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以至无人购买时, 果断采取削减各项费用、不再追加投资等措施。对于已经投入的资源, 尽可能取得效益并迅速收回投资, 减少损失。此战略适用于衰退期的产品。

8. 缩减、淘汰战略

当产品连续多年销量呈下降趋势, 顾客的需求也逐步下降并把需求目标转向功能更好的新产品时, 企业应采取逐步减产至最后停产的措施, 对落后产品果断淘汰, 避免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亏损。此战略适用于衰退期的产品。

三为而不争的竞争战略实例

当今社会, 采取为而不争的竞争战略而取胜的企业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那些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不断发明技术专利而抢占市场先机。数码相机生产企业取代光学相机生产企业, 彩色电视机生产企业淘汰黑白电视机生产企业, 电热灭蚊器取代蚊帐等等, 都是通过在新产品上“为”而不是靠在同类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上的“争”取胜。国内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格兰仕也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 引进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微波炉生产设备和技术, 将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线搬到中国来, 所生产的产品再按照比这些品牌企业自己在本国生产的成本价更低的售价卖给对方, 由对方利用自己的品牌、网络在国外销售。通过受让国际知名企业先进生产线的做法, 使自己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 并将数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工厂从世界各地搬到中国, 将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从世界各地搬到中国。每受让一家国外企业的生产线, 等于消灭了一个国外竞争对手, 增加了一个合作伙伴。

四结语

道家文化“为而不争”的竞争理念需要企业在“为”上下工夫, 采取多种途径实现差异化竞争, 把无差异产品转化为差异化产品, 在顾客心目中确立起良好的企业产品形象。产品差异化的主要切入点包括:特色、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风格和设计等, 竞争成功的关键还取决于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包括订货、送货、安装、顾客培训、咨询服务、维修及其他。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涌入, 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制定实施有效的竞争战略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中国道家文化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关系入手, 建议中国企业应增强对发扬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并强调了中国道家文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与重要性, 在借鉴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基础上建议中国企业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

关键词:道家文化,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胡大立、陈明等.战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叶生.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4][韩]朴正雄、郑周永[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5]薛永新.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10

[6][美]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李大钊的道家文化情结 篇5

李大钊的道家文化情结

通过时道家宇宙论的批判、吸纳与改造,李大钊建立了他的青春哲学的无始无终的、循自然法则的、机械的`、渐次进化的本体论.李大钊的青春哲学的人生观则是对他自己及时代厌世出世思想的反动,以及对道家人生论尤其庄子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他坚信,庄子去累除忧之“道”,就是达到青春的大道;只有本乎青春的大道.消除物欲和名利的困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才能永葆青春的自我,创造出青春的人生、青春的中华、青春的宇宙.

作 者:朱人求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7) 分类号:B2 关键词:李大钊   道家   文化情结   青春哲学  

现代武术文化视野中的道家思想 篇6

【关键词】道家思想;现代武术文化;积极影响;局限性

Taoist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Wushu Culture

PAN Xiao-bo1, Huang Qiang2

(1. Department of PE, The Second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Hubei, Wuhan 430205, Hubei;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Hubei)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and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o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many elements of the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concerning self-cultivation, longevity, etc. have grea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in ancient Taoist culture exerted negative effects on modern Martial Arts and weakened certain aspects of modern martial arts.

【Keywords】 Taoism thought,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Positive influence, Limitations

在中國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左右,道家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武术文化领域亦是如此,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对我国武术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在今天的现代武术文化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试图利用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来不断发展和完善今天的现代武术文化体系,这也是历史赋予这一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利用我国特有的道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我国现代武术文化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

1道家思想的“尊道而贵德”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武德”

“尊道而贵德”中的“道”指的是道家思想的教义、教理。任何一门自成体系的理论和学说都有其一系列的对信奉它的人所制订的章程和守则。在《道德经·德篇》中,老子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是成人成圣的朴素哲学。道家将“德”立于“道”之上、之前,说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已经充分认识到“德”在道家育人方面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中华武术深受这种朴素哲学思想的洗涤和影响,涌现出很多具有高尚“武德”品质的豪杰、侠客。自古到今在武林中流传着“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等武林名谚。而且很多拳种和文人侠士都着重阐述了“艺”与“德”之间的关系。苌家拳的《切学条目》中就明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方是正人君,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行静和,善气迎人”,并且将其定为苌家拳的门规和戒律。鲁国大夫孙叔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三不朽。”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在修业、学道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强调了“德”的重要作用〔1〕。

中华武术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将“武德”和“武礼”融为一体。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武德内容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比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武术中的“武德”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武德”已不再局限于武术之中,而是扩展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有的还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涵义。如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抱拳礼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2〕。今日的习武者要对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进行分析,继承道家思想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家思想,树立新的武德观;继承道家思想中关于“尊道而贵德”的精华,也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道家思想的“养生学说”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健身”

养生学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的生命学说和养生方法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它的吐纳行气术与保健治疗功更始以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奠定了道家学说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在养生学说的思想指导下,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发展演化,道家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保健养生锻炼方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保健强身的效果。道家的锻炼方法中,按运动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以肢体运动配合呼吸的导引术;以调整呼吸为主的行气术;以沉思冥想意识锻炼为主的存思术;以及高级修炼功法的内丹术。这些功法内容详实,功效显著,早在先秦时期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道家的“养生学说”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有与其他学派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快乐的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此,道家思想里的“乐生、重生”,鼓励人们至少要竟其天年,其最高理想是“长生成仙”。《太平经》说:“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后可也”〔3〕。正是由于道家的“乐生、重生”思想,使得人们不断的完善养生学说,同时又促使人们去追求寻找长生成仙的方法。在道家思想看来,寿命并不是天决定的,而是决定于自己,只要通过自身持之以恒地修炼,就能达到长寿成仙的境界。正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部分人群过分追求长生之术,过分依赖于道家的炼丹术,导致了人们对自身疾病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也使得古代道家信奉者对自身健康形成了错误认识。

依据有关科学调查测算,人的自然寿限可达到130-150岁,要提高人类的自然寿命没有什么仙丹妙药,关键在于加强自我保健。现代医学健康的标准不再是身体没有疾病的状态,我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养生学说强调身心合修,注重精神和体魄的平衡发展,宜于塑造心理、生理都健康的人〔4〕。现代武术也正是运用了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养生学说,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精神与肉体的相互性,使两者能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人们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长期练习武术的人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不怕挫折。

现代武术文化在注重健身功效的同时,对我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养生学说”也要注意去伪存真。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养生术有很多财富,但也有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强调“炼丹”,有的人把五行和八卦与人体简单、生硬地对照等。我们在将现代武术的健身功效与道家的养生学说联系的同时,一定要相信科学技术,相信现代医学,争取能够做到养生、健身与科技同行。

3 道家思想的“神形兼修”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整体和谐观”

道家对“神形”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哲学的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精神和物质关系的一种特殊现象。《太平经·四行本末诀》说:“今是委气神人者,乃与元气合行并力,与四时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亡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因此,神与气是相合的而不是相离的,神气绝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道家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具俱妙,与道合真”〔5〕。道家的主张和追求与中华武术相关致密的有内丹、导引等。内丹术是源于古代气功的静功,主要以人生具有的精、气、神“三宝”为内练的要素,即形神兼修;而导引则更多地通过躯干、四肢的运动来增强体质。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形神兼修的最好体现。

现代武术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和谐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现代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个体的身心和谐是武术最根本的特征。武术视人体生命为一大系统,心与身是统一的,“心者身之主”而心不离身,“心者身之不躯”而身不离心,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6〕。现代武术的整体和谐,实即人心身内外的统一,心身内外的和谐。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现代武术的整体和谐观主要是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也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步法,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渗透于现代武术文化体系之中,主要表现于武术的“身心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并贯穿于武术技法形态中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一系列范畴及体现于武术竞技意识上的超越与礼让,形与神统一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与道家思想的依附关系,同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具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4 道家思想的“限制论”与现代武术文化的“竞争论”

道家的思想体系虽然是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却在“自然”两字。道家哲学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架构的、以“自然之道”贯穿始终的思想体系,它的本体论、人生观、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思想有着返朴归真、释放人性的特点,却丝毫没有反理性的冲动。从一定社会效果来看,道家思想在限制纵欲主义的同时,也限制了必要的感性冲动,这种拒绝冒险、回避竞争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竞争意识〔7〕。

当今世界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竞争机制能给人一种危机感,竞争意识能促进人们不断上进。作为现代武术,更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力争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武术竞赛要求公平竞争,从竞赛规则到赛场的判罚以至最后成绩的认定,都体现了法规的公平性。在公平性面前,就需要武术练习者不断地参与竞争,只有不断的竞争,才能将对手击败,才能在武术比赛中鹤立鸡群,才能将现代武术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5 道家思想的“封闭性”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开放性”

道家思想的封闭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之中,道德规范、教育模式等灌输给人们的都是要循规蹈矩,不可异想天开。而这种封闭性思维方式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发展、推陈出新、借鉴外来先进经验等,都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胜枚举,仅武术一项就有一千多种小项目(包括拳、械),而现在流失的已有一半以上。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品种虽然流传下来,但多数是通过口传身授,使得传播的范围受到极大的制约。这就反映了我们长期缺乏对经验的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方面的不足。

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武术,在由古代武术发展至现代武术的过程,也是武术向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海内外人士逐渐开放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从而推动了一些国家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国武术在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很流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至今仍保留着精武体育会。在每年举行的东南亚武术邀请赛上表演的拳术,除流行的五祖拳外,还有泰拳、缅甸拳、本扎(印尼拳)等,都是吸收了中国武术技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拳种〔8〕。

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和南美洲武术联合会,这些都是现代武术开放性的结果。在武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打破古代道家思想的封闭观念,要敢于对世界开放,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必将推动现代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6 道家思想的“消极等待”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创新拼搏”

东方文化总是置身于“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古老民族文化中,长期以来,道家思想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推崇和赞赏。但是,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而言,是一种弱者的思想,其一向思索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思想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一种消极等待、顺随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然而这种寄托是道家思想的一大优点,也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缺点,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创新拼搏意识的缺失。

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武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种创新,创新一直是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无限动力。武术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的狩猎生活使得人们为了有限的食物而时常展开生存斗争,人们由此便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武术中各种拳种、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伴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过程,现代武术也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进程,这些都是现代武术文化中创新拼搏的结果〔9〕。没有创新拼搏,就没有现代武术文化的今天,在现代武术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敢于批判古代道家思想的“消极等待”意识,要不断创新、不断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7 结论与建议

道家思想及其人生哲学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广阔的理论体系,它追求的是一种“乘物以游心”的理想人生境界,用淡泊名利、平安乐道的人生态度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倡导和平和自由的心理状态来对待世间万物,在和自然平等对话、交流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对现代武术文化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但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武术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民族心理的影响更是如此。在现代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积极发挥道家思想在现代武术文化中的积极影响,使其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将现代武术文化逐渐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华博.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2.

〔2〕赵国庆.中华武术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6.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

〔4〕王宁.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借鉴〔J〕.搏击.2006,3(7):17-19.

〔5〕王斌.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3-34.

〔6〕冯胜兰.道家思想对体育文化的双重价值影响〔J〕.搏击,2008.5(8):75-77.

〔7〕吴俊清.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华武术渊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5-06.

〔8〕蒋桂磊,王志银.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19):123.

〔9〕黄强.竞技武术自选套路的创编与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7,(2):30-32.

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沈从文的文化观 篇7

古老的中国进入20世纪以后,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开始加速了现代化的转型, 尤其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之后, 很多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猛烈的批判, 西方各式思潮、主义在中国泛滥开来。在中国面临的传统与现代、崇古与西化、乡村和都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中, 很多现代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崇都市而非乡村, 扬现代而抑传统, 希望建设一个独立、富强、自由的现代中国。沈从文并未直接参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 和新月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相比亦没有出国留洋的背景, 但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关于社会、人生、人性的认识与体悟, 并和传统的道家文化相融合, 使沈从文形成了和其他知识分子迥然不同的文化观。

道家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 从先秦老庄开始就成为中国思想体系中最为稳定和重要的文化血脉。道家崇尚自然, 追求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探讨宇宙终极奥义, 在社会关系和人生修为上主张清静无为, 清心寡欲, 致虚静以养神, 达到“至人”“逍遥”的最高境界。道家的思想主张和沈从文的性格及内心深处对爱、对美和对自由的追求有着深度的契合。沈从文出生于风景如画、人情醇厚的湘西边地, 自幼在湘江沅水边长大, 对湘西的自然风物有着无法割舍的温爱与眷恋;长大后辗转于湖南、贵州、四川等地, 当过士兵、文书、学徒等, 使他有机会感受社会底层的生活, 对在原始古朴的生活状态下健康自然的人性有着更深的体悟与发现;另外, 沈从文性格中似乎天然带有谦和柔弱的因素, 或者说就是一种“水”的气质。老子说:“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又说, “上善若水”。沈从文自己也曾经这样说过:“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 教育不可分, 作品倾向不可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 柔濡中有强韧, 从表面看, 极容易范围, 其实则无坚不摧。” (2)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流露出的道家文化气质。这种气质让沈从文不仅重视个体生命价值, 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 同时更主张崇美、行善的人文品格, 并寻求物我合一的生命境界, 在其文学创作中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使沈从文的空灵淡泊有了一种老庄风格。

作为现代作家, 沈从文投身文坛较晚, 开始文学创作时虽然高产, 但质量参差不齐, 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因其题材的独特性和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文化精神而受到文坛瞩目。自文学革命以来, 乡土文学一直是现代文学的重要支流, 涌现出了以鲁迅、台静农、王鲁彦、蹇先艾为代表的乡土小说作家, 但沈从文的小说虽然立足乡土和民间, 一开始就和以批判现实、揭露乡村苦难的乡土文学有着很大的差别。沈从文用深情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湘西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古朴的吊脚楼、远处的白塔、苍翠的竹林、浮过的木船构成了诗意的存在, 成为人物活动的天然背景。而活跃其中的人物, 不论是悠然自得的老船夫、天真烂漫的少女, 还是月光下谈情的恋人、在山间打猎的猎手, 他们的天性中都保留了一种率性而为、随缘任运、简朴恬淡的性情, 与世无争、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 在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的乡村环境里坚守着人类最初的生命理想。沈从文借助这些人物, 去“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 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 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3) 。显然,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实指, 而是带有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形态的鲜明烙印。通过对个人最熟悉的湘西生活的重塑, 沈从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蹈于现实之上的地方民族文化系统, 无论是地方风物的描绘还是质朴人性的书写, 都带有鲜明的文化韵味。有论者曾经指出:“湘西, 作为乌托邦式的唯美存在, 通过一系列单纯、美丽、勤劳的‘边城’居民精神风貌的描绘, 在以推倒一切为主流的时代里, 先知般地进行建设工作, 从而为美、道德、生死观以及宗教对人精神高度的提升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4) 正是在对古老湘西文化的解读和重构中形成了沈从文最具个人特征的浪漫情怀, 也映衬着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独特的文化观念。

和很多五四以来的作家激烈地反抗传统不同, 来自民间的沈从文却习惯于向传统文化资源寻找寄托, 最终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里找到了精神皈依。主张自然为本体, 道法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是道家文化的主要特点, 而自然在沈从文作品中便是如诗如画的湘江沅水, 那是一个风景如画、恬淡优美、富有传奇色彩的世外桃源。阅读沈从文的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其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似乎永远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和现代都市的冷漠、势利、混乱、庸俗相比, 乡村世界中呈现的宁静和天然显然拥有令人沉醉的精神力量, 也更符合沈从文心目中理想生活形态的文化想象。沈从文对“湘西”自然生命的追求和对都市人性萎缩的批判从正反两方面契合了道家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而正是出于对以湘西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的热爱, 沈从文往往让小说中人物的生命形式与自然融为一体, 从而形成“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5) 。这和道家的人生追求有着高度的契合。《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云:“吾生于陵而安于陵, 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 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 命也。”这种寄情山水、任性逍遥的自然观也深深地影响着沈从文。在沈从文的文学版图中, 湘西不仅是和谐宁静自然的代表, 更是融注了自由、恬淡的生命形式, 是其心中的虔诚供奉的“希腊小庙”。

正是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 沈从文主张“人性即自然”, 固守人性的本原, 主张人性美在自然, 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美和人与人的和谐美, 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在《媚金、豹子与那羊》《龙朱》《月下小景》《边城》等小说里, 描绘了一种顺应自然的或者说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理想生命形式。在这些小说中, 长期封闭半封闭的文化环境, 使湘西人处于一种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中,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原始血性、强健的生命意志和温柔多情的性格和孕育他们的大自然形成了异质同构的关系。虽然物质条件未必丰富, 但他们率性而为, 敢爱敢恨, 很少受到以往封建社会中流行的种种陈规陋习的束缚, 体现了人类早期社会中自由而舒展的浪漫情怀。正因如此, 四狗和阿姐可以在山雨洗净了的大自然中尽情“撒野”, 儿子特意修筑了一条小路以方便母亲去庙里与和尚幽会, 傩送每晚在恋人窗下唱响情歌, 使她在睡梦之中“在歌声中轻轻漂浮起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地的道德处于一种原始和古朴的状态, 这种道德是纯审美的, 反映了生命的旺盛需求和原始趋向, 完全符合人性之中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 昭示出生命最初形态的自在、强健和洒脱。

除此之外, 沈从文在小说中还展示了一种自然天成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与道家的清心寡欲、柔弱不争的心性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在湘西世界的人们, 似乎很少有都市人群常常感受到的人生穷途的悲哀之感, 也没有沉溺于物欲患得患失的休戚之心, 似乎“从不想到残忍的事,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 他们把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视为人生的必然, 在苦乐生死面前, 他们“没有深沉的感慨, 也不做高远的遐想, 一切都听凭本能和习惯, 自自然然地去做” (6) 。这种顺应天命、简单质朴的生活态度几乎体现在沈从文每一篇以湘西边地为背景的小说中, 成为小说中处处充盈着的田园牧歌情调的人性之源。

摘要: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沈从文有独特的关于社会、人生、人性的认识与体悟, 并和传统的道家文化相融合, 使其形成了和其他知识分子迥然不同的文化观。他主张“人性即自然”, 固守人性的本原, 主张人性美在自然, 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美和人与人的和谐美, 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沈从文,道家文化,顺应自然,文化观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著、赵园编.沈从文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10

[2]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探微 篇8

一、道法自然

道家是出世的,因而道家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崇尚自然,因而必然以自然为师,效法自然。故老子在《道德经》中在阐述人与天地无为的关系时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道”指法则、规律。这就是说,人类生存于大地要遵循地的规律,而地的规律遵循天的规律,天的规律遵循“道”(规律),而这个“道”,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即自然,自然的规律是总规律,其他的规律均要服从自然规律,这应当是道法自然的本意。

道法自然的第二层意思是端正或摆正自然与人的关系。这里是自然与人,不是传统上的人与自然。道家“四大”观念的顺序是自然—天—地一人。人类社会最小,自然(地球生物圈)最大,人类社会是自然大系统中派生的—个子系统。人类社会隶属于自然界。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不是自然的征服者。决定或主宰自然(地球生物圈)的是自然自身。故老子告诫人们:“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不把自然据为己有,不作自然的主宰,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法自然的第三层意思包含着自然辩证关系。例如“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和”指自然界的和谐性,以及自然万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性,维护自然的完整与和谐,而不狂为,人类才能与自然共存。而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常)行事,事物才能清晰呈现本来的面目。又例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方面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物质的追求不能贪得无厌,懂得“知足”;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中,要懂得适度,懂得“知止”,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限度,不致作出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以确保生物圈的不殆(生生不息)等等。

二、自然主义

道家文化的另一着眼点是自然主义,这与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截然不同的。儒家的人文主义着眼点在人,而道家的自然主义则倾向于自然。故苟子批评道家为“蔽于天而不知人”。被“天”遮蔽而“不知人”的自然主义倾向,恰好是与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相似的。

显然,道家是以自然为本的,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自然界。“道”是道家的始原,是道家的最高哲学范畴,而这个“道”,是“效法自然”,是自然本身。这样,以老、庄通过“天道”观念所做的思辨I生哲学的净化,创立了道家的宇宙本体论,排除了中国早期宗教所崇拜的神鬼的权威,把哲学本体“道”,提升到“象帝之先”的位置。[2]道家从哲学高度,对自然、宇宙以及社会所作的清醒理智和辨证的探讨,排除了神或上帝的预设和启示,是自然哲学与人的哲学的统一,是生态文化应当吸取一份宝贵资源。

人类社会总是充满权谋、陷阱和诸多的不合理性,在专制统治时期,情况尤其如此,这一切往往是宗教思想产生的最好温床与酵母,但道家的自然主义并没有走上宗教的道路。虽然感到无可奈何,甚至提出“安时处顺”,“安之若命”等宿命思想,但始终立足社会现实,提出大异于儒家的救世方案,即一方面“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听任自然,自然而然;另一方面,道家注意到自然正反的辩证关系,通过否定的办法,从“负”到“反”的方面,达到“正”与“合”的目的,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的自然主义,一切遵奉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从自然中吸取道德教训,必然倡导一种清净、淳朴、无为、守柔、不争的人生态度,这与儒家倡导的充满“浩然之气”的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但无论是儒家或道家,当仕途落魄或政治失意之时,往往投入“自然”的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宁做隐士,不做教徒。这是因为自然显然比宗教虚无缥缈的天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道家的理念看似是出世的,否定人生的,但最终落实在人生上,此时的自然无疑成为人生的庇护所和乐园。因为他们可以在这里荡涤污浊,纯洁心灵,陶冶情趣。道家的自然主义显然成为儒家人文主义的最得力补充。

三、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观念包含有深刻的生态学思想。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要遵循生态规律,借助自然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的“为”与“无为”是两种手段,“无不治”是效果与目的,更是一种境界。

成书于公元四世纪的道教经典《抱朴子》中区分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两种不同态度与手段:一是役用万物,一是效法自然。对自然和人的关系了解得浅薄的人,就役使自然,让自然物完全隶属于自己;而深知自然与人之间奥妙的人,不但能善待自然,还能从自然之中悟出人类“长生久视”[3]的道理。

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对待自然实际上持三种态度与手段。第一种:妄为。不效法自然,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役用妄为,导致生态恶化,自然与人类对立,这是最不可取的;第二种:作为。指在生态阈限允许范围内,按自然规律办事,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作为。老子把此称之为“下德”,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通过作为,达到有为;第三种:无为。老子把其称为“上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因为自然生态系统自身会按自身运行规律运行,无须人类插手。应当看到,“大自然是个有机的生物圈,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整体,不是静态循环而是动态增长的,这是根本性的自然法则”。[4]中国古代思想家将自然界的这种动态增长概括为“生生不息”,…‘自然生产力”。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对人类控制的人工系统、半人工系统之外的荒野、湿地、天然林、荒漠、冰川、深海等系统,人类能有所作为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显然,无为的实质是明确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作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过浓的味,失去真味;忙无头绪,近于瞎忙,对自然过多的干预,往往适得其反。既有为,又无为。对人工系统与半人工系统而言,应当有所作为;对自然系统和整个生物圈而言,应当持无为态度,让自然按自身的规律和轨迹运行,而无须人类妄加干涉和插手。

四、重生贵生

道家的愤世嫉俗和对社会的抨击,并没有导致道家走上宗教的道路,没有对彼岸世界的执著追求,相反,十分注重“生”,注重保持和整体生命的和谐。这就是道家所注重的“重生”和“贵生”思想。

名誉地位与身体生命哪—个更可爱?身体生命与财货家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样更令人担忧?人们在理论上会选择前者,但在现实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为后者买单或付出代价。围绕着自身生命(重生、贵生)的题课,既普通又深刻地令人再三思之。对此,老子开出的药方是:“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曰慈,指人的心性品德的修持修行。心性品德的修持修行,就是磨炼自己的意志,摒弃应摒弃的功利私欲,广做善事,广积善德,使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和升华,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二曰俭,要求“轻物重生”,“生”是根本。而对自身的物质需求,则节制物欲,清淡朴素,一切从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有两种情况,对于一般事,道家认为无论是“以德报怨”或“以直报怨”,都不是最好办法。因此,只有不结怨,才可以无怨。最好办法是施而不求报之义,以“不报为报”;另一种情况是不硬碰硬,因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要避开锋芒,等待时空变化,顺应自然之道,以柔克刚,这就是所谓的“柔弱之道”与“不争之德”。不争非不争,而应当顺应法则,采用适当方法化解之。这样才能“柔弱胜刚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保存自身是第一位和最终目的。

道家始终认为,生命的价值比天下更为贵重,把生命摆在最高位置上。且这里所谓的生命不仅指人类生命,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命在内。“生生之谓易”,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为着生命和生存。道家哲学可以说是生命的哲学,回答包括人类之内生命永恒存在的哲学。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内容的论述。其中道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的“无为”、“不争”、“守柔”、“虚静”等思想,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化中一份珍贵的思想宝库,是开展生态德育教育的理论来源。

关键词:道家文化,生态思想,探微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44.

[2]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7:119.

[3]宝贵贞.出世与人世之间——论道教伦理之要义[J].中国道教,2003(3).

道家文化 篇9

1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 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道是阴阳, 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道是过程[1]。道其目的在于顺应人和事物的本性[2]。道家文化深深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中国鞋靴设计师处于这个大环境中其设计思想中潜移默化的加入了道家哲学的身影。

2 道家文化中隐含的设计观

遍览道家著作就设计方面未留下任何言论。但深入剖析引申就会发现老子、庄子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在于其思想理念, 并指导着设计师整个创作思维过程。

2.1“天人合一”设计观

道家重和谐,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也是道家文化的思想基础。《道德经》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3]”其思想告诫设计师只有将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材料因素和人为设计因素和谐统一起来, 才会产生经典的设计。道法自然, 意为顺其自然, 不违背自然。道本是自然而然, 以“无为”为法则。

2.1.1 顺其自然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即“自然而然”。好的“设计”并不是完全抛开自然法则而人为的去故意造作, 应该顺应自然, 在顺应中彰显设计思想。

2.1.2 融于自然

“天人合一”即为:人化于自然, 自然融于人。老子提倡“道法自然”说明人可以突破自我约束与自然达到不可分割的和谐程度。天人合一即融于自然。

2.2“简约素朴”设计观

2.2.1 有无相生

《道德经》十四章曰:视之不见, 名曰夷;听之不闻, 名曰希;搏之不得, 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世间万物, 都是在对立与统一中存在的。“有”和“无”延伸了视觉与思想, 创造出空间。道家的有无观念在现代设计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完整充分的表达, 丰富拓展了道家的“有”、“无”观念, 使道家“有”“无”的抽象观念以一种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2.2.2 见素抱朴

《老子》曰:“见素抱朴”。以“素”赋“朴”的无为之道, 是一种自然的流露。道家文化中的“至简”, 在太极图中表现的淋漓极致。太极图是道家文化的一个高度集合体。太极图中的点线面构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画面, 看似简单, 却蕴含了丰富思想内涵, 简单但不简约的思想对现代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道家文化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

经典的设计是文化的设计。道家思想蕴含了大量的设计文化, 其思想精髓本身就是丰富的设计文化, 将这一传统美学运用到鞋靴设计中, 是一种理念的创新, 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3.1“天人合一”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主张的“无为”, 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 不背道而为。符合道的则必须有为而为之, 有为即顺乎自然, 自然而为之。从设计理念上讲就是说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要“以自然为本”, “以人为本”。

3.1.1“顺其自然”的自然主义设计思想

古人认为好的设计是尽量尊重材料本身特征, 同时也尊重使用者的自然与社会属性。人们基于长期的“类比”思维, 形成了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审美观[4]。“清新、自然、朴实、不过分雕饰而浑然天成”的鞋靴风格, 成为许多鞋靴设计师苦心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木鞋 (图1) , 设计师充分利用木头的色彩和纹理, 自然的“物性”与设计师的“匠心”相结合, 从而达到“自然天成、天作人合”的感觉, 创造出别具匠心的款式。

3.1.2“师法自然”的仿生造物设计思想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都尊道而行, 而道源于自然。师法自然可以激发设计灵感, 为设计师提供大量科学的设计素材。

仿生设计学是通过研究事物形态及其象征意蕴, 通过相应的艺术处理手法将其应用于设计的学科。鞋靴可以模仿其他生物形态改变原有的造型模式, 运用概括和抽象的方法结合鞋靴特点进行多次加工, 从而得到新的鞋款。如图2这款高科技鞋装有弹簧, 设计师Keahi Seym our利用了鸵鸟和袋鼠的跟腱原型设计出了这款“仿生鞋”, 可以让穿上这双鞋的人拥有惊人的速度。鸵鸟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走禽, 它的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45英里, 所以设计师以鸵鸟为原型设计这款鞋。

3.1.3“和谐共生”的设计指导原则

和谐不仅是美学的范畴, 同样也是指引设计师思维重要原则, 设计师必须做到“人—鞋—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道家思想指出, 在鞋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穿着环境。不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消费者对鞋靴穿着要求不同, 使鞋靴自身能够真正融入所处的环境中, 与环境“和谐”相处是设计师思考重要方面。

任何一种设计都不是离开社会文化孤立存在, 它必然会受到该社会的风尚和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的不同导致鞋靴设计思想的差异也十分突出, 例如图3这款融入中国文化的鞋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注重“中国风”的艺术表现和工艺表现; (2) 注重端庄大气的氛围, 它给人以感观高雅的效果; (3) 注重营造含蓄内敛的气氛 (4) 鲜明的民族性。

3.2“简约素朴”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

3.2.1 无中生有

道家哲学理论中, 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皆法有无。建造房屋, 屋内的空虚成就了房间的功用, 容器的“空”才能收藏东西, “有”带来的功利, 是因为“无”在起作用。这样的哲学观反映的是素朴、实用的价值取向, 通过最小的变化来改变产品的设计, 获得最大的功能需求。这种“无中生有”它与“虚实”观是想通的, 追求的是更为深远的意蕴。以条带式凉鞋为例 (如图4) , 镂空实际意义是以“无”代有, 以“虚”代实, 是为道家文化中“无为”之道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虚”“无”的空间感, 引导消费者的无限想象, 丰富其意味、内涵。

3.2.2 色彩之极

《道德经》中:“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5]。老子对色彩进行了高度概括, 认为黑白是色彩的极致是其他颜色无法比拟的。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颜色但是却具有非同寻常的表达效果。二者又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黑与白存在于强烈视觉对比冲突之中。

黑与白是相辅相成的, 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图5这款鞋靴正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具象表达。款式中的黑并没有“隐”反而更好地“显”和“露”。黑中有白, 白中有黑体现出道家思想中的对立统一思想。

3.2.3 见素抱朴

《老子》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感”。道家提倡设计以简约为美, 反对过多无用的装饰与功能。对于鞋靴设计来说, 楦型、材料、款式、色彩等如同语言文字一样承载了准确明了的信息, 而非华而不实的装饰。如果要想鞋靴一下就吸引住消费者, 让人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 就要做到简约不简单, 以少胜多, “至简”“至朴”的表达方式更易被观者所接受和感染。同时“至朴”, “至简”、“见素抱朴”, 都是“无为之道”在设计法则中的体现, 并使设计感更加意味深长。

4 小结

儒道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引导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者通过对道家典籍的理解, 总结归纳出道家文化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 再通过搜集大量图片, 对其进行筛选对比, 发现道家哲学中的简约素朴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鞋靴设计已被充分利用。道家文化博大精深, 对现代鞋靴设计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因作者精力与能力有限对道家文化的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和完善, 对市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在后续研究中会更多深入市场, 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进而使课题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9284.htm.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21.

[3]李聃.道德经.乙力校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8:49.

[4]王学雷.浅析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 2009, (1) :20.

道家文化 篇10

沈从文先生的家乡在湘西,在他的笔下,人们与古朴、宁静、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描绘了顺应自然的生命状态,这就与道家的自然人生观一脉相承。道家文化中的崇尚自然、适性和谐的精神充溢在他的作品中,读他的文章是那么情真意切。他描写的江南水乡,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除自然景物外,他描写的人情世态,多与风俗俚语结合,显得真实与生动。平淡和谐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连其中的人物也带有一种自然恬淡的味道。

第一,我们应学会利他。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人应该有一种利他主义与利他精神,因为利他最终能利己。文中提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看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讲猩猩互助合作:猩猩被关在笼子里,笼子外放了一个盘子,盘子里有两根香蕉。可是盘子有点远,猩猩够不着香蕉。盘子的两端连着绳子,只拉一头绳子会脱落。由于笼子的限制,一只猩猩就只能拉绳子的一头,放一个伙伴进来,合作拉绳子,这样盘子被拉近了,就能够着香蕉。可猩猩世界的规则是两根香蕉归那只更强壮的猩猩吃,另一个合作者没份儿。于是下一次,没份儿的合作者就不干了。而人类则偏向平分香蕉的方式,既然是合作的成果,当然要分享而不能独占,这样下次还可以合作。另一个实验是,两个杯子扣着,一个下面有香蕉,另一个下面没有。研究人员给猩猩指扣着香蕉的那个杯子,猩猩则完全不相信人类会这么无私地帮助它。结论是:猩猩懂得互助合作,但没有利他精神,也无法理解人类的利他精神,因而无法接受人类的利他式帮助。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不同。

第二,我们应学会知足。文中提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是一种心态。也许有人会说,知足,意味着满足现状。但我所说的知足,不是意味着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要计较太多。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物质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我家的邻居是一对接近90岁的老夫妻,因为就一个儿子,怕儿子负担重,所以老两口现在依然自己过,收拾菜园子,劈柴,做饭,全部都自己来,自得其乐,精神头儿倍儿好。知足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当懂得知足的时候,便会经常被世界的赠与打动,有时候以为自己一无所有,其实不知不觉中已拥有很多。感谢父母将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感受到人生的神奇、世界的美丽;感谢一路走来朋友的陪伴。总之,有太多感谢,那些平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以为可以天生拥有并且会一直拥有的,恰恰是我们要去感恩与知足的。

第三,我们应该拥有豁达态度。老子主张柔弱、处世不争。柔弱,是具有水一样的品质。文中提到,“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守柔曰强”(五十二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标志,是活泼和充满生命力的东西,柔弱是生的法则。老子提出的柔弱主张是针对逞强的行为,逞强者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人世间的纷争和烦恼,大都由此而生。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强国攻打弱国,天下的纷争不断,老子对此深有感触,为了消除这种争端,提出不争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不争不是遁入山林,也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为他人服务,不与他人争名夺利,从而达到豁达忘我的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徐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古典园林山水布局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道家养生四大方法 篇11

一 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 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 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2. 老子的精气之说

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

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3.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

“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

4.庄子吐纳法的最高境界为胎息

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学会胎息,则道成矣。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四 精神修练

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 清心寡欲

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

2. 信道修练

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3. 广积善德

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 知足长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

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

孔子说:“仁者寿。”董伸舒说“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俗话说:“吃饭欢乐,胜吃良药”。这是说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有利消化。

精神修炼又称心理养生、精神调养,是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简单,。胸怀大度,无忧无恼,,就能够使人的身心处于自然安详,平和的欢乐之中,保持身心健康。

精神修炼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滋生。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与健康心理有关的充满爱心、与人为善、唱歌吟诵,心宽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

道家文化 篇12

一、全国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康体养生、康疗度假型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康体养生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体验性、绿色健康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足以体现国家对健康旅游的重视程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针对康体养生旅游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已有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康体养生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既满足自身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需要又能达到强身健体、陶冶心灵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将康体养生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发展方向,例如都江堰市在2015年5月正式对外宣布,将用10-15年时间建成中国·青城山全民健康教育与养生实践基地暨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立志于打造全国首个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下,距都江堰市区15公里,距成都市区60公里,目前该镇有2.8万余人。由于青城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因此青城山镇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此外,该镇还是道教文化发祥地、著名的长寿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笔者于2015年9月针对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产业进行了调查。

(一)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

根据青城山镇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在2009年至2011年,青城山旅游地产产品新增面积逐年增加,但市场成交量逐年下滑;销售面积在2010年达到12.71万平方米,该数值在2007年至2013年处于最高值,之后便一直下滑,到2013年成交量便只有1.73万平方米。市场存量面积则一路攀升至31.17万平方米,新增面积与销售面积逐年减少,存量面积递增的现象表明青城山镇旅游地产房屋空置率比较高,整个市场进入疲软状态。

(二)酒店等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青城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青城山镇旅游度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酒店以及在建在洽谈的酒店数量众多,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青城山镇共有各类酒店宾馆共12家,但是多数酒店与青城山镇康体养生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现存青城山镇酒店类型主要以度假型、快捷型酒店类型为主体,康体养生类酒店偏少,除高星级的酒店内部具有一定的康体养生设施,如SPA、游泳池、泰式按摩、室内高尔夫球场之外,其余快捷型酒店均缺乏康体养生所需的设施设备。

(三)农家乐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农家乐主要分为前山和后山两大板块布局,前山主要以“青城人家”片区农家乐为主,以经营农家餐饮、住宿为主,业态较为低端。后山主要集中在泰安古镇,部分沿后山旅游公路两侧分布,除了经营农家餐饮之外,还配套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等。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3家,其中四川省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12家,餐位总数26456个,房间总数7536间,床位总数14732个,从业人员总数约1237人。近年来,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迅速,农家乐设施设备有了较大完善,具备了发展康体养生农家乐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大部分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与康体养生产业相互融合还不够紧密,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农户自主经营,缺少道家文化元素,尚未形成特色高端康养农家乐品牌。

(四)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一种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健康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健康产业也极具投资潜力,如今它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一大“朝阳产业”。

通过实地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青城山镇主要的医疗机构有三家卫生院,六家卫生服务站,20所美容美体机构,主要药店药房约20家,康体健身娱乐机构约10余家,多集中在高星级的酒店、宾馆及特色山庄内部。

三、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深,未形成高端产业链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主要以投资型、度假型住宅开发为主,未能形成高水平、高附加值的高端康养产业链。未来加强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将是青城山镇现有旅游地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为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号召,绿色地产亦是青城山镇今后旅游地产发展的一个方向。

2、旅游地产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支撑

青城山镇的旅游地产主要发展模式是“资源+主题酒店”,利用青城山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规划建设大量主题酒店,但真正的康体养生地产项目数量偏少。地产开发与配套软硬脱节,缺乏文化支撑、产业支撑(包括养生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复合型的地产),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养生与投资的双重追求。

3、目前旅游地产出现了空置、闲置及运营难等问题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业虽取得了长足的快速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青城山旅游地产业主购买旅游地产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度假及投资,因此经常会出现房屋长期空置的情况,并且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经济酒店及度假山庄等酒店业态,总体经营业态较为单一,现代化的主题养生步行街、高档次、高附加值的购物娱乐场所较少。综合这些原因造成目前旅游地产空置、招商和运营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酒店等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1、酒店缺乏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经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共有酒店、宾馆山庄24家,天府熊猫驿站乡村度假连锁酒店5家,其中只有青城豪生、青源酒店、六善等少数酒店为高端酒店,其余酒店多为星级较低的酒店,随着青城山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国际康体养生目的地名镇目标的建设,现有的高端酒店的康体养生设施设备、康体养生服务、医疗管理等还不能满足旅游者对高端康体养生服务的要求,并且青城山镇大多数酒店只在名称上体现以道家养生为主题,品牌知名度较低,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以道家文化为特色的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2、现有酒店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紧密

虽然当前青城山镇主题酒店市场前景十分良好,康体养生产业发展道路也十分广阔,但是就目前来看,青城山镇康体养生酒店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康体养生经营管理缺乏系统化、标准化运作。主要表现为酒店对道家康体养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找到切合自身特点的康体养生经营模式,从而导致有些酒店管理者盲目跟风,缺少创意和新意,酒店差异化不明显,康体养生核心竞争力不够。所以未来加强酒店产业与康体养生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将是青城山镇酒店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农家乐存在问题

1、农家乐数量众多,但服务项目和质量缺乏康体养生特色

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8家,数量虽然众多,但是高星级、高标准、有特色的农家乐数量所占比重较小。现青城山镇农家乐普遍存在着康体养生特色不鲜明、经营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未来加强农家乐向康养方向的进一步融合协调发展就成为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的主要目标。

2、粗放经营,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

目前青城山镇农家乐经营方式还处于轻管理、低质量的管理方式,农家乐经营者缺少康体养生品牌意识,未注重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使青城山镇未能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严重制约了青城山镇康体养生农家乐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四)健康产业存在问题

1、健康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健康产业体系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为薄弱,布局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产业体系。未来加强引进高端康体养生项目,进一步提升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将成为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健康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

由于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健康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且健康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导致商家服务鱼龙混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突出,不利于推进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3、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不足

青城山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生态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服务业、新型社会服务产业等共同发展的多类型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健康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深度还不够,产业间的渗透性、关联度、集群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发展定位

1、中国青城山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名镇

以青城山镇道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山、水、熊猫等旅游资源,融合康养、颐养、医养等康体养生理念,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在国际上以“道家康体养生”为主题进行宣传,打造集养生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康体养生度假目的地,使青城山镇成为成都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核心支撑。

(二)发展思路

1、加快产业联动发展,着重发展健康服务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产业创新为突破,以核心产业提升素质、外围产业拓展市场、跨界产业共谋发展为基本思路,瞄准大青城旅游区和特色旅游重点镇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构建以康体养生产业为主导的精品旅游产业体系,把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成为青城山镇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并重点突出“道文化”理念,重点发展康体养生产业,打造青城山镇产业竞争新优势。

2、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健康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

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青城山镇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并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消费心理。最终由单一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向健康养生服务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

3、引资与引智结合,培育健康服务骨干企业

上一篇:甜瓜高产下一篇: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