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需解决的问题(共12篇)
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篇1
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一系列新名词的出现,使得上海的基础教育涟漪不断。“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的地理微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在其学科领域中思考和尝试利用微课来再造地理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刊辑录其中部分,与广大教师读者分享。
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突出特点是时间较短,教学主题单一,内容精简,针对性强,传播形式多样便捷。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是多数地理教师所关注的话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亟待达成微课开发应用价值的趋同认识
1. 教师看待微课:不容乐观
中学地理教师对待微课的态度,忧多喜少。忧在何处?通过访谈几十名上海地理教师得知,大多数教师对于微课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讨论时多为热心的、好奇的,具体关于微课的概念、特点、意义等,很少能说出详细内容。地理教师少有地理微课设计、制作及应用的实践经验,不少教师对微课态度一知半解、将信将疑。这种对于微课只是表面热心、实质冷静的隔岸观火态度,让我们觉得有些棘手。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宣传、培训等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让更多教师认识微课的应用价值。
2. 评价和指导:顺势而为
好课之争历来已久,好课的标准也千人千面。然而,微课虽然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变了教学模式,但它在好课的标准中还少有体现。在地理教学中,一些资深教师、专家型教师能否率先理解微课、接纳微课,在地理教学的评课和指导过程中,给微课留一些成长的空间,非常重要。目前比较迫切的是在中学地理课的评价及指导的标准以及具体操作细则方面,进行一些有关微课的前瞻性设计。
3. 地理课程标准:超前的理念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中学地理课程在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和手段改革、学习评价实施中,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展示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它还明确要求:要充分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咀嚼十几年前撰写完成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我们惊讶地看到,它已经对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中学地理教学方式作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预判。这些超前的课程理念,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丰富创新课堂形式,留出了很大的空间。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实在太快,《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同样无法准确判断,因为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事物的出现,而产生巨大变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期待,正在酝酿和修订的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能否在大数据背景下,在地理教学中,渗入数字化的思考方式;基于微课参与下的课堂翻转,能否在“课程设置”里进行时空的突破,也为中学走班制、学分构想等教育改革减少障碍;在“内容与要求”中,能否更具体地将微课列入“时间与应用要求”;在“实施意见”里,能否合理地提出应用微课资源的教学建议等。
二、地理微课开发及应用的制约因素
地理微课,除了要对其开发应用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还需要克服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 技术存在先天不足
根据相关资料,在中学地理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还很薄弱,更别提利用软件制作视频了,这严重制约了微课的设计和制作。突破这个瓶颈的办法,就要多开设教师继续教育的计算机培训课程,校本培训、区级选修课程、市级共享课程都要齐头并进。
2. 缺少成熟的统一平台
目前,可供地理教师使用的微课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开发的总量有限,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所开发的微课散布在教师的个人电脑里、学校和区域的自建平台里,缺少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近期,教育部启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将有两百万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上海市于2015年1月9日也发出《上海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表示将用三年时间,实现中小学80%以上的在编在岗教师参加网上实名“晒课”。浦东新区也开发了教师研修社区等学习和展示平台,供本区教师共同研修和分享。虽然从上到下的展示平台,数量巨大,级别齐全,但我们期望的是能有一个统整的平台和机制,聚沙成塔,发挥集聚效应。
3. 微课的理解和制作均有误区
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不够理解,微课制作存在误区。其实,微课的制作不仅仅是一个视频技术应用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下具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微课的开发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如知识点和环节的选定、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及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都要系统考虑,并撰写脚本,提炼语言。制作微课的误区:有的微课只是截取了传统一节视频课例中的一段,内容发散、不聚焦、不完整;有的是“微型讲座”,完全是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知识灌输;有的是把一节课的内容高度压缩,挤出水分,干货过多;还有的过于关注微课的制作技术,成本过高。这些理解和制作上的误区,制约了微课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亟待改进。
三、地理微课开发及应用可采用的推进机制
地理微课开发及应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推广初期、探索期、成熟期。在不同推进阶段,适宜采用不同的推进机制。
1. 各自为政的教师个体化发展
在微课推广初期,关于微课的概念之争以及微课的作用、地位等远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教师个体根据本人在备课和学习时的涉猎程度,接触到微课的概念,自己借鉴一些做法后,尝试开发、制作和应用,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这种推进机制,效率是低下的。如学校能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外出观摩、校内比赛等活动,对微课初期的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2. 区域制定政策强制全面推广
这是一种最有力的推动机制,常在成熟期采用,但它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是因为在一些技术、平台等客观条件尚未达到,地理教师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时,就强行推进,可能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导致事与愿违;二是因为微课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学术争鸣还不明朗,发展趋势不能准确估计时,区域推广政策的制订者不会贸然地发力推动。
3. 项目引领的尝试性探索
这个机制,适用于微课发展处于上述两个阶段之间的探索期。在探索期实施地理微课开发及应用的最有效方法是项目引领式推广。日前,我领衔的地理微课程开发团队已经在部分区域,分五个步骤实施探索实践:第一步,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学习理论和技术,进行一些制作尝试;第二步,通过比赛遴选,发现好的作品和设计制作人员,将其挑选为核心成员充实团队;第三步,对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对梳理出的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进行脚本(方案)设计和集体论证,分头开展地理微课程的制作摄录工作;第四步,对于成熟的作品,进行实践应用的论证和展示;第五步,在反复修订之后,将微课作品推荐到市、区级相关展示平台进行“晒课”,同时对于完善的设计文本进行汇编推广,从而带动区域内地理微课开发和应用工作。
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篇2
建(构筑)物的地基强度设计、变形控制、稳定性控制、基础材料设计、检验与监测技术和相关施工技术。
地基强度设计:应包括,地基原位测试技术、室内测试技术、允许设计取值。变形控制:应包括,地基变形计算、建筑物允许变形、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稳定性控制:应包括,建筑物整体稳定性、抗浮稳定性、抗震稳定性。
基础材料设计:应包括,材料抗冲切、抗剪、抗弯设计、耐久性设计及地基土的材料特性。地基土的材料特性:应包括土的组成、化学成分、成因、应
力历史、地下水条件、物理力学指标等。
地基基础的工程研究:地基材料特性、结构类型适应性、施工技术可行性。
.1
基础工程的可靠性、耐久性研究已
发展到新的水平。1.1.1 可靠性
70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跟进国际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研究,全面开展了对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研究。
85年国际标准ISO2394《结构可靠性总原则》发布,这种设计方法在世界各国结构工程界得到实施,标志世界结构工程设计的全面技术进步。
84年我国国家标准GBJ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发布。
我国89版国家标准体系全面引入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简称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
89版国家标准体系的特点:
结构可靠度设计的范围仅限于构件设计的可靠度;
对结构体系的可靠度研究还未达到使用阶段;
国家规范体系中还没有全面涉及耐久性设计的内容2000版国家标准体系的公布,进一步明确了可靠性设计的原则和适用范围,全面引入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内容,使我国结构工程的技术水平随国际同步,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1)《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修订为《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2)由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有一定特殊性,由原标准要求的“应遵守”本标准,改为“宜遵守”本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明确了地基基础设计中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使用范围和计算方法,对荷载组合的设计取值和相应的抗力给出了明确规定。对地基和桩基的承载力采用了极限值、特征值和安全系数的方法,并对荷载组合设计取值给出了规定4)基础工程可靠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工程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基础工程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基础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或因过大变形引起上部结构不适合继续承载; ·基础工程的变形引起结构裂缝或影响正常使用; ·基础工程的耐久性1.1.2 耐久性
国外对耐久性的认识是使用极限状态的问题,认为结构或构件出现不可接受的外观损伤,是经济合理的使用寿命问题。
国内则更多的认为是安全问题,将耐久性看成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问题。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
1)钢材的耐久性;
2)混凝土的耐久性;
3)环境作用的耐久性问题。
钢筋锈蚀。混凝土冻融损伤。化学物质的侵蚀。
碱骨料反应—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碱金属与骨料发生反应。碱—硅酸反应
碱—碳酸盐反应 机械物理损伤—磨损、空蚀、冲撞。
大气侵蚀—酸雨、空气污染、雨水冲淋、风沙。
溶蚀—长期浸泡在流动水中的混凝土,有效成份被水溶解。生物侵伤—海洋环境和城市污水的影响。
1.2
更加强调原位测试的重要性。
地基土(岩)由于成因、应力历史、地下水条件等的改变,对土的基本力学性质影响很大,基础工程设计参数更加强调原位测试的重要性。
近20年的工程实践,在土的原位强度、变形特性的测试技术、软土、砂土的非扰动取土测试技术不断发展,如:静力触探仪技术、旁压仪技术、扁铲测试技术、软土的薄壁取土技术,砂土的二重管、三重管取土技术等研究和应用,已大大提高了岩土工程原位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应用的可靠性。如有的学者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如德国,原位触探类测试与取土钻孔在工程上的比例与我国比正好相反,静力触探除有压力传感之外,还安装摄像和其他传感器,大大提高了岩土工程勘察的水平和能力。
我们国家总的状况是触探技术应用的多一些,大都是传统的取土测试,先进的取土技术、旁压仪、扁铲等应用面较小,设备的差距较大。1.3
强调按变形控制的基础工程设计原
则: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明确规定了按变形设计的原则、方法,地基基础工程按变形控制设计的思想是国内外岩土工程学术领域的共识。
分析所有地基基础工程的事故,因地基强度引起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是因地基过大变形引起的倾覆和开裂,或因差异沉降引起的裂缝而影响正常使用。
黄熙龄院士在1991年~1997年,通过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变形控制设计研究,并进行了工程实践,同时把这一重要设计思想编入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即在一个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或多层建筑,应按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标志着我国地基基础设计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省原云南省设计院总工刘岳东教授级高工,已年过80高龄,经过多年的调查、分析、研究,出版了《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内力分析》一书,对现行规范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论点:如,对基础内力分析的弯曲与弯矩的概念及相应的“倒梁法”计算的不同观点;对基底摩擦阻力抵消基础整体弯矩的讨论。同时针对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分为9个章节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刘老的这部专著对我们更深入准确地学习贯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并把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设计思想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和实践有指导作用,刘老这种对工程科学问题严谨且不断探求的精神,是我们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榜样1.4
重现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地基基础工程灾害的预警系统。同时监测数据是检验地基基础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要依靠监测技术实现。
监测技术包括:
测试原件、监测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和反分析技术。
监测技术研究包括:
测试原件、仪器仪表的可靠性、耐久性研究,自动测试系统可靠性研究、远程监控技术和自动报警系统。
近十年国内外在监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已基本上实现了:
除传统的应变、频率测试外,发展了远红外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并在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上大大提高,并且实现了长期监测和自动预警的系统设计功能。监测和研究的内容: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和监测;
大型土石坝工程的裂缝、应力观测和监测;
大型边坡工程、填筑工程的沉降监测和裂缝监测; 地铁工程建造期和使用期对地上建筑物影响的监测等。1.5
大型区域工程的相关技术和综合利用。
区域性基础工程包括:
区域性地下空间开发功能设计、基础设计和相关施工技术。
地铁车站建设的地下通道与周围建筑群的联结;
地铁道路对线路上建筑物基础(包括超长桩基础)的影响;
地下车库在区域地下空间建设的道路设计;
小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规划、建筑设计等。
随着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地下空间开发的地下车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的需求越来越大,区域基础工程研究的问题是综合规划、建造、增加投资效益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率,减少由于单体设计、施工引起的人为地质灾害,包括基础支护结构及锚杆对邻建建筑物的影响、地铁线路穿越高层建筑桩基础等引起的相关问题。目前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已初步考虑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问题,但对相关基础工程设计和相关联结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地基基础工程技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进入21世纪,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住宅产业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下交通建设等规划设计、施工综合研究的需求,对我们结构工程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基础工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内发达地区在超深超大基坑工程、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地下商场、地下车库、以及大跨空间多层地下建筑等,不仅在大型公共建筑而且在住宅小区建设中都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其面积已达到总建设面积的10%。
综上所述我们结构工程师在思考、研究和实践中,应在如下几个问题有所突破。2.1
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设计的进一
步研究和实践。
建筑物的基础沉降都是“盆形”沉降,即四周小,中间大。
规范中所列的单体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当地基较均匀、竖向结构构件布置均匀、上部结构荷载分布均匀时,箱形基础的底板、顶板的内力近似于局部受力的内力,但这种情况在工程实践中是很难遇到的。
工程中大量遇到的情况越来越需要进行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设计。如:
(1)箱形基础或裙楼比塔楼扩大,刚度较大荷载分布也较大核心筒,造成荷载不均匀,由于功能的要求竖向构件的布置不均匀。
(2)目前上部结构内力计算均把基础作为嵌固的固定端来假定的,因此整个结构体系没有考虑“盆形”沉降而引起的附加内力。
(3)有的项目实测研究认为,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计算和设计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内力变化和分布,有的项目实测表明,当施工到9~11层时对结构体系,特别是对地基基础的计算起控制作用,即过多地考虑上部结构的刚度参与是不安全的。以上仅是复杂工程实践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原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实践2.2
按变形控制设计
为减小沉降设置桩基的设计思想,是我国应用变形控制进行基础工程设计的成功经验。
减少建筑物整体沉降可以采用减少结构自重从而降低基底附加压力;采用深埋基础;采用桩基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对于差异沉降的控制可采用设置沉降缝,设置施工后浇带等措施和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功能要求,不允许设置沉降缝;或因地下水位较高或希望工期缩短,采用施工后浇带要增加施工费用,对工期也有影响。
因此就出现了按变形控制的设计方法。
如:云南省设计院完成的北京中华民族园,根据业主的需求,用一层到九层的阶梯形建筑构成人造山体,建筑内部为商业用途地下一层停车库,总面积十二万平方米,荷载的差异非常大,并且不可能设缝。因此采用桩基独立柱承台,再用防水板做地下室底板,其核心就是不采用天然地基,而用桩来控制差异很大的变形。这一方法得到北京首规委组织的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建成后说明这一方案是成功的,且是经济的其他各地也有若干成功的实例。
但整个按变形控制设计方法还有待在实践中总结完善和系统地深入研究。
另一个方面,目前深基坑工程对于周围建筑及地下管线、道路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中事故率较高,深基坑工程设计必须按变形控制设计已列入规范,但某些支护技术对变形计算的研究还十分欠缺乏(如土钉墙支护),事故率也比较高,因此按变形控制的支护设计计算方法还有待全面地总结完善2.3
全面提高原位测试技术水平。
作为基础工程设计依据的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技术研究目前积累的大量资料以地基强度为主,而且开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均衡,对于原位地基变形参数的研究较少,至使工程设计或由于参数保守,造成工程浪费,或由于估计错误,造成工程事故。随着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设计和按变形控制设计的要求,变形参数原位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十分重要,特别对于砂土、粉土、风化岩等室内评价有困难的地基土更加重要。并且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装备和仪器,还需要积累量大面广的工程资料和经验总结。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中,还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给予重视、在方法实施合作,推动这项技术的进步。2.4 进行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监测数据是信息法施工和动态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总结和调整地基基础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大量监测数据的积累,为工程设计反分析,建立区域地质资料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篇3
关键词:输配电价改革 成本加收益方法 电网监管模式
输配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输配电价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输配电价成本加收益的新定价方法进入应用阶段,电力用户用电成本显著下降,电网监管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在改革成就取得的背后,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
一、各方利益博弈不断加剧,降成本与建机制相冲突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为稳增长,减轻企业负担,政府、用电企业要求降低用电等各类成本的利益诉求比较强烈,而“十二五”以来,电网企业投资快速增长,其要求保持合理的电价水平,以回收投资成本,维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诉求也比较强烈,政府、用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分歧。相对建立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和新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当前地方政府、用电企业、媒体都过于关注和强调降低用电成本的目标,相关部门甚至直接地提出降电价要求,这使得输配电成本监审和定价方案可能不是真正测算出来的结果,而是地方政府、电网企业等相关利益方协调的结果,这样做背离了输配电价改革的目标。
二、电网投入快速增长,投资与电价矛盾比较突出
电网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十五”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电网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进入新常态下,为带动经济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希望电网企业加大投资规模,再加上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2万亿的配电网投资计划,这都要求电网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但在核价时,各方对有效资产、合理投资回报率及折旧率的认定分歧较大。若核定的有效资产规模过大,势必会造成输配电价成本和价格较高,与此次电改和地方政府控制输配电价水平,甚至降低输配电让利给地方企业的诉求相悖;反之则导致电网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和电力供应安全。
三、电价交叉补贴问题严重,独立输配电价任重道远
现行电价中,除包含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农网还贷资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等政府性基金以及与产业政策相关的政策性交叉补贴以外,还包括三类交叉补贴:一是不同电压等级电力用户之间供电成本交叉补贴;二是同一电压等级不同电力用户之间供电成本交叉补贴;三是同一省份不同区域内电力用户之间的供电成本交叉补贴。电价客观上存在工商业补贴居民、城市补贴农村、高电压等级补贴低电压等级等多重交叉补贴的情况。以重庆市为例,政策性交叉补贴较高,大工业用户电价中包括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假设基金0.007元/千瓦时,农网还贷资金0.02元/千瓦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0.0083元/千瓦时,地方水库后期扶持基金0.0005元/千瓦时,可再生能源附加0.019元/千瓦时,城市公用事业附加0.025元/千瓦时,合计0.0798元/千瓦时。过高的交叉补贴,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理顺电价,从而不利于引导用户合理消费和公平负担,造成电网企业平衡账户觉亏损,阻碍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此次输配电价改革是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式核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输配电价,减少不同类别和不同电压等级用户之间的交叉补贴,使之反映各自实际用电成本,但是各方对交叉补贴规模及解决交叉补贴办法还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很难形成真正独立的输配电价。
四、成本加收益方法易产生A—J效应,不利于电网企业成本控制
理论上,在投资回报率给定的情况下,为扩大规制定价基数(RAB),做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的收入,电网企业有更强的动力进行过度投资,存在过度资本化的倾向,降低成本的激励不足,出现所谓的A—J效应。而当电源建设与网络扩展不同步的情况下,电网企业价格规制的A—J效应,可能诱发网络超前发展,造成过剩产能和投资效率低下。要保证合理输配电价水平和引导企业理性投资行为,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定价方法应引入更多的激励性因素,在鼓励电网企业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资,获取合理投资回报率的同时,增强降低成本的激励,从而维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而从当前湖北省和重庆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来看,它们一刀切式的执行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定价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在新方法下,电网企业可能存在控制企业成本激励不足和过度资本化的倾向。
五、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不够完善,难以实现真正独立的电价
输配电价格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改革,需要诸如电网企业规制成本会计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能源战略规划等改革措施或政策的衔接配套,否则,容易出现输配电价单兵突进、“旧矛盾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的局面。从当前各地输配电改革进展来看,输配电价改革与以上相关改革和政策的衔接上仍存在诸多困难。例如,电网企业财务核算系统会计科目与输配电价定价成本监审的成本项目的含义和内容差异较大,与规制机构核定合理成本的要求相距甚远。并且输配电价定价、输配电成本规制、平衡账户管理及调整、电网企业激励和约束等彼此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也日益凸显。此外,在改革过程中,输配电基础数据的采集、核价方法和技术参数也存在“一刀切”问题。例如,对于分电压等级电量及传输数据,国家通用方法是主要考虑高电压向低电压等级传输,而在湖北省和重庆市却存在丰水期大量小水电由低电压向高电压等级传输的情况。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法测算输配电价时,部分核价方法和参数按照统一标准,也没有充分考虑到电网企业实际情况和地区特点,存在压低核价参数问题,加之高估未来电量增长,这直接影响监管周期电网企业准许收入和真正独立输配电价的形成。以湖北省为例,2015年,湖北省用户上华电网资产总额30多亿,在核价时,对是否算电网有效资产和计提折旧,价格规制部门与电网企业存在较大分歧。
六、进一步深化输配电价改革的对策建议
当前输配电价改革进入提速阶段,应多措并举,尽快解决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以便形成真正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
(一)平衡建机制与降成本的关系,增进共容利益聚力改革
明确建立新的输配电价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建机制是基础,直接决定着降成本的空间;而通过改革降成本则影响着用电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利益诉求,增强利益相关方参与并推动改革的意愿,为输配电价改革建立机制奠定民意基础。考虑到当前各地经济形势、电力供需状况以及改革安排等因素,应根据各地实际,准确把握建机制与降成本的平衡点,避免顾此失彼,在此基础上,着力化解各方利益纷争,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改革红利,形成共容利益,激励各利益主体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输配电价改革与电力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减少电价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妥善解决交叉补贴问题
区分不同类型交叉补贴,研究交叉补贴测算办法、模型、参数及相关技术指南,确定电网企业承担的交叉补贴规模。制定在一定时间如两个监管周期内逐步取消交叉补贴的实施方案,在确保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价格相对平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交叉补贴,采取不同的减少、消除和并轨策略。首先,还原电力商品属性,积极运用财政补贴工具,尽快消除与电力无直接关系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政策性交叉补贴。其次,采取分阶段渐进式策略,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交叉补贴成本分摊到电价等多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电价自身存在的交叉补贴,为彻底理顺输配电价,形成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创造条件。
(三)统筹短期投资与长期改革目标,化解投资与电价矛盾
要保障电网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和建立真正独立输配电价体系的改革任务都能落实,必须从多个方面化解投资与电价矛盾。首先,对电网成本和价格规制天然包括对投资的规制,应加强对电网企业投资准入审批规制,对电网投资实行清单化管理。其次,输配电成本及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网企业的投资决策所形成的有效投资规模。应加快制定电网有效投资认定和审查办法,重点审查电网投资是否符合国家电网规制,是否具备进入输配电价的条件,并对不同来源的电网投资实行分类规制。再次,鼓励电网企业和社会资本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参与电网投资,直接运用市场化定价的方式来回收电网投资成本。最后,探索建立电力普遍服务的保障机制,为偏远地区和农村电网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电网普遍服务部分,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援助、低息贷款等方式补偿成本,而不是通过输配电价回收投资成本。
(四)不断完善输配电价定价方法,适时推行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模式
首先,总结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投资回报率规制的经验教训,以投资回报率为核心完善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新办法。一是在现有输配电价改革的框架下,完善有效投资认定办法,参考电网产能利用率,来动态调整投资回报率。二是完善平衡账户管理办法,在比较实际投资回报率和准许投资回报率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输配电价和准许投资回报率。三是适应我国电网投资迅速扩张需要,建立投资回报率与定价折旧率联动机制,平衡好有效投资核定和企业获得正常投资回报率的关系,以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水平。其次,因时因地制宜引入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内容。由于电网企业与规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法属于激励强度相对较弱的规制方法,电网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较弱,往往有过度投资的倾向,不利于电网企业控制成本和从根本上扭转盈利模式。我国地区间电网建设步伐不一致,投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规制效率,可以此轮输配电价改革为契机,引入基于绩效的价格规制方法,或者选择在具备相对比较成熟地区进行输配电价激励性规制试点,而不是“一刀切”式实行统一的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价格规制模式。
(五)加强与输配电价改革配套衔接的规划、投融资、会计、国企等领域改革
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篇4
1 电子式互感器优势及分类
现有变电站中的常规互感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求, 主要表现如:
1)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回路接有测量、继电保护及自动控制装置, 利用高、低绕组之间的电磁耦合原理将信号从一次侧传到二次侧。随着电网电压等级的升高, 为保证其低压设备与高电压相隔离, 互感器内部绝缘层结构将越来越复杂, 相应设备的造价也越来越高;
2) 电磁式互感器的输出为模拟信号, 无法实现数字信号的输出;
3) 电磁式互感器均采用充油的油浸绝缘结构, 隐含潜在的易燃、易爆等危险;
4) 电磁式互感器被测信号与二次线圈之间通过铁芯耦合, 存在磁饱和及铁磁谐振等问题[1]。
目前, 伴随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及光纤通信技术等的发展,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的出现是互感器传感精确化、传输光纤化和输出数字化开展趋向的重要体现之一, 电子式互感器的蓬勃发展基于其具有体积小、无饱和现象或磁滞效应、抗电磁干扰性能优、无油化等诸多优点。
电子式互感器一般由传感模块和合并单元两部分构成, 根据电子式互感器中一次传感器部分是否需要电源, 又可分为有源式和无源式两类。各种互感器原理已在诸多文献中进行过详细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2 电子式互感器的选择及配置方案比较
无源式电子互感器是指高压侧传感头部分不需要供电电源的电子式互感器, 而有源式电子互感器是指传感头部分需要供电电源的电子式互感器。在我国, 有源式电子互感器的研究与应用已走在无源式的前面, 许多电子式互感器产品已在国内多个变电站中具有了几年的投运经验, 运行状况良好, 可满足用户对于保护和计量测量的多种要求[2]。
根据国内工程实际应用情况, 以电流互感器为例, 电流互感器可考虑三种方案:
方案1是采用常规互感器, 加装合并单元, 以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光纤信号;方案2是采用有源电子式互感器;方案3是采用无源全光纤互感器或磁光玻璃式互感器。
其各方面性能对比见表1。
综合上述比较及国内互感器研发应用现状来看, 无源电子式互感器在技术难度方面, 其温度稳定性等一直是阻碍发展推广的关键问题, 就设备投资成本而言, 光学无源式互感器的造价约是同电压等级有源式互感器的2倍左右。
3 电子式互感器推广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目前变电站中已投运的电子式互感器运行情况及所掌握的资料, 电子式互感器在全面推广及应用中需解决如下问题。
3.1 环境温度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
在电子式互感器光学器件方面, 对于磁光玻璃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而言, 其传感部件Verdet常数随温度变化较大;全光纤电流互感器本体的Verdet常数随温度变化较小, 但光纤内的线性双折射对温度变化是十分敏感的, 从而将影响其测量准确度及精度[4]。
在电子式互感器电子器件方面, A/D转换器件、电容等的电气参数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偏移。
另外, 对于实际工程中电子式互感器的订货环节, 应明确要求厂家提供设备满足当地气候条件的试验报告, 满足在可能出现的最高、低温度范围内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最大温度差变化也不应影响设备的各方面正常使用寿命和功能。
3.2 电磁兼容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
在电子式互感器分类中, 无源式互感器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其电磁兼容性能优秀, 但无源式电子式互感器的技术难度、制造工艺及造价等均明显高于有源式互感器, 且目前无源式互感器仅有电流, 无电压式, 小负荷时的测量精度是难以保证的, 这些都限制了其在变电站中的大规模实际应用。
对于有源型电流互感器, 由于采集器位于高压侧, 存在电磁兼容问题, 需解决及建议的改进措施有:提高机箱的屏蔽功能, 尤其应注意电源、信号外接端口的滤波接入设计方案;通过改变其接地方式的设计克服地电位压差和高频信号干扰;通过改变电路结构, 减少敏感回路在传到和辐射方面的高频影响等。
3.3 震动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
在光学器件方面, 外部震动或应力会导致电子式互感器中光学器件内的线性双折射, 这将降低电流测量灵敏度, 并使整个传感头的灵敏度随偏振面方位的改变而周期性改变。对于导体位置的震动, 对于空心线圈的测量精度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独立支柱安装的电子式互感器设备抗震问题上, 要求应等同于常规互感器, 此处不再赘述。
3.4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小电流测量问题
光学电子式互感器由于存在白噪声的影响, 会导致其一次电流值为零, 合并单元数字量输出非零。该问题主要出现在全光纤原理的电流互感器, 是由于互感器白噪声对测试结果的干扰所造成。从噪声机理和试验中发现, 对测量准确度影响较大的噪声大多数集中在几百Hz范围内, 且由于产品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的区别, 也可导致误差结果的差异性。因此根据已有相关研究建议, 应对全光纤互感器白噪声的产生机理、特性进行深入分析, 并设法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工艺水平, 在其准确度测试方法、对电能计量及继电保护方面的影响也应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3.5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对于电容分压原理的电压互感器而言, 其在频率响应特性方面不优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但出于可以避免铁磁谐振的考虑, 在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广泛采用。另外, 当前基于Pockels效应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造价约为同等级常规互感器造价的1.5~3倍, 目前在测量精度和频率响应特性方面还较少运行数据。
基于电容分压原理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造价方面与常规互感器大致相同, 频率响应特性也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相当。现阶段, 造价是限制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3.6 传感器电源供电方式对互感器的影响
在一次传感器供电方式方面, 对有源式电子互感器的影响主要针对独立支柱电子式互感器的一次传感器, 组合电器及罐式断路器配套的有源式电子式互感器不存在相应问题, 为开关设备本体供电方式。
一次传感器采用激光供电时, 光纤熔接质量、LED激光电源老化都会对供电可靠性产生影响;一次传感器采用取能CT和激光供电切换方案时, 应避免切换死区或激光电源的频繁切换。
4 结论
目前, 有源式电子互感器的应用已走在无源式的前面, 其具有便于标准化和工业化批量生产, 实用性、适用性良好等特点, 这也是目前有源式电子互感器在工程中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无源电子式互感器近几年也逐步开始了初期应用, 相信随着其稳定性和工艺一致性等技术问题的逐一解决, 其具有的明显技术优势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钱进, 胡海燕.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及市场前景浅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
[2]杨武志, 潘济猛.500kV电子式互感器工程应用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 2011 (6) .
[3]李世良, 刘海英.电子式互感器配置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 2011 (32) .
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篇5
首先,调研需解决为什么调研这个问题,即调研目的问题。开展调研活动,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调研目的。我们开展调研活动,一定是想了解情况,为开展工作提供切实依据。毛泽东同志花了三十二天的时间到**农村考察,撰写了《**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反响甚好;,为了让政府的决策更加理性、更加科学,胡锦涛领导下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频繁扎实的基层调研,定为每一位领导者一年工作的必修之课;据有关媒体报道,每一年都在基层作两个多月的调研活动,现已成为温家宝总理特有的一种工作方式。然而,现在我们不少的党员干部搞调研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即兴而来,尽兴而归,这样的基层调研既浪费了时间,又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和压力,最为紧要的是没有什么任何意义。调研目的明确是基础调研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好制定调研方案,选择好调研地方,我们的调研才有的放矢。
其次,调研需解决向谁调研的问题,即调研对象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到的道理,完全相反”,出现了“好得很”和“糟得很”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不同的人,由于立场不同、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温家宝总理下基层调研,经常甩开当地官员,独自一人到农户家了解情况。故此,选择好调研对象是搞好基层调研工作的重要一环。而我们现在所谓的下基层调研主要是听当地官员汇报,到群众中走走往往流于形式。试想,群众和当地官员的意见是否完全一致?毋庸置疑,下基层调研,当地官员的汇报固然要听,这有助于宏观把握情况,但更要直接到群众家中、到农民田头,面对面地与农民群众谈心、交流,拉家常,嘘寒问暖;还要经常临时性地要求下车,不打招呼地看一些没有事先安排的“点”,这样不但能看到真实的情景,更能听到真实的声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了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民意。
再次,调研需解决如何调研的问题。即调研的方式方法问题。现在的基层调研基本上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找一份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了解了解;接着向基层单位发出通知,让其作好准备,届时恭候迎接;第三步是通知所属新闻媒体派记者随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最后是利用一天半晌,走马观花看一看,例行公事搞座谈,向基层单位要份材料写个调研报告,这样,基层调研活动就基本宣告结束了。基层调研要想取得实效,在程序上必须做到如下三点:一是围绕工作难点和突出问题确定调研主题;二是根据调研主题制定调研提纲,对调研内容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具体责任人;三是到现场深入开展调研。在具体的方法上,可采取“听、看、问、谈”等方式进行。“听”:即听取基层情况汇报。“看”:即实地查看现场、查看资料。“问”:即问计于基层、问计于基层群众。“谈”:即与基层群众交谈,掌握情况。在调研过程中,要轻车简从,不搞迎来送往。
最后,调研需解决如何抓落实问题。通过基层调研发现了发现,但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到基层调研,发现和搜集到了一些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的一定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也要向基层群众做好解释说明,不能将问题往基层一推,或者回来后便束之高阁。而我们有些领导下去调研,发现问题时,不是自己要想办法怎么去帮助解决,而是要求基层单位和干部怎样去解决,而至于基层到底会不会解决,解决的又怎样,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就在这些官员的“推卸”和“要求”下成了“口头指示”、“口头落实”。旨在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如果离开了落实,也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领导的“秀场”。
指导学生作文需解决三个问题 篇6
一.指导学生多阅读,解决“如何积累”的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累。民国初期,胡适等人曾经掀起一场“整理国故”的运动,他们给学生开出一份阅读清单。现在不谈其选文的价值取向,就谈这种做法,本人认为是值得借鉴的。教育部已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列出了学生各个学习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目,各新华书店都有所推荐阅读的书籍。而当下又有了更多样便捷的阅读的方式途径,如报刊、电视、电子读物、电脑网络。特别是电视媒体和电脑网络的使用,使阅读由本来单一的文本阅读变成图片、视频、声音阅读,极大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方式,可以让人无时不刻都可进行“阅读”。在浩如烟海的“读物”而前,需要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有意义地,有计划地,有成效地阅读,防止学生的这只小舟在信息的汪洋中迷航。因此在学生阅读教育主管部门所列出的书目外,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再给学生阅读引导,如提供阅读资料、阅读链接,提出阶段性的阅读主题、阅读要求。这样,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的大脑信息库,建立起自己的“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通过广泛、有序地阅读,逐步解决知识积累和思索源泉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建立信息库,解决“如何使用积累”的问题
指导学生广泛、有序地阅读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库。学生阅读一定要留下印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教会学生建立并管理自己的信息。阅读时,要建阅读信息卡,写读书笔记。每隔一段时间整理自己的阅读信息卡,分门别类,编写目录或关键词索引,便于快捷地调用已建立的资料信息。现在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学生大多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电脑强大的信息处理、存储、管理和搜索功能,来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定期地将手写文本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文本,不断建立自己强大的信息资料库。
三.指导学生作文,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每次作文,一般要解决这么三个问题: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什么,是要解决素材、内容的问题;怎样写是要解决写作的方法、技巧问题;为什么写是要解决感悟、思考的问题。
1、写什么
学生认为作文难,首先是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整天在校园高墙之内,书本围城之中。生活、自然对于他们,是一个个漠然视之的“无生命体”,自己生活没有兴趣激情、周边世界也不去关心。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熟视无睹”,对外界“茫然不知”,生活、学习自然会是了无趣味,他们的情感和思维日趋平面化和迟钝化。如何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想说,想写,是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关注、去思考。教师应成为学生观察的“助手”和“推手”。将自己的观察带进课堂,带给学生。比起学生来,教师有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又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又加上教师更敏于观察和善于观察。教师将自己的观察搬进课堂,成为学生再次观察的对象,解决了学生“无观察”的难题。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从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出真实的生活、社会,拉近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距离。
2、怎么写
学生作文,有几个着力点:叙好事,画好人,表好情,明好理。通过作文训练,就是要让学生会讲述事情,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描画人物,做到惟妙惟肖,如临其境;抒写性情,做到合乎情理,恰到好处;说明事理,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在阅读教学中,写作技法的讲解是很重要的一环。阅读教学所选的文章,大都为名家名作,有很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因而平时可以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习同步进行,让学生学习技法,学会模仿。
3、为什么写
作文,就是言心声,通过作文,表达个体对社会生活,对自然世界的看法。作文是情感的宣泄,作文是智慧的表达。作文应给人生命的愉悦,作文应给人活着的热情。作文应是心灵的印记,作文应是成长的轨迹。所以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作文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到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得高分。
作文应成为中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指导人生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拓展习作空间,激发写作的欲望,将写作和阅读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发展黄金租赁业务需解决的问题 篇7
金融危机后, 国际金融市场一直动荡,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 希腊政府在避免债务违约方面困难重重, 日本经济受大地震影响一蹶不振。众多投资者出于对资金安全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担忧, 纷纷将资金投向具有保值功能的贵金属, 导致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不断攀升。自2010年6月开始, 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攀升。
在这种金融环境下, 为了盘活存量资产, 国内各大银行着力进行金融创新, 纷纷推出黄金租赁融资业务。笔者参与了办理湖南省第一笔黄金租赁业务, 本文结合实际体会, 谈谈黄金租赁业务的相关问题。
一、什么叫黄金租赁
黄金租赁是一项新的融资方式。黄金租赁也叫借金还金, 是指黄金市场中的一方 (出租方, 一般为银行) 向另一方 (承租方, 一般为企业) 出借手中的黄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 租赁方到期归还出租方黄金并支付利息的黄金借贷方式。
目前, 湖南省开展黄金租赁业务的运作模式是:由持有黄金或拥有黄金租赁资质的银行 (出租方) 在企业 (承租方) 的授信额度内, 把黄金实物租赁给企业, 让企业到黄金市场出售兑现获取资金,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租赁到期时企业再在黄金市场上购买同等数量的黄金实物还给银行, 并支付租赁费。可见, 在租赁期内企业拥有黄金的处置权。
二、银行推出黄金租赁业务的目的
1. 盘活黄金。
银行开展黄金租赁业务, 为银行开辟了一条新的业务渠道。黄金租赁业务集传统资本运作业务和融资业务功能于一身, 是一种全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同时由于其涵盖了租赁、远期交易及代理等多个环节, 组合业务还具备单一的资金运作业务和融资业务都无法企及的功能。
2. 开辟中间业务。
黄金租赁业务属于银行租赁中间业务, 不受贷款规模限制, 从而为银行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且由于企业拥有黄金在租赁期间的处置权, 即银行在将黄金租赁给企业后, 企业即可将所得黄金在市场上予以出售, 这相当于银行给企业提供了间接的融资服务。又由于黄金租赁的客户群主要是选择黄金生产企业和黄金使用企业, 因而这一含有融资服务的中间业务很受它们的欢迎。
3. 获得黄金租赁的溢价收益。
银行开展黄金租赁业务, 可使黄金不断增值。国内商业银行从外资银行或央行租赁黄金的成本较低, 年息一般只有2.5%~3.5%左右, 如果银行将自己的黄金资产用来出租的话, 成本更低。而银行将黄金租赁给企业则按5%的租赁费率或参照基准贷款利率收取租赁费, 所以黄金租赁业务对银行来说收益较高。
4. 创新金融业务, 提升银行竞争力。
黄金租赁业务是银行信贷业务的又一全面创新, 进一步完善了银行金融类产品结构, 开拓了中间业务创收新渠道, 实现了银企双赢, 同时也提升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
三、企业选择黄金租赁业务的原因
1. 融通资金,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央行不断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导致贷款规模紧张, 且利率不断上涨, 资金成本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 黄金租赁业务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能满足企业融资的刚性需求。
2. 符合成本收益原则, 成本较低。
从实践来看, 黄金租赁业务成本较低, 客户只需承担较低的黄金租赁费用和代理买卖费用, 加之国际市场黄金以美元计价, 企业还可坐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融资成本降低之利。
3. 手续简便, 办理业务比较容易。
黄金租赁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新产品, 在银行内部的审批流程上开辟了绿色通道, 在资源配置上也给予重点关注。资金到位速度相对于传统的信贷业务要快, 因而成为企业的优选。
四、黄金租赁的运作原则及运用实例
1. 运作原则。
通常, 企业在做黄金租赁业务时, 为避免到期归还黄金时黄金价格上涨风险, 同时又能获得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收益, 采用的运作方式基本上是将黄金租赁融资与远期套保组合进行, 即企业在境内抛售黄金的同时, 与银行以美元续做远期买入黄金交易。其原理如下:
企业租入黄金变现后, 其实际融资成本费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固定融资费率;另一部分为浮动融资费率。
实际融资成本费率=固定融资费率+浮动融资费率
固定融资费率=租赁费率+国内黄金代理交易费率
浮动融资费率=期初卖出黄金价格与到期购买黄金实际价格的价格损益率
价格损益率= (到期购买黄金实际价格-期初卖出黄金价格) ÷期初卖出黄金价格×100%
期初卖出黄金价格=期初国内黄金价格=期初国际黄金价格×期初人民币即期汇率÷31.103 5 (1金衡盎司≈31.103 5克, 下同)
到期购买黄金实际价格=买入的国际黄金远期价格×到期人民币即期汇率÷31.103 5
设定期初人民币即期汇率为H1, 到期后人民币即期汇率为H2, 期初国际黄金价格为P1, 买入的国际远期黄金价格为P2。则:
由上述公式可知, 买入的国际远期黄金价格P2、期初国际黄金价格P1、期初人民币即期汇率H1均为已知的不变量, 而企业租入黄金浮动融资费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到期人民币即期汇率H2。因此, 企业通过租赁黄金变现, 同时又买入国际远期资金双向运作, 既可避免金价上涨所带来的风险, 又能获得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收益。但是这里的前提条件是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金价相匹配。
2. 运用实例。
S企业于2010年5月27日向B银行申请办理400公斤黄金租赁业务, 合同约定租赁黄金的型号为AU99.95, 租赁费率为4.15%, 租赁价格为266元/克, 5月31日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将黄金卖出, 实际成交价均价为266元/克, 共获得10 640万元资金, 当日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5的现货最高价为266.50元/克, 最低价为265.90元/克, 收盘价为266.04元/克。当日B银行报给S企业的国际黄金现货市场的黄金价格为1 211.27美元/盎司, 同时远期 (一年) 点价为1 224.67美元/盎司, 价差为13.4美元/盎司, 为升水。上海黄金交易所收取的代理交易手续费为人民币47 880元 (按0.45‰的比例提取, 即106 400 000×0.045%) 。
2011年5月27日, 租赁到期, S企业在上海黄金交易所购买400公斤黄金给B银行退租, 总价127 490 050元, 平均价格为318.725元/克。当天国内市场AU99.95的现货最高价为319.40元/克, 最低价为318元/克, 收盘价为319.30元/克。此笔交易支付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手续费57 370.52元 (按0.45‰的比例提取, 即127 490 050×0.045%) ;支付租赁费4 403 502.47元 (106 400 000×0.0415÷365×364) 。
S企业购买黄金的当天, B银行报给S企业AU99.95黄金的国际市场现货价格为1 518.50美元/盎司, 当日最高价为1 538.35美元/盎司, 最低价为1 518.30美元/盎司, 收盘价为1 536.20美元/盎司。
B银行将S企业租赁一年期400公斤黄金 (400公斤黄金≈12 860金衡盎司) 与租赁期满在国内购买400公斤黄金退租的价差收益USD3 778 653.80美元划至S企业账户上。
2011年6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483 7, 收入人民币24 499 657.64元 (3 778 653.80×6.483 7) 。
S企业融资成本计算如下:
(1) 融资成本=4 508 753.13-3 409 607.64=1 099 145.49 (元) 。
融资利率=1 099 145.49÷106 400 000×100%=1.033%。
当时的基准贷款利率为5.31%, 则:
降低利率=5.31%-1.033%=4.277%;
节约财务费用=106 400 000×4.277%=4 550 728.00 (元) 。
(2) 融资总支出 (含交易手续费) =47 880+4 403 502.47+57 370.66=4 508 753.13 (元) 。
(3) 最终收益=24 499 657.64- (127 490 050-106 400 000) =3 409 607.64 (元) 。
五、黄金租赁存在的问题
1. 实际融资成本与理论融资成本有差异。以S企业与B银行的黄金租赁业务为例, 根据黄金租赁业务的设计原理计算的理论融资成本费率如下:
固定融资费率=租赁费率+国内黄金代理交易费率=4.15%+0.045%+0.045%=4.24%
浮动融资费率= (P2×H2-P1×H1) ÷ (P1×H1) ×100%= (1 224.67×6.4837-1 211.27×6.830 6) ÷1 211.27×6.830 6×100%=-4.03%
实际融资成本费率=固定融资费率+浮动融资费率=4.24%-4.03%=0.21%
而S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费率为1.033%, 两者相差0.823%。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公式的推导是基于国内外金价价差不变的理想状态, 而实际上在整个黄金租赁业务存续期间, 国内外金价价差是经常波动的, 公式中国内外金价价差是一个常量, 而实际上国内外金价价差是一个变量, 所以出现差异。而这个变量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
2. 会计处理尚不规范, 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尚未对黄金租赁这类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明确规定。所以, 企业对此业务的会计处理五花八门, 对将租赁黄金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出售所得到的借款本金, 有的作为“短期借款”核算, 也有的作为“交易性金融负债”或通过“其他应付款”核算。对应付的租赁费, 有的作为“财务费用”核算, 也有的作为“投资收益”或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目前主流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参考普通租赁业务将黄金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手段, 账务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另一种是参考金融工具业务将黄金租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进行投资, 账务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等准则的规定。
随着黄金市场的投资功能进一步完善, 预计会有更多的企业办理黄金租赁业务, 对该项业务的会计处理争议也会越来越多,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会计师对该类业务各执己见, 将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
3. 外盘黄金远期点价及售价的价格不透明, 信息不对称, 导致黄金租赁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 规范黄金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B银行给S企业在2010年5月31日的远期 (一年) 后点价1 224.67美元/盎司, 当天国际黄金现货市场的黄金价格为1 211.27美元/盎司, 价差为13.4美元/盎司, 为升水, 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而且这个价格没有市场参考值, 且流程是企业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将租赁黄金出售以后主动权及议价权完全掌握在银行方面。另外, 远期到期日的金价无法掌握, 2011年5月27日到期日当天B银行报给S企业国际市场黄金现货价格为1 518.50美元/盎司, 而当日最高价为1 538.35美元/盎司, 最低价为1 518.30美元/盎司, 收盘价为1 536.20美元/盎司。这个售价明显有风险, 但企业无法回避, 因为企业没有自主定价权, 且银行不能跟国内黄金交易一样提供外盘交易的明细清单。
4.美元受外管局监管, 黄金租赁业务属于非资本项下的一种融资方式, 不能直接结汇, 只能用于付汇。
5. 国内市场金价的变动会给交易带来不确定性。例如, 与银行签订合同时黄金租赁单价为266元/克, 当将租赁的黄金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出售时, 实际成交价格有可能高于租赁价格, 也有可能低于租赁价格, 具有一定的风险。
总的来看,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 黄金租赁业务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融资手段, 它能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资金, 同时可以享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 但企业在办理黄金租赁业务时也要关注到其存在的特有风险, 如外盘远期点价的价格及到期售价的确定、外汇管理局对该类业务的管理办法、国内黄金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为此笔者建议, 国家相关部门能针对黄金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给予政策解释, 避免造成会计信息披露的混乱。
参考文献
[1].邹庆宝.关于黄金租赁交易业务处理探讨.齐鲁珠坛, 2010;2
[2].陶岩峰.企业黄金租赁业务会计核算的探讨.新会计, 2010;12
[3].陈煜明.中国发展黄金租赁业务的分析.黄金, 2010;31
中国乳业问题需自己解决 篇8
8月2日, 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 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 影响包括3个中国企业在内的8家客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约谈上述3家企业, 要求尽快查明情况、分析原因, 迅速采取措施, 立即停止销售并召回问题原料加工的全部食品, 但一家企业表示说产品已基本销售完了。
自三鹿事件以来, 乳业的质量安全问题就一直没有消停过。万般无奈之下, 消费者将目光投向洋奶粉, 甚至有人因从香港多带了洋奶粉而被拘捕。电视上大牌明星不断地为洋奶粉做广告, 更让人对洋奶粉依赖有加。但现在, 年轻的父母们又不知所措了。
眼下的状况, 让人想起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和皇帝”。
中国人口众多, 乳品消费量巨大。靠洋奶粉根本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况且, 事实证明洋奶粉也靠不住。中国乳业的问题, 还是要靠自己来解决。
一是要坚持高标准。不能迁就企业的落后, 否则标准就落后, 怎么能让消费者不心仪国外产品?
二是监控要到位。要建立涵盖全产业链的质量监控体系, 没有监控, 不合格的原料就会混入其中, 出了事故也难分责任。
三是处罚要严厉。乳品出问题, 除了一个三鹿破产, 其他企业基本没有伤筋动骨, 最终都能过关, 这就给企业放松管理创造了环境。若总是下不为例, 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但消费者的权益却永远受损。
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篇9
1 搞好高考复习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 全凭车头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 学习困难, 自我控制能力差, 经常犯错误是难免的。“师以生为荣”的现实不断困扰着教师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承认生命个体的差异。再差的学生也会在出错中产生内疚并寻求改变。人格平等、富于爱心的交流对话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解决了自身的问题, 以不断提高“问题学生”的自信为突破口, 在教学中遵循制度, 掌握好尺度, 给与学生更多的爱心, 信心, 耐心。
2 注重教学方法与备考策略, 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在地理高考备考复习中, 良好的教学方法与备考策略十分重要, 既可减轻师生负担, 又可以提高复习备考的效果。
2.1 适度教学。
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 自信心不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 这就需要适度教学。所谓“度”, 就是指课堂教学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教学运行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例如针对某一知识点,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双基”要求和“能力”要求可安排如表1:
设计教学活动要做到人人可参加, 知识的难度正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接受能力上, 这样才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他们保持继续学习的劲头。对于考试难度也要保持适度。高分不要太多, 但及格面要大, 最好掌握在90%以上的通过率, 还有10%的学生通过努力也有望及格。每次考试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据观察, 成功后的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学习更加努力, 学习成绩更好, 出现良性循环。
2.2 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在学法指导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论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高考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 考察学生地理能力。在图表方面,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如区域图的判读与相关问题的分析) , 其次要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 例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联系框图等。
2.3 扎实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
区域在高考中起着建构地理背景, 创设情境的作用。在复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有两点是有关区域的:一是掌握我们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地理特征。二是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国策、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1) 了解区域首先在于掌握区域位置, 包括区域的相对位置与绝对位置。在相对定位中, 构成地理事物地理位置的界线往往是山脉、河流、政界、海岸, 然后明确区域内各地理事物的分布。绝对定位指各地理事物的大致经纬位置, 做到脑中有图, 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 脑中的地图既可以是七大州四大洋分布图, 也可以是地理分区和国家的分布图, 当然也可以是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矿产等的分布图, 平时多做地图笔记, 是不难掌握的。
(2) 区域地理事物的联系与差异, 即是区域综合问题, 需要利用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因此对于区域综合评价和区域的国土开发整治的复习也往往放在系统地理复习之后。对区域的复习其实也是对系统地理主干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基本方法是利用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4 习题资料要精选、重讲评
(1) 精选习题, 精讲巧练。习题一定要精选, 尤其不要使用那些偏、难、怪、死的练习或试题。讲与练的主次安排要视复习过程和学习内容来定, 一般在第一轮复习中, 以章节为单元, 讲练结合, 以讲带练, 既面面俱到, 又突出重点;第二轮复习, 以专题或模块为单元, 讲练结合, 以练带讲, 以练为主, 着重训练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对习题特别是学生易错题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讲评。讲评时, 要把练习或考题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评讲出来, 要从高处把握, 从低处入手, 深入浅出地讲清讲透, 力争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和应用;讲评时, 要高瞻远瞩, 旁征博引, 讲审题、讲思路、讲答卷规范, 把规律性和条理性的东西交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答题方法、技巧和规律,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特别要强调主客题的表达必须做到:要点化、层次化、术语化。
3 研读《考试说明》, 把握高考趋势
《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的依据, 研读它既可查漏补缺, 免走弯路, 省时高效, 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 由于每单一学科考试内容所占比例减少, 故对各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 而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高考无论怎样改革, 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 脱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脱离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虽然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景, 构成新的设问角度, 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 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 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
课堂教学以基础和主干为主, 扎扎实实搞好第一轮复习, 要有意识地淡化繁、难、偏、旧、死的知识。因为多数地理考生的学习基础 (包括地理基础) 较差, 学习的畏难情绪较大,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会有意放慢速度, 降低重心、巧设梯度、循序渐进, 讲解时要化繁为简 (如引导学生用图示法) , 化难为易 (如分散难点) ,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重在知识归纳和方法指导。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判断, 可以归纳概括成两句话:离直射点越近 (即纬度差越小) 的地方,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反之, 减小。
除此之外, 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密切配合, 特别是与班主任老师来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文科·2009年出版) [S].教育部考试中心.
[2]高考文科试题分析[S].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李光峰.普通中学如何提高地理会考合格率[J].素质教育论坛, 2007.9.
[4]李建芹, 马丽娟.现代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6.
应用需解决的问题 篇10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此, “家庭农场”成为当前“三农”热词之一, 农业部2012年确定了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 全国现已有家庭农场6670个。
什么是家庭农场?世界各国对家庭农场的定义有一些差别, 在美国农业部的网站上, 将家庭农场 (family farm) 定义为“没有雇佣经理、不含非家庭成员的法人或合作组织的农场”[1]。综合国内学者的定义, 本文的家庭农场指“拥有较大经营规模, 能保证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 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家庭农场需要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4个显著特征。家庭农场区别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根本特征, 就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 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 而非满足自身需求。注册家庭农场后, 家庭农场主是所有者、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统一体。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区别在于家庭农场可以成为合作社的成员, 合作社是农业家庭经营者 (可以是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 也可以是兼业农户) 的联合体。
“家庭农场”作为一个外来概念, 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笔者分析认为, 我国的家庭农场需要在借鉴欧美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精心谋划、积极探索, 培养一大批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才能少走弯路,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正常地发展壮大。
1 欧美家庭农场的成功模式
1.1 加拿大
加拿大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农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以精良的谷类、油籽、蔬菜、精肉和乳制品著称于世界。在加拿大, 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 并且属于典型的家庭农场。
目前, 加拿大的种植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平均达到300 hm2左右, 其中, 100 hm2以下的小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5%, 500 hm2以上的大型农场占农场总数的10%。在养殖业中, 奶牛养殖平均规模为200~300头, 肉牛养殖规模在6000头左右, 生猪养殖规模在3000头左右。
在分工上, 加拿大家庭农场主要分为饲畜业农场、谷物农场、农牧业混合农场和特种作物农场4类。
加拿大家庭农场的现代化水平很高, 全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约配备了2台拖拉机。目前已有一些农场实现了智能化, 例如用机器人挤奶。
1.2 美国
美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 又是一个农业强国。美国是世界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最大的国家, 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贸易量的1/3, 其中玉米和大豆出口量占50%以上。
美国以家庭农场作为土地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 政府采用信贷支持、政策引导、利息调节、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诱导家庭农场规模的适度扩大。
2010年, 美国的农场约有220万个, 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169 hm2。美国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 公司型的农场越来越少, 2007年, 属于公司性质的农场有9.6万个, 合作农场有17.4万个, 而家庭农场有190万个。由于美国农场多为家庭式农场, 因此小型农场所占比例较高, 3.64 hm2以下的农场有23万多个, 3.65~19.83 hm2的农场有62万多个, 19.84~72.44hm2的农场有66万多个, 72.45~201.94 hm2的农场有36万多个, 201.95~404.28 hm2的农场有15万个, 404.29 hm2以上的农场有17万多个[2]。
美国农业问题专家的研究表明, 土地面积在64.75~97.12 hm2的农场最适合夫妇家庭经营。
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 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二种农产品。北部平原是小麦带, 中部平原是玉米带, 南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区主要饲养牛羊, 大湖地区主要生产乳品, 太平洋沿岸地区生产水果和蔬菜。在这种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 建立和发展了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包括耕地、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灌溉和收获这几个环节, 而美国的农业生产通过机械化操作即解决了耕地这一环节。其拥有发达的科技, 运用遗传学工程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 新型种子具有抗草性和抵御虫害的能力, 目前美国的粮食生产有1/3采用了这种新型种子。
1.3 法国
在法国, 中型、小型家庭农场占很大比例, 专业化程度很高, 按照经营种类可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专业农场大部分经营一种产品, 突出各自产品特点。同时, 过去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全部工作, 如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贮藏、营销等, 现都由农场以外的企业来承担, 使农场由原来的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化生产。
法国约有50万个家庭农场, 每个农场平均使用仅劳动力1.5人。
为了解决农作物销售问题, 一些农场主选择加入专门从事谷物生产和销售的农业合作社。根据与合作社签订的合同, 农作物收获由合作社统一价格集中收购, 如果当年的市场价格上涨, 合作社需要付给农场主差价;如果市场价格下跌, 损失则由合作社承担。
2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需解决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交易机制
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待于完成农村承包户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 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产权不到位问题限制了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的不稳定性导致业主难以签订长期租用的有效合同, 不敢投入大量改良资金。
2.2 人均耕地资源太少, 流转出去有顾虑
在土地规模上, 中国不可能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 因为中国人均耕地资源太少。中国发展家庭农场首先需要解决适当扩大土地规模的问题。据我国部分地区的试点探索, 5.33~10.00 hm2是比较适合的经营规模。而当前, 承包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 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在进城就业、户籍、社保、住房等都还没解决前, 他们不会把土地贸然长久流转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 强制农民流转土地搞家庭农场不现实。无疑需要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 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发展家庭农场。
2.3 土地费用有待消解
在我国, 大部分近郊熟土地每667 m2的年租金400~500 kg稻谷, 按2.6~3.0元/kg计算, 折合1040~1500元, 普通地每667 m2年租金200~300kg稻谷, 折合520~900元。这意味着如果通过租用土地来从事粮食作物或蔬菜、果树等生产, 按一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8 hm2, 每年仅租金一项支出费用将高达6.24万~18.00万元, 折中计为12.12万元。最简单的算法, 用于种植普通水稻, 8 hm2的总产量约7.20万kg, 收入18.72万~21.60万元, 折中计为20.16万元。仅土地租金一项成本就占了总收入的60%, 明显太昂贵。可见, 只有通过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 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的难题, 才可能逐步消解土地费用。
2.4 农业比较收入太低
我国农产品价格虽逐年有所上涨, 但是涨幅低于大多数其他消费品, 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 劳动力整体价格高, 最终导致农业收入降低, 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
2.5 缺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2.5.1 融资难
由于家庭农场规模较大, 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资料购置、经营管理等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融资难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如近郊家庭农场种植大棚蔬菜, 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 仅大棚设施的费用就高得吓人, 如果没有合理的融资体系支撑, 这类项目难以确保顺利实施和产出效益。
2.5.2 缺乏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
栽培管理等环节, 如耕种、病虫害防治、收获等, 缺乏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优质、高效、节约的服务。
2.5.3 农产品销售无保障
农业生产者辛苦一季甚至一年或者多年, 其经济利益最终必须依靠销售产品来得以实现。如遇农产品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销售不畅, 售价低, 对于家庭农场经营者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 必须通过多渠道建立一定的销售保障, 才能确保家庭农场的良性发展。
3 我国家庭农场的未来展望
3.1 城镇化比率高的地区可率先推行家庭农场
由于我们土地资源少, 租金高, 近期全面推进家庭农场还不现实。而在城镇化比率高的地区, 务农人员很少, 农地闲置率相应较高, 土地租金相对较低, 适合建立家庭农场, 并取得持续发展。
3.2 家庭农场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不定期集中投入、收益不确定性矛盾的最佳途径
家庭农场既能避免农闲时段劳动力的浪费, 又能解决农忙时段劳动力的集中, 同时最终收益部分地受到劳动质量的影响, 生产成果由家庭成员共享, 利益风险由家庭成员分担。
3.3 家庭农场能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困境
未来由谁来种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农场作为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场所, 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新老传承和交替, 从而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困境, 保障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家庭农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 依靠农业为主的专业生产经营也能增收致富, 让农业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让从事农业的农民获得“可观的收入”, 过上美好而稳定的生活。收入提上去了, 自然就会逐渐吸引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人继续留在农村务农, 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新老交替, 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
3.4 政府支持扶助力度在加大
部分地区在探索信贷、税收向家庭农场倾斜, 解决农业资金问题。如:浙江慈溪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 吉林延边一方面为专业农场提供贷款贴息, 另一方面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如专业农场销售的自产自销品免征增值税, 专业农场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免征增值税、减免企业所得税等。部分地区则为家庭农场的新技术、新机械应用提供补贴和奖励。2011年武汉市出台了《家庭农场申请财政补贴项目指南》, 截至2012年底, 平均每户家庭农场获补贴近4万元。
3.5 中国式家庭农场——多业并举
依照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 家庭农场取得成功的范例中, 既有从事单一农业类别的, 如种粮大户、种菜大户、种果大户、养鱼大户;也有多业并举的, 如在以上种类的基础上, 兼业养猪、养牛, 既种果也种菜。实践表明, 多业并举适合中国国情, 也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
摘要:“家庭农场”是一个外来概念, 在我国指“拥有较大经营规模, 能保证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 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以来, 我国各地掀起了推行家庭农场试点的新一轮热潮。简介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成功模式。浅析我国推行家庭农场存在“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交易机制;人均耕地资源太少, 流转出去有顾虑;土地费用有待消解;农业比较收入太低;缺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等问题。提出“ (1) 城镇化比率高的地区可率先推行家庭农场; (2) 家庭农场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不定期集中投入、收益不确定性矛盾的最佳途径; (3) 家庭农场能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困境; (4) 政府支持扶助力度在加大; (5) 中国式家庭农场——多业并举”等未来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家庭农场,经营管理,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1]袁赛男.家庭农场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最佳路径选择——基于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的比较[J].桂海论丛, 2013, 29 (4) :87-91.
解决就业问题需寄望第二产业 篇11
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比腐败现象更为严重的社会资产流失。腐败只是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是一种既有财产的产权转移过程。而存在过多失业人口却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无意义消耗,直接延滞着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诸多理论中,有一种影响比较大的观点认为:加速扩张第三产业的规模是容纳大量劳动者的有效途径。单从就业人员的比例看,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约为 50%、20%、30%,而发达国家约为5%、25%、70%。比较两组数据似乎可以得出中国第三产业规模还可以有较大增长空间的结论。但是,如果理解子第三产业之所以存在的实质意义,就会清楚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
所谓第三产业是在一、二产业能够有效、充足地提供物质资源的条件下,为着国民生活更加方便、安全、舒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化的产业模式,它实际上是附着在其他产业基础上的利润瓜分方案。其他产业发展不足时,其发展速度必然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人为地改变产业结构不会获得好的效益,还有拔苗助长之嫌。什么时候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达到了 GDP的3-4倍时,第三产业自然就会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在第三产业无法解决就业问题,而第一产业又存在大量潜性失业者的状态下,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惟一出路是依靠第二产业规模的超强度扩张来容纳劳动者。因为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就等同于建立工厂的速度。建设一批工厂的速度有多快,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就有多快。第二产业这种可以脱离自然条件制约的发展速度,实际上就是各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加速原理。
从这个角度来定义经济起飞的概念就是——当第一产业发展到能够为社会提供相对于需求而言过剩的产品之后,劳动向第二产业自然集中促成的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对这个规律妥加运用就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理论支持,同时也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支持。
现代工业的生产效率很高,工业永续发展的限制条件不再是资源、技术、组织等生产侧的问题,而往往是分配、就业、消费等社会需求侧的问题。只要需求侧的问题解决了,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是高速进行的。
但是,比较国内外就业人员比例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已经与发达国家相近了。这个数据给出的提示是:对中国现有经济规模而言,第二产业的规模已经接近了饱和状态。国内市场大部分工业品销售过冷、价格战不断的现实就是对这个观点的有效支持。
由此可以引申的结论是:第二产业规模的扩张已经受到了消费需求的硬性制约,即低收人人群消费能力增长受到分配体制的制约、开发新的消费需求受到技术创新能力的制约、消费晶的更新换代受寿命周期的制约、新增人口消费受到绝对数量的制约,而这些方面制约条件的存在,使得消费需求表现为一个渐增的过程。
这预示国内需求对制造业规模扩张的支持能力已经十分有限。对就业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无法解决规模扩大的问题。在现有经济总量条件下即使达到或超过国外第二产业25%—30%就业比例,所容纳的就业人口数量也是有限的。二是第二产业若随国民经济按部就班地增长,到2020年翻两番时虽然可以容纳近4倍于目前从业人员的数量,但这个就业远景无法面对惊涛般涌来的即期就业需求。
那么,支持中国第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产品需求在哪里呢?着力点只能是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要想能够在世界上不被国际大资本掠夺而生存下去,必须平衡国外资本投资中国市场所获得的自由支配利润。只有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自由支配利润等于或大于国外资本在中国获得的利润,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市场、资源、劳动付出才是值得的,才能积累起国家的富强。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只有获得了与人口数量占世界消费比例相对称的制造业份额,才是国家真正富强的标志。中国工业品只占世界 7%左右的份额,这预示着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比如达到日美15%—20%的水平,则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有在目前水平上增加一倍的可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不曾离开过一种模式——外向型经济,无论亚洲四小龙还是欧美日都是这样。
从国际市场的需求看,实际上一个机会就在我们的面前,由于欧美日国家财富的积累效应,人工价值高企,产业结构渐趋高级化,偏重于金融、服务、成套设备、高技术产品,而这些产品的需求不是日常生活的直接消费需求。观察世界人口的构成可以知道,大约还有超过60%的人口落后于中国的发展,这些人口的需求往往直接是日常消费需求,这就为世界性的直接消费产品供应者提供了机会,这显然构成了第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从进入国际市场的方法看,中国的电子 (彩色电视机、DVD、手机等)和机械行业(摩托车、冰箱等)是成功的例子。它们共有的发展历程是:先建立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接着通过企业竞争,兼并和淘汰管理文化低劣的企业,形成几个有实力的企业,然后以性价比优势在国内市场上扫荡国外品牌,最后走出国门向世界市场发展。
苜蓿草产业发展中需解决的问题 篇12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使牛奶质量安全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把抓好食品质量安全提上了议事日程, 列入工作考核范畴;广大从业者把优质安全饲草料的生产作为主抓手, 从源头上保证了奶业的平稳发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在解决奶产品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上, 被誉为“牧草之王”的苜蓿和尊称为牛奶生产“第一车间”的苜蓿草产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苜蓿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和价格的不断上涨, 有力地拉动了国外苜蓿产品的进口和国内苜蓿的种植。有资料显示, 我国进口的美国苜蓿数量从2008年的4 000 t增加到2014年前半年的40.56×104 t, 比2013年增长26.94%。我国国内苜蓿种植面积高达333.33×104 hm2, 特别是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振兴奶业, 发展苜蓿行动计划”以来, 我国苜蓿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长期以来人为割裂草、畜的观念逐渐被打破。但是, 由于各地在发展苜蓿草产业时缺乏科学规划, 苜蓿种植、耕作、收获、加工所需的设备、品种不合适, 工艺不配套, 出现投入资金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以种植苜蓿为名而争投资和圈地的现象。为此,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从而确保苜蓿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我国苜蓿草产业的开发历程
1.1 苜蓿草产业的发展经历
我国苜蓿草产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展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草地建设高潮, 苜蓿种植面积大幅提升, 2003年全国生产各类苜蓿草产品达30×104 t, 而市场需求仅为10×104~20×104t, 处于供大于求时期。
2004年后, 我国实行农区退耕还林补贴, 取消农业税, 增加粮食补贴后, 苜蓿相对种植效益大幅下降, 加上生产设施不配套, 生产手段落后, 苜蓿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产量一度下滑。
2008年后, 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 奶源质量备受关注, 苜蓿需求大幅增长, 国内供给无法满足, 导致苜蓿干草进口量急剧增加, 2009年从美国进口量达7.66×104 t, 到2014年上半年超过40×104 t。
1.2 因地制宜发展苜蓿草产业
就苜蓿草产业而言, 为了“草业现代化”而盲目追求规模 (特别是泛美模式) 不一定是件好事, 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 苜蓿排在主要的“农作物”之列。在美国, 苜蓿就是三大农作物之一, 而我国尚处于草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加之苜蓿的种植条件或立地条件国内外相差甚远, 如果苜蓿种植技术、装备、市场等与发展苜蓿产业不能相互配套, 就会出现投入和资源的浪费。因此, 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种植技术和装备, 根据国情、省情、县情, 因地制宜发展苜蓿产业, 才是最佳途径。
1.3 发展苜蓿草产业需要处理好相关工艺技术问题
苜蓿草产业需要全产业链各个节点的协调。苜蓿从选地、整地、种地、收割、翻晒、捡拾、打捆、二次压缩、运输、深加工等都需要协调作战, 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相互配套, 否则会造成惊人的浪费。也就是说, 从选地开始就要处理好工艺技术问题。
2 苜蓿的标准化经营
与传统农业相比, 种植苜蓿需要适度的规模, 没有一定规模, 产业将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规模不仅包括一定的苜蓿种植面积, 而且要有成熟的技术来支撑, 相应的设备设施来配套, 以及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稳定的产品质量、市场管理和销售体系。
苜蓿种植收获的目的物是茎秆和叶片, 这被称之为“营养体农业”, 其收获具有极强的时效限制, 与以收获籽实为目的的“籽实体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营养体农业”需要在整个作物生长期内贯穿作业, 因此需要更精细的田间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 田间苜蓿的“收、晾、打、拾、运、储”要比单纯的种植需要更精细的计划, 而且受自然天气的限制更大。苜蓿生产过程中要在产量和质量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一味地追求质量或一味地追求产量只能适得其反, 这充分说明了农业技术在苜蓿种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规模化苜蓿生产中, 整个生产环节都必须依靠现代农业装备来实现。一般来讲, 装备越落后, 设备利用率越低, 人力成本就会越高;先进装备的生产效率高, 单位生产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没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先进的生产设备, 就无法体现现代草业的特色, 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稳定的销售市场, 产业化的效果也就无法实现。靠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无法实现规模化、高效和优质的苜蓿生产。
3 紫花苜蓿的规范化生产
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紫花苜蓿草产品, 必须走规范化生产道路, 需做好以下工作。
3.1 选好品种
紫花苜蓿栽培历史悠久, 品种繁多, 分布区域广阔, 全世界有90多种, 我国分布有13种、6个变种、50多个品种, 随着苜蓿专业化研究的不断发展, 形成了多种分类方式。按照美国苜蓿品种的分类, 苜蓿品种分为二大类和九级。一类是直立型的以割草为目的的苜蓿品种, 另一类是以放牧为目的的苜蓿品种。归纳起来, 可用“二纵九横”来表述。“二纵”指的是放牧型和刈割型, “九横”指的是秋眠级1~9级。一般来说, 紫花苜蓿秋眠级别越高, 其产量就越高, 但抗寒性越低。另外, 秋眠级与苜蓿的刈割次数呈现出了及其规律性的相关性, 这就是秋眠级为1级的全年只能收割一二次, 秋眠级为10级的就能收割10~11次,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秋眠级苜蓿的质量差别。而同级秋眠级的品种之间, 其产量的差别并不显著。因此, 了解了苜蓿品种知识后, 在具体的品种选择时, 就可以根据种植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用途, 以及具备的生产管理水平来确定使用什么品种了。比如, 在轻度盐碱地种植耐盐性强的苜蓿品种, 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需要指出的是, 国内专家强调“三分品种、七分管理”, 品种之外的种植管理和农艺措施对苜蓿的产量和质量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常说优质牧草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绿色黄金”, 是奶业生产的“第一车间”, 但是种植苜蓿毕竟不是“种植黄金”, 不可能在忽略了“水、肥、气、热”这4个种植要素的情况下, 还能取得高产高效。“撒一把种子就能发财”无疑是梦想!例如, 山西省平鲁区的众多苜蓿种植户中, 当地的一个农民合作社种植的“皇后”紫花苜蓿在畜牧局和草原站的技术支持下, 第一茬干草单产突破了500 kg/0.067 hm2。与其他种植企业相比, 产量增幅超过40%, 显示出农业技术的作用。
3.2 做好草地建植与田间管理
种植苜蓿的土地最好是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p H值6.5-8.0。苜蓿草地建植的株行距、播种量应根据苜蓿不同品种、不同用途来确定。苜蓿的一般播量为0.5~1.0kg/0.067hm2, 春、夏、秋均可播种。在水分条件合适、气温5℃~30℃时均可发芽, 最适温度为25℃。苜蓿苗期生长缓慢, 易受杂草侵害, 应做好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3.3 巧施肥料
俗话说, “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苜蓿作为种植植物, 其管理、施肥应像农作物一样讲究, 应根据其特性, 在不同生产时期施用不同的肥料, 并在种植中要避免以下误区: (1) 苜蓿可以与粮食作物一样施肥; (2) 苜蓿属养地作物, 能固定空气中的氮, 不用施肥; (3) 如果要施肥, 随意施点就够了。苜蓿的高品质和高产量是建立在良好的管理和合理的投入上的, 应根据其生长和土地持续利用的需要, 提高养分的投入和利用。就氮、磷、钾三大元素而言, 不同苜蓿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有各自的规律。一般情况下, 苜蓿在苗期和生长早期对氮的需求量高, 而其机体尚无固氮能力, 或固氮能力很弱, 故需施氮肥;充足的磷肥是苜蓿建立强大根系的必要条件, 特别是在贫瘠的土地和低温条件下, 追施磷肥效果明显;苜蓿对钾的需求量高于其他任何一种元素。苜蓿的高产量建立在高钾的基础上, 苜蓿对钾的吸收常会发生“奢侈吸收”现象, 同时钾可以提高苜蓿的抗性, 可增加根瘤数, 加快碳的交换速率, 促进苜蓿生长。缺钾时, 苜蓿生长缓慢, 易受杂草侵害。另外, 施肥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肥时间, 既要掌握土地的肥力水平, 又要在苜蓿生长发育和生长盛期追肥。一般牧草在分支、抽茎、孕蕾及刈割后对养分需求量最大, 应巧施肥料。
3.4 按需灌水
水分对苜蓿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水分不仅是构成苜蓿有机体的主要成分, 而且参与新陈代谢和体内各种循环, 在苜蓿栽培管理中, 水分管理尤为重要。
苜蓿不同生长期的适宜需水量为:从子叶出土到茎秆形成, 要求土地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从茎秆形成到初花期的土地含水量应为70%~80%;从开花期到种子成熟的土地含水量应为50%左右;越冬期间的土地含水量应为40%。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苜蓿不同生产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 合理供给水, 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3.5 适时收获
苜蓿刈割是苜蓿草产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按照苜蓿植株的生育期进行刈割, 可获得非常稳定的牧草产量和质量, 其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
3.5.1 刈割时间
苜蓿的最佳刈割时间是现蕾期 (10%的枝条开始出现花蕾) 到初花期, 从营养及生产来考虑, 这一时期刈割既能获得高质量的草产品, 又有利于后茬牧草的生长和产量, 最后一次刈割应在初霜期前30 d左右进行。
3.5.2 刈割次数
刈割次数也叫刈割频度, 紫花苜蓿不论是耐牧型还是刈割型品种, 都有一个刈割次数的极限值, 超过了这个值, 其产量、持久性和抗性都会下降, 从而影响牧草的经济产量和经营效益。这个刈割次数极限值叫16刀定律, 即当苜蓿一个生长周期内刈割次数积累到16 (最多20次) 次时, 就要考虑重新翻种, 最好不要连茬。因此, 确立苜蓿收获时一定要慎重, 不要随意刈割。一般讲, 秋眠级高的品种一年可多割几茬, 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收获多, 而低秋眠级品种一年要少割一二茬, 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差两茬。也可以解释为高秋眠级的品种比低秋眠级的品种的持久性差, 利用年限短。
3.5.3 留茬高度
苜蓿刈割时, 留茬的高度也是有讲究的, 这对于收获苜蓿的产量、质量, 以及再生性能与留茬产量具有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苜蓿刈割后的再生部位从根茎芽发生, 刈割是从腋芽发生, 如果刈割后留茬过低 (2.5 cm以下或更低) , 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本次刈割的产量, 但会降低下一个生长周期的再生性, 甚至引起草产量的持久性下降。一般情况下, 留茬高度应保持在8~10 cm, 秋季最后一茬留茬高度应在10 cm以上, 以利其越冬。
在苜蓿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的今天, 苜蓿刈割最好配备同时将茎秆压扁挤裂的大型高压扁机械, 以便加速茎秆与叶花同步干燥, 缩短干燥时间, 减少营养损失, 提高干草质量。
刈割应密切注意天气状况, 尽可能缩短收割时间, 保证适时收获两季。应调整刈割期, 保证刈割的草有36~48 h的风干时间, 这样可保证干草质量和色泽。
3.6 合理加工与安全贮存
苜蓿草产品的加工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畜禽养殖对草产品的需求, 以及安全贮存、增加密度、缩小空间和远距离运输, 这些要素对草产品一致的要求就是其水分安全。苜蓿安全含水量是14%以下, 苜蓿刈割后就开始散发水分, 要用于半干青贮时, 含水量达到40%~50%;要制作干草时, 含水量须达到15%~25%;有良好阴干条件时, 可在含水量35%~40%时加工。目前, 常用的苜蓿加工方式主要有加工干草捆、制作青贮料, 还有一部分用于草粉和草颗粒加工。
加工草梱应有专门的机械设备, 应在苜蓿含水量17%~22%时进行打捆, 打出的草梱密度约为200 kg/m3左右, 这样的草梱不需要田间干燥, 可直接装袋运走, 在贮存期间会逐渐达到安全含水量。
草粉、草块、草颗粒是针对特定生产需求而制作的产品, 虽然有相对高的附加值, 但需求量远比草捆少, 且需要专门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应因事而为。
苜蓿干草捆的贮存应有专门的贮草棚, 要求草棚通风透气, 干燥防火。干草捆堆垛前应进行二次加压, 以增加其密实度, 减小其体积。草捆堆放底层应铺设隔潮物质, 避免草捆与地面接触, 并且堆放不要过紧, 以利于通风透气。
紫花苜蓿属难以青贮的原料, 容易发生乳酸发酵, 使青贮料腐败变臭, 原因是苜蓿中含可溶性糖少、蛋白质含量高, 要获得青贮成功, 一般需添加淀粉或含糖多的物质。也可采用凋萎、混合等方法进行青贮。根据牧草含水量, 可分为鲜草青贮 (含水量70%以上) 、凋萎青贮 (含水量60%~70%) 、半干青贮 (含水量40%~50%) 。好的高质量青贮有以下特征:乳酸含量5%~10%, 没有霉菌和令人讨厌的味道 (如氨味、酸味、霉味、烟味、焦糖味) , 没有变成黑色或棕色, 结构正常、无黏性。
4 结语
【应用需解决的问题】推荐阅读:
数字编辑及复合出版所需解决的若干问题06-07
应用解决方案06-15
解决方案及应用10-18
解决数学应用题策略08-02
画线段图解决应用题07-22
交换技术应用连载:广播风暴疑问解决06-28
长途大巴车载WIFI应用解决方案12-11
SQL Server 2008之数据库大型应用解决方案总结05-22
乡镇解决某村人畜饮水困难需资金补助的申请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