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劳动

2024-08-17

信息劳动(精选12篇)

信息劳动 篇1

一、信息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 信息产业的内涵

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把信息活动作为一个产业从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已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它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应用, 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的产业群体, 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包括: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舞台上, 信息产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新增点。

(二) 信息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路径

我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突出, 是与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趋势相呼应的。1.信息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就业形势的变化, 同时直接增加这个行业的就业机会。2.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产生一些以信息为基础的行业, 比如信息服务中心, 信息收集和管理等, 从而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技术。3.信息产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 使一些原本可能淘汰的行业产生一定的创新, 从而使某些行业又需要增加新的技术性人才和管理性人才, 但通过改造的行业有时也会减少对人员的需求, 因此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方面, 从总体看,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人员的需求还是增加的。

(三) 信息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信息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经济时代的任何产业形态, 信息产业对劳动就业的推动取决于它的生产资料的特殊性。从而使它对劳动就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它的扩散性上, 同时它的效果不是即时转变为实际效益, 而是在长期潜藏中发挥它的作用。

二、信息产业发展对安徽劳动就业的具体分析

(一) 安徽省信息产业中主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从下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安徽省信息产业中的广播电视业已经基本进入饱和状态;通信业刚处于起步阶段, 2004年之前全省几乎处于零发展状态, 其中通信业中的高科技行业这几年发展迅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也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从2005年之后, 安徽省这些行业总收入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从安徽省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看, 主要有以下特点:1.全省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产业集聚度得到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3.“数字安徽”建设全面展开, 全省各区域、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4.无线电事业健康发展, 无线电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 信息产业对安徽就业人员分布的影响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遇到的困难, 1.信息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及网络知识不足, 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人才缺乏, 信息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2.信息服务运行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 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农业信息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组织建设不完善, 信息采集、处理手段比较落后, 信息服务工作水平仍处于低端。需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和内涵, 提高信息的质量。但从当前形势来看, 乡镇一级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必将影响到信息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影响农村信息服务的因素还有农民素质不高、农业信息产业化程度不高, 许多农户对信息服务了解还不够等。

安徽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从就业人员中看多数是文化水平不高, 年龄偏小或偏大, 大多从事第一、第二产业。

资源源自:安徽省统计年鉴

资料源自:安徽省统计年鉴

首先, 从表中看出在近5年以来安徽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5万多人, 第二产业减少了20万多人, 第三产业15万人左右, 总体来看就业人数减少了40万多人。明显表明安徽近5年失业人数增加, 我们再横向比较一下不难发现第三产业的总体从业人数最多, 反映了信息产业的行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安徽劳动就业发展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1. 发展的因素。

尽管安徽省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 安徽省市场的需求结构不断深化, 需求倾向高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就是“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新特征。信息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上的宠儿, 这种带有某种“后工业化”特征的现象使一些国有和集体的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有的破产倒闭, 有的停业, 造成大批职工失业或下岗。同时, “后工业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过去那种依靠工业扩张实现高增长和高就业的时期已经结束, 仅依靠降低工资来增加就业已难上加难;同时, 这一现象还意味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将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局面。

2. 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 安徽省许多产业的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传统产业开始萎缩, 雇佣的职工人数也出现了大量减少的状况。此外, 当前就业增长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容量不足。

3. 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的因素。

安徽省大量的农村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农业过剩劳动力, 主要是安徽省城市化过程长期滞后, 城镇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而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更加大了城市就业压力, 带来新的就业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安徽省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误, 存在理论上的误区, 实践上就不可能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这一问题依然很严重, 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并应能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促进城市化的具体目标和政策。

4.“所有制偏好”与“超预期偏好”现象。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形势下, 安徽省又出现了这样的就业现象:拥有大量下岗职工的企业却雇佣大量的临时工, 而临时工主要来自农村或中小城镇, 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城市中外来务工者远比下岗工人多的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所有制偏好”或“超预期偏好”, 为等待有保障和高工资的工作而宁愿放弃已经出现的低工资工作机会, 使许多下岗人员长时期处于失业状态。

四、加快安徽信息产业发展, 促进安徽就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等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 利用信息经济的影响开辟新的就业岗位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而且能够从多方面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信息化对劳动就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的扩散效应上。信息产业等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的发展, 扩散面广, 扩散效应强, 不仅能为其自身带来巨大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能推动安徽省的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 大力推进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 促进其扩大规模和提高发展水平, 就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就业之间形成良性的必然选择。由于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小范围发展信息产业对劳动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因为单个信息企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要比相同资金规模的传统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少的多, 因而必须大规模全方位地发展信息产业, 才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就业问题。

(二)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信息产业

从邻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增加就业的效果来看, 扶持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是最为有效的政策。中小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 同等数量的投资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虽然中小企业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要小一些, 但由于它们容纳了更多的就业, 长期来看, 有利于安徽省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信息产业的发展, 对于增加就业岗位, 改善产业结构,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将成为今后扩大劳动就业的新的主要途径。我国信息产业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还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抓住就业结构调整这个环节, 是可以缓解当前就业矛盾的。

(三) 采取多种灵活就业的形式促进就业

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就业方式和层次的变化, 信息经济的快速化、数字化和高科技化为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由于它适应了企业科学经营、人们更新知识、职业流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需求, 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一些岗位, 如信息咨询、项目中介、软件系统设计等经常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仅非全日制就业和临时就业就占到就业总量的30%多, 再加上自营就业、独立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等其它就业形式, 灵活就业总量可达就业总量的50%左右。安徽省应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首先, 应引导劳动者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提高人们对灵活就业方式的认识, 为发展灵活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 制定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政策, 在劳动关系、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制度, 促进和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使其消除后顾之忧。最后, 政府应为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 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岗位, 增加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对积极协助政府扩大就业、灵活用工的单位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五) 重视教育培训,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力度

信息化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安徽省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加速, 原有的劳动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的劣势显现出来, 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大力开发安徽省的劳动力资源, 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就安徽省目前来看, 首先要保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要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增加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对广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专门基金, 用于对失业者的培训。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正常机制, 把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与全社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结合起来。其次, 根据信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在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加快培养一批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熟悉现代市场运作、通晓世界市场风云的职业企业家群体。最后, 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 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提高劳动者从受教育到参加工作的就业能力, 提高劳动者从旧职业到新职业的转换和适应能力。

摘要:信息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发展我省信息产业是安徽省今后发展经济一条高效的路径。本文从安徽省信息产业现阶段发展状况和以后安徽省将走怎样的信息产业发展道路从而推动劳动就业高速发展为出发点, 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安徽省推进就业事业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安徽,信息产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媛香.浅议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J].经济问题, 2003, (4) .

[2]杜传忠, 马武强.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J].山东社会科学.2004, (4) .

[3]吴友军.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武汉治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4) .

[4]秦星.我国就业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3) .

信息劳动 篇2

盘锦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2009年ll月23日编制 共青团盘锦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员会喜获省级优秀团委称号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团委在局党组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 下,团结带领全局广大团员青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事业改革发展的中 心工作,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 综合素质和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广大团员 青年的成长和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近日,经团市委推荐,被团省委评为省级优秀团委。

一、促进团的建设,增强组织活力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高度重识共青团工作,经常听 取共青团的工作汇报,指导共青团工作。在局党组的关心下,团委确立了以“加强学习、服务全局”为主线,将全市劳动 保障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团员青年的成长作为团委工作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团委的主要任务,确立了团委立会制度、学习制度、工作通报制度。团员青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团委委员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积极协调、相互配合,使团的建设不断增强,团组织更具活力。

二、加强学习,增强团员青年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团委始终把团员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每年团委抓住雷锋月活动、五四青年。服务月活动、纪念七·一党的生日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教活动。如学雷锋服务月期间团委召开座谈会研讨学习方法及动员团员带领青年学习雷锋,要求团委及全局青年要做到:继承优良传统来学习雷锋、结合时代特点来学习雷锋、围绕形式任务来学习雷锋、发挥白已优势来学习雷锋、立足本职工作来学习雷锋,各团支部通过开展服务社区、服务下岗职工、服务参保职工等方式学雷锋,取得了较好的学教效果。七·一期间团委开展“重温《团章》,学习《党章》”的学教活动,统一购买书籍,提供学习资料,各支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部分支部团员进行了答卷测试,收到较好效果。在局团委的带领下各团支部根据工作特点开展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教育引导青年,爱岗敬业,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团员青年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出团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三、带领团员青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弘扬和培育团员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团委大力倡导开展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团员青年的意志,又培育了他们的爱心,既服务了社会。如:

“机关事业保险六年如一日扶助l 3名失学儿童,市就业局与田家小学9名留守儿童开展手牵手活动,劳动监察团支部与渤海小学五三中队1 2名贫困学生接对子,社会保险局团支部与大洼镇四小五一中队1 0名困难儿童接成对子,劳动争议仲裁院团支部团员青年与大洼新兴小学l 0名特困家庭小学生结对子。团员青年经常到学校看望这些小学生,有的为孩子们建立了图书角;有的为孩子们每人送去一个新书包,有的为孩子们带去六一礼物,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市医保冲心团支部经常带着捐献的衣物和价值千余元的食品和玩具,到盘锦市福利院为福利院的孤残一片童送去了一片爱心和温暖。

四、积极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

局团委以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为载体,引导团员青 年团结奋进、爱岗敬业,树立窗口形象,力争通过争创活动,提高窗口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先进群体在本单位中的突击队作用。当前我局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的单位、科室3个,获得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的单位1个。几年来通过争创活动的开展培育了多名青年同志被评为青年岗位能手。下一步,局团委力争保持现有荣誉的同时,将继续努力开展争创活动。

五、带领团员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抓住青年特点,开展有益身心的娱教活动,是局团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团委组织各支部认真研究,细致谋划,使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如:石化技校到社区开展“党的生曰联欢会”,开展学生喜爱的风筝比赛、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母亲节期间发动全校团员动笔,以“给妈妈的一封信”为题的征文活动;技工教研室、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团支部开展参观纪念馆活动、机关事业保险开展庆祝中心成立十周年诗歌朗诵会等。春节期间,局团员青年积极筹备,会同局工会、局学会为全局职工提供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创造积极的团队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西劳动力市场招聘信息 篇3

GD110101广州丰彩集团招聘装订技工、计件技工:17-40岁,月薪2600至3500元,包食宿。

GD110102珠海藤仓电装有限公司招聘机控、QC岗位工人:16-30岁,月薪2500-3000元。

GX110107广西罗城玉器木业有限公司招聘带锯工人、机拼工人、砂光工人、贴面工人、热压机工人、锯边工人、锅炉工人、叉车工人、机修工人、板条加工工人:16-45岁,计件工资,月薪1500-4000元。

GD110108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机械、机电、制冷、电子、数控、模具等岗位工人:18岁以上,身体健康,两班工作制,计件工资,月薪2100-4000元。

GD110109伟创力珠海工业园招聘生产工:16岁以上,月薪2700元左右。

GD110114广东顺德美的制冷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招聘生产工:18-25岁,月薪2800元左右。

GD110116广东顺德格兰仕微波炉制造公司招聘生产工:16-45岁,月薪2800元左右。

GD110122深圳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招聘餐厅服务员、咨客厨工、后勤维修工:月薪2600元左右。

GD110125深圳市苏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净慧芬公司招聘客服专员、茶艺师、保安、保洁员、绿化工:18-35岁,月薪2500元左右。

GD110129广东千石家电(惠州)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6-45岁,月薪3000元左右。

GD110132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6-40岁,月薪2500元左右。

GD110133惠州惠阳中建电讯制品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6-40岁,月薪2800元左右。

GD110136广东大地通讯集团招聘储备店长、客户代表、门店核算员、门店仓管员:月薪2800元左右。

GD110137東莞安美时电子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7-35岁,月薪2000元以上。

GD110140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招聘客户服务工程师:20-35岁,月薪2000-6000元。

ZJ110152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临海基地招聘操作员:18-35岁,月薪2200元左右。

信息劳动 篇4

一、信息产业对我国劳动就业总量影响分析

(一) 信息产业对我国劳动就业总量的影响分析。

由于信息产业具有高渗透性等特点, 其发展不仅直接引起就业人数的增加, 而且通过影响其他产业或催生新产业来间接影响劳动就业。本文先通过建立信息产业增加值与全社会就业人数的线性模型和双对数模型来分析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国劳动就业总量的影响。以XCCZ代表信息产业增加值 (数据见表1) , 以JYRS代表全社会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 利用1995~2002年的数据, 运用Eviews软件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无论是从线性模型, 还是双对数模型来看, 各项都通过了统计检验, 模型的拟合优度也较高, 整体显著, 用来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线性回归模型中, 可以得到当信息产业增加值增加1亿元时, 将会使全社会就业人数增加9, 576人,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就业产生正向影响;从双对数回归模型中, 可以发现当信息产业增加值增加1%时, 将会使全社会就业人数相应增加0.0543%, 发展信息产业对促进全社会就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二) 信息产业对我国劳动就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分析。

1995年至2002年, 我国全社会就业人数由68, 065万人增加到73, 740万人, 年均增长1.15%;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由35, 530万人增加到36, 870万人, 年均增长0.54%;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由15, 655万人增加到15, 780万人, 年均增长0.1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6, 880万人增加到21, 090万人, 年均增长3.24%;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由699.49万人增加到883.07万人, 年均增长3.43%。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平均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全社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 分别高2.28、2.89、3.3、0.19个百分点。在1997~2002年间, 除1999、2000年外, 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均高于全社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而1999、2000年, 受世界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放慢, 其就业人数增长速度一般都低于全社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 但高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较快增长, 不仅扩大了全社会总的就业人数, 而且其对全社会就业贡献程度和拉动作用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各产业就业人数对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等于各产业就业人数增量与全社会就业人数增量的比率, 反映在全社会就业增量中各产业就业人数增量所占的比重。各产业就业人数对全社会就业增长的拉动率等于各产业就业人数对全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乘以全社会就业人数增长率, 反映各产业对全社会就业增长的拉动程度。产业就业人数对全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越大, 产业就业人数对全社会就业增长的拉动率也就越大。各产业就业人数对全社会就业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的计算数据如表2所示。

单位:%

由表2可以看出, 除2000年外, 信息产业就业对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均为正值, 表明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 促进了整个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1996~2002年信息产业就业对全社会就业的年平均贡献率为3.24%, 虽然低于第一、三产业25.87%和75.34%的水平, 但高于第二产业-1.22%的水平, 并且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中, 有一部分是由于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因为在第二产业就业变动的人数中, 包含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人数的增加, 在第三产业就业增加的人数中含有邮电通讯、信息咨询、软件开发等行业人数的增加。分阶段看, 在1996~2002年间, 除1999、2000年外, 信息产业就业的贡献率都在2%以上, 除2000年以外, 信息产业的就业的贡献率均是正值, 且呈波动上升趋势。

信息产业就业对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的变动, 必然引起信息产业对全社会就业拉动率的变化。从表2来看, 除个别年份外, 信息产业就业对全社会就业的拉动率均为正值, 表明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 在一定的程度上拉动了整个社会就业人数的增长。1996~2002年全社会就业年均增长率为1.15%, 而信息产业对全社会就业的平均拉动率为0.037%, 虽然低于第一、三产业0.26%和0.85%的水平, 但高于第二产业0.035%的水平。在1996~2002年间, 信息产业就业的拉动率总体为正值 (除2000年外) 且都在0.02%以上, 但总体低于同时期第一、二、三产业的拉动率。

二、信息产业对我国劳动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信息产业主要由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构成。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第二产业中工业的一部分, 其具体包括计算机制造业、通讯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广播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等;信息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体包括邮电通讯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广播电视业、文献信息业、信息产品批发业、经纪代理业等。可见, 信息产业的发展, 将引起第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 改善全社会的劳动就业结构。我国各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如表3所示。

单位:%

由表3可以看出, 信息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稳定上升趋势, 2002年比1995年上升了0.17个百分点, 1998年以后趋于稳定, 大体维持在1.13%左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 2002年与1995年相比, 下降近3个百分点, 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1997年以前使得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略大于挤出效应, 就业人数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 1997年比1995年高0.70个百分点;在1998年以后信息产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略小于挤出效应, 就业人数比重大体维持在22%水平, 且呈一定下降趋势。信息产业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大于挤出效应, 就业人数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 2002年比1995年高3.8个百分点, 1995年至2002年间就业人数比重增速明显, 上升趋势显著。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我国的全社会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趋于下降,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总体趋于上升, 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这是符合就业结构一般变动规律的。

三、基本结论

(一)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就业产生正向影响。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较快增长, 不仅扩大了全社会总的就业人数, 而且其对全社会就业贡献程度和拉动作用也将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储存和处理的技术, 既是某种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 更是适用于各种环境的通用技术, 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制造业、金融、教育、政府等部门。信息的扩散性和渗透性不仅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增长, 而且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启动新的需求、提高企业和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作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年鉴[R].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乌家培.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4].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1~34

[5].王明明.信息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及特点[J].经济师, 2000, 1

朝阳劳动和保障信息(精) 篇5

第十期

2007.1.5

工作动态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瞿向阳副局长一行到朝外街道就劳动保障工作进行调研。瞿向阳副局长一走进社保服务大厅就对工作人员饱满的精神面貌给予了高度赞扬。在听取了劳动科科长对社会保险扩面、劳动监察工作以及社保所所长对失业人员培训就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工作的汇报后,对朝外街道今年以来开展的劳动保障工作的四个突出亮点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设立全市街道系统首家退休人员医药费报销专用大厅;

二、与辖区用工单位建立再就业联席会制度;

三、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就业;

四、良好的科所联动关系。随后,瞿向阳副局长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继续延伸再就业联席会制度,发展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文化创意产业;二是自主创业,通过发展服务业带动市场就业;三是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在明年的工作中,开展利益高、影响大、效果好的就业创新工作。

【朝外社保所】 情况反映

★ 各社保所维护退休人员利益,做好年底医药费报销工作。进入12月以来,到社保所报销的退休人员明显增多,已进入年底报销高峰期。为了平稳渡过高峰期,麦子店、三里屯、亚运村、建外做好充分准备,采取广泛宣传,向社区延伸,定期与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错开高峰期,建立台帐登记制度,为退休人员提供快捷的服务,并发挥社区劳动协管员的作用,走访重点退休人员。社保站所全体成员不怕劳累,不急不躁,认真核查每一张药费单据,做到无差错,受到了社区退休人员的好评。

【相关社保所】

★团结湖街道对劳动保障协管员进行培训。团结湖街道社保所举办了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政策及业务培训,旨在提高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再就业政策、劳动保障相关法规、社区人力资源管理与就业岗位开发、灵活就业、应用文写作以及社区退休人员服务与管理等。并针对协管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现场互动、答疑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解答。为检验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进行了考试。通过此次培训,劳动保障协管员对有关政策及相关业务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考试成绩也作为了年终考核劳动保障协管员的重要依据。

【团结湖社保所】

★三里屯地区节日期间及时处理农民工讨要工资突发事件。三里屯劳动科2007年1月2日接到幸福二村工地中有20多名农民工向陕西艺林讨要工资的来电,接报后立即向主管领导进行了汇报,并及时赶赴现场,在劳动科、天鸿集团、中建八局等部门共同监督、协调下,与陕西艺林和部分农民工代表经反复协商达成协议,当场向农民工发放工资6.08万元。并向拖欠方陕西艺林提出警告,将该单位列入本地区劳动监察重点单位。

【三里屯劳动科】

社保所故事

建外社保所追回被冒领养老金二万六千元

建外街道人户分离人员较多,生存认证工作是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近日,通过民事诉讼追回被冒领的养老金25998.04元。

何有芳是建外街道管理的社会化退休人员,家住昌平区天通苑,于05年3月去世。家属在其去世后不向社保所报告,而是继续冒领养老金。06年7月,社保所在走访时得知何有芳死 亡后,立即联系其家属,但其妻子徐广芝称其家庭困难,拒不归还冒领的养老金。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建外社保所于06年9月将徐广芝起诉至朝阳法院,经法院判决,责令徐广芝于2006年12月31日前偿还冒领的养老金25998.04元。判决后,社保所继续做徐广芝的思想工作,讲解国家有关政策,本人表示理解,并于06年12月20日一次性偿还了冒领的养老金25998.04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生存认证工作,防止国家社保基金的流失和冒领养老金现象的发生,为退休人员服务,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建外社保所】

转变观念

从头再来

——观看评剧现代戏《月嫂》有感

12月27日晚上,朝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社保所工作人员观看了评剧现代戏《月嫂》。评剧中的形象正是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失业人员的典型代表。这些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有一技之长,不能适应一些要求较高的岗位。根据这种情况,就需要平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介绍工作。一是为失业人员详细讲解现在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放下心中种种的顾虑,先就业,再择业。二是根据每名失业 人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推荐他们参加免费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教授一些面试技巧,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成功率。三是在为失业人员推荐岗位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要根据每名求职人员的不同特点,推荐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员,就需要我在工作的过程中,用一颗热心接待他们、用一颗爱心服务他们、用一颗诚心与他们交流,通过详细介绍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让他们知道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使他们重获信心,从头再来。

【南磨房社保所】

主送:各街、乡主任,各街、乡劳动科和社会保障事务所; 区社会保障和再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抄报: 市劳动保障局各处室 联系电话:84543295

广西劳动力市场劳务输出信息 篇6

地址:南宁市桂春路9号广西就业大厦

GD100173广州红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长期招聘咪表停车管理员、保安、生产工、保洁员、包装工、搬运工、仓管员、质检员、焊工、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销售员、电话客服、电脑录入员:16-45岁,男女不限,月薪1600-3000元。

GD100184东莞福满多食品有限公司(康师傅控股企业)招聘生产线储备干部:男女不限,18-35岁,高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月薪2200-3200元,两班倒。

GD100192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男女不限,男18-35岁,女16-40岁,月薪2000-2800元,伙食免费提供。

GD100197广东中山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招聘(1)乘务员:女性,17-35岁,月薪1800-2800元;(2)驾驶员:43岁以下,有A1驾驶证、大客车从业资格证,月薪2800-4800元;(3)汽车维修工:43岁以下,有汽车维修资格证,月薪2300-4000元。

GD100198广东奥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16-35岁,月薪2000-2800元。

GD100199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招聘装配工:男,18-38岁,初中以上文化,8小时工作制,月薪1500元,免费提供食宿。

GD100201广东得昌(汕头)织造有限公司招聘车工、杂工、包装工:男女不限,身体健康,计件工资,月薪1500-4500元,三班倒。

GD100206索尼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招聘生产工:男女不限,16-35岁,月薪1900-2800元,包吃包住。

GD100209TCL—罗格朗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招聘装配工:男女不限,16-35岁,月薪1600元以上。

GD100212广州嘉骏劳动力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粤语客服代表:女性,18-30岁,月薪2000-3000元。

GD100213广东惠州博罗县长宁喜运来印刷制品厂招聘普工:男女不限,18-40岁,月薪1900-3500元。

GD100218广州南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秩序维护员:退伍军人,男性,18-35岁,初中以上文化,身高1.7米以上,月薪2400元左右。

信息劳动 篇7

“四大工程”分开来讲,基本单位名录库是基础,“企业一套表”改革是核心,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是平台,联网直报是手段。其中统计名录库汇集了调查单位的基本信息,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资源。如何提高名录库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统计工作者一直思考和探寻的问题。近年来,中铁特货公司着眼于补充完善铁路总公司的统计名录库建设维护,从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结合目前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开发的需求,在单位内部率先试点启用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全面铺开了所属单位劳动统计名录库建设工作,在劳动统计名录建设维护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劳动统计名录库管理方面的认识

中铁特货公司劳动统计名录库建设维护工作主要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统计人员具体负责。

(一)劳动工资数据是信息基础

目前的劳动统计名录库是以铁路总公司的《铁路劳动统计规则》(铁总计统〔2015〕225 号)、《铁路劳动统计报表制度》(铁总计统〔2015〕331号)、《铁路运输单位劳动生产率统计规则》(铁统计〔2011〕148号)的规定为构建依据,对《中铁特货公司2015年年报和2016年定期报表》进行全面更新,劳动统计名录库的数据基础就是劳动统计报表的基础资料,每一年的年报和定期报表制度的更新都要对劳动统计名录库的进行修改维护。

(二)所属各单位是劳动统计信息维护主体

目前,特货公司劳动统计名录库的维护工作主要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和所属各单位劳动统计人员负责。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实际情况对劳动统计信息名录库进行汇总审核;所属各单位的劳动统计名录维护主要针对本单位数据的更新。

(三)数据维护有两种信息更新渠道

所属各单位劳动统计名录库的维护有两种方式:一是所属各单位劳动统计人员主动对统计数据信息进行上报和变更;二是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劳动统计负责人对审核有错的数据直接进行更改,同时通知所属单位相关人员。

二、劳动统计名录库维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特货公司向铁路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所属单位类型变得复杂,单位规模逐步庞大,劳动统计名录库维护的方式需要跟进。目前的劳动统计名录库维护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名录库时效性不理想

如果仅仅依靠劳动统计数据更新名录库,则无法在非报表月(如季报、年报才上报的数据报表)获取实施有效的劳动统计信息,名录库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二)现有信息渠道不通畅

劳动统计名录库信息来源有限,与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劳动统计人员“主动出击”得到的。名录库信息渠道不通或不畅,使得取得的信息不全,影响劳动统计名录库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三)基层信息不衔接

所属各单位相比特货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劳动统计数据更全面,拥有充足的信息资源,但没有名录建设渠道,缺少信息交流平台,导致资源需求和供应不能有效对接。

三、劳动统计名录库维护的设想

针对劳动统计名录库维护存在的问题,铁路总公司计统部和信息中心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突破现有劳动统计名录库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起铁路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延伸拓宽劳动统计数据名录维护渠道,多方面捕捉单位信息,提高劳动统计名录库质量,以充分发挥名录库作为劳动统计数据上报基础库、劳动统计分析参考库的实际意义。

(一)维护对象多样化

以特货公司为例,将公司人力资源部和所属单位全部纳入劳动统计名录库。

(二)维护管理制度化

以特货公司为例,实行铁路总公司计统部、特货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其所属单位劳动统计三级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定,明确职责分工。

劳动统计名录库管理架构及工作职能如下图所示。

四、特货公司级名录库建设维护工作情况

特货公司级劳动统计名录库的建设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调研阶段

2015 年10 月底前,按照铁路总公司计统部的要求和指示,对特货公司级名录库建设维护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初步方案。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劳动统计名录库信息有需求

调查发现,各单位劳动统计基本信息不仅是劳动统计工作的重要资源,而且也逐步成为特货公司制定劳资经营政策的可靠依据。随着机构编制的调整,特货公司所属单位在数量上有较大变化,人员增加,公司完成运输总收入的任务增加,劳动统计在公司劳资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要有更多的数据资源,但是目前相关劳动统计信息量少、滞后,无法满足决策需要。

2、特货公司所属单位级劳动统计信息可取得

为了解所属单位级劳动统计信息采集的可行性,特货公司人力资源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在与所属单位劳动统计工作人员的面对面交流中了解到,所属单位劳动统计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本单位范围内劳动统计信息名录库的实时管理。

3、人员、设备条件

目前,特货公司所属单位均设专(兼)职劳动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先进的办公设备,按照公司严格的劳动统计工作制度,在日常劳动统计工作及临时的统计调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调研结果表明,特货公司劳动统计名录库的建设维护工作具备试点实施条件,可以开展相关工作。根据铁路总公司计统部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建设维护工作要求,结合所属单位的特点,特货公司制订了所属单位级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工作方案,对名录库建设维护内容、维护方式、统计人员岗位职责、信息保密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和规定。

(二)试点阶段

2015年10月开始,特货公司选择所属一个分公司、一个子公司,连同公司机关三个二级单位对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进行试点,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单位分类到位,试点工作选择在北京的单位,其中两个所属单位数据由特货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后期维护,劳动统计名录库中内容包括单位名称、机构代码、人员变动台账(包含人事令、调动单位名称、级别、性别等)、人员数据、工资数据(包含会计凭证号、支付日期、金额等),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以华表模板计算器的EXCEL电子表格形式存储于特货公司内网服务器上。

二是劳动统计培训布置到位。10月初,特货公司人力资源部召集两个试点单位劳动统计人员,对名录库建设维护的操作进行了说明。要求相关统计人员提高责任心,对本单位人员增加、信息变动和工资发放及时记录输入系统,为检测劳动统计名录库建设维护质量,要求两个单位于2016年1月10日前将所有系统需要的数据全部录入,公司人力资源部劳动统计人员根据2015 年纸质报表对信息系统名录库信息进行核对校验。

三是指导检查到位。试点过程中,特货公司在铁路总公司计统部和信息中心的指导下,对所属试点单位加强检查帮助,解答两个所属单位在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建设维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列为对这两个单位2015年劳动统计工作考核重点,相关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高,基本熟悉工作规范和流程,能够按照要求顺利开展工作。

(三)推广阶段

特货公司作为铁路总公司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试点单位,在2016年1月起全面启动所属单位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建设维护试点工作。结合前期两个单位在名录库建设维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铁路总公司计统部和信息中心对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建设维护方案进行了完善,特货公司转发给所属各单位,全面启动所属单位级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建设维护工作。

五、实施效果

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工作的启动,将为铁路总公司计统部常规性统计数据调查及各项临时性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将进一步发挥铁路基层劳动统计单位的职能作用,提升基层统计单位的劳动统计服务水平。

(一)增强统计调查和临时性调查的计划性

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的工作机制是日常建设和维护相结合的维护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为日常的劳动统计调查和临时性调查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以便各级劳动统计部门在开展统计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劳动统计工作的统筹协调。

(二)上下配合,提升劳动统计单位名录库的建设维护水平

通过建立“铁路总公司计统部级、特货公司人力资源部级、所属单位级”“三位一体”的劳动统计单位名录库建设维护模式,可以实现劳动统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双提高”的目标。所属单位级劳动统计人员可以根据名录库积累的信息,轻松上报各项报表,完成定期统计调查和临时性调查工作。

(三)强化基层劳动统计的职能作用,提升服务水平

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工作的建设维护,加强了特货公司劳动统计基础信息的搜集、整理,为劳动统计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真正实现劳动统计名录库管理的电子化,进一步提高劳动统计名录库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六、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后期工作重点

通过特货公司试点证明,在网络支持的情况下推广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建设维护工作是可行的,这也是当前劳动统计工作实现完全电子化的一个必不可少、切实有效的渠道,但是名录库信息繁杂,在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建立使用之后,还应加强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名录库信息的准确、时效性。

(一)加强劳动统计基层人员培训

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维护工作需要基层人员具备一定的劳动统计业务知识、较强的责任心、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应有主动学习意识。特货公司在2016 年将针对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库工作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的重视意识和业务能力。

(二)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基层劳动统计人员在日常维护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信息的来源。除了对本职工作范围内工资人员数据的收集统计外,在接下来的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名录维护工作中,还应加强基层的部门信息共享,例如,与人事的平行沟通,掌握人员变动信息(调动单位、人事令号、职务等);与财务的对接,掌握每笔工资支付的会计凭证号和支付日期等。

(三)严格数据保密管理

信息劳动 篇8

一、农五师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农五师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于八九年并于九四年成立劳动力市场, 在当时资金紧人员少的情况下发展比较缓慢, 十多年来, 我们在原始落后的办公条件下逐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目前, 初步形成了以师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为龙头, 以市区19个工交建商企业劳资科及市内三个社区劳动力管理站为脉络, 以11个团场社政科为骨干, 各团场2006年相继成立劳动力管理站。实现了三级网络管理模式, 在市场建设过程中, 我们始终坚持以信息为导向, 不断促进和完善市场功能, 取得了明显成效。

几年来, 我们始终按照“三化”的要求去推进, 去落实。信息是市场的灵魂, 同时也是促进和完善市场功能建设的催化剂。为了能始终把握好信息这个导向, 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势来充实完善信息来源。其一:

1、建立用人单位空岗调查和报告制度, 职业供求信息收集、上岗发布制度。

2、在社会上聘请劳务信息员。

3、利用发文件的手法来规范城区所有用工单位的招工招聘形式。

4、利用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各项信息资源, 来规范用工行为。

5、加强劳动监察工作的力度, 经常不定期对各用工单位进行抽查, 使其规范用工形式, 杜绝私招乱雇现象的发生。

6、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规范下岗职工劳动关系, 要求所

有从劳动力市场应聘的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以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以上各项措施的作用下, 目前劳动力市场资源信息、岗位量在不断上涨加快了市场就业的步伐。

其二、以现代化技术手段管理使用好信息, 掌握了大量的供求信息并不意味着信息工作的结束, 必须要让供求主体双方根据信息实现合理匹配, 在这个环节上, 我们由最初的手工抄写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 并且由原先的一台过渡到人手一台, 并利用新闻媒介、电子大屏、以及在闹市区的用工招聘信息栏等, 同时发挥协管员的优势深入各居民小区进行送信息、送政策、送服务上门的优质服务。更充分地发挥了现有的技术优势, 为管理好信息和发挥信息的作用提供了保证, 并及时整理反馈各网点的信息。提高市场就业的成交率, 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和信息来源的渠道。以此带动我师各网点市场信息的高速运转, 使他步入劳动力市场的“三化”轨道上来。

二、网络建设的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抛弃千人一面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在这个过程中, 将会出现一大批下岗、失业及各类院校毕业生, 职业指导的网络建设将会提高到战略高度来重新认识, 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国家强盛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为企业改制制造良好空间, 为下岗失业及各类毕业生指导就业、再就业实施网络建设必然会消除管理混乱局面, 因此, 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大有可为。

三、网络建设的特征与作用

1、网络建设就业充分利用各级网络优势系统, 准确全面, 科

学地掌握其发展动态, 实施有效的网络管理, 积极帮助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处理好转型期间出现的各类复杂问题, 消除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

2、网络建设要担负起失业人员思想稳定, 及时发现和解决存

在的问题, 掌握思想动态, 把握思想脉搏, 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认真做好失业和未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宣传解释工作, 使之从悲观失望自我封闭情绪波动中解放出来, 从而保证职工下岗后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和体能状态。

3、网络建设能对求职者和用人企业起引导和帮助作用, 对于

下岗职工来说, 他们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 常常表现出一种盲从, 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只倾向于国有企业用人, 以及正常上下班等其他多方面问题上, 都存在着误区, 进而影响到供需双方的合理配置。

4、网络建设可通过系统的渠道搜集丰富的供求信息并利用信

息进行科学地归纳、整理、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以及发展趋势, 又以信息的方式传递给供需方, 供需方则可根据自己的要求调整方向, 使之常常处于一种合理匹配的最佳状态, 此乃着眼点。

四、网络建设的基本点应落在基层

在网络建设中信息的源泉来自于基层, 每一个基层单位就是一个贯彻落实基本点, 在这个基本点上务求达到以下状态, 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1、坚持目标一致的上下协作, 网络中的系统管理是纵向管理

横向联合的关系, 上下级之间存在大量的协作沟通和相互服务, 而不是单独、片面个性化, 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应创造有利条件, 彼此互相支持, 互相补充, 分工合作, 确立一盘棋的整体观念, 树立对国家, 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意识。强化网络机构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

2、坚持基层网络的科学管理。基层网络即是企业服务机构,

也是上级联络站, 切实有效地担负起自身建设, 富有成效地为企业、职工服务是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 健康网络运行的必须途径, 一般说来, 构筑健康网络需遵循以下原则: (1) 真实有用, 即信息服务与交流对象, 必是其所需的才能有意义, 否则会空洞, 不实际, 网络提供的信息适合于哪类求职者或用人单位因扬长避短, 有其实用。 (2) 新颖健康, 信息的交流与其它的交流不同, 有新颖的信息不一定有健康内容, 综合、分析、筛选、提供、是网络的主题任务, 切忌对网络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3、网络建设应以满腔热情为服务宗旨, 排忧解难为目的:正

确处理矛盾为准则, 使网络作用逐步提高, 这种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若能切实落实, 势必会给网络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此乃落脚点。

五、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对策

五师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至今, 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 功能基本完善的工作体系, 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搞好市场体系:

1、是争取实现兵、师、团以及兵团人才人事网三级人力资源

市场网点的计算机联网, 结合五师实际把各网点相互联通, 实现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管理信息和用工、求职信息一点登录, 全网络共享。

2、加大加快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 拓宽培训的种类和行业,

建立起比较先进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以此来促进劳动市场的快速运转, 使得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双方尽快达成满意的协议。

3、努力提高服务意识, 一是实行承诺服务。服务到人、服务

到各用工单位, 对求职人员只要不挑不拣五日内上岗。二是特殊群体实行专门服务, 设立职业指导窗口配备在职指导员。前台服务人员做到各项指标全优的质量。

4、广泛开展各项人事代理业务, 托管档案办理退休手续, 代办社会保险手续, 代缴养老医疗保险统筹金等。

5、提高人员素质, 对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工作人员普遍进行

信息劳动 篇9

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会越积越多。我国大量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 也缺少自我保护的法律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 这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十分紧迫而且必要的。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发展,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机构逐步尝试“面授+远程培训”的培训方式,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辟新的途径。但由于这种培训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当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 我们应探讨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让农民及时、便捷地获取需要的培训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掌握与文化素质的提升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不断深入, 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 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在实践中,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我们设想将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资源应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用现有的资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将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资源中心的依据

学校的社会功能

在古代, 庠、序、校等公共建筑是村社成员公共集会和活动的场所, 兼有会议室、学校、礼堂、俱乐部的性质。作为对民众进行文化道德教育的机构和活动场所, 我国古代社会的学校从创立之始就体现着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色彩。在近代, 陶行知先生指出: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学校不仅要培养乡村所需要的人才, 而且还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中心、科普推广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美国社区学院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典型, 它的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 提高本社区市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促进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外关于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和经验, 能够为我们在新时期探索学校如何为当地农村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育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被迅速波及。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 教学目标、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为主, 有助于对农民系统知识的传授, 但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制约, 有其固有的弊端。目前, 农村远程教育深入乡村, 形成了覆盖广大农村的教育体系, 扩大了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使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将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资源中心的模型及解释

综合考虑我国农村的特点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可以按照如下模型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资源中心 (如图1所示) 。

该信息资源中心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首先, 硬件系统主要是学校图书馆、电视卫星系统、网络系统和多媒体系统, 也就是构筑信息化平台。目前, 职业技术学校的图书馆一般都比较有规模, 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图书馆, 可以实现对图书的检索、阅读等, 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信息共享平台。电视卫星系统和网络系统是建立信息化平台的基础, 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 可以依托电视卫星系统或网络系统对农村劳动力实施远程培训。多媒体系统是指实现对数据的记录、转化、刻录、播放等功能的系统, 包括录像机、刻录机等。其次, 信息资源中心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和信息资源库等。网络管理平台是指对计算机局域网络的管理平台以及学校自身的网络办公系统。它是以信息资源中心的网站为载体, 实现在线问答、信息发布、在线提交等功能。如今, 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资源库相对富足。教师将搜索到的素材、制作的课件、网络课程等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 或者将发展成熟的理论和更新较慢的知识以光盘等形式存储,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特点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下载、课件点播等功能, 以及广播电视的优势, 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传输。

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资源中心,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对农村劳动力实施转移培训。首先, 农村劳动力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系统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自主学习形式相比, 网络环境不仅是一种手段和途径, 更是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目前, 较普遍的网络学习系统一般由教师将自己的讲义或授课材料上传到网络上, 包括常见的Flash动画、音视频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等。由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普遍比较适应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模式, 而且这类系统通常按照时间序列展开教学内容, 不需要预先掌握太多的计算机技能, 因此较符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虽然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 但它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要求农村具备实施网络环境下培训的条件。通过已经普及的广播、电视等设备作为网络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充, 是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培训方式。因此, 传统培训方式的固有优势明显, 在目前无法普及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时, 面授辅导、发放光盘等方式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资源中心可行性分析

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内容富足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富足, 具备一定的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优势。职业技术学校具备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应岗位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师资和较大规模的职业介绍能力等资源条件, 适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目前, 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创业教育、法律知识及其他方面的教育。通过梳理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 发现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军之一, 可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开设培训项目,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 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

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近些年, 随着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快, 全国各职业技术学校相继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建成了校园数字化平台系统, 实现了校园日常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就学校信息化内涵来看, 包括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应用、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与使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装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并且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水平明显要好于普通职业学校水平;资源建设方面, 大约1/3以上的学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或者培训, 教师制作课件和开发网络课程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积极开展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形式最多的是学校自行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总之, 从2000年启动“校校通”工程至今, 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

农村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 由于既没有接入互联网的条件, 也没有配备电脑终端和接入互联网的经济能力, 信息化建设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等。当互联网等互动性媒体渠道短期内无法在农村广泛普及时, 农村信息中心 (站) 的作用凸显。信息中心 (站) 通常配备计算机, 能够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技术培训、远程教育、科普学习等服务。目前, 8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 5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在经济相对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行政村, 实现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有机结合。随着“农远工程”的开展, 农村学校和社区的远程教育网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步完善, 配备了大量信息技术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建立了学习资源中心、计算机网络教室等, 在具备卫星教育培训收视点和教育培训光盘播放点的功能基础上体现网络的优势。另外, 网吧是农村网民上网的重要补充地点。调查显示:有超过1/3的网民选择在网吧上网, 农村网民中有48%选择在网吧上网。综上所述, 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正在提高, 为扩大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提供了物质条件。

结论

如何利用当地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建立适当、合理的信息化培训机制, 以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 职业技术教育比其他形式的教育实用得多、适用得多。职业技术学校的分布点多、办学模式多层次, 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比较便利。最为重要的是, 当职业学校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 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化资源, 将丰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内容和优化农民参与培训的方式。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可以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地转向非农产业, 同时使职业技术学校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学校和农民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熊才平, 戴红斌.将乡镇中心学校建成当地信息资源中心的理论与构想[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0) .

[2]熊才平, 伍丹.利用Moodle学习平台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1) .

[3]马水红, 聂竹明, 张新明.论农村远程教育与学习型农村的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2) .

[4]刘美丽.中职学校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

[5]荀莉, 罗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信息劳动 篇10

一、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与黑龙江省乡城劳动力流动制度的路径依赖

作为国家在东北的重工业基地, 在计划经济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 黑龙江省就已经形成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结构。由于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背离了我国人力资源的禀赋优势, 为了保证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同其他地区一样, 黑龙江省也只能实行城乡隔绝的乡城劳动力流动政策和广泛的农村集体就业制度。虽然从1978年末开始, 具有诱致性特征的制度变迁过程强化了技术选择集合中的劳动利用型技术,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 技术选择的劳动偏向并没有改变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提高的产业发展趋势。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黑龙江省发展中技术进步具有多元化的要素偏向, 技术选择多元化的刚性特征限制了劳动力的大迁移流以稳定的、持续的形式直到城市化的完成, 使黑龙江省乡城劳动力流动制度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 乡城隔绝的劳动力流动制度虽然被打破, 流动的自由度在提高, 但并没有转变为自由流动的形式, 而始终保持着控制性的特征。黑龙江省初始的技术选择和发展的结构特征是乡城劳动力流动制度产生路径依赖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技术选择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本存量, 这种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导致了进一步自我强化的资本形成过程。按照产业升级的阶段性划分,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重化工阶段, 技术和资本要素逐渐显现出阶段性的禀赋优势, “重化工业项目虽然投资量巨大, 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 并且在长远发展上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但是长期形成的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利于这些“产值大、利润高、上马容易见效快, 而且便于行政管理, 所以很容易获得各地区的政策支持”的产业快速发展[1]。另一方面, 在纵向分工的国际经济格局内, 大国经济发展的产能潜力与国际市场需求的非对称性限制了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因此需要借助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而且经验分析也证明产业升级的边际技术替代并不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虽然劳动要素在我国相对价格体系中具有比较优势, 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劳动密集型产业始终具有强烈的产业升级压力, 这不仅会缩小劳动偏向的技术选择集合, 而且会加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所以, 尽管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努力从未中断, 但经济结构的刚性特征和由此产生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斥, 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仍只能随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表现为一个非永久性迁移的过程。

二、以信息化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由于目前我国的乡城劳动力流动依然保持着控制性的特征, 城市劳动力市场对于农民工而言只是有条件的开放。这需要在城市就业环境紧张的时期控制乡城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在就业岗位充裕时能够及时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显然, 季节性的招聘会和柜台式的等客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这种周期性波动的劳动力供需变化。靠传统技术支撑的就业服务方式更是无法针对大量分散的农民工提供跟踪或顾问式就业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互为信源和信宿的居住地农民工和用工企业很难依靠传统方式克服他们所面临的信息供求瓶颈。虽然黑龙江省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较小。从2006年的相关调查来看, 当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510万人, 而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达451万人。但是,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仍不容忽视。这主要是因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能是非永久迁移型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周期性变化会对农民收入和城市劳动力用工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因此,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经济活动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将其可能带来的收益内部化, 并将可能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而信息化则是促进这一制度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首先,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劳动节约型技术, 在其应用过程中会引起微观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相对提高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但是无论信息技术研发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资本的中间投入都十分可观, 因此, 宏观上同时会出现社会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相关研究表明, 在经济高涨时期信息化投资虽然推动了劳动效率快速提高, 但是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值的增长使劳动力需求水平也同样快速提高[2]。毫无疑问, 产业信息化对提高黑龙江省制造业水平和转变发展方式, 从而通过迂回生产过程的延长来促进劳动力需求, 尤其是对农民工的需求具有积极影响。其次, 信息化通过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供积极的手段, 来回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事实上, 对于农民工而言, 缺乏与城市工业、服务业相匹配的职业技能正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重要障碍。所以, 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权益保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之后, 以信息化手段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 就已经成为广为应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再次, 信息化是实现次级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的重要条件。农民工所处的劳动力市场属于二级劳动力市场, 就业环境较差、雇佣期限不稳定, 这使劳动力供求双方经常处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搜寻状态, 而由于就业信息的缺乏, 往往形成农民工失业和企业空位并存的现象。以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劳动力信息交流网络, 实现次级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则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选择。

三、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 信息化对农民工需求的影响来自于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第二、三次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性。我国正在形成统一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格局, 这种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省内就业岗位增长会带动我国其他省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输入。由于存在这种就业岗位的外溢现象, 对地方政府而言, 为促进省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利用信息化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无疑是将收益内化的更有利的选择, 这也是目前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上着力进行的政策措施。但是, 从目前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 政策效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方面, 以信息化促进劳动力供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就业培训来看, 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 即使得到应用, 农业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也更习惯于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目标的培训方式, 从教育部实行的“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和黑龙江省“村村通大学生”工程的实际运行效果来看, 学历教育很难满足农民和农民工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另外, 对农民进行的技能培训往往仅仅局限在家政、维修、保安等有限的培训项目上, 而订单式培训不仅要面临培训师资短缺和财政资金扶植缺口的约束, 还要面对合格培训对象的征集和遴选, 培训质量的提高等一系列难题, 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一部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的的职业培训结果并不尽如人意[3]。

另一方面, 尽管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 但对于劳动力市场信息渠道的建立效果并不明显。黑龙江省劳动力转移系统是一个由“档案管理系统”、“人才资源系统”、“报表监测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 在功能上实行分地区, 分权限管理的劳动力信息系统。虽然系统已经保存了省里900多万劳动力的档案信息, 注册用工单位也可直接调阅全省劳动力档案中的用工信息, 但是由于劳动力无法实现和系统的交互式作业, 不仅系统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 也无法充分利用系统进行灵活的劳动力供求信息检索。而从黑龙江省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的利用状况看, 截至2010年1月, 在网站的十个栏目中, 网站市场信息栏目2009年全年发布企业用工信息不足70条, 文件要情栏目和培训园地栏目信息2004年后没有继续更新, 用工查询栏目尚未开通。这种政府农民工转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闲置与我国网络招聘的整体状况基本一致。我国网络招聘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 (i Re-search) 推出的系列年度网络招聘研究报告, 中国网上招聘2003年的市场规模为3.1亿人民币, 2004年上升至5.5亿人民币, 预测到2009年将增长到12亿人民币。但是相关分析也表明在获得当前工作的求职者当中, 由于求职者网络熟悉程度和期望的工作类型、找工作的地域范围等因素的影响, 有超过一半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 而初中以下学历者主要依靠社会关系[4]。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还没有成为低学历农民工的主要求职途径。但是网络招聘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农民工需求的不足也表明, 网络招聘对推动乡城劳动力流动的潜力确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 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会使来自乡村的求职者互联网应用能力逐步提高以满足网络求职的能力需求;另一方面, 网络招聘低成本、高反馈、便于检索和时效性强的特点非常适用于以灵活就业为主的农民工, 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方式很容易整合分散的乡村劳动力资源。所以建立适合乡城劳动力流动的网络招聘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将是今后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难看出, 由于便于绩效的评估, 政府更倾向于采用针对劳动力供给的培训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而不是以信息化手段带动次级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转;更倾向于以传统手段实现农民工的培训目标, 而不是积极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但是从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来看, 由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面临长期性的信息瓶颈, 以信息化完善培训手段、健全市场机制无疑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必由之路。

摘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初始路径选择和发展中的结构性特征, 是黑龙江省乡城劳动力流动制度在改革后依然保持控制性特征的重要原因。虽然信息化有利于将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所带来的收益内部化, 并促进转移过程的完成, 但在实践中仍需进一步探索以信息化完善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的具体实现形式。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就业,信息化,黑龙江省,农村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2]刘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3]金融危机对黑龙江就业不利影响逐步加深[EB/OL].http://www.hlj.gov.cn/zwgk/tjsj/tjfx/200905/t20090527_169327.htm, 2009-05-31.

信息劳动 篇11

【关键词】内部劳动力市场; 信息不对称;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49-01

1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缘起

所谓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在现今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市场并不是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种单一外部市场供求调节模式,而是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相并存的二元结构。在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中,都建有完善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思想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劳动经济学家纳斯德(R.A.Lester,1948)和理论经济学家L.C.Reynolds(1951),在研究工资级差及其与劳力市场结构的关系时,指出了传统的工资理论与厂商理论的局限性,为后人探索新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

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弥补外部市场的不足,其存在具有客观的效率基础。首先,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既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招募、筛选与培训成本,又能够弱化因经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成本;其次,内部劳动力市场还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在短期的雇佣关系下,企业与雇员都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原因在于他们担心一旦雇佣关系中断将会使其投资面临损失。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增强了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預期,从而确立了人力投资的有效激励基础;最后,内部劳动力市场也有助于实现长期激励相容,它通过工作阶梯与内部职位晋升制度、资历导向的薪酬制度等一套长期激励机制,可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动态效率。

2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问题

自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旧汽车市场交易模型为基础分析“逆向选择”开始,阿罗(Arrow)、赫什雷弗(Hirshleifer)、斯彭斯(Spence)、格罗斯曼(Grossman)、斯蒂格利茨(Stigliz)等经济学家在许多领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拓展性研究,并提出了“逆向选择”理论、“市场信号”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基本理论。其研究基础是处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即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如何利用激励手段来缓解或消除由于另一方信息优势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厂商与应聘者已经签订了雇佣合同,成为委托人(厂商)和代理人(被雇佣者)的关系。由于信息不完全的存在,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订合同后, 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即代理人一方隐藏了行动,其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而且并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于是容易产生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由此普遍存在着由于经理阶层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操作者和管理者不仅拥有操作权,而且拥有信息优势为特征的经理阶层擅权独断并控制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在现实中,由于现代公司最终产权(即原始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法人产权又因不依赖于投资主体的存在而具有独立性。在股权过度分散的公司,由于所有股东普遍存在着“搭便车”心理和对“参与成本”的考虑,使他们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不闻不问,对经理阶层的监督十分软弱无力,加之此阶层的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公司的状况,属于信息强势一方,这就容易导致经理阶层控制董事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经理阶层即代理人一方的“逆向选择”行为。

3 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案

由于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选择,只能观测到产出。不论委托人如何奖惩代理人,代理人总是会选择最大化自己效用水平的行动。换言之,委托人不可能使用“强制合同”来迫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而只能通过激励合同诱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因此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案有以下几种:

3.1风险分担机制

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制度是“道德风险”的有效防范方案。其必要性在于: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非仅仅依赖于委托人,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经营权及其收益和风险在公司的各种参与者之间的分配规则,是追求利益相关者团体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从公司治理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委托人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的角度看,仅仅因为代理人即经理阶层占信息优势是强者,股东甚至大股东是弱者而设立独立董事帮助弱者制衡强者,却忽视相对于股东和经理阶层来说同样是弱势信息群体的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在逻辑上不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3.2 代理人激励机制

一是效率工资激励。其实质在于效率工资的存在使代理人觉得留在位子上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从而使其产生失去较大利益的危机感。如果所有厂商都采用效率工资,就会导致市场工资高于原来的市场均衡工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低于供给,产生失业现象,代理人因怕失业而会更加努力工作。

二是文化激励。这是基于以上方法的补充激励机制。由于现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备和供求关系的现实状况,容易引起的激励机制失效的状况。这种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组织或社会软环境的改进及其作用。对于理想状况下的某高质量的代理人而言,虽然他面临的需求可能无限,但如果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则可能因为没有表现出普通人应有的忠诚而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企业应更多地考虑去营造一种氛围,培养代理人(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理人)的归属感,而不应该单纯地依赖于提高其物质待遇。

信息劳动 篇1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转方式、调结构”的转型升级关键期, 随时发生变化的劳动力供求态势, 日趋完善的市场机制, 逐渐增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 以及市场稳定性分析和调控手段的增多, 表明劳动力市场整体态势企稳向好。但是, 仍然有较为突出的问题困扰着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来看, 由于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造成了整体供需不平衡, 并且专精人才紧缺与相对产能过剩现象同在, 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亟待扭转。

二、系统研发的背景

近年来, 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态势, 大量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南,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湖南省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但是, 技能型人才供求紧张的现状将成为制约产业升级、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瓶颈。

目前, 我省职业教育按照“对接产业 (行业) , 工学结合, 提升质量, 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 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转变发展观念, 优化内部结构, 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提高质量, 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从“劳务输出主导型”向“服务地方产业主导型”、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 已初步形成与湖南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省经济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 机械、食品、有色、石化、轻工、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千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 产业升级换代和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 制约我省产业整体提升的诸多因素已逐渐浮现。其中, 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现状在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显得尤为突出。能为“四化两型”建设提供完备的造血功能, 能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 是湖南省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三、必要性研究

鉴于现实状态, 亟需引进大数据管理机制, 建设“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来合理引导和调整技能人才的供需, 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 实现劳动力市场整体平衡、向上发展。

建设“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 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话协作机制, 需要以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为桥梁

通过走访调研, 部分企业反映高技能人才难招聘, 除了人才短缺外,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供求信息不对称, 造成供求结构性矛盾。通过建立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 以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 实现校企人才供需信息无缝对接, 有效解决目前我省产业升级中普遍存在的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有利于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 有利于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缓解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和用工难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机制创新, 推进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育内容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有利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通过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指导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布局调整

从目前来看, 我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 中高职三产业专业在校生人数分别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70.2%和69.4%。第三产业专业偏多, 高端制造业相关专业建设力度不够, 造成一些产业领域专业重复设置, 少数领域出现人才断层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对各院校专业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 这就需要建设一个技能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预测, 进而指导各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布局调整。

目前, 全省各职教集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人才需求对接活动, 但普遍缺少一个人才需求信息平台, 企业的用人信息和学校的毕业生信息并没有充分得到共享, 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 造成供求结构性矛盾。同时因缺乏动态跟踪与及时调整机制, 数据往往不及时、不准确。

通过技能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企业用人需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预测, 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 发布区域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类别、规模等信息, 进而指导各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布局调整。企业可以定向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从职业院校招聘到合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则可以跟踪自己的毕业生, 了解本校毕业生在各行业中的状态, 对今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有参考作用。

对政府而言, 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汇总统计;毕业生信息则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汇总统计。但是其信息的汇总却不够及时、准确, 两大部门的信息整合与协调也不够充分。因此, 在政府、企业、学校之间搭建一个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软件平台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三) 现有的商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不能满足政府、企业、学校的联动需求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都是针对单个企业或单位进行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而开发的, 不能满足政府、企业、学校的联动需求, 开发、搭建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与统计分析平台十分必要。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运用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开发及运营理念, 结合湖南职业教育实际需求, 开发一套实用的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 作为政府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企业、学校的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平台, 为各相关方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 并为数据分析与环比评估提供支撑, 能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实际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职教集团、学校对企业的用人需求无法统计、分析、预测的问题。

2.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布局、调整时, 缺乏大数据参考和软件平台支撑的问题。

3.职业院校对已毕业学生跟踪调查与管理困难, 不易了解毕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动态的问题。

可以预测, 如果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成功开发, 必将对湖南的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摘要: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中技能型人才短缺, 整体供需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 湖南省的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大力提升,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在此背景下, 开发一套实用的“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 作为政府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企业、学校的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平台, 为各相关方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 并为数据分析与环比评估提供支撑。

关键词:技能型劳动力,信息系统,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经信委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EB/OL]http://jwc.hniu.cn/437_40.html.

[2]张放平.对接产业工学结合努力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J].湖南教育 (上旬刊) , 2009 (8) .

上一篇:发展系数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