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刑执行

2024-10-25

财产刑执行(精选7篇)

财产刑执行 篇1

2013 年开始实施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试行) 》将刑罚执行监督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赋予了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刑罚执行监督的职责, 特别是对财产刑执行监督作出了明确规定。刑罚执行监督是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方面, 此项职责由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负责而财产刑执行监督是刑诉法修改后赋予检察机关的新增职责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财产刑执行监督相关机制研究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财产刑的概念和特征

财产刑是指以剥夺犯罪行为人的财产为内容的刑罚方法, 它是各国刑罚体系中重要的刑种之一。从字面意义理解, 财产刑包含两个基本因素: 财产和刑罚, 因此推导出财产刑的三个本质特征: 财严刑首先是一种刑罚方法, 它具有刑罚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外部特征。这是财产刑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产刑作为一种刑罚方法, 只能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与犯罪是彼此对应的一对范畴, 没有犯罪也就没有刑罚, 正如刑法学家哈特所言:“将利罚限于罪犯是构成刑罚之正当目的任何原理 ( 报疲或者功利) 的无条件的结果。”任何人其行为只要没有触犯刑律构成犯罪, 便不能对其科以刑罚措施。当然也包括不能适用财产利。二是财产: 刑作为一种刑罚方法, 只有法院有权适用。根据现代宪政理论。司法独立是国家文明、民主、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自由刑和生命刑都是以人身权利为基础的, 一旦被剥夺, 那么在一定时期内的自由甚至生命就不复存在, 所以这两种刑罚在适用时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难以相容。相比之下, 财产刑以剥夺财产权益为内容, 财产权独立于人身权, 因而具有附加适用的可能三是财产刑以剥夺财产为内容。财产刑中财产的可分割性以可计量性为基础。例如, 在罚金刑中, 以数额的大小决定刑罚的轻重, 而在没收财产刑中, 可以采取部分没收或全部没收的方式适应轻重不同的情况。这种可计量性使得裁判中法官可以根据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程度, 对可被计量的财产进行量化分割, 达到准确适用刑罚、实现罪刑均衡的目的。

在我国刑法中, 罚金刑与没收财产刑均是作为附加刑予以规定的。财产刑的这种可附加性, 可以使对犯罪分子的惩罚更加具有针对性, 充分发挥各个刑种的优势。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财产刑是刑罚手段, 法定性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财产刑的适用必须严格依照立法的规定。具体而言, 对于《刑法》总则没有规定的财产刑类型, 就不能适用; 在针对某种具体犯罪适用财产刑时, 必须遵照《刑法》分则的规定, 《刑法》分则没有规定的财产刑不能适用。

二、财产执行监督的概念

财产刑执行监督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赋予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新职责、新业务, 星城院积极主动探索开展此项工作, 加强与人民法院沟通协调, 获取财产刑监督信息, 扩宽监督渠道; 同时充分发挥在监狱检察工作中的优势, 在审查减刑、假释案件时注重审查是否履行财产刑, 对自觉履行财产刑的视为具有认罪悔罪表现, 从宽掌握; 对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 从严掌握; 对审查中发现的财产刑执行监督线索及时采取监督措施。

我国法律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进行检察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65 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 条规定、第19 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定 ( 试行) 》第633 条规定、第658 条规定。检察机关对法院执行的检察监督, 既包括对罚金刑执行的监督, 也包括对执行没收非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活动的监督。

在财产刑执行中, 被执行人的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一样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美国当代著名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指出: “不能认真对待权利就不能认真对待法律。”在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法律关系中, 执行机关和监管机关担负着管理、教育、改造职责, 必然依靠强大的国家权力和暴力工具, 借助一定的强制手段, 其具有明显的强势地位, 这虽然有利于保障执行权的实现, 也容易出现滥用执行权, 侵犯被执行人、被监管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也容易给权力寻租带来机会。因此, 加强财产刑执行监督, 有利于防止刑罚执行权的滥用, 杜绝执行过程中不该执行而执行、随意确定执行标的和对象等违法执行问题, 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对执行罚金刑检察的主要内容: ( 一) 罚金是否为判决、裁定生效后执行; ( 二) 在判决规定的期限内是否执行一次或者分期缴纳, 罚金是否按规定上缴国库; ( 三) 对于期满无故不缴纳或者未足额缴纳的, 是否进行强制缴纳工作。 ( 四) 经强制缴纳仍不能全部缴纳的, 是否继续追缴。 ( 五) 对因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罚金确有困难, 符合法定减免条件的, 是否执行减免; ( 六) 发生行政机关对被告人就同一事实已经处以罚款的, 罚金是否折抵扣除行政处罚已执行的部分; ( 七) 其他。

执行没收财产刑检察的主要内容: ( 一) 没收财产是否判决、裁定生效后执行; ( 二) 是否为犯罪违法所得或涉案财物; ( 三) 是否按规定及时上缴国库; ( 四) 是否存在执行不当, 有属于返还被害人或被害单位的; ( 五) 执行涉案财物拍卖、变卖的, 是否符合规定; ( 六) 其他。

三、财产执行监督的方法与策略

( 一) 提高对财产刑执行工作的重视

由于传统刑罚观念中重自由刑轻财产刑, 司法实践中, 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作出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情况不到位, 也不规范, 特别是对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生效裁判, 受传统“打了不罚, 罚了不打”思想的束缚, 执行效果不理想。为此, 检法两院要以检察机关新增的财产刑执行监督职能为契机, 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力。

( 二) 加强信息沟通和联系

刑事执行监督部门充分利用监内、监外执行人员的信息资源, 通过谈话教育, 了解和掌握服刑人员其财产刑执行情况以及人民法院的执行情况, 加强与人民法院及其他执行机关的协调配合, 梳理出财产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梳理出的问题两院共同商讨解决, 建立财产刑执行监督机制, 确保生效裁判得到有效执行。多形式督促罪犯主动履行财产刑。选择可能有履行能力的罪犯, 走访其家庭, 通过释法说理让其接受并认同财产刑必须履行的意识。在假释人员中发放权利义务告知书, 增加有关财产刑执行的义务条款, 重塑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性, 强化服刑人员积极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

( 三) 正确处理监督与配合的关系

检察院监所部门要依法大胆开展监督工作, 发现人民法院有依法应当执行而不执行, 执行不当, 罚没的财物未及时上缴国库等违法情形的, 要促进工作的良好发展的角度依法提出纠正意见。法院执行局要理解和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 树立通过监督推进工作深入开展, 共同提升财产刑执行效果, 维护司法裁判的权威。

( 四) 积极与监狱沟通协调

该院在收押、出狱检察时掌握判处财产刑的人数、种类、执行情况、执行机关等详细信息。在罪犯面临减刑、假释时, 督促罪犯主动履行财产刑, 以表明自己“认罪悔罪”的态度, 争取减刑、假释的机会。同时, 开展罪犯自觉履行财产刑即履行刑事裁判所有义务的专题教育, 消除罪犯产生“花钱买刑”的错误认识。当罪犯因羁押在监狱出现履行障碍时, 该院及时与监狱沟通协调, 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为其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黄忠顺.论司法机关在财产刑执行中的角色分担[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4 (01) .

[2]黄风.论“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刑罚的废止——以追缴犯罪资产的国际合作为视角[J].法商研究, 2014 (01) .

[3]许文辉, 林琳.财产刑执行监督现状与机制构建——基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的实践[J].中国检察官, 2013 (23) .

[4]尚爱国.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研究[J].人民检察, 2013 (18) .

[5]熊谋林.我国罚金刑司法再认识——基于跨国比较的追踪研究 (1945-2011) [J].清华法学, 2013 (05) .

[6]王春福.我国财产刑执行的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9 (06) .

财产刑执行 篇2

专业论文

试论财产刑执行的检察监督

试论财产刑执行的检察监督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对人民法院财产刑执行活动实施监督。但是,目前由于财产刑执行监督的立法还比较原则,司法实践又长期存在对财产刑执行重视不够,财产刑执行难普遍存在等因素,因此,人民检察院对财产刑执行实施监督面临不少困惑,亟待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机制体系的构建完善。

关键词 财产刑执行 检察监督 制度构建

作者简介:史希宏,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处副处长,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6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对人民法院财产刑执行活动实施监督,这将对保障我国刑事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被执行人及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切实的必要性。但是,目前由于财产刑执行监督的立法还比较原则,司法实践又长期存在财产刑执行难,因此,人民检察院对财产刑执行实施监督将面临不少困惑,亟待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机制体系的构建完善。

一、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的概念与必要性

(一)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的概念

根据我院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执行罚金刑和没收财产这两种财产刑活动时,是否合法实行的法律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情况,人民检察院应当通知人民法院予以纠正,保障我国刑事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具体来讲,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有依法应当执行而不执行,执行不当,罚没的财物未及时上缴国库,或者执行活动中其他违法情形的,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该项监督职能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项重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内容,具体由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实施。

(二)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随着刑罚轻缓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财产刑越来越多地被人民法院在刑事判决中适用。同时,财产刑执行状况不佳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加强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人民法院依法执行,保障刑事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被执行人及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实践中通常重视人身刑的执行及人身刑执行监督,而忽略财产刑的执行及财产刑执行监督。实践中先执行后判决、根据能否执行决定是否处刑、遇到可能需要减免财产刑数额等诉讼性问题时自己执行自己裁定等有违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情况大量发生,滥用职权、以钱买刑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也随之产生。通过检察监督,促进财产刑的依法执行,保障刑事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被执行人及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是非常必要的。

2.有利于促进人民法院及时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权威性

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财产刑执行率低,绝大部分财产刑生效裁判得不到及时有效执行的情况,以某区级法院2010年至2012年财产刑执行情况为例,执行率仅分别为:2.76%、7.02%、7.86%。财产刑的不能及时有效执行,不仅有失法律的严肃性,也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执行率低有重视不够的主观原因,也有刑事案件被执行人无财产或财产不易查清等诸多原因,单凭人民法院简单执行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包括人民检察院等相关司法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人民检察院作为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在促进财产刑及时执行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法院在财产刑执行中易发生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与实践,目前法院在财产刑执行中易发生的主要问题,也是社会反映强烈的执行不规范和执行难两类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以下三方面:

(一)审执合一,未依法移交法院执行部门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财产刑由第一审人民法院负责裁判执行的机构执行。被执行的财产在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地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财产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代为执行。但实践中依然不少法院存在未依法移交执行部门的情况,主要表现是,罪犯主动缴纳或在法官教育下缴纳的,由审判庭先行收缴移送执行部门,如果罪犯在审判阶段未缴纳,法院即因执行难原因不再移送执行部门立案,有的虽然移交执行,但也往往不及时。

(二)未全面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执行,异地执行结果更为不佳

依据最高法适用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关于财产刑执行的措施和执行的期限,参照适用民事执行的有关规定。但实践中,往往因财产刑执行中涉及民事财产权利分割等比较复杂问题需要先行处理,而未能全面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执行,执行力度明显偏弱。对于异地执行情况,执行结果更为不佳,对被委托法院是否采取全面采取执行措施、措施是否到位,亦缺乏监督。

(三)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的,法院缺乏动态地追缴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规定,被执行人没有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发现被执行人有隐匿、转移财产情形的,应当追缴。但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很难知悉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的相关信息,也没有足够力量去主动开展实时地调查,往往缺乏实时动态地追缴执行。

三、检察机关对财产刑执行实施监督面临的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财产刑执行监督没有具体规定,只有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最高检刑事诉讼规则也仅有两条有关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缺乏实际操作性,检察机关对财产刑实施监督时将面临一定的问题。

(一)缺乏有关财产刑执行情况的信息源,监督无从入手

目前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获知财产刑执行信息的程序,没有要求人民法院应向人民检察院移送相关信息和文书。人民检察院缺乏有关法院财产刑执行情况的信息,无法对人民法院财产刑执行实施常规化监督。

(二)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监督力度偏弱

目前我国法律未赋予人民检察院行使必要监督措施,监督方式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仅规定纠正违法一种方式。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是否应执行而不执行、执行是否不当、罚没财物是否上缴以及有无其他违法行为,由于缺乏必要的调查,无法正确认定是否合法或适当,即很难发现违法或不当情形。

(三)缺乏具体的监督程序和相关的协作机制,亟待统一规范

由于法律对财产刑执行监督程序及有关协作机制没有规定,全国不少地方人民检察院已经积极开展了实践探索,并制定了实施监督的具体工作办法,为今后立法完善提供很好的司法借鉴。但是,各地的具体监督做法各不相同,各地检法机关的协作配合程度也不同,可能会影响监督的同一性和监督效果。

四、完善监督机制,构建科学的财产刑检察监督体系

为了有效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保障法院财产刑执行依法进行,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构建比较科学的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体系。提出六点设想:

(一)建立财产刑执行法律文书备案机制

为了畅通监督渠道,人民法院应当将财产刑的执行通知书副本连同判决书副本移交人民检察院,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中止、减免等特殊情况,还应及时将中止、减免等法律文书副本移交人民检察院,执行终结时应当将执行终结的法律文书移交人民检察院,对重大或有影响的执行案件应在执行前通知检察机关到场监督。

(二)赋予人民检察院行驶必要监督措施的权利

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执行法律文书,发现可能存在违法或不当时,应当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包括调取查询法院执行档案、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向相关人员询问、向法院提出必要财产保全建议等,确保人民检察院开展财产刑执行监督工作。

(三)丰富检察监督方式,拓展监督范围

目前法律仅规定纠正违法一种监督方式,主要适用于执行活动违法情形,监督范围比较窄。对于法院财产刑执行出现不当的情形时,检察院采取检察建议书监督更为适宜。此外,对重大或有影响的执行案件,人民检察院可采取现场监督方式进行全程监督。

(四)建立检察机关内部联动机制,强化监督力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涉及控申、反贪、反渎、民行、侦监、公诉等检察机关内部多个部门,应当加强内部联动,各部门工作中如果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应及时通知监所检察部门。反贪、反渎部门在侦查阶段应当加强对罪犯财产的调查,将财产调查信息移交法院,必要时可采取保全措施,未经法院裁判执行,不得先行处理扣押冻结的财物。

(五)建立司法部门之间协作机制,确保财产刑的顺利执行

在侦查环节,侦查部门应注重对可能判处财产刑罪犯的财产调查,在执行环节,执行部门应注重发现被执行人的可供执行财产,并将信息报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被执行人服刑期间主动缴纳罚金或民事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报执行部门。

(六)建立委托异地检察监督机制,消灭监督空白

我国法律规定,被执行的财产在异地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委托财产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司法实践中,在北京等城市,由于外埠人员犯罪较多,委托异地法院执行案件亦相应较多,但委托异地执行率更低,对此类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目前尚处“空白”。为加强对异地执行的监督,应当建立委托异地检察监督机制,由委托地人民法院对应的人民检察院,通过协助调查方式委托异地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实施监督,消灭监督空白。

注释:

论财产刑执行监督机制的构建 篇3

[关键词]财产刑执行;财产刑执行监督;先罚后判;监所检察部门

[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06

2013年开始实施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下文简称“新刑诉规则”)第633条规定,对刑事判决、裁定执行活动的监督由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可见,新刑诉规则对于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的定位是刑事执行检察监督部门。财产刑属于刑罚的一种,对财产刑执行的监督权当然应由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行使。根据新刑诉规则第658条的规定,财产刑执行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对法院执行罚金、没收财产刑,以及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中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活动实行的监督。从刑法条文统计数据来看,有58%以上的刑法条文规定了应当和可以判处财产刑的罪名。[1]从近年的刑事判决情况来看,财产刑在刑罚运用中的比重非常大,以北京市东城区法院为例,在2013年东城区法院有罪判决的346件428人中,被判处财产刑的有301件372人,占比高达87%。随着财产刑刑罚的大量运用,财产刑执行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刑种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法律的权威和刑罚的严肃性。在司法实践中,财产刑执行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财产刑执行监督作为促进财产刑执行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法学界对于财产刑执行监督的研究大多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实务经验支撑和现实可操作性,对于2012年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规则修改之后的财产刑执行监督问题也鲜有深入、全面的研究。[2-4]鉴于此,本文拟在统计调研大量实务数据的基础上,全面挖掘财产刑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财产刑检察监督的角度进行深入探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财产刑执行及其检察监督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利于财产刑执行监督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一、财产刑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司法实务中财产刑的执行情况发现,目前财产刑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执行率低

执行率低是财产刑执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执行率低造成财产刑“空判”现象严重,严重损害了刑罚权威。在抽查的2013年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47件已作出生效判决的财产刑案件中,移送执行的有210件,未移送执行的有37件;在移送执行的案件当中,全部执行到位的有16件,部分执行到位的有8件,处于执行过程中的有8件,未执行的有178件,未执行率高达84.8%。据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解释,这178件判决由于种种原因无财产可供执行。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13年上半年的刑事判决中还可以发现,前罪判处的财产刑未执行完毕的有105件118人,所占比率较大。前罪财产刑的执行状况不好,也是财产刑执行率低的一个表现。北京市其他区法院的财产刑执行情况也与其相差无几。如2010年、2011年、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财产刑案件分别为3 834件、2 264件和2 595件,已执行的财产刑案件分别为106件、159件和204件,执行率分别是2.76%、7.02%和786%;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近几年刑事审判庭在判决前缴纳罚金的案件占全部案件的40%~50%,但在判决生效后,执行庭立案的案件实际执行率不足10%;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2012年354件财产刑案件中,自动履行的有21件,强制执行的有38件,执行率仅为16.6%(本文数据均来源于“财产刑监督工作推进会发言材料”,载于首都检察网监所检察信息管理系统,2013年8月14日)。

2.违法违规执行现象严重

违法违规执行现象严重是财产刑执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法院在财产刑执行中存在许多违法违规执行现象。一是绝大多数法院在刑事审判时实行先罚后判,鼓励被告人在判决前向刑事审判庭预交罚金,并将其当作是认罪悔罪的表现,有时甚至将预先履行财产刑当成从轻判决的条件,这种做法违法,是极其错误的。刑事执行是指刑事裁判生效后将裁判内容付诸实施的诉讼活动,未判先罚,罚款师出无名,事实上是先执行后判决,明显与法律规定不符。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13年上半年的刑事判决来看,判决书上注明“已缴纳”,即在判决生效前就已经执行财产刑的至少有38件48人。再如,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近几年刑事审判庭在判决前缴纳罚金的占到全部案件的40%~50%。二是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不予立案。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决生效后即应进入执行程序,即案件应由法院刑事审判庭转入执行庭。而在实践中,法院执行庭为了应付考核,片面追求执行率,往往有选择性地立案,对于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案件应当立案而不立案,这也是一种枉法行为。虽然很难向法院调取具体的数据,但这种违法情形在全国法院中都较为普遍地存在。三是财产刑执行变更具有随意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审执一体”的模式,法院既是审判者又是执行者,在实践中对于执行遇到困难的,较易发生随意减少、免除财产刑执行数额的情况,以不影响执结率。“审执一体”的模式违反了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原则。在这种现有模式下,财产刑执行的变更得不到有效监督,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法院重视度不够

受我国“重自由刑轻财产刑”的传统刑罚观念影响,法院长期以来对财产刑执行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生命刑、自由刑,被判主刑附加财产刑的人员往往在主刑执行完毕后即被认为服刑完毕,财产刑的不执行对其没有任何影响。这从前罪判处的财产刑未执行完毕的案件数量中可见一斑。同时,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的时期,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财产执行中“重民轻刑”现象严重,民事执行受到对方当事人的监督和催促,而刑事财产刑由于没有对方当事人的监督而被忽视。

4.很难摸清被执行人实际的财产状况

很难摸清被执行人实际的财产状况是财产刑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法院除承担着审判这一主要职能外,还承担着部分刑罚的执行功能。财产刑执行的困难程度不亚于民事案件,众所周知的民事案件执行难尚且有先予执行和保全措施[5],《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执行措施,而《刑事诉讼法》仅规定在侦查阶段可以运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并没有规定法院可以运用相应的财产强制措施,也没有明确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这使得法院在执行阶段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无从查询和掌握,即使发现被执行人有财产也无法采取强制措施。此外,委托执行的效果也欠佳。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情况来看,被执行人90%以上是流动人口,在京大多无财产可供执行,委托其户籍所在地法院执行时常被退回或告知被执行人已外出务工,导致财产刑无法执行。

二、财产刑执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财产刑执行难,执行监督也难。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虽然检察机关对财产刑执行监督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却收效甚微。财产刑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执行监督意识薄弱

在我国,“重民轻刑”“重自由刑轻财产刑”的观念根深蒂固。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的监督片面聚焦于对生命刑、自由刑执行的监督上,认为财产刑执行监督无足轻重,怠于监督;也有部分检察院意欲监督,却有畏难情绪,不敢监督,不善监督,最终导致大多数检察院对财产刑执行监督这一职能持“坐、等、靠”的态度,寄希望于外部力量推进,寄希望于立法完备、机制完善。

2.立法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财产刑执行监督的条文寥寥无几,仅新刑诉规则第633条、658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对财产刑执行监督的职能,而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或规范,导致执行监督无法可依,无从开展。如《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院要在宣判后最长5日内将判决书送达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以便于公诉部门对法院判决开展审判监督,但没有规定法院向监所检察部门送达生效判决和有关执行情况的文书,导致监所检察部门对法院的判决执行情况无从掌握,监督起来步履维艰。另外对管辖原则等一些基本问题也没有规定,使得财产刑执行监督成为一纸空文。即使有些检察院愿意大胆尝试、积极创新,也缺少基本的监督程序、原则和方法。

3.检察院与法院之间沟通不畅、监督乏力

有效的监督需要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但目前,在财产刑执行监督方面,检察院与法院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其一,法院主动接受监督的意愿较弱。在执行难的大背景下,检察院的执行监督对于法院来说是一种“负担”,甚至在某些法院看来是一种“添乱”,因此,整体而言,法院比较排斥财产刑执行监督,执行部门对于某些积极履职的监所检察部门的“叨扰”大多消极应对。其二,检察院对于法院的具体执行程序和细节不甚熟悉。由于绝大多数检察官没有法院执行方面的工作经验,因此对于财产刑的执行监督只能建立在法院提供的资料基础之上,而被监督者不可能向监督者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资料。这就造成检察机关监督力度小,手段匮乏,监督不到位,流于形式。就目前而言,几乎没有检察院与法院就财产刑执行监督达成科学的、可行的、双方认可并自愿遵守的实施细则或规范,这使得财产刑执行监督步履维艰,收效甚微。

4.检察机关纠正问题的方式缺乏强制力

目前,检察机关对财产刑进行执行监督的最终方式是制发《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书》,但这种方式缺乏强制力。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的采纳与否完全取决于执行机关——法院,即使法院不接受其内容、不予以纠正,也没有什么不利的后果,以至于检察机关的监督行为被笑称为“纠正违法劝告书”[6],从而削弱了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实践中,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有时不仅无法纠正问题,反而会造成法院的消极执行、态度对立,更不利于以后的监督和配合。

5.相关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人员配备存在问题。目前,全国监所检察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人员老化、人数较少、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仅能满足原有工作职能需要,无法满足新刑事诉讼法赋予的诸多新增业务需求,对一些问题和困难的研究和解决不及时、不到位,在新增职能的履行方面安于现状、动力不足。监所检察部门的人员数量和结构若得不到改善,将严重影响到执行监督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尤其是新增职能的充分履行。

二是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的机构设置存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监所检察部门,其职能着眼于监管场所内的执行活动监督,即关注点聚焦于自由刑的执行监督。随着新刑诉规则的修改,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所有种类刑事执行的监督职责赋予监所检察部门承担,将监所检察部门定位为刑事执行检察监督部门。实践中,监所检察部门囿于自身称呼的限制,对于监管活动之外的刑罚执行监督缺乏应有的关注,监督的范围也没有涵盖所有刑罚种类,造成部分执行监督功能的虚化、空置。

三、完善财产刑执行监督的对策建议

财产刑执行与财产刑执行监督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加强财产刑执行监督是确保财产刑有效执行的关键途径。完善财产刑执行监督机制,有助于促进财产刑执行深入推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提高财产刑执行监督意识

执行监督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3]作为法律监督者,监所部门的检察官应当认识到,执行监督与侦查监督、审判监督一样,是检察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刑执行监督作为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其作用不容小觑。应把财产刑执行监督当成重点工作来做,而不是消极怠工,认为监督与不监督一个样;应自觉提高财产刑执行监督意识,以更有力度的财产刑执行监督促进财产刑执行的推进。

2.积极开展财产刑执行监督

提高财产刑执行监督意识的同时,要依托现有的工作方法,结合有关工作深入推进执行监督,推动财产刑执行监督的开展。一是对于在押人员,应依托派驻检察室帮助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对于被判处财产刑的在押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派驻看守所、监狱的检察室的天然优势,通过了解其在监管场所的日常消费水平、消费账户情况等,判断其是否具有履行财产刑的能力。发现罪犯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却拒不履行财产刑时,应当建议法院强制执行。要注意的是,检察机关是监督机关而非执行机关,没有协助法院执行的义务,仅对法院在罪犯有财产可供执行却不知或不予执行时提出纠正意见。在目前财产查询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派驻检察室的作用。

二是对于社区矫正人员,应通过谈话了解其财产刑执行状况。对于被判处财产刑的社区矫正人员,检察机关可以通过与社区矫正人员谈话等方式,了解其财产刑执行相关情况,如是否有财产可供执行、是否已经执行、执行行为是否合法等。如果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侵犯当事人权益的行为或其他不规范的行为,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审查确认,对法院的违规违法行为予以纠正。

三是通过减刑、假释检察,加强财产刑执行监督。《刑法》第78条、第81条分别规定了减刑、假释的条件,但对于罪犯履行财产刑是否属于“确有悔改表现”则没有规定,即现行刑法并没有将财产刑是否得到执行作为罪犯减刑、假释的前提。财产刑的履行对于罪犯及其亲属而言只意味着单纯的财产损失,积极履行没有任何好处,这就大大挫伤了被执行人履行财产刑的积极性。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尝试将积极履行财产刑认定为“确有悔改表现”之一,作为减刑、假释的一个考量因素,而将有能力履行财产刑而不予履行作为禁止条件。检察机关可在对减刑、假释的检察监督中,了解被执行人是否履行了财产刑,重点审查决定机关是否考虑了财产刑执行情况,对于罪犯有履行财产刑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向减刑、假释的决定机关提出检察意见。

四是充分运用控告申诉机制,加强财产刑执行监督。财产刑执行与被执行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被执行人对财产刑执行过程的关注程度较高。对于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或者侵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告知被执行人有权向检察机关提出控告、申诉和举报。在被执行人就财产刑执行提出控告、申诉和举报时,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展开调查,对财产刑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个案监督,发现违规违法问题时应及时予以纠正。

3.坚决纠正违规违法执行行为

一是坚决纠正法院刑事审判庭“未判先罚”行为。财产刑作为一种刑罚,是罪犯对社会承担刑事责任的表现,不能将其当作判决前的量刑情节来考虑,否则就有“以钱买刑”之嫌。当然,罪犯积极履行财产刑是悔过的一种表现,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予以考量,比如作为执行环节的减刑、假释的考虑因素。目前,应当加大对未判先罚的纠正力度,有一例发一份《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搜集多个未判先罚的案件制发综合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坚决制止先罚后判。二是坚决纠正法院执行庭“难执行的不立案”的行为。判决后进入执行程序的刑事案件,法院应当全部予以立案,而不是有选择性地立案执行。即使有些案件难以执行或不能执行,也不应排除在执行程序之外。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对法院不依法立案和执行的监督,发生一例监督一例,严禁不结不立、先执后立。

4.规范执行活动,创新监督方式

在立法尚未完善之前,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法院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执行和执行监督范畴协调建立起互相配合、制约监督的模式,使法院的财产刑执行活动步入正轨。检察机关应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监督方法,采取全面监督与重点监督、同步现场监督与事后书面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在执行监督的时间上,在开始探索财产刑执行监督之初,可尝试全面监督;在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可采取重点监督和事后监督的方式。在财产刑类型上,对于罚金刑可分类处理,执行顺利的可以事后书面监督或重点抽查,难以执行的可以同步现场监督;对于没收财产的,因为此类案件数量较少,应予以重点监督。在案件类型上,对于涉众、涉外、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或者敏感案件,应予以重点监督。对于执行变更的,应予以重点监督,防止随意减、免情形的发生。

5.优化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

在检察机关有关部门人员的配备上,要充分考虑检察机关履行好各项新增职能,以及针对不同的执行主体进行充分有效监督的需要,向监所检察队伍充实一批法律专业知识扎实、沟通协调能力较强、年富力强的人员。同时,由于监所检察涉及批捕、公诉、反渎和职务犯罪预防等多种职能,因此应将具备上述多部门工作经验的检察人员配备到监所检察岗位上来。

在检察机构的设置上,为了促进执行监督的全面开展,建议将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更名为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下设若干科室,分别负责各种刑罚执行的监督工作。这一名称不仅揭示了部门的核心职责,更能体现出监督职责的法定性和专门性,也使对财产刑等非监禁刑的执行监督更加名正言顺。

在执行机构的设置上,审执分立模式有待建立。刑罚的执行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政权而不是司法权,应由行政机关负责而不是由法院负责。从长远来看,建立独立于法院的、专门的财产刑执行机构,不仅有利于解决财产刑执行中的许多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财产刑执行监督的开展。

6.完善相关立法,增强财产刑执行监督的可操作性

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为财产刑执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一是规定执行法律文书送达制度。《刑事诉讼法》第196条只是规定了法院应当在判决后将判决书送达检察院公诉部门以供审判监督,却没有规定法院将生效判决送达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以供执行监督。因此,应尽快弥补这一立法空白,规定判决后法院应将生效判决书副本、执行通知书副本及时送达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执行过程中的减免、变更执行等裁定书应及时送达,执行完毕的应将执结通知书送达等,以使检察院能够及时掌握财产刑判决和执行的情况,从而开展全面、有效的监督。二是确立管辖原则。对于异地执行的财产刑,是由判决法院的同级检察机关进行监督还是由服刑地的检察机关进行监督,亟待立法予以规定。笔者认为,应由服刑地的检察机关对财产刑执行进行监督。理由是由服刑地法院的同级检察院监督更具有对等性和可操作性。作出判决的法院在向执行地法院发出委托执行通知书的同时,还应将相关文书抄送当地检察院,被委托执行的法院在执行中的法律文书也应及时送达同级检察院。判决法院如果有部分自行执行、部分委托执行的,应分别由对应的检察院对同级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三是规定执行监督的强制性后果,赋予纠正违法一定的强制力。可以规定检察机关发现财产刑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而予以书面纠正的,执行单位必须按照要求限期改正,如果逾期不改正,要向检察机关说明理由;还可进一步规定理由不成立的后果,诸如此类,以强化对违法执行的监督力度。

目前,各地检察机关在财产刑执行监督的探索道路上积极前进,财产刑执行监督作为促进财产刑执行的有效途径,正在逐渐改变着财产刑执行难这一历史问题。虽然现实中财产刑执行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问题,财产刑执行监督的途径和手段也不甚完善,但可以看到,有关机关强化财产刑执行和监督的意识在逐渐增强,有关机构设置也正在推进之中,新一轮的刑事诉讼规则修改和完善也在进行之中,希望本文能够为司法实务和检察改革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雪妲.财产刑执行监督问题初探[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6):101.

[2]单民.刑罚执行监督中的问题和对策[J].政治与法律,2012(11):155.

[3]丁英华.刑罚执行监督过程中的问题与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7):78.

[4]李忠诚.刑事执行监督功能探讨[J].人民检察,2003(2):34.

[5]郑世保.民事判决执行难的原因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2.

浅议检察机关对财产刑执行监督 篇4

关键词:检察机关,财产刑,监督

一、财产刑的应用的积极意义

对经济类犯罪和某些轻微的刑事犯罪以财产刑的方式予以惩罚, 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轻刑化的趋势, 又有效的针对现在违法犯罪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惩罚预防犯罪。然而, 任何处罚只有落实到位了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如果刑罚无法落实不仅危及法律尊严, 更使惩罚落于空谈达不到惩戒警示作用, 检察机关作为刑罚执行监督机关, 监所检察部门作为法定的财产刑执行监督机关, 从实践中来看, 在财产刑执行监督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到它应由的监督作用, 更多的时候监督流于形式、存在于报表之中, 在有些地方, 甚至连形式都没有, 有的地方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这份监督权力。

基层检察院监所部门作为承担监督职能的最大的群体对财产刑执行情况监督存在有心无力, 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既有多年的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

二、财产刑执行监督的现状

(一) 监督力量不足

监督力量不足既有业务范围宽广人员不足的客观原因, 也有单位领导思想意识存在偏差人员配备老龄化严重的原因。细数监所部门的业务范围:有监管场所刑罚执行情况监督, 又有监外执行情况监督。依照规定驻所检察室须有三人, 每天的例行的巡视、谈话、一志一账六表就足以让驻所人员忙的够呛, 再加上定期巡查、检查登记记录, 可以说工作已经被占满了。监所检察部门人员老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很多人临近退休的人员被安排在监所部门, 虽然他们经验丰富, 但是面对繁琐细碎的工作毕竟有点力不从心, 再加上监所部门新增添的很多业务, 更新知识储备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二) 缺乏监督意识

从2012年算起,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已近三年, 真正能把财产刑执行监督落实到位的并不太多, 更多的在于理论探讨, 能在现实中实施的少。毕竟相对于传统的业务来说, 财产刑执行监督属于新生事物, 如何开展监督, 如何能把监督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个基层检察机关就能做好的, 需要多方的协调, 出于对新生事物的谨慎, 在缺乏细则指导的情况下, 基层监督机关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业务。

(三) 监督渠道不通畅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在实践中并没有理论中的那种完美, 检察机关在落实对法律的监督中存在各种掣肘, 具体到对财产刑执行监督中, 这种情况更为明显。首先, 缺乏第一手的信息资源, 监所部门并不直接掌握法院判决结果, 更多的需要其他部门、其他单位协作, 需要协作必然存在不便之处, 这也是基层监所部门不愿意开展此项监督的原因之一。其次检察机关对法院执行判决的监督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法院执行不力检察机关仅能使用的手段是检察建议, 这对法院来说没有丝毫的威慑力。

三、监所部门如何开展财产刑监督的建议

财产刑处罚作为刑罚之一, 越来越多运用了经济类型的犯罪中, 而经济类型的犯罪在社会总犯罪数量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重视财产刑罚的落实, 否则所谓的惩罚就会流于形式。如何落实呢个人觉得要从几方面考虑:

(一) 畅通信息资源, 使检察机关能够尽早了解案情, 实施备案制度、落实检察机关知情权。

(二) 法检共建信息共享查询平台, 法院及时把生效判决、执行情况上传信息共享平台, 各单位依据执法权限随时查询。这样检察机关可以定期通过查询平台关注财产刑判决情况、执行请款, 对超期未予执行的财产刑及时跟进, 敦促执行机关执行。

(三) 拓宽控告检举渠道, 发动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只有群众的积极参与, 才能将工作更好的落实。可以通过将生效的法律文书上网公开, 让群众参与对执行情况的监督, 特别是和判决有利害关系的个人的监督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检察机关可以通过举报控诉等获得线索以便进行监督查处。

(四) 实施提前介入跟踪监督。财产刑的执行必须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做保证, 如果犯罪分子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 则财产刑是可以暂缓执行的, 所以部分人在知道自己被判处财产刑或者可能排除财产刑时就开始提前转移财产, 造成执行时无财产可执行, 最终使执行落空。因此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 因为当公诉机关提起公诉时已经确定了罪名, 所涉罪名可能判处的刑罚也是可以预见的, 哪些类型犯罪需要并处罚金也是确定的, 所以法院或者检察机关可否考虑对可能判处高额罚金的被告人实施类似于民诉中的财产保全措施或者撤销制度, 也就是对判决前被告人, 恶意转移财产行为法院拥有撤销的权利。

与此同时, 我们要对财产刑强制执行缴纳的加强监督, 据个人了解, 基层法院对财产刑强制执行并不太尽力, 或者说法院在强制执行业务上缺乏足够的力量, 更多的依赖于判决前的权衡, 通过预收罚金的形式在判决下发前收缴, 一旦判决前无法收缴, 基本就追缴无望了。为确保财产刑能顺利执行, 侦查机关在侦查阶段或者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也可以考虑提前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财产情况进行一次摸底, 并随卷已送, 这样法院在判决之后可以依照被告人财产清单迅速予以执行。

参考文献

财产刑执行 篇5

关键词 财产刑 执行监督 调研分析

一、成武县域内财产刑判决、执行及监督情况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成武县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的判决共计396人次。其中,并处罚金367人次,占全部财产刑判决的93%,单处罚金29人次,占7%,287人次是一次性缴纳全部罚金,54人次是法院强制缴纳,28人次是分期缴纳全部罚金,27人次因家庭经济困难被准予减免罚金。自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成武县人民检察院对财产刑执行监督共计11件11人次,主要是通过查询本院档案卷宗所附判决书或裁定书,发现判决或者裁定中涉及财产刑的,向法院进行核实,经核实没有正当理由未缴纳的,制发检察建议书,并由法院作出书面答复。

二、财产刑执行监督之问题

(一)财产刑实际执行机构不明确

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人民法院负责执行财产刑,最高法于2010年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财产刑由法院的执行局执行。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成武县法院由刑庭负责执行财产刑。其主要原因在于财产刑执行难度大,由负责判决的刑庭执行,可以更好的与被告人进行沟通,降低执行难度。这一现状造成了财产刑实际执行机构的不明确,在人民检察院进行财产刑执行监督时,法院内容易产生各部门间的相互推诿,加大了财产刑执行监督工作的难度。

(二)被告人财产情况难调查

被告人财产情况难以查清是造成财产刑难以执行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这种因素的产生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被告人对法律比较熟悉,其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已经很清楚自己什么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因此会采取转移财产等手段隐匿自己的财产,有些被告人是流窜犯,家庭住址较远,或者故意隐瞒家庭情况,调查难度较大。另外刑事案件的程序一般都比较复杂,一个程序下来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为被告人家属隐匿财产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

(三)检察机关获取财产刑执行信息难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法院既是财产刑的审判机关,又是执行机关,法院没有将财产刑的执行活动情况及时反馈给检察机关的义务。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中,对检察机关进行财产刑执行监督只有原则性规定,而没有具体的细化规则,比如检察机关如何得知财产刑执行情况,就没有明确的说明,另外,更没有赋予检察机关主动进行调查、取证的权利,根据公权力“法无规定即禁止”的原则,检察机关是不能积极行使调查权的,因此,检察机关要想获得财产刑执行情况的信息,就仅有接受举报等不多的途径,而不执行财产刑受到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对个人基本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也不会有人去关注该刑罚的执行与否,综上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在信息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想发挥监督功能,难上加难。

(四)检察机关监督措施不足

检察机关对法院在查明被执行人个人财产过程中以及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消极应付、不作为的行为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财产刑执行机关即法院的监督,虽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规定,发现财产刑执行中存在问题,检察机关“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但也仅仅限定为提出纠正意见,而没有更多的进一步的措施,这就造成法院接收了意见,但并不采纳,检察机关也只能无何奈何,除非能查证相关人员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对财产刑义务人即罪犯的监督,更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赋予检察机关对拒不履行财产刑的罪犯采取措施的权力。

(五)财产刑执行监督力量不够

新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规则赋予了监所检察部门更多的职责,特别是明确规定财产刑的执行监督由其负责,但是,由于检察机关人员编制有限,加之很多地方检察院不重视监所检察工作,监所检察部门人少质弱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想要加强财产刑执行监督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财产刑执行监督之完善措施

(一)加强财产刑审判部门与执行部门的配合

虽然最高法明确规定财产刑的执行由执行机构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财产刑恰恰是由刑事审判部门即刑庭来完成的。因为财产刑的缴纳是量刑的一个情节,被告人积极缴纳罚金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在审判过程中有些被告人从量刑方面考虑,对于财产刑基本都能积极履行。因此,执行局与刑庭应当积极进行沟通协调配合,对于涉及财产刑即时缴纳的,刑庭应当及时通执行局执行,以避越位之嫌,同时,对于不能即时履行财产刑的,应当及时将有关裁判文书及卷宗材料移送执行局,便于执行局执行,执行局也应及时向刑庭反馈执行情况。

(二)探索建立嫌疑人财产调查制度

总体上讲,法院执行财产刑的积极主动性还是比较强的,但如果遇到被告人财产情况难以查明时,法院可能就会因人员精力问题而懈怠执行,因此,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探索建立嫌疑人财产调查制度。侦查机关在侦查期间发现嫌疑人可能会被处以财产刑的,或者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对可能判处财产刑的嫌疑人,可以要求侦查机关对个人财产状况进行详细调查,遇有可能转移、隐匿、变卖甚至毁损嫌疑人财产的情况,可先行查封、扣押,或责令财产保管人妥善保管,记录在案,然后将财产状况随案移送,便于法院在判决时考虑确定财产刑的数额及判决后的顺利执行。

(三)广开渠道掌控财产刑执行信息

刑事诉讼法将财产刑执行监督的权力赋予检察机关,刑事诉讼规则将该项职责赋予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但都没有明确该项权力的行使程序,更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应向检察机关提供财产刑相关信息。因此,监所部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渠道掌控财产刑执行信息。一是可以与检察机关内部相关部门如公诉等建立信息通报机制,涉及财产刑的法律文书应及时通报监所部门。二是可以利用法院网上公开的信息查询关于财产刑裁判及执行情况。三是可以与检察机关内部控告申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發现涉及财产刑裁判、执行情况的相关线索,及时介入调查。四是可以直接向财产刑缴纳义务人了解相关情况。五是可以积极争取法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财产刑执行信息交流沟通机制。

(四)丰富财产刑执行监督的方式和手段

检察机关做为法律监督机关,法律赋予其诸多权力,这些权力同样可以做为财产刑执行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一是综合运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调查等多种监督方式。对于个别的违法违纪现象,应及时向法院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对于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违法违纪现象,应及时向法院制发检察建议书;对于涉嫌严重违法违纪的,应及时介入调查,发现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应当及时移送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二是建立动态的检察监督跟踪程序,财产刑的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判决确定后存在一次缴、分期缴纳、强制缴纳、减免缴纳等多种情况,建立起动态的跟踪监督程序十分必要。对财产刑一次交纳和分期缴纳的监督,检察监督的重点应围绕人民法院是否按判决书、裁定书指定的时间和数额执行财产刑展开。如人民法院超出判决书、裁定书确定的数额或不按照指定的时间执行的,检察机关应当提出纠正意见。

(五)建立健全财产刑执行监督机构

目前,从高检院到基层院监所检察部门,均没有设置专门的财产刑执行监督处、科、室等机构,高检院监所检察厅将财产刑执行监督作为广义上的监外执行检察内容由监外执行检察处负责,各省、市、县级院监所检察部门基本上也没有专门的机构。监所检察部门的职责是刑事执行检察,监所检察与实际职责名实不符。鉴于这种情况,个别基层院已探索将监所检察科更名为刑事执行检察局,下设综合检察科、看守所检察科和社区矫正检察科。笔者赞同这种做法,同时由刑事执行检察局下设的综合检察科负责财产刑执行监督工作是比较合理的,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设立财产刑执行检察科。

参考文献:

[1]王楠.财产刑执行监督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09).

财产刑执行 篇6

一、建立财产刑执行检察人员能力提升和保障机制

一是保障人才投入。目前, 监所检察部门工作任务繁重, 人手短缺, 面对新增财产刑执行监督业务经验不足, 各基层人民检察院应当增加政法编制, 配齐配强负责财产刑执行监督的刑事执行检察队伍力量, 以适应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需要。二是转变执法理念。加强对刑事执行检察人员思想教育, 强化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推进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提高人员素质。做好财产刑执行监督业务学习培训, 干警要加强财产刑执行检察相关法律法规学习, 熟知业务知识, 上级职能部门可组织系统内培训会、交流会, 聘请专业人员讲、经验单位讲, 通过学习培训, 不断增强财产刑执行检察能力和水平, 尽快投入到财产刑执行监督工作中, 切实履行财产刑执行监督职责。四是深入开展调研, 积极探索实践。由于财产刑执行本身存在诸多困境, 加之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是一项新的职责, 无捷径可循, 无经验可就, 工作开展存在一定困难, 这就需要检察人员不断深入调研、探索, 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要从检察的方式方法入手, 从建立检察监督机制着手, 以文书检察、现场检察、动态跟踪检察为抓手, 完善检察监督规程, 最终确保财产刑执行监督制度化、常态化。

二、建立协调信息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公检法司协作一体化。公检法司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刑事裁判财产刑执行工作, 把此项工作纳入整个司法工作体系中, 建立形成相互协助、互相支持、各负其责的工作制度, 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制度, 保持财产刑执行的工作联络的常态化。 (1) 此外, 检法两机关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就财产刑执行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行研讨, 整体推进财产刑执行深入依法开展;二是建立法律文书抄送备案机制。法院执行部门应将包括判决生效后并处或单处财产刑在内的执行通知书、判决书副本;执行过程中采取财产刑执行强制措施;法院财产刑执行数额、数量、种类和存放地点、缴纳等情况的清单;减免执行裁定以及执行完毕等法律文书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检察机关备案, 确保检察机关第一时间获取财产刑执行相关信息, 为财产刑执行监督提供前提条件。三是建立执行信息共享机制。法院和检察机关应分别根据生效判决、裁定, 建立自己的财产刑执行信息库, 将财产刑的缴纳方式、缴纳时间、缴纳数额、执行过程中的减、免、缓等情况同时输入, 并定期核对和沟通, 实现信息共享。另外, 财产刑的执行中往往要涉及到与税务、银行、房产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 财产刑的执行应当主要通过网络完成,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运用网络对执行机关的执行活动及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

三、建立行之有效检察机制

一要建立台账, 做到底清数明。要对法院的判决及时做好登记, 区分涉财判决类别, 掌握涉财判决的案件、人数、涉财数额等信息, 同时对已执行、未执行等案件逐一登记, 全面了解基本情况, 做到情况明、数据准, 为做到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打下基础。二要个案跟踪, 做到同步监督。对财产刑执行案件的检察要抓住四个环节, 即财产刑立案环节, 查财产刑执行应当立案是否立案;财产刑执行环节, 查应当执行而未执行、未执行理由是否成立、执行程序是否依法依规、采取的查封、扣押、冻结、财产保全等强制执行措施以及裁定减免涉财数额等活动是否合法;罪犯服刑环节, 针对未执行或未全部执行财产刑的罪犯, 监狱、看守所、监外执行罪犯服刑地的检察机关职能部门, 通过建立台账, 审查调查, 动态监督, 一旦发现有可执行的财产, 应及时建议并督促法院予以执行;款物处理环节, 对查封、扣押、冻结、财产保全物品的价格评估、委托拍卖活动是否合法、所得款物是否及时上缴国库进行监督。三要突出重点, 做到精准切入。在财产刑执行检察工作中, 应当把握重点, 分清主次, 集中检察资源, 精准切入。采取案件梳理, 选择可执行的案件为监督重点;犯罪类型梳理, 选准职务犯罪、金融犯罪、侵财类犯罪等案件作为监督重点;执行环节梳理, 对应当执行而未执行、执行中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财产刑未执行且以服刑罪犯减刑假释、当事人提出控告申诉等作为检察重点;检察方法梳理, 可根据案件执行部门执行情况、执行节点, 采取不同的检察方式, 如现场检察、动态跟踪、文书书面材料审查、座谈等方式进行。四要发现问题, 做到依法纠正。检察机关要建立健全财产刑执行监督处罚机制, 可以比照对自由刑的监督方式, 根据需要采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等必要手段予以监督。对人民法院财产刑执行过程中存在轻微违法依法提出口头纠正违法, 对存在有应当依法执行而不执行, 执行不当, 罚没的财物未及时上缴国库, 或者执行活动中其他严重违法情形依法提出书面纠正违法, 对在财产刑执行过程中存在执法不规范等问题依法提出检察建议, 促其整改, 以保障财产刑执行依法规范有序进行。

四、建立宣传控告申诉受理调查机制

一是加大宣传, 做好教育。一要做好社会宣传, 充分利用控申、预防宣传平台在群众中开展广泛宣传活动, 宣传财产刑方面法律知识, 尤其是财产刑执行中权利义务, 教育群众知法律、敬畏法律, 知权利维护权益。二要做好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宣传, 特别是加大对被判处财产刑的服刑人员及其近亲属的政策教育和法制宣传力度, 从认罪服判角度增强其自觉履行和真诚悔改意识, 积极引导在押服刑人员、社会服刑人员积极履行财产刑。三是受理控告申诉, 拓展案件来源。在做好对群众宣传教育的同时, 积极做好有关财产刑执行违法违规控告申诉受理工作, 以当事人控告申诉启动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 在做好受理登记审查的基础上, 对法院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是否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进行调查, 以维护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

五、进一步完善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法律法规体系

虽然财产刑执行监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诉讼规则 (试行) 》等法律法规中均有涉及, 但规定的相关内容过于原则, 不够具体和详实, 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性, 可操作性不强。因此, 应当尽快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刑罚执行的《刑罚执行法》, 或者由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财产刑执行制定专门的刑事财产刑执行监督实施细则, 将刑罚执行的有关规定集中化、具体化, 对散见于各种相关法律中的监督条文进行协调、细化, 使之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并明确在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或检察建议后, 有关单位未依法作出整改落实所承担的不利后果。

注释

职务犯罪附加财产刑的制度完善 篇7

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的执行现状

对职务犯罪的刑罚,现实中存在只关注实体刑的执行。但作为刑罚的组成部分:追缴和没收犯罪所得,的确没有得到重视。检察机关在侦查期间没有追缴足额的财产或没能追缴到财产,法院判决一般是继续追缴或限期上缴。司法实践中,如何追缴、谁去追缴,没有明确规定,处于空白状态。有的职务犯罪高达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赃款得不到追缴的,有不退赃、坐几年牢就出来的,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败坏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权威,而且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形象以及人民群众对反腐的信心。

由于条件所限,笔者无法就职务犯罪案件中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调查分析。下面是重庆B区2009年以来职务犯罪判决中财产刑执行的情况(见下表)。

下表中追缴金额均为B区检察院在侦查中查扣上缴的。笔者走访B区法院,截至目前,该法院尚未对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财产刑部分实施过执行或强制执行。2014年,B区法院对职务犯罪分子财产刑的判决是这样表述的:对被告人×××受贿款××××元,予以追缴,上缴国库(限本判决书生效之日三十日内缴纳);或,已退赃××××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未退赃款××××元继续追缴并上缴国库。(限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予以追缴)。但该法院并未实际执行。当然,其未执行有其法律细则及现实的困惑。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对反腐中的司法公信力产生了影响。如,2011年的周××因受贿9万元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此人在有6万元未退赃款的情况已于2013年刑满释放,并在B区一高档小区生活。再如B区第二人民医院原院长夏××收受贿赂人民币180.4万元、港币5万并挪用公款60万元,仅退赃70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1年;同时期,市七院原副院长冉××收受贿赂人民币17.8万元,且退清全部赃款,被判有期徒刑10年。这两个案件在法理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群众中(特别是在B区卫生医疗系统内)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未退赃都有100多万并没有比全部退赃的多判多少。

强化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的必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现实关注度极高,加大对职务犯罪分子的财产刑执行,势必彰显惩治贪腐的决心;加大对职务犯罪分子的财产刑执行,是在挽回国家损失的同时,也更好地树立司法权威和公信力。作为从事法律监督和打击职务犯罪一线的检察人员,必须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职务犯罪分子的财产刑执行是推进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它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刑罚强制力、涉及法律权威,加强职务犯罪分子的财产刑执行工作,对于促进执法司法机关依法规范履职、保障人权、维护法律正确统一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从问题入手,紧盯刑罚执行不公,依法监督纠正“有权人”“有钱人”等罪犯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问题。在清理、完善刑事执行工作制度,在促进规范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对财产刑执行监督等新增职能。

1.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的法理依据

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仅系刑事执行的一项工作。刑事执行是指法定的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将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以及某些决定的内容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目前,我国关于刑事执行的规范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等法律以及一些司法解释文件、行政法规中,规定得都比较原则简约,操作性不够强。而对于罚金、没收财产等附加刑刑罚更是缺少细致的专门规定,专门规定刑罚执行的《监狱法》对此未作规定。笔者尝试梳理了一下: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该公约于2003年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同年12月10日,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这部《公约》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的反腐败国际法律文件,是世界各国反腐败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国际社会治理腐败的共同意愿和决心,对于促进各国反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公约》对“没收”作为术语的使用进行了定义,对“定罪和执法”“资产的追回”做了专章规定。我国在制定了研究实施《公约》第二阶段工作方案,明确需要完成的20项任务,就包括了:《刑法》的修正和解释;调整诉讼制度,统筹研究犯罪所得的没收、追缴、收缴、返还;民事诉讼直接追回腐败资产;腐败资产返还中的分享问题。

《刑法》。现行《刑法》第53条规定,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第59条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还有《刑法》第383条、第386条、第395条、第396条;《刑法修正案(八)》、 两高《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这些规定包含了对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的原则。

nlc202309021124

《刑事诉讼法》。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61条 没收财产的判决,无论附加适用或者独立适用,都由人民法院执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高法于2010年6月1日起施行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3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设专章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2014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规定》中对人民检察院收到执行机关移送的减刑、假释案件材料,对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的财产刑执行、附带民事裁判履行、退贓退赔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2.强化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对现实反腐败斗争的作用

加大对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力度能够培育法律信仰、促进依法治国的实现,推动反腐斗争和顺应人民期待。

一能加快促进职务犯罪刑事法律的完善。现在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嫌疑人积极主动全额退赃与部分退赃、不退赃在量刑时区别并不明显,甚者在认罪态度的认定上都毫无影响,产生了极坏的示范效应。在贪污罪受贿罪的刑法治理上,有论者认为,贪污数额是目前衡量贪污罪社会危害程度的主要标准,对其有必要在犯罪构成上进行适度限制,改变其唯数额论的立法和司法。也有论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因反腐败的现实需要,接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降低受贿罪入罪门槛,简化其犯罪构成,将更多的腐败行为纳入受贿罪评价范围。同时,细化受贿罪量刑情节,将受贿数额与其他情节结合起来作为刑事责任轻重的依据,以实现受贿罪刑事责任的罪刑均衡。在职务犯罪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应建立视退赃情况区别对待嫌疑人的刑罚。对案发后积极主动退清赃款的嫌疑人,与退赃不彻底、不及时或者拒不退赃的嫌疑人,在量刑上应当有明显区别,将积极退赃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量刑情节考虑,以及作为认罪态度较好的必备要件。检察机关在起诉书,法院在判决书中应对追赃情况予以载明,并在量刑时体现出区别对待,适时加以宣传和舆论引导,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嫌疑人及其家属积极主动退清赃款的良好社会效果,打击犯罪的过程中实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二能“倒逼”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水平全面提升。当下,检察机关的侦查部门以查办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为重点;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地将职务犯罪所得财产予以查扣、追缴。当然,司法实践中,贪贿案件追赃难度很大。首先是贪贿犯罪分子在获得非法利益之初就已经着手实施隐匿、转移或者“漂白”赃款,其表现形式一般为购置房产、豪车或者用于家庭共同开支。也有犯罪分子将赃款转移至国外或者挥霍殆尽。其次是有贪贿犯罪分子家属坚信退赃对案件处理没有影响或者以未受益等借口拒不配合。第三是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尚未形成一套系统、成熟的追赃办法;侦查措施使用不合时宜;对追赃重视不够;以及人力物力不够等。很多职务犯罪分子在能够获取巨额利益的情况下往往会将赃款赃物进行藏匿、转移,宁可被重判,也决不退赃;或家属受益或在其出狱后仍能坐享其成。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使刑法的威慑力大打折扣,也弱化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甚至产生极坏的示范效应。职务犯罪案件中的贪贿案件说到底也是一种涉财案件,针对犯罪分子的死穴,检察机关查办贪贿案件时,如果追赃不到位,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断绝其犯罪的动机和念想,使刑法的一般预防目的落空。通过检察机关查明赃款赃物的走向,适时对职务犯罪嫌疑人涉案违法所得进行扣押、冻结等,既可以是获取职务犯罪的衍生证据、完善证据锁链,又是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提供准备保障。

三能促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对司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是要重新调整、定位检法之间、检警之间、控辩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分离侦查、起诉、审判、辩护、监督等职能,通过改革实现由以侦查为中心、以审前程序为中心向以庭审为中心、以审判为中心的转变,确保有证举在庭上、有证质在庭上、有理辩在庭上,以客观、中立、公正的裁判向社会宣示法治,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权威。首先,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环节,应充分运用法律赋予各类等措施,应当核查涉案财物去向(境外追赃,不在本文研究范畴)。发现涉案款物的予以扣押、冻结,暂时无法判明是否涉案的,也可以先行扣押,及时审查。若赃款已被嫌疑人用于购置房产、车辆、基金、股票等,侦查机关应及时联系有关部门,予以查封或者限制交易。确保涉案财产不被相关人员隐匿、转移。对于嫌疑人愿意将有价证券变现的,在不损害其本人利益、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应该允许,并将变现款予以扣押控制。最后,检察机关经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环节,提请法院对贪贿罪名、刑期的确定,还要对涉案财产进行确认并处置。四中全会公报在遵循宪法关于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原则立场上,同时对检察机关如何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公报指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完善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制度便是检察机关主动推进以职务犯罪审判为中心而进行刑事执行诉讼制度改革的尝试,从而树立检察机关在刑事执行监督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司法实践中,对于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作出的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情况不到位、不规范,特别是对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的生效判决,执行效果不理想等执行活动,就需要进行检察监督。《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3年版)第658条就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执行罚金刑、没收财产刑以及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中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活动实行监督,发现人民法院有依法应当执行而不执行,执行不当,没收的财务未及时上缴国库,或执行活动中其他违法情形的,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nlc202309021124

完善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监督

加强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监督,就必须对职务犯罪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既便于规范执行,又便于监督有据。

刑事执行主要是指法定的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将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以及某些决定的内容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但由于我国现在没有统一完整的刑事执行法典,对刑事执行各类问题缺乏顶层、系统设计,导致有关法律、法规对于刑事执行的某些规定欠协调,刑事执行主体不统一,决定机关和执行机关不分,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 现行的刑事执行中的诟病较多,主要是因为缺乏严密的操作和监督程序。尤其是职务犯罪的刑罚执行情况,已成关注焦点。腐败官员罪犯被判刑后减刑快、假释及暂予监外执行比例高、实际服刑时间偏短等逃避刑罚执行的现象确实存在。近期媒体对湖北天门“五毒书记”张二江减刑十年的现象要求给个说法。如果相关部门回应,笔者认为应当首先将张二江对法院判决认定的贪污受贿款项及没收款项是否如数上交国库情况如实公布。

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司法改革,任何改革必须于法有据。通过完善职务犯罪分子附加财产刑的制度,逐渐填补刑事执行的司法空白,真正树立起刑罚的权威,发挥刑罚对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应有威慑的作用。同时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以看得见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是加强构建刑法规范,刑法对职务犯罪行为的惩罚在正当化基础上要得以看到见方式实现,才能与国民之间产生交互认同。刑法谦抑性是法治国家最基本的操守。刑法作为社会控制高度專业化手段,只有针对特定目的时才有效用。在惩治贪贿职务犯罪方面,现行刑法制度供给上的不均衡导致了人民群众对刑法预期出现严重偏差。

针对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嫌疑人多种方式隐匿、转移赃款行为,司法机关要敢于运用刑法加大对打击力度。如《刑法》第191条洗钱罪;第312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第313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第314条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彻底断绝犯罪分子“一人受刑,全家受益”的念头,避免出现职务犯罪者及其家人有数套乃至十余套房产以及其他隐匿的巨额资产,却不愿退出几十万、一百多万元赃款的情况。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了《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考虑了近亲属间犯罪从宽处理原则,但不应影响职务犯罪的追赃和财产刑的执行,因为职务犯罪的财产隐匿、转移已大大超出了近亲属间的行为了。

二是刑事诉讼法应明确细化司法各机关在执行追缴职务犯罪的违法所得和涉案财产的职责、分工及流程,应当增加赋予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协作执行有关贪贿犯罪的刑罚中附加财产刑的规定。

以《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以上游犯罪事实成立为前提。”来看,在认定掩饰、隐瞒贪污(贿赂)犯罪所得、贪污(贿赂)所得收益罪时,就必须以贪污(贿赂)犯罪事实成立为前提。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除天然具有对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侦查职能和追缴违法所得、涉案财产的职能外,它还掌握有大量关于涉案财产信息及相关人员的情况。那么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进程中,就必须强化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主要是贪贿)案件中承担围绕有关财产属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举证责任。改变以往只追求职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定罪和量刑,忽略了证明犯罪的另一关键点:财物与职务犯罪的联系。通过法院做出确认哪些财产属于应当没收和应当执行的判决或裁定,解决了有关贪贿犯罪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刑罚中附加财产刑执行的法律依据。

据此,判决生效后,对于职务犯罪分子尚未退赃部分,法院执行局应当及时与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加强联系沟通,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应将掌握的职务犯罪分子财产状况通报法院,并配合法院对查封、扣押赃物予以拍卖、变卖,将所得赃款上缴国库,从而破解追赃不到位的现象,保障法院判决中“继续追缴”不是一句“空话”。

三是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职务犯罪(主要为贪贿案件)刑罚中财产刑执行应在判决生效后三十日追缴完成为主和主刑罚执行完毕时财产刑自动终止为辅的一般原则。此期间系法院判决与收监之间,原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公诉部门以及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与人民法院执行局、监管场所基本处于同一行政区域,便于各部门沟通协作与相互监督。多数情况下,贪贿犯罪的违法所得的财产或涉案资产也在原办案部门掌握之中。三十日后,原审法院应当做出财产刑的终止、中止执行及因未退赃款(含无力退还)实际执行主刑罚期限(即一定年限内不得“假、减、保”)的裁定,此时方可将职务犯罪罪犯送交监狱执行主刑罚。财产刑的终止是指财产刑执行完毕或无财产可供执行。财产刑中止执行是指尚不能判明职务犯罪罪犯财产状况或无执行对象,暂不执行财产刑。如,2012年,B区地方税务局开票员彭某贪污税款210余万元,挥霍一空,法院判决其贪污税款予以追缴。这种情况就可以适用裁定财产刑的终止(或中止)。

此时,检察机关可以发挥其监督制约作用。一可监督立案。如洗钱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犯罪。二可监督刑罚执行,特别是职务犯罪附加财产刑的执行。目前具体是对法院执行职务犯罪罪犯罚金刑、没收财产刑以及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中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全面监督。

监狱一般不执行职务罪犯的附加财产刑。监狱在执行主刑罚期间,财产刑的执行情况应作为职务罪犯“假、减、保”的必备条件。必要时,可向职务罪犯的户籍所在地、服刑地或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等地公开查办其贪贿等职务犯罪案件中查扣财物、资产的查抄、流向、处置等情况,避免出现群众误解、误传的现象。

(徐正茂,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预防科科长。)

上一篇:大学廉政风险下一篇:正弦型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