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意见

2025-01-13

建设性意见(精选12篇)

建设性意见 篇1

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包含有机场、桥梁、港口、通讯事业、水利工程以及城市的供气、供水、供暖、供电等建设, 同时, 还有科教文化建设、无形产品等,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是所有企业以及单位生活和工作的共同性的物质基础, 是一个城市正常设施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同时, 也是我国物质生产条件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建设, 其作为影响我国城市竞争力以及发展等的重要因素, 对于推动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满足居民的诸多公共服务的要求而言,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总体来讲,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立足于现状以及一体化发展的视角, 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以及现状比较分析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践论证, 并且运用有关数据信息、指标等, 进行定量性的研究, 进一步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 并且对其中存在缺陷的方面进行完善, 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今后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方向, 提供思路以及借鉴。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深入并且细致地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现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是加强此项工作的一项基础性环节。总体来讲,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与困境

首先, 我国的城市普遍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以及自然条件,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资源分布较为广泛, 具有极强的环境承载的能力。同时, 在我国多个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绿色地区, 其中石油矿产资源、煤矿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以及农业等, 都在持续稳定发展当中, 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其次, 我国有着较为稳固的经济发展基础。最后, 我国的科教事业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进程当中, 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在当前的形势之下,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依然面临有较大的困难, 其中首要的一点, 就是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不够明显, 在城市的制度、文化环境、政府的管理等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 城市化的进程进展较慢, 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落后,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较而言, 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此外, 在城市当中还普遍存在有污染较为严重、可用绿地面积不足、住房较为紧张、交通阻塞、供水不足等疑难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解决。而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还普遍存在有欠账较多、缺口大、排水设施较为落后以及能源的供应不足等情况, 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 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最后, 在我国的城市当中, 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虽然出台了各项管理的政策, 但是普遍存在有监督管理不力、协调工作没有做好以及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 在很大程度之上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在其中也缺乏应有的保障制度, 常常会出现效率较低以及腐败等现象。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而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首先是农业的综合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国家针对大型的灌溉工程改造、种子工程以及优质粮食工程等政策措施,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革还需深化进行。在农村当中, 农业生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 诸如引水的安全、农村的道路、沼气以及电力等, 都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 农村的教育事业、卫生事业以及文化基础建设等方面, 也都普遍存在有不足, 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 来进行合理解决。

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 可以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 将针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存在问题以及缺陷的重点对策方案, 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且针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性的环节, 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力求更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 为有关工作的进步, 做出积极的贡献。

1.合理地进行规划

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的问题, 还需要提出有效的措施方案, 对交通设施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另外, 还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 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协调, 需要在强调均衡的基础之上, 避免建设的盲目性以及滞后性。针对供水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还需要编制基本的城市给水系统的布局, 对供水的管网进行改造与再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当中, 其设施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完成性、有效性等, 还需要进行协调与平衡, 这一点极为重要。

2.推进节能机制能源运用

城市的能源消耗, 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 而要实现能耗的降低, 首要的一点就是针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造以及升级完善。在实践的工作当中, 需要结合我国的情况, 采用最为先进并且适用的技术, 对集中能源性系统, 进行改建和完善, 在满足了居民的使用要求基础之上, 再来进一步的改善环境质量。与此同时, 还需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这一点对于节能降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3.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框架之下, 还需要针对我国的现状,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推进投融资体制化改革的步伐, 需要大力地鼓励社会性的资金, 并且允许跨地区、跨行业的参与到市政公用的企业经营当中, 通过招标以及发包的方式, 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建设进行选择, 同时对环境卫生及园林绿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完善, 推进有关工作的进步。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需要加强村庄的规划以及居住环境的治理, 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进而推进小康社会的进步, 改善村容村貌, 并且安排相应的资金对其进行专项的整治。重点的针对道路、引水以及燃料、用电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进行加强, 为其提供安全、经济并且适用的住宅设计图样, 引导农民进行污水的治理以及垃圾的处理等工作, 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最后, 还需要注意防范山洪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加强农村内部的消防工作, 在有充足资金的基础之上, 对房屋建设进行改造, 避免大拆大建等情况的发生, 防止进一步的加重农民负担。

综上所述, 根据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以此为切入点, 对改进的对策及有建设性的意见方案, 进行了论述, 力求更进一步的为此项工作的进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 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工程, 对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 详细分析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案措施, 针对一些缺陷以及不足之处, 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 力求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存在问题,意见方案,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J].现代化改革, 2009 (7) :33-75.

[2]何云卞.试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J].民营科技, 2011 (6) :45-94.

[3]刘正磊.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与对策[J].社会主义改革进程, 2009 (4) :112-118.

建设性意见 篇2

一、为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要求医院上下开展微笑服务训练,把最美最阳光的微笑带给医患朋友。

微笑服务包括:微笑的面孔、话语的甜美和温馨、去除脏话、服务态度好,以患者为中心。有冲突时如何处理等。

二、医院职工也需要“幸福指数”

1、首先,管理层在理念上主动进行调整,不仅要以患者为中心,更要以职工为中心。

2、其次,“幸福指数”的提升在于职工的合理诉求得到解决。

3、让职工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

4、为员工搭建事业发展平台,通过发展亚专业,提升硬件设施,奖金向临床科室和风险科室倾斜,在为他们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发展平台的同时,并与之确立科室发展目标,奖惩并举,绩效挂钩。

1、进一步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2、制定有关激励措施,积极培养引进人才;

3、提高福利待遇,留住技术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4、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服务态度;

5、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

6、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

7、向患者公开医疗收费透明度;

8、在病区多组织一些医患交流活动,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和谐医患关系;

9、多开展医德医风、礼仪、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有效杜绝“冷、生、硬”现象和医疗纠纷;

10、转变思维,换位思考,真正树立“服务”观念,把患者作为顾客、上帝;

11、在为患者治疗中,应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杜绝大处方;

12、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疗事故防范能力;

13、为不得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多增添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

建设性意见 篇3

1.指导思想

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实施投资拉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加快形成“百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2.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力争取得重大进展。

2.1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同时,按照分层推进、梯次跟进的原则,着眼于构建新型村镇布局体系,再规划一批重点村,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

2.2启动实施万村提升全省有1万多个村级单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作,改善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和人居环境。

3.主要任务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的需要,扎实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努力在科学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功能、突出环境整治、注重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3.1科学规划布局按照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集中力量建设1000个示范村,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进行分类指导,东部提高、中部突破、西部攻坚,加速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3.2强化产业支撑2010年启动建设的1000个示范村,要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示范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原则,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强化产业支撑的主推模式,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益。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特则特,推进产业兴村、旅游富村、商贸活村。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观光旅游、餐饮服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服务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3.3完善服务功能把1000个示范村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桥梁,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纽带。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按照“微型小城镇”的思路,科学规划生产、生活、商贸、文化、休闲等功能区,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服务功能,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用人的集聚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形成。

3.4突出环境整治 以环境整治作为改变农村面貌的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深入实施“万村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改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为重点,规范约束农民陈规陋习,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以建章建制为重点,把农村环境整治列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和屯务理事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建立起保持农村环境卫生、促进村容整洁的长效机制。

3.5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创新农村发展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平等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运行方式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

4.保障措施

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关键在强化措施。具体要在以下8个方面加强组织、精心推进。

4.1选定好1000个示范村 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中心村,进行集中建设。示范村要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鲜明的产业特点,规划科学合理,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大,村两委班子组织工作能力强,农民自我投入、自我建设积极性高,在周边发挥示范引导、带头带动、辐射扩散、吸引聚集的作用。

4.2着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对于选定的1000个示范村,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部门合力攻坚的要求,完成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规划、村屯改造方案等三个规划、一个方案的编制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推动示范村建设健康、有序、扎实进行。

4.3组织好示范村项目建设2010年省继续安排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補助。市(州)和县(市、区)也要设立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示范村项目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是: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清洁能源、院墙整治、排水处理、垃圾清理、桥涵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村部、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健身广场、美化社区等。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健康、时尚农村新型社区。

4.4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落实省级重点责任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实行1000个示范村重点项目包保建设。在此基础上,把各类涉农的发展要素优先向示范村配置,产业发展项目重点向示范村摆放,加强对现有国家和省扶持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打捆使用,将泥草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消防水源、电网改造、商贸网点、批发(集贸)市场、清洁能源、科学普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场(小区)、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1000个示范村,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

4.5实行帮扶工作责任制省、市、县三级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按照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的要求,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要切实发挥各驻吉部队建设第二故乡和全省民兵预备役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干部到农村或到本人的出生地、生长地、创业地支援新农村建设。

4.6切实加强考核评比完善考核办法,细化考核内容,要把奖补考核作为表彰和专项资金补助的重要参考依据。按照建设周期,每半年考核一次,在年末考核时增加各市州互评,确保考核公平性。按照省规定新农村建设每3年表彰一次的要求,2010年要做好对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示范村和省直部门以及个人先进表彰工作。

4.7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重点是在总结前两年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会同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吉林农业大学,共同组织实施好万名村干部培训计划。2010年完成培训2000名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一村一名大学生”任务,共分5期进行,每期10天培训400名。通过集中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增强对中央和省有关“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重大决策、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执行能力,增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能力。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业报、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短信平台、吉林农网、新农村简报等,加大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宣传力度,同时,创新宣传模式,主动策划一些有影响的活动,使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湖南:出台意见全面建设法治人社 篇4

《意见》提出, 到2020年, 湖南省基本实现法治人社的新格局:以权责统一为基础的责任人社, 以高效便捷为重点的效能人社, 以公开透明为要求的阳光人社, 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公正人社, 以诚实守信为准则的诚信人社, 以廉洁从政为保障的清廉人社。

《意见》突出问题导向, 一方面, 查找人社部门在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 结合实际深入查找系统内存在的难点问题, 如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升与行政执法权限下移的矛盾、社会保险行政执法内部权职交叉等。

建设性意见 篇5

针对对照检查阶段,通过开展民意调查,明察暗防等方式,相关单位及个人对农业系统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党委和作风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讨论,制定出以下整改意见。

1、可过板报、网站、利用媒体以及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等手段,广泛宣传推广农业系统中好的经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宣传一批在服务“三农”上显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业绩明显的干部职工及在农业执法管理等岗位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2、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强化能力培训等方法,努力提高干部人员素质,不断强化农业干部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还可能通过办培训班,选送人员参加上级培训活动,增强农业干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

3、多组织行风监督员多参加活动,可以让他们参与农业执法,组织他们参观农业现场会,定期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做到放下架子自愿接受监督、执行制度,虚心接受基层监督,端正态度诚恳欢迎监督。

4、由于局领导近期调整较大,可以通过向下属单位发文的行式,明确领导分工,重新修改农业系统人员通迅录,及时下发到下属单位,为下属部门联系、汇报工作提供方便。

5、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学习是干部队伍提升能力、转变作风的基础和保障,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xxx省、市、县领导人关于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有针对性选择学习一些文章。学习过程中坚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贯穿始终,推动认识到位,思想统一,形成领导带头学、典型引导学、创新形式学、联系生动学的生动局面。同时,鼓励全系统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习、函授、自学考试,职称考试的方式,努力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为推进农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6、县委提出加强作风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农业系统要抓住这次作风建设的契机,加快农业建设,多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7、严格机关考勤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实行考勤签到制。要求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必须自觉遵守机关统一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不擅离岗位,认真履行各自岗位职责。每天上午签到,签到时间为:政府规定的上班时间。同时,为严肃考勤制度,局办公室负责对全局干部、职工的出勤情况作不定期检查。因公外出不能签到的,可由科室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代签,并注明原因。会议学习超过通知时间10分钟,一律按迟到论外;上班或会议学习未经领导批准,提前半小时以上离开的以早退论处。每月上班、会议学习迟到、早退达4次以上,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累计未签到超过25次,局党

委集体进行戒免谈话,劝其歇岗。

8、严格请、销假制度,规范请假审批程序。病假必须持有市级以上医院证明办公室申请,严格履行请、销假手续。事假请假一天以内(含一天)由所在科室负责人批准;二天以内(含两天),由局分管副职领导批准;三天以上(含三天)由局长批准,并报办公室登记备案。对事后补办手续的不予办理。婚丧假由办公室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建设性意见 篇6

目前,基于IPv4的现有互联网,用于标识全球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网络地址约有40亿个,目前已基本分配殆尽。推动互联网由IPv4向IPv6演进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意见》对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推进给出了具体时间表:建设将分为两个阶段——2013年底前为现网商用试点阶段。开展IPv6 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向用户和应用优先分配IPv6 地址,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

建设性意见 篇7

为切实加强公路网日常运行监测和协调管理, 提高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适应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路出行信息服务需求, 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拟指导地方公路管理部门加快路网管理平台建设, 确保重点业务功能的实现和平台间互联互通。目前《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已下发, 并处在收集各省级公路管理部门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意见阶段。

2009.8.25

建设性意见 篇8

《意见》提出,到2008年年底,建设领域实现节约1, 600万吨标准煤目标,其中: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实现节能800万吨标准煤;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实施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实现节能300万吨标准煤;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实现节能200万吨标准煤。发展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在建筑中应用,实现替代常规能源300万吨标准煤。

《意见》要求,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全力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提高节能水平,力争2008年底全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80%以上。要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有条件地区要研究制定新建建筑节能65%的强制性标准,并颁布实施。

《意见》要求,继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工作;深化供热体制改革,推动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做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强化公共建筑空调节电管理;做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

《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设,认真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健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快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点评:

建设性意见 篇9

1 辽宁省高速公路网布局及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从1984年6月27日开始建设沈大高速公路以来, 先后建设了沈阳过境绕城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绥中 (龙家庄) 至沈阳段、沈阳至四平高速公路、沈阳至丹东高速公路等10条高速公路, 截止到2006年底, 辽宁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849km, 使辽宁省的公路网整体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 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促进了辽宁省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我省积极参加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东北地区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组织编制并多次调整了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以来, 加快了辽宁省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 功不可没, 分析辽宁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连续性等方面尚有些不足, 例如前后期高速公路的衔接、高速公路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关系、交通吸引区等存在一些问题。

1.1 统筹规划方面

与京沈高速公路绥中 (龙家庄) 至沈阳段连接的有沈阳过境绕城高速公路、锦阜高速公路、锦朝高速公路、盘海 (营) 高速公路及规划的绥中至凌源高速公路共5条高速公路, 由于历史原因, 在修建沈阳过境绕城高速公路时并没有考虑京沈高速公路, 而修建京沈高速公路时也没有考虑其它四条高速公路连接问题。若当时将“锦阜”起点位置K174+420 (京沈高速设计桩号) 向西移至K172+000, 可以缩短阜新方向车辆到锦州港、北京方向的距离, 减少路基填方数量, 少占良田, 但在K174+420已建成凌海服务区, 致使该方案难以实现。

沈阳至丹东高速公路丹东接点方案论证时, 由于当时没有规划鹤大高速公路, 使后来在连接丹东至大连高速公路修建的古城子互通立交时部分路段挖方深度近30m, 进而再修建鹤大高速公路时, 与鹤大高速公路桓仁至丹东段连接时跨越G304、G20l的分离式立交桥需要加宽, 工程量较大, 如果当时在丹东节点考虑两条高速公路连接问题, 不但可以减少工程量, 减少占地, 降低投资, 景观效果也有较大提高。

1.2 高速公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方面

沈阳至四平高速公路设计时在开原附近选择了在开原以西和开原以东两个大走廊带路线方案, 由于开原以东村屯较多, 拆迁量较大, 经过征求有关部门、专家意见, 采用了开原西方案。从目前的使用状况分析:由于铁岭市的清河区、西丰县均在开原东侧, 致使该区域车辆都必须经过开原市绕行上下高速公路, 不利于铁岭市清河区、西丰县等地区车辆出行, 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小。沈四高速公路经过多年运行实践证明, 沈四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择开原以东更为合理。

正在建设的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本溪至辽中段在可行性研究时, 在工程艰巨的弓长岭至首山段曾拟定多条路线方案, 其中南线、北线为两个通道方案, 南线方案即正在建设的路线方案走向为:弓长岭区北姑嫂城起, 经小屯镇南、辽化南、兰家南, 于首山西接到沈大高速公路上;北线方案走向为:弓长岭区北姑嫂城起, 靠近太子河大堤, 经小屯镇北、辽化北, 沿辽阳市太子河区与宏伟区之间3km缓冲带内辽溪铁路及排水渠、兰家北, 于首山西与正线方案汇合, 靠近城区路段多数采用高架桥通过。虽然北方案动迁量大, 高架桥增长4 180m, 对城市布局有一定不利影响;但比南线方案缩短4.2km, 减少隧道5812m/5座, 可节省土地512亩, 节省投资约2.76亿元, 平均每年节省运营费约986万元, 方便辽阳市车辆出行, 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大;项目组与辽阳城市规划部门就城市发展和高速公路关系问题没有达到共识, 辽阳市有关部门及领导不同意北线方案。如果该段高速公路方案与辽阳城市规划部门能够深入研究, 改进优化后的高速公路方案比现行方案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高速公路通道资源被占用问题

为拉动辽宁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打造辽东旅游圈, 省交通厅计划将桓仁县并入高速公路网。项目组及专家曾考虑了南杂木-永陵-桓仁县及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两个通道方案。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方案的直接吸引区多了一个本溪县, 经济拉动作用大于南杂木—桓仁县方案, 但该方案中本溪至碱厂段已修建了一级公路, 高速公路部分高速公路通道资源已被占用。经多次专家论证, 最终没有选择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方案。

1.4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交通需求不断提高, 我省公路网发展规划调整步伐没有适应高速公路建设需要, 公路网规划的深度没有达到交通部《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 有的项目没有统筹规划、相互协调, 没有作到局部与总体的统一, 个别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 没有协调好公路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造成个别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时多次重大调整、部分工程浪费或建设标准不协调等问题。

2 完善辽宁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我省正在建设铁岭 (毛家店) 至朝阳、沈阳至彰武、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本溪至新民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即将开工的有朝阳至赤峰、草市至南杂木、桓仁至丹东、东港至海城等6条高速公路;正在进行的抚顺旺清门 (吉辽界) 至南杂木、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新民至铁岭段2条高速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其它干线公路也有较大发展, 部分开通并继续延伸的沈阳西部大道、正在建设的沈北大道、苏桃公路、滨海公路等干线公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有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沈阳西部铁路、东边铁路及规划的多条城际间轻轨。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将显著改善辽宁的交通环境, 交通格局将有明显变化, 原有的公路网规划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发展需要, 应重新编制辽宁省高速公路长远发展规划。今后为避免或减少高速公路网布局和建设中产生的上述不利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科学组织、加强领导

建议成立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组, 由省交通厅牵头, 由设计院、公路局、科研院、国内公路规划专家、各市交通局及其它相关部门组成的研究小组, 目标明确, 各负其责, 加强配合, 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与研究。

2.2 收集资料全面、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

对全省进行一次OD调查, 全面收集我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矿产和旅游等资源开发现状和规划、其它交通方式等资料;收集邻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资料。

采用平均道路通行能力、平均道路饱和度、道路平均车速、平均交叉口通行能力、平均交叉口饱和度、道路交通适应百分率、交叉口交通适应率等指标进行实施效果比较分析, 预测交通量, 进行投资估算、经济评价, 为确定项目的控制点、建设排序提供全面评价指标。

2.3 突出重点、把握节奏

以国家高速公路网为重点, 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时间安排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安排。重点是加快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大通道扩容、城际高速公路联网三类建设项目, 其次适当安排加密高速公路网。尽快形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对于关系复杂、难度大、矛盾突出等问题应开展专题研究。

科学合理地把握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节奏, 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必须根据国家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和各地土地利用规划,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科学合理地安排建设规模, 从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转变。

2.4 协调发展

规划全过程中需要注重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协调:

(1) 高速公路与各种运输方式, 特别是与铁路发展的协调;

(2) 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的协调;

(3) 高速公路发展中国家网与地方网的协调;

(4) 与邻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协调;

(5) 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协凋;

(6) 高速公路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7) 公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2.5 加强审查

请全国交通规划专家对编制的公路规划报告进行评估、审查, 再上报省政府及交通部, 经审批后将作为今后高速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3 结论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篇10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四)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五)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和程序。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

(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县域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七)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控制海洋开发强度,在适宜开发的海洋区域,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生态环境评价,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域海岛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有效保护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控制发展海水养殖,科学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线控制制度,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

三、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八)推动科技创新。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工艺创新与试验。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生态文明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高淘汰标准,禁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要素资源全球配置,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十)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增长,以完善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规划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节能环保市场发展,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完善运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

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十一)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从标准、设计、建设等方面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鼓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输方式,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甩挂运输。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十二)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十三)加强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强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矿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严格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多还旧账,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十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加强森林保护,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工作;加大退牧还草力度,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谈判和履约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研究建立江河湖泊生态水量保障机制。加快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十五)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基线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和规范淡水养殖,严格入河(湖、海)排污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推进尾矿安全、环保存放,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大宗固体废物。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核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

(十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当前长远相互兼顾、减缓适应全面推进,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平。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城市、城镇、产业园区、社区试点。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

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七)健全法律法规。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研究制定节能评估审查、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十八)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快标准升级步伐。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要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鼓励各地区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的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

(十九)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加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管理。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强化矿产开发准入管理。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要依法查封扣押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设备。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适时调整主要污染物指标种类,纳入约束性指标。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二十一)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继续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永久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相应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科学划定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领域生态红线,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二十二)完善经济政策。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调整矿业权使用费征收标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有关资金,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等给予支持。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取消相关收费基金,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广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二十三)推行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推进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依次调用化石类能源发电资源。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水权交易试点,培育和规范水权市场。全面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

(二十四)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二十五)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二十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诫勉谈话;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管责任。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七)加强统计监测。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大各级政府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十八)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禁止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活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

八、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二十九)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

(三十一)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勇于探索和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成为现实。

(三十二)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十三)探索有效模式。抓紧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各地区要抓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实践,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三十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综合影响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加强南南合作,开展绿色援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

建设性意见 篇11

10月中旬,人行济南分行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山东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山东农村信用环境持续优化,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方向相匹配的信用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金更好地支持“三农”,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刘伟厚)

工行山东枣庄分行各项存款存量、增量四行占比“双第一”

今年以来,工行山东枣庄分行狠抓存款揽存工作不放松,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截至9月30日,该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27亿元,较年初增长37.18亿元,增幅高达20.22%;余额四行占比31%,增量四行占比37.8%,均稳居市场占比第一位。

(颜海龙)

农发行山东临沂市分行国际结算业务赢得“满堂彩”

截至9月30日,农发行临沂市分行累计办理国际结算13035万美元,实现国际结算汇兑收益和手续费收入203万元,分别完成省行分配任务的100.27%、124.54%。全面完成了省行的分配任务。 (鲁守堂 葛立年)

沂源农信社推出信贷新产品

为更好地支持当地20多万亩优质苹果发展,沂源农信社创新富民惠农服务,推出“沂源红·香飘万家”贷款新产品。该产品以全县300余位冷库主为营销对象,投入1.3亿元满足苹果收储、加工、运输、品牌推广等资金需求,贷款期限10个月,与冷库业主签订“冷库协议抵押合同”防范资金风险。目前已签约187笔187位客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亓永霞 贺志建)

农行江西省赣州分行对公理财产品旺销

农行江西省赣州分行在对公理财产品营销过程中,积极调整营销思路,着力从实现银企双赢的目的出发,寻找新的营销途径和市场,到9月末,累计销售额超过77亿元,增幅达到176%,实现业务收入197万元,同比增收341%。 (谢文军)

周村农商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显成效

近年来,周村农商行不断加大对区域文化产业支持力度,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担保方式,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构筑坚实的的资金屏障。截至目前,共向以周村古商城旅游业为龙头的7个领域的文化产业投放信贷资金3860 万元,为地区文化产业迈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贡献力量。 (崔晓)

嘉祥联社“四轮驱动” 促各项存款新增超10亿元

今年以来,嘉祥联社通过实施“机制带动、活动驱动、服务拉动、营销推动”的“四轮驱动”战略,内外联动拓展市场,资金组织取得历史性突破。10月初,嘉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54亿元,较年初增加10亿元。 (袁彦林 茹冠统)

农发行黄冈市分行国际业务正式开办

10月23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黄冈市分行隆重举行国际业务开办仪式。近年来,该行国际业务坚持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为客户提供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当地经济建设,连续三年国际业务结算量全省排名第二。 (郑杨)

冷水江联社4家网点实行综合柜员制

为提高柜面服务效率,全面升级窗口服务形象,从10月15起,冷水江信用联社下辖的营业部、冷水江、潘桥和岩口等4家网点正式实行综合柜员制,拟用一年的时间逐步在全市推行,“双人临柜”服务模式将慢慢地淡出客户的视野。

(李晓武)

枣庄山亭农信联社内外兼修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近年来,枣庄山亭区联社始终将客户的服务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该联社作为枣庄市唯一一家金融机构被授予2011年度“山东省服务名牌”,连续两届被授予“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两个营业网点被省联社授予“文明服务单位”。 (崔东 李秀全)

农发行江苏分行营业部助推南京新农村建设

今年以来,农发行江苏分行营业部抓住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化”同步建设的政策机遇,组织精兵强将,大力营销市县(区)重点新农村建设项目,加大对水利工程、土地整治、农民安置房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助推南京新农村建设,凸现农发行支农主力军作用。1-9月,该部累计新营销项目10个,申请贷款金额58.55亿元,当年新投放项目贷款15.4亿元。9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76.8亿元,比年初增加8.95元,增长13.2%。 (高铎山 汪之嵛)

农行吴江支行举办“亲子理财”活动

为积极开展优质客户分群营销活动,提升农行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农行吴江市支行于日前以“亲子理财”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理财活动,来自德尔双语幼儿园的400余位小朋友及其家长们共同参加活动。吴江市支行理财中心联合绸都支行,巧妙地将“传世之宝”贵金属品牌、跨境金融服务、儿童教育金规划三项业务的宣传融入文艺汇演之中,并通过现场讲演、播放农行品牌形象及产品的宣传片、设立广告位和现场发放相关宣传材料等方式,详细介绍了适合儿童教育金投资的理财产品,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和好评,营销信托及银行理财产品60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小明)

东方农商行脚踏实地推进四季度工作

江苏连云港东方农商行进入十月以来,脚踏实地推进四季度各项工作。根据支行具体情况有效分配任务,与各支行行长签订存款最低目标责任书,按月签订,奖惩结合,强化行政和经济双重约束。公司部、小企业信贷中心发挥对公存款的督导作用,零售部加大储蓄存款的督导力度,指导帮助支行共同完成存款任务。在统筹抓好存款、贷款、清降、收息、中间业务五项工作的同时,侧重于不良贷款清收和增存揽储工作。按日监控存款进度,对大额存款变化提前做好跟踪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按照时点、日均同步考核的方式,科学调整储蓄存款考核比重,调动员工积极性。 (朱涛)

郧县农商行实施清收盘活“三个清零工程”

为化解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湖北省郧县农商行强化清收盘活措施,向内使劲,从9月份起,实施当年新增到期贷款、员工及家属到期贷款、2009年1月1日以后发放的到期未收回贷款“三个清零工程”。 (段白龙)

农发行镇江市分行鼎力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发行镇江市分行秉承着“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办行宗旨,积极实施“两轮驱动”发展战略,鼎力助推镇江城乡一体化建设。截止2012年9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01.5亿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中长期项目贷款32.3亿元,有效支持了农民集中居住、土地整治和水环境治理等10多个项目,26万人在供水改造项目中受益,上万户农村住户在集中居住项目中迁居新房,2万亩耕地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复垦,2个县域农村水资源在水环境整治项目中得到改善。 (谈剑平 刘文周)

农发行东营市分行全力支持棉花收购工作

今年以来,山东省农发行东营市分行将棉花收购工作作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备足资金“钱等棉”,全力支持棉花收购工作。截止10月上旬,该行已投放新棉收购贷款1.68亿元,收购皮棉12.76万担,收购值11706万元,占用贷款6902万元。真正实现“钱等棉”,保障了棉农的利益,解决了棉花企业的难题。 (王学良 刘宇)

泗水农信联社多措并举加快农信银业务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支付环境建设,推动农信银业务稳健快速发展,泗水联社立足欠发达山区农业县实际,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加大宣传、强化培训指导、完善考核奖励机制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信银业务有序开展。仅2012年第3季度,该社农信银业务达11402笔,业务量居全市首位。 (陈恩焕 苏展)

农行余干支行积极防范银行卡案件发生

农行江西余干支行通过向客户派发宣传单、用卡指南小卡片,在网点张贴在自助设备区域张贴宣传画、用卡注意事项等方式,加强对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该行要求大堂经理和保安,加强对客户安全使用自助设备宣传和引导,提醒客户随时注意保护自己银行卡密码等资料安全。同时建立和完善自助设备的安全巡查制度,对周围环境复杂的自助设备增加巡查次数,在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夜间时段,进行昼夜巡视。 (周锋荣)

江西宜丰联社积极开展“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意识,构建和谐金融关系,树立农村信用社良好社会形象。根据省联社《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2012年10月11日上午,江西省宜丰县农信联社组织开展了“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主题公众教育服务活动。由风险合规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一起,以“助推小微、三农金融服务月”为主题,以目标客户为重点,集中宣传县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特色服务和产品、服务流程。

(李卓英)

湖北省黄梅县农发行9月份投放收购资金2亿余元

9月下旬,黄梅县农发行未雨绸缪,积极请调粮棉油收购资金,支持湖北康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力达纺织有限公司、龙感湖翔达油脂有限公司等1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入市收购。共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20219万元,其中,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1160万元,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5967万元,棉花收购资金13000万元,小企业贷款92万元。 (费得喜)

青岛加大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惠及“三农”

建设性意见 篇12

一、财建[2002]394号与意见稿的内容比较

1. 制定依据。“意见稿”删除了“根据《预算法》、《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依据。

2.章节条款。“财建[2002]394号”仅有46款再加2张附表, 全文约5 900字, “意见稿”共12章70款, 全文7 800多字, 后者更系统、更全面。

3.制定目的。“意见稿”删除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增加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首先, 我国已确定了市场经济地位, 应清除计划经济的残痕。其次, 财政部2012年8月出台了《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 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最后, 基本建设经营性项目可多渠道筹集资金, 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投资主体多元化必然更加重视保护者的合法权益。

4.适用范围。“财建[2002]394号”仅包括适用、参照执行和不执行3个层次。“意见稿”涵盖了适用、参照执行、应当执行、可简化执行、可不执行5个层次。

5.基本原则。“意见稿”除了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外, 还应遵循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 意在贯彻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央政府提倡勤俭节约、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

6.主要任务。“意见稿”运用项目管理思想对“财建[2002]394号”进行了系统梳理, 确定了项目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事前防范财务风险;事中加强项目核算管理, 规范和控制建设成本;事后实施绩效评价。

7.“意见稿”新界定了基本建设的内涵 (以新增工程效益或扩大生产能力等为主要目的新建、续建、改扩建、迁建、大型维修改造工程及相关工作) , 缩减了建设单位人为操纵的空间。

8.“财建[2002]394号”规定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职能比较简单笼统, 而“意见稿”具有总体性规定, 进一步明确了基建项目各阶段中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 (详见表1) 。

9.建设单位基础工作。首先新增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项目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期末按有关要求将核算情况纳入单位账簿及相关报表;做好核算资料档案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项目代建制”。其次把“向财政部门报送基建财务报表”修改为“向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报送各类基建财务报表及资料”, 这表明项目建设单位要接受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的双重监管。最后删除了“主要变更事项应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有关文件、资料的复制件”。

10.“意见稿”新增了“建设资金”的界定:一是自筹资金, 各类投资者投入资金 (除财政资金外) , 事业单位提取的修购基金、企业自有资金、各类借款、企业或公司债券及其他自筹资金;二是财政资金, 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和其他专项建设资金, 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的建设资金等, 由政府按规定授权举债融资取得的资金。另外增加了建设资金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11.建设资金来源及会计处理。第一, “意见稿”新增了“非经营性项目建设资金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筹集……经营性项目可多渠道筹集, 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第二, 删除了“经营性项目筹集的资本金, 须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的规定。第三, 投资者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资产投入项目的资本金, 由“必须经过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评估作价”变更为“应委托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评估作价”, 且“作价出资的比例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第四, 经营性项目收到投资者投入项目资本金及溢价的会计处理, 不再分建设期间和建成交付使用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后。

12.“意见稿”新增了建设单位财政资金的账务处理:一是经营性项目, 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的, 作为项目国家资本或国有资本公积管理;属于投资补助的, 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没有规定的作为资本公积管理, 建设单位同意增资扩股的可作为国家资本或国有资本公积管理;属于有偿性资助的, 作为项目负债管理 (专项应付款) ;属于财政贴息的, 与“财建[2002]394号”相同。二是非经营性项目取得的财政资金, 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核算。三是项目收到的社会捐赠, 捐赠者与受赠者有捐赠协议或捐赠者有指定要求的, 按协议或要求管理;无协议和要求的, 经营性项目作为资本公积管理, 非经营性项目视同财政资金管理。

13. 预算管理。“意见稿”新增了“项目建设单位应细化项目预算……项目财政资金预算在执行中一般不予调整”等表述, 预算编制主体由“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修改为“项目建设单位”。

14.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支出。“意见稿”删除了“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及按照合同规定支付给施工企业的预付备料款和预付工程款”, 因为“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计入设备投资支出, “预付备料款和预付工程款”在未办理结算前属于建设单位的债权性质。

15.设备投资支出。“意见稿”删除了“包括需要安装设备、不需要安装设备和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的实际成本”及“需要安装设备”和“不需要安装设备”的解释。

16.待摊投资支出。“意见稿”首先微调了待摊投资支出的概念, 由“按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 按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变更为“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发生的, 应分摊计入相关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

其次允许计入的范围有所不同: (1) 删除了“建设单位管理费、经济合同仲裁费、律师代理费、坏账损失、调整器材调拨价格折价、航道维护费、航标设施费、航测费”等计划经济的或特定行业的费用项目, 增加了“契税、印花税、项目建设管理费、代建管理费、债券利息、森林植被恢复费、系统集成支出”等生态环保、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有关的项目。 (2) 车船使用税变为车船税。 (3) 企业债券发行费用变为“债券发行费用”。在建设期间的建设资金存款利息收入, “意见稿”要求先冲减债务利息支出, 若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支出的部分, 再冲减待摊投资总支出。 (4) 对于单项工程报废, 删除了“必须经有关部门鉴定……净损失经财政部门批准”。

最后禁止计入的范围增加了“其他不属于本项目应负担的支出”, 体现了专款专用的原则。

17.其他投资支出。“意见稿”增加了“办公生活用家具、器具购置支出, 软件研发及不能计入设备投资的软件购置支出等”, 删除了“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发生的支出”。

18.项目建设管理费。发生的起止时点由“项目开工之日起至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之日”修改为“项目筹建至竣工财务决算之日”, 删除了若干个列举项目。

19.“意见稿”新增了财政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处理:若项目被批准建设, 则列入项目建设成本;若项目未被批准或批准后又被取消, 已支出的财政资金部分, 按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作核销处理。

20.基建收入。范围总体未变, 但表述有所不同:第一, 将“纯收入”改为“净收入”, 更符合财务会计的表达习惯。第二, 净收入的会计处理, “经营性项目基建收入的税后收入, 相应转为生产经营企业的盈余公积”变更为“项目建设单位属企业类的, 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非经营性项目基建收入的税后收入, 相应转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变为“项目建设单位属行政事业类的, 相应转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第三, 不再作为基建收入的情形, “凡已超过批准的试运行期, 并已符合验收条件但未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所实现的收入作为生产经营收入”变为“符合验收条件而未按规定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的经营性项目所实现的收入”, 删除了试运行期的规定。

21.工程建设副产品变价收入。增加了“其他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或伴生的副产品、试验产品的变价收入”, 将“油 (汽) 田钻井建设中的原油 (汽) 收入”改为“油气、油田钻井建设中的原油气收入”。

22.负荷试车和试运行收入。把“水、电、热费收入”变更为“供水、供电、供热收入”, 表达更完整, 删除了“铁路临时运营收入”、负荷试车和试运行收入的确定方法、“负荷试车费用计入建设成本”等。

23.其他收入。删除了“工程建设期间各项索赔以及违约金等其他收入”, 但将其调整到“第四章建设成本管理”第三十条。

24.删除了试运行期及建设项目组织验收、移交生产或使用的条件等规定, 取消了“试生产期间一律不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25.工程价款结算。“意见稿”增加了工程价款结算的定义、“应遵循合法、平等、诚信”的原则、竣工价款结算的期限 (预防恶意拖欠工程款) , 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的清算时间由“待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变更为“工程交付使用缺陷责任期满后”, 缺陷责任期一般在基建项目合同中有明确的约定。

26.竣工财务决算管理。第一, 关于决算资料, 新增了“与项目决算相关的材料”, 覆盖面更大、更完整。第二, 关于决算前的准备工作, 把“账务处理……做到账账、账证、账实、账表相符”精简为“账目核对及账务调整”;项目剩余的各种材料、设备、工具、器具由“妥善保管或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一律按“变价处理”。第三, 关于决算时, 删除了决算依据、决算组织领导、“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及“原机构不得撤销, 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不得调离”等表述;增加了“应将待摊投资支出按合理比例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转出投资价值及待核销基建支出”。第四, 关于决算报批, 删除了大中小型的划分标准;收回了国家确定的重点小型项目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审批的权限;新增了大型项目的单项工程可单独审批 (详见表2) 。

27.“意见稿”新增了“一般不得预留尾工工程, 确需预留尾工工程的, 尾工工程投资按不超过批准的项目概算总投资的5%控制”, 预防一些项目建设单位故意化整为零以逃避监管。

28.项目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时, “意见稿”删除了“由划转双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并办理资产、财务划转手续”, 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

29.“意见稿”增加了资产交付的概念“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将形成的资产交付或结转生产使用单位的行为”, 明确了资产交付的范围, 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有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对于视同已正式投产的项目, 删除了“所实现的收入作为生产经营收入, 不再作为基建收入管理”。

30.非经营性项目财务处理。首先, 非经营性项目发生范围增加了家庭或个人的支出 (主要是移民安置项目) 、毁损道路修复、护坡及清理, 将“江河清障、航道清淤”修改为“江河清障疏浚、航道整治”。其次, 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的处理增加了审批部门的审核确认环节。再次, 新增移民安置补偿中形成实物资产的处理, “产权归集体或单位的, 作转出投资处理;产权归移民所有的, 作待核销基建支出处理”。

31.经营性项目财务处理。首先, 新增了项目被取消和报废、江河清障等不能形成资产的投资支出, 及采购设备和系统集成 (软件) 中包含的交付使用后运行维护等费用, 计入生产经营企业当期损益。其次, 将项目范围中的“专用公路”修改为“专用道路”, 把“必须与有关部门明确界定投资来源和产权关系”改为“应与有关部门明确界定投资来源和产权关系”。最后, 关于建设单位投资建设但产权不归属本单位的处理, 由“作无形资产处理”变更成“在资产移交时按实际建设成本计入生产经营企业当期损益”。

32.结余资金管理。非经营性项目结余资金归还项目贷款后还有结余, 30%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留成收入的用途中, 删除了“职工奖励和工程质量奖”;70%按项目投资来源比例归还投资者时, 新增了“财政资金缴回同级财政部门”。增加了“项目终止、报废或者未按批准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等建设所剩余的建设资金”的处理办法。

33.新增了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如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投入运营效果等;绩效评价的原则, 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

34.新增了对项目资金全过程实时监管, 这是缘于2012年11月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意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对于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处理, 并追究责任。

35.附则。新增了中央项目主管部门制定建设项目实施细则的权限, 既给以中央项目主管部门一定的自主管理权也意味着增加其监管职责。

二、对意见稿的改进建议

1. 关于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各阶段的职能, 在建设成本管理、基建收入管理和资产交付和转出投资管理等环节中没有涉及, 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建议在这些环节也要相应明确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职能, 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体系。

2.“第四章建设成本管理”第二十五条待摊投资支出 (四) 包括了“项目建设管理费”, 而第二十七条又出现该项目。这是不是相同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或许将造成误解或滥用。若属于同一成本项目, 建议将“第四章建设成本管理”第二十七条的内容调入到第二十五条 (四) 款。

3. 将“工程建设期间各项索赔以及违约金等其他收入”列入“第四章建设成本管理”第三十条, 不够科学严谨。建议将其调整到“第五章基建收入管理”第三十一条 (四) 款, 文件结构可能更符合逻辑体系。

4.“意见稿”的监督管理对象为项目建设单位各阶段的活动, 若其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将“第十一章监督管理”修改为“第十一章罚则”, 处罚对象不仅是项目建设单位违法违规的基建财务行为, 还应包括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行为。其次处罚依据的法律层次不强、行政处罚力度不大, 应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摘要:财政部近期公布了《基本建设财务规则 (征求意见稿) 》, 本文将其与2002年9月印发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对比, 发现征求意见稿最少存在35个项目有增删, 体现了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征求意见稿也存在一些制度设计缺陷, 尚有较大改进的空间。

关键词:解读,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修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 2002-09-27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下一篇: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