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检技术

2024-08-18

运检技术(精选10篇)

运检技术 篇1

摘要:当前, 配电运检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应用大幅提高了配电运检现代化水平, 也表明了信息系统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系统中主要负责电气化牵引供配电工作的业务部门, 配电运检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供配电工作能否高效开展。当前, 不少配电运检已通过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处理日常配电运检工作和事务。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配电运检,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硬件和软件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具备掌上个人电脑的特性。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其便利性和实用性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现有的工作生活和交流方式。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硬件发展现状

1.1.1 设备种类丰富, 功能强大。目前, 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集成越来越多的硬件设备, 摄像头、GPS定位模块、重力感应器、Wi-Fi模块、RFID模块、红外、蓝牙, 丰富的硬件使得越来越多的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成为可能, 新技术的使用也使得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体验越来越好。

1.1.2 设备集成度高, 实用性强。当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 带来的积极结果就是设备越来越轻便, 更加方便用户携带使用。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数据存储空间变得越来越大, 一些终端的性能甚至可以与个人电脑相媲美并且价格非常容易接受。

1.2 软件发展情况

当前主流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系统有谷歌的Android、苹果的i OS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 这些系统都有强大的开发维护团队、丰富的应用程序和广大的用户。特别是Android, 由于其开源性赢得较多开发人员的青睐, 因此发展势头良好。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屏幕尺寸的不断增大、分辨率的不断提高、材质的不断更新换代, 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视频和图像的查看, 其体验完全不比使用PC终端差。通过红外、蓝牙模块, 可以取代传统的数据电缆, 进行数据的短距离无线传输, 方便了数据的交互。通过GPS定位模块, 可以实现定位功能、记录运动轨迹等。

2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配电运检专业的应用

配电运检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1998 年, 在郑州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中国总公司 (原铁道部) 运输局于2004 年印发了《配电运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初步规范了牵引供配电专业信息化建设工作。2005 年, 国家颁布了《信息化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鼓舞和指导下, 供配电系统各级管理部门全面开始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运行。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供配电领域的作用主要包括调度指挥、运行检修、技术管理、安全监控、应急处置、教育培训、协同办公、经营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几大应用。

迎着信息化的主流发展方向,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人力成本, 当前已有不少配电运检开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使用。通过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处理日常的工作, 配电运检在工作流程规范化和工作效率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信息的筛选和获取更为快捷、各类数据的分析和展现更为直观、工作流程的制定和执行更为有效。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使用取得的良好效益为全面开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就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和使用情况而言,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与其他系统信息交互不够, 导致其他系统 (比如远动系统) 的现场数据无法直接获取;二是配电运检下属单位具体业务主要以现场作业为主,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信息的实时获取和记录并没有较好的功能覆盖。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加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交互、拓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终端的种类和数量、丰富各类数据的获取途径、提升数据共享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当前发展的一个趋势。

3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配电运检专业的应用意义

3.1 降低职工劳动强度, 提高职工使用系统积极性

以往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 所有的工作均需在PC终端, 离开PC终端, 移动互联网技术便很难发挥作用。并且, 由于已有移动互联网技术无法做到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数据库直接进行操作, 需要通过后期数据同步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这无疑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本文中提出的方案基于3G网络, 所有操作都实时与服务器端进行交互, 避免了后期人工交互带来的额外工作量。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 将众多功能集成于一个系统中, 可以减少职工日常作业中过多设备的携带, 减轻职工的负担。

3.2 避免工作流转盲区, 提高工作执行力

安全问题在各项工作中首当其冲,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以及运输量的不断提升, 对安全运营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严格。这就需要各项工作的承接要减少盲区, 提高实时性。相关人员对于所属单位情况要能够实时了解, 可以实时查看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监督或跟踪, 确保各项工作的进展都能够按照预期计划进行, 保证各项工作的执行效率和结果。对于各项事务, 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智能提醒, 比如短信提示, 确保实时情况了解并及时介入处理。

3.3 提高职工信息化素养, 推进配电运检信息化全面建设

当前, 一线职工普遍存在信息化知识了解不够, 信息化设备操作使用能力较差的现象。而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配电运检可以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为契机。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普及使用改变职工的日常作业习惯和理念, 提高职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操作使用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工区、班组等信息化建设盲点区域, 可以加快加强投入, 改变网络不通, 信息不畅等问题。

结束语

应该指出, 当前我国的配电运检工作, 需要在配电运检前通过PC终端获取配电运检任务, 配电运检中手工记录设备缺陷, 通过相机进行现场故障点拍照, 配电运检完成后通过PC终端进行配电运检相关数据的二次录入。不仅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 并且无法做到问题的实时反馈, 并可能导致故障的延误处理。因此, 如何拓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系统终端类型, 做到移动办公, 现场操作, 实时反馈是当前用户的迫切需求, 也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沈海峰.基于无线的电力营销现场作业方式的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5) .

[2]陈建新.现场作业安全标准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3 (4) .

运检技术 篇2

自2010年12月取得送电线路技师资格证以来,本人一直从事线路运检工作。立足本职岗位,认真钻研本专业的技术课题,刻苦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争做一名合格的输电线路运检工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在工作、学习中取得了突破。人生就好象一场战斗,只要打好了这场仗,就等于战胜了自己,工作上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现对自己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素质

作为普通的线路运检工人,肩负着所在岗位安全职责,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班组的安全运行。首先我做到立足本职岗位,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多年以来,自我养成了勤思考、善分析的好习惯。尤其是在线路运检方面,有一定的技能特长。2008年被任命为副班长,从事班组管理工作,作为岗位安全运行责任人,通过个人努力以及管理方面的贡献,班组在安全管理、生产任务完成及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二、发挥技能作用,争做贡献

工作十多年来,我一方面加强自我业务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线路运行、检修和故障点查寻的技术知识及经验。从起初的专业检修到接受第一条运行线路,时至今日参加过51条线路验收工作合计3800公里,登塔走线2800多基塔,参加线路检修110条次,独自指挥组织线路检修40余条次。

圆满完成多次保电任务国庆60周年;两会保电;十八大保电等重点节日保电;20010.1参与直升机巡检输电线;2010.6参与对500kv云吕线、朔云线覆冰防舞动改造;2011.10参与±660直流线路检修工作;2012.10参与500kv云吕线特殊区域施工改造工作;2012.9参与500kv泉朔线路验收与接收工作;20010.1-2014.3参与中心500kv锦忻一二线500kv府忻线路运行检修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参加及组织夜间巡视105条次;参加及组织故障查询16条次。运维线路行程10000余公里,在同行内具有较高的运检经验;能够独立编写检修技改措施及运维手册,为本单位培训新老员工80人次,编写培训教案40余课时。

随着我公司运行线路不断的增加,我们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电力安全运行规程》(电力线路部分)的有关规定。我们应全面做好线路巡视、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掌握规律,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三、立足岗位成才,争取进步

为确实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及专业技能,我参加过许多学校。通过自己多年的运行经验,首先提出了输电线路状态巡视法,使超高压线路巡视达到了巡视高效率、高标准、低费用。

目前500Kv输电线路巡检工作以定期巡视、停电检修、故障检修、带电检修等方式开展。但由于线路长、人员少、路途远等等特点,使输电线路的运维在产出(资金使用)、收益(发现缺陷、故障处理)上形成了不等量的现象。500Kv输电线路有线路长、输送电能能力强、不容易受一般外力影响等的特点。我国传统的输电设备维修工作是以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和按一定的周期安全进行维修,而对设备的运行状态不加判断,因而这种维修管理模式造成了运行维护方面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而输电线路逐步实行状态维护则是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办法。

我省地形主要以高山大岭、丘陵为主,500Kv输电线路路径走向也主要位于远离人烟的偏远山区。对线路的日常巡视形成了有利与不利的两面影响。不利是山高路远,巡视人员到位的难度大,有利的是人类活动范围小,很少有外力危害线路。由于近年对线路本体的反措到位,鸟害、雷击、树害等引发线路故障的危害大大降低。线路隐患主要存在于人类活动集中地带,微气候条件地区。由于过高的强调日常巡视的人员到位率,使日常巡视的周期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长的状态,使得人员吃住、车辆开支等方面的成本也很高。但由于线路检修、新线路的验收等各项工作的叠加开支,对巡视的质量有降低的风险,线路台账的完善率其实一直维持在很高的状态,再加上状态检修的有效开展,对于某些从未也根本不会产生隐患的区段,就可以少巡或在一个很长的时段内不巡。对人类活动密集的区段,可以增加巡视力度,结合群众护线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线路展开状态巡视,而且实践证明,输电线路实行状态巡视不仅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

运检技术 篇3

1.配电线路常见故障与原因分析

(1)故障表现

短路故障。配电线路短路故障的发生因素较为多样,比如夏季雷雨、大风、暴雨等天气造成的线路断裂、碰线故障等会导致短路,或者雷击带来的强大电流导致绝缘子烧毁引发线路短路。配电线路周边环境如果不安全、潜在众多干扰因素也会致使导体粉末黏在线路上引发短路,或者导线之间距离过近也会导致短路,另外配电线路周围如果有强腐蚀性气体或者液体腐蚀线路中金属部分也会导致线路失灵引发短路。

接地故障。配电线路中的接地故障多以单相接地故障为主要表现,线路出现问题断裂后落到地上或其他金属物体上等引发单相接地。配电线路安装时如果未做好固定也容易在外界干扰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配电线路作为承担电力运输重责大任的关键载体,本身需要穿过诸多建筑物与树木等,若事前未对周边环境进行适当清理,很容易因为建筑物位置不当、树木干扰、外界影响等引发严重接地故障,尤其是故障发生后变电站母线电流会急剧扩大若不及时停电予以维修,将会烧毁变电站上的电压互感器以及线路上的供电设备,导致大范围断电。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易产生较大的谐振电压击穿绝缘子引发短路,也可能会在落地时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伤,因此要加强对故障的关注与排除,及时停电维修以挽回损失。

变压器导致的故障。变压器作为配电线路运行中肩负着升降电压、安全隔离等重责大任的关键设备,一旦变压器发生故障将会严重威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有效性,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期,变压器的长时间超负载运行或者空负荷运行都会导致运行热量大量积累从而导致烧毁事故。变压器在用电高峰期过于集中时还容易产生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情况,致使零序电流促使变压器内部温度升高,引发设备故障。无论是变压器本身故障还是变压器引起的故障都将严重威胁配电线路的运行与电力系统的运作。

(2)原因

导致配电线路故障的原因总体来说可分为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与设备因素三大类。

人为因素作为典型因素,主要集中在配电线路的运检管理工作中。配电线路本身路径过长且需要跨越诸多建筑物,在建设时若未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对线路安全的影响很容易造成潜在安全隐患,比如配电线路本身远离建筑物与人群活动区域,若周边兴建建筑物则有可能导致线路运行出现故障。配电线路的运检管理工作离不开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努力,运行维护、检修与管理工作若未及时到位,则会影响线路运行质量,也无法及时排除潜在隐患,导致各类短路、接地等事故。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各类极端天气对配电线路安装建设的影响,若线路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极端天气带来的恶劣影响,比如雷击带来的短路故障、大风导致的线路摇摆或断裂、暴雨导致的线路不稳、短路及烧毁等,都将影响到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设备因素则是指配电线路运行中所涉及的大量电力设备,比如供电设备、变压器、绝缘子、运检设备等,设备本身若存在质量隐患则会直接影响线路运行可靠性,也无法满足电力系统供电服务要求,更易导致线路故障多发,因此加强设备运维管理、积极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改善配电线路运检管理现状势在必行。

2.配电线路的运检管理对策

电力企业加强配电线路运检管理意味着要积极采取有效举措消除线路故障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提升配网线路运行质量与效率的目标入手,采取合理举措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经济建设与民生服务。配电线路运检管理对策如下:

首先要建立配电线路运检管理的专门系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督促运检管理工作实现一体化管理,围绕运检管理工作目標完善当前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以往落后管理模式下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运检管理工作效率与效益。管理系统要明确配电线路运行状态及当前检修计划,结合实际管理情况与运检需求做出及时调整,综合多方数据对线路的运行状态进行安全核定,以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策略。比如对线路中常见的短路故障、单相接地故障、设备故障等数据及时进行整合,利用管理系统制定相应对策,以及时消除线路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为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持。

其次要结合配电线路运检管理需求建立专门的设备信息档案库。随着配电线路不断加强改造建设与升级,越来也多的输电设备融入线路,新设备的增多与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使得运检工作复杂化,为提升运检工作效率,要从多方面入手完善设备信息档案库,为及时解决工作中问题提供参考,及时指出各类设备的安全隐患并规划相应运检策略以改善现状。比如常见的变电器故障、供电设备故障等,要及时完善、更新设备信息以便指导故障排除与运检管理工作,在做好运检工作信息与数据录入的基础上,为配电线路的管理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信息以便更加及时、准确的判断线路与设备的运行状态。

最后要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平台在配电线路运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要结合当前配电线路改造、信息化升级等要求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与应用,从而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为节省运检管理成本、缩短维修时间提供技术信息,为配电线路高效运检管理服务。管理中可积极利用无线传输、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配合精准定位系统快速发现线路故障或设备故障,以保证电力系统顺利运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配电线路运行中受自然、人为、设备等因素影响常发生短路、接地、设备故障,干扰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要实施高效的运检管理及时解决线路故障,以便更好的为电力系统运行服务,确保安全供电目标的实现。

运检技术 篇4

按照省公司建立“统一平台、资源共享、规范透明、安全高效”软件系统的要求,形成完整规范的运检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同质化发展,保证运检技术标准的统一性、完整性、层次性、协调性、明确性和可扩展性要求,需要结合上级最新要求和运行、检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省公司设备运检技术标准进行归纳,形成完整规范的运检技术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为运维检修人员提供明确、及时、在线的运检技术标准操作指导软件,保证工作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完整有序的开展。同时,为便于运检专业人员随时查阅、学习标准,拟开发一套手机APP软件,用于在线提供运检技术标准检索浏览,保证运检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开展。

2 建设原则

根据“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系统项目的复杂性、艰巨性及高风险性的特点,结合省公司目前应用系统业务现状和发展情况,实施“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系统项目应采取以下原则:(1)统一建设、分级维护: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项目依托省公司信息网络系统,由省公司负责总体规划、软件开发、标准制定、运行监管、推广实施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各分公司负责本分公司系统信息录入、应用、运行维护、业务监管等。(2)统一平台、数据集中:省公司负责建立全省统一的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管理平台,技术标准规范、基本业务流程、主要格式文本由省公司统一。(3)统一建库,类型分类:根据组织机构与人员职责,按设备类型、所属阶段、专业类别三个维度,对所负责的设备、设备所属阶段、及运行、检修的专业类别给出分类的运检技术标准。(4)统一标准,实时查看: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标及省公司技术标准进行规范统一,通过移动设备支持在线和离线的实时查看,为现场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3 总体设计思路

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的总体建设目标,坚持一体化的原则,遵循“统一规划、标准先行”的建设策略,对于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的总体建设方案提出以下设计思路。

3.1 构建标准体系

规范和标准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信息化成熟和发达程度的集中体现。在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实现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的必要条件。编制规范的项目标准体系,包含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并且经过专家认证通过。这个是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也是满足不同需求、推广应用的基础。

3.2 遵循企业应用集成标准

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可能运行多个平台、鉴于系统的扩展性要求,需要遵循企业应用集成标准,实现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应用整合。

4 整体解决方案

4.1 系统架构

4.1.1 开发运行环境

开发语言:Java、T-SQL。移动终端:Android OS v4.0、IOS7以上;(1)SOA技术:Web Service。(2)Project实现项目、资源的配置和管理。(3)Visio实现有关流程的绘制。(4)Power Designer数据库设计,Together实现应用建模、类创建。(5)数据库:ORACLE 10g标准版II(含集群)。(6)WEB服务器软件:ORACLE WEBLOGIC10。(7)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 R2或Windows 2008 Server R2。

4.1.2 平台技术路线

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的系统应用包括两级应用,分别为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的主站平台和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的终端系统,主站系统和终端系统的数据交互包括两中模式:在线模式:采用在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的系统应用终端安装安全加密芯片通过移动VPN和安全隔离设备,与主站系统通信。离线模式:通过安装安全加密芯片运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项目的系统应用,可在本地安装的系统应用中直接查询和获取技术标准。

该系统需要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建。数据库服务器可考虑使用一般服务器,对应用服务器,可考虑使用刀片服务器,采用群集或网格技术实现多服务器的安全可靠运行。由于系统需要长期、大量的历史数据支持,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存储需求。实际存储需求应根据单位的实际业务数据量大小,前考虑50年的数据积累需求。系统备份建议采用如下备份方式:①磁带备份;②硬盘备份。系统管理的标准化最终都要由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可扩展能力强信息化平台,是系统标准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层主要的数据来源有设备台帐、运行记录、检修数据三大类,根据不同类型数据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实时型数据和历史数据两种。因此,在数据层建设时采用同时建立实时与历史数据,且两大类数据库配合联动的方式共同管理系统平台的基础数据。考虑到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的特点,为了保护数据处理的方便、高效,笔者采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来建设。服务层主要保护数据接口与处理服务、模型算法配置服务与系统管理服务三类业务。基于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各类服务都按照标准化的思路进行建设。数据接口采用通用的标准接口与规约,数据处理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或者专家知识梳理形成标准化的知识库,模型算法配置都在同一的接口方案下配置,系统管理采用标准工作流、规范的权限管理与严格的安全机制来进行建设。

4.2 系统部署架构

系统部署架结构如图1所示。

4.3 系统数据架构

为系统逻辑结构图,主要由安全终端层、安全通道层、安全接入平台层、安全业务访问层四大层次组成。如下图所示:

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安全接入网关系统、安全交换服务系统、身份认证服务器、集中监管服务器四大逻辑组成部分,依靠平台总线通讯进行相互通讯交互,完成认证、接入、交换、监管、统计等核心功能。

(1)安全接入网关系统:进行各种终端经由安全通道层的安全认证、接入,建立双向加密隧道对应用系统数据加密。(2)安全交换服务系统:终端在通过认证接入后,在访问业务应用时,进行数据的细粒度访问控制和安全交换,确保数据的合法访问。(3)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证书验证报文传递代理、终端接入仲裁、访问控制权限下发。(4)集中监管服务器:提供平台基础数据的存储。通过平台总线通讯,实现对安全接入网关系统、安全交换服务系统、身份认证服务器、集中监管服务器、安全终端进行集中监控管理以及平台上下级联功能实现。

5 业务功能

5.1 运检技术标准维护

根据设计工作的需要,汇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标及省公司技术标准,按设备类型维护中设备类型、设备所属阶段及专业,对运检技术标准的指导进行分类汇总和维护。确保技术标准的完整性、层次性、协调性、明确性。

5.2 设备类型维护

同步PMS设备类型数据,根据设备的运检技术的内容,对所属设备类型的数据进行匹配和维护。

5.3 设备所属阶段维护

同步PMS设备台帐数据,并明确各阶段设备使用的运检技术标准,匹配和维护运检技术标准的中对不同阶段设备的适用标准,完成不同阶段设备和适用标准的匹配。

5.4 专业维护

对各专业的运检技术标准进行维护,可满足各专业类型的新增、修改、删除等功能。并完成对技术标准的专业类型匹配。

5.5 运检技术标准下载

根据关注设备的设备类型、阶段、专业,可在在线条件下,对关注的运检技术标准进行下载。

5.6 运检技术标准在线指导

在移动设备上登陆系统应用,通过登陆人员的权限,筛选出责任设备,根据设备类型、设备所属阶段、专业类型,在线查看设备的运检技术标准。

5.7 运检技术标准离线指导

在移动设备离线状态下,以离线模式通过设备编号查询责任设备,根据设备类型、设备所属阶段、专业类型,离线查看设备的运检技术标准。

5.8 信息设备管理

对登入用户及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及权限设置。对登陆用户和设备、下载操作、查看进行记录,并用户登陆权限进行授权。

6 结语

技术标准体系管理工作规范化,技术标准体系化、结构化,有助于提升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水平,简化文档检索的复杂过程,提升体系文档查阅的速度,大大提高体系文档阅读的方便性与实用性,对相关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文档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俊清.配网自动化技术存在的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J].机电信息,2013(30):91.

[2]黄文博.10k V配网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5):118.

变电运检中心方案 篇5

为贯彻落实省检修公司关于印发《山西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实施方案》的通知(晋电检修安„2013‟号)的相关要求,中心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持续加强安全基础管理,确保对安全生产具有促进作用,确保安全生产局面平稳。

二、组织机构

中心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专业工作小组。组 长:郝明杰

副组长:张慧军(常务)、魏丽峰

成 员:赵清、许辉、孙伟、贾炜、刘钧、马常峰、高宝明、盛军、王毅、葛亮、连三山

工作职责:指导中心及班组有效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编制、审定实施方案,监督检查日常工作,使各项活动有序、有效开展;负责协调、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工作目标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年内实现中心达到标准化三级或以上级别。确保中心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事故能力显著提升。

四、评审依据

依据《电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试行)》(电监安全„2012‟52号)及相关通知、办法、意见、细则等,开展查评。

五、评审组织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的主要程序有:对照《标准》条款组织开展自查、自评工作,形成自查报告递交公司→公司向山西电监办提出评审申请,填写电力安全生产化《评审申请表》→山西电监办、省安监局审查→电力企业委托取得资质的评审机构开展评审→评审机构形成评审报告→山西电监办、省安监局审核→进行公告,对公告无异议的电力企业颁发相应级别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和牌匾。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根据评审分数确定相应等级,评审得分=(实得分/应得分)×100,其中一级得分大于90分,二级得分大于80分,三级得分大于70分。中心评级目标待自评完成后,依据得分情况,由公司确定。

六、工作阶段 1.宣贯培训阶段(4月20日前)。组织、参加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知识培训班,学习和掌握有关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达标评级管理规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求。

2.自查自评阶段(5月20日前)。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专业工作小组,依据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对照项目条款开展自查自评,并进行打分,针对问题持续改进。

3.申请报告阶段(6月3日前)。根据自查、自评及整改情况,完成自评报告,于5月30日前报中心督察组。6月3日前由中心督察组组织完成中心内部自查自评工作,并编制完成中心自评报告上报公司

4.开展评审阶段(7月31日前)。积极做好迎接评审的准备工作,接受外部评审机构开展现场评审,最后形成评审意见。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加强组织和领导,要成立自查评专业工作小组,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

2.对照标准,自查自评。对照标准,结合中心安全生产实际和工作特点,分班组、分专业认真开展自查自评,牵头协调、归口督导、查找不足,要将达标评级作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促进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推进。

3.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将安全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与“安全管理提升”活动、安全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达标评级,注重实效,不断提升,做到持续改进,争取更高级别评级,按照三级抓改进,二级抓提升,一级抓巩固的要求,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运检技术 篇6

一、我国电力输电线路运检现状

目前, 我国电网容量和输电线路距离的不断增大, 对输电线路及电力设备的监测维护越来越困难, 各地电力公司均在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 由于现场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使得电力运维检修仅是现场小范围的管理控制及指导, 管理粗放, 存在诸多不足, 无法实现大范围、精准化、高效率的运检管控要求。

我国输电线路运检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线路故障需要专业人员指导定位、检修, 但是专业人员不可能随时到达每个现场, 只能采用电话沟通、发送图片、手工记录等报告形式, 其流程繁琐且效率低, 限制了电力设备运维检修信息化、可视化的发展。

2、故障多发, 技术专家不能随时奔赴每一现场, 后方技术专家因为看不到现场情况和事态发展, 很难制定高效的抢修方案, 容易造成抢修工作的低效和延误。

3、运检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能不同, 在现场仅凭自身经验判断, 势必造成错巡漏巡等情况的发生。

4、故障检修时缺乏有效的检修管控、专业指导及远程监测手段, 不利于输变电运检工作高效进行

因此, 改进目前的电力运检工作模式和管控支持方式, 提高输变电运检管理水平和支持效率, 成为输变电运检工作实现科技化、信息化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建可穿戴式电力运检现场管控系统的重要性

构建可穿戴式电力运检现场管控系统, 对于提高电力线路运维检修效率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配网安全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它为电力运检中的无线远程信息采集、设备运行监视、快速故障定位及检修等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同时, 通过可穿戴设备的同步视觉功能, 及时上传运检现场的实施操作情况, 使中心随时远程指挥操控人员进行现场巡视、状况勘查、进程汇报、故障实态检修等工作, 实现管控中心对运检现场的精益化管理要求。其次, 它可减少运维检修的工作量, 降低各级人员工作强度, 提高管理效率, 节约管理成本。再次, 通过可视化集约管控, 加强配电设备检测的管理力度, 并对检修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 有助于防止因运检人员的漏检、错判、误判、检修不彻底等留下隐患, 造成后期的损失。对于可穿戴式电力运检现场管控系统的研究就是为了提高电力输电线路运维检修效率、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三、构建该系统的关键技术及运用

构建可穿戴式电力运检现场管控系统的技术设想:综合应用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智能网关数据分配技术、3G/4G多网络并行技术、GPS地理信息定位技术和数据交互技术, 研究开发适用于运维检修工作辅助决策支持的管控终端, 设计适合于新型运检工作模式及系统的数据库支撑结构, 现场人员通过可穿戴式终端将现场信息发送到后方管控中心, 并可通过语音向中心汇报检修的实时情况。管控中心根据现场终端设施传输回的信息, 技术专家和领导可实时查看当前检修现场的音视频信息及检修人员的同步操作过程, 并由中心远程指导完成各种故障排除与检修作业, 并实现整个检修过程的记录, 确保现场运检工作质量达标。

3.1系统及设备与陕西省电力运检管控指挥平台的对接

应积极构建多级联动、分层配置的电力运检管控体系, 并通过分布式、网络化的结构与陕西省电力运检管控指挥平台的对接, 实现管控中心远程对运维检修现场的了解及指挥决策。现如今, 陕西省电力公司运检管控平台的调度信息为EMS/WAMS系统中的实时信息, 可以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显示电网线路设备的运行信息以及进行故障监测预警等。同时, 为了确保配电网的稳定性, 实施网络分区运行管理措施。实现系统及设备与陕西省电力运检管控指挥平台的对接, 有助于加强输变电运检现场的监管, 加强中心与现场的技术交流力度, 发挥信息化集中管理的优势, 获取平台上的多个技术专家的共同支持, 提高运检工作效率和质量。

3.2基于多个运营商不同网络捆绑复用的技术

联合多个运营商建立以3G/4G、无线以太网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网络, 提供无线移动环境下的互联网接入。同时, 在相关区域实现网络覆盖, 即实现移动设备接入IP核心网, 这样有助于及时获取输电线路的信息。

3.3研究检修现场强电磁干扰对信息传输的影响及稳定性保障方法

在运维检修现场, 电磁干扰可通过辐射、传导两种方式对信息传输进行影响。因此, 可以通过改善电控设备, 来提高其防干扰性能。在进行设计时, 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抑制干扰源, 产生抗干扰的设备、信号等;另一方面要切断电磁干扰传播路径。

3.4云计算在应急反应系统中可起到的作用及应用方式

使用云计算技术, 开发异构网络资源管理技术, 开发呼叫接入算法、垂直切换算法、异构网络资源选择与分配算法, 实现多种通信网络的融合通讯及互联互通。同时, 研发多路通信信道自适应码率控制算法、通信数据智能分配和各运营商网络负载均衡技术, 实现最优网络的智能选择, 并可根据捆绑后的链路带宽自动匹配传输的数据量大小, 有效提高无线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当然, 还需进行设备的可控可信需求、接入安全需求、链路和通讯安全需求、重要网络区域隔离需求的开发研究, 包括终端的识别认证, 重要数据交换, 省移动应急指挥网络接入等内容。

3.5互动式管控指挥、指导、反馈的通讯交流技术

应用信息科学技术, 积极研制可穿戴式电力运检专用设备及软件程序, 同时, 与陕西省电力运检管控平台相连接, 满足运维检修现场与管控中心的无线通信需求。

3.6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运维检修现场, 启动可穿戴式电力运检现场管控系统, 实现与陕西省电力运检管控指挥平台的智能连接, 现场人员通过可穿戴式终端将现场信息发送到管控中心, 并可通过语音向远程上报运检实时情况, 提出远程支持或技术咨询, 获取管控中心的专业技术指导。管控中心的技术专家和领导根据现场终端设施传输回的信息, 可实时查看当前检修现场的情况并对人员的同步操作过进行远程监测, 并可与现场人员进行双向语音互动, 由中心远程指导现场人员完成各种检修与故障排除作业, 实现电力公司对运检现场的精益化管理。

四、小结

电网输变电运检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需求日益迫切,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及可穿戴式设备快速发展, 使得可穿戴电力运检现场管控系统提上日程。而可穿戴式电力运检现场管控系统是提高电力输电线路运维检修效率、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了构建该系统, 必须积极研究系统及设备与电力运检管控指挥平台的对接技术、多个运营商不同网络捆绑复用的技术、防电磁干扰方法等, 同时, 积极运用信息科技技术, 研究互动式运维检修指导、反馈的通讯交流技术, 促进电网运维检修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提高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柯天兵;电力通信监控网管系统中通信设备的接入[J];电力系统通信;2002年06期

运检技术 篇7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高密市供电公司拒城河供电所副所长兼检修工区副主任、电工高级技师冯子刚, 在电工领域不断求索, 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普通农电工的无悔追求。2005年以来, 他先后被授予高密市、潍坊市“技术能手”、“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优秀农电工”、“首席技师”及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运检岗位技术能手”、“农电工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勤奋, 打开希望之门

今年35岁的冯子刚毕业于高密市技工学校, 2002年经考试被高密市供电公司聘为农电工。

3个月后, 由于技术出众、勤奋好学, 他由一名包村农电工被安排到公司检修工区继电保护班工作, 从此成为工作在检修工区的一名农电工。

冯子刚所从事的继电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活,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 弥补专业知识、学历上的欠缺, 他“搜罗”了几十本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有时为了购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专业书, 还专门跑过青岛、潍坊等城市。晚上, 当别人娱乐或沉浸在梦乡之中时, 他却埋头灯下学习电工知识。正是由于这种执著和勤奋, 让冯子刚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快速提高, 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继电保护原理, 并能熟练操作。

在春防秋检中, 冯子刚发现各变电站使用的电磁操作机构, 在运行过程中多次发生合闸线圈烧坏事故, 不但减少了供电能量, 还影响了供电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工作之余, 他查阅了大量资料, 对合闸线圈烧毁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多次现场试验, 他成功发明了合闸线圈保护器, 攻克了合闸线圈容易烧坏的技术难题。该保护器应用于变电站后, 每年为公司节省资金10多万元。他还参与了临时保护装置的制作, 为公司创收300多万元。

拼搏, 摘取成功桂冠

在高密市供电公司, 冯子刚是有名的比赛“能手”。2005年, 他在高密市“菲达杯”电工、电焊工技能大赛中获得电工技能职工组一等奖;2006年, 获得潍坊市电工、钳工技能大赛电工技能组一等奖;2007年, 获得山东省首届特种作业安全技能大赛电工特种作业团体第一名;2007, 2008和2009年, 由他担任教练的公司代表队, 分别获得高密市、潍坊市职工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2008年8月, 他更是以精湛的技艺一举夺得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农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配电运检专业个人第一名、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岗位知识和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配电运检项目个人全能第五名的好成绩, 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运检岗位技术能手”称号。同时, 这些年在冯子刚的辅导下, 高密市供电公司先后有60多人次在各级电工技能大赛中获奖, 其中有16人取得技师资格。

感恩, 无私回报企业

鉴于冯子刚突出的工作业绩, 2009年3月, 高密市供电公司破格提拔他为拒城河供电所副所长兼检修工区副主任, 成为高密电业史上第一位农电工身份的中层干部。

走上管理岗位的冯子刚总在思考如何打造工区的学习文化。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 工区先后成立了“金技”和“蓝盾”两个“QC小组”, 他亲自担任组长, 带领小组成员研究技术、探索创新, 取得了1项国家专利, 4项QC成果获得省、市级奖励。

“技术上有什么问题, 可以随时去问冯子刚, 只要他知道的, 一定会告诉你!”检修工区的同事们都这样说。李文磊是两年前分配进检修工区继电保护班的大学生, 刚来时, 他的操作技术很生疏, 是冯子刚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技术, 包括一些他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绝招”, 手把手地把他教出来的。经过两年多的传、帮、带, 现在的小李已成为继电保护班里技术过硬的中坚力量。

运检技术 篇8

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总计管辖35~500千伏输电线路292条,总长度2800余公里,具体分布于城区(崇川区),郊区(通州区、港闸区、开发区),市辖县(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输电运检室班组建制为4个运行班:线路一、二、三班(26人),电缆班(5人);2个带电作业班(15人)。4个运行班人均管辖输电线路90多公里,多年来“进少退多”的客观因素造成员工整体年龄结构偏大;此外,改制合并的原通州供电公司两个班组所辖线路横跨多区,巡视检修路途遥远。种种原因造成了输电线路运检管理面临“人少、点多、线长、面广”的困境。

当前正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高潮期,提高电网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等关键因素显得愈发重要,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深刻反思、积极探索,开创性地提出基于“分级管理、协同作业”的输电运检模式,力求打破人员结构老化、管理制度滞后、经济性不足等方面的瓶颈。

2.“分级管理、协同作业”概念

“分级管理”系根据管辖线路的电压等级,分别成立多个220-500千伏以及35-110千伏线路管控组,依托现有的人力资源,重新组合,按区域成立管控小组,负责运行维护本区域内线路。通过分级管理不仅保证了线路的重点管控,也使得线路的运行、维护半径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协同作业”主要为解决分级管理后检修、检测、验收、勘查等工作因人员分散而开展低效的问题。采取班组申报作业需求,输电运检室对人员车辆、仪器仪表、物资材料统一调配,通过这种民主集中的形式,确定缺陷轻重缓急和检修检测作业的时间优先级,确保上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分级管理、协同作业”是通过优化人员调配和区域路径规划,简化流程,明确职责,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更好完成固定的工作量,解决当前线路多、分布广、里程长而专业人员少的矛盾,兼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网本质安全水平的目的。

3.“分级管理、协同作业”运检模式的构建

3.1 梳理设备和危险点源,厘清体系脉络

输电运检室所辖线路中35千伏、110千伏线路主要分布在城区,220千伏线路主要分布在港闸区和通州区。从设备密度上看,市区用电量大,线路数量占比最大;而港闸区沿江地段分布了华能南通电厂和天生港电厂两大火电厂,因此该区内220千伏、500千伏线路出线较集中,是输电线路运维工作(尤其是防外破工作)的重点难点区域。

根据公司职责界面划分,输电运检室负责管辖范围内500千伏输电线路通道管理(防外破)工作,220千伏线路的通道管理和本体巡视工作,35-110千伏线路的通道管理、本体巡视检测和修理技改任务。可见,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侧重点也有区别。而同样发生一起500千伏和35千伏线路外破跳闸,对公司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差别甚大。

2011年,南通供电公司制订了《输配电线路通道危险点源分级控制管理办法》。根据输配电线路通道的电压等级、隐患性质、环境特点,将危险源点划分为Ⅰ类(严重危急)、Ⅱ类(危急)、Ⅲ类(重大)、Ⅳ类(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1]。截止2016年9月30日,输电运检室共有391个通道危险点源。按照电压等级和区域分布分别如图1、2所示。

3.2 分级管理,巡视管控网格化

依托原有的线路一、二、三班,按电压等级各班分别成立220千伏、500千伏线路管控组(由班长和两名班员组成)和110千伏、35千伏线路管控组(由副班长与两名班员组成)。其中,运检一班人员构成的管控组,基于原先所辖线路的大体分布,负责开发区片的管控工作。通州区呈T字形分部,东西跨度大,需要进一步划分,鉴于运检二班、三班人员原籍均为通州,组成2个管控组分别负责通州东区、通州西区。鉴于电缆班所辖纯电缆线路主要集中在崇川区,其余大部分为架空与电缆混合线路。以往的巡线工作中,电缆班和线路班机械地分开,切开了互相间的联系,发现的缺陷和隐患不能互相及时告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故单独以电缆班为基础成立1个220千伏、500千伏线路管控组,负责崇川区所有线路。

近年来,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项目有所减少,在进行系统培训和资格考试合格后,成立1个由5名带电作业工组成的220千伏、500千伏机动风险管控小组。负责线路密集、危险点源复杂的港闸区以及风筝放飞集中的7个边远乡镇的防外破管控工作。其余班员继续从事带电作业等检修工作,确保了专业工种的纯粹化。

据上成立了220千伏、500千伏线路5个管控组,负责上述线路的运行维护和危险点源的管控。110千伏、35千伏线路管控组3个,重点负责保电线路、重要用户等线路的运维和管控,以及状态检修、工程管理等工作。通过将巡、防、控进行区域划分,避免发生推委扯皮现象或者出现运行空白点。同时也保证了各组人员无跨区、跨级工作等后顾之忧,线路运检半径能长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3.3 协同作业,资源调度集约化

输电线路分级分区管理后,必然导致人员相对分散,日常检修、检测、验收等工作因此开展起来较困难,运行和检修上人力物力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工器具、队伍、物资的集约化管理,有计划地统一调配,推进各班组间的协同作业,对于确保检修、检测、验收等工作的合理分工,促进检修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运行班组根据巡视汇总,提出检修需求;机动风险管控小组统筹开展对微气象区、重污染区、高负荷线路等监测工作[2],并进行缺陷汇总,相关仪器仪表集中管理和使用。输电运检室召开月度检修平衡会,根据缺陷严重程度,制定检修计划,统一配置采购工具材料。

对于多班组参加的大型修理技改工程,实行“统一调度、内部协调”的方针,即在协同作业环节,设置总负责人,负责整体协调和组织,以期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 新模式应用实效分析

2015年以来,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着手推行输电线路“分级管理、协同作业”的运检模式,将机械、被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变为灵活、动态、精益化的管理模式,并在多维度取得成效。

4.1 缓解人员缺额矛盾

各班组员工在新模式推行前后人均日工作量对比如图3所示。4个运行班由项目实施前(2012~2014年)人均日工作量9.7小时下降为实施后(2015~2016年)的8.2小时;带电作业班人均日工作量从8.8小时下降为8.1小时;驾驶班(公司派驻)人均日工作量从10.2小时下降为后的8.5小时。可见,输电运检室推行“分级管理、协同作业”与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总体思路不谋而合,有效缓解了各专业人员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4.2 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统计2010-2015年生产用车的油费和修理费用情况,如图4所示,在“分级管理,协同工作”运检模式推行前,2010-2014年平均花费约60~70万元的汽油费和4~5万元的车辆修理费,2015年开始,得益于巡视路径的优化以及检测检修工作的集中开展,两项费用分别下降到了47万元和2.9万元。上述费用的发生是建立在线路里程逐年增加,巡视管控力度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因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超于此。

4.3 提高运行质量和检修效率

在以往,班组管辖设备从35千伏到500千伏,牵扯精力多、维护半径长。例如,在得到侵犯保护区的违章施工信息后,运行人员到达现场平均需要四十分钟,缩短为新模式下最远的线路到达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在“抓重点线路、保重要用户、控重要危险点”的指导思想下,各管控组对危险点源采取了分级分区动态管理的模式,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降低了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改变了过去疲于奔波、耗时费力的管控方式,取得了安全与工效并举的良好成效,同业对标指标排名明显上升,截止2016年10月底,输电运检室实现了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000天的“零外破”记录,供电可靠性得到持续提升。

在检测检修等工作方面,在工作效率提高的基础上,2016年前三季度,输电运检室全面开展状态检测和状态检修,以停电检修和带电作业方式消除重大缺陷15起,避免发生故障停运,产出直接经济效益35.6万元,多供电量8300余度,间接经济效益130余万元,已超过2012~2014年的全年指标,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分级管理、协同作业”的输电运检模式,并以南通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历时21个月的实践为例,多维度验证了该模式的实效性。虽然在流程设计上尚有优化的空间,但总体而言缓解了输电线路多、分布广、里程长而运行人员缺额的矛盾,在降低成本费用同时显著提升了运维质量;此外,得益于检测效率和检修质量的提高,同比压降了设备事故率,缩短了线路不可用时间,确保了主网网架的坚强和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杨建;张国瑞,王雅群.北京通州地区输电线路差异化运维研究与实践[C].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

运检技术 篇9

运维一体化是实行“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相结合的生产工作组织模式, 整合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重组整体, 提高工作效率, 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达到增效益的管理目标。要稳妥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 逐步实现单一间隔设备的运维一体化, 最终实现全部变电设备的运维一体化。

1 推行变电设备运检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在实行运维一体化之前, 一是各变电站的巡视工作是运行组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巡视, 巡视时间比较短, 巡视比较匆忙;二是对于设备的维护工作职能利用节假日进行, 时间不固定, 存在维护工作不能达到随时、及时的要求。而实施运维一体化后, 是由专人巡视, 巡视仔细, 有利于发现问题, 设备维护工作都是在工作时间进行, 能够随时对设备进行维护, 出现问题也能及时的处理, 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1 经过实际的运行, 一体化给管理提升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

一是, 充分利用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经过对现有人员的重组, 实现运行运行和维护人员相互补充, 初步缓解了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 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 培养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以实践带培训, 不断提高人员的技能素质, 对新老员工进行一员多能、一工多艺的培养, 使每个至少有一个专长, 同时在其他方面得到扩展。三是, 自我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实现了维护和运行人员及工作的有机融合, 干运行的可以学习和从事检修维护工作, 维护的可以熟悉掌握运行工作技能, 人才潜力得到最有效的充分发挥。四是, 优化生产组织模式。适应公司未来“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发展趋势, 实现向少人值班过渡, 为公司向现代生产管理方式做出的有益尝试。

1.2 经过实际的运行, 一体化给技术提升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

运维一体化有效地整合了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工作, 成功地提高了效率, 增加了效益。在实行运维一体化的两个月里, 维护组已经自行消除了三条缺陷:即A站UPS电源屏柜门玻璃炸裂;B站智能绝缘工具柜柜门脱落;C站35k V1号主变301开关柜温湿度控制器报错误信息。

2 如何实行运维一体化

2.1 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两个关键点上下工夫

首先是以安全原则把关。按照公司“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任何是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 围绕安全生产目标, 紧扣安全生产及风险防控主题, 结合实际, 从管理、技术、教育三方面入手,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安全管理模式。对运行维护一体化工作现场管理、运维技能要求、运维人员排班表、技术监控、设备专业责任人、设备清洁责任区及责任区、运维人员专业学习分工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 注重做好协调工作, 进一步规范工作, 切实提高运行维护检修操作水平, 使运维一体化始终保持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以最大化效益保障电站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是以实践带动培训。鼓励培养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不断提高人员的技能素质, 最终达到运行和维护的有机融合。

2.2 建立多技能岗位培训激励机制, 加强运行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变电运维一体培训计划。将新增的三个大类共22项维护类检修作业项目按难易程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培训、考核。根据培训计划, 第一阶段接管的业务有9项, 技术技能相对简单, 主要包括更改微机保护装置定值、设备防锈补漆工作等。第二阶段则是蓄电池充放电、变压器呼吸器矽胶更换等技术技能相对复杂的8项工作, 第三阶段更进一步, 选择了隔离开关操作回路、电气闭锁回路、遥信回路等一般性缺陷的检查处理。培训时间每个阶段都安排了2个月, 由公司选调各专业专家, 采用“现场讲解+演示+学员动手练习”的培训方式, 对工作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说明, 为便于大家课后复习消化, 各个班组培训员每周还组织大家进行练习和考问。同时, 公司建立了技能岗位培训激励机制, 把工作业绩、能力、态度等指标量化, 实施员工绩效评比, 重奖工作积极主动、业务能力强的员工,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开展。

2.3 在运维一体化管控方面四项举措

在进行运维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 将传统生产业务组织方式与运维一体化条件的生产组织方式, 从人员专业素质、工作协调、安全质量控制、人力资源效能、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确定了运维一体化模式下的变电运维站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组织方式、培训重点等, 进而确定运维一体化的推进方式。

在运维一体化管控方面, 一是汇总分析现有的检修业务, 分阶段稳步推进维护类检修业务由检修人员向运维人员的移交;二是工作推进坚持先35千伏后110千伏、先简单后复杂、先一次后二次的原则, 严控安全风险;三是明确工作推进中运维人员的安全职责, 制定运维一体化实施细则, 力求各项管理制度、工作要求操作性强;四是划转部分检修人员到运维站, 同时明确检修班组对运维站的指导职责, 加快推进运维一体化的人员融合及专业融合。

通过结合实际地深入分析, 一方面确定了从传统模式顺利过渡到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步骤, 另一方面明确了按运维一体化模式运转的控制关键点, 对有力推进运维一体化进程作出了积极探索。

3 结语

首先要在深化巩固“大检修”体系建设基础上, 深化、细化“运维一体化”建设, 拓宽带电检测和运维班组的业务范围。提高工作质量, 突出运维一体化的特点。二要健全机制、实现流程再造, 建立起月度、周分析制度。加强专业化运行分析。三是要加强岗位培训, 培养基层班组排头兵, 注重队伍建设。四要不断发现问题, 持续提升运维、巡视、抢修工作质量, 把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思路, 对现有变电运维业务进行梳理分析, 将原本需运行专业和检修专业双方配合的简易、低效作业划归单方全程负责, 也就是通过生产管理职责的适当调整, 实施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业务的“双向渗透”, 减少检修与变电交叉、重叠工作, 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运维一体化主要工作和难点为实现变电设备运行和检修“双向融合”, 最终实现一体化运作

关键词:浅谈,变电设备运检,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彩友, 丁一岷, 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浙江电力, 2011年, 第3期。

运检技术 篇10

2015 年6 月初, 省公司从全省各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集中了15 名在运检岗位的农村电工到省公司培训中心训练, 参加国网公司组织的乡镇供电所岗位知识技能竞赛。国家电网组织本次技能比赛, 意在检验和提升运检岗位农村电工的技能知识水平。

本次竞赛有团体和个人项目, 团体项目是:0.4k V低压绝缘线路架设及接户线安装。 个人项目是:拉线制作及安装。从竞赛项目的操作任务和要求来看, 一是充分体现了基层农网运检工作岗位操作技能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二是反映在基层工作的农村电工, 理论知识和体能素质要求确实较高。

根据竞赛项目操作任务及时间要求, 看看他们体能的初始情况, 以便制定适合队员的体能训练计划。设定体能测验项目, 是检验他们最初体能的有效方法。 测试项目的确定, 应考虑普通人群容易接受, 且较易掌握其技术的体育项目, 譬如, 跑步、单脚跳、仰卧起坐、跳绳、推杠铃和拉拉力器等等。

第一次体能摸底测试, 安排在恢复训练一周后。由于集中训练后, 各队员年龄、身体条件不尽相同, 体能素质水平也相差较大, 因而在安排体能测验项目的时候, 考虑了大众化的运动项目, 这样有利于真实掌握队员的运动基础和体能状态。 初次体能测验项目是:1500 米跑、跳绳、30 公斤杠铃卧推。

摸底测试结束后, 依据测试成绩 (表1) , 对全体队员体能状况有大致了解, 并进行体能状态的初步评估。 总体情况是:耐力素质普遍较差, 上肢力量素质少数尚可, 协调性多数一般、做准备活动时柔韧性表现也不容乐观。当然, 有些队员可然受环境、心理、器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测试成绩并没有全部真实地反映其体能素质状况。

注:↑较好, →一般, ↓较差

根据竞赛项目操作任务及时间要求以及队员的最初体能状态, 确定长期和短期训练目标, 制定训练计划。了解竞赛对体能要求的基本情况后, 主动与总教练沟通, 围绕教练组制定总的计划与安排, 确定了长期和短期的体能训练计划、目标和时间。

2 体能训练计划制定实施与效果检测

2.1 训练计划制定实施

训练计划分长期训练计划和短期训练计划。

依据本培训班总时长, 体能训练长期计划时间为3 个月。 体能训练的总体目标是: 能够顺利完成 (Ⅰ) 操作时间为75 分钟的0.4k V低压绝缘线路架设及接户线安装团体项目, (Ⅱ) 操作时间为35 分钟拉线制作及安装的个人项目。长期训练计划的制定, 要围绕团体和个人项目所需体能蓄备而进行, 满足完成实操应具备的充沛的体能。

短期训练计划。 短期训练计划与培训班开班期数同步, 三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6 月8 日—7 月2 日) 。本阶段短期训练计划, 考虑队员的以下具体情况来定:一是集训队员年龄差异较大 (平均年龄31.6 岁、年龄最大与最小相差16 岁) ;二是体能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三是每天训练时间短 (半小时/ 天) 等因素, 四是夏天气温高, 训练时间安排在凉爽的早晨 (6 点至6 点半) 。 考虑上述因素后,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制定短期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 。 本阶段周训练计划主要是进行一般恢复性的体能训练。 如, 第一至第二周 (6 月8日—6 月19 日) 训练计划如下:①跑4 圈×400 米, 时间为3 分钟/ 圈;②徒手操6 节;③球类活动15 分钟左右。 第三至第四周 (6 月20 日—7 月2 日) 训练计划如下:①跑5-6 圈×400 米, 时间为2 分40 秒/ 圈;②徒手操6 节;③球类活动15 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 (7 月3 日—7 月26 日) , 经过第一阶段训练后, 教练组淘汰了一些技能知识水平较落后的队员, 剩下10 名队员。为发现第一阶段问题, 修正方案和检验效果, 在本阶段开始的时候, 又进行了第二次体能测试。确定本次测试项目, 是依据实操项目来定的。导线展放必须大范围跑动, 需要耐力和调整呼吸的能力, 用1500 米跑来对应;弯制钢绞线是力量最大的, 用杠铃卧推来对应;登杆和杆上作业, 需要腰、腿部力量, 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敏捷度, 用30 米单脚跳来对应。

从表2 中的成绩可以看出, 除1 名队员因腿伤没测试其中2 项外, 大部分队员1500 米跑能力得到提升, 说明耐力素质较第一阶段得到提高;推举重量増加了10 公斤, 但卧推次数与表一比较没有明显减少, 证明上肢力量有所增长;单脚跳成绩与平时练习比较, 反映出的协调性有进步, 下肢力量也见长。

第二阶段训练承上启下, 是非常关键的阶段, 其重点是提高耐力和上肢力量。 具体的训练计划与上一阶段计划比, 在量与强度上有变化, 大体呈上升趋势。 首先, 跑由4 圈×400 米, 3 分钟/ 圈, 变为6 圈×400 米, 2 分30 秒/ 圈。 其次, 每周还安排了三次力量训练, 有拉拉力器、 杠铃推举和深蹲等其它力量练习。再次, 协调性练习、柔韧性练习难度逐渐加大、加强腹背肌力量练习等。

第三阶段 (7 月27 日—9 月6 日) , 培训班第二期结束后, 最后确定了4 名正式参赛队员。在第三阶段开始的时候, 再一次进行了第三次体能测试, 。 测试的目的依然是检查第二阶段训练的效果, 同时为第三阶段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训练, 从测试成绩 (表3) 可以看出, 参赛队员体能素质大都得到提升, 且提升幅度还可以, 因此第三阶段前期 (7 月27 日—8 月10日) 训练计划, 其运动量及强度比第二个阶段要上个台阶。因而计划每天早晨是8 圈×400 米, 2 分20 秒/圈, 在协调性练习、柔韧性练习照常进行的前提下, 每周三次力量练习是:杠铃有推举和深蹲练习, 推举重量40-50 公斤, 深蹲重量60-70 公斤练习, 每次总数都为30-50 次, 分2-3 组完成;腹背肌力量练习总数60-80 次, 分2-3 组做完;中期 (8 月11 日—8 月25 日) 训练运动量及强度还可往上提一点, 但基本上维持前期训练水平;到第三阶段后期 (8 月26日—9 月6 日) 训练的运动量及强度逐渐减少, 直至准备参赛之前, 运动量及强度可向上走一点。

本阶段训练中要注重区别对待原则, 队员在训练时, 因体能素质和身体状况不一, 以不发生运动创伤为原则, 来调整个人的运动量和强度, 从而保护好参赛队员。

2.2 训练效果检测

体能训练效果好与不好, 体能够不够用, 只有通过竞赛团体和个人项目的实际操作来检验。 在整个训练过程, 一直保持与实操教练及队员的沟通, 时时了解实操训练的进度和队员的身体感受, 及时掌握体能训练进行得深度如何。 采用的检测方法有二:

一是询问法。 第一阶段经常与实操教练和队员交谈, 与实操教练谈, 主要是了解实操训练量的安排, 队员对体能训练的信息反馈;与队员谈, 训练方法是否能接受?运动量和强度是否能够承受, 队员身体的状况如何等。了解具体情况后, 对训练工作的安排有极大的帮助。

二是实地观察与测量法。

实地观察法。第二阶段开始不久, 就到实地观看队员实操的整个过程, 了解他们体能支配的重点、细节和总量, 根据其支配体能的重点和难点, 从实用性出发, 及时调整了体能训练方案。如, 一、在团体项目中, 队员要不断地变速跑动搬运器材和拉线, 那么在训练中就要相应地增加负重变速跑, 来提高队员的负重变速跑能力;二、上肢力量较下肢力量用得多, 上肢力量练习就要多于下肢力量等等。 其训练计划调整为:跑步由每天早晨的8 圈×400 米, 2 分20 秒/圈, 调整为6 圈×400 米, 2 分20 秒/ 圈;变速跑2 圈 (直道快, 弯道慢, 手臂绑3 公斤沙袋) 。 另外, 在原有力量训练基础上每天还增加了俯卧撑40 次。

实地测量法。 使用测心率手表和秒表进行心率测量, 真实地反映队员运动负荷。在第三阶段实操过程中, 测量队员实操前心率、实操时最大心率、实操后心率及恢复正常心率时所需时间, 科学掌握队员体能消耗的实际情况。 如, 周××, 实操前简易的准备活动后, 其心率是96 次/ 分; 实操时最大心率166次/ 分;实操后15 秒内心率是150 次/ 分, 恢复运动后正常心率100 次/ 分以下, 所需时间为6 分钟。 上述心率值说明, 该队员此次实操前心态平稳, 准备活动运动量较小;实操时最大心率还没有接近峰值[峰值:220-34 (年龄) =186], 即实操运动强度还有提升空间;实操后心率恢复到运动后正常心率时间较短, 说明心肺功能较好, 体能训练时还可适当增加量和强度。

通过实地测量队员的心率, 加强了第三阶段前期体能训练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及密度。 如, 跑步由2 分20 秒/ 圈调整到2 分/ 圈;推举重量由40-50 公斤提高到55-60 公斤, 在运动期间他们心率值在165 次/ 分左右。 第三阶段中期体能训练, 相对前期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及密度要大, 运动时每个队员测量的最大心率值, 都到了165-175 次/ 分之间, 其间要注意观测队员运动后的心率恢复状况; 在后期运动量、运动强度及密度慢慢下降, 最大心率值大约控制在145-160 次/ 分之间较为合理。

9 月2 日, 在队员出征前, 进行了最后一次体能测试, 项目与上次相同, 目的是检验比赛前体能是否符合参赛要求。

通过表4 与表3 的成绩比较, 队员三项体能素质普遍提高, 个别因身体伤病原因, 某项成绩有所下降。参赛前, 为衡量运动强度和力量这二个主要指标是不是符合比赛要求, 进行了体能测试与实操时心率和力量的比较。 如, 张××, 1500 米跑时最大心率171 次/ 分, 导线展放时最大心率168 次/ 分;弯制钢绞线是实操中力量最大的, 但与连续卧推50 公斤24 次比较, 他本人感觉弯制钢绞线要轻松得多, 由此, 可以断定出他的体能蓄备是可以参加正式比赛的。其它队员用同样方法进行衡量后, 参赛的体能蓄备是没有问题的。

3 结束语

上一篇:体育节目发展现状下一篇: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