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2024-11-03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精选8篇)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篇1

0 引言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DEFECTIVE PRODUCTS′CALLBACK)是指产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销售商在得知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存在可能引发消费者健康、安全问题的缺陷时,依法向职能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设法从市场上和消费者手中收回缺陷产品,并进行免费修理、更换的制度。其对立法维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产品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1.1 缺陷产品召回与产品三包的区别

三包是零售商对所售商品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简称。与产品召回制度的表现形式,即“修理、更换、回收”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并且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而制定的。二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1)适用对象不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适用对象是存在系统缺陷的产品。而“三包”制度的适用对象是偶然性缺陷产品或者瑕疵产品。(2)适用前提不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适用前提是产品存在缺陷。“三包”制度的适用前提是产品存在瑕疵。(3)性质不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要求经营者承担的是一种经济责任,经营者不承担这种责任主要招致的后果则是行政处罚。”(1)“三包”制度的法律性质是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产生的纠纷主要通过协商、调解或民事赔偿的方式得以解决。(4)时间段不同。“缺陷产品召回是一种事前弥补的措施,只要有证据证明产品确实存在可能损害人身、财产的缺陷,生产经营者就有召回缺陷产品的义务。”而“三包”则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适用于产品存在瑕疵,产品造成了消费者一定的损害或不能发挥它的使用功能。

1.2 缺陷商品与不合格商品和瑕疵商品的区别

不合格商品是指产品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标准。缺陷商品可能无瑕疵并且是合格商品,一旦发现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即行召回。

2 国内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法规制度并不健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涉及产品召回制度的主要是《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这些零散的规定,相互之间联系较为牵强,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法律体系。以规章形式规定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等都存在有适用对象不全面、立法层级较低、可操作性差等;但随着科学发展水平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这些法律法规对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还有很大的缺憾。

3.2 制定《缺陷产品召回法》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

《缺陷产品召回法》。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可采用基本法和具体操作规范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在基本法规定的相关产品召回法律制度上,还要完善其他相关产品召回法律,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3.3 明确我国缺陷产品的召回模式

从本文上述可见,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一般有两种:自愿召回,和强制召回。自愿召回,要求市场准入门槛很高,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严格,政府的相关消费者维权机构以及产品检验机构完整;强制召回是自愿召回的补充,也是召回体系重要的体现,主要是要求企业本身就有较高的诚信和良好的法制环境。我国的产品认证制度以自愿认证为原则,强制认证为辅。这样,既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能兼顾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借鉴欧洲“强制认证,自愿召回”的立法模式。

3.4 用法律的手段维护法律制度的实施

目前,我国产品召回相关法律责任制度还不完善,总的来说,就是对违反产品召回义务的行为处罚过轻,对企业难以产生威慑作用,甚至,由于处罚力度不够,而纵容企业对违法行为的漠然。(2)只有加大处罚力度,在一般损害赔偿之外,再施以高额的惩罚性赔偿金,才能遏制侵权行为的继续发生,这就是一种报应。除此之外,对一个不良商家的惩处,可以警戒其他商家,遏制这种不良倾向的散播。(3)

我国在制定缺陷产品召回法律责任时,应加大处罚力度,并细化法律责任。惩罚性赔偿应以消费者有实际损失为要件。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认定消费者的实际损失。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要支付一定代价,如果支付一定价金所得到的商品或者服务是不真实的或者质量有瑕疵时,他本身就受到了损害,包括物质损失、精神损害以及其他无形的精神损害,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分别处以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立法上明确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条件、范围以及惩罚幅度等,在惩罚性赔偿与企业召回中寻求平衡点。回顾过去,我国在缺陷产品的立法、使用范围上体例不清,处罚不严,相关制度矛盾,给消费者申诉权益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实施缺陷产品召回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安全性能,完善国家产品质量法律体系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在社会各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关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于维护公众安全、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权益方面的意义是巨大的。

摘要:目前我国尚不存在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缺陷产品召回法,相比之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文章认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助于保护我国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更加注意技术创新、品牌建设。

关键词:缺陷产品,缺陷产品召回,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云,杨秀英.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解析,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4(8).

[2]任兴洲.信用秩序不良的文化背景和制度根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8月8日.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篇2

关键词:消费者;权利保护;缺陷产品;召回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作为新消法的一项重要补充,以促使经营者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安全为宗旨,同时也是经营者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纵观世界各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该制度的发展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历程,而我国的该项制度同样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已基本建立,目前亟待完善。因此,本文以消费者权利保护为切入点,来探讨对该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含义与价值分析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所谓的缺陷产品中的“缺陷”二字,指的是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由此来看,目前判断缺陷产品的标准采用双重标准,即以不合理危险或国家强制性为标准。因此,当产品不满足这两项标准之一的,应当由经营者自觉对该类产品予以回收或由国家强制安排经营者对产品进行回收,同时免费进行修理或更换。建立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根本宗旨在于保护不特定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体现法律對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社会化发展趋势。[1]完善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不仅帮助消费者及时挽回损失、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明确经营者责任,同时对于我国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之检讨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对该项制度的规定也不健全。在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该法条只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进行了概括式的规定,并没有对具体的召回主体、召回范围等进行具体规定,导致了执法上的模糊,责任认定不清。

首先,我国对于缺陷产品召回的立法层级较低,对缺陷产品召回的有关问题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以及部门规章中简单提及,使得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大,同时召回对象的范围也局限在几个领域内,这也无法全面多方位地保护到消费者的利益。其次,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低,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大。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规定消费者因产品被召回所应支出的必要费用,在法律中并未作出明确说明,这里的必要费用具体应当包括什么,比如因产品被召回后无法使用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的赔偿问题等方面都需要在立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作出明确说明。

三、消费者保护视角下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之完善

1.统一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体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是完善该项制度的根本之措。我们应该提高立法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西方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对召回主体、主管部门的相关职责权限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等进行细致的规定,这也为缺陷产品召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依据,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权威性。

2.扩大召回对象的范围,加大对消费者的保护

目前,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的范围仅局限于汽车、食品、儿童玩具及药品等领域,范围相对狭窄,这不利于对消费者的全面保护。而只有相应地扩大缺陷产品适用召回的范围才可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应当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于存在缺陷的产品,符合相应召回条件的,都应当采取召回措施,扩大召回对象的范围,才更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治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对于违反召回义务的企业的惩治力度较小,惩罚形式也较为单一,这样也使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定的代价从事违法活动。因此,在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中,应当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因其特有的制度价值和功能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来探讨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当我们能真正立足于中国实际,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解决措施时,缺陷产品召回才能真正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也才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关于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若干问题》.《法学家》,2008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浙江将建立缺陷生猪产品召回制度 篇3

根据浙江省政府公布的《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 自2010年9月1日起, 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和小型生猪屠宰场点要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生猪来源和生猪产品流向。生猪来源和生猪产品流向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而且, 生猪定点屠宰厂和小型生猪屠宰场点须建立缺陷生猪产品召回制度。生猪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 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召回。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引发的思考 篇4

一、缺陷产品引发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没有完全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也使消费者的有效维权遇到巨大的障碍。

产品召回是现代民法中一项新的制度,它是指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在得知其生产或者销售的某类产品存在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时,依法将该类产品从市场上回收,并免费进行检测、修理或更换的制度。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我国2006年受理消费者投诉702350件,其中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占总投诉量的66.3%。这表明,随着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种类和数量日益丰富,缺陷产品产生和存在的几率越来越大。但是,现有调整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保护的法律都是以生产者、销售者出现违约行为或者侵权行为作为提供救济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发生了损害,这些法律才给予救济。显然,这样的法律对预防和消除缺陷产品对公民个人人身、财产的潜在危害无能为力。

作为专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它只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规定了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时的救济手段,而没有强调经营者主动召回全部缺陷产品的义务,如果特定消费者不主动行使上述救济手段,缺陷产品仍然可能处于流通和生活使用当中,很可能造成对其他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障的威胁。当然,我国有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中规定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例如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生产企业发现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主动召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制定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和规章对于促进产品召回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毕竟这些规定在效力层次上较低,使得这一制度的构建和实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发生有关召回争议的时候,不能够作为裁判规则予以适用。

(二)如何能更好地督促生产者、销售者积极履行缺陷产品召回义务。

在确立生产者的召回义务时需要设计两种召回方式: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在主动召回中,生产者有义务及时跟踪了解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公布缺陷产品信息,以及向有关主管机关及时报告产品的缺陷、可能存在缺陷的产品范围、实际采取的召回举措与最终完成召回的情况。在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而生产者不予主动召回时,行政主管机关可以责令强制召回。强制召回是一种行政督促措施,召回义务人在接到责令召回的通知后仍然拒绝履行召回义务,行政主管机关可以采取警告、罚款、暂扣营业执照等行政强制措施,督促其履行召回义务。

生产者的召回行为可以看成是生产者的法定义务,该义务的产生以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具有缺陷和潜在的危险为前提,所以,一旦某类商品被证实具有应当召回的缺陷时,生产者或者销售者都应当及时主动履行召回义务,而不论进入市场或者消费领域的该类商品是否造成实际损害的发生。就民事责任尤其是侵权责任来说,其成立要求有损害后果的发生,所以民事责任都是事后救济,侵权法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填补损害。而产品召回制度是—种事前救济制度。召回制度建立在潜在的损害基础上,其在产品缺陷尚未对人身财产造成实际损害之前就将产品召回,并采取修理等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当潜在的产品缺陷暴露出来,造成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损害时,消费者既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要求合同相对人承担违约责任,又可以根据侵权法要求销售者和生产者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

二、缺陷产品召回的必要性

(一)我国产品质量保障制度现状。

按照我国目前的法规和制度,一种产品只有造成伤害后,才会进行处理。目前国内对诸如有质量问题或者不合理的缺陷产品的处理主要还是采取由受损的消费者对该产品以违约或侵权为由,通过司法程序向销售者或制造者提出索赔。例如,我国一些企业缺乏诚信观念,国内市场法治秩序尚未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尚不具备完善有效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因而无法从源头上抑制缺陷产品在市场上的蔓延和流通,结果导致产品在质量上没有根本保障。在2006年10月就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管理规定》明确了缺陷汽车召回制度上的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一种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虽然上述法律为消费者提供了维权武器,但涉及缺陷产品召回方面的内容还是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需要加强对法律治理的重视。

(二)缺陷产品召回的原因。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实施以后,只要发现有批量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企业就有义务将产品召回补救或销毁。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存在缺陷是产品缺陷责任的构成要件,产品中必须有危及人身他人财安全的不合理危险,而产品召回制度将存在缺陷的产品重新召回到工厂一定程度消除了产品可能引起一些伤害,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而且对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重要性

(一)事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可以净化我国市场环境,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使不法厂商无立足之地,把缺陷产品驱逐出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实施产品召回制度,不在国内制定同样的规范进入国际市场就会愈加被动。

(三)实施产品召回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利益。

(四)缺陷产品召回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而国家有必要借助公权利,制定相关的法律来约束生产者或销售者。

四、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对策

(一)制定单行法律和法规。

产品质量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在产品质量方面,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如变化,也有不少新的问题需要在法律上较为及时地反映这种新的变化,解决新的问题,建议国家启动如下程序,以国务院为主制定条例,提高法律依据的法价;规定高额的处罚金额,提高违法成本;成立专案调查组定期向社会发布信息,完善侵权赔偿制度制度。目前,我国除了汽车外的其他产品都还没有召回的法律依据,虽然现实中已有一些食品和医疗产品召回的实践,但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这些领域中的产品召回都没有形成制度,为了使我国产品召回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今后不仅需建立配套机制,为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实施创造条件,而且要继续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将产品召回的覆盖范围扩大至食品、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为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细社会各方的职责,使其按照法律规定完成自己的责任,否则便会受到法律制裁。因此,健全法律制度是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单行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权利,认真解决产品召回引发的法律问题。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汽车业为突破口,填补了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空白,清除缺陷汽车产品对使用者及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不合理危险,维护公共安全、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但产品召回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要真正贯彻落实除制度法律法规外,必须建立一系列配套机制予以辅导及配合,如产品缺陷预警制度产品制度产品缺陷和召回信息披漏制度。另外,对于有关产品召回制度的其他法律,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则必须通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使它们能和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形成一个健全的法律体制。

实践证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维护经济秩序。本着这个理念,国家应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努力解决缺陷产品召回引发的问题,更大程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摘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自从上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国, 至今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并将其作为维护经济市场稳定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制度。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召回事件的发生, 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却存在着起步晚、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文章针对缺陷产品召回的必要性、产品召回制度目前现状及缺陷产品召回的原因, 相关国家召回制度的借鉴价值等方面论述了该制度的现实意义, 进而为突破当前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缺陷产品,产品召回,法律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年9月1日起实施.

[2]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年1月1日起实施.

[4]刘静著.产品责任法.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 2000.

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思考 篇5

1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意义

1.1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企业改进产品质量

消费者有知情权和安全权, 消费者有生命健康免受危险商品危害的权利。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维护, 促使劣质企业退出市场, 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无疑将避免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较大范围的不法侵害, 降低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性, 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1.2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实现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企业往往要付出如产品召回费用、产品成本损失及因召回引发的赔偿费用和诉讼费用以及召回所带来的企业消极影响等巨额成本代价, 企业不得不通过改进技术革新来提高产品的质量, 而企业的这种公平竞争, 促使规范正常的市场秩序得以建立。

1.3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德国奔驰、日本丰田、索尼笔记本等公司都曾在进行全球召回缺陷产品时实行“中外有别”的产品召回政策, 对其他国家是整机召回、整车召回, 对中国消费者仅提供更换问题零部件、免费检修、提

农村金融服务种类, 拓展农村市场消费资金来源。2.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是弱化农民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增加即期消费的有效途径。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 扩大报销范围, 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 做到应保尽保, 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在有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础上, 尽快扩大试点范围,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抓紧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4切实做好家电下乡, 让农民觉得消费更实惠

家电下乡是一项旨在激活农民购买力, 扩大农村消费, 促进内需的政策。但是单靠13%的家电补贴刺激农民购买热情还不够。要充分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的积极性, 一是厂家和质检部门要把好质量关。厂家应把质量过硬的家电送下乡, 并深入农村加强市场调查研究, 开发出更多符合农民需要, 适销对路的产品。质检部门要加大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质量监管。二是做好家电下乡的售后服务供所需补丁等服务。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消费者要求经营者召回缺陷产品并赔偿损失诉求难以得到满足,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涉及缺陷产品召回的实体法严重缺位, 也没有解决国际消费争议的冲突规范, 法律确无相应规定才使外国厂商“合理”地歧视了我国消费者。1.4构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召回制度的实施, 可以通过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检测, 提高产品市场准入门槛, 把那些可能污染环境的缺陷产品拒于市场之外, 体现这种预防性的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促使产品制造商改进生产工艺流程, 进行技术革新, 开发新产品, 新材料, 消除或减少缺陷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而对于已经出现问题、污染生态环境的缺陷产品, 可以通过召回制度避免其在市场上流通, 从而杜绝缺陷产品污染环境的不良后果。

2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现状

审视我国立法现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直至1993年才出台, 另外还有一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广告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等。

2002年10月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次直接规定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地方法规。2004年3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由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并于10月1日起施行, 正式确立了作为我国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中一项内容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此后, 在2007年8月起施行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

工作。有关部们和销售企业要推出销售配套措施, 在农村建立配送中心和售后服务网点, 做到产品“三包”, 终身保修维修, 解除农民畏购心理。三是企业和物价部门要严把价格关。企业在保证家电下乡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价格定位应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 尽量做到物美价廉。物价部门要严格执法, 开展家电下乡产品价格专项检查活动, 打击不法商家价格违规行为, 通过合理调整农村电价, 降低农民家电消费成本。四是简化领取补贴程序。最好能“买、领”同步, 在农民购买家电时就能拿到补贴, 让家电下乡更惠民、便民。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贵州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J].贵州统计, 2008, (3) .[3]李金荣.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5) .[4]王桂朵.扩大农村消费新突破口的选择[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召回管理规定》, 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2007年12月12日起施行的《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中也规定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的召回, 制定统一规范的相关召回法律制度提上日程, 2008年《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已经被列入国务院二类立法计划, 《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送审稿) 》于2009年4月8日由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并公开征求意见, 该条例将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缺陷产品召回的行政法规。

我国现行的相关召回法律制度存在的局限性不容忽视, 具体来讲, 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两部针对产品质量的全国法律规范而言, 这些法律虽有缺陷产品的内容, 对产品责任进行了归责, 但对于预防性的召回制度却几乎没有涉及。《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在立法性质上级别过低, 法律效力范围仅适用于上海市, 且对于经营者是否已尽到其全部义务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 对于如何告知消费者, 对于违反该义务应承担什么样具体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做出全面的规定。而《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适用范围有限, 并不能普遍性地解决所有缺陷产品的召回问题且对缺陷产品召回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简单, 缺乏可操作性。

3 完善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建议

3.1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体系

我国现行的产品责任体系是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几部法律构成, 存在着立法冲突、概念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等等问题。此外, 我国现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等对产品缺陷的鉴定标准和鉴定程序, 实施召回后的赔偿机制条款等问题都应该做适当补充、调整和修改。为了使“召回”自动成为商品交易中的法定义务, 建议在我国《产品质量法》中增加“生产者召回缺陷产品的义务”条款。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出台《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弥补法律效力上的不足。2009年4月8日, 《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送审稿) 》 (以下简称《条例》) 征求意见书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 广泛公开征修改意见和建议, 对我国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立法意义重大。我国要建立完善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逐渐使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与国际接轨。

3.2 明确规定“产品缺陷”的法律范围

我国《产品质量法》在第46条规定, 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如果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则是指不符合该标准。该法规中明确规定了缺陷产品包括存在危及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和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我国产品质量法属于法律, 将要出台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 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 条例也应遵循这种立法方式, 在产品质量法已经将存在危及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规定为缺陷产品的情况下, 将存在危及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规定为缺陷产品而不宜作出限制规定。

3.3 制定产品质量检测标准, 设立相应监督管理机构

缺陷产品的认定原则主要有强制性标准和不合理危险标准。双重标准导致在缺陷产品认定上的冲突, 并且因为技术设计等方面原因, 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时也会存在不合理的危险, 可见强制性标准比较滞后, 不利于对消费者的保护。所以应只采用了不合理危险标准, 即使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也有可能构成缺陷产品。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部门职能分工, 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来主管缺陷产品的召回, 同时可以具体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产品, 如电池、油漆、杀虫剂等的召回管理,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和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的召回管理等。

3.4 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缺陷产品召回保险制度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规定对制造商罚款的最高额度是3万元, 这就意味着对那些不实施召回、故意隐瞒缺陷的企业来说, 接受惩戒的成本比召回的成本小得多, 这显然不利于鼓励企业按规定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因此, 本文建议罚款应与缺陷产品的价值成一定比例, 而不是一个统一限额。此外, 单靠生产商和销售商自身的实力难以承受其产品召回成本高昂的巨额费用, 可以借鉴国外通常的做法, 即购买召回保险来转嫁风险, 将召回费用转嫁给保险公司。如目前沃尔玛等世界零售业巨头对于一些高风险产品的召回保险均要求写进购货合同中, 基本都要求供货厂商购买责任保险。

参考文献

[1]杨慧.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2]吴祥佑.产品召回制度中发展缺陷抗辩存在与否辨析[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08, (04) .

[3]齐萌.构建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由“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2) .

[4]刘淼.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经济法性质解读——对《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篇6

一、缺陷产品召回的概念

对缺陷产品召回进行定义, 实际上就是确定产品召回的主体义务范围和产品召回的具体方式问题。笔者综合分析, 认为其定义可为:指产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销售商在发现其生产、进口、销售的产品可能或者己经存在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威胁时, 依法向政府职能部门报告和以适当而充分的方式向公众公示有关产品缺陷信息和收回产品的信息, 并对产品进行免费修理、更换、收回、回收及进行相应处置的全过程。

上述概念表明了产品召回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 产品召回的义务主体是生产者或产品提供者。由于产品缺陷可能出现在产品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 单纯规定由生产者来承担产品存在缺陷时的召回责任将有失公平, 召回主体扩大到其他产品提供者将使召回的责任更公平的划分。其次, 产品召回的对象是缺陷产品。从各国的召回制度看, 被召回的产品既不是国内常说的假冒伪劣产品, 也不是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更不是有瑕疵的产品, 而是有缺陷的产品, 即制造者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 由于受到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当时的生产状况、公司的设计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存在着不合理的危险, 可能危害到人身财产安全或造成污染的产品。另外, 产品召回的目的在于消除产品缺陷对社会安全的威胁。产品召回从根本上讲不是单纯地为了消除产品具有的缺陷, 这体现了产品召回具有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性质。

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比较研究——以美国为例

1. 中美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国家, 也是实际运用缺陷产品召回措施最频繁的国家。研究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对比分析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对于我国如何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立法体系的比较

在美国,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往往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约束力。例如:对机动车辆及其配件实施召回的法律是《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 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实施召回的法律是《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肉类产品保护法》, 对一般产品实施召回的是《消费者产品安全法》。

我国对产品安全方面的规制是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法规进行事后的、补救性的措施。在国外的产品召回制度已经施行数十年之久后, 我国才以汽车行业为试点, 研究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而对于其它产品, 仍然是只能适用上述列举的一些法律, 即使是汽车召回制度本身也是存在制度不完善, 配套制度缺位, 立法层次低等许多问题。

(2) 管理模式的比较

在美国, 召回是由不同的政府和政府代理机构根据不同法案负责执行的, 不同的法案根据不同类别的缺陷产品制定了不同的召回的标准、补救的范围和召回的管理程序。在美国, 有权发布强制召回产品命令并对产品召回情况实施监督的主管部门不止一个。为数众多的一般消费品的召回, 由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而一些特殊商品的召回, 则由其他一些专门的主管机关负责。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全国缺陷汽车召回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配合主管部门开展缺陷汽车召回的有关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直属检验检疫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缺陷汽车召回的监督工作”。依此规定来看, 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地方各级质检部门负责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工作。

2. 具体操作的比较

(1) 召回程序的比较

在美国, 召回机构的职能虽不同, 但各自的召回规则在内容和程序上是基本相同的,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 (以下简称CPSC) 制定了一本召回手册 (Recall Handbook) , 该手册主要面向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及其它向顾客出售产品者, 对召回规则作出了详细、全面的规定。CPSC产品召回的一般程序为:厂商报告一CPSC评估一制定召回计划一实施召回。除了上述的一般召回程序外, CPSC于1995年8月采取了一套产品召回的快速程序。该程序专为自愿并且有能力迅速召回其产品的企业设计的。

在我国, 《缺陷产品的召回管理规定》第9条规定,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按照制造商主动召回和主管部门指令召回两种程序的规定进行。

(2) 召回责任的比较

在美国, 凡厂家隐瞒严重的质量缺陷以及相关事实真相的, 有关负责人将被重判15年, 而厂家也将付出高达1500万美元的罚金。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主管部门可责令制造商重新召回, 通报批评, 并有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处以1万元以上, 3万元以下罚款:制造商故意隐瞒缺陷的严重性的;试图利用本规定的缺陷汽车产品主动召回程序, 规避主管部门监督的;由于制造商的过错致使召回缺陷产品未达到预期目的造成损害再度发生的。这一规定相对于汽车产品的高昂售价和高额利润而言, 区区3万元罚款实在无法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而相对于由于汽车缺陷可能造成的严重情形, 这3万元更是微不足道, 难以弥补损失。这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比, 处罚额度实在有如隔靴搔痒。

3. 美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启示

尽管国情不同, 社会制度也不同, 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毕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权益不断得到扩大的产物, 因此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实施的得与失对于建立我国自己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并进而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具有较强的启示。

(1) 大力惩处违反缺陷产品召回法律规定的行为

如果在制度上没有足够的惩罚性赔偿的警戒, 企业接受惩戒的成本还比召回的成本小, 那么在投机和逐利的心理支配下企业必然不愿意召回其缺陷产品,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所制定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法规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2) 采用自愿认证的产品标准

产品召回的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自愿认证, 强制召回, 一为强制认证, 自愿召回。美国执行的是前者, 即进入市场的门槛比较低, 产品投放市场前由独立的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认证, 责任完全由企业承担。出现问题后, 政府会责令企业“召回”有关的产品。这一制度使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极为分明, 产品事前未经政府相关标准认证, 一旦需要召回政府对于产品质量本身不须承担任何责任, 这样有利于政府公正、公开、公平的处理召回案件。

(3) 有关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我国目前已有的关于缺陷产品质量的法律大都从宏观上进行规定, 至于采取何种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对措施的实施如何监督, 不采取措施该如何处罚, 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样模糊的规定, 是无法起到法律应有的规范作用的。因此在制定具体规定的时候应当细化。

三、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构建

1. 立法原则

缺陷产品召回立法的原则是制定整个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基础, 是贯穿于整个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当中的, 直接决定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指导性纲领, 也是指导产品召回执法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 产品召回立法的原则主要应包括公共安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强制召回原则。

首先, 缺陷产品召回立法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 不但召回的对象涉及广大公众, 而且召回的内容、方式、程序等等都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共安全, 维护整个缺陷产品市场的安全与稳定。其次,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要求企业应当符合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 在发现自己的产品存在缺陷的情况下, 主动进行召回, 将已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缺陷产品的潜在危险及时消除, 或将其危害尽可能缩小。另外, 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必须设定强制召回原则, 一旦发现缺陷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而企业又不主动召回时, 政府主管部门就要及时启动指定召回程序, 阻止缺陷产品的损害的发生或进一步扩大。

2. 立法模式

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立法时应采用一般法和特殊法相结合的模式, 由一般法对产品召回制度的原则、执法主体、召回标准、召回程序和法律责任做出法律上的界定, 以保证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权威性。另外, 对于具体的操作规范, 可以由国务院或其负责相关产品召回的部门制定行政法规或者规章。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来保障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贯彻实施。

3. 立法构建:四大设计

(1) 立法主体设计

笔者认为应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召回法》, 由它对产品召回制度的原则、执法主体、召回标准、召回程序和法律责任做出法律上的界定, 以保证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权威性。另外, 对于具体的操作规范, 可以由国务院或其负责的相关产品召回的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召回法》的内容, 并不与之相抵触而制定行政法规或规章做出具体的规定, 这样, 形成一个完整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来保障产品召回制度的贯彻实施。

(2) 召回程序设计

召回程序参照美国产品召回程序, 结合我国的实际, 又根据生产企业对待缺陷产品的不同态度, 笔者认为产品召回程序可以采用下列两种召回程序:

(1) 特殊程序。主要针对诚实自律的企业。当企业发现其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存在缺陷时, 主动向监管机构报告, 自愿并有能力采取措施迅速召回缺陷产品, 将缺陷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企业坦诚地邀请监管机构监督其召回过程, 召回结果使监管机构满意。

(2) 一般程序:缺陷产品报告—监管机构评估报告并最终确认产品缺陷—制定召回计划。

(3) 配套机制设计

(1) 制定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目前, 国外大量的产品召回之所以不包括中国国内大量的问题产品之所以造成事故之后而没有麻烦, 就是因为我国现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统一而严格的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只有制定出了我国自己的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才谈得上对问题产品进行判定和处罚, 使厂商强制召回。

(2) 召回保险的设立。从保障范围来看, 专门针对召回风险设计的产品召回保险综合考虑了全业在产品召回过程中可能承担的各种损失费用, 以正确、高效的方式面对来自公众、政府乃至销售链中各个环节的问题, 以较低的、可预见的成本避免危机, 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4) 惩罚性法律责任设计

一项好的法律制度要得到好的贯彻落实, 必须辅助有效的法律制裁手段。首先, 要区别不同的惩罚等级, 从轻度惩罚直到给企业以导致破产的巨大杀伤力的惩罚措施, 让企业始终感到头顶高悬一把利剑, 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 要采用多种形式, 主要是经济制裁, 还有名誉制裁, 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再次, 惩罚制度的设计应立足于鼓励厂商自觉配合完成缺陷产品召回, 坚决杜绝故意隐瞒、避免监督、虚假召回等现象。

摘要:2004年10月1日颁布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在汽车领域首先推行了召回制度, 但全面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仍未建立起来。我国在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过程中, 应借鉴美国完善的产品召回制度, 建立自己系统完整的产品召回制度, 从而更好地保护广大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缺陷产品召回,召回制度,立法构建

参考文献

[1]刘静.产品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永广.消费危险与产品责任[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张严芳.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4]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 5.

[5]高芙蓉.对产品责任立法中产品范围的思考[J].前沿.2000, 5.

[6]谢非.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J].消费经济.2001, 4.

[7]CPSC:Recall Handbook[R].May 1999.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篇7

一、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概述

(一)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概念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或进口商对于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产品存在危及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缺陷的, 依法将该产品从市场上收回, 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者更换的制度。

(二)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发展现状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 始于21世纪, 相对于之前的法律空白,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形成了一系列的立法成果。目前, 作为我国最高立法机关, 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产品缺陷召回的法律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此外, 还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了部门规章, 例如,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等。2009年国务院就《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 虽然其送审稿目前尚未通过, 但也是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法律层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设对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认识到召回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尤其是汽车产业在发现缺陷时, 会主动启动召回程序。产品召回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制度,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和接受过程。目前, 社会公众对于该制度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其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该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立法层级低

目前, 我国关于缺陷召回的立法基础相当薄弱。我国并未制定出一部《缺陷产品召回法》来规范缺陷产品召回中的有关问题和行为, 而主要是以规章的形式对某些具体产品加以规范。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所涉及的法律目前只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 而《产品质量法》和《消保法》对于缺陷产品的召回仅仅是简单提及, 并没有单章具体规定召回的主体、召回的流程等等, 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并不大;《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食品召回制度, 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召回制度, 但是召回的对象仅仅限于食品。而其他规定产品召回的大多是部门规章, 例如:《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这些规定立法层级较低, 各规定之间存在差异, 缺乏权威性和约束性, 对于企业的威慑力并不大。在经济发展迅速和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 我国的立法状况无法全面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 召回对象范围狭窄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目前明确规定的召回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食品、药品、儿童玩具、汽车等,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召回制度包含的对象有限, 范围狭窄, 不具有普遍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要接触成百上千的产品, 其中很多产品都存在或者潜在缺陷, 这些缺陷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由于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涉及范围有限, 很多产品例如化妆品、家用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召回往往无法可依, 不能通过召回制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三) 企业违法成本低

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规定罚款金额为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的1%至10%之间, 虽然与之前最重罚款3万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罚款相比, 我国对于违反缺陷产品召回义务主体的惩罚过轻, 无法起到应有的威慑力, 企业也难以产生主动召回的动力。违反召回义务所付出的罚款远远低于产品召回的成本, 而且召回缺陷产品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形象受损。对于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 更乐于支付小额罚款, 隐瞒缺陷的存在或者怠于履行召回义务。

此外, 部分地方性的大型企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 地方政府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为保证自己的政绩的考虑, 在企业出现缺陷产品需要采取召回措施时, 甚至会出现帮助企业隐瞒缺陷的情况, 这样做, 一方面纵容了企业的违法行为, 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 行政机关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缺少科学分工的监管和执法体系, 导致缺陷产品召回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行政机关监管不力, 执法体系混乱的问题。目前, 在我国的行政机构体系中, 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关来负责缺陷产品的召回工作。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除药品等专业性较强的产品由各级药品监督质量局来负责, 其他的一般性的产品主要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统一协调和组织, 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召回工作;同时还规定海关、工商等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体开展工作。

这种分级分区的管理体制看似合理, 但在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首先, 很多产品都是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流通, 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我们并没有建立统一的产品信息网络, 各省之间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不对称的情况。当产品出现问题时, 不同省份的监管机关可能会相互推诿, 导致召回工作效率低下, 而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权益。

三、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来看, 我们应该提高立法技术, 尽快通过和出台《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根据该条例的具体实施状况发现问题为其上升到法律层级做准备。该条例的顺利实施, 可以为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缺陷产品召回法》打下良好的基础。《缺陷产品召回法》应明确规定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明确产品召回的义务主体、产品召回的程序、惩罚和赔偿机制以及产品召回的监管者职责等内容, 形成以企业主动召回为主, 政府强制召回为辅的召回方式。提升缺陷产品召回立法的法律层级, 赋予其高权威性, 为一般产品的召回提供法律依据, 使消费者维护权益以及企业启动召回程序有法可依, 保证产品召回的顺利进行。

此外, 由于不同产品的特性不同, 其缺陷的认定标准不可能完全统一, 为避免召回困难, 缺乏可操作性, 在遵循一般产品召回原则的同时, 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完善我国针对特定产品召回的部门规章, 形成一套以《缺陷产品召回法》为中心的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更好的规范企业召回行为,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二) 扩大缺陷产品召回的适用范围

目前,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适用的范围十分狭窄, 仅仅涉及食品、儿童玩具、汽车以及药品等领域, 这样狭窄的召回范围很难发挥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应有的作用。为了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规范市场秩序, 应该将更多的产品, 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性产品, 例如家用电器、化妆品等纳入到召回体系中, 让更多地产品召回实现有法可依。

(三) 明确召回企业的法律责任

我国现有法律对于违反召回义务的企业惩罚力度较小, 罚款数额少, 形式单一, 召回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所以, 应该对召回企业的法律责任做出明文规定, 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机制。

1. 确立以民事责任为主,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辅的责任承担机制。

民事责任主要是以经济制裁为主, 要提高违反召回法律规定的罚款数额, 加大违法成本, 使其高于召回成本, 避免隐瞒缺陷等情况的出现。另外,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还应包括公开赔礼道歉。对于部分严重违法企业予以“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刑事处罚在缺陷产品召回中适用的情形较少, 但是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 可以适当使用。例如:对于故意隐瞒或拒不召回产品出现严重后果的的直接责任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刑事措施。

2. 确立惩罚性赔偿机制。

惩罚性赔偿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定, 通过法院判处的由侵害人向被侵害人支付超过实际损失的金额的一种损害赔偿。这种制度可以有效的促使缺陷的恶意制造者和违反召回义务的企业, 在面对巨额的惩罚性赔款时, 主动选择及时的召回缺陷产品。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 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这是我国在缺陷产品召回方面对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但是启动惩罚性赔偿的前提是“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 这个条件过于严苛;另外对于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没有具体的规定, 赔偿数额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所以, 我国应该将惩罚性赔偿机制具体化, 根据企业的营业状况和召回表现来确定赔偿的数额。

(四) 明确缺陷产品召回的监管主体

1. 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缺陷产品召回的中央行政机关, 在其领导下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负责一般性产品的召回。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产品召回, 可以协调相关专业部门进行配合。明确分工, 细化职责范围, 在全国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召回系统, 各分支机构相辅相成, 共同对中央召回机关负责。当出现由于产品在不同地域流通而不能确定监管部门的问题时, 由中央召回行政机关决定。同时, 法律应该赋予召回机关一定的行政处罚权, 对于不履行召回义务的企业给予行政处罚。最后, 设立专门的召回机构, 由其负责和监管缺陷产品召回的每个环节, 避免在缺陷产品召回过程中各部门职权冲突或者相互推诿情况的发生, 提高产品召回的效率, 更好的推动召回的顺利进行。

2. 建立专门的投诉和公众监督平台。

由于缺陷产品往往都是由消费者发现的,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投诉机制, 广开言路, 使消费者对于发现的缺陷产品可以进行投诉。同时医疗机构、律师事务所等都可以提供缺陷产品的信息, 由监管机构对集中反映的产品进行调查。此外, 建立社会公众监督平台,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召回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召回机构执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摘要: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作为一种预防和减少损害发生的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在世界各国已经普遍建立, 而我国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 我国产品事故频发, 缺陷产品无处不在, 损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维护市场秩序, 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关键词:缺陷产品,消费者,召回,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汪诚东.论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不足和完善[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4) .

[2]王勇.产品召回制度比较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3) .

[3]罗云.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适用[J].怀化学院学报, 2013 (04) .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研究 篇8

一、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实施10年的成绩总结

2004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的当年, 我国国内生产汽车共召回6次, 共召回29.8万辆。从2004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 我国共计进行汽车召回793次, 召回汽车达1 688.5万辆。10年来, 召回制度有效减少了汽车和其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10年间, 我国因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 共计召回缺陷汽车产品83次, 占总召回次数793次的10.5%, 召回汽车541.3万辆, 占召回总数量的32.1%。特别是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后, 中国汽车召回数量急剧提升。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全年汽车召回达133次, 共涉及531.1万辆, 召回数量同比增长65.8%, 一年的召回总量已经超过2004~2010年召回数量的总和。2014年截至9月30日, 共进行汽车召回125次, 召回汽车213.5万辆。其中, 因国家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召回15次, 召回汽车111.5万辆, 占召回数量的52.2%。继2014年11月17日奇瑞、华晨以及长城汽车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将召回近56万辆缺陷汽车后, 日前,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 分别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决定自2015年1月20日起, 召回共计304 935辆存有缺陷的汽车。进入2014年11月份以后, 陆续有长安福特、宝马、奇瑞、东风、上海通用、捷豹路虎、一汽轿车、四川汽车、天津一汽丰田、克莱斯勒等十几家车企发布了召回信息, 召回数量从几千辆到几十万辆不等, 召回原因包括零部件存在安全隐患等。随着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深入推进,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数量将越来越多。汽车召回制度有效减少了缺陷汽车对公众人身安全的危害, 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汽车召回网上发布的第一条国内召回公告为, 一汽轿车因燃油箱隔热装置与排气管的间隙缺陷, 于2004年6月18日至2005年6月17日召回马自达6。这同时也是中国汽车召回网上显示的第一条国内车企发布的召回公告。在召回方面, 自主品牌一度很脆弱。国内汽车行业的晚起步和汽车召回制度的姗姗来迟, 使得自主品牌车企在发展初期常常是谈召回而色变, 面对召回纷纷表示“伤不起”。近年来, 自主品牌车企也出现了“召回热”, 在发现产品有批量缺陷时, 及时主动地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召回计划。2013年, 以往一直对召回遮遮掩掩的自主品牌有所突破, 11个品牌召回次数达到15次 (超越了韩系车的13次) , 总量达到519 190辆 (自主品牌2011年和2012年召回的次数分别是2次、5次) 。特别是进入2014年, 在对待汽车召回这件事上, 自主品牌的观念转变十分明显:2014年共有11个品牌实施召回, 数量为之前3年的总和。其中, 奇瑞汽车最近的两则召回公告显示, 它从2014年12月15日起召回50.87万辆, 创下中国从2004年实施汽车召回制度以来, 单一自主车企一次性召回数量的最高纪录。人民网2015年1月7日邬启斌整理的汽车产品召回10年的一组报道中, 自主品牌汽车召回数量也能说明其召回已经走向正规。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实施的2004年, 自主品牌汽车召回数量为零, 意味着没有汽车召回;2005年共召回汽车18 673辆;2006年共召回汽车4 787辆;2007年共召回汽车115辆;2008年共召回汽车18 034辆;2009年共召回汽车33 527辆;2010年共召回汽车9 067辆;2011年共召回汽车1 093辆;2012年共召回汽车341 169辆;2013年共召回汽车519 190辆;2014年共召回汽车900 730辆。

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实施10年的反思

1. 汽车召回制度待完善

与汽车业发达的国家相比, 中国汽车行业召回监督体系尚不完善, 成熟可靠程度还远远低于国外。美国法律对缺陷产品召回的程序及实施监督的程序规定得非常详细, 从用户投诉、主管部门立案调查、汽车生产商自检, 到召回公告的发布以及免费修理等, 都有明确的规定。当前, 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尚需进一步推动召回的管理。应将召回法规上升到人大立法的层次, 同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和文件。汽车召回制度升级后, 要与汽车“三包”制度做到无缝衔接和互为补充, 发挥二者的制度合力。与此同时, 政府要加强监管, 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 消费者要积极响应, 通过多重途径维护消费者自身权益, 促进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2. 我国汽车产品召回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汽车召回工作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仍有部分企业未主动履行召回义务, 相当多的企业从未实施过召回。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内森·内勒表示, 委员会下属的缺陷调查部门在过去7年间, 引导发布了929次召回, 涉及车辆达到5 500万辆。目前, 中国10年来的召回数量不及美国一半。如2014年上半年, 由于有通用2 000万辆的召回, 美国市场上汽车召回总数达到创纪录的3 200万辆。相较而言, 我国10年汽车召回的总和也仅突破1 688万辆。如果说通用的情况太过特殊, 那么以2013年中美的汽车销量和召回量来看, 数据依然悬殊。2013年, 美国汽车销量和召回量分别为1 560万辆和2 200万辆;中国分别为2 198万辆和531万辆。相比之下, 中国市场上的汽车召回不论在次数还是总量上, 都与汽车发达市场存在很大差距。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针对这样的情况, 未来政府部门可以对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及时曝光, 让召回行动在阳光下操作, 让信息进一步透明化, 让大众及时了解到问题出在哪里, 能更好地迫使车企主动进行召回, 进而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另外, 中国消费者在召回问题上被“区别对待”的现象比较普遍。2014年9月下旬, 福特汽车在北美召回85万辆汽车, 涵盖新翼虎等车型。这是福特新翼虎自问世以来的第12次召回;而从翼虎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市至今, 仅有过两次召回。由此可见, 中国消费者在召回问题上被“区别对待”的现象并未消除。主要原因在于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动辄几千万的惩罚性罚款相比, 我们国家的惩罚力度还有提升空间, 最主要的是目前还缺乏一个成型案例的支撑。

3. 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和信息共享机制

上一篇:评标方法下一篇:人流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