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产品召回策略研究

2024-10-25

缺陷产品召回策略研究(精选7篇)

缺陷产品召回策略研究 篇1

0 引言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DEFECTIVE PRODUCTS′CALLBACK)是指产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销售商在得知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存在可能引发消费者健康、安全问题的缺陷时,依法向职能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设法从市场上和消费者手中收回缺陷产品,并进行免费修理、更换的制度。其对立法维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产品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1.1 缺陷产品召回与产品三包的区别

三包是零售商对所售商品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简称。与产品召回制度的表现形式,即“修理、更换、回收”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并且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而制定的。二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1)适用对象不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适用对象是存在系统缺陷的产品。而“三包”制度的适用对象是偶然性缺陷产品或者瑕疵产品。(2)适用前提不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适用前提是产品存在缺陷。“三包”制度的适用前提是产品存在瑕疵。(3)性质不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要求经营者承担的是一种经济责任,经营者不承担这种责任主要招致的后果则是行政处罚。”(1)“三包”制度的法律性质是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产生的纠纷主要通过协商、调解或民事赔偿的方式得以解决。(4)时间段不同。“缺陷产品召回是一种事前弥补的措施,只要有证据证明产品确实存在可能损害人身、财产的缺陷,生产经营者就有召回缺陷产品的义务。”而“三包”则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适用于产品存在瑕疵,产品造成了消费者一定的损害或不能发挥它的使用功能。

1.2 缺陷商品与不合格商品和瑕疵商品的区别

不合格商品是指产品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标准。缺陷商品可能无瑕疵并且是合格商品,一旦发现存在“不合理的危险”即行召回。

2 国内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法规制度并不健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涉及产品召回制度的主要是《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这些零散的规定,相互之间联系较为牵强,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法律体系。以规章形式规定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等都存在有适用对象不全面、立法层级较低、可操作性差等;但随着科学发展水平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这些法律法规对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还有很大的缺憾。

3.2 制定《缺陷产品召回法》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

《缺陷产品召回法》。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可采用基本法和具体操作规范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在基本法规定的相关产品召回法律制度上,还要完善其他相关产品召回法律,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3.3 明确我国缺陷产品的召回模式

从本文上述可见,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一般有两种:自愿召回,和强制召回。自愿召回,要求市场准入门槛很高,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严格,政府的相关消费者维权机构以及产品检验机构完整;强制召回是自愿召回的补充,也是召回体系重要的体现,主要是要求企业本身就有较高的诚信和良好的法制环境。我国的产品认证制度以自愿认证为原则,强制认证为辅。这样,既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能兼顾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借鉴欧洲“强制认证,自愿召回”的立法模式。

3.4 用法律的手段维护法律制度的实施

目前,我国产品召回相关法律责任制度还不完善,总的来说,就是对违反产品召回义务的行为处罚过轻,对企业难以产生威慑作用,甚至,由于处罚力度不够,而纵容企业对违法行为的漠然。(2)只有加大处罚力度,在一般损害赔偿之外,再施以高额的惩罚性赔偿金,才能遏制侵权行为的继续发生,这就是一种报应。除此之外,对一个不良商家的惩处,可以警戒其他商家,遏制这种不良倾向的散播。(3)

我国在制定缺陷产品召回法律责任时,应加大处罚力度,并细化法律责任。惩罚性赔偿应以消费者有实际损失为要件。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认定消费者的实际损失。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要支付一定代价,如果支付一定价金所得到的商品或者服务是不真实的或者质量有瑕疵时,他本身就受到了损害,包括物质损失、精神损害以及其他无形的精神损害,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分别处以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立法上明确惩罚性赔偿金的适用条件、范围以及惩罚幅度等,在惩罚性赔偿与企业召回中寻求平衡点。回顾过去,我国在缺陷产品的立法、使用范围上体例不清,处罚不严,相关制度矛盾,给消费者申诉权益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实施缺陷产品召回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安全性能,完善国家产品质量法律体系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在社会各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关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于维护公众安全、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权益方面的意义是巨大的。

摘要:目前我国尚不存在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缺陷产品召回法,相比之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文章认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助于保护我国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更加注意技术创新、品牌建设。

关键词:缺陷产品,缺陷产品召回,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云,杨秀英.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解析,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4(8).

[2]任兴洲.信用秩序不良的文化背景和制度根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8月8日.

缺陷产品召回策略研究 篇2

一、召回制度设立之必要

召回制度的最大特点, 在于其并非是调整平等主体关系的法律制度, 而是建立在国家干预之上, 是经济法这一部门法的一项特有制度。它体现了经济法的一般价值:即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和对社会整体经济秩序的规制调控。

召回制度是典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但除此之外,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赋予了其更大的调节功能。

首先, 高额的召回费用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规范生产。其次, 它能够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蔓延。最后, 该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产业。

从我国汽车业现状而言, 虽然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势头强盛, 但同国外汽车相比, 仍然有很多弊端。譬如:汽车质量上仍有差距, 主要表现在零部件质量和装配质量;车内环境污染严重, 损害人体健康;同时汽车产业结构亦不合理。因此, 完善我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 势在必行。

二、与《规定》想比, 《条例》的进步之处

新出台的《条例》同2004年的《规定》想比, 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1. 法律层级提高

2004的《规定》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 从法律渊源而言, 其属于部门规章, 效力较低, 缺乏权威性。由于汽车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中会涉及税务、工商等其他部门, 一旦《规定》与其它部门的规定相冲突, 则会由于双方均为同一层级的法律渊源, 而使得《规定》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而新《条例》则是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文件, 其作为行政法规, 法律地位仅次于宪法和法律。显然, 当其它部门规章和它有不同规定时, 会因为效力的层级低而优先适用《条例》。这大大增强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的权威性和规制性。

2. 召回程序的调整

2004年《规定》特设一章规定主动召回程序, 而在新《条例》中, 通篇则不再出现“主动召回”字眼。而仅在第八条中规定:对缺陷汽车产品, 生产者应当依照本条例全部召回;生产者未实施召回的,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责令其召回。当然, 从该条分析来看, 虽然“主动召回”概念不再出现, “生产者应当依照本条例全部召回”仍可理解为生产者基于自身考虑, 在质监部门强制之前事实的召回为“主动召回”。

但是, 法律淡化“主动召回”概念, 显然是有其立法考量的。纵观国外, 美国的召回程序分为一般召回程序和简易召回程序 (Fast Track Program) 。其简易召回程序是指如果企业主动向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报告其产品的潜在缺陷, 并在此后20个工作日内自愿与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合作, 提交并执行合乎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要求的召回计划,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便可以不作出“实质性产品危害”的结论。并且从实践而言, 美国将近一半的产品召回是通过简易程序实现的。

而反观我国, 2004年《规定》实施以来, 我国汽车主动召回却数量有限。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高昂的召回费用使得企业望而却步, 转而通过以“优惠服务”的名目悄悄派遣技术人员解决汽车缺陷问题, 甚至与消费者“私了”等, 来企图避免召回。生产者的召回意识不高亦为重要原因。虽然主动召回从长远而言, 是有利于社会整理效率的提高, 也有助于厂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但在目前, 我国的实际环境却使“主动召回”机制作用有限, 形同虚设。

因此, 新《条例》淡化“主动召回”的说法, 能够体现其立法考量:即首先确保存在缺陷的汽车产品能够召回, 而这主要还是通过质检总局的介入来实现。在此基础上, 确保国产汽车和进口汽车的质量, 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等权益。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生产商责任意识的加强以及未来我国汽车迈向国际市场的前景, 在那种情况之下在重提“主动召回”制度并予以一定的激励措施, 势必会起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3. 监管者职责的进一步确定和细化

由于召回制度是国家干预的体现, 监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在召回制度的体系构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公权力若没有法律依据, 或者导致职责的缺失, 或者导致权力的滥用。政府行为应当遵从“法无规定则不可为”的理念, 因此, 立法明确规定监管者的职责权限很有必要。

从比较法角度和召回制度应有之义而言, 监管者的职责需要履行以下职责:调查缺陷、责令召回、过程监督、信息公布和管理。

《条例》在规定质监部门展开缺陷调查时, 可以进入生产生产者、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查阅、复制相关资料和记录, 向相关人员了解。同《规定》相比, 它明确了监管者的行为方式, 使得质监部门的调查活动有法可循。同时, 也限制了质监部门通过法未规定的其他途径来扩张其权力。

《条例》在信息公布和管理上规定了多个部门之间的“共享机制”, 这是本次立法的一大特色。由于我国很多行政机关在实际履行职责时存在一定的职权交叉, 各自为政的后果会使得管理混乱。不同于食品、药品等, 汽车产业因其复杂性会涉及到很多部门的监管, 如质监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工商部门等等。而“共享机制”的成立, 可以有效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降低执法成本, 提高执法质量, 更使得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增强了可行性。

信息公布和管理上, 《条例》相比较《规定》的另一进步, 就在于明确生产者向质监部门上报备案的内容, 这有利于监管部门有效监督, 同时也为施加对生产者的处罚建立依据。

另外, 在召回过程的监督方面, 《条例》规定了“组织与生产者无利害关系的专家对生产者消除缺陷的效果进行评估”。中立与公正是评估机构的应有之义, 而目前得到质检总局认可、有能力进行43项汽车强制性标准检验的几家质量检验机构, 均与制造商有隶属关系。这会使得评估结果大打折扣。

4. 罚则加重

2004年《规定》的作用有限,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惩罚过轻。根据《规定》第41条和42条, 罚款最高只有3万元。而且对于处罚情形规定不够详细。

针对这些缺陷, 《条例》在罚则上做出了很大调整:

首先, 处罚情形分类, 并根据不同的情形, 规定不同数额的罚款。

其次, 罚款程度总体加重, 出了规定绝对数额:最高可罚款100万之外, 还规定了比例数额:处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明显体现了惩罚性赔偿的特征。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经济法中特有的责任形式, 为很多国家在产品责任制度中所采纳。例如美国的《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通过惩罚性赔偿, 可以给生产者以有效的威慑和警示作用, 促进其改善生产管理, 提高汽车产品质量, 以更好实现召回制度的事先预防作用以及时候弥补效果。

最后, 《条例》规定生产者不因召回而免除其他法律责任。

总之, 通过明显加重的处罚规定, 《条例》必然是生产者意识到, 召回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 不再是可以侥幸逃脱的“枷锁”, 而变成一种具有高度惩处性质的鞭策。

三、不足与完善之建议

当然, 若是从世界范围内看, 新《条例》依旧存在着不足之处, 因此, 希望在《条例》已有框架基础上在提出一些建议, 使得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不断完善, 并且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为其他缺陷产品的召回提供借鉴。

1. 制订认定缺陷的标准

《条例》第3条定义了“缺陷”内涵, 其核心是“不合理的危险”, 危险属于较为抽象的表述。而在该概念中, 认定“危险”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条例》中却未对这些标准做出进一步界定。而“目前我国汽车标准体系不完善, 而且大多是推荐性标准, 缺乏强制性”。因此, 可以借鉴类似美国的做法, 授权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相应标准, 以确保标准的强制性和全国覆盖性。

2. 适当考虑环保因素

当汽车的使用超过一定标准而对环境导致污染时, 也应该被认定为产品存在缺陷。这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现实。例如, 美国环境局通过《大气清洁法》监控机动车的排放。而我国的立法, 无论是2004年的《规定》还是新出台的《条例》, 均对环境问题无所涉及。这恐怕是与我国国情相关。汽车产业的薄弱、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 如果过度强调环保因素会一定程度阻碍汽车的发展和竞争力。然而, 这不应当是拒绝考虑环保因素的理由。立法具有导向作用, 如果法律有所规定, 则生厂商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 进而在其生产过程中改进技术, 研发新产品, 以实现相关环保因素的要求,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 更能够深化产业的调整和转型。

因而, 我认为环境因素也因纳入缺陷的范畴之内, 只是考虑到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实际情况, 在对待这一类汽车产品缺陷时, 不召回的罚则可略轻, 从而起到引起生产者适当注意的目的。待到汽车产业整体生产能力有所改善的情况之下, 再度调整法律, 加重罚则, 使得环保因素真正成为考量缺陷的重要部分。以此, 法律才能起到规制和指引的双重功能。

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条例》规定了应当建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 并且要以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受理投诉的电话、电子邮箱和通信地址。我认为, 仅仅这样的规定是不够的, 即应当制定具体细则来确保该召回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运转。而其中, 对于该系统的管理很重要。只有加强管理、及时反馈, 才能增加信息流动的畅通性, 提高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进而有效的监管缺陷汽车产品。

首先, 必须确定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者。基于国务院质监部门负责全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因而可又其进行管理。

其次, 信息管理系统可谓分为内外两部分, 《条例》虽有设计, 但均不具体。

内部系统, 也就是《条例》规定的多部门之间的共享机制。但是, 建立怎样的共享机制, 如何建立共享机制, 这又是在《条例》生效之后所需进一步要思考的内容。而这些问题, 可由国务院另行制定细则加以规定。

外部系统, 则是监管部门和公众沟通的渠道。因此, 系统管理者要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信息。由于召回制度中的产品缺陷概念不同于一般产品瑕疵, 其必须满足“系统缺陷”, 即同一批次、同一种产品普遍存在该不合理危险时, 方构成缺陷。因此, 分门别类管理以及认定何种数量足以引起对汽车产品的缺陷评估, 显得尤为重要。此外, 我觉得外部系统中应设立两项内容:其一, 法律咨询与法律服务。很多消费者的投诉可能是个别现象, 在无法“触发”召回机制之时, 也应保证其投诉得到合理的法律建议。其二, 企业和质监部门联合发布召回新闻。

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召回制度设立的原因。通过比较2012年颁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2004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探讨《条例》的立法进步之处以及立法背后的法律原理, 再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规定》,《条例》

参考文献

[1]徐士英.《新编竞争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2]张云.《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3.

湖南:缺陷农机产品首次召回 篇3

近日, 湖南省质监局稽查局罗纳晚局长一行4人到省农机局就2016年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涉及缺陷农机产品召回情况作了说明, 省农机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汤绍武就缺陷农机产品召回与其展开了交流沟通。

2016年2~4月, 省质监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共计抽查农机产品143批次, 其中不合格2批次, 涉及缺陷的产品2个批次。稽查局组织专家对涉及质量缺陷的农机产品进行了深层次技术论证, 确认2家农机企业各1个批次的玉米脱粒机存在质量缺陷。根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省质监局决定对已销售的64台存在缺陷的玉米脱粒机产品实施召回。截止日前, 生产企业已全数召回缺陷产品。

缺陷农机产品召回, 在湖南省这是首次。罗纳晚局长认为, 缺陷产品召回是保障用户合法权益、提升生产企业安全意识、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 农机缺陷产品的召回工作, 要与农机部门形成联动机制, 加强信息共享, 形成工作合力。汤绍武总工程师简要介绍了我省农机产业发展情况, 并就如何做好缺陷农机产品召回工作做了几点强调:一是要加强宣传, 通过缺陷农机产品召回工作提升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和主动召回意识;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要建立缺陷农机产品信息收集、缺陷认定、缺陷产品召回等相关制度, 并将缺陷农机产品召回与农机购置补贴、产品鉴定和产品推广等工作相衔接;三要进一步加强农机生产企业产品召回能力建设。

浙江将建立缺陷生猪产品召回制度 篇4

根据浙江省政府公布的《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 自2010年9月1日起, 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和小型生猪屠宰场点要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生猪来源和生猪产品流向。生猪来源和生猪产品流向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而且, 生猪定点屠宰厂和小型生猪屠宰场点须建立缺陷生猪产品召回制度。生猪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 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召回。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引发的思考 篇5

一、缺陷产品引发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没有完全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也使消费者的有效维权遇到巨大的障碍。

产品召回是现代民法中一项新的制度,它是指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在得知其生产或者销售的某类产品存在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时,依法将该类产品从市场上回收,并免费进行检测、修理或更换的制度。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我国2006年受理消费者投诉702350件,其中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占总投诉量的66.3%。这表明,随着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种类和数量日益丰富,缺陷产品产生和存在的几率越来越大。但是,现有调整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保护的法律都是以生产者、销售者出现违约行为或者侵权行为作为提供救济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发生了损害,这些法律才给予救济。显然,这样的法律对预防和消除缺陷产品对公民个人人身、财产的潜在危害无能为力。

作为专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它只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规定了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时的救济手段,而没有强调经营者主动召回全部缺陷产品的义务,如果特定消费者不主动行使上述救济手段,缺陷产品仍然可能处于流通和生活使用当中,很可能造成对其他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障的威胁。当然,我国有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中规定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例如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生产企业发现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应主动召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制定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和规章对于促进产品召回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毕竟这些规定在效力层次上较低,使得这一制度的构建和实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发生有关召回争议的时候,不能够作为裁判规则予以适用。

(二)如何能更好地督促生产者、销售者积极履行缺陷产品召回义务。

在确立生产者的召回义务时需要设计两种召回方式: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在主动召回中,生产者有义务及时跟踪了解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公布缺陷产品信息,以及向有关主管机关及时报告产品的缺陷、可能存在缺陷的产品范围、实际采取的召回举措与最终完成召回的情况。在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而生产者不予主动召回时,行政主管机关可以责令强制召回。强制召回是一种行政督促措施,召回义务人在接到责令召回的通知后仍然拒绝履行召回义务,行政主管机关可以采取警告、罚款、暂扣营业执照等行政强制措施,督促其履行召回义务。

生产者的召回行为可以看成是生产者的法定义务,该义务的产生以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具有缺陷和潜在的危险为前提,所以,一旦某类商品被证实具有应当召回的缺陷时,生产者或者销售者都应当及时主动履行召回义务,而不论进入市场或者消费领域的该类商品是否造成实际损害的发生。就民事责任尤其是侵权责任来说,其成立要求有损害后果的发生,所以民事责任都是事后救济,侵权法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填补损害。而产品召回制度是—种事前救济制度。召回制度建立在潜在的损害基础上,其在产品缺陷尚未对人身财产造成实际损害之前就将产品召回,并采取修理等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当潜在的产品缺陷暴露出来,造成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损害时,消费者既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要求合同相对人承担违约责任,又可以根据侵权法要求销售者和生产者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

二、缺陷产品召回的必要性

(一)我国产品质量保障制度现状。

按照我国目前的法规和制度,一种产品只有造成伤害后,才会进行处理。目前国内对诸如有质量问题或者不合理的缺陷产品的处理主要还是采取由受损的消费者对该产品以违约或侵权为由,通过司法程序向销售者或制造者提出索赔。例如,我国一些企业缺乏诚信观念,国内市场法治秩序尚未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尚不具备完善有效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因而无法从源头上抑制缺陷产品在市场上的蔓延和流通,结果导致产品在质量上没有根本保障。在2006年10月就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管理规定》明确了缺陷汽车召回制度上的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一种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虽然上述法律为消费者提供了维权武器,但涉及缺陷产品召回方面的内容还是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需要加强对法律治理的重视。

(二)缺陷产品召回的原因。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实施以后,只要发现有批量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企业就有义务将产品召回补救或销毁。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存在缺陷是产品缺陷责任的构成要件,产品中必须有危及人身他人财安全的不合理危险,而产品召回制度将存在缺陷的产品重新召回到工厂一定程度消除了产品可能引起一些伤害,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而且对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重要性

(一)事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可以净化我国市场环境,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使不法厂商无立足之地,把缺陷产品驱逐出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实施产品召回制度,不在国内制定同样的规范进入国际市场就会愈加被动。

(三)实施产品召回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利益。

(四)缺陷产品召回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而国家有必要借助公权利,制定相关的法律来约束生产者或销售者。

四、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对策

(一)制定单行法律和法规。

产品质量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在产品质量方面,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如变化,也有不少新的问题需要在法律上较为及时地反映这种新的变化,解决新的问题,建议国家启动如下程序,以国务院为主制定条例,提高法律依据的法价;规定高额的处罚金额,提高违法成本;成立专案调查组定期向社会发布信息,完善侵权赔偿制度制度。目前,我国除了汽车外的其他产品都还没有召回的法律依据,虽然现实中已有一些食品和医疗产品召回的实践,但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这些领域中的产品召回都没有形成制度,为了使我国产品召回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今后不仅需建立配套机制,为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实施创造条件,而且要继续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将产品召回的覆盖范围扩大至食品、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为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细社会各方的职责,使其按照法律规定完成自己的责任,否则便会受到法律制裁。因此,健全法律制度是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单行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权利,认真解决产品召回引发的法律问题。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汽车业为突破口,填补了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空白,清除缺陷汽车产品对使用者及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不合理危险,维护公共安全、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但产品召回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要真正贯彻落实除制度法律法规外,必须建立一系列配套机制予以辅导及配合,如产品缺陷预警制度产品制度产品缺陷和召回信息披漏制度。另外,对于有关产品召回制度的其他法律,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则必须通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使它们能和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形成一个健全的法律体制。

实践证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维护经济秩序。本着这个理念,国家应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努力解决缺陷产品召回引发的问题,更大程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摘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自从上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国, 至今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并将其作为维护经济市场稳定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制度。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召回事件的发生, 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却存在着起步晚、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文章针对缺陷产品召回的必要性、产品召回制度目前现状及缺陷产品召回的原因, 相关国家召回制度的借鉴价值等方面论述了该制度的现实意义, 进而为突破当前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缺陷产品,产品召回,法律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年9月1日起实施.

[2]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2004年10月1日起实施.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年1月1日起实施.

[4]刘静著.产品责任法.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 2000.

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思考 篇6

1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意义

1.1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企业改进产品质量

消费者有知情权和安全权, 消费者有生命健康免受危险商品危害的权利。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维护, 促使劣质企业退出市场, 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无疑将避免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较大范围的不法侵害, 降低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性, 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1.2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实现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企业往往要付出如产品召回费用、产品成本损失及因召回引发的赔偿费用和诉讼费用以及召回所带来的企业消极影响等巨额成本代价, 企业不得不通过改进技术革新来提高产品的质量, 而企业的这种公平竞争, 促使规范正常的市场秩序得以建立。

1.3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德国奔驰、日本丰田、索尼笔记本等公司都曾在进行全球召回缺陷产品时实行“中外有别”的产品召回政策, 对其他国家是整机召回、整车召回, 对中国消费者仅提供更换问题零部件、免费检修、提

农村金融服务种类, 拓展农村市场消费资金来源。2.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是弱化农民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增加即期消费的有效途径。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 扩大报销范围, 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 做到应保尽保, 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在有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础上, 尽快扩大试点范围,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抓紧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4切实做好家电下乡, 让农民觉得消费更实惠

家电下乡是一项旨在激活农民购买力, 扩大农村消费, 促进内需的政策。但是单靠13%的家电补贴刺激农民购买热情还不够。要充分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的积极性, 一是厂家和质检部门要把好质量关。厂家应把质量过硬的家电送下乡, 并深入农村加强市场调查研究, 开发出更多符合农民需要, 适销对路的产品。质检部门要加大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质量监管。二是做好家电下乡的售后服务供所需补丁等服务。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消费者要求经营者召回缺陷产品并赔偿损失诉求难以得到满足,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涉及缺陷产品召回的实体法严重缺位, 也没有解决国际消费争议的冲突规范, 法律确无相应规定才使外国厂商“合理”地歧视了我国消费者。1.4构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召回制度的实施, 可以通过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检测, 提高产品市场准入门槛, 把那些可能污染环境的缺陷产品拒于市场之外, 体现这种预防性的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促使产品制造商改进生产工艺流程, 进行技术革新, 开发新产品, 新材料, 消除或减少缺陷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而对于已经出现问题、污染生态环境的缺陷产品, 可以通过召回制度避免其在市场上流通, 从而杜绝缺陷产品污染环境的不良后果。

2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现状

审视我国立法现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直至1993年才出台, 另外还有一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广告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等。

2002年10月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次直接规定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地方法规。2004年3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由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并于10月1日起施行, 正式确立了作为我国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中一项内容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此后, 在2007年8月起施行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

工作。有关部们和销售企业要推出销售配套措施, 在农村建立配送中心和售后服务网点, 做到产品“三包”, 终身保修维修, 解除农民畏购心理。三是企业和物价部门要严把价格关。企业在保证家电下乡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价格定位应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 尽量做到物美价廉。物价部门要严格执法, 开展家电下乡产品价格专项检查活动, 打击不法商家价格违规行为, 通过合理调整农村电价, 降低农民家电消费成本。四是简化领取补贴程序。最好能“买、领”同步, 在农民购买家电时就能拿到补贴, 让家电下乡更惠民、便民。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贵州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J].贵州统计, 2008, (3) .[3]李金荣.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5) .[4]王桂朵.扩大农村消费新突破口的选择[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召回管理规定》, 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2007年12月12日起施行的《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中也规定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的召回, 制定统一规范的相关召回法律制度提上日程, 2008年《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已经被列入国务院二类立法计划, 《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送审稿) 》于2009年4月8日由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并公开征求意见, 该条例将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缺陷产品召回的行政法规。

我国现行的相关召回法律制度存在的局限性不容忽视, 具体来讲, 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两部针对产品质量的全国法律规范而言, 这些法律虽有缺陷产品的内容, 对产品责任进行了归责, 但对于预防性的召回制度却几乎没有涉及。《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在立法性质上级别过低, 法律效力范围仅适用于上海市, 且对于经营者是否已尽到其全部义务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 对于如何告知消费者, 对于违反该义务应承担什么样具体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做出全面的规定。而《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适用范围有限, 并不能普遍性地解决所有缺陷产品的召回问题且对缺陷产品召回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简单, 缺乏可操作性。

3 完善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建议

3.1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体系

我国现行的产品责任体系是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几部法律构成, 存在着立法冲突、概念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等等问题。此外, 我国现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等对产品缺陷的鉴定标准和鉴定程序, 实施召回后的赔偿机制条款等问题都应该做适当补充、调整和修改。为了使“召回”自动成为商品交易中的法定义务, 建议在我国《产品质量法》中增加“生产者召回缺陷产品的义务”条款。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出台《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弥补法律效力上的不足。2009年4月8日, 《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送审稿) 》 (以下简称《条例》) 征求意见书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 广泛公开征修改意见和建议, 对我国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立法意义重大。我国要建立完善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逐渐使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与国际接轨。

3.2 明确规定“产品缺陷”的法律范围

我国《产品质量法》在第46条规定, 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如果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则是指不符合该标准。该法规中明确规定了缺陷产品包括存在危及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和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我国产品质量法属于法律, 将要出台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 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 条例也应遵循这种立法方式, 在产品质量法已经将存在危及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规定为缺陷产品的情况下, 将存在危及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规定为缺陷产品而不宜作出限制规定。

3.3 制定产品质量检测标准, 设立相应监督管理机构

缺陷产品的认定原则主要有强制性标准和不合理危险标准。双重标准导致在缺陷产品认定上的冲突, 并且因为技术设计等方面原因, 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时也会存在不合理的危险, 可见强制性标准比较滞后, 不利于对消费者的保护。所以应只采用了不合理危险标准, 即使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也有可能构成缺陷产品。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部门职能分工, 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来主管缺陷产品的召回, 同时可以具体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产品, 如电池、油漆、杀虫剂等的召回管理,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和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的召回管理等。

3.4 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缺陷产品召回保险制度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规定对制造商罚款的最高额度是3万元, 这就意味着对那些不实施召回、故意隐瞒缺陷的企业来说, 接受惩戒的成本比召回的成本小得多, 这显然不利于鼓励企业按规定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因此, 本文建议罚款应与缺陷产品的价值成一定比例, 而不是一个统一限额。此外, 单靠生产商和销售商自身的实力难以承受其产品召回成本高昂的巨额费用, 可以借鉴国外通常的做法, 即购买召回保险来转嫁风险, 将召回费用转嫁给保险公司。如目前沃尔玛等世界零售业巨头对于一些高风险产品的召回保险均要求写进购货合同中, 基本都要求供货厂商购买责任保险。

参考文献

[1]杨慧.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2]吴祥佑.产品召回制度中发展缺陷抗辩存在与否辨析[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08, (04) .

[3]齐萌.构建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由“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2) .

[4]刘淼.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经济法性质解读——对《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缺陷产品召回策略研究 篇7

一、缺陷产品召回的概念

对缺陷产品召回进行定义, 实际上就是确定产品召回的主体义务范围和产品召回的具体方式问题。笔者综合分析, 认为其定义可为:指产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销售商在发现其生产、进口、销售的产品可能或者己经存在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威胁时, 依法向政府职能部门报告和以适当而充分的方式向公众公示有关产品缺陷信息和收回产品的信息, 并对产品进行免费修理、更换、收回、回收及进行相应处置的全过程。

上述概念表明了产品召回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 产品召回的义务主体是生产者或产品提供者。由于产品缺陷可能出现在产品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 单纯规定由生产者来承担产品存在缺陷时的召回责任将有失公平, 召回主体扩大到其他产品提供者将使召回的责任更公平的划分。其次, 产品召回的对象是缺陷产品。从各国的召回制度看, 被召回的产品既不是国内常说的假冒伪劣产品, 也不是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更不是有瑕疵的产品, 而是有缺陷的产品, 即制造者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 由于受到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当时的生产状况、公司的设计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存在着不合理的危险, 可能危害到人身财产安全或造成污染的产品。另外, 产品召回的目的在于消除产品缺陷对社会安全的威胁。产品召回从根本上讲不是单纯地为了消除产品具有的缺陷, 这体现了产品召回具有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性质。

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比较研究——以美国为例

1. 中美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国家, 也是实际运用缺陷产品召回措施最频繁的国家。研究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对比分析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对于我国如何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立法体系的比较

在美国,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往往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约束力。例如:对机动车辆及其配件实施召回的法律是《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 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实施召回的法律是《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肉类产品保护法》, 对一般产品实施召回的是《消费者产品安全法》。

我国对产品安全方面的规制是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法规进行事后的、补救性的措施。在国外的产品召回制度已经施行数十年之久后, 我国才以汽车行业为试点, 研究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而对于其它产品, 仍然是只能适用上述列举的一些法律, 即使是汽车召回制度本身也是存在制度不完善, 配套制度缺位, 立法层次低等许多问题。

(2) 管理模式的比较

在美国, 召回是由不同的政府和政府代理机构根据不同法案负责执行的, 不同的法案根据不同类别的缺陷产品制定了不同的召回的标准、补救的范围和召回的管理程序。在美国, 有权发布强制召回产品命令并对产品召回情况实施监督的主管部门不止一个。为数众多的一般消费品的召回, 由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而一些特殊商品的召回, 则由其他一些专门的主管机关负责。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全国缺陷汽车召回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配合主管部门开展缺陷汽车召回的有关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直属检验检疫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缺陷汽车召回的监督工作”。依此规定来看, 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地方各级质检部门负责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工作。

2. 具体操作的比较

(1) 召回程序的比较

在美国, 召回机构的职能虽不同, 但各自的召回规则在内容和程序上是基本相同的,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 (以下简称CPSC) 制定了一本召回手册 (Recall Handbook) , 该手册主要面向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及其它向顾客出售产品者, 对召回规则作出了详细、全面的规定。CPSC产品召回的一般程序为:厂商报告一CPSC评估一制定召回计划一实施召回。除了上述的一般召回程序外, CPSC于1995年8月采取了一套产品召回的快速程序。该程序专为自愿并且有能力迅速召回其产品的企业设计的。

在我国, 《缺陷产品的召回管理规定》第9条规定,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按照制造商主动召回和主管部门指令召回两种程序的规定进行。

(2) 召回责任的比较

在美国, 凡厂家隐瞒严重的质量缺陷以及相关事实真相的, 有关负责人将被重判15年, 而厂家也将付出高达1500万美元的罚金。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主管部门可责令制造商重新召回, 通报批评, 并有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处以1万元以上, 3万元以下罚款:制造商故意隐瞒缺陷的严重性的;试图利用本规定的缺陷汽车产品主动召回程序, 规避主管部门监督的;由于制造商的过错致使召回缺陷产品未达到预期目的造成损害再度发生的。这一规定相对于汽车产品的高昂售价和高额利润而言, 区区3万元罚款实在无法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而相对于由于汽车缺陷可能造成的严重情形, 这3万元更是微不足道, 难以弥补损失。这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比, 处罚额度实在有如隔靴搔痒。

3. 美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启示

尽管国情不同, 社会制度也不同, 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毕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权益不断得到扩大的产物, 因此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实施的得与失对于建立我国自己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并进而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具有较强的启示。

(1) 大力惩处违反缺陷产品召回法律规定的行为

如果在制度上没有足够的惩罚性赔偿的警戒, 企业接受惩戒的成本还比召回的成本小, 那么在投机和逐利的心理支配下企业必然不愿意召回其缺陷产品,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所制定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法规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2) 采用自愿认证的产品标准

产品召回的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自愿认证, 强制召回, 一为强制认证, 自愿召回。美国执行的是前者, 即进入市场的门槛比较低, 产品投放市场前由独立的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认证, 责任完全由企业承担。出现问题后, 政府会责令企业“召回”有关的产品。这一制度使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极为分明, 产品事前未经政府相关标准认证, 一旦需要召回政府对于产品质量本身不须承担任何责任, 这样有利于政府公正、公开、公平的处理召回案件。

(3) 有关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我国目前已有的关于缺陷产品质量的法律大都从宏观上进行规定, 至于采取何种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对措施的实施如何监督, 不采取措施该如何处罚, 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样模糊的规定, 是无法起到法律应有的规范作用的。因此在制定具体规定的时候应当细化。

三、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构建

1. 立法原则

缺陷产品召回立法的原则是制定整个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基础, 是贯穿于整个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当中的, 直接决定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指导性纲领, 也是指导产品召回执法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 产品召回立法的原则主要应包括公共安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强制召回原则。

首先, 缺陷产品召回立法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 不但召回的对象涉及广大公众, 而且召回的内容、方式、程序等等都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共安全, 维护整个缺陷产品市场的安全与稳定。其次,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要求企业应当符合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 在发现自己的产品存在缺陷的情况下, 主动进行召回, 将已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缺陷产品的潜在危险及时消除, 或将其危害尽可能缩小。另外, 缺陷产品召回立法必须设定强制召回原则, 一旦发现缺陷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而企业又不主动召回时, 政府主管部门就要及时启动指定召回程序, 阻止缺陷产品的损害的发生或进一步扩大。

2. 立法模式

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立法时应采用一般法和特殊法相结合的模式, 由一般法对产品召回制度的原则、执法主体、召回标准、召回程序和法律责任做出法律上的界定, 以保证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权威性。另外, 对于具体的操作规范, 可以由国务院或其负责相关产品召回的部门制定行政法规或者规章。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来保障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贯彻实施。

3. 立法构建:四大设计

(1) 立法主体设计

笔者认为应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召回法》, 由它对产品召回制度的原则、执法主体、召回标准、召回程序和法律责任做出法律上的界定, 以保证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权威性。另外, 对于具体的操作规范, 可以由国务院或其负责的相关产品召回的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召回法》的内容, 并不与之相抵触而制定行政法规或规章做出具体的规定, 这样, 形成一个完整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来保障产品召回制度的贯彻实施。

(2) 召回程序设计

召回程序参照美国产品召回程序, 结合我国的实际, 又根据生产企业对待缺陷产品的不同态度, 笔者认为产品召回程序可以采用下列两种召回程序:

(1) 特殊程序。主要针对诚实自律的企业。当企业发现其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存在缺陷时, 主动向监管机构报告, 自愿并有能力采取措施迅速召回缺陷产品, 将缺陷产品对消费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企业坦诚地邀请监管机构监督其召回过程, 召回结果使监管机构满意。

(2) 一般程序:缺陷产品报告—监管机构评估报告并最终确认产品缺陷—制定召回计划。

(3) 配套机制设计

(1) 制定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目前, 国外大量的产品召回之所以不包括中国国内大量的问题产品之所以造成事故之后而没有麻烦, 就是因为我国现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统一而严格的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只有制定出了我国自己的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才谈得上对问题产品进行判定和处罚, 使厂商强制召回。

(2) 召回保险的设立。从保障范围来看, 专门针对召回风险设计的产品召回保险综合考虑了全业在产品召回过程中可能承担的各种损失费用, 以正确、高效的方式面对来自公众、政府乃至销售链中各个环节的问题, 以较低的、可预见的成本避免危机, 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4) 惩罚性法律责任设计

一项好的法律制度要得到好的贯彻落实, 必须辅助有效的法律制裁手段。首先, 要区别不同的惩罚等级, 从轻度惩罚直到给企业以导致破产的巨大杀伤力的惩罚措施, 让企业始终感到头顶高悬一把利剑, 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 要采用多种形式, 主要是经济制裁, 还有名誉制裁, 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再次, 惩罚制度的设计应立足于鼓励厂商自觉配合完成缺陷产品召回, 坚决杜绝故意隐瞒、避免监督、虚假召回等现象。

摘要:2004年10月1日颁布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 在汽车领域首先推行了召回制度, 但全面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仍未建立起来。我国在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过程中, 应借鉴美国完善的产品召回制度, 建立自己系统完整的产品召回制度, 从而更好地保护广大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缺陷产品召回,召回制度,立法构建

参考文献

[1]刘静.产品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永广.消费危险与产品责任[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张严芳.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4]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 5.

[5]高芙蓉.对产品责任立法中产品范围的思考[J].前沿.2000, 5.

[6]谢非.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J].消费经济.2001, 4.

[7]CPSC:Recall Handbook[R].May 1999.

上一篇:新闻策划制胜技巧下一篇:推进动物防疫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