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收益权(精选12篇)
资产收益权 篇1
小额贷款公司资产收益权产品 (以下简称“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 是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化解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困境的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将小额贷款公司的部分优质资产打包, 并以资产包产生的现金流为保障, 在交易平台上向投资者出售资产的部分收益权, 以实现资金的即时融通。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为小额贷款公司拓宽了融资途径, 提高的融资的灵活性, 受到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投资者的追捧。但随着小额贷款公司资产收益权融资模式不断升温, 众多问题也随之出现, 其风险问题尤为突出, 如何进行风险防范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成了当前一项亟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发展及其融资优势
(一)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发展现状
2011年7月, 重庆金融资产交易发售第一批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 到2013年5月10日, 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吸引了20多个省的近50家小额贷款公司, 在此引导下,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得到迅速推广。作为全国最早进行小额贷款试点的城市, 深圳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创新实践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有着宽松的再融资政策, 其允许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融资。在此激励下, 2014年3月, 广东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和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共同发行“安稳盈”资产收益权产品, 以单笔500万元以下的小贷和5万元的微贷为基础资产, 小额贷款公司在产品到期时进行回购, 如果小额贷款公司在投资期限届满时未能全面履行回购义务, 担保方将代小额贷款公司履行回购责任, 使投资者本息回收得到保障。该产品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购买, 且个人投资人及机构投资人皆可申购, 投资渠道便捷。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发展势头虽然良好, 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亦不容忽视。一方面,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地区性差异显著。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或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省份, 小额贷款公司资产收益权产品交易活跃, 而在中部和东北部的某些省份则难以窥见其踪迹, 如湖南、江西、吉林等省份。另一方面,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缺乏统一监管。就目前而言, 我国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尚无明确的监管主体, 由于其存在时间较短,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各省区在监管范围、监管方式方面区域性特征明显。这样容易造成监管漏洞, 加剧行业风险。
(二)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存在的融资优势
1. 效率高, 期限短
小额贷款公司发行的资产收益权产品普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融资, 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上线的首批资产收益权产品在7分钟内就被投资者抢购完, 足见其融资效率之高。从产品期限来看, 小额贷款公司发行的资产收益权产品主要有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三种, 期限较短。
2. 准入门槛低, 透明度高
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发行资产收益权产品, 交易平台主要对小额贷款公司打包的资产进行审核,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核相对较宽松, 是小额贷款公司理想的融资平台。另外, 小额贷款公司发行资产收益权产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披露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小额贷款公司透明度, 加强社会监督, 增进人们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了解。
3. 融资金额大, 市场定位准确
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发行资产收益权产品进行融资, 不受融资额度的限制, 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需要确定融资额度,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融资有效性。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投资者以中小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为主, 由于其购买方式便捷、收益良好, 满足了中小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在融入资金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投资选择。
二、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 缺乏破产隔离措施, 投资者收益难以得到保障
银监会在《关于小贷资产证券化有关风险提示》中把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融资方式定义为广义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其核心是把基于未来现金流支持下的资产打包为流通证券。从交易模式来看, 交易所将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定位为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一般的资产证券化中, 发起人打包优秀资产组成资产池, 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 把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全部转让给受让人, 受让人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SPV以该资金池中的资产为信用基础发行资产支持债券, 以该资产产生的收益支付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的收益。而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即为债券的发行人和收益权转让的转让人, 发行资产收益权的过程中并无SPV的参与。交易中实际进行的仅仅是收益权的转让非资产所有权的转让, 资产本身并没有从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移除, 因而不能实现破产隔离, 隔绝风险。在此情况下, 投资者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良好经营, 这使得投资者不得不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的破产风险。
(二) 缺乏风险评估和产品定价机制易导致整体行业风险
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作为规避风险重要工具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金融产品进行分类评级, 依据风险等级对该产品进行科学定价, 并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减少市场风险。从目前来看,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门槛较低, 存在监管漏洞, 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缺乏全国性风险评估体系, 一方面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化发展, 建立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 另一方面不利于为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定价提供依据。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诞生时间较短, 没有统一的评级体系作为基础, 在定价方面容易出现偏颇。除此之外,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属于循环交易, 这使得基础资产被重复购买, 资产池内的不良率呈现累加现象, 无形中加剧了整体行业风险。
(三)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易导致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管理人员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因素所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小额贷款公司具有债券发行人和收益权转让人双重身份, 在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运作过程中, 管理人的品德、知识水平和能力将会影响其对信息的获取和对整体经济形势、市场价格走势、原始权益人经营状况的判断, 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如果管理人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或对投资工具运用不当, 将会直接影响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收益水平。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普遍规模较小, 成立时间不长, 缺乏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积累, 基于成本的考虑, 很少会为其员工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 指导和监督小额贷款公司的政府金融办也未曾开展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员工的相关培训。所以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质量参次不齐, 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 给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运营增加了额外的风险。
(四) 市场体系不完善易导致政策风险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交易平台,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更多的任务。在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交易结构中,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处于核心地位, 是联系各方的关键角色。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能够成功发行,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 各方参与者, 包括承销商、担保机构等, 会在利益驱动下自发地参与到产品的发行中, 交易所仅需履行其提供交易平台和维护交易秩序的职能。另外,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承销商、担保机构等参与者也尚处于调整完善阶段, 本身就集聚着大量风险, 因此, 小额贷款公司发行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受到众多市场约束, 特别是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为尽可能避免风险, 监管机构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措施, 一旦政策产生变化, 将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银监会曾出台文件禁止各大银行参与小贷收益权产品的交易, 从政策层面限制该产品的市场规模, 所以, 在发行小贷公司资产收益权产品时, 不可忽视政策风险。
三、防范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破产隔离机制, 采用账户隔离的交易结构
出表、风险完全隔离是资产证券化最重要创新,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并未出表, 仅仅是收益权的转让, 所有权未发生转移, 不能实现破产隔离。在初期阶段, 定价机制与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将资产保留在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 便于小额贷款公司对这部分资产进行持续监管, 小额贷款公司承担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的责任,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产质量。在定价机制与监管体系逐渐成熟的同时, 引入建立特殊目的机构SPV, 通过“真实出售”的方式向SPV转让适宜于证券化的、独立的基础资产, 采用账户隔离的交易结构, 将证券化的资产质量与发起人的信用水平分离开来, 发起人的信用风险不会影响投资人, 从而进一步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二) 明确监管主体, 构建统一的监管协调机制
小额贷款公司一直饱受身份不明的诟病, 无明确的身份定位直接导致其审批难和监管乏力, 我国大部分省区的小额贷款公司由地方金融办负责管理, 部分省区则受小额贷款公司省级联席会议的监管, 因为没有明确划分监管职责与权力, 所以极易造成监管漏洞。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监管主体主要由小额贷款公司自身、交易所、地方金融办三个部分组成, 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并未出表, 固其仍受到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的监管, 交易所对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进行集中审核, 地方金融办则监督其整体运营情况, 无论是哪一方的监管, 都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并无专门针对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监管机构, 监管有效性大打折扣。在现有体制下, 应明确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监管主体, 可以在各省金融办内设立专门针对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监管部门, 构建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监管机制, 以保证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规范运作。
(三)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监督预警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金融产品定价和监管的重要依据, 建立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风险评估机制, 在此基础上完善定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有利于其健康、长远发展。各省金融办应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建立资产收益权产品的风险评估机制, 在确定风险管理目标、收集风险管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识别, 继而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评价, 最终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预警机制是风险评估机制的细致化运用,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需严格审核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收益权转让的资产包, 对资产的来源、质量、违约风险有详细了解, 另一方面需着手建立风险应急预案, 对不同层级的风险建立对应的处理办法, 明确风险处理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的职责, 在风险发生之时, 各方能够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四) 完善担保体系, 设立投资者保护机制
在交易所交易的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通过引进担保公司、承销商及投资者保护基金保障投资者的安全。但目前我国担保公司普遍税后净资产收益率过低, 难以覆盖资本成本, 导致担保公司在利润的刺激下从事违规活动, 以个各种形式向被担保企业收取担保费, 通过帐外担保、帐外融资等提升资本收益率致使担保公司风险积聚, 当其无力对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进行代偿时, 投资者也将受到损失。完善担保体系需要担保公司适度提高杠杆率, 在自身实力与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担保杠杆率上限, 并建立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保护用客户保证金的安全。此外, 小贷收益权产品发行中应谨慎选择担保公司, 不选择自有资本倍数过高的担保公司参与发行, 同时落实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建设, 建立起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五) 加强政策支持, 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水平
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一是省金融办等相关部门根据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实际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其发行和交易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允许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该产品的交易中, 为该产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引导更多优质小额贷款公司参与到小贷资产收益权产品的发行交易中。小额贷款公司应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 积极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 并对员工进行定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提高其判断的准确性和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陆静, 王小飞.小额贷款公司资产收益权融资模式的思考[J].上海金融, 2014 (5) :99-102.
[2]胡颖毅.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瓶颈”及其资产收益权评估[J].改革, 2013 (6) :135-143.
[3]周孟亮, 蒋文华.我国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47-55.
资产收益权 篇2
同编号:
甲 方(受让人)名 称:XX 负责人:XX 营业地址:XX 邮政编码:XX 经办人:XX 联系电话:XX 传 真:XX
乙 方(转让方)名 称:xx公司 负责人:XX 营业地址:XX 邮政编码:XX 经办人:XX 联系电话:XX 传 真:XX
乙方拟以其支配资金购买甲方持有的商业汇票资产,为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 转让标的
1.1本合同项下,乙方向甲方转让“标的”为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资产(以下简称“资产收益权”),该资产收益权对应为乙方持有的尚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以下简称“标的”)。
1.2乙方可分期向甲方转让上述资产收益权,期资产对应的标的明细、转让时间、贴现率等要素以双方书面确认的附件《票据资产转让清单》为准,甲乙双方书面确认的《票据资产转让清单》作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3《票据资产转让清单》列示了各票据的票面金额、到期日、付款人名称等事项。《票据资产转让清单》附每张转让票据的复印件。1.4《票据资产转让清单》应由甲、乙双方共同确认。
第二条 转让价款
第二条 转让价格、利率及计息方式
本合同项下转让标的所对应的转让价款为:人民币(大写),(小写)¥ 元。
公式:转让价格=∑(票面金额-票面金额×转让期限×转让利率÷360)。其中:
转让利率:年利率 5 %,按360天/年计算。转让期限:转让期限=票据止息日-资产转让日 票据资产转让日: 年 月 日
第三条 转让标的的托管和转让价款的支付
3.1本协议签署当日乙方应向甲方管理人交付加盖有效印鉴的《票据资产转让清单》,标的应按照合同的约定由乙方进行妥善管理。
3.2甲方应当在甲方管理人及乙方书面确认《票据资产转让清单》且收讫标的原件当日后的 5 日内将当期转让价款划付至乙方指定的下列银行账户:
户名:XX 帐号:XX 现代化支付系统号:XX 开户行:XX 第四条 票据资产收益权的转移
4.1本合同所述票据资产收益权是指享有标的票据所产生的全部收益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到期收回票款、转贴现收入或者其他因行使票据权利而获得收入的权利.本合同项下票据资产收益权转让后,甲方即享有要求乙方支付标的票据所产生的全部收益给甲方的请求权;4.2 自甲方支付各期票据资产收益权转让价款之日起,甲方不可撤销地享有当期票据资产收益权并承担相应风险;4.3 乙方须对标的票据空白背书,即乙方仅在相应的银行承兑汇票背书栏进行背书,“被背书人”一栏不填写;4.4票据资产收益权转移后,甲方及其管理人发现已受让票据资产不符合本合同约定的,有权将其退还乙方,并要求乙方返还甲方已支付转让款项并赔偿有关损失.第五条 甲方权利义务
5.1按照本合同约定支付转让价款;
5.2有权要求乙方提供与转让标的有关的资料; 5.3 在甲方支付转让价款后,甲方立即不可撤销地享有票据资产收益权并承担相应风险;
第六条 乙方权利义务
6.1按照本合同约定取得转让价款; 6.2向甲方提供与转让标的有关的资料;
6.3在甲方要求时,协助甲方办理本合同所需的相关手续。
6.4本合同项下票据资产对应的部分或全部票据非因甲方原因承兑人拒绝付款时,乙方自行向甲方支付票据资产对应的票面金额,或甲方有权将其退还乙方。
第七条 承诺与保证
7.1甲方的承诺与保证:
7.1.1甲方是依法成立的服务机构; 7.1.2甲方保证以合法的资金认购转让标的。7.2乙方的承诺与保证:
7.2.1票据真实、有效,记载事项完整且不存在任何瑕疵,没有被伪造、变造的签章; 7.2.2乙方真实享有票据权利,确保甲方受让本合同项下转让标的后可合法取得转让标的的对应权益;
7.2.3票据为乙方背书受让的,乙方应当对其直接前手背书的真实性负责,票据为乙方以合法方式取得的,乙方应当对其受让的合法性负责;
7.2.4标的资产上不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得转让的情形;
7.2.5 票据上不存在优先于甲方的票据权利;7.2.6 票据为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7.2.7 票据没有超过票据权利的行使期限.7.2.8 乙方承诺不向第三方转让票据资产或者行使票据权利,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对票据进行任何处分(包括物理处分、法律处分在内的所有处分行为),违反本承诺给甲方造成的损失乙方负全额赔偿责任.7.2.9 乙方承诺因其破产或者对外负有到期债务,导致甲方无法享有票据资产变现的款项时,乙方对甲方负全额赔偿责任。
第八条 违约责任
如本合同当事人违反本合同的约定,包括其做出的承诺和保证与事实不符的,守约方有权要求违约方依照本合同的约定履行相应的义务;造成守约方损失的,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第九条 争议处理
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 本合同经甲方管理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或签章并盖公章、乙方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或签章并盖公章后生效。
第十一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页以下无正文)
甲方:XX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章)
乙方:XX(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章)
资产收益权 篇3
关键词:虚拟资产;实物资产;收益率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7002
1现象和问题
上海股价指数与经济增长波动的相互关系走势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96年上半年之前,上海股价指数与工业增加值大致相同;第二阶段,1996年下半年至2001年,上海股价指数增长幅度大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大幅度;第三阶段,2003年和2005年我国的GDP增长分别为9.1%和9.5%,而上海股指则从2002年的1500多点跌至目前的1100多点,两者成完全相反的方向变动;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上海股价指数与工业增加值又呈现同向变动状态,均呈上升走势,但是指数增长幅度远大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城度。上海股价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偏离走势显示,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收益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思考虚拟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研究我国股市为什么会有泡沫产生,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收益率该准确认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虚拟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内涵,有助于我们改进资本市场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原因分析
2.1股市投机行为的存在
(1)当一个有效的市场上不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时,泡沫主要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过高而引起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①创新,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一些创新出现的时候,由于缺乏可比的信息,创新的后果存在不确定性。成功的创新有可能改变未来收入甚至改变经济结构,在缺乏必要信息的情况下,大量的创新在一定情况下容易引发乐观情绪,使有创新的企业的股票价格较其他股票价格相对上升,形成“金字塔效应”;②由于一些技术或结构变化的不确定或由于该资产的内在素质造成定价困难;③高流动性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参与者降低了脱手的风险,如果和过剩的流动性联系起来,过热就会发生。
(2)投资者本身的动机也是股市泡沫形成的源泉。一方面,股民结构刺激了市场投机。我国股市开户的投资者中,绝大部分是个人投资者,这部分个人投资者收入少,入股资金低。他们投入股市的目的是想快速赚钱,摆脱生活的困境,使投资行为短期化。股市稍微有大一些的波动就会引起他们的过度反应,或者急于购入股票或者急于抛售股票,使市场的投机气氛相当浓厚,引起市场较大幅度的震荡。另一方面,庄家行为加重了市场投机程度。由于市场监管体系、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大量的庄家充斥股市,人为地放大了市场中的“博傻”机制。庄家利用资金、人力、信息、工具、舆论等优势,把自己控制的股票价格拉起来,使它的价格远远大于其基本价值,人为地制造泡沫。庄家行为助长了股市的投机气氛,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人为地制造了股市泡沫,加剧了股价的暴涨暴跌。
2.2证券市场的市场机制的缺陷
中国股市通常有三股力量:上市公司、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投资中介及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在内的投资主体。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是不争之实,使内地股市良莠不齐。证券公司是我国股市主要构成部分,过去几年一批券商的风险集中暴露,给股市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尽管经过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证券公司整体面貌已开始好转,但证券公司的违规现象能否从根本上得以遏制,还需拭目以待。再说投资主体,以散户为主,缺乏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是我国股市表现脱离经济基本面的直接原因。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有定价能力,可以使价格趋于合理,才能对股市中的不完全理性因素加以遏制。现在,部分机构投资者追求短期效益,有散户化的倾向。
没有进一步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中国股市不可能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则非一朝一夕之功。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论是从市场的监管者到上市公司,还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都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但是,我们国家目前证券市场在运作工程中还存在较大的漏洞,未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和健全公开信息披露的制度。在我国,政府对股市的态度往往成为股市涨落的重要原因,股指的高低常常成为调控市场的方向和力度的最主要指标。政府的介入使我国股市波动异常厉害,股价的大涨大跌是股市泡沫的形成、膨胀的温床。在市场本身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泡沫的形成也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机会成本的概念,如果不投资于股票,在扣除了风险补贴后,投资者至少应该获得无风险利率,而这个利率是由实体经济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如果实体经济持续下滑,必然要随之调整,在一个短期内,价格必然上升,而这种上升是由于大量资金涌入造成的,会形成投机性泡沫,当经济继续下滑时,涌入股市的资金也难以维持,最终出现崩盘。实际上,制度的扭曲和经济运行状况对泡沫形成的促成作用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存在制度扭曲,经济状况会变坏,促使资金涌向股市。
2.3经济的发展状况与上市公司的天然联系破坏
(1)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一个难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就逻辑地使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股份公司及股票市场实现了链接。当国有企业的脱困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股票市场去完成,同时,国家基于国有银行的安全性考虑,也需要通过股票市场实现社会融资风险的分散化,加之在我国始终难以改变的依靠大量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惯性,也需要更大规模地开发股票市场这一融资渠道,这三重因素的作用,使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显著加快,中国股市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股市需要上百年去走的路程。这一时期,我国股票市场的发育艰难而缓慢,因此,股票指数不会也不可能对我国经济具有太多的刻画。
(2)在我国过去的金融结构中,银行长期对社会资金的集散一统天下。由于政府干预银行的边际成本较大,政府便有了通过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去尽可能消解因其自身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股票市场的建立开辟直接融资通道就是一种需要。尽管人们可以质疑甚至诘难我国股市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政府功利,但它客观上无疑推动了股市的发展。然而,也因此使我国股市的市场化一直受到普遍质疑。由此可见,金融结构及金融制度变迁的需要,是我国股市从无到有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的一大推动力量,也因此使股市与经济的关系逐步有了契合性,并依循一定的路径演进。
2.4股市的规模较小
我国股票市场在1997年之前,各类指标均很小:上市公司只有530家,年筹资额不足300亿元且多数年份不足100亿元,市价总值不到一万亿元,占GDP的比例(即证券化率)只有14.5%,而且这时尚未有真正的证券投资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这样的市场规模和结构,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显然可以说还微不足道,股市的变化也不可能真正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因此,这一阶段我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表现为无关,就不难理解。
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只有股票、债券的现货市场,缺乏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其结果是资本市场只有做多机制而没有做空机制,远没有期货市场中特有的价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大大抵消了资本市场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和优势。另外由于我国投资渠道比较窄,一般的投资者进入一级市场的机会与渠道也较少,因此大量的资金集中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中,股票供求关系的失衡使投资者不得不付出额外的代价,从而形成股票价格的畸形,导致泡沫的产生。
自1997年以来,我国股市的发展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相关指标显著增大,且在此后各年均保持在近800亿元或以上,其中2000年高达1527亿元。从融资增长率远远高于上市公司数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单个公司的融资量显著增大,比如1997年新增上市公司的平均融资量达318亿元,而1996年只有114亿元。这说明早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多为中小规模公司,而1997年后较大规模的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股市,而这些公司对经济的影响显然是中小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另外,1997年股票市价总值也比上年猛增78.1%,因此使我国股市的证券化率超过20%,达23.44%,比上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比此前6年7.2%的平均水平高出16.2个百分点,而且此后的几年这一指标继续上升,2000年达到53.7%的历史高位。如果从平均水平看,1997-2003年我国股市的证券化率达36%,高出此前6年平均数28.8个百分点。再有,1997年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发展,并在总体上呈快速增长态势,至2003年底,基金资产净值占股票流通市值的比重达13%,说明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不断增大。所有这些表明,1997年前后我国股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格局,由此便不难理解我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在此时出现拐点,逐步呈现出弱相关关系。
在股市的市场容量有限,大量资金频繁流动的情况下,会造成证券市场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但是,如果资金的同步撤离,又会导致股市的深幅下跌。
2.5股权分置
许多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一直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主要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流动性分裂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未来的市场预期,阻碍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股权分置的存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完全处于一个不对等和不公平的状态之中,这种割裂的股权结构使得非流通股股东的投资收益并不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业绩的提高,而是靠净资产的增加,非流通股的不可流通性使得它的收益与市场的走势毫无关系。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造成我国股票二级市场股价过高,这是产生市场泡沫的重要原因。这个原因显而易见,国有股减持及全流通问题,曾经长期不明朗,投资者无法对之做出合理的预期。如果国有股大量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必将造成市场供求结构的严重失衡,从而使市场不堪一击,这一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投资者的市场信心。
为了解决制约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根本性制度问题,管理层自2005年4月起实施旨在解决股权二元结构的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东通过向流通股东支付对价的方式获得股票在二级市场的流通权,经过两年多的改革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分析市场对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股票定价规律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前后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股权分置改革对提高股票价格和价值之间相关性(价值相关性)以及抑制股市泡沫的作用,有利于管理层评估改革的效果。对于股票市场的参与者来说,了解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票价格和公司内在价值之间相关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筹资和投资决策。
全流通必然对公司经营和存在带来巨大冲击,如被收购的风险、被动重组的风险、股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或再融资信用降低的可能等。 但同时, 全流通更是股市的一大机遇,股改后金融市场所提供的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和转换机制的四大效能将全面发挥功效,市场将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另外,股权分置改革解决并完善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可以有效的改善投资的关系。
3结论
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有效市场条件下,市场上不存在泡沫,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只反映企业发展层面,因此可以直接根据股票市场的数据来求得市场期望收益率。但是,我国的股市的现实很难满足有效市场的假设条件,正是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造成了我国境内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偏离。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信息对称和无交易成本,但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几乎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信息获得并非完全免费的,对信息的分析处理也需要耗费时间、精力、资金等成本;此外,不同投资者的知识背景不同,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也具有很大差别。
一般股市参与主体不单纯是求取股息红利等投资利益的投资者,他们中大多数热衷于博取股票价格上升所得到的差价收益。缺乏信息的投资者容易跟风,这种“从众行为”产生了跟着别的羊走的“羊群效应”。这种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不仅仅限于散户,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容易出现羊群行为。
由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市场的投机行为出现引发投机性泡沫,进而导致了虚拟资产收益率与实物资产收益率差异。
显然,由于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我们不能够直接运用虚拟资产收益率来对实物资产的收益率进行分析来估计预期收益率。因此,必须对虚拟资产的收益率进行修正,使得修正后的收益率与实物资产收益率相一致。
预期收益率的正确求解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证券市场对资本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境内股票市场的原因,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体制的原因,使得企业的增长率与个股收益率的天然联系被阻断,因此正确评价企业的收益率必须将个股收益率中由于市场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超额收益率给去掉,或者将某些原因引起的被低估的收益率给加补进去,进而还原企业的增长率与个股收益率关系的本来规律。
参考文献
[1]何问陶,王成进. 从“储蓄约束”到“消费约束”——虚拟经济下的宏观投资决定[J].财贸研究, 2007,(02) .
[2]马进,关伟. 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6,(08) .
[3]夏杰长,董建宾. 货币供应与股市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 2006,(05) .
[4]赵明勋.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 2005,(02) .
资产收益权 篇4
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符合最近国家提出的“盘活存量资产”的要求, 近期的发展很快, 但要进行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就必须首先解决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池的定价问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基本以高速公路的收益权为主, 因为目前我国政府特许收费权是不能转让的, 只能转让该权利项下的收益权。对于高速公路收益权传统的定价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现金流贴现法, 一种是相对估价法。
(一) 现金流贴现法
现金流贴现法通过计算资产未来特定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还原成当前现值来计算资产的价值。对于计算股票和债券等证券资产而言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即为股利、利息、本金等;对于实体资产而言未即为税后净现金流。以数学公式来表示即为, 其中P为资产的评估值, n为资产的寿命, CFt表示资产在t时刻产生的现金流, r反映预期现金流的折现率。
现金流贴现法应用于高速公路收益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期预测折现和后期等比递增收益折现, 用公式表示为。此方法把高速公路收益的整个收益期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初期预测, 由于前期预测较为准确所以每年收益ai都能较为准确的预测。第二部分为后期预测 (t-m期间) , 这一期间车流量基本达到设计标准, 每年产生的现金流基本稳定, 通行费每隔两年进行调整, 按固定增长率s计算。第二种为后期稳定不变收益折现, 这种情况出现在预计第二期间车流量逐年下降与通行费率增长大致相抵消的情形下, 用公式表示为
现金流贴现法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日趋完善和成熟, 但其有效性是建立在两假设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求能够准确预计未来现金流, 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对经营策略不做任何改变。但事实上一方面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中的参数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误差, 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测人为因素较强, 另一方面由于涉及较长时间, 内外部环境可能存在很大变化, 管理者的经营策略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不确定的投资和风险使得预测出现失真状况。
(二) 相对估价法
相对估价法就是在市场上找出一个或几个与目标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企业, 分析、比较目标企业和参照物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 在此基础上, 修正、调整参照物企业的价值, 最后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其核心是合理选择可比对象, 通过比较确保评估对象的价值能够正确评估。
相对估计法简单易行, 常用于资产定价的辅助评价方法, 其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选择已有市场交易的可比对象, 第二步是选择一种标准化的价值衡量方法 (如选择市盈率与目标企业的收益进行比较) 。较为常用的主要有市盈率、价格与账面价值比、价格与销售额比、托宾Q值等。但由于目标企业的资产可能本身就没有得到客观评估及对于资产的复杂性考虑欠缺, 存在很大问题。
二、定收益权定价的实物期权法
(一) 实物期权法的介绍及与高速公路收益权的联系性
通过上面的介绍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依靠现金流贴现法和相对估价法不能提供高速公路收益权的全部信息, 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与思维方式, 实物期权方法很贴切的满足了这一要求。实物期权是由金融期权衍生而来的, 其标的资产不再是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 而是某个具体的项目。它的概念最初是由Stewart My er s提出的, 他指出一个投资方案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创造的利润, 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 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与传统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相比较, 实物期权的思维方法不是集中于对单一的现金流的预测, 而是把分析集中在项目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问题上, 即项目未来现金流的概率分布状况。当使用关于现金流的概率分布和未来预期的市场信息时, 实物期权分析方法把金融市场与投资项目的决策联系起来, 对未来现金流没有人为主观的预测。
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 实物期权分析方法的结果是, 高速公路投资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和投资机会伴随有更大的投资价值。在大型基础项目中, 实物期权的典型类型包括:扩张期权、紧缩期权、放弃期权、延迟期权、担保期权等。现行的实物期权的定价理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以B-S模型为代表的偏微分方程法, 第二种是以二叉树、三叉树模型为代表的动态规划法、以蒙特卡洛模拟法为代表的仿真法。
由于高速公路开发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和复杂性, 目前高速公路收益权定价过程中存在费用标准及费率调整方式、进行改扩建投资时点及投资规模、政府担保对项目的影响、收费公路周边土地开发等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传统的定价方法考虑的较少, 而实物期权由于考虑到基础资产的风险、价值和结构, 所以应用于高速公路收益权的定价要比传统方法更加切合实际, 但并不是说传统的方法被彻底抛弃, 而是将其与实物期权法相结合。
(二) 实物期权法下的B-S模型
在实际定价应用中, 高速公路的收益及成本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实物期权的管理柔性方面主要采用B-S模型、二叉树定价模型等;期间投资的可延迟性体现在实物期权的延迟期权上主要采用复合实物期权;项目在未来时间里的改扩建及道路周边的开发等体现在实物期权中的增长期权上, 主要采用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对于政府支持体现在实物期权中的一般看涨看跌期权, 主要采用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和B-S模型。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方便性, 主要采用B-S模型来对高速公路收益权进行定价。
常用的B-S定价模型属于偏微分解析法的一种。模型假定标的价格是一个连续变化的随机过程, 遵循对数正态分布, 标的收益的方差和预期收益率在整个期权生命期内保持不变。定价模型为:
S为实物期权的当前价值, X为期权的执行价格, t为期权的期限, r为无风险利率, σ为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的方差, 也即波动率, N (d1) , N (d2) 为正态分布的累计概率分布概率而对于高速公路收益权而言, 定价的具体参数如下:
S为高速公路通行费的当前价值, 但由于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演变过程符从几何布朗运动, 不会发生突然的向上和向下跳跃, 所以S即为预计每年的通行费率和交通量的乘积的折现。按照BS模型的要求应当采用连续复利的方法计算现值, 根据相关的敏感性分析采用年复利方法对结果影响不大, 所以方便起见, 可以使用年复利折现。
X为高速公路初期的总投资成本, 数据可由项目预计现金流量表中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入额相加再折现得到, 即为项目的执行价格。
r为无风险利率, 采用与实物期权相同的长期国债利率。
σ为项目收益波动率, 公路收费权一般期限较长, 期权价值对波动率有较强的敏感性, 错误的波动率估算会导致结果的重大错误。目前预测波动率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相对估计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和预期现金流对数法。相对估计法前文我们已有介绍即为寻找目标项目。蒙特卡洛模拟法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影响目标资产价值的因素计算机模拟得到标的资产波动率分布。预期现金流对数法是根据预期现金流及相应的对数波动来计算波动率的, 将预期现金流转化为相对收益率, 然后再取这些相对收益率的自然对数。这些自然对数收益率的标准差即为即为波动率。即假设t年的现金流为St, 令为Lt的期望值, 根据得出项目收益的波动率σ, 但此方法要求波动率大于零, 考虑到高速公路通行费现状一般不会出现负值, 所以此方法适用。
C (s) 即为采用实物期权方法下的B-S模型得出的收益权的定价。
通过上文的讨论及在实践中的分析得出在实物期权方法下得出的基础资产价值由于其考虑到基础资产的内涵实物期权所以要高于传统方法计算出来的价值。一方面计算出来的价值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高速公路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得到的收益, 更有利于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摘要:今年以来, 宏观调控提出“盘活存量资产”, 资产证券化成为一个现实选择, 各金融监管部门也有意加速资产证券化业务, 陆续出台政策规范并加速推进。由于国内高速公路企业负责率普遍过高, 银行贷款难度逐年增加。而资产证券化由于其“真实出售”特点能够达到剥离出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很适用于高速公路融资。但要进行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就必须首先解决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池的定价问题, 本文就资产池中的高速公路收益权定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进行介绍, 其次对现有定价方法及改进方法进行介绍, 最后分析实物期权法应用于高速公路收益权定价的D-S模型具体参数的选定及实物期权法在高速公路收益权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定价,实物期权
参考文献
[1]李清.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公路收费权价值评估研究[D].长安大学, 2012.
[2]魏亚南.基于实物期权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3]唐丝丝.我国PPP项目关键风险的实物期权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 2011.
[4]陈赟, 翟金宝.基于实物期权的高速公路建设时机抉择模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 .
[5]覃正标, 蒲云, 胡敏杰.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的基础设施BOT项目价值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6]尚天成, 刘培红.基于B-S模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06) .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计算方法比较 篇5
对从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性质、含义及计算选择,笔者谈点看法:
一、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性质比较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1)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2)
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1)中,分子是时期数列,分母是时点数列。很显然分子分母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比较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应该是个强度指标,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说明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
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分子净利润是由分母净资产提供,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净利润的增加或减少。根据平均指标的特征可以判断通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计算出的结果是个平均指标,说明单位净资产创造净利润的一般水平。
二、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含义比较
由于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性质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
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1)中计算出的指标含义是强调年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说明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能够很好的说明未来股票价值的状况,所以当公司发行股票或进行股票交易时对股票的价格确定至关重要,
另外全面摊薄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影响公司价值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常用来分析每股收益指标。
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计算出的指标含义是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说明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利用单位净资产为公司新创造利润的多少。它是一个说明公司利用单位净资产创造利润能力的大小的一个平均指标,该指标有助于公司相关利益人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作出正确判断。
三、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计算选择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指标。
从经营者使用会计信息的角度看,应使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该指标反应了过去一年的综合管理水平,对于经营者总结过去,制定经营决策意义重大。因此,企业在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企业财务情况时应该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另外在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也可以采用。
从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人股东看,应使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1)中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只是基于股份制企业的特殊性:在增加股份时新股东要超面值缴入资本并获得同股同权的地位,期末的股东对本年利润拥有同等权利。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了采用全面摊薄法计算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法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更适用于股东对于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判断,所以对于向股东披露的会计信息,应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指标。
资产收益权 篇6
余永定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令人诧异的是,作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美国的投资收益依然是正值。欠了别人大量债务,不但不需要向别人付息,反而要从别人那里收取利息。怪不得经济学家要讨论经济“暗物质”的存在。在不得不对美国人的精明表示佩服之外,我们必须说,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公正安排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中国未经年轻债务国阶段就直接进入了成熟债务国和年轻债权国阶段。由于存在经常项目顺差和投资收益项目逆差,中国可以算作债务偿还国。与此同时,中国还是资本净输出国,是净债权国。因而,中国本来应该有投资收益顺差而不是逆差。所以,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拥有净债权的“债务国”。
显然,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恰恰是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反题”:两者是共生物。没有后者也就没有前者。反之亦然。我一直十分担心,随着在华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中国投资收益逆差将不断增加。除非中国对外投资收益迅速增加,为了维持经常项目平衡,中国必须维持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但是,中国进一步增加贸易顺差的可能性将受到世界经济增长状况等外部因素的限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如果中国不能通过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提高其海外资产的收益率,即便中国的净债权因外汇储备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中国的投资收益项目依然可能是逆差。
笔者十多年来一直呼吁遏制中国经济的双顺差,理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遗憾的是这种状况并未扭转。如果这种情况不发生变化,中国就永远无法从债务偿还国过渡到年轻债权国。因而,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由于中国海外投资进展缓慢,随着外国股权投资的增加,投资收益逆差最终超过贸易顺差。经常项目逆差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将会从债权国倒退回债务国。在这种情况下,外资是不会大量流入。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在今后10-15年内,赡养率的上升将导致中国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如果届时中国投资收益项目逆差增加,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必将进一步下降。赡养率上升和投资收益逆差的增加将使中国因投资不足而陷入经济停滞。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必须依靠从现在开始逐年积累起来的海外资产所提供的投资收益顺差来弥补因老龄化造成的储蓄之不足。如果中国在未来10-15年不能实现投资收益的大量顺差,中国经济就将因资源跨代配置的失败而陷入困境。
如果我们同意中国确有改变双顺差格局的必要,则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这些政策进行调整。我本人比较倾向于人民币逐步升值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国可以发挥资本管制的作用,遏制投资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流入。在过去十年中,我一直对资本项目自由化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认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后一步。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对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我们需要建立多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就是确确实实要吸干过剩的流动性,以确保经济稳定,不发生严重通胀和资产泡沫。第二道防线是要坚持把银行改革做下去。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并不稳固,因为如果宏观经济形势逆转了、变坏了,我们的银行是否还能有非常好的表现呢?第三道防线就是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必须要加强。现在由于资本是流入,所以大家不太有危机感。但资本进来是会有问题的。必须明确资本管制或者资本管理在中国是有用的,有一些人说资本管制无效,干脆扔掉算了,笔者认为不应该这样。中国银行体系有不少问题,但中国没有发生危机,就是因为我们有资本管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的管制有很多的漏洞,但实际上还是有效的,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另外,对“严进宽出”这样的提法我们要做更为全面的理解。现在投资资本正在源源流入中国,以便人民币升值一旦到位,便在充分获利之后迅速撤离。如果我们能够使投机资本确信,想跑并不是那么容易,投资资本的流入将会大大减少。有关方面应该在这方面制定出可信的有威慑力的方针。资本管制是中国金融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道防线守住了,中国绝对不会出事,这道防线守不住,那我们就有可能出事。而资本管制的彻底放弃,即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该是我们所有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
固定汇率当代庞统的连环策
周其仁
从经验上看,固定汇率屡屡酿成大祸。导致这些灾祸的原因很一致,就是固定汇率造成的稳定使一批恐惧波动的国家乐在其中,可是,一旦被掩蔽的货币不稳定的本性发作,被固定汇率连为一体的经济,反而遭受更大的危机冲击。
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东亚货币在此前的十多年里一直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固定汇率论”的另外一位旗手麦金农(R.Mckinnort)论证说,正是这些货币与美元的稳定联系,成为维系这些国家国内价格水平的“名义锚”。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本来最容易出的错,就是在各种压力下滥用自己的货币发行之权,最后导致物价不稳定。现在好了,汇率盯住美元,再以汇率目标控制国内货币供应,岂不就等于给各自的货币龙头加上了一道锁?只要谁也不超发货币,物价稳定,这些后起之秀就很容易在国际上发挥比较优势,外向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模式就此形成了。
好是好,也的确好了很多年。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东亚奇迹》,高举东亚的发展经验,还要在理论和发展政策的层面将之一般化。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世行的总结没有关注东亚国家汇率盯住美元的经验。更不知道幸还是不幸,恰恰是以美元为锚的亚洲汇率与货币制度,仅仅在《东亚奇迹》发表后不过4年之后就守不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不就是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的货币纷纷“跳水”吗?很奇怪,盯住美元的汇率固若金汤,为什么守不住了呢?
人们纷纷到这些出了麻烦的国家里寻找其内部的原因。却很少有人想,那构成东亚货币之锚的美元本身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也难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元还是全球强势货币。一方面美元还在享受着我想称之为的“保罗·沃尔克效果”,即美国国内物价的长期稳定(这是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由一个负责任的央行行长充当了货币之锚的结果),另一方面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前苏联垮台,在全球范围壮大了美国的国威。人们当然难逃思维定式: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及经济出了问题,当然要到这些经济的内部寻找原因。这就是说,美元之锚绝不可能出错,那些下了美元之锚的东亚之船又一次大摇大摆,问题一定在这些船上!
果不其然,一通手忙脚乱的国际救助,再加一通或深或浅的东亚体制改革之后,稳下来的东亚经济重新又与美元挂上了钩。麦金农说,这是亚洲“向高频率盯住汇率制度的回归”。这里所谓的“高频率盯住汇率”,就是按每日或每周名义汇率变化——而不是按每月或每季那样所谓低频率——做出来的统计回归,可以看到亚洲各
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不但没有摈弃危机前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反而更加稳固地盯住了美元。特别是,对解除亚洲金融危机做出重大贡献——在危机冲击中承诺并兑现人民币不贬值——的中国,也加入了高频盯住汇率的俱乐部。这很符合固定汇率论者的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不但与固定或盯住汇率无关,而且只要提升亚洲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强度,扩大高频盯住汇率的范围,亚洲和全球经济一定有更好的表现。
这些论断似乎又一次得到了验证。东亚经济没有因为那场危机而雄风不振,更因为中国在1997年之后维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变,“中国奇迹”甚至比当年的东亚经验更为耀眼。坚持固定汇率论的理论豸科门看来更有把握做出以下结论:在美元本位下,亚洲和中国最好的发展之路,就是更固定、更高频、更大范围地盯住美元。
可惜又一次遇到“意外”。满打满算离开亚洲危机不过10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来了。此次危机的爆发地点是美国,也就是那个为全球、亚洲与中国提供稳固的货币之锚的国家。危机的特征是锚先大动,然后祸及被那高频盯住汇率绑到一起的经济体。还是没什么人问:被逻辑推得头头是道的高频盯住汇率制,为什么还是守不住了?这回人们倒开始关注“锚”本身的问题,诸如贪婪的华尔街、无比复杂的高杠杆游戏,以及漏洞百出的金融监管。但是,见到了树木的,不等于也见到森林。我倒是欣赏有人提出的一个问题:世人可以痛骂华尔街的酒鬼喝得个烂醉,但是,那么多的酒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2
9008年危机之中笔者为文指出,倘若没有脱离金本位的自由美元,没有美国过于宽松供应出来的美元,仅用贪婪的猖獗和监管不当不能解释美国的次贷、以及为什么美国的次贷之火可以烧向全球市场。现在看,通行亚洲和中国的高频盯住汇率,是形成美元流动胜全球泛滥的一个重要机制。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还不能帮助人们看清这一点,那么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总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其中的关联了吧?至少,当年那位美国副财长以率真的傲慢口吻讲出来的“名言”——our money,your problem(“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现在总也应该让美国人认清,正是他们的货币给他们带来了大麻烦。
其实,以为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固定可靠的汇率连成一个货币的构想,在世界的另外一个地方也已经付诸实施。这就是欧元的实验。欧元当然比亚洲的高频盯住汇率制度更合乎固定汇率论者的理想。不是吗?那么多欧洲国家——发达的和不那么发达的——经过协议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货币区,使用的是同一个货币。对于欧元区各国而言,最超级的高频汇率就是完全无须汇率,因为横竖只有一个货币,货币间的汇率就多此一举。对于固定汇率论者来说,欧元的试验当然比亚洲的高频盯住汇率“更高级”。问题是,欧元的实验算大功告成了吗?让我们等这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尘埃落定之后,再看能不能得出靠谱的结论吧。
不过,无论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还是当下的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都没有降低固定汇率论者兜售“以固定汇率连接统一货币”主张的热情。蒙代尔身为欧元之父,对自家“孩子”深具信心,我以为完全是人之常情——换了谁都会是这样的。不过,在美元、欧元一起大摇大摆的历史关头,还希冀“实现美元、欧元、人民币的稳定关联”,以此“终止这种大幅度变动汇率的不稳定”,却可能是过度自负的表现了。真有那么大的把握,把尚未得到检验的推断,作为经世济民之策拿出来吗?
理想主义者似乎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只要现存的安排与理想不一致,他们永远能够“论证”,只要采用更理想的做法一定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固定汇率守不住了吗?那就是因为范围还不够大,强度还不够牢,或承诺执行的时间不够长,以至于人们的预期还不够固定。对策也简单——更大范围、更长时间、更可靠的承诺和更固定的汇率就是了。他们回避基本的历史和现实,即原本统一的贵金属货币制度就是因为守不住了,才引出汇率问题的;而恰恰是试图以固定汇率解决货币币值不稳定的麻烦,才屡屡酿成大祸。也许是成功地回避了历史与现实,他们的“主张”才显得如此滔滔雄辩。
3
怎样揭开这里诱人的面纱呢?我想到了三国演义里的一段故事。说的是曹操带大军在三江口与吴国决战,却苦于北军战士不习水性,在摇摇晃晃的船上无法发挥战斗力。这时,被蒋干带人曹营的庞统巧授了一计。那就是鼎鼎大名的连环之策了。江中风浪不稳,客观条件无法更改;北兵不惯坐船,一时也变不过来。剩下立马改了就可以生效的,就是用铁环将大小船只连成一体,让本来摇晃的船只稳定下来。如斯,铁索连舟,渡江如履平地,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曹操听得在理,下令照办。再后来的故事,各位熟知:老将黄盖带二十只小船诈降,靠近曹军水寨后一齐发火,那被铁环锁住的曹寨船只一时尽着,无法逃避,“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曹操是何等人物,怎么会中庞统的连环计?原来庞统授计之后,曹操手下即有谋士提醒,连环策固然可以稳船,但要防备对手火攻。曹操回应,火攻要借风,当时隆冬时节,有西风北风,没有东风南风,而曹军居于西北之上,若吴军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这说明,曹操知道火攻的危险,他只是看错了一项约束条件——风向。是的,黄盖之所以能够点着曹军水寨,是因为诸葛亮在七星坛祭来了东南风。
如果把这段故事里的阴谋论元素全部去掉,固定汇率主张就是当代的连环策。客观衡量,用固定汇率把多国货币连成一体,正如用铁环把多个摇晃的船只连成一体,当然有很多好处。问题是获取好处要不要付出代价,而更致命的问题是所有收益成本得以实现的关键约束条件。那么,涉及汇率和货币制度安危的当下世界,究竟刮的是什么风呢?
是财政赤字风!
反观美国、欧洲、日本组成的发达世界,政府统统超高额负债。历史经验说,高额负债的国家因为承受不了缩减财赤的短期痛苦,很容易倾向通过货币贬值来“化解”政府债务。道理简单:货币币值的缩水可以直截了当地勾销公共债务!我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拥有货币控制权的国家,可以超越实际的“还款能力”实现高额负债的原因。最起码,“财政亏空货币补”在短期内似乎还行得通。这就对任何货币权力的掌控者构成了致命的诱惑。从这一点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之所以拥有当下全球最多数量的公共负债,与他们控制着美元、欧元和日元有关。作为当代三个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供应国,他们拥有更高负债的“本钱”,因为一旦需要,他们就可以主动贬值货币,直接削减债务。这样一来,由货币控制带来的高额政府负债,反过来就以货币贬值威胁货币体系自身的稳定了。——点燃固定汇率之连环舟的“东风”,其实早已齐备。
中国很可能会进入通缩但高房价的时代
郭凯
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大概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就是:通货膨胀永远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对这句话存在不少的解读,抛开细节不说,一个普遍
接受的解读是: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过度的货币供应导致,当市场上有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如果把弗里德曼的话,和中国去年接近10万亿的新增贷款和接近30%的货币供应增长联系起来,再联想到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的通货膨胀率由负转正,到今年开始的通胀率逐步提高,极有可能在一两个月内越过3%,以及一些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再考虑很明显已经温度很热的房价(虽然房价是不是应该计入消费价格指数存在很大的争议,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不计入),不少人十分合理的开始担心,中国很快就要进入一个高通胀时代。
在承认担心通胀合理的同时,我想说,由于中国独特的市场结构,更确切的说,因为中国存在着的金融压抑,中国在经过短暂的通胀率上升之后,更有可能会进入一个低调胀甚至通缩(对普通消费品)但高房价的时代。
多年来,中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始终存在十分明显的投资饥渴,无论是投资建厂也好,还是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有时候这样的投资行为似乎看上去极不理性,一些行业可能已经明显产能过剩,在不同的时点股价和房价看起来可能已经明显背离基本面。当然,这可以被解释为中国的投资者就是不理性。但在我看来,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论你是有自有资金,还是属于那些幸运的能够拿到银行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因为投资的(机会)成本极低,无论投资建厂,还是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总得来说都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投资的(机会)成本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很低。这个世界很多国家的真实存贷款利率都是高于真实经济增长率,而中国则是远远低于,真实存款利率现在甚至为负。存贷款利率低意味着,对有自有资金的企业而言,在没有别的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把自有资金继续投资建厂,或者扔到房市和股市里,要比存在银行里划算。同样道理,对于那些能够拿到银行贷款的企业而言,银行的那点利息微不足道,贷款建厂或者贷款炒房炒股,虽然有点风险,但总的来说不是赔本买卖。这件事情的反面是,绝大多数存款者只能拿到很低的回报,那些能够大量创造就业、但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却未必能够拿到银行贷款。这些最终都是金融压抑的体现。
中国的金融压抑,在2009年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被天量的信贷增长更加明显的暴露出来。银行放开了信贷的闸门,便宜的贷款一下涌进市场,这对那些一直投资饥渴的微观经济主体,毫无疑问有如天降甘霖。并不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并没有因为全球危机就发生改变,有了钱,而且是一下有了很多钱,那就盖厂,炒股和炒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为对于价格走势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盖厂,意味着增加产能,意味着增加供给,在中国的宏观产能整体并不吃紧,甚至可以说不少行业存在过剩的背景下,这会让未来的价格有下行的压力,也就是最终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的压力。而炒股炒楼,最终带来的是资产价格的上涨。股价和楼价波动很大,短期内有涨有跌很正常,但大量资金涌入的最终结果还会是价格的上涨。
所以说,中国的金融压抑和其引发的资源配置的扭曲,是很有可能在后危机时代引起消费价格指数和房价股价的背道而驰。前者最终有下降的压力,而后者则被推高。有人说,挤掉了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就会上来,因为那么多钱总要有地方去。事情可能会恰恰相反,挤掉了房地产泡沫,最后带来反而会是更多的产能过剩和更大的价格走低的压力。
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探讨 篇7
(一) 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内涵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终要通过收益管理实现, 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是高校国资管理、财务、产业、后勤等相关部门, 根据国有资产收益的种类, 分别组织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收益的预算、征收、上缴和使用等环节。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 逐步建立起适合高校特点, 相互制约、规范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二) 探讨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必要性
以往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的研究多数是实物形态或产权方面的理论研究, 对高校中存在的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方面的问题鲜有关注。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存量的主要来源, 作者作为高校财务工作人员, 结合高校产业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经验, 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资产使用就是资产管理的过程, 而资产管理的重要一环, 落实到具体操作中是就是对收益的管理。收益管理不好, 极易挪用为部门的“小金库”, 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漏洞。2006 年—2011年, 根据国家审计署提供的资料显示, 仅中央部门就有接近41 亿元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未按规定上缴并纳入预算。高校因为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责任, 在国有资产占有量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高校的国有资产主要涉及房产、实验设备、科研成果转化的无形资产等。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 其资产来源、运行方式、收益来源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越来越引起高校自身和财政相关部门的重视, 建立科学系统的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三) 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研究的背景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几个方面, 其中之一就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要求截至2020 年底, 有差别分步骤地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30%。这是国家对未来国有资本收益监管的明确目标和指向, 也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2012 年山东省 (不含青岛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69.34 亿元, 比上年增长44%。由此可见, 无论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国有资产收益本身增长的份额来看, 国有资产收益都将是未来国家财政监管的重点。
二、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国有资产来源多数是国家无偿拨付和社会捐赠, 其公益性质深入人心, 以至于在国有资产收益征收和上缴管理方面存在认识偏差。国有资产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但具体的管理使用由高校各部门行使, 这就使得在人们潜意识中形成国有资产收益是部门创收所得, 理应由部门分享利益的错误认识。
(二) 多部门交叉, 管理不衔接。部分高校成立了资产管理集团对国有资产运营统一管理, 还有大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管理集团, 而是由财务部门、国资部门、产业部门等多头交叉管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因为管理覆盖面不全, 常见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制度各成一体、管理缺位等问题, 致使收益管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出现无制度可依据、无经验可借鉴, 出现问题无具体责任人可追究的情况。
(三) 国有资产收益监管力量薄弱。高校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准则, 以现金收付制为主要记账方法, 日常财务工作主要是控制开支、完成预算指标。国有资产收益核算尤其是国有资本收益核算要求按照企业财务准则建立相应会计制度, 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核算方法, 高校现有的财务队伍显然不能适应其要求, 这也是许多国有资产收益游离于学校财务监管之外的原因。
(四) 国有资产收益监督意识不足。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 尤其是财务负责人, 对除学费和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来源关心不够, 解决内部财务困难多依赖财政拨款或银行贷款, 内部挖潜意识不足。以高校目前的经营用房出租为例, 每个高校的房产出租收入少则几百万, 多则上千万, 这部分收入的自主性很大, 监督不力就极易成为部门的“自留地”。
三、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建议
(一) 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根据财务部有关规定, 二零一四年一月一日起,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其经济活动实行内部控制管理。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应该顺应要求, 尽快组织建立实施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并以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是否持续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作为评价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优劣的首要依据。建立国有资产收益内控制度, 可以采取内控矩阵的方法, 按照业务流程确定环节, 进而明确每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分析风险选择控制措施。
(二) 制定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制度, 明确归口管理部门, 理顺各方关系。明确国资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产业部门、后勤部门为相关责任单位, 明晰各部门职能权限, 在学校管理层面建立相互协调配合、相互监督制衡, 宏观统筹的高校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有效机制。高校应深刻认识到, 国有资产收益是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增加高校资金额度, 解决高校财务困难, 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国有资产使用绩效情况应引起学校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 将资产使用绩效与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以国有资产使用绩效为评价依据, 综合评价责任人的履职能力, 力求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高效化和收益最大化。
(三) 对全校有偿使用资产进行摸底, 逐项分析资产的收益情况, 资产收益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编制年度资产收益预算。高校在规模扩大, 办学资源紧张的同时, 也存在部分设备、房产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对各部门占有的有偿使用资产的专项检查, 做好登记造册工作, 将这部分资产收益纳入年初校内预算。这样做有利于防止“部门小金库”现象, 从源头上防范了收益漏洞。除此之外, 高校还要根据预算制定专项考核制度, 定期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对于收益未能按时完成的情况要认真查找原因, 分清责任, 提高预算准确性, 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四) 规范合同和票据的使用管理制度, 避免失误。落实合同管理的责任部门, 在合同审批、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过程中要严格规范程序和权限, 限制越权签订合同。合同应规范版本, 统一编号, 集中存档。建立合同管理台账, 登记合同签订时间、合同当事人、内容、金额等要素, 做好合同管理查询、按时续签工作。财务部门是管理和开具票据的唯一部门, 负责票据的登记、使用和核销工作, 应限制其他部门或财务部门未授权人员对票据的接近。
(五)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建立能实现实物管理、价值管理、收益管理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审批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应包含:国有资产基础信息管理、国有资本经营管理、重大交易事项 (处置、出租出借、投资) 审批管理、资产收益管理等模块。将资产交易信息管理与审批管理、审批管理与收益管理相结合, 尤其是要加强审批管理, 实现高校资产交易信息公开、审批流程规范、收益监督目标明确、责任义务可追溯的资产管理常态。
(六) 专项检查与定期报告相结合。财务部门应建立收入收缴辅助账簿, 记录收入收取和缴库情况, 并在高校财务报告中增加资产收益信息披露内容。同时, 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成立专项审计工作组, 对收益收缴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并形成定期报告制度。高校领导层, 应根据报告分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投资回报情况, 实时掌握本单位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情况。对经营不善、长年亏损、资不抵债的投资实体和使用效率低下的有偿使用资产, 及时作出处理意见, 避免高校国有资产进一步损失。
(七) 建立资产收益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高校应结合校内各报告体系、信息系统, 如国有资产年度决算报告、财务报告、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资产收益定期报告, 分别运用诸如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 统一考核指标及口径, 制定目标体系, 科学考核评价国有资产收益情况。考核体系由内控制度考核、预算完成考核、业绩指标考核组成,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并重。高校还应尽快建立与考核制度相对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相关部门和人员, 在资产增值管理上下功夫, 挖掘资产使用效率, 增加收益。
(八) 规范国有资产收益使用范围。高校的国有资产收益除处置收入外, 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明确收益的使用范围:一部分用于高校事业发展支出, 另一部分按照充实相关资产收益来源的原则, 用于高校各部门国有资产的更新改造和新资产的配置。明确财务部门负责国有资产收益使用的监管, 鼓励部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在收益使用政策方面向上缴部门倾斜, 但要严格防范资产收益用于部门福利支出, 成为小团体的既得利益。
参考文献
[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涂家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初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5) :18-22
[3]孙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4]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概论/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编著.—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5
[5]冯晓东.山东招远:全面加强国有资产收益收缴与使用管理[J].中国财政.2012 (01) :60-61
资产收益权 篇8
一、放宽个贷和提取政策,使住房公积金资金严重告急
今年以来,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切实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放宽贷款、提取等政策的要求,大连中心进一步放宽住房公积金个贷和提取政策,缩短住房公积金缴存期限,延长职工最大还款年龄,取消担保、评估等中介业务,放宽个贷楼盘续签合作协议审核条件,放宽租房提取住房公积金政策,等等。这些措施为职工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大连市房地产市场呈现活跃态势,同时也带来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紧张问题。1—9月,大连中心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2.91万户、102.73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4.4% 和31.8%,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96.76亿元,同比增长21.9%,住房公积金流出共计199.49亿元;但同期住房公积金归集、贷款本息回收等流入共计184.95亿元,住房公积金净流出14.55 亿元。截至9月末,全市住房公积金运用率达101.4%,住房公积金沉淀已使用殆尽。预计到年底,全市住房公积金缺口将达30 亿元。在此期间若再实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政策,资金缺口将更大。
二、流动性紧张是近两年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遇到的新课题,各城市正纷纷探寻破解之策
流动性紧张是国内住房公积金运用率较高城市近两年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并呈蔓延扩大趋势。大连、重庆、杭州、武汉、厦门、常州等城市较早出现这一问题。面对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紧张形势,各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保证职工群众购房贷款和提取需求,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康发展,纷纷开展调研、积极探寻破解难题的创新举措。
目前,各城市应对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紧张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住房公积金贷款转商业贷款,二是个贷资产证券化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各有利弊。
一是住房公积金贷款转商业贷款。即对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借款人由住房公积金中心协调商业银行放贷,借款人只按住房公积金个贷利率付息,高于住房公积金个贷的差额利息由住房公积金中心补贴。重庆、杭州、厦门、常州等城市采取这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住房公积金中心需承担商业贷款高于住房公积金个贷的差额利息,现在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差为1.9%。但实施该业务需与银行协调一致,并调整住房公积金计算机管理系统、重新编写系统程序,前期准备时间较长,业务启动较慢,往往难以立竿见影解决紧急之需,只可作为解决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紧张的中期方案。
二是个贷资产证券化方式。即通过证券交易所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存量个贷资产打包发债,以融取增量资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所发债券与个人住房贷款之间的差额利息及发债所需的中间费用。杭州、武汉等城市已采取这种方式。目前,采取这种方式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所需承担的综合成本约2.25%,费用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实施该业务的调查、审批程序较复杂,一般需要3个月时间,同样难解紧急之需。
三、大连中心首推个贷资产收益权融资方式,审批快捷、成本更低
在广泛考察、借鉴同行业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大连中心与多家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深入接触,积极探索更低成本、更方便快捷、更符合自身实际的融资措施。经多方考察、比较后,大连中心近日决定,与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合作推出个贷资产收益权融资措施,首期计划融资5 亿元,并将根据资金情况和业务需求滚动发行,分期融资。
所谓个贷资产收益权融资,是指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所管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收益权打包出售,由特定投资者认购,以融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所需资金,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则需将该收益权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用于支付融资本金和利息。按照这一融资方式,大连中心委托工商银行下属的投资管理公司——工银瑞投投资管理公司设计和发行该融资产品,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以自有资金进行认购,大连中心则按约定将未来一定时期收回的现金流用于支付融资本息。
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个贷资产收益权融资方式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审批效率高,因其业务审批流程全部在银行内部完成,无需通过证券交易所,因此,从启动尽职调查到资金到账只需大约1 个月时间,比个贷资产证券化融资时间缩短一半多。二是融资成本低,只需受托的投资管理公司一家中介机构,不用像个贷资产证券化融资那样需委托承销、评级、审计等中介机构,中间环节大幅减少,融资成本相应大幅降低。
无形资产评估的收益法研究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问题,对策
1 无形资产评估概述
1.1 无形资产评估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2006) 中指出,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而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 (2008) 中,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 不具有实物形态, 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会计准则》中把商誉列为一项不可辨认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因此不属于无形资产。而《资产评估准则》中, 商誉被列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 因而将商誉界定为一项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评估就是基于特定的目的, 遵循一定的标准, 运用适当的方法, 通过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 对无形资产在未来某一评估基准日的现时价值做出衡量。
市场环境时刻变动, 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处在变化之中, 如果不对无形资产做出一些基本假设, 就无法对其价值做出准确判断。由无形资产的特性可知, 无形资产必须依赖于实物, 不能脱离市场存在, 并且无形资产如果处于未使用状态, 对它的评估也就没有意义, 所以目前比较认同的无形资产评估假设主要有公开市场假设和继续使用假设, 只有基于合理的假设, 资产的评估才能得出相对较科学合理的结果。
1.2 无形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1.2.1 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创新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在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中, 以知识产权, 专利技术或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已经非常普遍。如今, 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已渐渐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要衡量一个企业整体的综合价值, 更需要对该无形资产做出合理的估测, 与市场上的同类无形资产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 保护无形资产, 防止其流失
每个企业在其壮大和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和创造着无形资产, 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 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的话, 这项无形资产就很容易流失, 被别的企业所利用或者侵占, 这对企业将造成巨大的损失。而通过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 其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这样也才能使企业对自身的无形资产价值有更清楚的认识, 并根据实际情况更好地对现有无形资产进行挖掘和整合。
1.2.3 完善现代化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无形资产对企业越来越重要, 因无形资产发生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无形资产被侵权的案例不在少数, 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普及性和权威性的评估规则, 就难以使纠纷双方对纠纷的解决结果达成一致, 因此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有一个公正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使双方对最终的结果达成一致, 这使得无形资产的评估成为必要。
2 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
2.1 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无形资产的评估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来完成, 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对评估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了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目前, 较为常用的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是收益法。
收益法, 是把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每年 (或每月) 的预期收益, 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 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 以此现值作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收益法的基本假设前提是, 任何投资者在购买该项无形资产时, 所支付的价款不会超过该项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的折现值。
收益法考虑了无形资产价值资本化的过程, 将时间价值考虑在内, 以资产的预期获益能力为基本依据决定资产的市场价值, 比较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无形资产的获益能力, 这是选择收益法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原因。
2.2 评估无形资产的收益法模型
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价值时, 通常采用以下模型:
其中, P——无形资产的评估现值;K——无形资产分成率;Ri——第i年的预期收益额;n——收益期限;r——折现率。
3 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收益法是目前公认的最适合评估无形资产的方法, 但是由于其技术的要求, 使得评估过程中仍然存在风险。
(1) 无形资产的收益期限具有不确定性。例如, 一项无形资产预计可使用30年, 但很可能几年后就被新的技术所代替, 无法再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另外, 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 随着技术的传播, 价格、成本逐渐降低, 该无形资产的优势也逐渐减弱, 收益期也相应缩短。这些都使得无形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未来收益期限具有不确定性。
(2) 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的界定比较困难。无形资产一般不能单独地产生收益, 因此, 在评估无形资产时, 必须要使用一定办法将无形资产产生的收益分离出来, 界定无形资产产生的那部分超额收益。然而, 这种界定便成了一个难题, 如果界定不准确, 就容易高估或者低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 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如无形资产本身、管理者、市场、法律、国家政策等因素, 所以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很难确定。
(3) 折现率的选取较为困难。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时, 折现率对评估值的影响很大, 折现率微小的差异都会带来评估值较大的变动, 所以合理选取折现率也成为评估中的一大难题。折现率是未来收益转化为现值的比率, 本质上是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由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组成。一般情况下, 无风险报酬率可由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或同期国库券利率确定, 而风险报酬率目前只能得出理论值, 这对于折现率的准确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评估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3.2 风险防范
针对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时所出现的问题, 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进一步防范和规避风险。
(1) 提高评估人员评估的综合水平。评估人员应该提高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评估之前, 详细了解被评估无形资产的基本状况, 并且随时关注同类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 尽可能准确地判断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此外, 还应该严格遵守资产评估的程序及规范, 严格审查被评估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取得过程、公司概况, 不要将失真的历史资料作为评估资料, 得出错误的结论。
(2) 加强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在评估过程中, 评估人员要有步骤、有条不紊地组织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要反复检查全部有关资料, 从来源上确保每份数据的真实性, 使得相关数据有据可依, 避免出现差错。由于不可能得到十分完整的市场资料, 仅按手头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所以就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考虑可能会出现的误差及解决办法, 尽量减少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3) 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体系。确定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时要注意, 不能仅仅看现在的获益能力, 更重要的是看企业未来的获益能力, 并且预测收益额时, 要关注相关的国家政策是否对企业有影响。同时, 预测年限内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成本变动趋势、市场竞争情况都应该考虑在内, 只有多方综合地考虑相关因素, 建立和完善评估科学体系, 才能更准确地预测收益额。
目前, 虽然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仍存在一些难题, 但是在评估无形资产时, 收益法仍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方法。随着我国资产评估体系日渐完善, 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方法将越来越准确, 使得我国的资产评估逐步与国际接轨, 并且使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2]姜洁.论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3) .
[3]周媛媛, 陈建成.收益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探析[J].科技与管理, 2007 (2) .
[4]朱勤丰.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风险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3) .
资产收益权 篇10
1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形成过程
由于技术是构成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核心因素, 高智能投入是高水平技术类无形资产取得的保证, 因此, 具有技术优势是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取得的前提。具有技术优势的无形资产 (即技术类无形资产) 一般是与一定的产品相联系, 即其超额收益是与使用该无形资产的产品紧密联系的。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形成过程可描述为:
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技术转让
即首先通过技术开发获得新技术产品, 再经过生产阶段, 最终通过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或技术转让从销售和转让收益中回收开发投资和获取超额收益。
2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估测方法
由于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是通过相应产品的销售实现的, 因此某一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与企业其他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相互间很难区分, 在运用收益现值法对技术类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 无法对其预期收益单独进行估算, 评估实务中通常采用技术收益分成的方法来预测被评估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未来超额收益。
2.1 技术收益分成法的估测思路
技术收益分成的思路是指实施一项技术并获得利润后, 应由技术和其依附的经济资源共同分享, 所以可以根据技术资产在获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确定技术在利润中应分享的比例, 即技术分成率, 进而获得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用公式表示为: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技术分成率×资产收益额
在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预测过程中, 资产收益额的表示方式可以是利润总额、净利润或现金净流量, 估测方法与有形资产收益额的估测方法相同, 具体数据可以采用趋势预测法、因果预测法等定量方法再结合定性分析加以调整获得。而技术分成率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2.2 技术分成率的确定方法
技术分成率是指许可方分享被许可方应用该技术获得的利润比例。确定分成率没有统一的规定, 它与技术的复杂程度、产品的产量、销售额提成年限或利润高低等有直接的联系, 不同技术领域、不同交易条件其分成率也有所不同。目前, 采用综合评价法来确定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技术分成率更为合理。
综合评价法是对评价对象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价值进行权衡、比较、优选和决策的活动。利用综合评价法确定分成率, 主要是通过对分成率的取值有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行评测, 确定各因素对分成率取值的影响度, 再根据由多位专家确定的各因素权重, 最终得到分成率。它的具体步骤为:
(1) 确定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
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是根据国际技术贸易中已被众多国家认可的技术提成比率范围确定的, 可以根据技术类无形资产所属的行业, 利用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据确定出技术分成率的取值区间。
(2) 建立技术类无形资产评测体系
(A) 建立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价指标体系, 并确定指标标值。首先对技术分成率及它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影响因素按照其内在的因果、隶属等逻辑关系进行分解, 并形成评测指标的层次结构;最后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 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 最终确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以专利技术为例, 通过分析各项影响因素, 确定其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B)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采用对比求和评分法, 在确定过程中, 首先将待定权重的指标列出, 设计调查表, 请专家根据自身对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 采用多对分值、按照两两比较得分和一定的原则, 将某项指标同其他各项指标逐个比较、评分得出其权重wi。
(C) 设计综合评价表。经过上述步骤, 可以得到技术分成率的综合评价表。仍以专利技术为例, 根据图1的专利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计出其技术分成率综合评价表如表1所示。
取值说明:
专利类型及法律状态:发明专利、经异议、无效或撤销程序的实用新型专利 (100) ;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40) 。
保护范围:权利要求涵盖或具有该类技术的某一必要技术特征 (100) ;权利要求包含该类技术的某些技术特征 (50) ;权利要求具有该类技术的某一技术特征 (0) 。
侵权判定:专利技术是生产某产品的唯一途径, 易于判定侵权及取证 (100) ;通过对某产品的分析, 可以判定侵权, 取证较容易 (80) ;通过对某产品的分析, 可以判定侵权, 取证存在一定困难 (40) ;通过对产品的分析, 判定侵权及取证均存在一些困难 (0) 。
技术所属领域:新兴技术领域, 发展前景广阔, 属国家支持产业 (100) ;技术领域发展前景较好 (60) ;技术领域发展平稳 (20) ;技术领域即将进入衰退期, 发展缓慢 (0) 。
替代技术:无替代产品 (100) ;存在若干替代产品 (60) ;替代产品较多 (0) 。
先进性:各方面者超过 (100) ;大多数方面或某方面显著超过 (60) ;不相上下 (0) 。
创新性:首创技术 (100) ;改进型技术 (40) ;后续专利技术 (0) 。
成熟度:工业化生产 (100) ;小批量生产 (80) ;中试 (60) ;小试 (20) ;实验室阶段 (0) 。
应用范围: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多个生产领域 (100) ;专利技术应用于某个生产领域 (50) ;专利技术的应用具有某些限定条件 (0) 。
技术防御力:技术复杂且需大量资金研制 (100) ;技术复杂或所需资金多 (50) ;技术复杂程度一般、所需资金数量不大 (0) 。
供求关系:解决了行业的必需技术问题, 为广大厂商所需要 (100) ;解决了行业一般技术问题 (50) ;解决了生产中某一附加技术问题或改进了某一技术环节 (0) 。
可以对照上述取值说明, 根据专利技术的具体情况确定所列各影响因素的取值。
(D)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计算调整系数。根据综合评价表的取值, 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和作为综合评价模型。即:
由式 (1) 确定的值z即为技术分成率的调整系数, 所代表的意义是技术分成率在可能取值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
(3) 确定技术分成率的具体数值
根据上述步骤确定的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及调整系数, 利用下式计算可得到技术分成率的具体数值。
式中, α———技术分成率;m———分成率的取值下限;n———分成率的取值上限;z———分成率的调整系数。
运用综合评价法确定的分成率, 考虑了可能对分成率取值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并且参考了国际技术贸易中对技术提成率的数值, 因而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及公正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中评协[2008]217号) [Z].2008.
[2]张晓满.专利技术的特点、评估原理与方法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 2002 (2) .
[3]李秀娟.专利价值评估中的风险因素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 2009 (12) .
[4]赵晨.专利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实务[J].电子知识产权, 2006 (11) .
资产收益权 篇11
[关键词] 收益计量 资产计价 收益重心论
收益计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正确确认收入和费用,从而正确计算企业的当期利润;资产计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状况。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是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会计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实务中,会计准则已将其固定化、规范化了,会计人员只需按部就班。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是密切联系的,但它们之间又常常发生矛盾。当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之间发生矛盾时,现代会计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考虑收益计量,其次再考虑资产计价。这样就形成了现代会计的一大特点:收益计量处于指导地位,而资产计价处于收益计量的从属地位,即所谓的“收益重心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有些数据是被歪曲的,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收益计量主导地位形成的历史背景
笔者认为,“收益重心论”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特定经济环境及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的产物。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20世纪以前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企业只编制资产负债表,而不编制利润表,因此资产计价处于主导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業的规模一般较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关注的是企业实际拥有多少财产、对外承担多少负债,自己的权益是多少,而将利润信息放在次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企业外部融资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从银行取得贷款,而银行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即关心的主要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而非利润。在这一历史时期,企业虽然也计算利润,但是不是通过编制利润表的方式,而是运用以下的公式计算利润:
当期净利润=(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本期追加投资-所有者本期提款)
或:
当期净利润=(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所有者本期追加投资-所有者本期提款)
在本世纪初期,在主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两大可以大书特书的变化,它们对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了企业合并的第一次浪潮,企业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促成了企业产权向社会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少数产权所有者已无力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其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短期投资收益(包括股利收益和股票增值收益),这样投资者对企业的利润信息特别关注,这一事实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确立,因此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教授在其著作《会计理论结构》第二章中阐述了“收益重心论”。从此利润表成了企业对外公布的法定财务报表,并跃居为第一大财务报表的地位。
与此相关的另一大历史事件是:在20世纪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市场繁荣起来,企业不再单纯从银行融资,融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并且企业产权趋于社会化和分散化。例如,英美两国产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股份为众多的股东所持有,自然人持股份额占公司股份总额比重一般在50%以上,产权比较分散。由于股权的分散性,每一位股东在公司股份总额中所占有的比例较小,在股东大会上的作用很微弱。这就决定了每一位股东在客观上无力对公司及其管理层施加直接的控制,特别是在公司出现危机时,无力对公司及时进行重组。同时,股东较低的持股比例,也决定了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欲望参与直接控制公司,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使自身短期收益最大化(包括股利收益和买卖股票所获取的差价收入)。他们客观上无力对公司及其管理层施加直接的控制也迫使他们在主观上不去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些投资者对企业的利润信息尤其关注,而将企业的财务状况放到次要地位。这也是“收益重心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20世纪40~50年代,收益计量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根据“收益重心论”,当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发生矛盾时,首先应考虑能否提供适当的利润信息,其次才考虑资产计价的是否适当。这就产生了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盈利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信息。一方面,企业盈利与否,不仅说明企业经营者受托管理和运用企业财产的好坏,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利润分配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利的信息和许多决策有关,它为企业的有关利害集团进行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和信贷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收益计量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也正在确立。
二、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矛盾的实例分析
传统会计的资产计价是为收益计量服务的。“就其传统的形式来说,计价是配比程序的第一步。按收益的经济意义来讲,资本的保全概念要求资产的计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即收益可以根据这些计价整个时期增加数额来计算。从行为性观点来看,计价应使收益的计算有可能对预测有所帮助,即可作为投资模式的投入数据。”
在现行会计实务中,资产计价从属于收益计量的例子到处可见。当然在有些场合,虽然优先考虑了收益计量,但对资产计价的恰当性并没有不利影响;然而,在另外许多场合只强调了收益计量的恰当性却忽视了资产计价的恰当性。这里举几个实例作说明。
1.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虽然从稳健性会计原则或配比原则得到完美的解释,但我们不能否认其出发点仍然是首先基于收益计量的考虑,其次才是资产计价。
本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不少国家的企业普遍运用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将近期的费用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从而恰当地反映当期的收益。但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后进先出法却低估了期末存货的价值,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金额失去意义,不能给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实际拥有多少存货的信息。
同样,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也是贯彻了“确认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失,而不确认资产持有利得”而产生的一种会计方法,其目的仍然是为了稳健地计量收益,也正因为如此,当企业运用按类别计算成本与市价孰低时,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中可能一部分存货以市价反映而另一部分存货以成本反映,让报表的阅读者十分费解,也容易产生误解。
2.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属于资产计价还是属于收益计量,是容易发生错误认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固定资产由于损耗必须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减去累计折旧就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因此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行为似乎属于资产计价。其实不是如此,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属于收益计量行为。因为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是将收益计量放在第一性的地位。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A·亨德里克森教授认为“折旧过程的主要着重点在于预计期间费用,将其分配到产品或费用上,以与每期的收入相配比,因而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资产负债表上的计价。”
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也是为了根据稳健性会计原则计量收益而采用的一种会计方法,但是由于加速折旧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账面上的固定资产价值往往是明显被低估的,并不能向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3.待摊、预提和递延项目
现行会计实务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企业为了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计量收益,就应该按照收入是否取得、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志确认收入和费用,而不管款项是否实际收付。这样就产生了待摊、预提和递延项目。
待摊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流动资产列示,递延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非流动资产列示,但实际上待摊费用项目和递延资产项目并不完全符合资产会计要素的定义,因为很难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是属于一项“经济资源”并“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充其量只能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可以减少未来资源的流出。但由于将收益计量放在首要地位,而降低了对资产确认的要求,因此,在现行会计中仍将待摊费用项目和递延资产项目作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由于配比而产生的待摊费用、递延借项与贷项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往往只会分散他们阅读信息的精力而不会对他们的决策有什么大用处。
预提费用是由某项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项目所派生出来的,很明显它是一项特殊的负债,事实上它并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4.待处理财产损益和特准储备物资项目
待处理财产损益按其经济性质来说,未必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特准储备物资以及在诉讼中被查封或扣押的财产可能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在一定时期内未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因此,待处理财产损益和特准储备物资项目从根本上说也不属于企业的资产,纯粹是由于收益计量和复式计账而产生的一个账户借方余额,由于其不能进入利润表而放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
三、收益重心论产生的主要问题
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在一些场合是一致的,但在不少场合会发生矛盾。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将收益计量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而将资产计价视为次要考虑的因素,再加上企业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其结果是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一做法产生了以下主要问题:
1.传统收益计量所反映的收益并不全面
传统收益计量的方法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一些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点。但它是建立在币值基本稳定不变的基础之上的,在通货膨胀加大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计量方法就受到了挑战。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按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经营成果基本上是真实的,因而对报表使用者是有用的。但是在币值不稳定的条件下,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和按现时价格计量的收入相配比,使得成本不能真正得到回收,计算的经营成果信息就失去了真实性,其结果必然产生虚盈实亏,进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严格遵循收入实现原则,所以收益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全面,它把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益排除在外,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这些信息对使用者来说往往只会分散他们阅读信息的精力而不会对他们的决策有什么大用处;另外,股东们关心的不是配比出来的收益,而是实实在在的能体现为可供分配的财富(尤其是现金)的收益。
2.收益脱离现金流转状况
传统的收益计量在会计上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则,它运用一系列应计、递延、预提、摊销和分配等会计方法程序,使得它所反映的资金运动是理论的,没有考虑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因而没有反映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即期偿债能力、生存能力,所以是不稳健的。例如,当企业在销售成立并取得收款权时,无论是否收到货款,都必须确认收入;每个会计期末,在账面核算盈利条件下,必须交纳各种税金。但是受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这一经济条件的影响,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盈利企业无法及时收回账款,形成呆账,但企业必须定期支付工人的工资。由于工资呈刚性及税收具有强制性,盈利企业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发放工资,交纳税款,因而,即使盈利企业也同时扮演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各企业间、企业和银行间形成了严重的三角债。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三角债剪不断,理更乱。
3.传统的收益计量包括了许多主观估计的因素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利潤表的局限性,因为利润信息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原则基础之上的,包括了许多主观估计的因素,不利于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也不利于将不同企业之间的盈利信息进行比较。报表使用者要做出正确的决策,特别是作长期投资决策,更应分析评价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因为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才代表了企业运营情况、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承担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个企业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企业资产计价的恰当性在一定程度上比收益计量更加重要。因此,不少学者预测,在下个世纪资产负债表会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大财务报表。
4.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既不利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也不利于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运作情况做出正确的评判。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要求企业在期末编制会计报表之前,对某些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应收、应付和待摊、预提等进行调整账务处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或者为了迎合某主管部门,人为地对会计报表进行“修饰”。如利用应收和预收账款科目调节营业收入;利用待摊和预提科目调节成本费用等,以调节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利润,这样,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遭到人为的破坏,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难以反映企业流动性信息的真实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企业的支付能力。若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差,一是不能支付到期的债务而影响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支付需要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盈利性很好的企业却由于现金不足,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无款购入原材料等而被迫停产,甚至陷入倒闭的困境。可见,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有关企业流动性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一些待处理项目均确认为流动资产,而待处理项目根本不是资产而是费用和损失,不具有变现能力;存货中的超储积压乃至冷背变质的部分流动性很差,甚至也不具有变现能力。显然,这样反映的企业流动性信息中有较大的虚假成分,与实际资金运动过程相脱离。
5.忽视了企业的一些战略性经济资源
对企业的一些战略性经济资源,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往往无法确认,最为典型的是自创商誉和人力资源。商誉是指一个企业的收益超过同行业一般利润水平和能力而形成的一种价值,按其形成来源可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在现行会计实务中,外购商誉可按所付成本计作资产入账,自创商誉是不予确认的。只有企业合并,存在实际产权交易的情况下,才确认自创商誉。然而,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向外界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重要的信息质量的要求,商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确认或等到企业发生产权交易时再确认,既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决策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无法满足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却对人力资源无能为力。因此,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往往低估企业的经济资源的价值。
6.不能对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做出适当的反映
对于一些新近出现的经济活动与事项,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尚无法恰当处理。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价值不象商品的价值那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金融资产的价值是极不稳定的,且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价格容易波动,因此按照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并以交易价格来确认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不仅是由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在市场上随时发生波动,而且是由于金融资产不像工业性资产那样,要将原来持有的资产投入生产过程而转化为耗费。金融资产的耗费就是直接在金融市场上将其交换出去。盈利的取得表现为直接金融资产买进和卖出价格的差额。所以,只要当金融资产在企业资产中达到一定的比例,企业的利润也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金融资产的交易时,再按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来处理这部分活动,就十分不合理了。
四、解决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矛盾的措施
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的不足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人们对收益计量的主导地位对资产计价的不利影响的认识还不深刻,这不利于恰当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不利于引导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正确利用会计信息,助长了投资者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为了解决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的矛盾,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的措施:
1.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鉴于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的不足部分地来源于人为因素,因此,应加大《会计法》的执行力度,增强法律意识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
2.优先考虑资产计价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应重新将资产计价放到优先考虑地位。在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资产计价的恰当性,其次再考虑收益计量的恰当性。为了向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有关财务的信息,可以同时使用几种计价基础,多栏式报告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的会计信息。
3.补充提供反映现金流量信息
资产收益权 篇12
一、规范“三项管理”, 夯实征管基础
1. 查清家底, 规范分类管理
成立资产清查专班, 指定清查负责人, 对管辖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根据清查结果分类建立资产档案, 确保账账相符, 账实相符。重点加强国有闲置资产清查, 摸清闲置资产家底, 实行分类指导, 协调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利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
2. 把好“入口”, 规范配置管理
严格执行资产配置管理办法, 各单位在全面分析资产存量、结构、使用绩效的基础上, 编制资产增量计划;资产管理科按照资产配置原则和标准, 对配置项目、标准、数量以及相关事项进行审定, 结合单位上年度存量资产情况和上年上报数进行批准。
3. 透明运作, 规范处置管理
坚持阳光操作, 全面推行公开竞价交易和交易信息公开、交易结果公示, 依法依规处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对各单位经批准同意处置的大额资产一律由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合理的交易底价。凡是能以公开竟价方式交易的, 一律到指定的拍卖机构实行公开拍租、拍卖, 不得内部协商定价, 使国有经营类资产的收益最大化, 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实行“三个统一”, 强化源头控收
1. 统一文本合同
统一制定了合同文本, 对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售、出让、转让国有资产, 依法签订出租、出售、出让、转让合同并经相关部门公证, 作为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法律依据。对未签订有效合同的逐一补签, 并将补签的合同文本报财政、税务部门备案。
2. 统一票据管理
凡是实现国有资产收益的, 统一开据湖北省财政厅印制的“湖北省非税收入票据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专用) ”。
3. 统一使用管理
包括统一实行专户储存“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益台账, 统一实行动态管理。
三、推进“三个结合”, 实现立体监管
1. 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把资产收益征管作为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制度管理, 严把预算编制关。
2. 与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相结合
以国库集中收付为应用平台, 建立了国有资产收益核算系统, 实现征收管理、财政国库、代理银行网络对接, 规范收益收缴、对账和专户流程, 加强资产收益征收情况监督,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
3. 与财政稽查管理相结合
结合治理“小金库”工作, 开展收益专项检查, 查找并纠正各单位资产使用、收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全额上交财政专户。年末对资产收益重点单位进行重点稽查, 对应缴未缴的国有资产收益追缴财政专户, 对资产收益完成情况较好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表彰。
四、强化“三大保障”, 提供有力支撑
1. 强化技术保
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网络平台全面构建并运行, 覆盖面达到98%。及时对各单位进行系统升级, 更新操作程序, 实现了资产配置计划、出租出借网上申报, 资产增减变动、资产使用、资产审柝批D、合同申报等全部通过网上运行。
2. 强化制度保障
制定了《东宝区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 规范了单位在使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提供担保或利用政府信誉所取得的产权转让收入及资产处置收入的使用。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保护集体资产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正在研究出台《东宝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3. 强化队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