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2024-11-07

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精选12篇)

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篇1

多年来,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的传统教学,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德、体、美、劳方面的培养。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道德培养。

一、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与个性培养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真诚、善良和美好,同时还要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一定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感知真、善、美。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本中传递出的人性。如,《穷人》为人类的“大爱”作了一个恰当的说明,“桑娜一家七口过的本来就十分艰难,但她什么也没想,就把失去父母的邻居家俩小孩抱回了家”。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领略到桑娜夫妇的“善良”与“坚强”。而通过对2008年初举国上下, 共同抗击五十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的回顾,让学生看到“人间自有真情在”。随着一杯杯开水、一条条棉被、一幅幅感人画面的展现,学生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被关注的对象。社会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要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信任的和谐氛围中。

二、重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

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表达自我情感的机会,要放手让他们感受音乐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动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还是人性养育的圣地。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在人格塑造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和人物的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错改过,坦率真诚;张海迪坚强乐观,积极进取;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教学中,若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道德标杆,就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总之,只要平时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

此外,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道德发展。要达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全过程,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展开讨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帮助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判断,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得以提高。

总之,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个性、情感和道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篇2

我连带了四届七年级的思想品德,十几岁的初中生,他们有敢说、敢想、敢表现,好学、好动、好竞争的“三敢”、“三好”优点,但他们又缺少了勤问题、勤笔记、勤练习。为了治“懒惰”,培养“三勤”好习惯,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五分钟预习环节,唱好每堂课的序曲。要求预习时做到“三有”:有批注小问题,有圈点重点词,有阅读材料做练习的痕迹。“五分钟预习”既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又为知识的传授开了一个好头,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学生把此方法还延伸到其它学科,受益匪浅。针对七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心里状况等还没有脱离小学生,尤其是理解、分析、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还较差的特点。在学“洋思”、“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竞争态势,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率高,就结合教学实际,“临帖”了不少。小组合作从预习环节开始加分,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加分,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我设计了“必答、选答、抢答”三种形式,加分渠道多,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倾听认真、答题特色、帮助解疑、书写规范、答题有条理等。我所从教的思品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赢得最大的课堂效益,达成了三维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内教学践行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我还把德育延伸到课外、校外,延伸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田边地角。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少先队、学生会干部到渔梁洲考察,组织部分学生举行“保护汉江,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组织学生到烈士塔祭奠烈士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活动等。为庆祝党的生日,我组织学校艺术团用文艺节目的形式展示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参加xx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一百多名学生以整齐的动作、昂扬的精神风貌参与现场表演,为学校获得特殊贡献奖。此外,学校代表xx市参加xx省第九届黄鹤美育节。舞蹈《汗水情趣》赢得专家好评,获大奖。我组织开展的讲文明、讲安全、讲卫生“三讲”活动,主题活动“文明伴我行”、“课间不疯打”、“上下楼梯靠右行”、“平安校园,你我的责任”等,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延伸到了各个方面和每一个角落。

二、“一线贯穿”+“十面出击”,织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新网格

在工作中我把学生的思想健康这根主线放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不因教学质量而忽略学生的思想健康。具体到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则是“十面出击”全方位进行。学生思想健康教育无小事,我注意时时、处处、事事育人。组织成立校园周边安全巡逻队,主动联合社区派出所、居委会,适时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活动;成立安卫办,完善制度,配齐设施,实施安全工作责任制。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治理作用,组织创办《家校联系册》每天在老师与家长之间流动,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桥梁”,被不少媒体报道,很多学校取经学习,被市教育局关工委评为“家长学校示范学校”。制定《学校安全责任书》、《学生安全责任书》,组织班主任、家长、学生层层签订承诺书,分解落实各自的安全责任。还组织开辟“理想墙”,学生填写理想卡,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密切联系有关单位,建立起了多种类型、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市环保协会、歌舞剧团等是xx中青少年教育校外协作单位;市科技馆是xx中科普创新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沃尔玛商场是市场经济体验基地;市劳教所和襄樊监狱是警示教育基地……一张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清新网格已在该校织就。

三、“传统工艺”+“现代科技”,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安全屏障

我把学生思想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在每一个活动、每一项工作、每一节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每周升旗时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队会,法制讲座等,给学生思想上“消毒”、“杀菌”;组织学生郊游,参与社区卫生整治,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聘请法制副校长,聘请干警、法官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法制讲座、举办模拟法庭等。在现代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找准教育的突破点,建立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隔离带”、“过滤网”、“防火墙”。我每学年都要组织开展“三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让学生全员参与,坚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一朵朵艺术之花在校园里绽放。xx省黄鹤美育节是省里三年一届的大赛,我每届带队代表市里参加并获大奖。我校有近三百名学生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专利,我带队参加多届科技节活动,中国教育学会连续两年授予我校“中国百佳创新型学校”称号。关工委组织 “中华魂”主题教育,我组织扎扎实实开展,在征文、演讲比赛中都获得优异成绩。秉承“学生放假,育人不止”宗旨,每年寒暑假前我组织为学生上平安渡假法制课,让学生把《致家长的一封信》带回家,建立学生假期表现考评制度,家长在学生开学报名时也要交上一份“作业”——学生假期表现调查表。不少家长反映,这一做法非常好,只有家庭与学校互动,才能使双方准确把握学生成长的信息,更加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孩子。

四、“责任使命”+“细节操作”,筑牢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强壁垒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篇3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自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七年级《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内涵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使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学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我首先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着宋祖英优美而深情的歌声,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随着乐曲唱起来“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歌曲已结束,可同学们仍沉浸在那动人的旋律、朴实的话语里。我用充满深情的语调轻声说道:“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我们该如何对待老师,与老师沟通.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呢?让我们走近老师,与他们一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吧!”从而使同学们在感情上自然而然的亲近老师、融入教学。

三、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教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上等;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两种方法配合运用。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因此,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在学生面前出现时,我都会衣着工整,彬彬有礼,从不带着情绪进课堂。

在讲‘噪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大学其间于本班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当时,我们班同学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了敌我两方,每方32人。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气,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十几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集体就是力量”的名句写在黑板上,此时,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自然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坚持规范性,以思想引导正确道德观

要明确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与公民道德建设相衔接,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青年、大自然的好朋友,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对自身有责任感的好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特色,使学生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少先队员具有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优良作风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拥抱未来的宽广胸怀,逐步培养志存高远、眼光远大、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格;使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进行性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并在思想道德的知识、态度、能力、习惯等四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使青少年通过自主的体验来感知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中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职业诚信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4

一、当前国内大学生应注重职业诚信道德培养

国内有关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普遍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以及由学生党员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等等, 研究成果甚为丰富。但是, 这些国内“诚信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忽略了“职业性”诚信道德的对象研究。因为, “诚信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具体体现在各种职业领域, “职业性”很强。在当代改革开放环境下, 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复杂性, 思维观念, 生活习惯的急剧突变, 严重影响了在校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态建构。今天, 人们在向往传统优良的诚信道德精神的同时, 呼吁转型和构建新型“职业诚信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如果, 一个民族在各行业的价值诉求及其评判, 缺少核心价值导向, 那么, 这个民族失去灵魂、缺少精髓, 就像幽灵一样, 不知何处是正确的前进方向。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主要是靠校园的教育主体按照人、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统治阶级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政治观念、思想素质、道德规范, 以及心理健康疏导等教育, 使其内化内在的意识和动机, 进而将学生的行为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最终化育社会, 推动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国外道德观对我们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 在国外一些国家专门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机构, 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的有关工作。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 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 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德国的学校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 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 这与韩国、德国十分相似。同时, 【英国】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 日本的“一手拿论语, 一手拿算盘”等等思想, 体现出如何要求诚信道德和人的利益价值观相结合的关系。还有,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突出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 注重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注重内容丰富多样及其实用性、时代性, 注重方法的科学化、艺术化, 注重社会实践.

当今世界,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在经济、文化的过度与转型之际, 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目的、发生了急剧变化, 往往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 (1) 。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都非常重视诚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 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对当代高职院学生诚信的人格道德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构建, 是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探究的重要课题和主要责任。这, 主要是教育育人, 同时,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加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强化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驾马车”组合机制。诚信具有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而且具有约束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就个人而言, 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 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 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 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金, 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 讲究诚信, 往往可以在经济上得到丰厚的收益。

总之, 西方及中国传统诚信道德人格价值评判标准, 可为我们拿来借鉴、圆融和整合与我们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大学生校园诚信道德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构与建设。这也可弥补我国诚信道德当今校园文化功能的不足, 同时避免传统诚信道德的失范及其边缘化。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加以提升培育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 以致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化, 并且化育其中, 引领社会高尚风范, 共享社会人文关怀, 沐浴和谐社会春风。

三、职业性践行诚信道德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及其要求, 遵循人和社会发展规律, 以职业诚信道德建设为基础, 促进当代高职院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 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根据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诚信现状的发展与体现, 通过对市场经济环境下诚信道德体系探究和对当代高职院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其动机进行“内化”和“外化”进行诚信道德体系的探究相结合, 力求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整合。同时, 探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驾马车教育组合机制。最终营造以大学生诚信为本的和谐的人文精神氛围, 以使人人共享人文关怀。并以此为基础, 使学生将来加入社会, 从而更好地将诚信道德化育社会, 使其引领社会诚信体系导向建设。总之,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新生力量。采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诚信教育, 进行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在思想、行为、及其动机方面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教方案, 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心理健康咨询等进行教育或疏导。使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存在人际交往中的职业诚信道德缺失或失范问题, 加以教育、疏导、主导, 规范教育客体“内化”思想意识、“外化”行为和动机。使教育客体接受教育主体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符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目的性需要。“我们说:在我们看来, 超人类的道德是没有的, 那是一种欺骗。道德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斗争利益服务的。” (2)

最终, 使教育客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终营造职场领域“诚信为本”的大学生人格道德体系, 就要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来在各种职场领域中养成合理的价值诉求、价值评判、价值导向, 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符合人的社会发展要求。

四、对职业道德教育应做到生活化、通俗化、网络化

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不妨从以下途径给予引导:

1.说服教育法师生平等交流, 教育主体把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结合起来。同时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 对“理”进行认知和践行,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2.实践参与法开辟第二课堂, 实训活动、比如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相结合, 做到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自我教育, 知行转化。3.自我教育法或日常养成法使学生在自我意识支配下, 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 即“他教”转化为“自教”, 从而养成日常自我教育行为。4.社会舆论引导法通过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学生对诚信进行知行转化。5.心理咨询法运用心理学, 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心理咨询工作。6.隐形教育法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互补, 由单一向多样、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7.激励教育法使用各种激励机制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动机, 提升诚信素质。8.网络信息交流法通过开辟QQ群、博客、播客、BBS等新型载体, 作为课外的网络的诚信教育平台。9.个人信用档案法建立个人信用行为的载体机制, 对失信者做到有效的惩罚, 有效地改善社会信用状况。

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和实践行动。我们不但注重“天生 (nature) ”本性, 更注重“后天培养 (nurture) ”, 相信“人类可行能力的可改善性的坚定信心” (3) 即, 我们把教育对象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性与后天养成的重要性相结合。同时, 注重教育对象的教育人本化和教育社会化的统一性, 注重教育对象的“他教”与“自教”的统一性。最终, 诚信职业道德教育, 既要做到通俗化、生活化, 又要做到网络化, 在生活中、在习惯中、在职场中养成。

摘要:国内有关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普遍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以及由学生党员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等等, 研究成果甚为丰富。但是, 这些国内“诚信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忽略了“职业性“诚信道德的对象研究。因为, “诚信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具体体现在各种职场领域, “职业性”很强。

关键词:诚信道德,职业教育,职场领域

注释

1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 1989 (第一版) :5.

2教育部思政社科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M].人民出版社, 1999 (7) 第一版:473.

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篇5

教学内容:遇事分清是非 教学目标: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

2.让学生对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学习。3.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的言行

维护自己的名誉。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问:暑假里有些小朋友看了一本叫《草房子》书,里面有一段故事,是描写桑桑和杜小康烤红薯,请看过这本书的小朋友给我们讲讲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了什么后果。学生回答。

小结:桑桑和杜小康都没有意识到玩火的危害性,没有一个分辨是非 的能力,不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结果给村里造 成了重大的损失。

二、请同学朗读扩展资料《摘梨》。

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办事,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许衡脑子不开窍:“世道这么乱,你还管它是谁的梨啊。” 问:许衡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小结:许衡做得很对,他知道不是他的东西,就不应该拿,不管它的主人是谁,说明他是个是非分明的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一支多功能的笔,一本非常精彩的故事书,或是一块小小的艺术橡皮,我们是不是在喜欢的同时也萌发了要趁人不注意把它带回家的念头呢?这可是万万万万要不得的,我们想要的,喜欢的东西,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向爸爸妈妈争取。

(三)故事:放学后,小明的同班同学和自己的表弟在校门口吵架,两人互不相让,眼看就要打起来了,小明会怎么做呢?小明上前既没有帮助同学打架,也没有帮助表弟打架,而是批评了表弟和小刚,因为他俩做得都不对,最后还让他们相互道了歉,并和好了,他也因此被评为“是非分明的好队员”,你也想成为一名这样的队员吗?如果当时小明去帮忙打架了,事情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分组表演一下。看哪组表演得好?

同学分组表演。

小结:同学们都已经表演出了不注意分清是非的结果,不是同学间伤了和气,就是相互记恨,团结就没有了,凝聚力也没有了,势必给集体带来不良的后果。

板书:遇事要分清是非,要有主见,不要盲目跟随。

例题:一天下午放学,一名六年级的大同学在路上拦住了一名四年级的小同学要钱,那名小同学说没有,这名六年级的同学就动手打人。这时,还有两名六年级的个子小一些的同学站在旁边,他们会怎样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1)跟着那名同学打小同学,要小同学的钱。()(2)站在旁边看热闹。

()(3)赶快离开现场,免得找麻烦。

()(4)走上前去制止。

()(5)找别人来帮忙,救护小同学。

()

三(7)班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6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74-01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当今社会转型变迁的环境条件,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谈点本人初浅的看法。

1、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奖励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单以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尺,而要同时考察评估一所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大德育考核比重,调动校长、德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使德育首位思想深入人心。

2、教育部门要加大力度,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对老师通常都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的胸怀气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品行端正的典范,是正义正气的化身,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老师处事不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言行不一,他们的道德信念就会因此动摇,甚至坍塌,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广大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正面效应。

3、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要引导教师以宽容之心,仁爱之心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要有耐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计划和目标要求,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和学生坐下来,听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师道尊严的影响,职业责任的淡化,拉大了师生距离,隔膜了师生情感,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有心里话不愿和老师讲,对老师的批评教导听不进去,甚至厌烦,以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紧张的师生关系导致部分教师意气用事,言语态度失当,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只有在尊重学生,爱学生的前提下,思想教育才能收到效果。

4、多开展一些寓教于乐有收益性的德育活动。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的确是当代青少年急需补充的营养,但是,仅靠空洞的说教是灌不进去的,即便是灌进去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热爱劳动”,只有在劳动快乐的过程中、劳动光荣的感受中加以培养;“明礼诚信”、“团结友爱”也只有在接人待物的实践中体验到荣誉、尊敬和爱,才能形成一种品质。因此,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没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或艰苦、或快乐、或感动的活动中培养品质,养成道德,体验真理。

5、开设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多数时间里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长此以往便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在缺少必要指导的情况下,家长的各种言行就会内化为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家长学校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有效载体,是家长补充育儿知识的“加油站”、是了解家庭教育动态的“情报站”、是家长了解社会动态、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教育方法和子女心理状况的“交换站”,有助于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有必要担负起指导和培训家长正确施教的责任,要联系社会、家庭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采取专题讲座、材料宣传、给家长致信、家访、校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主动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监护,提高家长“重视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意识。

6、着力加强引导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觉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古人讲做人难在“慎独”。独处的时候处于监督的真空状态,“他律”失效,这时关键就要靠“自律”。未成年人是主体、内因,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不通过未成年人的内因起作用,还是难以从根本上奏效。从未成年人个体角度而言,最好的保护就是“自护”。①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力。②运用多种形式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辩析力。道德辩析力是针对具体社会道德现象的自主辨别的能力。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事例是有距离的。我们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辩论、校园实话实说等,让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通过讨论明荣辩耻,不断提高道德辩析力。③采用各种方式提高未成人道德自律的意志力。知道,关键还要做到。从知到行,是诱惑与反诱惑的斗争过程,知行统一是一个人道德意志力的表现。只有不断锤炼道德意志力,才能真正把知道的变成自觉的行为。为此,我们要锲而不舍地加强养成教育,用社会实践的基本途径、体验教育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自我教育中顿悟,不断增强道德自律的意志力。

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篇7

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读书做官、发财作为自己的读书志向与目标,更有甚者编造假学历,谋求仕途,这种观念深深的存在于我们当代人之中。

黄炎培先生,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他视“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自己崇高无尚的奋斗目标。他早年立志于“教育救国”,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和追求,一开始致力于广办学堂,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痛定思痛,深入研究了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想,并到许多国家以及国内几个省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考察,逐渐萌发兴办职业教育的决心,孕育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它紧扣了中国的实际,实践证明既行之有效,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当时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后,值得我们去研究。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包括职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两方面,缺一不可;我们当今的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塑造,过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合作意识,缺乏集体观念,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也就失去方向。所以,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文化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下列问题:

1. 学习积极性不高。

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求掌握知识技能,只想整天混日、混个文凭,导致职业能力较差,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2. 理想信念模糊。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一部分学生职业理想淡化,职业目标不明,对技能学习没有奋斗目标,思想过于放松,导致了对前途的迷茫。

3. 职业行为不规范。

无论是在校生还是顶岗实习的中职生都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性。在校期间或是企业工作期间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漠,集体主义观念不强,缺乏团队精神,最终不能适应学校和企业的职业纪律和规范要求。

4. 忽视职业道德的强大作用。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下,多数学生们认为公司、企业重视的是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学习就是在应付差事。

5. 职业认同、归属感的缺失。学生们在毕业工作后,对理想职业的不满、对薪酬待遇的挑剔,都造成了他们过早的失业。

这些问题,暴露出现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中令人忧虑,直接造成了社会、企业、家长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满。职业院校应该而且必须把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做为重中之重去思考。

三、“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体现职业道德教育”——我校在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上的模式

近年来,我校在深入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实施从课堂里到平时生活中,从校园内到校外的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的将德育教育、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学生中。

理念引导行动,适应创新需求。在新社会环境、企业环境要求下,改变学生的面貌,我校已经从改变教师认识开始了,实践创新、理念先行。第一,先是从改变自我开始,努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第二,必须从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从“机械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从“配角”到“主角”、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我校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德育职业道德规范上探索实施“131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1个学期)专业认知阶段:培养学生想学兴趣。根据当今中职生的生源素质、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对专业认知资源的建设与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形成专业学习的心理倾向性,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与此同时学校给每个系部都配备了德育、心理教师,给每个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

第二阶段(3个学期)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岗位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的建立阶段:此阶段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相应职业的基本技能,形成较宽的就业基础,有利于将来的职业选择。将实训车间作为学生们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有效场所。本着“做好人、掌技能”的教育目标,以实训技能操作为切入,结合现代企业“7s”管理标准,将德育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落实进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里,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微信、主题班会、社团、德育素质教育周、举办校园“成才杯”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本领;开展以诚信为题材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在校园里,无论是任课教师、班主任,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学生道德素质的建立中,课下学生们休息期间都会有教管、行政人员在校园里巡视发现一些不文明行为、举止及时制止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此外,我校还建立了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周围社区、街道建立了互联,每月团委都会组织学生们为社区里孤老户或有需要的居民进行帮助。例如,电工电子专业学生为居民维修电器、国际商务学生为孤老户洗衣做饭等等公益活动。每个学期末德育办公室都会对每位学生进行德育素质评分,考核学生们的操行评定。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学生都会得到一系列的“改造”行到。这些举措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时空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格局。从而达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体现职业道德教育”育人工作要求。

第三阶段(1个学期)核心的专业技能学习阶段:能够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一工种(岗位或其他特定技能),进行定向的专门训练,练成“一招鲜”,有利于将来职业岗位的选择和发展。学校组织在校生与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交流会,往届毕业生曾经和现在的学生有着相似的背景、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出发点和相似的思考角度,可以就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从业经历和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进行交流,可以就如何当好学生干部,锻炼自身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就求学和创业过程中的坎坷经历进行交流。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往届毕业生的真实感受,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可借鉴性非常高。我校认真落实“学校即是工厂,实训室即是车间”的职教理念。在第三阶段的技能巩固、素质培养阶段,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契机,将“大赛”和“评比”搬进课堂、搬进实习场,让师生都能将大赛的标准、规则和内涵入眼、入脑、入心。将大赛的每一个赛点、考点与日常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日常实训测验活动,用比赛的标准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时间)速度意识和标准意识,全面贯彻“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贯彻始终,扎实技能基本功,帮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第四阶段(1个学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立阶段:能够指导学生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考验和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职场能力。学校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严格把关,将符合专业要求、对学生负责的企业推荐给毕业生,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为学生们推荐好企业后,学生们可以真正的“学习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吃住在企业”,学生们亲身的去经历与磨炼,“顶岗实习”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当今社会不但需要的是一名技能高超的蓝领技术工人,更加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先做人,后成才”的职教理念更加深入到我们职教人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职教人无论职务大小,或是岗位是否与教育有关,都要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军.关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9):57-58.

[2]罗福周,钟燕辉,李再强.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77-80.

[3]李春艳.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心理培养的模式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44-46.

[4]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评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篇8

早在1917年, 黄炎培先生就联合社会知名人士, 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他倡导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 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进行教育理论创造。先生在他一生的教育研究活动中, 倡导“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精神。黄炎培的一生和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 就是在实践这个“与时俱进”的理念, 并贯穿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他倡导的职业教育事业之中, 成为职业教育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资源。他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 经济在不断发展, 人类在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前进, 不断发展。

二、我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大多数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但完全不在乎学生的专业, 因为企业仅仅是在招工。因此, 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 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 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上缺少沟通互动。

(二) 教育教学质量有待巩固和提高

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学生方面, 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 文化基础薄弱, 知识面窄, 人文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思维简单呆板, 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学校方面,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会产生定位偏差, 毕业生进入企业往往和企业需求相差甚远;学校对学生继续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不足, 应把培养学生的重点放在提高技能水平、培养职业素养上面。

(三) 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职业学校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章程和制度, 与现代的职业教育特色不相符;管理层级多, 信息传递不顺畅, 工作效率低;管理人员专业性差, 影响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制度有漏洞, 效率低等。除此之外, 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三、如何推进我校职业教育

(一) 深化校企合作

1. 制度建设方面

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 深化产教融合, 我校在建设国示范期间加强了与企业在合作上的制度建设。各专业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 定期召开会议, 完善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相关制度, 完成了校内实训基地布局调整和改造等工作。

2. 人才培养方面

我校以建设国家级示范校为契机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四个重点专业分别与企业一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优质核心课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制定学生多元评价体系。

3. 实训基地方面

各专业积极地与企业一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各种章程和制度, 做好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同时,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聘请企业专家给予指导。我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每年能够圆满完成学生、专业教师以及接受校外培训的任务。

(二) 提高育人质量

1. 保证技能水平基础上加强文化教育

黄炎培先生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 即“职业教育的定义, 是为用教育方法, 使人人依其个性, 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 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职业学校应满足学生发展个性、获得技能的需求。也就是我们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新概念, 提高对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职业教育“重技能, 轻知识”的现象, 重视文化基础教育, 这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 丰富校园生活, 提高学生修养

要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求、释放天性、提高修养。我校的做法是增加课外活动种类, 成立各种社团;积极参加国家和市里举办的各种比赛,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师团队的作用, 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团体活动等方式释放学生压力、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团结协作能力。

3. 重视学生接受继续教育

制度先行, 在普通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趋势下, 学校也要在制度制定上为学生的继续教育提供保障和激励。从学生入学开始为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观念, 因地制宜地加强对学生指导。但不是一视同仁, 而是因材施教。对专业技能强的学生鼓励其提高技能, 给予其更多的实践机会;对技能强, 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 鼓励其进入高职学校继续深造。

(三) 完善管理制度

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研究 篇9

一、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 思想不重视。

1.学校管理者不重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复杂, 文化基础较差, 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们的技能, 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 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足、流于形式。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招生就业、专业建设等方面舍得投入, 但对于德育工作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使得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知水平低、公德意识不足等。同时, 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师资、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缺乏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意识, 德育工作显得单薄无力。

2.学校教师不重视。职业学校的很多专业教师, 在技术技能方面都很擅长, 但却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比较欠缺。更有甚者, 有一些专业教师总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上课任务就好, 至于管学生是班主任的事儿, 所以, 存在着对于学生在校园、甚至在课堂上的违纪情况都不闻不问, 高高挂起。学生们便更加不以为然, 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很大阻力。

(二) 方法不得当。

1.理论为主, 实践不足。目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以德育课为主的形式, 课堂上德育老师主要以宣讲道德规范理论为主, 却并不在意学生们道德能力和行为文明的培养。所以, 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后, 往往说起来一套一套, 做起来却明知故犯, 造成了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行不一, 带来德育的低效。

2.言教为主, 漠视身教。“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也是众多老师们的座右铭,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确实有些老师存在着职业倦怠, 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厌教”现象, 表现为不想备课、不愿写教案、上课走过场、对学生缺乏耐心、工作敷衍等, 更难以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 更可怕的是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培养质量。美国学者德沃肯 (Dorkin) 曾说过:“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德育形式创新不足。在很多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 德育课教学常常是照本宣科, 所以呈现出教学思路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的现象。很多学校把开会、搞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 这没有错, 但是, 如果开会天天都是高谈阔论而忽视了学生们的需求、不能被他们接受和信服;如果活动天天都是老样子, 缺少研究和探索, 缺乏新意, 就会渐渐失去吸引力。

(三) 内容不恰当。思想道德教育, 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停留在总体要求上, 使德育目标过于政治化、理想化、看上去高大上的要求和目标却很难回答学生们真正关心的实际问题, 很难贴近他们的生活, 这便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这些思想教育内容的认同和信服, 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 应该结合其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 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行业规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 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业观甚至创业观。但在实际工作中, 在这些方面, 很多职业院校做的不够。

二、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索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想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就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 德育与教学相融合。长期的应试教育致使很多学校往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对于其素养的提高却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靠班主任, 团委、学工处等来完成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认为德育是职能部门、班主任以及德育课任课教师等的专职工作, 是错误的。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所以说学校德育教育应该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需要与理论或实习教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系统工程。建立一体化德育机制, 就是要使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树立“人人有责”的德育观念, 积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此同时, 学校还可以建立任课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机制, 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德育教育的内容、建立“一师一生”帮扶结对等。

1.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一是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保证德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二是要保证德育课时量的充足;三是要不断创新教法;四是要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与此同时, 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需求, 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教育;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等的教育, 体现在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

2.发挥实习实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生用于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所以, 学校如果能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纪律及职业安全规程等教育, 将会极大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求效率、重质量的现代企业观念。

(二)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现代社会, 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被重视。职业院校同样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们冷静地面对现实, 提升其团结协作精神。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开展“5.25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等, 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 德育与环境育人相统一。

1.校园。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地方, 职业院校大部分是寄宿类学校, 学生们长期在校园里生活, 校园便是最好的道德教育的场所。环境改变人, 在一个健康整洁、催人奋进的环境中, 学生们时时感受到校园的美丽、自然的馈赠, 潜移默化之中便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校园的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的美化、绿化以及环境卫生工作, 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校园内学校教育理念的张贴, 用来教育、警示和激励全体师生, 增强其认同感;校园内设置宣传画廊、标语牌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2.教室和宿舍。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其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不可小觑。比如可以在教室中张贴校训、班级公约、名人名言;在教室门口设计装订班级名片;设计健康新颖的黑板报;设计悬挂学习竞赛栏、好人好事栏等;时刻保持教室的整洁卫生并适当美化, 使学生时刻沐浴在整洁的氛围中, 培养其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生宿舍德育场景的设计, 可以是宿舍名字的征集与文化氛围布置、保持整洁的内务环境等, 都会提高学生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提高学生维护内务环境和遵守宿舍纪律的自觉性。

3.实习车间。实习实践是职业院校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 作为实习实训的主要场所, 实习车间也同样应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训车间的布置和场景设计应与工厂车间的布置接轨, 使学生们提前体验和适应工厂的需求。所以在实习车间布置场景时, 应特别注意:安全教育标识设置、质量效率口号设置、操作规程标识设置等, 让学生们一走进实训室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树立牢固的安全、质量、信誉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篇10

中等职业学校录取分数偏低,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思想观念淡薄等特点导致其在社会、家庭、职业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思想道德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从人类大量捕杀动物以致破坏生态系统、食物链,到随地大小便、丢垃圾,还有大学生诚信问题,种种现象的出现给我们的震撼很大,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并促使我们加强道德教育。我们要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下去、适应下去,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被国人所认可,被世人所认可,才能好好地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立足脚跟。

二、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1. 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

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安排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等学科,但是往往是教师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从根本上达到预期的目的。针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形式多样,但是实际上学生在执行起来的时候过于看重比赛或活动的结果和形式,从而不能达到真正预期的目的。

2. 网络信息时代的多样化。

网络信息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尽管道路曲折漫长,但历史终将以它不争的事实给出最好的答案,将带给人类无法预料的财富效应,无论是实体经济领域还是虚拟经济空间,无不充满诱人的知识财富与金钱效应。毋庸置疑,网络犯罪、黄赌毒时刻侵袭着人们,导致学校德育教育与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学校德育教育陷入窘迫的境地。

3. 学校教育缺少与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沟通。

在企业实习时,学生的技能和熟练程度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鲜明对比下,许多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甚至出现与企业文化背道而驰的现象,由学校职业道德理论到企业岗位职责之间的距离似乎是很多学生难以跨越的鸿沟。教师一般都是科班出身,理论教育很在行,但是与企业之间联系很少,缺少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从而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4. 学习氛围不足,导致道德观念淡薄。

中等职业学校扩招导致近几年来职业学校录取分数线持续下降,部分学校存在单招情况,诸多原因导致职业学校学习气氛不浓。尽管教师把课程考试门槛降了又降,可学生的及格率却低之又低。学校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以打造学习氛围,但是学生的精力被活动过多地占据了。除了正常上课的时间外,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准备各种各样的活动,从而忽略了学习的真谛。文化氛围的不足导致道德观念淡薄,学生综合素质低下。

三、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办法

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德育教育以教育为目的,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要加以引导和教育,对学生关心、理解和支持,在情感和生活上给予帮助,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和校园的和谐发展。

2. 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六心”教育。

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观看有关“六心”教育内容的影视、录像节目,举办法制教育报告、英模报告等集体活动;通过“六心”教育内容上墙,利用板报、广播、小报、橱窗等形式进行宣传,组织师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自己编演“六心”教育文艺节目,组织有关内容的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举办有关内容的展览,充当讲解员,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引导学生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同时,注意树立自己身边的典型,并通过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印发典型材料等形式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引路作用。

3. 以党建带团建,注重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团组织要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团员青年作为团组织思想政治建设的中心任务。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党员在团建过程中带头作用,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经常性发展团员的工作。

4. 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都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各个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增加了自身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有些企业在学校里还设置了奖学金机制,以刺激学校为企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可是学优的学生不全是品优,在设立企业奖学金机制的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德育奖励机制,尽最大能力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络、黑板报、校园宣传板对其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将其作为学生中间的楷模。

5. 全面启动法制教育的学习与探讨。

职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法制教育,并且把法制教育纳入考试课的行列,在崇尚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注重法制教育的培养。法制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法制教育的宣传,学生会认识到违法犯法的事件就在身边,自己要严格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办事,从而远离犯罪。

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生思想道德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极大地促使了我国国民整体素質的提升。虽然可喜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共同探讨。

一、现代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首先,强化职业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国际潮流背景下,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近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职业院校要重视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说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要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思想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缺乏深度和工作力度。职业教育能否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能否确保和普通教育一样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是保证。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他们来讲,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他们的经历和学识水平有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此,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更需要接受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中健康文明的思想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先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结合实际对此向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才能保证我们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现实社会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现象的改善,需要职业教育强化德育。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传统美德,“百行德为首”是我们的祖训。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面对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影响也已显现,一些行业或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道德约束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职业院校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加之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影响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生源质量出现了严重的下降,所招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较差,许多学生存在着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缺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斗志,道德、法律的观念意识更是低下,这种状况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是很不协调的,急需改变。当今的职业教育肩负着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更肩负着教育培养有道德、有理想、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新一代的历史使命。因此,在面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要转变德育观念,重视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这是真正改变目前我国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这一状况最有效的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的原因

第一,实际教学中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劳动者。因此,有些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一点从课程的安排上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专业课占一半课时,基础课约占一半课时,德育课每周仅安排一次两个课时。有的职业院校由于德育专业教师紧缺,每周一次的德育课经常以学生自学代替。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把政治教育课和思想道德课改作专业课或学生自由活动课,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之差、质量之忧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对德育课的这种忽视程度绝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职业教育中德育课内容单调重复、方法单一、缺少创新的状况多年来一直没能得到改善。德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课程的内容应新颖、时效性强,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德育理论课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跟不上新形势变化和要求等弊端,造成了教师讲着枯燥、学生学着没兴趣的现状,从而严重地制约、减弱了德育课应有的作用。

第三,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我认识有偏差,不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由于职业教育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上许多人也包括一些职校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的观念,总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因而造成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再者,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某些教师讲实际、讲实惠、重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对口升学指导,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职业院校的一些教师处于敷衍应付状态,不能专心全力以赴的扑在职教事业上,表现在言行上便是不能很好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三、对职业教育应重视德育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德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与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如何,可以说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当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勇于承受挫折、敢于面对挑战、乐于探索、善于创新、追求成功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因势利导,遵循实效性和生活化的原则,把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并做到以“教”带“学”,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以切实达到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注重师德教育,重塑职业教育教师高尚风范。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教师的活动对象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人,这就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要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较高职业素质;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民、对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工作,爱护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其次,职业教育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任务,要有坚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当今世界形势多变、知识激增、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本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再者,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还要努力自塑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学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德育中显现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第三,关注职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也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不仅受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个人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德育更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创新。教育过程中既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又必须要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情感人、以德育人。要切实做到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家庭困难的职校学生要通过各种救济、激励手段和措施做好资助工作,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面临毕业的学生要积极做好就业和对口升学的服务工作,以帮助他们顺利成才立业;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咨询和教育工作,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難,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马丁·路德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篇12

一、生平简介

马丁·路德 (Matin Lulther, 1483-1546) , 16世纪宗教改革家, 德意志新教路德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青年时期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后做教士, 曾担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1517年因反对罗马教皇发行赎罪券,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其后几年与教会公开论战, 主张信仰并不需教会做中介, 人皆可“因信称义”, 《圣经》才是唯一的权威。马丁·路德因此被罗马教廷视为异端, 逐出教会。这也促使他与教皇彻底决裂, 并发表被称为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 猛烈抨击罗马教皇和教廷的统治, 全面阐发其宗教———政治学说和教育思想。为躲避迫害, 马丁·路德隐名埋姓, 致力于把希伯来语和希腊文《圣经》翻译成德语的工作。1535年, 马丁·路德所译的德文《圣经》在德国发行, 这是对德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而且直接促进了德语教育的发展。

马丁·路德的伦理思想主要包含在《论善功》、《论基督徒的自由》、《桌边谈话》等文章中。在领导宗教改革过程中, 马丁·路德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先后发表了《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府官员书》、《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等, 他强调由国家开办和管理学校, 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倡导建立学校教育体制等。

二、马丁·路德的道德哲学

(一) 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最早出现在《新约·罗马人书》中, 其中提到:“义人必因信而生。”“人心里相信, 就可以称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马丁·路德进一步传播了这种思想。他认为, 灵魂的称义不因任何行为, 而尽由于信仰。人只要真诚地信仰神, 就能感觉到上帝的生命、真理、光明、和平、正义、救恩、恩典、光荣和我们所估计不到的幸福之路, 而不需要任何善功, 不需要斋戒、施舍、朝圣、购买赎罪券等。[1]这与罗马教廷是直接对立的。

在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理论中, 上帝与信徒是直接相通的, 这是上帝的恩典, 而这种信仰是在信徒独立阅读、理解和解释《圣经》的基础上产生的, 《圣经》 (而不是教皇) 是唯一的权威。这样, 信仰就成了一种人内在的活动, 任何外在权威和中介作用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其据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存在的意义, 为人类理性重新赢得了应有的地位。这在当时需要超人的勇气,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 天职。

自从奥古斯丁提出“原罪说”, 禁欲主义的修道生活一直是教会所极力推崇的生活方式。教会认为, 人只有禁欲、独身和忍受饥寒等才能变得圣洁。而马丁·路德认为修道是逃避尘世生活的责任, 凡凭信仰从事的各种事业和日常生活皆属善功。上帝所能接受的唯一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完成其在尘世的义务。天职与尽义务是一致的。这样, 马丁·路德将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马丁·路德的天职观念, 把完成职业责任、世俗义务看作是一个人的道德行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样, 公民义务和职业的训练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这也决定了路德的教育思想带有宗教与世俗双重色彩。

三、道德教育思想

(一) 俗世的“基督徒”———道德教育的目的。

马丁·路德作为新教思想家和改革家, 他最关注的仍是灵魂得救问题。在这一点上, 他与正统神学的区别不在于问题本身, 而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马丁·路德关注教育, 其根本目的也是期待通过教育, 培养人对神的虔诚信仰, 从而使人的灵魂获得拯救。但他与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不同的地方在于, 他也很重视教育的世俗目的, 如公民训练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与之相伴随的自然有公民应当具有的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因此, 马丁·路德的道德教育目的最终指向信仰生活, 但也具有强烈的世俗气息。

(二) 宗教与世俗兼顾———道德教育内容。

《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 一直是教会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马丁·路德尤其强调个人对《圣经》理解。他认为个人对《圣经》的理解是其获得信仰的基础, 人靠内心的信仰就可得救。个人通过阅读《圣经》, 就能培养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具备信、望、爱和节制、智慧、正义和勇敢七主德, 养成善良的德行。另外, 马丁·路德认为《伊索寓言》和他本人所著的《大教义问答》均可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马丁·路德还重视历史和音乐等科目, 认为学习历史有助于丰富受教育者对人性的认识, 而音乐则陶冶人的性情, 使人趋于美好的事物。

(三) 尊重儿童, 注重榜样———道德教育的方法。

由于马丁·路德主张个人“因信称义”, 每个人的信仰来自于其对《圣经》的理解和体悟, 因此, 信仰成了个人的事情, 新教在实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因此, 在道德的养成上, 首先是基于个人对《圣经》的独立阅读和理解。他要求废除体罚, 满足儿童多方面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 马丁·路德是道德上的纯动机论者, 他认为一个人有善的行为, 并不一定是善人, 这要看他的动机如何。而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和爱心, 他也就有了德行, 从而能关爱他人, 造福他人。

马丁·路德非常重视家庭在培养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 教会和国家是建立在家庭之上的。对于父母而言, 抚养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最重要的工作。他期望父母身兼三职, 即教士、先知和官吏, 将教、训、管三种责任和权力集于一身。父母要净化孩子的灵魂, 不能对儿童采取放任的态度, 并给子女做出好的榜样。其次, 父母要每天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教育儿童;儿童在父母的教导下, 要熟悉教义, 虔于祈祷。另外, 他还主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反对禁欲主义的做法, 尊重人的合理的自然欲望, 在教育中尽可能避免体罚等。

四、影响及评价

马丁·路德经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既有对前辈神学思想家的继承, 如始终强调教育的宗教目的, 强调信仰的最高地位, 又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个人的尊重, 张扬了人的理性和自由。[2]鉴于当时德国寻求民族独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他很关注国家公民的培养, 因此, 在信仰上帝、虔诚行善的同时, 正直、勤俭、节制、乐于服务公众等公民美德为道德教育所提倡。因此, 路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带有人文主义影响的痕迹和世俗趋向。路德本人在新教国家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他的信徒和同事积极传播他的教育思想, 并着手付诸实践。因此,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得以在新教国家传播、实践和推广, 梅兰希顿、斯图谟和加尔文等人均深受路德影响。另外, 他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自由、独立思考和推崇理性的原则, 为近代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思想支持, 推动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 刺激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他提倡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直接影响了近代国家的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

我们认为, 神是现实人的精华, 也是人渴望获得完善 (尤其是德行方面) 的反映。当现实中的人面对具有理想人格的神时, 就会有一种对现实人性的不满足感和向上的趋动和追求, 从而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这一过程是信仰的实践过程, 也是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修身过程。[3]因此, 宗教信仰对个体道德生活 (践行,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作为世俗的德育, 虽不同于宗教道德教育, 但是, 对于如何使学生 (道德学习者) 获得价值上的信心和道德实践的神圣性方面, 都可借鉴西方宗教道德教育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斌贤, 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2]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聚合式管理下一篇:羟乙基淀粉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