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无为和有为

2024-10-13

企业家的无为和有为(共9篇)

企业家的无为和有为 篇1

大学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 大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而大学生管理工作繁冗复杂, 要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以往“保姆式”的管理方法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力不从心,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不可取的。因此, 一定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辅导员工作有很多内容是“有为”为了“无为”。只有辩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某些环节“无为”, 才能保证辅导员有充足的精力抓好工作的中心, 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意义上的“有为”。具体来说, 辅导员应该从宏观上协调好班级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将全局性的工作抓好、抓紧。而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 则主要靠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完成。

一、辅导员要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1. 自我管理的内涵

方卫渤在《管理自己》一书中提出:“自我管理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为实现个人目标, 有效地调动自身能动性, 规划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训练和发展自己的思维, 完善和调解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发、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完整活动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相当于成年人, 但是在心理上的发展往往比较滞后, 言行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这种心理成熟的现象会有延后的情形, 导致心理成熟赶不上生理成熟, 身心发展出现差距, 这种不一致的现象造成大学生矛盾的自我认知, 有时发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能力和经验不足, 根本还没有长大。因此,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要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 既要“有为”又要“无为”。

2. 自我管理的举措

自我管理属于管理学的范畴, 因此同样遵循管理学的一般法则, 即必须以目标为导向, 以计划、组织、控制为基本职能。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体素质的要求, 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 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首先, 对班级的具体工作辅导员不应“大包大揽”, 而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群策群力共同搞好班级建设。班级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 这样不仅能锻炼广大学生的能力, 也能为每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近年, 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必然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 发挥他们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此外, 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也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探索新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对于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当然, 对待班级的重大问题, 辅导员应该在征集广大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事事“有为”, 就会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 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无为”, 就会使班级成为一盘散沙。

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 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干部, 选拔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增强班委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的灵魂, 选拔和任用好学生干部是搞好班级管理的核心。由于大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 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有较大的差别, 这就造成了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体系、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因此, 辅导员在选拔学生干部之前应细心观察, 发现人才, 在选拔学生干部时, 要明确学生干部的标准, 选择那些品学兼优、以身作则、有一定组织能力、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在选拔确定后则应该做到信任和鼓励学生干部, 细心给予指导和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2. 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干部从严要求自己, 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学生干部之间要团结协作, 在处理班级工作时要学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了这些“有为”, 才会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而对于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 辅导员则应做到“无为”, 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干的广阔空间。辅导员应该认识到学生干部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并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在前进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逐步提高自己, 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当然, 在具体工作中, 辅导员可以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 但切不可过多干预, 否则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总之, 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自主地开展工作。

三、辅导员要树立自己的威信

1.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老师, 学生在与辅导员接触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因为如此,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 辅导员应该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文化层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决策的能力等, 并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各类指导。

2. 辅导员工作应当“无为而治”

近年,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也相应增多, 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辅导员在人事上则归各学院直接管理, 必须承担大量的院系教学管理方面的行政事务。那么, 辅导员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抓好班级工作进而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呢?辅导员是班级的核心, 应该能够“令行禁止”, 这是以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为基础的。这里也有“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

有的辅导员试图通过强迫命令来树立自身威信, 比如通过制定烦琐的奖罚措施, 动不动就罚款甚至通知家长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乃至开除。这样做表面上学生是安分守己了, 但代价却是学生人格自尊的丧失, 风平浪静的背后却“暗流汹涌”, 学生逆反心理增强。因此, 辅导员应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通过对学生的爱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尊重自己, 只有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才能赢得学生的拥戴。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这些方面积极“有为”, 其他方面就可以“无为”了。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只有认真研究和发掘其中的精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才能从繁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轻松自如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无为”是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 如果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则是指作为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 通过减少对各种活动的干预和约束,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无为”的管理创造更加“有为”的局面。

摘要:“无”和“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者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做到“无为而治”, 又要做到“有所作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恰当地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 就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艺术, 谱写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乐章。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邢晔, 郑海燕.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7, (2) .

[2]蔺薇, 夏迎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探索[J].广西教育, 2009, (36) .

[3]蒋瑾.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2) .

[4]徐建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 (1) .

企业家的无为和有为 篇2

但是,这绝不是他的全部。“我们了解到国内同行最大的实验室大概600平米的面积,我们后来一拍脑袋就投了6000平米。我们投下去的东西要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包括西门子。”

他坦言,在上学的时候,文科很差;而今,他在方太大兴儒学之风。在创业初始,他对中国文化中的“情理法”颇有微词,并与父亲签署了“君子协议”,尔后十年,在管理上,以西学为主,“方太前一直在学西方管理”;十余年后,他却坚信:“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国的管理,都是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没有一个强国是完全采用美国的管理,日本不是,欧洲不是,中国将来肯定也不是,肯定要根植自己的本土。”

“富二代”的高端路线

方太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这条道路,成了方太管理探索和发展路径的全部源起。

受惠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茅忠群与父亲-享有“世界点火枪大王”的茅理翔-签定的协议:一是搬家,把企业从小镇搬到慈溪开发区;二是搭新班子,父亲的老部下一个不要;三是“ ”,项目决策自己说了算。

在茅忠群看来,首先,作为浙江人和宁波人,自己天生具有商业的基因;其次,茅家做企业比较早,自己耳濡目染;第三,既然父亲已是“大王”,所以茅忠群决定投笔从商时就决心不再做点火枪业务。

“重新寻找项目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茅忠群说。在这半年里,除了找项目,他就在父亲的飞翔公司“闲逛”:“体验父亲的管理,找感觉。后来经过体验,和部门经理也比较熟,和他们打成一片。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正所谓“旁观者清”,“如果一下子就成为主角了可能发现不了任何问题”。

他发现的问题是:“农村人际关系特和谐,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特别多,很多都在企业中。这样就不好管了,违反了制度处理也不好处理,我就发现了这个弊端。”

茅忠群这个“富二代”注定要走一条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作为第二代,有时候对钱已经不敏感了,因为从小长大都不缺钱,相对条件很好,对钱没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只是想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茅忠群放弃了负笈留学读博士、当科学家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后,从上海这个繁华之地,回到“小地方”慈溪。在上学时,“我的数学物理也是天生比较好,只能说天生了,读书的时候不是特别努力学,但是考试就很好”。精英这种自我认知,即使谦逊地回避它,它也根深蒂固于茅忠群的心底了:“现在也发现,确实走高端路线也是比较适合我的这种心理感觉。”

经过市场调查,当时的抽油烟机市场,全国共有三四百家企业,但是“集中在中低端,只有高端市场是空白”,混战得产业极具钱。金教授所谓的“红海”。其次,这个行业与彩电等行业相比,本土企业具有跨国企业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油烟机、中国烹饪文化的特殊性,爆炒油烟大,国外的概念在中国就不好使”,而彩电等行业的核心技术几乎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就这样,茅忠群不自觉地运用了“蓝海”思维,选择了走高端路线。

“高端”不是一个模糊的“海市蜃楼”,可见而不可及,而是清晰可鉴,它必须要支撑起“更有意义”,才能让茅忠群“舍得”成为科学家的巨大机会成本:“我们的目标是要和国际著名品牌,比如西门子这样的,来抗衡。抗衡的标准是方太的产品与同类的产品相比,要比它们卖得贵,销量还要比它们好。这在全中国的家电行业还没有一个品牌做到。”茅式领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茅忠群从在飞翔“闲逛”的副总成了方太的总经理,茅理翔担当董事长,“扶上马,送一程”。

他说他的性格是天生的,即使做企业后,也没有刻意地改变过。当然,这多少得归功于他的父亲。

“如果没有您的父亲在对外交往上的保驾护航?”

“确实,如果没有我父亲对外交往,可能跟现在不一样了,但是会有什么不一样,就不好说了。”

不过,茅忠群更愿意这样解释这个不可能真正有答案的“如果”:“在这方面时间花得多了,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肯定就少了。这也是一种战略思想,看你的精力花在哪里。”这种“舍得”思想近乎恣意地体现在方太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在茅忠群办公室里,“无为而无不为”是他的“座后铭”。

他本来很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的。虽然“转行”了,他仍然能给人一种学者的印象。他的领导方式也是如此:“孔子有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我们不一定要摆出什么架式,(因为)摆出架式的人,我感觉肚子里没货。只要你的下属服你,服你的学问和见识,自然就听你的话。这和学校里差不多―真正德高望重的教授,大家都愿意听他的话。你没有必要一定要凶巴巴的样子,大家才会听你的,那是表面听你,而不是背后听你的,你一定要让大家从内心服你,这样才是水平比较高的领导方式。”

对于企业管理,“我对管理各个方面从理念到整个管理体系都比较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方太就是他在此方面的“实验室”。

19,方太在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之后,从世界500强公司招募了“空降师”:人力资源总监来自日本美能达,企管总监来自日本富士施乐,销售总监来自美国可口可乐,热水器业务总监来自德国西门子。一方面,500强培训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在职业道德上犯错误的概率要低许多,“国内比较鱼目混杂,看不清”;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世界500强的管理方法”。

“我对西方管理也是非常了解的,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第二,我自己也看了很多书,包括中欧的EMBA我都学过。”

这个学习的过程的重大成果就是“方太管理的25条原则”。他们将其定位在“方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方太理念与制度之间;理念指出什么对公司是最重要的;制度明确规定员工的具体行为和工作流程等,并强制执行;原则为员工管理行为指明具体的方向和法则,尤其是没有制度规定的管理领域,并倡导自觉执行。”

“25条”是在碰撞中“诞生”的。“不同企业过来的人相互之间一沟通,发现还是有问题的。很多过来的人是在一个企业待了很长时间,比较单纯接受的就是这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思维方式,和另外一家跨国公司很难有完全共同的语言。”

茅忠群分别和他们沟通,并做好记录。他要构建一个集百家之长、并和谐共生的管理原则。他自己撰写了讨论的草案,然后与大家一起讨论,形成共识。当“25条”最终颁布后,他对诸位说,你们要忘记原来的企业文化,现在大家一起来执行这个原则。

在方太只做油烟机的时候,茅忠群是产品设计的直接参与者,“几代油烟机演化趋势,我脑子里都有”;在方太的产品线扩展后,引入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后,他就在一些决策点上把关,

他更多的精力花在构建现代的管理体系和战略决策上。

“国美苏宁我都不谈生意的,合同我一个没签过,我也不善于谈。”

他是专业主义的人,专业主义的企业管理者。他懂得授权并充分授权。他说自己比较符合吉姆。柯林斯所说的“第五级领导者”:一个品行无私的、尊重下属、具有顽强意志的领导者,必能带领同仁勇往直前,实现最佳的组织绩效。“谦逊但是有韧性,质朴但是无畏。决策冷静、温和,依靠雄心勃勃的标准,而不是吸引人的号召,促使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和公司的发展,为建立长期宏伟业绩,制定出一整套标准体系,严于责己,归功于他人。”

茅忠群则深知自己的SWOT,并且毫不避讳。“三不”原则

“我们要打造一个跟西门子抗衡的高端品牌不是缺钱,而是要靠我们的企业能力、管理系统的打造,必须要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去做。”

不急于做大,每年保持20%~30%的增长率即可,这就是方太的路径选择。

“中国不缺大企业,我想要达到100亿,我可以拼命做。但是在中国100亿都是小企业,那又有什么意思?我的战略目标是不能把企业主攻方向定在数字上,这没有意义。现在1000亿的企业都有了,你100亿有什么意义?”

愿景清晰,意义在先,这是方太的风格。

“老老实实”归结起来,有“三不”: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并购(品牌输出)。至少到现在,这三把经常被国人使用的“厉斧”还未进入方太的战略列表之中。

上市利于规范一个企业的管理,但是,方太一直就相当重视管理。因此,上市对于方太来说,似乎就剩下负面效应,该敬而远之了。

“上市这个过程,就把三分之一精力消耗掉了,而且这不是我喜欢做和擅长做的事情。一旦你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担心我会对这个企业热情降低,这将会成为企业最大的问题。”茅忠群说。

是的,企业如果仅仅存为一种财务契约关系的主体,成为一个没有人的热情的赚钱机器,那么,这必定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

“有意义的事情”,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高悬在上,时刻警醒那些诱惑的入侵。

其次,即便是战略投资者,其财务投资的本质无法支撑起方太的宏大战略和长远规划,“我们现在的战略不是急功近利。对方太二十年、十年的规划,他们脑子里是没有的。”茅忠群不想别人对方太指手画脚,更不想因为上市而被股价“绑票”。

茅忠群不过才四十岁。老一辈企业家们,在这个年龄或许才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从19以来,他就是方太实际的掌舵者了。他的青春年华全都播种在方太里了。

至于价格战,说方太对此深恶痛绝也不为过。有一次,价格战打到董事长茅理翔都有些坐不住了,但是,小茅硬是铁石心肠地把那些望眼欲穿的销售经理们的要求给回绝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太有些另类,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很清高,但是,它绝不迂腐,它有许多深知而不作为。有为:中西结合

方太近几年很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方太的孔子堂。

茅忠群坦言,方太在前十年一直学西方管理,或者说在学美国式管理,在近几年转而向国学和东方文化寻找灵感。“如果中国企业纯粹学西方管理,肯定不可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在方太看来,他们虽然不算大,但是在管理上却可圈点。譬如说,方太在获得浙江省质量奖和宁波市长质量奖,其得分不仅是史上最高的,而且比第二名超出许多。

“我们在西方管理体系上还是很扎实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再提升,光是学西方是没有空间了,所以我们觉得还是需要从中国产生文化中吸取一些东西。”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前几年异常火爆的“老板国学班”和国学热潮。那些打着飞的到北京来上课的老板中,“文科不好”的茅忠群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学者众,行者寡。

国学教育,对企业家和管理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了丰裕的给养,从而能衍生到企业战略层面和企业理念层面,但是真正要把国学体现到企业日常管理却鲜有其人、少有其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授者要么懂国学不懂管理,要么懂管理不懂国学。

国学热也催生了许多不正常的情绪,“体用”的老调再起风声,去现代管理主张颇有听众;其次,那些把封建文化中的痼疾,如权谋,如听声断音,听言猜义,这些古代官僚体制中的生存哲学,帝王之术(有人云,“帝王思想是现代企业家的精神母乳”),皆成为文明古国之精粹,大行于市。曾仕强是这等主张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茅忠群相信,曾教授的方向错了。此外,也有不少企业宣传自己在管理模式上已经实现了创新,并注入了东方元素,但是实际上,他们只是对西方管理模式的术语换上了“东方元素”。这当然是一种自欺欺人,夜郎自大与肤浅的炒作。

方太愿意实践,喜欢尝试。“思想层面已经很丰富了,关键是缺怎么用。”方太希望能让国学,让大放光芒的思想为我所用,而不是仅成为一种谈资。

一方面是理想驱使,是方太发展到此时此景,寻求新的突破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是茅忠群的个人性格和爱好使然,他喜欢企业管理―无论他是否已经有创造一种管理模式,如TPS这样的梦想,就像他曾经喜欢物理数学一样。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文化乃是君子文化,即教人,尤其是社会精英,成君子,勿小人。但滚滚历史长河中,熟读儒家经典者何其多,但是真君子又何其少?

“现在问题是中国人都不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管用。”茅忠群兴奋地反驳道。方太的儒家管理试验已经小有成就。

方太将员工的错误分为ABC三类,严重程度依次减弱,C最弱,譬如迟到早退就属于C类。以前,方太的做法是,迟到罚款20元。学了儒家思想之后,就对该制度做了创新。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以格。”美国式管理以政令刑法,也即法家思想,来管理企业。按儒家的思路是,要让被管理者树立羞耻之心。且,儒家有言“不教而杀谓之虐”,所以特别注重“有教”。

因此,方太取消了迟到罚款20元的规定。“如果犯了这个错误,我们要求主管找你谈一次话,谈话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你内心的羞耻感。因为任何人都怕因为这样的事情见主管。这样,我们今年整个上半年取消罚款以后,C类错误的违反率比去年上半年下降50%以上。”在茅忠群看来,美国式管理中的20元钱让人忘掉羞耻之心,因为“20元就像埋单了,我一点都不脸红”。

这样的“成绩”让茅忠群很振奋,当然,他也知道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会组建专门的队伍,带领方太逐步修正制度,用“五常”这把剃刀,剃掉与“仁义礼智信”不和谐的制度主义,为制度中注入东方的“魂魄”。

除了在全公司范围内宣讲儒家文化,方太还要根据“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建立起以仁义为本的制度体系。至于何者为仁、何者为义,则需要通过协商讨论,这协商者包括高管,中层经理,也包括职工代表。

“这就需要一个团队一直思考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儒家思想讲的中庸,即平衡点。”这个平衡点颇类似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有效―除非损害他人的利益,否则你不能变得更好。

必须强调的是,方太选择了儒家学说,但不是独尊儒术。在方太的“理想国”里,“最终要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做这样的“实验”,就和它选择学习日本企业管理(如品管圈)并无差异。

教育的有为与无为 篇3

老子有句名言:“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主张,一直都没有得到中国人的重视,这和中国人其实没有领悟“无为”的实质、精髓有关系,被中国人当作一种“消极”的世界观而事实上被抛弃。真是可惜,我试用“无为”主张来浅读一下中国的教育。

我们常常以为教育是万能的,其实教育真不是万能的。人的很多能力,是无师自通的,比如我们常说“社会教人”就是这个道理,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经历,你让学生走进社会,去经历,去历练,就能形成一些能力。

我们更错误地以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教育。事实上人的很多能力,是不必由学校来传授的,家庭、社会都有相应的教育功能,而且会做得比学校教育更好。可学校却不遗余力地妨碍甚至剥夺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又不相信学生能够正确地“自我教育”。单一的学校教育使我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格都极端片面、狭窄,“高分低能”“有才无德”就是这样炼成的。

如果我们能够遵从老子的教导,懂得“无为”,至少我们也应该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我们在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

据报道,4月13日晚上7时30分左右,胜利油田第一中学13岁初三女生莹莹(化名)从家中五楼跳下,14日早上7时许,因经抢救无效,莹莹永远离开了人间。莹莹父母称孩子跳楼与学校要求学生剪短发有直接关系,胜利油田第一中学甄校长表示留短发是校园文化,发生这样的事儿学校不承担责任……

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问题只在于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它站在学校德育万能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养成教育,用一种审美标准来要求学生,忽视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追求。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我并不主张完全无所作为,学校德育可以做很多工作,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除此之外,可以无为矣。如果学校不采取管制措施,不强迫女学生剪短发,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

我们再看近期发生的另一个悲剧。据报道,4月8日19点20分左右,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晚自习期间,高一(10)班学习委员廖某因维持课堂纪律与同班男生李某发生口角,李某用水果刀往廖某身上捅一刀,随后逃离现场。20分钟后,廖某抢救无效死亡。

还原事件经过,可能李某属于那种不能专注于学习的同学,影响了班上的纪律,廖某出于班干的职责进行了干涉。这种现象,每天在全国的中小学校频繁地发生着,所幸这种悲剧还只是个别。如果学校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没有统一的晚自习,没有双休日的所谓的补课,那些在学习上没有优势的同学,不至于被捆绑在学校,不至于那么无聊,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休息理所当然,所以,休息的时间就不应该用来学习。而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也不能全部被学校占领。无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我们常常担心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自由时间,但你以为学生只会把时间用来做坏事吗?你以为学生都不会妥善安排好这些时间吗?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会不会全部学生都恰当地利用好时间,这倒不一定。但喜欢读书的同学,一定会用来多读书,有其他爱好或者理想的同学,也一定会利用好这个时间来圆自己的梦。那些所谓没有理想的同学,把他赶到学校来不但对其学习没有益处,反而对其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想想看,我们的教育做了多少不该做的事情,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无为”呢?

(作者单位:江西临川二中)

潜藏式领导的“有为”与“无为” 篇4

三千多年前,孔子说了一句话:“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潜。”并高度评价璩伯玉的“君子之道”。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政治清明,就可以出来做官;一个国家政治昏暗,就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去为官。可以说,中国式领导的这种“无道则隐”的“潜藏”式基因,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深深融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并已经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本能属性。

中国人很喜欢做官,衣锦还乡成为中国人荣誉的最高象征。然而,中国人虽然喜欢做官,但并不是所有的官,都会去做,有着“有为”与“无为”两种选择。

“有为”与“无为”的做官,就是一种变通式的领导。

有一回,晋国大夫范仲行的家臣佛肸想请孔子去他那里做官,孔子打算去。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以前听老师曾经讲过“自己本身犯错误的人,君子是不会去附合的”,而佛肸是一个叛臣贼子,其本身就不符合忠孝与仁道,老师您怎么可以去他那里做官,与虎同眠呢?

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有句话说“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不能像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葫芦瓜呀,一直束之高阁而不去发挥他的作用呀!

这段话是说:做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不要求全责备,而要积极进取,讲求“有为”。即便是不好的环境下,只要自己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就能“曲全”,就要力求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行事的变通法则。其实,在中国式领导中,无时无刻不存这种潜藏式的领导智慧。

A君是南方一家中小型公司的CEO。B君是该公司副总,主管市场,是公司开疆拓土的老将与功臣,深得老板器重。虽然B君一直窥伺CEO一职,但只因为其文化层次不高,不具备深谋远虑的大局意识,因此一直未被老板扶正。

自从A君进入该公司以来,虽然B君没有明显的表现出对A君工作的不支持,但A君明显感觉得到B君的不配合。而A君虽然是CEO,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B君排除在团队的管理之下,因为这样,只能暴露出A君领导力的不足。最有智慧的作法,无非是把B君纳入到A君的领导之下,然后使得公司的战略意图,可以顺畅地执行下去。但问题是:作为一个劳苦功高、曾与老板共创天下,且对CEO一职垂涎已久的“大臣”,要把其纳入到自己的领导之下,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你是这个CEO,你会怎么做?

策略一:清除B君。

对于A君来说,把B君清除团队之外是最有利的,但同时清除B君的风险也很大。

其一,B君是曾与老板一起打拼的老功臣,没有犯大的错误,而且效忠老板,无缘无故把B君清除,在老板和员工面前都说不通。这是下下之策,搞不好,自己反而会陷入“死地”,因此,不到走投无路,绝对不能采取这种“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的策略。

其二,B君掌握“市场”的实权。市场是什么,是企业的生死线。如果A君请老板调整领导班子,势必会引起老板的疑心,这是对下属最为不利的。因此,清除策略基本不可行。

策略二:排挤B君。

排挤B君对于A君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领导方式。但问题是,B君是企业的功臣,执掌大权、地位稳固,如何才能有效的排挤?如果B君反攻又该如何应对?老板会如何平衡你与B君之间的关系?

特别指出的是,B君专业能力过硬,深得老板的器重与信任,而且其人际关系网遍布企业上下甚至客户之间。

而在这种环境下,对于空降兵A君,要排挤B君,无疑也是下下之策。如果B君发觉被排挤,作为本能,他一定会发起反攻,而且会联合各方力量向老板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当老板感受到来自内外的压力,那最终的结果也许只能是请A君离开了。因此,该策略也是下下之策。

既然这样,是否A君就无计可施,任由B君“自然发展”了呢?这也不行。因为,如果不领导B君,在外面看来,只能说明A君领导能力欠缺,也就违背了老板当初聘用A君的初衷了。

因此,要想领导整个企业向前发展,领导B君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问题是如何领导?

以上两种“硬”方法行不通,那就只有采取“软”的方法。如果要把以上两种“硬”的方法看作“有为”的话,那采取“软”的方法,就是一种“无为”。

如何通过无为致胜?这就要靠“潜藏”智慧的合理运用,而“无为而治”正是这种“潜藏”智慧的集中体现。

“无法”不是不为,而是一种“无为”中的“有为”,是一种“潜藏”式的有为。

正如上面例子中的B君,他德高望重、劳苦功高,如果A君对其采取雷厉风行的策略,在中国式领导中,往往是最行不通的。

相反,只有采取委曲求全的潜藏式领导,才能更好地带领包括B君在内的团队成员,更好地向既定目标迈进,而不至于搞内耗。

例如,在实际工作当中,当B君挑战自己的权威时,自己反而要有容人的气度,要一笑置之,以赢得广大员工的尊重和支持。

领导力的潜藏智慧是一种老子“无为”智慧的具体表现。世界上任何有大作为的领导,都懂得在“有为”与“无为”相互转化与变通。《易经》乾卦第一爻的爻辞叫:“潜龙勿用!”告诫我们,一个有领导力的人,也要做好潜藏。潜藏,不是不用,而是以退为进,先保全自己的实力,积聚自己的力量,而后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量。

在企业中,并不是强硬的领导才能发挥出巨大威力;相反,那种潜藏式的领导力,当其力量爆发时,一样可以威振天下,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文

有为与无为 篇5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生能不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通向成功的道路问题,叫“成功之道”。找对了道路,你就开始往成功的方向前进了。老子的《道德经》其实是教人怎样走向成功的,就是教人悟道、得道、行道,获得人生的成功(图1)。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这个东西啊,不是可以用平常的话说出来的。我们平时说的“道”,都是指某一个具体的“道”,如“长寿之道”等等。老子还说,道是恍恍惚惚的看不清楚的,辨不明白的。但“道”里面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啊。也就是说“道”里面有形象,有物体,有它的精神和规律。而且这个规律是可以验证的。也就是说,成功的道路是存在的,关键是要去找到它。

现在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安排孩子学钢琴、唱歌、舞蹈、外语等等,以为这是一条成功之道。不,不一定对啊。丁肇中说过:“考试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儿孙没有考第一名,不要紧的,丁肇中说:“我所认识的20世纪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拿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在学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几位。但这些人都能挑一个题目,根据客观情况,认定这是自己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这其中的一个基本道理是,成功的人是因为他走对了道路(图2)。

由此,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人都是人才,都有可能取得成功。关键是要不断地寻觅,调整,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著名物理学家朱棣文,他经过不断摸索,最终巧妙地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他研究的是什么项目呢?是“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即使激光束达到非常接近于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从而变得容易俘获。他的灵感从哪里来的呢?美国纽约北部的冬天十分寒冷,不少人喜欢喝酒御寒。那些喝醉了的酒鬼走起路摇摇晃晃的,但总是往低的地方走,从不往高的地方走,这是怎么回事啊?朱棣文从这个有趣的现象突然悟出了门道:激光冷却以后,激光原子就像喝醉了的酒鬼一样往能量低的地方走,如果在低处挖一个“坑”,让原子掉进“陷阱”里,不就把原子“逮住”了吗?结果他成功了,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为与无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说:“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意思并不是教人们不要去有作为,而是说“道”是不可妄为的。但我们往往误解了老子的话。英国哲学家李约瑟就说过:中国人往往把老子的这句话理解错了。无为并不是叫你不为,而是叫你不要违反自然规律,不要乱来,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

2004年12月3日,活了93岁的国际数学家陈省身完美地告别了人世。就在他去世前的一个月,国际小行星联合会特地把刚刚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是多么光荣啊!陈省身就是在“有为”和“无为”之中取得成功的。他说,我一生当中只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数学。我那个时候学体育连女同学也跑不过,所以搞体育不行。我学音乐听不懂哪个曲子美,哪个曲子不美,所以搞音乐也不行,最后选来选去只能搞数学。他从20多岁研究数学,直到去世,矢志不渝。他晚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工作,他给自己住的屋子取名为“宁园”,寓意为宁静专一的意思。他说:“我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只做我的数学。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图3)。

但是,陈省身既“有为”又“无为”。1982年,他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建立了一个数学研究所,并出任所长。他管理的理念是什么?他说:“办这个所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要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这个理念跟老子的“无为而治”很合拍。陈省身“无为”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于名利看得很淡,2004年,他一次得到奖金100万美元,他说,这些钱对我没有用,都捐献出去了。这些都是他“无为”的一种智慧啊。

弱之胜强

老子还说过:“弱之胜强”。就是说在柔弱当中也可以找到一种成功的力量,因此要“守柔”,“贵柔”。这也是成功的一大秘诀。

一个婴儿为什么生机勃勃,生命力这么旺盛?因为他“柔”、“弱”。相反一个百岁的老人,路也走不动了,生命力衰竭了。在他身上最坚硬的是牙齿,最柔软的是舌头。可是最坚硬的牙齿已经掉了,而柔软的舌头还是好好的。这些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的一些自然现象:台风过后,大树被刮倒了,柔弱的小草却挺立无恙;强烈的地震发生时,摩天大楼倒塌了,小平房还在那里;水不停地滴,把坚硬的石头滴穿了;柔弱的蝼蚁可以把一座大水坝蛀空......老子以他的慧眼看到了这些,凭着他的慧心强调“守柔”,“贵柔”,以柔克刚(图4)。

近代作家梁实秋也有一段以“柔”取胜的佳话。梁实秋从27岁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集,用了整整37年才完成,此时他已经64岁了。对于一个人来说,37年是一个漫长的日子,要坚持下来实在太不容易了。期间他也曾经有过动摇,他怨的时候说:“一个星期校对10本莎氏稿子,可把我整垮了,几乎把我累死!”他恨的时候说:“有时候我真恨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他苦的时候说:“译书之苦,不亚于生孩子!”他发牢骚的时候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期间很少得到鼓励。”然而,恨归恨,怨归怨,苦归苦,牢骚归牢骚,他坚持下来了。这就是“柔”的力量啊!

大器晚成

大家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纸杯子,一个玉杯子,哪个制作起来更难一些呢?回答当然是玉杯子了。因为光是要找到适合制作玉杯子的玉块就不容易,找到后再一点一点地雕琢完成。雕琢一个玉杯子这么费工夫,要是铸造一尊青铜大鼎呢?不是更加需要时间和工夫吗?所以,越是大型的贵重的东西,必然是“大器晚成”。

那么,纸杯子和玉杯子,哪一个更有“道”啊?当然玉杯子的“道”要高级得多。因为它不仅具有杯子的功能,玉的材质、雕琢玉杯子的工艺,还有其他的“道”。如果是一个青铜大鼎,它承载的道更高级了。为什么?因为在我国古代,青铜大鼎是一个国家政权、一个王权的象征,所以有句成语叫作“问鼎中原”,却从来没有说“问杯中原”。从青铜鼎之“大道”,可以悟出“大器晚成”的深刻含义(图5)。

不过,现在可能有的青年人听了不服气啊,今天的时代竞争多么激烈,要我们“大器晚成”怎么行呢?老子的这句话应该改为“大器早成”才符合今天时代的节拍。不,老子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人们总想早早出名,结果往往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所以老子提醒人们千万不要拔苗助长,要自然成长,要“大器晚成”。实际上,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有一个“大器早成”的志向,同时用一个“大器晚成”的理念来不断地矫正自己的成功之道,经过反复锤炼,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我国书法艺术界所推崇的“颜体”,是书法家颜真卿创造的一种字体。颜真卿50岁时,“颜体”的风格才刚刚显露出来,50~65岁时,才历练得形神兼备,趋于成熟。65岁以后才达到巅峰,在书法艺术之树上结出异果来。

关于成功的智慧之道,老子还说了这样一番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说 “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规律。那么,老子的这个智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对现实和历史的总结中得来的。现实之中,我们看到春天里花儿开了,夏天结果时它就谢了。人类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的人,功成了,身退了。历史上“功成身退”的典范当属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取得成功后,毅然弃官乘船在太湖里飘然而去。反观韩信,他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立下很大的功劳,却舍不得“身退”,最后被杀掉了。

企业家的无为和有为 篇6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已正式颁布, 与实验课标相比, 最大的区别是由原来的“双基”改为“四基”。即原来提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现在不仅提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有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第一次正式作为教学目标, 从后台走向了前台, 得到了重视。

在一次有关课标的研讨中, 有两位教师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

观点一:“《课标 (2011年版) 》出来后, 我就认真进行了研读, 尤其关注了数学思想方法。我通过多种途径去查找何谓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里可以怎样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 学习后, 突然发现, 其实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只是不知道我们做的事就是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已。我觉得《课标 (2011年版) 》就是明确了‘数学思想方法’这个概念而已, 把它由暗处走到了明处。”

碰撞:《课标 (2011年版) 》提出“数学思想方法”这个概念后, 教师的教学行为究竟要不要发生变化呢?

观点二:“我非常清楚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如果说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鱼’的话, 那么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渔’。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是教学生思想方法, 但发现学生很难学得会, 掌握起来困难比较大。所以我就想, 我们一线老师应该如何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在什么年段教哪些思想方法比较合适呢?

碰撞:数学思想方法能“教”吗?有明显的数学思想方法年段界限吗?

围绕“数学思想方法”这个话题, 教师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和激烈的争论, 对此, 笔者也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一) 从“无意”到“有意”的转变

《课标 (2011年版) 》提出“数学思想方法”后, 教师的教学行为究竟要不要发生变化呢?对于有些教师来说, 他们原先的教学可能确实已经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了, 那这些教师是不是只要安于现状就可以了呢?其实不然, “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出, 最大的改变就是要从教师的“无意行为”变成“有意行为”。原先教师可能是不自觉地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那现在就是要自觉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主动地去钻研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怎样的题可以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这一系列问题。

例如, 原先教师在教学“甲×2=乙÷0.3 (甲不等于乙) , 比较甲和乙的大小”这样的题目时, 教师会告诉学生:“你可以假设等号两边都等于1, 这样甲就等于0.5, 乙就等于0.3, 然后再比较两者大小就简单多了。”但是这只是教师无意识的行为, 就是为了讲这道题而讲这种方法, 并未形成系统认识。所以教师常会感叹:“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了, 学生还是不会这种方法。现在教师就要清楚地知道这道题里体现着“假设”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并让学生明确这种方法, 然后在碰到类似的题时再继续渗透这种方法, 并主动做到举一反三, 不断巩固渗透, 最终“假设”便作为了一条线串出了一系列题。

(二) 从“点状”到“结构化”的转变

原先教师无意识的教学行为容易产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点状”现象, 想到便渗透一点, 想不到便听之任之, 而且很可能对于同一道题, 有时候渗透了思想方法, 有时候则没有。由于教学完全变成了教师的无意识行为, 随心所欲, 最后学生也被搞得稀里糊涂, 于是教学中浮在表面的永远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永远是零星的, 难以被学生感悟理解。即使偶尔渗透的所谓思想方法, 也更侧重于方法层面和工具层面, 并未上升到数学思想层面。现在教师在专业素养自我提升的基础上, 主动地、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后, 教师心里有了明晰的抓手, 看到一道题会主动地思考有没有体现哪类数学思想方法, 看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后会主动地思考哪些题可以渗透这种思想方法。所有教学内容、所有数学习题在教师心目中用几类数学思想方法结构化地呈现, 于是在教学中, 教师会系统地渗透, 会做到前后贯穿、举一反三, 数学思想方法真正作为数学教学的一条线索贯穿于教学始终。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生原来面对的是很多无序的、纷繁复杂的数学题, 现在用数学思想方法把这些题串联了起来, 形成了有序的、有类别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 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也自然简单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 学习能力也自然发展了, 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 从“教学”到“渗透”的转变

数学思想方法能教吗?教师可以首先来思考一下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技能究竟有什么不同?很多教师可能会有这个感觉, 某个知识点一教学生可能就会了, 在接下来的做数学习题中, 学生就能自觉地运用并解决。但是对于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今天借助某一题教了这种思想方法, 在碰到类似的题时, 学生可能还不会主动应用。所以教师常有这样的感慨, 数学思想方法教都教不会。

这种困惑是客观存在的, 正是因为思想方法不同于知识技能, 所以教师采取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知识技能倾向于“教”, 这种“教”带来的成效很迅速、很明显, 学生一教就会;思想方法应该倾向于“渗透”, 这种“渗透”的过程是长久的、持续的, 带来的成效也是缓慢的、不明显的。今天教师渗透了这种方法, 明天、后天还要渗透;今年教师渗透了这种方法, 明年、后年还要渗透, 甚至可能持续整个小学阶段。在渗透的过程中, 教师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生能灵活运用这种思想方法, 而是突然有一天, 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 突然他就会主动迁移、灵活运用了。当然由于学生素质的不同, 每个学生给你惊喜的时间也会不同。在这个过程中, 体现了教育学上所说的“教育期待”, 教师不断给学生渗透, 不断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信自己, 相信学生, 时刻期待着学生豁然开朗的瞬间, 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

另外, 在这个过程中, 不是一定要明确地区分什么年段渗透哪种数学思想方法, 而是在一切可能的时间、在一切合适的机会中, 教师都要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张景中教授所说, 在孩子认识“1”时, 其实我们就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画一个圆, 告诉孩子一个圆有一个圆心……当然一定要注意, 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渗透的方式、水平、层次可能不一样, 一切从孩子出发, 这才是最合适的!

企业家的无为和有为 篇7

以品质博口碑

许忠介绍说, 他们的公司对元器件的采购、制作工艺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把控。质量稳定是基础, 口碑是着重点, 这也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GPS行业的专业厂商, 有为信息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开发出了一系列的产品, 包括蓝精灵GPS系列、小精灵GPS车载监控终端、GPS个人追踪器等等。其中被评为中国“十大车载定位监控品牌”的蓝精灵GPS系列产品具有实时监控、定时监控、定距监控、紧急报警、超速报警、历史数据回放等功能, 广泛应用于公交、长途客运、出租客运、汽车租赁、货运、航运、金融等行业。

有为信息于去年12月份还推出了一款最新产品—DCR, 这是在原有的车载行驶记录仪和蓝精灵系列产品基础上衍生出的另一种车载监控终端产品。与原有的产品相比较, 新产品采用集成数字图像记录 (Digital Camera Record) 技术, 实现长时间、连续不间断图片与轨迹同步记录功能, 上传图片所需的宽带比较窄, 花费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低, 同时又能满足对车辆进行监控和管理的需要。因此, 深受用户欢迎和喜爱, 上市短短三个月, 销售量已经达3000台左右, 而且现在还有客户不断在催货。

可是随着“有为信息”的行业品牌的竖立, 一些山寨版有为产品开始频频出现在市面上, 有人开始利用“yuweiteck”、“yuweitech”等的名义销售GPS产品, 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事实上, 有为信息公司的英文名称为“YUWEI INFORMATION”, 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局注册。

迎接行业喷发式发展

作为中国移动“车务通”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和最大份额的合作伙伴, 许忠表示, 在未来的发展中, 有为信息将借此平台继续积极参与车务通的项目。许忠认为, “车务通”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是对车载业务的一种整合, “车务通”越发展, 对公司就越有利, 将对公司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除此之外, 针对这一发展趋势, 有为信息还专门成立了应用部, 它是介于技术部和开发部之间的一个专业部门, 专为公司200家客户提供完美服务。许忠认为2011年将会是有为信息的“市场年”, 公司将全力为市场服务, 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目前, 有为信息产品的市场领域主要在国内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 接下来还将继续大力开拓国外市场, 如北美等发达国家。有为信息将进一步细分市场, 加强和国外一些大的运营商合作, 力求把服务做到最好;在价格方面, 有为信息在国际市场上并不与国内厂商竞争, 而是主要与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竞争, 与他们相比, 有为信息产品的价格反而相对较低, 更有优势。

低调的华丽

总的说来, 在行业中, 有为信息是相当低调的, 他们的产品不会轻易亮相, 公司不太愿意参加行业展会, 不喜欢在展会上锋芒毕露, 就连公司在《运输经理世界》杂志上所投的广告也只是一张淡雅幽静的虚竹图片。许忠坦言, 这次是有为信息第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 可是即便如此, 他还是婉拒了记者为其拍照刊登的要求。这是他们一贯低调的作风。“我们靠的是口碑, 是埋头苦干”, 他说, “我相信, 只要我把一切都做好了, 市场自然会给我回报。”当问及到公司的发展目标和愿景时, 许忠说, 在市场需求井喷式发展的情况下, 公司仍应保持行业领先的地位!

企业家的无为和有为 篇8

1.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他们的好奇心很强, 自我意识强, 喜欢在群体中标新立异以获得关注。

2.应试的观念仍在, 对于需要参加中考的学科, 学生包括老师相对重视, 而初中生物还只是一门小学科, 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放松从而滋生问题行为。

3.课堂上尤其实验课、活动课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依赖行为或完成内容后无任务状态易产生问题行为。

可如果还照本宣科, 课堂又过于沉闷, 不利学生发展。面对这样的矛盾, 笔者针对初中生物课堂管理做了些尝试。

课堂纪律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 但人们却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都将纪律理解成当学生在课堂里产生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而给予的惩罚, 也有人认为纪律是通过强迫顺从或服从命令来监督学生的行为, 这种观点过于权威主义。民主的纪律观认为课堂纪律包括他律和自律两个部分, 通过两个部分的相互调节, 达到和谐的状态。

教育心理学根据学生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 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即: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既然如此,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就要积极针对这四种原因, 从根本上改善课堂纪律,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促成的纪律

教师促成的纪律, 是指教师的指导、监督、奖励、惩罚、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课堂管理中, 教师促成的纪律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接手新的班级时教师一定要结合生物学科的具体内容及早制定学习常规, 促成良好的纪律。第一次上课即是相互认识和组织学生讨论常规。常规通常涉及到集中注意力、尊重他人、保持安静、带齐学习用具、完成家庭作业等。这些规则获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后, 我会要求大家写下来贴在生物书的扉页上。例如2007年我代的初一制定的常规有:

1. 带齐学习用具和实验器材, 在上课前准备好。

2. 一听到上课铃响马上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不拖拉并保持安静。

3. 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和责任, 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 不走神。

4. 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尊重, 偷偷与同学讲话、上课插嘴都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5. 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时必须听从老师的命令, 老师指令一经作出立即执行。

6. 作业是为了对上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 所以一定会独立完成, 没学会的内容老师会提供帮助。

二、集体促成的纪律

进入青春期后, 同辈人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同辈人的观察、模仿, 决定自己如何思考、信仰和行事。例如以往我在上苏科版初中生物第一课《致同学》, 每到要学生举例“你认为生物对我们有哪些作用”时, 学生因为急于表现, 总是七嘴八舌, 有的脱口而出, 有的自顾自向同学吹嘘去了, 当同学发言时, 也不能很好听讲。针对这种情况, 我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分组讨论, 接着挂出一面小黑板上面画着表格:

利用集体的力量, 以往课堂乱糟糟的情况大有改观。

三、任务促成的纪律

如果一项任务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就不会产生开小差、讲话、看漫画等问题行为。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 就是接手纪律约束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 要减少违反纪律的行为发生, 最好的办法就是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1. 设置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兴趣

在每堂课的开始将学生完全吸引到课堂上来至关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针对初中学生有一点生物知识, 好奇心强的特点, 最好不要开门见山, 平铺直叙, 讲个相关的小故事或进行调查都是不错的方式。例如讲到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时, 我经常这样引入:板书出“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然后说“同学们, 让老师来考考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谁能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呢?”学生非常踊跃, 顺势问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转入相关的思考。

2. 教学环节合理, 使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持续动力

初中学生对现象远比对本质或规律更关注, 因此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心理,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动”“静”结合。即个人思考回答和动手实验、分组讨论等相结合。例如上苏科版七 (上) 光合作用时, 讲解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可如果一直追问, 很多学生就不耐烦了。因此, 在课前可以指导兴趣小组做一做实验, 在课堂上再分组完成隔水加热酒精使叶片褪色, 碘液检验淀粉的步骤, 针对实验过程适时发问, 既调节了课堂气氛, 又促进学生深思, 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结束了。

3. 转换布置任务的对象, 使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补充

在课堂上, 学生的能力是不均衡的, 尤其在调查、实验等技能方面体现更加突出。假如将任务交给个人, 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完成任务会因为空闲而产生问题行为, 而能力差的学生则会因为过于依赖别人而产生问题行为。因此在调查时要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进行搭配, 合理分工;实验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 这样能减少能力差的学生的焦虑, 能力强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会主动指导别人。

四、自我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即自律, 是学生成熟有责任心的表现。违反纪律的学生当然在自律方面是落后的。对于这样的学生, 生物教师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 小学科往往因为考试少, 易与学生产生良好的关系, 可以通过课后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评价。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在课后交流时不能只顾责骂甚至体罚。每届我总会遇到课堂上屡屡违反纪律的学生, 我的谈话程序是:

1. 说说你有哪些优点, 又有哪些缺点。 (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2. 今天课堂上一直找其他同学讲话, 这肯定是不对的, 为什么?如何做才正确呢? (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向)

3. 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 既影响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 也知道上课应该积极思考, 那么老师给你提几点建议:首先告诉自己, 上课时讲小话是不对的;接着要与同学的行为一致, 大家朗读也跟着大声朗读, 在实验时动手做而不是在一旁看;最后每次课上保证举手一次以上。 (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在我不断的监督提醒和鼓励下, 这些学生大都能改掉上课爱讲话、开小差等缺点, 不仅在生物课上, 在其他课上的纪律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上, 不能只从学生的外在表现判定学生的品德差, 也不能通过体罚等手段“镇压”学生, 我们更应该从心理角度分析违反纪律产生的成因, 有针对性的消除问题行为产生的土壤。古人说“无为而治”, 就是说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窃以为,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无为而治”, 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红日.《初中生心理咨询》.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6

有为与无为下的境界论 篇9

关键词:境界;庄子;苏轼;有为无为;宇宙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42-01

《文心雕龙》中曾有一句言之“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句话虽然意在阐释作家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但于我看来此句更是蕴含了一种大境界,在江山之助下的文与人自古被津津乐道,一生呼啸战场风啸马鸣也好,安居朝里帷幄天下也罢,更有“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不得志之士。为或不为,可为或不可为,都尽融于其中。而这其中更是包涵了一种宏大的人格境界与高远的艺术境界。

“境界”一词由“境”与“界”组合而成,在我看来所谓“界”是一种空间一种深远的所在,并非是界限,而“境”可分为多种,意境也为境,但是意境和境界自不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可以举个具体但是简明的例子,陶渊明的这句“少无世俗韵,性本爱山丘”则可说意境十足,但如果再掩卷试品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否能感觉有所不同,这大概就是小意境与大境界之间的差异所在,意境讲究的是一种采菊后的悠然南山,而同样是景是情,境界大概讲究的是一种情聚而力发,发而幽,幽而怨,怨却博,博又广。广出自江山,更出自胸间。“胸有成竹”这词语大概讲的不仅仅是做事成功而有底气的意思,从其字面来看,是否可以如此愚解,即竹为君子之虚谷,虚谷若怀,不蔓不枝,却有明镜向上直上云霄之势,这自是傲雪而笑的梅花也不可比,胸有此境也可以称的上是种境界。而梅花再傲也大可归之为是一种意境。

古语里大概称环境为“在”,而称大儒们为“在者”,在这些“在者”里追溯,不得不提的是孔、孟、庄。孔子的人生之道是入世并力求和谐的,孔子的境界在于大儒这种精神气,这种把“天人合一”的大仁之境,当然是有一定的专注于统治的局限的,但是这种“老吾老,幼吾幼”的提法本身就已经超越了一种大同的乌托邦之策,而是显示了一种博爱的人格境界。孟子的载舟覆舟之论,我们可以权当其比较的实务,但也可以发挥审美陌生化的精神去审视这句,是否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说来,也就了然于胸这种安民之界了,古今中外纵有很多艺术境界抒发个人愤怨抑或批判社会现实,但这一切的一切终能追溯到这些远古,可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句一言以概之:即思虑冲于高深。这思虑也可改为境界,境界发于思虑,思虑冲于高深,如此才有血淋淋恶狠狠的那句绝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句把多少有为之士有境界之辈的愤慨与无奈抒发的淋漓尽致。

有为的人不胜枚举,此中的人格境界与流转于他们笔尖的情感更是满溢了整个历史的洪流,上文提及了老孟,就不得不提及庄子,他可以说是无为的典型代表。道家本身就本着“道法自然”的精神而诠释了一切,道法自然,让人不禁联想到庄生晓梦迷蝴蝶,这蝴蝶多少有了意境所在,但是庄子的无为而为可不是蝴蝶能解释,这蝴蝶终究是飞过了沧海。可以说这是庄子化身了自由的蝴蝶,蝴蝶为小意境范围,但是自由却是大境界的范畴了,自由这个词也可以说能解释了庄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这极具天地境界的六个字。如果宇宙精神这个词是人文的,审美的,包含文学本质的,又涵盖了审美精神本质的,有人生精神的内核的,那么自由这个词大概也可以沾其均露。在当时的状况下,已经可以用庄子的《齐物论》里的“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来形容,在朝野争斗,世风语言混杂的情况下,很难有一方净土,而有志之士需要大概正是这种庄子追求的这种自由的宽广的精神境界。在古人看来,有时候无为反而是最大的作为,正如庄子的道虽有世俗化的倾向,但是在这可道又不可道之间的边界与空间里,实则是有一番大作为的。这“道”里也多多少少渗透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道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在这里包含万物,万物相通相息又有所局限,主体的自由性被倡导,这种极致简单的事情如果运行在天地间与人事间则是难的,达到万物通达畅通的这种道之境界也是难的,这种畅通又让人联想到传统美学中的“畅神说”。庄子的畅神是神游于逍遥游中的,达到物与我一体的理想人生境界,也留下了思想境界和文艺境界。在此不得不说一句,柏拉图说过美是难的,那么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难的。

无为与有为下的境界都是崇高的,抑或说是高远的,但是并无绝对的无为或者是有为,有些精英人物是把这俩者结合在一起纵横此生的,苏轼正是最好的写照,他慨叹着大江东去,浪潮淘淘,殊不知自己正是那千古风流人物,纵使一切历史都在时空里灰飞烟灭,也徒留他谈笑间的一尊还酹江月。这江月之汹涌之广阔也如他此生此文的境界。在可为的时候,他以老夫的轻狂一率平生,这境界在于明达与高昂。有我欲乘风归去的豁达又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深率,在这为与不为之间,在这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间,有他为国事为民之事的境界。虽没有像欧阳修般众人与太守同乐那般直言其间,但是其相同境界亦藏于其间。有为与无为这种事有时候真的是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多有志之士被贬,苏轼也难逃其中。被贬后的他的人格境界并未逊色丝毫,而是更加的旷达了,如开始提到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人格境界提升到了一个含有宇宙精神的层次。为天下而忧是一种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亦是一种境界,而此后他的“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则更是一种此处便是安心安生之处的境界,不是天涯而是此处。

《人间话话》有语“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的把境界阐释的玄而不涩,如此一来,有为与无为下的境界,也可说是在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之间,但是境界之大,之有生气,有高致都是自然而然的融于了这有为与无为之中的。

参考文献:

[1]杨守森.艺术境界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刘成纪.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考前训练下一篇: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