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

2024-10-13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精选10篇)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 篇1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善于观察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 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 力求有个性、有情感地表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必须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 及时转变观念, 创新教法, 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然而, 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如何改革高中作文教学, 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这种现象, 下面我简要谈谈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和体会。

1. 消除心理障碍, 激发写作自信

(1) 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对写作有自信,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写作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理解, 感悟从而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自己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写作激情是其成功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 充分发挥自己积极性和创造性, 写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且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思考人生, 学生会感悟自然。这样, 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在快乐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 才能写出有充沛情感的优秀作文。多鼓励学生写深有感触的事, 让学生平常怎么想, 写作时就怎么写。学生作文的要求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琐碎小事, 通过文字把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同时, 写作时要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老师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路和语言, 这样才能使学生情感所至, 嬉笑怒骂, 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另外指导学生观察, 要抓事物的特征, 还要启发学生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有时间尽量让学生走出校门;一方面让学生放松,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2) 多鼓励, 少批评。学生的看似简单的每一篇作文, 大多是经过他们苦心经营而获得的成果, 自己倍感珍贵, 因此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与赞扬。所以, 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 恰当的运词, 优美的句子, 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 在批语中及时的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从而树立起对写作自信来。每次作文批改后选几篇优秀作品在作文课上朗读, 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征文活动, 参加各种作文比赛,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及时批阅, 准确反馈。学生交上的作文, 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 让学生在期待中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甜蜜。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 看到自己的进步, 尝到成功的喜悦。作文批改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有的作文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 有的文章的要在, 主题, 结构, 布局、材料运用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 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从而使其作文能力与兴趣有所提高。总之, 只有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所以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个性化, 让学生体会到上作文课的乐趣。个性化作文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人的视野开阔, 精神包满, 情感充沛, 成长成一个全面的自我。个性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 不仅使学生在构思、内容、表达方式、语言、感情等方面有极大的提升, 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才能的人才。

3. 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

古人谚称“读十篇, 不如写一篇”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首先必须要有数量的保证, 数量不足, 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 学校安排课堂作文比较少, 远远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鉴于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增加课堂作文的训练次数。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写作的训练。对于课外的写作训练, 教师可统一要求, 也可让学生自由写作, 形式灵活多样, 但教师都应参与训练之中, 最好教师“下水”指导学生作文, 可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 同时教师身临其境, 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掌握讲评作文的主动权, 具体指导学生的训练。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外写作训练的效果。

4. 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阅读, 增加积累

学生时期, 精力充沛, 记忆力强, 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时间阅读, 背诵一些名言名句以及优秀作品, 积累大量优美的词汇, 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 可以为己所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身边所见的人、物、事相对照, 然后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达到预期的目的

5.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关念甚至教材的束缚,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习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平等参与, 共同探究,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事物的多元性。在教学中,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多角度思考, 放飞想象的翅膀,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才能做到呵护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培养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想别人所未想, 言别人所未言, 从而写出既标新立异、又合乎情理的文章。

总之, 要使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真研究学情和教情,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探求新的道路, 让高中学生的作文写的活起来, 同时广大高中学生也应主动拓宽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勤于练笔,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使作文的火花在高考中绽放。

摘要:新课改形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师, 必须适应新的写作要求, 及时改变观念, 改革教法,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 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发自信,个性化教学方式,实践训练,创新意识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 篇2

【摘要】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

英语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需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 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就尊重学生而言,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2.1 把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

2.2 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把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熟悉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熟悉显然是不对的。

2.3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IT技术

利用IT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1 使课堂成为布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

3.2 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假如不及时把握IT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IT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让学生把握运用IT技术的能力,非凡是运用IT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治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莨莠的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3.3 先进的英语学习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洪恩英语》,《疯狂李阳英语》,《金山单词通》,《英语听力通》,《轻轻松松学口语》,《英语口型教师》等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电脑或上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英语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4.1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高考和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

4.2 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多元化原则。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治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激励性原则。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非凡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情感原则。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重情感,要注重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把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正确熟悉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方式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6-02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特点。而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课堂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逐渐变得更为广泛。现代教育技术得以融入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途径由此变得更加广泛,其学习方式和内容也逐渐倾向于多元化。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对其主体内容——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加以充分发挥,是现代教育教学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其“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应充分利用并开发课程资源,而语文课程资源则涵盖了课外学习资源和课内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工具书、教学挂图、教科书、报刊、各类图书、广播、电影、研讨会、图书馆、纪念馆、布告栏、戏剧表演等等。在这其中,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来说,其“少、差、费、慢”等缺陷在过往较长时期未实现根本性改善。因而,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来说应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自身活力迫在眉睫。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和谐教学情境

兴趣才是最佳的老师。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生发出想要学好的渴望与动力。在多媒体教学的诸多特点中,对现代教学手段加以充分利用富有形象性和直观性。语文教师应与教学具体内容相结合,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课堂情境,由此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由此提高。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在课前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先利用投影仪将开满荷花的荷塘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画面作口头简述,同时还可深入一些组织学生背诵与荷花相关的诗词章句。然后以此为背景将全文朗读录音播放给学生听,学生通过静谧悄然富有韵味的朗读而感受到月色下的荷塘这一幅难以言说的美景,从而在短短的导入环节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深刻感受。课堂情境创设与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由此得以实现,为后续内容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容量,提升课堂效率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各行各业开始更加讲究效率,而课堂教学自然也如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共同目的是有效提升课堂效率。而在高中语文传统教学中,板书的书写占据了大量的有效课堂时间;而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板书内容可在大屏幕上得到轻松、清晰的投影,既突出了重点,又可轻松保证一目了然,由此节省了课堂有效时间,教师能够在课堂内容教学中留足时间,而学生也有了更宽松的课堂氛围来进行思考。传统教学中,两个课时的任务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后仅需一个课时即可轻松完成,不仅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还提高了课堂效率。尤其是在诗歌章节的教学中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支持与引导下能够对诗歌意境产生更为深刻的体味,相比于单纯的语言表述,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阐述诗歌蕴含的意境,学生也能够对其产生切身感受,并对作者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在设计此类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和激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高的学习兴趣意味着越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任务,而学生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也更深,记忆也会更加牢固,并能够更灵活地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图、文、声、像四元素加以充分利用,营造出立体的信息源体,对真实情境加以模拟,由此激发学生能动性,提升课堂效率。

三、陶冶学生心灵,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人在特定情境中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多媒体技术加以适当运用,辅以图像烘托和音乐渲染,从而在课前能够快速导入教材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学生情感活动得到促进,并与作者情感达成交融,最终能够视听并举、披文入境,全身心投入。学生思维在此状态下更趋于立体、全面和灵活。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声音、图像或者flash动画来营造作者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学生由此融情入景并产生共鸣;可通过图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再现地坛景物,利用多种艺术转换和联想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其不断拓展,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融入的情感,从而对作者思想有深刻感悟,并思考生命的价值。

网络教学资源极为广泛,是任何一个教师、一种教材都无法比拟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教学步入了信息极大丰盈的时代;然而事物皆存在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实践、勤于探索、长于总结,确保多媒体技术能够切實有效的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段莎.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反思[J].成功(教育版),2011,(5):261.

[2]田阳敏.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6):60-60,64.

[3]衡海棠.运用多媒体技术搞好高中语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0):20-20.

高中语文教学中新媒体形式的探讨 篇4

1 新媒体运用于教学的主要形式

1.1 课件

新媒体的进步和发展, 让高中教学的课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传统课件主要是PPT、视频等形式,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高中语文课堂的课件有了微课等新的身影。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视频, 把教师的教学过程纪录下来, 是一种真实情况的记载和反映。微课的运用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活跃课堂, 能够把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成果引入自己的课堂, 将教学过程进行展示, 能够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些新鲜的形式, 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一种在网上交流的形式, 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学习论坛注册, 探讨学习的相关问题, 发表各种观点, 也可以在其中寻求帮助, 让教师和学生实现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用发帖和跟帖的形式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 并且能够对一些学习资料进行分享, 实现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目的。

1.3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目前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 是将教师平时上课的过程制作成视频, 并在网上进行播放, 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可以很好地弥补在校学习的一些缺点, 因为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随时都能够进行学习。把一些知名的教师的课程做成网络视频, 也能够方便学生获取名师资源, 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网络课堂的普及也能够实现学生的反复收看, 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

1.4 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系统是目前学校普遍推行的一种实时教学系统, 通过这一系统, 教师可以和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线教学系统采用虚拟教室的形式, 每个教室有一个特定网址供学生访问,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要进入哪个教室进行学习, 这种形式比传统的教学形式更加便捷、活泼、高效。通过在线教学系统, 教师可以很轻松地打开课件, 供所有学生观看, 并且可以有视频、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音频、视频和文字的互动等解答学生的问题。整个过程可以制作成录像, 是一种很方便的学习形式。

2 高中语文教学运用新媒体的原因

2.1 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信息时代, 所有的知识都更新得比较快, 如果不能够及时更新信息, 采用新的技术手段, 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新技术能够给教学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 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 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采取新媒体技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2 改进和丰富课堂的需要

新的时代,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课堂必须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新媒体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能够丰富和发展高中语文课堂, 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能够使教师更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在课文《红楼梦》选篇的讲解中, 配上电视剧《红楼梦》的视频片段, 学生更容易被吸引, 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2.3 新媒体更适合学生特点

新时代的高中生, 是伴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习惯了网络带给他们的便利, 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生活中的常态。因此,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恰好满足了这些学生的需求。正是因为新媒体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 学生畅游在课堂之外的知识海洋中, 很容易掌握更加广泛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2.4 新媒体可以给教师带来极大的便利

新媒体时代, 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网络批改作业, 通过计算机软件核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些新的科技手段和进步给教师的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起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享, 让优秀教师的经验供年轻教师学习和借鉴, 教师也能够通过在线教学系统和办公系统互相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 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3 运用新媒体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3.1 把握好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的, 内容才是教学的根本。教学形式的创新是为了促进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地展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核心地位, 通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不能只是追求形式的创新, 而忽略了内容的充实。比如高中语文课堂,

要交给学生的是语文的基础知识, 要提高的是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个核心任务不能变, 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核心任务进行。

3.2 教师主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

对于新媒体的教学形式, 教师只是一种主导,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课程的开展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比如微课堂、在线学习、学习论坛等, 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中生对于语文的学习, 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 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对作品的思考分析能力, 对于这些能力的学习, 学生的思考是主要的, 教师只是一种辅助的作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够靠教师传授知识, 而是要采用新媒体的形式, 用有趣的视频、图画、音像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和带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 最大可能地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起来, 达到让学生提高的目的。

3.3 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能够带给人的最大便利就在于能够方便地复制和传播信息。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方式, 大家教学经验的不同, 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对于好的经验, 要通过互联网建立网上资源库的形式, 供所有的教师资源共享, 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的便利。通过网上建立资源库, 可以把一些课件放到网上, 建立在线开放课堂, 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进行在线学习。使任何地区任何学校的学生都能够接触到知名教师的授课, 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公平化, 也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 新媒体引进语文课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适应新时期学生特点的需要, 能够进一步改进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 使语文教学更加有效。运用新媒体更好地改进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要做好教学内容与形势的关系,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 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 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才能拓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 对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高中语文教学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把新媒体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本文首先阐述由课件、学习论坛、网络课程、在线教学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所组成的新媒体, 并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最后提出了利用新媒体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些措施, 以改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金桂琴.基于新媒体的中学语文交互性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1 (07) .

[2]蒯治任.新媒体传播对语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 2013 (12) .

[3]孟晓琳.新媒体环境下中专语文教学的延展与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 , 2013 (12) .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英语 教学现状 改进措施

引言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中的英语教学目标从以前简单的英语知识传授, 转变到对高中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上。针对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对英语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安排、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英语知识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 英语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中生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之一。培养高中生掌握和运用英语实用知识的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要求。 高中阶段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英语教育教学应该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我们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高中英语教师能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也很少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数英语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记录、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担心新的教学方法会影响教学进度,担心学生不配合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缺乏有效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致使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以及和谐的氛围。

2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拓和创新

有的教师对新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讲解课本内容,只有呆板的内容传授,没有知识的创新。教师缺乏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教学内容仅限于课本及练习册等,致使课程资源单一。另外,有的教师不能充分驾驭教材,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和作用,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材掌握不够、把握不准,不能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实现。

3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教师注重把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过程,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统统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把课堂充分交给了学生,使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但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表面上看着很热闹的课堂,学生却没有学到多少知识,没有达到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教学目的。

二、改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措施

1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强化课堂教学改革

口语表达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重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常常被看做是知识教学的附属物,这使得知识教学和口语表达教学没有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口语表达教学没有收到应有的功效。 高中英语口语表达教学是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口语表达教学质量对高中生英语素质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选拔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思想作风硬的教师。 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需要,合理配备英语教学人员,逐步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积极进取的英语教师队伍。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点,优化口语表达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以知识讲解为主、口语表达教学为辅的观念,为知识讲解与口语表达教学有机结合,共同构建有机整体的观念。 为此,我们要大力推进高中英语口语表达教学的改革:第一,改变口语表达教学在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附属地位, 构建规范完整的口语表达教学体系;第二,适当增加课时数;第三,口语表达教学要力求实用性、多样化,实行创新性口语表达教学。

2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在《新课标》中,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这也就要求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也要随之而变化。目标的多维化,也就要求教学内容需要多维化。而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中则需要遵循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所谓基础性,是指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有利于为高中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相关知识与课程内容 ;而时代性则是指在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要尽量体现出时代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相一致,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不仅要选择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不同文化的普适性知识,同时也要选择一些相对稳定的、经典的知识。高中英语是对初中英语课程的延伸,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为高中学生考取大学、就业以至于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强调语言教学的基础性,同时也需要针对高中学生在这一阶段所独具的生理心理特点,使英语课程符合高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因此,这就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也就是说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尽量能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倡导与语用学理念相符合的任务型教学活动

浅谈新媒体形式下的民生新闻 篇6

一、新媒体形式下的民生新闻的时代背景

当今媒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媒介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于是, 从“老少皆宜”到“目标受众”, 媒介开始对市场进行分割, 形成了传播的小众化、个性化进程。媒体不再试图争取所有的受众, 而是锁定特定的目标受众, 集中精力打造有特色的产品。

另外, 由于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相比, 在重大时政新闻、国际新闻等方面不具备优势, 这也决定了媒体市场竞争中, 地方媒体势必要打造本土新闻品牌, 从地域接近性和心理贴近性方面下手, 赢取忠实的受众群。

在中国媒体发生巨大变革的10年中, 央视和省级卫视通过自身变革和自身覆盖的方面的优势分别把守住了各自的舞台, 但国内城市电视台却一直还在迷茫之中度日如年。《南京零距离》等节目的成功实践, 极大地开启了中国地方电视台的思维, 各地方台纷纷把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民生新闻当作竞争时代拓展生存空间的神奇法宝。这种民生新闻之风即将在中国大地刮起。

二、新媒体形式下的民生新闻的关注

民生新闻主要内容是日常小事, 对这些日常小事, 受众有何必要“第一时间”知道?关键是在寻常小事中挖出不寻常的意义。实际上不少小事既不关系群众, 也不涉及“利益”。媒体应以有限资源, 去解决、反映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问题。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决策, 报导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新闻。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勇于向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挑战。用建设性态度披露社会阴暗、展示社会矛盾, 为政府献策, 为百姓解忧;“负面报道”要发挥正面效应, 为公众提供警示意义。

三、新媒体形式下的民生新闻的取向

1、确立明晰的主体受众群

准确地说, “民生新闻”中的“民生”并不是对广义的“国计民生”的涵盖, 而是对狭义的带有地域特色的市民生活、平民生活 (包括城乡农民) 的囊括。当前有不少民生新闻栏目普遍存在着“单一城市视角、忽略农村观众”的问题。民生新闻不但要做市民的知己, 还应该将视角多指向广大农村, 真正成为广大农民观众的朋友。所以, 电视媒体新闻人应把镜头聚集于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 及时报道百姓冷暖, 反映民众疾苦, 满足大众需求。

2、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

在过去, 由于传统大众传播是传媒组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向广大受众发送公众信息, 普通受众一般无法接近传媒机构, 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不能主动地选择信息, 更谈不上参与信息传播。然而,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 传、受双方的关系有了显著变化, 即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根本转变, 由“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转为传、受主体的双向互动。在这方面, 湖北台《经视直播》采用的嵌入式、敞开式和共享式传播策略给我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湖北台《经视直播》在同步播出时, 主持人和记者来到收视第一线, 走到平民百姓中间去。这样一来, 拉近了节目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增强了媒体的亲和力, 强化了受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外, 普通的受众通过热线、短信、网络、跑街、市民DV拍摄等多种方式充分地参与到节目的采、编、播等过程中来。这种平等、自由的互动交流和角色换位, 可以使媒体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更多丰富鲜活的新闻信息资源、更高的节目收视率和忠诚度。

3、彰显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民生新闻自从诞生之日起, 追求的就是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一方面, 民生新闻诉求的是对普通受众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和人生命运的关怀。另一方面, 民生新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受众对发生在周围甚至是自己身上需知、未知而又欲知的新闻信息。从这个角度讲, 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自始至终都体现在民生新闻的采编、播报、传递过程中, 以平民视角, 抒发人文情怀。2006年7月10日, 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放弃现场采访而亲自抢救溺水女童的事迹, 受到各界好评, 并被众多网友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事实上, 用曹爱文自己的话说, 她只是做出了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 但是她的行为已经成为一面镜子, 一面可以让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映照出自己的良知与价值取向, 映射出自己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悲悯精神的镜子。

4、具有创新精神和品牌意识

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民族, 任何智慧成果都会在一哄而起中失去价值;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电视栏目, 任何奇思妙想都会在盲目跟风中平淡无奇。民生新闻节目要想在同类节目中独树一帜, 就必须坚守“受众本位”的理念, 戒除从众心理, 要有创新精神, 树立品牌意识。具体做法就是要经常尝试换位思考, 突破定向思维, 突出地域特色, 采用差异化策略, 着力打造精品栏目, 培植有个性魅力的节目主持人, 注重精品栏目的品牌建设和形象维护, 这样才不至于在同质化竞争中迷失方向。

5、构建公共话语空间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意, 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为公众提供一个意见交流的平台, 使广大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由表达的意见环境和公共空间, 但是, 要突破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 就必须加强对公共事件的关注, 要从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中跳出来, 把话语权真正交给受众, 从是非判断上升到理性思考, 从居民投诉向公共话题发展, 对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凝练和提取, 从而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框架内予以妥善解决。

新媒体形式下广播电视的转型分析 篇7

1 新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互动性、快捷性、大众性、多元性的新特点给广播电视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1)各界的关注焦点越来越多的集中于新媒体。介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精准性,它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广告主、营销机构的认同。比如:最近比较火的一部网络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以及《娜就这么说》等一些网络综艺节目的大量崛起,成功博得了人们的关注,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一些投资者们便选择了以新媒体为目标。此外,新媒体营销价值和关注度的提高也吸引了不少广告商的认可,他们逐渐把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营销费用挪向了新媒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媒体经济来源的缺失无疑对其产业造成了伤害。

2)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信息越来越多的来源于新媒体。Web2.0时代,也是一个自媒体空前火爆的时代,QQ、微信、微博、博客中新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观点得到施展和发挥,每个人发表的内容都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成为一条重磅新闻。比如近期比较受人关注的“雷洋事件”最早就是在微博上爆出的,通过微博关注者各自的传播范围引起广泛关注。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主要来自记者和通讯员,这一来源太过狭窄,相比于新媒体又缺乏时效性,为了更好的生存,它开始从新媒体中获取基本信息,通过进行后续的加工来体现自身的特色。因此,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地。

3)传统广播媒体的收听率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作为一个较为自由的平台,对知识进行共享、对思想进行交流等属性已经博得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使其受众量不断增涨,用户将有限的时间重新分配,将时间逐渐向新媒体转移,这就大大降低了传统广播媒体的受众量,使其广播的收听率受到严重影响。

2 广播电视的转型状态

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做出了一些变革。

2.1 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

首先,广播电视媒体的存在形态正发生着改变:当前情况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别,而是处于相互关联甚至并容的状态。我们可以在手机、电脑上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也可以在电视机上联接网络、打电话、发送信息、遥控家电等,网络广播电视媒体、手机电视媒体、IPTV等都是这一融合性具体的表现形式。

其次,广播电视媒体在业态方面发生着改变,基本表现是其在体系、资源和专业上的重构。以前人们会把报刊、广播、电视进行明确的区分,但是随着“三网融合”(即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产生和推进,媒介融合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广播电视与手机、计算机不再属于某一个网络,而是一个共享的终端,让我们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从手机、电视、电脑上点播、下载节目并多了一些新的体验,比如电视短信、远程教育、电视电话会议、实时路况等等。此外,在融合时代,一个节目可以连带出其他的播出方式和传播途径。比如:2014年特别火的一个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流行于广播电视媒体,也在网络媒体中受到广泛的欢迎,随之而来的电影《爸爸去哪儿亲子宝典》借助“爸爸去哪儿”这一知名IP,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和教育,即将上线的消息一发出便得到了全国十多家重点渠道的关注;也让大家看到了湖南影视、动漫、阅读甚至是教育产业多平台发展、传播的多样性,开创了针对亲子教育、互动阅读与手机动漫、移动应用等多种新媒体手段融合为一体的文化创新模式。

最后,广播电视从业者的角色也在发生着转变:过去,新闻从业者总是把自己界定为“报纸”记者或“广播电视”记者,奉行着写作条理清晰,新闻事实报道客观、充实等原则,但在传统媒体转型的今天,多媒体的语言表达和跨媒体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全能记者”才是当今新闻界的香饽饽。

2.2 从“公共”媒体向“公众”媒体转型

“公共”媒体是以媒体本身为主体,观看收听者为受体的一种媒体形态;而“公众”媒体则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传播活动的媒体。在当前形式下,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从而使得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从“公共”媒体向“公众”媒体转型。

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出现融合后,电视不再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它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全国所有家庭似乎成了一个共同体,手机广播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使受众拥有了选择获取信息地点的主动权,如果说传统广播电视束缚了人们的活动自由,那么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则让人们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此外,传统媒体与受众的视听关系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到“玩电视”,实现了即点即播的效果。“看电视”就是“你播什么,我就看什么”只能单方向线性传播,如果错过了某个节目,也就只能看重播了。而“三网融合”则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收看方式,在使得电视画面更加清晰、节目数量大大增多的同时,满足了受众不同时间、不同兴趣收看的需求,让观众从以前电视时代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个性化收看的使用者。使用可不仅仅体现在观看节目上面,我们还可以进行电视线上交易、电视通信、电视智能家庭等。随着人们对新一代电视全功能的使用,人们原来的社会生活模式也发生了转型,比如:受众可以通过与节目互动实现“玩电视”,现在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得呈现出直播的模式,观众所看到的、听到的就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了,此时观众可以加入到电视节目中实现与节目中人的简单互动,这让观众不仅可以获得强烈的现场感,更拥有了积极的参与感。

新闻从业者开始对视听信息的采集向筛选转型: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极其泛滥的时代,新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和载体,传播门槛的降低使得各种内容爆炸性增长,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这不仅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而且造成了媒体公共领域的衰落。此时,新闻从业者们便开始了对海量信息的筛选分类,也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具备基本功之外,还需要掌握广泛的传播技巧。

2.3 媒体由监督管理向监测转型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首先,需要区别开传统广播和新媒体网播两种形式,比如:应该界定互动电视服务是否属于电视节目,如果属于,那么它的传播内容就应该受到相关制度的管理。其次,传统媒体要对监管主体进行适当改组,为了维护各监管主体的自我利益,许多原有的制度不愿被改变,但是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制度的变革是不可或缺的。

总的来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浪潮的冲击,广播电视转型已经必然地发生并逐步走向深化,在理念、制度等各层面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媒介、受众任意两方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也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态势。但无论是站在媒介生态还是媒介文明的视角,新的媒介文化都应该顺应民主意识,不能背离法制精神,只有这样,广播电视新媒体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和获取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呈现新的要求。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表达和交流的新平台,同时也使得媒体中产生的信息内容显得越来越个性化,这就给整个媒介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加速了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的转型。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报纸之后,网络之前产生的“中间”媒介,其价值属性也在朝着公众需求的方向而改变,为媒介制度的变化贡献着一份力量。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转型

参考文献

[1]杨阳.广播电视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2]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 篇8

1 树立品牌, 服务“吃货”

广播美食节目以有声语言为中介, 从视觉上减少了美食的诱惑, 如何表现食物那让人垂涎欲滴的色彩是个大问题。

首先, 广播美食节目要广开思路, 拓展空间, 突破资金不足、规模较小的瓶颈, 加强与其他地域广播、网络和电视的合作, 挖掘美食, 树立品牌。其次, 要融合新媒体功能, 对信息进行全方位地整合、优化和利用, 必须坚持本土化, 具有本地的特色。此外, 为了满足节目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在对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定位, 为不同的人群定制不同的餐饮。在整个过程中, 应体现出广播美食节目的专业性, 包括语言的专业和活动的专业。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前提是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餐饮结构的特性, 以及本地人的饮食习惯, 全面调整美食栏目, 保留原有广受欢迎的电台及固定嘉宾, 并引入全新的主持人形象。例如, 可以选取晚高峰直播美食节目, 除了“吃喝”外, 还应该填充更多的内容做足美食, 这就需要详细规划日播课程表。以一周为单位, 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固定嘉宾教做家庭厨房里的酒店菜;外场主持人力推新店新菜;商家促销活动等, 树立品牌, 坚持全心全意服务“吃货”的理念, 力争做到关于吃的问题:听众有问, 我必回答;听众要找, 我作向导。

2 微信互动, 生动直观

新媒体的出现既冲击着传统媒体, 又提供了新的载体, 增添活力。传统广播美食节目中也会采用与听众互动的方式, 更多采用热线电话的方式, 这虽然能够解决听众的各种问题, 但易出现部分听众的热线电话接不进来的现象, 且覆盖面较窄, 这就需要利用好当前的微信平台, 做好互动。

首先, 建立广播美食节目的微信公众平台, 加入微信听众, 根据不同的节目板块建立不同的微信群。虚拟世界的“朋友圈”会如此凶猛地冲击现实社会的“朋友圈”, 一切信息来源、生意途径似乎都开始依赖微信。其次, 充分利用好微信朋友圈, 每天推送一篇图文并茂的餐饮信息文章, 编辑用清新的文字、生动的照片, 吸引每一位的微信用户;及时更新的本地美食讯息、餐饮店家、地图导航和美食活动, 进行人机互动, 让那些在“吃”方面没有主见的人顿时轻松明, 让众多“吃货”深深依赖。此外, 直播过程中利用微信进行互动, 随时接收听众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想法, 增添节目的活力, 直观生动。

从前做广播, 只能依靠季度的收听调查表大致了解节目在听众心目中的地位。热线、短信互动方式的开通也只能体现有限的受众关注度。微博、微信的使用更直观地看到节目的影响力, 且随时与听众保持联系。听众通过微信向我们发出舌尖上的需求, 节目的服务功能迅速体现。

3 线上线下, 吃喝玩乐

广播美食类节目不仅局限于直播现场, 更应该注重节目的衍生, 这就是节目的宣传。活动营销, 已成为商家和媒体常用的宣传手段。当广播美食节目收听率达到一定程度后, 便要着手开拓常规节目的延伸产品——美食之旅。

首先寻找合作伙伴。旅行社、广告客户都可以充分利用。其次, 设定旅行路径, 挑选嘉宾和主持人, 做好活动方案。同时, 进行调查, 搜集美食信息, 征求微友等的意见, 激发更多人的兴趣。多次的短途美食旅行就形成了一些美食专线, 主题更鲜明, 针对性更强。可以举行周边城市一日游, 所用餐点经过节目组精心考察、踩点确定的, 每个城市、每个饭店都有着不同的餐饮主题;同时, 搭配城市著名景点小游一番, 也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带着“吃货”听众去旅游, 线上线下吃喝玩乐, 满足群众的需求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新媒体不断出现的今天, 广播美食类节目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以听众为核心, 以微信等为平台, 多样化节目形式, 依然可以使群众感受到美食的诱惑。

摘要:民以食为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吃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饱”, 更强调对美食的享受。《舌尖上的中国》应运而生, 广播美食类节目也不断兴起, 如何在众多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 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变化, 对广播播音美食节目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 应打造品牌, 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树立服务食客的理念;充分利用微信平台, 做好与听众的互动;线上线下加大宣传等。

关键词:美食,节目形式,语言传播,互动

参考文献

[1]李静.做出美食广播的“活色天香”[J].记者摇篮, 2012 (2) .

[2]刘月.《美食娱乐街》引领美食风尚弘扬饮食文化[J].中国广播, 2006 (11) .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 篇9

影像是一种媒介形式, 是我们运用特定工具完成对客观现实的记录和再现。影像是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受制于科学发展和技术的限制, 影像的大规模增长出现在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之后。而影像的存留方式并不利于传播和保存;直到数字化将一切信息以0和1替代, 影像的传播和制作从此进入全新的纪元。经历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影像成了我们日常必然接触的媒介。新技术为影像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 手机、掌上电脑的广为普及, 让影像的观看行为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段。观众有了选择和支配所观看的内容、观看方式、时间和地点的权利。

影像自产生至今其形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构造的真实、瞬间的真实再现、片段和碎片化连接、碎片化。对于影像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距今34000前的史前文明时期。当时, 原始人已开始制作图像。而这时的影像捕捉依赖于人们的眼睛, 并依靠人们的认知、理解和想象力加工以一种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影像的内容来源于原始人所生存的环境。而后, 简单的图像捕捉变成了一种人为的为了取悦观看者而再造影像, 并且不断更新绘画技术的欲望, 在漫长的西方美术史中, 摄影术发明之前画家致力于使所描绘的对象更加的准确和真实。文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建筑师菲利鲁内萊斯基和画家马萨乔发明了线性透视。它建立在线性汇聚的数学原则上, 其中包含一个位于水平视线上的消失点, 而画面中的物体的线条最终都消失于这一点。这一伟大的发明从此改变了影像的呈现方式, 几何透视从此被广泛的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透视法满足了观看者对于绘画空间的视觉控制和所有权, 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如贡布里希在《艺术与幻觉》中提出“所知先于所见。如果我们不小心, 就会在艺术上以感知的方式呈现所认知的世界——正如我们知道的或懂得的一样——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世界”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的绘画从线性风格向绘画性语言转变, 用光影造型, 模糊轮廓线, 使得描绘的对象栩栩如生, 视觉效果更加逼真。对影像的捕捉和再造尽可能如自然界般真实。而对于这种真实的构造被摄影术的发明所取代。17世纪的画家在绘制时已经开始采用暗箱, 使绘画对象能够精准无误。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光学理论得到长足进步, 影像的发展就是伴随着光学的发展和进步前进的。1839年8月19日, 在法兰西科学院和艺术院, 法兰西科学院常务秘书长阿拉果郑重的宣布了摄影术的发明, 并称之为“达盖尔法摄影术”, 一种可以直接呈现的、对于瞬间影像的捕捉的方式被创造了出来。从此影像进入了全新的纪元。当图像放映技术和摄影术结合, 电影诞生了。电影将碎片化的时空整合成了一个看似时间和空间连续的、进行的、统一的事物再现。电影的出现使得影像以动态形式显现.

而数字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改变了影像的呈现形式, 日新月异的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生存条件。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 新技术的涌现使得影像有了新的性质和形式。处于新媒体时代和视觉文化时代的今天, 我们是赛博空间内游徙不定的人, 我们碎片化的生活被影像所包围, 新的影像形式和现象层出不穷:“微电影”“网络自制剧”“手机视频”“手机摄影”已经广泛的影响了我们目前的生活。互联网环境下的影像区别于传统影像的播放渠道, 产生了新的传播渠道。目前各种影像制品的播放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视频平台。这一新的平台让影像更容易获取同时, 也让人们互动性的参与影像的评价、制作和传播等, 打破了以往影视公司、广播电视机构对影像产业的垄断局面。因而新媒体影像具有大众化的特性。

2000年11月, 全球第一部拍照手机问世, 从此拍摄功能就成为手机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2010年, 世界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0至2014年, 移动互联网处于萌芽时期。到2015年, 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在2014年1月在美国手机上网的时间超过了桌面上的使用, 伴随手机功能的增进和发展, 消费者对手机拍照的需求和要求与日俱增, 数码相机已被智能手机取代。与此同时, 影像进入了移动社交领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交进入视频时代, 2013年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在推出了视频分享功能, 2014年9月微信在推出了包含小视频分享功能, 通过视频可以让社交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真实。其中短视频自2014年出现后产生了很多相关应用。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进入4G时代, 让视频分享成为移动时代的的必然趋势。截止2014年10月底, 中国手机网民超过6亿, 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手机所具有的便携性让影像的制造和传播能随时随地进行。在4G移动通信业务支持下, 影像变得即时可见。在这一环境下新的观众是使用手机、ipad等新媒体, 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广大网民, 最主要用户群体为18-30岁的年轻人。移动设备的互动性、移动性实时性造就了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对于影像从传播和形式创新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而我们生活在被影像所充斥的世界, 我们组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影像信息的采集者和制造者, 而我们正是新媒体这一时代的原住民。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像是指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媒介环境里所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 如今的新媒体是依靠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媒体形式, 如手机、ipad、移动互联网。而影像形式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构造真实、瞬间的真实再现、片段和碎片化连接、碎片化爆发。而新的影像形式对于我们来说还处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原始形态。

关键词:影像,新媒体,形式,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 译.译林出版社, 2011.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 篇10

一、上好序言课, 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第一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句话说得好,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很有哲理, 它同样适用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初始。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节课, 也就是序言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这节课向学生展示物理在生活、科技等各种领域中的应用, 要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概括性的、全局性的认识,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感受物理所特有的魅力。教师要通过更加丰富、趣味性的语言、图片等方式, 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有想要主动去了解高中物理、学习高中物理的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 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课上积极与教师互动、课后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要求,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比较抽象的物理学知识, 教师如果能创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物理学知识,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物理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创设方法, 创设出一个最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以下提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两个重要技巧。

(一)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物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但是物理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在生活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带有非常强的抽象性, 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非常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地还原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还原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如学习过摩擦力知识, 讨论人走路过程中的摩擦力方向问题时, 让一部分学生在走道中走动, 感受走动时前脚着地和后脚离地时相对地面的运动趋势方向, 从而判定摩擦力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创设的情境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把实验引入课堂教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情境教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助实验的展示, 可以把抽象的物理知识, 变成直观的、有趣的物理过程,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抽象、难懂的物理学知识, 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时, 问到: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羽毛和硬币哪个下落快?有相当多的学生回答重的物体下落快, 硬币比羽毛下落快。老师把手中的硬币和羽毛同时释放, 也发现硬币比羽毛下落得快。若把硬币和羽毛放进牛顿管, 密封后抽出管中空气, 发现羽毛和硬币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老师不用太多讲解学生就能得到“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量大小无关”的结论,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相比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则更加抽象。虽然在初中阶段, 学校已经有物理课, 且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有些学生在理解高中物理概念时还是会有一些难度, 这些学生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无从适应, 对学习物理可能也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如果对学习物理感到有困难, 那么时间长了, 学生便不再会对物理产生兴趣。但是,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同时看到, 物理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我们应该都能感受到, 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 学生的反应要比平时上课时更积极一些, 而且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及生动性等常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实,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一些。为此, 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一特点, 从而精心设计实验教学, 对学生加以引导,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物理知识的意识, 让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四、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与信息, 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情感交流。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的为人时, 那么学生会很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同时, 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备受鼓舞, 从而鼓励教师进行更好更有效率的教学。因此, 教师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尊重学生, 为学生着想, 通过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时要能使自己一直处于精神饱满、愉悦、热情的状态, 并能感染学生, 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同时, 教师在讲授时, 对教学内容也要注入一定的情感, 以吸引学生听讲, 而且这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次, 教师不仅是在学习上, 同时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爱护学生, 有时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 为他们解疑答惑, 帮助他们成长。最后, 教师也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的反馈, 采纳好的意见与建议, 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当前高中物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物理教师只有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物理知识,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 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首先, 教师要上好序言课,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第一步。接着, 教师要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也可以把实验引入课堂教学。然后, 教师要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最后, 教师要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魏建华.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2

[2]肖玉华.浅谈高中物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1

上一篇:企业家的无为和有为下一篇:辐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