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影响分析(共10篇)
景区影响分析 篇1
旅游业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行业,通过提供食、住、行、游、购等服务满足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旅游业现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明显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和国内需求量,成为消费潜力巨大、成长性能良好的服务产业。
旅游收入直接反应了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或者地区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是衡量当地旅游经济活动及其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指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凤凰景区各行业对旅游局收入的影响来推测凤凰景区各行业对该区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并研究旅游者在凤凰景区的消费潜力,预测该景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帮助凤凰景区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凤凰景区旅游现状
凤凰古城,在沈从文先生笔下声名远播,以其传统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是一个以苗、汉、土家族等18个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3.6%。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楚巫文化)。近年,凤凰围绕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了多种文化旅游产品,以苗族服饰为主,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银饰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以凤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开发“城、边、河、文”等系列精品旅游,提升了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003年,凤凰古城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成为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齐名的“中国三大古城”。2007年4月,在由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和《旅行》杂志社等联合开展的“中国县域旅游品牌评选活动”中,凤凰县被确定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之一,位列第20位。2007年11月,凤凰县荣膺“中国旅游强县”,成为全国首批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
目前,旅游已成为凤凰县的支柱产业。据介绍,2006年凤凰全县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8亿元,占全县GDP的32%。对于10年前财政收入还只有3000万元的贫困县来说,这无疑是历史性的大跨越。有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凤凰旅游人数从17万人次上升到45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34万元上升到18亿元。门票收入从2001年的165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1.3亿元。根据湘西县旅游局的统计,今年以来,湘西县旅游行业科学应对世界金融快速增长,其中,凤凰县继续显示其超强的龙头地位,共接待游客197.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46%和49.49%。全州共接待游客393.58万人次,旅游收入18.0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2.6%和52.76%。今年6月份,该县共接待中外游客45.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393万元,三项指标平均增幅达到30%以上。旅游市场呈现了客源辐射更广、团队旅游更多、自驾车游更热、乡村游更俏、发展来势更好的五种态势。
二、数据及模型的构建
旅游具有淡季和旺季,本文数据的收集是在旅游淡旺季之间的时期。凤凰古城当地的旅游业收入,在淡季和旺季也有明显的区别,这使得调查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这对总体的研究仍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依赖性较强的行业,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等多种因素对旅游业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思考了凤凰区当地各行业对旅游局收入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其中,Y作为内生变量代表凤凰景区旅游局来自每个游客的收入即游玩(门票等)费用,X1、X2、X3、X4作为外生变量,分别代表来自每个游客平均每天的餐饮费用、住宿费用、单程交通费用、其他费用。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最终对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统计的数据如下。
三实证分析
1、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
由此可知回归的方程为:
2、模型的检验
(1)统计学意义上的检验。拟合优度的检验———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较好,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78.9%的离差作出解释。
变量显著性检验——由于T0.025 (32-4-1)=T0.025 (27)=2.052<各系数的T统计量,又系数的P值均小于0.01,所以T检验显著,X1X2X3X4对Y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方程显著性检验——由于F0.05 (4, 27)=2.73<30.00271,所以F检验是显著的,即方程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的。
(2)计量经济学意义上的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上面的各项估计的值和统计值可知,各估计量的显著性都比较良好,可调整的决定系数为0.789131,而且各变量对Y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可以认为模型拟合非常好,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从该角度看,可以接受该模型。
异方差性检验。由模型的残差序列分析图分析可知,样本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因此可以初步认为不存在异方差性。再用Eviews软件进行White检验。Obs*R-squared的计算结果是12.92058, F统计量的值为0.822315, P值为0.640227,所以接受同方差的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
序列相关性检验(DW检验)。由于D.W=2.034787,由于n=32, k=4所以dL=1.177<DW<4-dU=4-1.732=2.268,即在完全不相关区域,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四、政策建议
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精髓。作为一个旅游景点,能够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是基本要求。我们去凤凰旅游,首先是一个消费行为,凤凰应该满足游客的消费愿望。由回归分析知,整个模型是成立的。目前,凤凰景区的住宿业和饮食业对旅游收入的影响还不够显著,说明其还具有发展的潜力。我们对此提些建议。
1、改善凤凰古城的住宿业
凤凰古城的客栈住宿颇具古典风韵,临江赏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广大游客来此旅游,但是住宿位置规划不是很合理,游客反映夜间其他游人的喧闹会影响休息。虽然由于景区接纳的游客逐渐增多而人口逐渐密集,但为了维持宁静小镇的特色,更应将住宿处尽量规划在安静的地区,将喧闹和宁静分开,以保证大众来此的特殊需求;还有游客反映在客栈等住宿处常有盗窃等现象,安全性不够高,因此凤凰当局应该制定一定的政策以保证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2、改善凤凰古城的餐饮业
餐饮业需要重新规划,使其分布位置更加集中。餐饮业集群的分布,更有利于游客的选择和消费;凤凰应该推出更加丰富的餐饮品种,以满足全国各地游客的需要。凤凰古城拥有很多特色食品,但是食品的种类过于集中于当地特色,不能满足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味觉需求。通过我们在凤凰街头调查可知游客对凤凰的饮食普遍不满意,有的甚至反映没吃饱,这点还需要改进。
3、刺激游客消费
中国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是勤俭节约,所以要加大舆论引导,积极倡导新的消费方式,宣传促销旅游胜景,培育旅游消费意识。根据居民收入结构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进行消费政策的创新。另外,要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凤凰古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更要加强对外宣传促销。要与客源国建立密切关系,帮助我们大力宣传,吸引更多游客来华旅游,并制定完整的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使远道而来的游客方便满意。
4、保存凤凰古城传统文化特色并不断创新
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苗家人、土家人逐渐有了商品经济意识,凤凰古城已经逐渐向现代化改变,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致使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留下“古城一去不复返”的不好印象。应该注意保存古城原始的民族风貌,恢复传统文化,使游客亲身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可以开发旅游新产品,比如健康旅游产品,凤凰县景色优美,大自然气息浓厚,可以围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综合性的生态旅游活动,参观考察森林、植被、野生动物等,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凤凰当局应该把握尺度,在该景区开始逐渐商业化的同时,保持原有的特色,维持良好口碑,获取两者的有利价值,不可盲目追逐商业化而舍本逐末,这样反而不利于其发展。
5、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凤凰的沱江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是由沱江两岸的旅游餐馆、家庭旅馆等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当地落后的排污系统所造成的。在开发经营中,由于旅游地各主体利益的不协调,沱江两岸从事餐饮、旅馆经营的居民并没有对水污染采取积极的防范和治理措施,更不愿意承担水污染治理的费用。另外,随着游客数量的日益增多,使凤凰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饮食的卫生和人们的健康,只会加重成本才能得以恢复,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我们要全面看待问题,通过科学依据作出合理改进,进一步拉动游客的消费需求,提高旅游收入,进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凤凰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贾俊平:统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迟景才:中国旅游经济探索[M].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8.
[4]辛建荣、张俊霞: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景区影响分析 篇2
摘要
本文主要探究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随着影视旅游的快速发展,它对旅游景区产生的双刃剑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影视业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当地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除此之外,还能树立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影视拍摄对当地生态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人的生活。为应对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影响的消极因素,应对景点核心景区禁止影视拍摄,减少自然景观破坏;加强生态管理,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加强监督管理,减少环境污染;提倡文明拍摄,减少垃圾污染;加强景区合作,重塑文化氛围;另外,还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力度保护影视旅游景区人文与自然环境。
关键词:影视拍摄;旅游景区;影响
I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disadvantageous influence of taking film and TV on scenic spots.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has tw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 produces a double-edged sword role in scenic spots are increasingly apparent: on the one hand, the film industry has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stimulating the rapid growth of local tourism consumption, in addition, can set up tourism brand image;on the other hand, the film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damage on the local ecological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ffect the lives of local people in a certain extent.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egative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tourist attractions, scenic spots with center view banned film, reduce the damage to the natural landscape;strengthen ecological management, reduc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dvocate civilized shooting, reduce waste pollution;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reshape the cultural atmosphere;in addition, we should actively for the atten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tensify the protection of scenic spots and cultur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Keywords: :Film and TV Shoot;Scenic Spot;Influence
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4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4 二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积极影响..................................................................................5
2.1 促进旅游景区经济的发展.................................................................................5 2.2 树立旅游景区品牌形象.....................................................................................6 2.3 扩大旅游景区的影响力.....................................................................................6 2.4 影视拍摄能够造就新的旅游景区.....................................................................7 三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消极影响..................................................................................8
3.1 影视拍摄对自然景观的破坏.............................................................................8 3.2 影视拍摄给旅游景区带来垃圾污染.................................................................8 3.3 影视拍摄给旅游景区居民生活带来不便.........................................................9 四 消除影视业对旅游景区不利影响的对策及建议....................................................10
4.1景点核心景区禁止影视拍摄,减少自然景观破坏........................................10 4.2加强生态管理,减少生态环境破坏..............................................................10 4.3加强监督管理,减少环境污染........................................................................11 4.4提倡文明拍摄,减少垃圾污染........................................................................11 4.5加强景区合作,重塑文化氛围........................................................................11 4.6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12 五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III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绪论
随着影视业的快速发展,影视拍摄地也随之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景区。当然,鉴于旅游景区风景优美、人文环境优秀,亦是影视剧拍摄地的首选。相比于以前较多的影视作品选择在摄影棚中制作完成,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影视作品品质要求的提升,加之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影视剧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欣赏到更为真实、精美的影视画面,促使许多的影视剧拍摄由摄影棚转到外景地。作为影视剧拍摄地的旅游景区,也越来越多的收到人们的关注。通常,成为影视拍摄地的旅游景区,会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而名声大噪。目前,到影视拍摄地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时尚特色的旅游,因为,电影、电视等作品更容易加强游客的感知,其影视作品中风景优美的画面更容易给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强烈的吸引着游客前去观光。随着对旅游景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加之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影视作品中的各个场景对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影视剧拍摄同样会给旅游景区本身带来一系列或者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这也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争论及探讨的热门话题。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随着影视旅游的快速发展,它对旅游景区产生的双刃剑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影视业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当地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除此之外,还能树立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影视拍摄对当地生态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为应对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影响的消极因素,应积极探索相关对策。尤其是随着影视业的快速发展,关注其对旅游景区产生的影响很是必要。因此,研究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影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传媒和旅游业都认为优秀的影视作品有利于提高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但是,有关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具体影响方面的学术研究并不是特别多,本文通过文献方面的调研,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概括。
虽然国外影视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但国外学者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影视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业对旅游景区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如Riley等探讨了电影作为一种旅游促销手段的特性和优势,并以美国影片和澳大利亚影片为例说明了电影对旅游者到访拍摄地的推动作用。
而国内针对旅游业对旅游景区的影响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如周慧颖等对影视拍摄对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虽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的较晚,但是,中国影视拍摄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如随着内地版《射雕英雄传》在浙江舟山桃花岛的成功拍摄以及热播,浙江舟山桃花岛名声迅速远播,到桃花岛参考的游客络绎不绝,桃花岛已经成为游客体验金庸武侠文化情趣的一大热点。
而本文主要探究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影响。通过分析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影响,探究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并对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影响的消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对影视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积极影响
影视业能够带动景区旅游,影视旅游就此诞生。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积极影响。
2.1 促进旅游景区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影视拍摄地是吸引旅客观光的重要因素之一,影视拍摄能够带动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影视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区域经济的有利推动力。影视拍摄地,已经成为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标志性宣传员,极大的吸引着旅客注意力,并且能够增强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拉动景区经济增长。
影视业拉动影视拍摄地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横店影视城”。到江浙旅游,很多人把横店影视城选择为其中一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是比较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位于中国东阳市横店境内,迄今已成为累计接待影视剧组和拍摄影视剧集最多的影视基地,2011年6月28日,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发布,横店影视城以2010年旅游接待841万人次的成绩高居排行榜第四位。
除横店影视城外,在国内,借助电影电视的热播而名声大噪的旅游景区有很多。如1991年上映的火遍大街小巷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山西乔家大院一下子成为了游客争相参观的旅游目的地。影视业对山西乔家大院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拍摄以及热播,山西乔家大院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股晋商文化热,再次掀起了旅游热潮,在山西乔家大院成为热门旅游景点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其他景点如常家庄园等的旅游热潮。据统计,2006年五一黄金周乔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景点门票收入比2005年同期翻了两番。
由此可见,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拉动景区经济发展。
2.2 树立旅游景区品牌形象
影视业在拉动影视拍摄地经济增长的同时,能通过影视宣传,帮助旅游景区树立景区品牌形象,持续带动景区发展。
作为影视拍摄地的旅游景区,发展影视旅游能有效促进旅游景区品牌形象的塑造。例如2003年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成功拍摄,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江苏乌镇。知名影视演员黄磊和刘若英对美好爱情的成功演绎,加之电视剧对乌镇江南水乡风光的成功展示,使乌镇成为了中国最美的地方。乌镇借势积极发展影视旅游,使其良好的品牌形象深人人心。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对景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影视作品是景区塑造和宣传旅游形象的重要契机,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成功拍摄所引起的效应,为乌镇赢得较高的知名度。电视剧《似水年华》很符合江南水乡的慢节奏,加上女主角刘若英缓缓流淌的声音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其宣传词带来良好的广告效应:“离开纷乱的都市,我到这里停下脚步,宁静可以让伤感隔离,时间真的不曾改变什么,放开手送走烦恼,光影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满载的是生活里的饱满的笑容,时间改变了许多事物,却不曾改变过这里,那个笑得像花一样的孩子,一个轻快跳舞的女子,还有我的赤子之心,生活在梦里的乌镇。”很多人因为《似水年华》恋上乌镇,更使乌镇一跃成为“一生不可不去的中国九个迷人小镇”,并成为了“最适合恋爱的地方”。
2.3 扩大旅游景区的影响力
影视剧对旅游景点影响力的拉动,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比如《西游记》的拍摄让人们对九寨沟的美景无限向往,而前几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也让没什么名气的重庆武隆景区一夜成名。
事实上,一个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在热播的同时,扩大拍摄地的影响力。经典的影视作品往往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观众产生吸引力,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会把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的景点变成对观众有强烈潜在吸引力的地方,并旅游景区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如2014年热播的吴秀波、王雅捷等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凭借强大的明星阵容和清新的田园风格而一炮而红,也因此让拍摄地原本并不为人熟知的淄博涌泉村知名度大增。涌泉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坐落在涌泉齐长城风景区内,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小村,那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风景优美。但是,因为小村位于深山中,虽然位于景区内,也很少有人知道。但是,随着《马向阳下乡记》的热播,这个山村却火了,以至于涌泉齐长城风景区门票的订购量呈井喷式增长,平均涨幅在60%左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右。不仅如此,就连剧中出现的“乡村乐团”都跟着火了一把。另外,正在热播的《花千骨》、《盗墓笔记》等,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其拍摄地也随之大火,今年暑期,就有不少影视剧中的拍摄景点走红,比如,浙江省内的缙云仙都景区已经推出了《花千骨》旅游专线,如“奇幻仙都六绝—鼎湖峰3日游爆款299元寻《花千骨》拍摄地。另外,在近期热播的作品中,其拍摄地很多被设定为旅游线路,如《奔跑吧兄弟》中的塞班岛、《花儿与少年》中的迪拜、《盗墓笔记》中的长白山、《花千骨》中的广西北海、《花样姐姐》中的土耳其、《花儿与少年》中的英国、《狼图腾》中的内蒙古、《爸爸去哪儿》中的新西兰、《心花路放》中的云南以及《武媚娘传奇》中的无锡等。
2.4 影视拍摄能够造就新的旅游景区
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偶尔会出现一些绚丽夺目的自然风光,韵昧十足的生活场景,使人们逐渐产生兴趣探索它们现实中是什么样的,同时会吸引他们去拍摄地感受一下影视中特定的故事场景是怎么发生的,或者去感受一下故事中唯美的爱情氛围。因此,原本一些不为人知的自然景观、古镇村落,渐渐的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通过艺术家们的摄像头艺术加工,旅游新“景点”也由此产生。影视艺术在为观众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充当着伯乐,为人们发掘出一批引人关注的旅游景区景点。国内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浙江省的横店影视城,横店原来是一个旅游资源比较匮乏的小镇,后来横店集团的老总搭建了一些场景,开始请摄制组免费到横店拍戏,渐渐地来横店拍电影的摄制组越来越多,也渐渐使横店影视城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另外,30年前一部电影《少林寺》,不仅成就了李连杰和中国功夫,也让拍摄之初还是满山荒野、人烟荒芜的少林寺,成为了如今驰名中外、家喻户晓的旅游景点。湖北咸宁赤壁的陆水湖景区,也因拍摄《水浒传》而将其中一个岛进行“特卖”宣传。
除此之外,影视作品造就出的新的旅游景区也不在少数,如随着2016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琅琊榜》的持续热播,安徽滁州、江苏南京等地均声称剧中的“琅琊山”、“琅琊阁”在他们那里,动作最快的是安徽滁州人,他们率先将滁州琅琊山上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琅琊榜》是一部架空历史类的电视剧,琅琊山也是作者虚构,多地争相抢占“琅琊山”,目的多是想借助《琅琊榜》的热播效应,带动当地的旅游业。而希望搭热播影视剧“顺风车”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地方不在少数,如位于浙江省的东极岛,自从韩寒电影《后会无期》2014年暑期播放后,片中一首《东极岛之歌》也让大家知道了这里是祖国大陆的东极,节假日前往这里的游客比以前增加了近10倍。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三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的消极影响
影视业在对旅游景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下面对影视业对旅游景区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简单探讨。
3.1 影视拍摄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近日,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通知:风景名胜核心区拒绝影视拍摄。通知下发后,全国已有包括九寨沟在内的30多处风景区纷纷表态支持总局的决定,其中九寨沟更明确不再欢迎任何剧组。景区为何会对影视拍摄开下逐客令呢?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影视拍摄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2004年5月,陈凯歌率《无极》剧组进驻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随着电影的上映,剧组破坏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生态环境的事件被曝光;2005年5月,《大旗英雄传》剧组到仙都风景区拍摄外景,剧组因为嫌“铁城”摩崖石刻太显眼,影响镜头效果,在石刻上喷了特殊涂料,让两个大字完全遮盖。当时剧组承诺拍好后负责清洗掉涂料,并为此给景区管理处押了2000元押金,但后来拍完外景后,剧组并未清洗石刻涂料就撤走了;同年,张纪中的《神雕侠侣》剧组在神仙池钙化层上非法搭建用于拍摄的人工景观而道歉,破坏自然景观协调性,对钙化层形成难以估量的损害,肆意践踏神仙池钙化堤,留下几十个可能多年也不能修复的印记;2006年,《楚留香传奇》剧组在新疆鄯善县拍摄,将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新疆唐代烽燧——大墩烽燧遗址损坏。
影视拍摄虽然能够给景区带来一定知名度,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不注意对景区自然景区进行保护,甚至因为拍摄导致景区自然景观破坏的现象愈演愈烈。除上述案例外,拍摄影视剧对自然风景、文物古迹的破坏,屡见不鲜。虽然影视业能带动景区旅游的发展,但是,仅仅是为了扬扬名,就让景致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显然得不偿失。
3.2 影视拍摄给旅游景区带来垃圾污染
影视剧的拍摄,需要动用大量的工作人员,有时还需要成百上千的群众演员,因此,剧组在旅游景区拍摄,每天给旅游景区制造的生活垃圾也极为可观。
云南香格里拉县“碧沽天池”边的当地居民2005年热烈欢迎电影《无极》剧组,没有料到一年后,名扬全球的引以为豪的“人间天堂”般美景在剧组撤离后竟然面目全非,《无极》拍摄剧组人员留下了遍地废物,饭盒、酒瓶、塑料袋、雨衣等生活垃圾代替了原本的杜鹃花海,当地人谴责:“剧组带走了美景,遗下的却是垃圾!”。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组在浙江永康杨溪水库拍外景,留下大量生活垃圾和油污,可能会影响到永康当地近30万人的饮水水源。永康杨溪水库管理部门紧急叫停,要求剧组于19日之前清理现场并撤离。今后杨溪水库将不再接受任何影视剧组在此拍摄。据悉,在《三国演义》拍摄期间,杨溪水库周围除了堆积如山的塑料饭盒、酒瓶甚至粪便等生活垃圾外,现场还弥漫着浓重的柴油味,水中也有小部分黑色漂浮物。该剧组制造垃圾、破坏环境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是真正的“垃圾剧组”。
2009年,《麦田》剧组污染环境,使临江美景惨遭破坏”。有网友贴出20多张照片,显示剧组搭建的各种外景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额尔古纳河“临江农场”,“城墙”废弃无人管,与自然风光格格不入。现场更有一堆零散堆砌的泡沫、砖瓦、油漆桶、燃料、烟盒及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随处散落一地,大片烧毁的麦田也赤裸裸留在原地,令人触目惊心。
2014年,抗战大戏《二炮手》被指 “拍电视剧严重污染一塔寺周围环境卫生”,引发网友广泛关注,被推上关注焦点。大理本地媒体找到了曝光照片的拍摄地点,经天龙八部影视城周边载客司机的证实,照片所拍之处确为《二炮手》剧组拍摄场地,现场多处堆积着生活垃圾和拆掉的布景,垃圾中有一张丢弃的《二炮手》场务组工作证。而装着剩饭的快餐盒、一次性口罩等随处可见。
虽然影视剧拍摄制造垃圾污染的现象已经被广为关注,但是此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如2015年,周杰伦新片剧组被曝乱扔垃圾,其担任电影监制,筹备的新片《一万公里的约定》在拍摄时,剧组在台湾某地取景,被民宿老板爆料“乱丢垃圾”,离开时没公德心,留下一地烟蒂和垃圾,让对方十分生气。
3.3 影视拍摄给旅游景区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影视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可忽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文化对峙。例如,在当地居民还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由于影视作品的迅速走红,使得拍摄地也迅速成为知名的旅游胜地,迎来了如潮的游客,不同文化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很多拍摄地景区在影视剧热播后,旅游者爆满,游客量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超过了景区的承载力,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如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就是典型例子,热播之前无人问津,热播之后人山人海,其热播前后大相径庭。这样迅速的改变,完全打乱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让人变得无所适从,手忙脚乱。除此之外,突如其来的旅游客潮,还会引起很多其他问题,如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等。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四 消除影视业对旅游景区不利影响的对策及建议
4.1景点核心景区禁止影视拍摄,减少自然景观破坏
因影视拍摄难免会对自然景观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应明文禁止进行拍摄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严格限制影视剧拍摄活动。因特殊情况,确需在上述限制类区域内搭建和设置布景棚、拍摄营地、舞台等临时性构筑物的,影视剧制作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这样,可以对重点景区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4.2加强生态管理,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显而易见,影视剧的拍摄活动必然会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影视拍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很多的影视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在拍摄过程中必然会对拍摄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另外,影视剧的拍摄又具有时段性,拍摄场景也是既定的,因此,拍摄景地的旅游发展很容易产生时空集聚,表现为某一时段、某一地点 游客蜂拥而至,以至于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积极的生态管理是维护景区可持续发展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必然手段。真正保护环境,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摄制组搭建场景的数量、规模以及工作人员和影视演员的休息地方。另一方面,要增强人员保护环境的自我意识。同时,根据剧组拍摄活动对生态影响特点和实时监测到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来制定科学的生态管理方法,保证影视剧拍摄活动的影响控制在环境的自我修复的能力内。在考虑到制片方和经营者利益的同时,维护好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保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国家主管部门应做好影视剧在景区建设外景地建筑的引导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制片方及工作人员一定的约束。例如,国家建设部出台了《关于严格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等活动的通知 》,禁止在旅游核心区拍摄影视剧和严格控制影视剧旅游人员集聚地的拍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严格影视剧拍摄项目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影视基地的建设数量,要求报审人提供详尽的开发规划、技术设计、市场论证、环境影响论证报告及保护办法等方面的材料,由旅游局或环评机构组成专家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国家还应该引导旅游景区拍摄影视剧向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旅游景区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向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以影视旅游为龙头,相关产业迅速、良性发展的产业链。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4.3加强监督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为了保证影视剧的良性发展,环境的有效保护,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在自然景区拍摄影视剧行为的监督管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上,不仅主管环境问题的中央国家机关要加强监督管理,自然景区所在地的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也应该加强在景区拍摄影视剧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制片方也应该对自己的工作人员加强教育,进行监督、管理。只有这样协同合作,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影视拍摄剧组的拍摄地环境的破坏,更好的保护环境。近几年,随着在自然景区拍摄影视剧的行为造成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认识到了其严重性,一系列事件曝光,相关部门随即发出了严格禁止和限制在风景名胜区拍摄影视剧的通知。确需进行此类活动的,必须进行认真评估和论证,并提出保护方案,确保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得到严格保护。其中最真实的例子:黄山市因风光奇特而被誉为“天然摄影棚”,历来是影视剧组青睐的拍摄地,近年来在黄山市拍摄完成的影视剧已超过100部,当地政府出台规定,要求在黄山境内旅游景区进行影视活动必须先进行环境评估和论证,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将被禁止拍摄。另外,景区在拍摄期间均参与了全程监管。因此,只要影视剧组强化自身的拍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当地政府及景区依法加强管理和监督,就能够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与拍摄影视剧“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味的叫停所有在自然景区的拍摄影视剧的行为,以致于因噎废食。
4.4提倡文明拍摄,减少垃圾污染
地方政府要重视影视剧在旅游景区拍摄的问题,并与制片方做好沟通和合作,有意识地利用影视作品来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景区环境的保护,达到制片方、旅游景区双赢的局面。一方面,旅游部门应加强与影视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推出一些优惠的政策,激发更多影视剧的投资商和制作单位到独具特色的外景地拍摄影视剧。与此同时,做好保护环境的沟通,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片方借鉴国外成功的保护环境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减少对拍摄地的环境破坏。最重要的是在影视剧拍摄前,景区环保机构应给影视制作方提供环境保护注意事项,并对其进行环境保护专业培训,增加工作人员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倡文明拍摄,减少垃圾污染,从源头上杜绝环境破坏。
4.5加强景区合作,重塑文化氛围
尽管影视旅游迅速发展,但存在景区及影视剧组之间的盲目性、景区文化内涵不足没有满足游客的内在需求、对旅游者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景区应及时更新管理和建设理念,加强与制片方合作,通过影视作品的启示,恢复和营造人文、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历史或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氛围。例如,景区可以为进一步加强旅客的文化感受,设计各种古老、具有文化风采的艺术表演。另外,恢复当时风貌、建筑、设施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并模仿当时的生活场景,营造一种新鲜而有趣的生活氛围,使旅游者随处可见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中一员。这种身临其境,独特的娱乐形式无疑对游客有极大地吸引力。也可以在景区内拍摄影片所搭设的每一处场景都回放在此拍摄的影片,传达出影视文化内涵,使游客真正从欣赏影视作品到身临其境、实地体验的游客的角色转变。如横店的旅游景区与影视拍摄基地相重合,可提供的静态与动态的旅游产品与影视密切相关。静态的包括景区自然与人文景观、拍摄场景的观赏,动态的包括观看影视拍摄的过程、参与影视拍摄。拍摄剧组、云集的演艺明星也是重要的旅游产品。横店也利用游客对热播影视作品的喜爱,现场表演经典的影视画面,吸引游客。2003年“十一黄金周”即开展‘声色之旅”,各景区结合影视特色推出精彩纷呈的节目,邀请相关剧组演员与游客互动,提供有声有色的动态影视旅游产品。
4.6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影视旅游发展迅速,在一些成功开发的案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和合理的管理规划。其起到了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方面使旅游企业可以赢得更多的影视拍摄机会,并可以赢得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有政府参与的开发、营销行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打破许多行业壁垒和障碍,使影视旅游开发更行之有效。政府的参与也能更好地引导影视基地向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保证影视景区良好地内外部环境,这对影视旅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浙江横店、新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给影视旅游带来了蓬勃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此外,由政府的支持和监督,也可以更好的保护景区环境。因此,在影视旅游产品开发之初,旅游景区首先必须赢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恒久、稳定、坚实的政策和资金基础。而且可以使影视旅游进入制片方增效、景区经济发展、景区环境保护的“三赢”的模式。
五 结论
随着影视业的快速发展,影视拍摄地也随之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景区。当然,鉴于旅游景区风景优美、人文环境优秀,亦是影视剧拍摄地的首选。不可否认,影视拍摄难免会对旅游景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我国对影视旅游的认识还并不深刻,这方
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面的理论研究更是与国外存在较大距离。国内学者很少就影视剧拍摄对旅游业的宣传促销作用做过学术上的探讨,更不用说对某一拍摄地的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所以,目前我国的研究水平还处于定性研究的起步阶段。近几年,影视业发展迅速,因此,成功的影视作品能够极大的为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契机。我国是人口大国,影视剧市场巨大,为此由影视作品的宣传而引发的旅游市场也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效应来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巧借影视剧的宣传之势推动国内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应重视影视剧拍摄对景区的不利影响,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和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等手段进一步实现景区与影视制片方的双赢,使影视剧在景区拍摄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建宏.推动影视旅游可持续发展[J].中国旅游报,2006.11.[2]付冰等.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3]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U], 旅游学刊,2004,19(6).
[4]孟铁鑫,袁书琪.我国影视城的旅游开发研究Ⅱ[J],资 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 [5] 崔伦强.哈尔滨发展影视旅游的对策[J].学理论.2014(04).[6] 孙维明.体验和参与:国外影视旅游业的经验与启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7] 孙晶,马淑红.影视作品对影视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8] 易魁.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品牌打造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9).[9] 姜扬.影视作品提升相关文化产业探析——影视旅游综述[J].艺术评论.2012(08).[10] 周建梅.浅议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J].中国商贸.2011(08).[11]潘丽丽.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2005(6):928-932.[12]隋春花.影视拍摄对旅游景区一个像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9(7):77-80.[13] 徐磊,朱子豪.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14] 覃晴.浅谈如何推动影视旅游文化的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0).[15] 周义龙.海口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相关策略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影视业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2015(44).[16] 向雨希.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新方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1).[17]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3):6-7.[18]魏宝详,欧阳正宇.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J].旅游学刊,2007,22(12):32-39.[19] 温芳.旅游产业中电影营销的创新应用研究——以《泰囧》为例[J].经济师.2013(05).[20] 李君如,廖家瑜.以电影/戏剧作为推动地方旅游的策略与效应[J].旅游学刊.2009(10).[21] 郝小斐,蔡君.论旅游与电影的理性联合[J].旅游论坛.2008(05)
[22] 张 扬.从韩剧旅游热论 中国影视旅游的深度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旅游版),2006(9):80-86.
[23] 谢章勇.我国影视旅游开发的误区及对策[J].电影评 价.2008(41:72—73.
[24] 赵本谦,索虹.我国影视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6):248.
致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宽人律己的高尚品德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使我终生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保持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敬业精神树立了榜样。在论文完成之际,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并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在本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父母在我学习期间始终如一的理解、支持、关怀与鼓励!
景区影响分析 篇3
在以往有关地形风景区研究中,传统游赏路线形态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并未被当做是一种设计的基础而得到系统性的审视。本文将探讨山地风景区景观游赏路线组织的影响因素,从景观游赏路线组织的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与总结。
山地景观游赏路线组织的客观影响因素
1.景观感受量
感受量是指人们通过某条游赏路线时,对外部景观通过各个感官,即听、嗅、视、触等感知多少的度量,要把此定性感受情况变成定量因素。地形、水源、山石、植物、人文因素是景观感受量的重要评价要素。将山地风景区各个景点的相对价值整理出来,把游线上各景点的分值统计算出,便是该山地游览线路的景观价值。山地风景区景观感受量能够辅助设计者在进行布线设计时给景点分等级,给游赏空间和空间序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在景区游览线路的组织中,须充分考虑游客的行为与心理,结合景观类型进行设计,使旅游活动遵循体验效果递进原则,把高质量的旅游景点放在后面,使游客兴奋度逐步上升,在核心景点达到最高兴奋值。
2.围合度
围合度即通常所讲空间的开敞和封闭。可通过数值来较为客观地描述空间的旷奥程度,该方式不受人为主观臆断判别的影响。游客游赏是沿山地景区内游览道路进行的,可以把山腰的半围合道路,山麓的开敞式道路,登顶的围合道路等不同的山地道路形式的平面看作空间的底面,围合的意义是指在底面以上的空间而言。
3.文化资源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理念。山地风景区是大自然一部分,在其开发建设过程需竭力保护其自然风貌,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景点及服务设施等都应与自然环境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设计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为今用。
中国山水空间从“生境”着手,逐步通过艺术加工升华到艺术美的“画境”,通过触景生情达到理想美的“意境”,达到三个境界互相渗透,以此来体现“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
4.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指区域接待量在一定时间内应有一定限度,来确保旅游环境质量,并使多数游客满意。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游览人数暴增,导致部分景区游赏路线逐渐拥挤不堪,旅游环境遭到破坏,旅游者观景感受不佳。环境容量指自然环境和游客心理环境。关系到生态、资源及自然环境的非永久性破坏和旅游体验质量的非永久性下降。
路线组织的主观影响因素
1.游客心理
山地空间特征对游人的观景行为和心理影响是直接的,山位不同其所形成的游赏空间对游客的观景行为和观景心理影响也有所区别,针对山地系统因素而发考虑游者心理感受,直接决定着景观游线道路的能否更好,是系统设计不可缺少评价标准。
(1)山顶游览心理
山地的最高点是山顶空间,由于登顶望圣、祭宗、拜仙、登天是游赏群体登山的重要环节,大量人流聚集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游客在此停留的时间比其他山位要久,远眺观景的欲望也最强烈。因此,山顶空间本身的景观效果和远观它山的效果须同时考虑。适当增加小型眺望观赏平台,方便游憩。
(2)山脊游览心理
由于山脊形成的空间将山地分割为多个部分,其空间序列感影响游人的赏景范围和角度,故山脊形态形成的空间被游赏观光者认为是山顶的过渡空间,给游赏者的感受是不适合长久停留观景。
(3)山腰游览心理
山腰空间多为带状形态,景点穿插在其间,故山腰形成的空间私密性和安全感较强。其观景视域单侧开放,观景的方向性和连续性较为明确,山腰可以成景的空间范围与景点的类型丰富且富于变化。因此,山腰虽不是山地风景区的核心区域,却是包含景点最多的区域。
(4)山崖游览心理
山崖空间是单侧开放,另一侧完全封闭,山崖是山地空间中景观感受最为独特的场所。视线范围有限确十分独特,整个山崖空间的可活动范围较为狭小,游赏人群只能在山崖中和山崖上才能感受到该空间高度带来的视觉盛宴,可营造出惊喜难忘游览体验。
(5)山麓游览心理
山麓地带的视线多趋于平缓封闭,该区域是山地风景区和其它类型的地貌相互交汇的地方,因此山麓地带空间肌理富于变化,是其它地貌过渡至山地的一种过渡空间,游赏人群多在山麓地带聚集停留。
(6)盆地游览心理
盆地可以视为私密、封闭的空间场所,人在此类空间中多为休养停留,观景朝向也多为向盆地内部。
2.交通通行
山地风景区多为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特定观赏时间,故景区有淡季和旺季之分。交通游道在游览旺季出现高密度甚至超负荷的现象,在淡季客流较小。
山地风景区地形地貌特殊,决定其游览特点:在景点密集、能引发游览者游兴场所,游道人流密度大;相反,当游道仅作为连接景点通道时,旅游者容易忽略其本身的景观效果而不产生停留,人流密度小。山地风景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均沿游线布置,因此,游道成为旅者赏景的立足点,由于观光赏景的特殊性,游客通行速度慢于城市内的行车道和人行道。考虑到旅游者赏景和休憩的需要,游道在一定的距离内将路面局部放大形成休息平台。
小结
文章阐述风景区景观游赏路线的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影响因素,山地风景区具有先天的优越性与独特的视觉特征。因此,在山地风景区景观游赏路线组织设计过程中需重点考虑文中所陈述的因素用以辅助设计。
景区影响分析 篇4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650.744平方公里, 海拔1996米~4764米, 年均气温7.8℃度。既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滩流为主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与九寨沟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 (30.986°N, 103.364°E) 。汶川地震和其高强度余震在龙门山断裂带的3大断裂上频繁发生, 震中位置总体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 中心断裂带最近处与九寨沟景区相距不过30公里。汶川地震和其后的余震都对九寨沟风景区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坏。为此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门组织科研技术人员长期观测景区关键生态指标, 实时跟踪分析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数据对比
1. 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空气质量实行三级标准, 据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监测, 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一级标准 (见表1) , 对比地震后的观测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说明: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值为2007年6月11日~6月13日三日平均值
2. 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文选取了九寨沟景区中有代表性的湖泊如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作为监测断面, 通过将其2007年5、6月和2008年5月、6月的监测结果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Ⅰ类水域标准进行比较以及同一监测断面震前震后监测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来分析汶川地震是否对九寨沟景区的水质造成影响, 其监测结果如表2。
3. 水位和流量
水是九寨沟景区的灵魂, 水量和水位的稳定性、水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 决定了九寨沟自然景观的质量和品位。2008年5月~8月水位和流量监测结果如图1所示。
4. 植被、动物
植被和野生动物痕迹是反映景区生态自然保护效果的主要依据, 有关植被和动物痕迹监测结果如表3所示。
5. 地形地貌
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 处于青藏板块与扬子板块俯冲带的边缘, 其构造部位是北沿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 在32°~34°N之间蜿蜒西去, 受青藏板块的影响而发生北移, 九寨沟景区正处于该北移位置。
汶川地震发生后, 通过监地形地貌测表明, 九寨沟景区内总的地形地貌基本完好, 但也存在40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 其类型主要有崩塌 (危岩) 、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和滑坡等, 其中崩塌 (危岩) 24处, 占60.0%, 泥石流10处, 占25.0%, 潜在不稳定斜坡5处, 占12.5%, 滑坡仅1处, 占2.5%。 (见表4)
6. 自然景观
通过对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自然景观对比观测, 景区内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 受地震影响较小。景区内自然景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为其特色, 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藏族风景于一体, 体现了原始美、自然美、野趣美,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
三、汶川地震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 评价分析方法
本文拟选取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因子, 通过现场监测和数据对比提取各因子的指数值分析研究生态环境质量, 进行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是采用实地勘察、监测和分析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的数据变化情况, 将其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相对比。数据主要来源于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科研处和保护处。
2. 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技术路线
汶川地震对九寨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主要评价分析技术路线是从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五个方面监测分析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的变化情况。其中鉴于九寨沟的水是景区的灵魂, 对其水体监测是对比分析的重点, 包括水质和水位监测, 涵盖水位、流量, 水质中的高锰酸盐指数、PH、DO、BOD5、NH3-N等指标。此外, 对动植物足迹和痕迹跟踪、地形地貌的监测、大气指数的监测也都给予了较充分的对比。
3. 评价分析结果
对比表1的大气指标数据, 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从表2可以看出, 汶川地震前后, 九寨沟景区内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三个水质监测断面的多个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Ⅰ类水域标准并且2008年和2007年各指标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因此, 汶川地震对景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从图1、图2可以看出, 2008年5月~7月九寨沟景区内的藏马龙里沟、孔雀海、黑角桥三处水文监测点的水位、流量都保常态变化, 没有发生突变现象, 由此可以推定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水循环系统没有造成影响。汶川地震后, 在九寨沟景区内也没有发现因地震而死亡的动物尸体和受伤个体, 没有发现野生动物群体性异常现象和规模性迁移 (如表3) 。因此, 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内的动物、植物无明显影响。通过对景区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监测结果表明 (如表4) , 汶川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内没有出现新的堰塞湖, 以前的堰塞湖堤埂没有出现裂缝、垮塌, 湖水也无渗漏现象, 主要自然景观也没有发生变化。
综上分析可知, 除景区内出现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外, 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循环系统、动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都未造成直接影响。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后期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优、良级别区域占71.09%以上。
四、震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尽管监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显著影响, 但是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 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可能持续5年~10年, 而九寨沟距地震断裂带的直接距离很近。归纳起来, 震后景区的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策略建议有:
1. 科学评估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变化与受损状况, 加紧制定汶川地震后景区生态恢复重建规划与总体布局。
2. 进一步保护景区内生物多样性, 针对地震造成的保护区内森林损毁、山体裸露、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启动灾后景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3. 加强震后景区内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 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由强降水诱发, 应加强降水 (特别是局地强降水) 的监测和预报, 及时做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
4. 深入开展震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 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五、小结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内许多风景区造成的破坏是全面的、巨大的, 但是对九寨沟而言, 这一代表四川旅游形象, 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等多项国际桂冠于一身的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 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基本保存完好, 景区在区域旅游产业中的核心资源支撑作用和地位没有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认为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而言, 汶川地震没有对九寨沟景区造成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完全体现, 震后的次生灾害不容小视, 而且九寨沟景区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带上, 因此, 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震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和保护措施。
摘要:针对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 给九寨沟、都江堰等著名风景区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坏。本文在分析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九寨沟景区地震前后生态环境指标变化的基础上, 从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循环系统、动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方面评价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了震后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 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景区保护措施, 以便进一步加强景区科研、考察、保护和开发工作。
关键词:汶川地震,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Deng Q, Chen S, Zhao X.Tectonics, seismic activity and dynamics of Longmenshan Mountainsand its adjacent regions.Seismology and Geology, 1994, 29 (3) :389~403 (in Chinese)
[2]崔鹏韦方强等: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景区经营分析 篇5
一、关于旅游景区的界定
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为了规范旅游景区服务,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国家旅游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指导力度。2000年11~12月期间,国家旅游局按照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要求,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215家景区中的199家进行了现场评定,根据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并参考景区的游客满意度,进行综合考评,产生了首批187家国家4A级旅游区(点)。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基本包括了国内最主要的旅游景区,在开发、管理、营销、服务方面,这些景区都具有最典型的意义,因而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主体部分和突出代表。为有助于对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情况的基本了解,本报告根据各景区提供的资料,对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1999年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形成关于我国旅游景区行业经营概况的认识
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成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旅游业也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蓬勃红火的旅游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前市场的背景下,我国的旅游景区却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由于旅游景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三、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效率得到了提高。近年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总溪河景区要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借鉴这条路子无疑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从市场的角度看,旅游景区经营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旅游景区如何吸引游客、如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如何实施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把旅游景区视为一个企业,把景区发展视为一个产品。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是,通过调动旅游景区相关投入要素,在有效保护旅游景区公共资源(主要是风景资源、生态资源与文物资源)的前提下,对其合理利用并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营销、管理与服务。这一概念既包括对这些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这些公共资源的有效保护,主张对旅游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既要适度保护,又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而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过度开发。利用与保护互为依托,共同促进。旅游景区经营的主要内容:①开发与利用景区内旅游资源,建设景区旅游吸引物。②从事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销售景区旅游吸引物,实现景区经营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产品设计和组合;为组合旅游产品而进行人、财、物的协调与组织;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的提供。③资源保护与环境维护,培育景区持续的旅游吸引物。④景区的安全管理与服务质量管理,传递旅游吸引物。景区治理结构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部治理,包括市场经济方面的旅游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还包括政策法规方面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件、文物保护法等;第二个层次是内部治理,包括公共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外部治理是市场和法规对景区的治理,它虽然不能代替景区的内部治理,但却对景区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设计旅游景区治理结构时,不能不考虑市场和法规对景区经营的治理要求。在内涵上,景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旅游景区治理的总体目标,这是旅游景区治理的导向性机制;二是旅游景区治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体系,这是旅游景区治理的规范性机制;三是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这是旅游景区的组织运行机制;四是旅游景区的经营机制,这是旅游景区的运作系统和传导机制;五是旅游景区员工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接受,这是旅游景区的参与机制。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和机制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四从市场的角度看,旅游景区经营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旅游景区如何吸引游客、如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如何实施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把旅游景区视为一个企业,把景区发展视为一个产品。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是,通过调动旅游景区相关投入要素,在有效保护旅游景区公共资源(主要是风景资源、生态资源与文物资源)的前提下,对其合理利用并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营销、管理与服务。这一概念既包括对这些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这些公共资源的有效保护,主张对旅游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既要适度保护,又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而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过度开发。利用与保护互为依托,共同促进。旅游景区经营的主要内容:①开发与利用景区内旅游资源,建设景区旅游吸引物。②从事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销售景区旅游吸引物,实现景区经营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产品设计和组合;为组合旅游产品而进行人、财、物的协调与组织;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的提供。③资源保护与环境维护,培育景区持续的旅游吸引物。④景区的安全管理与服务质量管理,传递旅游吸引物。景区治理结构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部治理,包括市场经济方面的旅游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还包括政策法规方面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件、文物保护法等;第二个层次是内部治理,包括公共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外部治理是市场和法规对景区的治理,它虽然不能代替景区的内部治理,但却对景区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设计旅游景区治理结构时,不能不考虑市场和法规对景区经营的治理要求。在内涵上,景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旅游景区治理的总体目标,这是旅游景区治理的导向性机制;二是旅游景区治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体系,这是旅游景区治理的规范性机制;三是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这是旅游景区的组织运行机制;四是旅游景区的经营机制,这是旅游景区的运作系统和传导机制;五是旅游景区员工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接受,这是旅游景区的参与机制。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和机制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
景区影响分析 篇6
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1.1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农家乐、旅游商店、购物摊点等小企业中消费的游客的总体感受等26个问项。第二部分为游客对景区的总体印象及游后行为意向3个问项, 均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量表来评估。第三部分是关于小企业间纠纷的2个问项的是非判断题。第四部分是关于游客个人信息的4个问项, 以单项选择题形式给出。
1.2 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笔者于2009年6月26日至29日期间在峨眉山旅游景区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研的目的, 笔者根据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提供基础资料, 事先选定农家乐、旅游商店、购物摊点、小食店等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集中的报国寺、清音阁、万年寺和龙门洞四大片区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 回收问卷201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筛选出有效问卷19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5%, 符合统计要求。本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学处理。
2 数据分析
2.1 问卷信度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同质性信度, 即内部一致性系数, 一般用克伦巴赫提出的a系数表示。经测试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827, 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较高。
2.2 因子分析
变量间的相关性是进行因子分析的先决条件, 变量间的相关特点用KMO及Bartlett球型检验, 0.7以上都可做因素分析。样本数据检验结果如下:其中KMO的值为0.8521, 表明样本大小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1652.660, 显著水平为0.000, 极其显著, 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子的可能性, 做因子分析是适合的。
进行因子分析时, 笔者首先采用特征根值大于1、累计解释总变异量不少于60%, 这两个条件来提取因子数目。考虑到因子数量较多, 其中前8个因子已解释了近60%总因子数量, 本研究提取了前8个公因子。为取得公因子的最佳解释性, 笔者再次进行因子旋转 (表2) 。表2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负荷值, 本研究主要关注前6个因子的负荷。在29个变量中, 除反映旅游小企业食宿的舒适度、小企业购物的地方特色、小企业消费氛围的居民很友善的3个变量的因子负荷较低外, 其余所有变量的因子负荷值均大于0.4, 说明剔除3个负荷值较低的变量外, 变量对景区形象的影响是显著的。
2.3 峨眉山景区形象与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因子指标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峨眉山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各因子与景区形象之间的关系, 笔者将5个综合因子 (小企业所依托的旅游资源要素、可达性、食宿、购物、消费氛围) 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峨眉山景区形象 (旅游总体印象及感受) 进行截面回归分析。在第一次回归模型中, 因消费氛围和可达性2个自变量的显著水平分别为0.195和0.208, 远大于显著水平0.05, 说明这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景区形象的相关性不强。为取得较优结果, 模型进行了第二次回归, 回归结果见表3、表4、表5。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表3给出了第二次模型的检验统计量, 其中回归模型调整的R2为0.599, 说明该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模型残差也不存在自相关, 该模型较第一个模型优良。表4给出了第二个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 其中模型回归部分的F值为82.461, 相应的P值为0.000, 小于显著水平0.05, 由此可以判断小企业的食宿、小企业购物和小企业所依托的旅游资源要素3个综合因子对峨眉山景区形象的解释能力非常显著。表5给出了第二次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相应的统计量, 其中3个综合因子的系数分别为0.388、0.517和0.699, 说明3个综合因子的变动都会引起峨眉山景区形象的变动, 这一结果与上述因子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 (农家乐) 的分布、外观、饮食口味及特色、卫生条件、食宿设施条件、安全条件、服务质量、质价相符, 旅游商店、购物摊点的质价相符、诚信、服务质量和景区资源的特色、文化底蕴对峨眉山景区形象都有显著影响。
表3、4、5中a、b分别代表预测变量: (常量) 、小企业所依托的旅游资源要素、小企业可达性、小企业食宿、小企业购物、小企业消费氛围和因变量:景区形象。
3 结语
上述分析可知, 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多个发展要素对峨眉山景区形象有着显著的影响。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法定假日的调整, 都会给自助旅游提供新的上升空间, 散客旅游也会迎来新的增长点, 这势必对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接待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结合影响峨眉山景区形象的3个综合因子, 不断完善提高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旅游设施, 规范小企业经营行为, 深挖特色饮食、特色购物的内涵,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让游客在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中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购得称心、玩得开心, 对提高游客对景区形象的评价, 提高重游率, 促进峨眉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长运, 茆长荣.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调查——以丹霞山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9) :9403~9406.
[2]宝贡敏, 贾跃千, 胡抚生.目的地形象和感知质量对游客未来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 2008, 6.
[3]连漪, 汪侠.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旅游学刊, 2004, 19 (5) :9~13.
[4]湛莉.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旅游业,导游,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已经不再是有钱人和闲人的专有代名词, 2014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就达到36. 3 亿人次, 在几十年前这个天文数字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 这个庞大的数字也证明了人们对于旅游的向往。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 旅游景区的形象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关键元素, 如果排除传统的交通、距离、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外出旅游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旅游景区的形象因素, 而作为景区重要代言人的导游员对于景区形象的树立就至关重要了, 导游员的自身形象、个人综合素质、导游讲解服务等都会给游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景区美不美, 全靠导游一张嘴”这句话足以证明了导游在树立景区形象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行为还没开始前, 游客对于旅游景区形象就已经产生极大的向往, 导游在游客旅游过程中是全程陪伴, 所以游客对于景区印象好坏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导游, 导游服务包括导游讲解服务、游客旅行生活服务等内容, 而其中导游讲解服务是整个服务的核心, 讲解服务直接影响着游客对于景区的印象。
一、导游讲解内涵
导游讲解就是在游客旅行过程中, 导游以优美的大自然风光和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等为题材, 利用风趣幽默和艺术性等手法, 并结合当下最新的资讯和比较流行的元素和网络用语等素材, 来对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进行阐述的行为。导游在讲解服务时, 既要结合游客的兴趣、特点, 又要结合本地的景观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等特点。游客在旅游行为还未开始前, 就对旅游景区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导游是带领他们认识旅游景区的核心人物, 是游客对于景区第一印象确立的重要人物。
二、导游讲解对于景区的影响
旅游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是多方面组成的, 包括景区的整体的管理服务、设备设施的配备、及旅游景点的标志性建筑等, 但是游客旅游服务过程中的讲解服务是吸引游客最为关键的因素, 导游讲解是游客对于景区形象建立的重要一环。
( 一) 传播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人们在旅游行为还未开始之前, 就会事先通过网络、报纸等渠道来了解旅游景区的相关知识, 虽然这些资料的收集会让游客事先了解些景区的相关信息, 但是这些客观的资料让游客了解到的景观似乎都是“古板”的样子, 如果此次旅行没有导游讲解服务的参与, 那么游客对于景点的印象就会停留在之前“古板”的样子。
我国幅员辽阔, 有着960 万平方公里的地域, 拥有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 有着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初来到旅游景点, 游客只能看到景观表面的样子, 并不了解景观背后的故事, 在欣赏自然景观时, 游客只能直观的看到景观样子, 却不能了解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是什么年代形成及有何自然原因等, 同样在欣赏人文景观时, 游客不能了解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建造的及背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在旅行过程中, 这些知识及故事都需要导游向游客讲解。旅行是导游说景、游客观景的过程, 游客一边游览景点一边听导游讲解, 这样游客才会对景观有着深入的了解。导游在游客旅行过程中, 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富于艺术性的讲解, 使游客了解到了这些景观背后的历史故事, 游客不单单是游览了独立的景点, 而是同时也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知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如果导游不向游客讲解, 这些民族文化最后都会被人们遗忘的。
( 二) 对景区的宣传作用
不同于景区提供的其他硬件服务, 导游服务是双向互动的服务, 导游在说景的过程中,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结合富于艺术性的讲解将静态的景观变得生动起来, 游客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 一边游览, 对景观产生思考和联想, 最终存在游客心中的是动态的景观, 是充满着故事的景观。这样的双向互动使游客接受到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结合的盛宴。
导游是景区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导游员的自身形象及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景区的形象, 导游提供的服务好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质量, 是游客感受景区人性化服务的重要环节。一名注重自身形象及综合素质较强的导游, 通过他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较强专业性的讲解, 游客可以更加形象的了解景区, 自然就对景区留下美好的印象; 反之, 一名综合素质较差的导游, 在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时, 不能以合适的方式来讲解旅游景观文化, 这样会造成游客情绪上的不满, 如果不能及时将游客的这种情绪消除, 游客对于景区的印象就会停留于此, 游客肯定不会再次光顾该景区的。可见, 一名注重自身形象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导游员对于景区的宣传作用有多重要了。
( 三) 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评价
景区的好坏的评定并不是政府或者是几个人就能评定的, 景区的评定也不熟自封自定的, 而是需要社会大众体验后给予景区的服务、口碑等评价。社会大众不仅是旅游的体验者, 也是景区好坏的评定者。导游讲解服务作为景区软性服务的关键因素, 在游客旅游过程中, 导游为游客提供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讲解, 并和游客产生双向的良好互动, 直接影响着游客对于景区的满意度。
三、导游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旅游景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导游讲解服务是景区对外服务的“窗口”, 是增强游客满意度的关键手段。但是, 大量的数据资料显示, 我国的大部分景区的导游讲解服务或多或少的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 一) 导游综合素质较差
我国的旅游行业中普遍表现为导游的综合素质较差, 整体的服务水平根本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主要表现为:
1. 不注重自身形象
导游是景区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导游是游客对于景区第一印象的关键, 但是仍有一些导游不注重自身形象, 着装上没有做到整齐大方, 在讲解时不注重和游客的互动, 对于游客不理解的地方也置之不理, 给游客摆脸子, 缺乏工作热情。
2. 缺乏职业道德
有些导游缺乏职业归属感, 在工作中无法做到爱岗敬业, 将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导游一切向“钱”看的现象。近些年来, 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也看到了很多关于导游强制要求游客购物的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越发的严重。有的导游会巧立名目的向游客讲述一些传说, 利用游客的迷信心理, 比如看到一个寺庙, 就让大家买一些所谓经过“开光”的饰品; 看到一颗普通的树, 就鼓吹这棵树有多么神奇, 让大家购买相关许愿的相关产品; 还有的导游更是直接强制带领游客去购物店消费, 对于不消费的游客进行谩骂, 这样的新闻已是屡见不鲜了。
很多的导游对景点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 并没有深入研究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及形成的原因等, 很多景点的导游词更是几十年一成不变, 景点对于导游讲解内容并没有严格的考核规范, 就出现很多导游对导游词进行随意更改, 在平时也不注重对导游相关知识的学习, 造成其在对游客进行讲解服务时采取“偷工减料”的方式, 在讲解景点景观时只讲自己能记住的、自己擅长的, 根本不注重游客的游览质量, 这样就会造成很多“精华”景点容易被忽视; 有的导游还有不“一视同仁”的做法, 即使同一的旅游景点, 在面对不同的游览团队时, 导游词的讲解内容和时间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完全是导游的即兴表演环节, 有时导游能讲上一个小时, 而有的时候不足十分钟就讲完了, 导游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 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制度来提供给游客来衡量导游的讲解是不是符合标准, 这样随意讲解导游词的行为无形中就降低了游客的游览质量。
导游在提供讲解服务时, 有时会为了取悦客人或者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而随意将一些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硬套在某些景点上, 比如看到一些亭台楼阁时, 就告诉游客说这些是神仙们游玩的地方, 这个山是哪位神仙下凡的地方等等诸如此类的; 还有的景点为了吸引游客的光顾, 利用名人和明星效应, 其实实际上这些都是导游们杜撰出来的, 这样的导游词都是抄袭的, 这样的传说在全国各地轮番出现, 其实这样是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 不利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 二) 导游词讲解不规范
1. 违背客观性原则
导游讲解服务是贯穿于游客游览整个过程中, 据研究发发现, 导游讲解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占据65 的% 的比重, 因此导游讲解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游客对于景区的满意度。我国是拥有着56 个民族, 有着无数瑰宝的华夏民族, 是无数的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伟大成果。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及在招聘导游员时没有对学历及外在条件严格把关, 致使导游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其中有大部分的导游员不注重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没有注重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 致使在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时出现瞎编乱造的情况, 导游讲解服务是旅游环节中最精彩的一环, 但是由于这样一些个人素质较差的导游, 随意扭曲历史, 捏造客观事实, 向游客传达错误的历史知识, 影响游客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 更不利于激发人们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 讲解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
导游讲解并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在旅游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有的导游在讲解景观时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 在讲解时不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到景点上, 没有将书本上的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 这样不会激起游客对于景观的兴趣, 让游客听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导游讲解是整个旅行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但是在导游讲解过程中不注重运用艺术性的手法, 不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方法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还有的导游在讲解时不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 让游客感觉就像是上课背课文一样枯燥, 这样的导游讲解对于景区形象的影响是大打折扣的。
导游的讲解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要有的放矢。通过几次参团的经验发现, 导游讲解中出现同质化现象。游客来自五湖四海,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学历、年龄等都是有差异的, 但是有的导游却不会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是按照自己早已经形成的讲解习惯进行导游讲解服务, 这样没有针对性的讲解服务是很难提高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的。
四、通过导游讲解来提升景区形象的建议
通过上述关于导游讲解对景区影响的分析, 笔者结合大量的研究资料及亲身经验, 总结和归纳了以下几点关于如何通过导游讲解来提高景区形象的建议:
( 一) 提高导游的整体素质
1. 提高导游的自身形象和个人素质
导游是景区良好形象的代表, 阳光、健康、注重个人形象的导游是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的。导游在提供讲解服务时应注重微笑服务和游客的双向互动, 对于讲解过程中游客出现的不懂之处应给予及时的解答, 切勿置之不理和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在讲解过程中切忌走马观花, 时刻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业。
2. 加大对导游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
一些约束导游行为的法律法规需要健全, 要让导游时刻清楚自己头上的“紧箍咒”, 规范其在服务时的行为。相关景区的管理部门在招聘导游员时, 应注重对其专业素养的考核, 对于专业知识不合格的人员一律不录用, 对应聘考核严格把关。
21 世纪是变化的时代, 我们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 所以应定期对导游员进行培训, 导游员工作性质决定了导游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 而且导游员的工作环境要求导游必须具有中外政治、历史、地理、宗教、建筑和民俗等知识, 这些知识如果单纯靠导游员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和了解是不可能的, 所以加强导游员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 通过加大对于这些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 促使导游员建立个人完善的知识体系。
( 二) 丰富景区的导游词的创造
导游在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时需要参照导游词, 所以导游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导游服务的质量。旅游景区的导游词创造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尊重客观事实
一个旅游景点的建立不论时间长短, 都在很大程度上的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阶段。所以在导游词创造时不应只停留在景观的表面上, 而是要充分挖掘大量的史料, 并对这些资料有选择性的筛选, 确保评价的公平。在涉及到历史名人的问题上, 尤其要注重对于客观史实的尊重, 不可因名人效应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就随意添加到导游词内, 要发挥正确引导游客了解历史的职责。
2. 口语化的表达形式
导游讲解时应注意将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 导游讲解是和游客互动的过程, 导游要善于运用客人容易理解的词语, 便于导游和游客的交流。导游还要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特点, 结合流行的网络用语、电视剧的台词或者名人名言等方式来与游客产生良好的互动, 增加游客对于景区的满意度。
3. 充分体现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人们出来旅游已不再像是早些年来仅仅停留在外出游玩, 人们也想通过旅游来开阔视野, 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 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 而他们旅行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就是通过导游的精彩讲解, 所以在创造导游词时要注重将景观与当地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和当地的风俗完美的结合, 使游客深入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在旅游过程中还要注重宣传对于文物古迹、大好河山的保护内容, 激发游客保护民族文化和遗产的决心, 激发游客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感情。
总之, 重视导游讲解对于景区形象的影响, 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为游客提供精彩的讲解, 可以充分发挥导游讲解对于景区的积极影响, 树立起景区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而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任梦雅, 杜政.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9) .
景区影响分析 篇8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其形象的宣传。旅游行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旅游市场竞争不仅存在于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也存在于目的地内的各个景区之间,因此旅游形象逐渐受到景区管理者的关注。
本文以桂林市冠岩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基础和景区情况,找出其景区形象的构成因子,研究景区形象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从而提出景区形象提升的对策,加强相关的景区管理,有依据的进行旅游营销,实现景区的档次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景区形象的定义与测量
20世纪70年代旅游地形象研究已成为国外旅游学界的热门话题。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开始于1971年,美国学者Hunt在其《形象:旅游中的一个因素》中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常住地以外的地方的形象。Crompton和Fakeye在原来的基础上,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潜在游客在整体印象中选择部分印象深刻的元素,在其脑海中构建的印象。Tapachai对该概念进行了更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在于游客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的对比,也认为目的地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等各种条件都是游客感知印象的一部分。Tasci、Gartner和Cavusgil将游客对特定地方的思维、观念、情感、视角等列入旅游目的地印象的概念中。
国内学者李蕾蕾(1999)在《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中将旅游形象概括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所有信息(包括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处理的过程及其结果。张建忠(2001)指出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各种旅游要素的感知。邓明艳(2004)从潜在旅游者和已经历旅游的旅游者两种类型出发,前者的旅游印象来源于媒介,后者则是通过自身旅游获得总体印象。杨杰、胡平等认为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对一个地区的评价,包括了对该地区的信仰、印象、想法等。
根据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制定景区形象测量量表,如表1。
本研究中综合了文献综述中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景区形象定义为:游客在景区游览后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当地的民俗民风等的感受和评价。
(二)游客满意度的定义与测量
本研究中,游客满意度定义:游客在景区实地游览中所获得的感受与心理预期的冠岩景区比较的差距,当实地感知大于心理预期时,即游客获得满意;反之,则不满意。
(三)景区形象和游客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假设
1999年,Baloglu和Mccleary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过程中的旅游景区资源及设施、旅游环境等因素的评价度越高,游客的满意度也就越高。2007年Thompson等学者对旅游交通和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可进入性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停车场等设施与游客满意度之间无显著的影响。Chi和Qu的研究表明,自然景观是旅游形象的重要测量维度,且游客对自然景观的评价度越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就越高。胡抚生以杭州市的旅游形象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象对游客满意和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结论为旅游形象的测量维度餐饮、休闲娱乐、自然人文景观、旅游交通、经济社会发展、购物,且这些维度均对游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游客的满意度会直接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和推荐度。宋子斌等学者以海南为调查地点,运用IPA分析法分析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形象的感知,分别从海南的资源观赏价值、社会环境、软件服务、综合管理等方面对游客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发现,资源观赏价值和社会环境的形象对游客满意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吴晶等以西安为例,对旅游地形象、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认为具有吸引力的参观地方、高质量的服务、好的住宿、发达的旅游接待服务系统对游客满意度有正面的影响。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笔者对旅游形象的各个维度和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以下假设:
H1游客对景区的旅游交通评价高,其自身满足感强烈,即旅游交通和游客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H2游客对景区资源及设施的评价高,其获得满足感强烈,即景区资源及设施和游客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H3游客对景区购物的评价高,其自身满足感强烈,即景区购物和游客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H4游客对景区卫生的评价高,其自身满足感强烈,即景区卫生和游客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H5游客对景区安全的评价高,其自身满足感强烈,即景区安全和游客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H6游客对周边社区环境的评价高,其自身满足感强烈,即周边社区环境和游客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冠岩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为调查对象,调查景区形象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由于景区形象、游客满意度都是游客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在问卷设计上采用主观感知的评价方式进行回答,而不是要求每一位被调查游客都对每个问题做出客观的确认。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问卷中的量表以文献综述为基础,结合5A景区评定标准和被调查景区的特有性,对测量量表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并对所有指标进行了优化设计,形成了初始问卷。并请专家对问卷中的指标选项、语言表达的适当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研究,综合所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问卷。
本文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方法,以冠岩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为研究对象,所选择的调研地点为冠岩景区,调研主要在冠岩景区大门以及景区内部进行。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采取随机方式对游客进行调查,每次问卷调查都是在得到游客的同意后在进行,并采取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325份,回收率为92.9%。本研究中剔除了填写不完整、漏答、答案前后矛盾的问卷、指标分值无明显差别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83.4%。
(二)数据分析方法
笔者运用Yahhp0.5.2对景区形象各个指标进行打分,评价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最后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运用SPSS17.0软件对旅游形象的各个维度和游客满意度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以其相关系数来衡量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景区形象和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影响游客满意度等的测量维度和评价指标。
三、景区形象评价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景区形象信度分析
上表可说明,景区形象评价量表的Cronbach信度系数为0.861,大于0.8,表示数据的可靠性非常好,适合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二)景区形象效度分析
上表中,景区形象评价量表的KMO值为0.720,大于0.5,表明各个题项间的相关性非常好,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相伴概率sig为0.000,小于0.001,表明样本矩阵为非单位矩阵,适合做下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三)相关分析
1、景区形象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1)景区形象模型的构建
根据景区形象的测量量表,构建景区形象评价指标递阶层次模型,运用yaahp0.5.2层次分析法软件将数学模型画出,模型如图1。
(2)建立判断矩阵
我们在使用1-9标度法建立判断矩阵时,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各个层次的指标进行打分,评判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在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之后,得出最终的7个判断矩阵,列举其中一个判断矩阵,如表5。
(3)确定指标权重
运用YAAHP0.5.2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各个指标权重以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各个比较判断矩阵冠岩景区形象、旅游交通、景区资源及设施、景区购物、景区环境、景区安全、景区周边环境的一致性分别为0.0142、0.0270、0.0231、0.0150、0.0094、0.0171、0.0000,均小于0.10,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各个指标权重如表6所示。
运用上表中所得出的数据计算各个游客不同维度的得分。进行下一步的相关分析。
2、景区形象和游客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景区形象各测量维度和游客满意度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均大于0,小于1,且相关分析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0.05,表明各个维度均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景区周边环境和游客满意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最高,其次分别为旅游交通、景区环境、景区资源及设施、景区购物,均与游客满意度存在低度线性相关关系。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关系最弱的是景区安全,相关系数为0.254。
(四)回归分析
相关系数大于0,小于1时,只表明景区形象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关系,但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需要进行回归分析,才能证明研究假设。
将景区形象的六个维度作为自变量,游客满意度分别作为因变量,运用SPSS17.0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景区形象的六个维度与游客满意度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有3个维度进入游客满意度的回归方程中,即有3个维度与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关系,分别为景区周边环境、景区资源及设施、景区环境。3个维度引起满意度30.4%的变化。其中对满意度影响最大的是景区资源及设施(偏回归系数B为0.286),其他依次为景区周边环境(0.269)、景区环境(0.217)。回归分析中,F和各变量t值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表明回归方程的检验显著。DW为2.086(2<DW<4),残差序列负自相关,即回归方程检验成功。因此,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建立回归方程:
游客满意度=0.868+0.269*景区周边环境+0.286*景区资源及设施+0.217*景区环境。
四、景区形象和游客满意度的假设检验
对数据经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研究发现景区资源及设施、景区环境和景区周边环境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交通、景区安全、景区购物3个维度未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中,因此其他维度对游客满意度的显著影响未得到验证。按影响游客满意度的程度大小,分别为景区资源及设施、景区周边环境和景区环境。
对景区形象的28个评价指标和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后,最终由7个指标进入游客满意度的回归方程,即这7个指标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交通维度下的景区内游览线路、景区资源及设施中的项目体验性和景观设计、景区购物中的购物区设计、景区环境中的洗手间卫生和景区垃圾处理、景区环境中的周边生态环境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区安全维度下无指标与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景区安全是满足游客安全需求的重要因素,景区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游客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
五、景区形象针对性提升对策
本文构建了景区评价指标、建立了景区形象和游客满意之间的回归模型、找出了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因此景区形象提升的内容从提升目标出发,以研究结果为指导,实现景区品质和形象的提升。
(一)抓住“动感东线”的发展机遇
冠岩景区位于漓江东岸,且与漓江紧紧相连,其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及风土人情独具特色,资源的实体量大,完整度较高,拥有两项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游览方式样,游客参与性强、互动性高,因此冠岩应抓住漓江“动感东线“项目的发展机遇,加强与周边景区,如古东景区、大圩古镇、神龙水世界等景区的联合,力争成为”动感东线“的核心景区,突破障碍,推动冠岩景区的发展。
(二)拓展目标市场
冠岩景区位于漓江东岸,可从漓江游船的磨盘山码头沿河而下,直达景区入口。冠岩景区以岩洞为主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其岩洞游览的三种方式也是吸引游客前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景区内的滑道车在2002年获得吉尼斯纪录,体验性较强。因此冠岩景区应就本身独特的旅游资源,确定景区的目标市场。调研结果表明景区以18-34岁的年轻游客为主,同时其满意度也是最高的,因此可针对年轻人市场,推出相应的营销活动。如桂林市内的高校在校生,可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吸引年轻游客前往。
提升景区形象可吸引高端消费市场进入景区。因此目标市场可拓展至高消费群体,该群体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新鲜感、体验性和高品质,且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因此冠岩景区应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同时为群该体营造休闲、度假的氛围,最终实现景区品质的提升和高端群体的消费。
(三)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研究结果表明,景区门票、交通的价格会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游客对价格感到不满,源于对景区体验的失望。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游客只有在认为自己所购买的旅游产品质量高于自身的期望值时,即性价比高时,才能产生满足感。而景区的硬件设施在短时间无法产生质的飞跃,唯有从景区的服务质量出发,让游客感受到景区温馨的服务,从而弱化游客对价格的感知。
(四)提升景区硬件设施
景区的硬件设施包括景区的游览设施以及景区的公共设施,是景区品质的体现。因此景区硬件设施在保证干净、整洁、卫生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其中景区环境是亟待改善的一部分。调研结果表明,洗手间卫生是游客评价最低的指标。即表明景区环境有待提高。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发现冠岩景区环境间数量少,景区入口处卫生间蹲位少,尤其以女厕所较为明显。为提高游客对景区环境的评价,应加强景区环境的清洁,同时扩大女性厕所的蹲位规模,严格按照旅游厕所的评定标准,改善卫生间硬件设施条件,提高卫生间的标准。在景区硬件设施中,景区的卫生间可以实现人性化建设,其他的指标也可从游客的需求出发,实现人性化建设和管理。
在购物方面,目前景区过夜旅游者较少,增加夜间娱乐节目,可提高住宿率,不仅可提高本地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热情,也可为景区创造经济效益。
旅游购物品的开发和制作应结合本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特色,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吸引游客进行购物品的购买。同时加强旅游购物秩序的管理,对景区购物和周边居民的销售划分区域,各自经营,实现良好的购物环境。
(五)加强景区环境保护
景区影响分析 篇9
本研究选取喀纳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庄, 从旅游目的地“主人”的角度, 应用旅游依附和旅游补偿等理论实证分析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在提高就业、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世居习俗, 剖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行为影响的真实感知与心理倾向, 为边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禾木村隶属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乡, 紧临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喀纳斯景区的核心区, 是神奇的图瓦人集中生活的居住地, 也是世界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 (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 中面积最大的原始村落, 号称“中国第一村” (图1) 。自然村面积3040km2, 海拔1124—2300m, 现有村民400余户, 约1000余人, 其中图瓦人占60%以上, 其余为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克族。
旅游开发之前, 禾木村的产业类型以牧业为主, 农牧业相互结合, 农业总人口占较大比重, 城市化水平较低。当地经济发展以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为基础, 带有朴素、保守、封闭的自然经济特征, 产业结构简单, 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属于自治区重点扶植的贫困地区。1998年以后, 禾木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 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出售旅游特产等各种途径, 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有所增加, 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相关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水平较低, 住宿、餐饮等主要依靠当地居民自发供给。因此, 分析景区内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延长游客在禾木景区内的停留时间, 对禾木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旅游影响研究属于社会学范畴,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实证性。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法。在参考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旅游影响感知的相关理论选择调查类型及指标体系, 依据旅游影响的实践情景设计问卷调查表, 按照问卷调查标准及程序发放并回收问卷, 通过对样本和数据的检验, 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
问卷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 (1) 受访者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民族、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家中从事旅游业人数、居住年限、家庭年收入、旅游收入等10项。 (2) 当地居民对旅游行为影响的感知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文化影响。采用李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法, 分别计算感知均值、标准差等指标。问卷发放时间为2013年5月10号到5月20号, 采取随机上门发放问卷, 发放地点在禾木景区内 (村民约400户) , 随机抽取了200户发放问卷, 回收170份, 有效回收率为85%。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结合禾木景区实际情况, 最终选取当地居民对经济、环境、文化以及综合影响的感知四个感知维度, 用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各维度值并进行定量评价 (图2) 。
3 调查结果及定量分析
3.1 居民生计方式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 受访者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年限的居民。收回问卷170份, 问卷回收率达85%, 符合田野调查对象及样本规范。经统计, 男性占61%、女性39%;图瓦人45.0%、哈萨克族40.0%、回族5.0%、汉族10.0%。年龄集中在20—45岁, 家庭成员以3—5人为主, 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 (75%) , 居住年限超过10年的比例为45.5%, 说明景区青壮年居民文化水平不高, 家庭规模不大, 人口流动性较强 (表1) 。旅游从业者占80%左右, 主要从事餐饮、商店、娱乐业、住宿等, 过去主要是放牧与务农。课题组随机对居民进行了访谈。据他们介绍, 村民在旅游淡季仍然以传统的放牧、打猎、采集为生, 旅游旺季青壮年都下山在自建的小木屋内从事简单的旅游服务业, 服务项目多是销售自家放养的牛羊肉制品、山上采摘的冬虫夏草、自制的传统木质手工艺品及骑马、漂流、猎奇、探险等服务活动, 商品和服务虽然简单粗陋, 但都货真价实、原始古朴。从事旅游业使他们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从3—4万元提高到7—8万元, 其中旅游服务收入占50%, 反映了禾木区居民已深受旅游业和游客的影响, 其生计方式在保留各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 特别是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经济基础及就业方式的转变必将带来社会生活及文化习俗的改变, 使旅游业成为游牧民族及草原文化走向开放融合的现代社会的先锋产业。
3.2 旅游影响感知统计结果分析
利用SPSS19.0对回收的170份有效问卷中的经济、环境、文化和总体感知进行因子分析, KMO检验值0.648, Sig.值0.000, 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方差最大旋转提取公因子。此外, 运用“描述性统计”计算每个感知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 (表2—5) 。
居民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感知:对经济影响感知维度中的11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 发现前8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7%, 说明前8个因子可解释居民对于经济影响的感知。通过因子分析, 提取了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其他等三项主成分 (表2) 。表2显示, 在“旅游发展引来了更多人来禾木做生意”这一选项中, 均值为4.14, 而其标准差为1.002, 说明居民对外地人到禾木景区做生意的态度并不是很乐观;在“经济效益比环境保护更重要”这一选项中, 均值偏向中立, 标准差1.383, 说明当地居民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两级分化较严重, 且趋向于持冷漠的态度;从居民在从事旅游业前后的职业以及家庭收入的对比 (图2、图3) 可见, 开发旅游业改变了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 家庭年收入由2.01—3万元增加到5.01万元以上, 说明参与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总体上, 居民对于经济影响的积极感知高于其消极感知。
居民对旅游业环境影响的感知:经过因子分析选取前四项为主成分因子, 累积贡献率已达87.41 (表3) 。统计分析表明, 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强度偏向中立, 表现出较冷漠的态度;居民普遍认为旅游活动对原有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 “环保意识增强, 促进了生态平衡”的均值为3.53, 标准差为0.876, 说明旅游业活动或游客的到来并没有使当地居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与禾木景区的旅游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相吻合, 这就要求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积极引导和调节。
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经过因子分析选取7项因子为成分进行统计分析 (4表) , 旅游开发对当地的语言和习俗的影响很小, “促进当地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选项中, 均值仅为2.88, 标准差仅0.412, 说明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作用不明显;但明显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服饰习惯 (均值4.62, 标准差0.312) , 说明旅游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传统服饰上, 居民与游客的双向交流很少, 也很少自觉的学习外来文化。这种现象可能与游客在禾木景区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 同时也表现出当地居民在接纳外来文化或商业文化的同时仍固守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既尊重旅游地居民的传统文化习惯, 又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共同推进旅游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重要课题。
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总体感知:统计发现 (表5) , 前三项因子的均值都较大 (4.01、4.55、4.76) , 标准差较小 (0.452、0.352、0.581) , 说明大多数居民都非常愿意积极参与旅游活动, 特别是商业活动。同时也必须注意到, 在讨论“旅游业利大于弊”选项中, 均值虽然较大 (4.53) , 但其标准差却高达1.239, 即呈很不赞同和很赞同成两级分化态势, 说明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利弊仍看法不一, 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不规范, 旅游活动在给当地居民带来收入和就业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当地居民的传统观念与文化内涵。
4 结论及展望
禾木景区内的居民对当地发展旅游业基本上都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 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 旅游开发带来的市场经济和商业文化与当地传统的文化习俗的交融, 形成了一幅全新的社会经济图景。禾木景区内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经济的感知明显高于对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的感知, 说明现阶段旅游业发展主要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 旅游行为还未融及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 也未破坏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这与道科西的旅游发展阶段理论相吻合, 即在旅游发展的初步阶段, 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明显强于负面影响的感知, 旅游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强于其他影响。
本次访谈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2012年8月5日当地马队与漂流队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 导致当天大量游客滞留。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这类冲突性事件会越来越多, 这就要求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做好整体规划和前期预案, 对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可能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及传统文化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撑控, 并通过相关政策和规范引导旅游行为与传统文化的互利融合, 共同保障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旅游经济的有序发展。
摘要: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感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运用社会交互理论和道科西旅游发展阶段理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 从四个维度研究了禾木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 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大都持乐观的支持态度, 旅游发展使居民的生计方式、收入水平明显改善;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 对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的影响较小;对居民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弱, 居民与游客的双向交流很少, 旅游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 当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目前还停留在经济层面, 缺少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感知的关注。
景区公示语英译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篇10
根据王颖、吕和发 (2007:13) 的定义, 公示语就是公开和面对公众, 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经商的中国公民等, 涉及衣、食、住、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内容都在公示语的研究范畴之内。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增多, 全国各地公共场所的汉英双语标识及提示语也越来越多, 但各种错误及不规范现象也层出不穷, 比比皆是。不规范、不正确的翻译不但影响到国外友人在中国的吃穿住用行等, 更甚者还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 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
景区公示语通常设在著名的旅游胜地, 与旅游宣传册、地图、传单等相比, 更引人注目。公示语翻译得当, 能方便游客游览, 并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 若翻译失当, 则会使游客失去游览的好兴致, 甚至引发困扰。旅游景区公示语能为游客提供必要的旅游信息, 引发游客的兴趣, 提醒游客注意, 并具有警示作用。
二、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及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一) 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等原因, 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很多问题, 笔者总结如下。
首先, 拼写错误。拼写错误是公示语翻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错误。另外, 还有大小写或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 也是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 还有如直接翻译成拼音;直接写成英语, 中英文对号入座的错误, 如“注意安全”, 翻译成“Notice safety”, 正确译文应该是Attention/Caution;中英文混用等错误形式。这类错误可能不会引起很严重的误解, 但是他们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 并且极大的影响了公示语应该达到的目的。
其次, 语法错误。在翻译公示语时, 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 如词性误用、名词单复数不当、冠词遗漏、动词形式错误等等。例如“禁止停车”翻译成“NO PARK”, 正确形式应该是NO PARKING;“请走侧门”译成“PLEASE USE SIDE DOOR”, 正确表达应该是PLEASE USE THE SIDE DOOR;“请排队买票”翻译成“Please Queue for Buy Tickets”, 正确表达是Please Queue Up for Tickets。以上这些语法错误或者是译者粗心所致, 也可能是想当然而为之, 其实在翻译中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再次, 中式英语。英语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 如south-east指的是“东南”, 而不是“南东”, north-west指的是“西北”, 而不是“北西”。但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就是望文生义, 完全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比如把“警务工作站”译为“POLICE WORKSTATION”, 或者“Police Affairs Station”都是对照汉语生硬的翻译, 其实译成“Police Station”就能让外国人明白。以上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这类所谓的中式英语往往是在翻译时按照汉语字面的意思和语序结构直接翻译, 完全忽略了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一味将汉语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强加于译文之上, 牵强附会地“套译”而成的。
另外, 景区公示语英译还存在文化误解的问题。文化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又难以捉摸、难以处理, 是翻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万正方, 2004) 由于公示语翻译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 所以很难在寥寥几字中体现出文化涵义, 文化因素很难顾及。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一些,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避免文化上的误解。总之英语国家与我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和思维方式, 如果译者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 就很有可能发生与本意背道而驰的翻译错误。
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 语义模糊也是公示语英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原本在汉语里很清楚的东西, 由于中英转换的失误, 在英译中全没了影子。误译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但模糊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译者在中英转换过程中信息丢失、翻译不完整所造成的。
(二) 解决对策
目前, 在景点公示语翻译仍然存在大量问题并势必会对旅游经济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 解决问题, 避免更大的损失。首先, 我们应对症下药, 端正翻译工作者的态度, 这样他们就会避免出现拼写、大小写或语法错误;其次,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养, 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 避免文化误解;再次, 尽快设立专门的公示语管理机构, 管理公示语的翻译、修改, 并监督翻译工作者的工作;另外, 公示语管理机构及翻译工作者应欢迎并随时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其他公民也要有主人翁的意识, 平时有责任、也有义务多关注公示语的英译, 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这样, 公示语翻译不规范的状况必定得到根本改观。
(三) 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景区公示语英译是外国友人了解景区的主要途径之一。规范的公示语翻译对于营造和谐的旅游景区人文环境、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促进旅游景点的快速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反之, 不准确的、不完整的景区公示语英译会让游客失去游玩的兴趣, 甚至给游客带来很大的困扰, 给旅游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公示语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遣词用字必须要谨慎。正确的英文公示语译文能让读者有被尊重的感觉, 反之则会有被冒犯的感受。随着社会语言环境的改善, 公示语翻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更显得不容忽视, 需要及早确立系统的公示语翻译规范以避免出现越来越多的错误和误解。公示语的用语比较特殊, 在国外设有很多专业机构和行业专家负责公示语的翻译。国内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 因此, 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来规范公式语的翻译。
很多人坚持认为我们缺乏专业的汉英翻译工作人员, 笔者认为用行业专家来做某一行业的翻译工作仅仅是解决公示语翻译问题的途径之一。有了明确的规范之后,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去做亟待解决的事情, 比如鼓励外语专业的“啄木鸟”们去发现和解决大街上、景区中较明显的公示语翻译错误等问题。因此, 解决公示语翻译混乱现象的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
规范性和创造性是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两大特点, 也是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所必须遵守的两条原则。因此, 在旅游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当注意把握这两条原则, 既要使译文规范, 又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创新, 又要保证译文准确。我们应当让公示语的英语译文为旅游景区的美丽景色锦上添花。
摘要: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不准确、不规范现象十分普遍, 小至英文拼写错误, 大至不知所云的乱译, 情况令人忧虑。这些翻译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国外游客对于景区的准确了解, 而且还给国外游客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并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旅游景区公示语的准确规范翻译将有利于促进和巩固旅游经济的发展, 并有助于加速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景区公示语英译,旅游经济,对策,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李蕾.浅析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J]考试周刊, 2009 (4) , 55-56.
[2]万正方等.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4, (2) .
【景区影响分析】推荐阅读:
南京中山景区分析10-27
景区经营模式分析12-02
景区旅游规划案例分析12-18
云台山风景区规划分析12-23
海南万宁东山岭旅游景区经营分析06-07
新宁崀山旅游风景区市场营销分析12-28
影响分析处理05-13
预算影响分析05-22
生态影响分析06-16
业务影响分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