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影响分析

2024-07-11

业务影响分析(精选12篇)

业务影响分析 篇1

影响医院业务收入的因素是复杂的,总体可概括为院外因素和院内因素两大类。本文主要从院内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实力,努力寻找经济增长点和创收渠道,以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分析影响精神科业务收入各种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影响程度,以期为医院领导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某院精神科2008年、2009年的医院工作报表和财务报表,资料来源真实、准确、可靠。

1.2 方法

运用综合指数法分析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值。

1.2.1 确定指数体系并进行因素分解

精神科业务收入主要由门诊业务收入和住院业务收入两部分组成。门诊业务收入可分解为:诊疗人次数、人均医疗费用两因素;住院业务收入可分解为:出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人均日费用三因素。

1.2.2 选择同度量因素和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

以2008年为基期,2009年为报告期对精神科业务收入进行综合指数因素分析。根据统计学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在计算质量指标指数时使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在计算数量指标指数时,使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1.2.3 各因素分解表达式:

2 结果

2.1 精神科门诊与住院业务收入情况,见表1。

2.2 精神科业务收入综合指数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2.3 门诊业务收入与诊疗人次、人均费用之间的关系:

128.53%=103.17%×124.63%。

100.75=11.06+89.69(万元)。

从以上等式可知2009年门诊业务收入比2008年增加100.75万元,增长28.53%。其中:因诊疗人次增加使业务收入增加11.06万元,增长3.17%;因人均费用增加使业务收入增加89.69万元,增长24.63%。

2.4 住院业务收入与出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人均日费用之间关系:

124.74%=108.93%×104.32%×109.77%。

327.24=118.13+62.27+146.84(万元)。

从以上等式可知2009年住院业务收入比2008年增加327.24万元,增长24.75%。其中:因出院人数增加使业务收入增加118.13万元,增长8.93%;因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延长使业务收入增加62.27万元,增长4.32%;因出院者人均日费用增加而使业务收入增加146.84万元,增长9.77%。

3 讨论

医院业务收入是一定时期内医院全体职工劳动的成果,也是医院进行经营发展和全体职工福利分配的主要资金来源。它既是一个反映劳动成果的指标,也是一个反映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和剖析医院业务收入及其变动,已成为医院统计分析的重点内容之一。国内综合医院对此已有所报道[1~5]。

3.1 从以上因素分析结果可知:不管是门诊业务收入还是住院业务收入,其单位平均费用的增加是精神科业务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这是否表示医院“多收费”呢?翻开医院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2009年精神科门诊和住院的药品收入均较2008年有所下降,而劳务性收入(如诊察费、治疗费)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门诊部分。药品收入下降的原因与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药品阳光采购,阳光用药工作的落实,加强处方管理等措施有关。而劳务性收入增长幅度较大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近二年社会市场物品价格水平不断上涨导致医疗成本增加;二是新技术项目(如无抽搐电休克)的开展应用加重了医疗成本;三是2008年新的物价标准下发,部分医疗项目收费有所上调,医院在2008年末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如首诊精神病患者必须完成全套精神状态检查、身体检查及相关的辅助诊断检查,这样首诊的患者必须交“首诊精神病检查费”62.6元。以上这些都导致了单位平均费用的增加。

3.2 门诊诊疗人次增加虽使业务收入有所增加,但仅增长3.17%,远低于门诊人均费用增长幅度,这与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有关。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其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好多患者因病致贫,因贫返病[6],家庭经济极度困难,度日维艰,更谈不上看病了。目前我市除部分医保患者可申请特殊门诊治疗报销部分医疗费用外,其余门诊就医费用都得患者自负。因此,好多经济困难的患者根本无法到医院就医,医院虽有定期派医务人员下乡义诊义医,但属杯水车薪,远远不足以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这只有依靠国家和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将精神病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才能使这部分患者病有所医。而医院也应发挥资源优势,尽自己的一份力,多深入基层、农村为特困患者义医义诊,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及时就医和持续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强内部建设,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搞好专科特色,不断开拓新技术、新项目,尽量以低廉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患者就诊。

3.3 出院人数增加是住院收入增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1)医院作为粤东地区老牌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充分发挥其良好的信誉和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与我市残联合作,每月定期派员深入社区义医义诊,同时接受免费或减费患者住院治疗,拓宽了服务半径;(2)随着居民医保的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开展,由于住院费用得以大部分报销,减轻了参保患者经济负担,因而住院量也有所增加;(3)新技术项目(如无抽搐电休克)的推广应用,使部分难治性精神病得以控制、好转也吸引了一部分患者就医。

3.4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的延长也是业务收入增加的原因之一,延长原因可能与医保的开展和推广以及我市为救助特困患者而启动的二个基金有关。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消失后尚需一定时间的巩固治疗,一般疗程三个月,但患者大都因经济问题,只要病情有所好转就要求出院回家治疗,而随着患者加入医保,住院医疗费得以大部分的报销以及我市二个救助基金(为特困患者提供免费为期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的启用,部分患者得以足疗程的治疗,从而使住院日延长。

综上所述,精神科业务收入的增长是良性的,合理的,但作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还是应时刻为患者着想,本着救死扶伤、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精神,努力提高医疗技术质量和医院整体工作效率,合理控制医疗成本,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健康稳步持续的提高。

摘要:目的 了解精神科业务收入的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综合指数法对精神科2008年和2009年的业务收入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精神科门诊业务收入主要受人均费用的影响;住院业务收入主要受人均床日费用和出院人数的影响,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对住院业务收入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 精神科业务量特别是门诊量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医院应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专科特色来吸引更多患者就诊,同时控制好单位平均费用的合理增长,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稳步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指数,因素分析,精神科,业务收入

参考文献

[1]向辉。医院住院业务收入变化的多因素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1):63-64。

[2]斯贵强。试用指数体系对医院业务收入因素分析[J]。中国病案,2008,9(12):18-20。

[3]孙强强。用综合指数分析我院业务收入影响因素[J]。中国医院统计,2007,14(2):112-113。

[4]徐晓丽。影响医院业务收入的动态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6):531-533。

[5]王姣云,马绍敏。我院业务收入影响因素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1):60-61。

[6]林素英,高镇松,陈小志,等。首次住院与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费用及相关因素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9):1-2。

业务影响分析 篇2

随着统一指数的即将推出,股指期货在我国开展也为时不远。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行证券市场的运行模式以及投资理念将带来较大的冲击,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投资机会,券商应抓住这个机会,抢占先机。可以预计,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对券商的多项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一、自营及受托资产管理业务

股指期货推出后券商业务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自营业务和受托资产管理业务。随着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券商自营靠坐庄赚取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券商的投资理念也面临着重大的改变。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券商的自营及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纷纷采用分散的组合投资方式,但是组合投资并非万能的,它虽然可以回避非系统性风险,却不能回避系统性风险。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目前没有卖空机制,因此一旦当大势下跌,券商的资金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一旦被套,即使使用打包卖出的方式也很难全身而退,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股指期货交易。

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券商自营业务和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策略发生重大变化,从原来的买进之后等着股票上升再卖出的单一模式改变为双向投资模式,即股市的上升或下跌券商均可赢利。券商利用股指期货主要是用来进行套期保值,其目的在于减少甚至完全规避他们在股票市场中所面对的系统风险。 如当券商自营持有股票时,可通过卖出期指合约对冲股市整体下跌的系统性价格风险,在继续享有相应股东权益的同时维持所持股票资产的原有价值; 相反,如果券商预计大势要上涨但是其仓位较轻、资金头寸较重而又来不及全面建仓,则可以通过买进一定数量的多头股指期货合约以避免踏空。

券商除了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跨期套利、期现套利以及投机操作等,但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

二、证券承销业务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及规范化,一级市场证券承销业务最终也将走市场化。目前普遍采用的上网定价发行隐含着较大的风险,自去年大盘大跌以来,数家券商因IPO或增发而包销大量的余股,沉淀了大量资金,给券商的正常经营带来极大的压力。开发股指期货为券商提供了回避风险的工具,股票承销商在包销股票的同时,可通过预先卖出相应数量的期指合约以对冲风险、锁定利润。这一方面有利于新股发行方式向上网竞价发行的转变,改变现有上网定价发行方式;另一方面可回避二级市场低迷给承销商带来的巨大风险,保证新股的发行与顺利上市。

三、证券经纪业务

股指期货对券商经纪业务的`影响被许多人忽视,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股指期货的参与主体问题,不少人把中小投资者排除在外,这种想法是不妥的。笔者认为股指期货参与者风险控制能力与参与者资金大小并不成正比,相反金融市场许多重大违规事件都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控制不当造成的,如巴林银行的倒闭及“327”事件等。而且,一个交易品种能否开展成功,流动性是十分关键的。笔者曾对公司部分营业部不同层次客户群体交易情况进行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势处于强势时,机构投资者和大户的成交量占营业部成交量的60%以上;而当大势处于下跌或低迷时,营业部成交量的70%-80%以上是由中小户创造的,因此没有中小投资者参与的股指期货的流动性会大打折扣。

另外,将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排除在外,也不符合市场的公平参与原则。从海外的情况看,很少有对股指期货参与主体作出限制的。因此,笔者认为一旦股指期货推出后允许中小投资者参与,对证券营业部来说无疑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营业部应该在人员及风险控制制度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股指期货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对于券商来说,谁控制好风险,抓住机会,就可以促进其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否则,一旦风险失控,则有可能面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被动局面。

页面性能影响电商业务 篇3

在本次“行业现状”调查报告中,Radware对美国500家领先的零售网站(这些网站由知名分析公司Alexa排名)的性能和页面构成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测试与追踪,以便能够充分了解这些领先的电商网站的真实性能。同时,该报告也想进一步了解这些网站如何满足在正常浏览条件下使用Internet的访客的需求,并提供不同访问策略和有效的优化措施,使得网站运营者可以大幅提升网站性能。

此次“行业现状:2013年秋季电商网站页面速度与Web性能”调查研究的结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Web页面日益变大,页面加载呈现出越来越慢的下降趋势。页面首次访问的平均加载时间为8.56s,与三个月前(2013年夏季)7.48s的加载时间平均数相比,整整下降了14%。

2.页面可以进行交互操作所需的平均时间为5.3s。相较于2013年夏季在经过4.9s(面即可以进行交互时间(TTI)的平均数,网站性能下降了8%。而在理想情况下,页面应在3s或更短的时间之后即可进行交互操作。

3.三种常见的设计方法令人失望。多数网站在设计和展示功能内容时至少会犯以下三种错误中的一个:最后加载特征横幅、将动作调用按钮置于特征横幅的底部或是根本没有设置动作调用按钮。

4.即使是领先的网站,也存在对最佳优化技术的使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参加测试的前100家电商网站中,有些优化技术被过度使用,而有些优化技术则基本上被忽视。

5.浏览器厂商无法满足页面加载需求。针对三大主流浏览器,Web性能都呈现出下滑趋势。当前的动态网页内容越来越多,也更加复杂,为满足这些动态页面的加载需求,浏览器厂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TTI即页面显示主要交互内容(例如带有动作调用按钮的特征横幅)的时间。自2013年夏季以来,网站性能已下降8%。在接受测试的前100家电商网站中,只有18%的网站TTI为3s或是更少,而26%的网站TTI则为8s或是更长。

Web性能专家Tammy Everts表示:“在刚刚过去的几年,网页速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不仅是一种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一个热点业务问题。当前许多研究都发现,加载时间与业务转化率和收入增加等关键性能指标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网站运营者应该了解到,优化Web性能比简单地加快页面推送更加重要:我们要了解用户在进行页面浏览时需要哪些内容,然后对页面进行调整以确保关键内容可以优先加载。忽略核心最佳页面优化技术的网站运营者也错失了相对容易实现的性能提升的机会。”

Box

DCN“业务定义网络”

11月5日,DCN(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在其“业务定义网络FOR YOU暨云数据中心系列产品发布会”上,针对这一现象,同时也基于对大数据时代网络需求的理解和实践,提出“业务定义网络”概念,倡导创新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客户最适合的产品,在行业内首次将客户需求提升到品牌层次。

DCN CTO向阳朝在会上表示,从业务的角度看,DCN一直的愿景就是“让网络应用普遍成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理想网络是“智慧安全的网络”,即业务可感知、业务有保障,并且可演进、可扩展、易部署、易管理。因此,DCN从品牌理念、产品和服务三个维度阐释了“业务定义网络”的概念,即要为客户提供最适合、最智慧、最贴心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高精尖的网络设备产品,但对大多数客户来说,大而全的产品往往并不是最适合他们的,且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DCN在“业务定义网络”理念的指导下,将行业客户进一步细分,为其制定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认为“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强调“适合”的同时,DCN同样重视产品的智能化设计,致力于用“最智慧”的产品提高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最贴心”更多是指DCN的服务,在售前、售中和售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让产品注入更多人性化的因素。

“数据经济”变革

11月8日,IBM以“创存储之先,领数据经济”为主题,掀起智慧存储“数据经济”新变革。针对数据密集型业务,以及需要快速上线的社交、移动等业务和企业核心应用等三大典型企业应用场景解读数据的价值,并提供基于“智慧存储”的创新技术和策略,旨在帮助拥有不同需求的企业客户把握数据经济价值,推动业务变革。

不同类型的数据有不同的经济价值,不同类型的应用对底层存储架构有着不同的需求,要最大化获取数据价值,企业必须基于具体的业务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存储方案作为数据支撑。因此,IBM针对三大典型业务应用场景,即数据密集型业务、社交移动等需要快速启动的业务,以及核心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存储解决方案。

IBM拥有业内最完整的存储产品线,包括存储虚拟化产品Storwize家族、高端存储DS8000、网格存储XIV、云存储和大数据存储方案,并领先于友商率先推出全闪存阵列。全面的“智慧存储”产品线能够满足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最重要的是, IBM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IT供应商,能够凭借完整的软硬件产品线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最为全面的IT规划,全方位帮助客户获得数据价值,把握数据经济。

业务影响分析 篇4

媒介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 它促进新闻业务的发展, 尤其对新闻采编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它主要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 利用网络构建传播信息的平台。融合各种媒介的过程, 也叫媒体融合, 它加速了传媒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并引发跨平台自由流动与传统媒体界限逐渐淡化。媒体融合改变了大众的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媒介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革, 推出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让电视新闻和观众实现真正的全方面对接, 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

(一) 媒介融合使新闻采编业务的外部环境向一体化发展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 主要指各类媒体相互结合形成整体。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直接影响新闻媒体的动向与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新的传播媒体与方式也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威胁与影响。媒介融合使各种媒介形成新的共同的竞争市场, 这促进了媒介的一体化进程, 而这一新的市场涵盖了许多的媒介主体, 如广播、电视、报纸、新闻、数字媒体等, 它们都成为这一市场的主体。而伴随着主体的不断增加电视新闻竞争也受到了明显的威胁。与传统媒介的发展方式相比, 媒介融合背景下其发展空间明显加大, 同时也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变革, 因此电视新闻的媒介传播主体竞争越来越大, 加快了媒介融合的一体化进程。

(二) 媒介融合使新闻采编业务的内部主体向多元化过渡

当今媒介融合不断加快, 新闻电视的主体也开始发生变化, 由原本单一传统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也迎来了新载体, 观众对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的新闻也能够对实现有效、及时的传播, 这改变了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观众能够利用手机和网络对实时传播与分享新闻信息, 这降低了新闻得准入门槛。普通大众能够利用手中的设备加入新闻采编过程中去, 甚至可以利用手机或笔记本等移动设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挖掘或搜索新闻并分享至网络上, 这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便利。它充实了信息来源, 弥补了在传统新闻采编工作过程中的缺陷, 也使新闻采编信息量更为全面、详细、具体, 准确把握外部市场信息, 紧跟观众眼球, 紧抓大众心理特点, 从而可以不断提升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三) 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流程发生变革

传统新闻采编工作以单一媒体作为依托, 从而实现采编工作。在当前媒介融合的情况下, 新闻采编工作能够依托网路信息平台采集新闻信息, 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然而由于各类媒介对于新闻信息的叙述风格存在差异, 因此各类媒体要想获得观众关注就要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所以只有创新新闻采编工作、创立独特风格才能够在庞大的新闻信息中凸显出来。通过各媒介间的相互融合整合生产新闻的流程, 利用独特风格与方式, 并传播与共享新闻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当前观众对信息的需求。

(四) 电视新闻报道挖掘模式更有深度与广度

媒介融合的新环境导致传统的新闻报道已无法满足大众对新闻的要求, 因此变革新闻报道模式已刻不容缓。利用多层次、多角度挖掘新闻信息, 并从结构与形式方面对新闻信息进行改革, 深度挖掘信息成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内容。 媒介融合使得新闻报道向全局化、多视角的报道形式发展, 从而不断实现其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全面剖析了新闻的价值, 深度剖析与整合了和新闻相关的资源信息, 也深入剖析了新闻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让受众充分了解此新闻的起因与过程, 避免大众断章取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全方位报道新闻也引发受众的思考, 从而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 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整合优化信息, 完善业务进程

传统采编业务主要是将新闻信息, 如视频、音频、图像、文字资料等进行加工与整合, 而电视新闻则以音频、视频、图像资料为主, 让电视受众获取更直观的视觉信息。媒介融合把手机、笔记本、电视机有效地联系了起来, 通过无线网络、宽带网络、机顶盒等方式实现数字化电视、移动化电视和互动化电视。网络的特点是资源共享性与互动性, 而且庞大的数据库资源成为它最明显的优势, 同时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采集与选择新闻类信息内容。因此信息传播方式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人员也有新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记者需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 主要是信息的采集和后期的制作, 而对驻外记者要求就更加严格, 他们会同时被安排做前期与后期的信息采集工作,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意识到传媒环境的变化和传播信息的模式的变革。要对电视新闻进行准确而合理的定位, 利用新媒体与受众互动, 让新闻信息不断增值, 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 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和提升媒介的品牌影响力。准确把握与利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技巧与特点, 对电视新闻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从而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 提高媒介的竞争力, 也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摘要:电视是较为传统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渠道,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在这一背景下, 传播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新的变化, 科技的应用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产生了新媒体, 出现的新媒体形式对电视新闻制作方式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 这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开展与理念传播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媒介融合给电视新闻采编业务带来的变革, 探讨其对于传统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采编,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沈丹洪, 吴瑶, 范天怡.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联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4) :51.

[2]王庚年.顺应时代要求走融合发展之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媒体融合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 (11) :21-22.

新公司法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篇5

2013年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有效贯彻这一原则,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公司法》(我国的《公司法》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期间分别于1999年12月25日2004年8月28日和2005年10月27日三次修订。修订后的《公司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之后7年多时间再没有修订。)的决定。《公司法》修正案已于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新公司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修改内容、主要影响和应对措施三部分解读其对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

一、公司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此次修改公司法进一步降低了公司设立门槛,减轻了投资者负担,便利了公司准入,为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公司法修订主要包括12个条款,涉及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简化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等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外,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出资等规定;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记载于公司章程。

二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对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比例。

三是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简化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

二、新公司法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主要影响 公司法的再度修订,作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为投资者投资创业大开了方便之门,将该交给市场的交给了市场。但在整个社会诚信基础还尚待建设的情况下,也将对商业银行经营,特别是信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

(一)公司注册条件放宽了,但是银行调查、审查、贷后管理责任和难度加大了。

新公司法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逐步弱化了资本在公司成立、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企业的注册资本是企业经济实力的体现,注册资本登记方面带来的改革将尽一步考验银行甄别客户的能力。现行公司法根据公司类型的不同,分别有3万、10万、500万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而新公司法实施后,除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这些限制都被取消,加大了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和成本,势必对银行客户营销管理、信贷业务理念造成冲击,对银行信贷客户分类、准入、评定信用等级以及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二)商事登记事项和手续简化了,造成企业信息与银行信息不对称,增加调查、审查难度。

新公司法实施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公司登记事项;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事项不再记载于公司营业执照上。公司营业执照所能够反应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少。势必造成银行在调查、审查过程中与企业登记信息的不对称,调查、审查难度增加。

(三)取消验资手续,银行对企业注册资本到位情况失去有力依据,同时结算账户也将面临大幅减少。

新公司法实施后,减少了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最直接的表现之一是公司登记时,取消验资报告。因此,在方便企业注册登记的同时,使得银行对注册资本到位情况失去了有力的依据。此外,验资报告的取消,使得银行还将面临验资账户等结算账户的大幅减少。

(四)后续公司注册体制改革,对银行信贷业务调查、审查的实效性和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公司注册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工商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目前已在广东、天津等省市试点。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改革营业执照制度。使营业执照成为单纯的工商主体资格凭证,不再是经营资格的凭证。即营业执照中不再表述经营范围;二是工商主体资格等级与经营资格许可各自独立进行,经营资格许可不再作为工商主体资格登记的前置条件;三是放宽工商主体经营范围的行政管理;四是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的登记管理方式。这项制度改革将增加我行信贷业务的调查、审查难度。

1、行政审批后置,加大了我行信贷业务调查、审查的专业性。改革前,行政审批为申领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我行在调查、审查中只需查验公司经营项目在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和期限内,风险相对较低。改革后,行政审批均为后置审批或监管。因此,要求我行在调查、审查过程中,提高业务的专业性,重点审查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行政许可,如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如果企业未取得行政审批或许可,擅自经营,则会受到罚款、停业等行政处罚,影响我行信贷资金安全,因而调查、审查难度加大。

2、经营场所虚化,调查难度加大。

改革后由于商事登记部门不再收取场地租赁或产权等相关凭证,并允许多公司共用同一地址,可能造成虚假地址登记等问题。而企业住所或经营地址不仅是我行信贷业务调查的重要因素,也是民事诉讼中确定管辖权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我行在调查过程中加强对企业住所或经营地址的实地调查能力,加大了调查难度。

三、面对新公司法银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迅速转变思想,快速对接新公司法,与时俱进,转变管理理念。随着新公司法的实施,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的概念逐渐被弱化。注册资本已经不是对公司实力判断的主要依据了。银行应当高度重视新《公司法》体现的立法精神及其价值取向,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思路、管理方式,把对公司客户的信贷论证及其管理从传统的资本信用基础转变到资产信用基础上来。银行信贷安全应着眼于公司履行义务和偿还债务的能力,更加关注实质的、可以变卖的真正可以用于债务清偿的资产,而不必过于看重公司的注册资本的实缴情况。银行要从自身债权及经营安全考虑,对信贷客户分类、准入、评定信用等级以及客户营销管理等制度要求及时调整。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要规定适宜的资本额度来选择客户,对债务人严格规定相关义务,借以实现新的权益平衡。建议在调查、审查过程中迅速转变思想,要从传统的资本管理向资产管理转变,相对弱化对企业资本的调查、审查,注重对企业实际控制的,可用于清偿银行债务的有效资产的调查、分析。

(二)通过社会各种征信系统了解公司客户的信息披露、诚信情况。信贷业务调查、审查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公司资信情况,不能仅依赖公司提供的报表、材料和一般的走访询问,动态通过工商登记资料、产权登记部门资料等多渠道加强客户管理。

1、充分利用现有的征信系统来了解客户信息,包括人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收帐款质押登记系统、全国法院被执行人查询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工商局网站、税务局网站、产权交易部门网站等。这里需要重点提示的是全国法院被执行人查询系统。通过系统查询法人和法定代表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诉讼信息,能够准确掌握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的债权债务纠纷和及时动态,以及涉及我行抵押资产的查封、冻结和诉讼情况。

2、关注工商部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配套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也将修改。针对企业的登记备案、报告、资质资格等信息的公示,工商将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3、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运用信息公示和共享等手段,将企业登记备案、报告、资质资格等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三)加强对公司章程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企业股权、股本情况和公司治理结构。

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要关注新法学习,加大法律培训,熟知并掌握有关新规,严格业务依法合规经营。要严格法律审查,特别是更加关注公司章程。新公司法实施后,企业营业执照所能够反应的信息越来越少。但是,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公司章程就成为记录企业资本、股东、股本、公司治理结构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文件。建议在业务调查、审查过程中,注重对公司章程及章程修正案的收集、调阅和审核,加强对公司章程及章程修正案记载要素的审核。

(四)严格对公司资产的调查、审查,通过合同条款的约束来保障银行贷款安全、加速公司资本到位。

1、出资期限。《公司法》修改后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外,不再限制公司股东的出资期限,改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记载于公司章程。因此在调查、审查及贷款发放过程中应注意:

(1)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公司应执行。但若是监管部门,如银监会、人行另有规定,我们认为出于审慎的原则,银行在调查、审查该类公司时,也应注意公司是否执行了监管规定。如:小额贷款公司,银监发(2008)23号《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全部为实缴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如融资性担保公司,银监会令2010第3号《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为实缴货币资本。再如金融租赁公司,银监会令2007第1号《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也规定,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2)公司章程约定的出资期限不能长于公司的运营期限。

(3)为保障银行债权,必要时可同过合同条款的约束,如信用发放条件、适用条件、承诺义务条款来保障银行贷款安全、加速公司资本到位。如可约定:本笔信用发放的条件包括借款人股东认缴的资本足额到位;借款人、借款人股东承诺若借款人不能清偿任何一笔到期债务,借款人股东认缴的出资应即刻提前到位。若违反承诺,银行可采取宣布贷款提前到期等制裁措施。

2、出资额。《公司法》修改后取消了对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且取消了对首次出资额的限制。因此调查、审查及贷款发放过程中应注意:(1)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出资另有规定的,公司应执行。若是监管部门对公司出资另有规定的,出于审慎的原则,银行在调查、审查该类公司时,也应注意公司是否执行了监管规定。

(2)为保障银行债权,必要时可通过合同条款的设计来约束公司的分红,保障银行贷款安全。如可约定:在公司资本未足额到位前,若公司盈余分配红利,借款人、借款人股东承诺将红利直接转为资本金,提前缴付。

3、出资方式。《公司法》修改后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比例,取消了原先货币资金不得低于30%的规定。因此在调查、审查及贷款发放过程中应注意:

(1)关注公司注册资本构成中有效资产的比例。如果股东认缴的出资中货币、房产等有效资产比例低的,则应审慎介入。

(2)对资产的价值,银行作为债权人享有评估请求权。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如果借款人的股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且未评估,银行认为股东出资不实,可请求法院进行资产评估(第九条)。如果评估价额低于公司章程所定金额,银行作为债权人可要求股东在应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当然,在银行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可由银行准入的,且得到企业认可的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入账。

4、验资。《公司法》修改后取消了公司登记时须提交验资报告的程序,降低了企业的注册成本。但是无须验资,并非不可验资。做为债权人的银行可以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如果公司的资产权属不清晰,贷款人有权要求借款人提交专业机构的验资报告。而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其出具的评估结果、验资或者验证证明不实,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处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外,在其评估或者证明不实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五)加强对公司股东的监控,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银行债权。

银行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公司有违法、违背其公司章程及违约事项,银行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通过法院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通报,借助网络手段查询、冻结失信被执行人资产,通过行使不安抗辩权、撤销权、代位权等及时依法维权。

1、强化合约管理,利用借款合同、合作协议等有效法律文件,保障我行合法权益。

建议在信贷业务调查、审查过程中,对涉及公司实收资本、股本、验资等新公司法中相对弱化的有关信息,我行可与企业协商,按照我行现行信贷制度要求在借款合同、合作协议、监管协议等有效法律文件中增加限制性条款或约束条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我行合法权益,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2、积极运用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或称为“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规定,保障银行债权。

《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股东滥用权利,采用转移公司财产、将公司财产与本人财产混同等手段,造成公司可以用于履行债务的财产大量减少,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银行在必要时可通过运用这一制度来保障利益。

3、积极运用《公司法》解释三等多项打击股东未尽出资义务的规定,维护银行债权。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各国的立法者都规定了一系列的资本规范法律,学者们将其归纳为“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的原则。我国现有法律对打击股东破坏资本三原则的规定有:

1、“两虚一逃”罪。《刑法》第158、159条规定的虚报注册资本、股东虚假出资、股东抽逃出资罪应明确仍旧适用。

2、《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公司法》解释三规定: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同时还限制了股东在出资民事责任中的抗辩。首先是诉讼时效抗辩的限制,明确规定股东的出资义务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未尽出资义务或抽逃出资的股东,不得以该义务已经过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其次是身份抗辩的限制,即股东不得以自己仅为名义股东来抗辩出资义务的履行,即使其为名义股东,其也应履行出资义务。且股东未尽出资义务或抽逃出资时,该笔出资所产生的利息损失也属于股东等责任人的赔偿范围。

(六)积极追索未尽勤勉义务的公司高管、董事的责任,维护银行债权。

1、《公司法》规定,公司高管、董事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有此种情形,银行可积极协助企业索偿,同时约定索偿所得优先用于归还贷款。

2、积极追索公司高管、董事在股东出资中未尽勤勉义务的责任。《公司法》解释三规定,增资过程中股东未尽出资义务的,违反勤勉义务的董事、高管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抽逃出资时协助股东抽逃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管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应承担连带责任等。

(七)加强与地方性的工商、税务、产权登记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加大营销力度。

新公司法取消了企业注册验资手续,取消了审验和验资报告。对商业银行来说,除了无法通过验资报告了解企业资本到账情况外,企业也不需要在银行开立验资账户,因此我行法人结算账户数将大量减少。因此,建议加大对辖内工商、税务、产权登记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营销力度,特别是工商部门,从源头入手,了解公司注册登记信息和账户开立信息,拓宽账户营销渠道。

(八)加大贷后管理工作力度,有效化解注册资本不到位带来的信贷资金风险。

业务影响分析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一些关键性配套措施已先后出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即为其中之一。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影响大额定期存单业务的若干经济与金融因素,并试图对这些因素在未来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影响因素;未来影响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银行或储蓄机构发行的一种面额大、期限固定、可转让的定期存款凭证。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以使商业银行突破存款利率上限、主动进行负债管理,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工具,也满足了部分投资者对投资工具的需求。我国曾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行过大额定期存单,但由于管理办法不健全、管制过严、犯罪猖獗等原因使其业务发展屡遭波折、终于1997年被央行叫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市场体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日渐成熟,推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2015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大额存单业务发展,拓宽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推出以来,其业务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与影响,尤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本文拟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对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与展望。

一、影响因素分析

1、政策规定

根据其他国家实行大额定期存单的经验,政府对于大额定期存单面额、期限、起点金额等方面的限制对大额定期存单业务有重要影响。根据今年6月2日颁布的央行《大额存单管理暂行辦法》中规定个人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30万元,机构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大额存单期限包括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18个月、2年、3年和5年共9个品种;固定利率存单采用票面年化收益率的形式计息,浮动利率存单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为浮动利率基准计息。这些具体规定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行业务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大额存单业务的发展。

2、市场流动性

根据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当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时,商业银行对存款的需求会随之增加,从而使大额定期存单业务规模相对扩大;当市场流动性宽松时,商业银行并没有对存款的迫切需求,使得大额定期存单业务规模将会随之缩小。随着我国经济减速进入“新常态”,资金供求状况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这也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机遇。自2014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一直在46%—49%的区间之内浮动,存贷比也一直在64%—66%的区间浮动,同时今年以来,央行多次采取了释放流动性的政策(如在2015年2月5日、4月20日与6月28日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都使得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足,加之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趋于谨慎,从而限制了大额定期存单业务扩张的规模。

3、投资者选择

在今天,除了大额定期存单外,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仍拥有许多投资选择。比如当今各种理财产品、货币型基金(如余额宝)层出不穷,其由利率、期限等方面的差异可划分为许多品种。虽然大额定期存单有可转让、安全性高等优点,但其门槛高、利率较低(大额存单现有的收益率大多为基准利率上浮40%,这低于同档期的理财产品平均利率)的特点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应该考虑到自2015年年初以来股票市场相对火爆,这对大额定期存单业务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自2015年3月中旬开始,上证指数不断创数年来新高,在6月15日更高达5178.19点。虽然随后有所回落,但大量资金已被吸入股市。6月2日大额定期存单推出时股市仍处上升期,在此情况下很多民众选择投资股市而非购买大额定期存单,这在短期内降低了大额定期存单的购买量。

二、未来展望

从政策规定方面看,当前我国大额定期存单实行尚处早期阶段,一些具体管理规定在未来有变化的可能。根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当放松对起点金额、期限、利率等方面的限制时大额定期存单业务往往会发生增长。因此在未来如果我国在管理能力提高和经济环境变化基础上放松若干限制、大额定期存单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流动性方面来说,由于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我国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该基调在未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大额定期存单推出时正处我国降息周期,因此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使商业银行并没有对存款迫切的需求,也使大额定期存单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种限制条件会一直存在。但如果最后经济能走出底部,商业银行信贷需求增加,从而使市场流动性紧缺,那时大额定期存单收益率就会上升、业务量也会随之增加。

从居民理财方式选择(即需求面)上来说,不同的理财方式受不同的因素影响,在此先分析两种当前较为流行和引人关注的投资选择。对于货币型基金来说,如果未来流动性从紧,那么一些以货币型基金为基础的短期产品(如余额包)的收益率也会增加,对大额定期存单业务会起到竞争效应。但当前可以初步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市场流动性会维持宽松局面,因此这些短期产品的吸引力也会降低。从股市方面讲,上证指数从2015年6月15日到7月8日下跌了近1700点,市场信心大为受损,很多投资者或获利了结或亏损离场,这会使一部分投资者选择更加安全可靠地大额定期存单作为一种投资或保值方式。但随着国家强力支持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对股市支持力度加大,自7月9日以来,股票市场开始触底反弹,若其维持稳定增长(即所谓“慢牛”行情)则会使资金逐渐重新流回股市,从而在未来使得大额定期存单的业务量再一次逐渐流失。

三、总结

通过对影响大额定期存单业务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实行大额存单存在若干限制因素,但在未来随着相关因素变化大额存单业务有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空间。对政府来说,其可以在大额存单业务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求早日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使我国金融管理制度不断成熟化、现代化,从而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刚,王晴.同业存单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J].银行家,2014.3.05:76-79

[2] 王佃凯.境外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展与特点[J].银行家,2014.8.5:84-86

业务影响分析 篇7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的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兴衰。近年来, 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占用银行资本金、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影子银行业务。这些影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以外的创新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绕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约束, 去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但规避信贷监管机构的管制, 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给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2 影子银行的概念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2002年由剑桥大学的Geoffrey Ingham在《货币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这一术语, 它是从事地下外汇交易的机构的统称, 与现在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范围小了很多。影子银行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将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 与传统、正规以及受中央银行监管的传统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概括为“影子银行体系”。2008年, 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盖特纳将这些“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称为“平行银行系统”, 意指与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平行的银行体系。2008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使用“准银行”一词, 报告指出, 近些年“准银行”体系获得了长足发展, 其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银行体系。“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 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0年对影子银行进得出的定义。实际上, 影子银行体系和平行银行体系、准银行体系指的都是同一概念。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影子银行体系”这个概念开始广泛受到人们关注。

2.2 我国影子银行构成

在中国, 影子银行的概念还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定义, 界内学者对此概念的分歧较大。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界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2010) 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 影子银行系统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公司实体等, 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有私募股权基金、银信理财合作及其投资公司、私募投资基金、民间借贷等。文维虎和陈荣 (2010) 认为, 担保公司、民间信用借贷、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地下钱庄等都属于典型的影子银行系统。袭明华等 (2011) 通过对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对比, 指出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表外业务、场外衍生金融产品、私募基金、民间借贷等。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5月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中认为在中国开展融资活动的非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某些业务会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采用混合资金池运作实现资金期限转换;一类是包括信托公司、MMFs和私募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体, 以及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和市场;一类是开展融资活动的非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农村 (民) 资金互助组织以及各种民间借贷组织等。

3 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构成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以银行业内不易受到监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为主, 其中还包括银信合作委托贷款模式、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种类主要有下面几种: (1) 银行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自行设计并发行理财产品, 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固定收益类投资或委托给信托公司运作或直接向客户融资来获取收益。 (2) 银行同业代付业务。银行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 (委托方) 通过其客户的申请, 以委托行的名义委托境内的同业机构或委托行境外分支机构 (代付方) 向目标客户提供融资, 代付方根据委托方的指示在约定的对外付款日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 委托方会在约定还款日向他行偿还代付款项的本息。 (3)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池的资产证券化。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指将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 缺乏流动性的但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 通过结构性重组形成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池, 并将该资产池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 (4) 银行委托贷款业务, 受托人 (商业银行) 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并协助收回的贷款。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企业间不能相互进行借贷, 但以商业银行作为中间通道来实现企业间相互借贷的委托贷款并未禁止, 由此商业银行为了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甚至从单纯的被委托方变为主动参与委托贷款供求双方的中介机构, 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实现资金供求的匹配, 所以这些业务往往就得不到有效的监管。 (5) 与准金融机构相关联的融资类业务。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相关融资类业务。即商业银行为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授信,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其授信额度内向其选择的借款人发放小额贷款或者向商业银行发放的授信提供担保。

4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 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由于受到严格的资本监管, 信贷规模增长速度受到了限制, 商业银行为了扩张信用的能力, 于是只能从外部连续的补充资本或者将部分的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以减小资本占用, 从而创造了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需求。因此, 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业务, 是因商业银行在传统贷款业务受到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严格约束、信贷规模受限时主动进行的一种业务创新, 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创新最典型的代表, 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影子银行业务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积极拓展客户, 支撑自身业务发展, 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来讲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从本质上说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一些在同业中领先的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和参股基金公司、保险公司, 积极向保险、证券、信托公司、基金等混合经营领域渗透, 研究创新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 并利用自身庞大客户群体的优势加大对客户的交叉营销, 同时, 商业银行凭借强大的渠道能力代销部分影子银行体系的产品, 从而获取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

(2) 对传统业务的影响。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及盈利方式产生冲击。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直接融资渠道拓宽及规模的增长, 一方面使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被不断的替代掉, 另一方面也使商业银行增量贷款的议价空间不断被挤压, 此外, 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商业银行存款分流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资金来源中理财产品的份额占比迅速上升, 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 缓解了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存款压力, 但是这种利润的增加并不是建立在收益结构优化和经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被绕道使用到了信贷业务上, 归根结底, 这种理财产品是一种变相的高息揽储, 会导致经营成本增加, 影响到传统业务空间和重要经营基础。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需求, 同时也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必将对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的冲击。

(3) 潜在风险。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所能使用的外部资金十分有限, 无论是委托贷款、理财产品、还是信托计划等, 银行提供了能使其快速扩张的大部分资金。所以说影子银行业务在一定范围内套用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资金, 但是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信息披露程度较低, 运作过程中却隐蔽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其次, 由于长期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体系之外信息披露不足, 导致影子银行业务快速扩张, 不断盲目地进行信贷活动, 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使得商业银行不断积聚了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 影子银行业务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可能会放大商业银行自有的风险同时催生新的风险。此时, 如果银行无法或者不努力去了解和监控影子银行业务资金的实际流向, 就不能正确地评估贷款企业是合规的使用信贷资金, 也就无法预测信贷资金回流的时间和金额, 客观上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收回。

5 建议

影子银行业务能起到活跃金融市场和提高融资效率等积极的作用, 这一点值得肯定。随着影子银行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弥补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覆盖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对于中国商业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业务, 不宜使用过严的监管政策。所以,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必须汲取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 在鼓励、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 也要银行内部对影子银行业务做好相应的引导和监管工作。同时, 建立和完善覆盖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 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 让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总之, 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 当下的重点是如何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全局出发, 立足自身实际, 积极应对资本市场的各种挑战, 如加强自身金融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增加非利息收入等, 以突出信贷结构优化, 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有效传导利率政策, 进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1.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

[4]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J].中国金融, 2009, (14) .

业务影响分析 篇8

1对传统业务的影响分析

1.1影响资产业务

我国互联网金融对资产业务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信贷业务的冲击。例如马云推出的阿里信贷,因以其简单的放贷流程,简短的放贷时间,得到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好评和欢迎。根据过去统计资料显示,仅2013年的第一季度,阿里信贷就放贷超过100万笔,

放贷金额超过120亿元,但不良放贷记录率仅为0.72%。这大大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1.2影响负债业务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支付宝和余额宝等衍生产品也相继而生,这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而2014年末出现的百度钱包,更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绑定自己银行卡,提交自己的个人信息,而参与到互联网金融中。现如今有愈来愈多的人群不愿意再

将自己的可任意支配收入存入银行来换取那微弱的利息,相反他们将钱放在支付宝方便自己在网上购物,并将暂时不用的钱放入余额宝,换的比银行更高的利息收入。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其负债能力。

1.3影响中间业务

我国传统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如异地转款,跨行取款,或者是为消费者提供代付(最为明显的是放贷)时。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或转款时是不收取手续费的,比传统商业银行的费用低。同时第三方支付通过向顾客提供保险、理财等业务,更是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2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2.1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问题

风险问题:在电子支付流程中,资金都会在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处滞留即出现所谓的资金沉淀,如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存在资金安全和支付的风险。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支付结算账户,先代收买家的款项,然后付款给卖家,这实际已突破了现有的诸多特许经营的限制,它们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因此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

电子支付经营资格的认知、保护和发展问题: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银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门槛。因此。对于那些从事金融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如何赢利,更重要的是能否拿到将要发出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

业务革新问题:因为支付服务客观上提供了金融业务扩展和金融增值服务,其业务范围必须要明确并且要大胆推行革新。到为止,全球拥有手机的人多于拥有电脑的人,相对于单纯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领域将有更大的作为。所以第三方支付能否趁此机遇改进自己的业务模式,将决定第三方支付最终能否走出困境,获得发展。

恶性竞争问题:电子支付行业存在损害支付服务甚至给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冲击的恶意竞争的问题。国内的专业电子支付公司已经超过40家,而且多数支付公司与银行之间采用纯技术网关接入服务,这种支付网关模式容易造成市场严重同质化,也挑起了支付公司之间激烈的价格战。由此直接导致了这一行业“利润削减快过市场增长”,在中国,惯用的价格营销策略让电子支付行业吞下了利润被摊薄的苦果。

2.2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

法律风险:部分平台采取的债权转让模式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债权转让活动,使得平台成为资金往来的枢纽,而不再是独立于借贷双方的纯粹中介。债权转让是通过对期限和金额的双重分割,将债权重新组合转让给放贷人,其实质是资产证券化。这种模式很容易被认定为是向众多的、不特定的理财人吸收资金,这就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极为相似了。

资质风险:网贷不同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净资本”管理,无论是银行还是信托公司都要有自己的注册资本,其注册资本少则几个亿,多则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且注册资本不是用来经营的,而是一种担保、是一种“门槛”。但由于网贷公司门槛低,政府尚没有出台指导性意见,平台软件几千到几万都可以买到,很多在民间借贷欠款很多的人,买了个平台虚拟借款人、虚拟抵押物品,以高利率吸引投资人投资。高利率一般都是年利息最少为30%,个别平台达到了50%到70%。

管理风险:P2P网贷属于新兴产业,是金融行业的创新模式,其发展历程不过几年,市场并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很多投资人及借款人都没有正确对待这种金融产品,只是冲着高收益而去,而资金需求者则奔着套现而去。作为网贷公司本身,由于开设的初衷只是为了牟利,其组织架构中缺乏专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不具备贷款风险管理的知识、资质,因此很难把握和处理好平台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产生大量的坏账,最终只能倒闭。

资金风险:作为一家P2P网贷平台,投资人的资金流向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少网贷平台不仅没有采取第三方资金管理平台,还可以动用投资人的资金,特别是一些网贷平台出现平台的老总自己借款从平台借款几千万,用于企业经营,达到自借自用,风险无人控制也无人承担,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资金风险只能落在投资人的头上,这也是成为不少平台能出现跑路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中间资金账户缺乏监管,P2P平台拥有中间账户资金的调配权。”

中间资金账户的开设是为了交易核实与过账,其设立是P2P平台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国内网贷平台中间资金账户普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资金的调配权仍然在平台手里。若是对时间差和条款没有严格控制,“卷款跑路,挪作他用”等中间账户资金沉淀引起的道德风险极大。

目前国内P2P网贷平台普遍在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中间资金账户,实现中间的转账结算。而资金托管方的普遍态度是允许开户,但不承诺监管。

3以余额宝为例的理财工具的风险

外部市场环境风险:余额宝说到底是一个金融产品,它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大起大落是金融产品最忌讳的状态,而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也相应会为余额宝收益的稳定带来优势。因此,拥有敏锐的市场眼光是余额宝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极端现象会带来余额宝背后货币基金的巨额赎回现象。

自身内部风险:余额宝自身的技术要求高,产品运作环节复杂,它们其中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

影响到余额宝,并因此而产生巨额赎回。而这些相关方还有天弘基金,支付宝出现技术问题,淘宝的信息泄露问题都值得注意。

整个行业内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国内是一个新生儿,余额宝推出之后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理财产品,这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如有产品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消费者的投资信心。因此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是投资者继续投资的不竭动力。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互联网和金融深度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同时,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由于法规缺位、监管不力造成的问题和风险。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研究,对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业务影响分析 篇9

2010年我国名义GDP为58786亿美元, 一举超过日本的54742美元,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 我国经济也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难题。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如何拓展金融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是当下金融发展的首要任务。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金融化程度扩展缓慢, 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从金融发展程度角度看, 2009~2012年我国金融机构存款/GDP占比分别为1.80、1.83、1.75、1.82, 2010年以来该占比增长水平分别为1.74%、-4.33%、3.9%。数据表明, 金融危机以来, 从总体上看, 我国金融发展程度较低;从增速上看, 我国金融发展速度缓慢, 2011年甚至出现下降现象。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程度看, 2009~2012年我国社会融资总规模/GDP占比分别为40.8%、34.9%、32.1%、30.3%,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 积极促进金融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处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 货币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货币政策作为央行一种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信用量等金融变量, 直接作用于金融市场, 而金融市场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的变化。[1]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型, 包括“三大法宝”———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另一种是价格型, 主要是通过对利率的调控予以实现。由于我国利率还未处于完全市场化的状态, 现阶段央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是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2]从过往的经历看, 早期央行对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侧重于选择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控, 然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具有较强的货币乘数效应, 常常被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一剂“猛药”, 对经济的调控影响具有较强的放大作用。[3]近年来, 随着证券市场逐步发展, 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实施环境和条件日趋成熟。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吞吐基础货币, 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由于其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时效性的优点, 近年来已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主要手段。从2004~2013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投放/回笼的统计数据看, 10年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回笼的资金从2004年的9270/11978.2亿元到2012年的79220/64840亿元, 总量上有近10倍的增长;而从2008年以来, 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回笼总量, 除2011年回笼货币为38930亿元外, 基本上保持在60000~80000亿元水平。由此可看出, 近年来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已成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手段。另外,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央行货币政策调节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迅猛发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97~2005年的迅猛发展阶段,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量从1997年仅有的725亿元急速增长到2005年的25.96万亿元;二是2005年至今的平稳发展阶段, 2013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量为25.91万亿元。

公开市场业务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关系研究的意义

1.公开市场业务研究的意义

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当下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随着证券市场逐步发展, 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实施环境和条件日趋成熟, 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当下中国人民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2004年以来, 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回笼货币的总量和频率显著增长, 特别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央行依赖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程度越来越高, 而与之相对应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额政策工具使用程度明显下降 (见图1) 。自2007年以来,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猛药”使用频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自2012年5月12日以来, 至今已有23个月没有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见下表) 。另外, 根据货币调控需要,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创新。2013年1月, 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SLO) ”, 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 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好公开市场业务。因此, 对公开市场业务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方面的研究,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4]

图1:2004.4~2014.4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货币投放/回笼趋势

2.银行间债券市场研究的意义

债券市场是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重要的跨期金融市场。截至2013年末, 全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达29.48万亿元, 比上年末增加了3.48万亿元, 同比增幅为13.39%, 总量占GDP的51.8%, 大于同期股市总市值/GDP占比的40.6%。从我国债券市场的组成结构看,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 截至2014年4月8日, 银行间债券指数总市值为250979.2890亿元, 占中债综合指数总市值269169.2980亿元的93.24%、占2013年GDP的44%。因此, 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当下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一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债券市场的主体;另一方面, 又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场所。因此, 研究分析公开市场业务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之间的关系, 是亟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公开市场业务如何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又如何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的性质和效用如何?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 有助于提高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的预期调控效率, 有助于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有助于促进公开市场业务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的良性互动, 有助于金融和经济良好发展。

公开市场业务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关系分析

1.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传导机制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一种, 其政策传导机制表现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过程。公开市场业务选取的操作目标可分为两类:一是价格型操作目标, 如利率水平;二是数量型操作目标, 如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处于稳步推行过程中, 对利率调控的这一传导途径, 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因而央行选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 侧重于数量型。在选取数量型目标方面, 由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保有更多依赖于各金融机构的意愿,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因此央行难以对其进行把控。从央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实践看, 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选取基础货币、准备金作为操作目标。然而, 在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下, 一方面庞大外汇占款对央行基础货币调控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央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 对金融机构准备金率调控具有乘数效应、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影响了央行对调控力度的把握。[6]近年来, 随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迅猛发展, 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选取正、逆回购货币量和同业拆借利率为操作目标提供了条件。央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对选取的操作目标进行调控, 进一步作用于中介目标, 最终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控。公开市场业务中介目标作为连接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媒介, 主要有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长期利率。[7]通过对上述中介目标变量的调控, 进一步影响经济金融市场, 实现公开市场业务的最终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公开市场业务的传导机制路径如图3所示:

2.公开市场业务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债券市场的主体,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已成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调控基础货币投放量和调节金融机构总体流动性的操作场所。公开市场业务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场所, 央行通过正、逆回购的形式, 直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优价证券, 直接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 影响债券市场走势。二是间接影响。公开市场业务通过调控基础货币投放量以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 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水平、信贷投放规模, 然后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而影响资本市场证券价格水平、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走势。另外,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成员是各大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变动影响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 间接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走势。

图3: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传导机制

摘要:笔者分析了公开市场业务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 通过梳理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的传导机制途径, 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分析公开市场业务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直接影响是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正、逆回购的方式直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优价证券, 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走势;间接影响是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 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水平、信贷投放规模, 进一步导致市场利率变化, 最终作用于银行间债券市场。

关键词:公开市场业务,银行间债券市场,关系,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多.公开市场业务实践与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 2000 (5) .

[2]姜洋.公开市场业务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6 (5) .

[3]朱艳蓉.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理论与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

[4]吴娅媛.关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1.

[5]白静.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8.

[6]杨小军.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率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08 (2) .

业务影响分析 篇10

业务收入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高低的反映[1,2,3]。重庆以199张以内病床医院为多数,以二级医院为多数。医院均有发展潜力,运营良好,但应加强外部资金运用、资源利用、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重庆卫生机构数最多,发展后劲足模式好,管理高效且能有效控制药占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挥良好[4]。本文就2010-2011年重庆地区医院业务收入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分析,为深化医院改革、优化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及提高医院综合经营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5]、《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6],数据采用excel处理[7]。见表1、2。

1.2 方法

以2010年为基期、2011年为报告期,建立指数体系。根据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的原则,各因素的排序应使相邻两变量的乘积具有独立意义[1,2,3,8,9]。

1.2.1 门诊收入=门诊人次×每门诊人次费用

门诊收入总指数:∑q1p1/∑q0p0=(∑q1p0/∑q0p0)×(∑q1p1/∑q1p0);增长额:∑q1p1-∑q0p0;门诊人次变动影响指数:∑q1p0/∑q0p0;增长额:∑q1p0-∑q0p0;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变动影响指数:∑q1p1/∑q1p0;增长额:∑q1p1-∑q1p0。

1.2.2 住院收入=出院病人数×平均住院床日×日均费用

住院收入总指数:∑q1m1p1/∑q0m0p0;增长额:∑q1m1p1-∑q0m0p0;出院人次变动影响指数:∑q1m0p0/∑q0m0p0;增长额:∑q1m0p0-∑q0m0p0;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变动影响指数:∑q1m1p0/∑q1m0p0;增长额:∑q1m1p0-∑q1m0p0;出院者平均费用变动影响指数:∑q1m1p1/∑q1m1p0;增长额:∑q1m1p1/∑q1m1p0。

2 结果与分析

2.1 门诊收入门诊收入总指数:

∑q1p1/∑q0p0=122.93%增长额:∑q1p1-∑q0p0=138813.8万元;门诊人次变动影响指数:∑q1p0/∑q0p0=113.78%;增长额:∑q1p0-∑q0p0=83434.85万元;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变动影响指数:∑q1p1/∑q1p0=108.04%;增长额:∑q1p1-∑q1p0=55378.98万元。

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医院门诊收入增加138813.8万元,增长22.93%;其中由于报告期门诊人次增加4689986人次,收入增加83434.85万元,增长13.78%;门诊人次平均费用报告期较基期增加55378.98万元,增长率8.04%。

2.2 住院收入

住院收入总指数:∑q1m1p1/∑q0m0p0=124.7%;增长额:∑q1m1p1-∑q0m0p0=256953.4万元

出院人次变动影响指数:∑q1m0p0/∑q0m0p0=117.67%

增长额:∑q1m0p0-∑q0m0p0=183854.88万元

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变动影响指数:∑q1m1p0/∑q1m0p0=97.27%

增长额:∑q1m1p0-∑q1m0p0=-33389.9万元

日均费用变动影响指数:∑q1m1p1/∑q1m1p0=108.94%

增长额:∑q1m1p1/∑q1m1p0=106488.4万元

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住院收入总指数124.7%,增长额为256953.4万元,增长24.7%。其中由于出院人次增加318000人次,变动影响指数为117.67%,增加183854.88万元,增长17.67%;平均住院日影响指数为97.27%,减少33389.9万元,负增长2.73%;日均费用影响指数为108.94%,增加106488.4万元,增长8.94%。

3 讨论

3.1 2011年较2010年,重庆地区医疗业务收入增加395767.2万元,其中住院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64.93%。

3.2 由于出院人次增加318000人次而增长183854.5万元;其次由于日均费用增长8.94%而增加106488.4万元,其中药费环比增长2.6%,检查治疗费环比增长8.06%,提示手术费用有所增长,说明重庆地区医院通过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上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使得更多的老百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使不断提的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更多的百姓得到医治。但较2011年重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3%[10],及较2011年10.7个平均住院日相比,一方面百姓看病仍偏贵,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长,平均住院日还有下调空间。

3.3 由于门诊人次增加4689986人次而创收83434.85万元,占门诊业务收入的60.1%。门诊人均费用增长8.04%,其中门诊药费环比增长4.6%,检查治疗费环比增长10.29%,说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有效控制药占比。门诊较住院检查治疗费环比增长略高,先进医疗仪器可辅导准确诊断,但应避免过度检查。

4 小结

2011年较2010年,重庆地区医院业务收入以住院收入增加为主,其中又以出院人次增加为主,其次是由于手术量增加而致的日均费用收入,门诊人次增加是业务收入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管理能力不断加强,能有效控制药费,但应进一步缩短平均住院日,避免过度医疗仪器检查。

摘要:目的:研究医院业务收入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重庆地区医院门诊、住院收入变动建立因素指数体系,应用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医院业务收入。结果:2011年较2010年,重庆地区医院业务收入以住院收入增加为主,其中又以出院人次增加为主,其次是由于手术量增加而致的日均费用收入,门诊人次增加是业务收入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结论: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管理能力不断加强,能有效控制药费,应缩短平均住院日。

业务影响分析 篇11

关键词:DCH->IDLE;PING;PS域掉线率;4B事件;trigTime

1 概述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濮阳市分公司在集团对PING业务的考核标准要求下,进行了针对PING业务的成功率的优化。在实际优化过程中除了常规的RF优化外,濮阳分公司对DCH->IDLE的时间进行了适当延长,从而保证了PING业务的成功率。但由于DCH->IDLE时间的延长,对现网PS掉话率、资源利用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该参数的优化,仍需根据实际网络设置适当的时间。

2 研究背景

2.1集团PING业务考核

2011年,在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对分公司DT评测中,增加了PING业务的考核,同时明确了测试规范。其中PING业务测试的规范如下:

①获取Ping服务器的配置,并在前台软件上完成相应测试任务设置; ②通过测试软件控制测试终端以拨号方式建立PPP连接,进行Ping测试,Ping包大小为256Byte。③Ping测试超时2秒,间隔2秒,连续进行10次测试。④完成10次Ping测试后,断开PPP连接,完成本次串行测试。间隔10秒,进行下一次串行业务测试。

2.2 现网PING业务成功率低

根据集团评测规范要求,濮阳分公司对WCMA网络进行了多次模拟测试,测试结果中PING业务的成功率始终不理想,距达标值有一定差距。具体情况如下:

3 PING业务成功率问题分析

3.1 Ping业务超时失败原因分析

在进行PING业务测试过程中,每一次连续10次测试中都有失败现象,事件及信令截图如下:

Ping业务异常事件信令      Ping业务异常事件后信令

图1                       图2

图1为异常事件现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PING时延超过2000ms时,计一次Ping Failure;图2为异常事件发生后,下一次PING业务前需要重新进行的信令流程。由图2也可以看出当发生PING失败后,UE会释放RRC连接,待下一次Ping,UE需要重新发现RRC Connection Request。

由此可以得出,PING业务的流程如图3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从第一次Ping开始,若不超时失败,继续下一次Ping,若本次Ping超时失败,则UE状态有CELL_DCH->IDLE状态,重选由IDLE状态执行正常的PS信令建立流程,建立到CELL_DCH状态。

根据目前PS业务信令流程,PS业务建立需要2-3S中的时间,如图4所示:

图4 正常Ping业务信令流程

图4是首次PING业务前的正常的PS业务信令流程,从信令上可以看出,从15:07:15 rrcConnectionRequest(UL_CCCH)信令到15:07:18   Ativate PDP Context Accept信令需要3S中。因此,当PING业务发生异常超时失败后,UE需要重新进行PS信令流程,占用2-3S的时间,从而又造成了第二次PING超时失败,以此类推,PING超时会一直连续出现,从而导致大量的PING业务超时。

3.2 Ping业务超时问题解决

由3.1部分分析结果显示,ping业务超时失败主要是因为当ping超时UE状态迁移到IDLE状态,下一次ping时,UE需要重新建立RRC连接,因此导致多次超时失败。假设UE在异常超时后,在3S内不进行CELL_DCH->IDLE的迁移,继续在原来的连接上,继续下一次ping,这样就节约了2-3s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下一次ping超时失败的概率。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对现网ZTE参数进行了核查,影响UE从CELL_DCH状态到IDLE迁移的参数有RLC缓冲区负载为0的4B事件触发次数门限(用于CELL_DCH到空闲状态迁移的判决)、交互类4B事件上报时延trigTime,其作用及现网配置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若想推迟CELL_DCH->IDLE的迁移可以增加dToIdleThd门限或延长trigTime时间。在该问题上濮阳分公司采用延长trigTime时间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参数优化值见表2:

表2

经过对上述参数的优化,现场进行了多次PING业务试验,结果显示,超时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ping成功率得到大幅提高,如图5、图6所示。

优化后的ping失败信令流程    优化前后的ping成功率对比

图5                         图6

3.3 trigTime 参数优化对PS掉话率的影响

濮阳分公司通过对4B事件trigTime参数的优化很好的解决了ping业务超时失败的问题,但将trigTime由2560ms修改到5000ms后,UE从CELL_DCH->IDLE转换时间延长到5000ms,也意味着RLC缓冲区负载为0的4B事件(用户不活动)触发时间延长了2440ms,用户占用DCH信道时间延长了2440ms。这样以来虽然提高小流量交互类、背景类用户感知,但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系统资源,同时对PS掉话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当参数优化后对PS业务接通率无明显影响,而对PS掉话率由0.04%恶化到0.07%,提高了0.03个百分点左右,但该掉话率的提高并不影响用户感知,因为该掉话率的升高不是增加了分组域RAB异常释放的次数,而是因为当CELL_DCH->IDLE的时间延长后,分组域RAB建立尝试次数大量减少,即分组域掉话率分母的大量减少,从而导致PS掉话率的升高,如图7-图10。

4 结论

濮阳分公司经过对4B事件trigTime参数的优化有效改善了PING业务成功率,但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系统资源,提高了PS掉话率,因此该参数的优化还需根据现网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经参数理解,该参数取值越小,越容易基于业务量触发CELL_DCH到Idle状态的迁移,越快的释放DCH信道資源,但容易由于业务量波动,造成乒乓调整,增加空口信令负荷;该参数取值越大,越难基于业务量触发CELL_DCH到Idle状态的迁移,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资源利用率。同时,对PS掉话率产生负面影响。濮阳分公司经过和ZTE工程师多次讨论,最后将4B事件trigTime设置为5000ms。

参考文献:

[1]中兴技术公司.《WCDMA网规网优A级培训教材》.

[2]胡捍英,杨峰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业务影响分析 篇12

业务收入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高低的反映[1,2,3]。而2010年,新疆地区应加强医疗技术、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宁夏地区要重视资产规模的结构和质量,避免盲目扩张[4]。本文就2010-2011年新疆地区医院业务收入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分析,进一步了解全国自治区的医疗状况,为深化医疗改革,优化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医院综合经营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5]、《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6],数据采用excel处理[7]。见表1、2。

1.2 方法

以2010年为基期、2011年为报告期,建立指数体系。根据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的原则,各因素的排序应使相邻两变量的乘积具有独立意义[1,2,3,8,9,10]。

1.2.1 门诊收入=门诊人次×每门诊人次费用

门诊收入总指数:

1.2.2 住院收入=出院病人数×平均住院床日×日均费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门诊收入

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医院门诊收入增加116494.4万元,增长25.43%;其中由于报告期门诊人次增加3223205人次,收入增加43223.18万元,增长9.44%;门诊人次平均费用报告期较基期增加73271.22万元,增长14.62%。

2.2 住院收入

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住院收入总指数128.18%,增长额为351426.6万元,增长28.18%。其中由于出院人次增加453907人次,变动影响指数为117.16%,增加214071.6万元,增长17.16%;平均住院日影响指数为97.09%,减少42562.1万元,负增长2.91%;日均费用影响指数为112.68%,增加179917.1万元,增长12.68%。

3 讨论

3.1 2011年较2010年,新疆地区医院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共增加467921万元,其中住院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75.1%,出院人次增加而增长的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45.75%。

3.2 住院业务收入的60%是通过增加出院人次所致。在“十一五”期间,新疆通过完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措施,“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疆医院通过推广就医“一卡通”、探索按人头、按病种付费方式,采取门诊和住院费用预付制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集中采购的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患者就医。平均住院日缩短0.4日为10日,还有缩短空间。日均费用影响指数为112.68%,其中药费环比增长7.17%,检查治疗费环比增长13.04%,与2011年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9%相比[11],新疆地区医院应在解决“看病贵”问题上采取更多措施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3 门诊人均费用增长是门诊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占门诊业务收入的62.9%,其影响指数为114.62%,超过2011年新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照新疆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应切实落实其主要任务,更好地服务新疆百姓。

4 小结

上一篇:品牌困惑下一篇:《新视野大学英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