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性分析

2024-08-22

影响性分析(精选12篇)

影响性分析 篇1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对孕妇孕期保健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但多数研究主要对高危妊娠人群进行研究, 比如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等孕妇的孕期保健与护理, 在保健方法方面一般对饮食和营养补充方面报告较多, 而对正常妊娠妇女的运动依从性研究极少[1]。运动在孕期可起到增加孕妇抵抗力、促进胎儿营养吸收、减轻孕期肥胖等作用, 十分重要。我院对孕妇进行了孕期运动教育, 并通过对其依从性的研究探讨影响运动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8月确诊为宫内妊娠的妇女1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38岁, 平均 (27.6±3.2) 岁;孕周16~20周, 平均 (17.3±3.1) 周;所有孕妇均在我院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和最终分娩。排除孕期存在高危因素、主观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妇女。

1.2 方法

所有孕期妇女均建立起孕期运动档案, 实施运动知识调查, 孕期培训教育, 开设孕期运动课堂、督促随访等。

1.2.1 运动档案记录孕妇基本情况、定期产检情况、参加培训情况、孕期运动情况、身体不适等主诉情况、运动效果等。

1.2.2 孕妇建立运动档案当日, 以我院自拟的运动知识调研表进行调研, 内容包括孕期运动的作用、针对性、可选择的运动方式和适合于孕妇个体情况的运动方式、运动禁忌、运动注意事项、合理运动时间等, 调研问卷的设置旨在了解孕妇对孕期运动知识的知晓情况, 以便于针对性的对不同孕妇制定不同的运动培训计划和督促随访方案。

1.2.3 于孕20周、24周和28周孕妇产检后, 进行统一的孕期运动培训, 强调孕期运动的重要性、对分娩和母婴健康的意义、不同孕周运动的特点和重点、运动方式的选择、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的控制等。同时通过与孕妇的有效沟通, 结合孕妇的工作特点、个性特征、体能情况等制定适合于不同孕妇的运动计划, 并指导孕妇进行各类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1.2.4 于院内开设孕妇运动课堂, 每堂课程时间设为40min, 分别开设下午课堂和晚间课堂, 适用于工作和不工作的孕妇。孕妇课堂设置有氧操、瑜伽、慢舞、球操等, 不同孕周的孕妇可根据个人爱好参与不同的运动课堂, 每周参加运动训练3~4次。同时嘱孕妇每日餐后散步20~30 min。做好运动档案的整理与记录。

1.2.5 督促随访。孕期阶段, 每周对受试孕妇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孕期运动计划执行情况、存在疑问、个人感受等, 并于运动档案中做好随访记录, 同时针对于孕妇的疑问给予细致解答。孕妇每个月到院进行产检后, 根据孕妇的检查结果以及孕周进展情况等, 帮助孕妇调整后期运动计划, 以适合于孕周变化和孕妇体能。

1.3 观察指标

所有孕妇于产后总结运动档案, 进行依从性情况调查统计。孕妇孕期按照运动培训教育的内容进行散步和参与运动课堂, 完成率可达80%以上者, 认为是“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认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附表所示为受试孕妇孕期运动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统计结果。年龄、孕周、工作情况、家庭支持、运动陪同、胎儿发育情况均对孕妇运动依从性具有影响, 其中29岁及以下、27周以下、有固定工作、有家庭支持、有运动陪同、孕期胎儿发育正常的孕妇依从性较高, 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孕期运动具有重要作用[2]。首先, 可提高孕妇体能和机体抵抗力, 预防孕期疾病发生;第二, 有助于孕期饮食中的营养吸收, 并促进胎儿的营养吸收;第三, 运动有助于调整胎位, 促进顺产, 减少产道裂伤及出血, 并促进孕妇产后的体形恢复;第四, 有助于愉悦心情, 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度过孕期;第五, 有助于改善孕期胃部不适、便秘、浮肿、腰背酸痛等不良状况, 减轻痛苦。

目前孕妇孕期运动教育的开展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中开展较少, 一方面由于孕期保健的意识和知识宣传仍不普及,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医师担心运动不当造成的孕期危险, 怕引起医疗纠纷, 因而不应用于临床教育[3,4]。但实际上, 并无研究证实孕期适当的参与各类运动会增加孕妇的危险性, 笔者认为散步仅锻炼孕妇下肢, 适当指导孕妇参与各项运动有利于综合调整孕妇全身机能, 宜处多多。

本组研究对我院经运动教育和管理的孕妇进行依从性研究, 结果发现年龄、孕周、工作情况、家庭支持、运动陪同、胎儿发育情况等易影响孕妇的依从性。通过与孕妇沟通, 了解到大龄孕妇和28孕周以上的孕妇多比较担忧运动会伤及胎儿, 因而依从性下降, 这受孕妇对孕期运动的认识理念影响;有工作的运动, 相对生活比较规律, 交友圈子广泛, 知识面广、文化程度高, 因而对孕期运动的执行力和依从性更好, 而家庭待业妇女则相反;有家庭亲人大力支持和有家人陪同参与运动的孕妇, 其依从性较高, 说明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改善孕期运动现状具有重要作用;还有, 胎儿发育正常孕妇, 多认为运动对保证胎儿发育具有作用, 依从性高, 而孕期检查中发现胎儿有不良情况, 孕妇自身会主观认为与运动过量或幅度较大等因素有关, 从此对运动失去信任, 依从性下降。

综上所述, 提高孕妇孕期运动依从性, 应从转变孕妇对孕期运动的思想意识、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广泛社会宣传等方面入手, 从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促进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吴娜, 丁焱.运动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和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11) :3066-3068.

[2]袁彦玲, 叶汉风, 速存梅, 等.云南省育龄夫妇接受孕前保健服务的依从性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 5 (5) :278-280.

[3]王继卿, 杨俊.孕妇对产前检查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12) :1255-1256.

[4]王奇玲, 郑立新, 唐立新.孕前优生保健服务依从性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20 (12) :855-856.

影响性分析 篇2

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儿二科(437400)彭亿平刘芳郑玲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对策,从而提高洗手依从性,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自制手卫生评分量表对36名医务人员实施对策前后进行评分,比较评分情况,并分析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管理与监督不到位,医院洗手设备不健全、医务人员认识不足、手部皮肤损伤、工作量大、洗手时间少是其依从性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管理层的监督,改善手卫生设施,加强手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改良手卫生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策

医院感染是当今突出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但引起医院感染有多方面的因素。洗手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既简单又十分重要的环节,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1】。而儿科病房收治的病种复杂,患儿抵抗力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医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文化程度不一致,手卫生依从性不高,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状况与医院感染密不可分,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儿科36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对策,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儿科工作的医务人员36名,其中男8名,女28名,本科10名,大专8名,中专18名,采用院感科自制的手卫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为手卫生依从性好(≥90分)、手卫生依从性中等(60—89分)、手卫生依从性差(<60分)三个标准。

2影响因素

2.1 管理与监督不到位我院虽然有手卫生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但在实际管理中,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手卫生监督监测的难度加大,监督监测人员定期/不定期的监测难以完成,手卫生监督力度不够,且缺乏来自患者及家属的监督【2】。

2.2 洗手设备不健全缺乏便倢可及的洗手设施和卫生产品直接影响手卫生的落实。

2.3 认识不足WHO提出缺乏手卫生知识,对正确洗手的机会的掌握以及导致病菌交叉感染的危险意识,是手卫生行为的阻碍因素【3】。有不少人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且有人在给同一例患者进行清洁操作和非清洁操作之间不换手套。

2.4 手部皮肤损伤频繁洗手会使皮肤含水量减少而造成皮肤干燥、皲裂,甚至会使表层的微生物增加,特别是冬季,冷水和卫生产品对皮肤的刺激性大,从而影响洗手的依从性。

2.5 工作量大,洗手时间少有关研究报道,护理人员缺编,工作繁忙程度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因素【4】。存在“对患者的护理,治疗需要满足优于手卫生”的错误想法。在治疗高峰期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洗手依从性低。

2.6 操作带给患者或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危险性高时,洗手的依从性高,反之,依从性低。如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情况不如接触患者后的洗手情况,侵入性操作后洗手依从性高。3对策

3.1 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管理层的监督将手卫生依从性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科内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挂钩。同时尽可能发挥患者及家属的监管作用。从而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

3.2 改善手卫生设施配备感应式水龙头或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冬季供应热水,更换洗手

液,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在治疗车,病历车,病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达到洗手触手可及,安全便捷的条件,避免因洗手消耗过多的时间,加重工作负担。

3.3 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洗手依从性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行为意识,为此,我们针对医务人员洗手时机和洗手情况进行培训、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手卫生知识,在治疗、护理操作环境中张贴彩色醒目的宣传画、警示标志、提示语和彩色七步洗手演示图,形成浓厚的手卫生氛围,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4 改良手卫生方法,提高手卫生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使用乙醇类速

干手消毒剂既能达到用流动水洗手的效果,也对手部皮肤安全、刺激性性小,有一定的护肤作用,能真正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节约洗手时间,降低医院感染率和多药耐药菌的流行,且实际支出的费用并未给医院增加很多【5】。

4结果

对36名儿科医务人员进行初始考核,手卫生依从性好(≥90分):5名,手卫生依从性

中等(60—89分):11名,手卫生依从性差(<60分):20名。实施针对性对策后,再次对其进行考核,手卫生依从性好(≥90分):29名,手卫生依从性中等(60—89分):7名,手卫生依从性差(<60分):0名。在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讨论

手卫生依从性受到全国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关注【6】,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有研究报道,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7】。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提高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控制,保证医疗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Widmer AF,lace R.Hand washing with one of wateless alcohl hand

rub[J].Clin Infect Dis ,2000,31(1):136-138.【2】 郭蕾、张建云、卢娜,医务人员手卫现状调查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

49(7): 111-112

【3】 胡剑兰,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

439。

【4】 尚秀娟,影响手卫生的依从性因素及对策[J],中国病案,2009;10(12):43.【5】 胡剑兰,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

440.【6】 李卫光,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

19-20.【7】 Esposito S,Noviello S,Leone S,etal.A pilot study on pre-vention of

影响性分析 篇3

摘要:日光性皮炎,即阳光对皮肤的急性破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晒伤,皮肤会出现带红、疼痛、脱皮、起水泡,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发烧、头痛等情况,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里针对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通过对皮肤的分型结果,做好正确合理的皮肤护理。

关键词: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57-01 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又称皮肤光型或者是皮肤类型。目前其概念在皮肤色素研究、皮肤光生物学、化妆品祛斑、化妆品防晒功效评价、增白以及美容等许多诸多领域都已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为了进一步了解日光反应性皮肤的分型和影响因素,以提高皮肤护理的正确性。现针对皮肤类型的概念、分型方法、历史沿革以及多种影响因素,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

1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

皮肤的日光反应性是指皮肤对日光照射的反应特点以及反应程度。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的概念是在1975年由美国哈佛医学院皮肤科医生Fitzpatrick首次提出,其主要以皮肤经过日光照射后所产生的色素和红斑程度为分类标准而进行的划分,后来由Pathak对其概念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黑色皮肤和棕色皮肤的分类,从而形成了现有至今一直使用的皮肤分型法,具体的皮肤分型系统如表1所示:

表1Fitzpatrick-Pathak皮肤分型系统

皮肤类型日晒红斑 日晒黑化 未曝光区肤色Ⅰ极易发生从不发生白色Ⅱ容易发生轻微晒黑白色Ⅲ有时发生有些晒黑白色Ⅳ很少发生中度晒黑白色Ⅴ罕见发生呈深棕色棕色Ⅵ从不发生呈黑色黑色2影响因素分析

2.1皮肤类型与肤色的关系

根据Fitapatrick-Pathak的皮肤分型系统,其与Fitapatrick最初提出的皮肤四型分类法相比,是在白种人皮肤的基础上,增加了黑色和棕色人群,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皮肤的概念,延伸到人类社会中的所有群体,与此同时,也使得皮肤类型和肤色这两个概念产生了一定的歧义。比如:从皮肤类型的基本概念来讲,未曝光区肤色对紫外线的反应性成为决定性因素,即产生色素或者是红斑,而并不是受试者肤色的种类,基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就不可以简单地将白种皮肤划分为Ⅰ-Ⅲ,黑色为Ⅵ型,棕色为Ⅴ型。另外,有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或者是其他肤色人种,都表现出不同程度不同程度的日光反应性。

2.2皮肤类型与紫外线敏感性

一般而言,皮肤类型分类具有一定的笼统性,对于皮肤对紫外线照射敏感性是无法做出准确的反映的,简单来讲,就是概念上的不明确,加上日晒黑化和日晒红斑是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所产生的两种不同效应,在临床中,生物剂量单位与皮肤类型相比,更加能够准确描述出紫外线照射敏感性,如:最小红斑量,临床上又被称之为日晒伤、紫外线红斑、日光灼伤等,其反应机理是紫外线在照射后,使得皮肤局部产生一种急性光毒现象,同时,最小红斑量也是皮肤对紫外线敏感的重要反应。通常皮肤在紫外线照射后,以红斑出现时间为准,可以分为延迟性红斑和即时性红斑,其中,对于即时性红斑而言,在照射后出现红斑反应的部位会随着不断增强,并在18-24小时达到最高峰,而延迟性红斑一般会持续数天,继发性色素沉着,隔天后逐渐消强。

另外,在临床上,皮肤在受到照射后出现的色素沉着,又被称之为日晒黑,一般对皮肤黑化的作用光谱为波长320-400mm的UVA,其反应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即时性黑化、持续性黑化、延迟性黑化。通常持续性黑化在4-24小时不会褪色,以便于观察实验结果,而且在试验中,也不需要过长的曝光时间和太高的辐射强度。对于不同的皮肤黑化类型,也有不同的生物剂量单位,即最小持续黑化量和最小即时黑化量、最小延迟黑化量,其中,以MPPD的应用最为广泛。

2.3影响皮肤类型的其他因素

除了皮肤颜色、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敏感性等以睛,还有其他能够影响皮肤红斑反应和色素沉着的皮肤类型划分。如如作用光谱方面来分析,主要是曝光剂量和紫外线的波长,而且这两个因素会随着一天的时间、季节以及自然日光量而有所变化,并且达到一定的辐射强度时,最终导致皮肤黑化,若是受试者在日晒情况下,在无法达到分型法中的光照条件,同时,在皮肤在日晒后,色素的情况和红斑也会相应发生改变,那么其所得到的皮肤分型,也就无法反应真实的日光反应性,简单来讲,若是缺少光照具体条件,光照体验也会出现个体差异性。

3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皮肤分型法存在着局限性和多种因素,但是仍旧是一种有效但却简单的分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判断人类皮肤的日光性反应,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加强对皮肤类型含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理解,避免相关影响因素,合理对待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林挺,邵永庆,庞文林.驻穗战士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及其对日光损害的认识和防晒行为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v.921:5287-5288.

[2]钱江,杜青云,郭文勇.东南沿海某部海训官兵日光反应性皮肤分型调查[J].医学信息,2008,No.22009:1578-1580.

[3]陶然,杜述松,张文喜.频谱编码超分辨率方法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7.

[4]吴佩勋,陈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零售研究,2011,01:84-98+100-102+99.

影响学生评判性思维形成因素分析 篇4

评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景中, 能灵活应用已有经验及知识, 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 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 能正确进行取舍的能力[1]。20世纪80年代后, 评判性思维被引入护理领域并受到高度重视, 被认为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1989年美国护理联盟在护理本科的认证指南中将评判性思维作为衡量护理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2~5]。国外护理教育界从20世纪90年代就对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高校教学改革重点课题 (2008348)

如何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进行了大量研究。相比之下,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分析、总结影响学生评判性思维形成的因素, 对培养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影响学生评判性思维形成的因素

1.1 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

我国传统文化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提高思辨能力的层面上, 较之西方国家, 欠缺从培养创新精神、综合思维和人格完善的层面上认识评判性思维的意义。可以说, 评判性思维教育之所以没有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全面展开, 与我国教育者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这种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没有将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相结合

我国教育者在谈论评判性思维时, 更多地关注怎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而非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使得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跳不出质疑答问的小圈子, 因此, 也限制了其对评判性思维意义的认识。但问题意识不等于评判性思维, 质疑精神不等于创新精神。岳晓东认为,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先贤, 还是当今的专家学者, 在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上从未像西方学者那样将评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相结合[6]。

1.1.2 没有将评判性思维认为是综合思维

美国哲学学会认为, 如果将评判性思维理解为某种逻辑思维或专业知识的表现, 那就是对评判性思维本质的最大误解[7]。西方教育者普遍认为评判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 且不受任何专业性质的限制。较之西方国家, 我国教育者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个别思维的开发上。

1.1.3 没有将评判性思维与人格完善相结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 (A·Maslow) 提出, 人的创造力可以分为特别技能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其中前者是人的个体差异, 后者是人的共同潜能[8]。据此, 可以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看成是个人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 美国评判性思维专家无不把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看作是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而我国教育者在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上, 一直是重思考能力的作用而轻人格修炼的影响。

1.2 文化背景

我国近代学术之所以远远落后于西方, 与因循守旧的习气禁锢了创新思维有关[7]。文化对人的思维、价值观及态度有一定影响[9]。从文化背景分析, 文化注重对权威的服从, 因而对学生思想具有一定的禁锢作用。

1.3 教育制度

我国的护理教育, 特别是高等护理教育从1983年至今20多年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学生的入学水平普遍较高[10]。因此, 我国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点较高。但加利福尼亚评判性思维倾向量表显示我国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总得分及各子条目得分显著低于西方国家[11]。我国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借鉴西方许多理论及方法, 但并没有从中西方护理的不同点进行分析, 因此, 这些理论及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同时, 我国多数院校的护理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模式, 教学方法虽然有了很大改进, 但仍以灌输式为主, 对知识的承袭强调较多, 而轻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 我国学生寻找真相能力较弱, 开放思维程度和认知程度较浅, 这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一定影响。

1.4 护理教育者

教育者自身是否具备评判性思维直接影响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形成。要想使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 教师先要具备评判性思维。以前只强调学生要有评判性思维, 现在则强调教师也要时刻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挑战。一个人要评判, 首先必须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储备, 然后才能进行选择。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1.5 培养方法

在培养方法上, 教育者不断探索, 总结出了Taba教学法、反思日记法、回顾讨论法、访谈法和苏格拉底式问答法等。近年来, 护理教育者将评判性思维与护理领域的特定情景相结合又摸索出一些新的培养方法, 如概念图法、以质疑为基础的学习法、框架性的临床准备法等[12]。但这些方法皆来自西方教育者的实践经验, 未必适用于我国。

1.6 评价方法

如何有效地评价评判性思维也是影响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评判性思维进行评价时, 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的评价工具。护理专业应用较多的测量工具是Waston-Glaser评判性思维测试量表 (WGCTT) 、加利福尼亚的评判性思维技能测试量表 (CCTCST) 、加利福尼亚的评判性思维特性量表 (CCTDI) 、Cornell评判性思维量表 (CCTT) 等, 但由于这些量表都建立在广义的评判性思维定义的基础上, 没有和护理专业的实践情景相结合, 影响了其效度, 因而在很多研究中都没有得出相关联的结论。不少护理教育者经过摸索又提出了多选题测试法、概念图法等测量方法, 但其有效性还有待验证。

2 结论

综上所述, 鉴于目前如何使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全球护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对我国护理教育界而言, 加深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和理解, 探索出适用于我国的培养和评价方法是目前的主要任务。通过对上述影响学生评判性思维形成因素的分析, 可以促进我国教育者对评判性思维的研究, 使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Ennis R H.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J].E-duc Leadersh, 1985, 43 (2) :44.

[2]Barbara A May, Vivian E dell, Sue Butell, et al.Critical thinking and clinical competence:A study of their relationship in BSN senior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1999, 38 (3) :100~109.

[3]肖灿华.培养护士批判性思维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迫切性[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4) :402~405.

[4]Bonnie F, Angel, Margery Duffy, et al.An evidence-based project for e-valuat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performance in nursing student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0, 39 (5) :219~228.

[5]Patricia Mccarthy, Pamela Schuster, Pearl Zehr, et al.Evalu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a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1999, 38 (3) :142~144.

[6]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 2000, 8:65~69.

[7]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

[8]A·H·马斯洛.林方 (译)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9]Bers T H, Mc Gowan M, Rubin A.The disposition to think critically a-mong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J].Gen Educ, 1996, 45:197~221.

[10]Saucier B L.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J].Prof Nurs, 1999, 11:351~357.

[1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1.

影响性分析 篇5

1引言 自适应零限波束形成(ANF:Adaptive NullForming)算法是基于差分传声器阵列技术的自适应语音增强算法,最早由G.W.Elko等人于1995年提出[1].ANF算法运算量小,干扰抑制性能显著,阵列结构简单小巧,因而在应用领域中备受关注.

作 者:楼厦厦 郑成诗 李晓东 LOU Sha-sha ZHENG Cheng-shi LI Xiao-do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刊 名:声学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TECHNICAL ACOUSTICS 年,卷(期):2007 26(5) 分类号:O4 关键词: 

★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

★ 导游对游客的心理影响

★ 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调查报告

★ 语法性现象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 焦虑心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影响的探究

★ 信息的充分性对道德的社会效力影响

★ 员工心理契约对忠诚度的影响研究论文

★ 我县个体私营经济税收情况及影响因素工作报告

影响性分析 篇6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入选的条件:人选的患者为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住院病人,全部符合哮喘防治常规诊断的標准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有自主活动以及认知的功能,接受药学服务。符合条件的共计 6 0例,年龄为4 ~ 7 3在岁之间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各 3 0 例1 .2

方法:随机的对照并进行试验。观察组中 6 ~ 1 8岁之间的 5例 ,1 8 ~ 6 0岁之间的 1 7例, 60岁以的上有8例; 对照组 6 ~ 1 8岁之伺 的 5例 ,l 8 ~ 6 0岁之间 的 1 8例 , 6 0岁 以上的7例。观察组中男性 1 7例,女 1 3 性例;对照组中男性1 4例, 女性 l 6 例。经统计检验两组的年龄以及性别的分布差异没有特殊性,有可比性。两组用药的方法区别性不大,吸人制剂选用压力型定量手控气雾剂或者干粉式吸人剂。1.3干预措施: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同步运作依从性评定的调查,对照组不实施药学服务干预。观察组在住院期间使用 以下几种干预措施 :①药剂师为哮喘病人提供用药之前的教育。其中包括向病人介绍哮喘的发病机理;吸入糖皮质激素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预防的方法; 讲解并演示吸入剂的使用方法。 ②对于正在使用茶碱类药物的哮喘病患者,药剂师定期监测其血药的浓度。 ③药剂师向哮喘病人讲解袖珍式峰流速仪的用法以及临床意义。 ④药剂师为出院患者进行出院的用药指导:出院的带药指导;饮食方面的指导;支气管哮喘患者需避免使用的药物 ;并指导病人如何加强锻炼,有效预防感冒。定期的电话随访:用药 1月和 6月之后 ,采用哮喘控制的测试,对出院的患者进行一个有效地治疗评估,了解患者遵从医嘱的情况,评价患者其哮喘的控制程度。1.4 依从性的标准评定 依据病患者用药的情况, 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天数大于总服药天数的 8 0 %为优,小于 8 0 %为差 ,把患者用药依从性分为好和差两个等级。区分其控制用药和缓解的药物:按患者区分情况分为说 2种以上的就是完全正确、说出 1 种以上部分就是正确、 全说错的就是错误。 药物的使用方法:当场演示吸人的药物,深呼气、吸揿同步,深而慢吸气 、屏气、漱口。使用步骤:打开、 推开、 吸入、关闭、 漱口。以上正确完成一点记 1 分; 气雾剂为 7分、干粉吸入剂为 5分。气雾剂 7分中 5分以上为合格, 5分以下为不合格。干粉剂 5分中 4分以上为合格, 4分以下为不合格。 1 .5 统计学分析 用药依从性与性别、 用药复杂性的关系分别采用x2的检验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依从性的差别也采用 x2检验。2

结果 2 .1

干预前:男 3 2例, 用药依从性优者 1 1 例, 占总数的3 4 .3 8%;女 2 8例,用药依从性优者 1 0例 ,占总数的3 5 .7 1 %;性别差异没有特殊性。使用 1 - 2种药物者4 0例,用药依从性优者 1 6 例 ,占总数的4 0.0 0 %;使用 3种以上药物者 2 0例,用药依从性优者 5例,占总数的 2 5.0 0 %。使用药物较多者依从性差( P < 0.0 5)。能正确使用吸人制剂者 1 3例, 占总数的 2 1.6 7 %。记哮喘日记者 0例。使用峰流速仪者0例。2 .2

干预后 :哮喘患者依从性见表1。另外使用峰流速仪者有 2例。 表1 哮喘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情况( 例,%)3

讨论 用药依从性通常是指病人执行医嘱、 坚持服药的程度。它是考察合理用药的指标之一。改善用药依从性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目标,是成功治疗的关键。本研究认为, 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干预 1 月和 6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用药依从性上体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得出药学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结论。另外,本研究样本数较小,时间较短以及未考虑经济因素对哮喘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这些都是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

影响性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362例, T2DM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NAFLD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4]。排除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 同时具备以下3项腹部超声异常中的2项及以上者即可做出NAFLD诊断:1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 (明亮肝) , 且回声强于肾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根据NAFLD诊断标准分为单纯T2DM组 (T2DM组) 和T2DM合并NAFLD组 (T2DM+NAFLD组) 。

1.2 研究方法

1.2.1一般检查

测量人体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 计算腰臀比、体重指数 (BMI) 。

1.2.2实验室指标测定

所有患者禁食10 h, 次晨抽静脉血, 采用贝克曼AU680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空腹血糖 (FPG) 、血脂、血尿酸 (BUA) ;采用飞测FS-201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水平。

1.2.3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至少满足下述一条即可做出诊断: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及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具有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具有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病史;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某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0%。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5]。血脂异常的诊断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6]。代谢综合征 (MS) 诊断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诊断标准[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符合入选标准者362例, 其中T2DM组165例, 年龄37~65岁, 平均 (54.8±11.1) 岁, 病程 (6.3±4.7) 年;T2DM+NAFLD组197例 , 年龄41~68岁 , 平均 (52.4±9.7) 岁, 病程 (6.9±5.7) 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2.2 两组临床特征及生物化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T2DM组比较, T2DM+NAFLD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腰围、臀围、腰臀比、BMI、FPG、Hb A1c、三酰甘油 (TG) 、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γ-谷氨酰转移酶 (γ-GGT) 和BUA均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见表1、2。

2.3 T2DM 合并 NAFLD 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是否合并NAFLD为应变量 (0=T2DM;1=T2DM+NAFLD) , 以拟选定的血压、BMI等15个可疑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 先采用单因素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 , 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14个可疑影响因素, 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采用逐步筛选变量法, 以0.05的纳入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BMI、TG、BUA、FPG和Hb A1c进入回归方程, 说明BMI、TG、BUA、FPG和Hb A1c是T2DM合并NAFL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与NAFLD发生呈独立正相关 (P < 0.05) 。见表3。

注:SBP:舒张压;DBP:收缩压;BMI:体重指数;1 mm Hg = 0.133 k Pa

注:FPG:空腹血糖;Hb A1c:糖化血红蛋白;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γ-GGT:γ-谷氨酰转移酶;BUA:血尿酸

注:TG:三酰甘油;BMI:体重指数;FPG:空腹血糖;Hb A1c: 糖 化血红蛋白;BUA:血尿酸

2.4 T2DM 患者 NAFLD 与 MS 及冠心病的关系

T2DM+NAFLD组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以及MS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T2DM组 (P < 0.05或P <0.01) 。见表4。

注:MS:代谢综合征

3 讨论

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沉积, 包括从单纯的肝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 , 以致一部分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甚至演变为肝细胞癌[1]。当前, 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 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肝脏疾病。T2DM与NAFLD相互促进, 其共同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8]。目前NAFLD发病机制普遍认同“二次打击”学说, 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组织脂解增高是其发病的中心事件[2]。第一次打击为肝脏脂肪堆积, 胰岛素抵抗起关键作用, 引起的单纯肝脂肪变性, 肝脏脂肪变性又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并借助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反应、炎性反应等启动第二次打击, 造成肝细胞损伤、炎症和纤维化。第二次“打击”增加了肝细胞对凋亡和坏死的易感性, 进一步促进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T2DM组相比, T2DM+NAFLD组Hb A1c、FPG水平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 , Hb A1c、FPG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 慢性高血糖症的“糖毒性”一方面可通过氧化应激对β细胞功能造成慢性、进行性的不可逆的损伤, 另一方面降低胰岛β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并引起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 为了维持正常的糖代谢, 胰岛β细胞数量代偿性分泌增多, 功能进行性衰减, 进一步加重糖代谢异常。由于胰岛素抵抗可减弱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 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并蓄积在肝细胞内。肝脏由首先利用糖氧化向利用脂质氧化转变, 从而产生大量的肝脂质过氧化物, 导致线粒体氧化超载, 造成正常的脂肪合成及氧化途径减弱, 形成脂肪肝[9]。

本研究中, T2DM合并NAFLD患者存在以TG升高、HDL-C降低为主要表现的脂质代谢紊乱, 其原因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存在的胰岛素抵抗, 使游离脂肪酸过多流入肝脏, 致使TG合成增多, 以及使TG的水解酶脂蛋白脂酶和肝酯酶活性下降, TG水解减少, 导致TG在肝脏过多蓄积, 促成脂肪肝形成。胰岛素抵抗使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 造成极低密度脂蛋白残粒清除减少和集聚增多, 使血液中小而密的LDL-C比例增加。因此, T2DM往往伴有以高TG和低HDL-C为标志的脂质代谢紊乱, 合并NAFLD的T2DM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受损, 存在更为严重的糖脂代谢紊乱。这是由于血 脂代谢紊乱与T2DM及NAFLD相互促进。“脂毒性”可损害胰岛 β细胞的分泌功能, 并可抑制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 使肝脏糖异生增强, 进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胰岛素抵抗通过脂解作用和高胰岛素血症使脂质从脂肪细胞向非脂肪细胞特 别是肝细胞内转移, 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10]。脂肪肝患者显著增多的游离脂肪酸可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 长期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致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并使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障碍, 加重糖代谢异常, 形成胰岛素抵抗-糖毒性-脂肪肝-脂毒性之间的恶性循环。本研究显示, T2DM+NAFLD组的脂代谢紊乱更为严重, 表现为TG的升高和HDL-C降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 TG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HDL-C对动脉血管壁有直接的保护作用, 能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TG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并影响HDL-C的代谢。脂代谢紊乱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应尽早干预。

NAFLD与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关系密切。BMI和腰围是目前被公认的非常实用的评估肥胖程度和脂肪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BMI、腰围在两组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亦显示, BMI是T2DM合并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由于肥胖患者脂肪细胞肥大, 胰岛素受体稀疏, 与胰岛素亲和力下降, 可诱发胰岛素抵抗, 导致周围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 肝摄取游离脂肪酸增加, 肝细胞将脂肪转运出肝脏的能力受损。另外本研究提示, T2DM腹型肥胖患者更容易发生脂肪肝。肥胖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与脂肪沉积部位有关, 以内脏性肥胖最为重要。内脏脂肪组织具有高脂解活性, 能促进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系统, 改变胰岛素信号转导和肝糖原合成, 同时还表达多种炎症细胞因子, 损害胰岛素敏感性[11]。腹型肥胖患者腹内脂肪分解形成的游离脂肪酸更容易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 作为底物合成TG, 促进了脂肪肝的形成。故T2DM患者更需要积极干预肥胖, 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 NAFLD组的患者血压、BMI、TG、BUA升高 , HDL -C降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G、BUA水平与NAFLD发生明显相关, 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故胰岛素抵抗参与了NAFLD的发生和发展。另外这些代谢紊乱表现与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MS的建议诊断标准[7]所提出的特征吻合, 即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HDL-C降低和高血压等。MS的众多组分均在NAFLD组中出现, 说明脂肪性肝病具有MS危险因素聚集的特点。大多数学者已经将NAFLD作为MS的组分之一, 或MS在肝脏的表现 , 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1]。胰岛素抵抗贯穿在T2DM发生发展全程, 而肝脏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器官。胰岛素抵抗通过脂解作用和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MS的组分向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而游离脂肪酸代谢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相关性更强。内脏脂肪分解释放大量的游离脂肪酸, 首先通过门静脉直接进入肝脏, 是导致脂肪肝和肝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10]。故NAFLD能较好预测代谢紊乱危险因素聚集, 可作为MS的特征之一。

本研究发现, 与T2DM组相比, T2DM+NAFLD组冠心病检出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本研究由于受患者检查不完善的限制, 尚缺乏对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数据分析, 受样本数量的限制也未通过校正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进一步研究NAFLD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大血管并发症是T2DM的主要并发症, 美国糖尿病学会和心脏病学会均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即与冠心病具有同等的危险。实际上, MS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MS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NAFLD作为潜在的MS组分之一, 与MS的各个组分密切伴随, 显然NAFLD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更大。国外一项大样本T2DM患者NAFLD与心血管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12]显示, 经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后, NAFLD对发生心血管疾病的HR为1.96 (95%CI:1.4~2.7) , 故NAFLD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是T2DM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会增加T2DM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中, T2DM+NAFLD组患者ALT、AST、γ-GGT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在排除了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肝脏疾病之后, 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和转肽酶的升高。ALT和AS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常用的酶学检查指标, 血清转氨酶活性可以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ALT主要由肝脏产生, 肝脏特异性强。在确诊的NAFLD患者中, ALT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组织的炎症程度。GGT广泛存在于人体内, 是谷胱甘肽在细胞外分解代谢的活性酶, 调节组织的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在机体的氧化应激中起着重要的抗氧化保护作用。NAFLD患者氧化应激增强是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的重要原因。谷胱甘肽-GGT复合物具有高度的氧化能力, 对组织器官包括肝脏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效应, GGT升高反映了肝细胞损伤, 可作为肝纤维化的简易评判指标[13]。有学者研究认为, ALT和γ-GGT的轻度升高提示了脂肪肝与高代谢综合征的存在, 而进行性的γ-GGT升高则可能预示着脂肪肝的加重和发生纤维化[14]。有前瞻性研究发现 , NAFLD继发的肝酶 (ALT和谷氨酰转肽酶) 升高是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15]。另有国外研究显示, GGT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GGT增高者MS及心脑血管发生风险增加[16]。故早期关注转氨酶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有可能会降低代谢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 T2DM和NAFLD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T2DM会增加NAFLD的发生并加快其病情进展 ; 合并NAFLD的T2DM代谢紊乱更为严重, NAFLD会增加T2DM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存在着对于T2DM患者的肝脏病变重视不足的问题, 医师们更多关注T2DM患者血糖、血脂的控制情况, 或更多关注预防心脑血管、肾脏等并发症, 常常忽略对T2DM患者肝脏病变的常规筛查, 有时即使筛查出NAFLD, 也多疏于管理和干预。但是大量研究表明, T2DM患者伴发NAFLD、NASH情况明显增加, 且易于向进展期肝病恶化, 发生不良肝病结局及病死风险增加[17]。故应重视T2DM患者伴发NAFLD的早期筛查, 并像关注T2DM血糖管理一样关注NAFLD的管理, 以减少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不良肝病的结局。由于合并NAFLD的T2DM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 NAFLD与MS各组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有着更多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集聚现象并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 T2DM合并NAFLD患者应强化体重、血糖以及血脂等的控制达标, 积极改善胰岛素抵抗, 从而防止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362例, 其中单纯T2DM (T2DM组) 165例, T2DM合并NAFLD (T2DM+NAFLD组) 197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尿酸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2DM合并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与T2DM组比较, T2DM+NAFLD组的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及尿酸水平均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体重指数、三酰甘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尿酸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1.38、1.54、1.14、1.46和1.16, 均P<0.05) 。结论 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糖水平与T2DM合并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

联杯产品承压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8

联杯对产品的保护作用主要包括封口膜封合强度和杯子承压性两个方面。封口膜封合强度通过封合温度、封合时间和压力来控制。另一关键指标就是杯子的承压性能, 它可保证产品在经过生产、运输等物流环节进入超市过程中不变形、不漏奶, 完整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联杯产品的包装材料主要为封口膜和制作联杯的片材, 在乳制品灌装过程中, 片材需要在灌装机上进行预热-成型-灌装-封口过程。杯子成型过程是影响杯子承压性的关键过程。

一、片材性能

在入厂时严格控制片材的质量, 如HIPS片材, 衡量片材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物理机械性能 (如冲击强度、抗拉伸屈服强度) 、加热尺寸变化率等。其中冲击强度是衡量片材的脆性和韧性的一项关键指标, 它是指试样在冲击破坏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与原始横截面积之比, 冲击强度越好, 片材成型后承压性越好。可按照《GB/T 18964.2-2003塑料抗冲击聚苯乙烯 (PS-I) 模塑和挤出材料水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来判定片材的韧性是否符合要求。HIPS片材的原料为抗冲击聚苯乙烯树脂, HIPS的加工性能很好, 可用许多传统的成型方法进行加工, 用于联杯的HIPS片材一般由挤出工艺制成, 它吸收水分较慢, 一般情况下不需干燥。但有时材料表面的水分过多会被吸收, 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质量。HIPS的具体成型工艺条件为:挤出成型:料筒温度180~220℃, 机头温度200~220℃。HIPS树脂原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都对片材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 严格控制片材的冲击强度, 对杯子成型后的承压性起到关键作用。

片材的厚度决定了成型后杯子的克重及厚度, 从而对杯子产生不同的承压效果, 即片材越厚, 承压性越好, 但片材越厚成本越高。

二、杯子形状

杯子形状不仅影响它的视觉效果, 而且对它的承压性有重要影响。对不同形状的5种杯子进行测试, 结果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是杯子侧壁如果带有竖向的楞, 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杯子的整体承压性。二是侧壁厚度可提高整体杯子的承压性。在片材厚度一定的前提下, 相同杯型的杯子可以有不同的承压效果。一个杯子不同部位的厚度, 可展现出不同的承压效果, 因杯子起承压效果的部位主要在杯壁部位, 若杯子厚度集中在杯身, 可适当降低杯底的厚度, 以提高杯子的承压性能。这就要求设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片材成型过程中, 将杯底的厚度适当降低, 以满足杯壁的承压性。此外, 杯壁和杯底过渡部位的形状对杯子有很大影响, 圆角形过渡比直角形过渡相对来说承压性好, 以保证此部位在受到外界冲击时, 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不易漏奶。三是杯子杯身壁厚均匀度的影响。这就要求灌装机成型过程精度要高, 灌装机械人员要针对壁厚参数进行不断的尝试、测量, 以确定壁厚的精确参数值。如表2为杯子在试机时对调试前和调试后杯子壁厚测量结果。

通过对设备进行调试, 对各阶段杯子进行测量发现, 联杯在调试后, 杯壁厚度均匀度较改进前有很大的变化, 各部位差距明显缩小, 杯壁最薄部位厚度较原来也有所增加, 杯子承压性得到提高。

可见, 同样厚度的片材, 若壁厚均匀度控制不好, 杯子的承压性会有很大差异。壁厚均匀度的控制跟设备有直接的关系, 要求片材在成型过程中, 设备参数的设置必须保证在杯身同一平面上的不同部位壁厚均匀度一致, 且保证杯壁竖向厚度均匀度, 即杯壁从上到下厚度过渡应平滑, 且手握部位不得过薄, 否则杯子在外界压力下过薄位置会由于局部变形, 导致杯壁承压不够, 以致破裂、漏奶。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从设备方面和杯型方面控制外, 通过外包装的使用可提高杯子的承压性, 对内容物杯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若外包装为裹包纸托, 可对裹包纸托进行如下调整, 以提高其承压性:一是提高纸托材质, 使纸板挺度增加。若产品为低温环境储存, 可采用防潮性较好的材质, 或对纸托进行覆膜等工艺提高纸板的挺度。二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 改变纸托侧壁瓦楞楞向。本文对横向瓦楞纸托和纵向瓦楞纸托承压性进行对比, 结果见表3。表3中产品1为横向瓦楞纸托, 产品2为纵向瓦楞纸托。检测数据中, 竖向排列的瓦楞纸托承压性明显高于横向排列的瓦楞纸托, 若把瓦楞排列方向横向改为竖向, 可从一定程度上来增加裹包托竖向的承压性, 以更好地保护杯子的承压。三是将裹包托高度设计高于杯子高度, 此时由杯子直接受力, 转移为杯子间接受力来提高承压性。四是可根据不同销售地点选择不同的外包装形式, 如对于交通路况不好、运输距离远时选择承压性相对较高的瓦楞纸箱进行运输。交通路况较好、运输距离近时可适当降低外包装的承压性, 选择热收缩膜组合包装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一定的包装成本。

综上所述, 企业要想提高联杯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形象, 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必须从源头抓起, 从选择杯型开始, 并对原料、生产、包装各个环节对杯子的形状及壁厚均匀度进行控制, 以提高杯子的承压性, 通过提高杯子的承压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形象。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杯装类产品因其饮用方便, 已逐渐占据市场, 尤其是联杯类产品价格相对低于单杯类产品, 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文从联杯产品的承压性方面对包装的保护作用作出分析, 对各个方面联杯承压性的影响因素作出分析, 从原料、生产过程、联杯成型及包装工序分别进行剖析, 旨在从各个方面控制联杯的承压性, 以更好地保护产品, 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外观形象。

关键词:承压性,冲击强度,壁厚均匀度

参考文献

[1] .王文广.塑料材料的选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皮革涂层的耐湿擦性影响因素分析 篇9

关键词:涂饰,耐湿擦性,聚氨酯,助剂

1 引言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皮革业的发展,对皮革涂层的坚牢度、耐水性、抗溶剂性、耐磨性、耐湿擦性和耐热性等综合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涂饰能显著提高成革的质量和档次,增加革的品种和商业价值,是制革生产中的最后一道“生命线”,在制革生产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其中涂饰剂(包括涂饰成膜剂、着色剂和涂饰助剂)的质量和品种起着关键性作用。

皮革涂层的耐湿擦性能是关系到皮革使用功能的关键性能之一[1]。一般认为,导致涂层耐湿擦性不足的原因大致如下:涂饰成膜剂特别是顶层涂饰成膜物中亲水基团含量过多,抗水性差,且固定不够;涂层中含颜料膏过多或颜料膏中亲水物质过多;涂层中所含助剂的亲水性太强;涂饰后干燥固定不及时,使染料迁移渗入涂饰顶层等等。对于皮革涂层的耐湿擦性能,涂饰常用的成膜剂(包括聚氨酯、丙烯酸树脂、酪素等)的耐水性、耐磨性等物理力学综合性能是决定性影响因素,而涂饰助剂如交联剂、防水剂、有机硅手感剂等,以及着色剂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本论文将从涂饰成膜剂和涂饰助剂两个方面对皮革涂层耐湿擦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期望能抛砖引玉,对改善皮革涂层耐湿擦性的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水性聚氨酯成膜剂

皮革涂层的耐湿擦性和粘着牢度被视为皮革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使用的角度讲,客户对涂层的耐湿擦性和粘着牢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聚氨酯成膜柔韧有弹性,耐磨、耐曲挠、耐寒耐热,粘着力强,被认为是皮革涂饰成膜剂中性能优良的品种之一。由于各国环保法规对涂料体系中有机挥发物(VOC)含量进行严格限制,促进了水性涂料为代表的低污染型涂料的发展。因此,用于皮革涂饰的主要是水性聚氨酯,它是一种环境友好产品,具有不燃、无毒、低VOC、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但是,由于水性聚氨酯涂饰成膜剂在合成过程中引入了亲水性基团,再加上其特殊的成膜机理,导致涂层耐水性、光泽度等还有待改进。

为了改善水性聚氨酯涂膜的耐水性等综合物性,进而改进皮革涂层的耐湿擦性,常常采用交联改性以及复合改性等技术措施。

2.1 交联改性

交联剂与水基型涂饰剂配合使用能够增强涂层耐水性能。当今不具备防水性能的革,特别是鞋面革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皮革在涂饰中使用交联剂不但会显著提高耐水性能,而且会增强涂层的耐磨、耐水等性能,而涂饰后的革柔韧性不会明显降低。

交联改性可以进一步提高聚氨酯水分散体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化学品性能。首先,通过选用多官能度的合成原材料如多元醇、多元胺扩链剂和多异氰酸酯交联剂等合成具有交联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其次,添加外交联剂,如碳化二亚胺和氮杂环丙啶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在聚氨酯乳液中能稳定存在约24 h,涂膜在干燥过程中由于水及中和剂的挥发,使得胶膜中的p H值下降,交联反应得以进行。另外,热活化交联是由封端型异氰酸酯乳液与聚氨酯乳液混合形成稳定的单组分乳液,干燥后进行热处理使高反应性的-NCO基团再生,与聚氨酯分子所含的活性基团(如羟基、胺基、聚酯基等)反应形成交联的涂膜。自动氧化交联的水性聚氨酯,是将含不饱和键的植物油或其脂肪酸引入其分子链中,由金属催干剂(如锰)来催化自交联,其原理与自干性醇酸相同。此交联法已用于水性聚氨酯木器漆[2],希望对皮革涂饰有一定帮助和启发。

值得说明的是随着交联剂用量增大,涂膜拉伸强度、硬度增大。而当交联剂达到一定用量时,强度达到峰值。之后,随着交联剂用量继续增大,强度又下降,而断裂伸长率则随着交联剂用量增大而下降。因此,适度的交联对改善涂膜的力学性能有利,过量反而不利。

2.2 复合改性

复合改性,包括环氧树脂、有机硅和丙烯酸酯复合改性,也可提高聚氨酯乳液的性能。通过环氧改性水性聚氨酯,将环氧树脂较高的支化度引入到聚氨酯主链上,提高乳液涂膜的附着力、干燥速率、涂膜硬度和耐水性。采用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多异氰酸酯反应合成端硅氧烷聚氨酯预聚体,然后分散于水中,依靠硅氧烷水解缩合扩链交联制备交联聚氨酯水分散体,形成的涂膜具有优良的耐水性,硬度、抗拉强度随硅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内乳化法制备水性聚氨酯涂膜的力学性能,通常不能达到相同配方溶剂型聚氨酯的力学强度。加入内交联剂可提高力学强度,但交联剂的用量有一定限度,在各种配方中有一最佳值,过量反使力学强度下降和乳液不稳定。并且,交联密度的增加,聚氨酯分子间作用力增强,水分子不易渗透进入分子链之间。同时,引进有机硅成分,增加了憎水基团,更有利于耐水性的提高。

聚丙烯酸酯类乳液和水性聚氨酯乳液是两种重要的皮革涂饰剂,其性能各有优点。将水性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制备成胶乳互穿聚合物网络,可增进两种聚合物的相容性,将聚氨酯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优异的柔性和耐磨性能与丙烯酸树脂的良好附着力、较低的成本有机地结合,达到相互改性目的。如将双丙酮丙烯酰胺作为官能单体,合成分子中含酮羧基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后,与分子中含胺基的水性聚氨酯混合,制备了一种交联型的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证实两种聚合物之间发生了交联反应,成膜后耐水和耐磨等性能均得到提高[3]。

3 涂饰助剂

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近几年有较大发展的皮革助剂如交联剂、防水剂和手感剂等的影响。

3.1 交联剂

交联剂与水基型涂饰剂配合使用能够增强涂层耐水、耐溶剂等性能,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交联剂的发展。另外,交联剂能提高涂饰剂对颜料粒子的包容能力,利于增加涂饰配方中颜料的比例,而增强涂层的遮盖力。可见交联剂在皮革涂饰中极为重要。

常见常温交联剂主要有:有机金属化合物类、醛类、环氧化合物、氮丙啶类、异氰酸酯类、氮化二亚胺等。这里只选择几种交联剂予以阐述。

3.1.1 氮丙啶类交联剂

氮丙啶类交联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比较完善,是当前最为常用的一类交联剂。通常含有三个氮丙啶官能团,其合成原理如图1。

此类交联剂中的氮丙啶基与环氧基类似,都为三元杂环结构,存在很强的结构张力,而且氮丙啶基比环氧基稳定性差,因此更易于发生开环反应。氮丙啶类交联剂在常温下即可与氨基、羧基发生交联反应,反应速度很快,其交联机理如图2。

其优点为:反应活性高,反应速度快,用量小,交联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涂层的防水性能。而且易与皮胶原的氨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反应,能够明显提高涂层的粘接强度。其不足在于:毒性大,腐蚀性强,储存与应用要极为小心,而且价格高。有人提出将其改性进行高分子化,降低挥发性,从而降低毒性,但高分子化后产品的水分散性降低,再加上成本的降低,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3.1.2 其它重要交联剂

醛类交联剂由于其有毒有害,对环境有污染,已经受到限制。有机金属类交联剂仍需解决反应活性、稳定性等理论问题。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也有毒性,对水敏感,保存、应用不便,不符合当前皮革涂饰水性化的趋势,因此发展受到制约。环氧化合物类交联剂生产容易,成本低,交联效果较好,适宜作为防水革交联剂,但交联速度慢,需在分子上引入提高其活性的基团。

交联剂的发展趋势为:无毒、高效、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用量小,以及具有特殊交联效果[4]。考虑到环保和经济因素,有学者提出将固体粉末涂料用于皮革涂饰,因固体粉末涂料不挥发、无毒、价格低廉,废料可以全部回收,而且容易得到均匀的膜。但问题在于其熔点较高,直接施用于皮革涂饰有一定困难。不过,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将固体粉末涂料的熔点降到适合于皮革的涂饰还是有可能的。

3.2 防水剂

皮革防水处理在于使皮革表面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水滴滴在表面上,是否浸润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界面张力。防水剂通过降低皮革纤维的临界表面张力,使水难以铺展和湿润而达到防水。开放型防水可获得最佳的透水汽性、吸水汽性[5]。现在发展较好的当属氟碳化合物和聚硅氧烷皮革防水剂。

3.2.1 氟碳化合物防水剂

氟碳化合物处理皮革的目的就是在皮革表面引入自由能很低的-CF3基团。通过在皮革表面涂覆一层含氟聚合物,降低皮革纤维表面的临界张力,使其难以被浸润。以全氟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是氟碳化合物的代表性品种之一。全氟丙烯酸酯引入-CF3基团,赋予皮革防水、防油性能。绝大部分的氟碳化合物防水剂都含有长链的丙烯酸脂肪醇酯,它与全氟丙烯酸酯产生协同效应,提高防水性而不会降低其防油性[6]。

3.2.2 聚硅氧烷防水剂

聚硅氧烷皮革防水剂的发展,从产品外观上,经历了由溶剂型到水乳型的发展过程。乳化又包括外乳化和自乳化两类。与此相对应,从制革工艺上,经历了从表面整饰防水到湿加工防水的发展过程,使防水与加脂在同一工序中实施。从防水剂与皮革的相互作用力上看,经历了物理吸附到化学键结合的发展,使防水性更加可靠和持久。聚硅氧烷皮革防水剂,首先是羟基聚硅氧烷或氨基聚硅氧烷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制备含有异氰酸酯基的聚硅氧烷,最后用氨或挥发性碱中和。其与双亲型聚丙烯酸酯分散体和蜡乳液三者复合制成的防水剂,防水效果更佳。

3.3 手感剂

手感剂的应用愈来愈受到皮革生产厂家的重视,常见的手感剂有蜡感剂、有机硅滑爽剂、手感剂等。

3.3.1 蜡感剂

蜡作为手感材料一般是制成水包油型的蜡乳液,可用于皮革的底层、中层和顶层涂饰中。在底层涂饰中蜡能起到遮盖作用,改善粒面手感,还可防止涂饰树脂过度地渗透使成革变硬,同时也有微加脂的作用;在中层涂饰中蜡对皮革手感的影响虽没有在底层中大,但可以在皮革熨平时起到防止粘板的作用;蜡用于顶层涂饰后,革面会产生滋润性的蜡感。例如BASF公司的Lepton Wax TA处理皮革表面,能获得似丝绒、似蜡平滑柔软的手感。蜡感剂对涂层耐湿擦性的影响与其所含的亲水成分有关。

3.3.2 有机硅滑爽剂(手感剂)

有机硅兼具有机和无机的特性。在皮革顶层中加入有机硅,可使成革具有自然柔和的外观、滑爽的手感及独特的防水功能。值得重视的是有机硅具有极低的表面张力,疏水性极好,且成膜后不影响皮革的“呼吸”性能,具有杰出的柔软性和滑爽丝绸手感,优越的耐磨性、耐水性能等。可应用于皮革的防水处理,加脂助软、涂饰成膜剂的化学改性以及赋予特定的舒适手感风格,并能有效改善皮革涂层的耐湿擦特性,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4 结语

成膜剂中以聚氨酯和丙烯酸树脂性能最为完善,最具典型性,通过交联改性和复合改性提高它们的耐水性和物理机械性能等非常必要,有助于提高涂层的耐湿擦性。而对于可明显改善涂层耐湿擦性的助剂,最主要的是交联剂和有机硅助剂,应作为重点研究。

总的来说,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研究的化工材料,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健康。通过改变分子结构降低交联剂的毒性、提高可生物降解性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正军.制革化工材料综述之四——涂饰材料[J].皮革科学与工程,1995,5(4):4-10.

[2]曹红菊,陈家华.用于木器漆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M].四川大学,2002:11-49.

[3]崔月芝,段洪东,张庆思,等.交联型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J].皮革化工,2000,(17):20-22.

[4]周建华,张晓镭,卿宁.国内外皮革助剂的现状及应用开发方向[J].江苏化工,2001,3(29):3-8.

[5]孙静,魏德卿.聚硅氧烷皮革防水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皮革,2005,13(34):12-14.

影响性分析 篇10

关键词:知识溢出,存在性,影响因素

引言

知识溢出是指一个部门或企业在对外进行经济和业务交往活动时, 知识和技术自然输出和外露的一种现象。由于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投入要素, 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 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可持续增长的转变成为可能。党和国家对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 积极投入到当地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中。因此, 深入研究知识溢出的存在性及影响因素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溢出理论的研究就未曾间断。一方面, 为证明知识溢出的存在, Jaffe (1986) 首创了专利数据与专利引用方式来直观衡量企业间知识溢出;马野青和林宝玉 (2007) 运用专利引用追踪法来衡量知识溢出;陈继勇和盛杨怿 (2008) 在测算知识溢出效应时采用计算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邓明和钱争鸣 (2009) 测度了中国省市间的知识溢出。另一方面, 学者们也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积极探索, Verspage (2002) 发现影响知识溢出的因素技术差距、地理差距等;此外, 冼国明和严兵 (2005) 利用1998—2003年省际层面的外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外资对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有着明显的正溢出效应。综上, 已有研究在探索知识溢出效应方面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 但仍存在不足:第一, 未从空间异质的角度讨论各地区不同的知识溢出程度;第二, 探索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时, 仅从单个或少数角度考虑, 未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与深入分析。基于此, 本文首先采用计量的方法, 借鉴Griliches所提出的方法, 对中国各省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分别进行测度, 深入并详细探讨导致各地知识溢出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 从而对中国区间的知识溢出效应有很好的把握。

一、知识溢出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构建

依据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其中Y代表产出, L代表劳动要素, K代表资本要素, 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假设R&D投入是决定地区经济产出的影响因素, 我们可认为R&D通过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推动某地区全要素生产率A来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是通过该地区本身的R&D投入而产生的直接效应, 即本地区企业通过R&D投入提升自身生产率, 从而提高全要生产率A;另一方面是其他地区的R&D投入而产生的间接效应也称溢出效应, 即其他地区R&D投入通过产生技术溢出, 带动本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 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A的提高。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建立可建立R&D投入内生化的知识推动模型如下:

其中, B为残余值, rdn代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A的其他因素;rdn代表本地区R&D投入;θ为本地区R&D投入的弹性系数, 反映了本地区R&D投入对本地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促进效应;rdn代表其他地区的R&D投入;λ为其系数, 表示其他地区的R&D投入对本地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效应, 也即我们所要证明的溢出效应;λ的不同符号反映了不同的知识溢出状况:当λ=0时, 表示知识溢出效应不存在, 即说明只有本地的R&D投入才能通过推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全要素生产率A的增长, 进而使得产出Y提高;当λ>0, 表明正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 即其他地区的R&D投入对本地的生产率的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若λ<0, 则表明负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 此时其他地区的R&D投入不仅不能推动本地全要素生产率A的提高, 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

将 (1) 、 (2) 式合并, 就构建出了关于R&D投入的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

对式 (3) 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当x很小时, log (1+x) =x, 同时α+β=1。所以, 我们可对上式进行整理得:

即为证明知识溢出是否存在的基本计量模型。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为证明知识溢出存在的同时, 探索知识溢出效应在中国的空间差异,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取各省份的相关数据。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与计量的方便, 数据所选取的时间段为2003—2012年。其中, 选取各省份的GDP, 并按2003年的 (基期) 使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做价格提出处理来反映模型中的Y, 各省份的从业人员数反映L, K则由各省份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值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按2003 (基期) 做价格处理后来表示。本省份和其他省份的R&D投入则借鉴王玲和Szirmai等文献的方法, 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

(三) 模型估计

在搜集了数据之后, 对文章的基本模型 (5) 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湖南地区为例, 得到实证结果:

其中, 标准误差分别为0.6529、3.2871.0.0437;T统计值分别为2.1362.3.2693.13.953;修正R2为0.9782, F=283.6522, DW=1.6293。

检验结果表明修正的可决系数和F统计量都较高, 且各解释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检验, 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拟合较好。同时, 从 (6) 式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λ=0.4329, 说明其他省份的R&D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 湖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就可提高0.4329个百分点, 从而说明湖南省是存在知识溢出效应的。θ=0.6286, 反映出湖南省本省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的直接效应程度。

我们主要探讨知识溢出的存在性, 即参数的大小, 将其他各省区实证后的λ统计结果整理 (见表1) :

结果表明, 各地区的知识溢出程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 我们展开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的探讨。

二、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下的知识溢出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如研发投入、劳动力流动、距离大小等。综合来看, 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可概况为知识的属性、知识溢出途径、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主体因素这些方面。鉴于篇幅有限, 本文主要选取R&D投入、地理距离、运输条件、专利授权量、地区生产值等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检验各影响因子与知识溢出效应的关联度及有效性, 我们把各种影响因子作为变量纳入生产函数, 构建知识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

对函数进行微分及对数变形整理得:

取对数后, 解释变量前的系数所表示的是弹性概念, 可以用来表示影响程度。模型中具体变量的经济意义为:

F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代表地区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R&D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 为增加知识总量 (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 ,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R&D投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实证过程中, 本文采用各省的研发的投入与研发人员的比值表示各地区的研发投入效率 (rd) 。

地理距离 (d) 是指两地之间的距离, 用各省的省会或自治区首府城市所在地的实际距离来表示。但由于区域之间人口流动对距离测度存在较大影响, 因此, 本文选取各省会城市间的铁路距离来表示。

运输条件 (tc) 是考虑各地交通状况对知识交流的影响, 本文采用各省全年的货物运输周转量来表示。

专利授权量 (pn) 以每个省份的每年三种专利的总授权量数表示, 代表了知识创新成果的一部分, 一个地区专利数量的多少也能在某一程度上表明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

地区生产总值 (GDP) 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是知识溢出效应的宏观层面的反映。但GDP涵盖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所有方面, 因此本文选取各省R&D投入占GDP的比值反映知识溢出效应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知识吸收能力 (δ) 取决于知识溢出方对知识溢出接收方的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变化。一般来说, 参数δ与F应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示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地区生产率的增长。

销售收入 (sell) 反映各地区的销售情况, 资产 (assets) 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依据模型, 我们采用软件SPSS13.0进行检验, 结果 (如表2和表3所示) 。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以及铁路和民航时刻表, 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

从表2、表3的实证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rd的投入与知识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各地区的知识溢出的获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rd投入;d的系数为负, 这表明d与知识溢出效应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空间距离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知识溢出效应的衰减;tc的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明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与知识溢出效应成正比, 交通运输条件越好, 知识溢出效应越强, 就越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pn的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检验, 意味着专利授权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生产率;gdp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并且系数为负, 说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与知识溢出效应呈负相关, 即经济差距对知识的溢出起到阻碍作用;δ则在1%的水平上系数为正且通过检验, 表示吸收能力越强, 就越有利于知识的溢出;sell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 说明销售收入的增长对知识的溢出起到积极作用;assets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意味着各地区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总和并未对知识溢出效应产生实质性的直接影响。

结语

本文以各省区从其他省区R&D投入中生产率的获益程度证明了知识溢出的存在, 并对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因素分别进行了实证和定性分析, 发现知识溢出与R&D投入、地理距离、知识吸收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因此, 为了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持续的动力, 应有针对性地从这些影响因素着手, 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溢出体系, 增大企业研发投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保障区域内知识溢出效应发挥其应有的潜能。

参考文献

[1]Griliches Z.The search for R&D spillover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2.

[2]陈继勇, 雷欣.基于知识溢出的FDI地区非均衡分布[J].经济管理, 2009, (6) :23-28.

[3]邓明, 钱争鸣.中国省际知识存量、知识生产与知识的空间溢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5) :42-53.

[4]王立平.中国高校R&D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05, (12) :54-59.

[5]吴波.FDI知识溢出与本土集群企业成长——基于嘉善木业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8, (10) :87-95.

影响性分析 篇11

当前,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水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使用日益广泛。水泥是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建筑材料,其检测质量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在建筑施工中水泥材料的正确使用以及工程结构的质量。水泥安定性和强度的检测是水泥物理特性的基本指标试验,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反映水泥浆在凝结硬化后的体积膨胀是否均匀的情况,是评判水泥的品质指标之一,也是保证水泥制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水泥强度既是评定水泥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又是建筑工程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影响水泥安定性及强度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1、水泥安定性检测

水泥安定性的好坏是以净浆经特定试验条件处理后外形变化的结果来判断的。影响水泥安定性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由于体积膨胀是多方向的,所以要配重玻璃。这里以雷氏夹平放为例(即试针水平于大地)分为纵向和横向,标准测定的膨胀值只是横向的,而纵向的膨胀则以相同配重的玻璃压住;让雷氏夹内水泥尽量横向膨胀。这就要求操作者尽量选择质量接近的2块(最好不超过1.5g)作为对一个样品的检测。净浆应尽量充满雷氏夹;减少空洞,否则同样会使两试件差值过大。

②作为对一个样品检测所选的2个雷氏夹弹性值应比较接近(弹性增加值最好不超过2mm),这样就不会出现因弹性值相差太大造成两试件煮后的增加值差距超过4.0mm的情况出现。当然,雷氏夹其余尺寸必须符合标准要求。

③水泥净浆搅拌机同样要定期检查,特别是搅拌叶片与锅底、锅壁的间隙必须在要求范围内;还有仪器的程控时间要符合标准,否则制得的净浆水化不均匀,使得试饼变形造成误判;或是2个雷氏夹煮后增加值差距超过4.0mm,给检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④养护最好使用恒温恒湿的养护箱(可自动控制),这样一来就排除因养护条件不符而造成的结果误判。比如试饼的裂纹是由于养护温度过高、湿度太低造成的等。

⑤养护时间的确定:即我们通常所指的脱膜时间一定要掌握好。操作员通常习惯于批量测定(即逐一测量完再整批沸煮),所以脱膜时间要选择一个适中的时间。总之,当日检测样的养护时间必须在(24±2)h范围内。特别是标准法(雷氏夹法),如果养护时间不够,相应地增大了试件煮后的增加值(C-A),也可理解为A值被人为减小,合格品也就被判为废品。反之,养护时间过长,A值被人为增大,(c-A)值相应减小,废品却被判为合格品。同样,养护时间的长短也会使代用法(试饼法)的结果失真。

⑥通常情况凝结时间、安定性所用净浆是一起制作,有些操作员为了赶时间,认为试杆下沉超标准范围1-2mm无所谓,凭借多年经验测定凝结时间也许不会有多大误差。但用此净浆测定安定性,所得结果却大大失真。因此所制的净浆也必须在标准范围内,否则,同样造成结果误判。

⑦其他: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应注意实验室的所有与检验有关的仪器、样品、拌和水等都必须符合标准要求。

2、水泥强度检测

水泥强度是判定水泥合格与否的主要指标。根据受力形式的不同,水泥强度的表示方法通常有抗压、抗折两种,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水泥检测中,影响水泥强度的因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检验人员操作技能的影响,所以必须进行重点控制,同时加强对计量器具、仪器设备的管理,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减少因人员、设备、环境、方法等方面的缺失造成的系统误差,提高检验水平,使其真正起到控制进场水泥产品质量的作用。

①检验水泥强度等级时,各种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对水泥强度等级的检验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搅拌锅升不到位,搅拌叶片与搅拌锅间隙过大对水泥强度检验的结果影响较大。经试验分析,其中原因是搅拌机叶片与搅拌锅间隙标准应为(3±1)mm,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机械部分的磨损,使搅拌锅常常升不到位,间隙逐渐变大,当搅拌叶片与搅拌锅间隙达7mm时,叶片与搅拌锅间未被搅起的胶砂料中水灰比小(<0.5),被搅起的胶砂料中水灰比大(﹥0.5),在振实成型的过程中未被搅起的胶砂料往往装在试模第2层上表面,最终被刮抹掉,实际装入试模中的胶砂料中用水量增大,水泥量减小,导致强度降低;或锅底未搅起的胶砂料不均匀地装入三联试模中,使试体强度离散性变大,导致数据无效。

②当采用振实台成型时,第1层装入胶砂料比第2层多1/3时,测得有些水泥3d抗折强度比标准方法偏低,28d抗折强度与标准方法接近,抗压强度比标准方法稍有提高。分析其中原因,3d强度较低可能是由于第1层胶砂料较厚,胶砂中一些微小的气孔未被振出,3d水泥水化不充分,这些微小气孔未被水化产物填充,试体中孔隙率较大;28d后水泥水化较为充分,所以强度有所提高。另一些水泥2次振动成型装料厚度不等对强度影响不大,原因可能是这些水泥胶砂料中本身含气量较少或微气孔较易被振出。

③当钢尺斜刮水泥胶砂试体时,钢尺变形向上鼓起,导致试体尺寸偏大,试验测得斜刮试体比标准试模高1.6-2.4mm。所以钢尺斜刮试体测得强度偏高。

④加水量不准导致胶砂水灰比改变,水灰比大,强度低,反之则强度高。采用自动加砂时,由于仪器的原因,加砂漏斗提前关闭,一部分标准砂被截留,测得水泥强度变低。

⑤当水养后的水泥浆体在相对湿度为50%的空气中干燥时,其线收缩率可达0.2%-0.3%。当水泥胶砂试体从养护池中取出,不用湿抹布覆盖,又未及时破型,干燥收缩使其产生微裂纹,导致抗折强度下降。

⑥用榔头脱模时若用力过大,就会造成试体产生裂纹,导致抗折强度严重下降。拆模造成裂纹的试体,抗折断口常常在裂纹处,此处长时间受水侵入,断口比正常的试体润湿。

⑦GB/T17671-1999要求抗压加荷速度为(2400±200)N/s,如果按(5000N±500)N/s速度加荷,3d抗压强度偏高15%,28%,28d强度偏高18%-21%。当用自动控制速度液压机加荷时,一般不会出现加荷速度不当的问题。

⑧试验仪器的故障、水泥检验室环境温度、试验用水、水泥标准砂、温度、养护箱温、湿度及养护池水温的异常波动,都会对水泥强度产生较大影响。

高阶煤含气及可采性影响因素分析 篇12

煤储层埋深直接影响着煤储层的地层压力、地层温度、煤层气的吸附量和临界解吸压力等。因此, 煤储层的埋深对煤层气的保存、富集和开采技术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区煤储层埋深:3号煤储层为130~1 060 m, 平均约516 m, 最薄点位于研究区西南角, 约为130 m, 最厚点位于研究区东北部, 约为1 060 m;15号煤储层埋深为205~1 150 m, 平均约610 m, 最薄点位于研究区西南角, 约为205 m, 最厚点位于研究区东北部, 约为1 150 m。

根据以往的研究资料证实, 通常情况下, 煤层所受压力是埋藏深度的函数, 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 一方面, 煤层所受的压力、静水压力、地应力, 储层压力、有利含气量都会增加;另一方面, 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 储层温度会越高, 吸附量越小。因此, 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 煤层含气量将随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该规律在本区表现较为明显。同一层煤在本区的埋藏深度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加大, 煤层的含气量也逐渐增大, 东部埋深大于西部, 东部的含气量大于西部。西南部3号煤储层的埋深约为290 m, 含气量约为3 m3/t, 而东北部3号煤储层的埋深为950 m, 含气量约为20 m3/t, 埋深增加了660 m, 含气量增加了17.00 m3/t。经过统计, 3号煤储层的含气量梯度为2.0 m3/100 m左右, 15号煤储层的含气量梯度为1.5 m3/100 m左右。

煤层厚度与含气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煤层越厚, 供气能力越强, 产量越大。美国主要开采煤层气盆地单井累积厚度为6~91 m, 比如美国圣胡安盆地, 煤层气高产区煤层累积厚度主要分布在9~30 m之间。因煤层气主要是吸附在煤层中, 只有少部分游离在煤层中, 所以, 在同一区域、同一层煤中, 在吸附力和围岩相同的情况下, 厚煤层要比薄煤层吸附得多;在同一区域、同一煤层中, 割理、裂隙发育相同的情况下, 厚煤层中的空间更大, 因此, 厚煤层中要比薄煤层中游离的煤层气多。比如MB-007井, 3号煤储层纯煤厚3.6 m, 含气量约为3 m3/t;MB-017井, 3号煤煤储层纯煤厚5.4 m, 含气量约为17 m3/t。MB-017井煤厚是MB-007井的1.5倍, 而含气量是5.7倍。因此, 厚煤带也是含气量高的部位。

2 煤变质程度

3 号和15号煤储层的变质程度均为无烟煤, 属高变质阶段, 此阶段煤对甲烷的吸附量高。煤级直接影响煤中的含气量和煤储层中孔隙—裂隙的发育状况。煤级太低, 往往含气量低, 不利于煤层气藏的形成;中煤阶煤较有利煤层气藏的形成;高煤阶煤对煤层气富集成藏有利有弊, 如果变质程度太高, 煤层已失去储层气能力, 则基本不吸附煤层气, 孔隙度降低, 储气能力有限, 无法形成煤层气藏。此外, 由于构造运动影响和基质收缩会产生一定量的裂隙, 这对煤层渗透性有很大改善, 如果构造环境稳定、煤层封闭条件好, 则有可能形成煤层气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资料证明, 沁水煤田的煤层气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

3 灰分产率

灰分是煤燃烧后的残渣, 在煤层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该参数可直接反映煤层含气量。煤层气在煤中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储于煤中, 煤中的灰分主要来源于煤中的无机物, 而无机物质表面与甲烷之间没有亲合力, 因此, 无机物质不吸附甲烷气体。由于煤中无机物质含量增高, 势必会代替有机物质占据的空间, 从而缩小有机物质吸附气体的总表面积。因此, 在同一煤阶的煤层中, 其煤层气的含量随着灰分产率的增加而减小, 即灰分含量越低, 煤层气含气量相对越高。

4 煤显微组分含量

煤的含气量与煤本身的煤岩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区内的3号和15号煤储层变质程度高, 煤中内在水分少, 煤的疏水性大, 接触角大, 煤层中的水在气的驱使下进入煤储层的大裂隙系统。在良好的封闭条件下, 这些煤层水被保存在煤层气藏内的大裂隙中。

不同的成煤环境会生成不同的显微组分, 不同的显微组分含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孔隙, 比如镜质组中的基质镜质体多含一些小孔或微孔, 因此, 煤的显微特征对煤层气的吸附有较大的影响。

5 煤储层渗透率

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中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 煤层渗透率直接决定着煤层气的运移和产出。一直以来, 人们都认为煤层的渗透率是影响煤层气产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是因为煤层气的产出要经历从煤层中解吸出来的过程, 煤层气的解吸量是煤层压力的函数, 而煤层气的储层压力与渗透率有关, 同时, 也与煤层的孔隙度有关, 与孔隙度是正相关关系, 总趋势为孔隙度越大, 渗率越高, 但也不完全是直线形式的关系。

煤层渗透率也与地层最小主应力有关, 应力松驰地区的渗透率高, 随深度增加的变化幅度不大, 储层产气量也较高;高应力地区的渗透率较低。

煤储层渗透率对煤层气井的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渗透率过低, 煤储层卸压速率和煤层气解吸速率将会过低, 导致压降漏斗 (抽排) 范围有限。渗透率过高, 表明渗流通道发育, 一方面, 当气藏边界有充足的压力补给时, 会形成稳定流, 即气藏中各点压力不随时间改变, 如果此时井底压力尚未降至临界解吸压力以下, 则气藏无法产气;另一方面, 会导致产水量过大, 使煤储层泄压困难, 不但需增加排水设备, 还需花费很大的精力进行水处理, 也不利于煤层气井的生产。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 对煤层渗透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煤的内生裂隙, 即割理系统。而煤的孔隙度一般受显微组分组成、灰分产率和煤的变质程度影响。研究区内的3号和15号煤储层的显微组分、变质程度基本一致, 所以, 影响煤的孔隙度的主要因素为灰分产率。通过测试, 3号煤储层的灰分产率高于15号煤层, 煤中矿物质含量增高, 煤的孔隙度会随之减小, 因此, 15号煤储层的孔隙度大于3号煤储层的孔隙度是符合常规的。

煤层的渗透率与孔隙度是正相关关系。通过上述分析, 本区3号和15号煤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的总趋势为孔隙度越大, 渗率越高, 但也不完全是直线形式的关系, 可能与其他各种地质因素有关。此外, 煤层渗透率也与地层最小主应力有关, 本区地应力梯度和渗透率分布规律分析显示, 应力松驰地区的渗透率高, 随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不大, 储层产气量也较高;高应力地区的渗透率较低。

6 结束语

上一篇:脉宽调速系统PWM下一篇:语文学习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