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分析(共12篇)
业务分析 篇1
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环境下, 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严重, 实体经济未走出低迷, 市场需求依旧疲软, 很多企业也面临着诸如部分供应商价格垄断、供货周期长、交货不及时、质量不稳定、服务不配套等问题, 如何有效打破供应商垄断, 实现采购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加采购方的筹码, 提升采购业务能力,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采购行业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当前社会各行业只能分工日益精细化和集约化, 采购领域也对采购人员提出了“一专多能”的业务要求, 通过提高物资采购人员全面业务能力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全生命周期采购综合效能最优的目的。
随着采购资金控制逐渐成为企业利润的切入点, 采购层级也有了成熟的划分标准:
第一层级就是为了简单的实现采购目的, 保证采供双方在一定的共识下完成合同的签订;
第二层级通过对时间的控制、采购方法的控制, 来实现合理的低价;
第三层级则是通过采购经验和时间的积累, 形成了总成本的观念, 通过协调供应商和采购战略, 形成框架采购;
第四层级是采购人员具备了战略视角, 从整体层面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 形成战略采购, 为单位的长效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如何实现采购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和不同采购层级业务人员水平之间的矛盾, 是摆在采购人员面前的问题。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业务人员就成为了关键桥梁, 而业务需求和实际现状也对采购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1. 采购人员业务素质
1.1 理论知识
首先, 采购业务人员应对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知并掌握。为了规范招标采购业务, 国家先后出台了招标采购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的暂行规定》等;对于谈判采购, 虽然没有规定统一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但是只有参照相关法律制定合理合规的谈判采购规范, 才能保证谈判采购的合法合规性, 而不是完全不受约束的个人恣意行为;此外国家还颁布了许多与经活动有关的法律和规定, 来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要是保证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 业务人员必须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其次, 对引进物资的采购, 进口法律法规、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知识、基本熟悉税务知识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 采购人员必备的业务知识包括谈判技巧、商品知识 (商品功能、用途、成本、品质) 、签约的基本知识是必须具备的。
只用学习掌握了采购涉及的相关了理论知识, 才能在政策、法律的规范内完成采购业务, 维护国家与企业利益, 保障个人权益。
1.2 专业技能
一个合格采购人员是半个产品专家。对产品的了解和产品认识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并应用于对供应商的选择和采购业务管理。采购产品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同企业不同物品的采购需要掌握的产品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是千差万别的一个采购员要干好本职工作首先要掌握采购业务的产品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便于采购方掌握成本价格组成:如阀门采购, 业务人员要了解阀门生产的工艺对成本的影响、原材料的来源及其市场价格、制造商采用的新技术、以往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可以使采购方对供应商的报价有一定的总体概念, 在采购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因此,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可以了解产品的成本组成, 熟知国内外的新产品, 新技术, 能够通过开发新来源或替代品, 降低采购成本。
1.3 表达能力
采购人员无论是用语言或文字与供应方沟通, 必须能正确、清晰表达所欲采购的各种条件, 例如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付款方式等, 避免语意含混、滋生误解, 尤其是忙碌的采购工作, 采购人员更应具备长话短说、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 以免浪费时间, 而说之以理、动之以情来获取优惠的采购条件, 更是采购人员必须锻炼的表达技巧。
1.4 市场分析能力
分析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分析供应商的销售心理, 从而做到对采购工作中心中有数,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和供求在不断变化, 采购人员应根据掌握的资料及供应商的态度等方面来预测将来市场上该种商品供给情况, 如商品的价格、数量等。
采购业务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的, 不可能离开市场单独存在。对市场行情价格的跟踪和分析, 是保证采购效益的前提。采购人员首先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市场价格的变动, 其次是能够根据以往价格变动趋势和当期那实际判断价格的走向, 最后在与实际采购业务相结合。
1.5 成本分析能力
采购支出是构成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 因此采购人员必须具有成本意识, 会精打细算, 不可大而化之;其次, 必须具有成本效益的观念, 并能随时间投入与产出加以比较。
2. 结语
采购已经步入横跨经济、技术、商务等多专业的综合管理领域, 要实现全生命周期采购的效益最大化, 对采购人员的素质、技巧、采购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购人员必须具备与当前工作要求复杂性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发展是企业综合能力体现的重要内容。是保障采购能力形成与培养、采购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必须要, 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行业分工的细化, 采购业务也逐步成为了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专业。本文从采购实际出发, 对采购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进行了简要分析, 阐述了采购人员如何在市场变动频繁的大环境下, 以实现采购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为目的, 提高采购业务水平, 满足采购业务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采购,业务能力
业务分析 篇2
本次对48名专任教师进行了业务检查,内容包括教案、听课记录、教学问题手册、业务学习笔记、作业批改记录等5大项。
从检查情况看既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点,也一定程度的存在着不足。具体情况如下。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按照学校要求超前一周备课,制作教案,按照新课程标准来准备图片、挂图、教具、幻灯片等必要的课程资源。
2、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能够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主动参加备课、听课、评课、说课活动,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以充实自己。
3、多数教师制作教案详细,书写工整,环节齐全;设计思想新颖,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路。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利用合理,生动形象,体现出直观教学。
4、多数教师听课时能够详细记录,认真分析,与主讲人交换意见诚恳、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
5、吕明志、林跃臣等教师的教学问题手册记录工整,问题提出具有典型性,有探究价值,有讨论深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教学规律,思路清晰,切实可行。
6、多数教师都能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作业,量比较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梯度,并及时批改。
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别教师教案设计简单,可操作性不强,内容空泛,不能用于指导教学。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制作教案的认识不够,应付了事,为作教案而作教案。
2、有个别教师不会制作教案,把教案写成课堂教学实录形式,如同流水帐一般。
3、有的教师教案无教学后记,或后记内容简单,没有实在的价值。
4、个别教师教案内容少,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如只有“导入”而没有导入的具体内容;只有小结,而无小结的内容。
5、个别教师不参加教研活动,也不听课,听课记录完全是抄作的。作记录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学习。希望这样的教师认真对待工作,不要敷衍应付。
6、教学问题手册内容普遍少,内容缺少典型性,或问题肤浅,没有讨论价值,或根本就不是教学问题,而是知识性问题。这些老师没有真正思考和研究教学,不善于捕捉问题,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7、个别教师作业次数少,面批次数不够。有的教师根本就不批,学生作业交上后往一旁一放,置之不理。
解决办法:
1、要增强检查的力度,按照教学制度要求进行检查和考核,加强指导性检查,坚持经常。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开展教学问题讨论活动,使教师会写教案,熟悉教案制作的一般方法,了解教学问题手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扎实进行,按照学期初计划来安排,并要注重过程管理,努力使同学科教师都参与。
3、组织教师观看名校名师的观模课,学习其长处,找自己的不足。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各级教学活动,亲身感受他们的教学风格。
大山乡中学
微信营销业务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营销模式 微信营销 微信支付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提供即时通讯的免费智能端应用程序。2013年,发布的新版公众平台以及2014年发布的理财通,又称为微信版“余额宝”,都为微信进军电子商务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微信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店、微信朋友圈等模式进行营销业务。
1 微信公众平台的业务模式分析
1.1 公众平台业务模式 微信营销最主流的业务模式是通过微信的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分为:服务号与订阅号。
服务号主要是大型企业或者组织为用户提供线下服务,进行资讯推送。由于微信对于公众平台的管理很严格,为了严防垃圾信息的传播,所以对于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有很严格的限制,公众服务号每月仅有5次机会向用户发送推送消息,不过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进入该服务号主界面进行想要的信息查询、商品预定以及购买。
以七天酒店的公众平台“铂涛会”为例,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进入铂涛会的界面,分为三个模块,“我”的个人信息模块、微订房模块以及惠员区模块。通过进入不同模块可以对自己的账户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微信定位功能对附近的七天就近进行预约订房,还可以查看酒店近期的优惠活动等。大型的组织类似中国扶贫基金会也有类似公众账号,通过该平台可以查询到捐助者所捐助的金额等,还可以查询到基金会近期将会开展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益更加透明化、也更加大众化。
订阅号的参与者一般是个人或者媒体,订阅号会围绕着同一主题进行消息推送。如闺蜜网kimiss,英语四六级等。订阅号跟博客类似,都是进行信息宣传,但是相对来讲更加专业化,因为背后通常会有小团队在共同经营,而且由于主题专一,消息也更加为准确专业。订阅号每天可以向订阅用户发送一条消息,将会在对方的订阅号文件夹中显示。
1.2 公众平台竞争者分析 一切有访客,可以发表消息并进行讨论的网络平台其实都是微信公众平台的潜在竞争者,类似博客、豆瓣、微博等。与博客等相比,微信公众平台显得更加专业,由于其背后组织或者企业的支持,公众平台的开发背景相对稳定。同时,由于微信广大且稳定的受众,通过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传播效果显著。但由于微信对话的私密性,公众平台的宣传大多运用自媒体的宣传模式,大多数企业仅通过公众平台进行线上服务及业务宣传,赚口碑,从而吸引客户进行线下消费。更像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低价的广告推广。这种自媒体的推广模式最不利的地方是一旦关注的公众平台过多,不同平台发送的消息会相互覆盖,与博客等平台相对比来看,公众平台就算有点击率也很难保证读者的阅读质量。在宣传力度上来讲,微信缺少对公众账号的主动推广,且不如微博那样大量的利用明星的效应,大多数人的公众账号都是通过商家自己宣传或者参加活动了解之后才关注的。相对于这点来看,微信可以学习微博,利用话题或者其他形式对不同类型的主题进行推广,既要利于用户查找感兴趣的公众平台,又要避免垃圾信息混淆用户注意,这是要注意平衡的关键。
2 微店的业务模式分析
2.1 微店业务模式分析 微店是类似于淘宝店铺的一种开放在微信平台上面的店铺。据统计,有超过50000家淘宝店家同时使用微店,在微信上做生意。微店的功能很强大,可以通过一键同步,将淘宝的商品直接同步到微店上。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后期进入淘宝,在淘宝网站上难以立足的淘宝店家。微店同时提供强大的商品管理功能,可以即时对微店的商品进行分类、下架等管理。同时,用户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出微店的商品,微店店家通过自定义有趣的回复,以独特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由于微信消息的即时以及私密性,使得微信店家对顾客的服务更为及时,同时也更加保护顾客的隐私。同时,微店定期会提供详细的店铺流量数据,店家可以随时查看或回复平台消息,以数据的方式来观察自己的生意,可以真正有机会发现商机或改进缺陷。
2.2 微店的竞争者分析 微店开发之初的噱头就是将淘宝店铺开到微信上,近年来微信已经成功打败微博豆瓣等成为目前每日打开次数最多的手机软件。这说明了微店开发的平台有很好的受众,所有的微信用户都是微店的潜在消费者。目前,微店最主要的竞争者就是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由于其开发时间更早,系统更为全面,用户相对忠实,使得微店在同类型的营销模式上很难出彩。相对来讲,淘宝的店家跟客户都相对稳定,多年来的发展,使淘宝拥有了一大批“骨灰级”的店家和客户,但同时也是淘宝的弊端,新店家入驻的门槛相对较高且开拓新的市场可能性很低,新店开张若不进行大规模降价促销活动很难让大家认识并认可。从这点来看,开发微店平台就显得势在必行,入驻淘宝店铺相对较晚者和想开网店却无从下手的人都可以通过微店的平台展示自己的商品。并且由于微信是朋友的圈子,信誉有所保障。这种模式下的一传十、十传百是非常有效的传播。
3 朋友圈营销模式分析
3.1 朋友圈营销模式分析 微信朋友圈是类似于QQ空间的一种由熟人、半数人组成的小圈子。朋友圈具有发布以及转发的功能。一个朋友在圈里发消息,另外一个朋友进行转发,就实现了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的跳转。微信所有的用户都是朋友圈营销的受众。目前来看,朋友圈营销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实体店家在朋友圈上新图片,不需要广告费用的宣传。另外一种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方式是“朋友圈转发点赞”。认知度不高的店铺可以通过转发点赞的方式在各个圈子里跳转,越多的人去体验,认知度越高,营销的效果就相对越好。这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宣传效果的很好的方式。微信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交工具,朋友圈的关系很复杂。除了平日里经常联络的亲朋好友,工作的伙伴也会为了方便而成为这个“小团体”的一员。随着“圈里”朋友的增多,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多。由于“朋友”的关系,宣传相对来说更加有效,但是如何能够确保正确的传播消息同时避免虚假及垃圾信息的传递需要大众自行辨别。
3.2 朋友圈竞争者分析 对于朋友圈营销来讲,只要有一个公共平台可以晒出自己的东西,都是其营销的潜在竞争对手。以“来往”为例来看,阿里巴巴出台的这一款社交交友软件,其实在推广上面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由于阿里巴巴跟淘宝的关系,使得很多人为了几元钱的优惠选择下载这个手机软件。虽会对朋友圈营销造成潜在的影响。但由于朋友圈是“朋友”的圈子,相对来说会比来往那种完全性的社交软件的可信度高了很多。朋友圈营销最大的弊端就是随着圈子的不断扩大,虽然有助于开阔视野,同时也给虚假消息提供了平台。随着微信营销的大量出现,厂家直销、海外代购再加上不断出现的名人轶事、哲理名言、心灵鸡汤等都使得朋友圈逐渐成为了大家的阅读包袱。再加上最近不断出现的朋友圈诈骗,对朋友圈信誉度的影响很大。这与微信开发团队的初衷不符,所以目前看来朋友圈营销虽然可行,但若不控制好必将受到封号等一系列的制裁。
4 微信支付模式分析
谈微信营销模式必然涉及到微信支付模式,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快速的完成支付流程,以绑定银行卡为基础,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第三方应用商城、二维码扫描等不同方式进行支付。但由于微信开发的时间较晚,支付宝、微博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对微信支付造成威胁。相对来讲,微信支付平台能容纳的数据还是太小,开发时间较短,支付经验不足。目前微信支持的接入银行仅有12家。微信是目前每天点击量最高的手机APP,又开放了公众平台,微信支付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宣传做的很好,尤其是与蘑菇街等平台的互相联合,蘑菇街购买商品,进行支付时可用二维码扫描通过微信支付,并有相应的优惠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微信支付进行了很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杜海涛.微信营销大量出现“朋友圈”成“阅读包袱”[N].人民日报,2014(6).
[2]宗宁.微信表态反营销 自媒体心惊肉跳[J].网易科技专栏,2013(6).
5G业务需求分析 篇4
5G指的是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4G的延伸。2013年2月,欧盟就宣布要研究5G;我国也在2013年6月、2014年3月,先后启动了5G的一期和二期研发课题;在2015年5月28日举行的2015IMT-2020 5G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5G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和《5G网络技术架构》白皮书,标志我国5G进入新的研究阶段。
5G移动通信将与其他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构成应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不同业务需求,满足用户更高速率、高效率的空口技术。
2 5G业务需求分析
2.1 5G有多快
我国IMT-2020 (5G)推进组在2014年5月发布的《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中指出,5G网络速率初期下载速率将达到1Gbps,未来更高可达到10~50Gbps,这将为用户提供如光纤般的接入速率。这意味着人们用5G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几秒!移动通信的发展经历了2G、3G、4G,下载速率不断提高,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5G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该推进组是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牵头,联合通信运营商、制造商以及科研机构共同研发中国的5G标准。
5G的网络延迟低于1毫秒,能有效、快速传递信息,对于未来智能社会交互互联提供可能性,便于实现物联网远程控制,真正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愿景。
2.2 5G提供的业务
5G主要面向的业务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业务,增加了M2M业务。其中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流类、会话类、交互类、传输类、消息类;M2M业务包括采集类和控制类业务。在5G以前,人们熟悉以手机或数据卡接入移动网络享受语音、数据业务,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的通信不在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已逐渐转换为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5G商用以后,物联网设备将全面接入移动通信网络,让万物互联。
2.3 5G带宽的可能性
移动通信采用的是无线信道,要实现5G的高速率增加带宽是关键。目前移动通信采用的是特高频,5G必须采用比特高频高的超高频甚至更高的频段。国际电信联盟专家预测,将来可能使用30GHZ~60GHZ的频段。由“光速=频率X波长”这个公式知,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如果采用比超高频更高频段,则波长就接近毫米波。而毫米波的频率接近红外线,几乎呈“直线”传播,在移动通信中很难准确传输。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引入了微基站技术、高阶MIMO和波束赋形技术。微基站技术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微基站来达到均匀全面覆盖,同时还可接入更多的设备;5G采用毫米波传输,手机天线长度将随波长成正比,故天线长度大约几毫米就可以了,还可以布设多个天线为MIMO技术提供可能,使用MIMO技术可提高传输速率;波束赋形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无线电波束技术提高基站的容量还能使基站定位更精准。
2.4 5G更节能更环保
微基站技术增加了更高密度的微基站,降低了基站的辐射功率,手机的辐射功率也会降低,这样的话,可以大大减少对人体的辐射。而以前使用的宏基站基站个数少,距离远,要实现基站与基站(手机)间的通信必须有足够大的发射功率。另一方面,微基站的架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电杆、路灯杆等户外设施都可能成为理想地点,可以大大节约5G以前传统常用的铁塔基站式架设所需要的昂贵费用和一系列选站、谈站问题。
2.5 5G市场分析
智能终端的价格越来越低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促使移动互联网高速蓬勃发展。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到8.34亿户,4G用户净增6423万户,4G总用户数达到3.77亿户,预计2016年4G用户超过5亿户。中国移动的4G用户数占了三大运营商总数近八成。截止2015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亿,而4G用户数还有望增加,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将超过22亿户,其中这些用户中M2M数接近15亿,中国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会比2010增长350倍!丰富的用户资源给我们即将到来的5G奠定了基础。用户的需求驱动5G的发展,现有的技术和业务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3 5G新技术
物联网成为5G主要驱动力,5G时代物联网设备将全面接入移动通信网络,为了承载更加广泛的物联网业务、适应这些业务的需求,特别是行业性需求,传统网络架构和技术要做出很大变化。
在无线传输技术上,引进多址接入技术,多天线技术、MIMO技术、波束赋形技术、编码调制技术等;在无线网络,采用超高密集组网、更智能的网络架构,如采用Wi-Fi作为异构网络进行部署。因为目前的智能移动终端,Wi-Fi已经是不可缺少的配置。加上Wi-Fi是当今使用最广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传输速度快、省流量费、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非常适合移动用户的需要。
5G与Wi-Fi融合组网的场景应用广泛:如应用于校园、无线办公等终端设备高密度聚集地方;无线社区、高密度公寓等终端设备在单个接入点中低密度地方;远程控制、车载娱乐等吞吐量要求较高的地方……
4 5G发展存在的障碍
目前,5G处于标准的研发阶段,正式被广大用户使用要在2020之后,5G的研发存在很多障碍:如监管和牌照,5G核心技术标准,无线频段的划分和使用,涉及物联网通信的有关法律、安全、隐私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 结束语
VOLTE已经正式商用,人们享受着第四代移动通信带给我们的高速率的数据业务、高质量的音视频通话业务的同时,也期待着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强劲推动下即将面世的5G,更高速率,更丰富业务,更广应用,更高智能,环保低耗,这些都给研发5G提供了可能和动力。总上所述,我们需要5G,而且它马上就要到来。
摘要: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正进入研究阶段,预计在2020年商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移动通信发展情况,阐释5G概述,就5G提供的业务和需求进行分析,并简单介绍5G需增加的新技术及发展存在的障碍。
关键词:5G,业务需求,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明等.5G与Wi-Fi融合组网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4(08):99.
[2]尤肖虎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5):551.
业务学习季度分析 篇5
第一季度
为了使护理人员业务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更好的服务患者,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科室对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柱状图对比分析如下:
10096.999.396.***20101月份2月份3月份
存在问题:个别护士缺乏学习主动性。原因分析:
1、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
2、个别护士士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整改措施:
1、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直至掌握牢固
2、端正其工作态度
考核成绩妇产科业务学习统计分析汇总
第二季度
为了使护理人员业务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更好的服务患者,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科室对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柱状图对比分析如下:
***30201097.695.598.4考试成绩4月份5月份6月份存在问题:
1、个别护士操作流程掌握不熟悉,忘记评估患者。
2、个别护士对护理常规重要性认识不足 原因分析:
1、个别护士责任心差,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2、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对年轻护士传帮带工作做的不到位。
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培训。
2、加强对护理常规培训及考核。
妇产科业务学习统计分析汇总
第三季度
为了使护理人员业务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更好的服务患者,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科室对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柱状图对比分析如下:
***30201096.596.989.2考核成绩7月份8月份9月份存在问题:
1、专科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
2、护理操作流程掌握熟练。
原因分析:
1、护士对专科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学习积极性稍差。
2、护士工作量大。
3、个别护士学习态度不够。
整改措施:
1、科室加强护士人员的培训与学习,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
2、加强护士责任心,纠正护士学习态度。
nPVR业务的分析与设计 篇6
[摘要]nPVR(Network Personal Video Recorder)业务是目前数字电视领域大力发展的一种增值互动业务。本文简单介绍并分析了nPVR业务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的业务形态,同时针对业务的设计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关键词]nPVR;互动业务;数字电视
伴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单向传播”和“被动接收”的电视收看方式,对电视业务的个性化和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这一原因,运营商开始大力发展VoD、nPVR、时移等增值互动业务,希望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高用户ARPU值,从而推动产业的加速发展。
在上述业务中,nPVR业务建立在VoD平台之上,允许观众对感兴趣的节目内容进行录制和重播,并将录制内容存储于网络侧。它的出现不但增强了数字电视业务的个性化特征,也为其他互动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传统的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PVR(Personal Video Recorder)等视频录制业务相比,nPVR在业务可靠性、可管理性以及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的视频录制业务将录制内容保存于用户侧硬盘内,不但提高了机顶盒的成本和价格,造成部分潜在用户的流失,而且大大增加了设备管理和维护的复杂度。
nPVR业务中录制的内容不在用户侧保存,可带来以下多方面的好处:首先,目前数字电视互动业务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如何扩大用户规模,吸引用户参与是重中之重,在机顶盒中减少硬盘等存储设备可以大幅度降低价格。更易于提升用户的购买意愿。此外,还降低了终端维护成本。其次,在nPVR业务中,由于存储内容被集中统一管理,因此可以利用资源共享的机制避免重复存储,从而更大限度地利用存储资源和存储能力,缓解带宽压力。网络侧存储的方式也利于运营商创造更多与用户互动的机会,推广和发展更多的增值业务。第三,由于存储资源的集中式部署,nPVR业务的系统实现可减少实体的数目,简化相应交互流程的处理和设计,因此系统在维护和升级过程中,有效地减少人力和物力成本。
业务分析:三种新形态
目前nPVR的业务实现主要采用电视回看的方式,即系统在网络侧录制和保存一段时间内(如3~7天)所有可录制频道的节目内容,用户可以在节目播出结束后,挑选感兴趣的节目重新收看。这种业务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视频录制业务,提高了用户的收视兴趣,但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业务缺乏互动性特征。用户点播仍然没有摆脱被动选择的模式,用户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用户可以重新收看的节目局限于网络侧的已录制内容,而受保存周期的限制,已录制内容远少于已播放内容,用户仍然无法完全按需收看。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我们在nPVR业务的设计中增加了三种新的业务形态——预约录制、即时录制和系列录制。
预约录制即用户从待播出的节目列表中选取需要录制的节目,在节目播出后完成录制过程,并将录制内容存储至网络侧;
即时录制则是用户在观看节目时,即时发起录制指令,完成相应节目段的录制;
系列录制是为了进一步简化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体验的一种业务形态。在系列录制中,节目组织方式以组为单位,其中一个组是指关联度较高的一系列节目,如一套连续剧、一个赛季的意甲联赛等,用户可以选取可录制的系列节目进行收看,从而减少了录制操作的次数,且能够随时收看已播出的剧集或场次等。
在上述三种新的业务形态中,录制内容全部存储于网络侧,且内容存储的时间长短根据用户意愿确定。当存储时间超过一定期限时,用户可能需要支付少量的维护费用,具体收费策略将在业务实施阶段加以解决。
与传统的电视回看相比,三种新的业务形态可带给用户更多的选择自由度,有利于新业务的运营和推广。
业务系统:结构、流程与运营
1.nPVR业务系统结构
如图1所示,nPVR业务系统与VoD系统实体(如Video Server)紧密相关。
nPVR业务系统的主要实体包括EPG服务器(Electronic Program Guide Server)、nPVR服务器和门户服务器(Poem Server),图1中阴影部分为nPVR业务实现时需要交互的外部实体。
EPG服务器:接收并处理原始的EPG信息。EPG服务器将保存频道标识符、节目标识符、节目名称、节目起始和终止时间等信息,供nPVR服务器调用。此外,EPG服务器作为一个独立实体集中处理和存储EPG信息,不但可应用于nPVR业务开展,还可以灵活应用于其他增值互动业务的实现中,有利于增强互动业务系统的可扩展性。
nPVR服务器:nPVR业务系统的核心实体,实现各种nPVR业务形态的业务逻辑。对应不同的nPVR业务形态,nPVR服务器从EPG服务器接收EPG信息后,并进行相应处理,最后将更新信息通过Portal系统展现给用户。此外,nPVR服务器可以通过标准接口与视频服务器(Video Server)等外部实体进行交互,使用户获取相应的视频流。其中视频收录API实现nPVR服务器与视频服务器接口的交互。nPVR服务器通过该API向视频服务器接口发送相关通知(如录制某节目,删除已录制的某节目,更新预约节目状态等),或从视频服务器接口获取已预约节目的信息。
门户服务器:主要完成nPVR业务的展示。对应不同的nPVR业务形态,门户服务器将生成不同的展示页面。此外,门户服务器还为用户提供管理和维护个人信息的访问页面,以便于用户查询和维护已录制或待录制节目的相关信息。
2.nPVR业务设计流程
基于nPVR业务系统(如图1所示),我们对几种不同的nPVR业务形态进行了设计。限于篇幅,在此以预约录制(业务流程见图2)这种典型的业务形态为例,简要介绍如下:
1)EPG服务器加载节目信息,并将节目对象传递给nPVR服务器。nPVR服务器完成相关数据库的初始化:
2)nPVR服务器接收相关的频道信息,通过门户服务器向用户展现
节目信息;
3)用户查看节目列表,通过门户服务器发起预约录制请求;
4)nPVR服务器与视频服务器接口交互,发送待录制节目信息,并获取回应状态信息;
5)nPVR服务器完成数据库和缓存内容的更新,并通知门户服务器更新预约录制节目列表。此时,用户不能再次预约已预约录制的节目;
6)节目录制完成后,视频服务器接口向nPVR服务器发送可点播节目信息;
7)nPVR服务器转发可点播节目信息,门户服务器更新可点播节目列表,最后用户点播并观看相应的节目。
3.nPVR业务运营分析
在数字电视双向网络环境下,实现nPVR业务时,对于VoD系统的成本累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在前端增加编码器,将可变码率(VBR)视频流转换成固定码率(CBR)流,输出流将传送至视频服务器录播接口进行录制;另一方面是增加nPVR业务系统实体和存储设备,实施时可分别采用PC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实现。
下面以拥有50万有线电视用户的地区为例进行分析,相关假设如下:
★VoD接入率为20%,即VoD用户数为10万;
★nPVR业务的包月费用为5元/月;
★nPVR业务前期订购率(相对所有VoD用户而言)仅为20%,以后每年按照已订购用户数50%的比率递增。
在上述条件下,前期投入包括:
★编码器约20万(可同时支持20路频道,单价1万);
★服务器约15万(PC服务器约5万,可支持并发10万用户;存储服务器约10万,存储容量约为5TB,可支持20路频道近一周节目的录制);
总投入约为35万,而初期年收入为120万,以后逐年投入及回报情况如图3所示。
依据以上数据分析,考虑到新增设备带来的维护费用等因素,运营商仍可在短期内完成投资回收。具体运营时,可以通过调整资费标准(如:针对不同的nPVR业务形态采用不同资费标准等),加快投资的回收。此外,VoD用户数的快速增长也会促进nPVR业务的订购,缩短运营商的投资回报周期。
结束语
综上所述,nPVR业务比较传统视频录制业务具有多种优势,其发展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对用户体验的调查中,nPVR业务获得了大量用户的认可,其市场发展潜力相当可观。虽然目前由于网络建设、版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nPVR业务还无法完全做到对传统视频录制业务的取而代之,但其市场价值已毋庸置疑。
未来,nPVR业务的发展和推广仍需解决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作为一种增值互动业务,nPVR的实施与数字电视双向网络密不可分。目前广电领域正在大力推进有线网双向改造,其力度和速度都将直接影响包括nPVR业务在内的各种增值互动业务的发展;
其次,nPVR业务的设计和运行需要VoD系统提供标准的管理接口,但目前仍有不少VoD系统缺乏相应的功能。因此,丰富现有VoD系统实体的功能,增加相应的接口设计,也是加快nPVR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nPVR业务涉及大量的节目内容,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内容监管、版权保护等因素的限制。
业务分析 篇7
1 时延对以太网业务的影响
延时特性对IP承载的不同业务有着不同的影响。对语音业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时延的增大, 回波干扰的影响也逐渐加大, 降低了收话的清晰度。延时超过24 ms, 人听觉就会有感觉。对于单向电视业务, 绝对时延影响不大, 但延时的变化会导致图形信号和伴音信号的不一致, 产生画面和声音脱节的现象。对于像IPTV (网络电视) 这类互动业务, 时延特性对用户的使用体验有较大的影响, 比如用户使用遥控器进行点播、快进、回看等与业务平台互动操作时, 对操作的延时特性有较为敏感的要求。IP网的时延对单向传输的业务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但对采用TCP (传输控制协议) 的业务或信令系统等应用有较大的影响, 对该类业务的使用带宽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因为该类业务是依赖一系列请求和确认协议来确保可靠的数据交互, 应用在等待完成这些流程的同时无法全面利用以太网链路上的可用带宽, 因此时延影响降低了应用数据的交付效率, 使得应用响应显得缓慢。时延被称为IP网络的“应用性能的无声杀手”, 比如, 对于采用Windows系统的终端, 它的默认最大发送数据包为65 500 byte, 由于TCP使用确认机制, 所以它的单线程下载带宽最大为65 500×8÷t, t为线路时延, 与线路时延是成反比的。比如用户开通了一条100 Mb/s专线电路, 线路时延假定为30 ms, 则用户用单线程工具下载的最大速率为17.5 Mb/s。当用户业务时延达到一定值以后, 提升带宽对用户单线程业务的实际使用带宽是没有效果的。表1给出了采用TCP的终端在不同时延下单线程下载带宽限制的数值。
2 MSTP以太网专线时延构成
2.1 以太网时延分析
时延是反映IP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时延按帧转发方式可以分为存储转发和比特转发两种方式, MSTP以太网专线一般均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对于存储转发方式而言, 时延是指输入信号帧最后一位到达输入端口到该帧第一位出现在输出端口的时间间隔。但在实际生产情况下, MSTP以太网专线的时延一般是指运营商在客户机房的最靠近用户的以太网端口之间的信号时延, 测试时一般还要包含测试终端到该以太网端口的信号时延。
MSTP以太网专线的端到端时延主要由串行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3个部分组成。在用户带宽较低的情形下, 串行时延对整个端到端时延影响较大, 对于传输距离较远的情形则传播时延占整个端到端时延的比例最大。
2.2 串行时延
串行时延是指一个信号帧在被处理前全部被一个接受节点所需要的时间。串行时延中影响较大的MAC (媒体接入控制) 帧开销和GFP (通用成帧规程) 封装时引入的时延。
对于MAC帧而言, 因其帧结构中需要7个字节的帧前码 (Preamble) 、1个字节的帧起始符 (SOF) 和12个字节的帧间隙 (IFG) 共20 byte的开销。因此, 因以太网帧引入的串行时延可以用表示为
其中PEth为净负荷, CEth为容量。以太网帧引入的串行时延与传输端口速率成反比, 速率越高, 接收一个完整帧的时间越短。串行时延与帧长有关, 帧越长, 时延也就越大。见表2。
另一个对串行时延有影响的因素是以太网帧的封装过程。我们就以应用最为广泛的GFP来进行分析。从以太网MAC帧使用GFP封装的基本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以太网帧封装进VC-n-Xv时增加了Core Header和Pay Load Type共8 byte的开销, 其时延可以表示为
其中PGFP为净负荷, BVc-n-Xv表示以太网电路的业务带宽。表3给出了GFP封装形成的时延典型值。
2.3 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T是指信号在传输介质中从发端到收端所需的时间, 它和传输距离以及传输媒质有关。其值可以由下式得到:
式中L为信号经过的光缆线路长度, C为光信号在真空中的速度, 取C=3×105km/s, n1为折射率, 取1.468, 如果是G.655光缆, n1取1.469。由上式可得光缆引起的时延约为4.9μs/km。L一般可以通过资源系统查询获得。需要指出的是, 跨本地网的业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通常会使用DWDM (密集波分复用) 、OTN (光传送网) 传输系统等设备, 也可能在本地网内使用了40Gb/s的传输系统或波分设备, 这些设备一般都会使用色散补偿光纤, 其长度一般可以从设计文件查得, 设计文件上一般会提供色散补偿光纤所补偿的光纤长度, 色散补偿光纤的自身长度大约为所补偿的长度的1/7。如果无法获得设计文件, 可由光缆长度来代替色散补偿光纤所补偿的光纤长度对时延进行估算。表4给出了信号在G.652光纤中的往返传播时延随传输距离变化的参考值 (含色散补偿光纤因素) 。
2.4 处理时延
处理时延是指信号经过光—电—光设备时, 从入设备到出设备所需时间延迟。对于SDH设备而言, 处理时延是随设备的不同实现方法而变化的。以数字交叉连接设备为例, 采用纯空分交叉连接处理140 Mb/s信号到140 Mb/s信号时, 一般延时只有几μs, 而采用时空时矩阵时时延可达30μs。另外, 不同的输出输入口组合也会有不同的时延, 速率越高需要的时延越小。根据YD/T 974—1998, SDH的处理时延对于VC12级别, 应小于125μs, 对于VC4级别, 应小于50μs, 网元的实测值比规范要小一些。SDH的设备延时在估算时可以通过仪表测试获得, 也可以每一个网元不分交叉级别统一用0.05 ms来估算。对于DWDM设备而言, 其延时主要发生在编码和解码的电层处理上, 每个波长转换网元引起的往返时延在0.05 ms左右, 即一个光复用段引入0.1 ms的往返处理时延。
3 以太网专线端到端时延评估
通过上面的时延分析, 我们来进行以太网专线业务端到端时延性能来进行评估。以太网业务的串行时延虽然受端口带宽和信号包长度等影响而变得不固定, 但一般变化不大, 还是比较容易分析。在一般情况下, 业务两端的串行时延在1 ms左右, 一般不会超过2 ms, 在评估时一般可以用1 ms来代替。
处理时延和传播时延的分析都必须建立在获得以太网业务的全程传输路径的基础上, 至少需要包括承载以太网业务的本地MSTP设备 (m1) 、干线ASON (自动交换光网络) 或SDH设备 (m2) 、干线波分或OTN设备段落 (m3) 、干线光缆路由 (Lt) 、本地光缆路由 (Ll) 、色散补偿光纤长度 (Ld) 。往返处理时延可以用 (m1+m2+m3) ×0.1 ms来估算, 往返传播时延可以用 (Lt+Ll+Ld) /100×0.98ms来估算。在MSTP以太网专线业务的开放过程中, 用来承载业务的VC (虚通道) 可能通过不同的路由来进行传输, 我们在对业务时延进行评估的时候应选择延时最大的一条路由。
由于OTN的引入, 确定SDH或ASON段落的传输光缆路径时需要特别注意, 两个局点之间的SDH或ASON传输段落既可以承载在直达短路径的波分设备上, 也可以承载在两个局点之间的迂回波分长路径上, 所经过的传输距离会有较大变化, 这一点在长途网络上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以太网专线业务时延过大的原因主要有:由于系统规划不合理或发生倒换导致传输距离过长, 用户内部网络原因, 以太网端口工作方式与客户设备配置不一致, MSTP以太网卡板故障等情形。障碍排查的思路是分段排查, 首先确定障碍段落, 然后重点排查该段落, 找出障碍引起的原因, 确定故障点。MSTP业务的时延测试既可以用Ping命令来初步确定, 也可以由专门的MSTP测试仪来测试。在排除了本地网络故障段落的可能性之后, 推荐使用在承载业务的复用段内使用空闲时隙逐段环回的方法, 通过在运营商的局端使用传输测试仪的delay功能来测试延时特性, 这样既可以释放用户端的配合人员, 还可以不中断业务快速进行障碍段落判断。
4 结束语
由于各种原因, 我们对包括以太网在内的业务的时延性能在工程设计、验收、维护以及业务开通过程中, 都缺少必要的操作、测试、设计、验收规范, 都是等用户申告或业务运行不正常才会进行处理。但随着IP技术向各类电信业务颠覆性的渗透, 移动互联网业务将会快速崛起, 业务的时延性能的重要性会逐渐提高, 其重要性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超过业务的误码丢包等性能参数。我们要慢慢转变思路, 强化对业务时延性能的关注力度和管控能力, 确保网络的平稳高效运行。◆
摘要:根据MSTP (多业务传送平台) 以太网专线业务的信号传递过程, 分析了该类型业务的时延组成部分, 给出了常用的时延分析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常用数据, 对时延过大问题给出了一般的障碍分析和处理思路。
对外投资业务相关问题分析 篇8
一、“旧准则”规范核算内容的有序衔接
“旧准则”所规范的核算内容可以从两个维度分拆为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可见“旧准则”所规范的核算内容相对比较宽泛。笔者认为“旧准则”所规范的核算内容可以按照下述原则来加以衔接。
第一, “旧准则”所规范的债权性投资全部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以下简称“22号准则”) 。按照“22号准则”的相关规定, 企业发生的债权性投资只能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做出选择。需要注意的是, 发生某项债权性投资行为时, 如果企业面向未来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撑企业能够将该项投资持有至到期日的情况下, 企业切不可将其分类到“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二, 对于股权性质的投资应结合投资行为发生后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应用哪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发生某项投资行为后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在“重大影响以上”的, 则应按照“2号准则”来加以确认和计量。企业发生某项投资行为后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在“重大影响以下”的, 还应结合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来确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其中: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存在活跃市场的, 则应按照“22号准则”来加以确认和计量, 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做出选择;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则应按照“2号准则”来加以确认和计量, 且按照“成本法”来加以核算。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2号准则”在“初始计量”部分是按照投资行为发生后是否形成企业合并而分别加以规范, 其中第三条规范的是形成企业合并的两种具体情形的初始计量原则, 第四条所规范的是未形成企业合并的五种具体情形的初始计量原则。由此可见, “2号准则”的所规范的初始计量原则与“20号准则”所规范的确认、计量原则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拟在下文对交叉部分采用哪项准则加以具体透析。
二、发生“重大影响以上”投资行为时的初始计量
在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中多次对向子公司少数股东进一步购买股权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这些处理原则既涉及到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确定方法, 也涉及到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深入剖析这些原则性规定, 笔者将“20号准则”适用范围概括如下:第一, 企业合并准则是与某一次具体的投资行为相伴而生的, 之前投资方尚未取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伴随此次投资行为的发生本公司才取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第二, 企业合并是一项瞬间即完成的行为;第三, 对某一个被投资单位而言, 企业合并准则只能运用一次;第四, 企业已经取得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后, 进一步向少数股东购买股权时, 只能按照“2号准则”来确定新增的投资成本。
综上所述, 当企业发生某项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投资行为时, 首先需要判断此前本公司是否已经取得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并以此来确定此项新增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则不能应用“20号准则”来确定此项新增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只能应用“2号准则”来确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并且伴随此项新增投资的发生本公司才取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则应按照“20号准则”来确定此项新增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实务中应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与以往相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务中应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应用“成本法”过程中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和“贪婪心理”。“2号准则”将“成本法”的适用范围限定在“控制”和“重大影响以下”两种情形之下。其中, “控制”是针对“子公司”而言的, 控制的基本含义是指谁有权能够单方面左右被投资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谁就控制了被投资单位, 被投资单位就是谁的子公司, 从公司治理层面而言, 控制是针对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而言的。“老准则”下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权益法”, 而“2号准则”规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成本法”, 面对这一政策层面的技术性变化, 实务中尚存在因理解上的偏差而走入误区的现象。笔者将这些现象分别简称为“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 现分别加以剖析:
第一, 对“贪婪心理”的剖析。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要求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而成本法下子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于是有人“建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之前子公司不分红, 实施后再让子公司分红, 借此改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当期的业绩状况。笔者将上述观点形象地描述为“贪婪心理”, 因为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子公司宣告分配的利润来自于原来所累计的未分配利润, 追根溯源来自于子公司原来的累计盈亏, 而在原“权益法”下企业已经将子公司的各年度盈亏份额贷记了“投资收益”科目, 如果再将子公司宣告分派的利润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显然虚增了“投资收益”和企业净资产的数额。
针对上述“贪婪心理”相关职能部门或监管部门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所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中曾先后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笔者将其分别概括为“备查登记说”和“追溯调整说”。
所谓的“备查登记说”要求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对子公司“未分配利润”中属于本企业的数额进行备查登记, 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 本企业分得的子公司宣告分派的利润中未超过备查登记数额的部分只能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只有超过备查登记的部分才准许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显然, 按照“备查登记说”原则处理, 企业并不会因人为推迟子公司分红而对本企业的损益状况带来任何有益的影响。
所谓“追溯调整说”要求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对原来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数额按照成本法进行追溯调整, 视同开始设立子公司时即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企业在首次执行日按此要求进行了追溯调整, 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 子公司宣告分派的股利可以全部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照“成本法”进行追溯调整后, 实质上是将原来因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净资产的累计影响数额加以剔除, 没有虚增本企业的净资产数额。在“追溯调整说”之下, 企业将子公司宣告分派股利的时间推迟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之后, 并未因此增加本企业的净资产数额。换而言之, 之所以准许贷记“投资收益”, 是因为首次执行日曾借记了期初留存收益。
有必要强调的是, 尽管“追溯调整说”没有虚增企业的净资产数额, 但毕竟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使企业具有强烈的粉饰利润水平的动机。笔者建议, 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以规范, 譬如将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当年因子公司宣告分派股利而贷记到“投资收益”科目的数额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 借此来削弱企业粉饰利润水平的动机。
第二, 对“侥幸心理”的剖析。实务界有下述观点:由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子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净损益母公司无需同步反映, 从而使本公司的损益状况不会受到经营亏损的子公司的“连累”, 于是就产生一种对亏损子公司的“惜售”心态, 笔者将该现象称为“侥幸心理”。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中明确指出, 虽然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来核算, 但是如果子公司发生了持续大幅度的亏损, 就意味着对该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着减值迹象,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要求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虽然上述规定中的所谓“持续大幅度亏损”在实务中难免会受到职业判断的影响, 但从定性的角度看成本法绝对不会使企业免遭子公司经营亏损的“拖累”, 实务中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上述“侥幸心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 应用“权益法”时, 在计算“投资收益”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可分享的子公司账面净损益数额的“五项调整”。应用“权益法”时, 不能简单地将子公司的账面净损益乘以本公司的持股比例后就据此进行本公司的账务处理。综观“2号准则”和相关后续规定, 笔者将其简称为“注意五项调整”, 现分别简述如下:
第一, 关于会计政策的调整。所谓会计政策调整的含义是, 母公司在计算应分享的子公司净损益数额时, 必须确保子公司所执行的会计政策与本公司一致, 如果子公司实际执行的会计政策与本公司不一致, 就需要对子公司的账面净损益按照本公司的会计政策加以调整。
第二, 关于会计期间的调整。笔者认为, 所谓会计期间的调整是国际趋同的结果, 其基本含义是, 企业在计算应分享的子公司净损益数额时, 必须确保母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一致。我国法定的会计年度采用的是历年制, 就国内区域而言不存在会计期间的调整问题, 只有国外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期间与本公司不一致时才存在调整问题。
第三, 关于公允价值的调整。所谓公允价值的调整是指, 投资企业在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 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计算。实务中要顺畅实现此项要求, 应事先做好备查登记工作, 即应按时如实记录子公司初始设立时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 借此为日后的调整工作提供基础工作和技术支撑。
第四, 关于与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之间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调整。本企业与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之间发生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势必会直接影响本企业或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净损益数额。由于“2号准则”规定对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在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存在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情况下,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则必然影响到本企业的净损益数额。此外, 虽然因“顺流交易”带来的本公司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与采用“权益法”核算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但基于稳健原则, 对因“顺流交易”所带来的本公司未实现内部损益进行相应调整也具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
鉴于上述理论化剖析的结果,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中做出了如下规定:无论发生的是顺流交易还是逆流交易, 对于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均需要在计算本企业应享有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净损益数额时按规定的方法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账面净损益加以调整后来确认。
实务中可以按照下述程序来实施此项调整:第一, 首先计算出顺流交易或逆流交易对本企业或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所带来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第二, 在第一步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乘以本企业持有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持股比例, 据此计算出的数额就是需要从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账面净损益中加以调整的数额。
第五, 关于首次执行日原借方差额的视同摊销问题。深入剖析“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断性结论:首次执行日之前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形成的首次执行日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并未调减首次执行日的留存收益, 但要求从原来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因此从实质上而言首次执行日仍存在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方余额, 只是从技术层面选择了将其并入了首次自行日的“投资成本”明细科目。
笔者认为将首次执行日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明细科目的借方差额纳入“投资成本”明细科目的技术选择是恰当的。理由如下:在首次执行日将“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的处理方法, 从逻辑上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非同一控制”情形下所支付的对价与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的规定相呼应, 此外也与新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不再设置“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规定相一致。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 “旧准则”中的借方差额在“同一控制”情形下被调整了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 而在“非同一控制”情形下被直接确认为“投资成本”并最终确认为合并报表中的“商誉”, 因此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不再确认“股权投资差额”, 进而不会再出现借方差额的摊销事项。
那么, 在首次执行日实质上仍存在的“股权投资差额”借方差额的情况下, 计算“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时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确认投资损益。”
笔者认为,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要求计算投资收益时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是贯彻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 在实务中, 应用权益法过程中不再存在“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账务处理。
四、未丧失控制权下转让子公司部分股权的账务处理
财政部会计司在2009年2月27日发布了《关于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会计处理的复函》, 原文如下:“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同时发行A股及H股的企业, 在境内外财务报告中对该交易事项原则上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执行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遏制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 相关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经研究后引入了所谓“权益性交易”的概念, 并规定发生权益性交易后, 交易主体所流入与流出净资产之间的差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笔者认为,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将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实质上是将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行为界定为“权益性交易”, 借此可以有效遏制通过处置子公司股权来操控利润的行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按照“2号准则”所规定的处理原则, 处置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时所得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通过“投资收益”科目纳入损益核算系统。所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将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账务处理规定, 该项规定实质上厘定了“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合并后的“最终归宿”。换而言之, 不管母公司出售子公司部分股权时如何进行具体账务处理, 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均应将“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笔者认为, 此举是财政部作为职能部门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运行状况而对上市公司实施的具有博弈色彩的监管对策。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较, 对企业发生对外投资行为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从技术层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技术层面的变化, 不但会影响到新旧体系的顺畅衔接, 也影响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际执行效果。如果实务中人们不能有效纠正因惯性思维而产生的认识上的误区, 也势必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G业务运营的策略分析 篇9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 80年代末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起步,至90年代中期被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取代。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投入商用以后,其发展迅猛异常。可以说,它的惊人发展创造了通信史上最辉煌的成功和奇迹。与此同时,通信网的格局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移动通信从起初的附属、辅助地位,逐步向固网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如今,移动电话已经成为电话通信的主导形式,移动通信的收入也已成为电信业最主要的收入部分。
伴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电信业务向宽带多媒体业务发展无疑是大势所趋。同时,移动话音业务趋于饱和使电信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而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承载着移动通信业务增长的希望。
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业务能力将有明显的改进,它将能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快的移动网络接入速度和更大的通信容量,且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互联网接入、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移动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的第二代系统之间良好的兼容性。在国内,3G牌照已经发放,如何开展3G系统的运营以及3G不同业务运营中需关注哪些问题等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1 国外3G运营商的运营经验分析
1.1 国外3G运营商的成功经验
国外3G运营商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1 3G终端的制定
纵览3G业务发展最为迅速的日本、韩国地区的3G运营商,无一不对终端进行了特色制定。通过3G终端的制定,运营商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3G业务的推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其优势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业务推广和差异化竞争 3G业务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运营商不断推出的新业务能否顺利推广普及,必须要有包括手机终端在内的多个环节予以保证,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终端是最薄弱的环节。运营商通过进行价格补贴和改变手机菜单的软件设计,乃至对手机进行定制,都是为了让手机和业务相辅相成,能够方便地支持其推出的新业务。然而,对手机进行定制无疑又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有效手段。
提高用户忠诚度 运营商通过制定统一的手机应用标准、规范,可以强化用户对其业务的认可。首先,通过制定统一的手机应用标准等可以建造一个统一的平台,有利于业务的推广;其次,有利于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最终形成忠诚度,这也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取胜策略。
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数据业务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移动数据业务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成为评价该业务成败最主要的标准。因为用户在体验一种业务时,关心的不是这种业务是使用什么技术实现的,而是这种业务是不是足够方便和简单,是不是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手机厂商配合运营商定制手机,就可以使用户更好、更方便地感受到数据业务带来的新体验,满足用户的需求。
1.1.2 重业务、轻技术
日本的NTT DoCoMo,KDDI、韩国的SKT、英国的Vodafen等成功的3G运营商在发展3G业务的时候,并不是把3G技术吹嘘得那么天花乱坠,也没有向客户强调这是一种新的技术,而是更突出3G业务的新颖性、独特性,客户通过使用这些新的业务可以获得更新的体验。
例如,日本NTT DoCoMo的FOMA业务发展倾向于娱乐型的信息服务,其市场主体也是年轻人,从而体现了一种“数字信息生活”的理念。在丰富多彩的业务服务中,娱乐类的内容服务得到了FOMA用户最广泛的欢迎。图片动画、网络游戏、音乐下载等服务占其总盈利的50%以上。NTT DoCoMo还与日本电视公司、东京广播公司、富士电视台联合推出了移动广播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收看电视节目。
由此可见,3G业务的成功发展,在于其追求的不是技术,而是用户能否享受到有新鲜感、有深度、有时尚气息、方便日常生活的服务。
1.1.3 注重3G产业链的发展
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地区的3G运营商在3G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3G产业链的发展。由于运营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特殊位置,使得他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3G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如根据客户需求向CP/SP等服务提供商制定不同的业务,为支持不同的业务,又面向3G终端厂家制定特色手机,同时要求设备提供商以及相关系统软件开发商制定相关的设备或编写相关的软件系统。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不但降低了消费者的成本,更有针对性地面对消费者提供业务,还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1.1.4 注重品牌的发展
3G运营商根据不同国家消费者的特点推出不同的品牌。品牌的深入发展使得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进一步提升。如NTT DoCoMo的FOMA用户数量自2006年以来已实现每月200万的增长速度。
1.1.5 差异化的业务策略
SKT,KTF和LGT三家运营商采取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SKT在其3G业务的发展中,采取了细分市场的业务策略,它不是简单地将用户进行高、中、低端的划分,而是按照用户的不同年龄分析其需求,创新性地推出各类不同的业务品牌;作为韩国最大的宽带运营商KT的子公司,KTF借助KT的优势,通过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方面的服务,把ADSL,VDSL业务与无线移动上网业务捆绑起来进行销售,并通过一张账单提供给用户,这种独特的服务和优惠的价格,连最强大的竞争对手SKT也望尘莫及;与其他两大运营商不同的是,LGT主要针对低端用户和年迈老人,为他们提供价格低廉的业务。
SK电讯和KTF都将差异化做得淋漓尽致,他们均按照年龄对用户进行了划分。例如SK电讯针对13~18岁的中学生建立了TTL品牌;针对19~24岁的大学生建立了ITL品牌;针对25~35岁的职业人士建立了UTO品牌。此外,还针对已婚妇女建立了CARA品牌。KTF也针对不同年龄段建立了个性化的品牌,包括BiGi(针对13~18岁的未成年人)、Na(针对18~25岁的青年学生)、Main(针对25~35岁的男性用户)、Hyo(针对25岁以上的用户)以及DRAMA(针对所有年龄的女性用户)等。
1.1.6 价格竞争策略
在3G业务运营过程中,最为激烈也最为有效的竞争莫过于价格竞争。总体来说,国外3G运营商在价格竞争上主要采取了低价策略、时段友好策略、折扣优惠策略、网内指定电话优惠策略、捆绑优惠策略和按价值计费策略等几种方式。
1.2 国外3G运营商的失败教训
欧洲在3G发展初期因为一些错误的决策导致了业务发展的缓慢,这也为其他3G运营商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2.1 产品策略的失误
欧洲人注重实用性的业务,对娱乐性的数据业务不像亚洲人那样感兴趣,但是欧洲的3G运营商在发展初期却大肆宣传视频点播、视频电话等娱乐性数据业务。这种产品策略没能有效地抓住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因此导致其业务发展缓慢。
1.2.2 出售2G网络
欧洲在发展3G时,2G网络覆盖已经很好,当和黄第一个在欧洲推出3G时,双模手机已经出现,和黄本可以推出双模手机来解决3G网络覆盖不好的问题,但它却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卖掉2G网络去发展3G,这就失去了2G网络的规模用户和网络覆盖。当和黄意识到双模的重要性时,又去付漫游费给2G网络运营商,其实更为可惜的是,和黄失去了2G网络的规模用户。在通信行业,运营商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网络的规模经济性。
1.2.3 3G宣传的失误
欧洲的3G运营商在宣传3G时犯了一个错误,即过多地宣传3G的技术优势,而不是业务优势,这说明欧洲的部分运营商没有认识到3G业务是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
2 中国3G发展的市场目标及应用服务的业务定位
根据国外比较成功的3G运营商的运营经验来说,中国的3G业务市场势必经过以下两个阶段:近期的语音业务为主流和远期的数据业务为主流。
2.1 近期语音业务仍是主流
3G业务的收入来源,不外乎是话音业务与数据业务的结合。中国目前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的渗透率都不高,加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基础语音业务市场在中国通信行业中依然庞大。即使3G业务顺利开展,其初期收入的主要来源还将是语音业务的收入。
一方面,在目前的移动通信市场上,语音业务是移动运营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从2006年四大运营商的年报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语音收入2 260.49亿,占据四大运营商全部语音收入的71.77%,并且其语音收入和新增用户数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即使数据业务领先的中国电信,其语音收入也占其总收入的62.7%。随着我国移动通信资费的不断下调,语音通信的业务量将会有较明显的提升。3G业务的开展,决不能忽视语音业务带来的巨大收益。
另一方面,语音业务在中国仍有高速增长的潜力。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高,因而移动通信用户尤其是个人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当高,这一点由短信业务的迅猛发展足以证明。与部署3G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3G的主要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增量用户和语音增量空间。较大的语音增量空间可以有效降低3G初期的风险,并为复杂的数据业务市场开发奠定基础。从欧洲3G的发展看,由于移动普及率过高和语音市场相对饱和,导致3G市场初期支撑力不够,是欧洲3G开局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
2.2 远期数据业务将成为主流
3G时代的数据通信,必然不会局限在短信这类比较初级的业务之上。未来移动数据业务的热点将是视频信息、移动金融、定位信息等高级数据业务的应用,其业务开展的资费也非短信业务所能比拟的。
但个人通信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决定了3G数据业务的主战场应选择在收入来源比较高的行业市场中。已推出3G数据卡的部分亚洲和欧美国家的运营商表示,3G企业用户市场规模巨大,企业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不断提高。2004年2月,沃达丰开始在全球9个分公司销售自己的3G数据服务。截止到2004年6月底,沃达丰公司就已拥有5万名3G数据用户,占公司数据卡用户总数的15%以上。
中国企业市场化改制的过程正在进行,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标指引下,企业的信息化将进一步加强。3G数据业务将改变企业的工作模式,使用户在享受更快下载速度的同时,满足其随时随地细细交流的需要。3G数据业务在中国信息化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企业市场也将成为3G数据业务的收入保障。
3 中国发展3G可能面临的多种问题分析
中国3G牌照已经发放,这对中国移动通信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使国内运营商在发展3G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有必要对中国发展3G可能遇到的风险,尤其是国外电信运营商潜在的可能加入到中国未来的3G竞争行列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以便使各运营商发展3G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1 中国运营商的优势
首先,他们都是中国本土的通信运营商,用户认知度高;其次,各运营商已经拥有大量客户,只要在3G运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营销手段,即可使现有的客户直接转变成3G用户;最后,各运营商掌握着丰富的通信资源,如光缆资源、传输资源、IP城域网资源等,这些对以后3G业务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是外来的3G运营商最无法比拟的。
3.2 中国运营商的劣势
首先是运营经验缺乏,中国3G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欧洲和北美等地区的国家;其次是产品的开发滞后,国外的3G运营商在各自运营的网络中都已经开发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成熟的一些3G业务;最后是缺少国际性的合作伙伴,国外的3G运营商由于其业务多数在全球范围开展,因此其国际合作伙伴众多,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其业务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然而,中国运营商这方面的资源比较匮乏。
3.3 中国运营商的机遇与挑战
3G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对于中国的运营商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机遇,不但能够提供更快速的移动接入,更多样化的业务,同时也可以大大促进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但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首先是高额的网络建设成本;其次是外来竞争者的威胁,外国的3G运营商不会轻易放弃中国的3G市场,尤其这些运营商拥有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运营经验,对国内运营商势必形成一种威胁;最后,3G是否会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网络。WIMAX技术的完善、国外4G网络的初步建设和发展,都使得不少人猜想3G网络是否会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者。
对国内已获取3G牌照的三大运营商来说,还应关注有关新兴市场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消费者对3G业务的接受能力,市场对3G业务的接受时间,业务开发及终端的风险等,还有大规模投资带来的财务问题,3G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及新网络运营可能出现的管理风险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综上所述,国内运营商在中国运营3G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劣势可通过借鉴其他运营商的经验来慢慢弥补,机遇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挑战可通过国内运营商相互合作及采用适当的运营策略予以克服(见表1)。
4 结 语
信息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而3G正是全面深入实现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途径。国内的3G牌照已经发放,三大运营商将会全力以赴,力争在3G这个新兴市场中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此时更应理性地斟酌考虑3G业务运行的不同策略,同时应加强相互间合作,争取尽快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3G业务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进良.中国3G市场发展前景分析[D].北京: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所,2003.
[2]陈丽容.辩证分析3G可能遭遇到的发展风险[J].通信信息报,2006,18(5):12-19.
[3]郑有强.全球3G业务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J].3G市场观察,2003,2(1):1-15.
[4]陈俊.从《中国国际通信展》看3G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信息导报,2004(11):46-47.
[5]贾文静.3G时代的中国电信企业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
[6]马聪卉,李晨曦.Vodafone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分析[J].世界电信,2006,19(8):26-30.
[7]杨军.追寻3G——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J].现代传输,2006(2):43-45.
[8]赵立君.3G业务与3G支撑系统[J].世界电信,2004,17(1):38-41.
[9]郭燕冰.中国3G发展——理想与现实的拉锯[J].世界电信,2003,16(11):7-8.
物流金融业务运作模式分析 篇10
质押监管融资是指借款人以其或第三人所有的商品质押, 以仓储企业对质押商品有效监管为前提, 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一种授信业务, 主要包括仓单质押和存货质押两种模式。
(一) 仓单质押融资模式
仓单质押是指融资方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储中心, 并以仓储方出具的仓单在金融机构进行质押, 作为融资担保, 金融机构依据质押仓单向融资方提供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
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能为金融机构所认可的固定资产或有实力的第三方为其担保, 它们根本不可能以传统的方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 而且企业的产品库存占用了它们大量的资金, 如何盘活这部分资金、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也是这些企业一直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 它们也遇到了放贷不畅和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金融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寻求具有变现快且风险低的金融产品, 其中仓单质押就是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个成果。
1.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
这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 这种模式的操作方式是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中, 然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在典型仓单质押模式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
2. 非典型仓单质押模式。
这是在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延伸, 它不仅是仓单质押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更是仓单质押配套设施完善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便是非典型仓单质押模式的一种, 它是在典型仓单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简化了典型仓单质押模式的运作流程, 提高了运作效率。
在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中, 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 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 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 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 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是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延伸业务, 同时, 它也被看成是一种金融产品。仓单质押比较适应我国目前企业融资难、金融机构放贷难的市场现状, 能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它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 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二)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也称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是指借方企业, 将其拥有的动产作为担保, 向资金提供方如银行出质, 同时, 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 (中介方) 进行保管, 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在我国现实实践中, 此类业务已经覆盖有色金属、钢材、建材、石油、家电等十几个行业。粮油、棉花、有色金属、钢材、纸浆、玻璃、汽车、橡胶、化肥、原油等, 因价值稳定以及市场流通性好, 而纳入质押的范围。动产质押品种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对风险规避的考虑。另外, 一些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总量控制”和“不断追加部分保证金———赎出部分质押物”等操作方式, 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 增强了质押商品的流动性。
(三) 两种业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表现在: (1) 两种业务模式都属于质押范畴, 被用来作为规避贷款风险的手段。 (2) 两种模式实质上都要关注质押商品的价值及其浮动和变化。 (3) 业务参与方相同, 都包括银行、借方企业和物流企业, 相互关系是比较相似的。
两种业务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 在法律上, 两种业务的标的物的性质不同。在第一种业务形态中, 标的是仓单, 它是物权的凭证, 为有价凭证;在第二种业务形态中标的是动产, 属于实物范畴。 (2) 业务操作的流程有所区别。权利质押模式需要考查仓单的信息和真实性, 而动产质押模式需要对动产的价值、进出进行管理等。
二、保兑仓模式
这是国内金融资本市场中近几年出现的为保证市场资金流转安全、维护金融机构利益而产生的新的业务项目。它出现的背景是金融资本在国内流通领域的安全性存在较大风险, 市场诚信度缺乏保证, 为了扩大经营项目, 增加经营品种, 提高贷款资金的安全性, 金融机构提出了保兑仓业务。它的基本思路是:金融机构为确保金融资本金的安全, 在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有基本的买卖合同关系以及供应商向金融机构作出相关承诺的前提下, 经销商向金融机构申请以供应商为收款人的贷款额度, 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
保兑仓模式的操作流程是:首先, 由供应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 经销商根据与供应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金融机构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 该款项应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供应商在提货的价款, 申请开立金融机构承兑汇票, 专项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之后,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 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所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 并收取监管费用。金融机构给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后, 供应商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交货, 此时转为仓单质押。这一过程中, 供应商承担回购义务。在该模式的运作过程中, 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应当在实际操作中注意以下事项:第一, 必须对经销商的资信进行核查。了解经销商背景情况、经销网点分布、销量基本情况、场预测及销售分析、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借款用途及还款资金来源、反担保情况、与金融机构往来及或有负债情况、综合分析风险程度、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调查结论等。第二, 要求货主进行反担保, 其方式为抵押或质押。货主应提供以下材料:抵押物、质物清单;抵押物、质物权力凭证;抵押物、质物的评估资料;保险单;抵押物、质物为共有的, 提供全体共有人同意的声明;抵押物、质物为海关监管的, 提供海关同意抵押或质押的证明;抵押人、质押人为国有企业, 提供主管部门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抵押或质押的证明;董事会同意抵押、质押的决议;其他有关材料。
三、物流保理模式
保理又称保付代理, 是指出口企业以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 保理商买进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 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企业资信评价、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等一系列的综合金融服务。
在物流保理业务的运作过程中, 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 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是同时进行的。从目前物流的发展趋势来看, 第三方物流企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当中, 因而往往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较金融机构更为简捷方便, 而且其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同时, 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对它的合谋性欺骗, 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 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 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手中, 这一风险显然已得到大大的降低。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于手中, 由于其对于所运输的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 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也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 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四、几种业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质押监管融资是指借款人以其或第三人所有的商品质押, 以仓储企业对质押商品有效监管为前提, 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一种授信业务, 主体是借款人或第三方。
保兑仓模式的运作主体则是供应商和金融机构, 即供应商作出如果在承兑期限内经销商不能实现承兑金额的销售, 供应商承诺向金融机构退回承兑金额与发货金额的差价的前提下, 经销商向金融机构申请以供应商为收款人的贷款额度, 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
物流保理模式的主体是保理商, 即当出口企业以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 保理商买进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 并向其提供资金融通、进口企业资信评价、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等一系列的综合金融服务。
五、物流企业经营模式创新
近年来, 物流中心开展包括金融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服务业务, 大力推进现代金融物流业务的创新, 在做实和坐稳既有物流产业的基础上, 加强管理, 完善制度化流程, 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延伸增值服务项目及业务模式, 以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 较好地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物流中心积极探索并创新业务模式, 开发了以动产质押为前提, 在物流供应链中融入以有形市场控货贸易形式的金融物流服务, 控货贸易业务是金融物流的创新产品, 是仓单质押监管业务的延伸和发展, 即物流中心与有业务需求的钢材经销商之间开展以控制其钢材库存现货为前提, 利用金融工具, 通过与钢厂及钢材经销商之间的贸易来获取利润的一种经营方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物流中心自办钢材市场的优势, 在这项业务的开展过程中, 从研发设计、理顺流程、制定规章、模拟运行到机构调整、人员培训、落实职责、过程控制进行一系列流程组装直至最终取得成功。2007年, 金融物流所取得的利润总额占全年利润总额的48.09%;2008年上半年, 金融物流收入已占到企业总收入的78.58%。以上数据显示金融业务创新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也说明了创新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彭志忠.物流金融的价值链提升要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 2007, (4) :84-87.
[2]宋兆星.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财金视点, 2007, (7) :15-16.
[3]韩弢.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经济物流—综合运输, 2008, (10) :47-49.
IBM让业务分析智慧加速 篇11
4月15日,IBM信息管理软件的年度大会—新锐洞察智慧论坛(New Intelligence Forum)在上海召开。会上,IBM信息管理软件发布了两大新工作负载优化系统—IBM pureScale应用系统和智慧分析系统。
据IBM软件集团新兴市场信息管理软件及业务分析副总裁Edward Orange介绍:“IBM pureScale 应用系统和智慧分析系统均是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从微处理器到硬件、软件等各个级别均进行了集成,非常适合实时分析大量数据以及处理数据密集型交易,其速度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20倍。”他还表示,这两大工作负载优化系统将成为IBM业务分析(Business Analytics)战略的重要支撑手段。
四大软件方向
业务分析将成为市场的下一个主流。IDC公司《中国商业分析软件市场2009~2013年预测与分析报告》指出,到2013年中国商业分析软件市场将达到4.3亿美元,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10.2%。IDC中国同时指出,相对于彼此孤立的商业智能软件,企业更需要一个综合性的业务分析解决方案。
在这种趋势下,2010年,IBM信息管理软件将分四条业务产品线发展,分别是业务分析、InfoSphere数据仓库、企业内容管理和数据管理。这四条产品线将与工作负载优化和行业解决方案一起,构成信息管理软件的四层架构。在这个架构里,最底层是工作负载和优化;数据管理、内容管理和InfoSphere数据仓库负责通过数据库技术、数据清洗和内容管理技术交付可信信息;业务分析和优化平台负责优化流程、管理业绩、发现市场机遇; 架构的最上层是为行业定制的解决方案,IBM将基于全球行业经验,为不同行业的用户提供具备行业特色的IT解决方案。
软件、硬件两手抓
2008年,IBM 以50亿美元收购了Cognos,2009年又完成了对分析软件领先厂商SPSS的收购,Cognos、SPSS以及IBM信息管理软件全系列的多品牌数据库、内容管理、数据仓库、主数据管理软件,都将为业务分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IBM成为业界惟一一家拥有从预测、建模到数据挖掘的全线产品的公司。
对此次推出软、硬结合整体解决方案的初衷,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销售总监林鸿昱解释说:“当今,业务分析需要建立大量的模型,进行海量的运算,对硬件的性能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软件与硬件的高效融合将成为不可回避的命题,于是工作负载优化因此应运而生。”
网络托管业务的发展分析 篇12
关键词:网络托管,服务保障,通信行业
一、什么是网络托管业务
网络托管业务是指受用户委托, 代管用户自有或租用的国内的网络、网络元素或设备, 包括为用户提供设备的放置、网络的管理、运行和维护等服务, 以及为用户提供互联互通和其它网络应用的管理和维护服务。
二、承担网络托管业务的公司概况
1、需要对网通公司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等全方位支撑和服务的过程中, 不断接受网通公司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 积极配合网通公司实施流程再造, 不断采取措施与网通公司的管理进行同步, 最有可能实现网通公司网络托管 (宽带装、拆、移、维) 业务外包的平稳过渡, 且保证通信服务质量的不降低。
2、需要公司具有自己的维护部门, 所属维护部门要建立了市县两级公司体制, 覆盖市区和五县 (市) 的实施网络, 承揽该项外包业务的组织架构和部分资源配置基本到位, 只需针对网通公司的外包要求进行完善, 对分公司、办事处进行人员和设备的整合, 即可承揽, 因此, 最具条件全面承接网通公司的全方位工作。
3、需要开展网通公司宽带业务外包, 有雄厚的资金、人力资源的支持, 特别是下属信息产业部门长期从事计算机网、建筑智能化等的集成和开发工作, 可以对此项业务的开展起到强力的支撑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 只有综合势力强的公司可以高起点地配合网通及全省其他地市网通完成业务平稳交接, 保证服务质量的不降低, 从而解除网通公司的后顾之忧, 为网通公司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三、承揽网络托管业务发展和实施计划
1、成立领导小组。为保证业务开展的起点高, 业务的平稳过渡和服务质量的不受影响, 成立公司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协调工作的开展。
2、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承接网络托管 (宽带、固话装、拆、移、维) 业务的具体实施部门为维护部, 依托维护部现有的组织架构承揽此项业务。
组织结构分三个层面:管理部门、支撑部门、实施部门。管理部门由公司领导层承担, 业务支撑由区域项目部承担, 实施层由现有相关招聘人员和按照通信公司的岗位要求招聘人员组成。
3、工器具配置。在全面接管网通公司现有装维人员的同时, 以合理的方式办理装维人员使用工器具的交接手续, 保证工器具配置不降低, 满足日常装维工作需要。
四、技术方案
为保证网络托管 (宽带装、拆、移、维) 业务的顺利实施,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查障、领料、投诉处理流程, 建立健全了内部管理考核制度, 充实了管理干部, 招聘、培训了装维人员, 现阶段采取业务人员工作地点仍在通信公司相关区公司, 需要安排相关人员按照网通公司要求的工作范围和管理方法开展工作, 由双方配合协同管理。
五、推广网络托管业务预期服务质量和效益
随着网络托管 (宽带装、拆、移、维) 业务的逐步展开, 公司不断积累从事网元代维管理、实施经验, 探索相应的经营之路, 管理队伍也具备了相应的素质。随着通信公司宽带用户数的增长, 可以规模化运作该业务, 延续原有的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培训流程、考核办法, 将组织机构与通信公司组织机构对应成立, 并使之真正成为通信公司网络托管业务的紧密的合作伙伴。
六、长期服务和质量保障措施
为保证向网通公司提供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网络托管服务, 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 人员、设备配置高起点
1、严格按照各项工作的岗位要求选配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满足岗位对人员的要求。
2、将通信公司负责宽带装、拆、移、维业务的招聘人员统一划归相应各区项目部, 技术支持人员需由通信公司安排技术专家进行培训合格后上岗。
3、人员的定编定岗和竞争上岗工作, 做到人员的优胜劣汰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宽带装、拆、移、维业务所需设备配备齐全, 并定期保养维修, 确保代维工作的及时到位。
(二) 制定适合的服务标准
根据通信公司要求, 制定可相应或等同采纳服务标准和服务承诺, 并尽量明晰化, 标准做到切实可行。
针对大客户、网吧等宽带用户, 设立大客户经理, 采取定点式服务, 实行周期性巡回检查、维护制度。
(三) 培训到位
(1) 制定服务规范、服务流程, 编制员工手册。对所有人员进行全过程动态的服务理念、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技术操作规范、通信基础知识培训。编制员工手册, 强化服务标准统一, 推行“海尔式”服务模式:“一证一卡一函三带”。建立与通信公司高度一致的企业文化并付诸行动, 利用为客户服务的机会宣传品牌。
(2) 培训方式。由通信公司协助聘请相关部门中技术骨干或外聘专家对所有人员进行培训, 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对已上岗的工作人员也要实行定期轮训的制度, 确保服务质量的水平不断提高。
(四) 设立激励政策, 严格考核办法, 加大奖惩力度
根据通信公司的要求, 紧紧抓住服务时限、服务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将服务时限、服务效率与员工的绩效挂钩, 在服务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服务语言、统一的服务流程, 做到严格按照现有工作流程及考核办法进行管理。
(五) 及时反馈市场信息
维护人员在为用户服务过程中及时搜集和反馈竞争对手信息, 公司汇总后报通信公司, 变被动维护为主动营维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为通信公司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客户资源, 扩大用户规模, 减少用户流失, 提供第一手材料, 做到与通信公司共同开发和维持宽带、固话市场, 同时也保证了公司代维业务收入的稳定与增长。
随着网络托管业务的开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利用维护人员接触客户的机会向客户宣传中国网通的通信产品和服务, 逐渐建造一支过硬的市场营销队伍, 可以将固话、小灵通、宽带的代营业务承揽起来, 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业务分析】推荐阅读:
业务质量分析06-19
业务跟踪分析06-22
业务风险分析07-07
业务影响分析07-11
数据业务分析08-05
业务统计分析06-16
银行存款业务分析10-28
银行柜面业务差错分析07-04
4G业务营销策略分析10-22
业务情况统计分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