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核心

2024-09-10

理论核心(共12篇)

理论核心 篇1

在探讨个人职业品牌时, 个人品牌核心价值 (Personal Profession BrandCore Values, 缩写为PPB-CV) 理论认为个人职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如图所示:

PPB-CV个人职业品牌核心价值理论认为个人职业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个人职业品牌的精髓所在, 是个人职业品牌的独特性、差异性、价值性的最高体现。核心价值是外界对象感受和评价的核心, 是外界对象用以区别职业者与其他职业者的最重要和主要的评价因素。

直接价值:是指职业者通过个人的工作所创造出的工作成果而被外界对象所感受到的价值。直接价值一般体现在职业者所服务的企业的业绩增加、经营收入提高、效率提高等方面。

关系价值:是指职业者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与现有的上级、同事、曾服务的企业上级和同事在工作中形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正常独特的关系以及与现有的、曾有的客户、商业合作伙伴、媒体、社会团体、政府形成的良好关系而为现服务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关系价值是职业者与外界对象关系的总和, 是由每一个外界对象与职业者发生联系的情感的总和。关系价值用以说明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职业经理人能够获得众多的上级、同事、客户、商业合作伙伴、媒体、社会团体、政府的良好合作, 从而使其为企业创造出其直接工作更多的价值。

象征价值:是指职业者由外界对象感受和评价时而被赋予和定义为某一种职业群体的象征而使职业者能够具有的价值。象征价值表明职业者的最高发展境界是成为某一职业群体的象征, 从而使其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利用社会资源为其价值体现提供更多的作用。同时象征价值的存在使得社会相当一批职业者以其为发展目标, 使得职业品牌者能够更容易地吸引优秀人才在自己的身边, 并使优秀人才愿意努力工作以获得职业品牌者的支持。

经过上面对PPB-CV个人职业品牌核心价值理论的阐述, 下面用案例来具体分析。

【案例:Google中国总裁李开复的职业生涯】

李开复博士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 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 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 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 李博士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 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博士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李开复博士于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 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 (现微软亚洲研究院) 院长。李博士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 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加盟微软公司前, 李博士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此前他还曾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 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李博士在C o s m o任职期间, 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在此之前, 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 负责多个产品系列的发展方向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李博士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 他们后来开发出QuickTime, QuickDraw 3D, QuickTime VR, PlainTalk等产品。

2005年7月20日, 著名的搜索引擎开发者——Google公司, 宣布将在中国建立产品工程研究院, 聘请李开复博士担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 负责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于2005年第三季度正式成立。中国以其蓬勃发展的国民经济和大批杰出的大专院校, 正在成为计算机科学家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在中国建立工程研究院正是Google对吸引与培育中国人才, 以及和中国的大学及机构合作的郑重承诺。聘请李开复博士出任这一重要职位彰显了Google在中国成功建立工程研究院以及国际化的决心。

Google在一份声明中说, “在中国建立一座研发中心将加强向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最好的搜索体验的能力。”Google还表示, 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表明该公司吸引和挖掘当地人才的强烈愿望以及与中国的大学和其它机构进行合作的决心。

“Google已经成为非常成功的科技领袖型企业。李开复博士具备非凡的技术智慧, 领导才能和商业头脑。他非常关心学生和中国的教育事业”,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 “他是能够为Google和中国都做出巨大贡献的理想人选。”

“李开复博士是著名的科学家, 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学生和青年一代。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四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命他为名誉教授。我们热烈欢迎李博士的到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邓勇, ”Google选择李教授体现出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对中国人才的认可。”

李开复博士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 使当下整个IT界为之震惊而各种各样的观点铺天盖地涌出。拿李开复博士的职业生涯成长来分析, 不是想参与到有关这次跳槽是否会面临法律官司、其背后的动因以及微软与Google之间的江湖恩怨, 而是借李博士来分析个人职业品牌核心价值的三重价值要素。

首先, 李博士的工作成果是任何人都没法否认的。无论是在SGI, 还是苹果, 亦或微软, 李博士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其个人职业品牌的直接价值自然不必多说。

再来看李博士的关系价值。其实在上面李博士的介绍文章中已经清楚地表达出了李博士的关系价值。李博士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 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 (现微软亚洲研究院) 院长, 在担任该职务期间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招聘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并得到了给予了人才良好的培养和机会。

在微软宣布李博士为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时, 按照微软高级副总裁里克·雷斯特的话说:“像开复这样同时具有一流研究能力、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以及杰出管理才能的人, 确实能够推动这项伟大计划, 并成为这一计划带来更多创新的最佳人选。”

1998年, 微软中国研究院在成立之初, 李开复只身一人到中国, 而目前研究院已经拥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名顶尖高手从事研发工作。两年间, 微软中国研究院成果甚丰, 共发表了156篇国际论文、76项发明、12项技术转移, 且集中于信息存取、语音识别、新一代多媒体技术等革新性的研究项目上。在中国的两年期间, 李开复除了留给人们一个有政治家风度、有科学家头脑的管理者的形象之外, 他更的另一项工作更是出色:两年中间, 他大约为超过2万人次的大学生做了演讲。

可以说, 李博士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时为自己奠定了丰富的人脉, 这其中有政府关系、媒体关系、社会关系、同事关系、外部企业关系等等, 正是李博士这些独特的、巨大的个人职业品牌价值中的关系价值使得李博士成为了Google最为看重的因素, 成为了Google中国的总裁。

最后看看李博士的象征价值。毫无疑问, 对于中国无数的IT学子和职业者来说, 成为李博士那样的人是他们最大的梦想。李博士在中国是“产业先锋”和“最成功的IT科学家和人才导师”的代名词。可想而知, Google中国研究中心聘请李博士为院长, 必定会吸引大批的优秀技术人员加入Google, 而更多的职业者希望能够成为又一个“李博士”。这就是李博士的象征价值。

理论核心 篇2

12月,教育部对我校领导班子做了部分调整。学校党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理论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采取专题集中学习研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学习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中5,I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查找问题,寻找差距。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校领导班子成员到大庆接受铁人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到八一农垦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等兄弟院校现场了解和感受这些学校惊人的发展速度,到肇州县、鸡西矿业集团、孙吴县等地进行实地“一对一”帮扶。通过理论中心组的专题学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活动,使学校领导班子对国情、省情、校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新时期如何办学治教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辐射作用,学校党委还组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由学校领导和人文学院的专家教授巡回到各个学院和直属单位进行宣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年来,党委理论中心组以专题学习的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重要文件。通过这些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及时学习和研讨,学校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以及理性思维和决策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比如学校在大庆市是否建立分校的问题。

由于大庆市委、市政府非常希望东北林业大学到大庆建立分校,并且给予了一系列非常优厚的条件和政策,这使得学校领导班子起初在选择外延办学地点上意见不够统一。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班子成员都能静下心来,理性分析在大庆建分校的利弊得失,最后决定在大庆建立一个生物技术研究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而放弃了在大庆建立分校的办学设想。这一决策就是学校领导班子理性思维和决策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实践证明,这~决策也是正确的。

二、未雨绸缪,沉着应对,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大学里,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压力、家庭贫困以及食品安全、校园治安等问题所引发的各种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如何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是对学校领导班子能力的一个考验。几年来,学校党委一班人本着“未雨绸缪,沉着应对”的原则,在敏感时期、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发生之时都能以“稳定压倒一切”为出发点,加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保证学校的安全稳定。比如,在抗击“非典”的初期,学校领导班子针对我校有近500名学生在广东、北京等地实习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迅速作出决定,将学生一号楼全部腾空,在全省高校中第一个建立了医学隔离区,使当时返校的学生及时与在校学生隔离,较好地稳定了在校学生的情绪;再比如6月份欧洲杯足球赛期间,由于各场比赛大都在晚上11点以后进行,与学校正常的教学发生了冲突,为此,学校领导班子极为重视,先后两次开会了解情况,提出预防措施。

在部分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仍然在楼内、楼外鼓动滋事的情况下,学校党委主要领导亲临学生宿舍楼区,带领全体政工干部一道做说服劝解工作,对带头起哄滋事的同学及时进行了处理,使整个事件比较平稳地得到了解决。还有20上半年有个别毕业生在外找工作时被社会的传销组织所控制,学校得知这个情况以后,迅速组成专门队伍与当地公安部门一道进行解救工作,使这部分学生迅速摆脱控制,安全返回学校。另外,年上半年,我校有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在处理这个学生后事的时候,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既能从理解家长的心情考虑,也能从维护学校利益出发,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棘手的突发事件。通过这些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既保证了校园的稳定和平安,也提高了领导班子整体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不断提高领导班子谋划学校发展的能力 谋划学校发展的能力是学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这一能力建设,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205月下旬,在学校抗击“非典”工作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以后,学校党委根据当时校领导、专家教授、中层干部不能出差的有利时机,及时提出了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学校发展不动摇的工作要求,同时作出了集中全校智慧、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定。为了搞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工作,学校党委下发了《东北林业大学关于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意见》,对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和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引导全校师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上。接着全校上下开展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定位问题的大讨论,并先后召开7“20多个座谈会,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当学校将发展战略规划的草案拟定出来以后,学校再次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继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过近两个月的讨论、座谈和反复征求意见,在“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后不久,我校就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我们感到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也就是广大教职工统一思想的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恰恰又是在防治“非典”这个最困难的时期进行的。这也是学校党委抓住时机推进学校重点工作的一个典型事例。

谋划发展的能力还体现在学校领导班子能够抓住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一些重大战略举措来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上。比如国家重点学科评审,我们精心准备,认真谋划,从而一举获得了6个国家重点学科;年国家进行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学科评审,我校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获得了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使我校博士点数量增: 29个,而且还增加了2zi,-博士后流动站,使我校博士后流动站增加到5个。2004年我校一位青年教师的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标志着我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学校正全力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申报工作,力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现零的突破。

四、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培养造就干部的能力 在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党政管理干部作为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积极不断地向黑龙江省和林业系统以及其他省份输送高知识层次、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学校党委一班人在培养造就优秀领导干部尤其是向外输送领导干部问题上态度积极,认识统一。我们认为,这是为地方经济服务最直接的体现,是扩大学校影响力最有效的形式,因此,舍得把学校最优秀的人才输送到省内外。据统计,近年来,我校已向黑龙江省选送副厅级干部4名。2004年,我们还抓住黑龙江省选拔高学历和高知识层次干部的有利时机,积极向省委推荐年轻的处级干部,目前已有6名处级干部到省、市、县任职;此外,我们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选送了一批处级干部。这些向外输送的干部以其优异的工作成绩,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扩大了学校在省内外的影响。 在做好向外输送优秀干部的同时,学校领导班子还格外重视处级领导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

学校党委一方面加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建设,制定了《东北林业大学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和《东北林业大学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暂行规定》,用制度教育和规范干部的行为;另一方面还加强了对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除了定期向省委党校、国家林业局党校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选送于部培训以外,从2004年开始,学校党委加大了干部培训力度。2004年上半年学校党委以“改进工作作风”为主题分三期对全校157名处级干部进行了专项培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培训中,大家普遍反映今年学校的分配政策调整问题较大,征求基层意见不够,学校决策过于草率,起不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培训结束以后,人事部门马上深入到各个学院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召开了1O多个座谈会听取教师、群众的意见,后来根据广大教职工的意见重新调整了分配方案。 五、开发现有人才,广纳优秀人才,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延揽高端人才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人才资源十分密集的地方。办好高等学校,没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不行的。在当前人才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重要时期,谁拥有一大批~流的专业人才,谁就拥有了办学的主动权。

在这一点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共识。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整合学校人才资源,实施了“名师英才工程”,着力稳定和开发学校现有不同层次的人才资源,同时也加大了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不失时机地从国内外引进一批学校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近3年来,我校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3O多名,其中以李玉花、柳参奎、李斌、王传宽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已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申请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948引进项目、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构建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基地等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在延揽优秀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必须礼贤下士。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用才之魄;要正确看待一些优秀人才的个性和缺点;要充分信任他们,大胆使用他们,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些有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学校党委不是求全责备,而是力排众议,大胆将他们放到重要的管理岗位上锻炼。比如李斌教授被提拔担任了理学院院长、李玉花教授被任命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实践证明,这些优秀人才担当院长以后,能将国内外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所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对这些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做出了贡献。 总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对高校党的建设尤其是高校领导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创造性地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去,还需要我们在深入领会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不断探索创新。

USP理论与频道核心竞争力 篇3

1.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提出一个主张",必须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具体的利益;

2.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做不到的或无法提供的,必须说出其独特之处,在品牌和说辞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3.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强而有力的,必须聚焦在一个点上,集中打动、感动和吸引消费者来购买相应的产品。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该理论的长处是简单、明了地将商品的特性,即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地方集中说出来,并以此打动消费者。USP理论甫一推出,立即受到市场的追捧,在此理论指导下,最经典的广告案例是当年为"M&M巧克力"所做的产品广告,最后确定的广告语"只融在口,不融在手",鲜明地突出了产品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使"M&M巧克力"的形象迅速深入人心,从而一跃成为该行业新秀。该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理念,久经市场考验却历久弥新,在营销界经久不衰。

综观今天的电视收视市场,它与当年的商品销售市场颇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如今的电视市场上,大多数电视台均是以新闻为主打,综合其他各类节目,编排方式雷同严重。历史已经进入了个性时代,如何在众多相似的面孔中脱颖而出,凸显自身个性,树立频道良好形象,开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

要打造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所在。寻找USP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我们不仅要对频道自身的人力、物力资源等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且还要对频道以往的发展历史、已有品牌形象等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这是"提出一个什么样的主张"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各地的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某些特长,不同地区间的电视媒体由于文化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以央视一套为例,由于它的地位特殊,信息来源广泛,往往是我国发布大政方针的主要窗口,其发布的新闻往往具有权威性,因此新闻的权威性可以说是该频道的核心优势。从近几年的发展历程看,央视一套一直在有意强化这个功能,陆续开播的几档新闻栏目都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明确频道的核心竞争力,总体来说是一个分析、总结、归纳的过程,在现实的生活中,所进行的相关调查并不像前面进行的分析那么简单,往往需要考虑、分析更多更复杂的因素,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大量的数据,这一步的成功与否,客观与否,直接关系着后来提出主张的正确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沉下心,客观准确地分析,为下面的决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明确了频道的核心优势之后,就要进而提出频道"独特的收视主张"。在仔细分析、确定了自身的核心优势之后,我们就要对该优势进行进一步考证、整合。因为USP理论要求所提出的主张必须是"独特的",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必须是竞争对手所无法做到的。电视媒体由于自身的特点,"独特主张"的提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在对诸多因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例如整体行业现状、频道历史现状等等。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相关信息,并且认真加以思考,才能对播出环境、收视心理等等影响收视的众多因素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认识,而不至于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凭个人"拍脑门"办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毕竟还处于发展成长期,市场的空间还很大,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有开发价值的市场空隙还是很多的。因此,对于存在的众多市场空隙,结合频道自身实力等因素,我们提出的主张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但不管几个,关键是这些主张能否得到市场的承认,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评估工作。

对这种核心优势进行系统的评估,具体是考察"独特的收视主张"是否是强有力的,能否达到吸引观众的主动收看的目的。无论主张是否新颖,只要能够抓住观众眼睛的主张就是好主张。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总体收视市场现状如何,该主张是否属于市场空隙,如果不属于市场空隙,通过后期营销策划,能否超过领先者;

2.该主张能否真正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是否顺应了目标受众的收视习惯;

3.该主张能否支撑起频道的发展,有效受众量是否过小,只有具有相当规模的有效受众量,才具有开发价值,才能充分显现出频道的宣传功能和产业功能;

4.该主张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以长期、稳定回报为最终的目的;

5. 如果存在多个主张,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最具吸引力的主张。

浅析医院和谐文化理论核心与构建 篇4

1 文化核心内涵

文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 首先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化需要, 也就是满足人类人性化的饮食男女类的需要 (这里暂且将人性界定为人的生理性本能, 而非人的社会性本质) 。这一阶段, 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式的丛林法则起了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之后, 可以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对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设置。当然, 渐进式的文化发展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设置, 在文化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情况会复杂得多,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意识形态既会超前于经济基础, 也会滞后于经济基础。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有一种哲学基础作根基, 而在人类历史中诞生的所有哲学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不外乎都是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让人类集体与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更加和谐、幸福地生存。这种终极目的和意义同样也是文化的终极目的和意义, 当然, 也是文化的“和谐”内涵和未来导向。

2 医院和谐文化的理论核心

“和谐”一词通常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和发展。有人根据构词法将“和谐”二字理解为人人有饭吃、人人可表达的物质与精神都得到充分满足与实现的动态状态, 这些理解都有可取之处。然而这里拟从美学角度探析医院和谐文化的理论核心。

2.1 “礼辨异, 乐和同”与“和为贵”

在中国, “盛世尊孔, 乱世批孔”的习惯沿续久远, 儒家思想中“礼辨异, 乐和同”以及“和为贵”的理论精髓作为美学范畴对于构建和谐文化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1) “和为贵”。

“和”不等于“同”, “同则不继”, “和”是两种以上要素基本上应合同一种规律或者同一种节奏有差异地存在与发展, 这里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强调一种趋向性。

(2) “礼辨异, 乐和同”。

“礼”强调等级差异, “乐”强调共同性, “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乐胜则流, 礼胜则离。”[1]在儒家思想中“礼”、“乐”的概念都要比现在的指称范畴宽泛得多。在医院和谐文化的构建中, 只有“礼”、“乐”彼此弥合, 才能达至一种理想的状态。

2.2 美是真、善、美以一定的尺度和谐相存的状态

“真”, 可以将之称为“理性”, “善”, 可以将之称为“感性”。在纯理性的世界, 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在纯感性的世界里, 人会陷落于感官的低层次重复满足;所以美是真、善、美以一定的尺度和谐相存的状态。具体到医院实际运营中, 物要既美观又实用;制度建立既要切中肯絷, 又要兼顾大众, 还得要有美的载体;医院人与人之间既要真诚相待又要善意相处。

2.3 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文明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之所以赢得历史性的意义, 就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段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中, 既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 又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诸多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 给医院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3 医院和谐文化的构建

根据上文分析, 笔者认为医院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 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医院发展历史的总和, 也就是医院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二是医院既往发展历史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作的调整;三是根据医院文化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所制定出的理想的医院文化发展蓝图。这三个部分关系既有节节推进的关系, 也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据此, 在医院和谐文化构建上, 一方面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美观与实用要兼顾。如创办一份医院刊物, 刊登管理层的寄语、医院的管理发展动态以及员工的创见与文艺作品等等, 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使员工对医院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始终做到心中有数, 促进医院文化的形成;建立一个医院资料室, 收藏国内外优秀的文艺类书籍与先进的管理、专业技术类书籍, 或者电子版的前沿的医学科学技术案例等等, 组织或鼓励医院员工学习借阅;设立医院活动中心, 供职工及患者休闲与舒缓压力。一方面强调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人文知识学习,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营造积极、融洽的文化氛围。如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举办各类培训活动以促使员工产生共同的发展理念, 倡导员工树立求大同存小异的工作合作态度, 使员工明确医院的发展前景与每一位员工的努力程度休戚相关, 形成和谐、高效的工作团队;创造各种条件以形成积极乐观、和谐有序的医院氛围。再者, 加强医患间的沟通, 关爱病人及家属,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促成人人关注健康的社会氛围。

总之, 医院和谐文化的构建应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与现代社会和谐理论核心的文化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150-151.

4p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篇5

定价策略(Pric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按照市场规律制定价格和变动价格等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定价有关的基本价格、折扣价格、津贴、付款期限、商业信用以及各种定价方法和定价技巧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分销策略(Plac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合理地选择分销渠道和组织商品实体流通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分销有关的渠道覆盖面、商品流转环节、中间商、网点设置以及储存运输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促销策略(Promot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促销有关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理论核心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4-0048-02

【作者简介】申起梅,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吴江,215200)教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电工专业教学。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人最普遍、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无论是学生的理论学习还是技能实践,乃至未来的工作,核心素养永远是职业需要的基础,中职学生需要核心素养支撑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面向学生的职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是中职教育教学的重头戏。

一、探究电子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生核心素养应涵盖知识、能力与态度三要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发现,电子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电子理论建构能力。这主要是指在校的理论学习。由于本专业的知识相对抽象且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建构出系统的认识,直接影响其对电子专业理论的掌握。

二是学生的电子理论延伸能力。这主要是指学生在面对未曾遇到过的专业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与指导实训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可以经由逻辑推理而获得理解。此时,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否向新知识延伸,或者说能否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就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显然,这是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是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训中会有丰富的实践,笔者注意观察过,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这样的实践是无法有效培养核心素养的。

四是学生的实践生成理论能力。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就是“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衍生出来的知识是真的活知识,也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而言,“实践”是研究电路图、设计电路、搭建电路、调试电路、分析排除故障等由实训实习提供的动手机会,“真知”是有形或无形的动作技能等,“出”的过程,就是核心素养展现的过程。

将以上四者综合起来,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综合体现为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能力,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应当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

二、理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桥梁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理论学习,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如何得到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如下几条途径:

一是提供自学机会。任何知识的教学最好都不要急着讲授,而应当让学生先看、先思考。如电子线路“半导体的导电特性”的教学,像光敏性、热敏性、可掺杂性这些特性,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先结合教材自行理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直接提问、问题解决等方式加以检验。只要让学生形成认真自学、即使出错也不要紧的学习观念,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是提供对比机会。在电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要能够让学生把握住比较机会,学生可以自行建构出许多知识。如在“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比较PNP型管和NPN型管的内部结构,学生会发现这两种三极管基本结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更有意思的是,在比较的过程中还呈现出核心素养的层次性:一些学生只是从集电区、基区、发射区、集电结、发射结等概念上去进行比较区分,还有一些学生则是从不同结构中电流的流向及其原因角度去进行比较。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契机恰恰蕴含其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展示出比较的结果,就可以自然策动前一层次向后一层次转变,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

三是提供陌生情境。这是当前教学不太重视的一环,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成非常有效。笔者常常将一些基本的电子元件的使用说明书提供给学生,如数字集成电路中CMOS系列产品里的P、N沟道场效应管的说明书等,这些说明书一般并不十分复杂,但对于学生来说又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面对这些说明书的时候,首先会感觉到十分陌生,笔者并不要求他们立即读懂,而是要结合自己所学的内容,理解能读懂的,记住不懂的概念与一些因果关系。事实证明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学习中产生较强的驱动力,这实际上就是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需要强调的是,陌生情境的提供不一定非得等到知识系统构建得差不多了再进行,事实上,在学生电子课程学习之初,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一些说明书。在此过程中再穿插一些新颖的学习与评价方式,如竞赛等,则效果更佳。

三、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垫脚石

通常师生对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都存在一种理解误区,认为这只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与具体的知识学习无关,其依据之一就是中职类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工人,不是高级人才。这类理由的潜台词就是中职学校只是培养普通工人的,不需要太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转换能力培养。笔者以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其实并不缺乏成为高技术人才的潜能,只是由于诸多原因,这种潜能常常被埋没甚至是扼杀。那么,实践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呢?基于以上第一点的分析,提出两点途径与同行探讨:

一是理论指导实践能力。这一步无非是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联系理论的意识。在每次实训之后,笔者都会让学生写出阶段性的实训总结和实习报告。这是一个额外的任务,学生可能会厌烦,笔者让学生通过微信分享,其他学生及老师进行互动评价,学生对这种形式比较能够接受,每次都会认真完成。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有意引导学生以自身电子专业的基础知识去总结实践的过程。培根所说的“写作会让人变得精确”,道出的就是核心素养生成的一个途径。

二是实践生成理论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能力及学习力形成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如实训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类仪表损坏的情形,是换新的还是怎么办?笔者设计了一个专题实践活动,收集用坏的万用表、电烙铁等,让学生对这些坏表、坏烙铁进行分类,然后再分析故障原因,并寻找修复办法。笔者一般会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过程,例如发现一个学生在解决万用表显示错误的故障时怎么也找不到原因,笔者悄悄提醒“检查A/D转换器”,最后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从刚开始的畏难到后来的成功,学生经历的不仅是情绪的变化,也有核心素养自然生长的过程。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是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认知规律合理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雷娅.浅谈电子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2):113-114.

[2]褚宏启.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青年教师,2015(3):25-26.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员工激励 篇7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内涵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产生20世纪60年代, 是针对个人为主体研究对象, 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就是一个相互让渡价值, 相互交换价值的过程”的理论。具体而言, 社会交换理论广泛的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社会心理、社会活动、社会契约方面的交换。其核心在于“价值间的相互让渡”, 满足交换双方的需要。

二、核心员工概述

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人才是关键, 而核心员工又是灵魂。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人才, 什么样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员工。目前普遍的看法是, 企业中高层和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人员。而本文认为, 核心员工是指那些为企业创造80%利润, 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员, 他们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核心员工一般具有4大特征:一是创造一般员工难以创造的利润;二是技术业务水平在整个企业出类拔萃;三是短期内很难找到可以替代他的人;四是对企业组织和发展的作用巨大。

三、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 就会考虑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公司的核心员工, 他们的需要更多的是自我价值、自我满足的需求。企业激励机制的健全, 有利于留住核心人员, 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为企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目前, 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有一下物资与精神两种。

1. 物质激励

物资激励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薪酬机制:一方面是福利机制。核心员工的激励在薪酬方面主要表现:物资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方式, 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良好薪酬制度, 可以让企业进入一个期望—实现—满足—不断上进的良性循环, 良性薪酬制度的建立, 不仅可以留住核心员工, 还可以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进入。核心员工的激励在福利方面的主要表现:股权的激励, 五险一金按时足额的缴纳, 员工其他福利待遇计划 (如员工出国休假、星级式的办公环境、员工出国培训、各种购物卡的选送、针对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上升通道等) 。

2. 精神激励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 员工与企业在交往的过程中, 其核心是价值的相互让渡。员工让渡他们的使用价值, 以得到企业提供的价值, 在价值让渡过程中, 总是希望有最小的使用价值换取最大的价值, 个人如此, 企业也是如此。最小的使用价值换取最大的价值, 企业除了物质价值的给予以外, 精神激励也在激励员工过程中, 对降低物质价值有很大的帮助。精神激励方式趋于多元化, 老总为员工过生日、公司解决员工家庭困难、不断的对核心员工进行精神上的指导、公司高层对核心员工人文上的关怀。精神上的激励, 对交换核心员工的忠诚度、执行力和主动性有着物质激励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社会交换理论在激励核心员工运用中的建议

社会交换理论在激励核心员工运用过程中, 关键点在于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系列特征、假设前提, 摸索出一套适合企业实际的核心员工激励计划。对此, 笔者认为以下二点较为重要。

1. 激励制度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任何制度的实施与执行, 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朝令夕改, 只会让员工对这种制度的彻底失望, 对公司以后颁布的任何制度, 都会持一种怀疑的太态来对待, 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大打折扣。激励制度作为公司留人的重要制度之一, 也应当保持相当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激励指标、激励原则在确定下来以后, 不轻易的改变;二是激励制度不要受到公司高层人事的变动而不断的发生改变;三是公司高层不要随意的破环激励制度的实施执行;四是激励制度要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这里指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所变化。根据社会交换理论, 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相互让渡, 最终双方得到满足,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也是如此, 所以激励制度在保持相对的一贯性与连续性的同时, 激励制度要有所变化是值得企业注意。

2. 激励制度的公平性、公正性

GSM-R网络优化核心理论解析 篇8

1 GSM-R系统相关状况浅析

系统优化存在的意义在于保持系统的健康并且促使其成长, 以一种更为有效以及稳定的方式保证其满足实际环境需求。对于致力于服务铁路环境的GSM-R通信系统而言, 由于我国铁路不断提速, 并且铁路系统不断成熟发达, 因此其所需要传输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另一个方面, 由于信息时代的逐步深入, 人们在市场生活中的数据传输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GSM-R系统还需要考虑到铁路客运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传输需求。不断增长的需求, 以及不断出于提速过程中的GSM-R系统移动台, 都为其系统本身不断带来新的挑战, 因此GSM-R网络也必然处于不停的优化过程中, 才能跟上实际的变化发展。

从GSM-R系统所处的环境看, 铁路运输系统本身的复杂环境决定了其不停优化的总体方向。首先从铁路系统所处的硬件环境看, GSM-R通信系统所服务的对象环境即我国的铁路运输系统, 这是一个横跨很大地理区域的系统, 并且其覆盖区域呈现出以铁轨作为中心的带状分布, 同时应当注意到铁轨的铺设并非直线, 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地理状况进行架设, 这些都决定了GSM-R系统也必须同铁轨系统一同对周遭的自然环境加以慎重考虑, 否则很容易造成系统内干扰以及掉话率增加等众多问题。其次, 从铁路系统所处的软件环境看, 又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注意, 其一就是在GSM-R通信系统中, 移动台处于高速行驶的列车之上, 因此决定了在跨区切换以及无线信号的传输等方面, GSM-R比GSM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其二则是必须要将信号干扰考虑进来, 由于GSM-R覆盖区域的特征, 决定了其与社会上其他通用的数据传输通信网络相交的边界远远大于寻常数据网, 而不同的通信网络在相交的边界上尤其容易发生干扰现象, 尤其是对于GSM-R这样的通信系统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其在技术核心层面与GSM系统有很多共性, 加之其在频带资源占用方面与G S M以及C D M A系统紧邻的状态, 更容易加剧干扰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问题, 都是GSM-R系统优化所要面临的问题。

2 GSM-R系统优化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文中关于G S M-R系统优化的相关讨论, 可以确定出GSM-R优化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 即网络覆盖优化以及无线通信优化。

在GSM-R网络优化的实际工作过程中, 网络覆盖优化以及无线通信优化常常呈现出紧密的结合状态, 难以进行严格区分, 但G S M-R系统的优化工作可以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确保GSM-R在铁路环境中信号的有效性。鉴于GSM-R面对环境的复杂状况, 在对网络进行架设设计的过程中, 就必须要对其覆盖进行充分的考虑, 尤其是对于可能存在的地理死角重点分析, 对于隧洞、山区等路段逐一进行考虑, 确保覆盖到铁路运输系统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覆盖层面的有效性核心在于保持在铁路运输环境中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数据传输服务。对于铁路通信环境而言, 因为其承担责任重大, 因此在进行覆盖的时候采用了双网工作方式, 即覆盖区域中的每一个点都能够同时获取到两个基站的数据传输服务, 以确保G S M-R系统的稳定性。在这样的双网结构之下, GSM-R优化的核心之一就是确定在何种情况下实现对于两个网络的选择, 即采用何种算法实现从主用网到备用网的切换。

(2) GSM-R网络覆盖优化。这一方面重点指重叠区域的优化, 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不同分区之间切换的优化, 其次则是从网络覆盖角度出发的内部干扰优化。前者工作的重点在于确保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地实现越区切换,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重点考量列车的行驶速度以及相邻小区之间覆盖重合的状况, 确保列车能够在相邻小区的覆盖重合区域内完成切换。而后者则是源于GSM-R网络所面临的特殊地形而提出的特殊要求。在铁路运输系统中, 通常的GSM-R覆盖分区做法仅仅是沿铁轨以长度作为标准进行简单的服务区划分, 这种划分方式看似正确, 但是存在一定的隐患。由于铁路运输系统常常存在有迂回线路, 因此导致在进行分区的时候, 并不相邻的分区在地理位置上可能导致相邻。对于这样的分区应当特别注意, 在架设的过程中应当比照地图进行详细的区分设计, 投入使用之后还应当密切注意掉话率高或频繁存在的同频干扰现象, 将地理位置上相近的区域从频带占用方面区分开来。

(3) GSM-R系统的无线接入优化。这一部分的工作重点专注于覆盖区域内场强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肩负有调整GSM-R网络与社会中其他网络, 诸如GSM以及CDMA等形成的干扰问题, 主要包括对于天线方向和功率的调整等。实际工作中依据已经存在的众多标准和相关参数, 以及无线传输过程中出现干扰的环节, 如上行或下行, 来对天线工作方式进行调整, 并且是实际情况加装相应的信号放大等设备。对于存在有系统外干扰的地方, 优化工作还应当包括提出切实可行的双方系统优化调整建议。

3 结语

铁路系统的飞速发展, 从客观上带动着GSM-R也必须就自身状况完成成长, 才能更好的针对铁路系统展开服务, 这个成长的过程, 就是不断优化的过程, 唯有如此, GSM-R系统才能为铁路运输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 进一步加强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理论核心 篇9

关键词:概念获得,化学,核心概念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 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 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 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生要想学好化学, 就必须牢固地、系统地掌握有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那么, 如何掌握化学相关知识?就必须从化学概念入手。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概念, 才能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属性, 才能真正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因此, 化学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不断提高化学教学效益的措施之一。

概念获得模式是通过教师事先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获得概念。也就是说, 并不是把概念直截了当地、生搬硬套地塞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分析正反例证的属性,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最终获得概念, 并会运用概念。由此, 这类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他们大胆探索、认真思考、清晰表达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 并使学生有意义的建构知识体系。概念获得是从众多不同的事物、尤其是从已知或部分已知的事物中, 通过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 用深入探索、全面罗列事物属性的方法, 来动态地获取某个对象的适当的定义。

如何用概念获得理论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核心概念?以下结合“电解质”概念的教学来描述其基本程序。

一、概念的确认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基本单元。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概念都必须运用概念获得模式进行教学的, 运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概念, 即化学核心概念, 而且该概念应该具有比较清晰的属性。学生获得了核心概念, 就可以利用这些核心概念, 把它们当作认识和攻克其他问题的基础。

例如:在化学必修1中“电解质”的概念是个核心概念, 是教学的重难点, 理解了电解质的概念, 也就理解了与溶液中离子相关的知识, 也为以后学习离子反应、盐类水解等作了铺垫。

二、例证的确认

概念获得理论的核心是向学生提供概念的例证。例证是指老师事先选定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对象 (即指定的事物) 。例证基本上包括三类: (1) 正面的; (2) 负面的; (3) 暂时不能确定的。在教学中, 教师提出的第一批例证应该相对详细和明确, 其目的是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基本属性进行确认。如“电解质”, 教师呈现的正、反例证: (1) 氯化氢; (2) 氢氧化钡; (3) 氯化钠; (4) 醋酸; (5) 铁; (6) 氯气; (7) 乙醇; (8) 蔗糖; (9) 空气; (10) 玻璃, 前4个是正例, 后6个是反例。

教师在例证确认阶段应考虑以下问题: (1) 选择使用哪些例证? (2) 例证是否有助于该概念的建立? (3) 课上提出的例证数量是否足够?

教师呈现正、反例证, 并引导学生去对比、分析发现概念的一些关键属性。从个体学生来看, 他们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孤立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 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 全班同学一起参与, 就能够动态地生成比较全面、客观、正确的概念表述。这样, 学生获得了概念或者假设概念的定义。

三、假设的提出与验证

1. 分析例证, 提出假设要求学生对正反例证进行比较, 找出正例证中的共同属性, 从而让学生对例证形成概念假设——电解质。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比较, 可能形成下列假设: (1) 电解质是化合物, 不是单质和混合物; (2) 电解质能导电; (3) 电解质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4) 电解质是酸、碱、盐, 等等。当然, 有的学生在比较正反例证时, 可能未能抓住概念的一些属性, 形成的假设可能是乱七八糟、五花八门的。这时, 我们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尊重, 不能用自己给出的正确回答而一跳而过, 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勇气, 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验证假设就是让学生寻找与概念相同的其他的例证。例如, 有学生假设:“在水溶液中, 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此溶液能导电, 那这个化合物就是电解质, 如Na2SO4。”这样, 他的假设与证实材料相等, 那么他的假设得到了维持。

在概念获得理论的教学模式中, 例证的确认与假设的提出验证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包括学生对例证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对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随着各种假设的出现, 增加新的例证, 帮助学生识别出概念的所有基本属性, 并否定先前生成的伪假设。通常, 伪假设往往产生于例证不足的早期阶段。

在教学中, 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很快就揣测到正确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 建议教师立即回避直接地肯定学生的回答, 而只是把学生的揣测作为假设之一, 并要求学生通过对全部例证的分析, 确认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最后再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概念的命名

经过了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的循环过程后, 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对所有保留下来的假设进行审核, 并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命名。在概念命名的阶段, 应注意几个问题: (1) 课上是否要求学生对所获得的概念作清晰的定义, 是否完整的阐述了概念的基本属性? (2) 课上是否要求学生对所确认每一个例证的理由进行回顾? (3) 学生是否了解所获得的概念的名称?如在“电解质”教学中, 对概念进行命名时允许用生活语言对概念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加深对概念和名称由来的理解。

教师学生验证、修正假设后, 命名概念, 重述定义即这类物质是电解质。所谓电解质是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总结电解质所属物质类型是化合物, 符合条件是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发生电离, 能导电。

五、概念的应用

在此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表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例证, 并根据概念的基本属性对例证作出精确的描述;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加以区分, 以表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获得概念的程度。

如何对概念的应用阶段进行评价, 可以依据以下问题: (1) 学生能否独立地通过例证给出概念的定义? (无论正确与否) (2) 学生能否识别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3) 通过概念获得模式的教学, 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

例如, 例证: (1) 二氧化碳; (2) 氯化氢气体; (3) 氨气; (4) 铝; (5) 硫酸钡。学生可以根据概念本质属性很容易判断例证 (2) 是 (4) 否。但在例证 (1) (3) (5) 上, 学生可能会产生争议, 有的同学指出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水溶液也能导电, 并且也是化合物, 符合电解质定义, 应该是电解质;少数同学指出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 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 碳酸和一水合氨电离而导电, 碳酸和一水合氨是电解质, 二氧化碳和氨气是非电解质。对于 (5) , 有的学生说, 硫酸钡是难溶物, 它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是非电解质;少数学生说, 硫酸钡熔融状态下导电, 是电解质;或是硫酸钡虽然难溶, 但其溶解的那部分是电离成离子的, 是电解质。两者的争议, 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 掌握了重要的知识点, 并且学会比较, 能深刻地发现问题的差异, 在运用中锻炼并提升了探究能力。

六、概念获得的反思

运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重要的并不仅在于教师直截了当地将概念的名称或定义教给学生, 而是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参与程度, 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例如, 在反思概念的获得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1) 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 (2) 学生能否清晰地陈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或提出假设? (3) 在获得概念过程中, 学生是否在他人陈述后, 提出异议或疑问或补充? (4) 学生能否与他人平等的交流讨论、精诚合作?等等。

经过反复实践发现,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一般认知规律。它使教学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 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培养了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体现出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概念获得理论的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紧密的结合, 纠正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概念获得理论也有它的弊端:一个概念的发现过程所需时间比讲解过程所需时间要长得多, 有时一节课学生也未必能提出恰当的假设。因此, 我们不能什么概念都用, 而是需要对它进行选择性、创造性地运用。

参考文献

[1]谢泽琛、钱扬义, 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J], 化学教育, 2004.10

[2]于艳丽;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J];教育新导向;2011年第1期

理论核心 篇10

这个班名将伟大的人物鲁迅和我这个平凡的小人物结合了起来, 同时还隐含了班级树人的根本理念, 可谓一举三得。

人才三角理论是整个周树人班的核心, 它起源于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 发展于我做教师的前十年, 真正成形于周树人班建立后。我所提出的人才三角理论, 包含两块内容:一是人字三角, 二是人才三角。

一、人字三角

人字三角, 启迪于“人”字本身, 一撇一捺构成了三个顶点, 象征着做人必备的三个大要素。这样, 我在2007年进行一次题为《我的人才理论》演讲的时候, 便将人字三个顶点分别代表的含义确定了下来。原稿摘录如下:人字, 一撇一捺, 简简单单, 站直了, 便是一个人;站不直, 什么也不是, 只能趴 (八) 下了。人字, 刚好有三个顶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人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撇的左下顶端代表着身体素质;一捺的右下顶端代表着知识技能;而这一撇和一捺共同支撑起来的上顶端代表着思想品德。这三个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 其中有好的思想品德为必须的要素。从那次演讲后, 我再给学生上课也基本上以这篇演讲稿作为底本了, 但也根据当时的实际引用新人物新事件作为例子来补充和加深。

后来几年, 新闻媒体接连报道了很多学生心理健康不佳而酿成惨剧的事件, 社会各界包括教育部门都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刚好又有《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向我约稿, 我写了一篇题为《优等生, 请优化你的心理》的演讲稿发表了出来, 其中我写道:以前我们评价学生优秀与否, 关注他是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看来, 这个观点也要“与时俱进”了, 应该再加上一个心理健康, 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 才算是真正的优秀。

这样就进一步完成了我的“人字三角”, 人字的左下端代表着“身心素质”, 人字的右下端代表着“知识技能”, 人字的上端代表着“思想品德”。再后来, 我阅读理论文章, 发现人的素质内涵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就进一步印证了我的观点, 也进一步坚定了我的想法。

二、人才三角

至于人才三角, 又是启迪于人字三角。将人字三角右下端代表着的“知识技能”提高就可以说是才了, 但光拥有多知高技只能暂时称作“才”, 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人才”, 因为有许多高智商、高技能的人却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相反, 他们沦为社会的渣滓, 这种人肯定不能算作人才的。所以我们平时说的“成才”, 应该是指成为“人才”。

再来说才字。其实, 从词义上讲, 它是指有才能、有才干, 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就可以称作才, 但不能说是人才。才和人才应算作两个概念, 因为才只需要好的知识或技能就可以, 而人才则应有一个前提, 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们通常所说的,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则应指的是成为人才, 而不仅仅是才。

从理论构图来看, 人字、才字和人才, 组成一个三角形。人和才, 既可以分开, 又可以组合。分开的只能是人, 或只能是才;组合的才是让人人敬佩的人才。人和才均可以看作是人才的基础, 所以他们的位置在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只有人和才都提高了, 才可以称为人才, 所以他的位置毫无疑问自然是在顶角了。这样就大致解释了“才”与“人才”的关系, 以及“人”与“人才”的关系, 也就形成了我的“人才三角”。

理论核心 篇11

当前中国养殖业存在着生物危机、食品危机、环境污染、高耗低效等一系列问题,以绿色、生态、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养殖得以迅速发展。我们16年来致力于中国的生态养殖与食品安全事业,在丰富养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养殖核心理论:“内调、外控、科学诊断、合理用药”的十二字方针。

内调是根本所在

“养殖就是养肠道”,肠道就是肉蛋奶的生产车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肠道不仅是动物消化吸收的场所,也是动物最大的免疫器官(全身70-80%的免疫细胞来源于肠道),同时肠道产生的内毒素蓄积是导致免疫抑制的主要根源。“内调”就是通过调节动物肠道的菌群结构及菌群平衡,利用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调控肠道病原微生物、促进肠道粘膜免疫、提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控制腐败菌发酵产生内毒素等。实现了肠道健康,动物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就强,就能充分发挥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潜能,而且提高饲料转化率。

外控是关键因素

“环境是万病之源”,由于中国养殖业长期滥用抗生素和消毒剂,导致环境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耐药性病原微生物,而消毒剂还造成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和菌膜屏障的丧失。此外,动物舍内大量的氨气、硫化氢、臭气等污染气体严重超标也是造成动物疾病频发的重要原因。“外控”就是通过在环境中喷施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不仅起到以菌抑菌的良好效果,而且有助于动物呼吸道菌膜屏障的强化,还显著降低养殖环境中的氨气、硫化氢、臭气等污染气体浓度。长期使用益生菌喷雾可以大大减少抗生素和消毒剂的用量,动物发病率显著下降,使牧场的耐药性环境逐步得以修复。

科学诊断是重要前提

“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当前动物发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混合感染及症状非典型化,有权威部门认为传统剖检的误诊率可能超过70%,不仅贻误了病情的治疗良机,还导致了抗生素等药物的大量滥用。我们推出了全球首款高通量生物芯片BP-20,可同时检测20种病毒和细菌感染,不仅检测周期短(3个小时),而且准确率高达98%以上。有了这种生物芯片BP-20的技术支持,再复杂的混合感染及非典型性病症,均可在短时间内一一得以确认,为正确治疗和用药提供了保障。

合理用药是基本原则

“有病乱投医”是当下中国养殖业在面对突发疾病时的基本状况。有专家认为,中国牧场动物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30%是发病死亡的,而70%是用药物药死的和用疫苗打死的,滥用药物和乱打疫苗是高死亡率的罪魁祸首。滥用药物和疫苗,不仅浪费了资金,还导致了细菌耐药性和病毒变异能力越来越强,使得疫病发生防不胜防且无药可救。“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减少滥用抗生素和乱打疫苗的科学原则。首先要明确疾病发生的真正原因,其次通过药敏试验找到敏感药物,用最小的投入就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长期减少药物的使用,环境中的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就逐渐被净化,即使偶尔发病,少量的抗生素也能起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理论核心 篇12

关键词:理论基础,核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

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 不但要深入研究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 还应将需求层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共同愿景理论纳入理论指导基础中。本文将对需求层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共同愿景理论在学校价值观培育中的指导作用做一简要分析, 并就价值观的变化规律、个体价值观向核心价值观的转化过程进行研究。

一、理论基础

1. 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建的。他认为,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在内的低级需要。一类是包括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高级需要。每个人的内在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尽相同。由此可见,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们行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和动力。

从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 我们可以分析出, 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过程中, 就要处理好特定时期、特定人员的需求与学校发展需求间的关系。通过适时、适度的目标设置去满足不同个体、团体的需求, 并通过设置条件与描绘远景充分调动个体成员或团队集体的积极性, 使其在学校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既提升自己, 又加快、加深其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并能够充当价值观的有效宣传者。

2. 共同愿景理论。共同愿景的英文为shared vision, 原意是指共同分享的、共同愿望的景象。共同愿景是建立在某一特定组织及其所有成员的价值和使命相统一基础上的共同理想或愿望。它创造出共同体的感觉, 并不断使这种感觉加深在整个组织的活动中, 使整个活动融汇起来。

从共同愿景理论出发, 学校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 就要求领导在面对不同时期、不同任务时, 巧妙地为全体成员或特定团队勾画目标愿景, 并在和谐的氛围中传达这种价值倾向, 调动成员的热情与积极性。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选择外在信息, 并将其与当前事物通过信息加工和融合, 重新建构已有知识结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得知, 个体价值观向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转化过程不是学校倡导者向学校成员个体传递核心价值观, 而是成员个体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价值观认知水平来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成员个体不是被动的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不是简单地由学校组织确立而决定的, 而是成员个体通过自己个体价值观结构和已有认知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二、价值观变化的基本规律

1.“破”与“立”应结合。在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中, 包括个人及学校价值观的变化, “‘破’与‘立’相结合”是贯穿始终的规律。“破”就是破除与学校现阶段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观念, “立”就是建立并完善与学校当前及近期目标相适应的新观念。“破”与“立”彼此对立, 又互为条件, 两者矛盾的全过程就是学校价值观确立的过程。

重组后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 不是取代、换位, 也不是简单的聚合, 而是新旧因素并存, 是各种因素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争斗、相互融通到逐步生成新体制的艰难过程。重组中职学校在学校价值观培育过程中, 要从“破”开始, “破”“立”结合, 互通有无, 只有遵循“价值观的‘破’与‘立’相结合”的规律, 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2.“辐射”与“聚合”要互动。核心价值观的辐射是指, 确立了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后, 再将核心价值观辐射到各个领域、每个人、每个学生, 最终确立新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并不是学校文化体系的最终确立, 它还需要通过政策导向、层级传递、途径传播等手段将学校核心价值观辐射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冲击与辐射有的是理论, 有的是实践, 有的是来自政策导向。

边沿价值观的聚合是指, 学校中不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的某些合理价值内容逐渐地被核心价值观所吸纳, 并变成价值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聚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生活过程中某些价值观的提升;二是对学校历史传统价值观中积极因素的提炼; 三是对学校外部价值观中合理成分的吸收。

正是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和边沿价值观的聚合双向互动的过程中, 学校核心价值观不断地改变并统摄着边沿价值观, 边沿价值观也通过其特有的渗透力给核心价值观以一定的影响, 使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丰盈饱满, 兼容性更强。使得他们之间的冲突得到合理解决, 从而使得学校价值观体系日臻完善。

3.“主导”和“宽容”相统一。核心价值观辐射与边沿价值观聚合的双向互动、相互作用并非说明核心价值观与边沿价值观在同一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是并列的、是平等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总是占有主导地位, 但主导地位并非意味着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独断和垄断性地位。学校核心价值观应对其他价值观保持一定的宽容性, 使得相关价值得以在同一价值体系中互相映衬、互相扶持。

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往往取决于学校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和与之相一致的行为准则。科学性与合理性指其是否符合学校发展的方向, 是否符合大多数学校成员的利益要求。这样的价值观才有号召力和导向力, 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自觉遵从。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准则是指, 核心价值观要发挥统领作用, 必须同时具有其具体行为准则的可行性。这样才能成为学校成员个体行动的指导, 才能将学校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成员个体内在的自觉。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否则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与统领作用将受到削弱。

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在于对种种合理存在的个体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 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汇聚各方面的力量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宽容应是在坚持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基础上的宽容, 是将不同个体价值观的冲突及差异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的宽容, 是既能确保不会削弱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又可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的基础上, 使成员个体价值观不断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化, 又使个体价值观的高层次带动低层次持续向前发展, 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和互补。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校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4. 价值目标适时上升。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都来自于主体的需要。然而, 人们并非只有单一的需要, 而是有着多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层层递进的, 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 一个更高、更新的需要便会跳跃出来成为主导的需要, 并渴望得到满足。这种需要的递进式上升规律的存在, 是学校核心价值目标发挥作用并使其得以适时上升的现实基础。

无论是学校核心价值观还是个体价值观, 都符合“价值目标的适时上升规律”。这就要求学校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 要随时、及时调整价值目标的表达。也要对成员个体价值观发挥导向、激励作用, 使个体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同步提升, 以满足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中平, 徐建华, 徐跃飞等著.冲突与融合[M].上海三联书店, 2006.108.110-112.

[2]陈章龙, 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8.51-55.

上一篇:灰色关联分析下一篇:医疗设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