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级党报(精选6篇)
县市级党报 篇1
2012年底,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 再次提倡“短、实、新”, 反对“假、长、空”的文章;强调说真话、写实情, 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和“应景”文章;要力求报道简短精练, 直截了当, 要言不烦、意尽言止。
在地市党报工作多年, 在实际工作中, 在平实写稿时, 经常不由自主地写成了应景文章, 比较模式化, 一些生硬、呆板的报道, 连新闻人自己都不爱看, 甚至有“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自嘲。由此可见, 改进文风十分不易。
对于地市党报来说, 改进文风, 让报纸更加耐看, 既是人民群众的要求, 也是报纸发展的需要。在地市党报中, 报道语言生硬、呆板的现象有, 写一些官话、套话、假话的现象也有。这些词语铺天盖地, 怎不叫人读而生厌?
变阅读为“悦读”是地市党报改进的目标。改文风, 重在转变作风, 多接地气才能求真务实。作风是文风的基础, 文风是作风的体现。如果记者脱离实际, 不多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 不会写出感人的文章来。真正的好新闻不是写出来的, 是用脚走出来的, 是用心采出来的。记者只有深入基层, 与广大群众在一起, 进行实地调研, 才能写出好文章, 才能传递群众最真实的声音, 了解他们的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改文风, 难在创新表达, 多下基层才有源头活水, 从群众中汲取智慧, 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也是创造鲜活语言的大师。要想文章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 就必须深入实践, 向群众学, 说实话, 说老百姓的话, 群众才愿意看, 看得懂, 愿意听, 听得进, 宣传报道才会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精心策划、记者深入基层挖掘新闻素材, 创新写作手法, 及时进行正面宣传报道等有效的方式, 才能汇聚正能量, 传播好声音。例如《生活报七台河版》通过对延续真情、无私照顾孤寡老人的七台河好人李学良的宣传, 传播了正能量, 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报道的李学良是一位身有残疾、家庭并不富裕的普通农民, 十年间收养三位流浪老人的感人事迹。从2005年冬天街头捡回第一个老汉藏青河, 到本村赖着不走的卢占山, 再到脑动脉硬化的杨连杰, 农民李学良将他们视为自己的亲人, 不抛弃不放弃, 充分展现了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善良。真实地记述了李学良家庭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李学良心怀大爱的高尚情怀。李学良及其家庭先后被市总工会、市妇联等组织和部门评为“七台河市2013年度第二届新玛特杯孝行之星”、“最美公益善举之家”, 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十佳孝贤” (民间活动) 荣誉。跟踪报道见报后, 引起社会各界对李学良事迹的再次关注。新浪网、黑龙江新闻网等各大门户网站, 黑龙江日报等权威媒体先后转载。李学良被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等部门评选为“七台河好人”, 李学良家庭受到市委宣传部、市救助中心、百信医药、新大陆鞋城等部门和爱心企业的物资救助。2015年春节前夕, 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民政局把老人藏青河安置到敬老院, 以减轻李学良家庭负担。这样的报道发多了, 百姓自然愿意看, 也就能变阅读为“悦读”了。
变长稿为短文是地市党报改进的目标。一篇文章的分量轻重、文章好坏与篇幅长短没有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周敦颐的《爱莲说》只有119个字, 其中“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脍炙人口, 成为千古绝唱。毛泽东同志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魄和豪迈胜过多少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新华社的长篇通讯《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分为四大乐章几万字, 但堪称雷锋精神报道精品中的压卷之作。可见, 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我们反对的是无病呻吟, 好文章再长也吸引人读下去, 而又臭又长的文章只能让人倒胃口。所以写文章该长就长, 能短则短。在冬奥冠军王濛的报道上, 《七台河日报》作为冬奥会冠军家乡的主流媒体, 曾经反复多次刊发有关王濛的报道。从她小时候被七台河短道速滑队选中接受专业训练开始, 到后来经过重点培养输送到省队、国家队, 最后为国争光夺得世界冠军、冬奥冠军, 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奥运赛场上空, 每篇报道都洋洋洒洒几千字, 连篇累牍, 唯恐篇幅不够字数不足使报道不够翔实减轻分量。而人民日报社记者在王濛都灵夺冠后仅发表了1700多字的文章, 从王濛小时候从一条小河沟开始学划冰开始直至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的心路历程, 语言高度凝练, 与之相比, 地市报的报道就显得过于冗长, 《人民日报》在报道中的惜字如金, 字字珠玑, 非常值得地市党报学习。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地市党报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写作的基本功训练, 才能写出上佳作品。
办有自己风格的报纸是地方党报改进的目标。地市党报不能成为领导讲话的宣传纸。有的地市党报连篇累牍是领导讲话, 成了领导讲话的复印机、播音员、传声筒, 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灵魂。要么就板起面孔说教, 让百姓读来味同嚼蜡, 只能随手弃之。地市党报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就像人要有自己的性格一样, 要有自己的表现力, 不能照本宣科, 人云亦云, 套话连篇。以《七台河日报》为例, 七台河日报在报纸改版过程中, 非常注重改变过去不受群众喜爱的领导采访不论新闻价值高低必须上头版或头题的传统习惯, 改变过去没有评论的缺陷, 提高全社人员对报纸评论重要性的认识。改版之后, 新闻价值高的报道, 即使有市委书记的动态新闻报道也要为之让路。以新闻价值来评定新闻稿件在报纸上刊发的版面和位置。同时着重笔墨加强对报纸评论的报道。一致认为,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 没有了评论, 报纸也就没有了灵魂。评论写得好坏, 影响和决定着报纸的宣传效果。为此, 报社社长廉景华同志长年笔耕不辍, 坚持每天写一篇评论, 从内容到形式, 更接近群众。“老方说事”每天刊发在日报一版的左下角, 既有亲和力、表现力, 又有公信力, 写的都是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又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 长时700—800多字, 短时300—400字, 成为七台河日报的名专栏, 很多人每天一拿到报纸首先要看一下今天的“老方说事”都说了些什么让人感兴趣的事, 成为报纸的“眼睛”。还有报社二版开设“今日放谈”评论专栏, 栏目宗旨就是贴近群众, 说群众关心的话题, 讲群众都明白的道理。深入浅出, 让群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是给老百姓办的报纸, 让他们喜欢读, 愿意看, 从心底里真心接受报纸的观点和看法, 从正面引导群众。少用一些居高临下的语言, 尤其要杜绝运用假话、空话、套话忽悠群众, 要与群众交心, 用平实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交流。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报必须体现出党的主张, 为党和人民群众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地市党报在办报过程中, 要吸取国内外众多媒体所长, 面对新型媒体的冲击, 我们只有办出拥有自身特色的报纸,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 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范长江真切感知人民的困苦, 才创作出了力透纸背的《中国的西北角》。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新征程上, 地市党报的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有危机意识, 要让报纸更有性格, 更有可读性。只要进一步发扬“走转改”精神, 落实“三贴近”要求, 在改文风方面创新突破、奋发有为, 就一定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文章。
参考文献
[1]孙瑞岗;改进文风办人民满意的党报;《新闻论坛》;2014
[2]刘晓鹏, 傅丁根, 吴建群;“走转改”:提升影响力的时代路径——人民日报社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新闻战线》;2012
[3]常征;改文风, 党报怎么改?《新闻传播》;2012
[4]王德光, 周易;“走、转、改”:党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地市报人》;2011
努力增强盟市级党报的吸引力 篇2
虽然盟市级党报也有自己独有的优势,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党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很好地发挥和体现出来。比如,只重视党报的导向功能,而忽视了监督功能、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只注重党报的主流读者群,而忽视拓宽读者队伍等等。
那么,怎样进一步发挥盟市级党报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其“阅读率”,使其在这个“速读时代”能在读者手中增加阅读时间,笔者作为盟市级党报的一名编辑,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会议报道要新闻化
报道本身就是新闻宣传的一个手段。我们这里所谈的也就是目前盟市级党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我们的许多会议报道只停留在会议本身,通篇找不到新闻的影子。这些报道往往集中在盟市级党报的“门面”上,久而久之,使党报失去了让人“一见钟情”的吸引力。所以,把会议报道做成新闻是盟市级党报的首要之举。
其实,参加会议可以成为记者获取“活鱼”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怎样才能从会议中找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有跳出会议写会议的本领,还要求有过硬的基本功,知识的积累,会前的准备,对该部门的了解以及是否具备敏锐的新闻眼光等等。
编辑视角平民化
作为一名盟市党报的编辑,平民视角很重要。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还要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的眼睛不仅要向上,还要向下。这就要求我们所关注的选题不只停留在领导和部门层,还要关注诸如银行服务、楼市解析、社区管理、物价上涨、粮食供应、农民增收、民工维权、城管执法、招工就业、医疗保障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同时,还要特别重视为百姓提供量身定制的生活和服务信息,成为他们须臾而不能离的生活参考。比如,要建立民生政策“自动应激机制”等,及时解读重大民生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群众的眼球。
组织策划要经常化
深度报道的样式和对报道深度的追求是当前形势下报纸拓展目标读者群的“锐器”,其体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党报无可替代的优势。
而组织人员进行大型策划是发挥这种优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鄂尔多斯市近几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离不开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而每一次重大政策的出台,《鄂尔多斯日报》都组织记者编辑进行深度政策解读,这已经成为《鄂尔多斯日报》的一个惯例。这样的深度都是经过提前策划,落实到人,再深入采访而写出来的。每次都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刊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报道方式要新颖化
“最适合的就是最美的”,这句经常形容穿衣打扮的句子用在新闻报道方面也是适合的。
新颖就是要有创新性。一篇新闻稿件采回来,用什么样的标题,采用什么样的体裁,什么样的基调,什么样的语言,才适合稿件的内容,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目前,有些盟市级党报存在的问题是有些记者编辑偷懒成定势,所有的会议都写成消息,所有的人物都写成通讯,连标题、导语、结构,甚至是结尾都写成了习惯性的。这样的报纸和稿件要吸引读者的眼球恐怕很难。
写作手法要文学化
新闻,我们熟知的概念是把新近发生的、受众想知而未知的事件通过媒介传播出来。由于自身所具有的这个特性,即受众往往想知而未知,所以有其自带的吸引人的特性。但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却发现很多新闻并不吸引人。陈旧的标题,千篇一律的导语,呆板的语言等等都让新闻失去了吸引受众的魅力。
注重细节化、故事性,以及采用文学的形象化的语言等等,都是增强盟市级党报吸引力的重要内容。
多年前,《鄂尔多斯日报》刊发过的一些稿件还深深留在了笔者的记忆里,如《伊盟欲做撑杆跳》、《遗鸥,还会有家吗?》、《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除却标题,这些稿件所采用的文学语言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如果换成了“伊盟发展实现大跨越”,“旅游开发,怎样保护遗鸥”、“某某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等等之类的标题,我想效果会大打折扣。
版面设计要多样化
如果说人要衣妆,马要鞍“妆”,那么,我可以说新闻要版面“妆”。以前我们往往忽略了版面设计的重要性。觉得只要有好的新闻,画成什么样都会有人看,其实不然。眉清目秀肯定要胜过“黑糊大流”。
当然我所指的多样化,并不是指一天一变,以变为主。党报不同于都市报或者是晚报,自身的特性要求它的版面要以端庄大方为主,而不是每天改头换面,这样也不会赢得读者的青睐。
但是,我们可以在细节上做文章,除去大栏目不变,一个标题的设计,一个报花的使用,一幅照片的使用,都可以让一张报纸赢得“注目礼”。
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的特点分析 篇3
一、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的作用
(一) 党报适应媒体市场竞争的需求
近几年, 时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新媒体涌现, 媒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地市级党报而言, 不仅要面对其他地市级报纸的竞争, 还要面对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与新媒体相比, 党报具有传播空间有限、传播时间滞后等不足, 为了获取市场地位, 提高竞争力, 党报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加强新闻的深度、权威性, 其新闻评论是一个有力武器。
(二) 舆论引导的需求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的评论, 对事件、社会政治经济发表见解。新闻评论是对党报意图的鲜明表达, 旗帜鲜明地对一些事件、观点进行表扬、批评、孤立, 分析当前形式, 站在党的立场对群众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教育。[1]在目前五彩缤纷的世界中, 各种思想涌现, 多种观点碰撞。为了确保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需要统一人们的思想观点, 在这方面, 党报的任务艰巨, 需要新闻评论及时地发表正确的观点, 引导舆论, 给予及时、正确的解释, 反驳错误观点, 统一正确思想。
(三) 舆论监督的需求
党报的重要作用是舆论监督, 其各种新闻载体为舆论监督而服务。对于当前的地市级党报而言, 其舆论监督的力量较为薄弱, 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这种问题的存在, 新闻评论的发挥余地较大, 其不拘泥于某一具体事件, 受到的监督阻力较少, 可从多角度、多层次方面形成监督力量, 促进社会正本清源。[2]同时, 新闻评论还可通过言论评论, 发挥民众的监督力量, 提高地市级党报的舆论监督地位。
二、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特点
(一) 重视服务, 注重与受众的互动
对于党报而言, 其风格严肃、庄重, 与受众的互动不够重视。然而, 近几年, 媒体市场的竞争加剧, 党报在经营、言论引导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提高发挥地市级党报优势, 提高市场竞争力, 党报需要改革体制, 创新机制, 需求立足点。在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方面, 与受众的互动逐渐受到重视, 一些地市级党报通过开办群言型评论专栏、扩大评论版面、利用来信点评等方式, 吸取群众意见, 为群众提供表达意见、参政议政的平台。[3]在这种情况下, 地市级党既可对本地政府的方针、经济成就等进行宣传, 也能呼应本地百姓的表达。
(二) 文风多样
报纸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多样, 没有固定的格式与模式。在目前的地市级党报新闻评论中, 评论文风多样化, 语言风格可辛辣、柔和、起伏, 并力持建设性与批判性双重言论趋向, 不以道德审判自居, 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传达思想。同时, 运用形象化语言, 作用于读者视觉、触觉、听觉等, 刺激受众感受, 以此形成新的印象。此外, 新闻评论还运用多样的文学手法, 通过排比、反问、比喻、对偶等方式, 使语言言简意赅、生动活泼, 将观点阐述得更加透彻。在莆田市党报《湄洲日报》发表的社论《风华正茂梦最炽》中, 运用排比、对偶等文学手法, 将社论写的绘声绘色, 以此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以党的观点引导群众观点, 使文章生动、形象。
(三) 突出本地特色
地市级党报重点关注本地的经济、政治、民生等, 引导当地群众舆论。在新闻评论方面, 言论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突出地方特点, 在反映民生民情、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地级市党报新闻评论建设中, 选题本土化、观点独家化, 关注本地的新闻事件、问题、现象, 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表达观点, 提出建议。从当地受众的角度出发, 选择受众关注的话题, 使文章在情感、心理上接近当地读者。在独家观点的表述方面, 地级市党报具有良好的条件, 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风俗民情、生活方式等, 当地党报对这些方面更为了解, 其评论观点更加具有针对性。[4]莆田市建市30周年, 《湄洲日报》就运用了大幅篇幅, 通过多个专版对30年来, 莆田市在经济、港口、交通、民生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报道, 在报道中,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 进行深入的、独特的描述, 从当地建设、文化、教育等入手, 层层递进, 通讯《三十而立——写在莆田建市30周年之际》对特色成就进行总结, 《风华正茂梦最炽》的社论, 进一步挖掘出深度, 将整体版面提升到新的高度, 使整个版面既突出当地特色, 又从党的立场引导舆论, 使观点入情入理。
大灾大难中地市级党报的作用分析 篇4
1. 及时反应抗难救灾情况
地市级党报作为战斗在最前沿的媒体, 有义务也有责任及时反应抗难救灾的情况, 让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及时了解灾情的最新进展, 制定最有效最切合实际的救灾计划。例如在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 灾害波及南方十多个省份, 造成多省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铁路公路交通被迫中断。各地市级党报及时行动, 派遣大量的工作人员前往第一线进行采写、报道, 在党报开辟抗冰救灾专栏, 对各个地区的灾情进行及时的反应和报道。各地市级党报的及时报道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了解了哪里的灾情比较严重, 哪里的损失比较大, 哪里的交通、电路需要及时抢修, 这些灾情的反应为后续的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灾区情况的持续报道也是对救灾工作的一种监督和检验, 哪里的救灾工作比较有效, 哪里还需要加大力度, 这些都可以通过地市级党报的报道及时反应。
2. 传达党和政府的精神指示
党报就是党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大灾大难面前, 地市级党报能够将党和政府的指示传达给地方, 传达给群众。在2014年发生的云南省鲁甸地震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以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都第一时间做出批示, 指出要将救人放在第一位, 组织群众避险, 减少伤亡, 抓紧了解灾情, 确保物资、人员运输畅通。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等各级党报都及时报道传达了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 各级政府根据指示也及时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地市级党报对党和政府指示精神的传达不仅给地方政府部门指明了工作方向, 传达了救灾精神, 明确了工作重点, 也让群众了解了党和政府面对灾难的决心和态度, 能够众志成城, 共同度过难关。
3. 传达灾区群众需求, 推动救灾工作
在灾难发生时以及抗灾的过程中, 灾情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充满着变数, 如地震往往会伴随着暴雨、堰塞湖、疫情等情况, 救灾工作要随着灾情的变化不断调整。在抗灾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伤员的救治、灾区群众的安置安全工作, 而这些都需要地市级党报来传达。在灾难发生时, 地市级党报工作人员往往都是在最前线, 对群众的食物、衣物、药品需求进行采写报道, 将灾区群众的需求及时传达给政府和社会, 政府和社会再根据报道来进行物资的援助、调拨。可以说, 在抗灾过程中, 地市级党报就是灾区群众的嘴, 传达的灾区群众的声音, 政府通过地市级党报来了解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 不断推动救灾工作的进展。
4. 鼓舞人心, 激发斗志
在大灾大难面前,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资、金钱, 更是决心和团结, 是打倒灾难的一份信念。面对自然无坚不摧的力量, 人显得渺小而又无力, 在家园变成一片废墟, 亲人离散之时, 人最容易变得脆弱容易放弃。这个时候, 党报就是一种精神支撑, 通过对党和政府救灾精神的宣传来给群众以希望, 通过典型人物的树立来给他们以榜样, 激发他们与灾难抗争的斗志。例如, 在鲁甸地震中, 地市级党报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指示的报道, 让群众明白党和政府没有放弃他们也永远不会放弃他们, 社会各界的力量会帮助他们一起度过灾难重建家园。在汶川地震中, 通过对一系列先进人物的报道, 传递了无数的正能量, 无论是灾区群众还是救灾人员都能够斗志昂扬。通过党报, 来凝聚人心, 激发斗志, 在灾难面前, 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
5. 主导社会舆论, 集合各界力量
党报是政府的官方发言人, 也是形成舆论和主导舆论的重要工具。在灾难面前, 如果舆论是消极的负面的极可能造成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负面情绪, 如果舆论是积极的正面的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覆盖面广, 持续时间长, 破坏力大, 各地市级党报与群众一起打了一场持久仗, 对灾害进行持续、及时的报道, 通过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群众了解灾害形成的原因, 本地区灾情的现状, 政府抗灾的最新进展等, 让社会对灾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将社会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引导。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力量, 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虽然自然的摧毁力量是毁天灭地的, 但是, 舆论的主导方向却是积极的, 正面的, 传递的是社会的力量和爱心, 传递的是团结与斗志。这些都是地市级党报在大灾大难面前发挥的作用。
摘要: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今天的鲁甸大地震, 从南方的雪灾到中西部的大旱, 从洪水泛滥到马航失踪, 灾难一直伴随着我们,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而在每一次与大灾难的抗争中, 党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地市级党报, 处于抗难救灾的第一线, 承担着反应抗灾情况、传达党政精神、鼓舞人心的重要责任。本文就将详细分析地市级党报在大灾大难前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灾难,党报,作用
参考文献
[1]龙卫国、肖中华.在大灾难中演绎党报的职责[J].新闻天地.2008 (03)
县市级党报 篇5
1 市级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难点
市级新闻媒体、市级党报在进行舆论监督中难在哪里?困在那里?出路在哪里?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其中既有外因,也有内因,而起决定性的却是内因。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报自身顾忌太多,既想监督党委、政府,又怕得罪党委、政府,思想不够开放,误认为新闻监督就是“揭短亮丑”,害怕引起地方领导和实权部门的不满;二是一些记者只愿栽花,不愿栽刺,更怕费事。加之一些记者平时不注意学习,对相关业务知识和法律常识缺乏了解,采写重大舆论监督类稿件时漏洞明显,被人抓住了把柄,给所在媒体造成名誉损失,致使报社领导和其他记者在进行新闻监督时存在很多顾忌。
造成市级党报、新闻媒体监督难的外部因素也有以下几点:一是法制政府建设制度不健全,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一些部门和地方单位领导为了维护自己小集团的既得利益、个人利益和局部私利,在工作和行动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搞小团体、小山头、小地方保护主义等,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小集团利益思考,使这些地方利益成为躲避和对抗党报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社会力量。还有一些被批评监督单位阳奉阴违,出具虚假证明、包庇和纵容有问题的单位和领导,在问题被曝光后,有的托人情、找关系,有的利用上级对党报、新闻媒体进行施压,有的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维护自己的政绩,捂住盖住问题保面子;二是新闻舆论监督缺少法律的支持和道义的支撑。尽管大家都知道党报和新闻媒体的新闻监督是一项重要职责,可是在目前的法制大环境下,在现行法律基础上,缺乏直接对舆论监督的法律支持,纵观近年来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如果当成被告,几乎任何一个对新闻媒体报道不满的当事人,都可以将新闻媒体或党报记者送上被告席,造成新闻舆论监督的被动、造成新闻从业人员的担心受惊。而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市级党报更好发挥新闻监督作用的一个大问题。
2 市级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
作为市级党报,在新闻监督方面还是有诸多优势可言。市级党报等新闻媒体的受众面相对稳定,地方新闻大多受到当地党委、政府一把手的重视,与相关县区、部门以及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联系。要搞新闻监督,虽然不像中央、省级的媒体那样得心应手,但在特定区域内,消息来源准确、快捷,比省级党报和都市类报纸更清楚事实真相,监督起来更有效果;再者,地方记者熟悉当地的地形特征、人事以及单位的具体情况,采访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更易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核心,还原新闻的本来面目,使监督更为准确有力。所以,作为市级党报和当地的媒体记者,用好舆论监督这个武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3 市级党报进行舆论监督的体会
市级新闻媒体、党报如何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克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搞好地方新闻舆论监督,笔者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充分发挥好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
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区县及各部门,尤其是被舆论监督的有关单位的一把手,应切实树立对舆论监督的正确认识,从正能量上看待和认识舆论监督的正面作用,不要寻找各种借口给舆论监督制造种种障碍,致使市级党报难以进行舆论监督。另一方面,报社领导也要为批评报道撑腰,维护记者的采访权,为记者进行新闻舆论监督当好后台,确保记者在新闻舆论监督时和进行批评报道时不受伤害。大家要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支持市级党报搞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为地方政府创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为新闻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3.2 要着力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陕西省委文件精神要求,结合铜川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关规定,提出了相应的贯彻意见和办法,建立并完善了新闻宣传管理、新闻发布会、企业诚信通报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对改进党委、政府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加强典型宣传、改进重点工作报道、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及改进舆论监督等进行明确规范。各新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也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对新闻舆论监督宣传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制度建设,使新闻舆论监督、引导的重心和方向与中央、省市委的要求保持一致。
同时,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准确把握热点敏感问题,突出新闻舆论引导时效做了要求。在当前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如果对热点敏感问题,特别是牵扯到民生问题时,一时的掩盖和回避是极不明智的。如何迅速应对一个时期的倾向性问题和突发事件,是检验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最佳标杆,因此,实现新闻舆论引导的实效性,就要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功能,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敏感问题,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努力抢占先机,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的事实更是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命。批评报道既要采访反映问题的人和有关部门,还一定要采访被批评者,这样就能客观地叙述看到和调查到事实真相,让受众自己去判断是非曲折,绝不能把新闻舆论监督当成“包打天下”的武器,一厢情愿地进行舆论监督。
3.3 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论述
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论述,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要求媒体从业人员既要政治强、还需业务精,既要纪录严、还要作风正,要努力了解国情、省情和市情,紧紧把握党委政府的目标方向,时刻加强大局意识。同时,新闻工作者又要学好法律,时刻增强法律意识,知法、懂法、用法,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时刻牢记陈毅同志的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伸手难逃脱!这就要求进行舆论监督的记者要有一身正气,真理在握,严格纪律,作风端正,勤于学习,模范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肖丹.如何提高地市级党报舆论监督的有效性[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5).
[2]刘晓敏.党报开展舆论监督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地市报人,2013(4).
[3]钱月婷.地市级党报舆论监督的四个原则[J].新闻世界,2009(11).
县市级党报 篇6
一、必须推进区县报改革
据不完全数据显示, 全国75%的区县 (含县级市) 有自己的内刊型报纸, 总数约2100多家, 而公开发行的地市级以上党报仅为331家, 在数量上区县级党报占到了全国党报的85%以上。我市目前有40家党报, 除重庆日报外, 有39家区县级党报, 即使把巴渝都市报、武陵都市报、三峡都市报算作市级媒体行列, 我市区县报数量也占了90%的比例。
毫无疑问, 无论从绝对发行量和新闻宣传的有效性讲, 区县党报因为地缘属性, 在党报序列中更受读者欢迎, 是党报的主体, 是一个非常优良的新闻舆论“阵地”。
从区县报研究会成立, 到全市新闻宣传工作会的召开, 可以看出, 我市对区县报越来越重视, 但总的来说, 力度还显得不够。在39家区县报中, 仅有4家具有公开出版资格, 区县报系党报主体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有9个区县的报纸没有独立的出版机构, 区县报仍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走钢丝。
更为关键的是, 区县报办报水平整体处于低级阶段。读者之所以相对重庆日报、人民日报而言更关注本区县党报, 仅仅是因为本区县党报的接近性, 无论是在新闻报道的质量、规范性、可读性还是策划方面, 区县报和重庆日报、人民日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说得更形象一点:我们现在守着一大片良田, 却天天啃着红苕包谷。因此, 改进这片良田的“种植”, 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政府是实施舆论监督的主体
一提到舆论监督, 很多人马上就会和“批评报道”、“负面新闻”联系起来, 其实并非如此。
在《科学发展观百科辞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一书中, 舆论监督的定义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在新闻学中,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本质属性, 其核心构成是通过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让党和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起到预防不良行为的作用, 在必要的时候, 特别是当党和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遭遇危机处理时, 新闻媒体还充当着社会的减压器和限压阀作用。
新闻媒体在规范、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公开信息, 实际上在保障了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新闻媒体如果成为公众情绪 (包括正面与负面的情绪) 的释放管道, 实际上是在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因此, 舆论监督重“引导舆论”而不是激化矛盾。社会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方式有很多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什么只写进了“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这四种, 原因就在舆论监督的温和性和影响力。
我们现在所探寻的“提升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实际上是在探讨“新闻媒体利用公众舆论的技巧”, 它必须建立在“媒体工具论”、“群羊效应”“沉默的螺旋定律”、“蝴蝶效应”等等众多新闻媒体规律的认识上来, 只有娴熟地掌握了媒体的特性之后, 我们才能娴熟地加以利用。这是一个庞大体系, 但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介质, 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空间是有限的, 主要集中在媒介的权威性塑造、影响力 (覆盖率) 的扩大方面, 因为真正的信息主体是政府。所谓的“舆论引导”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媒介对公众施加影响”, 提升舆论引导力应该是政府和媒介之间的良性互动, 包括合作 (配合) 与监督。
因此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提升如果只单方面探寻媒介的传播技巧, 而不探寻政府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提升很难。就像我们呼吁的党报改革, 尽管已经改革了很多年,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真要把党报放到市场上来竞争,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本文认为, 从目前的情况看, 区县报本身是没有改革动力和条件的, 在“求进”与“求稳”的选择过程中, 大家都想选择后者。
第一, 区县报受到事业单位性质的保护, 而且有区级财政作为保障, “旱涝保收”, 没有生存危机, 办好办坏都一个样, 因此缺乏改革的根本动力, 也缺乏市场意识、读者意识。
第二, 要提升区县报的办报水平, 首先要有较为充足的资金, 然后要有专业的人才。我市36家区县报都不同程度存在经费不足、人才缺乏的问题。
第三, 由于人事制度关系, 官员办报在区县报普遍存在, 通过公招进入区县报的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不仅不适应新闻单位的需求, 而且普遍缺乏新闻理想和新闻追求, 当记者只不过是进入体制内的一个过渡。
第四, 改革创新必然会增加“出错”的几率, 在新闻行业普遍缺乏“容错机制”的情况下, 谁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险。“看好门、不出错”, 实际上阻碍了创新。
四、几点想法
要提高全市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整体能力, 区县报是主体、是重点, 更是难点, 在个区县本身缺乏改革动力的情况下, 就只有从市级层面来考虑了。
本文认为, 要解决区县报的办报质量问题, 必须从根源入手, 然后再来探讨新闻媒体的报道技巧问题, 就是通过制度倒逼的方式迫使区县报进行改革。为此, 本文建议如下:
第一, 推行重庆市区县报的标准化建设
办好一份报纸, 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新闻专业人才作为保障, 要提升区县报的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首先解决区县报低成本运作带来的低质量问题。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制定一个区县报办报标准, 对办报规模、人员数量、经费等做出明确要求。对于不达标的区县报, 限期整改, 对整改仍然不达标的, 则予以取消。
第二, 推行区县报的企业化管理改革
新闻单位是生产新闻和报纸这种特殊产品的机构, 其本质是“生产”单位, 更接近于“企业”。而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财政体制、考核机制、人事制度等严重制约了区县报的发展。
第三, 密切重庆日报与区县报的联系
区县报作为党报主题, 应当成为市委、市政府重要讯息公开的主要渠道, 而不应该只是本区县的“自留地”。重庆日报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新闻讯息发布的主渠道, 建议从市级层面推动并形成重庆日报与各区县报的联系, 重庆日报向各区县报发 (销售) 通稿, 各区县报必须刊登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新闻, 使市委市政府的声音通过区县报传递到更广的范围。
第四, 鼓励区县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适度参与市场竞争
【县市级党报】推荐阅读:
县市媒体07-22
县市经济06-29
各县市区11-13
创新型县市11-27
县市广播电视台11-03
县市人大党建工作汇报07-02
河南辉县市农村三资管理05-15
辉县市公开招聘教师公告07-01
县市房地产业发展规划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