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牵引(共7篇)
按摩牵引 篇1
颈椎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综合征,多发于中年以上年龄的患者。我们自2001年以来,收治颈椎病患者100余例,运用手法牵引配合手法按摩,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程:最短者2周,最长者6年。症状:颈部不适疼痛75例,肩痛伴上肢麻木20例,头痛头晕耳鸣12例。CT检查:颈椎间盘突出并有骨质增生75例,CT显示无明显改变者25例。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按摩
2.1.1 操作以患者俯卧,医者立于患者床前。采用推法,然后进行拿揉法,以后枕部,颈部肌肉放松,有热感为宜,重点风池,风府,完骨,百会,肩井,大椎,天柱,天宗。
拇指弹拨,按揉枕骨隆突部肌肉附着点,乳突周围肌肉附着点,环枕筋膜和颈椎横突部左右交替操作。用较快的拿揉法施于颈周围肌群。在肩背部使用揉法,压法,弹拨法,滚法。
2.1.2 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床前。在头部采用推、揉、按等手法,重点攒竹、太阳、下关、印堂、睛明等穴位,伴有上肢疼痛麻木,在上肢部进行推、揉、握拿、弹拨,虎口对敲等手法操作,点曲池、内关、合谷。
2.2 手法牵引
患者正座,医者立于后侧。医者双手托定患者头部,调定呼吸,以吸气时稳稳上提牵引头颈部,呼气时缓缓放松,连续牵引8~10次。此法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程度并结合患者牵引时的反应,随时调整牵引的方向、力度和角度。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应以颈椎间盘和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为主,涉及椎间关节、韧带、肌肉等组织结构的相应改变。笔者以颈椎力学原理认为,颈椎结构精细,部位重要,活动频繁,椎间盘较薄弱。成年以后,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开始退行性变,椎间受力分布不均,不能完全符合正常解剖生理要求,使活动较多的颈椎易受损,肌肉韧带易受劳损,久之椎间盘狭窄,椎间压力向外扩散,引起椎体前后缘和椎间孔周围骨质增生,钩椎关节表面粗糙。又因颈椎力学的改变,使颈部周围的软组织反射性痉挛致颈椎内在平衡失调,关节失稳,椎间隙压力增高,关节囊和黄韧带肥厚,产生一系列临床综合症状,而且病变又影响到颈椎软组织,形成恶性循环的复杂病理过程。
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机制,笔者认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正常生理情况下,肌肉、骨骼以关节为枢纽,而产生各种运动,但在病理情况下,肌肉痉挛和颈椎细微错位的改变可互为因果,亦可导致椎间孔狭窄,产生相应的症状。所以治疗颈椎病之关键,在于调整肌力和关节细微错位。从整体观看,颈部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人体本身也存在着强有力的自身调节功能,故采用手法按摩、推法、拿揉法、滚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消肿散瘀;按揉法可以解痉止痛;弹拨法可剥离粘连,滑利关节;点穴,揉点印堂、睛明、攒竹、太阳、百会、风池可治头痛,视物模糊;点下关完骨可治耳鸣;点风府、大椎、天柱、肩井、天宗、可消除颈间背部肌肉疼痛,酸困等症状;点曲池、内关、合谷可治上肢麻木疼痛。
手法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增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纠正关节错位,缓减症状。辅助以功能锻炼和人体自身调节潜力,细微错位的小关节就可以自行复位,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笔者体会,手法牵引操作简便,安全系数大,改变牵引方向,力度,角度方便,可避免发生危险和意外。而重量级牵引,时间长,且易致肌肉疲劳,关节囊和韧带松弛,肌筋弹力减弱,进一步加重颈椎内在平衡失调,使之远期疗效不够满意。颈椎功能锻炼,能使颈部关节,肌肉得以充分活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解除肌肉僵硬,使活动协调,关节滑利。所以,功能锻炼可以弥补按摩和牵引的治疗不足,不可偏废。
按摩牵引 篇2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具有表现较典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颈椎病痛、肩臂手疼痛呈放射性或腰沉麻木或活动受限。发于一侧较多,两侧同时出现较少。笔者1992年10月~2006年10月期间,采用针灸、牵引、按摩、侧板、电脑中频综合治疗。颈椎病者(CSA)在祖国医学中属“头痛”、“眩晕”、“落枕”、“痹症”等范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59例患者,男301例,女58例;年龄25~65岁,病程20年,多数患者从事伏案工作(学习),因患病影响其正常工作而前来我院就诊。359例按临床表现分型,有神经根型、意志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等,所有病例都经X线摄片或做CT检查和临床症状体证检查确诊为颈椎病。
治疗:①牵引法:全自动牵引椅,患者取坐位,牵引重量范围2~15kg(以患者舒适为宜),提升牵引时间为5~15分钟,头部左右旋转,听到咯咯声响,做完后,患者自觉轻松,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牵引2次~2个疗程。②针灸取穴法:1~7脊椎(双穴)主配穴:肩井,肩 、天宗、曲池、外关。配穴:如伴有头痛、头晕、则加百会、天柱、风池、太阳;手指麻木则加取八邪、合谷、中诸等穴。先将患者针灸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针0.5~1.5寸等不锈钢消毒毫针,用快速刺入法进针,强刺激1分钟,拔针,10次为1个疗程。③按摩手法治疗:以舒筋通络、理筋整复为主,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在身后,让病人全身放松,双上肢自然下垂,先用扶法、按法、拿法、点穴法,弹拨等手法,在颈项部及两侧肩部施术,双手中指点揉风池约2~3分钟,再用双食、中指放于风池下方颈椎棘突、两侧,从上而下点揉颈部肩部上肢潮红为止。同时,令患者头,做后仰动作。
疗效标准:参照1997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为:①痊愈:眩晕等疗状消失;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感,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生活和工作;③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仅伴有轻微景物的旋转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
影响;④无效:和头昏沉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结 果
治疗结果:①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127例,占36%;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者132例,占39%;③有效: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96例,占22%;经治疗1~4疗程,临床症状无改善者4例,占1.9%;有效率为98%。359例治疗时间2天~1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15天。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长春市公安局民警。2004年5月6日来我科就诊。主诉:颈部僵硬疼痛伴右上肢尺侧及手无名指、小指头麻木,夜间痛重,白天为头晕、头痛,恶心二周左右前来就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痉挛,颈椎约5~6椎骨有压痛点(+),臂丛神经牵拉(+)。颈椎活动度:前屈10度后伸5度,右侧5度,左侧15度。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颈椎C型侧弯,C5节椎间隙变窄,相应钩突关节增生。诊断为颈椎病。采用牵引、按摩、针刺、电脑中频等上述治疗1个疗程后,颈椎疼痛及左上肢麻木明显减轻、头痛、头昏、恶心夜间疼痛等症状消失,随诊1年无复发。再治疗1个疗程,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颈部活动自如,精神饮食正常。
讨 论
颈椎病(CSA)中医学中度“麻痹”范畴,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病例在逐年增多。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头晕”、“头昏”、“落枕”、“疼痛”、“麻痹”等范畴,主要是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致经络雍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经脉失养,不痛则通,治疗以铎行气活血,滑利关节,强筋健骨,补益肝肾为主。牵引可以扩大椎间隙,减轻颈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小关节排列秩序,电针配电脑中频,可祛风散寒,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水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海循环,解除血器和肌肉痉挛,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神经的炎性水肿,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按摩手法可矫正偏歪的突和局部变异,解除增生的骨组织及突出椎间盘对软组织的挤压,松解软组织之间的粘连和痉挛,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和代谢善,抑制局部的代谢产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侧板手法可以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恢复局正常的生理解剖关系,调整颈部软组织的内外平衡,恢复其正常的动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按摩牵引 篇3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423例, 男1330例, 女1093例;年龄18~65岁;病程2d~9年;L3~4突出者15例, L4~5突出者1404例, L5~S1突出者1004例;左侧916例, 右侧1020例, 中央或不稳定型487例。本组病例有效2403例, 无效20例, 有效率为99%。
2病因病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理基础是突出的纤维环和骶核组织刺激、压迫腰神经根、马尾或骨髓, 引起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发生充血、水肿、粘连等病理变化, 从而产生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和相应的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损伤的组织不仅在椎间, 患椎周围的软组织也相应的受到损伤。由于这些软组织受损, 其出血及坏死组织的分解, 使附着处的神经末梢受到创伤性、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而引起痉挛, 如肌痉挛持久不愈, 则会加重附着处的软组织及肌肉和筋膜本身的供血不足, 从而引起新陈代谢障碍和营养性障碍, 即中医所说的“气滞血瘀, 经络闭阻”、“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的原理。内因:腰椎间盘组织发育不良退行性改变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外因:扭伤劳损或受凉甚至因咳嗽、打喷嚏时不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3症状
(1) 腰部疼痛, 多数患者曾有腰痛史。腰痛轻重不一, 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当卧床休息1周后, 症状逐渐减轻, 有的向患侧下肢放射, 当咳嗽、打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加剧。 (2) 患者下肢有放射性疼痛, 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如突出的纤维环、髓核位于中央或椎管内能移动时, 放射性疼痛就是双侧型或交替型。 (3) 腰部活动障碍。腰部在各方向均匀不同程度的限制, 尤其当屈体向患侧后背伸时明显严重。 (4) 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 多突出向患侧, 腰椎生理前凸出减小或消失。 (5) 麻木区。病程较久者, 小腿后外侧足、掌、指为麻木区。在卧床休息时, 喜侧卧位, 可使患肢疼痛、麻木略有缓解。
4检查与诊断
(1) 由腰痛和坐骨神经痛, 典型押腰或脊柱侧弯。 (2) 压痛点。有拇指触诊两侧腰肌时, 腰肌发板, 按压突出的椎体两旁, 疼痛明显;单拇指平推患侧下肢, 腓肠肌处, 患者感到剧烈疼痛, 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即证明患者有炎症存在。 (3) 直腿抬高搬足试验。严重者直腿抬高离床面<30°, 轻者<70°或低于健侧。在持续抬腿时, 用手搬足底时, 麻、疼痛加剧。 (4) 足拇指背伸力多数减弱。 (5) 膝、跟腱反射多阳性。 (6) 屈颈试验阳性, 多数屈颈而牵拉脊髓疼痛加剧。 (7) 骨盆分离试验阳性, 易排除关节病变。 (8) 抬臀、挺腹咳嗽时, 多数疼痛加剧。 (9) 屈膝、屈髓挤压或掌压小腹时, 疼痛明显加重。 (10) 病程较久者会出现患肢麻木和肌肉萎缩, 两下肢不等长。 (11) 如突出严重脊髓受压时, 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 下肢瘫痪。 (12) X线、CT检查或磁共振, 不难确定诊断。如肿瘤、骨结核、骨刺椎管狭窄、骨折等。
5鉴别诊断
腰椎或骶骼关节结核患者, 腰骶部怕受震动, 扣击患处可有剧烈疼痛, 常有低热、红细胞沉降率增高, 可能有肺结核病史。脊椎马尾肿瘤为慢性进行性疾病, 无间歇自愈现象, 脊柱活动无明显限制或病理姿态。骨折有明显外伤史, X线不难确诊。如上述病症均是反射性疼痛是按摩、牵引的禁忌证。
6治疗原则[1]
据中医所说“气滞血淤, 经络闭阻”而加重疼痛, 以“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的原理, 应采取点、按、滚、揉、牵引、旋转、斜搬等手法。目的是疏通经络、宜通气血、活血化瘀, 放松肌肉痉挛, 剥离神经粘连, 拉开椎间隙为纤维环, 髓核还能创造条件, 尽快消除放射性疼痛。
6.1按摩手法腰部急性扭伤导致椎间盘突出患者, 短时由于炎性反应尚未形成, 此时只要做以下推拿, 进行旋转斜搬手法复位, 即可起到手到病除疗效。其手法如下。 (1) 取穴:太冲、解溪、昆仑、绝骨、条口、足三里、阳陵泉、承山、委中、委阳、风市、殷门、承扶、环跳、巨缪、大肠俞、关元俞、肾俞、冲门等穴。 (2) 手法:点、按、压、滚、揉、旋转、斜搬、推、牵引、搓擦法等。 (3) 操作: (1) 俯卧位:按压承山、委中、殷门、承扶、大肠俞、关元俞穴, 滚、揉背部的膀胱经, 用拇指或肘用力揉压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巨谬穴, 推、揉、滚、下肢腓肠肌;按腰搬肩法;按腰搬腿法;按腰托腿后伸旋转法;床头拔身牵引法;在自上而下平肩处起, 经腰、臀至下肢。腓肠肌或足底, 实行滚、揉、推按及搓擦法。 (2) 侧卧位:按住坐骨、环跳、巨谬、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条口、绝骨、昆仑等穴, 掌根或肘按压臀部肌肉, 易放松臀肌痉挛现象, 再行斜搬法, 先患侧再健侧, 有时可听到弹响声, 以促使纤维环、髓核还纳。如患者有L5或S1椎间盘突出可采用纳侧卧位屈膝90°, 一手向前椎腰髓臀部, 另一只手同时向后拉小腿下端, 此时可听到弹响声, 使纤维环、髓核还纳。此法对敲酪关节紊乱均有一定疗效。 (3) 仰卧位:按压大冲、解溪、太溪、昆仑穴;提拉旋转踩关节;按揉阳陵泉、足三里、跳口、绝骨穴、屈膝、屈髓、提拉骨四头肌联合建;点按风市、环跳、冲门穴, 腋下夹持患侧下肢小腿部进行牵引法。“4”压腿法, 屈矮、屈攘压膝法, 屈膝抬臀托腰旋链法扮腿搬足法, 滚、揉、搓、擦下肢。或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 加揉按小腹部, 按压气海、关元、中极、水道、归来、天枢、涌泉、重点、冲门穴。根据患者病情因人治异, 辨证施治, 可采取上述某一种或几种方法灵活运用, 但治疗后需配合休息。
6.2其他方法多数腰椎键盘突出症患者病程长, 临床表现又较为严重, 同时伴有炎症。如:拇指触诊两侧腰肌时, 腰肌发板, 按压突出的椎体两旁疼痛明显;单指沿坐骨神经推按时, 疼痛剧烈, 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脊椎侧孪或前凸消失者, 突出的纤维环髓核部分周围软组织已形成粘连者, 可采取俯卧位的同时进行按摩, 其方法如下。 (1) 牵引方法: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 将胸部和双踝分别固定扎好, 一般牵引拉力为60~80kg (由小力到中力至大力) 分3次逐渐拉开时间共需牵引25min, 放松后, 俯卧休息15min后方可活动, 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2) 推拿方法:小力量牵引下 (30kg) 先进行推、滚、揉背后的膀胱经3~5遍, 一放松腰肌、臀肌痉挛;当中力 (50kg) 牵引时, 双掌重叠, 推晃腰臀法, 按压腰肌法, 然后双手吃骨盆前缘或扎好的腰带向后拉腰3次, 能使髓核与软组织粘连分离;第3次牵引到60~80kg时, 拇指用力按压L4、L5和L5~S1椎间隙或两侧, 腰肌硬板处及压痛处, 实行揉拔法前向脊椎中心方向推拼按压, 此时用力最大。用力的同时嘱患者配合咳嗽, 重复几次。有利于纤维环和髓核还纳, 减轻痛苦。随后自上而下的按压脊椎各关节至腰骶部, 并按压两侧的华佗挟脊穴3遍;再推、滚、揉背后的膀胱经3遍, 利于纠正病态姿势, 疏通督脉。督脉能督周身之阳, 扶正袄邪。 (3) 放松牵引:休息15min后, 根据临床症状, 可采取急性腰扭伤导致的腰椎间盘治疗中的某些手法, 益巩固疗效。
6典型病例
例1.患者, 男, 52岁, 车工。2007年4月2日来我院就诊, 主诉:半年前感到腰部不适, 后放射到大腿、小腿。于20d前疼痛逐渐加重, 不能走远路、弯腰、咳嗽时疼痛剧烈, 行走困难。检查:L4~5左侧旁开1.5寸略有压痛, 并明显向左下肢放射, 膝腱反射减弱, 直腿抬高试验50°, 屈颈试验成阳性。采用上述手法进行按摩2次显效, 8次痊愈。
例2.患者, 女, 47岁, 农民。1997年3月来诊, 主诉:半月前出现腰部疼痛, 后加重, 向下肢放射, 不能行走, 检查左侧小腿肌肉萎缩、膝腱反射消失, 曲颈试验、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 L4~5、L5~S1均有明显压痛, 并向下肢放射, 采用俯卧位牵引, 加手法按摩, 10次后能独立行走, 45次恢复正常, 随访10年未见复发。
关键词:牵引,按摩,腰椎间盘突出
参考文献
按摩牵引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病人就诊的先后顺序、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突出 (膨出) 部位分为:男56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6岁,平均42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天,平均7.3月;突出 (膨出) 部位:L4~5节段26例,L5~S1节段15例,L3~4节段6例,其中有两个节段16例,三个节段4例;侧后方突出26例,中央型突出6例。发病有明显外伤史者30例,突然发病者33例,症状逐渐加重者20例,有缓解史者27例。症状体征:腰痛明显者42例,腰椎棘突旁有明显放射性压痛者36例,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者22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ZY/001:1-001.9-94确定治疗对象。 (1) 腰部疼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 (2) 有神经根性症状:如麻木、膝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力下降。 (3)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4) CT或MRI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3 病例排除标准
(1) 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 (2) 椎管狭窄的患者; (3) 局部皮肤破损或有感染性疾病者; (4) 伴有严重内科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牵引方法
作者在临床上根据力学原理,牵引一定部位,采用不同的姿势,如:腰4~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必须俯卧操作;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须仰卧,膝关节屈曲90°,这样腰椎的生理弯曲就会变直,腰5骶1椎间隙就容易拉开,椎间盘就容易回纳。
2.2 按摩手法腰椎牵引后接着按摩。
2.2.1 患者俯卧:先用推法,从第10胸椎两侧推至足根,反复10次,然后用肘尖部在腰椎两侧拨揉两侧夹脊穴:如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以腰眼穴、大肠俞为主。
2.2.2 用肘尖及拇指、食指、掌推法再拨揉臀部和梨状肌及上环跳、环跳、承扶,然后用前臂滚揉大腿后侧至委中,小腿后侧承山;拇指点按太溪、昆仑。
2.2.3 侧卧位:用肘尖、拇、食、掌法,揉捏腰侧面,再用前臂滚揉大腿外侧,点拨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2.2.4 侧卧健侧向上,用掌揉健侧及用前臂滚揉健侧至臀部,以增强健侧循环。
2.3 斜扳法
本方法适用椎间盘侧突患者及急性腰扭伤。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先用拇、食、中指顺椎骨棘突两侧按压突出部位,定位后再用旋扳手法,可在腰部听到清脆的响声,另将突出的椎间盘还纳。
2.4 放松法
患者俯卧,用两拇指在腰椎两侧挤压至骶腰部,反复10余次,最后揉搓腰部以有热度为止,再捶打结束。
2.5 辅助治疗
配合理疗、电疗、热熨,以及中草药外敷等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3 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50岁,2005年2月初诊。主诉;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痛2周,加重2天。病史:患者2周前搬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即腰痛不能活动,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痛。经休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来就诊。刻诊,患者呻吟强迫体位.腰痛剧烈。以手扶腰部不能自由屈伸。检查:脊柱向左侧弯,腰4~5椎旁右侧0.5cm处压痛,并沿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部,右侧直腿抬高试验15°。附助检查:CT提示:L4~5腰椎间盘突出,诊断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按摩、牵引、手法斜扳后,30分钟后患者腰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右侧达到80°,经按摩7次,间隔牵引3次,患者基本治愈。嘱患者睡硬板床,休息1周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
4 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脊神经根、脊髓等,引起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致痛原因主要有机械压迫和炎性刺激两种。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消除神经根水肿、充血,促进破损纤维环的修复。通过按摩、牵引、手法治疗将突出的髓核还纳,纤维环裂隙闭胧,关节突、关节面对位,再适当休息及理疗,促进椎间盘、椎间韧带神经损伤的修复,消除症状,达到临床治愈。
按摩牵引 篇5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我科行牵引患者64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2例, 观察组男21例, 女11例, 年龄45岁~78岁, 平均年龄60.1岁;对照组男19例, 女13例, 年龄48岁~80岁, 平均年龄64岁。
2 方法
2.1 制作土豆蜂蜜汁方法
将500 g鲜土豆洗净去皮, 切碎, 用榨汁机榨成汁, 把榨好的土豆汁倒进锅里用小火煮沸后关火待凉, 最后加入蜂蜜3勺, 搅拌均匀即可。
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服用土豆蜂蜜汁, 早晚各1次, 每次2汤勺, 空腹服用。口服土豆蜂蜜汁1 h后给予腹部按摩[2], 由护士操作, 按摩时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在腹部依结肠走行方向, 由升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做环形按摩[3], 起到刺激肠蠕动, 促进排便作用, 连续4周。对照组在排便困难时口服果导片, 每次2片, 4周后观察疗效。
2.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治疗后排便通畅, 且停药后无复发;有效:治疗后排便通畅, 但停药后有复发;无效:治疗后排便困难, 无明显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747, P<0.05, 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4 讨论
骨折牵引患者因长期卧床, 活动受限, 加上伤痛的折磨, 镇痛镇静药物的作用, 食物中纤维素和水分不足, 肠道受到刺激不足, 不能引起结肠、直肠的反射性蠕动, 结果食物残渣在肠内停留, 过多水分被充分吸收, 大便干燥, 排出困难[4]。口服果导片等西药导泻, 只能治标不治本, 服药便泻, 停药便结, 若长期应用会降低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反应。而膳食类纤维能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蔬菜中富含纤维素最多的是根茎类蔬菜, 如土豆、红薯、莲藕等, 每100 g土豆所含的膳食纤维素在6 g左右, 因此在治疗便秘的蔬菜中应首选土豆这类根茎类蔬菜。临床实践证明蜂蜜有很好的润肠作用, 是良好的通便剂, 是治疗牵引患者便秘较理想的药物, 并配合腹部按摩具有双重效应, 能标本兼治, 长期应用无毒副作用, 具有安全、经济、无痛苦, 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 可作为牵引患者治疗便秘长期用药。
参考文献
[1]邵书平.指尖法在骨科牵引患者便秘中的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0 (3) :251.
[2]邓会苏, 俊佃臻, 刘玉华.白萝卜汤联合腹部按摩预防脑卒中后便秘[J].护理研究, 2009, 23 (1) :124.
[3]刘艳, 刘影, 林红.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08, 29 (5) :862.
按摩牵引 篇6
颈椎病是一种以中年以上发病居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据临床观察本病有向年龄偏低人群扩散的现象。我采用按摩疗法结合牵引主要针对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详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0人, 男26人, 女24人;20~36岁6人, 36~50岁的有30人, 50岁以上的有14人;48例由CT确诊。
2 治则与治疗方法
2.1 治疗原则疏经通络, 活血化瘀, 解痉镇痛。
2.2治疗方法主要以按摩疗法为主, 配合牵引为辅的综合疗法, 治疗中, 因根据病情进行手法的灵活运用。实施牵引时要解除颈肌痉挛后再作牵引, 以免发生损伤。
2.2.1 手法以推、揉、拨、压、搓及扳法为主;取穴:风池、大椎、肩井、缺盆为主, 天宗、天柱等穴为辅。
2.2.2 手法分别从风池到大椎沿膀胱经路线及督脉颈段, 然后继续沿肩胛冈上缘至肩峰处, 进行拇指和小鱼际做揉拨压5~7遍, 双手拿揉颈部及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 然后点风池、大椎、肩井等穴各半分钟。
2.2.3 以右侧为例, 医者一手托扶患者枕部, 一手托住下颌部, 两手轻轻转动患者颈部数次, 至最大限度时, 双手突然用巧力推搬, 这时颈部会发出弹响声, 然后再作反方向操作。
2.2.4 上背部或上肢部神经放射痛区域用相应的手法来缓解局部症状。
3 疗效观察
本组共50例患者, 痊愈的有45例, 留有轻微症状的有3例, 无效的有2例;疗程最短的7天, 最长的8个疗程 (1个疗程10天) , 平均3个疗程。
4 临床体会
4.1 按摩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 是一种疗法简单、疗效满意、无副作用、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4.2 通过按摩治疗, 可以改善颈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增强新陈代谢, 从而使颈部肌群及软组织的功能恢复正常。配合牵引可改善异常的生理曲度, 达到解除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 起到治愈颈椎病的效果。
4.3在实施牵引时, 一定要注意患者病情的轻重和颈部肌肉的劳损痉挛程度, 症状重者, 此时一定不要进行牵引, 必须先进行按摩治疗5~7次后待紧张的颈肌缓解后再配合牵引, 否则会加重病情。
4.4 治疗本病一般时间较长, 因为前来治疗的患者
按摩牵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160例单胎、足月、经阴道分娩的初、经产妇,征求本人意愿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存在妊娠期合并症、分娩期并发症、异常分娩以及致产后出血增多等因素者未计入。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产史、产程进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常规给予产妇缩宫素10.0 U,臀部肌肉注射或生理盐水500 ml+缩宫素2.5 U静脉滴注,以传统脐带牵拉法,等待胎盘自然剥离,未行子宫按摩;观察组于胎儿娩出断脐后即刻经脐静脉推注缩宫素20.0 U+生理盐水20 ml,并联合控制性脐带牵引配合按摩子宫。观察两组第三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24 h出血量,胎盘胎膜残留情况。
1.3 测量失血量[4]
按照全国产后出血防治组规定的容积法测量产时及产后2 h、24 h出血量。以产后2 h出血量>400 ml,产后24 h出血量>500 ml为产后出血判定标准。
1.4 观察指标
1.4.1 第三产程时间
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是胎儿娩出后到胎盘胎膜娩出,即胎盘剥离和娩出的过程。两组缩宫素推注完毕开始用秒表精确计时并记录胎盘胎膜剥离和娩出时间。
1.4.2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
使用常用容积法计算,即胎儿娩出后、羊水流尽、排除软产道无活动性出血后,在产妇臀下放一弯盘收集产道出血,然后用5 ml或50 ml注射器抽取弯盘内血液,也可直接倒入大容积量杯测量。
1.4.3 胎盘胎膜残留
协助胎盘胎膜娩出后,分别检查胎盘母面小叶及胎膜是否缺损,胎盘儿面是否有血管断裂,有无副胎盘。常规处理后,有副胎盘、部分胎盘残留或大部分胎膜残留者以及手取胎盘和清宫者,计入观察例数;若仅有少许胎膜残留,给予宫缩素自然排出者不计入观察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见表1、2)
注:*P<0.05
观察组第三产程用时>10 min、胎盘胎膜残留例数,第三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P<0.05
观察组产时、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积极管理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国际助产士联合会(ICM)、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均推荐积极管理第三产程(AMTSL)以预防产后出血[5]。Brandt[6]于1933年提出传统脐带牵引,Spencer[7]于1962年提出有控制牵引脐带,Hofmeyr等[8]提出在此基础上辅以子宫按摩,均为预防产后出血。第三产程以不超过10 min为宜[9]。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促进产褥期康复是当前产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之前笔者已通过课题研究[4]得出结论,缩宫素脐静脉推注为目前第三产程应用缩宫素的最佳途径。本文中尝试在第三产程中应用控制性脐带牵引联合脐静脉推注缩宫素配合子宫按摩,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缩短,产时出血量、产后2 h出血量及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减少,胎盘胎膜残留例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同时,预防或减少了产时、产后母婴合并症的发生,避免了宫腔操作及感染机会,促进了产妇产褥期康复。该方法进一步完善了第三产程管理,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且操作简单、培训周期短、花费少、易掌握,值得在产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陈步云,胡品佳,黄焕馨.第三产程时间与产后出血的关系[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113-115.
[3]刘兴会,陈锰.产后出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8):561-563.
[4]董玉梅,王淼.缩宫素在第三产程中最佳应用途径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7):850-851.
[5]Dadapo O T,Akinola O I,Fawole A O,et al.Adive management of third stape of labor:evidence versus praetice[J].Active Obstet Gy-necol Scand,2009,88(11):1252-1260.
[6]Brandt M L.The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of the third stage of labour[J].Am J Obstet Gynecol,1933(25):662-667.
[7]Spencer P M.Controlled cord traction in management of the third stage of labour[J].Br Med J,1962(5294):1728-1732.
[8]Hofmeyr G J,Abdel-Aleem M A.Uterine massage for preventing postpartum haemorrhag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3(7):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