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按摩

2024-10-13

运动按摩(共11篇)

运动按摩 篇1

一、中医按摩的作用机理

中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内容丰富, 极具特色。中医理论在我国延续至今, 经历了数代名医的发扬, 通过舒缓的手段, 采用天然的原料对人体进行调理性的滋补和治疗。外病内治, 调气养生是中医的一大特点。而按摩是中医行之有效的恢复身体技能的方法, 它具有调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通利关节、改善血液和缓解肌肉的功效。将中医按摩方法应用于运动个体古已有之, 现代医学更是发现, 按摩能够调节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对大脑的调节支配机能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人体运动感知的敏锐性和内在表象的清晰度;稳定运动情绪, 克服消极心态, 等等。

中医按摩依据一定的原则, 即如《内经》所说:“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尽管按摩的手法有轻、重、缓、急, 但是基本原则必须遵守, 并且根据客观人体状况采用不同手法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比如, 时间较短、频率较快的重手法为“补法”, 可以对神经起到引起兴奋的作用, 即“补虚”的作用;时间较长、频率较慢的轻手法为“泻法”, 可以抑制“泻穴”的作用, 消除运动中的疲劳, 恢复运动个体的体力和精神, 即“泻实”的作用。种种手法应根据运动个体的不同状况, 分清“虚”、“实”, 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医按摩的实际应用

人们有时很难实现按摩的合理利用, 很多人都仅在运动后进行简单的按摩, 并且也只是针对运动量消耗比较大的某个部位, 这样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医按摩的作用, 也无法达到对运动肌体的全面恢复。纠其原因, 在于没有很好的掌握按摩的时机和阶段, 没有在适当的运动时间内采用对应的按摩手段。由于人体在运动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个体疲劳性质和状态不尽相同, 按摩的手段应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1、运动前的准备性按摩。

目的是为了舒筋活络, 通利关节;调整运动个体在运动前的最佳状态, 作好运动的准备工作, 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加大肌肉力量;预防运动创伤的产生。采用的方法是:放松手法, 调节恢复大脑镇静状态。根据从事的运动项目, 针对运动时负荷量较大的肌肉和关节施以轻揉、轻捏、轻擦等手法, 以减少肌肉传向大脑的脉冲频率, 使抑制过程扩散, 兴奋过程减弱。持续时间一般为5到7分钟。

2、运动中的调节性按摩。

目的是为了防止肌肉僵硬、关节酸痛、四肢乏力等状况的出现, 促进功能的恢复和提高。采用的方法是:根据不同运动状态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方法, 过度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于运动的进行都不是一件好事, 运动本身是为了消除疲劳达到健身的目的, 一旦过度兴奋或过度疲劳都容易造成肌体的损伤过度, 恢复很难也很慢, 并且影响接下来的运动过程。因此, 要采取按摩补救措施加以调节, 过度兴奋者可以使用抑制性手法, 使之逐渐平静;运动疲惫时, 应采用兴奋性手法, 以消除疲劳使其兴奋增强。常采用捏、掐、抖、按、压手法强刺激有关穴位, 促进恢复。对上肢选用曲池、曲泽、外关、肩外俞等穴位进行按摩;对下肢选用昆仑、悬钟、委中、风池、阴市、环跳等穴位进行按摩。

3、运动后的恢复按摩。

目的是为了帮助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和心理。采用的方法是:一般可以在运动结束阶段或训练后进行, 也可以在运动个体洗完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个体十分疲劳时, 则需休息2——3个小时才可进行按摩。按摩部位应根据运动的专项特点和疲劳程度而定。一般是按摩运动负荷量大的部位。但是, 当运动个体极度疲劳时, 按摩应由局部扩大到全身。局部按摩时, 关节和躯干部位以揉为主, 四肢肌肉以揉捏为主, 顺序是先按大块肌肉, 再按小快肌肉, 逐侧进行。按摩力度由轻到重, 再由重到轻反复进行。全身按摩时, 一般在晚上临睡前进行, 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 按摩顺序依次为大腿、小腿、臀、腰背、上肢, 必要时还可按摩头部。手法是用拇指指腹点、按、揉上肢的曲池、外关, 下肢的环跳、委中、血海、昆仑、涌泉等穴位。

运用按摩手法调节运动肌体的作用是显著的, 在恢复肌体运动能力、运动力量、心理状态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中医按摩理论的原则进行, 防止过急、过猛对已经出现疲劳的运动肌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事实证明, 在每一项运动过程中, 中医按摩方法都是最为有效的恢复疲劳的手段, 并且浅显易懂、操作简便、不拘场合、见效迅速。因此, 只要掌握按摩的合适时机就可以随时对运动着的肌体进行修复, 使人体可以尽快恢复运动疲劳, 为投入下一次运动奠定基础。

摘要:中医按摩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治疗技术, 很早便被应用于体育训练, 在体育运动中通过不同的按摩手法及不同的穴位按摩对运动肌体的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按摩方法的特异性导致对运动肌体恢复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按摩,治疗,运动肌体

参考文献

[1]孙柏奴:《体育保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年。

[2]郑怀贤:《创伤按摩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

[3]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

运动按摩 篇2

正确按摩+手臂紧实操

把减肥产品放在手臂上肥胖的地方。在水性肥胖的地方略微揉一下,然后往下顺着静脉回流的方向和淋巴回流的方向推,等于把水分排泄到腋窝去。手臂松弛是胶原纤维受到了影响,所以需要先帮助它引流,提升流速然后再收紧。

功能:锤炼手臂肌肉,使手臂肌肉紧实,打消蝴蝶袖困扰,并有美化身体线条的功能。

1、准备一瓶平常喝的矿泉水或轻磅的哑铃。双手握住瓶身,手臂向上伸直,将矿泉水高举在头上。

2、两手肘弯曲,向后舒展,停留约五秒钟,再将矿泉水举回头上回到步骤1的动作,反复这两步骤的动作十次。

tip:记得只有手臂动,背部要挺直,不要跟着后仰。可依据个人手感拿一瓶或两瓶矿泉水。

利用零星时间自家修炼瘦手臂

我们常说去健身房太费事了,其实坐在家里看电视的时间可以奇妙地利用起来做瘦臂运动。比方你可以拿着遥控器或许矿泉水瓶子,或许随意什么有点重量的东西,来做运动。瑜珈里有一个动作,是让你的手臂先抬起来,然后一只手要使劲向后弯,但脊椎一定要直。

运动按摩 篇3

【关键词】速滑运动员;按摩疗法;按摩依赖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08-01

本研究针对目前按摩疗法所存在问题,结合速滑运动员外伤治疗过程中按摩疗法的应用状况进行探讨,旨在于更加完善运动创伤按摩疗法的优越性,实用性,有效性,以及规范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备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国家集训队运动员,备战2011年亚冬会国家集训队运动员,备战2009年黑龙江省全运会部分运动员。男女共计21人平均年龄18—29岁,训练年限12—20年不等,健将与国际级健将。

1.2方法:

描述性研究,通过调查访问,对各种慢性运动创伤或急性损伤后施治后疗效特点,运动员承受,态度,以及一般性与群体性规律,表象进行相关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针对实践过程中,按摩施术时运动员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描述性研究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实证性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干预对策,并加于解决。

速度滑冰项目自80年代初开始将按摩推拿这一传统医学疗法作为综合保障工作之重头戏。以及一提到科研保障首先想到的是按摩,因此将按每疗法政治化了。只看重形式,不注重按摩疗法的研究应用问题,以及对按摩这一传统疗法取代许多医学手段,造成许多问题,像抗菌素一样滥用,什么病都用抗菌素,什么伤都用按摩,进而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难解决。

2:结果

优秀速滑运动员对按摩疗法做为主要医学恢复手段认可量度可达100%,但对存在的问题认识水平各异,多数停留在是否舒适水平上,对于作用机制适应症疗效等还存在许多盲区,总体调查结果显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此外还有3名运动员不接受按摩)。

2.1:运动员按摩要治疗中主要问题:如表所示。

表1:速度滑冰运动员按摩治疗中主要存在问题

1:成瘾性(按摩依赖性)心理依赖,一天不按摩周身不适,创伤部位活动受限,运动负荷欲望下降。

2: 按摩副损伤手法不当,伤部受力过猛,造成周围组织损伤或关节韧带受伤。

3:加重创伤病情急性创伤施术手法与时间掌控不当,造成损伤部位病情加重,尤其是骨关节创伤。

4:影响组织修复过多过频的按摩治疗,影响某些创伤恢复,如肌肉酸痛症,组织修复受影响,细胞歇息过程减短,不但病情未减,反而加长。

5:制约其它医学疗法合理应用按摩取代理疗功能康复疗法。

6:次日疼痛加重手法不当有时造成伤处按摩后次日症状未减,反而加重。

7:按摩不耐受按摩后不适,尤其腿部自觉无力,式异样感觉,痒痛。

2.2对按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对策

2.2.1正确认识按摩治疗与科研保障的关系:引导官员,教练员,运动员对按摩这一传统医学技术正确认识,按摩治疗手段,不是政治待遇。

2.2.2对创伤要有针对性的实施综合性治疗措施:严格把关,严格区分按摩的适应症与按摩治疗禁忌症。

2。.2.3提高按摩人员的技术水平:按摩人员除按要求施术外,术者的医学水平也要提高

2。.2.4教育运动员坚持治疗,有些不耐受者坚持治疗,有治疗过程,也要有适应过程,坚持数次必有疗效。

2。.2.5进行心理分析治疗,对成瘾的征像者导引,要耐心,要有针对性施术,如易上瘾的按摩部位,施术时应尽可能减少按摩时间,这样可减少快感。

2。.2.6赛前按摩严格调控按摩治疗次数:赛前按摩要因人而异,对于按摩后肌肉变软现象应有足够重视,不要过多按摩。

2。.2.7教练员要掌握体育疗法基本技能,教练员在常规的训练中,尤其是体能训练要结合训练目标,任务,掌控好运动创伤运动员治疗手段,学会用训练的办法去解决因训练不当造成的伤病问题,教练员要应遵医嘱,不要下医嘱,目前存在的教练员掌控伤病治疗大权,某些专业队较突出,应纠正这一不正之风。

3:讨论

按摩疗法作为一种有效地医学手段:在运动员创伤康复治疗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勿庸置疑,但对存在的问题也要加以重视,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办法加以解决,对此本研究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归纳总结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式形成突出问题共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并从理论主要加以阐述,旨在于促进按摩治疗这一传统医学手段更加广泛的用于治疗运动员创伤性疾病。速度滑冰项目应用按摩疗法这一医学技术时间之久,认知度较高,对推动项目发展给力作用之大,是其它项目无法相比的。因此收益之大,同时也发现问题存在之多,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是本研究的重点,热点,对策的实用性,可靠性是研究的起点,难点,出发点与落脚点。对策基本方略 ,要提高教练员。医者对运动性创伤诊断的能力,要明确的诊断严格把握好按摩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要时间借鉴临床医学中所出现得问题,文献极道过,二列因头疼接受按摩后,发现晕倒后意识丧失死之,因此提示在颈部按摩时要适度,手法要轻,要过硬。

对策的实施过程中,针对按摩依赖倾向者,应注重心理调控,借鉴相关解决成瘾性成功经验,也上成瘾之事甚多,不胜枚举,通常调控成瘾性问题,通过药物,按摩成瘾性问题,不必应用药物,药物也易引起成瘾性,通过手法可以解决,如改变手法,法则治法。

美H.A赌克在《康复医学》一书中所著述:按摩是最受欢迎的,但是同时又是临床中最滥用的理疗形式。如对其适应症和手法仔细的分析,他可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医学手段,如若不能合理应用,它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剂。因此本文研究的对策之突出点是因人而异,对症施治,并不可将其作为保障工作的御用工具。

速度滑冰在备战各种大型国内外赛事中,非常注重按摩人员的配置,将其作为科研保障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也是目前存在的组织问题,也加大了按摩疗法服务于备战工作中难点,即重点运动员将按摩作为保障待遇,因加以调控。按摩人员应提高专业素质,勤求古训,结合新知,在应用按摩疗法治疗伤病,促进体能恢复方面合理施术,综合应用其它医学手段,保障好服務好备战工作。

4结论:

速度滑冰运动员应用按摩治疗创伤去的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对于经验应继承发扬,发掘,提高。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对策,只有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备战重大国内外比赛,才能真正起到为“备战’’保驾护航作用。

本研究提出的对策,主要体现在按摩疗法,在治疗伤病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对症施术。避免滥用。

参考文献

[1]周谋望,陈亚平,葛杰《骨关节损伤与疾病康复治疗方案及图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2——3

[2]李天锦,按摩意外事例报告,按摩与导引。1987(2),12

运动按摩 篇4

由于不注意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运动员在训练后很容易引起运动疲劳。运动疲劳的产生会给运动员日后的训练和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特别是会大大影响到训练的质量。因此, 了解运动疲劳的产生及其消除方法对学生、教师、教练员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尽快地消除疲劳, 使机能尽快得到恢复,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成绩。推拿按摩是祖国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 旨在提高身体机能、消除疲劳和疾病。在21世纪的今天, 推拿按摩不仅仅用于防病、治病, 而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之中。

一、运动疲劳及运动疲劳症状

1、运动疲劳

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疲劳症候, 与内伤虚劳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是脏腑功能下降或失调和津血不足, 属于一种内伤虚劳, 属生理性, 功能性, 可自行或通过调养恢复。

2、运动疲劳症状

在很多竞技体育项目中, 传统的训练方法是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 事实上这样会引起肌肉的伤害, 只有知道如何保护肌肉, 才能有更好的训练效果。普通的健身训练也是如此, 之所以肌肉会产生酸痛, 是因为在训练过程中, 肌肉分泌乳酸。运动医学上将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分为两种:一种是运动后疼痛立即出现, 但其消失得也快, 这种叫做急性肌肉酸痛。另一种是在运动后几小时或一夜之后才出现, 并伴有疲倦乏力, 甚至会出现肌肉痉挛、僵硬等症状。这种肌肉疼痛消失得比较缓慢, 常常3~4天甚至6~7天之后才能完全恢复, 这种症状则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或运动后疲劳。我们常说的肌肉酸痛主要是指后一种, 即延迟性肌肉酸痛。

二、推拿按摩对于疲劳恢复机理

1、推拿按摩对运动员神经系统恢复的机理

运动员在训练中,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不断增大时, 训练后疲劳恢复问题就非常重要, 如果长时间疲劳累积就会引起运动疲劳。推拿按摩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 从而影响其它器官系统, 使呼吸、循环等机能和物质代谢过程得到改善, 继而增强肌肉组织的营养, 促进新陈代谢, 使乳酸迅速排除体外, 从而达到恢复疲劳的目的。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的疲劳多伴有中枢疲劳症状, 表现为头痛头晕, 记忆障碍, 反应迟钝, 睡眠不好等。通过按摩以后, 疲劳症状基本消失, 这说明局部按摩能够改善脑功能以消除神经疲劳。

2、推拿按摩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恢复的机理

众多资料表明, 按摩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舒张血管等作用。《中医推拿学》中介绍, 用拇指推“桥弓”穴 (单程向下, 不可两侧同时进行) 可使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因为, “桥弓”穴位于颈动脉窦的部位, 推拿此穴可引起神经冲动释放, 传递到迷走神经, 使心率减慢。同时冲动又抑制延髓网状结构内的缩血管中枢的运动, 引起血管扩张, 这一反射作用是血压下降。

3、推拿按摩对运动员运动系统恢复的机理

按摩对机体疲劳的解除作用是较明显的, 不论是运动员还是平常人疲劳后都愿意按摩放松。有资料表明,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肌组织可因运动过度而发生变性、坏死、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 推拿手法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可促进肌纤维的收缩和伸展活动, , 肌肉的活动又可促进血液、淋巴等体液的循环活动, 从而改善了肌肉的营养状况, 增强了肌肉的张力、弹力和耐受力。但肌肉的主动运动, 会消耗能量、消耗氧, 产生乳酸等有害代谢物质, 而使组织液变为酸性, 可产生局部组织的酸中毒, 出现酸胀疲劳, 运用推拿手法可促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氧及营养物质, 并将组织液中的乳酸等有害代谢产物吸收或排出体外, 从而消除肌肉的疲劳, 提高肌肉的活力和耐受力

4、推拿按摩的镇痛作用机理

(1) 镇静止痛。某些疼痛症状, 是由于感觉神经受到恶性刺激, 这种恶性刺激的信号传人大脑皮层, 表现为异常兴奋状态, 而产生兴奋灶。在某些部位或穴位上, 使用推拿手法, 使之产生一种良性刺激信号, 传人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 产生新的良性兴奋灶, 当新的兴奋灶足以抑制原有的兴奋灶时, 便起到镇静止痛的作用。

(2) 解痉止痛。肌肉痉挛是一种自然的保护机制, 但持久的肌肉痉挛可挤压穿行于其间的神经血管, 形成新的疼痛源。推拿手法直接放松肌肉, 解除肌肉痉挛的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局部循环, 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致痛物质含量下降;二是在适当的手法刺激作用下, 局部组织的痛阈提高;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通过手法使其牵张拉长, 从而直接解除其紧张或痉挛, 也可通过减轻或消除疼痛源而间接解除肌痉挛。由于消除了肌痉挛这一中间病理环节, 使疼痛得以减轻, 使软组织损伤得以痊愈。从而起到解除痉挛止痛的作用。

(3) 消肿止痛。某些疾病或损伤, 造成一定部位的出血或组织液的渗出, 而出现肿胀。由于肿胀的压迫刺激, 而出现疼痛症状。某些手法, 在加强循环的基础上, 促使其血肿、水肿的吸收和消散, 从而发挥消肿止痛的作用。

(4) 活血止痛。某些部位的瘀血, 也可引起该部位的疼痛。运用某些手法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 加速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供给, 加速有害物质的吸收、排泄等, 通过活血化瘀, 而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

三、推拿按摩时注意事项

1、身心放松

按摩时除注意力应集中外, 尤其要心平气和, 全身也不要紧张, 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准确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 以求取穴准确, 手法正确。

3、用力恰当

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 过大易产生疲劳, 且易损伤皮肤。

4、循序渐进

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 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 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5、持之以恒

运动按摩 篇5

物理疗法、按摩疗法和中草药疗法治疗运动损伤的效果分析

运动损伤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及课外活动中时有发生,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运动员生活和身心健康.针对运动损伤情况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与康复手段,可使运动员恢复健康.

作 者:王立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师范学校,黑龙江,肇东,1511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6)分类号:G4关键词:运动损伤 物理疗法 中药疗法 按摩疗法 健康

运动按摩 篇6

【关键词】口腔刺激治疗法;语言障碍;言语障碍;脑瘫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我国为2‰左右[1]。不但运动功能的发展受阻,也伴有其它的行为异常和语言障碍,多并存有不同程度的吸吮、吞咽及咀嚼障碍,而出现张口、伸舌、流涎的症状,语言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语言障碍是指在上下文中口语和非口语的过程中词语应用出现障碍。代表的语言障碍是脑卒中和脑外伤所致的失语症和大脑功能不全所致的语言发育迟缓。口部运动治疗是指利用Rood疗法和本体感觉刺激技术(PNF)遵循运动机能发育原理,促进口部(唇、舌、下颌)的感知觉正常化,抑制口部异常运动模式,并建立正常的口部运动模式的治疗过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3~2012年12月我院就诊的脑瘫患儿100例,男62例,女38例;病程6个月。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语言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口部运动治疗。

1.2.1基本条件 专业治疗师采取一对一的训练,在安静、宽敞、安全的治疗室内进行,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2.2①口腔操:A.颞肌+咬肌+口轮匝肌按揉20min,增强颜面部肌肉力量,改善和提高唇的活动范围和力量。B.下颌按揉训练:增强下颌灵活性。C.地仓、廉泉穴点按,治疗流涎。口腔内部舌的灵活性训练:②用口腔训练工具促进唇外展、撮拢,闭合,咂唇;促进舌的前伸、后缩、前后交替、向左、向右、上抬、下降、弾响等运动。通过触觉刺激技术提高舌的感知觉,进而利用本体感觉刺激技术提高舌肌力量和促进舌后侧缘的稳定,然后在此基础上阻断舌的异常运动模式,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促进舌在言语中的正常运动模式的产生,最终达到舌运动灵活、稳定、有力。舌的五大基本模式[2]:马蹄形上抬模式、舌后部上抬模式、舌两侧上抬模式、舌尖上抬和下降模式、舌叶轻微上抬模式。③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及深吸气后吹气训练。呼吸弱的可在呼吸末向前下方轻轻按压腹部来延长呼气的时间和增加呼气的力量。④刺激:(1)咽部冷刺激:用冰冻棉签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 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儿进行空咽动作。(2)喉上抬:让患儿微低头抬高舌后部,做吞咽动作或将喉头向上推拉,促进吞咽。(3)闭锁声门练习:患儿双手压住桌面或墙壁的同时,练习大声发“啊”。⑤构音训练:按照构音检查结果对患儿进行正确的构音训练。从双唇音(b、p、m、w)到软腭音(g、k、h)齿音、舌齿音(t、d、s、n、z)方向进展,训练按单音节→单词→句子→短文的顺序进行。

1.3 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进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法构音障碍检查法,分为构音器官检查和构音检查。中国康复S-S法[3]进行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测查包括交流态度、符号-指示内容关系、基础性操作3部分,其中口语理解和表达分按发育年龄折算为发育商,计算公式:发育商=测得的发育年龄/患儿的实际年龄)*100 发育商≥70为正常。语言发育商<70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 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3 结论

口腔按摩结合口部运动治疗对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疗效显著。

4 讨论

脑瘫患儿多伴有全身、躯干或肢体运动障碍,这种障碍会影响到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脑性瘫痪儿童的口唇、舌、下颌、软腭、鼻咽等构音器官运动障碍,会直接影响言语的清晰度。其异常表现为:①不随意的下颌上抬运动、口唇运动、张口、伸舌等所致言语清晰度低下。②不能进行口唇开合,撅嘴,龇牙等交替运动或运动范围受限,速度低下等所致言语清晰度低下。③舌运动能力低下,或有不随意运动所致构音运动的准确性障碍所致言语清晰度低下。④下颌开合困难,轮替运动速度低下所致言语速度缓慢,清晰度低下。⑤可见鼻咽腔闭锁功能不全所致鼻音过重。

本研究显示,口腔按摩结合口部运动治疗对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疗效显著;同时,语言理解和言语表达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显示口腔按摩结合口部运动治疗在改善口运动与构音能力的同时,一方面提高了言语表达水平,另一方面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地言语提示、技能学习也可以明显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理解和表达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8

[2] 黄昭鳴,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运动按摩 篇7

常言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鹤发童颜, 步履轻健”, 这些话无不说明了足部健康的重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足部保健养生的理论原则, 千百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使用足部按摩的方法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足部按摩是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使它影响全身, 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足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 承担身体全部重量, 故足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心脏”。人体解剖学也表明脚上的血管和神经比其它部位多, 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头、手、身体内部各组织器官有着特殊的联系。所以, 对足部加以按摩, 就能治疗许多疾病。本文介绍了一种踝关节和足部按摩保健器材, 以脚部为锻炼对象, 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

1 结构设计

本装置由电动机、驱动器、控制模拟器、轴、联轴器、弹簧球铰链、踏板、底座等主要零件组成。该脚底按摩器脚踏板部标准负载10kg, 动力源包括电动机和震动器。电动机通过联轴器带动曲柄从而使踏板做上下和左右转动, 同时踏板前后移动, 全方位活动脚腕, 锻炼脚腕。保健器踏板上装有震动器, 震动器产生足底震动。

2 主要功能

本装置可以主动对踝关节进行活动, 动作全面, 全方位保健脚踝的相关肌肉、肌腱、韧带, 同时结合脚底按摩, 以纯物理疗法促进踝部血流, 刺激脚部微循环系统, 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在工作的时候进行而不影响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促进健康。具有震动器的震动足底按摩功能, 同时电机及其传动杆旋转使足部摇摆按摩。相比于传统足底按摩的单一震动功能, 该装置不仅能产生足底震动活络脚底, 并带有旋转摇摆足底, 按摩足跟部跟腱及舒缓小腿肌肉疲劳的功能, 不仅能让足部在上下方向有椭圆运动轨迹, 而且能同时使足部在前后方向上产生舒适的位移。该运动方式会让使用者感觉到更多趣味, 脚踏板不仅上下转动, 而且整周转动, 充分活动脚腕锻炼脚腕。脚前掌上下移动、左右移动, 脚接受提踵、屈踝、脚掌后屈、上抬等锻炼, 加强趾短屈肌、胫骨后肌腱屈伸力和提高踝关节灵活性, 促进足踝肌群血流和提高跟腱伸展力, 加强腓骨肌、胫后肌柔软性, 增强足踝肌腱和韧带的柔性。配合脚底按摩刺激按摩脚底穴位, 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及经络气血运行, 防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等各种疾病, 消除疲劳、舒缓精神紧张、改善睡眠、增进健康。脚腕活动按摩器强度高、不变形, 对人体无害、无毒, 无能源消耗, 易于清洗保洁。使用时不受环境限制, 触觉舒适, 操作简单。

3 电动机选择

根据产品特点和对传动平稳的要求, 选择了DM860型细分型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器, 采用直流24~80V供电, 适合驱动电压24V~80V、电流小于8.0A、外径57~110毫米的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此驱动器采用交流伺服驱动器的电流环进行细分控制, 电机的转矩波动很小, 低速运行很平稳, 几乎没有振动和噪音。高速时力矩也大大高于其它二相驱动器, 定位精度高。仿真运行过程中电机的力矩数据以及前后弹簧的弹簧力幅值曲线等监测数据说明本装置能够平稳运行。

4 控制方式

本装置是通过PLC编程控制, 使足部关节的运动和脚部的按摩相统一, 通过一个开关进行控制。并且通过PLC编程给电动机驱动器一个脉冲信号, 使之能够再根据人体脚踝运动快慢的舒适程度进行调节, 达到一个智能调节的状态, 方便使用。

5 结论

本装置不同于单一的脚底按摩, 也不同于单一的脚底关节的活动, 而是两种功能的合理结合, 一举多得;体积小, 产品便于清洗, 保养简单;不易变形, 机构能多角度、稳定运行;脚踏板设计简单, 一个踏板可以左右两只脚使用, 不需更换或者购置两个装置;可以在工作时使用, 不影响工作, 例如在办公室,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段学习, 王蕴岭, 汪琦.踝关节康复受力测量装置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0) .

运动按摩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3-2015年本院收治的肩胛下肌损伤的58例专业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手球运动员18例, 篮球运动员13例, 网球运动员15例, 其他项目运动员22例。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9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 女14例, 年龄最大24岁, 最小19岁, 平均 (21.85±2.43) 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3例, 年龄最大25岁, 最小18岁, 平均 (22.13±3.52)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运动项目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按摩手法, 针对患者疼痛部位及周围部位实施按、揉、拿等, 并点按天宗、肩贞、肩髎等穴位。观察组针对患者的病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采用针灸、牵引、微波照射等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按摩技师、针灸师及理疗师。治疗7 d后,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进行比较。

1.3 判定标准

(1) 行为评估测痛法。运动人员治疗前后, 对其进行疼痛对比。由于运动员是一种特殊人群, 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单是他们最大的梦想, 所以他们开始不断地提高自我的运动能力, 不断地重复地练习一个动作, 所以笔者将运动员的训练运动作为一个评价主要标准, 根据这一原则将其分为3度。0度:无痛, 可正常训练, 代表治愈;1度:可坚持运动, 疼痛感可以忍受, 代表好转;2度:疼痛感不能坚持, 训练不能继续, 代表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2) 等速力量测试法。采用美国产BIODEX SYSTEM4等速肌力评估训练系统测试仪, 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分别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运动人员测试结果, 并分别记录有关数据。治疗前, 需要待测运动员有30 min的准备工作, 如:耸肩活动6次4组, 手臂活动7次3组等练习, 检测过程中, 严格要求运动人员遵守BIODEX SYSTEM4等速肌力评估训练系统测试方法。测试后给予运动人员补充能量;测试结果后, 选取菜单中测试肩关节部位, 其中屈、伸 (180°活动自由度) 运动60°/s活动4~5次, 测试前需运动人员自我极限运动6~9次, 并且掌握测试过程, 方便记录有关的数据, 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性[4,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5.86% (22/29)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28% (14/29)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屈伸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屈伸力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屈伸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 肩胛下肌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损伤机理, 其中被动损伤机理是由于机体在活动的时候突然受到外力的阻挡或者碰撞, 造成的损伤, 是临床上常见的受伤姿势[6,7,8,9]。而主动损伤机理是由于活动时, 上臂旋转的时候用力过猛, 不能第一时间恢复原先的位置, 从而造成肩胛下肌损伤[10]。专业运动员主要是由于重复一个动作, 直接造成肩胛部位肌肉拉伤, 小血管破裂, 机体内肩胛部位有大量的渗出物产生, 有炎症侵袭繁殖, 如果专业的运动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或者休息, 在有炎症的基础上还要继续运动训练, 可直接造成患病的部位逐渐扩散, 最终造成疾病迁延或者累积整个肩胛部位, 影响身体健康情况[11,12,13]。

按摩方法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肌肉损伤的有效方法, 其手法多样, 无仪器地点等条件限制, 但由于现代科技发展, 治疗肌肉损伤方式日益增多, 单独采用按摩治疗肌肉损伤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14,15]。笔者采用针灸、牵引、微波照射等综合方法治疗专业运动员肩胛下肌损伤, 并与单独使用按摩治疗方法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及肩关节屈伸力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笔者认为, 按摩治疗方法虽然是传统医学中治疗肌肉损伤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但是其手法多样, 并且难于掌握, 且治疗效果很难达到肌肉深层, 治疗效果往往与施术者的个人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运动按摩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名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的韶关大学田径代表队短跨组队员, 年龄在18~22岁间, 身高160~170cm, 体重50~70k g。

所有运动员均有比赛前主诉的情绪异常及障碍;症状有不安、忧虑、焦急、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 在生理上则伴有唤醒水平的增高。

1.2、研究方法

所有运动员均于赛前4周作第一次比赛焦虑水平测试, 并于测试后在运动队医生指导下, 对实验组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 每天给实验组运动员进行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关于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早有资料报道过。人体机能活动的周期性规律被揭示和利用, 在医疗和保健措施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体的气血按照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而有规律的流注于经脉之中, 而人体的各种功能也随着时辰推移发生周期变化, 故治疗亦当依气血衰旺的周期变化规律而循经取穴, 这就是祖国医学中的子午流注理论。其具体的推算方法有“纳甲法”和“纳子法”。纳甲法以十位天干为序, 阳日阳时开阳经穴, 阴日阴时开阴经穴, 10天1个循环周期。纳子法按12地支时辰推算, 每个时辰有固定的经穴开放。纳甲法和纳子法的具体取穴都在五腧穴中, 即各经穴的井、荥、输 (原) 、经、合, 这些穴位都分别位于前臂与小腿, 取穴很方便。本次实验采用“纳甲法”进行操作。其中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由教练员按照计划进行训练, 对照组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实验组的一样。第30天进行第二次比赛焦虑水平测试。

1.3、测量工具

采用忧虑焦虑调查表 (test anx iety Inventor y, TAI叶仁敏修订) 。该调查表包括忧虑性 (TAI/W) 和情绪性 (TAI/E) 两个分量表。两个量表经专家评判, 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符合研究的要求。TAI重测信度、忧虑性 (W) 为0.77, 情绪性 (E) 为0.82。

1.4、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方法, 对实验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检验。

2、测验结果

2.1、实验前两组运动员焦虑水平检验

在试验前,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作第一次竞赛焦虑水平测试, 所有运动员均有比赛前主诉的情绪异常及障碍;症状有不安、焦急、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测试后, 按照状态焦虑调查表的记分方法进行评分, 并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经检验,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 可以认为两组运动员来自于同一总体。

2.2、实验后两组运动员焦虑水平检验

按照状态焦虑调查表的计分法, 分数越高, 状态焦虑水平越高。从表1可以看出, 对实验组进行30天有针对性的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获得了良好效果, 实验组的焦虑水平低于对照组 (见表1) , 经检验,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我们在实验后对两组运动员焦虑水平进行检验的基础上, 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的焦虑水平进行检验。表2显示, 实验组在针刺前后的TAI忧虑分和TAI情绪分, 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05) , 表明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运动员焦虑水平有较好的调节效果。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TAI忧虑分和TAI情绪分,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说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水平没有变化。

注:*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3、讨论与分析

根据斯皮尔伯格的焦虑理论, 经过30天的实验, 实验组的焦虑水平低于对照组, 经检验,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实验组TAI忧虑分由15.64±5.35分降到11.90±3.60分, TAI情绪分也由15.63±5.46降到11.31±3.77分。因为实验组采用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手段调节受试者运动焦虑, 表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相比之下, 对照组没有采用任何手段调节受试者运动焦虑, 30天的常规训练并不能对受试者运动起到缓解作用, 实验前后的TAI忧虑分和TAI情绪分差异无显著意义。

运动焦虑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 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绪具有担忧倾向。体育比赛的不确定性是运动焦虑产生的根源。运动员面临即将开始的激烈比赛都会有紧张焦虑等情感体验。运动员心理竞技能力的高低, 能否从容应对变化瞬息的比赛, 状态焦虑水平的高低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赛前或赛间由于心理失调而容易出现妨碍和不利与竞赛的异常机能反应。多因为求胜心切而忧思, 恐惧、怯弱或力不胜任而精神紧张, 王育一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运动员竞技综合征。

焦虑不仅存在于运动训练及比赛中, 也广泛地存在于普通人群, 比率可达7%-15%。因此, 寻找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法降低焦虑是有意义的。作者正在力求找到一种能够很好地解决运动员高焦虑状态问题的方法。子午流注原理是我国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天人相应、气血流注和候气逢时的思想, 是子午流注的理论基础。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就是根据子午流注, 一日之中十二经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 取用相应的值时开穴, 施以补泻手法以调理脏腑气血的一种特殊按摩手法。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充分利用了人体机能活动的周期性规律, 对受试者机体的调节作用, 尤其是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正是以“双向调节”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双向调节”指不同的手法 (速度、强度) 作用于不同个体, 有的可起兴奋作用, 有的则起镇静作用。例如对精神过度紧张者, 施以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 可很快使其安定下来;对精神不振者, 施以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 则可以很快使其精神振奋。作者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大胆设想通过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来防止和缓解运动员赛前的高焦虑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看, 焦虑障碍不仅表现为精神性焦虑, 而且存在大量的躯体症状, 该类障碍与机体内生理生化改变有密切关系。焦虑患者血浆NE、EPH功能活动增高可以导致焦虑。在应激状态时下丘脑释放皮质醇释放因子 (CRE) 刺激垂体前叶分泌, 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醇 (CS) , CS对CRF和ACTH具有负反馈作用。焦虑时CS分泌接近耗竭状态, 而使ACTH水平反馈性也增高, 而焦虑症状缓解后, CS水平恢复正常[9]。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时, 交感神经兴奋NE、EPH、ACTH、CS分泌升高, 当实施后随着NE、EPH、ACTH、CS的耗竭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得到纠正, 状态焦虑也得以缓解。

运动焦虑的调节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中, 有许多的焦虑调节方法是直接或间接借用了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的方法, 这些方法如应用得当, 对调节运动员焦虑是有作用的。运用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方法调节运动焦虑是源于中医传统的经络理论, 和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经过以上的实践证明, 可以肯定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运动员训练或者比赛出现的高焦虑状态有比较好的调节效果。

4、小结

从心理治疗的观点来看,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很多, 包括各种药物疗法、理疗、水疗、工疗。然而, 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治疗可以缓解运动员运动高焦虑, 促进大脑兴奋灶的转移, 加强对脑内焦虑兴奋灶的抑制, 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给运动队带来很大的好处, 利用价值非常高。当然, 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刺激效应的神经生物学机理研究还很广, 更多的去挖掘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运动焦虑的调节效用, 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健, 金帆, 赵金花.我国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赛前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51.[1]高健, 金帆, 赵金花.我国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赛前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51.

[2]张力为, 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65-68.[2]张力为, 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65-68.

[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13-316.[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13-316.

[4]叶仁敏, Tom Rocklin.测验焦虑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通讯, 1988, 3.[4]叶仁敏, Tom Rocklin.测验焦虑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通讯, 1988, 3.

[5]李子让, 等.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提高运动能力和智力的试验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0, 9 (1) :52.[5]李子让, 等.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提高运动能力和智力的试验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0, 9 (1) :52.

运动按摩 篇10

股后肌群拉伤是田径运动员的常见病之一。尤其多见于跳远、短跑级跨栏等项目。一旦发生股后肌群拉伤则会影响专业技术训练与比赛成绩。

2002年7月—8月我院田径运动员备战市十运会期间, 作者有幸随天津体院田径队进行医疗服务, 深感股后肌群的拉伤是天津要是有常见的运动损伤, 尤其多见于跳远。短跑及跨栏等项目, 通过一些典型病例的治疗, 认为有必要对股后肌群拉伤发生的原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其治疗手法作一分析和阐述, 以期为田径运动员股后肌群拉伤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收集田径队员14例, 均系天津体院优秀运动员 (均为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 。其中, 男子9名, 女子5名, 平均年龄21.4岁±0.1, 运动年限3—6年。其中股后肌群拉伤8例, 左股后肌群6例, 无双侧股后肌群损伤情况, 慢性股后肌群损伤一般易发生与运动年限较长的运动员。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受试者即受伤运动员具体诊治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三) 诊断标准

诊断名称及标准均依照曲绵域主编《实用运动医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拉伤的原因

通过对受试者的问诊、治疗及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股后群肌拉伤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途中加速跑拉伤指运动员在短距离跑的途中拉伤, 以100 m最后阶段的冲刺尤为常见。

2、起跑或助跑起跳时拉伤指短跑运动员在起跑一瞬间或跳远运动员在助跑起跳时拉伤。

3、变速加速跑拉伤指运动员练习慢跑或高抬腿而突然加速跑造成的损伤。

以上三种拉伤均属于主动拉伤。而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 田径运动员的股后肌群被动拉伤却不多。这因为专业田径运动员大腿肌肉的弹性和力量都比较好, 加之不间断地训练, 其肌肉总保持一定程度的韧性, 因此一般被动拉伤的动作不易造成股后肌群的拉伤。

(二) 病例特点及诊断

1、急性拉伤

(1) 有明显的受伤史即受伤运动员能准确地叙述受伤过程及伤后的症状

(2) 无明显受伤史有的运动员不能准确地讲清楚受伤与否。

(3) 压痛点股后肌群压痛点的不同有助于兼备诊断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股二头肌坐骨结节附着点这三种拉伤。

(4) 拉伤的音响多数运动员主诉拉伤时有“喳”的响声或者有“断裂”的感觉。

2、慢性劳损

受伤的年线较长, 时好时差, 或曾有一次较严重的拉伤没有及时治愈而再训练, 反复训练加重伤情。

此种受伤易反复, 每次上大强度课时均出现明显的疼痛, 休息室无反应。

触诊时有条索状或硬结。

自我感觉肌肉状况差, 酸弱无力, 训练后肌肉发紧, 总感到肌肉出于紧张状态, 无法按计划要求训练。

四、治疗方法

(一) 急性拉伤

拉伤后即加压包扎, 包扎时在受伤局部垫适当厚度和硬度的棉垫, 同时用冰袋冷敷, 抬高患肢休息。

在加压包扎24小时以内尽量不去做任何手法, 以免再次引起内出血。24小时后可以轻度手法抚摩和顺理患部。

对于受伤严重的运动员绝对卧床休息是必要过程。两天以内可以对整个腿部做推按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轻度的拉伤一般3日后、重度拉伤7日后, 让伤员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屈髋伸直下肢牵拉股后肌群练习或进行慢跑, 以免肌肉发生粘连。

(二) 慢性拉伤

由于此类型的拉伤, 疼痛较轻或者平时不训练时根本无疼痛反应, 只有在大强度训练或快速跑时才出现疼痛或不适, 肌肉本身发紧, 有条索或硬结, 因此其治疗与急性拉伤有所不同。

肌腹部的手法治疗:主要用压、揉、拿捏、掐、弹拨, 以达到放松肌肉和止痛治疗原则。

坐骨结节末端病的治疗:坐骨结节末端病的治疗最为困难。局部治疗主要采用的手法有掐、刮、弹拨、揉, 同时让病员被动屈筋抱膝使坐骨结节出于紧张拉长状态, 再向局部实行手法, 力达深处, 加重局部刺激, 以痛攻痛。

对于慢性的股后肌群拉伤, 每天主动或被动进行伸拉股后肌群与韧带的练习, 而且反复进行, 可以帮助恢复。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田径运动员股后肌群拉伤主要发生在短跑、跨栏及跳远等专项, 大多拉伤在肌腹部位。在拉伤的急性期多以冷敷与积极休息为主要方法;对于慢性拉伤的后期或慢性劳损主要采用按摩手法治疗, 并能取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 建议

1、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运动队应该配有专职队医负责巡视训练场, 检查安全防护措施。

2、加强教练员与队医的配合, 以便更合理安排有伤运动员的训练量。

3、加强技术练习, 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以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参考文献

[1]曲棉域主编:《实用运动医学》 (第三版) , 1996年。

[2]俞大方主编:《推拿学》 (第一版)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

运动按摩 篇11

我校自1992年开办盲人按摩培训班以来,已毕业学生近300余人。他们进入社会以后,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服务社会,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可,同时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了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很多学生开设了自己的按摩门诊,并且招收学徒,让更多的残疾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校盲人按摩培训班学制为一年,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个体差异很大:如文化程度的差异,有的是文盲,有的己中专毕业;年龄的差异,有的十几岁,有的已40多岁。如何在短短的一年之内把他们培养成为掌握一定按摩技术,毕业后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残而有为的劳动者,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1997年我组教师承担了《城市盲聋哑学校初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家级课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在全国盲人按摩专业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并吸收其它教材的长处,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盲人按摩培训之路。

现在,着重谈谈我校《按摩学基础》的教学。《按摩学基础》是中医按摩专业基础学科,是按摩专业必修课之一。目前我国手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技巧各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各家各派都把手法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手段。因此,手法的优劣与熟练程度就成为治疗疾病成败的关键之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

由于按摩培训班学生学习时间较短,如何尽快的让他们掌握相关内容,我在教学中以全国盲人按摩专业统编教材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吸收相关流派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本教材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循序渐进、易懂易学,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以后学习按摩各科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具体来讲教学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练功:包括全身功4式和手功18式

练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锻炼方法。按摩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统一的职业, 学生通过全身功的练习能增强腰力、腿力、臂力, 进而增强体质,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手功主要考虑到学生视障的特点和从业要求, 重点以增强他们的臂力、指力 (特别是拇指力) 和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 在此基础上突出力的持久性和强力,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自己身体上练习。充分体现了本功法的简便性和实用性。为了督促学生练习, 还对部分功法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如手功中的“斜面俯卧撑”毕业时要求5分钟之内达到300次为合格, 全身功中的每一式毕业时要求达到16分钟为合格。学生通过练功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在工作中无谓的受伤,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手法的治疗效果和工作能力。

2手法:包括基础手法、部位性手法和各部常规性手法三部分。

2.1基础手法

基础手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单式手法, 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 这些手法在临床上可单独应用, 也能与其它手法结合运用。我们总结出了“推法、拿法、揉法、按法、滚法、颤法、动法、敲法”等八类。包括了统编教材中六大类手法中的重点手法。此“八法”是学习按摩技术的最基本手法, 是按摩治病的主要手段, 其熟练程度以及如何适当的应用手法, 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学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讲清楚每一种手法的定义、操作方法、要领和操作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之上又根据手法操作的不同部位和需要把基础“八法”细化分类成了110余种小手法, 充分满足了临床的需要。如揉法可以分为:双手大面积揉、掌跟揉、双手掌重叠揉、拇指揉、前臂揉、鱼际揉、多指揉、拳揉等等。

2.2部位性手法

部位性手法是指在人体一定部位应用一定手法、给予一定的刺激量, 产生一定医疗作用的特定性手法。推拿医生掌握的部位性手法越多、越熟练, 也就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痛苦。常用的部位性手法有头面部的、颈部的、腰背部的等共计数10余种。

2.3常规性手法

常规性手法是指在身体各部位进行的手法操作训练, 是为临床应用打基础, 是结合临床治疗的一般操作规范而总结出来的练习方法。该方法应用时既注意了单一手法的操作要领, 又要练习多种单一手法在身体不同部位的配合应用, 并且结合部位性手法和一些被动或主动活动, 进行双手协调动作的训练, 练习时, 要反复强调注意身体不同部位的形态、功能、体表标志和肌肉组织的弹性、张力等不同情况, 选择适宜手法和恰当的刺激量。本教材将全身分为头部、颈部、肩部、腰背部等15个部位, 要求学生了解每一个部位的操作范围、熟悉体表标志、掌握手法的操作顺序和手法的操作路线。突出强调手法操作的准确性、条理性、流畅性和舒适性, 即要做到: (1) 手法力度要遵循先轻后重再轻的顺序; (2) 按摩操作时治疗部位要先外周后重点, 最后整体的平面顺序; (3) 注意手法操作的以经络穴位为基础。把上述三者完美的结合, 则整个施术过程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刚柔相济, 充分体现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手法要求, 达到“法之所施, 使患者不知其苦”的程度。

上述三个部分的手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既强调基础手法的重点掌握, 又重视部位性手法、常规性手法之间的衔接、转化, 要求变化流畅、自然无痕迹。当然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并能在临床上灵活应用, 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 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 乃至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的手法训练, 及时肯定进步, 纠正不足, 这样, 才能逐渐提高他们手法操作的准确性、熟练性、技巧性, 逐步做到如《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 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的境界。

摘要:《按摩学基础》是中医按摩专业基础学科, 是按摩专业必修课之一。由于我校按摩培训班学生学习时间较短, 如何尽快的让他们比较系统的掌握相关内容, 我在教学中以全国盲人按摩专业统编教材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吸收相关流派的经验, 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关键词:按摩学基础,教学,盲人培训班

参考文献

[1]周信文.推拿手法学.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

[2]韦贵康.中医筋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心灵空间下一篇:新生宿舍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