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点教学策略

2024-08-04

辨析点教学策略(共4篇)

辨析点教学策略 篇1

春季高考的正式名称为福建省高职院校入学考试,招生对象包括福建省普通高中的高三学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笔者2015年6月刚送走一批高三学子,2015年9月又留任高三,教学生涯的前20年所带的都是夏季高考生,而且已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情的“夏考复习模式”。但此次接手的是刚流行两年的 “春考班”,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低且班级学生数达到96人。对笔者来说这是教学上的超级新挑战,因为春考卷在题型上不同于夏考卷,春季高考取消了英语听力考试,改为语音辨析题, 单项选择题为三选一。完形填空由夏考卷的20题缩减为10题, 阅读理解也改为三选一,书面表达的字数减少……这一切变化,都意味着笔者这个“老新手”要彻底踢掉旧鞋,寻找适合 “卷情”和“生情”的教学新模式。以下是笔者对春季高考中语音辨析题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语音辨析题的样例找出画线部分读音不同的单词

( ) 1.A.pea B.meat C.weather D.beach

( ) 2.A.pack B.fast C.have D.map

从如上样例可以看出此题所考查的单词都属于较容易的高频词汇,学生想得高分还是有可能的,但突破口在哪里呢?笔者经过分析多套春考卷和春考模拟卷,决定从巩固学习音标入手。

二、学习音标的意义可以说是受益一辈子

1.地道的英语源于准确的发音。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对于语言得模仿和学习能力很强,如果他们能够准确地把48个国际音标的发音弄清楚,他们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听、读英语的能力,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

2.记忆单词最有效的法宝就是精确的读音。许多学生一直花费大量时间背单词,没过多久就忘了个精光。根本的症结在于他们是靠死记硬背单词表,这种不符合语言规律的记单词法是徒劳无益的。如果有扎实的国际音标发音基础,学生就可以高效地记忆单词。

3.能够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扩大词汇量。学生们掌握了音标,他们就可以易如反掌地掌握读音规则并高效地记单词了,使得他们能更加饶有兴趣孜孜不倦地学地道英语了。

4.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学生烂熟国际音标之后, 教材里的英语文章他们就可以很溜地高声朗读出来。经常性的朗读还能不知不觉地提高他们的语感。

三、渐进式进行音标教学为了让英语水平低于夏考生的春考生学有成就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笔者按以下步骤采用地毯式搜捕的方式打好音标战

1.了解国际音标和音素的定义。

(1) 音素的定义:语音的最小单位就是音素。

(2) 音素的种类:辅音和元音。

(3) 音素的数量:共48个音素,元音共20个,辅音共28个。

(4) 音标的定义:音标是用来记忆音素的符号。

(5)国际音标的定义: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协会规定的一套音标,主要用来记录世界各语种的语音。

(6)( 开音节: a) ( 辅音 + 元音 + 辅音 + 不发音的e b) 辅音 + 元音

(7)( 闭音节: a) ( 辅音 + 元音 + 辅音b) 元音 + 辅音。

2. 元音和辅音的定义。

3. 具体教授48个音素表。

4. 比较容易出错的常见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律。

(1) 字母组合tion有两种发音 [t ʃ n] , [ ə n]

如 : [t ʃ n]question [ ʃə n]eduuation station organization

(2) 字母组合ng发 [ η ] 和 [ ηɡ ] 两种音

如:[ηɡ] hunger anger England danger [η] ring singer wrong

(3)中国人说英语时经常不注意把[ð]、[θ]音读作[z]、[s ],音标对比。

四、语音的基本常识

1. 音节的划分。

2.重读音节符号。

3.浊化音。以sp__,st___,sk___开头的单词中,清辅音/p/ /t/ /k/分别要发浊辅音/b/ /d/ /g/。

4.定冠词the的读音。e.g.the woman the important person

5.不完全爆破。爆破音[p][b][t][d][k][g]后面紧跟另一个爆破音时,前面的那个爆破音只在口腔内形成阻碍,而不能完全读出。e.g.handkerchief doctor handshake

6.连读。在一个短语或句子中,如果相邻两词的关系相等密切,而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此时辅音和元音连在一起读。

7.意群的划分。如果出现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将其分成几个群,一个意群在一口气里说完。

以上零零总总的教学设想只是笔者在接手春考班教学工作后的些许陋见,今后还要立足学情做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高宏创意2016年福建省高职招考总复习一本通(面向普高)英语.

[2]超级详细音标讲解教程-百度文库.

辨析点教学策略 篇2

北京大学教授 姜明安北京大学教授 姜明安

2013-06-13 11:59:00来源:北京日报

观点提示

●不能认为只有国家法确定的这些规则、原则是“法”,而明确这些规则、原则具体内容的社会法、软法就不是“法”。

●如果对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任何规范性文件,均不以法和近似于法的严格要求对之进行规范,那将会远离法治的原则和要求。

最近,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开发布。这两部党内法规的发布,对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党内法规”的概念最早由毛泽东同志提出,之后历届党的领导人沿用。而党的正式文件则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使用这一概念。到现在,这一概念产生、发展、演变已历时几十年。但有论者认为,“党内法规”提法不妥,进而对党内法规姓“法”提出了质疑。

■赋予“党内法规”以“法”的性质是否与《立法法》相违背

有论者认为,《立法法》规定的立法权限包括七个层次,但没有授予作为政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以立法权限,故党组织不能成为立法主体。从而,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称为“党内法规”,赋予其“法”的性质是与《立法法》相违背的。

笔者认为,这一质疑的失误主要是混淆了“国家法”与“法”的概念。国家法是法的一种,法除了国家法以外,还包括国际法和社会法。《立法法》本身是国家法,当然只规定国家法的范围、层次、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等,而不会规定国际法、社会法的范围、层次、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等。就像国际法不规定国家法的范围、层次、制定主体、制定程序而不能否定国家法的存在,不能否定国家法的“法”性质一样,国家法不规定国际法、社会法的范围、层次、制定主体、制定程序也不能否定国际法、社会法的存在,不能否定国际法、社会法的“法”性质。国家法不仅不否定国际法、社会法的存在和国际法、社会法的“法”性质,有些国家法还对国际法、社会法在特定场合的适用和效力作出明确规定。例如,《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

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这里的“国际条约”,即为国际法。这里的“国际惯例”可以认为是社会法,或社会法与国际法的交叉。

除此以外,许多民法和行政法的单行法都规定相应社会关系的调整,除适应相应国家制定法的明确规定外,还要适应社会法确定的“公序良俗”规则、公平、诚实信用、信赖保护、比例原则等。这些社会法的规则、原则一经国家法认可,即构成国家制定法规则。但是这些规则、原则的具体内容,仍留在社会法中,属于软法的范畴。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国家法确定的这些规则、原则是“法”,而明确这些规则、原则具体内容的社会法、软法就不是“法”。笔者认为,党内法规属于社会法,是软法。

■党内条例是否具备法规特征

有论者认为,党内条例不具备法规特征,因为党内条例属于党的政策性和制度性的文件范畴,不具备法规特征,与法规是两种不同属性的概念。

笔者认为,这一质疑涉及什么是“法规特征”的问题。英国著名法理学家哈特认为,“什么是法”的问题并不像“什么是化学现象”、“什么是医疗”的问题有那么明确和唯一的答案。探究“法”的概念和法的特征离不开“话域”(研究的时间、地点、目的和场合)。人们在不同的“话域”界定法的概念和描述法的特征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结论。哈特曾就“什么是法律”所经常出现的三个争论点考察法的一般特征:法的存在意味着特定种类的人类行为不再是任意的,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强制性;法律制度体现着特定的和基本的道德要求之宗旨,正义既是适合于法律的善,又是诸善中最具法律性质的善;法律制度总是由规则构成的,而可预测的后果是法律规则的重要特性。

笔者认为,法的一般特征可归纳为三点:其一,法是人们的行为规则;其二,法是具有外在约束力的人们的行为规则;其三,法是由一定人类共同体制定、协商、认可的人们行为规则,法具有民主性、公开性、普遍性、规范性;如果按照这些一般特征,将“党内条例”称为“党内法规”,将党内法规归属于“法”显然不存在什么“不妥”的地方。

■“党内法规”的提法是否能严谨、准确地反映党与法的关系

有论者认为,“党内法规”的提法不能严谨、准确地反映党与法的关系,因为《党章》明确规定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起码有两层含义--党既不能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外成为“法外党”,搞党大于法,也不能将党与法混为一谈,以为党就是法,法就是党;但“党内法规”的提法很容易产生歧义,一方面将法的适应对象区分为“党内”与“党外”,被人误解为党内存在着法之外的一套“法规”,另一方面认为党与法就是一回事。这都与《党章》原则不相适应。

笔者认为,该论者对“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原则两层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根据这两层含义的理解并不能得出“党内法规”提法就是错误的,赋予“党内法规”以“法”的性质就违反“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的结论。首先,承认“党内法规”姓“法”,正是要以法规范各级党组织的行

为和活动,以避免“党就是法,法就是党”的现象;其次,承认“党内法规”姓“法”,是以明确规定“党内法规”在法的位阶上低于宪法和法律为前提的。这就像承认国务院“行政法规”姓“法”是以明确规定“行政法规”在法的位阶上低于宪法和法律为前提一样。很显然,赋予国务院“行政法规”以“法”的性质,并不会导致国务院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同样,赋予“党内法规”以“法”的性质也不会导致党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此外,任何一个国家的法体系都是由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法规范构成的,如议会制定的法律、政府发布的行政法规、法院作出的判例、社会自治组织制定的自律规则,等等。没有人认为议会法律之外的法规范是“法外法”。

■党自己制定《条例》《规定》对“党内法规”进行规范符合法治原则吗有人疑惑:确立“党内法规”的概念和由党自己制定《条例》、《规定》对“党内法规”进行规范是否与法治的原则和要求相符合?

辨析点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有效分析;策略研究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效性永远是教学的第一追求。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英语课堂是学校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中心点,因此,探讨英语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准确把握有效教学的内涵,明确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辨析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room)的理念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可归结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而国内有着不同的解释:1.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2.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3.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性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时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把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上述不同概念和内涵争议的焦点在于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论者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来刻画有效教学,评价者也往往较多关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程序安排、对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及教师教学功底、教学效果等;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论者呼吁“以学论教”,从学生的角度来考察课堂教学,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是否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地交流与互动,是否对知识有理解,是否积极思维,是否得到合适的学习资源,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学习反思,是否有积极地情感体验等。

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教学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把教与学割裂开来谈论“有效教学”是不够准确的,因此应从教师教学行为实施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两个方面来认识“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位学生通过英语教学活动是否获得进步或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效与否的唯一标准。那种只注重培养英语尖子,忽略或放弃弱势学生的教学只是部分有效或低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说教师每一节课上都必须接触到所有学生,和所有学生交流,这在大班化现象较普遍的当今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放弃每个弱势学生,并力争使每位学生受益却是必须做到的。当教育条件和技术逐步发展成熟时,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从个别化或小组化走向班级化---追求规模和效益;当人们更加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时,教学又开始走向小班化或小组化---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共同进步。看似在走回头路,其实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2.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的效果;二是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合情合理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活动是否达成或部分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教师是否辛苦和认真关系不大,教师教的很认真、很辛苦,但教学方法手段有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仍是低效的教学。例如一位英语教师在教授定语从句的教学设计中制定有“通过分析定义和句子结构、成分、句型转换、翻译句子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能力”的目标,而实际上学生对句子结构的认知几乎为零,因此定语从句的讲解还未开始,教师就已经在句子结构和分析句子成分上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还是不易搞不清楚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更不要说课堂进行句型转换和翻译句子的练习了,更是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整节课气氛沉闷,学生在积极地听,教师在拼命地讲,结果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节课的效果就很不好。

教学效率的评价则要看劳动成本与教学效果的比,在教学效果不变的情况下,教师付出的劳动成本越高,教学效率就越低。教学效率和 “教学最优化”的追求是一致的,是人们为了获取最大的预期利益或效果,或是为了把预期的损失或负效果降到最低限度而采取的行为、决定或方案。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讲究经济、计较成本、追求“多快好省”的教学。

3.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落实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落实,是目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在三维目标中,语言知识和技能是核心,同时也是其他两个维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基础,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的根本。但是没有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无从谈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是无法得到体现,而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只能回到课改前的状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很重要的,没有这一目标,英语教学将失去其所体现的人文性,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失去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因此,三维目标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简单叠加,三个方面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要以知识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进一步实施好新课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辨析点教学策略 篇4

关键词:辨析点教学策略,具体操作,评价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 要达成对问题的共识, 越来越需要人们提高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辨析的能力。当今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价值观念的认同都需要通过自身的自主辨析来达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相应转换、与时俱进。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辨析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才是真实有效的。因此, 注重辨析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有了“辨析点”, 也就有了“问题”, 也就有了推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得以开展的动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在“辨析点”的不断生成和不断解决中推进的。

一“辨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相通之处。因为人们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般逻辑。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差别就体现在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把握的转变上。在旧课程中“是什么”主要呈现事物现象背后的定义、结论、理论观点等, 这本身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就隔了一层。“为什么”这个环节只是一种对这个结论的论证, 这里缺少排除、鉴别、比较的过程, 直接为学生提供了通向理论的“康庄大道”。“怎么办”环节主要是理论的运用, 常常是很模式化的。在新课程中, “是什么”这个环节, 呈现的是一种知识经验, 这种经验能够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起有效链接, 让学生自己能够从中体会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环节, 教师要创设辨析情景、制造选择冲突,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开展比较、鉴别, 自己排除谬误, 探索出通向真理和实现价值的道路。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得到了调动, 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了尊重, 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比较扎实的情感基础。在“怎么办”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变换问题情景, 这实际上又是一次新的辨析过程, 这里既有已经达成的知识的运用, 又有新情景对知识的检验。可以说, 在新课程中, 任何知识都需要在新情境中不断地证实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总之, 引导学生开展辨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意义是极大的。只有把辨析活动提升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层面上,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辨析点”的分类归纳和具体操作

第一, 从教材自身来看, 有“显性”的辨析点, 也有“隐性”的辨析点。显性的辨析点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加以呈现, 是教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设的辨析情景。这样的辨析点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教材中也有值得辨析但并没有由教材直接呈现的辨析点, 这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标、教材的基础上自己开发出来。例如, “文化是不是就是文明?”“文化有无优劣之分?”等等, 这些辨析点同样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缺少的。

第二, 从辨析点的性质来看, 有的辨析点是对“是什么”的辨析, 属于事实判断, 例如“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有的辨析点是对“该不该”“值不值”的辨析, 属于价值判断, 比如“发展教育应摆脱古代教育思想, 还是应该回归古代教育思想”。针对事实判断展开的辨析, 可以调动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针对价值判断展开的辨析, 可以调动学生广泛联系的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利弊, 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第三, 从辨析点得出结论的方式来看, 有的辨析点有确定的结论, 例如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探究活动“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是真正的科学”, 这个辨析是有结论的,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有的辨析点没有确定的结论, 例如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的探究活动“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谁的价值大”, 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结论。开展有确定结论的辨析活动, 教师要重视引导, 创设的情景要典型, 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确定性。对于那种没有确定结论, 富有争议的辨析点, 教师也要大胆使用, 不怕没有固定结论, 结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有争议、有选择、有冲突的辨析点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在广泛联系中论证观点的能力。

第四, 从辨析点的对立方式来看, 有的辨析点对立双方属于矛盾关系, 单独一方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必须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正确的, 例如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的探究活动“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其中对立双方均是各执一词, 只看到好的方面, 或者只看到坏的方面, 都是片面的。有的辨析点双方一个正确, 一个谬误;一个全面, 一个片面。例如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探究活动“民族精神的作用”, 第一种观点只看到经济建设的意义, 而忽视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是片面的、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正确地看到了经济建设和培育民族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是全面的、正确的。开展第一类辨析活动要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思维方式, 在对立统一中看问题。开展第二类辨析活动要引导学生思考错误观点的症结所在, 在批判性思维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优化辨析点的选择, 开展辨析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辨析点, 但对于课程来说, 并非所有辨析点都是有意义的或具有同等意义。所以, 确定辨析点, 需要优化。在教学中, 关注优化辨析点的意义, 对于提高辨析的质量, 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 围绕观点、服务观点, 是选择“讲点”的根本依据, 也是优化“辨析点”的根本尺度。辨析点的选择必须服从大局, 不能为辨析而辨析。

第二, 辨析点的选择要具有开展辨析的可能性, 值得辨析, 不能一目了然, 也不能模棱两可, 在较低思维层次上开展辨析没有实际意义。

总之, 书中呈现的辨析点并不是必须展开, 但所有辨析的开展必须是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是服务观点的, 对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有收获的。

四在教学中开展辨析活动的步骤

辨析点的选择是前提, 选择好辨析点以后, 就要通过情景设计来呈现辨析主题。一般来说, 课堂教学中的辨析活动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 创设情景。情景可以是真实发生的, 也可以是人为创设的, 情景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呈现一个问题域。

第二, 形成辨析点。辨析点的形成是学生在分析情景以后, 经过初步的抽象概括, 得出理论症结点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会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问题核心的思维过程。

第三, 开展辨析。找到辨析点以后, 学生就要开展辨析, 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多层面的分析、宽领域的联系, 学生逐步在比较中得出正确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情景和辨析点是“表里关系”, 情景只有贴切才能呈现辨析点, 如果情景不贴切就会偏离辨析主题。所以, 情景的创设是有效实现辨析的关键, 必须提高创设教学情景的能力。

五开展辨析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辨析教学时,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开展辨析教学活动时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辨析活动。

第一, 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关系。关注过程, 是相对于只重结果、忽略过程而言的, 而不意味着只讲过程、不问结果。一般来说, 没有只求结果不要过程的设计, 也没有只要过程不求结果的设计;有的辨析重结果, 有的辨析重过程, 侧重不同而已。

第二, 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就思维活动的形式而言, 有的辨析取向趋同, 有的辨析取向求异, 但任何取向都不能导致“价值中立”, 都需要在预设的轨道上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展开。导向正确的价值标准, 这是操作辨析的根本使命。

第三, 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注重辨析, 重在辨析点的意义, 而不是重在辩驳的技巧。要遵循意义优先、兼顾方式的原则, 积极引导辨析的操作。

第四, 简单化和复杂化的关系。讲观点, 理论阐述的部分不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讲过程, 现象解析的部分, 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六开展辨析教学的评价方法

第一, 辨析教学是否成功, 首先看这个辨析活动是否能够为观点服务, 是否承载了有效的教学目标。

第二, 辨析点选择是否有开展辨析的意义, 能否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辨析中所蕴含的思维含量低, 就没什么开展的必要, 或者采用其他教学方式。

第三, 情景的创设是否得当。因为情景中蕴含着辨析点, 所以情景的创设要典型、贴切, 不能偏离辨析点主题。

第四, 问题设计是否与辨析点双方的逻辑关系相对应。辨析点双方的逻辑关系有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包含关系等多种, 教师设计辨析活动的问题必须与辨析点双方的逻辑关系相对应, 否则会误导学生。

第五, 辨析视角是否多样。辨析的过程是学生建立联系, 进行比较、权衡的思维过程, 多样化的视角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力度, 如果辨析问题的视角比较单一, 就等于没有真正体现出“辨”和“析”的过程。

第六, 是否正确处理了过程性与结果性、导向性与开放性、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和简单化与复杂化的关系。

只要教师在进行辨析活动设计时, 能够思考上述问题, 用这些问题来考查自己的教学活动, 相信所开展的辨析教学都是有意义、有收获的。

综上所述, 本人经过近九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对辨析的教学内容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和策略, 希望能够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启发。伴随着新课程的扎实推进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拓展, 作为一线教师,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增利主编.教材知识详解——高一思想政治 (上) [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联合碎石下一篇: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