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

2024-10-07

特殊孩子(精选9篇)

特殊孩子 篇1

一、案例背景

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 通过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体育活动与锻炼, 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安全意识和锻炼习惯, 从而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整合与提高。这是时代之需, 更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举措。因此, 在各项体育活动中, 教师必须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承认个体差异, 教学时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 体察学情, 了解学情,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在运用教法和处理偶发事件时体现人文精神。在教学评价时才能从实际出发, 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案例呈现

曾有这样一位学生, 他叫吴洪秀全 (化名) , 一副运动员的骨架子, 挺帅气的一个男孩子。可不知怎的, 他总让人感到很不合群, 学习上更是缺乏积极性, 学生们一谈起他都有些惧怕。他在体育课上遇到不顺心的事经常出拳打人, 攻击行为特别多, 一旦发起脾气, 事先准备好的场地器材都会被他搅乱, 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上课秩序, 并且连班主任老师的话都不听, 谁都拿他没办法。一次体育课上, 我们在玩一个很简单的游戏——听数抱团, 所有的学生跟着我围成了一个圈开始做游戏, 当我叫到数字“7”时, 学生们马上相互拥抱成团, 全班共有49人, 应该刚好7个“团”, 有一组只有6个人, 加上吴洪秀全就刚好, 他立即跑了过去想加入, 然而这6个人就是不愿意接受他, 这下把他惹火了, 开始动手打人, 而且打得很凶。我马上停止了游戏去阻拦, 并狠狠地批评他道:“你如果不愿意参加就自己玩吧”。然后我继续上课。

三、案例分析

1.深入调查, 了解原因

这位学生在我的体育课上的类似表现已不是一两次的事了, 这种坏脾气也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据了解, 不仅在体育课上, 他在其他课中也是如此, 为此我也经常和班主任交流, 了解到他在家里如果做错了什么事情, 肯定遭到父母严厉打骂。学校里有什么不好的表现,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告知家长, 首先得到的是父亲的一阵打骂, 根本就不向他耐心地讲解教导, 也不同他说明其中的原因和道理。久而久之, 就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

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 也不仅是家庭的事情, 它需要家庭和学校两者之间相互配合,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我作为他的体育教师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在前面的体育课中, 吴洪秀全和其他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 我没有深入地了解情况就批评了他, 心想, 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肯定是他的错。他确实经常犯错误, 但并不等于每一件事情都是错的, 为什么很多时候他有心里话就是不愿意与别人讲, 其实就是缺乏一种信任, 这是我们的失误。

2.发现优点, 激发热情

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 我就多了一个心眼, 平时注意多观察他, 看他有什么爱好, 有什么特长, 想从这里入手得到他的信任, 唤回他那颗活泼天真的童心。不知不觉中我发现他很乐意帮助教师们做事情, 于是我联想到最近几天非常忙, 然而他总是喜欢在我身边转来转去, 但是又不敢很主动地来帮我, 心里好像有一层隔阂。于是, 我对他说:“吴洪秀全, 你愿意做我的助手吗?最近达标检测时间紧, 你帮帮杨老师吧?”他立刻开心地叫道:“好啊, 好啊!”他的反应让我很高兴, 因为我迈出了接近这个孩子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也有一丝遗憾:以前怎么没有把握这样的机会, 要知道我是老师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每次体育课之前, 他都准时地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我有意安排一些器材给他拿, 调动他的积极性。但又有点不放心, 害怕他因无事可做控制不住自己去打人。于是在测实心球的时候, 我让他捡球;在测跳绳的时候我让他给其他学生们发绳子、收绳子;在测仰卧起坐的时候, 让他帮忙整理垫子。我不时地注意观察他, 发现他做得很认真, 也很开心, 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和幸福!这是我的学生, 要改掉他的坏习惯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虽然很多时候他还是会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 但他毕竟是个孩子, 孩子极具可塑性。每一次犯错, 我都会找他谈话, 开始时他根本不想理我, 来到我的办公室就等着挨骂, 我很内疚。因为曾经的我由于方法简单, 已经给他造成了不好的印象。但我没有失去信心, 一次一次地和他谈心, 给他讲道理, 分析其中的原因, 让他明白不管谁对谁错, 动手打人是不对的, 用“打”来处理事情是最鲁莽、最愚蠢的办法, 也是最无效的办法。要知道是别人错, 错在哪?自己错, 又错在哪?

“人人都会犯错误, 犯了错误, 要敢于承认, 勇于改正, 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每天都在学习, 都在生活, 无时无刻不和身边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 矛盾时时处处都在, 问题也时时处处都在, 如果用打骂来处理只会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批评你, 而是因为你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上有不妥之处, 老师才会批评你。给同学们造成不良影响, 也是因为你的打骂、你的鲁莽从事。其实同学们是非常乐意和你一起开展活动的, 你真心地对待别人, 别人也会真心地对待你。你要学会宽容, 不要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斤斤计较, 同学们躲你就是因为怕你发火, 而遭到打骂。你说谁还敢和你玩呢?”一次又一次推心置腹地交谈, 大大拉近了我和他之间的心理距离, 他也变得开朗了许多。有好几次下课时, 他都来告诉我他家里养了小动物, 欢迎我去他家玩呢!

3.鼓励赏识, 增强信心

一段时间后, 奇迹真的出现了!他少了很多的鲁莽行为, 上课时表现得非常积极, 他在进步!两个星期的达标测试显示, 他的达标成绩是优秀, 他自己很高兴, 其他学生也都很佩服他, 因为全班仅有13位学生优秀。我感到他真的变了, 因为变得会笑了, 变得乐于助人, 并且会主动和其他学生去玩了。我们的工作远没有结束, 他还需更多的关怀, 我们期待着。

四、案例反思

很多时候学生犯错误, 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的, 我们不要小看它, 不要简单地处理它。事情一旦发生后, 教师的角色并不是一个判官, 而是一个心理学家, 要帮他们分析, 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行为举止。总之,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 教学思想上,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身体素质好的和身体素质稍差的学生应加以区分, 以创设能够综合运用的实践空间, 让学生乐于学习。其次, 教法上,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充实、引领教师自身, 多研究、开发教材, 钻研教材, 尽可能地创设学生喜爱的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也就随之高涨, 小动作也就随之减少。再次, 教师在教态、语态上, 要多鼓励学生, 看到了闪光点要及时地给予肯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喜欢体育教师、喜欢上体育课。遇到学生犯了小错误, 要有耐心地悉心教导。

特殊孩子 篇2

(2011-05-25 11:57:58)转载标签: 杂谈 ▼

分类:工作笔记

特殊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更为用心,每天都会为孩子写下成长记录。

“可爱的孩子们不在乎汗水湿透小衣衫,以天真无邪的笑脸向命运挑战。枫叶红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期盼的果实。小迪打开了心灵封闭的窗户,和小朋友手拉手做游戏;小斐变得越来越灵活,自己吃饭穿衣玩玩具;小雨终于坐了下来,认真地画画、写字„„”这是一个智障孩子家长写的诗,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残疾孩子亦然,在第21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也走进了一群特殊的孩子和家长以及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中间,从各方面了解了这个平常不为人知的群体里的感人故事。

无忧的孩子 沉重的家

一样的年龄,一样都是父母的宝贝,走进西安市蓝海豚特殊教育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孩子和普通幼儿园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天真可爱,在教室和楼道里玩耍,唯一不同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长陪在身边,孩子的一日生活和康复训练都是在家长的全程陪同下进行的,据老师们介绍,从外表看,他们这里的孩子看着都很正常,也很漂亮,但他们都是孤独症、智障儿童,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尽相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康复教育计划,正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就能够学会的行为,对于这些孩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建立,这里的孩子许多都有语言障碍,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以情绪就常常不容易控制,孩子们因为个体的差异,很难像普通幼儿园那样进行集体教学,记者看到在个训课时,孩子们单独和老师一对一的在小隔室里上课,老师通过指令训练着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这里的老师告诉记者,孤独症孩子的教育训练“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里长征”,孩子的变化是非常细微的。这种孩子其实他们自己内心是很快乐的,只是家长的压力很大,最痛苦的是家长。在这里,记者注意到一个叫轩轩的男孩,他五岁了,长的算是一个小帅哥,大大的眼睛很机灵,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这本来算是一对幸福的母子,但和这位妈妈交流时,她流出了心酸的泪水,这个可爱的孩子不仅患有孤独症,而且还有癫痫病,每天除了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之外,还要吃许多治疗癫痫病的药,药物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时的许多内容是相克的,孩子常常处于极度痛苦的状态。现在妈妈最担心的是孩子以后去哪里上小学,普通小学肯定是进不去,西安市的启智学校虽然属于义务教育,但因为名额太少,而且收的都是恢复比较好的孩子,所以大多数该享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孩子还是无缘享受自己的权利。而且这些孩子也无法享受任何的社会保险,所有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只能家长来独自承受。

特教=教师+康复指导师+训练师+保姆

特殊教师的得名,源于他们服务对象的特别:他们的学生,清一色都是那些因为先天或后天的种种不良因素导致的精神智力障碍、言语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发育性障碍儿童。老师们说:“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认知理解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受损或低下,很多时候需要特教老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和帮助。”在记者问到老师们的职业理想时,这些年轻的女老师们沉默了,她们说:“很少想过,每天只想着如何让孩子进步和改变。看到孩子们有了改变,我们和家长一样欣慰。”

所以,跨入这个行业的基本门槛就是无穷大的爱心和对职业的认知度。

在日常的康复教学工作中,特教老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改善孩子存在的障碍,提高能力。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首先需要采用相关专业的评估系统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测评,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状况、障碍程度、生长发育史、家庭背景等资料,制定较为合理的个别化教育训练目标、计划,设计训练活动的内容和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孩子在课程中的反应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很多时候,老师要根据某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设计一整套课程、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备等等。这种差异化对待,实际上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补偿缺陷、减轻障碍、提高能力和发展优势的教育。这就要求特教老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超强的责任感和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老师们说:“与普通教师不同,作为一名特教,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智力和语言能力越容易开发,如果错过了最佳教育期,对特殊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来说,后续的努力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特教老师往往要在同一时段兼具教师、康复指导师、训练师以及保姆等多重身份。特殊的学生构成和年龄层构成,决定了特殊教师的繁重工作量。面对孩子的发展和目前尚不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以民办特殊教师更为严重。据记者了解,西安市特教老师的待遇普遍都很低,而且大多没有编制,不享受普通教师的任何福利。每天和家长在一起,面对家长沉重的期待,老师的精神压力会更大。老师们说这个行业是一个阳光事业,但前途却很渺茫,甚至找不到出路。

无论怎样,他都是我永远的孩子

在采访到孩子家长时,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有着不同的状态,有的谈起孩子会潸然泪下,有的则会低下头长长的叹息,有的面对现实已经比较坦然和乐观,但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他们却流露出一种共性,那就是流淌在心底的对孩子永不放弃的爱和执着。“无论怎样,他都是我永远的孩子”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他们比普通家长更加用心,每天都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分析记录,总结,和老师沟通,给孩子写成长日记,老师们笑着说,如果中国所有的家长都能像特殊孩子家长那样对孩子用心,教作会容易做的多。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坚强的父母的心灵语录:

“自从孩子被确诊为智障后,我便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带孩子来到康复机构,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为了在最佳治疗期内让孩子得到康复,我一直在争分夺秒,努力地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学习和进步,孩子每天的进步对我来说都是大大的惊喜。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小费妈

“以前我不愿带孩子出去,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神,怕孩子被人歧视,仔细想想,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对孩子来说是残忍的,我尝试着“只要自己改变,孩子就能改变”。现在的我越来越能包容孩子、理解孩子、爱孩子。甚至有时觉得孩子现在这样就挺好,不奢求让他成为“正常”孩子,因为他比正常孩子快乐、自在,每当看到他天真的笑脸,就觉得自己好幸福,孩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 小武爸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拥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错,孩子更没有错,错的是世俗的眼光,这些孩子他们只是以不同的生命特质存在着,他们同样也是天使,如果每个人能给这些孩子一些宽容和爱,能以平常心来接纳他们,孩子的生活也许会越来越好。” ——小强妈

“有了一个特殊的孩子,我的神经曾几欲崩溃,但从痛苦的深渊里挣脱出来之后,我开始全身心的,由衷的去爱护,去接纳这个老天给我的特殊礼物。在这期间,当老师们告诉我,我的孩子各方面发展极不均衡时,我认真的记录,没有惊讶,没有失望,没有悲观。是的,我的孩子不缺胳膊不少腿,没有多长眼睛多长嘴,他是那么完美,那么善良而又充满灵性,他只是以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生存着,作为他的母亲,我爱他,如他所是!” ——小花妈

“有许多人曾问我,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时,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我说没有,永远不会。而且我认识的所有特殊孩子的父母也和我一样,他们一直在努力,虽然有时几乎看不到希望,但只要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看到孩子开心快乐,我们就很知足。珍惜眼前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可以竭尽全力的照顾孩子,但我们最担心的是当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 ——浩浩爸

“虽然孤独症孩子看上去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其实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孩子们,几乎每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意思不是说孩子们都不正常,相反是说孤独症并非那么不正常。不正常的是一些看待孩子的眼睛,是一些唠叨孩子的嘴。特别是那种执着和一个动作的持久的反复,在幼年孩子身上是非常常见的。孤独症儿童在一段时间里会反复一种行为,比如,撕纸巾。普通孩子小时也会有,还有旋转,越小的孩子更喜欢不停地旋转,这司空见惯。孤独症孩子的执着与反复,比普通孩子的相似行为来得强度更大。我总觉得,孤独症者其实都是某方面的天才。天才就是和常人很不一样,所以难以被常人理解。于是天才就被埋没了。那些有些与孤独症者表现相似行为的孩子,都是某方面很有天赋的,他们的那些成人难以理解的表现,一定和其天赋有关系,但是成人看不明白,只想着规范孩子,于是无数的天赋也被埋没了。天才与天赋,如果想不埋没,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理解与包容。如果你弄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最好就不要去干涉他,不要去限制他,就让他充分享受其中,因为那个过程,对于他的天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最蠢的人,就是那种自以为是喜欢去规范别人纠正别人引导别人一个“正确方向”的人。哪个孩子生在这样人家,真的是金子埋进了沙。除非这孩子拥有天生的顽强内驱力,否则就只有被埋没的命运。” ——洋洋妈

特教机构生存艰难,许多孩子只能“圈养”在家中

因为孩子,许多妈妈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职业,将治疗和教育这类孩子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在西安市里有许多这样由智障孩子妈妈创建的康复机构,她们以微薄的力量在为自己的孩子和更多的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给家庭带来希望。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智障孩子在适龄阶段大多被排斥在义务教育的人群之外,同时也属于捐资助学活动支助的边缘群体,他们大多在一些民间自建的机构里艰难的生活和成长着,有的甚至封闭在家里,他们的父母常常游离于工作和孩子之间,既要承受事业上的压力,又要承受漫长的对孩子的看护和教育,所以家长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但因为对孩子的爱,每个家庭都在努力,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让孩子融入社会,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在采访中,许多特教机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介绍:能在民办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儿童只是极少数,“每年2万-3万元的费用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的”。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成本远高于普通儿童,康复中心在必须通过社会支助才能勉强收支平衡,“有时还要倒贴”。国家、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支持还不多,“如果康复教育的学费按实际成本收取的话,相信很多家庭是背不起这个经济压力的。另一方面,现在提供给孤独症儿童的多是学前培训,孩子一到入学年龄,不适合再留在康复中心,普通学校又不收,很多孩子又被重新关回家里,直到父母放弃治疗”。

家长们也表示,他们中许多来自陕西及其它省的偏远地区,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只能在机构附近租房子住,每个月2000元的费用,加上房租、生活费,他们被压得喘不过起来,更让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失去了最佳治疗期。很多家长认为,孤独症是因为孤独才引起的症状,所以只要让孩子不孤独,病自然就好。其实儿童孤独症是严重的儿童精神疾病,比痴呆和弱智更能损害孩子的智力,没有什么特效方法和药物,无论国内和国外,孤独症患者都是一个终身教育训练过程。所以,孤独症患者带给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要比其他各种残疾更大、更长久。与盲、聋、肢体障碍等其他残疾相比,孤独症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儿童孤独症的治疗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患孤独症的孩子多在3岁左右被确诊,这一时期正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3—6岁”一直是专家们建议的最佳训练期。通过努力,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孩子有望在学龄期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如果超过6岁还没有改善就希望不大了。

融合社会——最深切的渴望

在采访中,老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特殊孩子能更多的接受社会的融合,而不是局限在特教机构里,孩子更需要的是和正常孩子的交流,从正常孩子身上得到好的影响和感召,能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里设立特教班一直是特教老师和家长的愿望,但要实现他们的愿望却是举步维艰,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当下,政府对特殊的孩子关注也在从原来的疏离发展到靠近,各种媒体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倡导,但大家给予这些孩子的最多的都是同情,其实孩子们最需要的却是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接纳,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普及相关的知识,营造一个宽容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此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给特殊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当好特殊孩子的“妈妈” 篇3

起步:5个学生和1个老师

8月30日11时30分刚下课的张美丽、张秀丽和学生一起走进学校食堂。记者问她俩怎么想到要当特教老师?张美丽说,说实话当初我是想干点轻松的活儿,结果没想到进来就出不去了。从1992年武川县筹办聋儿语训班起,张美丽接过这一重任,一干就是20多年。

当初在一个临时腾空的库房里,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用一个布帘隔开,一面是教室,另一面是寝室。学生有五人,老师只有张美丽一人。这些孩子总是怯生生地跟在张美丽身后,生怕出一点错被放弃。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精心准备好教案,认认真真讲课,孩子们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这时她才意识到,想做好这份工作不容易。自此从未接触过手语的张美丽开始一点一滴学习手语,同时借了一本盲文书,课余时间摸,晚上回家摸,又自费到外地求学,终于掌握了盲文要领。

求助:妹妹成为第二名老师

1998年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在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里有7个年级。学生从最初的5名增加到16名,唯一不变的是张美丽承担了一切职务。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操劳让张美丽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征,医生叮嘱她不能过度劳累。拿到诊断书她首先想到,要是我倒下了,这十几个孩子怎么办?张美丽希望妹妹帮助自己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中。起初张秀丽说什么也不愿意来,但最后张秀丽妥协了,成为学校的第二名老师。多年来姐妹俩陪伴孩子们走过春夏秋冬,成为孩子们最爱戴的老师和最信任的“妈妈”。

成果:听障学生重返母校任教

从最初的5个孩子到现在的51个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但是他们又都同样自立自强。

在手工教室里张美丽指着一幅幅美术剪纸作品说:“这是张姣参加中日韩三国绘画剪纸比赛的获奖作品。”张姣患有听力障碍,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她从学校考入呼和浩特市职业学院美术系后,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室内设计。可是生性胆小的张姣,不懂相处之道,变得更加沉默。她通过电话向大小张老师述说苦恼:“老师我不喜欢这里,她们都不和我玩,我感觉自己很孤单。”

“这样可不行,刚刚走向社会的她一定要拥有一个阳光、自信的心态。”此后每星期只要有空,他们就到职院看望张姣,姐妹二人不知往返了多少个来回,张姣渐渐敞开了心门,迈出了自信自立的第一步。

毕业后张姣重返母校任教,希望用自己所学为母校做点贡献。由于编制问题,张姣从事手工教学,但是没有工资,张美丽每月就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0元给她。重返母校以来张娇完成了“清明上河图”“四大名著”等剪纸作品,指导学生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美工作品。

在张美丽和张秀丽的辛勤培育下,20多年来学校已经走出150多名学生,一个个聋哑儿童走出了无声世界,一些残疾学生的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3名学生考入了聋人大学……而该校的特教老师也已经超过了十几名……

故事:张美丽的儿子想变成哑巴

从张美丽在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任教起,她4岁的儿子就由姥姥、姥爷带。一次儿子问姥姥:“吃什么药能变成哑巴?”姥姥吃惊地看着他。“如果我变成哑巴,妈妈就会爱我!”儿子说。这句话让张美丽心酸不已:“现在儿子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他上班第一个月发薪水就给学校的每个孩子买了一个书包和文具盒。他已经理解了我这个做母亲的心。”

愿望:请家长多关心关心孩子

8月30日张姣放在女生宿舍充电的手机找不到了。原来是患有智障的小红拿走了张姣的手机,又怕被老师发现责骂,就把它藏到了别人的储物柜中。“为什么要拿别人的手机?”“我想妈妈……”小红拿着手机放在耳边。不管是谁的手机,不管是否按下号码,她认为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

“妈妈”“爸爸”看到记者一行走进宿舍中,刘晓阳用自己的方式打招呼。“你别见怪这孩子见到女的就叫妈妈,见到男的就叫爸爸。”张美丽解释。

浅析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 篇4

关键词: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

据调查, 我国单亲家庭的数目近年来一直成上升趋势。单亲家庭以离异形式存在的占主体, 其次是丧偶而形成的单亲家庭, 另外还有一种更特殊的形式——非婚生的孩子与母亲组成的单亲家庭。单情家庭是有缺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 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类型单亲家庭孩子的一些心理表现。

一、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心理表现

父母离婚前后, 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 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 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惘, 他们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 孩子常常会问自己, “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 我该去找谁!”这种不安全感, 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 做事畏首畏尾。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 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 易使孩子陷入烦恼并常常自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夫妻吵架时, 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 我再也不捣乱了, 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聪明的孩子, 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 而变得退缩、消极, 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 常常沉浸在内疚之中, 这种自责心理, 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孩子因缺父或缺母, 自感不如别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 孤僻, 畏缩, 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 还会产生猜疑心理, 怀疑别人看不起他, 欺负他, 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 导致人际关系障碍。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 孩子一时无法接受, 心理失去平衡, 易形成逆反心理, 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 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 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 顶撞老师, 对人持冷酷的态度。因为缺父缺母形成逆反心理的儿童都属年龄比较大的儿童, 这些儿童的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旁人冷落、嘲笑而逐渐形成。其中, 原来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条件优越、突然家遭不幸的儿童, 最易形成逆反心理, 产生对抗行为。

二、丧偶家庭对孩子情绪的影响

丧偶几乎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心里造成震惊, 悲痛。常常让人感到孤独。而孩子对家庭重大变故的态度, 很大程度上取局决于成人对变故的情绪反应, 因为孩子多半还不能认清这个事情有多么的严重, 还不懂死亡这个概念的实质。由于看到家人悲痛, 他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伤心而大哭。丧偶家庭的孩子将要承受更为凄苦的心理压力。这也许就是古人为什么将“幼年丧父”列为了人生三大悲剧之首的原因了。如果说离异或多或少还有些人为之祸的因素, 那么, 丧偶则纯属天灾, 而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很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因此, 遭此灾难中的孩子更是无辜与可怜, 作为孩子世间唯一的亲人的你的行为必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乃至终身行为都将留下无可更改的影响, 因此, 丧偶家庭的子女教育较之离异家庭更为艰难与重要。痛失亲人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天之塌陷, 内心将是极度痛苦、无望、恐惧、忧虑、无助的, 这样的心里很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自闭、甚至是自暴自弃, 在这样的环境里, 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与感情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要想给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家长必须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 要尽快地走出因丧偶而带来的生活阴影, 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以便及时疏导。统计表明, 家长在丧偶期间的心态和是否采取了较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的心态是乐观自信, 还是悲观自卑, 都将直接地表现在子女的品德和学习成绩上, 而且差异十分明显。因此说, 家长的良好心态是丧偶家庭环境中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三、非婚生孩子的性格表现

非婚生构成个的家庭近乎畸形, 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和母亲一起生活, 因为这类家庭的父亲一般都是已婚着, 而母亲还是一位未婚妈妈。这种家庭对孩子造成了危害, 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是都承认的, 所以这种家庭的父 (母) 都有点由此而来的内疚感, 因此这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溺爱的。会无原则地补偿孩子, 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很容易把孩子变成一个被崇坏的人。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断流露出自己的内疚, 情况就会更糟, 他会从父 (母) 的内疚中体会出他是一个受宠者----所以他有权要求父 (母) 对他的种种补偿。如果他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 他很容易怨恨父 (母) 亲, 对立、抵触的情绪自然也就产生。因为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有充足的依赖理由, 他们就会放弃对自己的要求, 变得毫无责任心,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父 (母) , 只知道索取。由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 这类家庭的孩子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 害怕同学瞧不起他、嘲笑他, 背着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所以, 这类家庭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喜欢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 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 性情逐渐变得孤僻。心理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状态, 仿佛什么人和事都在跟他们作对。他们的所谓“自我保护”意识会明显增强, 变得敏感、多疑, 别人无意的一句话, 他们就会对号入座, 从而表现为好争斗或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很容易树敌或者走向极端。

特殊孩子 篇5

两个特殊孩子教育案例分析两个特殊孩子教育案例分析幼儿园经常有特别的孩子,我谈两个特殊个案的教育情况:一个是早期有过脑缺氧病史的孩子,一个是有着自闭症倾向的孩子,【调查报告】两个特殊孩子教育案例分析。说说我观察到的现象和采取的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第一例:刘xx,男孩,4周岁,出生时因脑缺氧曾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此前,没上过幼儿园,一直由奶奶看护。动作协调性不太好,眼睛略显呆滞,间或有少量口水流到嘴角。初次送到幼儿园,并没有哭闹。与小朋友交往时语言表达极少,别人玩的时候他喜欢凑过去旁观。活动课时不能安静跟小朋友一起活动,不能倾听老师的指导语,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据孩子父亲反映,孩子特别钟爱玩球,有时也会看一些图画本、动画片。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有时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我批评教育那些孩子,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上课坐不住,始终跟着我,我有充分的时间和他玩。我翻看一本幼儿画书,他主动凑上来看,我觉得这是交流的好机会。我和他谈起他的奶奶,原来他很愿意和我说的。有了这次经历,我就开始工作了。首先我同他玩踢球、踢塑料圈,他高兴的眉开眼笑。从那以后,我们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我开始提醒孩子们玩的时候也把他拉上,作业活动时给他机会表现一下,这样他的交往和言语方面开始突飞猛进。孩子的父亲很是激动,在外面逢人就说老师教会了孩子说话,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两个特殊孩子教育案例分析》。第二例:刘xx,女孩,4周岁,据父母讲孩子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姑且称之为有自闭倾向。她见到老师、小朋友不打招呼,即使在家长提醒后问好或说再见也并不看老师。该幼儿喜欢玩某样东西,就会反复操作,持续3、4个小时也不厌烦(可能时间允许的话还要长)。喜欢爬到窗台上看风景(我害怕极了)。每逢幼儿园离园时间,乘老师不小心出了教室门就往外跑。喜欢玩蹦蹦床、飞机,跳多长时间都不累,在飞机上成站立姿势任由飞机旋转,一点也不晕,怀疑前庭迟钝。喜欢吃的东西,别的东西被人拿走不在乎,吃的东西不行。脾气有点儿躁,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对着镜子发脾气。但她对音乐歌曲敏感,喜欢唱《想唱就唱》。学歌曲时,常常是班里的孩子还在学唱,她已经先学会了。她记住的东西,即使是20种不同的蔬菜名称,也会按照原来的顺序背给你听。这个姑娘是比较特殊的,我首次接触,感觉很棘手。我上网查询,没有什么有效方法;咨询专家,专家告诉我要有长久的耐心。没有办法,我就只能观察。我发现有个别幼儿去骚扰她,抱一下推一下的,她居然正眼看着他们跟他们说些简单的话。我就没有制止,跟上个案例一样,也是发动一些孩子跟她玩。后来的情况很好的,时间不长她就能和4、5个小女孩玩了,而且成了经常性的玩伴。我给她表演唱歌的机会,她也能做的大有进步。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出现反复了。几个小伙伴失去了对她的新鲜感,而她的进步相对于别人又太慢。她开始回到原来那种独来独往的状态中去了。但她喜欢户外活动,我延长活动时间,多提供给她与伙伴交流的机会,以后的情况有所好转。这两个案例都提示我们,师幼之间的信任是第一位的,伙伴关系是孩子发展的最佳环境。特殊的孩子应该到同伴或者年龄小一点的群体中去互动交往,师长根据孩子特点给予一定的帮助,孩子就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进步。但往往是孩子初来乍到时,我们关心的多,等到熟识起来之后,因工作量太大,大家在师生交流、深入观察分析方面就慢慢放松了。看来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把教师从繁复的无益劳动中解放出来,发挥一个教育者的最佳的效能。

培养优秀孩子的特殊学校 篇6

英雄出少年

数年前,去中国,从上海机场到市区的巴士上,有位先生给很多人打电话谈生意,最后一个电话是给太太的,称呼都还没有,直截了当就是“孩子这次考试成绩怎样啊?”还有一位深圳妈妈跪地五分钟,只为求女儿用功读书。望子成龙,是每个中国人对孩子的期盼,当然,西方人也一样,没有一个爱孩子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未来不抱希望的,据我到美国这十多年的观察,美国主流似乎对孩子成为怎样一个人比他的学习成绩高不高更为重视。

2008年,我曾经电话采访过加拿大一位社会工作者Craig Kielburger,12岁就开始了他惊动世界的事业,他走向世界贫困的国家,创立了慈善机构,大学毕业后,他的机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青少年管理和领导的、致力于通过教育改善贫困的慈善机构,已经在35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建立了450所学校,其中在中国的辽宁、甘肃、河北已经建立了15所农村小学。他所创立的事业,自己完全是义工,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但是,他获得的岂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紧迫的少儿教育

中国开放后,许多西方的先进科技引进到了中国,可是,孩子的道德似乎薄弱了。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故事:

故事一,当武汉大学的一位女学生因不会点火柴,而和同学起了纷争,甚至手脚并用时,而和同学起了纷争,甚至手脚并用时,校方领导沉默了……

故事二,当因祝贺北大百年校庆而导致交通堵塞,听到坐在中巴上的学生洋洋得意说“这只有我们北大才有这样的影响”时,人们沉思了……

故事三,当报纸登出9岁儿童杀母,原因竟是母爱太沉重时,人们惊呆了……

故事四,当大学生马加爵亲手杀死朝夕相处的同学,人们流泪,麻木了……

有人忧叹,有人消沉,有人逃避,也有人泪水涟涟地痛惜,埋怨自己对现状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中国的教育已经失望到绝望。显而易见,中国的青少年需要迫切的心理和道德教育。

道德不建设,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带来的将是什么?高明的骗子、杀人不流血的凶手?到底社会出的差错在哪里呢?难道是法律的不健全?难道是教育的不达标?不!这象征人类社会“心中无神,目中无人”的心态。

少儿教育的危机与困境

中国历史五千年以来都是相当重视少儿的道德教育的。但近代以来情况如何呢?学校本应该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所谓德育,主要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思想等个人意识形态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智育,是对个人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体育是对个人身体素质的教育。但从现状来看,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苦苦追求,对它的着魔,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似乎并不重视,实际上有知识也并不同于有教养和修养。因此,有位教育界人士痛心疾首地说:“中国的教育是不把人弄成废物就绝不收场。”

道德的教育,心灵的健康,需要有最高和最准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如何改变教育的弊端,真正让孩子们有一个身心灵健全的教育目标呢?我想在这里介绍影响基督教文化中重要的组织部分——主日学教育。

主日学教育的探讨

什么是主日学?主日学,即所谓的教会礼拜的学校,是学习神话语的地方。区别于一般的学校,主日的学校里,以圣经来教导和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心灵健康的人。

1780年,有一位基督徒杂志记者Robert Raikes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贫穷的家庭无法供应子女良好的教育及照顾,为了三餐,父母甚至让未成年的孩子沦为廉价童工,而没有工作的孩子,更在街头成群结党闹事,造成社会隐忧。

看见英国孩童的光景与灵魂上的需要,忧心英国社会的前途发展,便决心提供这些孩童教育机会。他开始利用礼拜日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免费招收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授课内容以认识神、认识圣经为主。三年后,他在杂志上发表三年来的主日学经验,引起了热烈回响,在他的呼吁之下,开始有许多教会纷纷响应主日学教育事工,逐渐引发英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因此这被公认为主日学运动之始。

主日学事工的目的和目标:第一,主日学事工是建立在神的话语上。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叫人认识神,从而敬畏神,与神建立美好的关系。一个人如果连神都不怕,他还有什么坏事不敢做?一个人如果罪性不改变,他的行为怎么能改变?孩童在主日学中,透过圣经的教导,认识独一的真神,从而得到重生的生命。圣经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个生命改变的人,他的行为也就改变了。主日学以圣经为基础,以爱为宗旨的教导性事工,这是与其他教育本质上的区别。

从人堕落之后,就陷入全然败坏的境况中,否认神也就成了不正确中似乎正确的自然定律。然而,主日学事工从起初就是让人回归,宣告神的真实性,给已经迷失了人指明一条道德和心灵健康的路,这条路只有藉着神的话才能前行。

正如潘德逊博士在《主日学的透视》里说:“当我们正视主日学的时候,我们要思想要牢记的,第一就是圣经。因此,主日学的价值乃是基于圣经的命令与原则,历史的模式与实施和时代的需要与挑战。”藉着这项教育事业,不仅让人回归到生命的源头,也让人在神的主权和恩典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主日学的教育并不是仅仅以知识的输送为主体的,造就人更为关键,神的话语是带出能力的,是带出教导的,再多的知识,没有一次生命的改变,有什么益处呢?我们社会的需要乃是敬畏真神!

主日学的另一目标是教导孩童明白圣经,懂得如何讨神喜悦,教他们明白,神爱他们,乐意给他们力量去持守高尚的品德。

第二,主日学的教育制度。主日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方式进行的有规则的学习,没有政治的偏见,没有作风的腐败。主日学的教育目的明确,主日学的教育方式多样,主日学的教育人士高尚。基督教的教育是本着一颗完全的爱心出发,不是用换型框框去打造,乃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人格对人格的影响。整个基督教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人的品格、人格;主日学事工是以爱为宗旨。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教育忽略了爱的存在。相反的,在各样的伦理教育,社会渲染中,“爱”这个字眼是占 了十分重要地位的,只是令人惊奇的是“爱的呼唤”并未将爱呼唤出来,慈善机构也并未扩张爱的领土,反而凝聚了自爱的力度。种种事与愿违的现象让人开始怀疑:到底真、善、美、爱存不存在?

圣保罗曾讲过一句足以让每一个人思索一生的话:“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为什么对真、善、美、爱的追求会失败?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出自于人自己,而人已经堕落了。试问:从已经堕落的群体中能产生纯洁的爱,完善的美吗?真爱是什么呢?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中能产生真爱吗?真爱只有来自于爱的本体,在这个本体中才能涌流出爱的泉源,离了这个本体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主日学事工中爱的传递就是以爱的本体——神为根据。人的一切终究是有限的,是要过去的,惟有在神的爱中传递爱,才能形成一条不枯竭的永活之泉。因此,每一个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不论他是校长还是教员,不论他是督导还是主任,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意念:这是我建立人格的一个场所,这些学生就是我服务的对象。这里没有升学率的追求,只有人格的塑造,是真正的灵魂工程。所以,每个人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所有最好的一切都被用在了教育当中。

正是由于主日学教育的制度、目的和人员的完美结合,才使中国教育要求的“动之以情,施之以爱,晓之以理,付之以实”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在中国,教会兴办主日学是百利而无一弊,它不仅不会影响学校教育,更可填补社会教育的诸多缺陷,是愈来愈显示出其力量来的。

第三,主日学与社会道德的影响,在中国大陆,通常信神是让人轻看的。让孩子们走进教堂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事实如何呢?孩子们进教堂是有利于道德还是有害于他们呢?

主日学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形态中,左右人类的生活。道德也就使人区别于动物,但人的道德本质是对神圣洁的一种内在反应,即德性的反应。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就应有理性的认知与法性的尺度及德性的准则(《圣经》以弗所书4章24节)。

可惜,人类偏离他应有的位置和职份,堕落于罪恶之中的时候,人类也就失去了正确的德性准则或他的德性不再依照真理的标准,使制约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道德虽然依旧作为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尺度, 却随着环境习俗、生活习惯、国家条令及家族家庭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尺度,有人谓之其善,有人则谓之大恶。

因此,道德教育就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方方面面,而且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标准又将依照什么为标准也成了道德教育中最值得商榷的论题。家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及社会的群体又以不同的甚至相抵触的道德标准,教育着一批又一批的“下一代”,使这本来为未来希望之星的“下一代”成为那些所谓“前辈”的牺牲品。这实在令人惋惜。

可喜的是主日学提供了正确的道德教育,因为主日学教育是以圣经的道德观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有正解的真理认识及以神的公义圣洁去行事为人的道德标准,这样对社会是一种稳定的因素,对家庭是一种和睦的动力,也省去了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难的苦恼;而且主日学的道德教育是以神观为基础,即人内心的宗教观反应为基础,使道德的约束力远远比以社会为基础的道德约束力强。

社会性的道德是以人们在社会舆论为准则的行为规范,即以社会舆论作为准则来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会被认为是高尚的、是有道德的,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赞扬,自己也会心安理得;反之,则被认为卑劣的、不道德的,而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与批评,自己也会感到内疚不安。但如果一个人回避或抗拒了社会的舆论,那他就行出一些为社会舆论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而心安理得,这就成了社会性道德的致命弱点。但宗教性的道德使他无法去回避或抗拒那位神,那深植于他内心深处的宗教观,这是宗教性的道德教育远胜于社会性道德教育之处。

主日学的道德教育是属于宗教性的道德教育,在接受主日学的道德教育后,他必会从内心里遵从内在良知里的道德观,流露出内在的道德情操。所以主日学的道德教育能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及儿童与青少年建立纯正的道德品质,净化人类的社会。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有着深远而又特殊的意义。

主日学的重要意义

历史也证明,从伊甸园中神对亚当的教导到新约中关于年轻人的培养,无不包含着一份真挚的“神爱”在里面。对青少年的教育实在离不开圣经的教育,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成千上万的家庭礼拜日送孩子去教会主日学,不管这些孩子是不是成为基督徒,至少他们受到了主日学的教导和约束,孩子们在主日学不但学习彼此相爱,也学习到了一些创造的技能。

Craig Kielburger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来自圣经,奉献,付出,爱,关怀,追求高尚的人生。主日学教育里面,教的和学的都是为了荣耀神,为神国培养人才,也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人才,但愿中国能早日看见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和国家的前途方向,重视教会主日学教育的建设。

张文文

出生于苦难的六十年代,成长的岁月血泪斑斑,饱尝艰辛。蒙神呼召成为牧师,2000年与一位美国宣教士成婚。34岁初入大学,最终获得大学学历,圣经文学硕士和教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展望大学院长助理,北美华人作家协会会员。

张文文是中美两国历史以来唯一进入美国好莱坞基督教电影节的华人记者,也是第一个走访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家乡的华人,也是极少数被美国主流媒体采访报道的华人基督徒。出版书籍《祝福母亲》,审订外文书籍《THE LOVE DEAR》(中文名《炼爱》),心灵辅导书籍《从剩女到蜜女》正在出版中。

张文文荣获美国时代专集文学网站时代优秀随笔奖,世界华人周刊全球华人故事征文荣誉成就奖,中国恩典在线网站宣教征文优秀作品奖。

农村特殊家庭孩子教育的策略研究 篇7

为了及时引导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能认真完成学业, 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们课题组于2014年申请了课题 《农村特殊家庭孩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该课题被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于2014年8月批准立项, 基于给课题的研究背景等方面, 现就将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对于农村特殊家庭孩子在教育方面发现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归纳研究, 下面就将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做以介绍。

一、农村特殊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 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其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 并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 思想品质下滑, 严重的会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

二、针对实情, 构建符合实际的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模式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 我们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尽己所能, 积极钻研, 认真探索,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策略研究, 从中提炼出矫治农村特殊家庭子女不良品德、学习、生活习惯的教育对策, 构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殊家庭子女教育模式。

(一) 社会方面

1.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 发挥合力, 大力宣传特殊家庭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 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2.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 形成乡镇、村庄、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 建立家教领导小组、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 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3.办好家长学校, 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 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 总结经验, 树立典型, 以点带面, 全面推广, 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 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4. 加大投入, 建立具有一定规模、 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 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 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

(二) 学校方面

1.建立信息袋及时发现问题。 建立特殊家庭子女的信息袋, 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 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 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2. 心理辅导工作要做到面向全体又关注个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上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 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潜能, 主张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还是社会和家庭的要求。

3. 成立 “ 爱心基金会”。 成立 “ 爱心基金会”, 帮助特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减免生活费;切实解决特困生的教育问题, 努力做到不让一个特殊家庭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

4.采用立体式教育法。 立体式教育就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协作的全方位教育。只有三者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才能有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它们是教育体系中的统一关系, 缺一不可, 过度的弱化其中的任一项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

(三)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 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所以, 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 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 不断学习家教知识, 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

2.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 所以, 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 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 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 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 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 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 所以, 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

3.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 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 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 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 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 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 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 “ 言、行、举、动”都将在子女洁白无瑕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 对子女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 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 要紧跟时代发展, 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 做智慧型的家长。 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特殊孩子 篇8

1 初识杨志宏

新学期的第一天, 我认识了个子比较高、相貌不错杨志宏。在与其父母交谈中得知, 他是转学插班的。临别时, 父母将他叫到教室门外, 只听门外传来父母千叮咛、万叮嘱的声音:“上课不许做小动作!”“上课要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不要和同学闹不团结!”……听惯了家长类似的教导, 我也没往心里去。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 刚进行了大约十分钟, 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学生, 他与其他学生的步调很不一致, 而且十分突出。别的学生坐在座位上很规矩, 而他整个身子都趴在桌子上。于是, 我让他坐好, 可是他却置之不理, 反而下位子给他旁边的同学一巴掌。我把他叫到我身边, 对其进行教育。这才知道, 他可不是一个单纯淘气的学生。只见他站在那里, 一点老实气都没有, 动动这里, 挠挠那里, 还不时的眨眼, 嘴里不停的念叨, 这就是他——杨志宏。

通过家访, 我单独约见了杨志宏的妈妈。我诚恳说:“我也是一位母亲。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相信我, 告诉我实情, 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家长含泪告诉我:孩子得了病, 是多动症, 如果一开始就清楚的话, 家长给予关爱、疏导, 再辅以药物治疗就好了。可由于开始不了解原因, 只觉得他是过分淘气对其打骂过度而加剧了病情。因担心别人知道孩子的情况而另眼相待, 所以未敢告诉老师。她还告诉我, 现在孩子每天都吃着控制情绪的药物, 吃上以后心情平静许多, 但也木然许多。孩子知道自己有病, 现在更是“仗病耍赖”, 让老师、家长束手无策。听了杨志宏母亲的一席话, 让我陷入沉思:多不幸的孩子呀!虽然自己心里也感觉没底, 但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杨志宏身上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

2 给予信任

早上, 我一到学校, 提出要看看孩子们的假期作业, 杨志宏马上从书包里拿出一摞作业, 并告诉我, 这是老师布置的, 这是爸爸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 听他流利的介绍, 看他书写工整认真的作业, 心里不觉一喜, 看来这个学生, 自身素质不错。上课时我布置了作业, 要求学生字写端正, 我和学生一起比较、评选, 认为杨志宏的作业是最优秀的。当我把“语文组长”这个任务给他时, 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惊喜和从没有过的郑重, 当我手把手教他怎么收本子, 怎么整理本子时, 我发现他原来也能这么专注的当我给他信任的眼光, 让他上台领读生字时, 我发现, 原来他也会读, 可是在上课时, 我发现他总是手脚不停, 心不在焉的啊!

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爱, 我知道自己不能改变太多, 很多事情也不是我能控制。“语文组长”是我和杨志宏共同编织的梦, 只希望能在孩子艰难的成长过程中驻一抹温情, 添几许暖意。

3 满怀期待

当余老师拉着杨志宏进办公室时, 我正在改作业。余老师满脸通红, 生气地说:“这孩子太自由了, 没有一分钟坐得住, 上课爱插嘴, 颜料也没带, 我批评他, 他还顶嘴。”其实, 我怎么会不清楚呢, 我上语文课, 他也是一样的啊!可是, 每次我的生气和指责, 只换来他的一会儿安静, 过一会儿, 他又我行我素了。“他有病, 自己也控制不住的。”我对余老师解释道。在学校走廊上又碰上陈老师, 她对我说:“张老师, 你怎么能让那个“多动症”的学生来做语文组长啊, 他自己都管不住, 怎么能带头啊!”

杨志宏的习惯确如任课教师所讲——非常不好。坐时腰弯得厉害, 我过去轻轻将其抚直;写字时他若无其事, 我对其耳语:抓紧写, 我马上要听写;听讲时注意力极易分散, 我用眼神对其示意……总之, 我尽量避免跟他发生正面冲突, 又努力让他感受到老师对其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注和爱护。一次语文课上, 我听写了15个生词, 杨志宏只对了4个, 另外还有两名同学各错了3、4个词语。我对他们一一做了书写指导杨志宏趴在桌上, 听得很认真, 眼睛一直看着我, 露出笑意。

有一天, 我找他谈话, 我问他, 老师想让你坐在最后面, 你愿意吗?为什么啊?他反问我。我想让你看看大家在上课时是怎么做的, 你学习他们, 和大家一样遵守纪律, 你这个“语文组长”才能当下去呀!他看着我, 笑了笑说, 哦, 是这样啊……

4 施与压力

一天中午, 杨志宏对我说, 他不想坐在最后一个了。我问:为什么?“坐在最后一个, 老师的话听不清楚, 黑板上的字很难看到, 妈妈说这样会退步的。”他站起来说。“那好, 你和小丁同桌吧, 你的组长工作也真需要有人帮帮忙呢!”我看着他说。

小丁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品学兼优。近朱者赤, 希望杨志宏能耳闻目染, 向她学习。

这几天, 杨志宏的作业求快不求好, 马马虎虎完成。收作业时, 他跑来告诉我:“小丁在收作业本了, 到底是谁做组长了啊?”“她在帮你呀, 如果你能专心些, 抓紧时间做, 就用不着她帮忙收了。”杨志宏看看我, 又看看小丁, 马上写字了。

我知道杨志宏很重视自己的“语文组长”之职, 希望它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明灯, 照出别人的长处, 折射自己的短处, 正视并学着改变自己。

5 记录对比

在课堂上, 我越来越发现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反应快, 想象力丰富, 且知识面广。我想, 这可能和他平时的“多动”有关。但是, 就因为“多动”, 他仍常常徘徊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 有时跟他讲道理, 他什么都懂, 答应得也很好, 行动时又忘了。

那天的思品课后, 杨志宏的同桌来告诉我, 杨志宏把他的语文书用胶水粘起来, 分不开了。站在我面前的杨志宏, 两手不停地在胸前绞来绞去, 把头低下来, 一副呆呆的表情。我怒力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来吧, 把事情说清楚, 张老师给你准备了笔记本, 以后啊, 我们把你的表现记录下来。”“你要记录什么, 老师?”他着急地问我。“既要记你的优点, 也要记你的缺点, 优点你自己记, 缺点我来记, 我们每天来看一看, 评一评, 看看你每天能进步多少?”

接下来的日子, 杨志宏开始每天在笔记本上记自己的优点了, 语文课结束时, 他记下:我今天认真读课文了, 没有做小动作;中午, 他记下了:今天, 我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我也根据学生的举报和任课老师的意见记录:排队时, 杨志宏老是动别人, 影响大家;上课时, 杨志宏在吃水果冻。

放学后, 我让杨志宏大声地读他的优点, 然后把我的记录本放在他面前。他没有解释, 我也没有教育。我只是让他轻声地读, 读懂了就接下去说以后该怎么做?

美国孩子的特殊兴趣班 篇9

除了以上说的一些较为普通的兴趣班,美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兴趣班,国内现在还很少见到过。

领导人训练班

有些孩子会有一些做领导人的天赋,通常到了初中孩子的表现就会很明显。针对这类孩子,美国开办了领导人训练班,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加以培养,让他们可以发挥得更加出色,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更能自信地展露自己的天赋。经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若有些孩子不是很适合做领导,也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寻找其他特长。

裁判训练班

美国有很多的团队运动项目,就如之前我提到的足球和棒球,还有橄榄球、篮球等,在美国都是特别受到重视的运动项目。孩子们在这些运动项目中慢慢晋级,不仅自己玩得好,有一些优秀的球员过了十二岁,如果他自己有兴趣,就可以报名参加裁判训练班,然后在自己服务的队中担任裁判助手,以此训练自己的裁判能力。这种兴趣班还需要通过一个考试,考试通过才可以在兴趣班学习。很多在同一个团队运动中表现不错的孩子都愿意尝试裁判训练班,并且以能进入此班为荣。

赛车兴趣班

赛车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儿童都是一种昂贵的运动,在美国也是如此。不过美国的赛车兴趣班还算比较普遍,和成人的赛车不同,儿童赛车兴趣班一般开设在郊区,赛车的款式也不同于成人的赛车,但是价格也确实不菲。我一个朋友的女儿一直学了十年,几千美金一个月是最低的,还不能算车子的维护等等杂费。

动物训练班

喜欢养宠物的美国家庭挺多的,所以有了儿童的动物训练班。这种兴趣班针对家中有宠物的家庭,有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的,过了6岁也有孩子单独上课的。兴趣班会教孩子学会怎么训练自己的宠物以及怎么照顾宠物、怎么和自己的宠物沟通。这样父母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宠物,也是一种间接培养孩子才能和性格的方法。

音乐舞台剧训练班

小小音乐舞台剧训练班,比起单学音乐或者舞蹈而言,舞台剧不仅仅只是音乐或者舞蹈,还有表演以及编排,而且这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一台舞台剧。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引导他们自己编排和安排自己的位置,学期结束可以表演一台舞台剧给家长们看。

美食兴趣班

前段时间,在给儿子豪豪找暑假兴趣班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美国还有儿童美食兴趣班,6岁以上就可以参加,学习厨艺。美食兴趣班特别受小朋友欢迎,因为在兴趣班里,小朋友不仅可以学着制作自己喜欢吃的美食,还可以加强小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上一篇:实训基地合作模式下一篇:中国服装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