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价值

2024-10-10

永恒价值(精选6篇)

永恒价值 篇1

一、误区重重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既是美育的重要手段, 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的成功无不得益于青少年时代所练就的“童子功”, 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艺术教育已经为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所认同。但如今的艺术教育为什么得不到孩子们的主动接纳呢?究其原因是艺术教育浓重的功利价值取向脱离了孩子发展的实际, 致使艺术教育走进了重重误区而难以自拔, 主要表现为:

误区之一:艺术教育投资盲目跟从。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则, 但有些家长却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 在教育投资上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 而是热衷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 盲目投资, 似乎在众多的特长项目中惟有这些可以选择, 结果却事与愿违, 没能得到理想的投资效果。

误区之二:教学过程简单粗糙。艺术教育的过程不单单是技术传授的过程, 更是开发智力、提高艺术素质的过程, 对孩子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在当前的艺术教育中, 许多教师、家长只重视对孩子进行技术的传授和提高, 而忽视了对其基本艺术素质的培养和艺术情操的熏陶。不懂得创造, 模仿成了艺术学习的唯一方式, 结果学生天生的灵性被磨灭, 对学习艺术产生了严重的逆反与对抗心理。

误区之三:片面追求艺术考级。考级原是为检验学生学习进度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 其意义在于更好、更科学地规范艺术教学活动。但有些家长和教师在一种攀比的虚荣心的驱使下刻意追求高级别。为了考上高级别, 不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打破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 专门练习考试曲目, 揠苗助长,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充分开发艺术教育在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研究中碰到了数理推理上的困难, 长时间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一天, 他坐下来弹钢琴, 突然觉得黑暗中闪出了光亮, 奇妙的答案应运而生, 五个星期后他关于相对论的论文问世。

无独有偶, 日本发明大王中村义郎进行发明创造时有一个习惯, 就是以欣赏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的乐曲来启迪想象、触发灵感。每当紧张思索几小时后, 他便去聆听一会儿音乐或欣赏一会儿山水画, 在艺术享受中往往产生奇思妙想, 闪现出发明创造的火花。他获得的发明专利超过爱迪生, 56岁时便拥有了2360项发明专利权。

无数事实表明, 艺术和审美活动是诱发灵感和顿悟的最有效的方式, 灵感和顿悟常常在听音乐、读小说、吟诗、作画、练书法、欣赏自然景物时突然降临。这一切充分证明, 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独特而且重要的作用。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从生理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证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脑科学研究有了左右脑分工的学说。人们认识到左脑分管抽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 而在教育中重视对语言、文字和数学的训练, 加之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肢, 往往使左脑的功能得到强化。然而, 对于右脑分管的形象思维, 特别是潜意识经常诱发的灵感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长期鲜为人知, 因而右脑在教育和劳动中很少得到训练与开发。右脑功能的弱化是影响人的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开发右脑, 促进两半球的平衡发展也就成为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脑科学研究的这些成果告诉我们, 左右两半球如能协调发展, 构成一个功能互补并具有转移机能的统一的控制系统, 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充分提高, 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开发。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说:“学习音乐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充分调动了大脑的两个半球。”可见, 艺术教育恰恰最善于调动艺术型脑半球的积极性, 又能够充分补偿科学型脑半球的机能, 并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使人脑左右半球得到平衡协调发展。

反思当前遍地开花的艺术教育, 如果能够以现代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 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作为价值追求, 多一些理性, 少一些冲动;多一些创造, 少一些机械;多让孩子体验一些成功的快乐, 少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 那么艺术教育就能走出目前的误区, 走上一条培养创造能力的阳光之路。

三、让艺术教育的光辉激活孩子的创造潜能

1. 树立“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观。

我国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曾很坦率地说, 现在学音乐的孩子, 95%以上以后不会专职从事音乐, 成为音乐家的更是寥寥无几。他认为, 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音乐没有站在培养的角度, 更多的是一种功利心理在作怪。树立“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观就是要彻底摒弃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 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的角度来引导孩子学习艺术;要尊重孩子个性的和谐发展, 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先天禀赋来选择艺术学习的内容, 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来选择艺术学习的内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 切实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脱离简单的模仿和机械训练, 让孩子多体验、多创造, 使艺术教育的过程能够不断积淀并生成他们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2. 掌握艺术教育培养孩子创造潜能的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认为, 艺术是有力量的, 孩子通过学习艺术, 可以发展多种智能。比如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一个人的语言智能: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故事、戏剧表演培养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通过歌曲和表演唱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歌谣、律动自然获得语言韵律等。艺术教育还可以发展一个人的数理逻辑智能:通过乐器学习提高人的空间智能, 在大脑中形成图画和想象, 能够将大脑中想象的内容制作成形;通过绘画和音乐结合的活动培养人的视觉记忆力、联想能力;通过戏剧、歌舞等舞台演出活动提高人的空间分配技能等。艺术教育还可以发展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智能:通过音乐表演或欣赏活动, 培养人基本的社交能力;通过音乐游戏、戏剧表演等活动, 培养人的直觉能力;通过歌唱、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戏剧表演等集体活动, 培养理解他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等等。此外, 艺术教育还可以发展人的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

由此可以看出, 智能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天赋, 也不是终生不变的, 人为的努力等可以促进智商的发展。尤其是重视艺术的学习, 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多种智能的发展, 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3. 构建生态式艺术教育体系。

传统艺术教育的分科教学过于强调本艺术种类形式的特征, 重视艺术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往往忽视了艺术教育最本质的共性对儿童的影响, 这样的艺术教育对孩子创造潜能的激发是有限的。因此, 由单一的艺术教育向综合性的现代艺术教育转变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 生态式艺术教育便应运而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仅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设计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的综合艺术教育, 它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设计等看成是整个艺术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物种”, 通过这些“物种”的孕育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 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这样的艺术教育可促进教师、儿童艺术的持续发展, 是能够创生智慧的, 因而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艺术教育实践中, 如果能够从生态的角度来对孩子进行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教育, 对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这样做还可以使孩子饶有兴趣地走进多彩绚丽的艺术“大观园”, 激发孩子对艺术学习的强烈欲望。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孩子能够主动接纳的艺术教育才是最好的艺术教育, 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应该成为艺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

永恒价值 篇2

当我们来到病房外面时,阳光洒在我身上。我感到它是这么美丽、温暖、灿烂、辉煌。我观察了一下其他人是否也感受到这金色的阳光,但是每一个人都匆匆地来回走着,大部分人都把眼睛盯在地上。这使我想起我也常常毫不珍惜这样美好的一天,而是太注重琐事,有时甚至拘泥于小节,以至于对美好的生活没有反应。的确,生活对于人生的赐予是珍贵的,但我们太不在意它们了。我们应该不为创造生活的奇迹或慑于生活的威胁而奔忙,应虔诚地对待即将到来的每一天,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珍贵的每一分钟。但又不能抓得太紧。所以人生哲学的另一方面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要有所失,并且应学会怎样放弃。

要掌握这门学问是不容易的,尤其当我们还年轻,并天真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受制于我们的,无论什么期望都一定能够实现。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有过挫折,并从中得到了锻炼。只是在我们离开了家并失去了它的保护时,我们的人生就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们被关进学校接受教育,尔后我们离开爸爸、妈妈和童年时代的家。然后我们结婚,生育子女,最后也得让他们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们要面临父母和配偶的死亡,我们也面临着我们自身力量的缓慢地或较快地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自然死亡,失去我们自己就像我们没有出现过一样,同时也失去我们过去得到的和梦想的人生一切。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人生要顺从于生活矛盾的安排?为什么我们人生中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持续?为什么当我们人生中所珍爱的一切最终将离我们而去时,却让我们付出了爱的代价?

为了解开这些疑团,我们必须通过通向未来人生的窗口观察我们的生活。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将认识到,虽然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是永恒的。

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积累那些终究要化为灰烬的东西上面。不能像追求成功的财富那样追求物质,因为只有成功的人生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并具有永恒的价值。

人生中永恒的价值 篇3

人生的艺术就在于知道何时应该紧紧抓住生活,何时该放弃。这是因为生活是复杂的。生活既让我们的人生依赖它的许多赐予,又限定了我们人生的依赖程度。犹太先知曾说过:“人紧握着拳头来到世上,却松着手离去。”

记得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我被送进了医院。几天后的一个早上,医生用车推着我穿过庭院去另一座大楼里检查。

当我们来到病房外面时,阳光洒在我身上。我感到它是这么美丽、温暖、灿烂、辉煌。我观察了一下其他人是否也感受到这金色的阳光,但是每一个人都匆匆地來回走着,大部分人都把眼睛盯在地上。这使我想起我也常常毫不珍惜这样美好的一天,而是太注重琐事,有时甚至拘泥于小节,以至于对美好的生活没有反应。的确,生活对于人生的赐予是珍贵的,但我们太不在意它们了。我们应该不为创造生活的奇迹或慑于生活的威胁而奔忙,应虔诚地对待即将到来的每一天,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珍贵的每一分钟。但又不能抓得太紧。所以人生哲学的另一方面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要有所失,并且应学会怎样放弃。

要掌握这门学问是不容易的,尤其当我们还年轻,并天真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受制于我们的,无论什么期望都一定能够实现。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有过挫折,并从中得到了锻炼。只是在我们离开了家并失去了它的保护时,我们的人生就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们被关进学校接受教育,尔后我们离开爸爸、妈妈和童年时代的家。然后我们结婚,生育子女,最后也得让他们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们要面临父母和配偶的死亡,我们也面临着我们自身力量的缓慢地或较快地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自然死亡,失去我们自己就像我们没有出现过一样,同时也失去我们过去得到的和梦想的人生一切。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人生要顺从于生活矛盾的安排?为什么我们人生中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持续?为什么当我们人生中所珍爱的一切最终将离我们而去时,却让我们付出了爱的代价?

为了解开这些疑团,我们必须通过通向未来人生的窗口观察我们的生活。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将认识到,虽然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是永恒的。

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积累那些终究要化为灰烬的东西上面。不能像追求成功的财富那样追求物质,因为只有成功的人生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并具有永恒的价值。

成功人生的永恒价值在于:把爱赋予房子,就有了家;把正义赋予城市,就有了社会;把真理赋予红砖大楼,就有了学校;把宗教赋予最普通的建筑,就有了圣殿;把公正赋予人类奋斗的漫长过程,就有了文明。把这些都聚集在一起,超越它们现有的缺陷,把拯救人类的梦想、对永久自由的需求和斗争赋予它们,就有了由希望的绚丽色彩所照耀的人生未来。

译据英国杂志《Friend(朋友)》2010年7月号

永恒价值 篇4

关于永恒主义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永恒主义顾名思义,强调“永恒”,反映的是一种精神需求。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永恒主义的理论思想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于是,进步主义开始出现并且长期占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展,国际政治复杂多变、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以及进步主义自身存在的弱点,进步主义思想的力量日渐衰微。

任何一种教育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1929年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使各国的政治混乱,国家动荡不安,经济萧条。人们开始怀念科学技术不发达,但社会风气良好的年代。永恒主义20世纪30年代自美国兴起并波及西欧各国,一直延续到二战至50年代。

二、永恒主义的衰落:永恒主义遭到批判

永恒主义因其强烈的复古倾向以及自身的保守性颇受争议,永恒主义60、70年代受到激进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打压开始走下坡路。永恒主义在经历过繁荣时期过后,自身缺点显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复古倾向:一方面,“名著”观其不尽合理的一面同样不容忽视,永恒主义者主张用古希腊标准来处理现代社会的所有问题,很显然具有绝对性;另一方面,永恒主义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怀疑的。永恒主义主张用复古的绝对标准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是行不通的。

提倡永恒:永恒主义坚持所谓的永恒简言之是课程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永恒主义提倡的课程,那么学校所培养的人是读死书的人,并非发展综合素质,将把时钟拨回到科举制度的年代。忽视了知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显然,这种观点主观性强烈。

忽视实用:一方面,永恒主义另一大弊端忽视实用工具,过于强调理论,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永恒主义的教育更适合在培养少数精英的教育,而现代社会使每个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广大人民。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存问题作为一切事物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三、永恒主义的复兴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永恒主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赋予时代的特征,形成所谓的新的永恒主义,所谓新永恒主义就是克服永恒主义存在的弊端,在前人的高度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的学派的积极要素,赋予新的气象、新的生命,为永恒主义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于一致。

(一)将“名著”的价值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弘扬时代精神

“名著”在永恒主义占据核心地位,现如今我们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现实利益,往往忽视了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精神支柱—“名著”。永恒主义强调名著的价值,那么,怎么样将经典著作与科学结合,为现代化的教育服务?每个时期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的都是为每个阶段的社会服务,这种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掌握某项生活的技能,更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重塑人格魅力,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且与时代接轨,从精神层面来发展人的理性和智慧,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人文素养兼顾的人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弘扬时代精神。

(二)用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人的理性,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代社会一切以价值作为衡量的标准,受各种利益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价值观严重扭曲,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赫钦斯把大学教育分为两个层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精神指导,在人文素养的指导下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放在课程的中心地位,发展人性教育,实现精神充裕。

(三)将发展个性与共性相统一,追求道德升华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面临着这么一种情况,空暇时间的增多,导致了道德衰退。公民的品行决定事情的结果,柏拉图强调道德的作用,强调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一些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对这种工具性主义反思,批判了进步主义所谓的“直接需求论”,不是只为适应现在的生活。经过这种反思后,部分学者开始对人性进行解读,对道德进行反思,经过这种反思认识升华道德的必要性,因此,进行道德品行的陶冶是必要的。

站在前人的巨石重新解读永恒主义给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在永恒主义思想中汲取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把事物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筹,将实用主义中的进步思潮与发展理性相结合,在促进社会、教育发展提倡将道德作为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永恒主义新的生命,将与时代性的东西相结合,与现代生活结合,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来源于生活,不可把两者分离开来。将“永恒”与“发展”结合起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今的社会需要永恒主义理念的支撑,为现代化的社会和教育服务。总之,将永恒主义引入到我们的现代社会,以一种新的姿态引领时代的步伐。

摘要:永恒主义它经历了由兴起到衰弱再到今天复兴的过程,现如今教育的发展需要永恒主义观念的指引和支撑,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永恒主义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古人的经典著,但是忽视了现代的科学的力量,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不利于全面发展,因此,永恒主义的发展要赋予新的时代的特征,迎合国家发展的趋势,在新的时代下将经典著作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教育服务。

关键词:永恒主义,人性教育,道德修养,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续润华.《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课程论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68-73.

永恒价值 篇5

我始终都坚信着这样一句话,一分耕耘,方有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我对党员的最初了解,源于我的父亲。“要是国家,群众有什么困难,党员是要起带头作用,永远站在第一线。”这是父亲最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如今,当我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当中的一名成员,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民族和百姓着想的政党。永远跟党走,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多年的英勇奋斗创建新中国得出的历史结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牢固树立的信念。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日益昌盛,虽然其中经历了些曲折和坎坷,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革命传统没有变。共产党在讲到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时,要求党做到“四个群众”,“三民三事,”即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也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我们应该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正确认识新时期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自己。

党课学习,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政党的内在。也让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所需要的严格要求。社会要发展,要进步,我们要不断的创造价值,丰富自己,这些都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奋斗和社会支持。所以我们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情,从小事做起。努力早日成为一名大家认可,合格的党员。

《小娥追蛋》:画面价值的永恒 篇6

《小娥追蛋》的画面上隐含着众多原来的故事中所没有的信息,恰恰是这些不出现在文字故事里的画面信息,成就了它今天存世的价值。《小娥追蛋》的画面是简单的线条画,因为是给儿童看的,所以线条的装饰性比较强,并不是特别写实。环境状态、人物形象、什物用具,都比之现实更高——也就是所谓的更纯净,不具有现实中的不完美,比如地面极其干净,人物表情极其端正(包括反面人物的极其不端正),树叶都是一个几何图形的重复,人物形象尤其是反面人物还有漫画式的勾勒简化特征;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绘画风格里也还是体现着当时的绘画者非常认真的写实的功力、深入生活的所得、忠实于环境真实的可贵的艺术良心,存在着大量写实的笔法。

当时农村生活中的场景,或者说是当时理想化的农村生活中的场景,在这本小小的连环画里一一出现。广袤的田野上的农业机械化,树成行路成网电线杆子立中央的套路,虽然高亢但是也确实是赏心悦目——那种未受后来愈演愈烈的污染之害的自然环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今天的人们再求之而已不可得的绝唱。实际上这小连环画册中每一幅关于农村风物与环境的描绘,都因为记录了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相对较好的自然生态而成为让今天饱受污染之害的读者们唏嘘感叹的对象。古树、茂林、芦苇丛、窗外甜美的树枝、天空中自由的小鸟、安详地在场院中啄食的鸡鸭,都已经成了一去不复返的遥远记忆。始料不及的为所谓发展所害的后果,成了让人们对这记录了几十年前的环境风貌的小小的连环画爱不释手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由。

故事场景中的什物细节,则在理想化的同时保持着非常贴近现实的一丝不苟。不仅瓦屋下的椽子头上安装着四方盒子式的有线广播喇叭,房顶上还立着专门为有线广播的喇叭设置的圈形铁丝避雷针。门框上的五角星木雕是那个时代里的时髦,而窗花上的形象则是开着拖拉机的女社员。鸡蛋放在草(竹+卷)子里,草箬子放在桌面上铺着四角下垂的桌布的小桌下,与其并排的是盛咸菜的陶土罐子。桌子上有大镜子,镜子有镜框,镜框是带脚的可以直接立在桌子上的那种处于家庭中心位置的结构,类似于今天大屏幕液晶电视在家庭中的物理的与心理上的位置。而镜框边上还有两个在农村生活中始终是人们所向往的熊猫图案的暖壶,还有在普通农村家庭里绝对罕见的大个儿半导体收音机。这些东西既有当时农村现实中有的或者可能有的什物,也有相当高的理想化的成分,委婉地传达着人们关于吃穿住用的什物的理想。

而连环画中关于农具和农户日常用品的写实性描绘,则在无意中为那个时代保留了众多现在已经变得十分罕见了的器物的信息。碾子上站着鸡,鸡边上是簸箕。簸箕、筐、(竹+卷)子和篮子之类的器物之间的区别,被画得一清二楚。小娥家里的厨房,院子里的农具和生活用品,都具有可以考证的写实特征。

这连环画中的自行车出现频率很高,但是细数一下,只有三个拥有者。第一个是小娥家院子里的一辆,这显然是为了提高小主人公家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气象而画上去的点缀;另外两个拥有者是那个投机倒把分子和供销社的王叔叔。他们,才是那个年代里自行车这种非常实用又非常难得的交通工具的真实的拥有者。要想有自行车首先要有钱,能够买得起;其次还要有关系,要能搞到自行车票。小娥家那样纯粹的农民家庭是万难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下雨以后人们的雨具的描绘上。村子里不论是孩子大人,是民兵还是红小兵,戴的都是草编的与竹编的草帽,还有用草苫子做的雨披,那个投机倒把分子甚至连最基本的雨具都没有,他只配一个落汤鸡的下场。只有供销社的王叔叔穿着正规的带帽子的雨衣,还穿着短勒的雨靴。农民们的雨具与城里的王叔叔的雨具的区别,显示了画家笔下理想化的农村状态还是一定范畴内的合理的理想化,还没有超出现实可能的大的范畴。这是画家自觉不自觉地对生活的忠实。一个时代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或者说是普遍期望使用的器物身上,透露着那个时代里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的真实,使用者们的日常状态、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生活理想都被这些特定的器物严密地锁定下来,成为后人仅仅根据器物就可以向前猜想的根据,这在考古界大约已是惯例。在连环画慢慢也成一种古董的时候,其中某些精彩之作中所蕴涵着的这样的考古式的文化气息就成了其至今仍有价值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优秀认真的连环画作品,从来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图解,是与文字形成互补关系的整体创作的一部分,是携带着自己独特的画面信息,显示着画家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观念的相对独立的形式与媒介。《小娥追蛋》这样貌似简单的儿童连环画,在内容上事过境迁以后,也依然魅力常在的奥秘,就在于画家手笔中传达出来的这种密集的时代与人生的意味。遗憾的是这样的可以永存的艺术魅力在后来的连环画创作的商业化浪潮中,迅速地湮灭了,跟着它一起湮灭的就是连环画本身。或许等到社会极大富裕以后,连环画还有复活的那一天,这个行业会从这样最根本性的问题上吸取些教训吧。换句话说,只有把艺术性作为商业性的更高前提,商业性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任何打着艺术旗号的作品形式,不论是以前的连环画还是现在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一旦丧失了人类审美的基本规则,势必为受众最终拒绝。

上一篇:培养学校管理者下一篇:细管冷冻精液技术